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女人影评(精选7篇)
1.闻香识女人影评 篇一
释放情怀的漫游
————《闻香识女人》解析
《闻香识女人》是一部最适合在温暖的冬季午后品析的优秀作品,在观赏时,若是能配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红茶便是极好不错了。胶片下的光影神话与茶杯中的醇厚甘甜或许会在我们笨拙沉重的体内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莹透的液体将吸纳美好的视听享受徜徉于被感化的精魂。届时,轻灵飘逸的思想也会冲破躯体的束缚,与智慧的猫头鹰和顽皮的美人鱼一道去探寻隐匿在世界尽头的关于人性的传说。
待到荧幕上出现“END”字样,闭上眼睛回味,有些电影是好在回味里,越是品则越是难以忘记影片里的美好,比如那一曲摄人心魂的探戈,那一场飚车,亦或是最后的那场对于查理的审判,都足以让我陷入对这影片的执念里。
对于这部影片的制作技术什么的不想做过多的评价,只是对该故事的结构有很高的兴趣来进行一点儿一点儿的回味。
首先对影片进行基本的概括:年轻的学生查理(克里斯·奥唐纳饰)无意间目睹了几个学生准备戏弄校长的过程,校长让他说出恶作剧的主谋,否则将予以处罚。查理带着烦恼来到退伍军人史法兰中校(埃尔·帕西诺饰)家中做周末兼职。中校曾经林登·贝恩斯·约翰逊总统的幕僚,经历过战争和许多挫折,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双眼被炸瞎。他整天在家里无所事事,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他准备用尽最后的精力享受一次美好的生活。他带着查理出游、吃佳肴、开飞车、跳探戈、住豪华酒店„„然后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查理竭力阻止了中校的自杀行为,从此他们之间萌生如父子般的感情。史法兰也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影片最后史法兰在学校礼堂激昂演说,挽救了查理的前途,讽刺了学校的伪善。二人在互相鼓舞中得到重生。
“ Mr.Simms, you are a cover-up artist and you are a liar”,也许在看到影片一半的时候,还是感觉查理之前的遭遇在剧中并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查理没有遇到这些意外而来的挫折的话,那他和中校就没有了真正的共同语言,在中校要选择自杀时也就不会有查理的竭力阻止。影片中的每个片段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就如那一曲性感的探戈一样,很多人看了这个片子,就算忘记了情节,但是他们不可能忘记探戈这个经典桥段。当中校拉着女人的手,走进舞池,经典的《只差一步》响起,我从这一秒开始就被深深的感动着。这个音乐确实是经典,从开始舒缓的小提琴,呈现慵懒以及幽默的口吻,小提琴辉煌又带着点点诗意的旋律衬托得这段生命的绽放神圣无比。小提琴高调又内敛的引领着旋律,犹如踩着探戈舞步的女人,有着高贵的步伐傲视一切的态度,而钢琴在音乐高潮到来前有力的击键,仿佛是在下一个旋转前深吸一口气,然后绽放自己的生命,就像史法兰中校一样。
跟着中校游历罗马和那波利的大学生是典型的迷失的年轻人。他不喝酒,不玩女人,从没有任何想法,也从不作什么决定。他反而更像在黑暗中摸索踌躇不前的盲人。他像大多数人那样,对生活从不做过多思考,逆来顺受地忍受着痛苦,却不知道如何摆脱。与中校相处的几天,让那个陷入迷茫的大学生看到了,也懂得了很多东西。但这并不能让他马上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或者立刻变得坚强、勇敢。随之而来的变化是无形的,缓慢的,像是蜜蜂采蜜一样,一次只是一点点。与之相对的史法兰中校也是在影响着查理的同时也一点点的被影响,也正是因为后面查理竭力的阻止,史法兰中校才会选择活下去,否则只凭借查理的一人之力如何能够阻止强大的中校。
再来说查理刚要见中校时的场景,中校自己坐在屋里,不让查理对他以“sir”的称呼,由此可见中校是一个孤僻骄傲的人,他不希望别人看到的是他狼狈的一面。在影片的结尾部分,中校参加所谓的听证会之后回到家里的时候,他和帆心、威利的交谈中无一不透露着中校的改变。虽然在飞机的头等舱里中校对查理说:“查理,给我你的手,此乃你教育的开始”,但是在剧末我们也看到了查理对中校深深的影响,不是突然的改变,而是在一点一滴的渗透于其中。
在纽约之行中,从那一曲探戈,以及那一次疯狂的飚车,不难看出中校对生活的热烈向往,但是眼睛却把他对生活的激情埋入了谷底。与此同时,查理学校的那些事情也在随着纽约之行中自己的变化而发展着,所有的事情貌似都在朝着我们不希望看到的那方面在发展,直到查理对中校的挽救,在挽救中校的同时查理也是在挽救自己,中校的事情解决之后又一个问题冒出来。查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迎接了中校的到来,可以说听证会就是中校重生后的一个绽放自己生命的舞台。
中校试图用死亡寻找黑暗世界的出口,试图用死亡寻找他生命的奇迹。最后他发现,想要得到光明就得自己点亮灯火,想得到奇迹就得承受痛苦,那些未知的奇迹就会自然的降临。他无法到达的地方,无法接受的爱,都将慢慢融入他的生命。“灵魂不可能有义肢”,这是在最后演讲的时候,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也是中校对于生活、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虽然他就是一只瞎了眼睛的金丝雀,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仍然坚持唱歌,也许声音嘶哑、找不准调子,却比大多数人的歌喉都动听。
