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共17篇)
1.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篇一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广州天河中学地理科
林卫丹
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形成正确地理观念的主要渠道。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地理老师的共识,但教学是否有效益,教学知识是否落实,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教师们注意和重视。
新课程强调“建设有效课堂”,其实质就是减少直到消除无效的教学时间,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与作用,减轻学生学习的程度,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达成育人目标。因此,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深化教学改革,出路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有效课堂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品质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也不能把自己的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策略。它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这需要自己去探索,不能一味靠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对优秀教师来说,固然是成功的,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教师适用,而有的教师就有可能不适用,只可以适当借鉴,切不能盲目跟从。要在深入了解自身素质和学生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面对具体的情景,摸索出更好的、更适用于 自己教学的策略。
三、构建有效课堂的建议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这一核心应该抓好下列每环节。
(一)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
高中地理教育使命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课堂教学是实现高中地理教育使命的途径,组织好一堂课,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和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比如通过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相当的技能。如《宇宙中的地球》一节教学中,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说出人类对宇宙的人生过程,区别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地理课堂的效果如何,常常与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和优化有关,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是,如何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出科学的教学结构,在课堂中以便更好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去观察、实践,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从而突出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
1、精选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识,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局限于既定教材,还要适当加以延伸,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一种充实感,另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是精心筛选的,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以帮助学生收到以纲带目的良好效果。例如,高一地理气候的教学,就应该抓住气候的分布、特征、影响以及气候类型的判断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就能体现教学的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的统一,从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2、遵循认知结构。
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应该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合拍。
3、节奏主次分明。
在设计教学结构时,教师要使得地理课堂上的活动节奏主次分明,避免单调枯燥或琐碎零乱,要注意难易交替,“张”“弛”交替,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通过“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来落实,活泼的学案过程编制是实现地理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1、安排节奏鲜明的学习流程。
好的学案,如同一首优美的旋律,节奏明快轻松。地理课程中信息呈现方式多样,文字资料、数据表格、统计图形、景观照片等,让学生不断变换信息获取方式。阅读、思考、讨论、绘制图表、练习等,活动有机穿插,交错纷呈。通过学案提供思考、创新、表现自我品尝成功的机会,促进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比如“洋流”一节学案的学习流程安排如下:(1)激趣资料:二战中德军自如地进出地中海。(2)自主学习:洋流概念与分类。(3)分组讨论:洋流的成因与分布规律。(4)动手绘制:太平洋主要洋流运动线路。(5)事实探究:同纬度的英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天气为什么不一样?(6)深度思考:世界渔场的形成原因。(7)比较分析:哥伦布第一次与第二次航线的时间差异。(8)理论应用于实际:希腊“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西北海域触礁,发生原油泄漏的影响。(9)归纳小结:学生上台总结发言。(10)当堂测试:小练习。本节学案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相互协作,有机安排,节奏明快,学习效果显著。
2、引用丰富生动的导入资料。
有趣才能乐学,乐学才会高效。教师往往只注重一节课开始时的导入,却不知,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会持久的。如何能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对每一个新问题都乐于主动探究?这是我在每一节学案的编制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一节课要解决多个问题,对每一个问题,均设计一种激趣的引入方法,让学生乐于 3 探究。地理学案中引入激趣的方法很多,利用时事新闻引入,利用生活实例、身边的现象引入,利用名人诗词、民间谚语、漫画引入等,但都要讲求科学性、针对性、适当性原则。如学习天气系统时,可引用台风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讲述水污染时,可结合珠江水质变臭变黑的事实;在水循环知识的学习中,可让学生先思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是否有科学性错误;在分析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时,可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引导学生思考;等等。在分析环境、资源问题时,还可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漫画,作为解决相关问题的引子,学生往往热情高涨。
(四)经营有序课堂,构建有效教学
有序课堂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有效教学反过来更能促进有序课堂的建设和经营。在构建有序课堂方面,主要特别注重以下环节:
1、认真对待每个班级的每一节地理课,负责任地上课,给学生传递积极的职业态度
2、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用心上课,给学生传递学科教学和学科教师魅力
3、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学生体验学习任务可完成的感觉和成功感觉
4、真诚热情地和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你的正直、严肃、公平、真诚和热情
5、不放任每一个必须干涉、纠正和教育的环节
(五)加强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必定是反思型教师。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反思可以分成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行动后反思,可以从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一个老师,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自己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师才会不断成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经验,然后运用于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正扬:中学地理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 曦
《论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4、杨旻旻 《 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及改进建议》
2.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篇二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高中阶段各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扩大, 知识的难度系数不断增加, 单凭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背诵已经无法掌握这些知识的精髓, 对知识的分析理解必须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 这意味着高中教育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 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主要阵地, 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的养成, 多年教学经验表明, 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一、对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认识
有效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最大化地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知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 高中地理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 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课前精选整合教材, 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趣味化,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并注入新的教学思路, 启发学生思考,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 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氛围的建设。这是因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增进师生互动, 活跃学生的思路, 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
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氛围的建设等各方面考虑, 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一) 挖掘地理学科优势,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阶段, 学生的性格逐渐走向成熟。此时, 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最强的, 使得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探索欲。地理恰恰是一门探索人类环境奥秘的学科。21世纪, 人类实现了上天入地, 下海登极。这些技术涉及了很多地理知识, 离不开地理学科理论研究的支持。又如, 天外世界、九星连珠、通古斯爆炸、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等现象, 很多都带有地理性。只要教师善于挖掘, 充分开发地理课程资源,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此类新奇的内容, 就可以利用这些奇异事物和现象, 逐步与地理知识和方法联系起来,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 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
在高中阶段, 学习内容繁多, 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高中地理教师应将教学内容精选化与整合化,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 做好教学内容的精选化与整合化的关键在于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 知识点错综复杂, 学习起来可能会产生混乱, 但有时只需改变知识点前后逻辑关系, 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因此, 高中地理教师首先应注重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重组, 理清其因果、逻辑关系。其次, 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删减, 凸显主干内容。由于高中地理知识内容繁多, 教学时常出现赶进度现象, 因此, 教师可将教材中的重复内容与不合乎实际的问题进行删减, 以保障课堂教学时限的高效利用。最后, 取众版本教材之所长, 做到海纳百川, 融会贯通。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高中地理各版本教材各有特色, 对同一知识点的分析角度各有所长。这时, 教师应以教材为主, 同时吸取其他版本的优点。
(三)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有效的教学方法可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中地理具有综合性、地域性、抽象性等特点, 因此, 教师应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但在总体上,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原则。例如, 采用情景教学法, 创设问题情景, 实现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案例教学法, 从学生、学校周围的地理环境选材, 开发案例,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进行精辟讲解, 培养学会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身边地理现象的意识, 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采用形象教学法, 善于利用地球仪、地图等各种地理教具以及多媒体教学技术, 创造直观形象的地理事物, 使抽象的地理理论、规律尽可能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然而, 教学方法因人而异, 教师的特长与教学风格各有不同, 因此教师要结合自身优势,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方法组合最优化, 以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 建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共同构建, 相互渗透的结果, 它深刻影响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在现代社会背景下, 学生个体性强, 思想开放, 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更加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首先要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上的导师, 更要做学生生活中的启蒙者,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 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难题, 尊重学生的想法。其次, 要具备耐心、亲切的教学态度。课堂上, 面对知识能力有限的学生, 教师讲解问题要有耐心, 谈话态度要和蔼, 用引导者的身份去启发学生、帮助学生, 从而使学生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快乐地学习知识。
三、结语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提高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有利于实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实现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以致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兴.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中学课堂辅导:教学研究, 2015 (15) .
