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小结

2024-06-09

教育感悟小结(共12篇)

1.教育感悟小结 篇一

爱国主义是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军训训练学生感悟小结,希望大家喜欢!

军训训练学生感悟小结篇1

二十多天来,同学们虚心向教官学习,严守纪律,不怕困难。有的同学带病带伤坚持训练,从不叫苦叫累。十四连三班的朱腾聪同学参加晚上点名的下楼跑步过程中,不慎将脚扭伤,医生决定他休息二周,可是他却坚定表示不能耽误训练。十四连二班的吕希鹏,高强度训练脚肿的很厉害,但他坚持参加长途拉练受到大家好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要做一个逃兵!”在训练中,他没有主动喊过一次报告或请求休息,每次都是忍住疼痛,坚持与大家一起训练,同学都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十四连一班的的谢国超同学被选拔到技能表演队,他训练刻苦、动作认真,每天一身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表演受到教官的肯定同时,他还在业余时间热心为班集体为同学服务。

他说,军训不仅增强了体魄,而且锻炼了意志、毅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集体荣誉感,在同学们身上真正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崇高品质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级新生军训工作的新篇章。

军训训练学生感悟小结篇2

我在山青世界里不但学会了好多本领,更培养了我自强自立、团结互助的精神,有机会我一定还要来山青世界。

今天是我首次离开父母出远门的日子,虽说是初中生,逐渐走向自立,但总会有那么一份的不舍得,这也是我向往的锻炼自我的好机会。

我与七十多位小学生一同参加了有“五邑小记者协会”举办的军训活动,训练地点是广州市黄埔区的风水宝地——长沙岛上的“黄埔青少年军校”。

在车上大家有说有笑,有个胖子还总爱抢麦克风,可总是抢了又不会作答,使我记住了他——胖子。

到了军校,我被分到第二排第四班。在军校,哨声就是命令,我们必须服从。

午饭时,我们学到了军人进食的步骤,大概是初来报到,大家都很不习惯,不过在教官一再批评后,大家都进入状态了。那些菜就当然没有家里的好吃,但是你不吃就得挨饿,大家当然是硬着头皮吃啦。

午休后,我们到军校内训练。我们先乘座了水陆两栖坦克。看大家都挺愉快的,可没想到后面是多么的“可怕”。

军训训练学生感悟小结篇3

学习军人的立正、转身、敬礼……你别以为这是件容易的事情,不断反复地操练,真是挺辛苦的。可这,这是“可怕”的开始。

晚饭后,我们要洗澡、洗衣服,这可是件苦差事。洗澡是小菜一碟,可说到洗衣服,呵呵,别说他们,连我这个初中生都被弄得手忙脚乱。这是我首次独自洗衣服,洗刷后的衣服确实不怎么干净,可经过这次“实战”,相信明天将有所进步。

红色----热烈的红色,能够激发起无限潜力与活力。在火红的烈日下我们坚持训练,铿锵的方号喊起来,整齐的步伐踏起来,坚毅的面庞抬起来,指导耐心的教官老师与认真操练的同学们心中充满了奋进与希望。阳光愈烈,斗志愈昂扬。

黑色----黑色予以恐惧之感,让人压抑后冷静。军训永远是艰辛的过程,腿疼—灌了铅般的痛,脚麻—如踏针毡般的痛,头胀—暴晒后无比的痛,连汗水也痛着。但在一番磨砺之后,我们不再惧怕困难,而是更加渴望胜利和光明,因此奋勇向前。

绿色----生机勃勃之色,亦为军旅的代言。我们高一新生代表着学校与家长的共同期望,也是祖国未来;而作为国家安全维护者,武警官兵自然是任重道远。绿色的军训让我们领略了军队的严谨作风,更是我们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看了“军训训练学生感悟小结”的人还看了

2.教育感悟小结 篇二

身为一名教师, 感受着教育的魅力和无穷尽的乐趣, 享受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教育是一门心理学、伦理学、生理学、艺术、美学, 更是一门哲学, 对教育的感悟, 我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的素质

美丽的人生有爱唤起, 并有知识引导。爱和知识就像生命的两个车轮, 唯有平衡、均速, 生命才会和谐美丽。心灵的成长需要关爱, 需要尊重, 对于一个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学生, 遗弃或漠视会掩埋激情的火花, 折断理想的翅膀。教学的艺术更侧重于鼓励、唤醒、启发, 而不仅是传授知识。曾听过一句话:“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 而是要帮助一个人”。陶行知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泛爱”的教育理论, 教师不能只爱几个“好学生”, 而应该“爱满天下”。他还大声疾呼:“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习的革命》的作者之一美国珍尼·沃斯说:“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 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在中国的老师眼中, 常看到“一半是空的”, 而在外国老师眼中, 通常看到“一半是满的”。记得看过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没有天生的差生, 没有自甘堕落而不痛心的学生, 教育的艺术在于发现生命、激励生命、创造生命。对于岸边渴望滋润的鱼儿, 他们一定在乎自己的生命。

教师应有教师的人格魅力, 伟大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心灵成长和人格形成, 就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教育是一次生命对生命的交流、传递、碰撞和内化的过程, 教育的本质在于润泽生命, 教育更侧重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增长, 教人做人, 做一个大写的“人”。教育面对的是生命, 来不得半点差错。教师应有一种对生命敬畏的情怀, 对教育事业有一种宗教般的信仰, 不断地实践、思考、批判和提升自我。教师不应只是教书育人, 也应探索教育规律, 探讨教育理念, 一起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因为我们踏上了教育的航程, 肩负着整船人的生命, 以及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历史的任何时期, 教师都是一盏灯, 有时光线不怎么明亮, 有时孤零零的在风中摇曳, 但却能指明方向, 给人信心和希望, 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生未来的道路。

有人说教师是教书的, 我倒觉得教师应该退而写书, 不断地完善自身这本书。其实, 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 一生都在备课。教师只有“学而不厌”, 才可“诲人不倦”。著名情感教育家朱小曼说过:“什么样的人是完整的呢?我认为就是由内在的饱满的精神发育的人。”那么, 什么样的教师是有道德影响力的教师?国内外研究成果一致认为, 必须是既有人文情怀, 又能践行人文关怀的教师。智者说过:“经济决定今天, 政治决定明天, 教育决定未来”。我们毫不客气地说, 教育是一门神圣的职业, 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既要有大爱、也要有人格魅力, 更要热爱学习。

二、情感教育

时代的发展, 教育已走入一个封闭式、狭隘的模式, 所谓成功, 也变成了一元化的成功。成绩是唯一衡量生命优良的标准, 是升学的唯一凭证;唯有马云、俞敏洪、马化腾、李开复式的人物才是成功。自然科学、科技的发展, 教育渐渐走入知性教育, 而忽略了情感教育。唯理智的教育, 偏重了孩子左脑的发展, 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的增强, 而蒙蔽了右脑情感、愉悦、幸福等500万年人类自然遗传下的优秀的感性因子的发展。日本教育家井森大批评偏重理智的教育是“忘记了方向”, “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 “仅靠偏重效率和业绩的专门知识, 很难产生真正闪闪发光的东西。有明确的目的意识, 优秀的设定问题的能力和丰富的人生经验, 才能够创造出丰富而又优秀的东西。”日本丸山敏秋指出, 日本社会在唯智主义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学生的“知识虽然丰富, 但缺乏真正的感动之心和‘体谅’。科学的合理主义导致了人的‘感受性’的衰弱”。试看, 理性知识已经占据了全部课堂, 我们只有死的理性思维而没有创造欲的感性、激情。如果一个人对数学没有情感, 如何能够对数学有所贡献?当一个人对某些知识现象产生强烈的欲望与感情时, 容易产生与此相关的想象, 其激情越丰富, 想象就越活跃, 思维创造性越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 我认为唯有建立在情感体验之上的理性思维才富有创造性, 学习和创新也同样是快乐的。

