与时俱进提高水平 又好又快整体推进(精选12篇)
1.与时俱进提高水平 又好又快整体推进 篇一
努力提高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恩平市质监局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重点加大对建材(水泥)、电声、食品等行业的监管与服务力度,努力提高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实际行动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质监工作 自我市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市质监局党组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党组学习中心组会议、全体干部职工会议、党支部会议,深入学习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质监工作。该局局长岑荣深同志在3月25日的动员大会上强调,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阐明了加强质量工作的重要意义,也为质监部门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宽广舞台。通过学习,该局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从而增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 1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以提高监管与服务企业水平为切入点,着力提高质监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
2008年震惊中外的“三鹿婴儿奶粉事件”,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严重冲击了社会安定,在国内外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胡锦涛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一些产品暴露出的严重质量缺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问题,反映出一些企业趋利行为过度、经营者守法意识淡薄和社会责任确失问题,也反映出政府监管制度存在较大漏洞、监管能力和水平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问题。问题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十分深刻的教训”市质监局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以“三鹿婴儿奶粉事件”为反面典型,举一反三,认真吸取教训,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全国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以及“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对质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认识质监部门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该局以提高监管能力与服务企业水平为切入点,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重点加大对建材(水泥)、电声、食品等行业的监管与服务力度,一方面,加强对企业的政策法规宣传贯彻力度和行政执法力度,完善各类监管制度,努力提高企业的责任主体意识和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培训和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努力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
在建材(水泥)行业方面,该局重点抓好水泥行业的质量整改工作。该局以开展全省水泥行业执法检查为契机,积极争取省质监局的理解和支持,对恩平水泥企业实行先整改后检查的特殊政策。该局于3月24日召集全市23家水泥企业主,在我市举办水泥企业座谈会,督促相关企业落实质量整改措施,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会上,省质监局稽查局的负责同志通报了去年全省水泥行业执法检查的情况,传达了今年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开展建材(水泥)行业执法检查的精神,指出了恩平水泥企业普遍存在的质量和计量问题,特别是袋重不足的问题,听取了企业的意见建议,要求各企业限期在全省开展执法检查前一个月全部完成整改,否则,将依法从严查处。
在食品行业方面,该局加强对食品小企业和小作坊的监管,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完善食品添加剂登记备案、食品出厂检验、食品生产许可证(QS认证)管理等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长效果机制。该局于3月26日召开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质量工作会议,全市75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通报去年我市食品生产加工行业的质量状况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传达上级关于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的通知精神,提出今年食品安
全监管工作的具体意见。会议强调,所有食品小作坊的产品要经检验合格才能出厂,并明确河粉濑粉等原来列作小作坊管理的行业从今年8月起,要转为QS认证管理。会上该局局长岑荣深同志结合前段时间发生的“瘦肉精”事件以及我市无证无照生产加工豆腐等问题,指出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的严峻性,要求各食品生产加工单位正确认识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性,自觉守法经营,以提高我市的食品质量水平,确保广大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他还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做出自己的品牌。
在电声行业方面,该局狠抓企业的产品质量,督促企业制订产品标准并按标准生产,严把原材料进货、产品生产和出厂检验等环节的质量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为提高我市电声行业的产品质量水平,3月28-29日,该局在市政府办公楼五楼举办全市电声行业品管员培训班,邀请广州大学声像与灯光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前来授课,全市70多家企业的近百名品管员及质检员参加了培训。两位教授精心设计了课程,内容包括电声和声学基础知识、电声产品原理、分类、构造、技术指标、生产流程、出厂检验测量方法等,非常适合企业的需求。此次培训的一切费用,包括授课老师的食宿、酬劳等费用,甚至学员的笔记本、笔和矿泉水均由该局支付,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恩平市质监局吴健辉供稿)
2.与时俱进提高水平 又好又快整体推进 篇二
一、对当前外经贸形势的看法
今年以来,我国外经贸发展保持了入世以来的良好态势。一是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改善。二是吸收外资的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提高。实际吸收外资540亿美元,其中,服务业228.7亿美元,占总量的42.4%;此外,区域结构持续改善,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59亿美元,增长了31.4%远远高于东部地区的19.1%。三是对外投资稳步增长。外经贸的持续发展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外经贸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2年以来我国的外贸总额从6200亿美元迅速跃到2万亿美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国计民生的改善;入世以来外贸对GDP的贡献率平均为20%;进口和对外投资有力地保障了国内重要资源的供给;外经贸增加了国家税收;外经贸对增加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外经贸的发展还有力推动了国内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所占比重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我国外经贸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显著提高,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4%,2006年增加到7.2%,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预计今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我国在扩大出口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扩大进口,中国强劲的进口需求带动了国际原材料市场的兴旺,使一大批资源丰富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大增强,中国已经成为多边贸易组织的重要平衡力量,在推进WTO常态、维持国际贸易平衡等方面部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3、我国外经贸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在许多国家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经贸关系的全面发展。此外,我国与东亚地区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对加强周边外交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二、对当前外贸顺差问题的看法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顺差,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的外贸顺差实际上是正常的。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看,外贸顺逆差是与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水平和国情相适应的。从贸易不平衡度角度看,我国也不算高。我国的贸易顺差增大是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国际全球化发展、,国际市场空间扩大的结果。二是国际产业的转移及其贸易额相应转移的结果。三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结果。四是我国国内的现实:工业化的加速,国内消费相对不足。从主要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工业发展超过国内需求水平,这是普遍情况,这时市场必然在国外。五是高投资低消费导致国内产能过剩,过剩产业出口的动力强劲,拉动了我国顺差的快速增长。
面对这样的顺差状况,我们政府应该如何做呢?立足长远,促进贸易的平衡发展是我们的基本思路: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化竞争,不断促进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二是促进贸易的平衡发展重点在于扩大进口,更多地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等国内市场紧缺物资的进口。
三、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
1、树立开放式发展思维,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因此应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促进开放式的发展思维;积极有效地推进多边、区域、双边和自主等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发展与周边区域的合作。
2、优化开放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东部地区,承外启内,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升级,以珠三角、长三角、渤海区域为龙头,形成东西中一体,分工合理的对外开放带;中部地区作为新的开放重点,完善物流设施,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发挥产业基础,以省会和中心城市为依托,打造开放平台,加快形成有力于中部崛起的沿江开放站和铁路沿线开放站:实施沿边开放带,促进西部发展,建设进口资源加工区域、大型边境贸易中心,实施沿边开放: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利用重工业基地的优势,以对外开放为龙头,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促进传统产业和国有制企业的振兴。
3、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目前相当多的企业能源、资源消耗过高;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自身效益没有实现同步增长;出,企业价格竞争力很强,非价格竞争力稍差;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我国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部分出,商品市场高度集中。我们政策的取向应该是有利于改善环境,有利于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努力改变我国企业营销能力不强、研发能力不强的现状,坚持以质取胜、优化外贸结构,提高质量效益。
4、扩大对外投资,鼓励开展境外加工贸易。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的结构性发展,促进加工贸易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5、积极有序地开展外资并购,进一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继续保持吸收外资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着眼于先进技术装备、高级应用人才、高效管理经验以及有效营销网络的引进,充分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在开放中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6、将服务业开放作为当前经济开放的重点。服务业发展是全球企业的一个趋势,要全面推进服务业开放作为新一轮开放的动力。
7、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辩证地看待开放和竞争的关系,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以扩大内需为基础;有效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利用外商的间接投资为主,逐步开发资本主义市场;健全产业安全制度,处理好对外开放和适度保护的关系;努力保障资源能源供应和海外人员财产安全;密切关注粮食、气候,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因素。
3.全力推进农机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篇三
全力推进农机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必须坚持农机农业结合,高速优化装备结构.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艺措施要求,实行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及时调整农机装备结构,重点推广和改装新型农机具、机型,提高农机装备科技含量,不断满足生产需要.
