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共11篇)
1.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篇一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二、教学重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教学难点: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学生做探究活动一
教师点评:
1、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2、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从历史上看,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存在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学生活动:阅读课本。(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大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6页,看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哪里?分别是什么意思?(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释疑】怎样理解“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1)主权高于人权。人权在本质上是属于一国内部管辖的问题,没有国家主权,人权就无法实现。(2)人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很大差异,因而对人权的认识往往并不一致,对人权的实施也各有不同,不能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权标准来简单地裁判和衡量别国的人权状况。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所谓“人权高于主权”论、“人权无国界”论、“人道主义干涉”,其实质是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内政,利用人权问题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标准和发展模式,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教师活动: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除了对人民实行民主的职能外,还具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职能。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保留专政职能?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民主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民主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专制独裁制度相对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现阶段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学生阅读课本)
高一政治第一课第二框 政治权利与义务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二、教学重点: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4)监督权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0页,看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页,思考图中反映了我国公民行使了哪些政治权利,履行了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总结、点评;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有关常识,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遵循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三框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二、教学重点: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教学难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问题情境:“网络暴民”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新词。从原来在论坛里的相互谩骂,到名人博客上的群体而骂之,再到著名的铜须事件、虐猫女事件;从谩骂,到人身攻击,再到揭露隐私,甚至直接在现实世界中进行攻击,网络暴民的行径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他们的表现为:主观上有意制裁别人的倾向,出口成“脏”,不经当事人允许就,威胁当事人人身安全,动不动就质疑当事人的道德品质,等等。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但是行使言论自由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有的网络言论,擅自公开别隐私或凭空配杜撰,这不仅仅是违背道德底限,也是违法的行为。因此有网友建议,要通过法律法规,直接给予“网络暴民”应有的惩罚。
问题探究:网络暴民的行行径给我们什么警示?我们应该怎样行使自由权利?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宪法赋予公民广泛参与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问题情境:2004年6月,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人大代表张世昌教授在一份关于沱江污染事故的汇报材料上再次提出了四川省长应向全省群众道歉的要求。沱江污染事件使至少100万人受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干吗要省长道歉?他说:因为环境保护法讲得很清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的环境
质量问题负责,而地方各级政府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
问题探究:张世昌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作为一名公民,要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张世昌教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区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政府的廉洁。只有人民参与,才能监督干部达到廉洁的水平。标志之二是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国际竞争与合作对每个国家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代国际竞争中我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关心中国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是我们政治生活中的部分。
认识世界的格局。认识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认识国际竞争中的机遇和挑战。是政治生活的部分。
2、我们总要参与,我们总会参与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政治生活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政治生活涉及到国家的经济政策,涉及到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与我们息息相关。如就业问题,人民币的稳定问题,收入增加问题,学校选拔人才的方式和方法。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有助于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观念,有助于树立民主和法制观念,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
政治体制,政治政策、政治机关、宪法、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对我们参与政治生活十分重要。(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问题情境:迄今为止,中国共有4位自荐候选人成功当选县区级人大代表。以自荐形式参加竞选正在成为中国基层人大选举的新亮点。这些毛遂自荐的参选人,有的成立“选举事务办公室”,有的在选区游行宣传,有的通过网络、张贴海报发布竞选宣言,竞选方式的专业化倾向甚至令前来采访的西方记者也大为惊叹。
教师引导: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参与选举,民主监督,管理,决策,社团活动等。
对于中学生来说。参加学校的时事政治学习,养成读报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参加共青团活动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实践形式。
参与政治实践活动的意义:激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理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2.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篇二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分析的依据, 从左栏 “内容目标”和右栏“提示与建议”看出, 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 从教学内容看, 该综合探究根据课程标准1.1设计, 包括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代价与后果、衡量政治参与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第二, 从教学目标看, 按统、分结合的原则进行表达。 1.知识目标:了解有序和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代价、后果, 理解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研究文献、剖析案例、制订规则的能力, 提高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有序参与的意义, 培养有序参与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 从呈现方式看, 教材在第一单元安排了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展开的活动, 在活动中, 学生要查阅资料, 列举政治参与中有序与无序的表现, 依据法律讨论其代价和后果。 尝试制订、评估一个选举班长的规则, 体验什么是有序的民主生活。
二、综合探究的逻辑结构与作用
