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数字新媒体——华龙网调研材料

2024-11-27

做大数字新媒体——华龙网调研材料(共8篇)

1.做大数字新媒体——华龙网调研材料 篇一

铁二处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调研汇报材料

铁二处学校始建于1984年,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一年来,校园面貌日新月异,教育设施不断完善,办学品位逐步提升。如今数字化校园建设又给我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动力,鼓舞着我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一、数字化校园制度建设方面。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制度有《铁二处学校微机室管理使用制度》、《铁二处学校数字化校园工作管理制度》。制度中明确规定了中青年教师必须使用其进行有效上课,包括使用次数,使用效果以及必须提供有效过程资料。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促进我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安全、快速、高效、健康运行。

二、我校信息化设施配备情况。

我校接入中国移动10兆光纤,分别接入到每个办公室和教室,生机比28:1,师机比3:1,每班都配备了班班通长虹多媒体一体机1台。

三、学校网站建设情况,校园广播系统和监控系统建设情况。学校建有校园网,每班都配有广播,每楼层两头都有监控探头。

四、学校电子备课室、录播教室、微格教室等功能室建设情况。学校建有电子备课室,无录播教室和微格教室。

五、学校资源管理平台建设情况

学校刚建好资源管理平台,但还没有对教师进行培训,老师使用

还不够熟练。校园平台包括电子排课、学生管理、图书管理、网络备课、心理咨询管理、英语口语、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精细化等八个模块。

六、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应用水平及校本培训情况。

教师专业水平不高,能应用多媒体一体机熟练教学,教育局及学校多次对教师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

七、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及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人员配备情况 学校间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方的校本研修,配有计算机教师1人,电教管理人员2人。

八、近两年学校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费投入情况。

近两年学校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投入经费约100万元。

九、数字化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及成效。

学校已经建成校园广播网络,有重要通知可以由广播室通过广播第一时间通知到各个办公室和教学场所;学校目前配置了2台服务器,分别用于数字化校园平台服务,每个办公室和教学场所均有电脑,只要有教学需要,即可实现高速上网。

为确保数字化校园工作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作用,在做好硬件、软件及资源建设的同时,进一步立足运用,扎实高效地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时间上,固定时间集中培训和分散机动培训相结合;内容上,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培训相应内容;形式上,集中培训、活动培训相结合;组织上,加强领导考核。老师们也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学得积极,学得主动,遇到问

题能主动请教。大多数教师都能熟练操作电脑,会从网上下载有关教学资料,会运用ppt软件制作幻灯片,会运用多媒体及科大讯飞教学软件开展辅助教学。通过培训,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极大地促进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了大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多位教师在市区多媒体教学比赛中获奖。

随着我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沟通了课内与课外;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大环境成为可能。

二〇一四年一月六日

2.做大数字新媒体——华龙网调研材料 篇二

华龙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濮阳市华龙区区委、区政府对各位领导和专家不顾严寒来我区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代表华龙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汇报近6年的实验区工作进展情况,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濮阳市华龙区原名濮阳市市区,是濮阳市的唯一市辖区,2003年2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辖4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48平方公里。1999年11月被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自1999年设立实验区以来,在河南省科技厅、濮阳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市科技局的具体指导下,华龙区认真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力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富区、城乡一体、科教兴区、开放带动、诚信立区”六大战略,着力推进经济向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转变,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政治进步、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良好发展格局。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78亿元,同比增长14.1%,较2000年增长98%,将近翻一番;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88亿元,增长14.4%,较2000年增长47.9%,净增3.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 11.3亿元,增长53.7%,较2000年增长1.63倍,净增6.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28元,分别增长10%和13.36%,较2000年分别增长68.8%和44.25%;财政收入完成1.75亿元,增长28.7%,较2000年增长81.7%,净增7869万元;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2平方米,在全国排名第11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分别达到99.78%、100%和100%;大气质量优于国家II级标准。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河南省计划生育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一、实验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1999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实验区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建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实施《濮阳市市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1999—2005年)》,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内原规划的16个重点示范项目,截止2006年6月底,已基本完成。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目标。1.可持续发展意识深入人心。

设立实验区以来,华龙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宣传培训、实施示范工程,开展以科普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几年来共播放生态经济专题片70多次,可持续发展教育片30多期,组织收听收看《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强区》讲座20多场,制作生态循环经济网络信息500多条,积极开展重大科技活动,张贴各种可持续发展科普挂图1280多幅,同各级各类学校联合举办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活动120多次,全区受教育人数达到85%以上。今年5月25日,我们聘请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专题报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经常性的科学发展观教育,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步强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养成良好文明向上的生活和消费观念的氛围逐渐形成。2.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近几年,华龙区坚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以濮东工业园区、石油科技园区等五大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特种玻璃、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市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农业结构调整迈进出新步伐。按照“种植抓园区、养殖抓小区、林业抓特色、产业抓龙头”的思路,优化了农业产业布局,区政府每年拿出100多万元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已形成四个种植园区、四个养殖产业带、二个千亩无公害蔬菜园区和两个食用菌园区,全区日光温室达到3400座,其中彩椒种植规模超过了山东寿光,成为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最大的彩椒生产基地,白灵菇价优质美,产品远销东南沿海、俄罗斯等地区,先后获得了“河南省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河南省农产品生产基地”两块奖牌。商贸流通业繁荣发展。以联华广场和鹏程商厦、油田商贸中心和华龙商厦,金桥家俱城和百姓生活广场等为中心的三大商业圈雏形初显。全区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9.9%,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三二一”到“二三一”的转型。经济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3.生态环境明显优化。

加强科技进步,治理生态环境,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主要作了以下五项工作:一是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的目标,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增加了新内容。2005年,区政府组织编写的《濮阳市华龙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顺利通过了国家专家组的评审。2006年,华龙区岳村乡被市政府命名为生态示范乡,3个村被命名为生态示范村。二是大力推广天然气汽车,进一步保护了空气质量。我们把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市民身体健康当作为市民办的实事、好事来抓,成立了发展燃气汽车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濮阳市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发展政策》、《濮阳市天然气汽车“十五”发展规划》,建立压缩天然气加气站16座,推广和发展天然气汽车3200多辆,发展速度居全国同行首位。六年来,区内累计消费压缩天然气21296万方,直接节约燃料费10800万元,减少排放一氧化碳95%、碳氢化合物72%,有效地保护了濮阳市城区的空气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三是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污水的净化处理。濮阳市污水处理厂工程总投资16603万元,日处理污水10万方,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生活污水二级处理的一级标准。四是治理濮水河和马颊河城区段,实现沿河综合开发。两条城区河流经过河底清淤砌石、铺设彩色步道、安装两道护栏及两岸绿化开发,使居民真正享受到水清、草绿的优美生活环境。五是发展生态型林业,加强大环境治理。濮阳地处黄河故道,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因此,我们把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作为生态经济循环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将防风治沙、造林绿化和加强“六城二奖”城市建设相结合,浓笔重彩,完善林网抓死角,整体推进抓提高,突出重点抓精品,通过林业科技示范,提高园林绿化水平,涵养水源,促进水土保持,实现了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后被有关部门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今年11月份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排行榜上,濮阳的人居环境在全国排名第五位。4.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们的合理开发、再生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在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我们建立并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整理、复耕和开发,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了科技附加值,单位面积产值大幅提升,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我们加强蓄水、补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142万元,建设了第三濮清南引黄蓄灌工程,干渠总长110公里,控制蓄灌面积63.8万亩,较好地缓解了西部沙区的严重缺水局面,在排水除涝、农业灌溉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投资8800万元,开发建设了濮阳市第二水源,新增日供水8万吨,这项工程实现了南水北用,有效缓解了群众吃水难和城区水源单一问题,提高了供水的可靠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完成了潴龙河、韩庄沟等5条沟渠的清淤任务,投资200万元圆满完成了3700亩节水灌溉工程,减少了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浪费,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5.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事业领域的科技进步,促进了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六年来,共组织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多项,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20多个,直接为社会增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8%,多次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高考上线率连续五年在全市排名中居前三位,2006年居全市首位。医疗卫生水平明显提高。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网络日益健全,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2所,乡级卫生院改造已付诸实施,基本缓解了城乡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华龙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市人民医院投资2469.6万元建成了老干部病房楼,面积7400m,容纳病床200张,较好地改善了医疗条件,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了医疗保障。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经济、帮助农民科技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人口素质明显提升,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1‰,计划生育率为99.3 %。体育竞技事业成绩喜人。认真落实《全民健身纲要》,积极组织元旦万人长跑、全民健身活动月、老年人健身展示大会等活动。在省十运会上,我市代表团在参加的10个项目比赛中取得了45枚金牌,其中柔道、乒乓球两个项目荣获单项团体总分第一名。投资2750万元,建成了濮阳市体育场,为提高竞技水平和丰富市民文体活动提供了场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六年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市级统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区医保参保单位达142个,城镇低保对象达到6468户。交通事业飞速发展。随着濮鹤高速公路、大广高速濮阳至许昌段的通车和濮范高速的开工建设,濮阳的交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高速公路网形成了三纵三横的田字型结构,将彻底打破我市的交通瓶颈,为全市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华龙区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计划,投资549万元,提前一年全部完成村村通柏油路,新修道路25条,总长34.87公里,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实现了城市集中供热、供气、给排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在全国排名第一。仅2005年,就投资3000万元修建城市道路8条,总长5500米。城区村改造已基本结束,新村规划率达100%,城区居民基本实现了住宅公寓化、管理小区化、生活城市化。

