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活动心理健康(共12篇)
1.体验式活动心理健康 篇一
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高中生心理训练之自我意识辅导
课程设计:Andrew 学号:2008******* 年级专业:20XX级英语2班
一.教学理念
1.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发展自我认同和逐步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的首要任务,是否拥有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同一性体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成熟的标志,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适应。自我认同时能够接纳适应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并对个人未来的生涯发展拥有具体的目标。
2.体验式教学法: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或己有经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并认识、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根据所讲授的不同内容,设计出不同的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心理学范畴的“体验”——指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对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的情感。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是指主体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获得认识。
包括实践体验(指主体在实践上亲身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和心理体验(指主体从心理上对他人或自己以前的“亲身经历”重新进行体验)。
二.教学对象及分析 1.教学对象:高中生
2.教学对象分析:本次课依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而设计。随着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增强,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也明显增强,对权威的认同不再是无条件的。这就导致他们处于既依赖又独立、既认同又批判的心理冲突之中。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部分学生经常有遇事敏感、冲动、自卑、消极、喜怒无常的表现。也经常会有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心神不宁的样子。面对学生们的这些不正常现象,教师有必要及时查找原因,了解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学生学习压力相对比较大,从普遍的反应出的情况可以知道,很多学生一方面沉浸过去的辉煌中,一方面对现状和未来非常担忧,有些同学已经产生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焦虑;还有一些学生还感觉没有进入高中的学习状态,缺乏明确目标,也不知道如何去做。
学生中因为不能理性认识自己,而存在盲目乐观的和过分悲观乃至自卑的都有一定的比例。
所以,如果不能很好的认识自我,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我,那么高中三年必然过的很迷茫,辛苦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情绪状态很容易受考试等事情影响而很难调控。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我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以及与他人和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2.教会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心理测试、他人评价等方式更好地再认自我,并适当调整自我。
3.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学会认识自我,进而完善自我并通过认识自我与接纳自我实现心理健康。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多种方法更好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难点:如何让学生有所感悟,让学生在学习,反思的过程中升华自己,并且针对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后制定计划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照镜子:在课室的门口摆上一面全身镜,在每个学生进入课室的时候让他们都在镜子前面照一照病观察他们的反应,一次来对每个人的性格做一个大致的了解。等所有人都经历次环节之后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将课程带入今天的授课主题: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问题一:是否认真思考过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问题二:自己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
问题三:想不想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了解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2.理论知识讲解
“自我”即: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觉察、自我认识等,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即认识自己的所有身心状况,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
状况(如性格、能力等),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
良好的自我意识标准:真实的自我接纳、正确的自我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恰当的自我控制、持续的自我发展
乔哈里窗理论:
认识自我的形式有很多种,自省、心理测试、他人评价是几种常见的方法。自省是最好的方法,也就是自我评价;心理测试在现代也被经常使用,如自我认同度测试、性格内外向测试、投射测试等(画树、作品分析、墨迹测试);而他人评价就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客观认识自我,如沟通分享、谈谈议议活动。
3.课堂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完成下列句子。我是。。。
我的同学认为我。。。
那些真正了解我的人认为。。。我的理想是。。。我最厌恶自己的。。。我最欣赏自己的。。。我最大的财富是。。。我最遗憾的是。。。我最大的成就是。。。我最欣赏的行为是。。。我最欣赏的态度是。。。我觉得自己。。。最有天赋。与他人相比,我认为我是。。。我要用我的大部分生命。。。
主题活动二:谈谈议议
让学生们进行自由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主题活动一中的实际情况讨论一下几个问题,问题如下:
1.对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是如何看待的?
2.当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时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去对待的,是虚心接受、不屑一顾或是厚着脸皮不承认?
3.对自我的理解以及打算如何认识自我。
主题活动三:我是一棵怎样的树
指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然后把这棵树在纸上画出来。
教师根据理论与经验从树与纸张的比例、树干、树冠、树型、细节等角度简要分析学生性格。
主题活动四:心理测试——自我认同感测试 问题:
----
1、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
2、别人总是改变他们对我的看法;
----
3、我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生活;
----
4、我不能肯定某些东西在道义上是否正确;----
5、大多数人对我是哪类人的看法一致;----
6、我感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很适合我;----
7、我的价值为他人所承认;
----
8、当周围没有熟人时,我感到能更自由地成为真正的我自己;----
9、我感到自己生活所做的事情并不真正值得;----
10、我感到我对我生活的集体适应良好;----
11、我为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感到骄傲;
----
12、人们对我的看法与我对自己的看法差别很大;----
13、我感到被忽略;----
14、人们好像不接纳我;
----
15、我改变了自己想要从生活中得到什么的想法;----
16、我不太清楚别人怎么看我;----
17、我对自己的感觉改变了;
----
18、我感到自己是为了功利的考虑而行动或做事;----
19、我为自己是我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一分子感到骄傲。评分标准和要求: 1=完全不适用
2=偶尔适用,或者基本不适用 3=常常适用 4=非常适用
记分时,先把1、2、4、8、9、12、13、14、15、16、17、18题的回答结果转换一下,如选择的是1,就打4分;选择2,打3分;选择3,打2分;选择4,打1分。其他问题则保持不变。然后把19个问题回答的得分相加。
如果你的得分明显低于56,则表明你的自我认同感还处于发展和形成阶段;如果你的得分明显高于58,则表明你的自我认同感发展良好。
六.教学评价
该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合理,教学内容前后呼应、环环相扣。从引入环节的照镜子
到主题活动的完成句子、画树、谈谈议议、心理测试等主题活动能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自己,而这种体验与感悟也正是提升自我意识的几种主要途径。能较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七.参考资料
1.自我认同感测试:(选自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的《人格心理学》第84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探讨 作者:邱勇强
3.健康心理和谐参与——浅议参与体验式教学法在心理健康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何秀兰
4.不做小火山——“深度体验”式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作者:陈书黛
XXXXX大学 20XX级Andrew 二○XX年XX月XX日
2.体验式活动心理健康 篇二
为了探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学的实效性, 以我院2016级电气工程与信息系学生为研究对象, 开展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比较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学和传统式教学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 探索和完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为将来顺利走上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对象与方法
(一) 被试
2015年9月~2016年12月, 选取2016级电气工程与信息系两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90份进行前测, 筛选无效问卷和心理异常的问卷14份。对照班和实验班干预人数各38人, 其中男生20人, 女生18人。
(二) 研究工具
采用信效度较高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由郑日昌等人于2005年编制, 由104个项目组成, 包括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自卑、强迫、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依赖、冲动、精神病、说谎13个分量表, 专门用于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三) 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的方法对实验组成员采用体验式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教学形式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视频教学、心理游戏等, 对照组则按传统理论讲授为主的形式教学。两组学生均接受前测、后测两次测验。为了控制额外变量,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采用同样主题内容进行干预, 涉及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与挫折应对、恋爱与性心理、人格塑造、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十二个主题, 并且授课学时一致, 均为24课时。