乔瓦尼•阿尔皮诺(《闻香识女人》的作者)在书的结尾这样写道:“尽管周围是一片黑暗,在今后的年代中他不得不在这片黑暗中点燃打火机照亮,不得不伸出竹竿探路,他在这样的黑暗中嘲笑人、冒犯人,他在这样的黑暗中依然喝酒,那么,即使是最困难的生活也依然是生活,依然是他的生活,是我的生活,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是所有那些能够承认生活、接受生活和经营生活的人的生活。”
无论生活的面目是温顺还是狰狞,我们都需要为我们的选择、要走的道路,想要追求的目标做出努力。而死亡永远不能成为逃避的借口和途径,活着需要有比选择死亡更大的勇气,承担责任的勇气。这是这部影片所能影响我的所有。
2.闻香识女人影评 篇二
国外女性香水广告充分运用了符号学的原理, 普遍将女人作为明示意, 而将要表现的产品作为隐含意。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 那就是对女性的物化。
“现代社会与大众媒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媒体不断地反映现实状态, 但是反映在媒体里的状况, 其实不完全是真实现况, 有许多地方是扭曲的。媒体可以扭曲现实并假装它是真实的, 只为抓住大众心理, 甚至是在玩弄大众的权利。在许多层面上, 媒体总是为有力量的人的利益发声, 有时女性就是被媒体扭曲的对象之一。在忙碌的社会里,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广告效果, 因此将女性作为男性的养眼题材。广告影像里的女性不断地夸大以男性为主的优越主义, 让女性自己也造成错误的‘性’思维, 使其成为男性眼中的玩物。” (2)
总的来说, 外国的香水广告对于女性形象的贬损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我们依次分析, 以期来说明外国香水广告是如何物化女性, 错误引导受众的。
将女性比作产品
许多名牌香水的广告如Dior、CaLVin Klein等总是将女性的“性魅力”作为装饰性道具。明明与广告商品没有关联, 而女性以装饰性的角色出现, 以诱惑人的姿态, 露出女性的身体, 让人产生性联想。
这类广告诱导观众加强了这一观念即女性被关注的只有外在的美丽, 也就是性魅力。这种固定观念以及由男性支配女性的观念, 遇上资本主义社会以利润为追求目的时, 以广告的形式透过大众媒体将其表面化或加以强化, 透过这些, 女性自己的意识也遭到扭曲而形成错误的看法, 这错误的女性形象又再度社会化, 形成恶性循环。
以爱娃·格林 (Eva Green) 代言Dior Midnight Poison这个香水广告为例。爱娃·格林为Dior香水推出的一款“午夜毒药” (Midnight Poison) 拍了一个宣传片。Dior为此宣传片不计成本, 爱娃·格林身着波浪般翻滚的蓝色长袍, 犹如轻盈的精灵般漂浮似的穿过一片未来派风格的童话幻景。在这个“毒药”广告中, 爱娃·格林表现出蓝色水妖的感觉。这个画面仿佛巫术, 带着神秘的气息攫取人心。这个广告体现了女性温柔的气质、蓝色的百褶裙不停地旋转好像蓝色的香水瓶, 鬼魅的面部表情配合香水的名称。这一切的一切都表现了这则广告的初衷, 也就是将广告中的女主角隐喻为产品, 是将两者合二为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广告虽然拍得十分唯美, 但是却有严重的物化女性的倾向, 更多的是将观众引向对于女性外表的关注。
“在整个社会心理层面, 广告擅用女性身体、偷用集体无意识的性别偏见, 却又常常因其商业面貌而逃出理性审视。” (3) “为了赢得销售, 广告塑造了无数符合男性想象的现代美女形象, 她们的服装款式、身体形态、面部表情、动作姿态以及行为举止, 近乎一种刻板化的‘标准’形象, 引导着女性对性别气质的追求———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追求, 一切以男性的要求为转移。女性自身的鉴定者是男性:被鉴定的女性。这样她就成为一个对象———主要是一个视觉对象:一道风景。” (4) “女性形象被创作者作为指标或象征符号, 来指称商品或赋予其象征意义, 这种意义靠创作者的暗示与受众的联想得以实现, 即以女性特征暗示商品特质, 用女性烘托商品价值, 商品价值渗透女性主体, 女性被附上商品性格, 从而完成了女性的‘物化’。” (5)
“性”的挑逗与暗示
“广告不厌其烦地描写女性的脸部、胸部、腿部、身材、头发等, 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有着独立人格和思想的女性切割成为一个个充满诱惑的‘零件’。男性是欣赏、把玩、‘看’的主体, 女性是被欣赏、被把玩、被‘看’的客体。就这样, 广告中的女性依照现实生活中男性的欲望和价值观念被塑造, 不仅表现了男性心目中‘香甜而不具有威胁’的理想形象, 又在诱导女性将此内化为对于自身形象的自觉期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在商业文化的发达中沉渣泛起。” (6)
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获得者莎莉·塞隆 (Charlize Theron) 的形象出现在Dior真我j’adore香水广告中。女主角穿着华丽从门外走进来, 边走边摘下奢华的耳环、项链、头饰, 并且扔到一边。画外音的对白是“此时黄金显得冰冷, 钻石缺乏了生气, 豪华轿车也不能够吸引”。这个时候, 女主角脱掉了低胸晚礼服, “不要造作, 感受真实的奢华, 唯有……Dior真我j’adore香水”。与此同时, 画面上出现了香水瓶, 是透明的并显出黄色奢华光芒的香水瓶。这之后, 紧接着的一个镜头是那个女主角裸露的背影。该广告是将这两者做一对比, 把女人不加任何装饰的真实的、漂亮的身体比作这款香水。j’adore真我香水表达了极女性化的感性、妩媚、自觉、能量, 释放出女性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 诠释女性最真的情感。
