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师课堂教学反思

2024-07-19

听名师课堂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听名师课堂教学反思 篇一

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有幸聆听了几位学科标兵的发言,感觉是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反思,我找出了与这些优秀老师的差距,现总结如下:s0100

一、对新课程标准学习不够深入,对课程理解不够到位。

建国后,我国为了尽快地恢复教育、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全盘接受了苏联的教育学。在这样的课程意识支配下,我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类似于工场技术人员的操作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专家编排的、由教师复现的固定的知识,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而不是课程的参与者。这样的前提预设导致了我在学校课程事务中无所作为。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学习不够深入,并没有意识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虽意识到课程是开放、民主、科学的。知道课程的设计不能从成人的眼光出发,课程必须回归儿童世界,课程要能够适应不同儿童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但在实践中做的不够是,还是以教本为主。

二、老师的角色定位不是很准确: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而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常常是不自觉的又成了课堂教学的领导者。

三、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做的不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段话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三个维度而提出来的。也就是说语文素养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还要表现为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而说来惭愧,在日常教学中,我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考试指挥棍的影响,只是在为了考试而教学。这应是我今后重点努力的方向。

“学,然后知不足”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主要的不是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习得来获得。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丰富的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我们应干的还有很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2.听名师课堂教学反思 篇二

反思一:没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的课也同样出彩。在如今的课改中, 特别是上评优课、公开课时都有一种共同的现象, 凡上课必须要有课件, 好像课件就是当今课堂的唯一标签, 离了课件、离了多媒体就没法上课。以前, 我也总感觉有课件的课比没课件的课要生动精彩。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观看了于永正老师上的《秋天的怀念》《翠鸟》等几节视频课后, 感觉最强烈。那几节课, 于老师上课时就拿着一支粉笔, 没用课件, 随着讲课的节奏, 随时板书。在他的指引下, 大部分学生各种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特别是朗读能力的提高更是显著, 有些学生当堂就会背诵某些精彩的片段。

纵观当今的公开课被赋予太多额外的价值, “高利害”的公开课扭曲了老师们对公开课的认识和态度, 从而使公开课“变味”了, 并丧失了公开课自身原本的价值。于老师上的公开课就是一种常态课。他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上, 他是在“课”上做文章, 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他的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 拉近了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 让大家觉得可学、可用, 以体现他公开课的教学价值。我们每天上的都是常态课。常态课要求我们把课上得扎实、真实、朴实就可以了。至于课件是否使用要根据课的需要而定, 课件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反思二:语文课上教师要有语言意识。曾经听了《爬天都峰》《长城》《桂林山水》等游记类的几节课。一上课, 教师都是问道:“同学们, 你们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学生们的一双双小手举得很高很高, 教师一个一个指名回答。“我去过北京”“我去过华山”“我去过西湖”……学生们很踊跃地回答。可答案都是如出一辙, 都是去过哪些地方。老师们接着话锋一转, “今天老师要领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 请齐读课题。”学生便读起了课题。这样的导入新课, 教师丝毫没有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如果教师改为这样提问:“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 江山美丽, 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你一定到过一些名山大川, 见过一些名胜古迹, 那么你打算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你去过的地方呢?”这样一问, 教师则是在引导学生从感性的游览变成理性的形容。上课的语言意识就强了。再如于永正老师在教《翠鸟》一课, 在导入新课时, 他关于“翠”字的教学就非常有语言意识。老师说:“既然‘翠’是绿色的, 那为什么不叫‘绿鸟’, 而要叫‘翠鸟’呢?”学生就对老师提出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接着于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小结说:“这个翠字不仅表示绿色, 颜色亮一点, 而且还表示很可爱, 好听。这就是汉字的一个特点, 它不光表明一种意思, 也是一种心情的表达。”

