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作文(精选19篇)
1.活动课作文 篇一
今天是周三,是苏州中学历史教研活动日。热情的王老师和刘老师为了让初来乍到的我们对苏州历史有一个了解,特意带领我们去参观苏州博物馆。
今天的苏州,虽不是阳光明媚,但一改前几天多云多雨的天气,让人感觉爽朗了许多。上午第一节下课后,我们一行六人就直奔博物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景色名不虚传,一路走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景色宜人。不看别的,仅眼前所见就已粗略体会到了东方威尼斯的魅力。
走到博物馆,刘老师首先对博物馆进行了整体介绍。博物馆,由贝聿铭亲自设计,它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胜极品拙政园,西南面对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院落。其风韵,其神采,其姿色浑然一体。博物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同时较多的采用了几何图案,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博物馆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创意山水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这岂是博物馆,简直是一处匠心独具的的风景园林。
刘老师是博物馆的志愿者,她对博物馆不仅在建筑方面了解深入,更是对馆藏如数家珍,同时对物化在文物里的吴越历史更是掌握宽泛,理解精到。王老师也适时补充,我们新来的几位真是在一隅之内,洞穿着历史的隧道,领略着吴越久远的风情。在二位老师的讲解之中,在我们的参观之中,我们知道了苏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我们知道了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七千年前。我们通过对陶、石、骨、玉等生活、生产和装饰用品的观察,知道了吴越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通过对文学艺术绘画等的欣赏,领略了江南文化的厚重、文明成就的卓著。
中午时分,参观完博物馆,带着未尽的兴致,在王老师、刘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博物馆旁边古色生香的饭店。两位老师介绍,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找到的好去处,很多菜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品味了博物馆建筑的韵味,体会了久远的吴越历史和风土人情,又品尝了美食佳肴,领略了饮食文化的绝美。不虚此行!这是一次难忘的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
佩服王老师、刘老师知识的渊博,感谢二位老师热心的帮助。
2.活动课作文 篇二
那么,如何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轻松完成习作,让实践活动和作文指导并肩而行呢?现结合我校组织学生参观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游玩将军山的实践活动来谈一谈。
一、充分准备,让学生有备而游
要想学生写出优秀的习作,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些知识积累可以来自书本,也可以来自生活的经验。活动之前学生对活动地点的知识储备,可以让学生“有备而战”。“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圣陶先生的这番话说明作文离不开生活,唯有在生活里的作文才是活水中的鱼儿,才有鲜活的生命。那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游玩、去参观、去体验,要让学生游记的作文中有这样的生命,就要让学生对所要有的“生活”有个大概的了解,要让学生对所要去的陌生景点有个资料的积累,做到知彼。
二、科学指导,让学生有法而游
学生活动的过程要按照一定游览顺序,学生习作也要有序、有重点。在游览的过程中教师科学的指导尤为重要。
1.“钻空子”,“聊”中引导
在参观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是处于活动状态中的。教者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把握时机“钻空子”,用谈话聊天的方式集体指导学生习作。
例如:出发前,教师进班之后看到学生们的小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期待,这时教师问:“同学们,我们的活动就要开始了,能和老师说说你们此刻的心情吗?看谁表达得最形象。”有的说:“老师我激动得几乎一夜未眠,早上我就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奔到学校!”有的说:“老师,我觉得今天的阳光真好,天也显得格外的蓝!”教师小结:“是啊!期盼已久的秋游终于来了。大家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奔到学校,来时的脚步是多么轻松啊!”这样的引导巧妙地让学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出发前的心情以及希望赶快到达的迫切,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关注许多和中心没有关系的“刷牙洗脸、吃东西”等事情。
2.“锦囊妙计”,游中观察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的意志内控力弱,情绪性突出,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要想让学生的游记能够写得条理清楚、自然明白,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效观察很重要。由于学生分组活动较多,集中指导效果不佳,而且痕迹过于明显的指导会让学生感到游玩没有趣味,时刻想着要完成作文,从而产生厌烦的心理。笔者将活动中观察的要点写在锦囊中,到达目的地之后,通知组长打开。这样的寓方法于游戏中的指导让学生觉得有趣,充满好奇,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主动观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观察的有效性。
3.“导游”介绍,突出重点
参观游览活动,看到的景物很多,不能让学生记“流水账”。那么,在活动的过程中,在重要的景点,教师要有意识地重点“游览”,指导学生认真看、仔细听,把美景留在心间,记在脑中。有些地方,可以带领学生一览而过。我们一边参观游览,一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仔细观察。
三、轻松回忆,让学生有获而游
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在活动之后的感想,让学生不仅在“游中学”,还要让他们学会“游后思”。同样,教师的指导也要渗透其中。思考可以让作文的思想性提高,可以深化学生在活动后所产生的感想。例如:在回去的车上,笔者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回忆了一天活动的路线,同时让学生畅谈了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地方。最后,还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有学生说:“科技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我现在要好好学习。”也有学生说:“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了知识,呼吸到快乐的空气。我盼望下次的活动!”……学生徜徉在回忆和感想中,教师的作文指导和学生活动快乐同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让作文指导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的大课堂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的“并肩而行”学生喜闻乐见,教学轻松见效,作文精彩纷呈。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了开放的课堂,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了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如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教师科学的指导中轻松完成习作,让实践活动和作文指导并肩而行呢?充分准备,让学生有备而游;科学指导,让学生有法而游;轻松回忆,让学生有获而游。
关键词:实践活动,观察,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刘芳.成长的绿洲——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探索[J].小学教师培训,2007(2).