但是, 该广告也不得不让我们解读出以下两个观点:第一, 该广告通过女主角奢华的服装配饰, 仿佛说明了女性天生就是消费者, 是奢侈品或者是消费品的代言人。而相反的, 男性则是生产者。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 这也就是在贬低女性的地位。尤其现在的社会情况已经不同以往, 女性在职场中的表现不比男性差, 或者说在很多情况下是优于男性的。然而, 广告不断地暗示女性不独立的、不被人尊重的地位, 这样在受众心目中就会有歧视的心理产生。第二, 该广告充斥着挑逗的动作, 比如女主角脱下晚礼服的镜头以及全裸的背影。“广告塑造了女性容貌、身材大小和体形标准, 因为这种塑造是迎合男性审美理想进行的, 得以借助男权社会强势意识形态的力量而更具权威性。那么这个标准在男权社会里广泛流传并在不断地被肯定中得到强化, 这样, 又反过来加强了广告这种权威力量。广告强调女性身体的装饰性外观, 并最终把女性身体物化为一种可以满足男性欲望的精神商品。如果说身体外观的展示是为了主体意识的表现, 那么, 对于女性身体, 广告强调的是其展示的观赏性而非她身体背后的主体意识。以男权意识形态剥夺和抹杀了女性作为人的生存权利和愿望, 完全否定和忽略了女性自主意识。” (7) 可以看出广告是为满足男性的审美需求, 迎合男性受众来拍摄的。女性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只是一个被欣赏的物体, 而男性则是充当看客。并且“广告所塑造的女性身体形象都如出一辙:肤质剔透、眉目清丽、脸似鹅蛋、腰若蛮蛇、娇俏玲珑、凹凸有致。广告通过设置这样一个足以让所有女人自愧不如的形象, 达到暗示和提醒女性的目的:她们未能符合标准, 她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需要改良或者重造。正因为被掏空了自我的主体意识, 女性身体才被广告轻而易举地与商品摆放在一起, 和商品一道成为共同被展示和挑选的对象。可以说:‘一部广告发展的历史, 始终与女性形象怎样被当做一种特殊商品来生产和消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8) 广告中, 女性烘托着商品的价值, 商品价值渗透女性主体, 她就是物, 物就是她” (9) 。
将女性作为吸引男性的手段
夏奈尔5号是夏奈尔香水产品中的王牌, 诞生于1921年, 因夏奈尔在香水设计师送来的样本中选中了第五号而得名, “5”也是夏奈尔的幸运数字。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在一次接受访问时说了一句让人想入非非的“我只穿夏奈尔5号入睡”而令这款香水广受欢迎。妮可·基德曼在经典CHANEL香水广告中扮演一位被狗仔队穷追不舍的明星, 她跑出来躲进了路边的一辆出租车中, 并与同在车中的年轻男人相遇。男女主人公邂逅而发生了一段浪漫的故事, 广告词是“我知道我不会忘记她的吻、她的笑容和她的香水”。“浪漫感人的故事、妮可·基德曼高贵典雅的个人形象与夏奈尔的品牌形象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因而造就了这个广告片的成功。” (10)
就此广告我们做如下分析:“首先, 广告充分运用了妮可·基德曼这个耀眼的明星符号。妮可·基德曼在观众心目中一直都是优雅高贵的代名词, 在广告中, 她身着名贵的晚礼服, 佩戴着名贵的珠宝, 气质高雅, 加之其个人形象, 暗示着夏奈尔5号的高贵内涵。其次, 妮可·基德曼饰演的绝代佳人处处受到狗仔队的狂热跟踪, 意在暗示用了夏奈尔5号香水的女性都将成为众人竞相追逐的对象。欧美香水广告经常使用的套路是性暗示。在情色消费越来越泛滥的当代, 女性的身体被欲望化, 女性自身也在消费自己的身体, 希望自己能更符合性感的美学。将情欲与香水联系在一起, 并借此暗示消费者, 我们的香水能让你变得更性感、更能吸引异性。” (11)
玛丽莲·梦露代言夏奈尔5号香水:“我只穿夏奈尔5号入睡。”
我们生活在泛滥的广告洪水里。不管愿不愿意, 都会受到广告的影响。自古以来, 附加在女性身上的性别特征就是如水一般的温柔。《红楼梦》中对于女性有一个标准的定位就是“水做的骨肉”, 这种长期以来附着在女性身上的隐含意便是温柔似水。而且这种对于女性隐含意的定位逐渐变成了一种模式。将产品赋予美女的形象, 这是物化女性, 表现了女性的附庸地位。“传统的社会性别特征的定式观念作用于媒介, 便表现为传播内容的不平衡。利用父权社会已固定的女性模式将商品性附加在女性身上, 其美感诉求也从男性的审美观点出发, 将女性打扮为符合男性口味的‘美人’。约翰·伯格在《看的方法》一书中针对广告中的女性提出了‘被看的女人’这一观点。” (12) “这里, ‘被看’是女人的命运, ‘看’的动作属于男人;即使是女人看女人, 也是用男人的眼光去看。在流行的‘注意力’经济之下, 为了吸引眼球而展示的‘女性魅力’, 是父权制和商业性的合谋,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社会的‘窥视欲’, 轻视了女性主体意识的感受。媒介对女性形象的这种符号化的处理, 无形中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女人对社会问题不感兴趣’的看法, 这样以讹传讹, 循环作用, 女性形象就定位在诸如‘红粉佳人’、‘倾诉对象’之类装饰性的社会边缘符号, 在社会 (包括社会中的女性) 心理中加强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13)