看来教师只有找到进入文本语言的“切入口”, 学生语言的“触须”才能跟着摆动起来。

反思三:语文课上的朗读真的要读好。《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很多教师在听完公开课后, 都有一种共同的看法, 教师在课堂中对读的指导欠功夫, 大多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读, 一种象征性的读罢了。而名师在阅读课堂中对朗读的指导是十分到位的。于永正老师在上《翠鸟》第一课时时, 单是关于学生朗读的指导多达二十多次。如在课堂中一女生在读第二自然段第二句时, 学生读得不是很好。于老师说:“我觉得你把这个‘翠鸟’读得太重了, 能不能再轻一点?来!大家都来试一试。”学生各自读, 读了一会儿, 于老师又指着刚才那个女生让她再来读一读。又如一学生读:“翠鸟鸣声清脆, 爱贴着水面疾飞, 一眨眼, 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这一句时, 一个学生对文中的“轻轻地”一词读得很轻, 于老师就顺藤摸瓜地问该生, 为什么要把这个词读得轻呢?该生说:“如果重重地读, 翠鸟就是重重地停在苇秆上, 那小鱼儿就敢来了。”对于一个词的朗读是要重点还是轻点, 于老师都放在了心上, 这样的朗读指导真是做到了有的放矢、入木三分。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我常常想课文的很多内容是要靠学生自己读懂的, 而不是单单靠教师教懂的。教师在上阅读课时的朗读指导要让学生“知其然”, 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文本内容, 这才是语文课的首要任务。

3.听名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三

教师:李景华

2011年12月(3——4)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六枝特区影剧院举行名师课堂座谈会,虽然天气很冷且伴着小雨,我们每位老师都按时到会。通过两天紧张又充实的观摩学习,我受益匪浅。两天里,专家型教师一一展示了他们的课堂教学成果,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地影响着我。他们讲课的风采深深地打动我。

这几位名师分别是刘飞耀、罗江华、曹菁、杨咏梅老师,他们各自有着丰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每一位举手投足都浸透着文化芳香的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他们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台下的上千名听课的老师很快都被感染了。课堂上他们用丰富的表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多元的课堂评价、重情重趣的教学特色,使我们坐在这样老师的课堂上,如沐春风。

名师的风范鼓舞着我,作为一名教师,从这次活动中,更应该引起足够的认识,一定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带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来,努力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推向一个更高层次。

4.小学教师听名师课堂心得体会 篇四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四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老师课上操练形式多样,老师Free talk,无处不在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化。

2.教学过程精致

从这四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课后练习,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李老师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了解学生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投入自己的感情。从听课中我也发现这四位教师在课前一定花了大量的时间跟孩子培养感情,让学生放松老师在课中运用丰富的肢体,加上幽默的语言,适时的鼓励常常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专心.

4、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各位老师口语流利,发音准确,课上使用英语。如:You please! Wonderful!我觉得只有教师说英语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保证孩子对课程的理解,才能保证孩子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四位老师还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例如:老师都利用图片,创编一些游戏和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得,乐中学。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后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通过这次听课,我对自己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去思考,怎样在教学中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时空和学习的平台。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5.听名师课堂教学反思 篇五

场)”心得

2014-12-18上午我来到了晋江市实验小学参加了晋江市名师团队教学的英语专场,本次我分别聆听晋江凤竹小学王美惠老师的四年级上册的《We’re going to visit Hainan 》和晋江市实验小学张明媚老师的课外阅读教学《Rosie the hen went for the walk》 以下就是我本次听课后的心得体会:

第一堂课王老师采用chant isit the zoo”来导入热身,使学生从下课和上课的状态进行了一个过渡,但在单词visit 此处有大部分学生发音有误,王老师此处对学生的反馈不足学生还没法将错的发音纠正,但在操练we’re going to visit Hainan tomorrow 时所使用的幻灯片设计的相当有创意将其设计成日历恰到好处。其次,在授新环节中第一小环节选一选次录音就使得学生选择较难,在I’m going to---in the sea 发现了大部分学生就难以答出来,在第二小环节中Think &Answer中只有一位学生上来反馈显得不够全面,老师没能清楚地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次,巩固环节中的游戏Drop the dice 投掷骰子,六个面上有六个本节的所学的新句型,我觉得王老师在巩固的环节中能使用既有趣能调动学习气氛且巩固一举双得。最后,王老师还让学生进行了讨论的环节Make a travel plan ,活动的设计很好也将效果发挥的不错。

第二堂课由来自实验小学的张明媚老师执教。执教的内容是绘本《Rosie’s walk》。首先张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教态演示Rosie,与此同时也加入情景教学让整个绘本课堂更加引人注目。最后,张老师让学生们进行了课文的角色扮演,从而让学生们更加的爱绘本,读绘本,看绘本。我觉得绘本教学对于小朋友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形式多样的绘本教学更应该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孩子们在绘本的陪伴下快乐的成长。

6.名师成长的反思与探索 篇六

从传统的技术理性的认识论来看,教学是一种传送知识的活动,一种技术性工作。这种认识论认为,知识都是科学的、标准的,由别人创造好的,教师基本上承担“执行者”的角色,忠实地执行教育行政部门选定的教材,有效地贯彻教学研究部门提供的教学指导和参考资料,并使用他们编制的考试试卷以评价教和学的效果。[1]也就是说,教学工作相对简单,是确定好的,并且可以进行标准化操作。因此,教学成了杜威所说的一套惯常的、可机械地执行的活动。作为技术人员的教师常常不加批判地接受在学校发生的现实,每天需要做的就是尽力找到最有效率、最有效果的办法去解决问题。他们失去了对工作的目的和结果的反思。[2]

肖恩(D.A.Schon)在对上述技术理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专业实践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不确定的、多变的、独特的、并呈现出价值冲突。[3]因此,如杜威所说,教学工作不是教师去实施一系列逻辑化、理性的操作程序。相反,教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教师需要进行直觉判断,有情感投入,而这些是无法简单地打包给教师使用的。[4]现代学习理论也提出,教学不是简单地使用教材,而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缜密判断。例如,课堂中哪些学生在学习?他们是如何学习的?哪些学习活动能够支持他们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差距是什么?哪些教学策略能够确保学生获得共同的进步?等等。[5]因此,教学不是机械的,是反思的、探究性的。

二、教学知识由谁创造

技术理性的认识论认为,知识是纯粹抽象的结果,不需要质疑。它只能由大学的研究者和学者来创造,其他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只是把这些创造出来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6]由此衍生的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是,教学知识体系也具有这些特征,教学知识体系中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是由大学的学科专家创造的,其中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是由大学的教育学者、心理学者创造的。教师只是知识的使用者或消费者。[7]因此,在教学知识体系的创造和扩展过程中,教师几乎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8]

在实践场景中,教师所用的理论、策略、方法等具有情境的特殊性,此时,具有普适性的公共理论难以为教师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只能成为教师探究的一种相对可靠的前提假设。[9]作为反思性实践者,教师不再完全依赖现有的理论和技术,而是针对特定的教学情境建构新的理论。反思活动使得教师能够应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使其教学策略具有独特性。[10]

因此,关于教学知识的来源,一方面,我们承认教学知识中的正式知识或普遍理论是由大学研究者创造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专业共同体中通过反思、合作与互动建构知识,所建构的知识直接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联系。[11]这类知识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也被学者称为行动中的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师个人理论等。

三、伙伴关系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与探究

基于上述教学观与认识论,教师专业发展不再是教师被动地接受大学专家传递的知识,而是要在实践、反思、研究、改进、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这样的发展活动仅靠教师自身是难以完成的,仅靠大学学者的“一次性讲座”也不可能实现,大学、政府、中小学形成的合作伙伴关系为这种发展提供了可能。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与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协同共建“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旨在通过创建“大学—政府—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为探索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供实践基础。