第一, 宏观上看, 第一单元由两课《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和一个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组成。 教材立足公民个体的政治生活, 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政治生活为主题, 引导学生探究我国公民生活在怎样的政治背景中, 享有哪些政治权利与义务, 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如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一方面, 综合探究沟通了本单元的知识, 既对前面所学理论观点进行概括和延伸, 又为开展本次活动进行理论准备, 使第一单元的知识实现整合和系统化。 另一方面, 综合探究架起了书本知识和社会的桥梁,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提高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增强公民意识。
第二, 微观上看, 教材用蓝色黑体字揭示了所研究的主题是“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开篇用三段简洁的文字归纳了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以此作为理论综述。 两个子课题“有序与无序的代价与后果”“有益的尝试真实的体验” 与主题紧密相关, 通过事例和问题的呈现, 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范例和方法上的指导。
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热点
教师结合地区实际情况,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事件, 比较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例如2015年10月30日南京举行了听证会, 上午的水价听证中, 14人赞同方案二, 认为能最大限度保证多数家庭不受影响。 6人赞同方案一, 认为利于节水宣传。 还有1人反对两个方案, 认为水价成本中其他捆绑费用没公开。 下午的气价听证中, 7人赞同方案一, 认为老百姓能承担得起。 1人赞同方案二, 认为调整幅度可弥补企业成本。 另外10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对意见。市物价局将对听证参加人的意见进行梳理, 形成情况报告, 上报市政府。
教师除了呈现热点事件, 还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理论知识分析热点事件。 价格听证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南京市民代表积极参与阶梯水价、气价听证会体现了有序的政治参与, 体现了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在听证会上, 公民充分发表意见, 提出建议, 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订的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修正、完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本综合探究的教学重点是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和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后果。 依据在于:课程标准1.1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可见该知识点对于内容目标的实现很重要。 同时, 该知识点对于学生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 提高政治素养很重要。 确定教学重点后, 应对它作具体阐释。 第一,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有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改善公共管理, 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二, 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后果有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遭到藐视; 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无法维护;正常的政治活动无法进行;国家、集体的利益遭到损害;社会生活的安定遭到破坏;人民生活的稳定受到影响。
本综合探究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依据在于:该知识点从理论上说比较容易, 但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到有一定难度。 同时, 学生参与真正的政治生活的经验比较少, 该知识点能为学生有序参与提供方向。 确定教学难点后, 应对它作具体阐释。 公民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 要做到以下几点:衡量政治参与的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是法律与规则。 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时要遵循法律、规则、程序;要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要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五、教材处理与完善的建议
总体来看,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综合探究的编写是成功的, 有如下几个优点。
第一, 教材符合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教材编写者设计了列举事例、作补充、说想法、制订规则等活动, 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第二, 教材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 注重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坚持“三贴近”的原则。 事例一是出租车司机维权, 事例二是选举村委会主任, 这两个事例比较典型, 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便于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不同结果。
第三, 教材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识水平, 能够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心理, 采用多种方式呈现。 事例一是以一段文字材料呈现的正面事例, 事例二是以文字概述加上5张图片呈现的反面事例, 内容上正反对比、形式上图文配合使得教材文本更具有可读性。
但是, 笔者在研读教材时也发现了美中不足之处, 在此指出来和大家探讨。
第一, 教材在论述“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可以怎样”时已经列出了5点, 在论述“公民无序参与政治生活, 会造成什么”时已经列出了4点, 这给学生再从其他角度补充增加了难度。 因此笔者建议, 为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教材编写者适当减少要点罗列的数目, 可能各列出3点即可。
第二, 教材设计的活动与问题的数量有点多, 可能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所有要求。 活动过多, 会导致活动形式化。 问题过多, 会导致思考流于表面。 因此笔者建议, 教材编写者适当精简活动与问题的数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情作适当取舍和调整。 比如说课前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 第一组查阅宪法的规定, 第二组查阅法律对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规定, 第三组搜集有序政治参与的事例, 第四组搜集无序政治参与的事例。 如果学生在课前分工合作、准备充分, 就节约了课上的时间, 就能在课上直接展示各个小组成果, 展示完毕后讨论有序或无序参与政治生活的代价与后果。 讨论之后制订、评估一个选举班长的规则, 如果对规则的评估来不及在课上完成, 就放到课后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3.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篇三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新的学习环境,包括外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具备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融入新生活,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与同学友好相处,对新学校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同时对初中生活充满向往和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与难点] 如何较快地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新同学建立真挚的友谊?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学校,新同学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初探:认真阅读课本,完成预习自测题
(一)辨别正误
1、成长中的友谊将使宝贵的初中生活更加精彩,青春的生命充满阳光。()
2、只有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我们才能奏出最优美的班级乐章,才能在集体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最佳选择
1、在新集体里,我们会有许多不认识的新同学。面对新面孔,我应该()A、从记住对方的名字开始,结交更多的新朋友 B、只要学习好,别人就会主动和我交朋友
C、只和小学同学交往,这样才能建立起长久的友谊 D、万事不求人,有没有朋友无所谓
2、“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这句话的意思是()A、一个优秀集体要有共同目标 B、建成优秀班集体需要很多人
C、班集体成员人心各异,照样能成大事
D、只要人人都是学习尖子,就能建成优秀班集体
3、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会有许多不适应,我们如何看待新集体?下列想法正确的是()A、新集体是个大家庭,同学间彼此关心,努力融入新集体 B、进入中学,学业负担越来越重,我们应该只把学习抓好 C、集体与个人没有多大的关系 D、只需努力发挥个人的特长
(三)辨析
1、我们生活在一个班级中,没有了共同目标,我们就不能建成优秀的班集体。
三、师生互动进行活动探究
(一)阅读课本第5页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1、自我介绍,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来自哪个地方,毕业学校,生日,兴趣爱好和性格)
2、看看自己记住了多少新同学的名字,自己已经和多少人比较熟悉或了解
小结:当我们踏入这个新的班级,我们将认识更多的新同学,结交更多的新朋友,并一起在学习生活中分享成长的快乐,我们应该尽量扩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
(二)阅读课本第4页材料,思考后回答问题
1、新学校,新鲜事(说说新学校,对学校的印象包括进入中学之前和进入中学之后的印象)
2、你最喜欢学校的什么地方
3、进入新的环境,你有什么样的体验或感受?