香水广告是女性王国的时尚大片。时尚大片总是以强烈的视觉感吸引人们的眼球。“消费社会里, 处处充满了符号的竞争和诱惑, 时尚就像塞壬的歌声一样, 充满致命的吸引力, 诱发着人们的幻想, 刺激着人们的欲望。而广告作为时尚文化蔓延的催化剂, 通过对符号的有意操弄, 而赋予平凡的商品不平凡的象征意义, 因此, 广告扮演着的正是符号价值赋予者的重要角色。” (14) “对于当前的女性主义者 (或研究者) 来说, 当务之急应该是改变与男性‘二元对立’的立场, 在寻求自身解放的同时也应该改变自身在大众传播中的‘非主体’状态, 重新建构女性自身的权威与主体性。” (15)
参考文献
3.闻香识女人 篇三
如果说在东方人的影响下,香料工艺的普遍使用翻开了香水百科的新篇章,那么,其后阿拉伯人蒸馏工艺的发明对香水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的十字军东征使得法国人发现了香精油的存在,也由此确定了今天法国在香水王国里至高无上的地位。发展至今的香水,已不只是嗅觉对美好的向往,诸如文化、身份、气质、思想、品位等现代文明都在香水中找到了最好的诠释。
一半诗意,一半科学构成了香水。时间的变化,各种不同香料的挥发性都会使其产生差异。调香师在经过千万次的实验过程中,找到呈现香氛最优美的姿态,也正因为如此,香水的调性与味阶决定了每一瓶香水截然不同的性格。按照香气挥发层次的排列,每一款香水都分为前、中、后三种基调。前调包含了香水中最容易挥发的成分,只能维持很短时间。用以吸引注意力,给人最初的整体印象。中调是香水的身体,紧随前调出现,散发出香水的主体香味,它体现一款香水最主要的香型,一般要维持最少4个小时。后调是香气逗留并最终消散的方式,可以维持一天或者更长的时间,留香的持久使它成为整款香水的总结部分。
香水与使用者亲密接触后产生的“化学反应”,才使它真正富有了灵魂。香水依香料基调系统的不同,有的闻起来给人丰满、轻柔感,有的给人稳重、硬朗的印象,有的给人直线形象,有的则会让人联想起玲珑浮凸的曲线,塑造完全不同的风格。香水更能表现女人的内心属性,如果想知道她内心究竟在想什么?就去了解她所使用的香水吧。同样,作为女性,如果要更好地表达自我,那么也从选择准确的香水开始吧。
如果要让自己闻起来更“纤瘦”,香水本身味道不要太甜,绿香调或中性的香味是更好的选择。淡淡的自然味道,不仅闻起来清爽,还会令人联想起清淡的香槟酒。闻到这种味道,脑海中自然地浮现出像模特儿般纤柔轻巧的身段。若想散发出女人味,突出玲珑的体态,可选择柑苔调香水。这种香水可叫人产生丰满兼苗条适度的印象,散发出浓浓的性感魅力。
年轻女孩纯真,甜蜜,期望长大,又想做个小孩,在她们的世界里,依然怀有女孩的粉红心情。这类女孩适合用甜美的香水来装扮心中的快乐、浪漫与无虑。香水通常带有水果和花香味,例如常见的葡萄柚、香柠檬和橙子,辅以小苍兰、铃兰、荷花、菠萝、西瓜和石榴汁等“混搭”而成,有的还不忘添加檀香、琥珀和白麝香等“性感”香氛,孩童的调皮韵味中散发洛丽塔式的风格,极其富有生命力。
当女人暂时把妩媚抛到一边,在工作上与男人一较高下,呈现女性知性、理性、中性的另一面。其香水成分中自然加入了具有男性香水的特质,如橙花、荳蔻等,有的还添加了西洋杉,令香味少了份娇柔,多了份沉淀。清新自然,洒脱干练却又不失女性气质的香气,可以增加更多的亲和力。与过去传统的香氛相比,这种香水虽然甜美和谐,却更加注重时代感,优雅却不张扬,是职场女性的最佳选择。
4.《闻香识女人》赏析 篇四
课程名称:《英美文化教育》
电影:《闻香识女人》
《闻香识女人》赏析
《闻香识女人》,以此为电影的名字,而女人在该影片中实际上名为实写,内容却为虚描,以一种模糊的感觉出现,但又实实在在的存在。是在揭示虚幻与真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这段距离如沼泽,让人总是冲突于渴望、放弃、上升、下沉、痛苦、惊喜、无助、悲伤、刺激、愤怒、抱怨、沮丧、空虚、失落、无价值等各种矛盾感受之中。
电影简介
《闻香识女人》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感恩节的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在感恩节前,在贵族学校上学的平民子弟查理,目睹出身贵族的同学毁坏了校长的汽车,校长逼迫查理出来指证同学,并且以让他拿奖学金直升哈佛为诱耳逼供。查理要在感恩节利用假期打工挣钱,盲人中校法兰想在感恩节前往纽约,看望哥哥和享受女人,然后自杀,但他需要一个陪护。查理被法兰选中充当他的陪护,陪他一起踏上感恩节的疯狂之旅。
影片的两个主要人物:法兰和查理,一个是曾经风光晚景凄凉的中校,在上流权贵政治斗争中沦为牺牲品,自认为是被社会废弃的残疾人;一个是靠奖学金在贵族学校上学的平民子弟查理,夹杂在象征权势的校长和象征友谊的同学之间,即将成为又一个弱势阶层代表的牺牲品。感恩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对两个人来说都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都面临“to be, or not to be?“,即“生存还是毁灭”的艰难抉择。法兰面临的是生与死的抉择,所有支撑他生命的全部信念都已坍塌,他已经完全绝望,想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残余的生命,离开这个良心泯灭的“一片黑暗”的世界;查理面临的是前程还是道义的抉择,想坚持道义,维持友谊,就要断送自己的前程,沦为永远的平民;要想保住前程,就要出卖朋友,违背良心。在人生中这个同样艰难,甚至绝望的时刻,他们是上帝送给彼此的礼物,他们最终温暖了对
方,成为彼此的希望和力量,完成了彼此的救赎与自我救赎。
剧中人物盲人上校法兰由好莱坞性格演员阿尔.帕西诺出演。阿尔.帕西诺一生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却是这部电影中内心丰富、脾气暴躁、性格怪异的盲人形象,让他夺得了奥斯卡影帝的最高荣誉。法兰曾经是尼克松总统的幕僚,叱咤风云的上校,受伤后退役,借住在侄女家,变成一个连出行都需要人照顾的废人,巨大的角色转变,形成他巨大的心理落差,也形成他暴躁的、富于攻击性的性格。事业、爱情、亲情,所有这些一个男人的生命价值存在的意义,对于法兰来说已经全部丧失,他的内心世界就像他眼中的世界一样,一片黑暗。