(四)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作统计分析:运用T检验处理和分析样本数据,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对两组在体验式教学前后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变化进行T检验, 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心理健康水平的9个因子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焦虑、偏执、社交攻击3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的心理健康程度上基本上是同质。教学后T检验表明, 两组在躯体化、自卑、抑郁、社交退缩、偏执、冲动、依赖、精神病倾向8个因子上实验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实验组焦虑、社交攻击这两个因子得分也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没有达到显著的两个因子上, 实验组的均值也比对照组要低, 这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后心理健康状况比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 也就是说以活动体验为主的心理健康课比传统教学的心理课更有效。
对两组各自前后测T检验结果表明, 实验组在经过体验式心理课堂教学后, 在性心理障碍和强迫两个因子上, 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P<0.01) , 在其他因子上, 差异极其显著 (P<0.05) , 这说明干预有效, 三个月的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短期内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照组前后测的量表得分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在进行以传统教学的心理健康课后, 对照组在12个因子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性心理障碍、冲动、强迫这3个因子上有所改善, 但是改善还达不到统计学水平, 说明对照组即以传统教学的心理健康课程在一个学期的上课后并没有达到明显效果。可见, 以活动体验为主的心理健康课能提高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体验式心理健康课比传统教学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有效。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三、讨论
(一) 体验式心理健康课能提高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实验组的前后测对比结果来看, 经体验式心理健康课干预后, 实验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躯体化、焦虑、自卑、抑郁、社交退缩、社交攻击、依赖、偏执、冲动、精神病倾向这十个因子上有了极其显著的效果, 在性心理障碍和强迫两个因子上有显著效果。在实验前, 实验组除了在强迫、冲动、精神病倾向这三个因子上分数低于全国常模水平外, 其余九个因子分数都高于常模, 在实验后, 十二个因子分数都低于常模水平。这表明体验式心理健康课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在高职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课程, 部分老师也照本宣科, 再加上师资力量良莠不齐, 课时及教学资源等因素的限制,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只开设了心理健康的选修课, 而不是必修课, 不能保证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得到心理健康课程的辅导, 更别提对课程改革融入体验式教学了。所以在高职院校开展体验式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很有必要, 不但能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更能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 与传统教学的心理健康课程比较, 体验式心理健康课更有效
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来看, 实验组后测在十二个因子上都显著高于前测, 对照组的前后测在十二个因子上差异都不显著。尽管前测中, 实验组均值高于对照组, 且三个因子差异显著, 但在后测中发现, 实验组十二个因子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 在三个月的教学里, 传统教学的心理健康课程并没有达到显著的效果, 而体验式心理健康课明显很有效。经过对湘潭几所高职院校的实际调查, 我们发现, 高职院校大部分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研室, 以大班教学, 教师讲授灌输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并不受大多学生的喜欢, 大多学生都是抱着拿学分的态度来上课。实验组采取的是体验式心理健康课, 其优点是以学生为主体, 具有活动性、趣味性、体验性的特点,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参加活动体验、感悟分享、整合运用, 认识自己, 从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也更喜欢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这也进一步证明了, 与传统的心理课程相比, 以活动体验为主的心理健康课更有效, 不但关注知识获得, 更关注学生的感受, 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 外践于行, 更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 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不断提升授课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开展体验式教学中, 需授课教师不断学习与提升。改变教师为主讲的方式, 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并设计不同的体验式教学情境, 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需求, 将知识传授、活动体验、行为训练融为一体, 充当活动的引导者, 促进师生与生生互动。
2. 重视体验的分享、讨论和总结
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时, 要明确主题活动的意义所在, 注重体验的分享、讨论和总结, 教师在学生的分享中也可以适当表露自己的一些感受, 使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最后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 进行分析、解释和总结, 将感性的内容提升到理论的层次, 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内化、整合、提升。一般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是最难忘的,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中使用体验式教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师生积极互动, 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结论
本研究表明, 在高职院校开设以活动体验为主的心理健康必修课能提高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体验式心理健康课比传统的心理健康课更有效, 教学效果更好, 应在今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大力推广。
摘要:为了探讨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的实效性,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比较体验式教学和传统式教学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学比传统心理教学课更有效, 以活动体验为主的心理健康教学能显著降低高职新生心理健康量表躯体化、焦虑、自卑、抑郁、社交退缩、社交攻击、依赖、偏执、冲动、精神病倾向十个因子, 提高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职新生,体验式教学,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日昌, 邓丽芳.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3 (2) .
[2]闫蕾, 吴佳男, 丁庆如.体验式心理健康课对高职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6 (1) .
3.对体验式心理活动课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体验,活动,心理情景,分享体验,反思
体验式心理活动课就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辅导方式。也就是说心理活动课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案例,创设心理活动情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活动过程。可见,“体验”与“活动”已经成为心理活动课中两个重要的关键词,通过一定的活动载体创设心理情境,学生从中体验内在的心理变化、心理冲突,从而触动内心的情感,得到启示与感悟并达到认知上的升华,是心理活动课开展的精髓。一位心理专家说:“心理活动课是‘活’的,活在设计不必拘泥一格,活在理念围绕学生心理,活在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活在氛围真诚情境交融,活在形式多样富有创新,活在师生积极投入参与,活在经验分享助人自助,活在后继辅导不限时空。”但是,学生如何在活动中得到切实的心理体验,如何从体验中重新建构认知系统,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在开展心理活动课中的几点思考:
1.心理情境是学生产生心理体验的基础。
“一石激起千层浪”,特定的心理情境产生特定的心理体验,情境为心理体验提供了发生发展的空间。心理情境的创设关系到是否能够引发相应的心理冲突,关系到是否能够呈现潜在的认知偏差,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在心理活动课中激发心灵感悟、促进心理成长。
首先,心理情境的创设需要依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具有阶段性的,如初一新生存在入学适应问题,初二存在异性交往问题,初三存在考试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活动课所呈现的心理情境要针对学生具体的心理特点。如果在初一年级开展人际交往专题的心理活动课,那么了解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现象与特点是必要的。初一年级女生经常出现此类烦恼:“我觉得我的朋友不够哥们儿,我能对朋友敞开心扉,告诉他们我的心事,可朋友却很少告诉我她们的心事,……”,从这类案例可以看出这个年龄阶段的女生认为朋友之间应该彼此毫无保留,没有心理边界,没有心理距离,这是初一女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交友原则,而高一女生之间却很少出现此类问题。所以在创设心理情境时要符合辅导对象的心理发展特征,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真切的内心冲突,引发对心理矛盾的深度思考,产生改善自我的内在动机。
另外,心理情境的创设要求选择恰当的活动载体,学生能否在团体活动中表现真实自我,体验自我,依赖于该活动是否恰当地模拟了现实心理环境,是否能够激发真实的心理体验,所以活动的选择成为心理环境创设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书籍、网络上找到许多活动设计方案,但是,如果生搬硬套的将活动纳入活动课,也许所激发出的心理感受会偏离此次活动课的目的。活动再现了生活情境和心理情境,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外化出来,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出现相应的心理体验才能为接下来的体验升华建立基础,所以,在选择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到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可以从活动课的目的来修改或者自主设计活动。
一般来说,活动的选择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与日常生活关系越密切的活动情景越能激发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才能在重新体验中反思以往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例如“信任背摔”是一个经典的信任主题活动,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学生在背摔动作前后能够体验到强烈的心理冲击,这项看似平常简单的活动项目,却真实的检验了自我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并能够引发学生对于信任反思,从而修正或重新建构自己对信任的认知。
2.分享体验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催化剂。