建设“名师工作坊”是实验区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从重庆市江北区的中小学校中遴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但又处于发展瓶颈期的经验型教师参与课题。项目活动的整体设计遵从“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循环模式,课题组设计了一系列反思探究性学习活动,如叙事探究、经验分享、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者对话和交流、课堂观摩与指导、脱产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研修、基于教学风格的教学设计与展示、教学论文写作、教学风格分享等,目的在于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探究能力、理论学习与实践整合能力,促进一线教师凝练自身教学风格,发展教育教学的个人理论。

参考文献

[1]汪明帅.从“被发展”到自主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1.4:1-6.

[2]Zeichner,K.M.,&Liston,D.P.Refl ective teaching:An introduction.Mahwah,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96.9.

[3]Schon,D.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New York:Basic Books Inc.Publishers.1983.50.

[4]Zeichner,K.M.,&Liston,D.P.Refl ective teaching:An introduction.Mahwah,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96.9.

[5]Darling-Hammond,L.et al.Powerful Teacher Education:Lessons from exemplary programs.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06.10.

[6]Schon,D.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New York:Basic Books Inc.Publishers.1983.36.

[7]Lieberman,A.Practices that Support Teacher Development:Transforming Con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In:M.W.Mc Laughlin,et al(eds.).Teacher Learning:New Policies,New Practices.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6.189.

[8]Lytle,S.&Cochran-Smith,M.Learning from teacher research:A working typology.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90,92(1):83-103.

[9]张华军.论理论性学习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基于杜威思想的讨论[J].教育学报,2012.2:20-28.

[10]Schon,D.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New York:Basic Books Inc.Publishers.1983.68-69.

7.听名师讲座感想 篇七

今天在七十一中我们聆听了大连市名师的报告,自己深有感触。

首先给我们讲座的是甘井子区实验小学的王晓瑜,她讲座的题目是: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传递温暖,相信爱。她有这样几个观点,一、教育需要有温度的教师,做一名教师,就要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能够彼此取暖,不抱怨,体内充满了热能量的教师。,教育要做好,做事的知识一件又一件小时,把积极地能量让他传递给每一个人。

在这里王晓瑜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发生在他身边的小事。我深深的被这些小事,所感动。从这些小事中我看到了王晓瑜老师真是一名有温度的老师,同时能够把这些热能量传给他人。王晓瑜老师虽然是一名美术老师,但她能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她把热能量传给孩子们,同样孩子们也把爱传递给了她,她是幸福的。

二、靠近我,温暖你。靠近学生,走进学生的世界,用学生的视角帮助他们,有温度的教师,就要及时抓住孩子的心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兴趣点,抓住教育的契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王晓瑜老师善于抓住教育学生的契机,勇于向学生认错,弥补自己的过错。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其实,在教育教学中,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就是这些婆婆妈妈的小事,拉进学生与自己的距离,也都是靠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王老师是一名有心人,她抓住了,取得了孩子们的信任,获取了孩子们的心,取得了教育的成功,二我们却忽略了一次又一次教育的机会,学生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教育的效果不是十分明显。

三、温暖可以相互传递

在传递温暖的过程中,传递者已接受者,都是幸福的,我们应该做这样的传递着,这个世界需要爱,更需要接受别人传的的爱。今天听了王晓瑜老师的报告后,我想,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首先做一名爱的传递着,用我积极地人生态度去感染学生,让我的每一名学生能够得到我的爱,从而让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每个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今天还倾听了三十七中王新华老师的报告,她的报告更是实实在在,朴朴实实,王新华老师所介绍的内容更让我感受到,只要你真心的对待他人,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改变的。

8.听名师讲座有感 篇八

聆听名师讲座,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老师们情真意切地讲述,一次次触动着我的心弦。从五位老师胡娓娓道来中,伙看到了千千万万老师默默奉献的身影,从五位老师的娓娓道来中,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平凡中见伟大。

