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教育总结

2024-10-06

职业素质教育总结(共12篇)

1.职业素质教育总结 篇一

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 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总结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载体作用。根据学院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部署,我系确定了装工081等5个班级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试点班级,通过三个学期模块的训练,学生在德育、专业和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得到了较大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班风。现就以下几方面作简要总结。

一、思想素质的培养和习惯养成

主要通过新生入学军训法制教育、文明守纪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自信心教育等活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追求,培养为国家、集体及他人的奉献精神。养成遵守纪律、谦让助人的良好品格,以保证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成为有文化、有道德、讲文明、懂礼貌的合格人才与守法公民。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第一步是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这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特色教育内容。学院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学动机。通过成功校友进校园、专家讲座、企业代表座谈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此外,提高多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要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意志、毅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良好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培养他们的心理相容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专业素质包括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的培养。在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等基本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不断适应新的情况、新的岗位、新的环境。要加强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要他们摒弃以往“从一而终”的老观念。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技能素质方面,注意从理论向实践的倾斜,通过技能比赛等活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的讲授以“够用”为度,同时还适当拓宽专业应用范围,让学生有更大的职业选择余地。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专业课的特点灵活安排,将专业理论的讲解与实际动手操作和观察结合起来,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

三、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

主要是指学生的社交礼仪、语言表达、协调沟通、组织管理等。我们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学生一起共同缔造具有校园特色、人文氛围的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开展、组织社会实践,结合本专业的需要,让学生进入到工地、到现场,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也使学生认识了生产的组织过程、生产环境、组织管理、质量管理、职业道德、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在学校里无法接触的东西,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目的的组织专题社会调查,使学生接近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生存意识,树立危机感,从而增加了学习动力。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提前进入社会角色,到社会大舞台中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创造美好社会环境的关系。

社会在不断发展,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也要不断更新,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的教育,培养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业素质教育总结 篇二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 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 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注意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中等职业素质主要由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组成。

1.1 思想政治素质

是最重要的素质。是从业者在政治方向、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状况和水平。人生观、价值观, 决定一个人进行怎样的职业生涯设计, 决定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否积极向上和价值高低, 是从业者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方面。我们培养的中职学生应具有爱国主义、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能经受严峻考验的优秀品质。

1.2 职业道德素质

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状况和水平。为人民服务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点, 健全社会信用, 培养从业者的诚信品德, 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能否推进的重大问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为学生自己播下成功的种子, 为她们或他们插上高飞的翅膀。

1.3 科学文化素质

是从业者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掌握的状况和水平。在现代社会里, 任何人的职业素质都是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就人的整体素质而言, 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 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职业素质的优劣。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 才能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履行应尽得道德责任, 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4 专业技能素质

是从事某种职业活动, 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状况和水平。专业技能的形成是以专业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基础的。而专业技能又是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中职学生拥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才能有效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实现人生价值。

1.5 身体心理素质

是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状况和水平。身心健康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一个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调节自我的能力, 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状况制约着其他职业素质发挥的程度。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种目标决定了中职教育要注重实践教学, 同时也为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改革方向。除此之外, 职业素质还应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培养民族创新精神, 造就高素质劳动者。

职业素质的几个方面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相辅相成, 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素质是职业素质的灵魂是成就事业的支柱。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核心, 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 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是不可能胜任相关的职业。专业技能素质是关键, 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才能在工作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身体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前提条件, 只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其他各种素质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创新实践能力是根本, 只有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才能成功恒久一番事业。

2 如何提高中职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

2.1 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 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 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注意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中职学校要培养的是应用性具有创新实践精神的人才, 应充分发挥学校师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严格按照中职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要求, 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因而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用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武装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

2.2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中职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

2.2.1 大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敬业、爱生、勤学、奉献”是教师应具备的崇高的思想品德。

2.2.2 扎扎实实继续推进教师系列达标活动和优质课活动。

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职业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讲, 是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2.3 建立素质教育导向的新的评价制度。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 就是片面地用考试分数、评价学校教育质量, 评价教师的工作, 形成对基础教育的负面导向作用。因此,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摸索、探讨、建立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评价, 从办学方向、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行政工作及办学条件等方面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 从教书育人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的指标体系。中职学生主要是学习各种特长、技能, 对于他们的评价主要从多方面进行, 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评价。

2.4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创建新的中等职业技能学校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

中等职业技能学校应积极探索心得教学模式, 现在的办学主要是联合办学, 一书多证制等。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求教师结合社会所需, 制定新的教学计划。课程可以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增设并开发一些综合课和新兴课, 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在此基础上, 课试行学分制, 鼓励学生参加“第二专业”和“第二学历”的学习, 这样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及特长, 更有利于团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五、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校环境,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学校应大力投入资金, 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科技、文艺、体育活动, 社会实践及各种能力锻炼活动, 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我校现有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修理车间、烹调基地、美容基地、等场地。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学习, 心理咨询和毕业就业指导。经常举办各类讲座,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小组, 进行各类竞技比赛:烹调比赛、美容比赛、汽车修理比赛。以上各种形式都能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寓教于乐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厂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3.职业素质教育总结 篇三