3.想象与作文活动 篇三
如果是一篇扩充性的作文题材,我想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非常简单的概述,提供情节,让学生据此展开丰富的想象。构思出事情的细节内容,扩充为一篇具体生动的文章,如给学生提供一个情节:“几名少先队员在树林里发现一只摔伤的小黄鹂,他们把小黄鹂带回家去,精心护理和喂养,小黄鹂的伤好后,少先队员们又把它送回了树林。”让学生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什么时间,怎样发现,怎样精心护理和喂养,怎样送回了树林等,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记叙文。
如果是一篇续写性的作文练习,我们就要考虑到,一般作家往往会艺术地去设计安排情节结构,戏剧性地反映人物的命运。这就客观地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编写未发生的故事,去设计人物将来的命运,学生自己也享受了虚构的乐趣,有了作家般的自豪感。如在作文课上,我让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故乡》进行想象,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设想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有的学生设想成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的生活,不再是像“我”和闰土的关系;有的学生设想老年闰土的改变,以及与“我”的关系。他们的想法大多都比较简单,但确实是自己的思考结果,这是训练想象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果是一篇改写型的习作训练。这就是一种大开大合的训练形式,也就是一篇课文,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新构思,另拟题目,或另选体裁,再造新篇。它的难度较大,尽管离不开原文提供的情境,但在人称、角度、重点的确立上,又与原文很不相同。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提供作文材料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觉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相得益彰。
我想除了运用有效的方法启发学生想象外,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对学生的乐说、乐写也是很有帮助的,只有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里,放飞想象,他们才能自由飞翔,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此外,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是有创意的,都应予以鼓励。对于一时不能展开想象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我们必须遵循“教师给的是想象的方法,而绝不是想象的结果”这一原则。想象作文在教学上要想获得成功,还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灵活运用,切勿机械死板,要尽可能让学生有动脑筋、动手、甚至动口的机会,要尽可能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要尽可能创造时机、创造意境让学生出“灵感”。
4.活动课作文 篇四
老师让我们玩捉迷藏,“这屋子里连桌子都没有,这捉迷藏怎么玩啊?”大家问。老师说:“这不是普通的捉迷藏,而是特殊的捉迷藏!”“特殊的捉迷藏?”我们又问道。老师说:“就是把一个同学眼睛蒙上,去抓其他同学的那种啊!”我们听了,不约而同的点点头。
规则是这样的:以石头剪刀布决定蒙面人是谁,如果其他同学被抓住了,被抓的同学继续做蒙面人。每人只有三次移动的机会。
“石头剪刀布!”,哈哈,可怜的吴良煜被选中为第一局的蒙面人。游戏开始了,我和高浩发选好了地方站立不动,吴良煜到处乱摸,走一步撞一下,我们两个捧腹大笑,糟了!吴良煜听见了我们的笑声,向这边走来。老师说只能动三次,我和高浩发就移动位置,躲到了吴良煜的后面,结果吴良煜听见了声音,一把把我抓住了!
这一局,我当蒙面人。一蒙上眼睛,我顿时感到一片漆黑,转了一圈都没找到人,我急中生智,大喊一声,高浩发哈哈大笑起来,我听到声音,向后一抓,就抓住了高浩发。
一声哨响,下课了,活动课也结束了,我多希望下节课还是活动课呀!
5.小学作文:活动课 篇五
自从有了活动课以后,每天上午第四节课,和下午第二节课或者第三节课,我们都会在操场上玩个痛快。
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玩了许多好玩的游戏,比如:丢手绢,它可是我在活动课上最喜欢玩的游戏!
首先:大家围成一个圈,再把手松开,蹲下。让某个人拿手绢,扔到谁那里,谁就抓他(她)(要围着这个圈抓)。如果她蹲下,就不能抓了。现在,“你”要丢手绢了,扔在谁那里,谁就抓“你”……
就在操场上奔跑的那一刻,我们就像一群自由的鸟儿,在天空中快乐的“舞蹈”。
6.让实践活动激活作文教学 篇六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玩得有趣。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能让学生玩得痛快,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1. 开展传统性活动。
如,庆“六一”、欢度教师节、迎新年等节日主题活动,这类活动往往主题鲜明,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很容易确定写作目的;又如,趣味运动会、故事大王比赛、卡拉OK比赛等比赛活动,这类活动一般都是参赛人员与观众各有各的感受,易于激发习作兴趣。
2. 开展趣味性活动。
将游戏活动纳入作文课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先玩后写,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在五年级开展“画与话”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教师画出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进行加一笔游戏。游戏中,每个学生在加一笔之前都要认真观察前面学生的图画,并且思考如何下笔。完成这幅画后,再让学生根据这幅画编故事。学生们跃跃欲试,互相补充,与往日单纯编故事相比,他们更主动了,思维更活跃了,语言也更丰富了。实践证明,通过参加这个游戏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构思能力、语言能力,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又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二、拓展阅读实践,增加语言积累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富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涌,笔下如生花。
1. 大量进行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平时学习中只有大量地读书,才能增加积累。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读不同种类的书,可以是科普知识、地理趣事、幽默故事,也可以是中外小故事、名人传记、历史事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感受不同的题材,并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2. 有目的地摘录。
常言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有目的地进行摘录,摘录一些对自己有用的写作素材,以便在写作的时候备用。一般说来,常摘录的有名人名言、作文知识、有价值的事例数据以及古诗谚语等等。
3. 写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它是读者和作者产生心灵共鸣的最佳途径。因此,写读书笔记能提高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是积累素材不错的方法。读书笔记形式很多,可以是读后感,可以通过列提纲对所读内容进行概括,也可以是一种简单的摘录。
三、加强社会实践,丰富情感经验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应打开教室的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他们的感情经验,激发他们作文的欲望。”因此, 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进而丰富情感经验。
1. 走出课堂,开展校园实践活动。
如,让学生写一种植物,以往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么内容空洞,要么千篇一律。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认养小树”的实践活动,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认养”的小树的外形,查阅资料,了解它的生长习性,做好相关记录。整个实践过程,不仅让学生真正走进了生活,积累了素材,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学生以《陪我一起长大的一棵树》为题进行写作时,就能做到内容丰富,条理清楚,结构合理,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2. 走进生活,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如,教学“学写环保倡议书”时,我事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调查、了解本地区环境状况;走访有关单位、环保工作人员、专家等,了解如何治理环境污染,同时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特别是对当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白色污染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走进超市调查塑料袋使用情况,走进菜市场进行采访“限塑令”执行情况等活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数据、图片、影像资料、采访记录……作文课上,学生交流、汇报,商议讨论,提出建议,这时我适时指点,一篇篇高质量的《环保倡议书》纷纷“出炉”。
