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氛围(精选16篇)
1.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氛围 篇一
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本文提出,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抒发感情、角色表演、巧借故事、利用媒体等方法创设具有艺术魅力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震撼学生心灵、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作 者:陆宏龙 作者单位:如皋市丁堰镇初级中学,江苏,如皋,226521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3关键词:语文课堂 创设 教学情境
2.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氛围 篇二
1.课程渲染, 吸引学生注意力。切列巴霍夫曾经说过:“天才, 首先是不知疲惫的、目标明确的劳动, 在一定事物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小学英语虽然较为简单, 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较难理解, 为了缩短学生与英语的陌生感,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情境教学。例如, 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的《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在课堂之初教师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食物的照片或者视频, 并让学生注意食物的英文发音。让学生分组对话, A学生问:“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B学生答:“I have eggplant and tomatoes.”以此增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或者视频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进入课程内容, 帮助教师更好地展开课程。虽然有些视频有些夸大, 但是它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可以巧用动画片,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动画片让学生提前感受课程内容, 为课程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2.鼓励学生表演, 引发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英语内容的感悟, 不仅仅可以从书本上获得, 也可以从表演中感悟。譬如,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My family》这篇课文前, 教师布置学生分组扮演家庭成员在公园里散步。第一组的男学生A扮演的是爸爸, 女学生A扮演妈妈, 学生B与学生C谈话。学生C指着学生A问“who’s that man?”学生B“He’s my father.”学生C再问“who’s that women?”学生B“He’s my mother.”第二组男学生D扮演的是哥哥, 女学生E扮演姐姐, 学生C到学生F家做客。学生C问“who’s that man?”学生F“He’s my brother.His name is kris.”学生C再问“who’s that girl?”学生F“She’s my sister.She is named crystal.”男学生D向学生C介绍自己”Hello, my name is kris, nice to meet you.”学生C“Hello, my name is Tom, nice to see you, too.”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情景,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课程表演, 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英语, 感知英语的多种魅力, 与此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印象。只有学生深入体会了英语的魅力,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此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将课堂转至课外, 感知英语。英语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室内, 真实的英语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将英语课堂教学转至课外。例如, 在学习课程《How is the weather today》前, 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室外参观, 让学生在室外感受今日天气。在室外教师让学生们感受天气, 让学生在室外认真观察每个时段的天气变化, 并拍下天气变化的照片。回到课堂后, 让学生讲述天气。例如:在《How is the weather today》课堂内, 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英语, 分享自己在室外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师问学生:“How is the weather today?”学生A回答:“Today it’s sunny.”学生展示自己所拍摄的照片;学生B补充“Mild, but not always nice.”学生B展示邻近中午的时候拍摄的多云天气。课程结束后, 教师为帮学生巩固课堂知识, 布置学生写关于今日室外天气的变化过程的作业。教师将学习情境设置在室外, 让学生仔细观察今日的温度和乌云变化, 从中感知天气的变化。
4.设置问题, 制造悬念。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 可以利用故事导入课程内容, 设置相应的问题, 制造悬念,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How tall are you》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例如, 教师讲述《伊索寓言》里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教师最后设计问题:为什么狐狸尝试跳跃很多次, 却不能摘下葡萄, 而长颈鹿站直后就很快摘下葡萄?狐狸和长颈鹿最大的区别在哪儿?故事说完后让学生思考问题, 让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在课堂中, 教师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故事, 教师选择的故事需与英语课程内容相呼应, 是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悬念, 是为了英语课堂营造学习氛围, 培养小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使How tall are you这篇课文更加引人入胜, 便于引导学生进入小学英语课堂。
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氛围 篇三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07
创设积极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的途径有很多,笔者认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好教学设计
不论做什么事,预先的准备工作都是必须的。两球队比赛,双方都必须做好战略、战术和心理上的准备。教学如比赛,课前设计不可少。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要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改变以教师设计思路为主的做法,教师考虑问题的角度应转向学生:在这堂课上,学生将学什么?他们将怎么学?他们现有的认识水平和认识需要是什么?关于这一主题学生的语言背景知识有多少?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已达到何种程度?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吸引他们积极参与本堂课的教学活动?……考虑完这些问题后,教师才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教些什么以及怎么教作出安排。
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的相互整合与相互作用,要采用最合理、最优良的教学设计。因为只有优化了的教学设计才能体现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才能保证教学方案的顺利实施,协助教师科学地调控教学过程,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二、更新课堂观念
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保证,但如果一味强调课堂的安静和学生的中规中矩则不利于积极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所说: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而现在新课堂的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概念相比,其实质已发生了改变,让学生“正襟危坐,如履薄冰”,埋头听课,默默无语的课堂绝不是好课堂。教师不必苛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可允许适度的喧闹,因为积极的英语教学课堂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课堂。新课程概念里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已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偏向于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了。
三、融洽师生关系
日本广岛大学教授片岗德雄把课堂上积极的气氛称为“支持型气氛”,把消极型气氛称为“防卫型气氛”。他指出“支持型气氛”有三个特征:1. 师生间充满自信与信赖;2. 宽容与主动:教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积极而主动的;3. 自发型与多样化:学生自发地学习,表现形式多样。学生无须担心集体与他人的眼光,不拘泥于惯例与常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而“防卫型气氛”体现的是师生间“恐惧和不信任”“控制和服从”等消极的特征。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前提,是促成积极高效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石。教师必须在平时与学生多接触交流,熟悉他们的家庭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时时刻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容错精神,让学生有安全感;对学生要公正公平,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唯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建立起真正的情感沟通。
四、加强业务训炼
现代社会发展飞速,教师已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了。教学工作对教师知识水平的要求早已由“一桶水”变成了“一条河”,由“蜡烛”变成了“火箭”。如今的英语课堂不是纯粹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场所,它应该是各种知识的整合、碰撞与交融。因此,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不断地加强学习、充实自己。如学习历史、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的英语词汇以及相关知识,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中外文化、娱乐体育方面的主题材料,掌握新兴的网络用语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挑战,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完成“探疑——质疑——争鸣——合作——解疑”的课堂教学过程。
五、留足活动空间
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合作和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走下去,带着疑问动起来。学生在讨论、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强烈的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在开放的空间里,学生思绪飞扬、激情澎湃。师生在彼此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发现更多的“闪光点”和源源不断的惊喜。
六、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课堂上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充分发挥课堂语言的激趣作用。如使用幽默的课堂指示语、丰富的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2. 巧用各种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如录音机、VCD、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挂图、简笔画等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具体的情景。3. 恰当地采用游戲、竞赛等方法为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竞争性的学习场景。如,笔者在讲授7B Unit5 Abilities Vocabulary一课时,在新内容导入部分,笔者采用了竞赛的方法:让学生用Brainstorm的形式分组找出以前学过的形容词,然后一一写出反义词。在单位时间内,各组推举出一位学生将寻找到的结果写到黑板上。用时短、找词量多者为胜。结果获胜的一组找到了23对互为反义词的形容词。4. 科学地利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课堂实践,正确把握课堂节奏,做到有张有弛。
七、做好反思与总结
与课前的教学设计相对应,写好教学后记同样很重要。教学后记就是教师对上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的一次镜头回放,是一种教学反思。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用是否得当;反思整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是否适量;反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已经全被调动起来。反思的结果是经验的积累,是教师对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拓展与提升,同时也为创设下一个积极而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4.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氛围 篇四
摘 要:一个引人入胜、新奇有趣的导入情境,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生的思维快速引到课堂中来;教学过程中精彩、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置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中,能使学生更长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情景设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8-008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8.050
一、利用物理故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许多物理故事反映了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的学科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案例:在“浮力”教学时,用“死海不死”的故事,可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用“阿基米德从浴桶水溢出来而获得阿基米德原理”的故事,启发学生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有关,同时,启发学生“物理来自生活”,要善于观察身边的现象,并要勤于思考有关的问题。另外,用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的故事引出杠杆的知识,也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应用牛顿从苹果掉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给学生建立重力方向的空间概念等。
物理故事的魅力是能启迪学生的物理思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斗志。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从伽利略实验和笛卡尔理论来看牛顿第一定律,引用他的名言“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育学生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来提高和完善自己,也是一种智者的表现;同理,在“磁生电”教学中,引用“科拉顿痛失良机”的故事,教育学生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二、通过游戏、竞赛或魔术的方式,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玩耍,创设游戏、竞赛或魔术情境,学生会觉得有趣,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一:在“摩擦力”这一节的教学中,课前可让三位学生进行夹玻璃珠比赛,在全班同学的倒数声中,比赛同学着急得采用各种来夹,结果最终都只拿着一个空杯子的情境将学生一下吸引到了课堂中来,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时候也可以用电视台某个节目中的方法:从垒起来的玻璃杯下一层一层地抽掉玻璃杯之间的布,在学生的担心和惊讶声中,摩擦力的教学自然会让学生兴趣盎然。
