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行风建设

2024-07-14

医疗卫生行风建设(精选12篇)

1.医疗卫生行风建设 篇一

黑龙江省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培训心得体会

新年伊始,我在网上参加了《黑龙江省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规定》的培训,这次培训我认真学习了《不良记录规定》、《九不准文件》、《立标杆守底线落实行风建设》、《廉洁风险防控规则》、《违纪调查处理办法》、《医德考评制度》、《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医院廉洁防控指导意见》和《医院权利风险防控规则》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九不准文件》的具体内容,九不准就是:

一、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

二、不准开单提成。

三、不准违规收费。

四、不准违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

五、不准参与推销活动和违规发布医疗广告。

六、不准为商业目的统方。

七、不准违规私自采购使用医药产品。

八、不准收受回扣。

九、不准收受患者“红包”。

“九不准”体现了从严要求,从医疗卫生行业实际出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内容规定非常明确、具体,态度鲜明,对全行业一律同等要求,不留死角,不搞特殊化,目的就是要正确约束和引导医疗服务行为,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人员的遵纪守法意识、廉洁从医意识。“九不准”注重防微杜渐,避免“小病不治酿成大病,大病拖延酿成不幸”。我们要把“九不准”作为每一个医疗卫生机构、每一名医疗卫生人员的行为准则,努力在医疗服务中彰显行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了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事业改革发展成败,关系医疗卫生人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自有医生职业的那一天起,医德、医术、医风就密不可分,希波克拉底誓言犹铿锵在耳。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领悟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体会到做为一名医务人员身上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医生是一种责任,医生是一种义务,而医生更是我的骄傲。医生要肩负着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要做到让病人满意、群众满意、社会满意。因此,作为一名基层医务人员,我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但我也感觉到我的神圣使命。“九不准”规定为我今后医疗工作的开展指明了道路,避免了我在医疗工作中出现错误。正像医生职业道德所言:“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我一定会遵守“九不准”的规定,做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奉献自己的一切。

2.医疗卫生行风建设 篇二

1 存在的问题

1.1 机构设置不健全、不规范

从现有卫生应急机构设置情况来看,2003年,随着SARS的危机和公共卫生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的市级卫生应急专业机构与同级其他公共卫生机构组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分别在国家和地方各省、市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卫生应急办。而部分县市(区)疾控机构由于自身体制原因至今仍挂靠于防疫科或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县乡医疗机构则仅有一名工作人员。由于受政府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各县其设置、人员、设备和技术等资源配置规模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且缺乏规范性和基础性支撑。县乡级医疗卫生应急职能机构所面临的“不统一”效应或处置乏力弊端制约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处置服务水平及其可持续发展。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全省县级卫生机构己设置独立的应急部门仅11家,占全省调查总数的11.11%(11/99);其中43家配有工作人员,平均每家仅有3.9人。

1.2 缺乏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经费投入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政策调整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全球基金项目”的支持,以及应对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初步形成,我国省、市级以上疾控机构的总体建设逐渐加强、日趋完善。而惠及县级疾控机构的主要是重点项目工作的业务用房和仪器设备的普遍更新与改善。但是,对于县乡级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建设来说,尚没有得到应有的倾斜和足够的关注[2]。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2008~2009年三年间,99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平均每年仅有日常卫生应急工作经费4.6万元。

1.3 预案体系尚不完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县、乡镇之间的预案体系没有很好衔接,横向不能到边,纵向不能到底;个别乡镇预案编制工作甚至才刚刚启动;预案的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增强;预案演练缺乏统一规划、指导、监督和评估机制。

1.4 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部分县、大多数乡镇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尚未建立,亟待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

1.5 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预测预警能力不强

至今尚未建立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及可利用信息资料的数据库;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制度不严格,监测预警的敏感性、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还不高;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监测预警能力不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监测、报告体系有待完善,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传输基础设施、设备陈旧,应急检测支撑体系不完善。

1.6 应急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与实战需求存在差距

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和技术专家等特殊人才相对缺乏;应急专业队伍能力建设不足;各类卫生应急队伍的培训演练机制不健全,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培训演练的数量和质量与实战要求还有距离,多局限在小范围低层次演练,功能性演练与综合演练较少;远程快速联动和不同专业应急队伍间的协同能力不强。

1.7 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卫生应急专业队伍采取平战结合管理模式,但装备严重不足,野外通讯、生存、快速检测、救治装备十分落后,缺乏系统的训练手段和条件,难以适应特大灾难灾害时的应急需要。

1.8 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

现有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更新、轮换、补偿政策不健全,品种难以动态调整,没有形成应急物资的集约化、数字化管理。在应急物资储备建设上缺乏地域和物资品种的统筹设计,没能做到物资调拨和配送的区域性优化;缺乏对各类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市场信息的掌控,没有建立相关的商业目录。

2 问题原因分析

2.1 投入不足

2.1.1 认识偏差

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以及政策上的失衡导致政府对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职能机构硬件建设滞后[5],日常支出受限。政府对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投入有限,不能确保新形势下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正常运转,无力应对重大疫情或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

2.1.2“分税制”影响

据了解,当前我国分税制尚不完善,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尚没有纳入分税制的体系中,地方政府无法有效利用地方税收的手段,筹措发展卫生应急机制建设所需的大量公共财政资金。特别是西部地区,用于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资金更加匮乏[5]。

2.2 公共卫生人才匮乏

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我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只占8.8%,中级以下职称者高达91.2%。造成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一是现有卫生体制下受中专学历晋升副主任医师资格必需“破格”,而且破格条件高于“专科”毕业生,否则不能晋升副高职称的政策限制,使低学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定格于中级层面;二是从事疾控等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与医务人员相比,社会和经济地位较低,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三是作为事业单位,对无专业特长的人员却不乏诱惑力,大量低学历无学历人员被安插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致使人力素质越来越低。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瓶颈。

2.3 管理人才不足

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不仪承担拟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政策措施、卫生应急预案等工作,还要承担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等工作。2009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会议上通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有独立编制卫生应急工作机构的还不到20%,且存在着职责不分。基层卫生应急管理机构人员编制不足,现有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和实践经验,这些影响着公共卫生的应急处置。

2.4 应急队伍装备不足

卫生应急队伍涉及医疗救援、传染病、各类中毒、放射事故等。只有良好的装备,才能做到科学、及时、有效的处置。应急技术是制约应急能力的核心因素。应急队伍除装备必须的个人防护用品外,还有装备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的器械和快速监测检验等设备。目前基层只有简单的个人防护用品,无快速监测检验设备和试剂。

2.5 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保障制度不健全

卫生应急的具体任务在县、乡基层,基层不仅要抓好辖区内各项卫生应急工作政策和措施的落实,还要承担发现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道关口的职责,任务繁重、责仟重大、涉及面广、协调性强。但目前基层卫生应急工作在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县级虽成立了卫生应急专家库和卫生应急队伍,基本属于临肘组建。受专业水平限制,目前只能应付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县乡级卫生机构应急职能体系建设

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和具有3~5人编制的卫生应急办公室,疾控机构组建有3~5人组成的应急管理科室,统一装备专门设备、明确工作职责,行使上级赋予的工作职能。县乡医疗机构设置专门的应急办事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辖区应急管理工作。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合作、法律保障”为特点的卫生应急工作体制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4]。