二、实验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把可持续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程。

一是成立领导组织。我们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区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直24个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可持续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局,科技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级领导组织的成立,保证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充分发挥实验区办公室的协调作用。实验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实验区办公室积极当好区委、区政府的参谋助手,发挥宏观管理和协调职能,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形成了区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组织、专家指导、社会参与共同推动实验区建设的大好局面。三是定期研究实验区工作。区委、区政府每年召开1-2次专题会议,听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对推进我区可持续发展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实行目标管理,确保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濮阳市市区可持续发展规划(1999-2005)》通过了区人大常委会的批准,为全面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切实保证实验区各项任务按时如期完成,区政府将《规划》实施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并根据规划总体目标,制定了详细的分阶段实施计划,实行了目标责任制,明确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督促,年底有考核验收。对于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责任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衡量干部工作政绩的重要依据,推动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施进程。3.制定配套政策,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制定和出台科技政策,加快示范项目进程,是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是区委、区政府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资金融通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并在产业选择、项目布局、设施配套等方面进行统一安排,在技术、人才、用工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在每年财政预算总支出中提高各类社会事业费用占预算的比例,设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资金,以合适增幅安排一定数量的科技三项经费,支持区内示范项目实施,动员有关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对口支持资金,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资金支撑体系。三是制定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优惠政策,鼓励实验区和大院大所结成帮扶对子,吸引高级人才到濮阳创业,发挥他们的特长,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档次。四是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吸引外资和社会闲散资金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推进实验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4.加强科技培训,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提供科技支撑。

2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一种综合性实验区,科技示范内容涉及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为全面提升实验区档次,我们根据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和需求,充分发挥科技110服务热线、《濮阳日报》科技之光、广播电台科技之声、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致富能人等多种渠道开展科技培训。几年来,共举办科技培训班260多期,培训中级技术人员2400多人次,传播生态农业先进技术80多种,解决工农业技术难题600多个。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自2004年始,我们以年薪6万元从山东省寿光市蔬菜局聘请了一名高级农艺师,常年在我区指导,为我区的蔬菜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5.实施高效合理的运行机制,促进实验区早出成果。

科学、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是实验区高效运转的保障,为此,我们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着手,借鉴吸取先进省、市实验区管理经验,创建合理的运行机制,使实验区示范内容按期完成,取得了较好成果。一是调整政府管理模式,加大改革力度。从政府主导型制度向市场需求引导型制度转变,使整个社会的进步从政府行为推动,不断向经济杠杆推动转变,形成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信息,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服务,社会各业自主发展的格局。二是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以追求效益为最终目的,全面推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分期实施的工作方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全面深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迈入良性运行机制。6.加强科技宣传,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为切实开展好实验区工作,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把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实验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会议,宣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各乡(办)、区直各单位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合理安排部署工作。结合科技、文化、卫生、司法四下乡和科普进社区活动,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巡回讲课、宣传,使可持续发展意识入脑入心,增强了全区人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自觉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促进了和谐社会、经济强区的建设。

三、实验区建设下一步工作打算

指导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循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把华龙区建设成为环境优良、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六项重点工作:一是在完成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的基础上,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二是丰富实验区科技示范内容,争取承担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有效解决制约濮阳城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三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主导产业,培植精品,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合理的生态产业链。四是大力发展园林绿化和城区绿化,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建设绿化、美好、净化的城市,在巩固“六城二奖”荣誉称号的基础上再添美誉。五是开展科技宣传普及活动,提高全民科技意识,使科学技术和文体、卫生、教育、交通、计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科技工作在社会各个行业中的贡献份额。六是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政策措施,为全面实施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总之,在省科技厅领导和专家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市领导和市直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华龙区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借此机会,我代表华龙区政府和华龙区人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恳请大家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华龙区的工作,多提发展意见,多献发展良策。华龙区将以这次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全面验收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把华龙区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城乡共同富裕、精神物质双文明的现代化城区。

3.做大数字新媒体——华龙网调研材料 篇三

——关于如何做大做强我区建筑业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及宏观经济调控下,建筑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一是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著,其快速发展大大改善了城乡面貌和人民居住环境,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二是建筑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城镇化及农村结构调整所转移的大量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保持了社会稳定。由此可见,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龙湾又面临着城市东扩、功能重组、空港经济三大历史性机遇,基于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想要把我区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区,就必须做大做强我区建筑业。那么应该如何做大做强?带着问题,我局做了粗浅的调查和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一、准确定位、全面认识,客观看待自身成绩与不足

龙湾正处于大发展、大开发的建设时期,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推进建筑业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区建筑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48亿元,创税总额达到5.56亿元;建筑企业的数量发展到56家,涵盖房建、市政、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工程检测、勘察设计等多个领域;工程质量合格率年年达100%;创全国建筑工程(公建)装饰奖工程2项、省建筑工程(公建)装饰奖工程1项、“钱江杯”工程1项、“瓯江杯”工程4项,创省标化工地4个、市标化工地15个、区标化工地60个,呈现朝阳产业勃勃生机。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重视调动了积极性,扶持措施和政策发挥了导向作用。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政府投资建设的各类项目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三是政府各部门、镇、街道的招商引资,使行业队伍迅速壮大。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不足,当前我区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承受市场经济形势的挑战和行业竞争实力不足的双重压力。存在着建筑市场不够规范,企业科技含量不高,产业规模与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

1、建筑市场规范体系有待完善。现有政策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建筑市场不规范行为依然存在;建筑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缺乏长期的系统规划,招投标市场串标、抬标、围标的现象依然存在,打击违法行为、整顿市场秩序任重而道远。

2、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政府监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不完善。

3、产业规模与结构不够合理。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政策

有待进一步完善,融资渠道也需要进一步拓展,以利于符合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专业化企业的发展。此外,需要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业之间组成联合体,壮大产业规模,从而提高建筑市场竞争力。

4、科技进步与节能减排工作有待加强。科技研究投入不足,科技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效果欠佳;建筑企业科研人员培养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建筑节能管理体制及标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实现形式有待完善和创新。

5、建筑业从业人员资格及培训制度有待完善。个人执业资格作为单一的政府强制性执业资格制度,尚未明确规定执业管理机构;产业工人的培训动力不足,培训效果需要进一步提升;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建筑工人的工作时间超长和工资拖欠问题依然存在。

二、审时度势、兴利除弊,大力推动建筑业做大做强

我们需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区政府“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统一部署,不断完善建筑业政策,规范建筑市场,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以求将我区建筑业打造成具有较高贡献率的支柱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诚信产业、具有较高产业素质的现代产业。