作 者:马云红 高桐峰 作者单位:马云红(舒兰市农机管理总站)高桐峰(舒兰市七里乡农机总站)
刊 名:吉林农业 英文刊名:JILIN NONGYE 年,卷(期):2009 “”(21) 分类号: 关键词:4.与时俱进提高水平 又好又快整体推进 篇四
实施标准化生产 推进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宜章县蔬菜局
(2008年11月13日)
近年来,我县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外向型订单蔬菜已成为广大菜农增收的主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征程上,蔬菜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如何让蔬菜实现内挖潜力、外拓空间,保持可持续发展,实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是一项重要举措。全县现有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75万亩,亩产值达4100元,比常规蔬菜亩增产值1500元,有效推进了全县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重视投入,打造蔬菜标准化生产平台
一是加强对蔬菜标准化生产的领导。我县成立了以主管蔬菜工作的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组长,农办主任、财政局局长、农业局局长、蔬菜局局长任副组长,国土资源、科技、规划、质监、环保、商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乡镇长为成员,负责组织全县蔬菜标准化生产工作。县政府把蔬菜标准化生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蔬菜标准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纳入“十一〃五”规划的范围,确定在十一〃五期间发展标准化蔬菜3.5万亩;同时,要求各责任部门要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抓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各乡镇政府要抽调精干人员组建蔬菜标准化生产工作班子,全面推进全县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加大对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科技投入。我们通过聘请省、市蔬菜专家和派技术骨干到各乡镇举办培训班,到蔬菜基地现场指导与“开处方”等形式,组织培训一批年轻基层干部和蔬菜种植大户,使他们成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普及骨干和示范带头人,在能人带动示范下,把蔬菜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到各个蔬菜生产基地,普及到各蔬菜种植户。2008年宜章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区被列为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三是加大对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经费投入。蔬菜标准化生产要求蔬菜生产基础设施更完善,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近年来,我县通过申报上级立项、招商引资、民间融资、大户开发等形式,共投入建设资金400多万元。新铺蔬菜基地水泥硬化公路4条10公里,修建“三面光”灌溉水渠40公里,维修水坝4座,为整体推进蔬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宣传,营造蔬菜标准化生产氛围
一是通过会议宣传。早在2006年初,我县就召集各乡镇乡镇长和相关单位及蔬菜投资商召开蔬菜标准化生产工作会议,要求与会者充分认识到菜篮子工程在当今国际上面临“绿色壁垒”的新挑战,抓住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关农产品新标准的契机,大力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把蔬菜产业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同时,各乡镇也组织召开了村、组干部会议,层层传达了会议精神,使发展-23
出台地方规范。我们按照国家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建设标准,采取统一产地环境质量要求,统一种植技术规程标准,统一产品质量监测方法和产品标识的措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抓住当地主导产业和产品,选准重点逐个制定系列标准。先后出台了《宜章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宜章县绿色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高山蔬菜栽培技术规程》、《无公害蔬菜农药安全使用准则》、《无公害蔬菜商品质量标准》等10个地方规范,逐步将蔬菜生产标准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形成了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三是规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我县在农业投入品的合理规范使用开展了很多工作,加大了禁用投入品的查处力度,对肥料和农药使用及田间管理技术实行严格把关。在主要菜区采取源头控制、生产监测、不合格产品严禁出园等措施,规范投入品安全管理;在重点蔬菜基地设立植保专柜,选派专业技术人员临田指导,实行开方供药,从根本上堵住高剧毒农药来源,确保蔬菜产品达到安全食用标准。四是推广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我县在重点蔬菜基地都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全面使用猪粪、鸡粪等天然有机肥料,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降低了农药用量。五是建立菜农田间生产档案。我们在全县蔬菜基地都建立了蔬菜生产档案,对于生产者、种植品种、种植面积、施肥情况、病虫害防治用药情况,以及何时采收上市等情况都进行详细登记,使上市蔬菜“有据可查”,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
五、完善网络,提高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一方面,抓好信息网络建设。利用现有的农技站、农民夜校、农函大等农业技术服务机构,把现代先进的互联网、电话网、电视网引进村接入户,95%的村都开通了县电视台节目,打造了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利用这一平台把最新的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各阶段主要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市场各品种蔬菜的供求信息,及时送到广大菜农家中,为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另一方面,抓好市场网络建设。依托市场,培育产销一体化企业和服务组织,近年来我县组建蔬菜专业协会36个,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3个,培育蔬菜经纪人90名,蔬菜营销网络近到郴州、长沙、深圳,远到香港、澳门、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蔬菜产销逐步由政府主导过渡到由龙头企业、专业协会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办,政府提供服务上来,提高了菜农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宜章优势特色蔬菜的影响力,打响了品牌效益,收到了企业、村集体、菜农三方共赢的效果。
六、强化监管,确保上市蔬菜质量安全
5.与时俱进提高水平 又好又快整体推进 篇五
一、做好国有企业预防腐败工作
国企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要服务和保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要把国企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切实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监督检查,确保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企
业的贯彻执行,促进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经济运行、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技术创新、维护稳定等方面得到全面落实;要抓住领导人员作风建设这个关键,深入开展作风建设系列教育活动,深入查找企业领导人员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和引导企业领导人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企业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职工的全面发展贯穿于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全过程。
国企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要服务和保证深化国资管理体制和国企改革,实现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新一轮国企改革将在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进行,涉及管理体制、产权关系、运作方式、利益格局等多方面的重大变革。在为企业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增大了滋生腐败的不确定因素。要强化源头防腐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提高国资监管能力,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导致腐败的深层次问题。一是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为源头防腐提供体制保障。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的组织体系、法规体系和责任体系,落实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的责任,有效遏制和防范国资流失和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源头防腐提供机制保障。适应产权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理顺董事会、党委会、经理层的职责定位,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的政治核心作用。三是健全企业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为源头防腐提供制度保障。
国企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要服务和保证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全面完成各项迎奥任务的大局。国企(包括中央在京的“双管”企业)在奥运工程中承担了70的建设任务,是首都党风廉政建设的战略任务、重点领域,决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国企作为迎奥运决战之年的主力军,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上全面系统,行动上真抓实干,确保迎奥运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以“廉洁奥运”为目标,强化监督工作责任制落实;抓住奥运筹办工作的契机,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扎实有力地推进国企惩防体系建设,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服务和保证大局的能力和水平。近两年来,市国资委及各单位结合国企实际、突出国企特点,认真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和市委《贯彻意见》,国企惩防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构建国企惩防体系,国资管理体制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系统是平台,要坚持把惩防体系与国资监管工作、与企业内控机制建设相互联系、紧密融合、整体推进。
二、以全面加强领导人员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坚持体系化推进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
一要加强作风建设,促进领导人员务实、廉洁从业。加强作风建设要与企业领导人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加强党性修养联系起来,与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相结合。要建设廉洁的社会文化,引导党员、领导人员遵章守法;要建设廉洁的政治文化,引导党员、领导人员依法秉公用权;要建设廉洁的职业文化,引导党员、领导人员爱岗敬业,服务社会,洁身自爱;要建设廉洁的组织文化,作为法人单位,企业要诚实经营,正确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股东、员工负责。与规范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行为相结合。严格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认真落实市国资委制定下发的关于车改、房改、用公款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以及任职和公务回避等规定。
二要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做好源头防腐工作。各单位要围绕建立“廉洁从业的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科学系统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目标,继续结合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一岗双责的责任机制,权力制衡的决策机制,财务监管的内控机制”;把惩防体系基本制度建设同依法经营、规范管理紧密结合,与健全企业内控机制有机结合,将反腐倡廉的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制度规范中。在年底前各一级企业都要结合实际建立起本系统、本单位的惩防体系基本制度框架,指导所属企业加强惩防体系制度建设。
三要加强监督资源整合,提高监督工作实效。要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监督。认真执行党员领导人员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述职述廉、廉洁谈话等规定,并把领导人员作风建设情况列入考核、廉洁谈话、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围绕权力运行,加强监督。结合企业实际深入推进效能监察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要在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中形成监督合力。
6.与时俱进提高水平 又好又快整体推进 篇六
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省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我们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区域经济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提高外源型经济水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有这一切,根本在人才,核心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紧迫,也十分艰巨,迫切需要教育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2002―2007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44.7%提高到65.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5.3%提高到25.6%,农村全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高校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不断增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比较多,突出的是:在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在县(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仍然突出,大多数县(市、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低,部分市、县(市、区)没有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本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强,高等教育办学比较困难;在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还比较明显,保障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仍需不懈探索,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培养技能人才的能力亟待增强,有针对性地调整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仍需继续努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式仍未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些情况表明,我省各级各类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同薄弱的教育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变,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未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广东要求的状况依然存在。因此,坚持把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教育强省,从而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是我省教育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统筹兼顾,协调教育发展
