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精选15篇)
1.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一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摘要:本文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结合教学体会分析初中生物教学有效策略与实施。
关健词:有效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1问题提出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为此,我在教学中开展逐步尝试构建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力求通过实验,把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2有效教学的提出
有效教学即是一种技术或策略,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理念,它要求每个教师超越一般的、共同的技术,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怎样提高40分钟的效益”,“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等等。因此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系列的策略。
3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3.1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矢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机会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教师不暗示等等。
3.1.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例如:在进行探究酸雨的危害时,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问题情景创设: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自行车被雨淋后,钢圈生锈了,并且知道这是酸雨所致。”但是大家想过吗,什么样的雨是酸雨呢,酸雨对生物有影响吗,这一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用多媒体播放《酸雨的警示》再度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为实验探究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3.1.2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课堂构成的要素是探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设环境和条件。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地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在生物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例如在《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亲近自然
〔师〕:大自然常常以不同的形式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感受自然的神奇与壮美。(播放自然的影像资料并配以音乐)
(二)角色的扮演
〔师〕:如果你是森林中的一种生物,在这个美丽的家园,你是怎样的生活的,〔师〕:由于这片森林要改变成农田,森林中的生物面临着失去家园的危机,这时森林召开了一个“生物大会”,各种生物都发表了自己的心声。
〔师〕: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3.1.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只一味注重形式,追求花样,应从“实效”的角度出发。即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进行宏观化模拟,将生物实验中不能替代的内容进行虚拟化,将板书内容进行直观化和简单化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用课件展示:一个可爱的婴儿刚刚来到人世间发出的啼哭声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打出一行字:婴儿刚刚来到人世间时为什么要哭呢,再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再如用“一个氧分子历险记”的故事(课件)向同学们展示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由学生们总结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简单的知识充实化。
3.2构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3.2.1动手实验—活动性学习
动手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式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进行实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凸现活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自主建构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各方面素养。例如《调查足弓发育情况的活动》的实施。
3.2.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应是学生从生物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构建、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优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上应注意选材呈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过程要突出自主性、建构性和独创性;结论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有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突出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深人了解并科学调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广泛提供并不断丰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变成现实,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例如:《探究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和《探究蚂蚁的行为》等实验的探究设计。
3.2.3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重要特征,合作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的重要活动方式。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生物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感受生物学思想与法,认识生物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人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与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时有角色分工,在合作交流后有动态生成。这样,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自由空间里表述和倾听,在争辩与讨论的动态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创新,在思想的交流中扬弃,在情感的沟通中融合,在智.慧的展示中互相启迪,使合作交流的互性学习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生物实验有意识地加强师生互动性学习的教学形式,这种互动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生设计方案—学生分组探讨”的教学方法。如探讨《酸雨的危害》的实验。
3.2.4归纳检测—反思性学习
因为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对知识的探究有深有浅,常常·不能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有时还需要教师将知识简单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理与社会化的过程。另外为了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内容,教师通常通过检测手段对学生掌握所讲授的知识情况进行了解。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不定期的归纳和检测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生物学科相比其它自然学科而言,知识零散性较强,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因此学习完每章节或单元后,教师通过对知识进行归纳和试卷进行检测是对知识的落实和巩固的重要环节,因为通过归纳和检测,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次反思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
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是广大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更高的要求。相信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一定会使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得更深刻和更具体,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实施。
2.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二
一、主动学习, 激发兴趣
高效学习离不开兴趣的驱动。然而单一的理论讲解使学生感觉不到政治的亲切感, 觉得政治与自己无关, 对政治的学习没有兴趣。脱离了应试教育的初中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由度, 给政治教学创造了良好环境。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从学生角度出发逐渐转变学生的观念,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深层理解政治教育的意义, 感受政治领域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时, 让学生阐述自己小时候和现在在生活与经济上有什么变化, 通过学生将小时候的生活水平、家庭条件与今天的情况作对比, 学生对生活的变化有了深刻体会, 教师顺势导入:这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是我们党政策的最好体现, 借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对政治的讲解,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 通过这样的比较, 学生对“改革开放对我国发展的影响”这样的问题有了深刻理解,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改革开放政策科学吗? ”的问题探讨中,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让学生带着问题, 主动积极地学习政治知识。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进行学习, 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深化了学生思想, 学会了利用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 有效提问
政治学习特别强调课堂氛围, 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有效学习政治的关键。在教学中, 应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建立切实有效的问题, 诱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紧贴知识点, 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究, 学会独立思考, 特意设置有争议的政治问题, 激发潜藏于学生内心的求知欲, 去粗取精, 帮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基础上, 逐渐确立自己的政治观念, 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例如在学习《好友交往礼为先》时, 采用夸奖的情境, 对某个学生进行夸奖, 选择学生的优点, 夸奖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受到夸奖的学生显得很是兴奋, 体会到礼貌待人带来的愉悦感。然后通过建立生活中的礼仪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表演, 领悟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文明用语、礼貌待人, 就“怎么与同学交往?在自己需要帮助时怎么做?在朋友需要帮助时怎么做? 在于同学发生矛盾时怎么做? ”等问题展开讨论, 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粗鲁、态度傲慢对矛盾的激化;相互礼貌、文明交往所形成的快乐氛围。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懂得只有讲文明、懂礼貌才能做到有效沟通,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小问题, 比对自己处理这件事情的态度, 使学生在认识中不断转变自己, 形成良好的性格, 使政治的学习深入学生心灵。
三、鼓励表达, 交流合作
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流合作, 就是学生思想的直接再现。在进行师生、生生交流的活动中, 学生很自然地整合自己的知识, 并产生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感受, 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课堂生成, 进行分类选择, 针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问题进行再讨论, 是学生的思想在表达中的螺旋式上升, 在思维的碰撞中突破自己的思维, 随时迸发出创新火花。例如在学习《权利义务伴我行》时, 先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权利, 学生对这个话题极其感兴趣, 纷纷说:“我有上学的权利, 我有我的人格权利, 我有自由的权利。”特别是学生对隐私权更为关注, 不允许妈妈翻看自己的日记, 在学生的相互讨论中, 学生的权利逐渐全面展现, 教师此时再及时给予补充。另外, 学生对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是很明确, 认为只要自己遵守学校规则就可以了,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班集体的义务展开讨论, 由小及大, 强化学生的义务观念, 形成“主人翁”责任感, 每个学生都要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在交流合作中让学生明确义务和权利是平等的、一致的, 决不能厚此薄彼, 而要珍惜自己中国公民的身份, 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总之,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线,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注重学生间的“探究性学习”的合作性学习为改革思路, 结合政治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建立科学合理的、全新的初中政治教学体系, 使初中政治教学更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 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将政治教学课堂打造成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卢玉军.善用多种教学资源, 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31) .