(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筑市场体系

1.完善建筑业相关法规。立足于《建筑法》、《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有关于企业安全生产、招投标市场整顿、企业信用评定、中介机构清理、业主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地方法规,以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行为。

2.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建立不同资质等级企业的市场分工制度,为不同规模的企业设置有区别的竞争平台。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对不同资质等级的企业设定合同额度的上下限范围,引导各资质等级企业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实行有差别的市场分工,在各自不同的市场层面上进行有序的竞争。以此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高效率。

3.完善建筑市场信用制度。由建设主管部门制定出台相应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评价的结果与招标投标、资质监管、市场稽查等进行纵向联系,同时与相关管理部门和机构(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银行)等进行横向联系,以此来逐步完善信用奖惩制度。对失信者进行经济和名誉处罚,对诚实守信的企业和人员给予奖励,并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使建筑市场形成诚实光荣和守信受益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质量和安全是建设工程的生命线。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不仅是建设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政治问题。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1.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一要完善联合监管机制。随着监督管理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职能分布在政府各个管理部门,包括建设主管部门、工商、税务、财政、银行等行政和社会机构。在这种形势下,联合监管机制尤为重要,应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沟通机制,以便交流经验、研究问题,提高监管执法水平。

二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监管队伍是建筑市场监管体系的执行者,监管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着监管效果的优劣,因此,必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首先,应加强监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对监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确保监管队伍的专业化。其次,应加强监管队伍的规范化建设,相关部门应建立监管资格审核制度,按照程序审核监督人员资格,核发监督执法证件。最后,应加强对监管队伍的监督。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或行政不作为等行为的,应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完善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一要加强领导,健全防范体系。建设主管部门切实加强

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正确把握安全与进度、安全与质量、安全与稳定的关系。同时,要切实完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领导蹲点抓得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一抓到底,防范于未然,杜绝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二要明确责任,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建设主管部门与施工企业签订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各级责任人的具体责任分工,在人员上实现专职管理,在责任上严格追究,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

(三)优化组织结构,壮大产业规模

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产业政策的核心目标,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1、引导建筑企业扩展一体化的服务功能。随着工程建设的日趋复杂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工程承包不再仅仅局限于施工管理,而是覆盖到投资策划、项目设计、工程咨询、等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工程项目日益成为投资和贸易的综合载体。因此,应切实从政策层面扶持和推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成为具有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能力的企业集团。

2、培育建筑业龙头骨干企业。每年组织一次区建筑业龙头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和十大项目经理评选活动。评选办法参照区功勋企业、优秀企业评选办法。评选上的企业

可享受区功勋企业、优秀企业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和奖励。

3、大力支持企业联合重组。研究制定鼓励、支持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强强联合,按规范化股份制改造方式合并重组,增强其综合竞争实力;鼓励企业进行联合承包,这样可以快速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推动建筑企业联合兼并科研和设计企业,实行跨专业、跨地区重组,提高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

4、扶持中小建筑企业健康发展。我区中小型企业在建筑企业比例中占绝大部分,因此政府应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如在资质管理上可明确小企业经营额度的上、下限,在建筑市场招投标活动中可明确中小企业参与投标的范围界限,大企业不得参与竞争等。鼓励支持中小建筑企业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我区建筑业的重要力量。

5、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建筑业企业组建专业的担保公司,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区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银企合作机制。金融部门应对具备竞争力、信誉较好、业绩优良的骨干企业加大资金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信贷授信额度或优惠贷款利率,及时为企业出具资信证明和工程保函,以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做大做强。

(四)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落实建筑节能减排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建设事业迅猛发展,同时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必须走一条科技兴业的低碳道

路,因此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1.鼓励企业积极寻求科技创新。

一要完善科研项目责任制。政府可对科研项目验收标准以及奖罚办法等作出明确规定,以有效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确保科研项目实施效果。

二要鼓励科技创新资金的市场化运作。除政府和企业投入外,应积极吸引其他社会力量的资金,以加大建筑业科技投入。建立建筑业技术进步创新基金,对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企业加大资金支持,推进重大科技项目以及新产品研制。

三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的关键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但目前建筑企业对科研人员的重视程度不足,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建筑业人才培养的配套制度,强化企业的人才培养意识,营造有利于建筑业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2、加大落实建筑节能减排力度

一要完善建筑节能减排管理体制。由于节约能源资源存在着市场失灵,因此必须依靠政府宏观调控。我区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减排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管理体系,规范各方行为,明确各方职责,做到各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分工明确、协调有序,将节能减排落到实处。

二要加大建筑节能减排科技投入。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性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低

耗能、低污染、高效率的增长方式,最关键的是通过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建筑节能产品。我区可通过产业政策支持建筑节能减排项目的技术创新。

(五)大力开发建筑业人力资源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应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统筹推进执业资格制度的完善;使人才结构合理化,增大高素质从业人员的比例;维护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权益,建立工资支付长效机制,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1.建立执业资格人员信息平台。应当建立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信息库及信用档案,将建造师的基本情况、业绩(包括违法违规的不良记录)等信息网络上予以公布,供使用者查询,接受社会监督。

2.逐步改善人才结构。我区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很大比例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建筑业人才结构不合理,较低素质产业工人较多。为尽快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的职业培养机制,加大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生产操作人员)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培训力度。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要规范从业人员就业市场,所有人员凭有效的技能证件和安全合格证进入市场寻找工作,企业进入市场聘用工人并签订劳动合同;二要完善建筑业从业人员培训制度,根

据建筑业从业人员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以技能实践为主,以理论知识为辅;三要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有针对性地对企业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人员、基层技术人员进行分层培训,鼓励企业引进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

3、维护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权益。政府应切实将维护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当作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紧密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有效保障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权益;规定投资者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按企业资质等级缴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确保农民工工资发放;适当提高建筑技工待遇,对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技术人员进行各方面的奖励,确保建筑队伍的壮大。

我们相信在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让我区建筑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龙湾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龙湾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4.新时期推进集团企业改制调研材料 篇四

经调查分析,**区二轻系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有工业企业50家,按行业分有:金属、日用、竹木、食品、服装鞋帽、塑料六大行业,固定职工总数近5000人,产品有:家俱、日用品、服装、纸箱、皮鞋、蓄电池等1100多个品种。九十年代中期后,二轻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以产权制度为重点,采取“租、包、兼、转、卖”等方法,实行了企业改革改制。近10年间,全系统有26家企业进行了改制,对集体产权和职工身份实行了“双转换”。通过企业改制安置职工1300多人,退休人员800多人。10年的企业改制,其覆盖面之广,职工人数之多,破解难题之深,化解矛盾之难,创二轻历史之最。10年来的企业改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是搞好企业改制的根本保证。企业改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企业领导班子。二轻总公司作为企业主管部门,具有对集体企业的指导、维护、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因此把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列入一切工作之首,从思想、组织、作风上狠抓企业党政班子建设,强调企业班子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在实际工作中要发扬“三股劲”:埋头苦干的实劲;忍辱负重的韧劲;一抓到底的硬劲。正因为有这样一支敢于负责,勇于承担责任,迎难而上的企业干部队伍,为企业改制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做好稳定工作,是企业改制的重要基础。二轻职工大部分属于弱势群体,而且“家庭式”职工在企业占一定比例,加上企业改制触及到职工切身利益,如果忽视稳定工作,采取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方法进行企业改制,必将“欲速则不达”,激化干群之间的矛盾,引发社会震动。为此,“稳定压倒一切”是企业改制的重要前提,而要做好稳定工作,首先要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现“三心”:思想上耐心,向职工群众讲明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工作上热心,针对不同职工的思想状况,进行谈心活动;生活上关心、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由此而赢得职工群众对企业改制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企业改制稳妥有序的进行,10年来从未出现因企业改制引发群体越级上访或上京赴省上访事件。