马克思曾指出:“情感是一个精神饱满为自己目标而奋斗的人的本质力量”。美国学者诺尔曼·丹森在《情感论》中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应该是一个有情感的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情感是人的生命态度的重要表征, 情感的存在、表达方式及其质量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一个缺乏情感体验的人是可悲的、可怜的, 没有内心情感的共鸣, 貌似冷漠的动物和麻木的心灵。国内外教育家一致认为, 教育在于培养人的崇高的灵魂。朱小曼指出, “只有情感才能充当人的内在尺度, 才是教育走向创造, 实现价值理性的根据。”那么, 我们现今的教育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吗?我认为, 一个缺乏情感体验的生命是不健全的, 丢掉了一个人之为人的灵魂, 甚至是一个悲剧的苦果。

时代的人多狂妄自大, 不可一世, 更计较于眼前得失, 而看不到远处更美丽的人生风景。试谈, 什么是幸福?有钱有势, 什么是爱情?有钱有势, 什么是人生?有钱有势。莫不是么?《蜗居》的悲叹在于什么?我们归结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不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中国的社会发展。教育名家刘慧博士在《生命德育论》中倡导生命的发展应该“关爱生命、感恩自然、追求生命的意义”。生命本是自然的一部分, 不可脱离自然而谈生命, 那样会导致唯生命论, 形而上学。我认为, 人是社会关系的人, 而生命的本质具有自然性。自然是生命的母亲, 生命唯有在自然之中, 才可感受生命的渺小、有限, 消解自身的狂妄自大, 才可体验到宇宙的无穷、无限。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过:“对自然美抱有直接的兴趣, 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教育更应该关注生命的自然本性, 而不仅仅是社会性, 基于此, 才可谈论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每个人的生命使命, 或说是社会人的自然本性使命。朱小曼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指出:“从根本上说, 情感教育就是培养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 并逐渐将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移入人格内部, 使人形成融合统一的价值体系。”

3.感悟新形式教育 篇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定位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传道、授业、解惑”这几个词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学的中心,因而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这种做法往往压抑了学生的发展。新形势的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要摆好自己的位置,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关注学生发展,要求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种定位使教师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

平等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作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要参与到活动中去。教师“参与”可以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教师参与活动必须要做到与学生真正平等。

首先,老师切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斯腾伯格提出:“阻碍学生智力成功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权威人物的负面期望。”教师在活动中虽然与学生平等,但是学生还是比较崇拜老师,把老师当成权威人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角度。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老师,出现新颖而奇特的想法,有的学生的想法是出人意料甚至可笑的,但是如果教师按照自己的思维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会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询问学生这样回答的原因,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这样的答案是不是最好的。如果不是,那能不能一起找出最好的答案来。

其次,教师参与活动过程,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只是参与者,不能把答案提示或暗示给学生,给学生一条捷径,削弱学生的研究意识。教师最好是鼓励学生自己研究并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疑难时给予适当的点拨。那么,教师需要在哪些地方着重“提示点拨”呢?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学生不懂或忽略某个细节的时候进行点拨。教师的提示点拨还需要把握好“度”,旨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最后,教师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和及时反思的习惯。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如出现误差,要及时在课堂上纠正,不能因面子而固执己见。承认错误不仅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反而能获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

真正的教育要求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技巧,还要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如诚实、坦率等。课堂上难免有一些学生上课不听讲,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对其批评、指责。其实这时候教师不妨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教师真的控制不住,采取的方法不是很得当,要敢于进行自我批评,主动向学生道歉。教师敢于承认错误、过失,不仅给学生做了一个好榜样,还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灵沟通。

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活动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把更多的学生推到这个舞台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起来?

第一。活动内容要有新意。怀特海曾经说:“成功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必有某种创新。这种知识要么本身必须是新知识,要么必须是新时代,新世界里的某种创新的运用。”在选择内容时,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创设出富有童趣的、有新意的活动。“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只有把知识与生活联系,把知识与孩子们关注的,想要探索的东西相联系,才能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选择好活动内容,教师还要设置有趣的导入活动引出主题。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学生的兴趣首先要靠有趣的导人来激发。心理学家舒帕尔·卡格安发现:在那些十分熟悉的事物面前,儿童们总是表现得心灰意冷、毫无兴趣,而将那些他们完全不熟悉的事物放在面前时,他们仍显得无动于衷,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

导出主题以后,教师还要组织孩子们的操作、讨论、结论等环节,这就使得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有专家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个好的老师,并不见得能明察秋毫地预见他的课将如何发展,但他能根据学生思维的逻辑规律,按照内容的要求走下去。”

第二,组织活动要注意语言的运用。高度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必须做到准确、清晰,简洁、生动、有启发性,语言越简洁,越生动,学生就易于接受。

组织活动还要对学生正确引导。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主体通过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信息的相互作用主动生成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反应在课堂隋境中,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与教师及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沟通彼此的理解,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正如郭沫若所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

第三,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群体。他们的思维不相同,想法也千奇百怪。教师要注意随时捕捉信息,处理课堂上的生成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教师必须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要学会接受学生的问题,然后把问题再抛给学生。从而使一节普通的课呈现出生机勃勃、异彩纷呈的动态变化,使课堂焕发出更强的生命活力。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美国学者罗伯特·迈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只有创设这种和谐的氛围,才能充分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作用。

教师关怀、理解学生。对不同学生的表现都能透过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教师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学生,而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只有这样才能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每一个学生都会在自己独特的领域取得好的成绩。我们不能用大部分学生的标准去衡量小部分人,教师要信

任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教育走向成功。一般来讲,越是容易被忽略的人,他的自尊心就越强。教师应谨慎对待每一个学生。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一样。”

全国优秀教师纪连海在专访中讲道:当上课时有学生睡觉,他是这样处理的,当他发现有个学生睡着了时,他很自然地边走边讲,走下讲台,当他绕到那个学生身后时,背对着他,用手从后面摸了一下那个学生的头,继续边走边讲,其他学生都没注意到。就是这一个小小的动作,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也更加尊重老师,以后,怎么还好意思上课时睡觉。