7.初中作文活动化教学 篇七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活动化教学;人文修养
长期以来,我国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学措施相对死板,依然沿用许多年前的“命题—作文—讲评”的模式,有着极为严重的“八股”倾向,整个教学活动的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着抗拒感和恐惧感,“怕作文”“烦作文”的情况极为常见。活动化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语文作文课程的有效开展和效果的优化有着根本性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何教学活动,其根本对象就是学生,提高学生相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亦是根本目的,没有学生,相应的教育活动就没有真正的意义。从本质而言,学生若想真正地掌握和应用相应的知识,必须从本质上产生对相应知识的兴趣,否则,教学的效果就无从谈起。
因此,具体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而言,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少教师过多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从思想上对语文作文学习有个正确的认识,相关的教育活动方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在实践中,笔者常采取“简政放权”的方法,来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以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不进行命题作文,而是在作文教学活动前一周至10天的时间内,即向学生讲述一定的文章技法和系统要求,并且要求学生在这一框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地选择作文题目并且完成创作;其次,不干预学生进行作文的具体创作过程,放弃“指导权”,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完成作文作品的创作;最后,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首先以小组的形式分配学生,学生对自己本小组同学的作文作品进行赏析和评价,寻找其中出彩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而后再进行相应的点评。
如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有效的巩固和体现,其进行作文创造和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证,效果极为明显。
二、实现立体化的信息交流
若想真正地实现活动化教学,并且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思想进行有效的转变,教师不应单单是“导演”,亦应当是一个出色的“演员”和“观众”。
当指引学生主动地进行相关作文技巧和创作时,教师应当是一个“导演”,指导相应的方向;当学生在相关方向的基础上独立地进行作文创造时,教师又是一个“观众”和“演员”,既要及时地处理好其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纠正学生方向性错误,又不能过于干涉学生的创作,使学生的创作能够真正得以实施。
如此综合性的措施,可以摆脱原有、陈旧的教学理念的束缚,将教师彻底地解放出来,可以非常客观地审视学生的作文水平,并且和学生之间形成以有效的信息交流为表现的良好沟通。如此,教师就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开拓思维的广度、促进思维的多样性,从本质上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亦可显著地提高其人文修养,最终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其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个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展开多样性教学
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和学生的实践生活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而任何科目只要能够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往往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兴趣。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念,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和社会现实条件,尽可能实现语文作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从而使语文作文教学能够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达到“接地气”的目的,最终在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其学习能力。
笔者经常根据自身条件,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例如野游、参观博物馆、采访身边人和事等,不仅能激发学生进行语文作文写作的兴趣,而且能显著地开阔其写作视野,为语文作文的创作提供鲜活的素材,从而避免“写作文不知道写什么”这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作文教学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活动式教学具有诸多优点,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肖家芸.“语文‘活动式教学”简介[J].语文教学通讯,2003(3).
8.一节活动课作文 篇八
那一列有八个男生要去擦墙,可是布子不够。有的人便用卫生纸擦,有的人和别人伙着用布子擦,还有的人,实在找不到布子,竟然把红领巾取下来,浸湿,然后再擦墙,结果红领巾被擦成了“黑领巾”,我看了,真为红领巾感到惋惜。
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那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荣誉,他们怎么能这样呢?
果然,很快就有人告诉李老师了,李老师知道后,严肃地说:“不能用红领巾擦墙,那是对红领巾的不尊重,可以用别的东西擦墙。”
那些人听了,一个个面红耳赤,面面相觑,说:“我们错了,我们用别的东西来擦吧。”于是,他们开始到处找人借卫生纸。一边擦一边还小声嘀咕着:“怎么忘记了我们还可以用卫生纸擦呢!”“就是,就是。”
9.一节活动课作文 篇九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老师让我们带来了橡皮泥。
一上课,老师就检查我们的橡皮泥,还特别关照没带的同学,让他们坐在带的同学旁边,一起制作。 开始制作了,我们把橡皮泥和工具拿出来。一个同学先把两块大地做好,上面用很薄的透明纸把地盖起来,接着我用模具做水果,另一个同学做完她的星星环保屋,我就用我做出来的水果作为星星环保屋的墙,香蕉做成门。这样一个星星环保屋就“出世”了。另一块草地是后院,这里有花、玉米、梨头、小熊……可多了。我们用揉、拍、捏、捻、抓等方法做了这个星星环保小院。 这个小院里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天阳光很明媚,小熊在草地上睡觉,狐狸在草地上懒散地趴着,悠闲自在。突然,一阵大风吹来,花风摇摆着,狐狸和小熊被吹醒了。风婆婆对小熊和狐狸说:“别再睡了,乘着明媚的阳光,让我吹几口气,我们一起放风筝吧!”,小熊和狐狸一骨碌爬起来,不久天上就多了几只美丽的风筝,小院里传来了欢快的笑声。
这堂课我上得很开心,让我感觉到了许多快乐。
10.用综合活动促进作文教学 篇十
一、开展“放眼看社会”活动积累生动素材
在与学生座谈了解中,笔者发现素材匮乏是影响作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障碍。有些学生拿到作文题目,脑海中空荡荡不知如何下笔;也有的学生生硬拼凑素材,缺乏真实的情感,作文质量自然无法有效提高。对此,笔者开展了针对性的活动,以“放眼看社会”为主题,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认真观察社会生活,从中搜集素材,整理提炼为作文学习所用。笔者要求学生要做两耳闻窗外事的当代青少年,从家庭、周围的生活环境等诸多环节搜集了解生活的素材,例如观察父母平时是怎样关心照料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生病时的照料、学习遇到挫折时的鼓励等等,让学生学会从小处着手搜集这些生动的素材,为接下来的写作活动逐步积累有价值内容。每一位学生都专门有一本素材本,随时将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感想记录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必然会对生活增加认识,积累丰富素材,从而有助于写作活动时信手拈来。
二、开展“生活深发掘”活动提高构思水平