三、坚持因地制宜,是企业改制的有效途径。面对严峻的现实,不可逆转的态势,曾一度占据“**经济半壁河山”的二轻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改制,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在推进企业改制的进程中不搞“一刀切”。实行一厂一策,能租则租、能让则让、能退则退,不求形式,但求结果。如停产多年的纸箱厂生产线成功地租赁给私人业主后迅速恢复生产,占领市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机电厂和锻压厂由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收到明显成效。阀门厂、五金电镀厂、樟木箱厂、东方红木器厂、东风木器厂、东风船厂、阀门厂等企业把招商引资作为企业改制的突破口,全方位招商引资,实现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使“沉睡”多年的集体资产得到有效利用,为企业改制开辟了一条顺畅的通道,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在全面总结10年来企业改制经验的基础上,尚有许多深层次问题引起诸多思考,并还存在潜在的不稳定的因素足以促使我们担忧。

据调查统计,二轻集体企业目前尚有20多家无任何资产的企业,因无力筹措改制所需资金,企业改制无法进行,长期处于滞留状态,1800多名职工无法了断职工身份。如果拖延下去,势必造成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情绪波动,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无资产企业尽快改制,迫在眉睫,而要撬开无资产企业改制的“瓶颈”,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四大问题:

(1)职工股金问题。目前有近10家无资产的“空壳”企业,都存在企业与职工的债权债务关系,主要是企业欠职工的“股金”,实为集资款。要实行职工身份转换,而企业无力偿还职工集资款,这是企业进入改制中遇到的一大障碍。

(2)职工安置费问题,据现行国有企业职工经济补偿政策有关规定,国有企业应向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支付一定的生活补助费,而二轻无资产企业,由于无力筹措安置费,致使被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得不到任何生活补助费,这明显是不公平。

5.做大数字新媒体——华龙网调研材料 篇五

首先,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我镇调研新农村建设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我镇2008年工作开展情况和2009年后项目计划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敬请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关心、支持!

一、2008年工作简要回顾

2008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镇

紧紧围绕“农业稳镇、三产强镇、科教兴镇、项目促镇”四大战略,大胆解放思想,攻坚克难,扎实苦干,奋发进取,全镇经济社会呈现出了增速快、效益好、活力强的良好态势。

(一)产业发展。2008年全镇生产总值完成19414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37.5:25.3:37.2。完成农业总产值7276万元,工业总产值309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2082万元。

(二)项目建设。2008年我镇共完成全烟水配套、国债人饮、农村民居、整村推进、卫生室建设、教育危改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0项,共计划投资2824.66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510.53万元。

(三)社会保障。全年共兑现粮食、畜牧、林业等各种政策补助346.19万元。发放城市低保资金546万元,农村低保资金108万元。发放救灾救济粮1.65万公斤。发放复员、退伍、伤残军人抚恤金39.71万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395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237万元。

(四)科教文卫事业。2008年,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生入学率达100%,在校学生巩固率99.4%。中考上线率达64%。新建中小学校舍558.67平方米,排除中小学校危房969.24平方米。2009年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6386人,参合率103.5%,计划生育工作发放奖优免补资金共59.53万元,计划生育率为98.99%。

(五)综治维稳

年内共立刑事案件74件,侦破44件,破案绝对值59.5%;受理治安案件87件,查处87件,查处率达100%。年内镇级共调处社会矛盾纠纷327件,成功调处312件,成功率达95.4%。顺利完成奥运安保任务。

二、请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帮助解决**镇2009年后中长期重点规划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公路建设

通达工程:计划申请上级补助418万元,重点完成农村道路建设项目3件,全长41.8公里。

(1)计划申请上级补助250万元,实施施木公路至同邑村委会、大寨莽中寨经同邑村、乌木龙、蒋家村委会、甸头村凤鸡寨接施姚公路全长25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

(2)计划上级补助115万元,实施施七公路经张家自然村(东延至水泥厂)、卖香村、双龙寺、清平村(东延至小田坝、西延至施七路)、大竹篷一组全长11.5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

(3)计划申请上级补助53万元,实施施七公路经三岔河、三棵松、鹭鸶蓬、三星村、大麦场接回施七公路全长5.3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

通畅工程:计划申请上级补助645万元,完成道路硬化项目3件,全长21.5公里。

(1)计划申请上级补助540万元,实施施姚公路至袁家村委会、五福村委会全长18公里的道路硬化建设项目。

(2)计划申请上级补助45万元,实施施姚公路至西山村全长1.5公里的道路硬化建设项目。

(3)计划申请上级补助60万元,实施乌邑村至下同邑、英村,施甸农贸市场至英村全长2公里的道路硬化建设项目。

2、人畜饮水建设项目:计划申请上级补助861.2万元,实施人畜饮水项目18件。

东山片区。计划申请上级补助88.4万元,实施同邑自然村、大寨莽中寨18.3km管道,4个水池,1550人的人畜饮水建设项目。

南山片区。计划申请上级补助276.6万元,实施甸头自然村、杨家庄、凤鸡寨、菖蒲塘村、袁家柳水、打帮、上下五福等38.9km,17个水池,3818人的人畜饮水建设项目。

坝子片区。计划申请上级补助496.2万元,实施大竹篷、张家村、莽索村、山邑、上下铜厂、王家村、白龙水、乌邑村、松林脚等60.08km,17个水池,6165人的人畜饮水建设项目。

3、沟道、河道建设项目:

沟道:计划申请上级补助1639万元,完成沟道建设项目7件。

实施东海沟、西海沟、勐威水库输水沟、老遍山水库输水沟、白邑寨水库输水沟、大寨输水沟、沙子坡水库输水沟全长26.9km的河道整治项目。

河道:计划申请上级补助3696万元,完成河道建设项目8件。

(1)**西河长2.1km河道切弯改直、两边衬砌、清淤除障,总投资636万

元;

(2)乌邑河长2.7km河道整治、切弯改直、支砌,总投资470万元;

(3)英村河长2.3km河道整治、切弯改直、支砌,总投资320万元;

(4)张家村河长3.6km河道整治衬砌,切弯改直,总投资580万元;

(5)杨赵河长2.4km河道整治,三面衬砌,总投资470万元;

(6)沙坝王家村河长2.7km河道整治衬砌,切弯改直,总投资520万元;

(7)铜厂河长1.8km河道整治衬砌,切弯改直,总投资310万元;

(8)长官司河长2.2km河道整治衬砌,总投资390万元;

4、水库(坝塘)建设项目:计划申请上级补助1618万元,完成水库(坝塘)建设项目6件。

计划实施沙子坡(320万元)、勐威(325万元)、沟底(320万元)、老遍山(330万元)、白邑寨(298万元)等5座小二型水库及袁家坝塘(25万元)的除险加固工程。

5、烤烟基础设施项目:计划申请上级补助1090.8万元,完成烤烟桩灌管网工程4件及防雹点建设1件。

(1)计划实施总投资227.5万元,取大寨王家山水源,实施大寨村东片及同邑北片部分烟地共2500亩烤烟桩灌工程;

(2)计划实施总投资455万元,取袁家坝塘水源,实施袁家村、羊水井、柳水、打帮寨、响水5000亩烟地用水提灌工程;

(3)计划实施总投资227.5万元,取菖蒲塘张家龙井水源,实施陈家半、出水处、黑水井、陡坡、寨头等2500亩烤烟桩灌工程。

(4)计划实施总投资163.8万元,取甸头佳松林水源,实施佳松林、赵家寨、石头山、寨尾杨家半、寨尾李家半等1800亩烤烟桩灌工程。

(5)实施菖蒲塘防雹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1万元。

6、片区开发项目:

(1)计划申请上级补助700万元,实施袁家村8个小组及菖蒲塘黑水井、寨头、陡坡等农村扶贫整片开发项目;

(2)计划申请上级补助375万元,实施沙坝村、团树西片、大竹篷北片共3800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3)计划申请上级补助27万元,实施乌邑村270亩土地整治开发项目。

7、畜牧养殖项目:计划申请上级补助58万元,实施张家、乌邑两个生猪养殖示范村,共160户生猪养殖示范户,10户生猪养殖大户项目。

8、农村建设项目: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计划申请上级补助197.65万元,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8件。