案例二:在“光的反射”教学时,课前教师将一块很小的镜片用双面胶贴在食指上。上课时,教师拿出一副扑克牌,任意洗牌后,牌面向大家,随意洗牌后都能说出面向大家的那张牌是什么,在学生的惊讶声和猜测声中,教师出示答案,引出课题。并告诉学生魔术中很多地方用到了光的反射,学好本节内容,会快速破解魔术或将成为一名魔术师,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
三、设置悬念或矛盾,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前已有了一些生活常识,这些生活常识中,有些是非科学的,可能会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案例一:在“分子之间有空隙”知识点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如下情境来设置悬念:用两个100ml的量筒分别量取50ml的水和酒精,然后将它们混合,稍稍摇晃后,学生观察到只有95ml左右,为什么会少了这么多?这样的矛盾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二:用电吹风吹乒乓球或用漏斗吹乒乓球,乒乓球无法被“吹走”。
猜想以及设疑能够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将学生思考的欲望激发出来,不但能让学生在兴趣高昂的同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发展自身的思维,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的任务便是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特别是在进行新课引进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悬念情境的设置,将学生问题解密的欲望激发出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四、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意味着情境创设要注意问题的真实性,以真实的生活事件为基础,学生才能切实明白知识的价值。
案例一:在“流体速度与压强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以下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A:火车站台上有一条黄色的警戒线,在等待车时,不能进入警戒线以内;
情境B:行驶的汽车经过时,路面上扬起的尘土、落叶;
情境C: 风吹走雨伞。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在情境展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案例二:用准备好的长木棒,让学生扛一个书包,教师特意将书包放得离肩膀较远,支点离手很近,让学生扛着书包走路,学生痛苦的表情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样扛东西很费劲,并顺势用“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引入“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
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其对科学知识的距离感,在顺利引入新课的同时,让他们体会到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科学服务于生活。
五、用实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开展实验教学是一种最基本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实验教学几乎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堂课。在教学时,要精心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自己去探究、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但需要重视课堂直观的演示,还需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进行实践,从而形成比较真实的认知,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
情境创设本身便是多样化的,在具体教学的时候,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也比较多。教师教学的时候,必须积极地研究和探索,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的情况灵活创设,确保创设出的情境符合学生需要,并且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5.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氛围 篇五
第一
篇
一、引言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需求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情境和问题融合在一起,利用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分析、探索,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通过思考和分析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可以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使学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建的综述
通过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产生深度学习体验感,联想自己以往所学的基础知识,将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建立起来。当学生能够在情境引导之下深入思索问题原理,并寻找适合的解题方式方法,则数学课程学习效率也显著提升。在有效问题情境的引导之下,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索分析阶段能够掌握主动权,经过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交流,学生的数学自信心也由此建立起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感增强,个人的数学学习兴趣也能不断增强。
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指导阶段,合理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数学问题谈探究的基本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各类数学知识应用起来,则数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作用也由此展现,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无论是在课堂情感交流方面还是强化学生个人认知能力方面,經过教师的全面性引导,有助于个人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拓展。教师在创建问题情境期间,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趣味性、针对性,适当的增加问题的难度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因此是满足学生性格以及思维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值得在数学课程教学阶段推广应用。
三、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和提出问题的理念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在学生遇到无法理解、存在疑惑的现象或事物时,可以保持怀疑、猜测、探究的心理,并且尝试探索和解决。问题意识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例如,在“三角形”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先学习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什么是三角形。但三角形有很多形式,面对不同形式的三角形,学生会产生这些三角形为什么不一样、三角形是不是有很多种类等疑问。在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会对“三角形”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会主动提问和探索,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在情境和问题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选择具有趣味性、刺激性的信息内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想,进而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情境创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更加主动积极,同时调动学生提问、创新的意识,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趣味性、生动性、引导性的原则,使教学情境可以发挥作用。
四、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数学情境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为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纷纷加强了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当中的应用,可能是由于受到过去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并不侧重于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即便是在政策的号召下,少数小学数学教师依然采用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传授知识点。而大多数数学教师虽然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学习氛围,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未免有些脱离生活实际,有点天马行空的味道。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境教学会影响学生对于生活的正确认知,同时也会造成学生无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质量,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二)数学情境教学应用缺乏合理性
一些教师为了践行政策提倡的情境教学方法,竟然在讲解数学知识点的过程当中采取生搬硬套的方法进行授课,情境教学方式的滥用极容易造成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厌恶,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当合理的运用情境教学带来的教学效果,而不是为了践行相关的教学政策而不顾后果的滥用情境教学模式。在教师缺乏对情境教学正确的认知下,数学情境的教学方法会时刻影响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缺乏科学管控的数学情境教学方法,会影响情景式教学在数学学习当中的运用。
(三)数学情境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化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本就是一件枯燥的过程,绝大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壮大学校声誉,都比较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导致教师太注重追求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这就使得教师在讲课过程当中总喜欢带入情境教学方法,这样很容导致情境教学被滥用,过于注重形式化的数学情境教学并不能保证学生学习效率和水平的提高。由于教师对情境教学的错误认知,导致情境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合理利用问题情境的措施方法
(一)鼓励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过程
小学生在有效问题引导之下,确保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是极为关键的。需要将合理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应用起来,将问题情境创建的基本作用明确,给学生提供发展个人学习能力的机会。小学数学本身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应用性的特质,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实践应用要求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入性探索分析。为确保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完成,教师应该将合作交流互动加入问题情境构建环节。在课堂上由于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管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做好对课程教学节奏的把控,既要让学生体会课程学习的快乐,也要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索分析阶段获得新知,这样一来无论是在问题情境创建还是实践探索分析环节,问题内容的有效性都得以展现,能够很好地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区分开来。
(二)注重问题内容的趣味性应用
教师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加强备课指导期间,都会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活泼好动、思维跳脱的基本特点。学生未能将自己的学习质量提升,本身就存在对数学知识的错误认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创建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突出展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丰富性,帮助学生在游戏、情节之中将自己的学习体验感增强,这种情形之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就会更为全面性、针对性,且富有趣味性的数学知识内容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发引导作用,经过各个教学环节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三)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经过国内外数学家、科学家的不断探究,编撰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教材内容,实现个人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为确保数学课程教学活动能够有序推进,教师需要深度研读教材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构建起来。教师要选择学生相对较为熟悉的知识内容与问题情境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难度有效降低,个人的课程学習参与性由此得到保障。教师将案例、生活实际引入到课堂教学阶段,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都是与数学存在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数学知识应用阶段也能获得相应的主动权。
教师讲解百分比计算相关数学题目期间,可以将物品的成分含量以及成分总量进行列举,将百分比的基础载体把控到位。在进行成分研究分析期间,教师需要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小组之内,经过课下的合作,找出所含成分并计算其整体比率。学生在调查研究阶段,能够体会到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认识到课程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必然联系,还能主动去统计分析来自食物、用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在课堂上总结自己的学习实践感悟,实现对数学基础概念的透彻分析与应用。
(四)按照学生的喜好建立学习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过去传统的教学形式,教育的重心偏向于教师,教师总是按照自身的想法进行授课,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感受。对于学生来讲,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当中所使用的方法并不适合学生这个群体,类似于广撒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时,所创设的情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喜好,按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此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师将有效问题情境应用到数学课程教学阶段,需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把控,将教学活动、情境设置、问题应用、合作探究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探索阶段,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总结与巩固,将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第二
篇
一、何谓数学教学情境?