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必须从履行政府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职责出发,从现在做起,从县(市、区)域做起,坚持不懈推进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在继续实施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农村全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研究实施城镇免费义务教育,让全省1500多万中小学生读上书、读好书,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要积极推进实行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待遇的统一,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统一城乡同资历教师岗位津贴和政策性补贴标准并统一发放津贴补贴,落实教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险制度,支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解决在农村、偏远地方任教教师的交通、住房、子女读书和工作等问题,促进城乡教师正常交流和农村教师安教乐教。要合理配置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办学资源,按要求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师资、生源、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在城乡学校合理配置,一定时期内适当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加强薄弱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追求教育教学质量均衡。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目前我省整个教育体系中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未能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突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瓶颈制约。要通盘谋划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心在珠三角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级市所在地。大力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的地区要充分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学校的带动、辐射作用,突出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有效扩大办学规模。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整合省属中职教育资源,做大做强省属中职学校;珠三角地区在继续办好办大现有中职学校基础上高起点新办一批中职学校,不断扩大招收欠发达地区初中毕业生的规模,逐步实现由企业招工向中职学校招生的人力资源配置新模式转变,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欠发达地区以地级市为主,集中力量办好若干所规模大、实力强的龙头、骨干中职学校;欠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县(市)加大辖区内中职教育资源的整合,着力办好一所中职学校或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着重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进一步创新高中阶段教育办学体制,以优质普通高中学校的品牌、优势兼并重组薄弱普通高中学校,带动发展;多形式、多途径联合发展中职教育,做大做强;扶持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着力加强高中阶段教育能力建设,引导具有教师资格的大学毕业生到欠发达县(市)高中阶段学校任教,加快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坚持以改建、扩建为主,适度新建的原则,按达标、安全、实用、节约的要求,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基本建设。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增长。我省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目前仍然与转变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创新型广东的要求不相适应,与进一步增强全省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的要求不相适应。要突出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各类型高校合理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一类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应当加强学科建设,主要任务是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原始创新研究;一类是一般本科高校,应当以教学为主,主要任务是大力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在部分优势学科中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工作;一类是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强化技能培养能力建设,主要任务是全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在这个过程中,突出抓好高职高专的规模增长和质量提高,把更多精力用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上,加大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大力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力。从实际出发,以“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建设为龙头,带动全省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广东的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新知识新思想孵化器。积极落实《教育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增强承接国家和省部重大项目的能力。切实加强高校的自由探索研究、国家需求的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性研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主动参加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积极研究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规范举办幼儿园行为,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覆盖面。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同时推进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工作,加快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逐步健全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不断满足视力、听力、智力“三残”人员的入学需求。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依托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发展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满足人们在职提升学历层次的需求;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开发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广泛开展老年人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在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下岗人员教育培训、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等社区教育活动。
深化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教育的作用,在于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在于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生动活泼地发展,以及各方面兴趣和才能自由自主地发展,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各自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张扬、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改善提高,从而有能力把握自身的发展,并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因此,要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的合理发展,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长期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培养什么人”,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怎样培养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深化教育改革。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综合塑造,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和人终身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很显然,从时间上看,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全过程的重要阶段;从空间上看,学校教育是全社会素质教育整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各类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要深化思想品德教育改革,把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思想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切实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和认识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荣辱观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评办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改革,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以及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程、教材、教法的创新,实行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三要深化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改革,广泛深入开展学生体育运动和艺术活动,注重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强身健体,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四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切实转变人才培养选拔模式,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人的全面合理发展需要的考试评价机制,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按国家要求扩大重点高校自主招生并落实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自主权。五要深化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和谐发展、学校特色鲜明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质量、办学效益标准体系和教育工作评价方式方法。六要深化教育责任制改革,充分整合利用全社会的素质教育资源,建立健全校内育人与家庭育人、社会育人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体系和规范要求。
凝聚力量,加快教育发展
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教育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认真贯彻执行《广东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试行办法》,确保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设置等重要问题,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推动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教育发展提供动力活力。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管理和发展教育的职责与规范,形成职责明确、协调有序、保障有力、运行规范的管理体制机制。鼓励和规范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企业和个人举办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符合学校特点和教育教学要求的人事分配制度,提高办学管理水平。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中小学后勤改革,加强学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班子,既要当好党委、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决策参谋和助手,又要成为贯彻落实党委、政府关于教育决策部署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始终牢记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增强驾驭大局的意识和能力、科学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依法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坚决克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和“等、靠、要”的思想,以对事业高度负责、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励精图治,奋发有为,通过创新抢占教育发展的先机,通过改革保持教育发展的活力,不断开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致力于建设“勤奋工作、科学决策、依法办事、作风民主、廉洁自律”的领导集体,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增强科学意识、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增强宗旨意识、提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能力,增强廉洁意识、提高干净干事的能力,团结带领师生员工发展壮大学校事业。三是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之胜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大责任。要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机制创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教师资源整合,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要着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尤其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优秀师资到欠发达地区学校任教。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继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监管制度,做到教育经费增加投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确保教育经费到位、归位使用,最大程度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7.与时俱进提高水平 又好又快整体推进 篇七