(1)争取实施蒋家寨村老年协会建设项目(6万元);

(2)争取实施永平村(45万元)、小热水塘(1.65万元)、小坝(50万元)、下五福(20万元)等4个自然村道路硬化项目;

(3)争取实施观音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25万元)

(4)争取实施白龙水文化活动室建设项目(12万元)

(5)争取实施松林脚、英村农田灌溉排放水沟建设(36万元)。

新农村建设项目:计划申请上级补助55万元,完成新农村建设项目3件。

(1)争取实施西山村水渠、清真寺文化广场建设项目(20万元);

(2)争取实施下同邑自然村道路硬化项目(20万元);

(3)争取实施角里自然村沟道、道路建设项目(15万元)。

安居工程项目:计划申请上级补助183.4万元,实施地震安居工程修复加固200户、拆除重建100户。

地质灾害搬迁项目:计划申请上级补助100万元,实施地质灾害点50户农户插花搬迁项目。

(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

1、教育危改项目:计划申请上级补助164万元,按7校5点计划,完成教育危房改造项目4件,改造面积2327㎡。

实施沙坝小学(59.36万元、改造面积848㎡)、人民小学(56.35万元、改造面积805㎡)、蒋家寨小学(31.5万元、改造面积450㎡)、张家小学(157.43万元、改造面积2249㎡)、危房改造项目。

2、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项目:计划申请上级补助350万元,完成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项目7件。

计划申请上级补助各50万元,完成文武社区、**街道社区、大竹篷村、团树村、沙坝脚村、乌邑村等6个村各占地2亩的农民健身广场建设项目,计划申请上级补助74.8万元(其中:地方投24.8万元),实施占地4亩的**文化站建设项目。

3、旅游开发项目:计划申请上级补助450万元,完成旅游开发项目3件。

(1)申请上级补助300万元,实施摩苍林场老遍山水库扩建和植被开发保护项目。

(2)申请上级补助100万元,实施沙坝西山村占地12亩农家乐餐饮旅游服务建设项目。

(3)申请上级补助50万元,实施大竹蓬长官司占地6亩农家乐餐饮旅游服务建设项目。

4、城市建设建设项目:计划申请补助80万元,实施石鼓路旁占地2亩的城南车站建设,方便南片山区群众交通及缓解**西路、石鼓路交通拥挤问题。

5、村级办公场所建设:计划申请上级补助150万元,实施同邑、大寨、袁家、五福、甸头等5个村的村级办公场所拆旧建新项目。

6、卫生设施建设项目:计划申请上级补助120万元,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面积1000㎡。

三、几点建议

(一)新农村建设

当前我县的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资金投入较为分散,项目整合量小质弱,特色体现不够明显,实现“一、三、五”的目标差距较大。

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各乡镇的特点,重点确定建设村,优先整合部门项目,加大资金投入,通过点的包装、打造、提升,带动新农村建设面的推进。

(二)失地农民问题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规模日趋扩大已成必然,部分农民将面临被征土地的现实,农民失地后的就业成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中不容回避的重大社会问题。

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1.合理转变农民身份;2.加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3.加强与驻施用工企业的协调,在用人标准不降低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失地农民就业。

(三)村级道路建设

目前,通达工程基本解决了县乡公路通行难的问题,但是村级道路建设仍然是发展中的难点,村级道路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农民现时的经济水平都很难承担建设村级道路的重任,于是乎小范围的修补、简单筹资投劳已成了村级道路建设的主要模式,难以解决根本性问题,财政奖补项目固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资金压力,但仍然是杯水车薪。

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投入,每年限量解决农村通行难的实际。

(四)非义务教育危改

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重点是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房屋建设项目争取难度较大,我县部分幼儿园房屋结构仍然存在预制块顶板现象,就地震多发区的施甸而言,安全隐患较大。

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1.适当加大对学前教育房屋建设的投入;2.建立社会参与非义务教育竞争机制。

(五)第三产业发展

立足经营城镇大计,**镇已经把“三产强镇”列入重大发展战略,但由于镇级财政困难,无法解决巨额投入问题。

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

1、县级适度投入资金解决业主及服务人员培训经费;

2、想办法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扶持更多的行业。

(六)城市建设

近几年来,县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县城拓展,容貌在改变。但县城南部功能有待完善,**西路拥挤不堪的现状尚未根除。

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投入,打通农贸市场西端南至县人民医院转西连接石鼓东路的街道。

(七)民生问题

2007年中型水库(三块石水库)后期移民扶持补贴政策使水库移民后期生活得到改善,但由于移民户田地基本用于水库建设,现发展困难,移民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未得到根本保障。

6.做大数字新媒体——华龙网调研材料 篇六

3月,我带着省委和分公司的关怀和嘱托,来到县乡村,开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工作和生活。一个多月来,我牢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宗旨,认真履职、积极工作,通过走村串户、与乡亲们攀谈等形式,积极了解村情民意。经过分析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一、村基本情况

村属县乡,距乡政府所在地38公里,距县城124公 里,东邻村,南邻村,西邻镇,北邻县,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9户,乡村人口638人。全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属贫困村。

村森林资源丰富,是省的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5%,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是目前世界上生态保持最好、物种多样并呈立体型分布的地方。村国土面积4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7.8亩,人均耕地1.81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251.8亩;林地54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8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3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草地18200亩,主要用于放养牦牛等牲畜;荒山荒地152亩。村平均海拔290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76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青棵等农作物。

基础设施方面,截止底,全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部农户安装有太阳能;全部农户通电;116户通自来水,有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拥有电视机农户87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0户。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4户。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除组外均为土路;全村共有汽车26辆,拖拉机28辆,摩托车1辆。无车站,无集贸市场。

经济方面,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1.3万元,占总收入的30.89%;畜牧业收入61.4万元,占总收入的36.97%;林业收入11.38万元,占总收入的6.85%;第二、三产业收入21.49万元,占总收入的12.94%;工资性收入18.92万元,占总收入的11.39%。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农民收入以畜牧业收入为主,特色产业是畜牧养殖业。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8.92万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2人(占劳动力的14.08%),均在省内务工。

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4995平方米,拥有教师6人,在校学生81人。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3人,其中小学生81人,中学生42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可提供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场地。医疗卫生设施基本具备,建有村医疗室,村医三名,可提供村民一般生病就诊条件。

人文地理方面,村为纯藏族居住之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除藏族传统节日外,极具地方特色的节日有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丹巴节”和农历九月十五日的“敬山跑马节”。

二、村现状分析

(一)、畜牧业

1、养殖种类和数量

畜牧业是村主要支柱产业,牲畜品种多、养殖数量大。牲畜品种主要有牦牛、黄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骡、猪等。全村共有牦牛、黄牛及犏牛4843头;马、骡785匹;绵羊、山羊1781只;生猪895头。

牦牛是村藏族牧民传统放牧的牲畜,以户为单位,少则40多头,多则200多头,户均饲养牲畜数量居全洲之首。牦牛体格粗壮,适应高海拔地区气候,觅食能力强,牦牛肉、皮、毛、尾是人世代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牦牛肉营养价值高、口味好,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绵羊也是村传统的养殖品种,主要以白色绵羊为主。绵羊产毛性能好,绵羊毛是藏族妇女手工纺织的重要原料,羊粪还是种植业有机肥料的主要来源。此外,绵羊具有繁殖率高、易于饲养、出栏快等特点,并且市场价格与牦牛接近,因此,近几年村绵羊养殖数量在不断增加。

藏猪是村养殖特色品种。一般用蔓菁、洋芋、谷物喂养,牧场饲养的藏猪还喂食酸奶等,不使用混合饲料,更不用添加剂,肉质极好。用藏猪制作的琵琶猪肉是村的一个特色产品。

2、养殖特点 长期以来,村牧民大群牧养牛羊,难以圈养,只能采取终年放牧的管理方式。为尽量保护冬季草场,使牲畜顺利过冬,牧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按季转场的放牧方式,即冬春季节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迁移,夏秋季节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转场。这种放牧方式不论对牲畜喂养保障还是对生态保护来说都是有益的。