(一)“爱”贯穿教育的始终

无论是孙培娜老师、郭芳老师还是孙宪波、姚慧丰、柴慧娜几位老师,她们在讲述中始终围绕一个“爱”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是从心底里爱学生,爱就变成了责任,从而促使自己带病也要坚持工作。潜心钻研教材,为孩子排忧解难……尤其,当郭芳老师讲到自己拿手绢往返水房与教室几十趟醮湿水给孩子们一个个擦汗以求降温消暑的时候,我想:正是这么“小”的小事,成就了郭芳老师天使般的灵魂,慈母般的形象。为什么学生这么爱戴她,为什么学生如此听从于她—— 一切源于“爱”啊!

(二)能力有大小,耐心决定成效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安全相同的两个人,能力也各不相同,但这决定不了什么。就像先天智力稍慢的人,他们“笨鸟先飞”后天多花些时间,照样能成就一番事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捷径,只有勤奋,只有耐心。姚慧丰老师为了成功讲好一节公开课,她修改教案到深夜,试讲五六次,在一次次被否定中不气馁,寻找新思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坚持、耐心,最终令她浴火重生——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名次!成为了春光小学一位名师!

9.听名师讲座有感 篇九

周五有幸能前往佳木斯参加《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第四届小学教育高端协作暨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首先感谢领导的栽培和厚爱,能有这么一次学习的经历我会很珍惜的。

走近名师和名师面对面,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了名师的教学风采,欣赏了名师的教学艺术。感受到:讲好课是一种快乐,听好课是一种享受。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思索。听名师讲课,就像在听前进的号角。他们点击的是孩子们的心灵,唤醒的是教师们对教育的激情。本次的观摩课集中体现了三个实:实在,实用,实效!实在是指没有一节课因为是观摩课而有意创设出教学上的“花架子”或是“为活动而活动”,每一节课都体现出对学生思维的适时引领,对学生扎实的训练,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细节都能真实可见出来。实用是指每节课虽是各具特色,但是又有共同之处,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具有可借鉴可操作性。留给老师们很多思考的空间。实效性体现在教学设计合理,让学生在40分钟学有所得,让优秀生有拓展、展示的天地,让学困生有进步的轨迹。教学中各位老师非常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度、广度,突出数学的本质,注重对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渗透,引领学生进行深刻的数学思考。比如《认识分数》一课,教学时紧紧将分数意义的核心本质“总数量平均分成了几份——分母;表示其中的几份——分子”贯穿于学习的始终,作为全课学习的知识“主线”。导入环节设计从分1个苹果的1/4旧知开始,然后过渡到分8个苹果、12个苹果的1/4,最后通过孙悟空大变身(24个孙悟空的1/

3、56个孙悟空的1/

6、96个孙悟空的1/12)的挑战练习,始终抓住这一“主线”展开,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教学流畅、轻快、效果很好。

10.听名师讲堂有感(共) 篇十

2015年1月10日上午,我听了山东省特级教师,青岛市教学名师姜素萍老师的《寓教于乐 以趣激学》名师讲堂,感触颇深。

1.姜老师亲和力强。姜老师在整个名师讲堂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透着一种亲切,使人愿意听她讲话。

2.主题鲜明,线索清晰。讲学始终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激发小学生和中职生兴趣设计内容。通过寓教于乐、以趣激学,找准载体、化难为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敢于创新、实践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快乐、轻松、自主、创新”学习。

3.语言平实,走近听众。没有什么高深的大道理,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用的是通俗易懂的语言,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4.案例来自自身,来自实践,具有可信性。有的是她自己的育人故事,有的是自己看到的,有的是自己的教学经历。每个故事,都具有可信性。

5.爱的情感贯穿始终。对学生的爱,对家庭的爱,对学校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对职业的爱,让人敬佩。