关键词:职业素质;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205—02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职业素质。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技术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由于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办学时间短,学术底蕴不足,加之当前国内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严重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过于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以学生能否谋取职业为目标,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职业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团队合作精神、敬业品质、职业心理素质缺乏,尤其是针对某一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等。但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各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单纯技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科林·鲍尔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应该仅仅是‘需要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来驱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1]

从世界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看,国际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了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的变化,这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目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故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二、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Competence)是从业者对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精神、职业胜任力等方面。职业素质是一定职业要求和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是从业者生理和心理结构及潜能向着一定社会职业对人的行为要求与规范的方向定向发展和开发的结果。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诸方面的素质。其中,影响职业素质形成有先天(如符合某一职业的体能)和后天(如技术和经验等)的因素,如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则是后天养成的,可归结为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则是后天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取的。

1.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包括道德规范,依法从业的职业品质,对个人、对单位、对社会、事业心和进取心等。不同职业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其独特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职业自律意识和敬业精神。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应重点加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2.职业心理素质。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指从事某一职业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包括职业态度、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等。

3.人文素质。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只强调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式“做人”,用“做人”的方式“做事”,都会给人们带来麻烦。人文素质是主要可分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3]。

4.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技术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在一线工作的专业人才,不仅懂业务,更要会操作,能够精通一项或多项专业技能,具有熟练的操作技巧。这是高职大学生立足岗位的基础,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重点。高职大学生必须具备与职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和独立解决生产中技术难题的能力,具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能力。

三、提倡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意义

职业素质教育是旨在职业技术院校实施的一种形成职业素质的教育活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熏陶与培养。既不同于“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又不同于“人文教育”,而是一种“职业形态”的素质教育,由于融入了职业性的特征,丰富并形成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内涵。

职业技术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①“职业人”首先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具备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民;其次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素质。这种“职业人”不仅具备其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業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一定的人文素质。所以,职业技术院校实施的职业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第一,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来临,对从事职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学生毕业将面临更多变的工作环境与更高技能要求的工作岗位,如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由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重在培养技术,当职业岗位发生变更,个体因原有知识与技能而束手无策[4]。职业素质教育强调个体能在动态的职业环境中,主动面对职业挑战,超越原有的知识框架与技能束缚,去灵活地、创造性地适应新的职业环境。第二,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有利于社会和谐。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研讨班开办式上进一步阐述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由许多独立个体构成,和谐社会必须由 “和谐社会人”所组成。而职业技术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培养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首先要求个体是 “和谐社会人”,只有融入社会、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奠定基础。第三,提高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传统的办学理念影响与办学目标的偏差,以及对职业技术院校素质教育特色缺乏研究,如何在职业技术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是困扰职业技术院校管理者与教师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命题。研究职业技术院校中的职业素质教育问题不仅可以丰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体系,而且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改革,特别是对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质量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职业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技术院校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仍然是重智育、重分数、重技术,教育缺乏力度和深度,忽视素质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及心理的健康,以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胜任工作,无法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这制约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达不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情况,在技术能力培养上不仅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而且在人才培养上注重职业品质的培养,即重视培养技术能力又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从目前我国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播科技,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在职场中为人处事和如何思维,但是现今的职业院校培养很难达到以上要求,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提倡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改革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注释:

①“工具人”指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0.

[2]匡瑛,石伟平.二战后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本位观的嬗变及发展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3]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4.2010职业教育总结 篇四

本学期,我校以党的十七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深入贯彻国家和县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以加强学校常规管理为重点,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切实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校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一、主要成绩

一年来,我校认真组织了职业中学学生的报名和就读工作,从开学初就启动了职业中学学生升学动员工作,我校九年级教师走村串户,走访学生家长,与家长进行沟通,加深了家长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了解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宣传单、个别谈心等方式做了职业生报名工作,并在3月份先后两次送我校55名学生进入县职业中学就读。我校乘着大力发展职教的强劲东风,抢抓职教发展机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不断开拓创新,走内涵发展之路,在办学模式、教学改革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转变了办学模式。过去受普教办学思想的束缚,因循守旧,封闭办学,忽视了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目前提出了“在这里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办学口号,不断探索符合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的模式。

(二)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相继成立了机电、烹饪等专业,并派学校教师学习了相关的专业知识,购置了教学光盘,为学校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条件。

(三)提高了教学质量。本着学生上职校还可以再进步的原则,学校加强了对报考职业中学学生的学习力度,使他们对学校开设的各学科都能顺利的掌握和运用。

二、具体做法

1.更新观念,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

本位”的职教理念。根据本职校招生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即学生将来要做什么就学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

2.改革校内管理模式,试行年级管理负责制。把原来的按照教研组管理的模式改为年级管理体制,按照学校实际设立了机电、计算机、书法、烹饪等兴趣小组,并规定在每周三进行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指导专业建设与发展,为今后完全转向专业科组管理打下了基础。进一步理顺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提高了管理效率,释放了专业教师的潜能,突出了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职校管理特色。

3.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督查。结合县教育局出台的教学管理规范,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大了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督查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加强对教师教学计划进行检查和监督,减少教学的随意性。要求教师围绕教学改革这根主线,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学校对教学过程、教学进度、实验实训开展进行督查并及时通报,保证教学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加强教学信息反馈,不断改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并反馈给相关教师,加强师生互动和教学互动。