(三)阅读课本第6页材料,填一填
1、看看我和同学有哪些相同之处
彼此交流后,我们发现这个小小的班集体里,有这么多亲密的伙伴。这份成长中的友谊将使我们宝贵的初中生活更加精彩,青春的生命充满阳光。
(四)阅读第6页相关链接内容
1、谈谈友情的魅力与价值
四、巩固练习:(参考导航)
五、成长写真
4.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预习作业 篇四
无公害蔬菜价格比普通蔬菜高30%~40%反映了经济生活的什么道理?(10分)
[答案]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生产无公害蔬菜要求严格,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价值量大,价格自然要高于普通蔬菜。(5分)(2)商品的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无公害蔬菜的市场供应量小、需求量大,也会导致其价格较高。(5分)
27.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购房难问题日益突出。部分房地产开发商捂盘惜售、待价而沽,投机性购房者兴风作浪、大肆炒作,致使房价一路走高,普通百姓对此苦不堪言。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措施,截至初,调控已经初见成效。
请运用《经济生活》中价格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理由。(12分)
[答案] (1)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房价上涨过快,导致住房严重偏离自身价值,违背了价值规律的要求。(4分)(2)价格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但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住房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过高的房价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会严重影响中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4分)(3)价格变动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过高的房价会引发房地产投资过热,不利于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4分)
28.随着油价的上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电动轿车。微型电动轿车制造成本低廉,预计售价3~5万元,使用成本仅为每百千米3元左右。微型电动轿车虽然不能彰显身份,也受时速、续航里程的限制,但对于广大富裕起来的中等收入人群,特别是城市中短途出行的人群来说是比较合适的,而且电动轿车是一种绿色环保交通工具,可以显著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结合材料,说明电动轿车为什么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8分)
[答案]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日益富裕是购买电动轿车的主要原因。(2分)
(2)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电动轿车价格低廉也使得电动轿车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2分)
(3)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求实心理也使得人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经济实惠的电动轿车。(2分)
5.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篇五
生活 单元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某乡人大换届选举中少数选民贪图“小恩小惠”而“卖掉”选票的事实警示我们()①要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
②要切实提高广大选民对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重要意义的认识
③要引导选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④要统一实行等额选举,加强选举工作的领导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为做好2018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国家统计局起草了《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举
①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②是公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要求 ③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④有利于法律更好体现公民的意志和利益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17年3月4日傍晚,一段一男两女在北京地铁10号线内因扫码引发骂战的视频被爆出,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此次事件爆出后,地铁上其他乘客的冷漠态度也引发争议。在这2分20秒的过程中,车厢内没有一个乘客上前阻止劝和。这反映出我国公民 ①权利意识有待提高 ②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③义务意识有待提高 ④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不仅仅在于它能帮你免签去多少个国家和地区,更在于危急时刻来临时,祖国能带你回家!”这是身为中国公民的自豪;也是“外交为民”最好的写照。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继续秉承以人为本、外交保护为民的理念,持续推进海外民生工程,保护中国在海外机构和公民的安全和正当权益,为“中国脚步”走出国门保驾护航。中国全力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是因为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②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③公民的国家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④民主是专政的前提和基础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 5.近日,天津东丽区人民检察院针对储某某涉嫌妨碍公务一案召开审查逮捕案件公开听证会,邀请了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公安机关侦查人员等十余人出席听证会,此举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点评。针对审查逮捕案件进行捕前公开听证是对原书面审查办案模式的突破,这有利于 ①人大代表通过公开听证参与民主决策 ②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推进司法改革 ③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保证决策科学 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并对其宣传报道负责。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这表明()
A.在我国,监督权是公民政治生活中最基本的民主权利 B.舆论监督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最有效的途径
C.舆论监督透明度高,影响广,在监督活动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D.舆论监督有利于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
7.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人的钱包越来越鼓,出境旅游的人数大幅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时不文明行为的屡屡曝光,为中国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这提醒我们()
①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②要履行好维护国家荣誉的义务 ③要自觉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④要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形象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根本上看,这一提法的依据是
A.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B.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C.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D.这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9.2017年3月15日,民法总则草案历经四审最终获得高票通过。民法总则草案明确对胎儿利益的保护、个人信息的保护、诉讼时效期限、民事责任年龄、见义勇为、涉外民事法律适用等规定。这折射出
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不断进步 ②我国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在逐渐扩大 ③国家致力于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④反映公民意愿是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0.“我想反映关于市区机动车乱停、乱放、乱占道的问题。由于交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现在市区有很多私家车,甚至公务用车,无序停放、违章停放,导致交通拥堵,甚至连盲道都无法顺利通行!„„”以上是某市‘市长信箱’收到的某市民的一封电子邮件,这是 ①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②公民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③公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表现
④公民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17年1月,国家信访局向社会曝光了5起信访事项督查问责案例。案例中反映了多个省市存在的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领域的问题,29名相关责任人被问责。曝光典型案例 ①有利于公民行使检举权
②可以教育信访群众依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建议 ③是对我国信访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④是畅通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渠道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2.货车司机任某不同时间在同一路段,因为相同的违法行为被处以不同额度的罚款,他对此感到不满,便将几张罚单传到市长信箱。市政府对此高度关注,不久便出台了《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定》,细化了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任某将罚单传到市长信箱是()A.政府开展行政执法的重要依据 B.公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重要方式 C.公民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D.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13.微信公众号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成为谣言及违法信息的集散地,危害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和公共利益。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除了政府常态化监管以外,还要求微信公众号的使用者