除了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还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包括和谐的教学情境,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教学情境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谐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频频的心理接触和思维共振。学习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但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肯定会有错误出现,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在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善待学生,弄清问题出现的原因,鼓励学生重新探索,而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提议或看法。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指“做中学”,在“生活中学”,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在“生活中学”要求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堂紧密联系,设置有趣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现在的学生接受的知识多是间接知识。间接知识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它不尽如人意的一面,让学生接受这种枯燥的间接知识的有效办法就是让他们动手,通过实践获得。因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容易记忆的。新课程也提到“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精神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抓住学生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设置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不只是教师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在解决课堂生成问题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知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技巧,而提出一个问题则需要创造性地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特殊的学生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欣赏。欣赏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可以让学生觉醒、自信起来。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奖赏时,他们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相反,当他们的愿望和行为受到教师的否定和批评时,则有可能因此产生挫折感,引起消极情绪体验。欣赏学生、热爱学生、激励学生进步是尊重学生情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用美妙的童心和赤诚的爱心搭起师生情感的桥梁。

欣赏学生就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倾听学生的一言一词。只有发现才能欣赏。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观察学生的举动,倾听学生的言辞,就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揣摩学生的知情意行。虽然课堂上学生比较多,但教师要做到既要照顾大多数,又要意识到少数人的存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也许正是这少数人使课堂添姿加彩,使老师与学生有意外的收获。

欣赏学生既要欣赏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又要欣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方面的独到之处,还要欣赏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即使学生有错误,教师也要换个角度去观察,也许这样看是错误,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亮点。

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所谓的“差生”,在学习方面或纪律方面稍微弱一点。但并不是所有的方面都弱,教师要学会欣赏。教师喜欢聪明、漂亮、乖巧的学生,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学生只是老师的几百分之一,可他却是他父母的全部。即使学生表现不好,也应当用善意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去激励学生,使各种水平的孩子都生活在希望之中。

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读书学习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教师才能以自己的风度、气质、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正在成长的一代求知欲强,信息渠道广,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教师不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就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如有位老师在讲“候鸟和留鸟”的时候,有个学生说:“鸽子也是候鸟”,老师否定了学生的说法。因为一般情况下鸽子是不会因气候的变化而迁徙的。但是如果教师了解这方面知识的话就应该知道:家鸽是不会迁徙的,但是野鸽却会因气候的变化而迁徙。

教师学习,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学习专业学科知识、教学理念知识和各方面的生活常识以及各种电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等。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教师在头脑中形成严密的知识网络,不仅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新思想、新方法的提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使教师紧跟时代,并能在教学中用最新的知识教育引导学生。

4.军训训练学生感悟小结 篇四

今天是我首次离开父母出远门的日子,虽说是初中生,逐渐走向自立,但总会有那么一份的不舍得,这也是我向往的锻炼自我的好机会。

我与七十多位小学生一同参加了有“五邑小记者协会”举办的军训活动,训练地点是广州市黄埔区的风水宝地——长沙岛上的“黄埔青少年军校”。

在车上大家有说有笑,有个胖子还总爱抢麦克风,可总是抢了又不会作答,使我记住了他——胖子。

到了军校,我被分到第二排第四班。在军校,哨声就是命令,我们必须服从。

午饭时,我们学到了军人进食的步骤,大概是初来报到,大家都很不习惯,不过在教官一再批评后,大家都进入状态了。那些菜就当然没有家里的好吃,但是你不吃就得挨饿,大家当然是硬着头皮吃啦。

5.新任班主任培训小结与感悟 篇五

2012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由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培训基地举办的“2012上海市中职学校新任班主任培训”,在为期四天的培训里,我见识到了多位“大师”,领略了“大师”们的风采。多位资深的班主任教师,深入浅出,由抽象到具体地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带班经验,使得我们收获颇多。

培训基地为我们这次班主任培训安排了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有《当代教师的人文素质与育德能力》、《中职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之路》、《做学生职业发展的引路人》、《现代班主任的生涯发展和语言魅力》等等很多课程。其中让我最受启发的就是张勤老师的《中职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之路》以及廖丽娟老师的《现代班主任的生涯发展和语言魅力》。

“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应由取得教师资格、思想道德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身心健康、乐于奉献的教师担任。应把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敬业爱岗,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力求工作实效。”我觉得每位班主任心中都应该有这样一个明确的概念,去指引自己走正确的专业化的班主任之路。此外,张勤老师还为我们讲述了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在廖老师的课上,我更是学到了非常实用的东西,比如“如何与学生交流”,“如何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等。她的课程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所在。在今后与学生相处里,这是很关键的。

6.教育感悟小结 篇六

姓名:班级:学号:

劳动教育小结

革命的先驱——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的生活需要,人为生活而劳动;劳动创设了人的生命环境,人在劳动环境中生活;劳动给人以生命的真谛,人的劳动就是生活。马克思曾经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腊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所以,我们学校展开了劳动教育,即劳育的活动。劳育就是从育人的生命意义上来展现的实践本质,劳动教育的目的性既要体现对我们的全面教育,又要有教育目标的具体层次。以下,是我在劳育期间的总结。

通过这一阶段的劳育,我认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1、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

2、了解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懂得辛勤的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劳动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和权利;懂得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是数千年来剥削阶级思想残余;懂得把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

3、养成劳动的习惯,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将来担负起艰巨的建设任务。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就业和分配的问题。

学校开设劳育课让我懂得了劳动不仅仅是为了金钱,底层的劳动者并不让人瞧不起,他们每天都付出辛勤的劳动是有价值的,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劳育课改变了我的劳动观念,帮我树立正确做人生观、价值观及一个人对一份工作应有的态度。劳动教育能培养一个人的基本素培养一个人的生存本领,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人要想活着就必须学会劳动,学会怎样干活。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适应环境者生存,不适应环境者被淘汰,要想适应环境人必须要有顽强的毅力,那股顽强的劲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从劳动中锻炼出来的!人必须学会吃苦,如果他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将一事无成,从古自今无论哪一位取得成功的人,他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重大科技新成就的出现本身就离不开辛勤的体力劳动,所以劳育的展开是必须的。

经过劳育活动,我们有艰辛的付出,也有劳动后的回报,我们付出的是体力上的汗水,收获的是精神上的升华。欧文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恰是劳育活动,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真切与深入的理解。劳育期间,我们每天从事的都是整理书籍、打扫一类简单的劳动,在这些岗位做的事情都很小,也很琐碎,需要耐心和认真,可能很多同学不屑于做这样的小事,总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其实做什么事都需要脚踏实地,需要把每个细节做好,没有在每件事情上的认真负责精神,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古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吗?我们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做事情干工作的良好品质。

劳育活动也让我们明白了学会劳动的重要意义。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我们应该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由此联系到我们以后的工作,就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我们需要靠双手来创造生活,需要靠技能来创造明天,因此更需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学劳育使我体会到了工人的艰辛,社会上的压力,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不要像以前一样轻视劳动。劳育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劳育活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做人的态度。劳育还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使我们树立了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人生观。它使我们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劳育活动是我们学习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能够从中得到快乐又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我们岂不“何乐而不为”呢。我们的学习生活也应该像彩虹这样丰富多彩,不仅要学习,还要积极参加各类的劳动、活动。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因此我们更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习性,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寓知识于劳动之中,多实践!我们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与世隔绝,我们是社会中的一份子。

7.教育感悟小结 篇七

在英国高校交流考察的过程中, 我细细地品味, 漫漫地思考, 感触颇深。21世纪的英国高等教育在历经近千年以后更加呈现出大众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对扩招12年以后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既具有趋向示意又具有借鉴意义。