团体活动后的体验分享环节是学生从浅层体验升华为深层认知的过程,这一环节可以说是心理活动课的点睛之笔,学生的体验在这一阶段中从感觉经验转化为认知观念,只有这样活动课的影响才能扩大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强化了新的意识或更新了以往的观念
学生通过分享体验可以了解自我、澄清自我。作为未成熟个体,学生对自我的情绪、人际关系、学习、意志、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并不是很清楚,了解自我是完善自我的前提,学生将活动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其间会有一个观察、描述、总结的过程,这是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可以将自我的模糊概念清晰化,明确自我的心理特点。例如学生在“做情绪的主人”活动中分享这样体验:“我以前经常因为一些小事闷闷不乐,也常常因为动怒而得罪同学,可我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情绪有这样的特点,也从没意识到要合理调控情绪……”
分享体验是认识系统和同辈关系的重建。每个参与活动的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带着各自的成长经历来到活动中,所以同样的活动可能会在学生心中激起不同的心理感受,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是不尽相同的,分享恰好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分享各自的体验就像是换一种角度看世界,学生能够有机会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念,从而产生思想的碰撞或融合。另外,同学们在分享的时候开放心灵,以最真实的自我呈现在同辈人面前,打破以往的交流状态,体验他人的赞赏与接纳,给予他人信任和认可,使得同辈之间的关系迈出新的一步,并且这种交往相处经验也可以迁移到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中,这对于学生各种社会关系的重建有着积极意义。
不过,分享体验环节经常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感受是多方面的,是应该有目标的表达还是表达所有的感受?个人感觉应该根据具体的辅导目标设定分享的问题,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集中分享经验。另外,有些学生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心灵,不愿意畅所欲言,认为这属于自我的隐私,根本不愿意谈自己真正的体验,对表达自己的看法心存顾虑,担心课后受到同学的取笑或者议论。有人认为学生在课上应该完全坦露心声,这样才能达到心理成长的效果,个人觉得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恰当的自我表露,以引起学生之间产生共鸣,达到认知上的升华为目标。
3.课后反思可以强化学生的行为意向。
课后反思是心理活动课的后续工作,学生在活动中做为参与主体所得到的感受可能会受到自身性格、外界环境的局限,无法全面认识自我,课后反思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学生可以抽离出自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自我进行再认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行为表现有更为客观的认识,是一种自我挖掘、自我发现的自我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课后反思通过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分析、归纳和总结,细细咀嚼在活动中得到的感受和体会,可以进一步深化自我认知,并从而产生强烈的行为意向,达到内心成长和人格完善的目标,而不至于蜻蜓点水,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是对心理活动体验的再消化,通过写反思日志、活动感受或课后感想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更新,了解自我当前的心理状态或特点,并澄清自我,形成价值观,做出积极的选择。如某同学在活动感受中写道:“在这次人生价值观拍卖活动中,我没有选择出自己的目标,现在想来我会选亲情,友情,孝道,欢乐,诚信,名牌大学,智慧。通过这次活动我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要做的事情,我懂得了: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学会抓住时机。”
4.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篇四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我所教的班级的学生,聪明、活泼、好动、团结,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优点,可是有科任老师就觉得他们思维太活跃,爱说话,课堂纪律很难控制。我们班从开学到现在,在卫生清洁、仪容仪表、黑板报评比、篮球比赛、运动会上都有非常好的成绩,唯一让同学们伤心的是,我们班没有尖子生,所以当学校大会表扬成绩好的同学的时候,我们班同学就特别沮丧,还有同学因为成绩不理想就转学了,离开了这个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设计了这次主题班会课。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只有人的内在的积极力量得到培养和增长,人性中的消极因素才能被抑制。” 本节课就是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对本班学生施以积极、正向教育,注意调动和发掘其克服困难的积极性和心理潜力,从而达到“自信、自立、自强、欣赏、互助、幸福”的教育目的。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帮助每位同学充分认识和发现自身的优点,相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2.情感目标:通过帮助同学找优点,在交流分享中,彼此启发,相互学习,学会欣赏他
人,学习他人,与他人快乐合作,从而建立幸福的人际关系。
3.行为目标:通过本次班会课的一系列活动,让同学们内在的积极力量得到培养和增长,从而实现“自信、自立、自强、欣赏、互助、幸福”的自我教育,并将这
种正能量转化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
【活动对象】
xx中学 高一(2)班
【执教老师】
xx中学 陈xx
【活动时间】
xx年xx18日 3:15pm-3:55pm
【活动准备】
1.准备游戏道具:彩色卡纸、绘画笔、音乐。
2.准备同学们小时候的照片、奖状、我们班的荣誉证书、小学老师、家长赞扬孩子的资料。
3.制作班会PPT
4.班歌
【活动流程】
一、导入(1分钟)
我的小伙伴们,从军训到现在,认识你们已经128天了,你们的机智幽默、你们的球场风姿、你们的设计才华、你们的团结协作、你们的乐于奉献、你们的爱心、责任心、甚至是调皮捣蛋,都令我快乐、令我年轻、令我朝气蓬勃,我为你们而骄傲。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雨点变奏曲》。(破冰阶段:活跃气氛、放松身心、降低心理的焦虑和压力)
二、《你猜猜》:看看你对身边的小伙伴知多少。(5分钟)
音乐响起:《我们真的很不错》
PPT 播放同学们小时候获得的荣誉:数学竞赛二等奖、南沙区三好学生、以及小学老师、家长对他们的赞扬等等,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小伙伴的辉煌过去,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
总结:我们班的同学„„(是最棒的!)
教师:尽管我们是最棒的,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会有烦恼,下面请听一听《新闻最前线》小记者们的报道。
三、《新闻最前线》:经过班级小记者调查,发现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交友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困难,请听一线记者新闻报道。
1.小A: 我觉得自己长的不白、不富、更不美,同学们都不喜欢我,你让我怎么活?
2.小B:我觉得英语,数学特别难学,无论如何都学不会,我打算放弃。
3.小C:初中老师当我们是屌丝,一道题讲十遍,高中老师当我们是天才,十道题讲一遍,我真的受不了了。
4.小D:我从小就写字不好看,我也没办法,这是天生的呀!
5.小 E:现在的宿舍与家里差别太大,我很难适应。
教师:遇到这些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下面让我们来听两个小故事,看看从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四、故事分享:
1.《神奇的发夹》:自信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
小组分享:什么使女孩变得美丽、开朗、乐观、受人欢迎?
2.《心理学实验》:动物心理学家的“跳蚤”实验
小组分享:如果我们就像这只跳蚤,那么什么是我们的高度?什么是我们的自我设限?是给你重重一击的玻璃盖,还是舍不得改变或改变不了的坏习惯?
教师:(我们必须要找回童年的自己,并且相信自己,只要我们积极行动,就会成为一个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
下面请借你们的一双双慧眼,发现自己、以及他人身上的优点。
五、《慧眼识英才》
1.《目光炯炯》
要求:两人对坐,目光对视一分钟,轮流说出自己的一个优点,态度肯定,大声说三遍。
同学分享:说优点时每一遍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同学:说优点时感到一遍比一遍自信。)
2.《自信百宝箱》:老师给所有同学发一张爱心卡,让同学在爱心卡上填写:
“我欣赏你„„因为„„”写完之后则依次向右传,直到爱心卡回到本人手里。
举例:
A:我欣赏你乐于助人,因为在同学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
小组分享:
1、读自己的爱心卡,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时,有何感受?
2、是否有一些优点是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是否加强了对自身优点、长处的认识?
3、指出别人的优点时你有何感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被别人指出优点时感到很高兴;大家指出的大多数优点和我以前认识到的完全一致;有许多优点是我以前没有发现的,这使我加强了对自身优点和长处的认识,使我变得更加自信;指出别人的优点时,我会想这一点我不如他,应该向他学习,等等。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一双双慧眼,你们既找到了自身的优点,也欣赏、肯定了他人的长处,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 梦想在你手中 这是你的天地
相信自己 你将赢得胜利 创造奇迹
相信自己你将超越极限 超越自己
相信自己 你能战胜一切 你们将是第一
七、齐唱班歌《相信自己》(教手语舞蹈)
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
世界等着我去改变
想做的梦从不怕别人看见
在这里我都能实现
大声欢笑让你我肩并肩
何处不能欢乐无限
抛开烦恼 勇敢的大步向前
我就站在舞台中间
我相信我就是我 我相信明天
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
在日落的海边
5.活动体验式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五
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写实践性作文”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教人教社六年制小学教材十二册第9课的一次练笔,让学生活动后作文,大大激发了学生作文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同学们,你从电视上看到过记者采访的场面吗?你想过当记者吗?想不想体验一下当记者的生活?这段时间,我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主持了一个“环保大家谈“的栏目,她请我帮忙,希望在同学们中间征集一些采访稿件,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我们全班同学可以过一把当记者的瘾啦,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记者证)
二、活动准备,交流心情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采访主题是什么吗?
(关于环保)
2、我们采访对象是全校师生,本班同学间也可以互相采访。大家想一想,采访之前要准备好什么呢?(纸、笔、要采访的问题等)
3、采访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注意文明礼貌,先介绍自己的身份,说明采访的意图)
4、现在请你根据主题准备好三、四个要采访的问题,(学生准备)出发之前,互相交流一下你的心情好吗?
三、活动体验,感受生活
给学生10分钟时间开展活动,同学们可以在本班内采访,也可以走出课堂去采访别的老师和同学。教师为了了解学生采访过程,可以随同一位同学进行采访,以便指导学生交流活动过程和体验。
四、及时反馈,交流体验
师:小记者们已满载而归,你们现在肯定品尝了当记者的酸甜苦辣,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完成采访任务的,在这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通过这次采访,你有哪些收获呢?
集体交流:
1、谁能跟大家说说你的采访过程?
2、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你有哪些收获?
五、明确要求,理清思路
师:同学们,老师很想听听每位同学是怎样采访的,有哪些体会,但因时间关系,大家不能一一讲给老师听,这样吧,请大家把这堂课的内容写下来给老师和同学们看,好不好?