3.2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在县级疾控机构中建立一支有综合应急素质和能力的应急事件处置队伍,以适应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需要。人员素质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为主体,具体可按高、中、初级技术职称各占1/3的比例配备。同时,加强卫生应急队伍技能培训,可采取分专业培训、外出学习考察、医疗卫生人员的全员培训、案例讨论、分专业参加上级应急演练或汇演,适时组织实战或多专业协同演练等方式,提高应急队伍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3.3 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是卫生应急工作的基础。要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继续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建立符合规范的传染病病区及各类专业齐全的专科门诊,加大仪器设备投入和更新,提高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的技术水平[6]。同时,适当增加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3.4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落实卫生应急资源保障

认真落实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准备制度,完善县、乡二级应急物资储备。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储备、统一调度、有偿使用的原则,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加强抗洪救灾、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救治、群体性伤亡事故等所需药品、器械的储备,增加应对新型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药械储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生产、调拨、配送和监督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建立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调度机制[3]。

3.5 加强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信息的收集体系,完成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核辐射事件等公共卫生风险隐患排查。乡镇卫生院应建立临床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报告机制、以及发热伴出疹、呼吸道、肠道疾病等症状哨点监测制度;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建立因病缺课、缺勤监测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机制。

3.6 注重信息交流,加强联防联控

获取消息和快速反应是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理的前提,加快信息网建设,实施网上沟通是交流经验共享有限资源的佳径。构筑疾控部门之间,与医疗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在相关部门之间设置统一快速联系方式方法,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的重要保证。同时,应加强与教育、农林、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互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共享信息资源,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共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摘要: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尚有局部地区的县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由于受“过去‘卫生防疫’工作模式”以及“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投入不足和其机构内部资源配置失衡”等因素影响,导致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滞后、卫生人才匮乏、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保障制度不健全。因此,必须通过“创新机制、转变职能、增加专项投入、建立专门的卫生应急机构和服务设施”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着力加强县乡级卫生机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增强卫生应急人员综合素质与技术理论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或提升县乡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应急能力。

关键词:卫生机构,应急能力,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Z].2009:7.

[2]冯学山,赵新平,范林,等.中西部三省CDC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调查[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2):85-86.

[3]张艳丽,马安宁,张洪才,等.关于实现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2):57.

[4]夏侠,罗卫东,何跃中,等.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J].人民军医,2007,5(6):326-327.

[5]李锋,张辉,程苏琴,等.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10):88-89.

3.医疗卫生行风建设 篇三

浙江省绍兴市卫生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工程师,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毕业,上海交大MPA,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卫生信息化工程,医疗信息工程。

历经20多年发展,我国医院信息化从早期的单机单用户应用转变为部门级和全院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从以财务、药品和管理为中心,向以支持临床业务和电子病历应用为中心转变;从局限在医院内部应用,发展到区域医疗信息化应用……以绍兴市人民医院为例,其代表绍兴市最高医疗水平,年门急诊量近百万人次,年出院病人3万余人次。在如此大的病人流量面前,信息化建设就可以优化就诊流程,减少患者排队挂号等候时间,实现挂号、检验、交费、取药等一站式、无胶片、无纸化服务,简化看病流程,杜绝“三长一短”现象,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进入“云”端

从IT界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有关云计算的论述及争论持续火热。但不可否认的是,云计算时代已经到来。云计算魅力在于,理想化状态下,随着云应用的深入,客户无须投入大量的精力用于IT的基础建设和维护,从而可以完全专注于核心业务本身。从这点来看,云计算开创了数据中心建设的新时代,其本质在于解决资源共享和服务的问题,其支撑在于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数以万计的不同规模的数据中心以及超算中心。

如果将“云”引入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中,将能够整合各类医疗资源,共同组建基于“云”的医疗卫生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成本控制和效率。

在云计算模式下,各类医疗机构通过完善自身的数据中心建设并接入,成为“云”的重要组成元素。各机构提供相应服务的同时,也同样可以获取所需的资源:病人可以在任意医疗机构就诊并得到相同的医疗服务;医生可以通过任意工作站及时获取相关病患的病史和诊疗信息,并方便的组织相关专家会诊;任何突发事件的受伤者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最优的救治……这些如果能够实现,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医改的步伐也会相应加快。

IT基础架构新挑战

通常,云计算按服务层次可分为IaaS、Paas和SaaS。其中IaaS(Infrastructure as aService,基础架构即服务)是基础层,通过虚拟化、动态化将IT基础资源(计算、网络、存储)形成资源池。医疗云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计算、存储资源,运行自己的业务系统同时贡献自身多余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在IaaS之上是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在此环境下开发特色业务而无需自行购买,从而避免重复投资带来的浪费,并为实现标准化奠定了基础。最上层是SaaS(Soft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医疗云可以为成员和公众提供各类卫生医疗应用服务,各类机构至可以在短期内实现信息化水平同步。

在云计算模式的建立引发技术变革的同时,必然带来全新的IT服务体系。由于上层应用以及服务模式的变革,作为支撑体系的IT基础架构(Iaas)必将面临新的挑战。

1、新业务模式下的流量挑战

由于业务模式的创新,大量跨部门、跨区域流转的数据流不断增多,数据流向变得无序,同时伴随着突发流量的不断增多,新业务的不断上线,以及服务对象的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展,原本充裕的带宽逐渐捉襟见肘,基础架构的可靠性、冗佘度也将经受挑战。由此看来,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新一代数据中心架构必须具备高带宽、低时延、从容应对突发流量的特质,以适应新的业务需求。

2、共享带来的虚拟化挑战

资源共享为人们对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遐想,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资源共享成为了必由之路。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众多,采用的信息化产品和方案种类各异,而且由于构建于不同年代,厂家和标准也不尽相同。要实现资源共享,就需要对各种设备乃至应用实施整合,使用虚拟化和标准化技术屏蔽异构、实现共存。正如计算和存储网络IP化趋势,这是虚拟化的第一阶段。面向未来,IT基础架构,包括服务器、网络和存储逐渐资源化,形成成千上万的虚拟机,每种业务应用设计不再独占服务器和存储等资源,而是在不同的虚拟机上实现迁移,从而实现资源的复用和共享,这是虚拟化的第二阶段,也是云时代的特征。

显然,要实现资源共享,就必须面对要实现虚拟化的挑战。

3、虚拟化带来的安全挑战

云架构下网络虚拟化后,原本清晰的边界变得模糊,分布在卫生疾控部门、医院等不同机构数据中心的数据由于业务需要而流动,原本静态的防护方式不再适用;医疗卫生云服务对象日益广泛,对于客户端的控制和授权将会异常艰难;加上网络中的泛滥的病毒以及黑客攻击,如何实现云时代的安全体系建设,也是卫生医疗信息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安全建设模型将安全嵌入到基础网络架构中,可以增强云计算的安全防护能力并根据风险预警进行实时的策略控制,是云安全的基本思路。

4、资源统一带来的管理挑战

传统的网络管理大多基于设备,包括对设备的配置和监测,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只能被动响应。云架构下的云管理,将原本分离的计算、网络、存储管理将聚合为统一管理,管理的幅度变宽;并且管理的深度也要实现质变,由简单的设备维护上升为IT资源的优化和调配。因此,对云的管理需要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型和灵活的功能架构,充分考虑基础设施、技术趋势、业务运行、运维服务等各种管理要素,建立一个标准化、开放式、易扩展、可联动的统一智能管理平台,实现资源、业务、运维融合联动的精细化管理。