在教育学中,“情境”一般指学生的学习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的一种环境和背景,它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是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刺激事件或信息材料.在数学教育中,数学情境则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前提、基础和条件.数学问题则是在不同数学情境下,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解答的问题,特指用数学语言表述的问题,它由条件、运算和目标等信息组成.在数学教学中,情境与问题总是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学生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创新源于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而数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为了提出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因此,情境与问题是数学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共同体.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或学习数学某一领域所达成的综合能力.目前我们是根据教材的编排,以“章、节”为划分单位,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任务安排.教材在编排上仅仅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简单归类,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缺乏相应的逻辑关联性,这很容易造成学习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难以形成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可以摆脱教材编排的束缚,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相关知识点与数学思想方法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主题中,加强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训练,养成整体性观念,提升思维的系统性.因此,在设计数学问题情境时,要立足“主题单元”,彰显整体建构,提炼数学思想,提高综合能力.数学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悟的.问题情境的设计应突出核心内容,训练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但在设计这类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否则学生就学得不扎实,接受不了.只有科学设计,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无限的效果,使课堂教学达到省时、省力、高效的目标.二、创设情境的原则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应坚持以下原则:
真实性:
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接近性:
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须“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诱发性: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合作性: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层次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架设好学习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融合性: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注重考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课堂“乱”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还要考虑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师生相互启发、诱导,达到融为一体、和谐共振的境界.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策略
01要基于数学知识的本质
问题情境是为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服务的.因此,它应该蕴含着数学知识的本质、联系与结构,应该展示数学概念、结论和应用的形成发展过程.情境与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情境是否合适并不仅仅取决于情境本身,而在于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够揭示数学的本质.当下尤其需要注意,数学教学不能只讲生活情境而忽视数学情境,因为许多数学课程内容没有实际背景,是超经验的;要善于创造数学情境.例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的初始情境应该是探究这两个定理的背景——对三角形边角关系如何由定性的刻画(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走向定量刻画(明确边角之间的关系式),如何由特殊解决(直角三角形已经有明确的边角关系)走向一般解决(明确一般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另外,问题情境还应该体现数学抽象、严谨等本质特征.例如,为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与方法,可以创设如下情境:让全班学生测量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并要求精确到0.1°,然后根据测量结果提出:测量是否会有误差?测量能否解决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问题?进而让学生感受到从原理上解决问题,即证明的必要性,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与理性精神.02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
问题情境是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的.因此,它的创设应该基于学生的基础、潜能、兴趣与心理需求.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的特定客观世界,以及反映这个客观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运算方法、规律和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数学现实,进而创设情境,为学生架设数学现实与数学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用学生的视角看待与衡量问题情境;应该分析学习发生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风格、认知潜能、认知障碍和认知差异,并把这些作为确定问题情境复杂程度、情境与学生的关联程度的依据,进而使问题情境成为能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空气、水、温度、湿度”.只有这样,问题情境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由此岸走向彼岸.03基于教学的目的和目标
首先,应该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即应该考虑怎样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教学总目标的实现,尤其是有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就当下而言,尤其要通过问题情境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与联系,使之成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载体和平台.其次,应该明确问题情境的功能与目标指向.不同的问题情境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能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分析并确定不同环节、不同时刻的教学需求是激发兴趣还是提供指导,是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是面向全体还是面向少数特定的群体,是促进独立思考还是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再次,应该把数学视角与学生视角有机结合起来.如果把教学看作是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架设一座桥,那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就会时刻注视桥的两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考虑如下两点:一是既要对现实和数学进行恰当的加工和取舍,拉近现实和数学与学生的数学现实之间的距离,又要避免过度加工,导致情境性不足;二是应该基于数学知识的本质,积极创造使学生“愤”与“悱”的情境,因为学生往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04应该追求真实、简洁
6.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氛围 篇六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饱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语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为了淡化传统教学给人们的印象。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
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
英语有一则谚语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你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抓住学生;也可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教学中,不能课本搬家,大声念一遍,小声念一遍,就算进行了教学。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观教具如图片、挂图、简笔画,设置情景。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没有没情景的语言,有了情景学生才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教师讲解切忌繁、杂、重(即繁琐、杂乱、重复)。要精讲,长则生厌。要变讲为提问,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参与而不是旁观者,学中用,用中学。只有这样学生才感兴趣。要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这样,每个学生都可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情趣大增,热情倍增。一旦学生出了差错,不要埋怨训斥、责怪,要注意纠正错误的技巧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挫折。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发展,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根据不同的情况,下课前可给学生设置一个新的“悬念”,留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放一遍课文录音,让学生小结一下课堂主要内容,唱一首歌曲等等。
7.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氛围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快乐情境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纳是情境教学的创始人, 他主张教学在一定情境下进行,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其特有的学科特点, 更需要创设学生熟知的各种快乐情境, 在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好奇、兴趣和探索欲望,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重要方法。
1. 抓住小学生的兴趣
俗话常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格外关注, 心理和思维会处于活跃状态, 这种状态下更容易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 更容易集中精神, 产生灵感和思考, 想学的欲望被调动, 这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开始, 能够转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要对数学保持一定兴趣, 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 快乐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为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快乐学习, 寓学于乐。
1.1 创设动态的教学过程, 满足学生好动的天性
小学生的教材编写会根据小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取材, 这有助于学生将数学原理和知识在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但是教材即使再生动有趣, 其展示知识的过程不免会受到篇幅和纸质媒介的限制, 不能生动直观的将部分知识以动态形式进行展示, 而小学数学中的部分知识较为抽象, 静态的图片和实物难以使学生完全了解原理和过程, 借助动态的教学情境创设, 可以将静态知识通过动态形式进行演示, 便于学生深刻了解和掌握, 并且, 在动态教学情境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更为突出。
1.2 设置参与性的教学环节, 满足学生爱玩的兴趣
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 教学中也要满足学生好玩的天性, 解放天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添加适当的游戏环节, 例如猜谜语、剪纸、贴画等, 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另一方面, 通过几何教具的动手操作, 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等都有所提升, 是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1.3 运用新奇的教学方法, 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需要不同教师根据不同情境和方法进行选择, 俗话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采用新奇的教学方法, 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使学生在新奇的环境下打开思维, 积极思考, 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获得趣味和快乐, 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奥妙。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常常会变幻新颖的教学方法, 这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同时也拓展和深挖了教材中的知识, 有效的优化了课堂教学。
2. 抓住教材重点
数学与其他教学科目相比, 更为抽象, 这就决定了它不像美术、音乐等课程本身充满乐趣, 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注重从教材入手, 以教材为重点进行教学, 教师运用智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能完全充分的理解教材。
2.1 抽象问题具体化
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 将抽象的知识内容转换成形象生动直观的具体问题, 这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还能使学生对知识转换过程好奇, 教会学生转换知识的方法, 更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在快乐的情境下, 进行有趣的学习, 足以使学生产生热爱数学的冲动和继续学习的动力。