1、写作前,我们应该明确写作要求。大家想一想,我们要按怎样的顺序去写呢?(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
2、每步我们该写些什么呢?
(活动前:简单写一写自己要当记者的心情以及所作的准备工作。
活动中:具体写采访的过程,可以重点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
活动后:可以简单写写自己的收获或心情。)
3、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把采访的过程写具体呢?
(具体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被采访者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4、你想给自己的作文起什么题目呢?
师总结:同学们,大家谈得很好。要写好本次作文,就要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写出来,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有个性、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6.体验式活动心理健康 篇六
这次培训的特点十分地明显,重在“体验”二字。我们深入与热闹的生产加工车间,面对面递与操作管理一线的人交流学习,并通过东海福润公司的总经理和的党委书记的亲自授课,进一步将的成功之道与自己的知识和创业实践
相结合,如何通过的成功来折射我们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项目,我想这正是此次市委组织部的初衷之一。
到,每个人都会注意到,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时刻牢记“食品工业就是道德工业”的文化内涵,正如俞(来源:好范文 http:///)明总经理所说的那样,作为一名企业家或者说是创业者,具备“品质关”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领导者的个人道德素养影响着企业的成功与失败。
总裁先生是位十分低调的人,其个人道德素养影响了整个集团的文化底蕴,也正是这样的一位“实而不华”的人创造力中国民营企业的奇迹,创造了一个农村老百姓走向成功人士的奇迹。
在企业的管理中,领导者个人魅力是领导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告诉我们大学生村官在加强自身的知识素养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
另外书记的讲座非常切合实际也很精彩,她告诉我们大学生村官,在选择创业项目,在创业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好公关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怎么样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怎么样取得社会的支持,联系我们的大学生村官创业,许书记反复强调,的大学生村官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因为,在这样一个竞争残酷激烈的时代,还有政府有社会各界在支持关注,千方百计地鼓励支持我们大学生村官创业,这是幸福的是幸运的。
二是选择好的项目,好的市场方向,好的产品很重要。
三是良好的凝聚力团队尤为重要,这将是关系到整个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四是经营理念要不断创新,正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
7.体验式活动心理健康 篇七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及其他相关学派的研究
在很多高校, 为了使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教学课堂与“第二课堂”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是一种较流行的模式, 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教学, 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使学生亲身经历教师所创设的特定情境, 通过“观察—思考—反思—实践”, 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及提高相关能力的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的教学观念是:强调“做中学”, 重视和凸显意志、品格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把强化学习者的内在动力置于教学过程的核心位置。[1]研究发现:心理学课体验式教学的效果显著好于传统教学。[2]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课堂中仅吸收10~13%的内容,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做中学”的体验式教学能带给人真实的体验, 激发其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 记忆率达80%, 学习效果显著。[3]
群体动力学理论学派认为:体验式心理教育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并提倡小组合作学习, 注重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在小组活动中, 个体的参与既能够影响其他个体的发展, 又能够影响整个学习者群体的整体发展。参与对群体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如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活跃群体气氛, 增强成员对集体的认同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派认为:体验式心理教育, 无论是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者以主体身份通过活动获得体验, 还是学习的指导、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最终成果的形式, 都充分体现了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因此, 体验式心理教育克服了传统式心理教育专业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病。[4]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原则
(一) 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学的中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体验式教学,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避免“一言堂”,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体验这一模式的特点, 让学生在课堂中身临其境, 用脑思考, 用眼观察, 用耳聆听, 用嘴诉说, 用手操作, 亲身经历, 用心灵领悟。
(二) 积极性原则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 适时、灵活、合理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使教学变得事半功倍。鼓励学生充当课堂“主人翁”, 使学生心理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状态, 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要我学”成功地转变成“我要学”, 有利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三) 尊重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是具有丰富潜能的个体。因此, 教师应该平等、真诚地对待学生, 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充分感到安全感、自由感和被尊重的感觉, 就会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 促进积极心理的形成, 引发师生间更深层次的情感互动, 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四) 实践性原则
在体验式教学中, 教师围绕主题, 创设特定情境。情境设置方法可以使用图片、音乐、影像、小品、案例、心理剧、主题讨论、社会调查、心理测量等, 通过“情境—体验—思考—应用”的活动模式,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 学生情感被激发, 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的心理体验被唤醒, 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 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进行体验、探究、感悟、实践。[5]
(五) 分享性原则
分享是主体与主体互相作用、互相启迪的过程, 分享的前提是学生愿意敞开心扉。[6]交流分享体验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使参与者 (师生双方) 通过发散思维, 发掘活动与自身间的共同要素, 并通过交流倾听别人的经验分享, 大大拓宽了经验有效迁移的范围, 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上述各项原则是密切联系的, 在心理健康教学中, 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时, 要根据教学任务、目标、内容及学生特点, 灵活、合理地安排, 才能真正发挥出其显著效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运用模式
(一) 情境体验模式
情境设计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 创设情境是心理活动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创设情境时, 应注意结合主题, 方式多样, 手段灵活, 生动直观。可以利用图像音乐、教学视频、情景剧、心理剧, 甚至学生的生活体会、成长记忆等。如在讲授感知觉这章时, 引入了色彩图片、双歧图、视崖实验、广告视频、几何错觉图形等, 让学生直观直接地认识到感觉现象、联觉应用、知觉特性、错觉类型等理论。在讲授思维这章时, 引入河内塔问题、思维定势的情境、社会心理的从众现象等, 让学生正视这些心理现象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应有作用, 对日常的生活具有重要启示。
(二) 案例分析模式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或第二活动课堂上, 通过收集社会上的真实案例, 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实际情景, 深入思考社会不同类别案例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学会以理性的思维模式看待客观问题, 乐观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由浅入深, 提高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的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了解到生活里的某些本不能接受的现象原来是来自正常的心理过程, 克服消极行为所引发的膨胀性消极情绪,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常见使用案例分析模式的章节非“危机干预”莫属, 教师可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或者布置课后作业, 如探讨自杀案例的原因、如何识别自杀危机、自杀危机有何预兆、自杀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等问题。让大学生立足于群体之中, 提高警觉, 防患于未然, 及时干预, 应对危机, 疏导心理, 减轻危害, 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防御心理危机的作用。
(三) 角色扮演模式
角色扮演模式使学生通过自己创设的情境亲身体验和实践, 发现问题, 了解问题, 解决问题。在角色扮演中, 学生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 进而更好地理解他人, 学会共情, 学会换位思考。如在讲授情绪调节的方式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合理信念的形成过程, 学会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立足点, 真正领悟“合理情绪疗法”, 并能在日后生活中运用自如。笔者引入一段心理咨询师使用合理情绪疗法Dispute (辩论) 来访者Belief (不合理信念) 的咨询对话, 并由学生分饰角色, 体会案例中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如何, 通过饰演纠正认知这一过程,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举一反三地认识合理情绪疗法的真谛———通过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经过比较, 角色扮演模式比传统的理论讲授模式, 更能渗透进学生的认知模式当中, 更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合理情绪疗法。
(四) 团体活动模式
紧密围绕主题, 通过精心的活动设计, 将心理学理论融汇到团体活动中, 让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和拓展训练中获得体验与感悟。团体活动模式是学生普遍喜欢的形式, 因为游戏活动能够带给人快乐的体验, 在游戏中的领悟是开放的、主动的、触及情感的、富有创造性的。[7]采用团体活动的教学模式除了表达某一主题外, 多数人都加入了团体意识的元素, 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例如游戏“七巧板”就是现今较受欢迎的团体活动之一, 不仅大学生在团体心理活动中常用, 在社会团队拓展、企业骨干培训中也颇受青睐。表面看似简单易控的七巧板, 经过道具的编排、目标的规定、指导师的设计, 就成了考验团队合作能力的关键。“七巧板”的项目重在培养学生增强全局观念、大集体意识, 培养团队成员主动沟通的意识, 体验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法;体验团队之间加强合作的重要性, 合理处理竞争关系, 实现良性循环。项目的设计强调了团队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通过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整体价值。因此, 在讲授思维方式、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与竞争关系等章节时, “七巧板”游戏不失为设计成功的体验式教学途径之一。很多学生在体验后会顿悟:这个“看似动手, 实为动脑”的游戏原来暗藏玄机, 寓意深远, 感触良多, 感悟尤深。
(五) 心理测评模式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发展迅速, 很多大学生都迫切地认识自己的一切, 而专业的心理测评量表能客观地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接触真实的自我。心理测评在课堂内外皆可进行, 现在我国大多数高校都配备了校园心理测评平台、测评系统等心理健康教学硬件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人格、气质、情商、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职业能力倾向等各方面的自我测评。尤其是揭示个性心理特征的测试, 如人格评鉴、气质测验、能力测验, 通过测试学生能够了解自我, 悦纳自我, 调节自我, 改善自我。
(六) 课堂实验模式
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或分支在其研究进程中, 都有很多著名的、具有标志性的心理实验。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 触觉敏锐, 情感丰富, 好奇心盛, 求知欲强, 社会接触面广, 兴趣爱好广泛。据教学经验反馈, 学生均对此类心理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关注度。在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 围绕实验的核心思路, 加以巧妙设计, 把小实验搬到课堂上展示或实践, 可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到心理学家的思想, 体会成为“实验被试”的滋味, 能大大提高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例如, 介绍心理学发展史时, 反应时实验、感觉阈限实验的展示使枯燥的理学理论变得有趣生动。介绍记忆加工原理时, 内隐记忆、短时记忆的部分报告法、短时记忆的组块编码等实验能让学生直视记忆的加工模式, 学会运用记忆策略, 强化记忆效果, 提高学习效率。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晚, 而体验式教学模式也是近几年才提出的, 其对教师的理念、学生的学习情境要求较高。体验式教学符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8]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率高、受众广, 是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入门》、《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推广和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选择和运用体验式教学原则和模式, 会受到一定的课程时间和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制约和影响。因此, 优良的师资水平、把握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扎实牢固的心理学专业知识, 三者是保证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最佳效果、得以深化发展的关键之匙。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成南风般冷暖有我知, 化作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仍需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坚持努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沙燕.体验式教学应用于辅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 2012 (3) :31.