①要遵守法律、规则和程序,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③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充分行使知情权、表达权 ④坚持不传播、不扩散网络信息,谣言止于智者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4.某校以“谣言止于智者(正方)/谣言止于公开(反方)”为辩题开展辩论。下列合理的阐述有
①谣言止于智者:智者能通过主观臆测过滤虚假信息,阻止谣言的传播 ②谣言止于智者:智者能凭借渊博的知识明辨是非,不为谣言所困 ③谣言止于公开:唯有公民不懈地质疑,才会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 ④谣言止于公开:公民享有知情权有助于阻止谣言的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国务院编制“十三五”规划期间,依托国家信息中心设置了“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办公室,公众可以通过网站留言、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来电、来函、来访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出对“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建议。这说明()A.我国公民是政府决策的直接参与者 B.我国公民依法行使管理社会的权利 C.政府决策广集民智,充分体现民意 D.我国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16.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A.民主具有广泛性 C.民主具有真实性 17.2014年10月27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和《反恐怖主义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中国人大网已在网站上公布草案及说明并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此次征求意见的时间从11月4日到12月3日。这表明 ①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
②国家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 ③我国政府坚持走群众路线 ④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按照新修订的《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对于可能会对公众利益构成重大影响的投资项目,核准机关应当采取适当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对于特别重大的项目,可以实行专家评议制度。此举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的广泛性,推动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 ②有利于集中学者的智慧,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③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知情权 ④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A.③④ 19.生活中不乏有这样一种现象:媒体关注﹣﹣领导“救火”﹣﹣特事特办﹣﹣问题迅速得以解决﹣﹣涉事人员受到惩处。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①特事特办是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 ②政府应该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特事特办应成为提高行政效率的常态 ④媒体在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监督作用。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B.人民当家作主 D.对敌人实行专政 A.①② 20.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无论是最高议事殿堂里的参政议政,还是基层议事会、圆桌问政里的讨论争论,都是通过协商民主寻求最大的社会共识度、最大的凝聚力,尽可能地减少盲目决策、随意决策和错误决策。协商民主是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色,下列说法符合实施这种民主的道理有()
①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③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A.①③ 21.朋友圈包罗万象,甲认为朋友圈是一个公共场所,转发信息之前一定要取舍筛选。乙认为朋友圈是我的地盘,发布内容是自己的自由。对此,公民应该()①树立权利意识,坚持自由表达言论 ②提高公民意识,增强辨别是非能力 ③树立法律意识,坚持权利义务统一 ④增强义务意识,保障网民正当权益。A.①② 22.2016年春节以来,国家网信办持续重拳出击,依法查处网上违法违规行为,集中清理淫秽色情、虚假欺诈等违法违规信息,关闭了一部分违规网络名人账号。材料表明()①公民利用网络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②国家运用专政职能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 ③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④依法行使表达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A.①② 23.重视调研是中国政府决策的最大特点。“十三五”规划编制期间,中国开展了基础调查、信息搜集、重点课题调研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调研。政府开展调研是因为()①调研可以保证公民对政府进行民主监督 ②集中民智是政府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 ③增强决策透明度是政府民主决策的前提 ④反映民意是政府工作方法的客观要求。A.①③ 24.公民要正确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监督听证会是最有效的民主监督方式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②公民可以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 ③公民可以对网上评论政府的一切言论进行传播 ④民主监督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材料 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谈谈要“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公民应该怎么做。(8分)26.为了促进经济发展,A市政府对是否引进国外的一家大型化工企业,在网上进行公布,并要求群众发表意见。有群众向政府发来邮件,指出此项目有可能会对本市的水资源及空气造成污染。政府高度重视此意见,于是召集专家进行分析论证,同时,举办社会听证会,听取大家的意见。然后对是否引进化工企业在网上公布草案。最后市政府结合民众意见和建议,经过慎重考虑,还是放弃引进该项目。
(1)结合材料,分析A市群众是如何参与民主决策的?(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何重要意义? 27.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正日益走进我们的政治生活。在网上,只要达到法律允许的参政条件,有条件上网的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人们在互联网上拥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他们可以自由地发展意见和评论,聚合某种愿望或诉求,凝成某种舆论,从而形成网络民意,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对民主政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结合材料一,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互联网+政治”的积极影响。
28.“舌尖上的谣言”层出不穷,从“假鸡蛋”、“速成鸡”、“激素鸭”、“塑化剂面条”到“塑料紫菜”、“棉花肉松”„„相关调查显示,在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位居第一,占比高达45%。这些谣言造成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使相关产业链受重创。
公安部网安局表示,将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谣言的打击整治力度。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寻衅滋事罪等多种犯罪,公安机关将予以严厉打击;不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依法作出治安处罚。
治理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良好舆论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广大群众也应注意理性、文明上网,注意辨别各类网上不实信息,自觉抵制谣言,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发现谣言及时举报。从《政治生活》角度,你认为作为公民,如何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试卷答案
1.B 2.C 国家统计局就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举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①正确;公民并不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②错误;国家统计局就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举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③正确;我国法律要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不是公民的意志和利益,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C。
【点睛】我国公民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我国公民是通过选举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代替自己行使国家权力。我国公民虽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但可直接行使自身的民主权利。3.C 本题考查的是公民的义务的知识。此次事件爆出后,地铁上其他乘客的冷漠态度也引发争议。在这 2分20秒的过程中厢内没有一个乘客上前阻止劝和。这反映出我国公民义务意识有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故②③应选。①④与题意无关。答案选C。4.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民主的特点的知识。我国全力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是因为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必须要维护他们的安全。故①选项入选,再者,我国能够在于危急时刻来临时,祖国能带你回家说明了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即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制度的保障。故②正确。③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④选项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D。