2.2 枯燥问题趣味化
在小学生的观念中, 教材中的数字、符号等较为枯燥无趣, 只要不明白数字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这些珠子和符号就是无意义的堆砌,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会降低, 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根据教材创设符合学生需求的快乐情境, 例如, 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动手操作一些数学模具和实物, 用儿歌概括数学中的数学原理规律, 用童话、故事等形式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 这样的课堂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3. 要从教法入手
3.1 趣味讲解法
趣味讲解法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使用, 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故事、儿歌或实物动手的方法串联起来,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 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优化教学。
3.2 引趣质疑法
此种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向学生抛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 根据问题设置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 或者设置悬念, 当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被调动时, 在进行进一步的解答, 这有助于学生印象深刻的掌握新知识、新观点, 学生的好奇心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 这种方法正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3 直观形象法
此法是指教师运用教具、实物、模型、幻灯等辅助教学, 通过有规律的动态演示和讲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 教师在讲解长方体概念时, 为方便学生生动直观的感受长宽高的概念, 可以用切土豆的方法进行实物模拟, 既新颖又形象。除此之外, 还可以借助现代化媒体, 例如电脑、录音、幻灯、录像等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思维, 利用各种媒体的不同优势, 进行有创造力的教学设计。
总结
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和学习, 最主要的是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 在此情境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能被激发, 再辅之教师科学良好的教学方法, 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快乐的情境下学习, 不仅令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数学知识和原理, 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避免厌学情绪的产生, 同时也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清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马云鹏, 张春利.小学数学教育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氛围 篇八
关键词:教学情境;有效性;学习意识;学习效率
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意识还不够完善,一般都以兴趣爱好为学习基础,我们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活跃的数学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好地读解教材,提高数学成绩。
一、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联系生活实际,具有真实性是小学数学堂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第一要素。新课程要求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数学教学必须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只有将数学中出现的问题生活化、具体化,学生才能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先前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其实,我们强调教学情境创设的生活性,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世界与数学世界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完善知识框架,我们可以利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顺利完成该课时的教学任务。首先,教师让大家拿出自己口袋里的人民币(事先准备好的),让他们读出钱的面值,然后提出“多少人在一起才能筹齐50元?”的问题。最后,围绕这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交流,自由组合,看看有几组学生可以成功。通过小学生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有利于他们理解问题情境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还有利于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动性。
二、创设具有趣味游戏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创设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情境时,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设计游戏。有趣的数学游戏是利用学生好奇心来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个具有趣味性游戏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劳逸结合,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长时间学习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掌握数学的新知识点。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一课的时候,课前教师制作一些关于钟表指针走向的卡片。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出示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时间,说出那时候的自己在做什么。这样自然引导,可以降低学生课堂上的紧张感与疲劳感,良好的师生宽松环境,有助于创建浓厚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探究数学的欲望更强烈,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直观科学演示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认知规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空间问题或几何图形等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直观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具进行教学演示,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突出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图形与变换”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折叠、裁剪、组合等方法对图形进行安装,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和扇形等图片折叠方法,可以加深他们对图形的分解,达到快速认知立体几何的目的。教师如果直接口头授课的话,单凭在黑板上绘图和文字表述,对于初学图形的小学生,理解起来是十分困难的。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好地弄懂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或特制的模型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把学习兴趣调动到最佳状态,使教学更具有效性。
四、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中,不是创设的教学情境越多越好,一堂课上如果出现超过三个以上,学生只会注意活动的内容,而忽视学习的本质,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我们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让他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探索数学的奥妙,所以,在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设计基础,符合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化难为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总而言之,上述四大教学情境的创设,只要彼此之间互相融合,有效地开展,就会大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建昌.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J].教育教学论坛,2010.
[2]苏永芳.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J].新课程学习:下,2011(10).
9.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氛围 篇九
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研讨时间:2011年11月15日 研讨地点:中年级数学组
研讨参加人员:张茜、李慧、蔡卫娜、王辉 主持人:张茜 记录人:王辉
研讨内容:如何课堂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有效结合的案例 研讨过程: 张茜:
通过前阶段我们的课题研究,我们组教师逐步转变了教育理念,能把课题研究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情境,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使广大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享受快乐,学会探究,学会猜想,学会转化,学会应用,并引导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请大家根据自己上的几节公开课研讨课谈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李慧: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学生对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习时我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西游记故事引入二分之一,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强的故事中,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在新课探究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操作情境,生成实践智慧。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在认识几分之一时,我让学生任选一张纸片平均折成若干份,取其中一份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从而得出:分母表示把“1”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其中几份;接着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引导学生自由折纸,将纸片平均分成若干份,任选几份涂色,表示出自己想要认识的分数。从而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学数学”。蔡卫娜:
年月日一课很多老师都上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把这节课上出点新意,是我设计这节课时苦苦思考的问题,我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妥善处理了教育与教学知识与能力主导与主体内容与形式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在规定的40分钟内立体地全方位地完成了本节课既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整节课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格外好。王辉:
学生课前为查找、收集年、月、日的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有的上网查询,有的向人请教„„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课内与课外很好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课一开始部分采用2001年申奥成功的情景引出年月日的概念,以生活中典型的年月日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来介绍自己课前所搜集准备的相关资料,由于做了充足的准备,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资料很是详尽,同时也为后面课程的进行做了良好的铺垫。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在收集中了解人类创造历法、认识世界的过程。课前的资料调查为学生课中的探索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能源,我发现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乐此不疲去发现、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年、月、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对他们来说,年、月、日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从获得知识的方法中受到的启发却是无穷的。全组研讨后达成以下共识:
10.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氛围 篇十
江西赣州市第三中学 张继昱
摘 要 “情境”对化学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如何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地理解化学概念,是搞好化学概念教学的关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关键词 情境
化学概念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方式
积极性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化学概念教学有许多优势,诸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教学情节引人入胜,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精彩等。但多媒体环境下的化学概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问题:
第一、教学主体错位,创设的教学环境游离于化学概念以外;第二、化学概念教学课件缺乏交互性,是另类“灌输式”,化学概念教学的内容、程序缺乏交互性和反馈功能;第三、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只不过将概念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第四、教师作用被替代,教师成了鼠标点击的操作者;第五、大量使用对化学概念解释的文字PPT代替板书,等等。
二、化学概念学习的特点 1.