[2]艾军.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课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8 (14) :251.
[3]涂宏斌, 郭霖.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湖北教育 (时政新闻) , 2006 (9) :55.
[4]银星严.体验式心理教育理论研究综述[J].学理论, 2010 (15) :202.
[5]魏建国.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2 (31) :114.
[6]石夏莉.构建高校“积极、体验式”心理健康课堂教学[J].梧州学院学报, 2008 (18) :96.
[7]何少颖, 程灵.团体辅导在心理训练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 :109.
8.体验式活动心理健康 篇八
国防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目标、内容、操作三部分:教育目标强调“预防”和“维护”;教育内容要充分考虑国防生对军旅
生活的适应和国防生自身心理健康发展这两条主线;操作过程需要注意宣传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活动人员、活动时间与场地、活动
实施、活动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国防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张秀敏(1978-),女,山东枣庄人,南京邮电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南京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10年度立项课题“高校国防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
题编号:GJS-XKT1011)和
2010年南京邮电大学校科研项目(青蓝计划)“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
NY210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4-0076-02
我
9.心理辅导活动体验 篇九
11月12日晚上,王老师在各个班主任及导航师的配合下,成功完成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作为参与的一员导航师,我把自己的亲身感悟记录下来,希望得到同事和领导更好地了解与建议,以便更好地与学生共同成长。
首先,王老师对考场上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没有培养好高考时的心态,虽然拥有堆积如山的知识,但因为没有自信绽放自己,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接着展开了以“增强自信,绽放自我”为主题的活动,在进行了“拍手操”的放松大脑活动后,接着组织老师和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一个学生的10条优点,最后精选6个,每条优点中有2个是现在的,1个是高考时希望拥有的,之后用喜欢的彩笔写下,以便更深层次的了解自己,站在现在的优点上来培养高考时绽放风采的能力,学生对此展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讨论分享中,学生很好的完成了作业,接着王老师通过搭建“心理城堡”游戏让一位同学站在中间,让他把自己写好的优点纸条发给站在他周围的人,然后让这位同学闭上眼睛,周围的人一手搭在他的肩上,另一只手拿着纸条念他希望拥有的优点,轮着过一圈,这样,通过催眠,给这位同学播种美好的潜意识,每个同学都参与了其中,有的在台上分享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获得了台下同学热烈的掌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安全感和满足感,并将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和欣赏传递给他人,消除了相互之间的各种隔阂,并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为绽放更好的自己而努力,此次活动也获得了学生们的极大地定。
10.体验式活动心理健康 篇十
一、心理健康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时代要求 人才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国际大环境、且具有创造力。21世纪人才的目标: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外资企业对的人才要求的核心因素是:团队精神、忠诚度、创新能力、善于交往和表达能力 现实需要 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考试焦虑、孤独、敌对、恐惧、抑郁、人际交往障碍、学习障碍、上网成瘾、性心理问题等 为何要开心理健康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纲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课 心理专题讲座 个别咨询与辅导 课外活动 学科渗透 心理健康科学常识的普及 学校的心理环境的形成 家庭和社会心理环境的形成 心理健康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 学校教育―班级教学 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
验、
name=baidusnap0>感悟、交流、潜移默化地接受行为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什么是心理健康课 心理健康课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课程。目标: 形成、维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心理健康课定义: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 是一种以系统的折衷主义团体咨询理论为理论根据,以团体咨询技术为操作指导,在自然班级教学中,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启发为主要手段,消除学生的成长烦恼,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养成心理健康习惯的活动教学模式。心理健康课所用的一些团体咨询技术 问题辨析 情景设计 角色扮演 游戏 讨论 空椅技术 对峙 行动化 聚焦性问题 固着命令 自由联想 阻抗分析 活动1:我该怎么办? 早上起晚了,匆忙骑车上班,摔破了裤子、单车,撞伤了一中年妇女,钱包里正巧还没装钱 刚到办公室,莫名奇妙被领导臭骂了一顿 为评职称好不容易写出篇文章请人看,结果被人好好奚落了一番 孩子淘气老要你操心,你觉得连备课的时间都没有 把积蓄投资股市基金现亏了80[%] 妻子成天抱怨,数落你没出息 心理健康课所涉及的那些团体咨询技术其实蕴含在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可以借鉴!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结构 暖身活动,引入话题 创设情景,情感体验 讨论交流,分享感受 教师引导,联系实际 反馈矫正,总结深化
1、暖身活动,引入话题 这是心理健康教学成功的基础,设计暖身活动的目的在于以富有吸引力的活动或游戏吸引小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全心投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之中。利用投影、录像、同学来信、新闻报道中反应的一些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事件等,以这些事件中的疑问或其中隐含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设计一两个操作简单,可以让所有学生参与小游戏、手指操、唱唱跳跳等活动,由学生从活动的感受开始进入学习的主题。教师以生动有趣、简洁有力的话作一个开场白,说明课程的目的和教学活动的大致安排,解除学生的困惑,增强活动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2、创设情景,情感体验 情景是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学能够产生情感体验的决定性环节。一般来说,每次教学都应该设计一个和主题密切相关,和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情景。设计情景要尽量注意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的把心理健康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更容易向自己的实际生活迁移。通过电影录像等媒体资料展示,如设计与家人沟通方面内容可为学生播放动画片《星际宝贝》中Lilo与姐姐的冲突情节,《狮子王》中Simba与父亲交流等片断; 通过角色扮演,如设计社会交往技能方面内容,让若干位学生体验在快餐店、超市、公共汽车、文具店等场合的人际交往技能; 通过主体游戏,如创新思维训练方面的教学,数字、文字、图片接龙游戏也是较好的情景设计。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的情景设计必须要吸引全体学生参与,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只有这样的情景设计才符合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的需要。
3、讨论交流,分享感受 如果情景设计得当,学生的参与程度会比较高,一般来说只要学生真正参与了情景和活动,他们都会有一定的感受。针对活动中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此时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关刚才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和疑惑,交由学生分组或全班讨论。学生在相互交流、分享活动中各自感受时,又会发现某些现象,得出某些结论。此环节教师的作用显得较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搜集班级团体内较为集中反映的学生见解。
4、教师引导,联系实际 基于前一环节学生团体讨论的结果,老师要在此基础上,指出某些错误的导向,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来分析他们自身的情况,进一步深入思考自己身边的现实问题,形成自己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或者形成符合自己成长实际的认识。如在小学生“拔毛”问题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应对“拔毛”的策略。
5、反馈矫正,总结深化 学生通过对前四个环节的参与,会形成对本次团体活动所反映事件或原理的一个总体认识,但这个认识不一定正确,或者正确但不一定能够为学生真正使用在生活中。此时教师可设计一些策略实践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刚刚形成的认识和技能。如通过角色扮演、判断正误、总结畅想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形成的认识,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其心理调整的反馈信息。最后,教师应揭示活动中蕴含的哲理,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学生的实践,以期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但教师揭示的这个哲理不应该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过于遥远,也应紧扣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设计思路 面对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缺乏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具体化问题(列出问题的方方面面及其表现)头脑风暴,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 集思广益,建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列举并优选合适的方案 结合自身实际分享活动或方案对自己的启发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设计思路 面对一个很明确的任务,鼓励大家去实施和完成,给他人示范更好的解决办法 明确任务,明确任务的完成状态要求及其操作规范 布置实施,明确时间、规则等要求 汇报完成情况及其所用方法 分享感受 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目标