5.C 本题考查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司法机关的知识。此次听证会是司法机关接受社会监督的过程,①③属于民主决策,不符合题意;检察院的做法体现司法机关公正司法,逮捕前听证是对原书面审查办案模式突破,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动司法改革,故②④合题意。故答案选C。6.C 7.C 本题考查公民的政治义务。境外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影响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要求我们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②④符合题意。选项①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8.C 9.C 本题考查我国的国家性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法总则草案的修改内容,表明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不断进步,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我国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权利在材料中未涉及且不能随意扩大,②说法错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10.C 本题中主要考查的是民主监督的知识。①项错误,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属于民主决策的途径。③项说法错误,因为社区事务,属于基层的民主自治范畴,排除。选项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11.D ①选项与题意无关,检举权是指公民对于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向有关机关揭发事实,请求依法处理的权利。④选项错误,题目中表述的是民主监督。题目中曝光典型案例可以教育信访群众依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建议,是对我国信访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故②③入选。选D。12.C
试题分析:任某对政府部门的处罚不当的行为通过写信方式反映给市长信箱,这是公民通过信访举报制度参与民主监督,正确行使监督权的表现,C正确;公民行使监督权的行为不是政府行政执法的依据,A错误;基层民主管理包括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B不符合题意;这不是参与民主决策而是参与民主监督,D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公民参与民主监督
13.A 本题考查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使用微信传播信息、交流互动的同时,要自觉履行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①②符合题意;使用微信不属于民主管理,③与题意不符;不传播违法、虚假网络信息,④说法错误。本题答案选A。
14.C 本题考查我国公民的权利。“谣言止于智者”说明智者能凭借智慧、知识明辨是非,而不是凭借主观臆测过滤信息,①不合理,②合理;“谣言止于公开”说明政府只有积极推进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才有助于阻止谣言的传播,④合理;③说法过于绝对,不合理。本题答案选C。15.C 【分析】本题考查: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1)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2)
①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③有利于推动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解答】A表述错误,我国公民可通过直接、间接方式参与民主决策; B表述错误,人大代表依法行使管理国家、社会的权利;
C符合题意,国务院依托国家信息中心设置了“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办公室,公众可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出建议体现了政府决策广集民智,充分体现民意; D不符合题意,我国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选举要和被选举权. 故本题选C 16.B 17.C
试题分析:《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和《反恐怖主义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中国人大网已在网站上公布草案及说明并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这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国家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②④适合题意,排除①;本题考查的主体是全国人大,不是政府,③ 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人民民主的特点、民主集中制 18.A
试题分析:对于可能会对公众利益构成重大影响的投资项目,核准机关应当采取适当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对于特别重大的项目,可以实行专家评议制度。这样做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知情权,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③④适合题意;专家评议制度保障人民民主的真实性,①不适合题意;②中的“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考点:民主决策、人民民主的特点 19.C 【考点】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监督.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监督
1、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具体要求是: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和方式: ①信访举报制度; 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③舆论监督制度(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在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监督作用);
④还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解答】①表述错误,特事特办是一种讽刺的说法,即被媒体曝光后,政府的工作效率才会提高;
②符合题意,被媒体曝光后,政府的工作效率才会提高,要求政府应该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表述错误,特事特办会使政府工作效率低下,起不到对人民负责的作用;
④符合题意,媒体关注﹣﹣领导“救火”﹣﹣特事特办﹣﹣问题迅速得以解决,体现了媒体在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监督作用. 故本题选C 20.C 【考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本题设问指向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色:协商民主.
【解答】①强调了聚集众人的力量,则 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聚集众人的智慧,则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与题意符合,故①正确.
②体现的是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符合题意,故②排除.
③强调的是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会先用文德教化,再用武力征服天下,不符合题意,故③排除.
④强调的是要听从他人的意见,符合题意,故④正确. 故选C. 21.C 【考点】我国公民的政治义务;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④维护国家荣誉.
2.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①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②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③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统一;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以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义务为主要内容. 【解答】①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在行使权利的同时要履行义务;
②符合题意,朋友圈的内容有正确错误之分,所以要公民增强辨别是非能力; ③符合题意,题干强调坚持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 ④不符合题意,保障网民正当权益的主体应该是政府. 故本题应选C 22.B 【考点】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我国公民的政治义务.
【分析】本题考查: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我国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1、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公民在法律上就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第一,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第二,我们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2、我国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解答】①③符合题意,依法查处网上违法违规行为,集中清理淫秽色情、虚假欺诈等违法违规信息,关闭了一部分违规网络名人账号,启示我们公民利用网络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②不符合题意,国家运用专政职能是在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④表述错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 故本题选B 23.D 【考点】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公民依法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及公民依法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依法行政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由法律授予,行使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靠宪法和法律.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解答】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准确了解信息,从而做出正确决策,故①错误. 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准确了解信息,从而做出正确决策,集中民智是政府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故②正确.