[2]宋杨.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7) .
3.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优化;教学情境
新课改思想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被动式教学而设的,它的最终目的是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笔者通过新课改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的变化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途径,供大家参考。
一、初中语文新课改带来的变化
1.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
在实施新课改思想之前,教师教学内容全部来源于教材。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记住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是好学生。而新教材在内容上不仅其知识丰富性和可读性强于以前的教材,而且其教材内容形象生动、图文并茂,也是传统的教材所不能比拟的。不仅如此,新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生的教学活动,且培养较浓的探究学习氛围及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诠释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新课改实施以后,语文教师不再将教学内容只关注于教材本身,而是逐渐地改为用教材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不影响教材的系统性下,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将教材更灵活地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2.学生学习语文方式的变化
新课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新课改要求教师采用发现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我们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应对课文进行提前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难点,并将难点做标注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还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有了大幅度的转变:由观众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在此过程中,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语文课堂氛围的改变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少会听到学生质疑的声音,然而新课改思想的深入实施以后,教师在不断地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开放式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见教师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为了某个问题争执不休的场面,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教学氛围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而教师在此教学氛围中可以更好地反思教学过程,以便寻求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所谓的“教学相长”。
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尺。然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教是需要学生的学来具体实行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器,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再优质的教学方法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教学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合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新颖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语文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小组合作式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小组创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情境,引导学生在各个小组中针对问题进行发散性的探讨研究,形成師生或生生间的知识、思维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角色作用。在小组合作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间知识交流的领导者和促进者,但是也是最重要的合作者。小组合作学习不仅给了每个学生参与的权力和充分发言表现自己的机会,还改变了传统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加大了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机会,在互相讨论中共同成长。教师在合作式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在合作式学习过程中,思想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其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也得到了更好的强化。
2.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能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能力的训练,正确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保证语文教学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增强对知识信息的敏感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单一的提问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引导能力是没用效果的,并且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感到了无生趣,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此时,就要求教师寻求课堂内容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通过这种结合点,将学生的兴趣与内容难点相联系,并采用发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从上课开始就使得整堂语文课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单单是一个教学过程,其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更崇尚对学生进行智慧上的教育。让新课程的理念真正渗入教学中来,将语文教学过程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为学生树立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从而实现有效、多向、互动式课堂教学。
4.论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篇四
论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磨英利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期望和要求更高。初中语文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更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力和运用能力,并且从现代社会人才的需求角度出发,对于创新型综合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新课改的机遇期,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理念;新课改;素质教育
新课标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下,对于素质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
一、初中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学的目标有以下描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所以,在编写教材时,丰富和拓展了语言学习材料,对于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要求更多。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新课标教学要求,明确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整体提高,新课标对于课堂的.学生参与、“以生为本”的思想逐渐加强,引导学生参与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教师从教学活动开始讲到教学活动结束,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2)教学活动过度依赖教材。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材只是起到辅导性、引导性作用,而在教学活动中,教材的作用被过度发挥,教师的教学内容完全地以教材内容为主。(3)教学方法过于陈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求。
二、新课标形势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措施
1.教学主体――强调“以生为本”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初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引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度。初中教学是小学教学和高中教学的过渡阶段,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对于更高层次的语文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加强学生参与度,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从而为更高层次的语文教学做铺垫,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强调相互学习和加强互动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语言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学习才能快速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拓宽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从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上不难发现,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太过于依赖课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要求不断提高,需要不断拓宽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1)以课本为基础,拓宽教学素材。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适应教学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教学素材的创新,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但是这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求,教学素材更应该来源于生活和社会,这样不仅使教学素材更加符合现代教学需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些网络上的热词,虽然值得推敲和实践考验,但还有积极的词汇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语文的理解和认识能力。(2)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加强对教学内容的丰富,要从学生身边找内容,例如,在学习合作精神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找出合作的成功案例,并且说出合作精神的好处及应该从哪些方面做;也可以结合现代中国反腐,和学生一起讨论中华文化的内涵以及古代相关的诗文等。
3.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1)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明确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从而增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2)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多媒体技术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赤壁》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原当时赤壁之战的场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新课标改革使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新课标改革带来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适应力,才能更好地完成现代初中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倪玉平。试论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8)。
5.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五
一、调整教学认识,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学习不光要接受新知识,还要巧妙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也就是元认知,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温习已学的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提升总结能力。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来说,对于不同的知识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总之,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提升思考和探究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少说,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对于语文课堂学习内容较为复杂、不太容易理解的抽象知识,教师就可以强化引导,让每一位学生都了解,适当加大解释力度,同时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和探究,掌握问题解答的策略。针对学生熟悉的问题或者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学习等方式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究,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对于学生感觉习以为常的答案,要着重研究,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让他们养成突出常规思维和跳出俗套的能力与意识。比如,在学习课文《司马光》时,很多小学生比较熟悉这个故事了,有的是听父母讲过,有的是在电视上看过,所以教师就不要再满堂灌了,过多的讲授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觉得教师唠叨。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文,做好角色分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知识,同时设计这样的问题 :假如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做?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的学生觉得司马光砸缸很厉害,但是也有学生觉得,可以寻求周围大人的帮助,或者几个小朋友齐心协力迅速地把水缸推倒,这些想法足以证明学生不再依赖教材,而是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了逆向思维意识。