化学概念的地位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认知这一感性科学世界时,需要认知者丰富而抽象的理性智能。这种对学习者认知能力的跨度要求,构成了认知过程的和谐统一,但也造成了部分学生认知困难。学好一门科学,关键在于理解它的概念。化学为学生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它们是陌生的,因为它们的化学意义跟其在生活意义是不同的。化学教学的宗旨就在于帮助学生深化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解,形成科学的解释。化学概念是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本质概念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但是实际的化学概念教学并不是一种简单、容易的实践,学生们常常对一些基本概念不能建立起正确的理解,从而使其对化学的深入学习缺乏可依赖的基础。这样,如何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理解,就成为搞好化学概念教学的关键。
2.化学概念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化学概念学习的内部条件包括:有足够的关于化学事物的感性知识;有一定的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有辨别主次、区别本质与非本质的能力;知道作为所学概念的定义组成部分的事物概念(如上位概念)和特征、关系概念;对有关化学事物获得概括性认识的兴趣等。化学概念学习的外部条件包括:选择范例,使学习者获得形成化学概念所必须的化学事物的经验材料;引导学习者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形成化学概念;帮助学习者做好形成化学概念所需要的事物概念、关系概念等知识准备,指导学习者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化学概念的定义、解释、分类和划分等,并进一步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
3.化学概念教学的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的一种模式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或者是另一种模式“提出问题——提供实验事实——分析总结下定义——应用巩固练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化学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哪一种学习化学概念的模式,第一学习环节“感知”或是“提出问题”,都是强调依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日常生活经验等原有知识及原有认知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二学习环节“理解”或者“提供实验事实”,则更注重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精心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课本内容,让静止变为运动,让抽象变为具体,让微观世界变成宏观世界,可以将外部资源引入课堂,把课本以及课堂的概念大而化之,变为无限。在这样的课件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还会有广泛学习、探索发现规律、认识本质的兴趣,提高学习认知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三、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景 1.化学概念教学情境的要素
一般来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的目的,第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三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即知识的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及过程中情感和态度的体验,价值观的形成。
创设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情境,首先是选择范例,使学习者获得形成化学概念所必需的化学事物的经验材料。相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情境。涉及的要素有:
①观察:使用感官获得信息(包括图形、图像、图表,反应及现象,数字等信息)。例如原电池的教学,可以横向进行,即将现有的可以收集到的电池实物或图片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认识电池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观看拆卸干电池、纽扣电池等录像,通过观察认识电池的基本构成;也可以纵向进行,通过古老的蛙腿试验,沿着伏达电池的发明过程,直到现在的新型燃料电池的组成特点和工作原理,让学生亲历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曲折的探索过程,认识原电池的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创设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情境,其次是引导学习者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形成化学概念。相关要素有:
②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处和差异处。
③分类:依据颜色、形状、大小等外部特征或抓住其某一方面的内部特征分类处理信息。
④测量:使用数量、时间、温度等量化观察。
⑤传达:用图表(片)及延伸正文以口头或书写方式描述或分享一个现象。
例如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将一定条件下,1mol不同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密度、质量的数据列表,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分别得出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不同,而气体的体积近似相等的结论。进一步提出如何解释上述结论?运用设计动画,模拟固体和液体存在形式,是一种较为紧密的堆积,其体积主要取决于构成的粒子大小和粒子的平均间距;模拟气体的存在形式是一种平均粒子间距较大的状况,且粒子平均间距几乎相等,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
创设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情境,第三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形成化学概念所需要的事物概念、关系概念等知识准备,指导学习者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化学概念的定义、解释、分类和划分等,并进一步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要素有:
⑥推论:辨认形态且预期再度发生。
⑦预测:根据观察或资料,做出合理的推论。
⑧假设:使用“如果……就会……”的陈述句型来解释原因的影响。
⑨定义和控制变项:确定在实验中哪一种变项需要被探讨,哪一种变项需要被控制。
例如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教学。可以设计模拟实验,当气体分子数目相同时,温度一定,随压强增大,气体体积减小;压强一定,对温度升高,气体体积增大。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绘制出“温度~体积”、“压强~体积”的关系图,从而推出阿伏加德罗定律,并进一步理解气体摩尔体积描述的是阿伏加德罗定律中的一个特例。
再例如盐类水解的教学。研究碳酸钠溶液和醋酸钠溶液水解状况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用指示剂测定水解程度不能实现,将现代传感技术应用与化学课堂教学中,溶液的温度和浓度可能是影响盐类的水解的外界因素,传感器pH计,清楚地将实验中“溶液温度~pH”、“溶液浓度~pH”的曲线绘制并投影在大屏幕上,改变了以往教师苍白的讲述,在形成盐类的水解概念的过程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上述要素的优化组合,呈现给老师和学生生动、有效的化学概念教学。这时,学生的概念学习就会从背诵大量化学知识信息转向探究化学主题,并用他们自己的实际经验及探究过程的技巧回答自己所提出的全部问题。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使学生的化学科学应用能力得到增长。
2.概念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认知内容与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
例如认识化合价。激活经验,模拟迁移。就可以创设商品交换的情景片段,从商品出发引出其价值的体现形式——货币,并依据公平原则,在有供需要求时发生商品交换,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认识原子的重新组合就是一种交换。
·关注学生个体习得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差异
例如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做好实验为学习概念提供宏观示例,也可以利用FLASH动画形象地进行描述,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在化学实验现象和化学概念的理解之间建立三个水平(即宏观水平、微观水平、符号水平)联系。
·注重化学学科极端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帮助学生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发生变化。同样可以利用FLASH动画将水在通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微观过程模拟演示,帮助学习建立起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对质量守恒定律认识。
·注重探索物质变化的因果联系
例如水在通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实验的实质,单凭初中生感知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而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揭示化学反应是分子重新组合的实质。通过分析水分子的分解过程和氢气夺去氧化铜分子中氧原子的过程,建立起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的必然联系,进一步从本质上认识水的分解反应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总之,新课程中的化学课堂教学强调参与、合作、自主、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学生知识面,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在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参考资料
[1] 何克抗,《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2] 刘知新主编
吴俊明
王祖浩著,《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3] Robert J.Sternberg Wendy M.williams著
11.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氛围 篇十一
关键字:初中数学;有效;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54-01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是通过不平衡来促进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或活动材料,促使学生认知发展。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探寻,大多数情况下是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的,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引起学生头脑中知识构成的不平衡,从而刺激学生的知识学习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内容,解决新问题。各种形式的提问法就是通过这一认知规律建立起来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提问,都是提问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笔者看来,虽然不同教师用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所有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都应当具有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着眼教学目标的发展性,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贯穿教学探索的实践性等五个方面的特征和要求。接下来,笔者结合这五个方面的要求,简要具体地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所具备的第一个特点,应当是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主动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在难度上有很大提升,小学的直线式思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于初中数学的解题模式,提高难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通过问题情境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则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某教师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讲解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时,对于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每一个数种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提问,一问一答,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渐渐认识了他们之间的区别和性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升,主动性增强。
二、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
有效的问题情境还应当在教学中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即使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给身心带来的愉悦,将学习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痛苦的事情。因此,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应当重视学生的本体性和个体性,体现人文情怀,强化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过程中的主观感受。例如,有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模块的知识内容时,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亲自动手画直角坐标系,在学生画图的过程当中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一边动手实践,一边学习理论知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得有条不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愉悦、积极的感受体验。
三、着眼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应当着眼于发展性,教学目标不仅要为着解决学生目前的学习问题,更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例如,教师在设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应当打破囿于局限的框架,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
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应当在遵循教育原则的基础之上,同时体现本门学科的专业性,而教育内容的专业性是学科教学专业性的本质体现,即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要体现专业性,具有数学学科的特色。从这一点来说,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维方法传授知识、分析问题,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专业性;教学用语体现专业性,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数学专业的魅力;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等。
五、贯穿教学探索的实践性
问题情境教学中,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探索方向,是学生明确学习的问题所在,并循着这个问题探索下去。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探索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式的言语交流,而应当体现教学探索的实践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投影与视图”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投影与视图的实际情况,化抽象为具体,由一般到个别,实践性的探索过程大大提高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或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在学习“轴对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所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更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同学们在理解概念时,便不再是抽象的,而是躍然于眼前的清晰可见便于理解的了,这样无疑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有效的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应当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性,着眼教学目标的发展性,紧扣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贯穿过程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李明.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设与运用[J].教育艺术:2016(1):74-74.