3、牲畜销售

村牲畜数量大,出栏率高,但是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村民自发收购,或者牧民直接将牲畜赶到县城进行交易,交易成本高,且销售价格和数量变动大,市场得不到保障。无肉产品深加工。

(二)、种植业

村的农田主要分布在海拔2300-2800米的河谷地带,属高原性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7℃,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主要种植小麦、包谷、青稞、洋芋、蔓菁、油菜及蔬菜、水果、干

果等。村特殊的自然地理形成了独特的农田分布和耕作生产方式,全村种植农作物的耕地分水浇地和干谷地两类。

1、水浇地

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村庄周围,一年一熟有余,小麦、青稞收割后播种包谷。近两年村引入地膜覆盖技术种植包谷,产量有明显提高。水浇地是主要产量地,实行轮作,增加冬播作物,苗期施肥灌溉。对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地区,增种蔓菁等饲草绿肥,达到既增强地力,又有利于牲畜饲养的目的。

2、干谷地

干谷地主要分布在离村庄较远的庄房,一年一熟,主要播种包谷、洋芋等作物。近几年在干谷地大量引入核桃种植,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有比较大的提升。目前大部分核桃树还处于幼苗期,预计5年后挂果,届时将有较好的经济收益。村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习俗形成了独特的“一家三户”式家庭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一户人家分别在村庄、牧场、庄房耕作放牧,以村庄里的主家为中心,分散经营牧业和农业,形成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生产生活格局。

3、种植特点

根据调查发现,村农业种植品种单一,生产成本过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不合理、农业产出收入较低。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青稞、洋芋,经济林果主要有核桃,种植品种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除少部分拥有汽车、拖拉机的农户外,农产品从种植、收割到销售均靠人挑马驮,且生产工具简单,农民生产成本过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不合理,种植结构上过于重视粮食作物的比重,忽视经济作物对增收的重要性;农业产出收入较低。,农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1.3万元,畜牧业收入6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农业产出收益较低。

(三)、生态环境

村周围地区是世界一流美学价值的自然生态区,是全球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区最独具特色的地方。

这里是县重要原始森林区,是唯一免遭森工企业采伐的“处女地”。境内有云岭杉林、华林松林、高山松林、杨树林、柳树林、铁杉林、香柏林、白桦林、杜鹃林等,此外,还有红豆杉、榛木、楸木等珍贵树种,林种丰富。松茸、羊肚菌等林下野生资源极为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林中有雪豹、小熊猫、藏马鸡、锦鸡等珍稀动物,八大名花在这里样样俱全。

村的山脉南北纵贯、东西并列,错落有致的崇山峻岭源于自然造化,丽质天成,神、秀、美的景观构成了的基本地貌和原始生态。河发源于西北面格咱盖公措,贯穿全境,与河汇合,向东流入金沙江,流程约60公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两岸青山绿树,风景如画。

有若干个高山天然淡水湖泊,面积较大的有那波措、色列措、顶朗措。这些湖泊形态各异、风光迷人,像镶嵌在绿毯上的蓝宝石。此外,珍珠滩和七彩瀑布是境内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在这里,林涛、急流、飞瀑、涌泉,仿若置身于天籁之中。遗憾的是几年前由于珍珠滩上游发生泥石流,滚涌而下的淤泥掩埋了珍珠滩层层清澈见底的积水潭,只剩下七彩瀑布一个景点。不过,珍珠滩上遍生的苔藓蕨类植物构成了另外一派景观,也极具观赏价值。

高山草场是地形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当地藏民的季节性牧场。其中,南宝草场、德杰草场是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草场。南宝草场海拔4000米,面积约500公顷;德杰草场位于蜀都湖东面,海拔3900米,面积约700公顷。草场不仅作为放牧的场地,绿草、野花、羊群、牛群、蓝天、白云,“世外桃园”般的美景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社会人文环境

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藏族村寨,这里的人勤劳、善良、朴实,祖祖辈辈在这快土地上辛勤耕作,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祥和、政治安定。村除1名汉族外,其余都是藏族,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发扬,并衍生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丹巴节”和农历九月十五日的“敬山跑马节”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日。人们身着盛装,举行群众性祭祀活动和赛马等娱乐活动,展示了村寨的历史风貌和人文风情。此外,村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人们载歌载舞,用歌舞抒发感情、表达愿望、憧憬未来。

(五)、交通

目前村有一条土路通乡政府,全长38公里,可通行拖拉机、农用车、载重货车等。,乡对该道路进行了一次修整,道路通行条件得到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路面狭窄、崎岖不平、晴通雨断的情况。该情况得到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县交通局实地勘察后,计划年内对该道路进行改造,进一步改善道路通行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村位于县城以东、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边缘,与县城直线距离不超过40公里。实际上,村曾经有两次机会可以修通直达县城的公路。1997年,开发林区提到了州县政府的议事日程,随后,通过一年的野外勘测,林区公路规划基本确定。正准备动工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保护生态、禁伐天然林的英明决策,公路修建就此搁浅。父老乡亲困惑、惋惜后,冷静思考,为这里的生态环境免遭人为残酷破坏送了一口气。第二次机会来源于以景区为中心的东部精品旅游南北环线计划,该计划初步确定从经蜀都湖修建一条公路至村,再往南延伸到泸沽湖,往北延伸(来源:文秘114)连接稻城亚丁。就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修筑景区公路时,国务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如果修建该道路,将会对申遗工作造成重大影响,于是,直接通达县城公路的修建计划第二次被搁浅。

(六)、农家旅游接待业

随着村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被外界不断认知,来到旅游的人员逐年增加,据统计,村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约400人左右。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按人均消费400元计算,村旅游收入共计16万余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10%。预计后旅游收入还将大幅增加,所占比重会进一步加大。但是,村在发展旅游接待的同时,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旅游接待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协调,存在农户各自经营、各自揽客,甚至哄抢客源、恶性竞争的情况,不利于旅游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2、重自然风光,忽视人文资源的挖掘。旅游的六大要素就是“吃、住、行、游、购、娱”,在,旅游行为、旅游活动过于单一,应与旅游活动关系密切的风时节令习俗、居住地民俗、生产习俗和传统节日活动等结合起来,增加人文内涵,使旅游者来到不仅是观光,同时也是享受文化的熏陶。

3、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交通条件、接待条件、卫生条件、食宿环境等急需加强。

4、旅游宣传不到位。目前旅游宣传主要靠农户自主单独进行,客源大部分是回头客,宣传渠道单

一、宣传面不广。

通过对村产业状况、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基础设施及旅游接待等情况综合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村人均田地面积大,但产量较低,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种植品种不多,比重不大。

?村牲畜饲养量大,但销售渠道单

一、市场得不到保障,收益不好。

?基础设施落后是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道路通行条件不好、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不完备、村民居住屋舍陈旧、卫生条件差、集贸市场及村民娱乐设施缺乏等方面。

?生态环境保护仍然是村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三江流域核心保护区,相关保护政策措施比较齐备,一直以来,村两委致力抓好落实工作,效果良好,但是,偷猎、倒卖木材情况还是时有发生,村民建盖房屋、烧柴等过量砍伐现象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保护构成了威胁。

?村旅游接待逐渐兴起,但是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不高,存在资源分配不平均、接待标准不统一、安全隐患大等问题,须及时进行解决。

三、关于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种植养殖质量,确保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三者之间及其各自内部不协调的地方进行调整,使结构趋于合理,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其趋于合理化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社会稳定、保证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村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在:(1)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大,且第一产业结构内部不合理。(2)第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针对该原因分析,就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提出如下建议:

1、种植业中进一步增加经济林果和经济作物的比重,逐渐减少效益产出较差的玉米、青稞等作物的种植。村的人均耕地面积是比较多的,但是人们终年劳作,收益却不是很好。很多老百姓说,我们要种玉米、种蔓菁,这样牲畜才有饲料可供喂养,他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市场经济中贸易的基本规律,一定程度上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中,需要各级政府进行组织引导,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种植品种,科学栽种。