二、创设语文课堂的教学留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对社会不是特别了解,生活阅历较为肤浅,对什么知识和问题都比较好奇,如果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现象,让他们思考相关的问题,他们会异想天开,找出五花八门的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意识得到了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的长远发展。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教学留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需要为学生设计优质的问题,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突出定式思维和习惯认知,找出新颖的答案,这样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就会大大提升。
有效的课堂教学留白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在留白的问题设计上,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对小学生来说,虽然他们拥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但是如果问题太难,长时间内找不到答案,解决不了,他们的这种探究意识就会慢慢地消退,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有效的教学留白,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承受能力等。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不能太难,但是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学生感受不到挑战性,没有成就感,也不爱探究这样的问题。在设计教学留白的时候除了有效地把握留白的难易程度,还要对数量的多少进行分析,做到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三、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更多的是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通过对文字的品读和写作背景的分析得出作者的所思所想的。优质的文章都需要读者耐心地品读,认真地思考,不能从简单的文字叙述上轻易地断定文章的梗概大意。作者在使用语言的时候,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和方法,所以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地剖析教材,了解字里行间的真实寓意,透过文字挖掘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构建文章的评析,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有待提升,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使用学生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强调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不要和盘托出,要设计一定的疑问,讲究语言停顿,突出语言使用方式的变化,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文章《狐假虎威》时,设问 :为什么大家都怕狐狸?是真的怕吗?一步一步地解开悬念,让学生明白狐假虎威的寓意。
四、诵读国学经典,提升表达能力。
很多国学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被人奉为经典,是因为值得推敲,在某些方面具有卓越的品质。拿《论语》来说,就文学价值,它的语言表达较为娴熟,字字饱满,句句精炼,总的来说《论语》的语言表达讲究的是简洁精练,同时也讲究字里行间的韵味。一篇文章虽然只有为数不多的词句,但是两三个字就可以折射和透露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也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人物性格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感觉到既富有文采,又充满情感色彩。在《论语》中,不仅仅字里行间充满文学气息,也折射出品德情感,把儒家思想表达得也非常透彻。所以,小学生如果能认真地品读国学经典,认真感悟它们的文学修为,肯定会极大地促进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
[1] 马占奎 .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研究 [J]. 学苑教育,,(11)。
6.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六
贵州凤冈县花坪中学
吴 宇
摘要: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是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广大工作在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所孜孜不倦追求和奋斗的目标。然而,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因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使得物理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之路举步维艰。针对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在有利于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层面上,去总结、挖掘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初中 物理课堂 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再次成为教育工作者议论和探索的焦点。然而在许多农村学校,物理教学设备、设施等教学资源相对较落后,绝大多数的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使得原本在物理教学中占很大比重的实验教学遭到限制,得不到正常开展,学生感觉学到的是枯燥理论知识。从而 开始讨厌物理这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使物理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物理教师,要实现物理有效教学,则应根据物理教学现状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好身边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农村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一、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是最先被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无形课程资源,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摆脱了那种在老师威严下学习的压力,无疑会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起到良好促进作用。交往论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却由于社会地位、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此,要想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应首先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那种“教师绝对权威”的认识,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学习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尊重班上的每一名同学,努力地融入班级中,增加对班上同学的了解,加深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参与、发现、体验、感悟物理的过程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罗杰斯早就在他的“非指导性教学”八大原则中提出,要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一个好的班级、好的课堂,应该充满真实、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围。这种气氛最初来自“促进者”(即教师),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学生会越来越多地、并且是很自然地流溢出这方面的情感和态度。当我们教学的班级达到这样的境界时,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定会得到较好的提升。
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教师要真正做到却相当的困难,因为一个班上不可能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处于拔尖水平,有些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或多或少的忽略了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这样做会给这些学生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使他们逐渐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老师更应该给予关心和帮助,因为只有这些学生的成绩提高了,班级的整体成绩才能有较大的提升。教师要做到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一位教师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爱,教育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也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
三、展现教学过程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就在于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同时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包括生动风趣、幽默可亲的语言艺术,充满激情的情感艺术,巧于点拨的启发艺术,画龙点睛的板画艺术。
四、教师要做新课改下物理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认为研究是专家们的“专利”,自己的教学任务只是教学。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物理教学在达到新课标要求上的有效性。就是要使学生在素质、能力等方面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担负起最多的责任,尤其对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做相关的教育研究,多做正确的、深入的、对农村学生发展适用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从学生的特殊性出发,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针对性的开展物理教学工作,避免物理教学的盲目性,逐渐实现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五、做好物理课堂教学的诊断和观察
在现代物理教育中,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同时能够唤醒隐藏在教师心中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在日常教学中,物理教学课堂观察与诊断有显著的功能与作用,集中体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改进师生的生存状态等方面。物理教学课堂观察与诊断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反思的镜子,通过观察诊断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课堂观察与诊断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因此,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十分必要。
六、注重物理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倡物理课堂教学要进行探究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无疑会在一些问题上对结果产生分歧,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和灵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善于把握课堂的教师,会将这些分歧转化成最有效的教学资源,因为在这种分歧下教会学生新的东西,会为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会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农村中学虽然在一些硬件设施上相对落后,但农村中学仍然有其天然的优势,那就是更加接近大自然,教师可以让大自然成为自己的物理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来学习物理,提升物理学习自身的乐趣性。例如,在讲解摩擦力时,由于摩擦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物理量,单纯的理论讲解无疑会使课堂显得枯燥无味,但教师可以让学生感知到它,在讲解新课时,教师就可以将课堂设在教室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多见识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实例,在观察中形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摩擦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几个因素,形成摩擦力的物理常识,会用其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辨证看待摩擦力对人类的影响。这就是一个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形成过程,也符合新课标为我们指定的要求。例如,在教“测电笔”时,先简介了测电笔的构造、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并当堂作了演示,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测电笔的氖管要发光,那么测电笔中是否有电流通过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假如有电流,此时的通路是怎样的?”“既然有电流,人怎么不会触电呢?”“刚才老师是站在木制的讲台上来使用测电笔的,那么电流又是怎样通过去的呢?”„„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高。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最后,根据学生发表的意见先对学生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然后再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此知识。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共享,共同交流和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热爱。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既重视到学生的共同基础,又要使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始终坚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必能提高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M] 2.《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