一百双眼睛就有一百个角度,也能分出若干个层次。作文是用心构思、反映生活的一次创作活动,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深度对整个文章的质量至关重要。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角度与深度所创作出来的文章质量会有天壤之别。笔者着眼于学生构思能力培养开展了“生活深发掘”活动,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案例作为素材,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原因与规律的分析研究。如现在的家庭生活条件,包括住房条件、家庭存款、饮食结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等多方面,与五年前、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具有明显的变化,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小汽车,从写信到传呼机、电话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等等。这些变化体现了什么、揭示出什么,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这些变化进行深度分析。有的学生总结出是自己父母勤劳获得的收入越来越多,有的学生反映是当前挣钱的机会多了,也有的学生总结出来的层次就明显不同,认为是整个社会经济在进步,越来越多的惠民政策发挥了作用等等。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认识与其自身的阅历等方面有关,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发掘,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这样的层次上。立足于这样的高度和深度,学生所创作的文章自然主题鲜明、寓意深刻,有效提高了学生构思的新颖性深刻性。
三、开展“观点大家谈”活动培养表达能力
青春期的初中生在作文创作过程中会对同样的事物产生不同的观念,例如当前校园生活中存在着勤俭节约与崇尚物质等不同的理念,笔者以“我眼中的幸福生活”为题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开放性讨论题目让学生打开了话匣子,畅所欲言表达。笔者在纠正其片面观点的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在脑海中构思好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层次上要鲜明,语句上要连贯,遣词造句上要精准,致力于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笔者还针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既重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活动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促进功能。
四、开展“课堂无教室”活动进行形象指导
作文教学不应当枯燥进行,也不应当局限于狭隘的空间,要在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快乐学习作文。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有些作前指导放在教室内进行,也有些教学活动突破了教室的限制,如带领学生走访本地区一些模范人物,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工作故事、先进事迹。这样的作前指导将课堂搬到了劳模的家中、劳模的单位,与先进人物面对面进行交流,所获得的事例素材非常形象直观,而且对人物肖像的观察与描写也格外传神。这样的活动还可以结合一些大型庆祝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进行,教师带领学生既亲身参与这些活动,同时也细心观察了解活动的具体情况,抓住其中的典型场景、典型人物。有了现场的参与,有了丰富的素材,有了教师的现场指导,整个作文创作就会如鱼得水,学生无论是从素材的丰富形象程度、人物描写的生动传神程度,还是整个文章的布局构思都会得到显著提升,而且学生在这样的作前指导中兴趣度更高,参与性更足。
综上所述,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扎实有效整合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促进活动,从而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11.主题活动作文教法与示例 篇十一
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写作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更加鲜明突出”。[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三).北京:语文建设,2003 (3)]。为此,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写反映生活的作文,构建作文与生活、与自身成长的内在联系。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挖掘出生活的底蕴,有效地整合写作资源?笔者在作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发现:主题活动作文是学生写好生活,写好自己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写作的重要源泉。
二、方法概述
主题活动作文就是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主题活动、生活中的现象或学生感性的生活内容、事件等为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写作资源并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师始终是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推动者,同时还要为学生设计一个好写的写作题目,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走进自己感兴趣的生活。如我们可以就班级同学打架、随地吐痰、逃学、起绰号、抄袭作业、欺骗父母等现象开展主题活动,运用讨论会、辩论会、自编情景剧等活动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再进行资料整合,以此为写作资源,为学生写作话题提供引子。我就曾经以学生打架、逃课为主题活动开展了讨论会和辩论会,然后以“拳头”、“我心中的那份企盼”为话题进行命题写作。这两次作文,主要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象、事件入手来打开学生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写作源泉。以学生自己的感知、自己的体验为基础, 结合讨论合作的相关资料, 在情境中自然引入写作话题。多数学生文思泉涌, 找回了写作的感觉, 不再为写好作文而犯难。同时教师在学生写作中的引导、推动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示例【写作缘由】
初中生就是爱动自己的拳头,特别是男生。不中听的一句话,无意中的一个动作,一个看不惯的眼神,甚至是看着某同学不爽的打扮……都会招来拳头之战。他们就是这样可爱、冲动、淘气。这不,上周五放学时,班上的小凡对同学小运低语说“小恒是黄色人种、败类”之语,却被小恒听到了,这回小恒当场追赶小凡,伸出自己的拳头将小凡打得鼻青脸肿。这两个打架大王,几乎天天惹事,隔三差五要打一架。这回双方家长都在为自己的儿子辩护。我看伤得不重,调解后让他们俩写出深刻反思,在他们读完各自的认识与反思后,我要求全班学生分成15个小组,就这一现象进行讨论:我们如何把握好手中的拳头?学生可以发表各自的看法,由各小组长归类整理。
四天后,作文课上,在各小组长谈完各小组意见后,我问学生:由小恒的拳头我们联想到什么?我们生活中又有哪些有关拳头的故事?这下班上可热闹了:有的说想到了正义之拳、义和拳、友谊之拳、拳头的价值、拳头的多面性;有的说想到了疯狂的拳头、悔恨的拳头、拳头的感情、拳头的故事、说谎的拳头;有的说想到了拳头的威力、愤怒的拳头、握紧我们的拳头、拳头的滋味、爸爸的拳头等。有的学生还简要地讲了拳头与自己的故事。看到学生热情这么高,我说:大家由拳头想到这么多故事,古今中外也有许多拳头的故事,生活中离不开拳头,那就把你想到的有关拳头的故事,把你对拳头的看法,你对拳头的体验写出来吧。今天就以“拳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这下,小凡和小恒都说错了,以后再也不滥用拳头了。有的学生说:“老师,您太有才了,原来您是不知不觉在教我们写作文,这题目让我们感到好写。”有的学生说:“老师,今天的作文真容易。”我说:“别吹牛,还有一堂课时间,下课时,你们写出好文章要得到我和编辑老师的认可才行啊。”
没想到,这次出现了15篇优秀作文,数量是以往课堂作文的三倍。
【佳文示例】
该出手时就出手
邢楠
有人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但若将巴掌握拳,一拳扫过去,那可不是开玩笑的。拳头的攻击方式,使对方受的力尽可能的大,使自己受的伤害尽可能小,是种尽乎完美的进攻方式。
自古代起,拳头似乎就跟“打”扯上了联系。“武松打虎”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里,武松用的是智慧,但也用了拳头。中国武术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武侠小说中将中国武术渲染得极其精妙,出神入化,然而武术中最基本的招式,便有拳。如“太极拳”、“金刚拳”、“醉拳”……这些拳法一直流传到今天,供习武爱好者练习。现在多数青少年又开始学习“跆拳道”,以防身健体。打拳,从最初近乎一种野蛮的状态,已逐渐变成一种业余爱好,一种体育比赛项目,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一种发泄情绪的方式。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这拳头当不当以攻击姿态出现,什么时候应当出手呢?