法兰一系列的性格表现都是个体心理受挫之后的消极表现:冷漠――对外孙女像仇人一样;暴躁――对前来面试的陌生人辱骂;抱怨――埋怨女儿做的烧鸡难吃;自残――决定自杀。他外在的强势是对内心挫败的掩饰,是自尊心极强的人在外部处于弱势地位时,极力要维护的强势面子。即“外在越强势,内在越脆弱。”他不许别人叫他“sir”, 而是叫他“上校”。他的身份早已不是上校,但他在第一次面试查理这个大学生的时候,都是用上校对属下的口气,大声呵叱,甚至辱骂。上校这个社会角色是法兰人生中最辉煌最光荣的一个身份,最能给他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一个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身份的烙印太深,以至于他无法在失去这个角色之后转换自己的状态,是一种角色失去之后的心理滞后。这时候的法兰是个浑身是刺、令人生厌的糟老头形象,让查理心生恐惧。法兰表现出一个强势的高高在上的气势,法兰和查理的人物关系是一种军官与士兵的关系。
法兰和查理前往纽约,坐头等舱,开豪车,住高级套房,如今并不富裕的盲人中校,人生中最后的旅行需要的仍然是体面。他在这些场合游韧有余:凭香水味记起空姐的名字;邀不会跳舞的女孩跳探戈并赢得观众掌声;开法拉力跑车在纽约街区飚车并骗过警察。种种行为显示出法兰曾经的贵族生活和高品位,和他刚出场时坐在黑暗的小屋子里的境遇形成反差,体面的上流社会是他走向死亡前最留恋的人生角色,然而此时的这一系列疯狂行为却是他最后的自我放纵,是他实现人生终极逃避(自杀)前的序曲,他从中得到一种心理刺激,一种心理渲泄,一种自我宽慰,是享受死亡的过程。然而,旅行途中,法兰在不自觉地扮演着一个“父亲”的角色,他教“儿子”查理如何了解女人,如何了解人生。跳探戈时的一句台词就是经典的人生哲学,“探戈不是人生,跳错了没关系,继续跳就是了”。法兰的悉心教导让查理感觉到温暖,而他的一系列疯狂行为,也让查理喜欢上了这个充满风度、智慧、胆量的老头。查理看到了他生命中曾经焕发的风采,和他压抑已久的内在的生命力。
法兰想在临死前去看望哥哥,却遭到哥哥一家人的讥讽。当侄子无意中羞辱了查理,他一跃而起喝令侄子闭嘴,一场聚会不欢而散。这一场闹剧揭示出法兰内心的孤独和绝望,亲情的缺失,在弟弟(家庭)这个角色中的彻底失败,进一步加深他的挫败感。与之相反,法兰的这一举动却拉近了他和新朋友查理之间的距离,他把查理当成了自己的助手、副官,维护他的尊严,让查理对他增加了亲近感和同情心。故事发展至此,法兰的内心力量在一步步消褪,走向死亡,形下行之势;而法兰与查理之间的关系从冷漠隔离到温暖互助的微妙变化,却成为另一种潜在的心理力量在慢慢升温,成上行之势。
旅途中,查理在学校的事情一步步陷入更深的两难选择。法兰以他的人生经验替查理解忧,劝他说出真相,保住自己的前程。然而查理有自己的原则,他是一个有正义的,灵魂未被污染的孩子,在道义和利益面前,他坚持了道义,没有接受法兰的劝告。法兰替他的前程担忧,但却从他身上看到一线希望,世界并非一片黑暗,仍有良知。
法兰的感恩节之旅在完成最后的几个疯狂动作之后,准备开枪自杀,对被抛下的同伴查理却还有一丝关切之情:“没有我你日子怎么过?”这时候,两人的关系已情同父子。当同样处在绝望中的查理抢过枪来喊出:“我们一起放弃吧,开枪吧!”,法兰反而犹豫了。紧急关头,是法兰对查理的怜悯之心拯救了自己。
最后在学校的听证会上,法兰突然出现在讲台上,并以一番慷慨激昂的辩护,赢得全校师生的掌声,帮助查理化解了危机。演讲时的法兰依然有将军一样的风范,但此时的角色身份转换成了查理的“父亲”,这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让法兰重新赢得了尊重。“灵魂不会装上
假肢”(there is no prosthetic for soul)------心灵的残疾比身体残疾更可怕!盲人中校法兰义正言辞地征服了这个象征上流社会的贵族学校,也暗示他和查理“道义至上”的平民价值观得到了权贵阶层的深度认同。至此,作为法兰生命支柱之一的亲情重新建立起来。片尾处,法兰回到侄女家中,主动拥抱外孙女的行为,也显示了亲情关系的变化。在离开学校时,女教授对法兰的仰慕也暗示了另一个生命支柱――爱情的希望。
电影中,法兰这个人物的心理发展线索,即为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上校,在双目失明,失去让他很有成就感的“上校”这一社会角色之后,身心受挫,悲观绝望,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和查理的相处和心理互动,一步步找到一个全新的、同样富有成就感的社会角色――查理的“父亲”,让他从一个废物重新变成一个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让他的人生找到新的意义,生活燃起了新的希望。故事的结尾和开头相比,法兰的生活处境并没有变化,但他内心的变化让他获得重生。一个人的内心成就感是他快乐的源泉,是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这种成就感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需要通过不同的社会角色扮演和社会认可来实现。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一种或多种社会角色的成功是个体生命的内心力量。这正好契合了美国心理学奠基人威廉.詹姆斯的观点:“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觅求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法兰和查理作为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老年与青年的代表,他们在感恩节前后的经历更像是一个男人在老年和青年两个阶段的不同困惑,两次命运转折点。查理像天使一样出现在法兰最绝望的时刻,用自己的道德坚持感染了法兰,性格和社会背景迥异的两个人却在灵魂深处对彼此深度认同。很难说是纯真的查理拯救了冷漠的法兰,还是法兰自己内心深处潜藏的温暖拯救了自己。本已决心抛弃生命的法兰,最终以力挽狂澜之势拯救了两个人的命运。在感恩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法兰完成了从“毁灭”到“重生”的艰难过程,实现了“救赎”与“自我救赎”。两个绝望中的男人,感谢上帝让他们在此时此刻的相遇,更应该感谢他们自己内在的温暖、良知和生命力。