2、畜牧业是村的主要产业。牦牛养殖量居全州之首,数量大、质量好,但是牧民收益并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牦牛生长周期长,自然放牧条件下,遇到冰雪等恶劣天气时死亡率高,喂养成本大。建议村减少牦牛饲养量,增加绵羊、山羊的数量。从收益方面来说,山、绵羊饲养周期短、繁殖快、出栏率高,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不过,在增加牲畜养殖量的同时,一定要考虑生态保护问题,不宜盲目增加养殖数量,要寻求一个既能增加农民畜牧业收入,又能合理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平衡点。

3、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为主的服务业。引入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建设基地,搞好产销衔接。按照订单合同、合作制、股份制等经营组织形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张经济林果及牲畜肉产品加工、储藏、运销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建设专业批发市场,为农产品贸易搭建服务平台。采取直销、进军超市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拓展销售渠道。另外,引导建立农民协会等组织,把服务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合起来为村民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推行协会代表村民与企业签订合同,防止压级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村民利益。

(二)、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木材砍伐数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议对于特殊保护的公益林,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采伐;在修建房屋及烧柴等村民所需的木材采伐管理方面,加强采伐限额、凭证采伐制度的监督检查。

根据调查,目前村藏族民居建筑均为土木结构,房顶采用木板多层覆盖,屋面木板每3-5年更换一次。按每户房屋屋顶面积400平方米测算,更换一次约需600平方米木板,约需砍伐树木50-100棵,投入劳动力30个工次。累计,村平均每年用于屋顶木板更换需砍伐树木棵左右,投入劳动力100个工次,生态保护形势严峻。此外,木板屋面还存在易腐烂、易渗漏等缺点。因此,建议村在充分保持藏族民居建筑特点的前提下,居住房屋屋面更换为瓦面屋顶,建议各级政府给与政策引导和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次投资,一劳永逸,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屋面渗漏问题,同时解放了大批劳动力,让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其它产业中,创造更多财富。

(三)、建立小集贸市场,提供村民交易与集会的场所,并进一步建成旅游小城镇。

农村集贸市场作为一个商品交易的场所,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集贸市场最主要的作用是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引导,不仅如此,农村集贸市场还是农村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集散地和现代文明从城市向农村传播的中转站,是党和政府政策、路线、法规的宣传阵地。

1)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成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消除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必然途径。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引导和方便农民进入市场,并促使他们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及时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使农村经济逐步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2)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集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是农民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把农产品转化为货币收入;二是乡镇企业的产品也要通过市场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从而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民可以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活动的亲身感受和与周围农民、经营者的交流中获得的信息来改变其产品结构,使农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可间接地促进农民增收。

3)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通过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能够引导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从而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培养出一批农村能人,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村由于长期封闭,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很少。村没有集市,也没有到乡县集市赶集的条件和习惯,长期以来形成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还没有融入市场经济建设的大潮之中。因此,建议在村设立小集贸市场。

?根据村的情况来看,宜建设一个小规模的集贸市场。

?集贸市场选址。位于组和村委会所在地之间,选择一块平坦且能够向外扩展的土地用于建设集贸市场。

?集贸市场的建筑风格要以当地藏族民居建筑风格一致,最好采用土木结构,瓦面屋顶。

?集贸市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小镇的建设,在集贸市场的选址和建设中,不仅考虑集贸市场的功能,还要考虑未来旅游接待的功能,即未来的集贸市场既是村民贸易的市场,也是旅游接待、旅游购物、旅游食宿的市场。进一步建成旅游小城镇。

?集贸市场采取村统一规划、集体提供土地、村民自愿集资建房的模式进行建设。

?集贸市场规划建设中,考虑建设村民公共活动广场,提供村民娱乐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此外,要重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健全市场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四)、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接待,提高农民收入。

村困难在山、问题在山,出路也在山。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的核心区、后花园,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将逐步发展成为迪庆州生态旅游的胜地。目前已有部分农户开始从事旅游接待服务,但是总体来说存在发展不平衡、服务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并且存在旅游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组织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和创新。

1、成立村旅游协会,加强旅游接待管理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农村深化改革和发展的产物,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利于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规范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锻炼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因此,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各级政府及时协调、引导村农户成立村旅游协会,使协会充分发挥作用,对旅游接待资源统一进行规范管理,使旅游接待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2、建章立制,规范旅游接待服务

协会是否得到会员的拥护,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协会自身有没有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是否优化服务质量,不断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协会要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方针,致力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上作文章,不断规范协会运作。首先是制订《章程》,用《章程》来规范协会的行为,促进协会的自身发展。二是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会议制度,如定期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定期召开理事会议、常务理事会,讨论解决协会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还要制定《住宿、餐饮、马匹提成管理办法》、《马匹管理办法》、《客源分配管理办法》、《卫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四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独立核算,配备专职人员,坚持财务收支帐目公开制度。此外,协会要统一旅游接待收费标准,监督各农户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并引入保险公司的相关保险业务,切实保障旅游者在的旅游安全,消除农户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发生游客安全事故的隐患。

3、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旅游环境:

(1)改善村至乡的公路状况。村至乡公路全长38公里,全部沙石路面,路况较差,崎岖不平且路面狭窄,汽车通行时间2小时左右,限制了旅游的发展,也极大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a、建议对该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并铺设为柏油马路;b、如有可能,尽快修建—德杰牧场—蜀都湖公路,直接通达县城。

(2)改进村内公共设施建设。比如村内路面硬化、公共卫生厕所建设、路灯建设、垃圾池建设等。结合今年整村推进项目,建议重点考虑强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3)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和旅游配套设施

标志性建筑可强化地方旅游形象、提升地方旅游品位。标志性建筑还要充分考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既有突出性,又要与地方建筑特色融为一体。建议在组附近的公路上修建一座具有藏族特色的大门,使其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村的标志性建筑,二是作为旅游者进入村的入口,便于对旅游者进行统一登记、统一管理。此外,在大门旁边,配套建设游客接待服务站和旅游协会办公场所。

4、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尽管正在被外界逐渐认知,但是,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的知名度是远远不够的。发展旅游,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做好宣传,把推向世界。(1)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从多种途径积极宣传。广告宣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是不太现实的,建议多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特别是媒体应多给与贫困地区的关注和扶持,加大的宣传力度。

(2)建立专门的旅游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宣传,搭建与旅游者之间的桥梁。

(3)建立旅游计算机管理系统,并与旅游网站集成,实现两个功能:a、协会利用该系统,实现游客住宿、餐饮、马匹选择等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分配、管理;b、游客通过该系统,实现住宿、餐饮、马匹等网上提前预订,充分保障旅游行程计划。

农村旅游要走向市场,吸引广大旅游者,需要营销策划,产品推介,但是仅靠单一的农户或是协会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需要政府搭建农村旅游发展的推动平台,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作用和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大力支持和扶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村新农村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同时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我们大家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7.做大数字新媒体——华龙网调研材料 篇七

作为新环境下最为重要的媒体形式之一,数字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获得方式多、约束性低等优势,已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人们传统落后的交流方式被彻底颠覆。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审视,紧跟时代前沿的艺术潮流,充分引入数字媒体,丰富教学手段,探索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模式。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新环境中,人们接触到最多的新词汇便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所有这些现代化的因素组合便形成了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和大众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再以报纸、书籍等作为媒介,而是以现代化数字终端作为平台进行信息的传输。其特点是速度快,以网络为媒介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是对传统艺术教学的突破,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时间以及空间对教学的限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模式,使学生求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可以随时通过数字媒体来获得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学生的选择更具多样性。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不仅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信息的获取方式也更加丰富。新环境下的数字媒体综合利用了网络资源,并且逐渐具备了网络资源的特征,例如丰富性、便捷性以及高速性等。正是由于这个因素,数字媒体可以说是当今最普遍的媒体技术。伴随着人们体验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数字媒体所取代,学生会获得空前自由。在艺术教学中,通过引入数字媒体,能够变传统教学为大众化交流,有了更多人的参与,有利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发展到现在,数字媒体已经深深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人们互动与求知时最先想到的便是数字媒体这一方式。数字媒体正在以不可估量的优势以及无法匹及的速度开启新的媒体时代,引领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新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模式