4.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备课上课、教学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日常教学管理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对教师的“备、教、改、评”严格要求,环环紧扣,勤抓落实,不走过场,讲求实效。学期初,检查教师各类计划的制定情况;每月底,对部分教师的备课以及教学进度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指导;期末再次对教学进行了全面检查,并针对检查存在的问题,与相应教师、年级长进行交流,堵住教学中的漏洞与死角,并鼓励各科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总结教学经验。

5.改革了评价制度,健全了教学质量的监督保证体系。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突出能力培养,着手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

问题及建议

(一)专业师资不足,教师结构层次亟待调整

1.我校目前开设两个专业,没有专业教师,受训教师仅有2人,因为师资的匮乏,很多专业课程的开设面过于狭窄,专业课程教学无法展开。

2.在教师入口方面,提倡普教职教分离,建立新的职业学校教师引进制度,放开学校、学历、职称等条件的限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解决专业教师缺口问题。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步伐缓慢,无法满足实习实训需求

1.我校目前虽然购置了一部分教学器材,但与职业培训和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无法正常展开职业教育课程,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和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

2.政府应加大资助扶持力度,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引导和协调,加大加快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政府还应拿出专项经费,建设若干个开放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和企业园区,解决学生的实训需求。

(三)专业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标准

1.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缺乏规范标准和具体的引导,学校往往只明晰专业大类,但在具体的课程开设和教材的开发方面,缺乏具体的指导。

5.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总结 篇五

通过师德师风的学习整顿,我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现将我学习师德师风的体会总结如下:

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实际行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独特的体系,有其特有的内涵、规律和作用。我们要造就千千万万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其根本保证在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徐特立有句名言:“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总是先进分子”。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高尚的师德来自于坚定的教育信念,这种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教师提升素质的关键所在。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它具有专一性、稳定性、执着性等特点。教育信念一经确定就难以改变,从而造就教师特有的道德人格。一个教师只有当他认识到自己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和人民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时,他才会不遗余力地去干好它。

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师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学生性格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和认可之中,他就会自信和自强。有学者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

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要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高尚的师德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具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形势的快速发展,高科技的突飞猛进,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保持自身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6.职业院校素质培训学习总结 篇六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杨波

通过职业院校素质培训学习,我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内涵、培养目标、途径及方法等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不断探索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动手实践能力和业务技术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院校教师。

一、聆听精彩讲座

培训老师是研究所理论科研水平高、实践经验强的领导和教师。这些讲座,或深刻,或睿智,或沉稳,或思辨,无不滋润着我的心田。他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他们的讲座折射出一种责任:国家昌盛,系于教育;教育昌盛,系于我身。他们的阐述中表现出一种风范:不能文章小而不规范;不以孩童小而不教之;不以世事而弃研修;不以家事烦而怠育人!在这里,我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

二、更新教学观念

通过学习,使我耳目一新,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以前那种传统教育教学的师生观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想跟上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开始,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中的“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教师主课堂的惯例,彻底抛弃教师心灵深处沉积的传统的专制思想观念。师道尊严的思想在课堂上令学生不敢多说不敢质疑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从观念上更新,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才能创造出师生平等、共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氛围。

三、拓宽学习视野

令我欣慰的是,培训学习让我们有很多的话题可以一同交流和探讨。我们有很多的观点可以一起抒发和碰撞。每一次讲座后,我们都能踊跃发言,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从教学活动的目标定位谈到重难点的确定,从课堂上学生的自读自悟谈到教师指导策略的运用,从情境的创设谈到学生发展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每一次的小组式研讨,我都能积极参与,珍惜发表自己见解和观点的机会,使自己能与他人有更多思维碰撞的机会。评课时,专家的点拨更使我受益非浅。我在学习中始终信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信条,坚持和其他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定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作业,使自己能博采众长、开阔视野。

7.职业素质教育总结 篇七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 开展职业人文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开展人文教育,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党的教育方针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注重的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养, 教会的只是学生“做事”的一面, 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的教育, 缺乏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 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因而不是一种完整的、健全的, 与党的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极不相称的。因此, 必须尽快改变并逐步扭转这种局面, 在高职教育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 使高职教育不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轨道, 能真正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培养出栋梁之才。

2. 开展职业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本质体现与办学目标的应然选择。

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 己经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规模的迅速扩大, 已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 量的扩张己经基本完成。二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得以逐步改观, 由原来的茫然, 不理解、不支持、非议高职教育变为逐步理解、认同、接受、支持高职教育, 这不能不说是巨大且可喜的变化。但由此也带来了深层次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质量、特色、品牌问题,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必然在生存与发展上展开激烈竞争, 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大浪淘沙, 优胜劣汰, 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深刻反省, 务必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 即走质量发展型道路;必然要在强化管理、办出特色、创立品牌上下功夫;必然要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索, 从而自然而然地寻求新的途径和层面, 最终进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殿堂。正如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教授所认为的那样:“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 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 两者不可分割, 时代的发展趋势必然呼唤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关系到民族的存亡, 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关系到社会的进退, 关系到人格的高低, 关系到涵养的深浅, 关系到思维的智愚, 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3. 通过职业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和职业人文精神。