5、新业务开展带来协作的挑战

我们可以尽情畅想基于云架构下新的业务应用:快捷的信息查询,随需建立的远程会诊、高效的医疗救治、响应敏捷的卫生监测和疾病控制系统等等,而其中的典型应用之一——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也将随着云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更趋完善。在这些新业务应用的开展过程中,除了诸多技术挑战需要克服之外,可以发现一个共性:所有的系统建设都需要资源协调和部门配合。各业务模块的交叉与调用,网络安全的融合与联动,以及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协调与优化,都将决定整体体系的效率。

4.医疗卫生行风建设 篇四

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大田县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实施方案》(田卫〔2014〕44号)精神,进一步促进我院卫生行风建设,提高服务效能,优化医疗服务质量,营造“便民、利民、惠民”的医疗服务环境,按照上级部署,我院全面开展贯彻落实“九不准”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严肃查处医药购销和办医行医中的不正之风问题,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严肃纪律,深刻认识“九不准”的重要意义和要求。全院掀起学习贯彻“九不准”的热潮,努力使遵守和执行“九不准”成为全体医务人员的自觉行为。

二、实施对象 全院医务人员

三、主要措施

(一)学习动员,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1.要强化对“九不准”的宣传教育学习。通过印制“九不准”规定学习内容,召开动员大会,以及利用宣传栏、观看警示教育片和典型案例,广泛宣传学习教育,使职工思想统一到上级的部署要求上来,从思想上深刻认识“九不准”的重要性。

2.紧扣实际,健全工作措施。把贯彻执行“九不准”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研究制订切实可行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九不准”的每项要求。要求全院医务人员认真对照“九不准”规定,反躬自省,自觉做到学习好、领会好、执行好,切实营造廉洁行医的良好氛围。

3.领导带头,严格执行。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大力弘扬医疗卫生行业的光荣传统,加大对“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等医疗卫生行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弘扬新风正气。

三是加强医德医风管理。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建立医务人员个人医德档案,将医务人员的违反“九不准”行为记录档案,提高医务人员的自律性。

四是畅通举报渠道。实行开门整治,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专项整治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互动机制。县卫生局设立举报电话:7222132,院部设置举报点电话7222047,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对群众反映的违反“九不准”的问题线索,抓紧核查,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

五是强化监督检查。把监督“九不准”贯彻执行情况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坚持暗访、查处、治理、曝光相结合,通过组织明察暗访、定期督促检查等多种形式,建立每月报告制度,及时报告“九不准”实施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严肃处理违反“九不准”的行为。

附件:1.**医院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 3.**医院“九不准”科室廉洁行医承诺书

**医院

2014年4月15日

联络员:吴培源

附件2

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严肃行业纪律,促进依法执业、廉洁行医,针对医疗卫生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定以下“九不准”。

一、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结合深化医改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严禁向科室或个人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疗卫生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

二、不准开单提成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通过综合目标考核,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严禁医疗卫生机构在药品处方、医学检查等医疗服务中实行开单提成的做法,严禁医疗卫生人员通过介绍患者到其他单位检查、治疗或购买医药产品等收取提成。

三、不准违规收费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公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常用药品价格。严禁在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之外自立项目、分解项目收费或擅自提高标准加收费用,严禁重复收费。

四、不准违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

医疗卫生机构及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关于接受社会捐赠资助管理有关规定,接受社会捐赠资助必须以法人名义进行,捐赠资助财物必须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严格

五、不参与推销活动和违规发布医疗广告;

六、不为商业目的统方;

七、不违规私自采购使用医药产品;

八、不收受回扣;

九、不收受患者“红包”。

承诺科室:

2014年

科室负责人:

5.卫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 篇五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一)工作目标

1、通过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取得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2、通过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进一步推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切实转变,纠正在服务态度、服务规范、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树立良好的职业作风、职业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政民关系,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3、通过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医疗卫生机构自律、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取得科学民主决策、政务事务公开、管理制度健全,监督严格到位的新成效。

(二)基本原则

广纳民意,社会监督;端正态度,求真务实;以评促改,评改结合;规范管理,标本兼治。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经院部研究决定成立卫生院政风行风评议领导小组。

组长:邱仕光

副组长:朱幸锋、陈小玲

成员:陈长娣、陈伟锋、严艺锋、李强、黄金叶

陈文广、黄文志、梁维雄、邓建珩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情况了解、协调督办、信息收集、材料综合等日常工作。

主任:陈伟锋

成员:梁维雄、邓建珩

三、评议内容:

1、领导班子建设情况;

2、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和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制定并实施政风行风建设计划、措施,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责任制情况;

3、机关工作人员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勤政从政。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的情况;

4、推行院务公开情况;

5、依法经营情况;是否存在无证行医、非法行医情况;是否存在科室出租、科室合作、科室承包情况;是否存在刊登虚假广告情况;

6、规范医疗服务情况;医务人员是否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使患者了解病情;是否存在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情况;是否开据与病情无关的药品;是否存在变相留置病人延长住院时间的行为;

7、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措施执行情况;

8、执行药品阳光采购情况;

9、医务人员廉洁自律情况;是否存在吃、拿、卡、要情况;是否存在收受

红包、回扣、和开单提成情况;

10、规范医疗收费情况;药品、医疗收费价格是否公开;患者对住院费用了解是否及时;是否存在乱加价、乱收费情况;

11、对患者投诉处理是否及时;是否存在患者投诉不处理情况。

四、评议方法:

评议工作按照上下联动、内外配合、依靠群众、面向社会的原则,采取单位自评、公开评议、组织考核等方法,坚持全年评,评全年,结果公开透明。采用问卷调查,服务对象座谈会,查询区有关部门如纪检监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审计、工商行政管理和价格监督检查部门的处罚等情况记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一)单位自评。单位对照评议内容组织自评,在深入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本单位行风建设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展开方式:逐项自查、问卷调查,座谈会、征求意见会等形式。

(二)公开评议。一是院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就患者问卷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经归纳梳理后,召开各单位领导参加的评议会,进行评议。二是通过直接倾听群众意见,解决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不能当场解答的,认真记录,解决后将结果进行反馈。三是按照一定比例抽查各类医疗处方和行政审批、监督检查记录等,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点评,不当之处,当面点评,立即纠正,如再发生类似情况,严肃处理。召开社会监督员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

(三)组织考核。通过召开服务对象、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社会监督员等座谈会提出的有关意见、建议,查询区有关部门如纪检监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审计、工商行政管理和价格监督检查部门的处罚等情况记录等,根据平时工作掌握的情况,对各单位进行考核验收。同时接受区行评团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考核检查。

五、时间安排:

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分为宣传发动、自查自评、接受评议、总结整改四个阶段,从5月开始至11月底结束(历时7个月)。