[2]刘瑞霞.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J].读书文摘:2016(6).
12.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篇十二
关键词:问题情境,学习内驱力,课堂教学
布鲁纳曾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 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使他们在趣味中学习, 在情绪高涨中求知, 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探究, 必然使得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问题情境就是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问题背景, 其目的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科学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开拓思路, 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使学生觉得似曾相识或者就在身边, 自然地就有一种亲近感。另外在创设情境时, 一定要尽量使情境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 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 通过突破问题情境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讲授“穷举法”时我没有直接给出它的定义, 而是举了一个例子:爸爸今年32岁, 孩子的年龄是12岁, 请同学们思考多少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孩子年龄的二倍。这时我看到有的同学开始拿起笔在本子上演算, 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这时我请一位同学陈述了他计算的过程, 并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穷举法, 接下来让我们学习如何运用计算机程序语言实现此算法。你想这时学生有没有探究问题的兴趣?不仅有, 而且还空前高涨。
二、运用差异性结果, 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
“问题”的提出是学生探究的方向与动力, 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源头所在。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建构新知识体系。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编写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 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 引起认知冲突, 产生认知推敲,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在讲授图形打印一节时, 我给出了两个很相近的程序, 请同学们首先在计算机上运行, 找出程序运行后的不同处:
让他们分别改变I, J, K的初值、终值来观察运行的结果有什么样的变化, 从而分析得出I, J, K分别在图形打印过程中的作用。再尝试着改变“*”的值, 得出它用来决定输出的符号。经过几次对学生的引导, 学生就逐渐养成了通过观察程序———思考分析———发现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当然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 还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 引导学生再通过不断的观察———将问题分解细化———逐一解决, 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在这样交替循环的学习过程中, 使学生懂得了提高的起点是观察, 发现问题是关键的道理。
三、运用多媒体, 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
计算机教学在选择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时, 一定要注意不能选择教条、僵化、语录式的材料, 那种空洞、说教式的材料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 引起学生反感甚至排斥。应选择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素材。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 可巧妙地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 使教学内容真正和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贴近,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 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在学习Powerpoint时, 我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学校的宣传资料, 当学生们看着每天生活的熟悉的校园生活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一幅幅呈现出来时, 他们个个也都有了跃跃欲试的劲头。此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我制作此幻灯片所用到的工具及使用方法, 让他们自选主题现场制作, 那一节课同学们都自己动手完成了一个比较成功的作品。
四、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 给我指个方向, 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 留着让我思考吧。注意“存疑”, 设置“空白”, 培养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巧妙“存疑”, 将“问号”蕴藏在情境中, 让学生惊喜地发现问题, 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 教师不应独占课堂, 也不必从头讲到尾, 面面俱到, 让学生不假思索而应留下一段“空白”, 让学生自己去思索, 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进竞争机制, 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在C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当一章内容讲授结束后, 我都要结合所授章节内容给学生出一个项目, 会将前面所学到的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让他们去完成填空并调试程序得出最终结果, 最先完成的同学适当的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项目作业的完成因为具有挑战性而更加受到学生的喜爱, 作业完成的质量也相对要高一些。
五、运用微视频, 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
现代教育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个是自我教育, 另一个是他人教育和传媒影响。因而, 现在的教学应该注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 从而产生教与学的效果。如果想让零零后的学生喜欢, 就得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去考虑。做为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地球原住民, 他们喜欢的是“fun”“cool”“great”, 因此做为教师在制作几分钟的微课时就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激活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我们知道:微课是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 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 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微视频, 因此在选题上要足够细, 在给定时间内要将知识点讲解透彻, 原则上要围绕知识性、重要性、实用性展开, 并按照浅入深出, 一般到具体顺序讲解知识点;在内容精度上要抓住重点、难点、疑点、热点选题, 做到四不选:不是重点的不选, 大家都知道的不选, out了的不选, 无法确定的不选。比如计算机网络专业适合做微课的有:水晶头制作、综合布线、路由器配置、交换机配置……等等。
总之, 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 不仅仅要求教师备好教材、教法, 还要备学生, 不仅要积累、筛选大量的教学资料, 还要积累教学经验, 接受新的教学方法,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课堂上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要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 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氛围 篇十三
摘 要:自从实施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以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已经成为每一位物理教师的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拟从怎样创设教学情境谈谈自己的尝试和体会。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设情境 实践尝试
一、选择学生体验较深的身边物理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新课程注重体验、重视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适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萌发主动获取物理知识的欲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摩擦力”时,创设了下面的教学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摩擦力大家都很熟悉,请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与摩擦力有关。
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立即想到刹车时车与地面的摩擦力、写字时笔与纸的摩擦力、擦黑板时黑板擦与黑板的摩擦力等等。
教师:什么是摩擦力?静止的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摩擦力?滑动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对摩擦力虽有感性的认识但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教师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猜想、小组间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知道了摩擦力的概念,有些静止的物体没有受到摩擦力,但也有一些静止的物体会受到摩擦力,认为滑动时的摩擦力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有关。
教师: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摩擦力并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要求自己探究,把你们的假设和猜想、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以及结论分组作以汇报。
在巡回检查和指导中,我发现学生比以往更投入。经过分组探究和试验,学生对探究的结果作了汇报,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事例,学生更是兴趣昂然。学生不但体验到了物理知识的价值,而且对摩擦力的知识记忆牢固、理解深刻,反映了新教材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二、选择实验过程的“异常”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是创造、发明的手段,是认识的工具。
物理实验在形成物理概念、理论,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时物理实验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留心观察实验过程,注意捕捉“奇特”的实验现象,利用这些异常的实验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究,从而得到更重要的发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从这些见怪不怪的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从日常生活中学生都见过的现象――“灯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不怎么热”这一情境入手,引发学生对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想,进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三、选择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创设教学情境