职业人文教育的功能是综合的, 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职业人”, 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具有优秀的职业人文素质。优秀的职业人文素质表现为具备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及交流能力、学会学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精神表现在良好的职业道德上, 如敬业、责任心、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与纪律、毅力与耐心、协作与集体观念等。职业道德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有利于促进一个职业人适应能力的提高, 而这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职业人文教育。高职院校应通过开展职业人文教育, 着眼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人素质和职业人文精神。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虽然取得一些成绩, 但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人文教育水平很不平衡, 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比如,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第一批23个基地53所学校中没有高职院校;第二批61个基地104所院校中有1所高职院校。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所属单位中, 第一届41所大学没有高职院校, 第二届52所大学中没有高职院校, 第三届61所大学中只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1所高职院校。第二,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与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明显地不适应, 与社会专业技能人才的素质需求明显不适应。一些院校对于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尤其缺乏以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职业人文教育。

2.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原因。

第一, 科学主义价值观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居支配地位, 至今仍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着负面影响。回顾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 科学主义价值观始终占居支配地位。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发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而产生的。新中国成立以后, 经历了全国规模的院系调整, 削弱了大批的人文院系。即使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也无不体现了发展经济、服务产业发展的特定功能, 注重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技术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是其主要教育教学内容, 人文教育自然处于从属地位。近年来, 加强人文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大学人文教育取得了成果。然而, 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欠缺的格局并未改变, 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第二,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导致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和目标是:面向地方、行业和社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强调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但许多高职学校在办学中多强调职业技能培养, 而忽视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并未能将职业人文教育纳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指导下的高职教育, 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制器”而非“育人”;体现在教育内容上, 关注了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和技能性, 忽视学生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在课程设计上, 关注显性课程, 忽视隐性课程建设;在学生指导上, 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化和熟练, 忽视学生观察社会、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择业、创业的指导。

第三,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偏差导致人文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的问题。这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尤其是缺乏职业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 人文教育未能紧密契合人才培养规格。大部分高职院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 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 不仅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 而且人文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 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 效果不佳。特别是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 造成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致使学生毕业后严重地不适应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另一方面, 缺乏激励教师进行职业人文教育的机制。首先高职院校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现在高职学校的院系体制建构, 基本上依据学术领域为分工原则, 教师以进行专业教学为其最主要的工作, 而参与人文教育活动被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一种牺牲, 所以人文教育就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其次教师们缺乏结合专业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高职学校教师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为主的教师。该类型教师大多毕业于工科院校, 动手能力强, 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技能的掌握, 但较少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由于该类型教师知识储备中人文知识的先天性不足, 即便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 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种类型是以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为主的教师。该类型教师大多毕业于综合院校或师范类院校, 擅长于理论知识的教授, 而专业技能知识较为缺乏, 因此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也有困难。

三、实施切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职业人文教育

职业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知识教育为基础, 以职业性为本质特征, 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和职业人文精神, 是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一种形成职业素质、养成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

1. 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 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其核心是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要素是知识, 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 反映到教育人上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就是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 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核心要求, 有利于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功能互补, 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 为提高学生职业性素质奠定基础。

2.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现代模式。

在明确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之后, 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特点、内容、功能, 构建职业人文教育的现代模式。建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实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人文教育新模式。

3. 构建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内涵, 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构建高职校园文化, 尽可能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把职业技能、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融进高职校园文化之中。开展面向企业和行业的社会实践, 把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4. 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的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有利于确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有利于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培养模式。包括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状况的考核评价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考核评价两方面。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建设、职业人文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专业课程渗透人文教育情况、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职业人文教育规章制度建设情况、设施条件与经费保障情况、人文素质教育覆盖面及教育效果等方面。

(屈善孝, 中国传媒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书记、副研究员, 北京100024)

摘要:职业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重心。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究竟如何有效开展, 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仍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在办学理念、构建人文教育的模式、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人文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人文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03) .

[2]徐公芳.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08) .

[3]王金星.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报告[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1) .

[4]刘继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选择[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8 (05) .

8.职业素质教育总结 篇八

回归到化学教学方面。化学是职业技术学校重要的一门基础课,通过化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欧美学校的化学教学是如何开展的?它与我们化学职业技术的区别是什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笔者是一名从事化学职业教学30余年的老教师,对欧美国家化学教学也进行了一定的考察研究。现总结如下,恳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教材与现代科技发展紧密联系

欧美国家职业学校的化学教材与科技的发展联系非常紧密,不但立足于学生基本化学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与国际先进的化学科研成果紧密联系。最新化学研究成果一旦被确认,对职业技能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化学教师的授课提纲与案例教学就会更新。此外,欧美国家教学环节实践性强,教师通常采用现场教学、实物教学、模拟训练、企业实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总之,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上,他们特别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看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教学与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融合

欧美企业的化学技术工人,不但要通过化学专业学习掌握岗位必备的化学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到工作现场参加专门技能的研修培训,而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是技能研修中的重要内容。

技术工人了解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的好处有两点:第一,知道企业为什么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自己应该如何了解企业的需要;第二,知道能把技术与管理能力融合在一起的人是企业最需要的管理人才。