把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学应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当前学生遇到的主要焦点问题,将教育活动的目标层次化。结合当前三生教育的大气候,多侧重尊重生命、关心人性的活动,为学生生命奠基 从内容上,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信、自尊)、认知(学习适应、学习策略、学习监控、思维记忆学习)、人际交往(同伴、师生、家庭)三个方面着眼,按照每方面内容,又分为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又由许多许多相对独立的活动组成,每个独立的活动即为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的最小单位。根据目标确定主题活动 如: 自我――欣赏自己、自我调节情绪 认知――注意集中、听课方法、记忆策略 人际交往――学会赞美、学会倾听 目标越具体明确,越具有操作性!根据主题活动选择活动模式 实现同一目标有许多的方式,活动的方式主要由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根据活动目标及活动内容,选择相应的活动模式,有时一节课是多种模式的交互运用。要注意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光图表面热闹,要体现出各活动之间的层次递进性。平行关系的活动易使活动浮于面上。列出活动的每个步骤及注意事项 包括活动准备,活动的先后顺序,每个活动的注意事项及说明提示等。考虑的越细,越有助于达成设计的目标 选择相应的参考 实施一节活动课可能涉及到的心理教育原理、学生案例资料很多,仅靠心理辅导老师一人在课前去准备是不够的,因此,在设计时要把相关的资料提示或某些具体参考列出,以备实施人参考使用。
五、本书第三讲的参考活动设计体验 第一节:教师与家长心理健康的对策 人师&心理健康之师 管理情绪 人际关系 利用与家长沟通的机会把理念、知识和方法传递给家长 活动2:管理情绪 每个人都感受到压力,如何才能更好的应对呢? 小组作业:压力的来源、应对的策略 汇报作业 分享感受 第二节:教师、家长与青少年沟通的技巧 尊重和理解 高质量谈话空间 与“问题学生”沟通 第三节:让青少年体会到我们的爱 真诚展示真实的自我形象,适当表达愤怒平等对待每个人,不以权威压人,不妄贴标签,也不妄加赞美和批评 爱无处不在,爱要真实 爱要让你体会 活动3:爱要让你体会 我们如何向学生表达我们的爱 哪些方式有效、哪些方式无效 问题在哪里 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爱 真诚 公平公正 爱无处不在 让青少年体会到我们的爱 凡事规则先定:事先讲明,做错事情,违反纪律是要受到惩罚和批评的;正确的行为会得到赞赏。批评和惩罚尽量及时,切勿秋后算帐,不要到情况无法控制的时候才采取行动; 目标引导行为,而结果和赞赏使行为维持。抚摸和目光接触有着神奇的意义 爱的技巧 一分钟批评 一分钟赞赏 伙伴群体教育 一分钟批评 了解事件经过后,向他具体讲清他错在哪里; 用肯定的语气向他表明你对此错误行为的真切感受(然后保持沉默几秒钟,不让其辩论和解释);平静下来,用他能够感受到的方式(如目光关注、触摸)向他表明,你是爱他、赞赏他,他本质上是好的,他是好学生。同时传达出你对他的希望和爱。一分钟赞赏 捕捉学生做的对的一些事情,记住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 赞赏时具体地讲清楚学生做了什么事情,告诉他是他的什么行为使你感到高兴,及为什么高兴。将你的愉快心情和情感表达出来; 保持沉默几秒钟,让学生感受到你的赞赏;告诉他,你是爱他的,支持他的; 通过抚摸和目光接触的方式结束短暂而甜蜜的赞赏。活动4:与“问题学生”沟通 A牵头与外校学生打架,刚从派出所带回来 B考试时用手机作弊被发现,据查已非初次 C是历来班上成绩最差者,期中考试中某门学科成绩稍有起色 D素来很少提交作业,你收到他提交的作业,但正确率很低 1。政教处政教员 2。该生的班主任 3。心理教师 从123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与ABCD四角色之一进行角色扮演对话,注意运用“一分钟批评” 和“一分钟赞赏”技巧 分享感受 伙伴群体教育 研究性学习(身边的问题)公益活动(来自学生)团体辅导(交友、考试焦虑、家庭沟通障碍)团体辅导计划
一、团体名称
二、团体目标
三、团体性质
四、领导者及训练背景
五、团体对象
六、招募方式与甄选标准
七、时间频率及次数
八、地点
九、理论基础
十、参考资料
十一、单元设计大纲 第四节:用“新眼睛”看世界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正确归因 积极自我暗示 积极的防御机制 幸福清单 孩子叫我妈妈,亲我 老公叮嘱我路上小心 同事帮我买早点 有人请客我作陪 班上的“淘气包”今天做了件好事 自己修好提包省了重买一个的钱 校长这次开会没有批评 买了条漂亮的裙子才50块 老公和孩子吃饭时说我今天做的菜太美味了 第五节:正确帮助青少年上网 疏与堵的辩论 共同制定上网规则 违规怎么办 主题班会活动方案设计: 青少年上网,疏?堵? 第六节:牵手走过成长的烦恼 成长知心话沙龙 青春知识展 今天我来当先生/女士 爱与性 „„ 活动5:“爱与性”沙龙活动策划 以“爱与性”为主题策划一次学生心理沙龙 要求:全班参与、敞开心扉、交流各自对爱和性的看法,部分能倾诉自己遇到的爱与性的烦恼或向往。小组作业:设计活动方案。第七节:为过“独木桥”的青少年保驾护航 为什么要考大学 大学是人生的必由之路吗 你经历的每件事都是人生的财富
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评价 如何评价学生? 如何评价老师? 学生评价:不该使用的 要求学生记住其中包含的相关心理学概念、原理 以考试的分数来检查教学效果 课堂纪律及出勤情况 学生评价:应该使用的 是否喜欢该课程 是否参与活动 活动中是否有自己的想法 活动中是否能有效合作并且完成任务 是否从活动中获得某些心理保健的技能 是否能更有效应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某些事件 是否更有效调节情绪 行为表现是否符合其年龄特征 „„ 教师评价:不该注重的 课堂纪律 知识点 板书设计 普通话 使用现代化教育设备 教师评价:应该注重的 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目的是否清晰并且得以达成 对学生持接受、非批评
11.谈学生体验式阅读的心理形成过程 篇十一
关键词:体验 阅读 心理
教师的引导如同阅读中的一缕东风,抚平学生微蹙的眉头,浸润学生干涸的双眸,如同一只温暖的手,牵引学生领略文字丛林的道道风景。当学生回眸凝望时,才发觉一路浸心,一路沉醉,体味到文章中的酸甜苦辣,回味无穷;领悟到人生之路,千回百转。这一路风景,唯有用心,才能看到风光的旖旎、色彩的斑斓。当阅读由“教”转向“引”,由“学”转向“悟”,体验也随之产生了。
一、东风既来,诱知遣兴
在阅读教学中,课前导入的地位不言而喻,它是唤醒学生阅读欲望的风铃,是奠定解读基调的提纲总领。而引导是教学的根基,是教师摆脱“师本位”关键性的角色转换,是使学生开启体验式阅读大门的钥匙。
1.唤醒诱知。诱知,是运用感官刺激和心灵刺激等多种手段,唤醒学生潜藏的亲历,为阅读内容奠定产生共鸣的基础。为什么要用“唤醒”的手法呢?很多教师拥有惯性思维定式,一味觉得小学生生活阅历尚浅,不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尤其在阅读写景的文章时,往往忽略学生曾有的亲历。其实,亲历并非指学生一定要到过课文所写的景点浏览过,只要类似的浏览经历足矣。如《三亚的落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学生未必都去过三亚,但落日都见过,即使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学生,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也一定见过美丽的落日,那便是“亲历”。在课前导入中,教师大胆问出:“同学们见过美丽的落日吗?”随即,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事先编辑好的落日图片,最后一张播放三亚美丽的沙滩,进而引出正题:“今天我们来领略三亚美丽的落日。”
2.遣兴引导。遣兴,是杂糅音乐、视频、故事等多种方式,启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欲望。在上面的案例中,当教师点出主题后,便播放起关于三亚的特色歌曲,在多媒体屏幕上切换“天涯”“海角”的巨石照片,包括三亚风景区的照片,使学生沉浸在三亚旖旎的自然风光中,最后切换成三亚的日落照片,点出文章的正题“三亚落日”,帮助学生酝酿阅读的情感。可以说,遣兴引导是唤醒诱知的延伸。诱知,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而遣兴,使学生的好奇心变成兴趣,变成阅读的欲望。
二、初尝体味,怡情动心
经历了诱知、遣兴的铺垫,接下来便步入阅读的正题了。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初读,除了解生字、新词外,更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观感,浅尝之,体味文中甘苦,粗掠文中景致;心有所感,而后情随心动。
小学生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对事物的感知主要来自于感官刺激。而阅读这样强调心、脑、眼合一的活动,更需要由感官刺激开始。如前面所提《三亚的落日》,在课前导入阶段,教师已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了关于三亚自然风光的图片和视频剪辑,为学生阅读课文奠定了强烈的代入感,也使学生对三亚的蓝天、白云、沙滩、海鸥等热带风光形成了视觉印象。接下来,请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在悠扬的乐曲中,范读课文,语速配合着音乐的节拍,尽量放缓,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沉醉感。学生在声音刺激下,刚才所见的蓝天、白云、沙滩、海鸥等景象,悉数浮现在脑海中,增强了对文字的感知体味。
学生在经受感官刺激后,心理处于活跃状态,内心情感也会随着课文的内容有所起伏,喜文中人物之所喜,悲文中人物之所悲。这时学生便融入到文本世界中,实现了与作者的初次心灵触碰。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入情太深,影响身心发育。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通过向学生交代作者、作品的背景资料,有效地帮助学生控制融入文本世界的“度”,及时返回个人的主观情感世界中,使阅读及时“生情”,也及时“移情”,协助学生避免过度沉浸,使负面情绪破坏了课堂教学气氛。如上文在阅读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初读,由于有一定的情感酝酿,蓝天、白云、沙滩、海鸥等景致突然变得立体、鲜活起来,给学生一种身处三亚之感。
三、解其微末,思其未表
好文章不仅要大气,更重要的是以小见大,以毫厘之言展现朴素的情怀。因此,学生在阅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察字里行间的细微之处,一个动词、一句质朴的对白,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当文字的表现到达一定境界时,便遵循“尽言之,不如善言之”的手法,在文字背后隐藏一些细腻的情感,给读者留下自行探究的空间。当然学生要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必得教师鼎力启发。