6.材料取自学生调研、教师调研和示范校建设,团队建设。

11.听名师观摩课有感 篇十一

____听特级教师林莘观摩课有感

10月23日,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和同事们一道踏上南京之旅,参加第十届现代与金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我渴望走进名师课堂,希望通过观摩,能把握新时期课堂教学的脉搏,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当著名特级教师林莘走进课堂,为学生讲授课文《凡卡》时,我调动起浑身的每一个细胞,屏气凝神地听了整节课。名师课堂着实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是朗读成为课堂的热点、亮点。所有听课的人都会对林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及入情入境地层层引导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指导学生明确朗读的基调,注意朗读的语气,把握朗读的节奏;提醒学生突出朗读的个性,合理使用一些朗读的技巧。在林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在不同的情景下读出了不同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个性。整堂课,林老师那动人的读书声深深地打动着孩子们,也打动着台下每一位听课的老师。特色朗读是这节课的热点和亮点。其次是以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段为抓手,点击文章的“心”。《凡卡》这篇文章很长,有21个自然段。林老师抓住

了对第8自然段地学习,通过找出刺痛学生的字眼“揪”、“拖”、“揍”、“戳”等,让学生体会到什么叫毒打;通过对“挨打”,“挨饿”,“挨困”三方面的具体分析,体现凡卡命运的悲惨;继而又通过对第6及第13自然段地学习,更加反衬出凡卡的可怜和命运的悲惨。这些重点句段的学习,接示了文章的中心。再次是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有机地结合,也是本节课的特色。授课时,林老师多次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出示“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拿着鱼嘴戳我的脸”等句式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文章结束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写凡卡的结局······学生们都能够畅所欲言。这些练习,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触及文章的“魂”。

12.听名师讲课 篇十二

2012年12月19日我作为一名乡镇美术教师,有幸参加了“吉林省小学名师工作室赴桦甸”送培到县“美术学科”的培训活动,共有三位老师分别进行了讲课和讲座的培训,其中来自吉林市龙潭区第二实验小学的王晓野老师和松江区实验小学的李燕老师带来了两节风格迥异,各有特色的课,来自名师工作室的倪岩老师的《践实课程标准,创建时效课堂》专题讲座更是在本次培训中起到了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本次培训,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一堂好的美术课,也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现在对本次培训活动说一说我简单的体会:

首先来自吉林市龙潭区第二实验小学的王晓野老师的《无题》一课,带给我的是耳目一新的感觉,她不同于我们一般的美术课堂,正像倪岩老师说了,王晓野老师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而且在引入时,没有了那种既定的题目,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中的一些典故,趣事,历史事实,都充分的展现了王老师的博学多才,也充分体现了只有一个老师具有多反面知识,才能教导学生多方面发展,这正是我要学习的地方。

其次来自松江区实验小学的李燕老师则是充分发挥了美术课堂的特点,使学生充分锻炼了动手的能力,精彩的课程导入,熟练的课件运用,扎实的基本功,都使我受到了深深的感染,课堂中活跃的气氛,学生们学习的动力,让我对自己的课堂做了新的调整和改变,认

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我要更加努力,像名师学习。

最后是名师工作室的倪岩老师给我们带来了非常精彩的《践实课程标准,创建时效课堂》讲座,这次的讲座确实使我受益匪浅,倪老师从美术课堂最基本的显性及隐性功能怎样相结合开始了这次的讲座,其中从美术的性质,理念,创新,实效等不同方面层层展开讲述,并讲到美术课堂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到以学代用,以用代学,告诉了我们一堂好的美术课的标准是:学的快,收获多,学生能充分感觉到快乐,作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是:要有深厚的内涵,要多学习,和学生多沟通,用自己的情感去引导学生学习。

上一篇:安徽省2016年上半年农村信用社招聘:时政重点考试试卷下一篇:美国各州的英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