3.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 篇三
关键字:高中、地理教学、理论、实践
【分类号】G633.55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以及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高中地理教学事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而地理这门课程也成为了高考的考察的科目之一,由此可见,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高中地理这门科目的内容复杂,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繁多,学习难度较强,这无疑加大了高中地理的教学难度。在这种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状况,利用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对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形成“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地理学习的习惯。
一、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1、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他虽然属于文科,但是它广泛涉及到理科的计算和各种逻辑关系,并且它的知识点比较多、比较散,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会感到非常的吃力。在这种学习背景下,学生的自信心会不断被打击,对高中地理学生的兴趣会不断减低,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尽理想。
2、教学方式简单枯燥。
虽然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地理教学效率的低下,但是却无法找出有效的方法进行改进,依然沿袭着以往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讲台下听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不高,学生在课堂上不会专注的参与到课堂上。而且在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的教学上,教师通常是让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下来,而没有通过讲解让学生有基础的了解,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记忆。
3、教学理念落后。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教师过分看重分数,学校用分数来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在这种层次划分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对个别学生会产生偏见,这对于学生是不公平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高分,把教学着重点都放在应考技巧和相关知识点的传授和讲解上,而缺乏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兴趣的培养,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现如今的学习状况,还影响了学生以后的发展。
二、加强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在高中地理学习上也有不同的学习想法和学习技巧,因此,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能在思想互相碰撞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在高中地理的实践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富有讨论性的问题,通过分组的方式将全班的同学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在教室中形成一个互帮互助、和谐友好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收获知识。【1】
2、结合生活热点。
很多地理知识点与生活的各种现象是息息相关的,而且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因此,教师应该要善于将生活热点与高中地理知识想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学习。就如最近在网上火爆的歌曲《我的大中国》,这是由四川一名地理教师通过流行歌曲《小苹果》进行改编而成的,它将34个省级行政区很好地融入到这首歌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很快记住了34省行政区,而且学生还对地理产生了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将有趣的生活元素加入到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力量的不断壮大,高科技设备普遍走进了校园,而且发挥着不错的作用。对于高中地理科目来说,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如果仅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很难让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点变为生动有趣的图片或视频,从而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具体可感的记忆,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例如,在进行板块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板块运动相关的动态图通过投影仪展现在同学面前,也可以寻找相关的研究视频让学生观看。【2】
4、转变教学观念。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一个平等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以持之以恒的心态进行教学,用百分百的耐心对待学生。同时,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利用一切手段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打开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动起脑筋进行学习。但是,教师还是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及时地为同学们解答难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仅要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巩固,而且要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5、开展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学校的自然环境资源或者校外的相关教育资源开展各式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设计各种调查和地理观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能在实践过程中认知到更多更深的知识点。同时,学校应该尽一切可能完善各种地理教学设备或者实验室,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起进行探讨研究。【3】
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时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教师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合理运用多媒体,从而吸引学生的課堂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地投身于地理学习中,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鑫.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J]. 林区教学. 2007(10)
[2] 姚卫新. 地理有效教学及其理想境界[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7(07)
4.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模式探讨 篇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强调课程的实施与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与探究方式的转变。在此,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尝试与探索,淡一淡对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认识。
一、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过反复的尝试与探索,总结出了“导学案自主预习-检查预习、交流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学生小结-课堂检测、反馈矫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导学案的设计既要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实情。做到“质”的完美,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所作为,又要做到“量”的完美,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使预习的效果达到预期。同时,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以免学生感觉问题太“大”,无从下手。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前对导学案进行批阅,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情,从而使课堂教学重难点更加明确。
2.检查预习、交流质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交流,并引导学生试着在小组内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师生双方都会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进而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另外,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不好意思请教老师,时间一长,问题越积越多,就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小组合作学习则能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合作探究是课堂上最常见的小组讨论形式。合作探究的内容要精心设计,难度适宜,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开放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安排小组讨论时,不能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难度较高的问题作为讨论主题。例如,在教学工业区位选择的相关内容时,我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假如你是投资者,有意在我们家乡工业园区投资建厂,为了了解该园区的投资环境,在浏览该工业园区的网站时,你最希望看到的内容有哪些?简要说明你的理由。②如果你是县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参与了该园区的网站建设工作,在网站中介绍该园区的投资环境时,你认为需要向投资人展示哪些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最后总结得出工业生产区位条件。
4.教师点拨、学生小结。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代表把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展示和交流后,其他小组可对其进行质疑或补充。教师要针对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存在争议的问题,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并适当作出点拨,最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解决疑难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分析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时,既要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还要考虑技术条件。
5.课堂检测、反馈矫正。课堂检测必须在课堂中当场完成。检测过后,学生要展示自己的答案,并由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改。检测的习题设计非常重要,既要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统一性要求,又要照顾到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差异,分层次设计习题,避免“一刀切”。这样可以让全体学生都有兴趣参与、有能力参与,最终达到共同提高这一目的。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要有针对性。当遇到一些探索性的问题,仅靠个体的力量不能解决的时候,教师即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而对于从课本中就能找到答案、难度很低的问题,则无须安排合作学习。
2.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否则学生在未进入问题情境,思维没有完全打开的情况下,容易被他人同化,产生“人云亦云”的现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3.避免两极分化。有人说,小组合作学习完全是优等生的天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确实比较占优势,有时往往不等其他学生思考,他们就先把答案或者想法说了出来。这很容易导致两极分化,使部分学生失去信心。
5.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篇五
——以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
梁姗姗
【内容摘要】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仅有的40分钟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活动,以达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要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等各个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有效教学 实践 反思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正文】
2012年12月18日,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教学生涯中第一次教学开放日的公开课,教授的内容是必修一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由于本人课前的精心准备,在教学结束后得到了本组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一致肯定,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同行们也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都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结合本次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我觉得要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确实达到课标的要求,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效教学,并且要落实到位。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仅有的40分钟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活动,以达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要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等各个重要的环节。