1 理念与特点

大学应当担当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更加注重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公益作贡献, 这是英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建于1875年, 是一所有着1.6万名学生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校长帕梅拉·吉利思女士在介绍学校之时, 首先谈到的就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和大学对社会需要的贡献, 为此学校长期研判世界和国家的人力资源需求趋势, 长期关注社会和自然重大命题的研究趋势, 学校与全球顶尖级企业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重视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勾连, 特别关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 对环境保护和社会人文视为己任, 课程设置和课程质量与之相结合。面对社会急需的环境治理和安全风险管理设置专业。为顺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将护理等相关专业上升到生命、健康和社区的综合平面进行办学。坚持有教无类, 无论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贫富、来自哪里, 都可以将其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密德萨斯大学将非学历学位培训教育上升为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 与国内外企业广泛开展培训合作以支持人类的继续教育, 直接针对企业培训对象的需要设计课程, 以期达到企业获得更加优秀的员工, 学校获得更多的学生, 学生获得更多的才能的三重目标, 学校因此三度获得“英国女王高等继续教育奖”。大学的社会贡献还表现在大学与当地社会相生相长, 牛津完全是一个大学城, 38个学院散落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城校一体, 分不清是牛津大学还是牛津城。考文垂大学没有围墙, 学校楼房都在顶部标识着Coventry University, 二年级以后的学生散布在城里的各个角落, 可以提供为学生务工的岗位多是学生在打工, 你会在城市里无时无刻感受到学校的存在, 大学文化在城市文化中成为重要风景, 在有形无形之中为城市的内涵提升了品味, 大学与社会的融合交织颇为显著。

更加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是英国高等教育的第二个特点。在嬗变的人类社会今天, 适应和顺应社会与自然变化的能力尤显重要, 知识再多也只是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内容, 而能力载体才是基础和根本, 内容永远是游弋和变换的。一个大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后, 从来也没有直接运用到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而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才是支撑人生不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去建功立业的真正基础, 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揭示的这个道理, 因此爱因斯坦才说:应该把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能力放在首位, 而不是获得特定知识的能力。我没有听到英国高校同行讲这个道理, 但是他们实实在在地在这样做, 而且做出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结果。走进大学的门就走进了社会实践的门, 英国大学把学生当成成人不是当成孩子, 要求学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自我发展, 自主管理,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过在校实践以求走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学校不为大二及以上的学生提供住宿, 而且在外租房居住比住学生公寓便宜得多。大学每年四个假期, 特别是暑假长达3个月,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英国的大学生普遍都打工, 留学生更是如此, 有的学生甚至同时打两份工。课堂教学一般周课时只安排了三到四天, 其余的时间则由学生去查找资料去相互讨论去独立思考去自行消化。自然科学更多地采取实证方式开展实验教学。人文社会科学则更多的采取无结论的讨论式教学, 标准答案则由学生到实践中去因时因地因条件而确认。职业教育突出从模拟实践到岗位实践的实训实习, 加大对教学实践考核的权重。英国高等教育一贯倡导引导式教学, 导师制就是英国高等教育创造的精华, 博导硕导制度就此走向了全世界。密德萨斯大学甚至还设计了培养学生社会管理能力的办学制度, 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和副主席全部通过竞争产生, 当选的学生干部延长学制一年, 中断学习专门从事学校的学生工作, 负责组织管理学生的全部在校活动和场馆, 学校则付给每人年薪1.9万英磅, 一年后移交下一轮竞争优胜者再接续读书, 毕业时将这一实践经历记入履历, 很受社会欢迎, 学生非常看重这个经历, 积极争取在竞争中胜出。

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是第三个特点。英国自身的岛国背景和几百年全球走向背景是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原因, 而当代“地球村”的形成更加促进了这一发展趋势, 其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组成基本上都是国际性的, 师资构成也是设置标准全球招聘, 师资中华裔也不少。据英国文化教育处介绍, 在英国的留学生总数已达45.6万且呈增长态势, 这些留学生既来自欧盟国家和原英联邦国家, 也来自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目前以印度和中国最多, 印度为鼓励学生留学, 政府实施了向出国留学生提供贷款资助的政策。在英留学生以学习商科和工程类居多, 这与英国的重商重工历史悠久相关联。2006年启动的英国首相行动计划的教育部分, 重点亦在教育的国际化。英国教育的国际化是既走出去又引进来, 伍斯特大学校长尼克松先生和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校长吉利思女士都反复强调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方向, 很多校长都谈到为了教育的国际合作, 仅到中国的就从10多次到30多次不等。英国为了吸引海外留学生, 设计了高中毕业后预科入学, 高中毕业后达标入学, 专科后一年升本, 本科后一年取得研究生或硕士学历学位等教育服务项目, 只要解决了语言 (雅斯6分至7分) 和学费, 英国留学的大门是敞开的, 但是不要将留学和留居移民联系在一起。英国高校还大量承接国外培训项目, 为世界各国人员培训提供支持, 语言不过关也可以, 借助现场翻译进行。学校同时还为学成的学生提供国际职业资质认证以开辟职业前景。英国大学同时注重走出去, 一是与世界各国的高校开展广泛合作交流, 合作的领域涵盖了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二是直接在国外举办分校区, 密德萨斯大学在毛里求斯、印度、菲律宾、阿联酋办有分校区, 迪拜校区就有上千学生。学校同时开办国际网络教育, 36500名学生中有9500人在国外上网络课程。跨国学习已经伴随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高等教育不可逆转的趋势, 跨国学习的学生除了寻求高质量的教育外, 更重要的是开拓视野, 提升理念, 接受跨文化经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是英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学生在一起上学就是跟今后的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在一起上学, 跨文化经历和外语一道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

英国高等教育的第四个特点是重视学生的跨学科培养和综合学科培养。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校长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她先后获得工科学士、教育学研究生学历和教育学硕士、医学硕士和博士, 同时担任了皇家艺术学会院士、公共健康院研究员、社会科学院士, 格拉斯哥皇家内外科医学院院士, 集工科、医学、艺术、教育学和社会学为一体。在专科、本科和硕博研究生的梯次教育中, 跨学科学习相当普遍。在学科人才培养上, 则结合社会需要强化相关学科的延伸与集合。密德萨斯大学的补充医学在西医基础上加学中医基础、印度医学基础, 在西草药的基础上加学中国草药和印度草药。鉴于西药和西成药副作用较大, 西欧和英国气候湿润, 患腰肩疼痛等风湿类慢性病较多, 特别是中老年人, 所以提倡用西医西药治疗急性病, 用中医和世界各国草药治疗慢性病和康复保健, 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也随之跟进。

概言之, 英国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 将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将知识占有量放在第一位;将适应社会的素质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将适应考试和读书的素质放在第一位;将适应更加广阔的领域乃至国际化竞争的素质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将适应狭窄区域和单一行业职业岗位的素质放在第一位。大众化以后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可能并不都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 但宽阔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总是需要的, 往往视野影响理念, 理念影响决策, 决策影响实践, 而实践的优劣则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

2 思考与启发

穿行在大不列颠岛的土地上, 除了其高等教育的理念和特点外, 总觉得在那片国土上还有一些东西在影响支持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明显感觉到的至少有三点。