三、允许质疑教师,鼓励化学创新

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课堂更为强调教师的权威,并表现出学生对于教师和书本知识的过分依赖,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则可能会阻碍学生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在欧美国家的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去质疑、辩解,而且还让学生主动实践。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质疑书本的正确性与教师的权威性。学生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出对教师授课内容的质疑。这样,欧美职业学校化学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创新能力非常强。职业教学是目的性非常强的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适度打破职业课堂中教师和知识的绝对权威性是非常必要的。

四、注意与社区互动

化学学科的应用性非常强,适用于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欧美国家职业学校化学教学与社区都实现了连携与互动,社区成为学校教育延伸和拓展的平台。一个小小的案例,如烹饪中的化学问题、清洁中的化学问题等,都是激发学生挖掘化学能力的有利因素。很多高职学校还开发自己的实验室,供居民参观与使用,为社区与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走出学校后也能得到社区的有力支持与真诚关怀,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五、强调自我能力在考试中的作用

在我国,大多职业学校的化学考试还是以试卷作为考试的依据。但职业教育是以实践教学为目的的教育,试卷考试意义已经不大。

而欧美国家已将考试这一手段作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手段,而非鉴定手段。欧美国家不提倡死记硬背在考试中的应用,老师大多给出非常开放的试题,让学生必须经过大量的查阅资料与思考才能完成。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为以后的化学教学提供很多有利的参考。

最后,笔者希望通过对欧美国家职业学校化学教学的研究与分析,解决我国目前职业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符合企业需要与社会需求的技校毕业生。

9.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总结 篇九

教育厅各处室、各地市教育局、广西中高职院校、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工信委、农业厅负责人200余人参加会议。

黄雄彪在会上分析广西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他指出,经过的努力,我区建成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华民族地区、后发展地区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中等行列。我区职业教育已成为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教育,成为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为优化我区教育结构做出重要贡献。职业教育从“参照做”走向了“专门干”,实现了横向融通、纵向贯通,优化了整体人才培养结构。

黄雄彪强调,要撸起袖子打造我区职业教育升级版,要快马扬鞭,奋发有为,加快打造“条件好、结构优、水平高、能力强”的职业教育升级版,重点推动四个升级。黄雄彪强调,要撸起袖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在不忘初心中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努力打造我区职业教育升级版,为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焦耀光在会上简要介绍柳州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他指出,长期以来,柳州市委、柳州市人民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到与工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重要地位,提出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工业经济的指导思想。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大职教发展新格局。职业教育发展,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原区建设的服务剂和三农发展的加速剂。柳州职教品牌日益彰显,两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殊荣,是20xx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唯一做经验介绍的地级市,20xx年成为全国首批、广西唯一一个现代区域试点城市。

焦耀光表示,自治区教育厅与柳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协议。通过厅市合作,到20xx年将柳州率先打造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城市、职业教育化国际试点城市和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这充分说明自治区教育厅对柳州职教寄予厚望。柳州市职业教育将大胆改革,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和破解职教难题,争取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会上,黄雄彪和焦耀光分别代表教育厅与柳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协议。柳州市教育局、广西农业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广西机电技师学院院长等5个单位代表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10.职业教育中心重点工作总结 篇十

为进一步深化龙岗区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改革,服务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建设,今年,我中心围绕“培训各类人才3万人”和“创建34个学习型社区”两项重点工作,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各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完成区政府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任务

(一)重点工作及成效

居民培训方面,深入实施“金桥行动”,培训项目达20个,全年免费培训居民7056人;实施“131”创新创业培训计划,开展创新创业培训1262人。确保了有培训愿望的失业人员100%参加就业或创业培训。企业培训方面,深入企业加强调研,面向企业开展职业训练推介,加强与总工会、人力资源局协作力度,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及公益性企业紧缺(适用)工种培训,依托成校及职业训练基地推行送教入企,发展订单培训和委托培训,全年培训各类人才可达3.01万人次(不包含人力资源局完成2.8万人),顺利完成了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任务。

(二)工作亮点

一是在全省首创职业培训项目推行第三方监管和验收,保障监管客观、独立、公正。

二是首创社工本土人才规模化组织化培养,举措创新走在全国前列,考试通过率达46%,超全市平均水平200%以上。

三是培训走向精品化、专业化,如社工培训、社区股份公司培训、投资公司国有企业员工培训、创新创业培训,促进培训更为实用,效果提升。

四是部门联动非常紧密,发挥叠加倍增效力,区社工委、人力资源局、民政局、国资委、总工会、文体旅游局等近10家单位均积极和我中心合作,联合开展各类培训。

二、以创建“市学习型社区”为抓手,多渠道、全方位推动学习型城区建设。

为贯彻落实深圳市争创全球学习型城市文件精神,龙岗区加大了社区教育工作力度,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一)成功创建34个市学习型社区

为加大创建工作力度,今年共申报并创建了34个市学习型社区,占全市申报总数一半以上,经过全年努力,34个社区全部高分通过验收,工作呈现五大亮点,为学习型城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市创建工作积累了经验。