一、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以更好地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要教什么内容?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的学习,要实现怎样的目标要求?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在现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只有“课程标准”。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前,我们要注重对课程标准的分析,以此来明确教学目标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教材的认真分析,可以知道,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节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以及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思想,以图为主,以题为辅,通过加强课堂练习巩固知识点,争取课堂上达到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绘制《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合作探究、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通过阅读、分析、绘制地图,合作探究,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成因;(3)通过阅读、分析、绘制地图等练习,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节在第三章的地位以及学生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难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二、要选择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因而选择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真正达到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还可以创设新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特别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把全部的内容教给学生,必须选择有效并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得出规律,掌握方法。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情况。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各地分别使用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山东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因此,在进行本节教学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我通过网上参考了其他三个版本关于本节课内容的体现,从而有效地对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增加、删减和替换,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目的。
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而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完全依靠自主学习,通过学习的和探讨,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因此,本人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并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引起我国普通民众的抢盐潮,有网友戏称这一现象为:‘日本是大核名族,中国是盐荒子孙’‛
生:观看《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示意图》、漫画《抢盐》
图1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示意图 图2抢盐
师:‚我们要抢盐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二)学习新课: 1.洋流的概念:(略)2.洋流的类型:(略)
活动:读教材图《世界洋流的分布》,在太平洋海区找出日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的分布位置、流向、性质。尝试归纳出寒、暖流的判断规律。
归纳:(略)练习:(略)
3、洋流的成因:
师:主要介绍风海流和补偿流,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全球风带模式图和洋流模式图,然后进行讲解洋流的成因。活动:请同学们在世界地图上,画出各大洋中主要的风海流和补偿流。4.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分组活动:对照课本48页图2-2-6《世界洋流的分布》图,分组探究:
第1组: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适用于哪些大洋?
第2组: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适用于哪些大洋?
第3组: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适用于哪些大洋?
第4组: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40°S-60°S)分布的是什么洋流?是寒流还是暖流?适用于哪些大洋? 最后全体同学来归纳北印度洋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冬、夏季)
5.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洋流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其中洋流的分布规律是本节的重点。6.课堂练习(略)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依据新课程有关理论,我们教师要时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是电影的导演,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就是演员,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了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在上课前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对学生什么时候动脑、动手、动口等都要预先进行设计和调控,并避免流于形式。例如,在课堂提问时,我们要避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而要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提问时也要注意技巧,可以多一些个别提问,少一些集体提问,让学生精神集中,避免滥竽充数。在让学生讨论问题时,也不能一句“开始讨论”就让课堂变成了集市,要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讨论的目的,选出陈述结论的小组长,在小组长回答后还要让组员加以补充,尽可能让多数的学生参与学习。故而进行本课教学我采用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采用自主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进行分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绘图,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解决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难点。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和规律的点拨以真正培养学生地理的学科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规律的点拨,提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学生探讨了太平洋的洋流分布规律后,让学生绘制出洋流分布模式图,再引导学生,依据这一规律探究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流分布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与学生一起归纳了洋流分布的记忆方法:自北向南,逆-顺-逆-顺,或“8”字记忆法,效果很好。可见,教师如果重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技能,也学到了方法,课堂更具实效,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五、课堂中要及时进行有效的练习反馈,以便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情况。
课堂中要安排适当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宜精不宜多,及时了解学生课堂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在本节公开课中结合本节课特点,我设计了两次课堂练习:
第一次,学完洋流的类型后,通过练习来检测学生对寒流、暖流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也希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练习如下:
右图是‚某海区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由此可判断甲洋流是 半球的寒流 半球的寒流
第二次,学完本节内容后,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为了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练习如下: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1—3题:
1、若AB是30º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2、若AB是60º纬线,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洋流是
①风海流 ②暖流 ③寒流 ④补偿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若该海域是南大平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丙洋流的名称是: A.本格拉寒流 B.厄加勒斯暖流 C.秘鲁寒流 D.加那利寒流
4.某只满载石油的运油船正从波斯湾向马六甲海峡行驶,12月24日正途径印度洋沿岸,此时该船______水而行。(逆或顺)
5.读某大洋环流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下图洋流环流是 半球在 纬的大洋环流。2).A洋流是在 影响下形成的。3).若在太平洋,D洋流是(填写名称),按成因分
属于:______。
A.北半球的暖流 B.北 C.南半球的暖流 D.南通过这些练习的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实现教学目标,此外还可以让我们教师从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能让我们及时调整今后的教学策略,真正实施有效教学的要求。
总之,在这节课中,本人首先通过对寒、暖流的概念深入分析得出寒、暖流的模式图,然后配以等温线的练习加以巩固,基本上将这个较简单的教学目标当堂完成。本节重难点是世界模式图,本人先分析其成因,分析洋流成因时引入已学知识“世界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然后再通过读图、析图、探究,引导学生归纳出世界洋流模式图;最后配上练习加以巩固,让学生逐步熟悉规律的应用。通过这种“概念——地图——规律——练习”的模式,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及反馈情况,以及听课老师的评议,反思本节课的得失:
1.在教师讲解的有效性方面。基本做到了运用自己组织语言讲解知识点,语言组织规范、简洁明了,易于学生听懂并掌握知识点,讲解比较到位有效。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再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学会运用。能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自己思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在有的时候,没有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有传统的手段,有多媒体课件,做到多种方法、手段合理运用,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重点突出。
3.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落实基础知识,授课量的安排要灵活些。
4.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每次的公开课,总是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准备,但也能收获很多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在反思中逐渐成长。
6.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篇六
摘 要:当前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高中地理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学科,其教学内容也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高效整合,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尝试和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进而,破解传统地理教学课堂所存在的问题和僵局,进一步提升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有效性;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5B-0068-02
现阶段,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同时对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渗透也逐渐深入,并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改变。在教育领域,国家也加快了新课改的步伐,致力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能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加快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等课程的整合,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方面,从地理学科教学本身上看,为了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也为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根据新时期下高中地理新课改的教学任务要求,在地理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有必要要求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为现代创新的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并应用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去。从而,增强高中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从硬件设施上看,当前国内大多数高中都已配备了功能较为完善的多媒体教室,为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从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上看,出现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整合力度不足、重视程度不高以及应用较少等问题,导致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无法走向纵深。也因为此,关于如何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成为时下教研相关领域研究与讨论的重点与热点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整合的重要意义
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实现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大有裨益。教师通过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并将其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相结合,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效。从总体上看,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进行整合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提升教学效率
兴趣是根据机体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稳定的内动力。在学习活动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至关重要。高中地理教学也同样如此。因此,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时,应当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将地理教学课堂打造成为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方法多元且妙趣横生的趣味课,从而,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与地理教学充分结合,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例如,在高一地理《俄罗斯》一课的学习中,考虑到学生对俄罗斯这个国家了解较少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俄罗斯相关的短视频、旅游照片,如喀斯特岩溶地貌、莫斯科城市风情、海参崴不冻港美景等,调动学生对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好奇心,从而,使其自觉主动地学习该课内容。