7.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七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策略
小学是启迪学生思维,启蒙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阶段,如果教师于这一时期能在满足新课改要求的同时,兼顾学生的综合发展,那么小学教育就能实现其意义。但是,我国的小学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以小学语文教育为例,目前,不仅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所欠缺,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堂氛围与班风还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为了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帮助小学教学改革,必须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方面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本思想,但是,许多教师依旧按照自己的主观思想,去开展教学,而不是以新课改理念为教学指导,以新课改要求为教学依据。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了确保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为了从侧面烘托出他们教学水准之高超,就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实施题海战术,让学生把时间、精力都浪费在准备考试上。然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不能取得良好成绩,还会被时代淘汰。
(二)客观方面
从客观角度分析,由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影响并决定着教学体制,而政治经济发展的进度与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再加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众多阻碍,所以,可以说我国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在农村,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而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孩子,又不太重视他们的学业,所以,孩子会变得懒散、缺乏规范性,甚至厌学,这就在极大程度上阻碍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新课改下解决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学模式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促使他们转变教学模式。这不仅是因为,教师教学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影响着教学的科学性,还因为,虽然学生是教学主体,但是教师的引导对解决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教师素养,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模式的方法众多,但是根本还是在于,教师能否理解新课改理念,能否严格要求自我,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创新教学理念,合理运用多媒体
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合理运用多媒体,开展高效教学。这是因为,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创新教学理念是每个教师的重要任务,而且,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吸引他们,那么教学毫无质量与效率可言,所以教师应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还能成功吸引学生眼球。比如,教师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卢沟桥上狮子的形态、外貌,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合作意识,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由于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其实,培养合作意识与主体意识的方法众多,例如,教师在教学《郑人买履》时,就可以先请学生用短剧的形式,再现郑人买履的全过程,随后,教师介绍这篇课文的相关知识,紧接着,让学生合作讨论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以及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最后,请学生发表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四)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从众心理严重,所以,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不仅能在极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教师在教学《猴王出世》时,就可以依靠活跃气氛,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老版《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即,请学生谈观后感,锻炼他们的勇气与表达能力,并将制作好的“金箍棒”交给学生,邀请他们模仿猴王的经典动作,而且,教师还可以让同学们交流课文与电视剧对猴王出世描述的差异,以此活跃气氛,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最后,教师趁热打铁,讲解这篇课文的相关知识点。
三、结语
其实,新课改不仅给小学语文教学发展提出了众多改革要求,同时还提供了发展机遇,如果相关人员善于把握机会,善于改革创新,那么教学质量将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换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着力于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合理运用多媒体;培养合作意识,凸显学生主体意识;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能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然而,相关人员还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高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更应争取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以此增强教学改革、创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姜丽华.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6(6).
[2]李俐俐.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9).
8.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引言
初中阶段,是初中生学习政治的起步阶段,初中政治教师要帮助初中生做好政治学习的启蒙教育。初中生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之后,就已经可以开始试着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能力来阅读并理解时事政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政治这门课与学生之前学习过的语数外有着很大的区别。政治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内容比较枯燥,并且,由于政治课的内容大多属于成人政治世界,这就使得经历比较少的初中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对政治课缺乏兴趣。那么初中政治教学该如何开展政治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对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二、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堂引导作用不够到位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政治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发挥引导的作用。然而,当前依然存在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完全转变教学模式,还是采用过去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主导式的照本宣科,不重视提高授课的有效性。
(二)错误地理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存在部分教师看到新课改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该在课堂中掌握主动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就错误地完全放手,让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非但没有培养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反而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与精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正确地理解新课改的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引导作用,引导着学生去学习,并且要把握住度的让学生去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与热情
要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与热情。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才会主动去探求政治知识与事件。那么要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与热情呢?这主要就需要教师多学习多实践了。
例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是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便可以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爱国的故事,让学生在津津有味的听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再例如,讲到我国的法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与正义,可以引入一些关于法律的故事,让学生对法律产生浓厚的情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与热情便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主动地去接受知识,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教师要采用更加贴近学生的方式对知识进行讲解
初中政治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抽象,非常系统,如果政治教师还是采用过去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只会不断地打击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学生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面对一大堆抽象、枯燥的知识,像听天书一般,会逐渐对政治产生厌烦情绪。并且教师虽然让学生死记硬背住了政治的重点内容,但是当需要学生对具体的政治问题进行分析时,学生还是不知道要如何运用背过的政治知识去分析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更加贴近学生的方式,对政治知识进行讲解。教师不仅要把每一个政治知识点仔细地给学生将明白,而且还应该通过举例子或者联系学生的生活的方式,把知识点应用的情况进行展示。
例如,当教师给学生讲解“公民受教育的权利”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试着思考他们为什么都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让学生思考他们没有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是合法的吗?让学生结合自身去理解“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会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理解的更加深刻。
(三)教师要尽量在课堂教学中引用时事政治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的飞速发展,使得教育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特别是教材的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虽然我国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也颁布了新的教育条规,但是政治实时在发生的变化,政治教材中的很多知识、事件,很快便成为了旧闻。而教师不能让学生学习政治的内容依然停滞不前,而应采取相关的措施,让学生的思想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联系当前的时事政治。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自身就应对当前发生的各种政治事件进行关注并分析,然后才能在课堂上讲解给学生。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国家领土”相关的知识时,我把钓鱼岛事件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将我国政府、台湾以及日本之间的关系及态度,给学生做了一个深入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不仅深刻地理解了国家领土的概念,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更加加深了对于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结语
初中政治教师,不仅要把最基本的政治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当前时时发生的政治事件,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认识能力。
【参考文献】
[1]阳熙.浅议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27
[2]肖钱芳.浅探实现初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J].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04
[3]覃彩军.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策略与途径探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01
9.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九
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重要的,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学习差异,教师的教学会出现很多难点,所以,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重视课堂教学的语言形式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影响学生学习的问题,其中,教学观念落后是重点问题之一。一些教师还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只是根据教学内容在黑板上对知识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很难理解一些重点知识,教师也无法对一些语境进行讲解,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会失去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导致其语文素质难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下降。