(一)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中,课堂教学、课题以及实践等内容融为一体,使得教学方法中的过程与实践教学得到强化,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自起便有不少高校开设了艺术工作室,作为教学活动平台,把专业课题项目任务当作主线,通过教师或者专家的指导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工作室设置中,要以人才培养方向为依据,以实践能力为基础,从社会需求出发,充分解决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之前的冲突。通过这种方式,实验设备得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特长也会得以发展,不断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专业方向。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还应该注重项目实践,确保课堂教学为项目实践服务。在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创作水平。这种工作室融教学、实践及营利为一体,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也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自身的应用实践性。

(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是教育界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教学而言,有必要引入该教学模式。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优势,和社会中相关企业合作,在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能够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而且还能够根据客户的反馈及时调整。这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生产,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的产、学、研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订单式培养模式、项目导入模式以及项目库储备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高校在教学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特点,取长补短。从本校及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发展出发,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推动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学生的创造力也有了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机会,从而推动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发展。

(三)国际化教学模式

8.做大数字新媒体——华龙网调研材料 篇八

一、优势和现状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时期,榆阳区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制订了确保落实的有效措施,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载体,以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动苗木花卉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1、榆阳区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优势

从国际国内大环境看:①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信息共享化的深入发展,为苗木花卉走向国际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将会大幅增加,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消费需求多元化趋势的出现,将带来苗木花卉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为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③城市改造和小城镇的兴建,生态环境的建设,为苗木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榆阳区实际情况看,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具有以下几个有利条件:①具有优质丰富的土地资源,非常适合苗木花卉大面积繁育;②具有较为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近年来,榆阳区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为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③具有较为先进的技术支撑。区内有榆林市和榆阳区林木种苗工作站,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1

种苗繁育技术不断提高,种植技术逐步成熟,为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区上把苗木花卉列为榆阳区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研究确定了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不仅在资金、政策、信息、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而且还经常组织各种协调会,为农户解决生产、销售、资金等方面的难题,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3、精心培育龙头,创新发展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榆阳区已培育并形成了浩淼花卉、北方花卉等19家龙头企业,已种植苗木花卉4万多亩,实行统一建棚、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将种苗繁育和花卉生产、销售有机统一起来,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成功举办榆阳区首届苗木展销会,为进一步促进榆阳区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农户参与。通过政府引导扶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苗木花卉产业已成为榆阳区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逐年提高,全区现有农户4000多户参与种植。

5、强化优质服务,提升发展水平。近年来,榆阳区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在加大资金扶持的基础上,通过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讲座)、现场指导、信息发布、组织参加博览会等形式,积极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榆阳区苗木花卉的种植规模和质量

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充分肯定,榆阳区苗木花卉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

二、存在问题

榆阳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畏难情绪。一些乡镇、部门领导和群众对榆阳区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缺乏深层次的认识,观望多于实干,过分强调产业发展初级阶段的困难和问题,发展信心不足,导致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不主动,工作措施滞后。

2、种植规模不大,辐射带动力不强。虽然目前榆阳区苗木花卉已种植4万多亩,但整个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农民群众对苗木花卉产业发展风险担忧多,对发展效益认识不足,不少群众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形成种植高潮。

3、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搭建花卉种植的保暖钢棚每亩需要资金近2万元,农民缺乏启动资金,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流动资金也不足。农户贷款难,信贷服务明显滞后,行业担保机制不健全,抵押贷款难以解决。

4、品种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不高。榆阳区苗木花卉产业总体规模小、经营分散、专业化程度低,特别是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者受传统小农观念束缚和资金条件等的限制,处于小、散、多、杂的状态,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资源的配置、利用和技

术引进等方面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组织,抵抗自然灾害和防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5、技术人才缺乏,服务体系不健全。现有技术服务人才不多,科技服务网络不健全,农户种植管理和经营水平粗放,技术、信贷、信息、流通等专门服务不到位,种植效益不高,全县没有形成统一品牌和市场,农户之间无序竞争、相互抬杠、相互杀价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有榆阳区林木种苗工作站,但抓全区的苗木花卉发展力度不够,加上没有专业市场,营销人员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苗木花卉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抢抓机遇,研究对策,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榆阳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成为一项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为此,我们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要围绕建设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科普观光园的目标,聘请省级或市级专家对榆阳区发展苗木花卉情况进行策划,并认真完善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苗木花卉的政策和发展远景,让更多的人了解苗木花卉产业,增强种植苗木花卉的信心,吸引更多的干部群众参与到苗木花卉产业发展中来,及早落实本乡镇发展苗木花卉的措施。

2、健全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一是成立区苗木花卉产业领导小组。从调研情况看,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加强对苗木花卉工作的领导显得极其必要。为此,建议成立榆阳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选派得力干部,具体承担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宣传、规划、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做到苗木花卉发展有名、有机构,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建立专门的苗木花卉网站。通过有关文字资料、展示相关图片等介绍榆阳区种植苗木花卉的面积和品种,积极推介榆阳发展苗木花卉政策、产业现状和发展远景规划,让外界更加了解榆阳,进一步提高榆阳区苗木花卉的知名度,促进榆阳区苗木花卉逐步走向全省和周边省区市。三是成立榆阳区苗木花卉合作社,各乡镇相应成立苗木花卉合作分社,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全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棚、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高效益,提升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水平,努力实现苗木花卉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

3、培育典型,增强辐射带动效应。一是积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并对引进、繁育、推广新优品种龙头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同时,要用好用活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扩大种植规模,增强辐射带动力,并在发展较成功的乡镇稳步推进,再逐步全区推广。二是组建区苗木花卉贷款担保公司。通过区财政先期借款、龙头大户集资、广大农户参与的形式,筹募、建立担保基金,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信贷担保。三是搞好“银企合作”的协调与服务。帮助苗木花卉企业争取贷款,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确保

企业留得下、做得大、发展好,让广大农户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成功典型示范引导下,变心动为行动,促进榆阳区苗木花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提质增效,实现跨越式发展。

4、统一品牌,增强产业竞争力。目前,我国苗木花卉产业正处在转型时期,消费市场日渐成熟,产品优质优价在大部分地区得以体现,树立品牌,以质取胜已成为苗木花卉界的共识。我们讲市场竞争力是由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与信誉竞争力三大因素组成的,而品牌则是这三大因素最佳组合的产物。为此,要做大做强苗木花卉产业,必须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紧紧瞄准国内外市场,大力实施“树立品牌,以质取胜”的策略,实行全区统一品牌,促进苗木花卉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5、科技兴业,提升发展水平。苗木花卉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效益和高风险的特点,要加快发展,科技是关键。一要加快农科教结合步伐。要把科技对接、人才引进作为提高苗木花卉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制定优惠政策,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鼓励专家教授、技术人员到本地指导、科技攻关、科技合作。二要培养一批“土专家”。要加大培训力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对区、乡、村干部和农民骨干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采取措施,鼓励现有科技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田间地头,实行专题讲座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提高农户种植、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水平。三要调整品种结构。特别是花卉产业,要根据自身的环境资源、技术条件与市场需求,科学准确地确定适合榆阳区栽培的主导品种、接换

品种和辅助配套品种,把握好产品的市场定位,组织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6、开拓市场,提高产业效益。一是规范行业秩序。要加大市场的开拓力度,实行企业化运作,采用营业定点销售和人员推销的方式,把榆阳区的苗木花卉产品成功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同时充分利用合作社的行业规范及组织协调功能,提高农户的整体素质和团队精神,避免无序竞争。二是建立营销队伍。吸收一批有商业头脑、懂经营的人长期在外或依托驻外办开拓市场,采用公司化管理,工资实行“底薪+销售提成”,并对开拓出新市场的营销人员实行奖励政策,推动农户与营销人员共同富裕,保证苗木花卉源源不断地销往外地市场,确保苗木花卉生产的效益。

上一篇:团员个人思想总结下一篇:保护环境卫生的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