(二)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多通过实物展示、语言表达、板书等形式,让学生学习不同的地理知识,想象不同的地域景象,且教师对学生思维动态无法准确掌握,因而教学有效性无法保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些原本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讲解的较为抽象、?驮拥闹?识点,则变得更加简单、直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与教学相关的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料,并通过多媒体设备一一呈现,同时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与掌握,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并改进了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高一地理教学中,时区问题是教学的一大重点与难点。对于该内容的教学,若仅通过简单的言语描述,非但教师难以讲解清楚、透彻,同时对当中涉及的天体运动现象、时区不同而造成时间变换等抽象内容,学生无法深刻学习、理解与掌握。
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则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先在网上搜索相关视频给学生们观看,待学生对天体运动及时区转变等内容具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引导学生深入教材,将此项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深化,使学生理解不同时区的差异性,从而,有效地解决时区变换等问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信息技术还能够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包括认知理解型内容、练习题、拓展资料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搜索网络,即可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并为其自主学习服务。在学生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自主搜索这一过程中,除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外,还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索与自主创新等思维和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途径探析
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相关途径和方法,可具体通过以下几点执行: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俗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帮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使其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7.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篇七
关键词:微课程辅助,高中教学,高中地理,有效性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难点进行合理化分解,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相对完成的教学单元,并将这些单元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制成一系列相应的教学视频,这也就是微课程。学生借助视频内容自主组织学习,在此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或者自己没有理解清楚的地方,学习可以反复进行观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出疑问,彼此进行解释,一起建立地理知识结构,进而达到知识的灵活、有效的应用。这种教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学生系统化知识的掌握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一、微课堂的概念
微课程指的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并将分解的内容设置相应的视频,以此为载体进行教学[1]。微课程是教师针对一项教学内容或者教学环节而进行的活动,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微课程可以实现异步式教学
作为个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他们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学习状态也是具有显著区别的,导致高中生地理学习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高中地理老师必须对班级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进而针对具体情况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由此才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差异性的存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发展。实施全面授课难以满足差异化需要,无法促进差异化发展,而采取微课程教学对针对性的教学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切实推动分层教学的实行。例如,大气运动这一部分内容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重难点。一旦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那么以后地理学习也会更加简单轻松。教师在进行该部分内容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加深了解大气运行状况,理解其变化规律,补充了课程教学空间感不足的缺陷。所以,微课程能够进行异步教学,有利于开展分层教学。
(二)微课程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微课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微课程的设计具有个性化、模块化的特点,这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也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状况合理选择学习资料。比如,学生在进行大气循环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遇到了困难,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快进或者停止,进而充分理解这部分内容,掌握大气环流发生的原因,以及会形成怎样的影响。所以,在课堂上,学生需要进行反思: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遇到那些问题,原因何在,如何解决。经过反思,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状况自主的选择微课程,以此作为自己的学习资料,对自己进行充实,解决自身的问题。尤其是现在高中地理课程时间紧,任务量大,微课程对于自主学习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吸收,同时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建立知识架构的。
(三)微课程实现时间地理细节的重现
微课程在课堂也是一种演示资料,能够将地理细节进行高效的展示。再具体的地理教学中,因为受制于时间、空间的约束,加之学生没有足够的阅历和认知能力,一些教学重难点,单纯依靠老师的讲述,学生是难以有效理解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微课程很好的将难点易化,使得抽象的知识更加具象,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比如,大气环流不仅是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方式是看地理图册,或者在黑板上简单演示大气环流的情况,但是图片过于单一,缺乏立体感,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也就无法进行感性的认知[3]。利用微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充分了解大气环流的变化状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大气环流的相关规律,并探究其中原因,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简单的空间概念,简单构建了大气环流的动态运行图。所以,微课程的利用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结束语
微课程的实施对于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于教学方面,微课程将会对传统的教学和教研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关于学生学习方面,微课程的实行和发展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习方面的个性化需求。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微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微课程在教学课堂中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微课程的科学设计、合理开发和高效应用具有非常高的难度,作为可发主体,教师必须加强对微课程的研究。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教学规律和微课技术,有效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态,不断深入研究,完善、合理自身的工作经验,促使自身实力得到显著提升,有效将微课程应用于地理课堂,充分发挥微课程的有效性,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海华.高中地理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刍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58.
[2]高江海,朱学尧.“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4:62-63+66.
8.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 ; 高中地理 ;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50-01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地理教学的有效性逐渐受到了广大教育人士的重视,并对其做出了针对性的研究。笔者特立足于当中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需求,并与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要求相结合,提出了关于实现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借鉴依据,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1.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来实现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目的,由此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以提升。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通过与教材中知识点的相互结合,在课堂中开展角色扮演之类的活动,由此实现构建地理知识框架、突破地理知识重难点的教学目的。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教材中自然带的不同类型、概念等相关知识,指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对某一自然带的相关信息作出表述,由此强化学生对该自然带的认识。例如,学生可创设出旅游团到该自然带旅游的情境,并由其中一人扮演导游,向大家详细描述该自然带所特有的风光环境、动植物分布、气候条件等信息,再由其余扮演游客的学生向“导游”提出相关问题,如“该自然带是否适合人类长期居住生存?”、“存在哪些不利于居住的因素?”等。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可大大提高课堂趣味性,对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可产生促进作用,与新课程理念相符。
2.开展案例教学,将抽象知识点转为具体
鉴于高中地理中的重点、难点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便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已经发生的某一事件进行分析,来对其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借鉴,由此充分发挥案例分析的指导意义。以《自然灾害》这一章节的内容为例,教师可通过查询资料、翻阅新闻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与该主题相符的相关事件,以刺激学生产生相应的求知欲。例如,在对2011年3月日本9.0级地震引发海啸这一案例进行分析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展示案例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受到案例事件的充分感染,并由此进行深入分析。如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导致海啸产生的因素有哪些?”、“海啸高发的海域分布在哪里?”。通过前期案例分析的感染,学生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具有着较高的求知欲,由此便使教学的有效性无形间得以增加。
3.适当借助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
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课堂中讲述的知识点大多需要学生以自行想象的方式进行思考,既不利于课堂进度的高效推动,也容易形成教学过程中的误差。对此,笔者提出了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策略,以提高地理教学中的直观性。教师可立足于实际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对应的图表、视频等内容,给予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以《气旋与反气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这一媒介,播放气旋与反气旋的相关视频片段,使学生直接地了解到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及所产生的天气现象,由此深入感受教学内容。基于多媒体技术对于声音、图像、动画等因素的兼容性,利用其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时,不仅可为课堂带来强烈的科技性与趣味性,同时也结合教学内容赋予学生了生动的感官体验,可有效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4.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教学体系
新课程理念提出,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可实现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根本提升。例如,为使学生深入了解导致环境污染产生的相关因素,教师可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大量排放废水、废气的场所进行实地勘察,并让学生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尝试写出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等相关报告。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提出“有什么方法可减少废水与废气的排放量?”、“针对废水与废气的治理原理有哪些?”等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对上述问题进行合作探究。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教学,既可促进学生自身知识框架的完善,使其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又可培养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促进整体教学体系的完善。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理念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高中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便应时刻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出发,同时保持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由此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郭芳.浅谈如何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东方教育,2015(02):235-236.