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同在。在英国的城镇, 形态化的历史总是无处不在, 并非只有1753年创建的大英博物馆和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万件藏品, 也不是只有1824年创建的英国国家美术馆和她展示的2300幅精美画作, 足迹所到之处, 古建筑、古教堂、古城堡、古雕塑, 甚至古墓碑比比皆是, 而且都保护得很好, 哪怕是残垣断壁也在保护之列, 维护得清清爽爽, 干干净净。一个牛津大学或者牛津城, 基本上全在古建筑之中, 城市中心还保留着一块墓地, 随便一个古老建筑的门洞上就悬挂着一个学院的校牌。在曼彻斯特, 上百年的罗马式建筑和工业革命早期的厂房库房与现代建筑浑然一体, 人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难免会引发历史与现实的遐思。在卡莱尔, 读着一个仅有14周大的孩子在16世纪因瘟疫离世的墓碑, 俯首看着镌刻有1558年印迹的铺路石板, 伫足在1540年修建的教堂示意图前, 你会想到什么, 形态历史远比记录历史直观丰满得多, 而且将形态历史和现实景况放在一块, 你会从历史想到现在, 你会从历史的状况想到现实的景况, 它会引发你的对比, 引发你的历史性反思。其结果是引发差异性思维与比较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它不但训练了你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你的思维品质, 还教你现在应该怎么去做。空间的延展可以引发思考的宽度, 而历史的久远可以引发思考的长度, 这就需要人们对历史遗存的敬仰。如果一个城市只有现代形态而没有历史形态, 或者只能到书上网络上电视上去寻找历史, 或者要专门安排远足到某个点上去体味历史, 至少在常态中引发思维上是存在缺陷的。万州就有一个历史形态与现实形态同在的地方, 那就是西山钟楼和体育馆的相携, 从不同角度伫足赏读, 你会自然去梳理万州的百年历史以细品今天的变迁, 只是可惜这样的地方太少了。

二是社会与自然的共存。英国的自然生态状况良好, 英格兰的典雅秀丽, 苏格兰的苍劲豪迈, 特别是苏格兰的广袤牧场, 绿茵的草地, 慵懒的奶牛和羔羊, 就是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还有让浪漫诗人济慈感悟为“让人忘掉生活中的区别:年龄、财富”的温德米尔湖, 展现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置身其中你会用更加宽广更加深邃的视角去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思考人类在地球生存过程中应有的实践行为, 思考人类界定的科学发展方式和前景, 应该说置身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之中, 对提高人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综合素质不无裨益。我在想, 牛顿当年常常习惯躺在苹果树下的草坪上思考问题, 应该和那里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 他的三大成就, 微积分、万有引力和光学分析的思想都是在家乡的自然与宁静之中孕育成形的。莎士比亚能够在52年的短暂人生中创作出那么多优秀作品, 应该和他出生成长的斯特拉福小镇及旁边缓缓流动的埃文河密切相关, 你到了哪里就会真切地感受到。

三是宁静与激情的相容。英国是一个发展周期较长的国家, 因此也是一个相对稳态发展的国家, 所到之处能够感受到英国人在生活中的宁静、安详和绅士般的按部就班, 但是他们也不乏激情, 比如在工作中比如在文体活动时, 在文化教育处, 在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 在伍斯特大学, 校长也好, 国际教育处负责人也好, 总是激情般地介绍着他们的事业, 甚至手舞足蹈起来, 真感慨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我们在伦敦时刚好住在温布利体育场旁边, 2011年欧洲冠军联赛决赛刚好在此举行, 球迷的那般激情弥漫在整个伦敦。在激情的另一面展示着宁静, 你可以在希斯罗机场的通关等候队伍中看到捧着一本书安静阅读的人, 也可以看到依身在牛津大街墙边决不理睬喧闹阅读的人, 还有咖啡小屋里坐着冥思的人。人在宁静和激情的转换之中, 可以替代许多的浮躁与寂寞的情绪。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情绪更多的要么是浮躁和烦躁, 要么是寂寞和孤独, 很难想象还有多少宁静用于读书和思考, 还有多少激情用于事业和生活, 何况人的幸福往往蕴含于激情点缀的宁静安详之中。

8.感悟教育魅力 篇八

关键词:软陶 校本课程 创造性 艺术素养 生活化

笔者初次接触“软陶”是在深圳的一次艺术展览会上,看着琳琅满目且创意十足的学生软陶作品,让从事美术教育的老师能长时间驻足,并津津有味地品着,琢磨着,惊讶于这种材料的可塑性以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说,我对软陶是“一见钟情”,见了第一次,就放不下了。心里总会想着,如果在自己的美术教学中运用到这种材料,让学生创造出可摸可触的艺术品来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

有了想法就会付诸行动。于是,我开始研究软陶的工具材料、制作工艺,去深圳参观学习,找专业人士请教。每一次深入地接触和研究,都让我对软陶有着深深的梦想,感觉自己与软陶“热恋”了。慢慢地,我有了更具体的想法——要争取在学校里筹建一个软陶专用教室,让更多的学生喜爱软陶艺术,为孩子铺设彰显创造性和个性的艺术学习之路。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时代的要求,任何一项教育的改革,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个性才能和个人创造性的生活道路,而开发软陶校本课程就为此提供了可能。庆幸的是,在我所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10月,学校软陶社团诞生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软陶社在学生们的期待中迅速成长了起来。同学们在软陶的世界里,用灵巧的双手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尽情释放他们的天性,软陶教室里承载着满满的学生的收获与喜悦。

让学生爱上软陶

作为一线老师,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每一学期的起始课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教师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的强烈兴趣,它将直接影响学生们对该教师今后所教授学科的学习兴趣以及今后学习成绩的好坏。记得有一学期刚上完一节起始课,第二天有位学生递给我一张纸条,她很有趣地写道:“梅子老师早晨好。自我介绍一下,藕系这一届新童鞋……听过你娓娓道来的上课以后,藕开始有点喜欢美术了……我画得不好,但藕好期待做软陶……你不要嫌弃我哟,你要记住我的名字啊!”通过短短的第一节课,就让学生对软陶课有了期盼,我内心暗自高兴。

有效地实施起始课的教学,学生对软陶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软陶艺术课作为一门可以亲自动手操作的课程来说,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小小的一块软陶泥,能使学生的观察、记忆、理解以及制作能力、智力才能、情感追求在软陶创作中得到充分释放。制作软陶的热潮不断掀起,在学校软陶教室里,每天中午都有很多学生在那里制作软陶。我也不亦乐乎,并尽可能多地陪着他们做软陶,共享其中的快乐。

软陶制作磨练学生意志

有一天,初二(3)班学生毕海燕交来一件软陶作品,制作得十分精致。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她。可是她说:“老师,我做这件作品简直差点‘死了。”我笑着告诉她:“你是‘死而后生,应该有一种很幸运和快乐感觉吧?你能否写一个关于学习软陶的体会,让大家共享你的快乐与曾经的痛苦,好吗?”她很干脆地答应了。第二天,她就把心得体会如约地交给了我,文章里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过多的修饰。有的只是真实的感情流露,内心中的那一份真挚感受。