党的十七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每年都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铸造新辉煌。去年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调整时,总书记要求我们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总书记又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六个注重”的明确要求,就是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江苏发展的肯定、期待和信任,为我们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勾画了总体框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要围绕“四个牢牢把握”,凝聚“四个新共识”:第一,牢牢把握江苏发展的新起点新目标,进一步凝聚继往开来、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共识。“两个率先”是江苏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总定位,是全省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是引领人民群众开拓奋进的一面旗帜。今后5年,是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又要引导苏南等有条件地方不失时机地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第二,牢牢把握“两个率先”的新内涵新标准,进一步凝聚走科学发展之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共识。我们今后5年推进的“两个率先”,标准更高,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主要体现为“五个更”:一是发展更科学,二是社会更和谐,三是文化更繁荣,四是生态更文明,五是人民更幸福。第三,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一步凝聚抢抓战略机遇期、再创黄金发展期的新共识。第四,牢牢把握增进人民幸福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根本目的,进一步凝聚以人为本、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共识。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是推进“两个率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两个率先”实际成效的评判标准。随着“两个率先”进程的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充满新的期待,我们不仅要继续改善群众的物质生活,而且要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要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而且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不仅要保障好群众的经济权益,而且要发展好他们的政治权益。“两个率先”能否顺利实现,要靠全省人民共同努力;“两个率先”是否真正实现,要由人民群众说了算。
全面落实“六个注重”新要求,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以新思路、新举措实现新目标、新任务。“十二五”期间全省要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努力使江苏各方面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转型升级工程。江苏正处在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以扩大内需为主、未来产业结构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坚决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一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带动。深入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两手并重”,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统筹并举”,率先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突出抓好政策落实、载体建设、体制创新,下
更大力气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主导产业高端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装备和工艺水平,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三大需求协调拉动。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后增长及消费模式的变化,我们的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向“内生增长”、由“外需带动”向“内需拉动”转型是必然趋势。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拓展增长空间的战略重点,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继续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有效投入,以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三大区域协调互动。抓住用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我省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支持苏南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释放更多的辐射带动力;促进苏中加快产业集聚和经济国际化进程,深入实施江海联动开发,尽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推动苏北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推进财政、产业、科技、人才“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区,进一步增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针对性,加大“一市一策”的支持力度,确保到2015年苏北地区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沿海开发是我省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最大空间,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保护,重点抓好港口、产业和滩涂开发三大核心任务,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新的增长亮点,使沿海地区成为全省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经济增长极。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开放是根本动力。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强改革的统筹设计和整体配套,切实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提升水平。要紧紧抓住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变化的机遇,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巩固和扩大外贸领域的领先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在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的同时,更大步伐“走出去”,加快培育江苏的跨国公司,更好地利用境外资源、资本、市场、技术和人才;推动各类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加强资源整合,提升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使之成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示范区。
二、科技创新工程。创新驱动是江苏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今后5年,要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努力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要突出抓好“人才”和“投入”这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突出高端人才引领,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十大人才工程”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需要,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具有战略眼光、市场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企业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和创业载体配套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二是突出科技投入支撑,加快构建科技投入多元化机制,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尤其要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积极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加速发展,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投融资体制。与此同时,要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布局,高水平建设南京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动苏南自主创新
示范区、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建设,打造沿海科技走廊,培育苏中苏北特色创新基地和创新型企业集群,实现苏南创新提升、苏中创新跨越、苏北创新突破。
三、农业现代化工程。江苏既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优越,科技基础雄厚,农业集约水平高,工业反哺实力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到重要位置,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是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三集中”的政策措施。四是加快培育现代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五是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四、文化建设工程。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要深刻认识文化的独特功能和地位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牢固确立宣传思想文化“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地位,更加有力地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一是增强思想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始终把思想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交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两个率先”宏伟目标凝心聚力,进一步筑牢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二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完善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生产方式、传播手段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艺术的创作和生产,更多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全面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三是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现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
五、民生幸福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要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尤其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收入,努力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GDP增幅、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确保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降低生活水平。要以构建“六大体系”为保障,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先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统筹发展机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就业服务体系,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
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相衔接的保障网。构建基本医药卫生体系,重点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确保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更加注重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更加注重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全面实现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有保障、城镇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有支持、各类棚户和危旧片区改造全覆盖。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子。
六、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社会矛盾多发,社会问题凸显,社会风险增大,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极为紧迫。要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努力率先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强化源头治理,减少社会矛盾。做决策、定政策、搞建设、上项目,都要充分考虑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实施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必经程序和前置条件,做到有明显不稳定风险的政策不出台、绝大多数群众不支持的项目不立项、劳民伤财的事情坚决不干,切实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二是健全管理机制,化解社会矛盾。重点完善五项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和预警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三是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扎实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新建社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互联网等管理。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2015年全省城乡社区基本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七、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江苏人多地少、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环境承载力低,必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今后5年,全省各地都要加快向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转型,更大力度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铁腕治污、刚性降耗,大规模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使“生态文明”成为江苏的重要品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资源环境约束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绿色增长。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积极寻求破解环境资源特别是土地硬约束的思路和办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千方百计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确保“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另一方面,要主动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积极打造宜居环境。坚持不懈加强生态省和“绿色江苏”建设,大力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最佳人居环境,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八、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仅是实现“两个率先”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今后5年,江苏要在科学发展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大力推进党建工作创新是关键。要把党建工作创新纳入“两个率先”的总体布局,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两个率先”提供坚强保证。一是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为重点,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