[2]李侠.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环球人文地理,2015(04):125.
[3]陈炜.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J].新课程导学,2015(23):83.
9.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篇九
工作单位: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第一中学 姓 名:戎聪亮
内容摘要:地理新课标中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等。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应用性、能力型试题在文科综合试卷中逐年增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试题一大亮点。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使地理教学独具魅力,让地理课堂焕发异彩,让平时的课堂教学有趣,为了达到我们所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对传统教学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完美的的整合起来。
关键词:新课标、地理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对于地理教育而言,着重点不应该是给学生传授地理学知识,而应该是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分析、应变与表达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一些传统得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已经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中迅速发展起来。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地理课堂引入了新的境界,并在地理教学的目标达成上展示出重要地位。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提出很多质疑,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中增加了声音、图像等等外在因素,这样会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而不能踏实的进入地理的学习”。这种想法是很正确的,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些声音、图像与我们的地理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那我们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的。
那么我们如何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完美的的整合起来呢?这也是多数教师的困惑所在,我认为只要将信息技术和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传统教学中没办法展现的内容,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生动形象展现出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明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导入中的应用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而导入就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阶段,因为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如何很好地导入一节课成为每一位教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地理教学的导入方法主要有复习导入法、直观导入法、疑问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等。导入的虽然方法多样,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不够,比如很多教师上课前说 “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先回顾一下”然后找同学回答问题,再然后说“我们这节课讲的是什么”就这样导入到这节课内容,这样做没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并且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相反如果我们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优美悦耳的音乐背景,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导入新课时,将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在这些动画和音乐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述选修5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时我们运用视频直观导入法,播放汶川地震的场景,西南旱灾的情况,这种直观的视觉效应能让学生有切身到感受,由于融入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此时教师话锋一转,顺势点出了今天要研究的课题“自然灾害及其特点”,并提出“除了视频中出现的自然灾害,我们还听说过那些自然灾害?”诸如类似的问题,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完全被吸引过来,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按部就班的就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
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如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就会事半功倍,然而早期,只有教师被看成信息源,媒体只起单向传递作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样使学生获得的知识面很小,学到的知识都是死知识,不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供便捷的手段,师生可以从网上及时、大量地获取有关的地理知识,电视也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媒体。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如:“人与自然”“国家地理杂志”等。例如在讲授“中国气象灾害”这一节中,我从网上搜索到大量“中国气象灾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如我国西南地区连续九个多月干旱对工农业生产与生活造成的影响;台风“莫拉克”对福建浙江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等等,将这些资源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由于是刚发生的事件,学生反应热烈,积极参与讨论,深究“云南旱灾”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及如何将台风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等,通过谈论,学生不但明白了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而且还明白
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很好地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将教学知识升华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重难点突破的整合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它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化解难点、解除疑惑,是教学过程顺畅有效的重要保证。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教学难点也多种多样。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学地理教学难点大致可以分为理解性难点、记忆性难点和运用性难点等三类,在解决这些难点的时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展示一些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景,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止为动他态,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讲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太抽象、不可思议,单纯的依靠语言、挂图来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在讲课时把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形成正确的表象,理解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一个很难讲解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亲自感知一目了然,掌握重点。
总之,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都是各学科中首屈一指的,地理教学设计绝不能指望一种模式。信息技术整合于地理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创设了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改变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方式;又快又好比地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开阔学生眼界,激活学生思维;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或修改探索新知识的方式或途经;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秦力.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02,(6)
[2]杨光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2,(7)
承诺论文的引用部分不超过35%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工作单位: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 姓
10.畅聊高中地理有效学习 篇十
——以“热力环流”为例在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得到合理的分配,主要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如何将现代知识观与学生能力培养以及教学理念与学科教学知识构建相融合,如何立足于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的转变,如何发挥地理课堂的教育功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下面我就以热力环流为例来阐述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精彩的导入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第一个部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尤为重要。导入的教学方法很多,有故事、图片或者是一个问题,也可能是演示或者实验。比如,在学习热力环流前,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在上课时可以用一个水壶烧一些沸水,让学生观察一下沸水的流动方向,然后导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样学生们对于大气运动的原因就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其次,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热力环流这节内容中的山谷风,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酷暑难耐,可所谓是火攻的最佳时机。诸葛亮依照计划将司马懿引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一兵将要全军覆没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悲歌。正当学生都浮想联翩时,立即提出问题:这雨是如何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用热力环流模式图来分析谷风造成的地形雨。
11.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基础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基础教育工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甚至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也出现了很多新气象。其中,有效性教学就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是以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为目标,与无效性相对。因此,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就是高中地理科目的一种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试图探究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确保地理课堂的有效甚至高效。
一、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有效性教学是指在有效的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其目的主要是实现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竞交流争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努力提高地理课堂的教育教学水平。其原理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获得了一种自学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能力和习惯是学生以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然而,有效性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既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因此,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既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作为地理教师,有必要也有义务进行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探讨和实践。
二、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有效课堂,首先就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从教学思想的转变到教学方法的转变,只有树立这样的教学思想,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其次,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能力的培养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才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和核心。第三,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实现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探究课题,自己寻找探究团队,通过他们自己搜集资料,自己不断探究,最后达成共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教育情景,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尤其是刚开始接触地理课时,要从培养学生兴趣的视角出发,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地理课程的意义,也让学生感受到地理课带给他们的趣味。例如,在讲解“中国地貌”这一节时,中国地形复杂,有高山、平原,也有山地和盆地,这些也不好记,但是,通过线条的勾勒,可以发现中国的地貌是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具有线条美和几何美,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制作地形图,既然学生学到了中国地形的特点,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好。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视野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既方便了教师高效的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又让抽象、繁杂的地理知识更加形象的展示出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多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教师应该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为了运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有效教学变成无效教学。