六、几点要求

(一)切实加强评议工作的组织领导。

我院要高度重视政风行风评议工作,要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把它作为今年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按照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部署,认真把握评议的重要环节,循序渐进,扎扎实实的做好每一个阶段的工作。要及时与区纠风办和市卫生局纠风办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要积极支持、配合政风行风评议团的工作,敞开大门,虚心接受评议代表、社会各界的评议和监督,尊重评议代表的调查权、监督权、评议权、表决权,认真对待评议代表的质询、意见、建议,保证评议代表顺利履行职权。

我院要建立政风行风评议的接待制度,设立意见箱和投诉电话,并向社会公布。要认真受理群众投诉,如实反馈评议意见和群众投诉情况,处理好人民群众对卫生行业作风问题的投诉,解决好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保证评议工作顺利进行。

(二)深入动员,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我院要把学习、宣传和动员作为搞好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要充分认识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重要性,讲清开展行风评议的目的、意义,强化思想认识。要通过各种会议,座谈等形式深入学习,广泛发动,不留死角,切实做到“人人参加学习,人人提高认识,人人了解评议,人人参与评议”。

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动员,通过各单位的宣传栏、张贴标语、横幅、编写剪报、举办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在整个评议过程中,要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介的联系与沟通,做好向大众和社会的宣传工作,要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我们卫生部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文明行业建设的决心和措施。

要运用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加以推广,推动政风行风建设不断深化,取得实效。

(三)认真做好行评的每一个环节

一是要突出重点,注重结合。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重点抓好重点部门、重点科室、重点人员的评议工作;将政风行风评议与医疗卫生工作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结合起来,与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结合起来,与开展医疗收费专项大检查结合起来,与开展阳光采购工作结合起来,与“三服务一促进”主题活动结合起来,与“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纪律教育月活动结合起来,认真开展作风教育和整顿。

二是要认真搞好调查摸底工作。采取开座谈会、发征求意见表、针对性的抽查等形式了解本单位行风状况,为评议工作提供依据。同时要做好自查。紧密联系本单位、本部门和个人的实际,从思想、工作、作风、制度、纪律上认真查找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所存在的问题。查找我们的思想是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查找我们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查找我们的作风是否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群众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是否满意;查找我们是否存在制度不健全和有章不循的问题等等。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对查找出的问题,要认真梳理,切实整改,以政风行风评议为契机,创新风,树行风,树立我们卫生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6.高原部队基层医疗卫生建设的思考 篇六

关键词高原卫勤保障卫生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部队卫生建设中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驻高原地区部队,由于自然生活环境恶劣,官兵患慢性高原性疾病的数量逐年增加,加之交通不变,地方财政困难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部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部队医疗卫生事业要

想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着力解决好当前部队卫生建设存在的人才、设备、经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才能为官兵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

1高原部队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干部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

11111专业干部缺编的主要原因(1)部队院校培训数额与部队的实际不相适应,院校培训数量及接收的地方大学生远远满足不了部队的实际需要。(2)医疗卫生干部职称编制不合理,晋职难度大。加之基层工作条件差,环境恶劣,致使部分人员不安心工作,难以拴心留人。

11112基层卫生干部业务素质偏低(1)卫生干部学历低,据调查,某部大专以下人员占35%。(2)年龄结构断层、缺乏学科带头人才。从而影响了卫生队伍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收治任务的完成。(3)专业结构不合理。造成了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

11113激励机制不健全(1)卫生技术干部晋升慢,如卫生干部晋级9级以下规定为每3a晋升1级,9级以上4~5a晋升1级,而行政干部可以提前晋升,同样条件,从排职到营职卫生干部要多干3~4a的时间。有的基层卫生干部在部队工作10a、20a都解决不了中级职称问题,使得有些卫生干部感到无盼头,工作劲头不足。(2)干部部门和卫生部门间协调不够。特别是在卫生干部调进调出方面随意性较大,有些该保留的人才没有留住。(3)专业技术干部职称晋升难度大,改行较多。由于基层卫生队只编制一个中级职称,一旦有人占编,其他人就无法晋升,难以调动广大卫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112医疗设施陈旧,技术性能差

11211设备老化部队现行使用医疗设备大部分属80年代前配备,绝大部分已经超年限、超负荷使用。这几年,虽然上级补充配备了一些医疗设备,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设施难以配套,很难适应高原部队实际需要。

11212利用率低(1)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医疗设备大部分属于精密仪器,它要求操作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操作技术。但由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缺编,造成部分医疗设备闲置浪费。(2)基层卫生单位大多驻地偏僻,病人较少,地方伤员收治受到限制,部分设备难以真正发挥作用。(3)服务意识差。该做的检查不做,本级能检查的项目推到上级医疗单位检查,致使部分医疗设备长期闲置,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11213重用轻管只注重医疗设备的使用,缺乏必要的定期保养、维修,有的不按操作规程办事,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致使(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部队医疗设备使用寿命明显缩短。

113经费开支缺口较大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队官兵对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由于药品和卫生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而卫生事业经费多年不提,使得供需矛盾日渐突出。1999年部队卫生事业费的调整,虽使基层卫生经费有所补充,但由于受保障任务、工作性质及驻地环境的影响,仅靠标准经费难以满足高原官兵的医疗需求,加之近几年部队精神病患者逐年增加,基层医院又无此专科,只有送地方专科医院诊治,仅此一项部队每年约需7~8万元开支,而且这种开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另外,高原干部、战士患病时间长,治疗费用高,造成经费开支大,如同样是“上感”,高原一般需10~15d,而内地却只需5~7d,这无形中就多支出了药费。

114基础设施薄弱

11411医疗用房数量不足、质量差,整治维修难以保障

目前,有的卫生队仍居住在70年代初建造的破旧平房里,由于没有专项营房治理经费,基层单位又拿不出钱,因而造成房屋年久失修,门窗破旧,墙皮脱落,影响了医疗工作的开展。

11412保障设施不完善(1)驻高原部队,由于受所在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限时供水供电,致使部分医疗单位因水电原因不能完成本级收治范围,甚至有的病人因水电原因得不到有效救治。(2)卫生救护车更新周期长,个别单位还没有救护车。

2加强高原部队基层医疗卫生建设的对策

从高原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部队编制体制调整的现状来看,认真抓好支队(团)卫生队标准化建设,做到保障有力,已迫在眉睫。针对高原医疗卫生建设中存

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211转变观念,下大力抓好人才培养基层卫生工作是部队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力保证。增强卫生干部调整使用的科学性,努力造就好选拔、培养、使用人才的阶梯,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是搞好高原部队卫生建设的关键。

(1)要适当增加专业技术干部的培养数量,保证专业人员分配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尽快扭转基层缺编的现状。部队医学院校及干部部门应对部队卫生干部的现状和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依据部队需要培养数量、引进专业人员,同时在学员分配上,干部部门、卫生部门应共同提出各单位申请计划,直接到位,避免再次转行、调走等。(2)增强卫生干部调整使用的计划性,干部部门和卫生部门要加强联系,通力协调,卫生技术干部调动、改行,必须从严控制,确保卫生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3)加强思想教育,使广大卫生干部安心高原,无私奉献,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4)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多关心业务干部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利益问题,努力解除卫生干部的后顾之忧,在晋级晋职、评定职称等方面应建立激励机制,立足高原实际,不搞“一刀切”,对业务精、政绩突出者可给予政策优惠,提前晋升,以调动卫生干部的积极性。(5)加强岗位在职培训,提高卫勤管理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卫勤干部。