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鲜明导向,以党委集中换届为契机,切实把那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路好、能力强、实绩突出的干部推出来,把那些一心为民、敢抓敢管、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选出来,把那些不找关系、不跑门子、老实正派的干部用起来。二是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深入推进“科学发展争一流”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全力以赴争科学发展之先,同心同德创社会和谐之优。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拔方式,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三是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为抓手,率先建成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体系更完善、监督更有力、治理更有效、作风更扎实、惩处更坚决、干部更廉洁,以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在江苏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前赴后继,不懈奋斗,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进入新时期,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进,“第一个率先”已呈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大地展现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现在,“两个率先”的接力棒历史地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正在推进的“两个率先”,是改革开放以来富民强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革命先辈矢志不移、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抚今追昔,我们深感肩负的使命光荣而重大;展望未来,我们对如期实现“两个率先”充满信心。
8.与时俱进提高水平 又好又快整体推进 篇八
为进一步推进农机化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好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临邑县农机局成立调研小组,由一名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自2009年12月1日至12月12日,深入到德平、兴隆、临南、邢侗4个乡镇(街道)围绕大力推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听取乡镇干部、村民的意见和实地察看了解情况,共计走访座谈139人次,其中,包括农机站长在内的乡镇干部30人,村委干部32人,农机手52人,农民35人,与乡镇农机站长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全面了解农机化事业发展状况,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制定了促进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一、临邑县农机化事业发展现状
(一)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
自2004年以来,临邑县农机局连续6年实施上级安排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82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243台,有871户农民因此受益。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驱动下,该县农机装备水平迅速提高。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70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204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542台,秸秆粉碎还田机920台,小麦免耕播种机102台,其他各种配套农机具3万余台套,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撑。
(二)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每年的三夏、三秋及春耕农业生产中,临邑县农机局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主力军作用,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特别是2009年三夏、三秋期间,组织各类机械5万余台,参加该县机收大会战的小麦联合收获机2285台,玉米收割机605台,实现小麦机收76.6万亩,机收率达98.7%,全面实现机械化;玉米机收33万亩,机收率达54.3%;保护性耕作机械化面积达到9万亩,实现新的突破。
(三)农机跨区作业不断做大做强
每年“三夏”、“三秋”期间,临邑县农机局都精心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实现了规模、范围和效益三大突破。2009年三夏期间,派机320台赴河南、安徽、内蒙等地进行跨区作业,收割小麦23万亩,机手增收500余万元。同时,引进小麦联合收割机350台来该县投入麦收会战,加快了麦收进度。秋季,派出8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到济南市章丘等地进行跨区作业,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单机获利都在1万元以上,返回后不影响秋收,并引进100多台玉米联合收割机来该县参加机收会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更加健全完善
临邑县农机局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策扶持、部门指导”的思路,积极发展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目前,已建立各种农机协会75余个,经民政部门注册26个;建立农机合作社15个,其中经工商局注册7个,入会会员279人,拥有各种机械258台套,服务范围涵盖农机作业、农机运输、农机维修、中介服务、技术培训各个领域,成为该县三夏三秋生产的主力军和促进农机户增收的主要组织力量。
(五)农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
近年来,该县农机局积极开展了农机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通过进村入户开展农机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广大群众安全生产的意识。采取强化农机安全监督检查的方法,全面排查农机安全隐患,全县农机安全生产秩序良好,未发生一起重特大农机事故。
二、存在的问题不足
1、农机装备结构还不够合理,“三多三少”(即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小型农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少;一般技术水平单一作业的农机具多,高性能农机具少)的现象仍然存在。
2、资金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驱动下,农机化投入资金大幅增加,但依然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自2004年以来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许多农民购买大型、新型农机具带来了新的机遇。虽然补贴比例达到机具单价的30%,但相对于很多农民的购买力来说,需交纳的购机款数额还是很大。比如今年重点推广的玉米联合收获机配套大型拖拉机,每套价格(参照悬挂式三行玉米联合收获机配套东方红850拖拉机价格)近12万元,补贴4万多元,购机户还要支付近8万元,并且要一次交清。许多农民由于无法在短期内筹足资金,只能放弃购买机具。同时,在当前市场条件下,要收回成本需要3—4年,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投资大型农机的积极性。
3、保护性耕作水平不高。今年秋季,由于秋收前连续多天的阴雨天气,造成耕地湿,以及农民认识程度不高等因素,该县保护性耕作只有9万亩,免耕播种率还是很低。
4、农机挂牌率、持证率、年审率“三率”不高,安全生产隐患依然存在。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大力扶持,农业机械数量迅速增加,但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挂牌率、持证率和年审率却没有相应的增长,这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5、农机合作组织规模偏小,管理不够规范,还没有形成自我管理、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企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三、促进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一)争取党委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为农机化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农机化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不足,争取党委政府出台有关政策及扶持资金。一是帮助协调金融部门推出针对农机购置补贴的分期付款、贴息或低息贷款等政策,为广大农民购置大型机械降低准入门槛。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型、先进、复式作业的机具大幅普及应用。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拿出优惠政策、专门人员,促进农机合作组织提高造血功能,尽快地形成规模,通过自主经营、自主管理,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二)加大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力度,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通过积极的宣传引导,大力培植新的多种形式的农机合作社,不断壮大农机协会和农机合作社的规模,增强服务能力。同时,采取措施促进已建农机协会的规范管理、合法运营,帮助其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并适应市场需求,逐步转型为农机合作社。在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指导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协会搞好农业机械调度、维修、运输、油料及配件供应系列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水平,确保农业生产规范有序的进行。
(三)突出抓好农机培训工作
认真做好省、市农机办安排的阳光工程农机使用和维修培训任务,统一使用上级规定的教材,合理安排教程,按照“突出重点、训考结合”的总体要求,努力提高培训效果。在日常培训工作中,依托农机校和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多方拓宽办学渠道、创新教学方法、定期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知识、会操作的优质农机专业人才,引导他们输出就业,创收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大力推进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进程
继续深入开展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大推广、大培训、大普及”活动,结合上级惠农政策的实施,努力提高农民群众购买使用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积极性。坚持县乡村结合,协同推进,在基础好的乡村建立保护性耕作基地,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全县、协同推进,加快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在全县的推广普及,圆满甚至超额完成省市主管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
(五)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9.与时俱进提高水平 又好又快整体推进 篇九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性。特色工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发展,能够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项目集群式组合、产业链条化延伸、资源循环式利用,充分发挥对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因此,加快推进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要由过去单纯抓企业转向抓产业、抓产业集群;由过去单纯注重单个项目建设转向产业发展和服务平台建设一起抓;由过去单纯强调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转向市场主导和综合环境培育,努力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工业新格局。
(二)加强环境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一方面,要在特色工业园区布局、规划指导、规范运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重点地向特色工业园区倾斜,各地也要想方设法增加投入。另一方面,要围绕主导产业搞好各类平台建设,提高产业聚集能力和园区承载能力。特色工业园区不仅是同类企业的简单扎堆和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延伸连接,更重要的是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关联平台要配套完善。当前,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加大对融资、技术、人才、信息、孵化、营销物流和质量检测等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平台建设上要注意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探索符合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园区建设步伐。一是支持和鼓励特色工业园区设立以服务区内企业为主的信用担保投资公司,特别是小额贷款公司。对投资于特色工业园区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二是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在省级特色工业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地方金融机构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放贷比例用于支持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加大对特色工业园区及区内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园区也要积极向银行推荐优质项目,借助银企对接平台组织企业向银行申报贷款。三是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四)推进园区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化水平。要增强骨干企业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优势,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龙头。要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迁入与迁出相结合,促进同类和上下游企业聚集。要按照特色工业园区规划要求,鼓励不同地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向特色工业园区转移。鼓励产品市场前景好、有一定技术开发能力和有技术创新内在要求、成长性好的企业优先进入特色工业园区。引导市、县城区内工业企业,按照主导产业方向,利用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等机遇,逐步向特色工业园区转移。同时,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对已入区的企业,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污染大、耗能高企业;凡是与该园区的特色不符,或者对其主导产业有影响的企业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向所属特色工业园区外转移,推进园区产业的专业化和特色化。
(五)加强特色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园区骨干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推进园区企业管理工作与现代化管理水平接轨。各地区还应根据特色园区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各类培训基地,不断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逐步扩大和提高专业人员的队伍和素质,并争取用更优惠的政策和措施来吸引、留住国内外高级人才,保障园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0.与时俱进提高水平 又好又快整体推进 篇十
-赵大程副部长在司法部召开的律师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7年10月29日)