公民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故③错误. 反映民意是政府工作方法的客观要求符合题意,故④正确. 故选D. 24.D 【考点】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监督.
【分析】题目考查: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监督;
1、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1)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包括:批评;建议;申诉或诉讼;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2)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有: ①信访举报制度; ②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③舆论监督制度;此外,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都是近年来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2、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
为了使民主监督得到切实保障,取得预期效果,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敢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解答】①说法错误,监督听证会不是最有效的民主监督的方式,排除;
②说法正确,“公民可以依法在媒体的平台上公开发表的自己的意见,这是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故入选
③说法错误,”一切言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④说法正确,公民在参与民主监督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故入选. 故选:D 25.①公民要勇于行使监督权利,使官员对民众有敬畏之心,为官员“不敢腐”创造社会条件;
②公民要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义务,为科学决策、完善监督和管理制度积极建言献策,促使官员“不能腐”的制度建设; ③公民要提高自身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弘扬正气、抵制各种不良风气,营造使官员“不想腐”的社会风气和文化。
本题考查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审读设问,明确知识范围:政治生活知识;行为主体:公民;试题类型:措施类主观题。由此判断考查公民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熟练把握其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依据教材,可以从公民要勇于行使监督权、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义务、提高自身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等角度作答。26.(1)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A市群众向政府发来邮件,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说明公民通过这一方式参与民主决策.
②专家咨询制度.A市政府召集专家进行分析论证,说明公民通过这一方式参与民主决策.
③社会公示制度.A市政府将此决策进行公示,说明公民通过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参与决策.
④社会听证制度.A市政府举办社会听证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反映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2)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其次,有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考点】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依法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分析】(1)本题题目类型体现类,答题范围政治生活,要求结合材料,分析A市群众是如何参与民主决策的.因此考点可定位为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通读材料后,紧扣关键词句,确定主要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2)本题题目类型意义类,答题范围政治生活,要求说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何重要意义.因此考点可定位为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可分别从对决策机关和对公民两个角度分析. 27.(1)
①拓宽了公民表达诉求的渠道,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②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③有效保障了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利,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考点】公民依法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监督;我国政府的职能;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
【分析】(1)本题题目类型意义类,答题范围政治生活,知识限定:“公民的政治生活”,要求结合材料一说明“互联网+政治”的积极影响.通读材料一后,紧扣材料中的“在网上,只要达到法律允许的参政条件,有条件上网的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及“他们可以自由地发展意见和评论,聚合某种愿望或诉求,凝成某种舆论,从而形成网络民意,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对民主政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可知,积极意义涉及公民公民利用网络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的意义,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28.(1)公民要遵守宪法和法律,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2)公民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3)公民要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本题以公安部网安局表示,将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谣言的打击整治力度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6.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篇六
案 新人教版
[教材内容分析]
本框内容是全书的统领。后面所介绍的知识,比如人民的权利,政府的性质职能,我国的政体,我国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所以本框很重要。本框主要介绍了国家的含义、产生、本质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我国人民民主的新特点以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本框共三目:
第一目“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这是本框的情景导入,通过新旧社会不同时代的两次洪灾,不同的抗灾措施,不同的灾后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悟我国国家性质的具体体现,由此导入本框的内容。第二目“广泛、真实的民主”,是对我国国家性质的具体分析,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的理论阐释。新课标要求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部分内容具体介绍了国家的本质、根本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我国新型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特点,新型专政的特点。通过这一框内容的学习,要能够明确我国的国家性质为什么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这一目内容是本框的核心内容,是学习的重点。
第三目“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主要介绍三点内容: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二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三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含义,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的表现,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内容。
2、理解国家的产生和本质属性,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本质,我国民主职能和专政职能的关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1、运用比较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对比新旧中国的变化,结合我国人权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体会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国家制度的学习,提高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要性的认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开开心心走进政治生活(投影)
图片一:“主题是政府取消农业税,农民喜过年”
材料二: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800元调整为1500元。
材料三:2010年10月11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温习旧知,探索新知)
上述材料反映了有关经济生活的一些政策和规划。我们要积极参与经济生活,同时,也要积极参与政治生活。送给大家一副对联,与大家共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入本框的导入情景”共同感悟一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政治生活的内容)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第4页第一目:“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思考两个问题:
①比较两次洪灾发生的不同时代,从社会制度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一是社会主义时期)
②比较两次抗洪救灾的过程,从国家政权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一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利用国家政权为其阶级利益服务,一是人民群众掌握国家政权,利用国家政权为人民服务)
(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回答。还可以增加1998年抗洪救灾的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
[过渡]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有什么样的“国”,就有什么样的“家”。我们来具体认识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一、广泛的、真实的民主
(三)联系现实、耐心求证、细致探究 1、国家
(看书回答)国家是如何产生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看书回答)什么是国家?其根本属性是什么?(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其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来理解国家的产生、含义和根本属性。可以通过设问来引导,如:为什么要有国家?国家是干什么的?国家通过什么来表现它的存在?可以用概念分析法来理解国家的含义,来理解国家的根本属性,还可以通过设问:“国家保护所有人的权益对不对,为什么?”来理解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准备一个国徽,让大家仔细观察)上面的图案有哪些事物,表现了什么?