具有重大影响的物理事件往往是人们街谈巷议的热点,也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情境来源。以具有重大影响的物理事件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和作用,诱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心向。如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事件、中国“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以及世界潜水新深度的诞生等等,这些都是生动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材料。只要教师在教学时合理选则素材,恰当创设情境,就能调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选择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争议,争议是学生思维参与活动、认知发生冲突的结果,也是科学发明的前提。一堂好的物理课,应该是在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求得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优化,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同一问题或现象的不同认识,结合学生经验和实验,揭示产生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如在学习了“奥斯特实验”后,教师适时创设教学情境:“电能生磁,反之磁能生电吗?”从而引发学生的猜想与争议,在争议和求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互补和拓展,并在探究磁怎样才能生电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选择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关的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环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教育是物理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如讲“令人厌烦的噪声”、热机的效率、燃料的热值等都可选择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进行讨论和探究。
14.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氛围 篇十四
一、支持性的学习环境的内涵
这里所谓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是个广义的概念, 只要是在课堂里能为学生提供语言理解的所有一切活动, 或是物品或是动作等。只要能在学生学习新的语言知识点时, 教师或是学生之间互相提供理解的帮助, 我们都把他们称之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支持性的学习环境的创设主要可分为两大板块。一板块是由教师通过各种手段, 即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来实现支持;另一板块主要是借助学生本身的资源来实现支持, 其中包括学生个体或是学生小组间的相互帮助, 特别是通过英语学习小组来创建支持的环境, 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因为学生都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 很多时候他们思维上存在着相似点, 可能都会出现共同的学习障碍。学生在遇到相同的学习困难时, 如果这时有个组先扫除学习障碍, 并将之向其余同学做示范或是讲解, 或是为之提供相对应的帮助, 往往学生会出现一点就通的现象。这样的支持性环境也不需要教师个人去努力, 但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一旦教师能利用课堂中学生自身的资源, 那将给教师带来许多方便, 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得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第二语言的习得更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不然学来的语言只能是一些符号, 失去学习的意义。所以在课堂里如何让学生理解英语, 进而掌握英语就是整个英语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探索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如何为学生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一) 教师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支持性的学习环境的创设
首先, 利用实物、实具或图片等直观教具来实现。
PEP教材四年级上册在教学“Dinner’s ready”单元的有关各种食物如vegetables, chicken, noodles, beef等时就可结合实际情况出示实物或是图片来呈现单词。这里的结合实际情况是指某些单词用实物来呈现会比较麻烦, 有的不容易携带, 有的是需要花上较大成本, 有的是会造成浪费现象, 如果出现以上情况, 这时就可以考虑用实物图片来呈现, 这样既节约成本又能起到直观的作用, 还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持, 同时也能为教师带来方便, 教师还可将这些图片重复使用。像这类方法还可用在很多地方, 如教学水果词汇、某些动物词汇时都可采用。
在教学run, jump, walk等有关动作的词汇时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动作即体态语来实现。例如, 在教学sing这个单词时, 教师可以将一只手握拳当作话筒放在嘴边, 边做动作边向学生解释:“Look, I can sing.La, la, la.”这时配上旋律, 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 sing就是唱歌的意思, 并且做动作会让学生感觉教师唱歌的样子很好玩从而表现出愉悦的心情, 这也能给课堂增添乐趣。再如, 教师教学rabbit这个单词时, 教师可以模仿兔子蹦跳的样子, 边说:“I am a rabbit.”学生就能在第一时间反应出教师说的rabbit就是指兔子。像这类容易表现的单词教师都可以采用肢体语言来实现, 但是这类单词的局限性很强, 而且单词的数量也是十分有限的。很多时候教师的几个动作已经不能精确地解释某个单词或是词组, 或是教师采用以上做法会让学生产生联想从而误解或是曲解单词、词组的含义。这时支持性的环境的创设就是失败的, 也是在课堂中教师一定要避免的。这时教师就需要考虑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支持性的学习环境的创设。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往往能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
(二) 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study room, living room, bath room, kitchen等有关房间的名称时, 虽然直观的图片可以呈现给学生, 可是给学生的刺激是低效的, 由于房间都比较相似, 如果不给学生较强的刺激, 学生很难将这些房间的名称都正确的记忆, 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一个全新的环境。教师可在课件中创设出学生熟悉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边上卖火柴的情景, 过新年了, 卖火柴的小女孩独自一人躺在街边, 没有吃的, 也没有人来过问, 更不用说有自己的房间, 这时教师可以虚拟有个天使来到小女孩边上, 她有自己的房子, 房子里有各样的房间, 在每个房间里天使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介绍天使的房间时学生都是很好奇的, 而相比之下, 卖火柴的小女孩什么也没有。再问问学生自己都有什么房间, 这样有关房间的教学就不会枯燥了, 学生的记忆是长久的。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也不是随意的、滥用的, 要在真正需要时使用, 或是不得不使用的时候才使用。因为多媒体在课堂中的使用往往要加进许多相辅的素材, 过多的使用会带来反面的作用, 所以教师在采用多媒体的时候也是要慎重的。
(三) 利用学生本身的资源实现支持性的学习环境的创设
新课程标准倡导要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全员参与,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 伴随该理念下的课堂势必是学生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所以课堂中学生的资源教师不容忽视。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帮助是教授者向被教授者传教, 虽然有的教师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会努力地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 可很多时候这种教师换位思考是不全面的, 有时是取其一而不能取其二的。而学生之间的帮助是被教授者之间进行的, 他们思考的角度往往是相通的。这时候的帮助是非常有效的, 也是易操作的。借助学生资源来实现支持性的学习环境的创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借助学生个人来实现支持性的环境的创设
在我们教授些生词或是某些意义上比较抽象的词汇时, 教师很难让学生确切理解的时候可以借助学生个人来实现支持性环境的创设。比如, 教师在教授wise一词时, 教师在呈现该单词的时候就可以试探地提问:“Who knows?What does wise mean?”如有知道的学生就会马上举手, 教师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来解释这个单词, 学生不管用中文还是英文来解释, 只要是正确的, 教师就可以肯定, 其余学生就会欣然接受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肯定有高有低, 学生中的“高手”教师应大胆地采用。
2.在课堂中创建学生组来实现支持性的学习环境的创设
课堂操练环节是学生接受到新信息内化的关键环节, 操练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小组合作进行, 教师在小组的划分与组合上很多时候是依据学生在课堂内的座位而定的, 显然组与组之间的能力水平是有差别的, 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借助优秀的小组来实现示范的作用, 或是选择部分优秀的学生重组来实现学生组的创设。
3.利用少量的中文帮助学生理解
在英语课堂中中文的解释也是可以采用的, 特别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关键点, 教师给予适时的中文提醒, 课堂会更顺畅。但是此种方法应少用, 英语课堂应努力创设英文的环境。
(四) 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需要的注意事项
1.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无障碍”
教学中的无障碍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的是明确的知识点, 而不是有分歧、有歧异的, 在学生理解上有障碍的教学。要做到教学过程中的无障碍就要求教师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要太高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教师所要教的班又是人数较多的, 所以教学时就一定要先考虑好自己的教学目标, 不要预设得太高, 目标预设得太高, 教师就给自己在教学中设置了障碍, 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出现困难, 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另外还要求教师使用简单用语, 尽量使用学生能够明白的指令语。
2.教学过程步骤要实化, 步步为营
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慎重考虑教学目标的设定, 还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要实化, 每一步都要让学生理解, 以求不断地稳步上升。教学步骤的实化和步步为营也是为教学过程无障碍服务的, 两者间是密切联系的。
3.教学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
学生在学习时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且出现问题的环节也差不多相同,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 及时发现遇到问题的学生, 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教学中要多帮助中下层的学生, 即所谓的学困生, 教师要把较大的精力及时间放在这部分学生身上, 使他们跟上教师步伐。
小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任何一项技能、知识的获得都依赖于语言环境, 小学英语的课堂就应该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教师就应努力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将所学语言内化为自身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 教师应花更多精力去解决在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参考文献
[1]魏立明.英语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5.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景 篇十五
一、运用新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用一个好的开端令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留下难忘的印象,富有艺术性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爱学,因此教师要巧设开头,先声夺人,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英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我经常采用:歌曲式导入,提问式导入,图片、幻灯等电教手段导入,悬念式导入,复习式导入等等。逼真的情景,以其声情并茂的优势将抽象,枯燥、呆板的语言文字变得直观、形象、明了、清晰,使语言的功能在动态的画面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更为深刻。
二、手段多样化,“拴”住学生的心
(1)随机应变如把“stand up, sit down ”。这一环节提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英语原来是如此地有趣。在第一堂课的单词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动物、植物的单词,或者可以把下一单元中的单词提前教,如“duck, monkey, dog”等等。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单词,自己编一个小故事,题目为“我的生物园”。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单词,自己编小故.事。
(2)在教学中常用各种方法,如“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
第一、当“小老师”、“模仿秀”。比如说“Tack about it ”。这一模块中,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 am hungry。”(可以作饥饿状);“I am thirty.”(可以作口渴状);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说“Stand up” “very good ”,“Sit down ,please”.