这次会议是部党组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交流学习体会,统一思想认识,动员和推动全国律师工作系统迅速掀起学习十七大、宣传十七大、贯彻十七大的热潮。刚才,与会的各位律师代表和律师公证工作司、全国律师协会、北京市律师协会、上海市律师协会等单位的负责同志,畅谈了学习十七大精神的体会,并围绕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统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推进新阶段我国律师事业的改革发展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很受启发。10月24日,吴爱英部长在司法部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上对包括律师工作在内的整个司法行政工作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进行了动员部署,提出了总体要求。下面,我代表司法部,就律师工作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讲四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在律师工作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十七大明确了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这一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十七大着眼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十七大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保证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当前,全国律师工作首要的政治任务,就是要紧密结合律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切实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重要文件,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报告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集中了全党智慧、凝聚了各方共识、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人民心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写入了党章,把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以党章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发挥党章作为党的总章程的作用,对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律师制度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律师队伍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律师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职责。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报告,对律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律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更加宽广,律师工作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责任更加重大,律师工作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我们一定要紧密联系律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十七大文件,深刻领会十七大主题,全面贯彻十七大部署,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我国律师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之路,是国家发展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国律师制度自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恢复重建发展的历史也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律师工作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我国律师队伍发展到如此之大的规模,律师工作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取得的。在新时期、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广大律师和律师管理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自觉拥护这条道路,自觉坚持这 条道路,做到始终不渝、坚定不移,不受任何干扰,不受任何影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坚持律师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三,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推动律师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律师工作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广大律师和律师管理工作者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工作的自觉性,推进律师工作建设,加强律师队伍建设,完善律师制度,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实现律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使我国律师工作更好地适应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二、依法全面履行律师工作职责,努力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律师工作要自觉坚持、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自觉坚持、积极贯彻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统筹协调发展这一基本纲领,找准切入点,把握结合点,突出着力点,依法全面履行工作职责,不断增强服务能力。
要坚持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律师工作要紧紧围绕十七大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积极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供法律服务,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积极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提供法律服务,促进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为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法律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为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的形成和完善;积极为实施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提供法律服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为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等提供法律服务,促进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积极为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法律服务,促进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要坚持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服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我国律师工作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实施、法律遵守、法制宣传等法制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律师工作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积极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通过参与国家和地方立法工作,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通过办理诉讼案件和非诉讼事务,促进法律的正确实施;通过担任代理人或辩护人参与司法审判活动,促进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维护公平正义;通过执业活动开展法制宣传教 育,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律文化。
要坚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报告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和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律师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国律师工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既是建设者,也是体现者,我们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把律师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方面,广大律师要在执业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广泛传播法律文化,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和谐文化建设,积极参与中华文化保护和文化创新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另一方面,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充分吸取和谐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丰富营养,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国律师文化建设,培育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执业精神,不断丰富社会主义律师文化的内涵。
要坚持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服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律师工作要按照这一要求,立足本职,结合实际,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参与扩大就业战略的实施,为建立规范和协调的劳动关系提供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参与医患矛盾纠纷的调处,依法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依法为当事人办理各类保险业务或案件,维护作为弱势群体的失业人员、工伤人员、残疾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引导和推动律师介入涉法信访工作,积极探索律师调解矛盾纠纷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律师机构作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职能优势,促进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社会管理格局的形成。
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确保律师工作积极有效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教育和引导广大律师坚持正确的执业观,用以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
要树立大局服务观。要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和思路,推动律师工作全面服务,自觉地将律师执业活动置于“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无论研究谋划工作、部署安排任务,还是发挥职能作用、履行工作职责,都要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这一总要求,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一步,律师工作就跟进和服务到哪一步。
要树立竭诚服务观。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于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将为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律师工作要按照十七大确定的到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紧紧地靠上去,自觉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起来,与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及时高效的、信任度高的法律服务。
要树立优质服务观。新时期新阶段各项改革都是在经济全环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师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必须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的大趋势、大背景,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准,以更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
要树立规范服务观。讲规范、重诚信是现代服务业的一项基本要求。律师队伍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工作目标就是促进法律的正确贯彻实施,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这就决定了律师工作自身必须首先是一个最讲规范、最重诚信的行业。规范服务、诚信服务是律 师业的立业之本。律师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将规范服务观念贯穿执业活动始终,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坚持和体现律师工作服务为民、推进法治、维护正义的使命与责任。
要树立和谐服务观。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律师工作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预防化解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制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律师工作在服务过程中,要自觉坚持和谐服务观念,通过办理诉讼案件或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通过参与社会管理,增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自觉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实现我国和谐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
三、全面加强律师工作建设,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加强律师工作建设是党和国家对律师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当前律师事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也是加强律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从根本上讲,它是坚持社会主义律师制度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回顾近30年来律师制度恢复重建发展的历史,不同时期对律师工作和律师制度包括律师属性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表述,但如果对中国律师的职业功能作一个基本界定,那就是中国律师应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不论某一个阶段对律师的属性问题如何表述,也不论今后律师工作的道路怎样发展,中国律师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要力量这一根本属性不会变,也不能变。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目标,对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重大工作部署,都对律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切实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工作重任,必须始终坚持我国律师的根本属性,继续下大力推进律师工作建设。律师工作建设的内容很多,当前,重点是要解决好工作体系建设和队伍建设两大课题。