(我国的国徽由五颗五角星、天安门、齿轮和谷穗构成。天安门象征民族精神,齿轮象征工人阶级,谷穗象征农民阶级,五颗五角星,大的一颗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的四颗象征着人民大众,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象征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整个国徽图案庄严大方,内涵深刻,鲜明地表现了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让学生观察并表述出来,使学生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问:大家走过本地政府大门时,看到政府大门上有国徽吗?
(学生回答,可能会有一些学生没有注意到,可以引起学生的观察。)
[过渡]从我国的国徽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家政权掌握在人民的手里,即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民主权利,同时,对极少数的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所以,我国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我国的专政是新型的专政,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这一知识点要强调一下,让学生注意理解)
[过渡]由此可见,人民掌握国家政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投影)
材料一:2010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关于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听证会。参加听证会的代表有政府部门;工薪收入的公民,如企业管理人员、教师、各种技术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总工会代表;地方财政或税务部门代表等。
材料二:浙江某村的村委会进行换届选举没有按照程序逐户进行无记名投票,绝大部分选票都是原村干部及其家属代填的,村民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了损害,遂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了这一情况,并要求重新选举,县人大表示,该村这次选举违反了《选举法》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责令重新选举。结果,在上次选举中落选的原村委会主任再次当选。
结合上面所学知识,谈谈这两则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
(两则材料说明,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本质,同时,也说明我国人民享有的权利是广泛的,真实的,有法律保障。)
进一步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耳闻目睹的还有哪些事例说明了这一点?
(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回答。相关的材料很多,正面的、反面的都有。激起学生关注现实的兴趣,从生活感悟知识,让知识回归生活。)
(3)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真实性。
(学生看书回答)广泛性表现在哪?真实性表现在哪?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权利的广泛性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真实性表现在:民主权利的实现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国的人权事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带着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
◇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入手;
◇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模拟记者招待会)
美国国务院2005年2月28日发布《2004国别人权报告》,对其他国家的人权提出多方面批评,但报告没有提到自身的人权状况。报告全面批评了古巴、朝鲜、缅甸,尤其是中国西藏地区的人权,还对中国打击东突恐怖势力提出批评。
你如何应对美国的批评?
(学生模拟政府发言人作出回应。把学生置于“身临其境”的感觉中,激活思维,发掘潜能)
[承上启下]我国打击东突势力,体现了我国国家性质的哪一方面内容?其与民主是什么关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民主与专政的含义
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专政是指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思考①国家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吗?
(我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但是,并非任何类型的国家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只有民主制的国家才是。)
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和其他类型国家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这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的统一,与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
[过渡]我国通过对敌人的专政来保障人民的民主,所以,邓小平曾经说: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看书回答)为什么说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思考第7页下面虚线框里的问题。例如,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看,如何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呢?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包括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结合上面的内容说明,一方面强化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抓取有效信息,准确表述的能力)
3、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让学生明确新的时代内容有哪些。)
[评析]
本框的教学着重抓住两点:一是情景材料的铺垫、二是生活实践经验和课本知识的互动生成。
政治生活离我们的生活似乎较远一点,不像经济生活那么贴近和感性,而且本框是政治生活的第一节课,好比人们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导入新课时,先以三则时政材料和大家都熟知的一副对联作情景铺垫,显得活泼有趣,希望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走进这一学期的政治生活,也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奠定了情感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这一情景可以起着从“经济生活”到“政治生活”的一个过渡作用。
在正课的教学中,从情景导入到知识点的学习,都尽可能地通过设置情境材料来感知知识,体验知识。
比如,在导入新课时,用了教材上的材料“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因为高中生对这两次洪灾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感知,对学生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有较好的帮助。有了这些感性的、理性的经验储备,再来思考相关的问题就会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在讲到我国的国家性质及其特点’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时、都在材料上花了一番工夫。
对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及其特点,怎样让学生直接感知,能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很重要。如果口说无凭,就会失之于枯燥乏味、无激情、无效果。而通过一个小小的国徽,课堂氛围就不一样了。可能在没有学习相关知识之前,学生没有更多地去思考,我国的国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现在,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明确了我国国徽的设计意图,也就清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还可以推动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勤思考。
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也是本框学习的一个重点。当前,我国对人民的权利关注的越来越多,下的力气也越来越大,所以,这方面的材料很多,要让学生明确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判断我国民主权利的特点。一切知识源于生活实践,所以,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的东西,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正如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学生活化,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实际。核心还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值得一提的是“模拟记者招待会”。首先有一个背景介绍,关于美国发布的《2004国际人权报告》对中国的人权横加指责。中美的人权交锋已不止一次了。如何去反驳,让美国无话可说,也让别的国家心服口服呢?把学生置于这样一个境地中,其实是一个“模拟实践训练”。对学生的锻炼是多方面的:知识综合能力、分析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包括个人的心理素质都会得到培养提高。总之,学好这一框,要在现实情景的基础上,来发掘学生的已有经验积累,从而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即学习新知的过程),这就是在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新的知识之间产生一个互动,促进新知的内化。使学生的观念、知识处于不断的生成状态。
资料宝库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各国的民主是由内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强加的。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的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并坚决维护这来之不易的民主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近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不断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民主的有益成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人民民主,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客观事实。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 7 家做主。
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在中国,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从经济基础上决定了中国的民主不受资本的操纵,不是少数人的民主,是最广大人民的民主。在中国,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民范围包括一切不被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人民民主专政,一方面要求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求对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渎职等各种犯罪行为依法使用专政手段予以制裁,以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7.七年级上册政治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七
3.1 认识自己
1.认识自己的原因
(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
(2)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2.认识自己的途径
(1)我们可以从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来认识自己。
(2)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
(3)我们可以通过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
3.正确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评价
(1)他人评价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有助于我们形成对自己客观、完整、清晰的认识。
(2)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但也要客观冷静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用理性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是走向成熟的表现。
3.2 做更好的自己
1.如何做到接纳和欣赏自己?