(二)学生差异性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都有着学习上的差异,教师应该对其加以重视。但是,目前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只重视学生之间考试成绩的差异,一味的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这样,不仅不会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厌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同时,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让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学生对知识并没有良好的理解,使语文教学失去原有意义。
(三)教师专业素质低
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语文教学质量,是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但是,目前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师自身素质较低,无法根据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所以,高中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对这类问题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奠定良好基础吒
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主要是因为学校与教师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导致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落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高职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具体措施分为以下几点。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效率才能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解高中语文《荆轲剌秦王》一课之前,对课程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准备完善的教学方案,摒弃传统的教案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对学生讲解课文内容,教师要保证学生能够对课文进行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行选择角色在同学面前表演课文内容,学生在选择角色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排练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更好的演绎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还可以增强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重视评价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评价教学方法加以重视,鼓励学生能够更好的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高中语文《离骚》一课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堂中,检搜生的预习情况,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执行课前预习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之间对屈原的处境进行讨论,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观察,在探讨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互相评价、自主评价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改善自身的学习方法,还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j。
(三)启用光赛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进竞赛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讲解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对红楼梦知识进行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抢答,奖励回答较为良好的学生,鼓励回答较差的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良好习惯。
结语
10.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十
论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迎着世界高中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理念,包括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等,对提升地理教学思想、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和丰富地理课堂教学行为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教学实践者,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不断结合学校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组织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结合我的地理课堂教学实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对教学的辅助,让抽象的变得充实形象
新课程的地理教材有很多内容,主要是一些概念、地图,对学生来说很抽象。我们老师就要去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力图去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教科书中的一些不好理解和抽象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
例如:在山地形成的教学中,把教科书的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展现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在《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中,把锋与天气制作成三维动画的形式,来模拟锋面的形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锋面的形成及其影响。另外,气旋与反气旋、气压带与风带、世界洋流运动规律等知识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性,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
新课改要求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课堂活动,同时要考虑到课堂活动带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设计时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例如: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中,教材中要求对美国商品谷物农业进行分析。由于对美国中部平原缺乏基本的认识,导致学生在分析时无所适从。因此,我课前搜索了美国中部平原的视频,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视频,边看边观察。同学们参与意识很强,在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转换师生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角色的转换,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合作,进行探究式学习,由过去教师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
例如:在复习《大洋洲与澳大利亚》的过程中,因为初中阶段学过大洋洲的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读每一个区域,然后让不同的学生来归纳讲解其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工农业等知识,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表述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注重教学和生活的结合,注重把身边的实际运用到教学实际中
由于学生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地理课本中的部分案例并不符合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如何利用好身边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以及知识背景来设计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节时,我用绵阳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布局来分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在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用乡土地理作为实例:我们绵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最低气温0℃以上,年降水量较丰富,形成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河流水量较丰富等。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就不一样。有了鲜活的实际案例,学生的兴趣就容易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了加强,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并能将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11.试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政治 以身作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60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身体及心理都从小学阶段的缓慢发展变成了此时期的飞速发展,而且处于此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形成。新课改指出初中政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但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还不成熟,因此他们三观的正确塑造还需要初中政治教师的谆谆教导。笔者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新课改要求初中政治的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性,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点要加以重视,教师应当注重将比较枯燥的政治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政治理论指导生活实际。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照本宣科。初中政治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课本中存在较多表面上看起来枯燥的理论知识,如果教师在讲授这些章节内容时选择照本宣科,学生就容易对政治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需要将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政治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承担责任,服务社会”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实际事例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责任”这个词的含义。这些贴近生活的话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政治。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要求初中政治教师应当让学生适当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新课改要求初中政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因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应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政治课本中所学的知识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在学习社会责任感这一部分内容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组织带领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让学生在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关爱老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让学生参加适量的社会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理论联系实际,除了以上两点外,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诚信等做人的优良传统贯彻到生活实际中去。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教师在讲授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要让学生以这些优秀的品质当作立身准则。例如在讲授了诚信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除了以一些古人诚实守信的故事作为引导外,还应当注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初中政治不只是一门给学生传授基本政治理论的学科,还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重要学科,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到这门课程育人的重要价值。
二、教师须以身作则
韩愈在其《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新课改要求初中政治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以关注。教师作为为学生传道的重要人物,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师的教学除了为学生讲授基础的政治理论知识外,还需要以身作则,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与国家的人。
首先,以身作则要求教师不时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初中政治是一门偏重理论的人文性学科,政治形势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授课内容,因此初中政治教师需要时时刻刻以理论知识丰富自身,达到与时俱进的程度。俗话说:学无止境。教师虽然已经拥有了较多的专业知识,但不应当故步自封,停止学习。正因为学无止境,教师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还应努力汲取知识的营养,以期能够更进一步的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其次,以身作则,还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具有良好的修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模仿性也比较强,教师作为学生的师长,对学生的成长所起的模范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因此,教师自身要加强修养,不应在学生面前出现抽烟、说脏话、着装不整洁等不良的行为。初中学生容易受到教师不良行为的诱导,模仿教师形成一些不良习惯,这是需要引起教师重视的。此外,教师如果授课有趣,课堂氛围就会变得更加活泼;教师如果每天上课时精神抖擞,学生的听课状况也会显得更好;教师的行为习惯端正,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以身作则,就需要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巩固已有的优良品行,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以期让自己的端正言行能够正面影响学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的人。