第二、把身体语言带入课堂。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
第三、表演法。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的压力。如:—— Hi, Jim. Hello, Mike,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Jim.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 am fine, too.另外,在巩固新课时,我经常引进竞争机制,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尤其自我表现力强,得到老师表扬的,甭提有多神气了。此外,我还常常让学生“唱英语歌曲”、“说绕口令”、“做游戏”等。由于教学方法的多彩多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气,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现学现卖”,养成习惯
创造课外英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老师课外带头说,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我总会用最简单的语句打招呼:“Hi! Boy, How are you?”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外见到我,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懂得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兴趣、知识和能力是现代小学生最需要的,也是我们英语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活跃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英语,轻松愉快,学生听说英语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快的提高。我们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
16.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氛围 篇十六
固城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2001年经市教育学会批复立项。我们随即启动了本课题的研究。第一阶段研究计划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
提出本课题时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论证,课题组人员对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比较到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情境的创设认识比较模糊。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掌握情境创设的方法我们展开了本阶段的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方法的研究
三、本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
1、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
2、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四、本阶段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阶段的研究使教师对情境创设的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提高情境创设的水平。
2、本阶段的研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兴度,营造一个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五、研究的程序
1、文献检索:查阅有关文献,明确研究的思路。
2、行动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情境创设的方法。
3、经验总结:对情境创设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理性的认识。
六、本阶段预期的成果形式
论文、案例
七、本阶段研究的时间
2002年3月~2003年1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第一阶段进展报告
固城小学
本阶段课题组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将第一阶段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涵义
本课题的情境限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它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发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索的佳期境。
二、本阶段的研究过程
1、认真研制本阶段研究计划。
2、建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研究。
为了有效地进行研究,成立了以数学学科带头人为主持人,其他骨干教师为组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为了了解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情况,我们对我校数学课中情境创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及时召开通报会,使课题组成员明确现状。
4、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点上试验,面上推开。
情境的创设教师缺乏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教师虽有创设情境的意识,但是对于情境创设的策略较为模糊。我们采取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先进行理论的探讨、再组织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上研究课,教师通过反思再逐步深化。
三、本阶段成果分析及其评价
1、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教师创设情的自觉性逐步提高,目的性愈益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愈来愈注意情境的创设。
2、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我们对情境创设的方法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们认为情境创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从情境创设的素材来源看可分为现实性的情境、虚拟性的情境和半现实半虚拟的情境。现实的情境是指情境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虚拟性的情境是指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学习的空间,把现实性的情境加以整合、简约而创设的情境;半现实半虚拟的情境介于上述两种情境之间。
(2)从创设情境的目的来看我们可以把情境分为:
A、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情境:指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造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满足学生探究心理。
B、满足学生好胜心理的情境:指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C、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情境:
指创设教师把爱寓于数学教学之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姿态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境。
(3)从情境创设的表现形式来分有:
A、情感情境:指教师针对学生易受情绪和情感感染的心理特征,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表现教师和蔼可亲的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语言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创设爱的师生课堂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探究的情感。
B、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末知问题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
C、游戏类情境: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等形式组织教学。
媒体情境:借助表象材料进行思维,从而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知识。
D、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情境。
(4)从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分有:史料法、故事法、悬念法、趣题法、设疑法、设障法等。
3、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了学生课堂生活,课堂正越来越从为学生体验人生的场所。
4、本阶段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创设情境的意识得到加强,但是课堂上教师情境创不到位,情境作用不明显的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情境创设还缺少理性的认识,这需要我们加强情境创设原则的研究。这也是我们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第二阶段研究计划
固城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2003年1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通过第一阶段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对创设情境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课题组成员对课堂上创设情境的作用有了较深的体会,创设情境的意识有了提高,课堂上创设情境的自觉性愈益增强,但是课堂上教师情境创不到位,情境作用不明显的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情境创设还缺少理性的认识,这需要我们加强情境创设原则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开展本阶段的研究,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本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
提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原则。
二、本阶段研究的程序:
1、成立研究的组织,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形成一个高效、协作的组织系统。
2、制定明确的研究计划,保证研究的有效进行,3、坚持课题研究融入课堂的原则,边实践边研究。
4、经验总结,理性思辨,形成创设情境的原则。
三、本阶段研究的方法
1、文献检索:查阅有关创设情境的文献资料,对创设情境的原则获得初步的认识。
2、行动研究:
A、通过课堂调查,了解课堂上情境创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案分析。
B、通过上研究课对课堂上情境的创设进行讨论研究。
3、经验总结:对创设情培的经验进行总结,从中提炼创设情境的原则。
四、本阶段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阶段的研究使教师对情境创设的原则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提高情境创设的水平。2本阶段的研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营造一个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3、本阶段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五、本阶段预期的成果形式
论文、案例
三、本阶段研究的时间
2003年3月~2004年1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第二阶段进展报告
固城小学
本阶段课题组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原则进行了研究,现将第二阶段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阶段的研究过程
1、认真研制本阶段研究计划。
2、建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研究。
为了有效地进行研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为了了解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情况,我们对我校数学课中情境创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课堂记录,为课题组成员对情境创设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二、阶段成果分析及其评价
(一)我们认为,数学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一致性原则
教学无定法,但教学有法,不管采用什么办法,教学目标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宏观上,教师显示自己的才华,能动地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增效减负,提高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教学活动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即情境的创设要服务于目标的完成.微观来看,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从课本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编者意图,恰当组织素材,切不可盲目地添加一些笑料,故弄弦虚,喧宾夺主.即是说,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
2、发性原则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3、科学性原则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氛围】推荐阅读: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08-31
如何才能有效学习初中数学11-01
谈谈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09-03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6-28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24
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06-15
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10-23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07-02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06-09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