学生经过遣兴诱知、怡情动心的情感积淀,已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紧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深层次的剖析。此时,摒弃之前的整体感官,转而向文字的细微之处进行解读探究。如《三亚的落日》中,作者写海鸥于低空盘旋时,用了“担心”和“蘸”两个词,写得惟妙惟肖。“担心”表现了海鸥飞得极低,而“蘸”字用得更妙,既写出了海水蓝如颜料,又写出了海鸥翅膀之白、盘旋之低。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探究文字所描绘的画面,那是一幅夕阳余晖映照下的美丽画卷,波光粼粼的海面,海水盈盈流动。这样便实现了将平面的文字立体解读出来。
学生解读文本越深入,想象力、创造力也随之被激发出来。文字作为枯燥的符号,极其抽象,而思想、思维又是具体的影像,怎样将二者黏合起来呢?学生在教师的协助、启发下,在不断探究文本的深层蕴意的基础上,逐渐领悟了作者的写作初衷,而这些并非用文字来表现,而是潜藏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的真挚情感。如原例,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三亚旖旎的风光,深藏的蕴意是向读者展现大自然的恩赐,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理解到这一层,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了爱国之情。
四、出如吾言,乐在沉醉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内化外显的过程。所谓内化是通过一系列范读、阅读、解读,对文本知识有了深层次的了解,甚至与作者形成了心灵的碰撞。而外显则是通过口语交流、写作等形式来展现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二者有机结合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而实现了“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的境界。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反思回味,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寓意,并领悟其中的哲理和人生真谛,以便实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的升华,使学生乐在其中。
1.内化外显。学生在经历以上几个阅读环节后,对文章有了深刻的认识,已逐渐形成了知识的内化,此时只需在关键处着重点拨,即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如原例,外部环境的营造使学生完全沉浸在三亚美丽的景色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对“赤朱丹彤”“硕大无比”“醉醺醺”等华美词句的赏析,使学生对课文印象深刻,进而加速了这些词句的内化进程;在学生脑海中营造出立体、逼真的三亚景观,这一点在前面的情境创设教学中已经展示过,有助于帮助学生迁情入境,加速知识内化的深度。
从文章的遣词造句开始,内化的过程已经连带外显的过程一并发挥作用了。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开口去说,以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为基础造句,在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教学形式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而制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案。比如,教师可通过造句、填词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文中描写景色字、词、佳句的记忆,以便达到灵活运用这些字、词、句的效果,以至融会贯通的程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尝试“小导游员”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一次生活模拟教学。由学生扮演导游,其他学生和教师充当临时游客,使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并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介绍三亚的旖旎风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达到“使其言皆出吾之口”的效果。
经过这一轮的内化与外显,学生对课文已经达到深入了解的层次,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框架已了然于胸,既为写作积累了元素,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2.反思领悟。反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验式阅读的最后一步,也是学生领悟人生至理、实现思想升华的关键性一步。这里所说的“反思”是在学生的心灵被触动的基础上,启发点拨学生重温文章所蕴含的寓意,通过对文章的深度剖析,领悟到作者的用意。当然,在反思中,离不开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的评价。中肯的评价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解上的误区,并及时修正。
如上面的教学案例中,学生在“小导游”的课堂互动教学中,由于个人领悟力和表现力存在差异,使得发言效果有所差异。怎样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呢?教师鼓励学生在发言后,先进行自我评价,尤其针对发言过程中是否存在词穷的情况、或是话到一半不知所云等情况,这是由于学生知识的储备不足,活学活用能力还有待提高。随后,要求作为“游客”的同学就扮演“导游”同学的发言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他人体会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体察文本。
最后,由教师采取差异化评价的方式,运用激励性质的语言,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如“这位同学对课文了解很深刻,但是老师觉得你更具有当导游的天赋”,这样的激励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的深层次阅读体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在反思中领悟文本的深层寓意。
体验式阅读是一次奇妙的心理旅程,无论真实的情境,还是模拟的情境,学生总是被作者所构筑的亦真亦幻的景致深深吸引,在教师的引领下诱知、遣兴、感官、内化外显、反思领悟,使阅读达到“沉醉不知归路”的忘我境界。◆(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古贲小学)
12.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的思考 篇十二
概念解析
1. 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 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内容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基本理论、流派、内容和操作方法等基本知识的介绍, 称为讲授式团体心理辅导;一类是活动参与的方式, 称为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
2.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就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 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 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 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 团队成员共同交流, 分享个人体验, 提升认识的辅导方式。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淡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也不学习抽象的概念, 而以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 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在这个理解和支持的气氛中, 参与者愿意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 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其特征为人人参与, 重在感悟。
3.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是系列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进程, 属于经验的课程, 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作为一门课程, 是在相关理论 (后台) 支撑下, 由前后连贯、主题突出的系列活动 (前台) 构成, 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感悟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从总体上讲, 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活动课程。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的特点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以每个成员的成长为目标, 而“成长=经验+反思”。让学生参与系列活动, 获得直接经验, 并对这些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考。这实际上是对经验的精细加工过程, 属于记忆的多重编码策略, 容易被学生掌握、吸收并真正内化为其自身经验体系的组成部分, 成为其处理类似情境问题的应对策略。因此,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一般课程相比, 具有鲜明的特色。
1.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能够教给他人的任何东西相对而言都不重要, 并且对行为只有微弱的或没有重要影响……能对行为起到重要影响的唯一学习是自我发现、自我挖掘的学习[2]。当代课程理论之一理论灰色论认为人们的实践行为更多不是依赖理论的指导, 而是依赖个体的经验[3]。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实, 真正对个人今后工作和生活起重要作用的并不是在学校里所学到的具体知识, 而是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的反思。因此,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不追求间接经验 (书本知识) 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而以学生内心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为目标, 助人自助是其根本宗旨。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 教学的进程根据学生体悟的情况确定, 教师起维持、监督作用。
2.与一般课程的区别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主要是以团体心理活动和心理自我训练为主, 在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形式上等方面与一般课程有所不同。