要按照“理念先进、遵循规律、符合国情、制度科学”的要求加强律师工作体系建设。理念先进,就是我国律师制度是社会主义律师制度,它所形成的理念应该反映人类社会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理论成果,也就是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律师工作。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先进法治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律师工作,就必须确立和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律师工作中的指导地位。遵循规律,就是要在律师制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和遵循律师工作自身的规律。律师工作是有内在规律可循的,改革和完善律师制度,需要适应律师工作的基本特征,把握律师工作的内在规律。符合国情,就是要注重分析我国国情,认真研究工作办法,使律师工作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符合,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事业的实际相符合,要借鉴国外的有效经验和做法,但不能简单地移植别国的制度,不能简单地搬用别国的做法。制度科学,就是要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科学有效、配套合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体系,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要按照“坚持信念、精通法律、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要求加强律师队伍建设。要继续大力加强律师队伍思想建设、业务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党的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执业精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水平。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切实增强律师队伍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的维护者;通过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切实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动者;通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切实增强律师队伍爱祖国、重诚信、守道德、讲责任的意识,自觉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者;通过加强律师队伍党的建设,确保党对律师工作的绝对领导,保证律师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大力推出一批先进典型,大力宣传表彰,树立律师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也才能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使律师事业发展焕发生机与活力。值得欣喜的是,10月28日,也就是昨天,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律师法》,同日胡锦涛主席发布主席令颁布这一法律,并决定明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修订后的《律师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的基本框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的基本内涵,为深入推进律师工作改革进一步奠定了法制基础。要按照修订后的《律师法》确定的制度设计,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
第一,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推进律师工作改革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律师工作发展的实践表明,改革是我国律师工作发展的动力源泉。正是由于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我们才克服各种矛盾和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律师工作发展道路,推动了律师队伍的发展,取得了律师工作的进步,实现了律师事业跨跃式的发展。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完善我国律师制度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律师制度也要相应地发展。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要充分认识律师工作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增强推进律师工作改革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把律师工作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第二,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坚定律师工作改革的正确方向。律师工作的一切改革,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这个根本方向,什么时候都不能偏离这个根本的方向。“理念先进、遵循规律、符合国情、制度科学”这十六个字,同样也是律师工作改革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认真加以总结和探索,把律师工作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进一步焕发律师工作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要按照修订后的《律师法》的新规定、新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律师工作改革。修订后的《律师法》根据十年来律师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原《律师法》作了较大修改和完善,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我国律师制度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律师制度。我们要按照修订后的《律师法》的要求,继续推进律师工作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的律师执业准入制度,完善律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范律师执业行为,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强化“两结合”的律师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律师管理工作水平和不断提高律师执业工作水平。
第四,要加强对律师改革工作的领导,确保改革有序进行。律师工作各项改革,都必须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防止盲目性,杜绝随意性,确保各项改革工作有序进行。改革既要有总体安排,又要分步实施,把握工作节奏,做到积极稳妥。总之,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律师制度,推动律师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11.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 篇十一
2006年,我国GDP突破2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7%,同时投资增幅回落,消费增速加快,单位GDP能耗第三季度有所下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态势。这一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7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对于以往的“又快又好”,“好”字当前,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对新一年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处不胜“热”
翻开2006年版《中国统计年鉴》,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曾有连续5年运行在两位数平台的时期,但其间有回落现象。而2003年~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是:10%、10.1%、10.4%和10.7%,这是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连续4年在两位数平台上加速增长。在连续4年加速增长期,宏观调控一直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最近一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始于2006年4月,因为从年初开始,中国经济一度出现由“偏快”急剧转向“过热”的势头,多个宏观经济指标亮起“红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一直在近30%的高位徘徊,有8个省(市、区)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超过50%;1~4月全国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长78%,贷款总额超出央行全年贷款目标的2/3;全国耕地保有量18.31亿亩,接近18亿亩底线;房价在一些地区屡创新高;全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环境容量缩小。从我国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做到“快”并不难,实现“好”则不易。按照中央党校教授赵长茂的解读,所谓“好”,就是比较好的效益,比较高的质量,比较协调的结构,比较多的技术含量,比较少的资源消耗,比较低的环境代价,最终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兼顾多方面目标,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着眼全局,通盘考虑,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各种手段,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自2006年4月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等调控措施,稳定上涨过快的住房价格。央行在2006年4月和8月两次加息的同时,还分别在7月、8月和11月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针对土地违法问题,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特别是9月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提高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将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在财政预算当中列支,并首先保证支付。土地调控新政策的亮点还包括──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方面的责任,强调由省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同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概括起来,这些调控措施就是要进一步把紧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
手段多样手法灵活
近年来,我国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控经济活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梳理这一年多来的调控新政脉络不难发现,中央在宏观调控中更多地借助市场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针对性强,较为温和。
一是多手用力。既重视货币政策,也使用了财政政策;既重视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适当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二是边看边调。在2006年4月份出台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又分别于7月份和8月份再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同时还辅以对投资项目的资格审批。
三是微量频调。在短短半年内,仅货币政策就动用了4次,而每次调整的力度不大,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0.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都在0.27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刘树成说,按以上特点操作的宏观调控,有效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避免了我国经济历史上多次因“大起”而导致的“大落”局面,使经济在适度高位运行。
宏观调控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各种政策手段围绕既定目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发挥作用,但由于不同的政策手段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导和操作,常常会出现作用方向不一致、作用力度不匹配,甚至南辕北辙、相互冲突的情况。赵长茂说,把握不同政策手段的作用特点,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
房价高、圈地热凸显调控之难
调控之难,突出表现在百姓关注的“居高不下”的房价上。经济发展成果应该让百姓分享,但“且调且高”的房价却让许多老百姓看不清、道不明。关宏是一名普通的福州市民,2006年年初,他在市中心以每平方米4450元的价格购得一套100平方米的商品房。“才过去1年,我的房子现在市场售价竟然高达每平方米6000多元。”高兴之余,他就是不明白房价怎么涨得如此之快。
尽管近年来中央使出的房地产调控“组合拳”令人眼花缭乱,不过房价还是在不断攀升。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中,2006年11月份福州以涨幅10.4%位居全国第一。
在房地产开发和征地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复杂的利益链条,这个链条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环节,通过“以地招商”、“以地融资”,将银行、开发商纳入利益链,从而使圈地热“高烧”难退,土地闸门关而难紧。
河南省有一个县规定,凡到县工业园区兴办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实行零地价进入。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万元的工业项目,无偿提供30亩土地。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已累计欠缴“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5亿多元,造成6万多亩已批土地因欠费而不能领取正式批文,而实际上这些地已投入使用。
专家指出,这样廉价出让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对经济增长方式产生负面影响,形成了依赖土地出让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东部某省的国土部门算过一笔账,该省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需要占用2.4万亩土地,铺摊子浪费土地现象非常严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调研报告还表明,当前以土地抵押的融资成为政府进行城市
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东部一些县市数百亿元的基础投资资金中,有60%甚至70%来自于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
凡此“以地生财”的做法危害极大,扭曲了政府职能,导致政府与百姓争利,大批普通百姓只能“望房兴叹”。新年伊始,从中央传来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业调控信息。一是自2007年1月1日起,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平均提高两倍。二是2007年1月1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将实行清算式缴纳。
专家认为,在土地政策、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税费政策调控土地市场和房地产业,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使房地产业逐步进入一个理性的发展阶段。
“又好又快”树调控新标杆
“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科学发展。
然而,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目标正面临两大考验:一是粗放型盲目扩张所造成的能耗、环保压力继续增大,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出现根本性转变的趋势;二是外贸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继续扩大,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我国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都处在重化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工业化阶段,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有明显影响。如果体制改革不到位,资源利用和排污控制技术没有重大突破,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资金制约,我国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任务艰巨。
近年来,我国外贸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继续扩大,这既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又是“又好又快”发展目标面临的另外一个考验。值得关注的是,持续大额顺差的国际收支牵引着中国外汇储备一路攀升,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相应的人民币投放数量非常巨大,这就与宏观调控产生了矛盾。稳定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需要稳定人民币的投放;而现在,结汇渠道人民币的大量投放,则与这一目标相悖。
12.与时俱进提高水平 又好又快整体推进 篇十二
编者按: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教育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研发、人才培养、应用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