首先,在上文中提到的发泄情绪,如果你是因为心情不爽而随便找个人打一架,这种方法是绝对不可取的。其次便是生活中常见的小打小闹,但若无人制止,发展下去也可能会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然而引起这种局面的原因,却往往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例如一句话,一块橡皮,一个动作等。这时该不该出手?要我说,八个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凡事多宽容别人,只用拳头“说话”的人并非大丈夫,而是只能逞“匹夫之勇”的人。说得不好听,就是小心眼,别人激你一句你便像发怒的公鸡,硬要斗个你死我活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你的自尊已经过度了,成了一种敏感。
但这也并不等于做个忍气吞声的闷包子。男生与男生之间有他们的认识观,有时不理睬反而会被他们视为“懦弱”。宽容也是有限度的,男子汉应是血气方刚的好男儿,岂能随便叫人污辱?先是警告,若无效就当用“男人的方式”解决。约对方出来正大光明地打一场,不许打小报告,就像习武之人互斗那般。无论输赢,这时的拳头,代表的是你的骨气,“人不可无傲骨”,相信对方会感受到你身为男子汉的骨气:绝不允许别人蔑视。此为“该出手时就出手。”
作为男子汉用拳头打人未必可取,但更多的时候,拳头代表着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向他人诠释着不可侵犯和在你心目中最重要的东西的价值,以及你的正义观和一颗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心。有一个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小男孩,都将要在拳头中历练成长。拳头,还是成长中的某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标志。”
拳头没有绝对的对或错,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更多的是主观上的看法。但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拳头,不可或缺。
【方法指津】
小作者从一个联想跳到另一个联想。想到拳头,就想到打架,想到打架,就想到男生。作者是比较赞同和欣赏“男人的方式”去捍卫尊严的,但相比西方国家的一些“决斗”,那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方式还是敬而远之的。文章先从出拳谈起,再谈到拳,最后过渡到“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一中心文章写出了作者个人对使用拳头的看法,作者是理性大于感性。
作者先提出假设,再推翻假设,亮出自己的观点,借用了驳论文中常用的归谬法,观点具有极强的信服性。
【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我是针对班级两个学生打架而开展的。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意识,让学生自己面对自己的问题,谈看法找原因,从而认识到不顾他人感受的错误行为。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和心态直接关系到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关系到培养他们良好的责任感、道德感。针对学生打架这一普遍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一活动贴近学生思想、行为的实际,因此在初中学生生活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生在讨论中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了心理承受力,开阔了胸襟。以学生自己的感知、体验为基础,结合讨论合作的相关资料,在情境中自然引入写作话题,学生有话可写,感到好写,让联想的触角不断延伸,激活了写作思维,触发了灵感,多数学生文思泉涌,找回了写作的感觉,不再为写好作文而犯难。树立了写作信心,也培养了写作兴趣。
四、教学启示
12.有趣的活动课作文 篇十二
我们玩的第一个游戏是“说说辩辩”。游戏规则是:老师给出三个字,让A,B,C组的同学说出关于这个字的动词,哪一组说得最多,就哪一组取胜。游戏终于开始了,同学们又紧张又兴奋,都想自己的组取胜。先是A组同学答题,老师给出一个“手”字, A组同学开火车说出了一连串相关的动词“洗!”“摸!”“擦!”“拉!”……一个个响亮的回答回荡在我们耳边。哇!真棒!一共说了12个。可是B组更厉害,他们以说出20个相关动词的成绩获胜了,他们喊的喊,呼的呼,激动得不得了。而我们A组和C组的同学呢,只有垂头丧气地眼巴巴地望着他们欢呼。
游戏继续进行着,我们共玩了三个游戏。最令人开怀大笑的当然是“看动作猜成语”这个游戏了。我们组的霍志辉被推选上台表演动作,他就像电视剧上的憨豆先生一样滑稽,又像那森林里顽皮的小猴一样可爱,真是搞笑极了!特别是他装游泳的样子,把头缩得像缩头乌龟一样,手左右摆动,真是好笑得不得了。看到他滑稽的样子,我们都哄堂大笑起来,有的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线,有的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有的笑得直不起腰,有的笑得捂着肚子笑……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斗争,B组以高分获得了擂主。
13.有趣的作文活动课 篇十三
第二环节是学着小摊叫卖,夸一夸食品的好处。顿时,班级里又沸腾了。陈梓睿一马当先地举手,吴老师请他说荸荠。只见他左手拎着一袋荸荠,右手指着荸荠,夸道:“快来看,快来瞧,这上好的“荸荠”(福州话),一斤只卖两块钱啊!快来买呀!”随着说话声,掌声渐渐响了起来。吴老师也笑逐颜开,“奖励你一个!”(说着,扔给他一个荸荠)。“还有谁敢来吆喝吆喝杨桃?”吴老师笑着说。“我,我!”俺们班的小笑星举手了。他捧着杨桃,滑稽地夸:“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上好的杨桃,一斤五块五毛五,不要错过,今天特价!只要吃了就会变成二百五!”大家哈哈大笑。
最紧张又最有趣的要属第三个环节了——“算一算”。吴老师出了一道数学应用题:“一元钱能买十个橘子,三个橘子皮可以换一个橘子。问十元钱,怎么才能买到15个橘子呢?”一说完,同学们都思索着,有的冥思苦想,有的绞尽脑汁。过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举手了,可最后还是说不通,我也失败了。最终只算到14个,还剩两块橘皮。这时,郑红发言道:“还剩两个橘皮,向老板借一个橘子。吃完后,把那个橘子的橘皮连着还剩两个一起给老板。”听她一说,我醒悟了。哎,我真没用!