212加大设备管理,提高卫勤保障效能

21211加大对高原部队卫生设备的倾斜力度高原部队由于所处的环境和工作任务特殊,难以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工作,也就没有购置医疗设备的资金来源,只有依靠上级配发,因此在设备的投入上上级机关应给予倾斜。同时,各级卫勤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设备管理。把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广泛开展爱护卫生设备的教育,树立管好用好设备的思想,充分认识医疗设备在保障官兵身体健康,提高和巩固部队战斗力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增强全体卫生人员管好用好医疗卫生设备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1212要重视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培养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各级要重视装备管理,认真执行医疗设备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一是学习医疗设备有关基础理论,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做好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二是各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学习和培训,熟悉各种医疗设备结构、性能、用途、操作技术和维修保养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努力提高各类人员的岗位称职能力,充分发挥设备效益。三是加大设备维修、保养和管理力度。对中大型设备实施专人管理,责任到人,不断健全仪器设备档案,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21213增加装备维修经费对于医疗卫生设备,厂家一般在保修期内负责,超期后大部分设备厂家已不再生产,造成维修零配件器材短缺,部分仪器设备难以开展工作。

为解决大型医疗设备的更新和维修经费不足,上级有关部门应适当给高原部队卫生单位一些必要的倾斜,使有限的医疗设备真正发挥作用。同时,高原基层卫生单位要积极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优势,拓展业务,扩大收治范围,开展对外有偿服务,创造经济效益,弥补卫生经费的不足,添置部分急需的短缺医疗仪器,使官兵就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213突出重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1)要认清形势,立足现实。要教育各级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当前部队医疗工作的实际,明确官兵的经费只能是低标准的“皇粮”,合理用药、及时诊治,依靠科学的管理,不断完善制度的落实,在现有设备、人力、物力的基础上创出一流的经济效益。

(2)挖掘潜力,提高自补能力。要在确保完成部队卫生防病和其它各项服务保障任务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技术,从小而灵、小而专的技术项目入手,大力开展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好项目,积极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以弥补卫生经费的不足。(3)利用现有医院划区成立精神病专科,减少外诊经费的开支。(4)给高原部队必要优惠政策。如高原特殊医疗补助,每年50~70万元。

214狠抓基础设施,提高就医条件足够的医疗用房是保证医疗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解决好高原部队卫生队医疗用房问题。(1)高原部队卫生队的医疗用房应纳入部队营房综合计划。象总部为高原部队实施了一期、二期、三期“解困工程”,那样对基层卫生队住房和医疗用房进行改造。(2)各级领导应重视和支持医疗工作,对应用面积不够的医疗用房在本单位调整解决,以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3)要加大对医疗用房的治理力度,采用每年解决一两个问题的办法进行整治,逐步改善基层的医疗用房条件。

水、电、暖、车都是保证医疗工作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各级应下大力解决这方面存在的问题。(1)营房部门要与地方电力部门搞好协调,部队用电要给予重点保障。(2)要搞好储水储电设施建设。如配置小型发电机,修建蓄水池等。(3)建议上级缩短高原救护车配备周期,增加配备适应高原的多功能救护车和数量,以提高高原部队应急保障能力。(4)加强对救护车的使用管理,做到专车专用,确保卫生救护车真正用于卫生保障工作上。

(-01-10收稿,责任编辑蔡义鸿)

7.医疗卫生行风建设 篇七

1 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及再就业的现状特点

1.1 利用率水平总体较低,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

这主要在于全社会对于退休人力资源再利用的氛围不高。此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大多数再就业者或者退休后发挥余热的工作积极性并不高[2]。

1.2 再就业形式单一,渠道狭窄,灵活性差

退休人员大多数再就业者依然选择在原单位的原岗位工作,且大多是由于单位对其工作的需要,被动大于主动。且相关调查中发现没有人会选择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寻求其他更适合自己退休后再工作发展的方式,这可以看出该项工作目前的空白[3]。

1.3 公益性服务意识缺乏

退休人员中只有极少部分人参与了无偿公益活动,而工作后经济收入的吸引力却是对他们工作意愿有着很强烈的影响,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1.4 行业特殊性导致退休人才的再就业利大于弊

由于当下社会对卫生人才的极度需求,以及退休人才通常具备了较为丰富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经验,这对年轻人能起到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且几乎不会对年轻人的再就业造成影响。一方面是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一方面是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来开发更多年轻的人力资源。

2 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建设对策

2.1 加强引导,营造互利共赢的和谐医疗卫生公共秩序

引导涉及政府、社会和个人3方。政府部门起到一个主导性作用,即强化医疗行业公益性的特点。调查发现,退休后再工作者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从事无偿公益性工作,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价值取向培养以及涉及到当事人其他个人切身利益是否能得到有效合理满足的前提下或许才可以推广和开展下去。而社会层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卫生医疗需求方,二是医疗卫生单位平台供给方。由于医疗卫生行业专业技术性的特点,专业技术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传统观点对社会大众而言,其选择和接受认可度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是对大多数的医疗卫生单位而言,绝大多数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对单位有较强的依赖性,退休之后除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外,追求更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应该得到单位的支持。因此,对退休人员的合理化利用率的提高,以及管理方式方法的改进亟需共同探讨和实践。最后,对退休者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自我的服务意愿性,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发挥余热,回馈社会。

2.2 政策配套,健全卫生行业退休人才再就业保障工作机制

关于退休人员的相关政策很多,并且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时效性。但与退休人才再就业保障工作相关的配套政策就现阶段而言并不完善。其中占据再就业大头的卫生行业,由于其与民生息息相关,又介于当下矛盾突出的医患关系背景,如何更好地维护医疗行业秩序,在新医改大背景下,在维护老百姓健康的前提下,更好地保障卫生退休再就业人员的工作环境,现阶段亟需加快健全卫生行业退休人才再就业保障的各项工作机制。

2.2.1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调配机制。

为提高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利用效率,应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多方位的调配机制,形成共利互赢的局面。而适应当下新医改潮流的,可因人而异选择两个再就业方向:一是民营医院,二是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对薪酬福利要求较高或是想跳出“体制内”的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可以到民营医院工作,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发挥其余热和专业特长,同时也能帮助民营医院的发展,刺激医疗市场的竞争。而对于公益性和服务意识较高的退休人员,可推荐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便利,更好地推进医疗卫生行业公益性活动。此外,身体素质较好的、专业知识过硬的退休人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帮扶部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医院,举办一定的义诊活动,开展定期的公益性讲座。

2.2.2 探索退休人才多点执业的合法合理化机制。

退休医生已经逐渐成为了多点执业的主力军。过去限定执业地点,导致绝大多数医疗人才集聚在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人才匮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实施多点执业新政之后,打破了医疗资源的垄断,为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的发展带来契机。

2.2.3 建立医疗卫生专业弹性退休机制。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养老基金支付收支失衡、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代际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修订现行退休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弹性退休机制有助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率。

2.2.4 建立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多样化聘用机制。

为了加强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队伍建设,就要合理划分退休人才的身份,到底是作为“单位人”,还是“社会人”,建立多样化的聘用机制。针对不一样的聘用方式,制定合理的管理方式,例如“社会人”必须做好多点执业等管理工作。