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又启动了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此项工作对于促进江苏省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期我刊通过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驻江苏省工作站特邀江苏省教育厅、扬州市教育局、常州市电化教育馆、淮安市电化教育馆、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社会事业处为我们介绍了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发展思路。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
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多年来,江苏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随着近年来“校校通”和“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两大工程的全面实施,我省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建设、资源研发、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推广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扩大优质资源辐射面、更新教育理念等产生了明显的作用。
当前,我省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省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教育信息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科学分析形势,深入研究规律,更新发展理念,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切实推动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教育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必须主动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办好农村教育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出发,提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我省教育在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村教育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资源在城乡间的充分共享、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建设广覆盖低成本高效能的网络化教师培训体系,是加速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规模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教育均衡发展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也要在促进城区间学校发展的高位均衡、缓解“择校热”矛盾、实现“学有所教”目标等方面,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明显优势和不可取代的价值,为教育均衡和公平发展贡献力量。
2.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水平实施素质教育,是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要求多方面的有力支持,这其中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不断发展中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信息化有着传统手段所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必将对优化传统教学的资源组织方式、知识传播方式、考核评价方式等产生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强信息化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和运用,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必须以此为突破口,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和教学计划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化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养成思想品德、民族精神、人文修养、社会责任、心理素质等综合素养,在变革教学方式、更新教育观念、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引领性、前瞻性作用,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不断提供有效的技术途径。
3.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省在全国较早部署实施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2005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到201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十一五”时期全省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目前,以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全省县级以上政府不断完善区域教育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和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在坚持整体推进的同时,强调持续推进,注重加强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性建设。区域教育现代化共有16项建设指标,其中第12项指标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达标。教育城域网与辖区内大部分学校实现光纤连通,网上资源丰富、利用率高,中心小学、初级和高级中学校校建有校园网络、教学组织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对网上资源类型、技术装备标准、生机师机比例、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标准。教育信息化是整个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从苏州、无锡、南京等30多个已通过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区县(市、区)的经验看,每个县(市、区)信息化建设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亮点工程。
随着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弱点和不足。比如,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和区县的基础设施比较健全,但在市和省一级层面,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基础教育网络建设缺乏宏观规划和统筹;总体而言,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还不高,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也有待提高。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在加强宏观统筹的同时加强实践指导,促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使其与江苏的区位优势及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增创领先优势,继续保持在全国的先进地位。
二、科学谋划,努力完成全省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
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以网络等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为支撑,统筹规划,科学实施,高标准建设江苏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当前,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科学谋划,制定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去年,中央正式启动了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我省作为先行制定分省规划的九个省区市之一,目前已基本完成《规划纲要》和分规划初稿。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以国家及省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为契机,认真研究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重大措施、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未来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全面制定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立足省情。江苏省人口密度大,经济南北差距较明显,具有崇文重教的良好传统。规划的制定要符合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对社会信息化的总体要求,要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与江苏教育发展水平相一致。二是要领先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有国际视野、江苏特色,要关注和研究世界最新技术和应用,要根据使用水平适度超前,要在全国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保持走在全国的前列。三是要改革创新。 规划的制定要在解决目前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要创新并完善建设的机制体制等制度设计,保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四是要分类指导。规划的制定要根据各地发展的实际,分指标、分时段、分步骤提出建设要求,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使用要求,要与教育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五是要讲求实效。规划的制定要注重发挥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注重在教育教学的实际作用,切忌贪大求全。
规划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研究、广纳群言的过程,也是一个统一思想、推动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对长期困扰发展的几大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更科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是普及应用问题。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和水平,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要切实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各类学习及教学平台建设,为教师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提供技术和环境支持。二是使用效益问题。与巨大的投入相比,教育信息化效益相对低下是发展面临的瓶颈。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开放的思路,借助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稳定成熟的网络设施,运行推广教育的专业化资源,促进教师在会用的同时能常用、用好、用出效益。
2.全力以赴,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009 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充分共享”,这是省教育厅从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出发,首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的长期性、战略性部署和要求。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也已列入国家发改委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试点工程项目,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和肯定。
所谓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就是一个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建设而成的、包含多个子系统在内的、面向基础教育全体教师和学生、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开放体系。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必然要求,是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攻坚时期,一个整合提高的关键时期。如何突破以往局限在一校、一地区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如何在更广阔的时空内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功能,如何更有效地组织人才为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提供服务,是我们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以体系建设为龙头,认真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以下原则扎实推进: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要在深入调研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既要切合实际又要具有前瞻性,要能体现江苏的特色和水平。二是要坚持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方案的实施必须稳步推进,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要首先抓住几个重点项目,以此带动全面工作。要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采用集约化的方式,加强中心城市的建设。三是要坚持分类指导。根据全省各地不同情况,以及不同学校、不同机构特点,因地制宜,科学指导。
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处于启动阶段,有关方面一定要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成一个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这就是要建成基础教育计算机骨干网。要在完成《基础教育计算机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今年年内沟通省、市骨干网信号通道,实现各地教育信息(管理)中心、教育局与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网络的高速连接,建成基础教育计算机网骨干网。
(2)建成一个内容丰富的动态资源库。要初步建成共享程度较高、内容较为丰富的义务教育资源库,在扩充完善“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平台的基础上,建成实时高效的省及各市资源共享通道,形成省市县校四级基础教育动态资源库。整合全省力量,有计划地开发义务教育全学科主题教学资源及精品示范资源。在长江三角洲联动发展总体框架下,建设完成长三角资源建设合作网站,共享苏、浙、沪公益性优质教学资源库。
(3)建立一个高度共享的机制。要不断推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在减少资源重复建设、加强集中管理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标准探索符合江苏实际的教育信息数据体系规范。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运营服务模式,建立规范有效的资源采购和使用制度。
三、强化责任,不断提高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水平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事关教育全局的基础性工程,涉及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教育厅各相关处室和单位都是建设的主体。领导小组及其各个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都要建立健全相应职责,统筹规划、形成合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履行领导小组所赋予的职责,切实担负起协调沟通职能,主动加强教育信息化研究,省电化教育馆、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当前,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进一步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为江苏教育在新时期的更大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与时俱进提高水平 又好又快整体推进】推荐阅读:
与时俱进,努力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07-16
加强校本教学研究提高整体办学水平07-11
加强执法巡查提高执法水平积极推进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08-09
提高理论知识水平08-11
如何提高学生听力水平06-12
提高英语水平的方法07-06
学生学习提高国语水平08-03
提高干部管理水平08-21
财务人员提高服务水平08-25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