啊!这堂课,真有趣呀!
今天早上,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踏着轻快的步伐,高高兴兴地去上作文课。上课了,吴老师不知从哪弄来的一个布袋,拎了出来,问:“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一个游戏。游戏有三个环节!”话音刚落,顿时全班沸腾起来,有的同学嘴里直叫“耶!”,有的拼命地敲桌子,高兴极了。接着,吴老师请了五位同学,有林锐、陈梓睿、刘晓婷……然后说:“现在进行第一个环节‘猜一猜’。”说着,便叫五位同学,面向黑板,背对同学。吴老师悄悄地从袋子里取出一袋袖珍西红柿,余航同学摸了摸,想了想,说:“袖珍西红柿。”同学们欢呼雀跃,都说答对。吴老师还拿了杨桃、荸荠、橘子、火龙果,他们猜对了80%。
14.活动——作文素材积累的源头活水 篇十四
一、自主设计班级活动
1. 课前热身。
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可写, 每节课前五分钟, 我让全班同学开火车, 用一句话讲述一个主题。可以是从报纸或电视上看到的国内外的时事新闻, 也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如:我今天的心情;在家里;上学路上;在校园里……让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2. 读书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 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阅读与写作就如一对比翼鸟, 如影随形。因此, 在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除课内阅读外, 还要加强课外阅读, 并坚持开展“三个一”活动。既每天摘抄一个佳句, 读一篇文章, 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应熟读精思, 融会贯通, 积累素材, 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3. 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中有取之不尽的语文资源。学生要亲近大自然,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对大自然的热爱才能情不自禁地流溢笔尖。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我都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家长协助教学, 一起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看长河落日、雨后彩虹;看春天的郊外、秋天的落叶;看蚂蚁搬食、大雁南飞。
二、积极参与学校活动
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厚的内容储备。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发展, 关注学校的新鲜事物, 关注学校的变化, 参与学校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积累身边的素材, 从而增强表现生活的能力。
三、适当开展社区活动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与人的交往, 使学生对现实、对生活、对价值的认识不断地改变和加深, 让学生把社会的体验表达出来, 这就走向了与做人相结合的道路。我们班曾组织过一次“走向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在寒假期间, 让学生走入社区, 开展“绿色春节———送福到家”活动。学生们积极准备材料, 精心制作“福”字,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 又将自己亲手剪的或写的“福”字送到了社区居民的家中, 一声声“谢谢”使孩子们高兴得合不拢嘴。借此时机, 我又将作文与活动相结合, 让学生将自己参与活动的过程及活动后的感受写出来, 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有的学生写的是制作“福”字的不易, 有的学生写的是送“福”到家的喜悦, 还有的学生将两者合二为一, 写的是付出之后的快乐。
四、尝试进行调查研究
一提起“探究”“研究”之类的字眼, 很容易使人想起科学家、专业工作者, 仿佛那是很神圣又很神秘的工作, 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及, 更不是小学生所能做的, 而如今“研究性课程”“研究性学习”已经走进了基础教育的课堂, 走进了小学生的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习《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及格式后, 让学生写一篇调查报告。课上, 我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确定调查主题, 如居住区环境状况、小学生近视原因等, 让学生根据主题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 成立调查小组。然后小组分工进行调查, 最后将个人的调查、分析、研究、结论和建议在小组内交流, 每人完成一篇调查报告。
15.让作文生活化 活动化 篇十五
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当前活动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引入到作文教学中,提出活动化作文教学的思想,正是顺应了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天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有人说,兴趣是步入创造大门的台阶。这无不都是说明兴趣的重要。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入迷,思维才会积极开展。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将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并拍摄的录像资料纳入课堂进行启发,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正如小语大纲指出:“教师要结合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等活动”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我们根据每次写作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和有趣的活动,寓写作于实践之中,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有趣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作文离不开素材.那么,素材又从何而来呢?当然是来自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既是文学家的座右铭,也是学生习作的重要原则之一 。试想,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现实的触发,学生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吗?学生写作的源泉唯有在贴近自 己生活的土壤中产生。因此,作文的广阔背景应是现实生活。