四、强化学生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预习其实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进行的初步学习,它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习惯。实践表明,预习的学生比没有预习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更多,因为预习的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实施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反思,通过对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探究,确保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军.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J].文教资料.2008(06)
[2]景春华.浅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J]. 新课程(教师).2010(10)
[3]谢成伟.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1(Z1)
[4]李春红,王庆娥.基于“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及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06)
[5]栾春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1(08)
[6]钟作慈,杨德军.浅谈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兼及对内地课程改革的若干反思[J].地理教育.2006(04)
12.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篇十二
一、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没有合理掌握体验式教学的课堂节奏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由于学生沉迷于某一体验活动, 在这个情境中停留的时间太长, 加上教师又没能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节奏, 使课堂容量减少、教学效率降低。比如说, 在讲到《中国地域文化》这一单元时, 教师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 在大屏幕上展示中国各地的典型民居, 有:四合院、蒙古包、竹楼、窑洞等, 学生沉浸在这些多姿多彩的影像世界中, 完全忘记要深入体验和思考这些图片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时候, 教师没能很好地控制教学节奏, 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知识, 导致本节课的知识量不够, 没能完成教学任务。
(二) 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体验活动作出评价和引导
在体验活动中, 学生的个人体验以及总结知识的能力还很有限, 如果教师没有及时了解他们的体验过程, 就不能及时评价和纠正学生错误的想法和做法。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层次、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 使其对教师所讲述的地理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教师通常会关注那些课堂上较为活跃的学生, 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 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二、如何实现体验式教学在高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首先, 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 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我们经常发现, 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领域和他们实际掌握的知识范围不相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学生利用互联网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教师一方面要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 有助于深入了解当下学生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 教师将自己当做学生, 从而设计出能被学生迅速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其次, 通过绘制地理图表能让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与传统的语言教学相比, 地理图表作为地理知识的主要载体被应用到教学课堂中, 可以将地理知识直观、具体地体现出来,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比如说:在讲到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世界河流分布以及人口密度等, 都可以在图表上表示出来。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的地理知识更加丰富, 帮助学生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在课堂上提问, 来促进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实施课堂活动的时候, 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 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地理学习, 使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加全面, 而且教师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时, 也能有效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 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在进行体验教学的同时,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整合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 形成有用的地理教学模型, 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比如说:讲到“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时, 教师将德国鲁尔区为例来提出相关问题:既然德国鲁尔区为什么将炼焦厂卖掉、钢厂拆掉呢?当初又为什么要建它们呢?之后, 教师就引导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 然后开始提问鲁尔区优越的发展条件是什么, 如何对鲁尔区进行合理开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交流讨论, 让学生提出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结束语
总而言之,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效果, 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体验式教学,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教师要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全面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理解, 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体验式教学正是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展开教学活动, 目前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处于尝试阶段, 在教学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结合实践提出的理论发展得还不成熟。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学生理解、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式、批判式和反思式的教学。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新课改,高中地理,效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艳霞.浅谈高中地理的体验式教学的运用[J].新一代 (下半月) , 2012 (10) .
[2]周华灿.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探讨[J].神州 (中旬刊) , 2010 (10) .
13.怎么能够有效的学好高中地理 篇十三
地理是众多文科学生的心头伤,如何学好地理,并在考试中争取到最大的分值?我认为,课前预习与课堂笔记是制胜法宝。
一本充实的笔记有时甚至可以胜过十本习题。我的建议是,准备一本笔记本,在老师上课前一个晚上将知识网络构建抄到笔记本上,边抄边记忆。结合课本,在自己认为是重难点的地方画记号,在课堂上,进行重点听记,同时将老师所补充的内容补充到笔记本上。课后,可以将你认为有用的图表剪贴到你的笔记本上。当然,在你遇到你不清楚的概念时,你也要进行补充和解释。
这是一项积累的工作,量变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质变。而你的成绩,也将会突飞猛进。
2. 抓住重点,各个击破
很多同学都会这样做:搬来各种各样的教辅书猛做习题。在我看来,地理学科的学习不能一味扎入题海,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意思就是,在你相对薄弱的环节,你可以采取一定的题海战术,做出“手感”来。当然,也不能盲目的使用。做完题目,对完答案,错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找老师询问,参考答案有时只能“参考”,不一定完全正确。同时,答题的思路,专业术语的积累,答题的模式,也是要在你做题中留意并积累的(比如,在答有关地形特征分析题时,不外乎四个得分点:地形种类,地形起伏,海拔高度,分布特点)。在掌握了一定技巧之后,再复杂的题目你也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了。
适当的做一些高考真题对解题能力的提高也是会有帮助的。习题是对知识最有效的测试与提高的法宝,但也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扎实地提高你的实力。
3. 联系记忆,图文结合
在对自然地理的考察中,大气环流,洋流,气候分布可谓是三大名角。他们往往扮演着联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纽带与桥梁的角色。出题范围广,分值高。
14.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研究的论文 篇十四
一、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一堂的前提,备课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基本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例如“梅雨”这个概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
二、讲解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要根据本学科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像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生动的生活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为避免照本宣科,笔者采用实地观察方法,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教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香樟树、“碧螺春”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判断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种?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1.帮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笔者指出,地球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教师只要讲清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即陨星就不是天体。在教学环境合理容量这个概念时应抓住“最适宜的人口”这个关键词。
2.归纳总结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例如,闪电和地震虽然有自然属性,蕴涵巨大能量,但在目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并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所以它们不属于自然资源。例如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资源”和“能源”两个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自然资源不全是能源,因为有的自然资源能够提供能量,而有的自然资源不能提供能量。如阳光是自然资源,也是能源,而耕地、铁矿石是自然资源却不能直接提供能量,因而不是能源。从能源获得的`途径分类。能源有的是一次能源,有的是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因而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而来,因而不属于自然资源,如阳光是能源又是自然能源。而煤气是能源却不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因此不是自然资源。
3.类比地理概念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关于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的合理容量等都属近似概念,很容易混淆。又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二者不可调换。
(2)关于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等。这类概念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循环再生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二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例如煤炭、石油及各种金属矿产等,而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3)关于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4)关于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在运用以上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坚持“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在学生形成概念时,不仅要使学生背诵概念的词义,而且要使他们会论证、会运用这些概念。教师设计一些习题,在分析概念后及时练习,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是否完整、准确,又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通过联系消化概念培养能力
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