(1)接纳自己,需要接纳自己的全部。
(2)接纳自己,需要乐观的态度,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3)要学会欣赏自己。
(4)欣赏自己,不是骄傲自大,也不是目中无人。欣赏自己的人,既能展现自己的风采,也能看到他人的美丽;既能为自己鼓掌,也能为他人喝彩。
2.怎样做更好的自己?
(1)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
(2)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动改正缺点。
(3)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4)做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更是在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
3.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
(1)通过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专注自己喜爱的领域。
(2)通过广泛参与多方面的活动,发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需要。
8.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八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主要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2、内容
(1)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4)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开国大典
1、概况: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开国大典时鸣炮28响的含义:至19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2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三、西藏和平解放
1、史实: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同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9.高二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
3、引导学生总结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已经成为当前国国际竞争的重要砝码,从而提高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力。
【重点难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
2、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教学方法】
采用知识结构分析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 文化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____________的产物。是___________ 特有的现象
文化的产生(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的内容:意识形态性质和非意识形态性质部分
文化的载体:物质载体
文化概述文化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的力量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力量。
①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多样性:(含义、表现、态度NO3)
③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
④继承性或传承性
⑤民族性(传统文化)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相互影响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与政相互交融治经济的关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
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知识复习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古代四大发明
④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⑤千年古树⑥园林雕塑
A.①②③⑥B.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②③⑥
2、(07广东)21.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第三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在北京和青岛举行。文化节期间,陆续举办了奥运文化广场活动、“奥运节拍”公园音乐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和书画展览、奥运论坛、残疾人艺术表演及奥运项目体验活动等。这表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4、下列能够体现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现象有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④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体育是一种文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必将推动北京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这表明
A.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我国文化事业应全部实现产业化
C.文化活动就是经济活动D.没有文化活动就没有经济活动
四、学后反思:
课堂练习:1-5DCCAA
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对人的影响》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2、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迁移默化、深远持久。
3、能够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意义
【重点难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而持久的特点。
2、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
3、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
采用知识结构分析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
来自于
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来自于
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知识复习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文化塑造人生 增强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潜移默化 深远持久。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 温馨提示
文化对人的深远持久的影响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随着人们的文化素养的逐步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得到改造。
2.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 温馨提示
文化塑造人生的三个作用都是就优秀文化而言的,颓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可能把人生引向歧途。这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文化对人的影响。
三、典型例题
【例1】 尽管已经在国外定居了几十年,闽籍华裔陈先生一家人还是喜欢喝乌龙茶,习惯用筷子,见到家乡人仍能讲地道的家乡话。这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永恒不变的 ④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解析:错选③是没有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尽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是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错选④是没有认识到材料并没有体现价值观的问题。
答案:C
【例2】 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解析:该校“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形成、“学生情操的陶冶”源于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举办,故选A项;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B项不选;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C项错误;D项阐述的是文化的含义,与题意不符。
答案:A
【例3】温家宝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这表明读书 „()
A.可以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B.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能够塑造人
C.是人们享用文化的表现D.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答案:B
解析:“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意在说明文化能够塑造人,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篇十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教学重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页,思考图中反映了我国公民行使了哪些政治权利,履行了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有关常识,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遵循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课余作业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地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教学体会
11.九年级政治第一课复习教案 篇十一
开课时间:2009.4.8开课班级:九年级(5)班开课人:张伟光
复习目标:
1、通过对知识点的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综合掌握,融会贯通,并掌握和
理解考点。
复习重点:
1、责任的来源
2、负责任的表现、不负责任的后果
3、承担责任的意义
复习难点:做有责任感的人
复习方法:体验探究,讲练结合复习过程:
情境体验
(一)播放视频:四川汶川地震82小时纪实
主题探究:责任与角色同在(一)
复习要点:1.责任的含义(详见课件)
2.责任的来源(详见课件)
3.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责任(详见课件)
4.负责任的表现、不负责任的后果(详见课件)
5.做有责任感的人(详见课件)
情境体验
(二)欣赏图片
主题探究:责任与角色同在(二)
复习要点:1.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详见课件)
2.承担责任的意义(详见课件)
3.面对责任的态度(详见课件)
课堂练习:(详见课件)
【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推荐阅读:
山东省夏津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10-26
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07-07
高一政治必修一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08-05
河北省邢台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含答案08-17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11-19
第一课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07-21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2-17
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11-28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答案08-07
高一政治必修二教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