本片虽然起名为Scent of a Woman,但它讲述的却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一个善良正直的年轻学生,找了一份兼职是照料一个孤傲暴躁的失明退休中校。这位中校已经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于是带着年轻学生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年轻学生却尽力想要阻止他。于是他派头十足地走进车行要求试车,气势逼人的中校竟然没有让人发觉他是个盲人,于是他开着法
拉利在街头狂飙还镇定自若地打发走了警察。于是他在酒吧里跳一场恣意的探戈,仅仅凭着舞伴身上的香水味来判断舞步就可以跳得进退自如,性感十足。于是他在学校里对着一群伪善的官员发表了一场充满激情、义正词严却又是脏话连篇的演讲从而挽救了年轻学生的前途。
电影总结
《闻香识女人》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它之所以获得奥斯卡大奖是在于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它将影响着你的人生。
两个处境不一,却同被生活所困的男人,经过一个周末的相处,在对方身上找到的生存的价值。两天的旅程,是两个人心灵成长的过程。中校的生活经验与固执的脾性让查理找到了坚持信念的理由,查理的敏感坚定让中校懂得了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生活。他们认识不过短短数天,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没有暧昧情结,在他们之间却产生了一种奇妙默契,这种默契跨越了年龄,处境,经历的障碍。
影片的最后,一切回复原样。查理的烦恼在中校的帮忙下解决了,中校想要自杀的决定被查理打消了。他们回复到原本的生活中。可是,一切又有那么一点不一样。因为,查理不再困惑,他可以更加坚定他的原则与信念,在他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大步向前。中校不再暴戾,他可以以平和坦然的心态去享受他以后的人生。两个男人并肩向前,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校园中的画面,美得那么纯粹。
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宽容、理解,才能减少仇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看上去很讨厌的人,这种“讨厌”也许体现在性格、脾气的暴躁上,这种暴躁可能是因为生活上的压力而导致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对待他们,我们采用什么态度?是友好地与他们相处,还是不去理睬?最好还是善待他们吧。尽量容忍他们的不好,这样,他们会被你的爱影响着,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他们从而会改变自己。看,你得到了多大的收获啊!你
不仅赢得了新的朋友,还拯救了别人。
第二个人生哲理就是:一个人不管是身处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有信心。你要记住你总有闪光的一面,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不能打败自己!既然你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何不去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呢?在顺境里,一个人很容易自信,但在逆境里,也要给自己打气,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逆境,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才能热爱生命。
第三个人生哲理就是:碰到挫折时要学会积极地面对,毕竟,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发生挫折时,我们不要恨生活,而要对自己说:“这不是什么很大的痛苦,人生中总会有不顺。”
5.电影 闻香识女人 鉴赏(定稿) 篇五