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A.河流长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C.河流最终归宿的不同。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在于河流最终归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另外,植被主要包括森林和草原,学生很容易把“植被”简单地理解为森林,不能把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训练掌握这两个概念。在判断地理问题正误时,要依据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去伪存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下列气候类型中属于多雨夏干型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判断气候类型虽然是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只要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概念比较清楚,根据题目所提出的条件或水热资料,对照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进行筛选,也就不难判断。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从逐个理解地理概念,分门别类的掌握地理概念体系,了解各级地理概念的并列或从属关系,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地理概念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互不联系的、孤立的名词解释,这样学生获得的地理知识便是成串的系统知识。
★ 教学反思概念
★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分类
★ 概念教学的总结
★ 教学设计的概念
★ 作文的教学概念
★ 总结经验做法
★ 高中地理人教版植被教学设计
★ 有效进行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 高中地理知识点
15.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地理教学 篇十五
1.向学生介绍地理科目的重要性
中学地理学科是中学课程中唯一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 是各学科中唯一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及人类与环境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一门学科。 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 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通过学习还可以使学生成为“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 从而使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参与国际交往、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2.教师要有效呈现教材内容
教科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地理教科书具有所有教科书的普遍属性———可读性、直观性、实用性。 只有符合高中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才是有效的, 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 提倡高中地理教师使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要用学生熟悉的地理案例引入教学内容;提倡多使用地图;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地理教师只有有效地呈现地理教材内容, 才能使有效地熟悉教材落到实处。
3.巧用地理新闻进行导入
现代社会, 报刊、电视、网络等传媒高度发达, 能很快将国内、国际的各种新闻在第一时间传播到人们生活的每个地方。新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对地理教学有用的新闻资料或新闻视频导入新课, 这样做不仅能够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对学生学习新的地理知识有利, 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育, 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感。 巧用地理新闻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导入, 不仅是地理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而且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4.有效利用地理图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地理教师要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就需要将地理教材中抽象的地理原理用通俗易懂的地理图画表示出来, 尽量使抽象难懂的地理原理形象化与直观化, 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地理图画教学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地理教师利用地理图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形象思维, 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5.关注热点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 死记硬背的题目少了, 从书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少了, 综合题、探究题与开放题多了。 这就要求地理教学从重具体的知识要点教学向整体知识结构转变, 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 关心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关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关注热点新闻。 善于从地理角度分析和探究这些现象和问题发生的成因及背景。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大型工程建设、进行这样的问题讨论,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创造能力, 而且能让学生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增强社会责任感。
6.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
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 设计教学情景和开放性问题, 不对学生思维预设任何框框,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 以不同方式进行思考、表达, 畅所欲言。 教师还要敢于、善于打破原有教学设计, 鼓励、 引导学生对教师、 书本质疑, 要 “ 百家争鸣”, 勇于对某个地理问题或观点进行争辩和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突发奇想, 提出一些不合常理、稀奇古怪的问题, 努力营造 “敢想、敢说、敢问、敢试”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 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7.教师要精心设置教学过程
一节完整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其教学过程总是以人的关系为主线, 步步为营, 环环相扣的。 良好的开场白, 集中了学生注意力, 提出了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激起了学生求知欲望。紧接着, 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寻找和讨论新课的知识点, 运用地图剖析难点, 排除疑点, 强化重点, 巧妙联系已有知识, 建立知识体系, 构成知识网络。 同时, 使用多种语言技巧, 营造宽松、和谐、探讨、竞争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善于向知识的广深处质疑、解疑。 并且, 联系实际运用新知识, 解答相关地理问题。 最后, 反馈教学效果, 强化训练, 扼要结尾, 就会产生“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教学效果。 在规定的45分钟时间内, 学生通过探讨、答疑, 获取知识, 轻松愉快地完成课堂教学。
8.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用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导入新课, 若难易适当, 则足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进行推测、想象、分析, 进而追根寻源, 达到培养其思维能力、发展其智力的目的。 设置悬念, 必须寓意深刻, 耐人寻味, 恰到好处, 同时得根据教材和教学的需要进行。
“时区和日界线”这一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大, 仅靠教师讲授效果不会太好, 须让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力, 主动思维。 设置悬念激发其兴趣更显恰当。 如:“大航海家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回到西班牙后, 发现航海日记的日期与当地日期相差一天, 船员们最终也没弄清楚这一天丢到哪里去了。 同学们能不能帮助找回这一天呢? ”但设置悬念时切忌过于离奇, 更不能喧宾夺主,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9.引用趣味性事例激发学习兴趣
一般指利用与新教学内容有关的谜语、诗词、笑话、游戏、名人佚事、民族风情、千奇百怪的地理现象等。 地理知识内容与充满情趣的相关事物结合, 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师生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默契交流。
16.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究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地理 有效课堂 学习兴趣 问题设计 第二课堂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当前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如何适应这一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率呢?下面我们将分三个部分展开研究。
一、帮助学生养成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从教学有效性角度来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在相当大的层面上取决于学生的课堂听讲状态,如若学生听讲认真、发言积极、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则教师的教学状态也较为亢奋;如若学生听讲懈怠、发言欠缺主动性、怠于思考,则教师的教学状态也难以被调动起来。而之所以出现后一种状况,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设计能够引发其学习兴趣的特定情境,因而直接导致学生在课上学习状态不佳,有鉴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认真备课,吃透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而为学生设计合理的、能够引发其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亦应当注重对自身教学艺术的提升,如若教师的授课语气过于严肃刻板,尽管能够确保课堂纪律,但同时也对学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学生在教师威严的仪表下,怯于发表见解,造成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并且学生长期浸染在此种环境下,其也难以养成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语言的诙谐性,尽量为学生介绍一些能够引起其兴趣的地理知识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所在,进而养成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气候这个版块的时候,我就把厄尔尼诺现象、蝴蝶效应等进行了讲解,顺便讲解了每一年每一次台风名字的由来,这些都让学生感觉到离现实比较近,因为经常听说,可是来源却不清楚,这样的小科普让学生对地理感觉很有兴趣,因此就会认真配合教师的教学,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时间长了,还有的学生会在课前预习,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还会去查找资料证实,养成了良好的地理素养。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计
课堂中提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合理创设问题,创设启发性问题,提问角度应当新颖别致。
1.合理创设问题
教师在向学生提问之前,应当注重问题设置的合理性,以免因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未能从中受益,亦应当避免问题过于深奥,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丧失興趣。因此,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课堂提问问题,必须在突出教学重点知识与教学难点知识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结合其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作答,并且通过对教师提问的作答,使学生能够从问题的思考和作答过程中真正有所受益。
2.创设启发性问题
教师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时,应当认真考虑将要提出的问题能否对学生有所启发,能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而有所锻炼。同时,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改变以作答正确与否的评价模式,而是应当帮助学生分析其问题思维过程,使其认识到自身之所以作答错误的缘由所在,进而避免日后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
3.提问角度应当新颖别致
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问题的思考,帮助其实现对习得的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回顾和巩固。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注重提问的艺术性,即教师的问题提出方式应当尽可能地新颖别致,使学生产生新奇感,进而踊跃做答。
三、强化社会实践
高中地理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理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于地理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但是如果能够开展第二课堂,将实践性提升到一定高度,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成立课外活动小组,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把学生带出校园到临近的工厂参观,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讲授《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时,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入手,事先按不同任务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观测一天内沙子和水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的气温,通过仔细观察沙子和水的温差变化,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为教学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设下铺垫,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结语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平均分到每一科目的学习时间相对较少。为此,教师应该积极提高教学有效性,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地理学习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秀清.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3.