2.2.5 建立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薪酬激励机制。

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具有知识密集、培养周期长等特点,其劳务价值含金量高,同时对薪酬的期待也较高,所以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但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的聘用是一种二次利用,与在职员工的薪酬激励机制不同[4]。

2.3 因人而异,以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培养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

单位对卫生退休人才的再利用,要注重其专业特殊性。首先要适人适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要强化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加强适应性;此外,出台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用人效率,加强规范化管理。第一,科研能力强的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可以成立以老专家、老教授牵头的课题组,进行学术科研活动;在课题申请、立项、著作出版等方面,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以学术质量和价值为评价标准,不因为年龄原因而压制退休人才的学术热情。第二,教学经验丰富的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可以聘请其给学生上课、进行学术讲座,传授临床经验、临床技巧等,培养医疗事业接班人。此外,还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性,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式,最重要的是灵活的工作时间。根据工作种类不同以及卫生专业人才岗位的不同,灵活安排工作时间。例如某些专家只负责定期的专家门诊,其完全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灵活安排其工作时间。这样既能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能保证其发挥个人价值,同时单位也利用较低人力成本获得较高收益。

2.4 创新突破,搭建卫生专业技术银色人才库

每年全国有大量的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其各具特色。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加上平时注意营养和锻炼,身体素质较好,退休后继续参加工作的意愿都比较强烈。但在调查中不少人反映退休后想继续工作,可是没有门路,主观上愿意继续从事一定的社会工作,但缺少资源获得的渠道,找不到合适的参与机会;有的单位需求饱和时,难免会忽视或者浪费了部分优秀卫生专业退休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医疗卫生行业对退休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因为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具备的技术、经验优势等是年轻人无法比拟的,加上聘请退休人员工作具有灵活性,能以较小的付出获得较高的回报。政府应积极引导,建立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信息库,以此架起供需融通的桥梁。

从调查结果了解到,绝大多数退休人员不会考虑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寻求其他单位或者更好的再就业平台,大多数人再就业选择在原单位继续工作,也没有专业合法化的针对退休人员的再就业平台。因此这还是一块空白,也亟需解决和填补,即搭建卫生专业技术银色人才库——卫生专业退休人才信息平台。通过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的信息共享及交流平台的搭建,储备和开发各类退休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从而弥补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队伍建设的空白。

当然,一个平台的搭建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以及公开公平相互监督的常态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如何操作,可从当前新媒体时代的适应性入手,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展望,从而对退休人才中的可利用资源进行统计管理。

总之,对卫生退休人力资源的再开发研究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对策,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可以增加社会劳动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经济价值。被开发的卫生专业退休人力资源,可充分利用其多年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为卫生行业的建设与发展服务,为高级人才的培养服务。

摘要:通过对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的再就业现状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了政府、社会、个人3大因素对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从加强引导,营造互利共赢的和谐医疗卫生公共秩序;政策配套,健全卫生行业退休人才再就业保障工作机制;因人而异,以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培养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创新突破,搭建卫生专业技术银色人才库等方面提出了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建设对策。

关键词:医疗卫生,退休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熊斌.试论我国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5):48-49,58.

[2]熊必俊.老龄社会町持续发展与老年人才再资源化[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S1):9-12.

[3]王树新,杨彦.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构想[J].人口研究,2005,29(3):63-69.

8.浅析如何有效实施医疗业务建设 篇八

关键词:医疗事业 医疗业务 建设

引言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医疗行业作为保障我国国民基本生活的重要行业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的今天,医疗行业快速稳定科学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加强我国医疗行业建设既是我国对我国国民身心健康的负责,也为我国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HTH]1.实施医疗业务建设的重要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医疗行业作为保障我国国民身心健康、决定人们生老病死的重要行业,受到了我国政府和人们的广泛重视,医疗行业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的热点。我国任何行业的发展从一定层面上讲都离不开医疗行业的支持,大到我国的国策执行,小到我国每个公民的身体健康状况,都离不开医疗行业的支持,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保障我国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每个公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基本要求。

当今社会医患关系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热点的话题,无论是在互联网站上还是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随处可以观察到一些不良的医患关系,我们知道患者的目标是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在第一时间内确定自己的病症所在,而医院以及医务人员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在履行救死扶伤天职的条件下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这样看来无论是患者还是医院他们具有相同的目标,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紧张的一环关系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我国出现如此紧张的医患关系现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而医疗业务建设的不够完善是导致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最主要因素,我国的医疗行业监管部门以及医疗单位本身都应该重视建设完善的医疗制度和熟练的令人满意的医疗业务,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在缓解紧张医患关系的同时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如何实施医疗业务建设

2.1做好医院财会内部控制的管理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问题,医院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机构,其创办目的是为了解除广大患者的病痛。但是,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我国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效益,医疗事业作为我国众多行业中的一部分,当然也不能例外,医院一方面要为患者解除病痛,尽最大力量减轻患者的看病负担,另一方面还要做好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经济价值,这两个目标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医院要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高端的医疗人才,众所周知,无论是先进的医疗设备还是高端的医疗人才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医院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服务性机构,是要面向大众的,医疗费用太高会导致来院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少,费用太低又满足不了医院的日常开支,所以做好医院财会控制,不仅关系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患者的切身利益。在我国,大部分的医院都是由我国政府投资的公立性医院,每年政府都要给医院拨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以支持医院的发展,立志于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虽然医院作为一个由政府投资控制的机构,并不需要自负亏盈,但是,从现实考虑,如果单纯的依靠政府投资,自己不创造经济利润,必然会严重遏制医院的发展,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医院在做好对患者的服务的同时,还要做好本身的财务管理,做好医院的每一个资金链调节,只有这样才能使医院取得长足发展。

2.2做好对医务人员医疗业务能力的培训管理

医疗人员医疗业务能力的欠缺也是导致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患者到一些医疗机构看病的时候,由于医疗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不能在第一时间准确找到患者的关键症结所在,导致了许多患者的病情被耽误,而病情的耽误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当这种状况出现的时候,医患之间就会爆发矛盾,直接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在这种状况下,我国的医疗机构就应该重视对本院医务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虽然医疗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经验,不是朝夕能够获得大幅提高的,但是,医院还是应该日常的工作中加强对医务人员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尽量避免由于医疗事故而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问题的出现。在日常的工作中,医院应该加强对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组织医务人员出外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本院内部开展业务竞赛等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3做好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培训管理

任何行业都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医疗行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相比于其他行业来说更加的严格,因为医疗业务面对的是具有思想和感情的人类,良好的医德是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最起码的要求,作为医院本身必须加强对本院医务人员的医德培训,确保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具有正确良好的医德,通过在医院的规章制度中加入医德的相关概念,定期的组织本院医护人员进行医德培训,将医德作为对医护人员的一个日常的考核项目来对待,立志于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只有这样才能在患者人群中取得良好的口碑,使患者愿意来本院看病,在为患者提供良好医疗服务的同时,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3.结语

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和重视提高医院的业务能力建设,从提高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提高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提高医护人员的医德,建立良好的医风入手,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口碑,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葛阳峰.如何提高医院医疗业务水平[J],山西职工医学院报,2003(05):56-58.

[2]陈福春.浅谈医院的人性化服务[J],中国医院,2003.7(12):35-37.