一是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为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不走过场,我区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中心主导、教育联动、成校指导、社区落实、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社区创建运行机制。

二是理论知识全面普及。为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明确意义,我区先后召开了区、街创建动员会、专干培训会、迎评动员会和业务交流会,全面剖析了社区教育对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研究探索了开展社区教育的方式方法,为全面普及社区干部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起到重要作用。

三是贴心服务赢得赞许。为防止创建工作一纸空文,我中心进行了周密部署,把工作落到实处,采取成校校长负责制,学校教师挂点帮扶,协助社区做好指标解读、档案建立、资源整合及活动开展等各方面工作,在创建过程中,还多次组织区内专家组深入社区现场指导,贴心服务赢得社区的赞许,激发了社区的工作热情。

四是分类打造特色鲜明。我区社区大体分为三大类型:村改居社区、纯花园社区和纯企业社区,创建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打造,如村改居社区利用其经费保障优势及村民之间相互影响等特点,加大社区教育工作投入,社区干部带头学习,鼓励“同村”居民及子孙后代参与到学习中来。纯花园小区利用其社区干部素质较高及辖区拥有丰富的离退休干部资源,组建各种社团组织及义工队伍,丰富了社区教育的软实力。纯企业社区结合自身特点,争取企业经费支持,鼓励员工热心参与,社区干部精心组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文体活动,提升员工素质,丰富业余生活。

五是资源整合提升品质。通过此次创建,加大了社区内部资源整合、社区服务中心与辖区成人教育机构的资源整合、社区与辖区社会资源的资源整合,进而改善了硬件条件,拓宽了经费来源,壮大了师资队伍,大大提高了社区教育工作内涵和工作品质。

总之,通过以评促建,社区硬件得到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台账均已建立,学习热情高涨,达到预期效果。龙岗创建工作在全市做出了典范,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初定全市学习型社区创建经验交流会在龙岗召开。

(二)开展市民文化大讲堂送教活动50场次

顺民意,惠民生,为丰富居民生活,提升居民素质,中心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50场次市民文化大讲堂送教活动,聘请市内外知名专家深入工业企业、居民社区、文化广场、图书馆等开展免费知识讲座,学习内容涉及亲子教育、职业礼仪、心理调适、法律保护、健康养生、安全防患等32个主题,取得明显成效,深受市民好评,为智慧龙岗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启动“深圳市全民素质提升计划”试点工作

11.职业素质教育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 教育终身化 教师素质

21世纪是个充满巨大机遇与严重挑战的时代,餐饮业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势头已受到世人的瞩目。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餐饮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已愈来愈强,企业的竞争焦点更多地集中到人才的争夺中,业内人士普遍感到:大部分餐饮企业是“铁打的将军、流水的兵”,市场上合格的优秀人才奇缺,这固然跟社会体制、社会观念、社会保障等有关,但跟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人才的培养问题应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尤其是餐饮职业教育问题。国外职业教育比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要早得多,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所以,分析我国餐饮职业教育的不足,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不仅能有效地保护餐饮业人力资本,同时还利于餐饮业的持续发展。

一、我国餐饮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相通

在我国,表面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个完全不相通的系统,但实际上职业教育还没有独立发展出特色,社会普遍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二流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从人们的观念和职业教育的模式看还属于纯学历教育。在人们的头脑里,认为餐饮行业是个“体力劳动低贱”的行业,一般人都不愿接受职业教育,而事实上餐饮行业确是个应用型很强的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餐饮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结构上虽然趋于合理,但基本属于“闭门造车”,学生在校内以理论教学为主,操作技能的训练很少,毕业时并没有真正掌握操作技能,培养的学生实际上并不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亟待加强工作实践。在一些职业教育学校里,教学培训也没有形成开放教学的机制,把社会实践和学校授课完全隔离开来,从而阻碍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融合,不能满足餐饮行业的需求。

3.职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餐饮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校教师,经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的不多,提高知识层次也只是指理论知识的提高,属于理论研究型人才。这些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直接来职业学校从事教学,提高业务水平也只是再返回高校学习,拿更高的文凭,根本没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餐饮职业教师的培养并没有真正重视实践知识的提高。而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经验和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

4.职业教育终身化认识不够

职业教学的教学要为个体成为特定社会中合格的从业者做良好的准备和再准备。当今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呼唤职业教育的教学要适应职业动态发展的要求,更多地要求现代人必须终身学习,而我国职业教育还没有发展到终身教育,但获得的文凭确是终生受用。学生拿到职业教育院校的毕业文凭就可以出去工作,很少再有机会回到学校学习、转职培训、职业进修更少,餐饮业尤其突出。

二、国外职业教育值得借鉴的观念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反映。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多种举措,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互相渗透、取长补短。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规定,在各个行业中,凡是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必须持有职业证书才能就业,即使是大学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也必须取得TAFE(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培训证书,才能在生产经营第一线就业。

2.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市场化

德国的培养目标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职业人才。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并且注意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毕业生长于实践和应用技能,是一种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并有相当强的实践能力的职业技术工人,就业率高于一般的大学毕业生。

在当代美国,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为满足青年升入中学后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政府大力促进开办社会大学。在社会大学取得规定的学分者,可授予副学士学位,同时也是转入四年制大学的第三年的前提,它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又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模式,深受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推崇。