[2] 邢建龙.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12.
[3] 许应鹏.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4] 徐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 华东师范大学,2008.
17.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篇十七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1教材为例
江苏省昆山陆家高级中学(215331)张金城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通过大量观课、评课以及研讨活动,笔者发现如果课堂教学难点解决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造成无效或低效的课堂,甚至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找出重点内容外,还要立足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困境,预设多种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以便在课堂上灵活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及其组合,进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谈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有效突破方法。
一、疏通思路
教学时像庖丁解牛一样,层层剥皮,步步深入,依照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思路清,学起来就轻松,可化难为易;思路乱,理解就困难,知识就混为一团,进而影响以后的进一步学习。
案例1: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难点之一:气候类型的确定。在地理教学中,气候类型的确定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在各种考查气候类型判断的习题和检测试题中,关于全球气候类型的较多,对学生而言,往往是无从下手,更说不上准确地判断。其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依据气温、年降水量等数值指标逐步判断气候类型。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气候降水柱状与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根据气温的最热月和最冷月判断南北半球,以给出气温的气温资料确定其热量带,以提供的降水资料确定其具体的气候类型。即:以月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这样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化难为易,并以典型例题进行训练及时巩固。
二、化整为零
把一个比较难懂难解的问题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先指导学生弄懂小问题。小问题弄懂以后,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在地理教学中,小到地理概念的理解、地图的阅读,大到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解读都可以用“化整为零”的方法。
案例2: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难点之一:风的形成原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可以设计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分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它们依次为: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梯度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何区别?
2、逐层引导学生分析:一力、二力、三力作用下风向、风速的变化以及判定。(结合板图以及物理知识储备)
3、讨论: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共有三种作用力,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
随着上述三个问题的逐一解决,学生便由浅入深地理解风的形成原理以及不同位置风向有所不同。然后再用以下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风的形成原理。
三、搭桥铺路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较难或者存在知识断层,可设计一些铺垫,降低“坡度”,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
案例3: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难点是 “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探究活动,适当降低“坡度”,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认知层次,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探究一:让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洋流分布模式图”,用两个阿拉伯数字分别表示南、北半球的洋流分布状况(8和8),以深化学生对洋流总体分布情况的直观印象。
探究二:让学生将“8”分别带入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观察洋流的实际分布状况,找出与其不符的海区(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北印度洋),并启发学生将表示南半球洋流分布状况的数字改为“0”。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发现”不同海区洋流分布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探究三:启发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北印度洋海域和南极周围洋流的分布规律,让学生自主对新知的本质性内容做出正确的概括和归纳。
探究四:让学生在洋流模式图上标明寒流和暖流,既验证和强化已学的寒、暖流概念,又使洋流模式图得以彻底的完成。
这些学生亲身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既有直观的认识,又有理性的归纳,能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洋流模式图的涵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当堂决定运用上述活动的全部还是部分,以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完成难点知识的学习。
四、直观教学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的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有目的地运用板书、板画、挂图、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为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创造条件或组织学生参观或现场教学,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讲清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就能有效地突破难点。
案例4: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其中难点之一是“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概念以及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可通过直观图的设计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最后的结论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动手而得出,这样既化解了难点,又强化了重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1、“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概念”教学
由于 “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立体几何才学的二面角,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学导入后第一步先让学生观看“太阳直射点、黄赤交角3DMAX三维视频”,使学生获得感性直观的体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第二,看课本中的黄赤交角立体示意图,充分读图理解。然后师生一起画出黄赤交角的平面示意图(图1),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关系、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地轴与黄道面的关系(可由图上看出黄赤交角与地轴轨道倾角之间互余的关系,并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其交角为66°34′)等诸多关系的认识。
图1 第三,作图2,解释太阳直射点。并启发学生看图分析,让学生明确太阳直射点相当于经过地球球心的光线与球面的交点,它位于昼半球球面的中心。如图二中的P点。太阳光与P点球面垂直。太阳直射点在球面上唯一的。通过这个直观图的分析,要求学生达到目的:只要给出一个球体,给出一条或一组太阳光线,同学们就应该会作太阳直射点。
图2
2、“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教学
⑴教师在黑板上作图3:四个地球球体位置互相垂直,中心作太阳。并画出公转方向。根据图2把四个球体的太阳直射点点出来。观察分析:直射点ABCD都在正对太阳面且位于图中虚线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虚线代表什么呢?----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
图3 ⑵如果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则太阳直射点ABCD永远落在赤道上。作图4,启发思考:地轴是垂直与公转轨道面的吗?联系图一说明真实的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倾角为66°34′,且地轴北极端指向北极星不变。
图4 ⑶把图4地轴改为倾斜,如图5
图5 ⑷在图四公转轨道面画上黄色,如图6
图6 ⑸在图6上画出赤道,如图7。观察太阳直射点ABCD的纬度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图7,总结得出结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有时在赤道上BD、有时在北半球A、有时在南半球C。
图7 ⑹根据图7把四个图合到一个图上,如图8概括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图8 ⑺观看地球公转3DMAX打光三维视频(立体),巩固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五、联系生活
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
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
案例5: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难点之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或孔明灯的放飞来加以解释。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思考09-06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07-07
高中地理教学中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教学方法07-15
高中地理到底应该怎么学才有效10-22
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08-05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06-09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09-24
高中地理考察报告06-29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论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