9.医疗行风建设心得体会 篇九

为了更好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按照“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加强医院行风建设,提高医疗从业人员行风意识,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培养一支“行业规范、风清气正、依法执业、为民服务”的卫生健康队伍。医院和科室先后召开《行风建设及纠风工作大谈心活动》,通过院领导及科主任谈心,深刻认识到行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行业”,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特殊行业。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作风和形象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如果没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就根本谈不上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医务人员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来说,扮演着极端重要的社会角色,担当着无比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时至今日,我牢记誓言“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除应当具有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外,要更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应具备一切为病人着想的仁爱品质。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要做到守法、精业务,时时处处不要忘了自己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从小事做起,从每个细小的环节入手,踏踏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改进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做到服务周到,耐心解释,文明用语。不以医谋利,不接受病人馈赠。不刁难推诿病人,态度和蔼,热情接待病人。学习人文知识,讲究沟通技巧。换位思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病人解释病情。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为病患服务的工作中去,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社会,始终把为民、助民、便民、利民、追求社会效益放在工作首位。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规范收费。治病时不计报酬,不计较个人得失。

病人的合理需求就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努力方向,坚决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维护好行业形象。作为科室副主任要有担当,讲团结,懂包容,发扬“民主集中,敢干负责”的求实作风和“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务实精神。加强和改进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改善医德医风,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痛苦,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负担,最大限度地提高诊疗技术水平。把科室建设成为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群众满意的优秀科室。

10.医疗卫生行风建设 篇十

近年来,在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都匀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善,初步为人民群众搭建起了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平台,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在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些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趋利行为严重,乱检查、乱收费等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医疗卫生人员职业道德滑坡,业务素质不高,服务行为不规范,开大处方、收受红包、拿回扣等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严重影响着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建设,重塑医疗卫生行业的新形象,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抓管理、带队伍、提素质、树形象为主要内容,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强化措施、建立机制,切实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把这支队伍培养好、管理好,树立医疗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目标任务

经过三年的努力,总体要达到提高“两个素质”、建好“四个机制”、实现“一个目标”,即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建好医疗卫生机构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保障机制和奖惩机制,实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使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满意率达到85%的目标。

三、具体措施

(一)着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医疗卫生行业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救死扶伤、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诚实守信、廉洁行医、服务群众等方面。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强医疗卫生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一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要建立健全医德医风教育、示范、监督、考核机制,使职业道德教育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抓党建、促管理,抓党风、促行风。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以纠正医疗卫生行业不正之风和反商业贿赂为重点,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切实规范医疗卫生人员的服务行为。大力倡导救死扶伤、克己奉公的精神,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抵制拜金主义,切实增强医疗卫生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二是培养推广先进典型。各地各部门要大力开展学习典型、表彰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活动,用先进典型事迹教育和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弘扬正气、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三是强化对医疗机构和医疗卫生人员的监管。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行为,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建立医疗卫生行业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将职业道德的考核结果作为晋升职称、评优评先的依据。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城市大医院与乡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药招“三统一”政策,减轻群众医药负担。严格医疗技术和卫生人员准入制度,禁止无证执业或超范围执业。推行医务公开,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努力实现医德医风的根本好转。具体办法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卫生厅制定。

(二)着力提高专业素质。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一支作风优良,业务过硬,勤于实践,勇于创新,能适应不同层次健康需要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要求,在提高医疗卫生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同时,强化专业素质建设。一是加快医疗卫生行业重点学科建设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完善中高级卫生专业人才选拔奖励机制,壮大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实施医疗卫生系统“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市、县、乡人才培养三级联动机制,做好对基层卫生人才的传帮带工作。二是建立中高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每年选派数名中高级医疗卫生人员到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巡回医疗和技术指导服务,通过专家会诊、专题讲座、咨询答疑等形式,提高乡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三是建立乡村和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制度,加大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骨干、全科医师培训力度,培养乡村中医药临床技术骨干。做好山区乡镇卫生院定向招考工作,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适应城乡和社区医疗卫生需要的各类人才。四是建立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制度,扩大城乡卫生人员和技术交流的范围,有计划地组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支持和帮助基层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五是积极开展区内医院与国内外大型医院的交流协作和培训,通过进修深造、访问研修、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我市整体诊疗水平。同时,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正确处理好引进人才和本地人才的关系,既要重视引进人才,又要稳定现有人才队伍,构建选人用人的激励机制。

四、建好三个机制

改革用人机制。在坚持事业单位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改革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一是推进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按需设岗,按岗择人,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实现医疗卫生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县以上医疗机构在核定编制总额和人员结构内。二是建立健全县以上医疗机构院长培训、选任、交流、评价、考核等制度,强化对医院院长的管理。三是按照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赋于相应的用人权、分配权和奖惩权。四是加强对村医的培训和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鼓励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经过乡村医疗机构工作并考核合格的,才能选拔进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二)改革分配机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推进医疗机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的收入分配机制,将工资收入与岗位劳动强度、病人满意程度结合起来,与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挂钩,向重点岗位、一线人员和优秀技术骨干倾斜。充分尊重医疗卫生机构的分配自主权,实行工资总额管理。规范医疗卫生人员收入分配秩序,严禁将个人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直接挂钩。

健全奖惩机制。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院长和医务人员的考核力度,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实行考评结合的办法,建立起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医疗卫生机构及院长实行百分制考核,把管理水平、工作绩效和群众满意度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聘用和奖惩的依据。对考核前三位的医疗卫生机构及院长予以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作出相应处罚。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强化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责任,按照分级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建设目标责任书,并在年终实行分级考核。对考核前三位的市、乡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第一年通报批评,第二年追究其分管领导的责任。各地要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保证各项考核任务落实到位。

(二)建立工作报告制。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初将本地上医疗卫生行业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建设目标责任书落实考核情况向上一级党委、政府专题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建立分级报告制度,畅通信息渠道,及时报告重大疫情、重大医疗事故、药品质量安全事故和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等情况。对发生重大疫情不及时报告,造成社会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逐级追究责任。

(三)推行诫勉谈话制。强化组织监督,完善约束机制,建立健全诫勉谈话制度。对工作不达标、考核处于末位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相关规定对院长、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第一年警告,第二年对经诫勉谈话工作仍不达标的处罚。

11.医疗卫生行风建设 篇十一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200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共安排资金94亿元,其中国债资金29.2亿元,用于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共安排项目2425个,其中中央国债支持项目1589个,地方自筹资金建设项目836个,实现了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的全面覆盖。

医疗救治体系。医疗救治体系自2003年底启动建设,主要加强省、市、县三级传染病医院(病区)及急救中心建设。总投资114亿元,其中中央国债安排57亿元,其余部分由地方承担。另外,约15亿元用于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设备、急救车购置的中央国债投资计划,也将在完成中央统一招标采购工作后,在今年11月份下达。