最后,以身作则还要求教师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初中政治课程是一门影响学生深远的课程,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就应当将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不能以考试成绩或者长相好坏将学生划成几个等级,然后根据等级来决定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如果不能够对学生一视同仁,容易让学生以此为标准将同学也分等级划分,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的生活与发展的。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指导学生依法懂法
新课改指出,初中政治教学需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让学生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初中政治教师在教授有关法律知识这一章节内容时,就需要对学生细细讲解,而不应当一带而过。
现今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较多,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普法宣传是十分有必要的,初中政治本来就具有为学生宣传法律知识的作用。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需要为学生详细讲解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内容,使学生懂得自己需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规。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法律意识,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法律具有哪些基本的作用和意义,深化学生对初中政治中法律相关知识的了解。此外,初中政治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懂得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这有利于让学生学会依法行事,也有利于让学生懂得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12.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十二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现如今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些陋习,导致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跟不上,这就引发了教育界的反思。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多的人开始关心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数学教学,怎么样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的效率,怎么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一、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热情
想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数学,首先就应该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学习的积极性那不管什么样的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那怎么样才能让小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积极性呢?我认为应该在教学的同时把知识点细化出来,例如说教师在讲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比如计算12×11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把12分成10和2两个数字,然后计算出10×11=110,2×11=22,然后用110+22=132,这样就会很轻易的计算出结果。学生看着这样的算法就会很容易的被吸引,一下就提高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苏教版教材中有一个教案,名字叫 《有趣的拼塔》,它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我觉得这种结合也很好,这样不仅让小学生学习了知识也丰富了实践活动。
二、让小学生们能做到在合作中共同学习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要培养合作意识,在合作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可以变得更强,大家也都知道小学生天性爱玩爱动,如果让他一个人单独的学习他一般都是坐不住的,时不时就会开小差,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同学成立一个小组,让大家相互合作着学习,让几个学习好的比较听话的同学带动一两个学习能力较差又比较容易开小差的同学,这样的话那一两个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在其他优秀同学的帮助下就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自律性,也会对他们的平时成绩有很大的帮助。长期如此,在提升每个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推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关键部分,以往的课堂气氛都是很严肃的,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例子,在外国小学的课堂上教师讲课都会带有滑稽的表演,时不时惹得底下的同学开怀大笑,这样一下就把整个课堂的气氛变得很轻松。另外,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跟这个课堂是相融入的,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教师喊某一位同学回答一个问题,不管这位同学回答正确与否都要给出相应的鼓励,不能动不动就斥责,要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在课堂上敢发言,敢给出自己的见解。给他们一种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就能推动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四、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以往的教学中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教师在讲台上不断地对着书本讲解,学生们正襟危坐着听着。在新课改的时候就要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不能只是教师一味的抱着书本在课堂上讲,而且学生本来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虽然辅助也很重要但是还是要保证主体的能动性。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亲身经验,让他们在课堂上能有更多实践,能从根本上理解教师到底是要传授给他什么。
五、能有效的运用教材材料
书本教材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可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忽视这一点,教师有时对于书本教材知识会轻描淡写的带过,在新课改的新教材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教材材料,要先自己认真的研究阅读,用心理解教材,明白教材的编写与意图,能充分把握教材里给出关于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明白教材中所想表达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教师的课备的好了就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这门课程,也就更好地发挥新课改的意义。
13.试论新课标指导下的古诗教学 篇十三
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古典诗歌离我们年代较远,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学生就会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音乐美、竟境美和语言美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巧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t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马蹄……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
14.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十四
上传: 邱志辉
更新时间:2012-5-16 13:22:59
试论新课程改革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型
永丰二中 邱志辉
摘要:教学活动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总是要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运用,又是教学实践的概括,也是落实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载体,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基于对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课程观的认识,结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新的教学目标,提出与传统封闭相对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是:问题提出,引发冲突——组织活动,开放共研——信息反馈,生成教学——互动构建,完善认知——反思评价,交流体会。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开放生成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交流、合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关键词:数学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开放生成;人本主义课程观
一、引言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教育定位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即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体系.它的最大特点是“教教材”——教学的全部任务在于完成知识点的授受.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其教学目标中最具体的是认知性目标,其他目标,如情感目标、价值观的培养等目标或抽象、或附带,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和整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教师研究的重点也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堂流程之外,重点是按教材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引着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从”.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教师总是习惯预先把教学过程简化为一些固定的步骤[1].我国的数学教育历来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优良传统.我国中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特别是运算和推理)有较明显的优良传统,但自主学习、探索、创造的能力和个性发展却不足[2].而这正是21世纪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事实上课堂教学不能是完全事先设计好的,应该是边活动边设计,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转变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成功与失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提出问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师面临的一项挑战性任务.
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国外最早提出“教学模式”是美国著名的师范教育家乔伊斯,他在与他人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例或计划”[3].英国学者冈特·施瓦布等人则更直接地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导向特定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当然这里所说的教学模式,实质是指教的模式.在国内,有学者指出:“数学教学模式从其本质上说,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以„教学-操作‟程序为其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方式”.某些学者的界定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过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是教学模式.”在综合各家关于教学模式的界定之后,有学者指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学习理论指导下,在大量的教学实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个主题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4]在我国,普遍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者是一整套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实质上教学模式既是教师的教的模式,又是学生学的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因素:
1、模式构建的研究目的和目标:这是教学模式构建最初的动因以及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
2、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这是教学模式所赖以形成的基础,它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渊源,使人们能了解模式的来龙去脉.
3、教学目标:它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决定着模式的操作程序,师生活动的比例及评价标准等.
4、操作程序:实质在于处理好师生针对教学内容在时间程序上的实施.
5、教学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措施的总合.
6、评价: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适用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和标准也不尽相同.
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思想具体化,使教师有章可循,从而使大范围内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教学模式的构建由来已久,可以说,有了正规的学校教育时,就有了各种教学模式.