电影是由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 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 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 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如潮水般不断地冲击着我们视觉的港湾,而在其中一部低成本的电影{闻香识女人}确在我脑海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一次意外的邂逅、一场“性感”的探戈、一出恣意的飙车和一段酣畅淋漓的演讲为我们完整地勾勒出生命从“毁灭”到“重生”的全部过程,这就是电影带给我们最初的印象,电影在画面和表现手法上并没有特别突出的的创意,整体影片的节奏平稳,没有宏大的场面也没有悲天悯人的剧情,整个就好像淡淡的在身边发生的小事一样。故事有一次意外的邂逅开始,年轻的学生 查理,无意间目睹了几个学生准备戏弄校长的过程,校长让他说出恶作剧的主谋,否则将予以处罚。查理带着烦恼来到退伍军人史法兰中校家中做周末兼职。在故事的开头就抛出了个包袱,把学生查理和退伍军人史法兰中校的做了个联系,两人都有自己不能解开的疑团,查理想摆脱校方和朋友直接的矛盾,史法兰想摆脱黑暗枯燥的生活结束自己的生命。二人都没有办法自己帮自己开导,只能在对方的身上寻找答案。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之间萌生如 父子 般的感情史法兰也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影片最后史法兰在学校礼堂激昂演说,挽救了查理的前途,讽刺了学校的伪善。二人在互相鼓舞中得到重生。剧本将两人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年轻人和老年人对生活不同的态度,从而让观众反思人生。
6.闻香识女人观后感 篇六
主人公FRANK的遭遇确实让人惋惜和同情,本已内定为将军但确因少年轻狂所带来的意外弄瞎了眼睛,从此从军营退伍过着黑暗的生活。比这更糟糕的是,他的亲人确因此忽视他(除了他的侄女外),并且怪责他。孤独的笼罩比身处黑暗更让人感到恐惧,或许,正因为这样,他也忽视了自己的闪光之处——阅历丰富、魅力十足、幽默风趣等。在孤独的迫使中,他决定走向死亡,提前结束自己的黑暗生命。
这一切,却因坚强、乐观、正直、有社会良知但家境贫寒的高中生CHARLIE的出现而改变。在感恩节的假期里,CHARLIE受聘负责照顾FRANK,当他的“导盲犬”,早已计划好一切的FRANK要求CHARLIE陪同他一起到纽约共度他最后的快乐时光,在享受完一切后,把CHARLIE打发,然后自己在酒店里开枪自杀。在FRANK准备自杀的一刻,CHARLIE的精神打动了FRANK,并且让他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自信的活下去,同时,FRANK也帮助CHARLIE度过了学校的难关。
FRANK对人生态度的前后转变过程,引起我许多思考。
第一,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坦诚接受它。人活在世上很少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命运的安排每每是这样。但是请相信,握实双手,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有这样的一个典故,有一位友人拜访石板桥,请他写一句激励自己的话,石板桥就写了这样的一句话:常想一二。友人怎样想都不明白,就问他是什么意思。石板桥答道:不是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吗?那么就要常想想一二如意事了。常想一二,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不如意事已经发生了,我们不可以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对待挫折的态度,我们可以接受它,甚至忽视它,多想想那些快乐的事代替埋怨已经发生的不如意事。
第二,给自己多一点自信,多想想自己的闪光点。FRANK其实是一个非常优秀又幽默风趣具有个人魅力的人,但当他瞎了以后忽视了自己的闪光点,被厄运击昏了头反而自暴自弃起来。孤独寂寞,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关怀。但是假如FRANK自强不息,乐观的对待自己的话,相信完全可以改变家人的态度。别人怎样看待你,取决于你怎样看待你自己。给自己多一点自信吧,活着更有意义。
第三,多给别人一些关怀,成就别人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每个人都有人生的高潮和低谷,当亲人朋友处于人生高潮时,应该祝贺他,处于低潮时更应该给予关怀和爱护。也许是你的一席言一举动,可以帮助你的朋友度过人生的低潮,走向成功。影片中的CHARLIE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他和FRANK仅仅是雇佣关系,但是对FRANK不离不弃,还帮助他走出人生的困境。正因为这样,FRANK也帮助他摆脱了被学校开除的危机。
FRANK确实存在许多感人之处,但是CHARLIE同样给了我震撼。一个靠奖学金和兼职生存的贫困高中生,然而却这样的闪闪发光。他坦然的接受了命运带给他的贫穷,条件艰难,但仍然努力读书和工作,在诱惑面前,不出卖朋友换取自己的未来,这种精神让人震撼!他是这样的安静,然而却不懦弱,毅然的承担命运加载在自己身上的负担。
7.闻香识女人(外一篇) 篇七
1995年,主演电视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凭借山杏一角获得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李琳与蒋雯丽、徐帆、陈小艺,并称为演艺圈“四大青衣”。外形朴素、性格独立坚强的她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
作为演艺圈有名的才女演员,20年前,李琳先后出版了个人散文写真集《闻香识女人》、《花样女人》,尽展才情雅致。生活中,李琳爱好众多,摄影、高尔夫、花艺、厨技样样精通,每一样都做得井井有条。
如果说女人是灯,那么香气就是光线。不同的光线可以看出不同的灯,那么不同的香气自然也就反映出不同的女人。