今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召开全国加快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会议,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两个体系建设,不仅是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保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现实需要,而且更要看到,面对世界复杂变化的形势,两个体系建设也是应对恐怖威胁、各种原因的中毒、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甚至战争等突发事件的需要。发挥好两个体系在维护公共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是全面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步伐。按照既定的今年基本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明年基本建成医疗救治体系的目标,要求各地卫生和发展改革部门要组成联合督查组,对所有建设项目,逐一进行督查,摸清情况,对影响工程进度的主要问题,逐个落实解决办法,对需要整改的项目要逐个落实整改措施。各地要切实承担起建设的主体责任,对项目配套资金要逐个督促检查落实,过去确定的原则和各省市做出的承诺都不变,确保工程进度要求。为配合各地卫生、发展改革部门加快建设步伐,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最近将向各省市通报各地项目建设的进度情况,并抄报省级人民政府。

三是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要树立百年大计的思想意识,加强项目管理,完善业务功能,保证工程质量。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订的有关两个体系项目建设的各项规定,对于不符合审批程序、建设标准和招投标不规范等违规项目,要进行认真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在严格各级疾控机构职能定位的基础上,把实验室作为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点加强督查,在布局、规模、功能和建设质量上严格把关,从严控制P3实验室建设。要求各地及时对所有实验室、污水处理项目进行一次重点检查,对存在实验室面积不足、设计不合理、建设标准过低以及污水处理不合格等问题的项目要限期整改。凡是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实验室一律不能验收交付使用。

12.医疗卫生行风建设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调查表和调查问卷形式对大同市卫生局直属五家较大的市区医疗卫生机构中人才队伍现状、结构、人才培养、继续医学教育及各单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等情况进行调查。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定量、定性调查问卷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针对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主要包括姓名、职称、专业机构、年龄及学历构成等。定量、定性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各医院分管负责人进行,主要包括人才引进、人才规划和培养等方面情况。所有资料经核对后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五大医院集中的医疗人力资源数据体现大同市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队伍的总体现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大同市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队伍现状

(1)总量持续增长。大同市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中人才队伍数量从总体趋势来看是持续增加的,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也在不断增长。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确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医护比例达到1∶1.11,大同市为1∶1.5,这反映了近年来医疗机构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加大,护理人才队伍不断扩大。(2)职称分布结构待改善。卫生技术人员中,2014年医师高级职称占医师总人数的28.88%(正高人数占9.88%,副高占19.00%),中级占28.62%,初级38.20%,无职称或未评4.3%。职称的高、中、初级之比为1∶1∶1.32,与历年相比结构已有较大程度优化,但与国家规定的1∶3∶6尚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可能与近年新招聘人员较多造成的。就各专业的职称结构来看,医师拥有高级职称人数比例最高(占28.88%),护士拥有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较低(占4.94%),与护士队伍更加年轻化有关。(3)学历分布得到优势提升。学历结构中,大学本科以上人员学历占比有逐步增加趋势,至2014年底,医师占87.25%,其中研究生学历293名,占5.00%;护士本科以上人员学历占53.05%,其中研究生学历2名,占0.68%;其他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较少。学历结构在不同专业中呈现不同的分布,卫生技术人员中医师学历层次明显高于其他专业。这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学历要求较高有关。(4)年龄分布更加合理。年龄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优化,30岁以下医师占医师总数32.36%,护士占48.45%;45岁以下医师占医师总数为71.74%,护士占86.49%。年龄分布为略偏左的正态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同市卫生人才队伍出现“年轻化”趋势,若从专业结构分析其年龄构成情况,护理人员的年轻化倾向更加突出。

2.2 卫生人才制度建设情况

(1)人才培养制度不断健全。大同市出台了《关于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的办法》等文件,鼓励获取上一级学历者、发表论文者按层次给予不同奖励,科研获奖实行等额匹配奖励制度等。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继续医学教育,严格实行与卫生技术人员、单位考核挂钩制度。针对卫生技术人员个人的四挂钩制度,即继续医学教育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职称聘任、执业再注册挂钩;实行与单位领导政绩挂钩制度,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学分达标率、单位用于职工继续医学教育经费等指标,纳入大同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目标考核管理责任制,年终予以落实,考核结果与单位领导政绩挂钩。(2)卫生人才评价方式得到完善。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发挥职称晋升的调节、激励作用。同时建立体现按岗位、按任务、按业绩定酬和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指标体系。在卫生管理人才选拔任用中,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关规定,注重德才兼备、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的原则,推动正确用人导向的形成。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在岗成才。对于职工脱产参加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在时间、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按照大同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实行竞聘上岗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岗位管理和公开招聘制度,逐步实现事业单位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编内人员实行实名制登记,对专业技术职务实行公开竞争聘任和聘约化管理,初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

3 讨论

尽管大同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其他发达地区和新医改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1,2],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1)总量依然不足。从属地化管理角度统计,大同市卫生人才总量比较丰富,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在全省处于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有很大差距。2014年大同市辖区卫生人才队伍硕士以上高学历人员多集中在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市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学历不高。由于专业技术聘任职务结构比例的限制和指标限制,部分具有晋升资格的中级职称人员难于晋升为高级职称。正高级职称中50岁以上者占比近70%,结构偏于老化。(2)高层次领军人物缺乏。一是高层次人才总量仍显不足,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但总体上该部分人员学历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二是真正的领军人物还是非常缺乏,卫生行业是人才密集型与智力密集型相统一的专业行业,高层次、复合型的医学拔尖人才,是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同市属医疗卫生机构中高层次卫生人才在全省范围内的认可程度不甚理想,与大同市作为山西省甚至全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符。(3)卫生人才评价、激励、管理和服务制度没有全面建立。目前,对卫生管理人才的评价考核,仍然沿用领导干部一年一次的年度考核方式,尚未建立起以实绩考核为基础,以定量考核为主,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年度考核与届中、换届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和相关配套制度。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目前主要以职称评定等方式进行,以品德、知识、能力、贡献为要素,符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和卫生人才特点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还不健全,对卫生人才的表彰、奖励、宣传活动也欠缺广泛和深入。(4)基层卫生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卫生是人才密集型行业,卫生人才的流动也较为活跃,从总体上说,这有利于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从目前统计情况看,卫生人才的流动主要倾向于从小机构向大机构,从基层流向上级,从农村流向城市。据统计,其中流向本地区上级医院或条件更好地公立医院,到外地发达地区条件较好的公立医院,到待遇较佳的私立医院,各单位中坚力量的流出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造成较大损失,影响卫生基层基础事业的稳定发展,需要认真思考分析,出台适宜的政策措施,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3]。

新医改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指明发展方向。我国的医改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阶段,这是一个重要的调整期。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需要我们真正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重要位置,以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来统一思想、认真分析卫生人才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以深化医改、服务健康的时代要求,明确推进卫生人才发展的改革导向,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为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摘要:目的 探讨我国及大同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辅助大同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战略。方法 采用调查表和调查问卷形式对大同市卫生局直属五家较大的市区医疗卫生机构中人才队伍现状、结构、人才培养、继续医学教育及各单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大同市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队伍现状,总量持续增长,职称分布结构待改善,职称分布结构待改善,年龄分布更加合理。卫生人才制度建设情况方面,人才培养制度不断健全,卫生人才评价方式得到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结论 新医改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指明发展方向。我们需要真正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重要位置,明确推进卫生人才发展的改革导向,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疗,卫生人才,建设模型

参考文献

[1]辛梅,曲江斌,林静.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624-1625.

[2]徐霁,龚超,杨文秀,等.天津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4):39-40.

上一篇:初一以劳模精神为题的心得体会600字下一篇:县物价局干部作风建设年第三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