软陶与学习共成长

还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许多同学都在讨论社团。而对于我来说,社团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我不懂什么是社团,因为以前的学校从没有过类似的社团活动。来到了这里,我的一切都好像改变了,不仅仅是改变了一个新的环境,而更大的原因是我加入了“软陶社”。在那里,让我见识了很多,让我锻炼了很多,让我明白了很多,更让我感受到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感受到的事与物。

记得刚开始做软陶时,因为技术生疏,常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老师和社友们,很热心地帮助我,教我各种技术,使我从一位毛毛躁躁的初学者成长为技艺娴熟的人。有一次,老师可能看到我们技艺长进,就特意拿出一堆装饰图案画,让我们每人挑选一张,作为自己的创作模板进行制作。凭着自己的长进,我头脑一发热,毫不客气地挑选了一张复杂的图案,开工!不到半堂课,我就尝到了这种盲目自信所带来的苦果。要完成这作品并非易事,需要专注、认真和耐心。而当我费劲地去制作那些小细节时,却第一次体会到艺术也并不是想象中那样挥洒自如,它有时是需要专注的态度和坚韧的毅力。当下课铃响起时,我看着手中完成不到15%的作品,心想何时才是头啊,简直折磨死人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心态变得平静起来,要完成那些细腻的花纹绝对需要百分之百地专注,我仿佛感觉到这世界里只有我和我的作品在进行着对话。

就这样,经过几节课的奋斗,我终于在一天中午完成了那件复杂而精美的软陶作品。当我将它展示给大家时,我并没有表现得那么欣喜若狂,因为在这些外表光彩夺目的软陶作品的背后,有着我绞尽脑汁的思考,有着我辛苦的加班加点,也有着我一次次的修补……我那时觉得自己收获的不仅是一件作品,而是做事的精神、态度和习惯。在这之中,磨练了我急躁的性子,从而也让我体会到了“宁静而致远”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这所有的辛苦,都在看着自己的作品从烤炉里端出来,摆在展览台上时,随着兴奋烟消云散了,那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感谢软陶课让我收获了很多,也理解到很多东西,谢谢我们的李老师!

读完学生的心得后,我欣慰地笑了。我希望自己的课除了能给学生带来知识技能以外,还能带给他们一点其他的东西,就这点东西足以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学中,我有意让学生临摹难度较大的软陶作品,以此来磨练他们的性格;同时,也让学生懂得软陶制作有很强的条理性,不但要有耐心,还要细心。软陶材料由于它的粘性,在制作的过程中很容易粘上灰尘;稍不小心,原来干净的作品就会变得面目全非。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制作中有一整套严谨的制作步骤,如:在制作中准备一块抹布,随时抹去留在手上的软陶,保证作品的整洁;工具摆放在右边,便于随时取用;调色方法的讲究;深浅色的应用顺序等。通过制定明确的步骤,细化制作的过程,以培养我们严谨的操作作风,做事的条理性,让学生知道成功的作品离不开科学有序的制作方法。一个能安静、专注、认真、有序地制作软陶的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件软陶作品,还将收获做事的好习惯,收获一种自我完善的境界,这种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

从教多年,我一直关注美术教学和美术教学背后的故事。一门学科之所以重要地存在着,是因为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课程价值。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开展社团活动,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美术课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法要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隐性意义和课程价值。软陶课程是以软陶泥为材料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塑造(创造)的课程,它秉承了陶艺和泥塑中传统技艺,又融入了现代陶艺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是一种融合了民族历史性,体现时代精神的休闲性的艺术教学活动,是具备艺术性、科学性、民族文化性、休闲性等为一体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软陶的技能,通过学习软陶艺术来传承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并能改变自己做事的习惯与思维模式是我最大的愿望。在软陶的教学中,我和学生都获得了收获,我们变得从容而淡定,耐心与细致。我想,我会继续探索软陶教学的有效方式,让思想与技术,习惯与性情有效结合,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

开展主题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软陶报师恩 2014年国庆节前的一个星期,软陶社的孩子们不仅没有因为即将来到的长假而松懈下来,反而更加认真地在软陶教室制作精致的软陶作品。原来,他们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在繁重的课业后仍然努力地捏制软陶。为了赶在“十·一”之前,把自己亲手制作的、融入了对老师敬爱之情的软陶作品,送给勤勤恳恳工作的老师们。烤制好作品后,孩子们还为老师们写了一张张的小纸条。在他们认真的眼睛里面,在手中的一笔一划一停一顿中,我看到了他们对老师的感恩之心,敬爱之情。这夹着纸条的小小的软陶制品,不仅仅是一件装饰品那么简单,还融入了孩子们最真挚的感情。收到作品的老师,也为孩子们的心灵手巧赞叹不已,同时为他们温馨体贴的行为而感动。“软陶社的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一位老师说。

以感恩为主题的软陶制作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情怀。他们将亲手做的花送给父母师友,不仅让周围的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感恩之心、报答之情,而且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以及成就感也在活动中得到了有益的提升。送出作品,收获赞赏,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成功与自豪、幸福与快乐。为了能让软陶教学更具实效性,我们特地购买了上百个钥匙圈、便签夹等配件,小小软陶作品一旦安插了闪亮的钥匙圈、便签夹,顿时变得靓丽起来,整个俨然就是一件精美的小饰物,让每一位小作者其乐融融。

比武场上显身手 2014年12月31日,我校首届软陶现场制作比赛在“容融荣”广场举行。本次比赛活动共有约40名学生参与了现场大赛。比赛从上午10点开始,历时2个小时。孩子们利用软陶材料,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通过团、捏、搓等动作,将材料做出各种造型。经过他们的精心制作,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呈现在大家眼前。健康的理念,独特的创意,激发了现场很多师生家长的共鸣,孩子们以小小的软陶泥为载体,塑造出缤纷多彩的和谐大世界。

软陶制作具有丰富的创作空间。软陶的可塑性,决定了它的魅力。从小小的一个钥匙扣,到大如花瓶的作品,无不反映了软陶的成型优势。利用软陶做出各式各样的作品,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增强了学生的艺术敏感度。同时,不同方法的运用,极大地考验着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学生中开展各种主题性的软陶制作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价值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同的主题制作活动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实践内容,拓宽了学生的创意空间。

校园软陶吸引同行参与

2014年10月31日,星期五,“我型我塑 陶乐融融——首次教师周末软陶DIY活动”即将开始了。放学后,学生们都陆续地离开了学校;老师们也都结束了一周的工作,离开了办公室。但是,国安楼407软陶教室却欢声笑语,热闹一片。20多名老师来到了这里,有些还带着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这次软陶DIY活动,是学校为了丰富教师们的课外生活而特地举办的。

为了让来参加活动的老师们能够有更多时间来捏制作品,我和另一位美术老师,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提前将成块的软陶压制成片,方便老师们到来后直接操作。

有很多老师都是第一次做软陶,做之前还很不自信地说:“我以前没做过软陶,我能做好吗?”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一点点地被完善,参加活动的老师们都渐渐地喜笑颜开。大家是那么的心灵手巧,第一次操作软陶,就能创造出那么多有模有样的作品,真是让人惊叹不已!活动快到晚上九点钟才结束,老师们还依依不舍地离开,有的甚至兴奋地表示:“现在就开始期待下周五的活动了!”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美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这时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就显得越发重要。在中学美术课堂中如何融入生活教育,充分发挥美育的功能,让学生学会生活、更会创造美好的生活?这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而软陶艺术就是一种生活化且富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在学校引进软陶课程,在全校普及软陶,不仅仅对学生开放,让本校更多的老师也能有机会接触软陶艺术,学会扮靓自己的生活。