3.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优质化。

发达国家极为重视职业师资的资格化,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师资的专职化和培养培训的正规化上。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也有严格标准。例如,美国有几个洲明文规定,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在相关领域1~2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能颁发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德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5年以上工龄,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且经过国家的专门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才能获得终身职业身份。

4.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终身化。

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内涵;转职培训是为在业人员转换新的职业岗位而进行的一种补充教育;职业进修是为从业人员在某一领域进一步深化而开展的职业继续教育。三者均属于职业教育范畴。

日本政府颁布的部分修改职业训练法的法律明确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目前,日本已组建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中心,职业设计指导中心以及地方职业能力开发综合中心在内的,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

三、国外职业教育对餐饮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1.职教普教相对应,提升职教吸引力,

根据我国社会重普通高等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对应很有必要。餐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既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凭的追求,又可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应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对待,加强人、财、物力投入,发展职业教育。在教学改革中既要突出职业特色,又要为学生铺好通向更高层次教育的桥梁;在舆论导向上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转变鄙薄职业的思想,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对应,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如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烹饪协会共同实施的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是我国餐饮业首次通过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方式,以职业资格考试与学历文凭考试相结合,对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取得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课程考试合格证书可以在自学考试餐饮管理专业中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两者的结合,使餐饮自学考试对受教育者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也使受教育者拥有较高的职业追求,很受社会欢迎。

2.提倡终身学习,拓宽办学途径

终身学习可以使企业具有竞争力,也是个人更新知识和晋升的需要。终身学习是有多条通路的旅程,职业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途径。我国餐饮职业教育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设立全日制、半日制、定时制等不同的教学时间,运用网络、函授、自学考试等多种教学方式,随时随地向在业人员提供各种正规的或非正规的、专业的或业余的进修机会,以满足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

餐饮职业教育应大力推广“产学合作”,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合同,鼓励企业资助学校实验室建设,向学校提供毕业设计选题,指导学生的技能实习;学校可以承担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与企业开展技术转让合作,向职工传授技术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定期到固定企业去实习,着重动手能力的训练。实习时严格按实习计划进行,实习之后应写出实习报告,按规定测定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毕业时由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就业。

3.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教学管理

餐饮职业教育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严谨为基础,以人为本,以效益为追求”的原则。餐饮职业教学管理的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管理项目的设立以及课程的开设,应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密切留意企业的需求,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应用到工作上。同时,教育规模的大小也取决于餐饮职业教育市场的供需关系,若需求量大,则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就大,反之,若需求量小,则发展规模就小。

餐饮职业教育管理工作要以严谨为基础,特别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师资配备,餐饮职业教育的老师中,虽提倡要高学历,但更应侧重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应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二是学生管理,必须规范教学秩序,制定惩罚条例,严格考试制度,细分评分标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三是教学质量。课程学习是个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向呼吸一样,既要吸进,也要呼出,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因此,餐饮职业教育应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教与学的互动。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

4.讲究实际应用,整合课程体系。

餐饮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应讲究实际应用,以人为根本,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开发出与当今社会更切近,更有针对性的课程。课程整合的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行业实践和学科前沿三大块,基础理论模块又分公共政治课、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三个课程群,此模块要求学生学懂基础理论;行业实践模块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行业技能,是模拟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实践工作岗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聘请餐饮行业的专家参加,共同拟订和设计。它以某一类岗位上必须掌握的某一种技术或必须具备的某一种能力为具体内容,每三到四种行业技能或能力为一个模块。如餐饮管理前台接待、后台管理、整体运作等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大小不等,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学科前沿模块类的课程,主要介绍餐饮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愿望,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科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以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殷企平著:《英国高等科技教育》,杭州大学出版,1995年版

2. 郝惠珍等,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模式及启示[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5,(4)

3. 李中国:新加坡的成人职业技术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3)

12.职业素质教育总结 篇十二

一、职业基本素养现状与问题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技能至上”、“能力越位”和片面追求“简单就业”、“一时就业”的倾向, 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相对处于职业教育“边缘”的境地。

1.职业基本素养已成为制约高职学生就业及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 许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选拔使用存有偏见, 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还行, 动脑有问题”。许多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毕业生职业素养不高。因此, 职业基本素养已经成为制约职业学生就业质量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甚至是影响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2.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导致职业院校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到底为了什么?这涉及教育价值观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这是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现实的。但就业导向不等于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在培养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现实中, 很多职业院校把学生作为能干活的“工具”来培养, 过分追求简单的、一时的有岗位, 这就导致学生最终获得的仅仅是技能和知识碎片, 从而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

3.对职业基本素养狭隘的理解, 导致养成教育实践简单化、课程化。职业基本素养应是养成教育的系统工程。目前, 有些职业院校将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教育简单化理解为就是开设专门的职业基本素养课程, 这完全忽视了职业基本素养特点———养成性。因此, 职业基本素养要以学生养成过程为主线, 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它应涵盖专门职业基本素养课程、专业学习渗透职业基本素养、日常行为养成职业基本素养、顶岗实习体验职业基本素养、社会实践升华职业基本素养等方方面面。