小时候特别喜欢油墨香,所以新学年开学是特别高兴的日子,往往是别的孩子都忙着叽叽喳喳说假期的高兴事的时候,我却一路小跑回家了,回家把书包里的新书拿出来,用手一翻,那哗哗啦啦的香风便倾泻下来,我便仰躺在床上,脚丫朝上抵墙,细细地嗅我的新书了。那时候不懂“书香门第”的意思,总觉得就是一间装满书的屋子。后来学校夏令营要去参观印刷厂,我高兴得一夜没合眼,在水龙头边仔仔细细地刷了一个小瓶子,又用棉签把里面擦干,想到了“书香门第”的印刷厂,就可以找那书童偷偷要上一瓶子油墨来。可后来不知为什么学校又改去参观发电站了,气得我回来后躲在屋子里哭,死活不肯出去吃饭。那年我9岁。9岁的小女人身上时隐时现的是油墨香。
一晃就是9年过去了。17岁,花一样的年纪,我却大学落榜了。那一阵子我相当颓废,看什么都不顺眼,总是抱怨老爸、老妈没有以前对我好了,甚至扬言要离家出走寻找幸福。父母那时相当担心我这个小女儿,于是找来了一些画册让我消遣。看着齐白石老先生的虾,看看那个远房亲戚萧龙士的兰,我怦然心动。多么净的艺术,多么美的生命!从父母那儿要了些钱,我买回一堆画纸、画笔、墨和水粉来。那一季夏日我躲在屋子里画了一季的画。后来那些国色天香的牡丹,那些迎风摇曳的荷,以及那些虾、兰、竹都成了我馈赠的宝贝。父母的脸上也渐渐多了几分笑意。那时失意的我,因为手臂上、罗衫上多了些墨彩,而使青涩的我风姿绰约起来。淡淡的墨香从薄薄的罗衫飘出,使我有些诗的意味。
第一次接受异性送的礼物,竟是一些精致的香水。一个精美的盒子里躺着六小瓶乖巧的香水。香水瓶子各不相同,香气也各有千秋。那时总盼着自己快点成熟,以致于总想深沉、深刻再深邃,话说了一半便不再往下说,却坚信那个他总会明白我的心,想长大,想自己马上长成一个风韵万千的女人,把那个他迷得死去活来,于是乎香水成了我的魔杖、我的法宝,六小瓶香水每日成了我的必修课:星期一用1号扁瓶罗纹的,星期二用2号花朵盛开的……一直到星期六用6号丰乳肥臀的。可是星期天呢?只有六瓶呀?只好返回来接着用。每日见面照例让他闻今天用的是几号?开始彼此是幸福的哆嗦,因为闻的时候大家贴得那么近,可后来那个他终于厌倦了这种游戏,居然不耐烦地说:哆来咪发嗦啦西,便不顾我的反抗拥我入怀中。那一刻我懂得即使没有香水,我也是个芳香四溢的女人,一个在他怀里温温软软的生命。
每个女人身上其实都会有或浓或淡、或雅或俗的味道。和一个美妙的女人交往,犹似一阵香风掠过,芬芳而甜蜜,使人久久不能忘怀;而和一群美妙的女人相处,那便如入幽兰之室,使人毕生不能忘怀。
时间悄悄划过,那六小瓶各异的香水已用得只剩下瓶子,而我仍舍不得扔掉,因为舍不得那份飞扬的青春,舍不得那份迷人的浪漫。望着那些小上的躯壳,犹有淡淡的香气飘出,直沁入像我这样女人的灵魂。
真的,如果女人是灯,那么香气就是光线。
幸福之源
记得20年前,剧组要排练话剧《西施》,并由我来扮演西施,电视剧《道北人》剧组紧赶慢赶抢完我的戏,刚到北京却得知《西施》下马了,于是我终于拥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时间。收拾好行囊,订好机票,准备回老家安徽合肥过一个合家团聚的中秋节。爸爸在电话那头显得特别兴奋,我说了两遍航班号,他都没有听清楚。当天晚上,西影厂《桃花漫天红》剧组得知剧院的戏下马,通知我立即去西安接戏。犹疑着,终于换了机票,怯怯地没能马上告诉老爸老妈。后来实在熬不过去了,再晚他们就要到合肥机场去接了,我又拿起电话拨通了,姐姐兴奋不已地说:“快要上飞机了吧,我们把菜都做好了,老爸昨晚一夜没睡好,尽梦见你了。”我心头一紧,眼泪差点掉下来,那头姐姐仍喋喋不休地说:赶快回来吧,这里是万事俱备,只欠你这个“东风”了。我忍着终于开口对那边说:只怕“东风”要改"西风” 了,我今天就要去西安《桃花漫天红》剧组报到,那头停顿了半天,妈妈接过话筒插了进来,安慰我说:“我为你接这部戏感到高兴,快快乐乐地去拍戏,我们在这里看着你的电视、画报就像跟你一块过节一样。”我心头一热,眼泪不可抑制的往外涌……
—生中,只觉得欠父母的最多,两年了一直忙于拍戏没有回家一趟,倒是父母拎着家乡我爱吃的腊肠来看我。父母小住的日子,总有一盏灯是为拍夜戏晚回来的我留的,每当我摸着黑看见这盏灯时,心里总有一种“家”的感觉。
这回不可能回家了,飞机在飞着,喇叭里传来空姐甜甜的声音:飞机将要飞越黄河,太行山……我好像什么也没听见,因为那里面没有我的家,没有淮河、长江,没有黄山,我不知道接我的人是什么样,是不是拿着一面木牌写上我的名字静静等候。八月十五,我盘旋在空中,为父母买的莲蓉月饼依然搁在小屋的桌上,等我回去怕是干的可以砸死人了。
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央实验话剧院刚好一年了,父母是不是又凭添了几缕白发几丝皱纹呢?电话那头的他们永远是乐呵呵地一个劲儿说一切都好,好好拍戏,大家都希望你出成绩。上影厂的故事片《花碧莲逼婚》刚出来的时候,妈妈天天看报纸的夹缝,看哪个电影院演这部戏,终于有一天妈妈打来电话说看了你的电影,比以前的有进步,就是还有点放不开,‘‘演戏嘛,就是要疯狂”,我的老妈不懂电影,虽然年轻的时候也是文艺宣传队的骨干,但对电影还是门外汉,那天听见她说演戏就是要疯狂这句话时,我真的被震住了,这远远比书本上学了4年的“解放自我”要真切得多。以后电视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播出后,妈妈打来电话说太苦了,你演的太苦了,我天天陪着你落泪,不过演的真好,我为你骄傲。多少苦,多少累,在妈妈这句肯定的话中早己烟消云散。到了西安咸阳机场天突然下雨了,我想家乡也一定落雨了,上苍是怕赏月时父母矜见少了女儿一人会伤心,所以让月亮躲开了。
我又在西安呆上两个半月,和著名演员陈道明共同谱写《桃花漫天红》。天渐渐冷了,老爸老妈别忘了添上件衣服,我想待到桃花满天红时,你们会笑得很灿烂的。忽地想起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爸、老妈,今晚我什么也不做,只想你们,因为你们是我的幸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