让学生体会到作文即是一种生活。生活在一个家庭里,享受父母的宠爱,聆听父母的教诲,感受父母的辛苦,熟悉家里的环境,了解家庭和邻居及其他家庭的来往,了解社会发生的行行色色的事件,这样一种自觉的观察体验,实际就是一种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作文教学中作了下面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景作文: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窄小,天天类似的生活麻痹了学生应有的观察力,加上过重的作业负担蒙蔽了学生的眼睛,窘息学生的想象的空间和心灵的触觉,为此,老师应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不断的提示并强化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并让这些情境生成无数细微的画面,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中,成为他观察、思考的参照物或者材料,更多的时候,是把学生的一些生活情境通過综合取舍,形成新的生活情境再现于课堂,指导学生写作,成为作文的题材和指导学生做人的范例。每学期刚开学,学生发了新书都有包书的习惯,但有的同学是靠父母完成,有的同学尽管包了书但不爱护书,尤其是不爱护学校图书馆的书。为此,我设计了这么一个情境:艾书同学刚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一本渴望已久的新书,回到家,亲自给书包皮。然后让学生来表演这一情境,体会一下艾书同学包书的细节。学生表演的十分成功,文章也写得具体生动,同时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掌握包书的基本技巧,为学生今后的成才做了一些有益的引导。
二、和学科广泛沟通,使作文成为各学科学习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学生上了自然课,和自然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的有关情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记录科学现象的习惯,形成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组织材料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讨。学生上了数学课,让学生好好体会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会学生学习重难点的,练习是怎样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推理解决问题,把自己求知的过程和巩固新知的过程写下来,这不仅是次绝好的思维训练,而且培养学生听课品质,深入领会到作文的作用,为学生写科学论文作好准备。同样,上音乐课,把听到的各种声音写下来,把自己听到的每个音符、每段旋律的感受写下来。美术课是关于线条和色彩的,是强化规范训练学生视觉的最好途径。语文老师应和美术老师一起训练学生观察形体、色彩能力,并使这种能力自觉地迁移到写作中来。现在有不少的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求学生画出所写的内容,这种做法把学科之间的联系合理的用到作文教学中,确实对学生帮助很大,而这种做法如果能得到美术老师的配合,效果将更好。体育课需训练学生的运动能力,教会学生练习各种运动方式,语文老师也可和体育老师一起,让体育老师讲清运动的具体动作后,让学生说一说,再做一做,加深印象,然后作一次小练笔,描写一下体育课所掌握的一次运动是如何进行的,按顺序地说清每一个动作及要领,进行中有何得失,有什么感受。
三、多做生活练笔:首先让学生写一句话,把生活中有感触的内容用一句话写下来,看到太阳出来了,写“太阳象个大球”;看到树叶落下来了。写“黄蝴蝶飘舞”;自己吃雪糕时树上掉下一颗水珠,写“树在流口水”。只要是有感而写,不在长短。
16.活动课三年级作文 篇十六
今天早上去上了国韵作文课,是活动课。为了教我们如何写活动笔记,老师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叫做摇乒乓球。游戏规则是:不能用手动携带在箱子里的乒乓球。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乒乓球抖落出去,谁就获得一等奖,奖励5分。
台上第一个出场的是刘岳洋,老师说“开始”。他赶紧摇了起来,却看到乒乓球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跳了下来,乒乓球被摇了起来。老师说,“14秒”。第二个是我上台,看到他成绩好有点紧张。我像运动员一样握紧拳头,使劲摇晃身体。乒乓球好像被我的.姿势吓到了,摔倒在地上。“八秒钟”老师激动地说。听到这个结果,我激动得跳了起来。接下来是冯心远和崔博睿,两个人都比对方慢。比赛结束后,我赢了。
我对这次活动很满意,我会继续打下去,下次夺冠。
17.有趣的作文活动课 篇十七
金笔作文五级学员刘嘉轩实验小学三年级
我特别喜欢上金笔作文的活动课,作文活动课不仅让我的作文有事可写,而且还给我带来了快乐。
今天作文活动课的名字叫“你做我猜”。游戏规则是:我们金笔作文学员分成两大组,每一组每次出两个人进行游戏,一人比划一人猜。比划的人根据抽到卡片上的文字的意思,用动作和表情表演出来,但是不能说出卡片上的任何一个字,否则就是犯规。“猜”的同学根据这些表演猜出卡片上的文字。这个游戏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许多知识,比如肢体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文字整合能力等。反正没有综合知识的积累就不能做好这个游戏。
首先出场的是我们大家非常敬爱的韩老师和非常受同学敬佩的刘孝文同学。韩老师从一堆卡片中抽出一张,我们一看就乐了。那是一张大猩猩的卡片,韩老师无奈的摇摇头,没有看到内容的刘孝文同学也跟着我们莫名其妙的笑了起来。老师毕竟是老师,只见他扫了我们一眼,说:“看我的!”只见韩老师两腿分开、曲膝、两手举过头顶,圈成O型,一摇一摆的来回走着,再加上东张西望的眼神和似乎是寻找香蕉的表情,简直就是第二个李鑫!这滑稽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可把我们乐坏了,原来韩老师这么有表演天赋啊!再看刘孝文同学,看看我们,再看看韩老师,胸有成竹地说:“是李鑫。不不不!韩老师是大猩猩!”刘孝文的这一句话使整个院子像油锅里倒凉水一样,立马炸开了„„同学们和老师们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不是所有的表演都是惟妙惟肖,也有歪打正着的。另一个小组的同学就抽到了一个“抓耳挠腮”的卡片,只见表演的同学无奈地抓抓衣服,挠挠头皮,一副茫然无措的样子,而那位猜的同学更是急得大叫:“快点吧,别抓耳挠腮的,快点,快点啊!”我们一听,乐得差点把肺笑出来。都说出来了,自己还不知道呢!