教学目的方面,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主要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自我的成长、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反思能力的增强, 而不是为了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教学内容方面, 该课程由理论指导下的系列活动构成, 陈述性知识、理论、原理不是其教学的范畴;教学方式上, 主要以活动为主, 没有讲授和训练;教学组织方面, 以小组活动为主, 组内交流协作, 组间竞争;教学要求上要求人人参与活动, 共同分享感受;教学评价方面, 没有知识点的考查, 以小组互评和个人自评为主。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过程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内容的选择, 应该根据不同的参与对象有所不同。学者们在探讨团体心理辅导时, 往往不会重点阐述活动内容, 因为活动只是一种促进团体达到成效的手段, 不是目的, 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活动结束后的讨论与交流, 互相的反馈才是最重要的[4]。活动内容没有固定、标准的模式, 也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 理论上讲凡是能够达到活动目的、实现活动效果的任何内容, 都可以作为活动内容。当然, 为了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 活动内容的选择还是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的:
1.生活化原则。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应该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或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只有经历过、见到过, 才能在重新体验中对照和思考过去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恰当与否, 才能充分挖掘个体直觉反应背后隐藏的平时难以觉察的动因, 才能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 修正不恰当的做法, 并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如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理想信念、职业选择、自我认识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非常关心、也是很实际的问题。
2. 简便性原则。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要简单, 便于操作。由于受活动场地 (一般是教室) 、道具、时间和人数的限制, 大的、复杂的活动往往难以开展。在通常情况下, 设计巧妙的小活动同样能够起到好的效果, 实现体验、交流、反馈的教学目标。另外, 简便的活动更能够节省活动过程的时间, 从而给反思和交流留下更多的时间。
3. 启发性原则。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哲理性, 能够发人深思, 在平常之处带有启示性的想法和行为, 能够比惯常反应有更恰当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活动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共鸣, 便于对照自己的言行和观念, 也便于小组交流讨论。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过程, 由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构成。宏观方面是所有活动的阶段安排和实施顺序, 整个活动过程一般分为团体建立与形成、活动实施和团体结束三个阶段;微观方面是单个活动的设计, 由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五个环节组成, 即: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总的来说, 团体辅导过程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 既要实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 又要使每一个活动都能被充分体验和反思, 要顺畅不留有刻意做作的痕迹,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从课程安排上看, 团体建立与形成阶段要占整个课程时间的四分之一, 团体成员相互熟悉, 建立融洽的团体氛围, 形成团体契约;活动实施阶段约占课程时间的五分之三, 通过系列活动来了解自我、了解他人,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探讨学习方法等等;结束阶段约占课程时间的六分之一, 主要是个人课程学习的成长反思和处理离情别绪等内容。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的反思
关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和作用, 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指出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自信心的增强、有助于积极自我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改善情感体验、有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等[5,6], 在此不做进一步的阐述。根据多年的教学活动经验, 笔者认为, 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有效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有重要影响的, 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
1.团体特性。
团体特性包括成员构成、团体大小等。一般来说,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成员都是学生, 在年龄、时代特征、教育背景等方面大体是相同的, 具有同质性的特征, 当然, 由于地域不同、成长经历不同, 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同质性和差异性对于团体来说都是需要的, 同质性容易形成共同语言, 更容易同感、共情的产生, 差异性能够显示问题的多样性和看待分析问题的不同层次和角度, 对于交流、反思是很重要的。因此对于发展性团体, 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其同质性, 只要成员具有反思能力、有意愿参加就可以。关于团体大小, 现有的研究一般认为, 治疗团体多在8—10人左右, 发展团体一般在15—20人左右[7]。作为体验式团体, 人数过多确实不便组织, 影响活动效果, 但是人数过少, 往往难以分组, 不能进行组间竞争, 同样影响活动效果。从多年实践经验来看, 控制在15-40人之间是可以的。
2.活动氛围的营造。
依据罗杰斯的观点, 心理辅导就是建立一种良好的辅导关系。良好的辅导关系是活动的基础, 也是达到辅导目的的手段。充满信任、理解、安全、接纳、真诚和民主的辅导关系, 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安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 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的顾虑会减少, 阻抗会减少, 更容易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愿意坦诚地与别人进行交流、沟通和分享。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真诚温暖的态度组织活动, 以宽容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 把整体团体、每个小组建设的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 要让学生感受到假如错过了某一次活动, 自己都感到遗憾, 自己不能原谅自己。另外, 团体契约和小组承诺对于约束学生行为、形成融洽氛围也是很必要的。
3.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与一般课程不同, 教师不再是整个教学活动能够的中心。学生或者活动过程是整个课程的中心, 真正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地位发生根本性转变, 由控制课堂、控制学生转变为一个活动者, 与学生一起活动, 共同分享和反思。教师没有任何的固定的标准或答案来面对学生和活动, 和学生分享的只是个人的主观经验和此时此地的感受, 教师的看法仅是一家之言, 学生可以对照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来评判。因此, 可以这样认为,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教师处于参与者的地位。
不过, 教师参与者的地位, 不能否定教师的重要作用。首先, 教师是整个课程及活动的策划者, 教学任务和进程是由教师安排的;其次, 团体氛围的营造主要依靠教师, 教师真诚、宽容、积极的态度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第三, 教师对作业完成状况、分享程度、团体氛围和团体发展方向, 起监督检查作用;另外, 对于调节冲突、处理突发事件等具有重要作用。
4. 教学评价。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不主张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 如考试、终结性评价等, 而是采用小组互评和个人自评的方式进行。由于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促进心智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而人的个体差异性必然会导致每个人的收获不一样, 所以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没有意义。只要学生感到有所收获, 能够指导现在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成长发展, 认为参与这些活动很有意义, 就足够了。当然, 作为一门课程, 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还是必要的, 如小组竞赛、小组互评、他人评价、个人自评、个人心得体会等, 这些既是一种评价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一种自我教育方式, 更能够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
参考文献
[1][7]刘佰桥, 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2) :150-152.
[2][美]卡尔·R·罗杰斯著, 刘毅, 钟华译.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56-259.
[3]靳玉乐, 罗生全.课程理论的文化自觉[J].教育研究, 2008, (6) :41-46.
[4]樊富珉编著.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年, 196.
[5]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2) :124-126.
【体验式活动心理健康】推荐阅读:
心理体验活动:信任体验11-04
体验式培训-体验式培训11-03
体验式培训主持词08-07
体验式营销的分析10-29
体验式培训感悟(个人篇)07-27
超市体验活动方案09-04
体验会活动方案09-24
浅谈“快乐体验式教学法”07-07
德育课的体验式教学08-19
体验式生物教学模式的魅力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