三、我国数学教学模式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借用外国的模式.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模式是教育史上最早的一般教学过程模式,该模式是以一定的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后来,赫尔巴特的弟子将其改为阶段: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和应用.该模式于19世纪20年代初通过日本传播到我国.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建立一门所谓“桥梁科学”,以便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连接起来,创建了“情境-问题-假设-解决-验证”的教学模式.以上两种模式对我国班级授课制下的教学模式影响很大.50年代后,以苏联凯洛夫的教学模式为基础,以系统的书本知识为中心,融入了我国一些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根据广义知识学习阶段和分类模式,吸取了加涅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的优点,皮连生在《智育心理学》中提出了“六步三段两分支”的课堂教学模式.其间我国也开始了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研究,由“讲深讲透”到“精讲多练”,其中后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的教育教学观不断更新,课改和教改已成总的趋势,广大数学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在继承发扬中国特色“启发式”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多种数学教学模式.如:讲解-传授、自学-辅导、引导-发现法等等.这其中也受到了奥苏伯尔根据同化理论的有意义接受式学习模式和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模式的影响.特别近年来,随着西方教学理论的引入,“大众数学”、“问题解决”、“开放题教学”、“建构主义”等以借鉴西方教学为主流的数学教学改革浪潮对我国数学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学教学呈现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在教改实验中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数学教学模式,如青浦县数学教改实验,立足于减负增效的“gx”教改实验,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mm”教学实验,立足转化数学差生的“935”实验,建构观下的数学教学的“isj”课题等[5].这些数学教学实验的研究,正视传统的不足,力图改进与创新,使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
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目标的变化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以下总体目标: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
[6]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前文以说过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六大内容之一,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因素.决定着模式的操作程序,师生活动的比例及评价标准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目标,毫无疑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破除传统教学只实现认知性目标的片面性,确立全面、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主动参与学习,生成一种生动实效的课堂教学,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推进,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相应的进步,达到“大有大成,小有小成”.二是教学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知识、为分数而教还是为学生全面发展而教,是素质教育的分水岭.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认知识结构,也要结合教学实际,不失时机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有效进行身心训练,达到健康发展.教学的结果要使学生成为知能一致,知情协调,一般能力与创造品质并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德才兼备,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最终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是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教学要千方百计创设开放情景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之中,并以此来体现学生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五、《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新的科学技术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发展教育,如何培养更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人才,这是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在考虑的问题,更是作为承载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数学学科教育更应考虑的问题.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有以下一些改变:
1、模式的理论基础应进一步得到夯实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作为基础,它是教学模式深层的内隐的灵魂和精髓.现代数学教学模式由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与经验归纳型不断整合发展,其理论根基进一步加强[7].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了对数学教学与学习理论的深刻理解,有力地促进了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其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成果推动了数学教学理论的发展,并指导数学教学改革实践.数学教学理论对数学教学过程的研究,对学生学习特点、心理特点的研究为数学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再次,现代数学哲学对数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如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以及文化观下的教学观等数学哲学观对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最为直接的根本的影响,另外素质教育理论关于素质分解、素质育成和素质发展的认识也对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起到航向标的作用.
2、要更突出教学中的“双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倾向是人的行为动力之源[8].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认为应把数学学习看成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而不应简单看成是机械地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的被动接受,这种构建是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在教师的直接指导帮助下进行的.数学学习并不是获得外部信息越来越多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新的认识图式.因此新型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注重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合作者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适时帮助点拨、引导、鼓励作用,凸现教师与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3、必须正视现代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挑战
如何有效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充分合理发挥其优势对进行数学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学教学提供了便利,多样化的教学媒体、广播、电视、录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技术已成功地介入数学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以及发现知识、探究发现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
4、教学模式应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综合化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文化的继承,有利于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在文化继承的同时更注重人的创造性的培养,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呈现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的明显趋势,同时不断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倾向,提倡多种教学模式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5、必须体现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总目标
当前数学教学模式综合化发展不仅体现在多种模式的结合上,而且体现在实施目标的全方位上.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为了实现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和迫切的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主干学科,数学教育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总目标服务,立足于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当代人们的教学观念正由“知识与技能统一”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强调学生智能的发展,创新潜能的开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通常可用四个l来表达:一是学会认识(learning to know),学会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二是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即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三是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倡导合作化学习;四是学生生存(learning to be),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现代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更关注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创新意识及其潜能的开发,注重学习方法、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开放性问题教学,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9] 参考文献:
15.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十五
一、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 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增强教学的真实感和时代性。
“众所周知,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对于一个历史现象, 要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 (陈寅恪先生语) 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要实现这一点, 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 尽量地接近历史真相, 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 如此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高。要回到‘历史现场’, 就必须借助史料教学”[3]。我们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 想象、体验和感悟历史, 回到“历史现场”, 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感, 正如《三字经》中所云:“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如亲目。”中学历史课堂中, 教师可适当引用一些文字史料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真实感, 使历史教学富有时代气息。例如, 讲《三国鼎立》一课, 我们可以引用曹操《蒿里行》中的诗句:“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以此让学生体会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 感受当时人民渴望实现统一的强烈愿望。又如, 讲人教版《历史 (必修 (1) )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材中的“历史纵横”简单介绍了黄花岗起义, 教师不妨把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的一段话介绍给学生:“是役也, 碧血横飞, 浩气四塞, 草木为之含悲, 风云因而变色, 全国久蛰之人心, 乃大兴奋, 怨愤所积, 如怒涛排壑, 不可遏抑,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 直可惊天地, 泣鬼神,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这就使学生对黄花岗起义的悲壮场面、历史地位与作用有了深切、真实的了解和体会, 对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精神产生由衷的敬仰, 仿佛使学生置身于这一历史现场, 心灵得到了震撼和感染。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学习、学好历史知识的前提和开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一旦学生将历史学习当做一种乐趣的话, 就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那么, 中学历史教学中, 除了可以运用大量丰富的图片、视频这些形象的史料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 其实还有不少内容形象、生动有趣的文字资料, 也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 讲北宋末年统治者腐败这段历史, 教师可以介绍当时民间流行的一些歌谣, 如, “打破筒, 泼了菜, 便是人间好世界”, “杀了穜蒿割了菜, 吃了羔儿荷叶在”, 这里的“筒”或“穜”、“菜”、“羔”、“荷”, 暗指当时被宋徽宗重用的奸臣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等人。