我们金笔作文活动课不但丰富了我们的写作素材,而且还能使我们玩的很开心。我真愿意天天上金笔作文活动课。
18.活动课作文 篇十八
一、走向田野, 尽享大自然风光
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 把学生安排在具体的环境中, 让他们自由的活动, 能够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我们学校是农村学校, 学生对农村生活特别熟悉, 明丽的天空, 广阔的田野, 生活在如画的大自然中的学生怎能不喜欢大自然呢?这是他们的摇篮:春天看绿树红花, 夏听百虫啾啾, 秋尝累累硕果, 冬赏茫茫雪景。早晨扑面而来的凉风, 傍晚夕阳映照下的池塘, 都是那么令人心醉。春之绿意, 夏之戏水, 秋之游乐, 冬之雪景, 一年之景, 尽在眼中。在如此的美景中, 每个人都能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对于这些, 教师不用多讲, 只略作点拨, 就能达到效果。例如, 教师可问:大自然美吗?你喜欢大自然中的哪些风景?你能给大家说说好吗?教师只要略微的启发, 学生就会跃跃欲试, 尽情叙说大自然的美好, 表达心中的喜爱之情。这样的作文, 是学生敞开心扉在叙述所见、表达所感, 而且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这样, 学生在尽情体验家乡美丽风光的同时, 也陶冶了情操。
二、追随先辈足迹, 学习先辈精神
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 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斗争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革命和建设贡献力量, 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宝贵的财富。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我们乡就涌现出了百余名英雄人物。这些不仅是德育的好教材, 更是作文的好素材。我让学生去采访身经百战的老八路, 拜访艰难创业英雄前辈;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赞扬他们的丰功伟绩。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英雄等活动, 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他们感人的精神,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有了学习的榜样, 再进行习作练习时, 学生的语言慷慨激昂,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英雄的敬仰之感情。这样,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心灵得到了净化。
三、体验家乡发展, 抒发热爱之情
近几年, 随着三年大变样活动的开展, 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排排新建的村舍掩映在绿树之中, 一道道笔直的公路纵横交织, 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农民腰包鼓了, 脸上绽开了笑容。农村的变化, 让每个人都会惊叹不已, 学生活动于其中, 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好时机。于是, 我带着学生参观滨河大道旁的工业园, 访问养鸡专业户和种粮大户等, 让他们给学生讲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的发展, 让学生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然后, 我以“我家的变化”为题, 让学生畅想, 有的学生从房子的变化谈起, 有的学生从家用电器说起, 有的学生则从村里的交通工具的变迁谈起……这些内容具体生动, 真实感人。这时我巧妙引导, 对学生提出作文的要求, 让学生把自己激动的心情诉诸笔端。学生不仅有话可说, 而且写得自然具体, 很有意义。学生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 也受到了教育, 学生更加热爱家乡, 并树立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理想。
四、感悟乡情亲情, 赞美纯朴民风
在农村的飞速发展中, 虽然有些人出现了拜金主义的倾向, 但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的感情, 注重乡亲之间的的联系, 这中间蕴藏着纯朴的民风, 是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无法想象的。和睦的邻里、尊老抚幼的风气、发家致富的感人事迹等等, 这些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 就发生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合家团圆的春节, 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无不带给学生们许多欢乐。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节日的时机, 让学生体验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 学生就能写出感情真挚的作文。如果教师能够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把普通百姓的朴实感情赞之于笔端, 学生所写的作文一定会景情并茂。学生的习作干巴巴的, 缺乏感情, 是没有获取典型的材料, 或是在学生获取材料后, 没有及时强化学生的情感。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眼前之景, 写可言之物, 抒真实感情。
19.例谈活动作文增效四法 篇十九
一、尊重学生,写切身的感受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得知,这次活动学生并不开心,这让笔者深感意外。如果忽视这一事实,硬生生把学生拉到情感的对立面上,那么学生的习作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于是,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把所有的想法和不快都说出来,但要求说得真实、具体,让人感同身受。受到鼓励后学生卸下思想包袱,纷纷抒发自己的感受。开幕式站在操场上等人的时间太长,让我们很烦躁;文艺表演时,大人们总是毫无秩序地站在台前,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村里的人不讲卫生,随地乱扔垃圾,害我们打扫卫生时受了不少的苦……众说纷纭,罗列了种种事实,只是说得还不够具体。于是笔者引导道:在操场等待时,刚开始同学们是怎样的状态?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环境有没有发生变化?同学们的心情怎样?老师的言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样一提示,学生便有了头绪,七嘴八舌地述说起来。一个等待的心理感受,就这样变得真实可感、具体生动了。于是教师就让学生尝试写下等待的过程。下面是一学生的写作片段。
八点左右,广播通知大家到操场上集中,同学们都异常兴奋,来到足球场上,等了很长时间,脚都站酸了,可还是没有开始的意思。老师让我们坐在草地上耐心等待,可是偏偏这时候太阳又出来凑热闹,晒得我们头昏眼花。我心里烦躁极了,一个劲地踢着草地,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开始呢?
当教师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展示后,学生深受启发。于是教师又顺势让学生选择一个场面进行细致的描写,学生都能把心理变化写得微妙而详尽了。
二、顺水推舟,写真实的见闻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快乐和不快乐都是独特的生活体验。写作本来就是作者抒发心性的渠道,只要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就是生动的习作。习作课上,笔者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写真实的见闻,于是,一幕幕真实的场景再现在眼前——“农民们太不遵守秩序,不顾他人的感受,一个劲地挤到前面观看。”“我看见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来凑热闹,可是他们竟然随地小便。”“我认为校舞蹈队的节目还是非常精彩的,她们个个舞姿优美,动作协调一致,水平很高。”
这些见闻教师大多没有预想到,却是学生独特而真实的体验,习作无非就是要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才能将这样真实的感受在习作中表现出来呢?笔者尝试着让学生聚焦一个画面,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到画面中的细节的变化,再加上作者本身的真实体验,进行有条理的描写刻画。一个画面就是一个真实的见闻,经过教师的适时引导,有学生这样写道:
【活动课作文】推荐阅读:
二年级作文活动课教案09-07
生活作文?活动作文?10-31
游戏活动作文07-23
作文:钓鱼活动08-13
关于兴趣活动作文06-23
文化活动作文07-15
有关班会活动作文07-16
【热门】艺术活动作文08-05
感恩活动感想作文08-23
【精华】徒步活动作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