陶艺亲子课受到好评

2015年5月29日,星期五,“与爸爸妈妈的温馨下午——开放周亲子软陶活动”如期举行。这是学生盼了好久的活动。下午放学后,收拾好书包的孩子们并不像以往那般急切地想要回家。他们走出教室,来参加开放周的爸爸妈妈早已在门口等候着,他们要去做什么?而另外一边,国安楼407软陶室,音乐悠扬,每张操作平台上,软陶泥、工具以及学生半成品等都工工整整地排列在古典的胡桃色木桌上,等候着学生和家长们的大驾光临。今天即将启动的是“软陶亲子活动课”。

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孩子们热情地将他们带到了软陶室。典雅的室内装修立刻让家长们惊喜了一番——琳琅满目的学生软陶作品一件件整齐地摆放在教室四周的展览架上,这令家长们瞬间产生了错觉,仿佛他们并不是置身于学校内,而是走进了一个艺术中心里。回过神后,家长们纷纷拿出手机,将这些艺术品用照片的形式记录在手机里。

“妈妈,我们一起来做软陶项链吧!”只听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原来是学生软陶社里的一个小姑娘,她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带着妈妈一起制作漂亮的软陶艺术品了。在小姑娘的带领下,孩子和家长们都陆陆续续地开始挑选彩泥与工具,静下心来制作他们心里想要的作品了。我也没闲着,耐心地在一旁回答家长与学生的问题,并贴心地为他们拍下了温馨的一刻。

时钟滴滴答答地走着,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家长与孩子们才记得早该是晚饭时间了,这才放下手中的陶泥,不舍地离开了软陶教室。相信经过了这个短暂而美好的软陶时光,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感觉都一定是快乐的,不仅是灵活了手指,更关键的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一点。这正是学校精心策划想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我们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家长留下这样的话:“孩子带着我来玩,感到很开心,不但学到了陶艺,还在学的过程中交流了感情,真是一举两得。”“孩子制作陶艺的能力让我大吃一惊,她能创造出那么美的东西,真是太好了,我们大人也收获不少,从中得到了不少乐趣。”……

教学意义与特色

将软陶引进校园、引进艺术课堂,有利于发挥陶艺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共享创造成果经验,增强美感愉悦,张扬个性,提高个人和团体的基本素质和创造素质。

把软陶教学纳入校本课程形成特色,从学生层面讲,让他们在趣艺昂然的软陶塑造、创造的天空中,自由想象,创意思维,手脑并举,契合了培养青少年心智健全的素质教育方向;从学校层面讲,使学校的艺术特色教育水平步入一个新台阶,以学校为发展平台,为孩子铺设彰显个性的艺术学习之路;从社会层面讲,软陶教学成为珠海市中小学陶艺教育的一面旗帜,形成中学软陶艺术教育的新模式,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范例。

在软陶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多了一份娴静,多了一份睿智,多了一份正气,多了一份愉悦。花开有声,需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我们用心细细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叶澜.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杰奎姆·曼宁·切维利亚·克莱门特.现代欧洲陶艺教室[M].董苏学,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刘德龙.中学陶泥课程开设构想与实践[J].宿州师专学报,2002(2).

9.民族教育小结 篇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向世界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要让学生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让它们历史文化的夺目光彩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系列活动,让广大师生在了解学习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三月初,学校制定了“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实施方案,成立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宣传氛围,组织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利用国旗下讲话、少先队活动,宣传板报等舆论宣传工具,对全校师生进行深入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在全校形成了一股“民族团结”的浓郁教育氛围。

二、在教师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三、主要内容

1、在周一下午的例会上,组织全体老师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习有关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了解掌握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2、学校召开“座谈会”,以少数民族教师为代表,就如何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表示以实际行动做好本职工作,为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3、组织相关科任老师,学习有关民族团结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学习原则,丰富相关业务知识,使之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

4、组织各班主任教师,认真学习文件,领会活动精神,在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四、在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活动。

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主题教育”班队会。各班围绕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的繁荣昌盛、团结和睦。例如:有些班级通过紧张激烈的知识问答增加对各民族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的了解;有些班级则以有趣的民族团结小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应平等相待,和谐相处。学生们通过活动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知道自己所属民族的分布区域、人口数量、语言文字及主要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此次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形成了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增强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各学科老师有机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例如:音乐课上,音乐老师组织学生学唱民族歌曲,学跳民族舞蹈,跳大型民族舞《汤瓶舞》。积极学唱、传唱民族团结歌曲,以此来充分展现各族人民团结统一、共创和谐的精神面貌。

10.教育实习小结 篇十

实习一个月,日子过得紧紧慢慢。学生们活泼可爱,似乎,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你好漂亮啊!”听到很开心,学生的作文改得也不亦乐呼。期间,学到很多,每一次见习都会有所收获,更不用说亲自磨刀上阵。没有什么比你上课学到更多,以致回到大学,难以想象下周开始的学习生活是有多无趣。

实习期间,我选择了难度较大的《将相和》这篇课文,教案本在实习之前就写好了,可是仍然在不断完善和修改,一份教案从初稿到定稿写了7篇。临上课的前两天把教案给指导师看,老师虽说非常忙,但还是仔仔细细地帮我修改,小到一字,一句,一个问题的提法,大到环节的增删和重点的剖析。每一种学生预设,点评以及对策都要完完整整地设计。就这样,我自以为的定稿从7页写到了20页,写好后老师再帮我修改,我再改,最后利用一晚的时间准备第二天上课。不巧的上课前几天大感冒了一次,喉咙沙哑,但居然在上课前好转,特别感恩。

第二天上课前站在讲台,面对老师和听课的同学,心里很激动,因为我面对的是一群非常棒的孩子们,我所处的是一个极其优秀的小学。但可能因为已有了多次的上课经验,到了真正上课的时候心中异常平静,眼里只有学生……上好课后,学校导师和小学的导师,同学们及时帮我评课,指出我的优点与不足,这无疑就是雪中送炭,学习的好机会。第二节课,教室里多了一台摄像机,孩子们也不紧张也许多了份好奇。上课中虽然环节有遗忘,但后来还是做得天衣无缝,补了回来,至少听课的同学和老师都没看出来,紧张只有自己知道……

这周的研习,下午刚刚结束观看每个人的教学视频,从自评到他评进行研究评课,一点点挖掘在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研究对策。接下来5天要赶10000字的研究案例总结,但心里还是觉得比上课轻松有意义。

这下可真的算亲自领悟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感觉了,那一分钟表现得怎么样,在课堂中永远是未知数,因为每一节课总会有弥补不了的遗憾。

罗老师说,你们见习了那么多次上课都不错,不像前几届只见习过一次就大四实习的,上课讲话抖得和唱歌一样,一节课40分钟只用20分钟就上好,剩下的20分钟就犯傻了。确实,这种现象至少在我们语文组里不曾遇见。但是当老师真的好累,特别是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大事小事一箩筐,而越好的学校活动就越多。