这些歌谣史料形象地再现了当时老百姓对贪官奸臣的无比痛恨和对盼望过上太平日子的美好憧憬, 使学生听起来饶有兴趣。再如, 讲《历史 (必修 (1) )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内容, 我们可以借用当时一位爱国志士题写在京师城门上的一副对联:“万寿无疆, 普天同庆;三军败绩, 割地求和。”讽刺慈禧、李鸿章等人的丑陋行径;也可以用1904年章太炎写的讽刺慈禧题联:“今日到南苑, 明日到北海, 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 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 六十割台湾, 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 每逢万寿祝疆无。”这把慈禧穷奢极欲、卖国求荣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 必然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由于史料本身的特点, 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 因为教师在引用史料时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以引起学生注意, 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 引导他们畅所欲言, 积极参与讨论,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从而使学生真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 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进行史料教学, 就是要让学生对史料进行收集、甄别和运用, 使学生把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 以此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会在探究的过程中考证史料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史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历史观点等问题, 以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比如, 有一位学生通过阅读《秦律》中《田律》的一些规定:“春二月, 毋敢林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 毋敢夜草为灰”, “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 毋敢杀, 其追兽及捕兽者, 杀之。”发现这则关于田地的法律中还涉及了一些环境保护的内容, 因此他推断这也是一部环保法典, 并且认为从时间上推断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环保法典。由此可见, 通过对史料的学习运用,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拓展。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中, 过分强调学生对教材中某些历史性结论、“权威性”解释的死记硬背, 忽略了对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的考察, 学生变成囫囵吞枣, 从而使得其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受到束缚。史料教学则大大改变了这一状况, 因为它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丰富多彩的史料,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这些史料进行甄别、分析、归纳及综合等, 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解释历史现象, 解决历史问题。比如, 关于对隋炀帝或隋朝大运河的评价, 相关的诗歌史料就有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和胡曾的“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等, 通过对这些史料的分析, 我们不但可以让学生看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消极影响, 而且可以发现它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同时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培养其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辨证的思维能力。
二、中学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运用原则
1. 史料的引用要具真实性。
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强调, 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尊重历史, 追求真实”。郭沫若也曾说:“无论做什么研究, 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足, 固然酿成问题, 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 用比缺乏材料更威胁。”[4]所以,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 必须注意选用史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虽然史料是重构历史的最重要的客观依据, 但它并不等于历史真实本身, 因为许多史学工作者在编撰史书的过程中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融入个人的好恶、立场与观点, 这就势必使一些史料难免存在可疑、偏颇甚至不真实之处。如, 在中国古代官修史书中, 对农民起义军一般都用“贼”、“寇”、“匪”这些蔑称, 这是完全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的。因此, 我们在选取史料的时候, 先要弄懂整个史料的真实含义和思想性;同时, 在引用史料的时候, 我们应该看重史料的来由, 注意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历史信息, 也不要对史料断章取义、掐头去尾, 特别是要审查作者的观点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可能相对客观、真实。例如, 讲“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我们应该选取一些能够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当事人”的口述历史, 而不是使用当时的官方报纸、宣传画这些材料, 因为后者都是为运动歌功颂德的, 这样才能避免误导学生, 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
2. 要坚持“论从史出”。
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寓论于史”, 因为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上的, 离开史料的结论都是空洞乏味的, 是很难成立的。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求使用丰富多样的史料, 但又不能简单地罗列、堆砌史料, 而是要通过分析这些史料来论证某个观点或结论, 让学生透过这些史料去深入了解历史, 培养“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比如, 在学习岳麓版《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13课中的“四大发明的传播”一目时, 教师可以补充两则史料:一是马克思的评价———“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二是鲁迅在《电的利弊》中形象具体的描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 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 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通过这些史料,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上所说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又如, 讲《历史 (必修 (1) ) 》第4课中“军机处的设立”, 教师除了利用教材上“军机处内景”图片及下面的文字材料外, 不妨引用赵翼在《檐曝杂记》中的一段文字:“雍正年间, 用兵西北两路, 以内阁在太和门外……虑漏泄事机, 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 便于宣召。”这样使学生对军机处设立的由来、目的、特点乃至作用等有了具体的了解, 为进一步认识“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加强了皇权, 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这一结论作铺垫。
3. 要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的情感态度、行为变化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尺度, 因此史料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到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 即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等来选取难易程度不同的历史材料, 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 做到史料教学有层次性和渐进性, 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谓层次性, 就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采用高低层次不同的史料教学, 比如, 对初中生可倾向于多运用形象生动 (如图片资料) 、内容较少、语言通俗的史料 (有时不妨把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 或对原始材料进行改写) , 而对高中生可适当多用富有哲理、阅读性较强、属于原始性的材料进行教学;所谓渐进性, 就是在提供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应思考题的数量多少、难易程度要有差别, 问题的答案也是一样, 要体现一定的“坡度”。比如, 同样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关于在地方设立郡县制的内容, 针对初一年级学生, 我们可提供这样一段史料:“追念乱世, 分土建邦, 以开争理。攻战日作, 流血于野。自秦古始……乃今皇帝, 一家天下, 兵不复起。” (秦《峄山石刻》) 并且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秦始皇为什么要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而针对高一学生, 我们可引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一段材料:“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 燕、齐、荆地远, 不为置王, 毋以填之。请立诸子, 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 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然后属疏远, 相攻击如仇雠, 诸侯更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 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 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 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 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提出的问题是:“王绾、李斯在秦朝地方管理体制上各自提出了什么主张?理由是什么?秦始皇接受了谁的主张?为什么?”这样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教学,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逐步提高。
4. 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
在史料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围绕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选取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思想性的历史材料。教师不能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兴趣而去选择、运用史料, 因为有些“有趣”的史料不一定“有用”, 何况如果引用史料不当———重点、难点内容没有或较少运用史料, 而非重难点却大量使用, 就会起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弄巧成拙的反作用。因此, 我们在备课、上课时, 要在紧扣重点、难点的基础上, 尽量选取那些既有趣又有用的史料。如,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历史 (必修) 》教材, 每一课中基本都设计了“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历史纵横”等涉及史料的内容, 其中有些是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或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安排的, 针对这些史料,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是有利于突重解难的, 一定要有所舍取, 充分利用。同时, 针对教材提供的史料可能不足的情况, 为了突重解难或培养学生处理史料的能力, 我们就不妨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的历史材料。比如, 《历史 (必修 (1) ) 》第11课中的“《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一目, 既是本课重点, 又是难点, 教材的“历史纵横”只是对这一制度颁布后的实施情况作了一个极短的介绍, 我们应该补充介绍《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规定, 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原始材料, 从而清楚地认识到“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严重脱离实际, 根本无法实现”。
摘要: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增强教学的真实感和时代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在运用过程中, 应该把握史料的真实性, 坚持“论从史出”, 做到因材施教, 遵循紧扣教材重点、难点等原则进行教学。
关键词:史料教学,作用,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40.
[3]何成刚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3.
【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推荐阅读:
试论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10-17
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转变论文08-19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09-25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的方案10-05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11-07
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课的转变论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