二、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1.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素养”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 《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词的本意角度来说“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修习培养) 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职业素养是指组织在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 是一种较为深层的能力素质要求, 它渗透在个体的日常行为中, 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的方式。这里可以用著名的冰山理论来解释职业素养。假如把一个人的全部才能看作是一座冰山, 浮在水面上的是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和技能, 这些是显性素养;而潜在水面之下的部分是隐性素养, 其包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可称之为职业基本素养。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 (即职业基本素养) 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如同冰山约有7/8存在于水底一样, 也就是说约7/8的隐性素养支撑了一个人的显性素养!所以, 一个人的隐性素养对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从职业基本素养的构成上看, 具体体现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这些正是高职教育所要重点关注的, 因为它恰恰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内涵。

2.职业基本素养的特征。职业基本素养具有以下4个方面特征:第一, 普适性。不同的职业对岗位要求不尽相同, 但对职业基本素养的需要却是统一的。身在职场, 就要敬业、诚信, 就要务实、协作, 这些是任何职业的基本要求, 也是每个人进入职场必备的基本素养。第二, 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基本素养是在职场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它一旦形成, 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第三, 内在性。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 经过自身学习、认识和亲身体验, 知道怎样做是对的, 怎样做是不对的, 从而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这一心理品质。第四, 发展性。社会的发展对人们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同时, 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从这一角度来说, 职业基本素养具有发展性。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与我国职业教育的职业基本素养的比较与借鉴

纵观国际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我们提出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 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1.“关键能力”的内涵。

德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 即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术和知识无直接联系, 或者说是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所以称为关键能力[2]。“关键能力”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范畴。专业能力是从事各专业都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能力, 如阅读技术资料所需要的外语能力、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等;方法能力, 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包括制订工作计划的步骤、评价工作结果的方式方法、新信息的搜集与查询方法等;社会能力, 包括守时、守纪、团结协作的精神、表达能力等。对比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 我们不难发现, 这恰恰是我国职业教育中职业基本素养的应有之义。

从“关键能力”的内涵可以看出, “关键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在组织中的学习、工作和共同活动的能力, 是能力本位的教育。但它不仅仅是强调个体的一般智能, 如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 它同时还包含非智力因素, 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敬业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与职业基本素养强调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是相通的。

2.“关键能力”的基本特征。

“关键能力”是学生为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 以及为克服知识的不断衰退而应当具备的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 它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强调, 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 劳动者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 并且凭借该能力, 可以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因此“关键能力”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其一, 普适性。它适用于一定的岗位群。其二, 可迁移性。一旦获得, 它可以扩展到相关的新的工作领域。其三, 持久性。关键能力一旦获得便会伴随个体的整个职业生涯。其四, 发展性。关键能力是伴随个人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我国职业基本素养的普适性、内在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是一致的。

(二) “关键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能力”的“隐性”特征决定了它的难以测量性。德国职业教育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测量融于职业能力的日常培养之中。它通常以项目为载体, 将要解决的问题放到真实、复杂的工作环境中, 在帮助学生拓宽与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 促使学生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根据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 “关键能力”的水平伴随着“新手—有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专家”5个阶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通过设计复杂度渐高的教学项目,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各种关键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比较关注学生对“关键能力”的科学认识, 让学生自觉养成培养“关键能力”的习惯;同时, 注重社会实践环节的培养, 除了专业课程, “关键能力”的培养还可通过校园生活、创业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的渗透,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全方位地感悟获得。

(三) 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途径

鉴于德国“关键能力”与我国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相似之处, 我国职业教育应结合我国实际, 借鉴其培养途径及方法。

1. 前提:

树立职业基本素养自我养成意识。学生作为职业基本素养培养的本体, 在校期间应树立自我养成意识。即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与个性倾向, 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结合外界环境, 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行业选择范围, 对自己的未来有意识地做出规划, 有意识地加强自我修养, 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

2. 平台:

开发“两个系统”的工学结合课程系统。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中, 职业院校应坚持“基本素养课程系统”与“专业课程系统”相互啮合原则, 坚持技能锻炼与素养养成并举的方针, 寓职业基本素养于日常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学应坚持行动导向理念, 通过项目教学等方式, 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水平。同时, “两个系统”课程应强调公共基础课程的逻辑性, 关注学生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储备;关注素质拓展课程的延续性和学生持续发展的后劲;在能力培养中, 强调专业实践的深度与有效性、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良好个性的发展。

3. 关键:

建立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系统。职业院校要把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 把培养工作纳入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 使学生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 就明白职业院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个体与职业的关系;要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其次,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形成以真实工作场景为载体的、课内外实训并举的教学模式, 突出实际的应用性。再次, 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帮助学生完成职业基本素养的全过程培养。

4. 保障:

利用社会资源强化职业基本素养。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除了依托学校与学生本身外, 社会资源的参与支持很重要。必须吸引企业参与, 可以尝试以下方式:第一, 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第二, 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 直接提供实践经验、宣传企业文化;第三, 企业培训师走入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刘兰明,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北京

100042)

参考文献

[1]鲁昕在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太原市交通学校调研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 2011-03-28.

上一篇:学习电子商务概论的总结下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