11.生本教育的感悟 篇十一

关键词:教育;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47-01

本学期伊始,全校开展了生本教育课堂改革研究,经过学习讨论,初步对生本教育理论有了清晰的了解,对实施生本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现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和感悟:

一、生本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所教班级是三年级,这些学生刚刚接触英语学科,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学英语,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根据生本教学的理论提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的生本原则。我对本班单词的学习全部布置家庭作业,提前借助录音机、磁带等进行前置性预习。开始时学生不听录音,认为布置听的作业学生不重视,我就采取了课堂抽查、奖励粘贴画的办法,鼓励他们预习,在课堂上无论学生读得好与坏,只要回家听录音的学生就奖励一枚粘贴画。课堂上争先恐后的回答。由于小学生上进心强,经过两周的奖励,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听录音,而且单词的教学全靠自学,在课堂上教师就播放录音,指导一下个别单词的发音就可以了。改变了过去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枯燥教学。通过前置预习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会创造出预想不到的精彩,为他们今后英语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生本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良好的合作氛围

生本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作用。我根据学生的基础、特长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分工,组间竟争。使学生感受到无论得到那方面的奖励,都是为本组得到的,使他们有集体责任感。例如:在实际课堂中除了学习单词互教互学外,在学习对话时也是如此。小组内不得歧视学的慢的学生。为了不让学的慢的学生不受到歧视,在每节课从开始时就让学生有竞争意识。例如:在不同的课堂中选出不同的获胜小组,写在黑板上。比如会帮助他人的小组、预习好的小组、坐姿好的小组、表演好的小组、新知学得快的小组等。让学生每一节课学生都有新的感觉。节节课都有新的目标。每个单元进行一下比赛,看一下哪个小组在哪方面好,得到的奖励多。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所教班级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并对英语学科感兴趣。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先学会的同学会主动帮助那些学习慢的学生。他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生本教学真正是使学生快乐的教学

在生本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能够表达自已的想法,提出的问题能够被教师和同学重视,学生感到自已是课堂的主人,他就会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们知道,学习英语的兴趣除了来自内驱力,还离不开周围良好氛围的熏染,如果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就能全神贯注,思维就能敏捷;如果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则会感到所学知识枯燥无味,思维僵化。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多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分享解决问题的乐趣,在探究中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轻松感、快乐感。为此教学方法可灵活多样,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除了播放英语录音外,还可以采用游戏法、模拟法,让学生充当导游或解说员,对风景或物品进行解说,在问答中轻松地认识单词,了解其使用的语气和语调。有时还可用“将错就错法”。笔者在平常的课堂中,有时会故意重复学生的某个错句,以期让学生自我纠正,活跃气氛。可以调动课堂气氛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播放视频动画、组织小组辩论等。让英语课堂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快乐学习、自由交往、乐于对话的场所,教师应创建优良的乐学环境或问题情境,并在课堂活动中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单词、句子或画面,让学生保持恒久的兴趣,使自由地说写英语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

四、生本教学使学生学会了评价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在组内学会互评,在学生之间评价也收到了较好效果。我引导孩子们不仅要用赞许的目光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给予他人支持和鼓励,还要从帮助他人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这样,既可以学到别人的优点,又可以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在实际指导时,我会引导学生这样说:“我觉得刚才某某同学哪儿读得比较好……我还有几点建议……”这样评价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既是一个促进别人的过程,又是一个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提升过程。俗话说:“一枝一叶总关情”。教育无小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枝末细节,如让学生学会评价别人,其实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

萨穆尔.斯迈尔有一段经典名言:“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课堂应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地方。我想说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在学生的心田播下做人的尊严与责任感,播下真善美的情感种子,收获的将是学生美好灿烂的明天。

12.新型美术教育的点滴感悟 篇十二

一、重视我们的工作

因为家长对美术学科的不支持, 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欲望。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 是否自己也慢慢松懈了呢?所以, 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重新认识我们的美术教学,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重视自己, 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 课堂上下足工夫, 做好培优工作, 从而扭转大家的看法, 改变美术在大众心目中的位置!

二、关爱课堂上的孩子们, 在互爱中快乐学习

要拥有和谐、完美的教学课堂, 建立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唯有好心情的老师, 才能使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从事创作。对孩子简单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份关爱, 都会产生巨大的触动, 比起那些, 学生有些许不尽如人意, 画的画有点糟糕就拉长了脸责备的老师, 换种方式会不会更好呢?不妨多和孩子聊聊, 听听童心童语, 对你的美术教学一定大有益处!

三、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

美术课是教师与孩子整体互动的过程, 如何在绘画中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 发挥孩子的想象和灵感, 把绘画变成孩子自由想象、大胆创作、体验快乐的活动, 教师需要一整套能发挥自身优势又最具效果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方法

对学生要诱导学习, 不要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要勉励学生发奋学习, 不要硬压他们学习, 要开拓他们的思想, 不要替代他们做结论。实行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设疑”。例如, 我在讲授小学一年级美术教材《快乐的小鸟》这一课时, 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从“快乐”入手来创作一幅小鸟图, 如何能让他们注意“快乐”这个词, 又如何将它表现出来呢?我很认真地问他们:“老师有件事很不明白, 就是这些小鸟为什么这么开心、快乐呀?”疑问一抛出, 孩子们议论开来, 并跟随我的幻灯片, 仔细地寻找小鸟快乐的根源, 不一会儿, 一双双小手举起来, “它会飞。”“它有漂亮的花衣服。”“它有温暖的家。”……孩子们都知道了, 创作的画自然丰富精彩。除了设置疑问, 启发式教学用得比较多的还包括语言启发、类比启发、图示启发、对比启发。

2.趣味游戏法

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是学习的强化剂。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有了兴趣, 那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而怎样培养、启发、诱导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呢?除了创设好的学习环境外, 把美术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我们倡导的美术趣味游戏紧密地糅合在一起, 就会更具实效。

四、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

学生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和教育作用, 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1.对学生课堂的评价

每一位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都怀着一份感激与不安, 渴望着这些天使幻化出神奇的翅膀。当他的翅膀不如你想象中丰满时, 你是否还能看到他另一面的闪光点呢?特别针对个别调皮的孩子, 也不能因为教师的好恶而影响到他们接受知识的权利, 用你的微笑, 用你自然的语言真诚地给他鼓励, 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对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

在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中, 有很多教师经常站在成人的角度来欣赏、评定儿童画, 线条没画直, 不好;形状不规则, 不好;怎么采用这种颜色, 不好;线条这么乱, 不好, 这些对儿童画错误的认识, 往往打击了孩子们创作的积极性, 所以, 我们记得要时常阅读有关儿童画的书籍, 以便自己有更正确的方向评价儿童的创作。

3.对学生美术成绩的评价

在对学生美术成绩的评定中, 假如教师单凭主观印象或一次绘画考试而确定学生的成绩, 是不合理的, 应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方式, 运用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评价手段, 从“课堂—课外—期末”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评价, 比较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当前提高美术教育的几点见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会继续坚持, 努力寻找更科学、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了让那些可爱的孩子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未来而努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第七中学美德少年活动方案下一篇:优秀公务员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