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OPCARES-CDIO培养模式的 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4-06-12

基于TOPCARES-CDIO培养模式的 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共3篇)

1.基于TOPCARES-CDIO培养模式的 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篇一

近年来,在南京大学以“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理念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以建设“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完善机制为保障、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构建和实践了化学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针对理科化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改革方向

我国传统的高等理科化学教育是以培养化学科研工作者为目标,课程体系与培养手段比较单一,无法满足科学、国家以及产业发展对化学类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具体问题包括:(1)现有课程体系大多是为通过高考入学的本科生进行循序渐进地培养而设置的,而在国内高水平高校中,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已具有很好的无机化学以及有机化学知识基础,现有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对拔尖学生的培养要求;(2)传统化学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化学学术类人才的研究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措施较为单薄;(3)在传统课程体系中,交叉课程少,对学生交叉类学科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不到位;(4)对化学产业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对学生产业素养的培养措施缺失,实习实践基地比较缺乏。

南京大学化学专业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一直秉承戴安邦院士的全面化学教育思想。在对现行理科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后,我们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主要任务:以培养与科学发展及社会多元化需求相适应的领军人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构建“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努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显着提升。

二、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并实践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1.构建两类理论课核心课程体系,适应具有不同基础的学生需求

(1)建设适宜拔尖学生的核心课程体系。通过自主招生入学的拔尖学生具有较好的无机及有机化学基础,对此类学生,我们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整。融合无机化学与基础物理化学知识,构建一门全新的“化学原理”课程;精简有机化学内容,将授课时间由1学年调整为1学期;将结构化学、结晶化学、高阶物理化学内容整合为“高等物理化学”。通过数理课程学习内容的强化、化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整合与提升,使学生具有宽厚的数、理、化、生等理科基础,学科视野开阔,专业知识扎实,为他们在化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化常规的化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对大部分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我们合并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内容,设立“大学化学”课程;结构化学由大三调整为大二开设;增设“高分子导论”为核心课程。形成以大学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高分子导论为骨架,从微观到宏观的核心理论课程体系,并按照以知识单元构建知识体系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更新。调整之后的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体系,内容更趋合理,课程分布更加均衡。

2.构建多元化选修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培养需求

(1)丰富专业学术类选修课程体系。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对大学和学科还不是很了解、有比较强的好奇心。为尽快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和激情,开设了“化学与生命”、“化学与材料”、“能源与化学”、“化学与环境”、“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以及“原子与分子的量子世界”等6门新生研讨课。我们聘请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名师主讲这些课程,注重以科学的知识单元组织课程,构建了知识体系完整、前沿性强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我们还建设了高年级研讨课并对本科生开放了部分研究生课程。通过对这些前沿性课程的系统学习,有助于从专业学术方向发展的本科生系统了解学科前沿领域,激发科研兴趣。

(2)强化学科交叉类选修课程体系。学科发展趋于融合,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以及能源科学越来越多地交叉,依托院内从事交叉领域研究的教授,开设了“现代材料化学基础”、“纳米科学前沿”等课程;委托生科院开设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我们还选择“环境化学”、“材料加工”、“药物化学”、“能源化学”、“地球化学”等相关院系的课程作为学生跨院系的选修课。通过这些跨学科的课程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科视野,为学生将来从事交叉学科的工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3)建设化学产业类选修课程体系。针对化学产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开设了“化学化工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化学安全与防护”、“精细化学品开发与商业化”、“现代实验测试技术”等与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质量认证等行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适应社会要求的选修课课程体系。聘请企业“千人计划”入选者、行业专家和管理者等校外有关师资为学生授课,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创业就业打下基础。

3.完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我们较早实施了“基础-综合-研究”三层次实验教学运行模式和实验室管理体制,并按化学一级学科的整体性对各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整合“无级化学实验”和“定量分析化学实验”为“大学化学实验”;取消二级学科专门化实验,在化学一级学科层面上开设综合化学实验;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实验,开设和学科前沿融通的研究性实验。在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提高-扬优-早期介入科研”的各类实验室开放机制,有力促进了学生视野的开阔、个人兴趣的养成。

三、以提升学生质量为目标完善多元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

1.建立导学机制,营造化学文化环境

学生个性化成长,必须依据其自身兴趣爱好,同时也离不开外界因素的正确引导。我们积极聘请教学科研经历和人生阅历丰富的老师做新生导师,同时通过职业生涯指导课、专业规划指导课,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帮助学个性化发展。建立院史以及化学展览馆,设立化学文化节,建设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的化学文化氛围,着力激发学生个人兴趣、努力帮助他们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2.完善创新训练体系,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

以化学人才基地能力提高项目为支撑,依托国家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涵盖化学主要前沿的课题做载体,设立学生自由创新探索项目,结合本科生创新计划,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定期组织本科生科学研究报告论坛,培养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采用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并资助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形成了对本科生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机制。

3.构建交叉学科平台,培养学生多学科视野

我们以本院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实验室及外院(系)的相关研究平台为依托,在化学人才基地能力提高项目以及创新研究计划中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合作,采用“双导师”模式,培养学生交叉科学研究能力,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其毕业后从事交叉学科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积极寻求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实习实践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了一批包括江苏梅兰化工集团、和氏璧化工集团等企业在内的实习实践基地,并与中国石化、扬子江药业等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学生实习合作,实施了“实习前评估-实习中监督-实习后考评”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他们能尽快适应社会要求。

由于构建并实施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在近3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上获得6金3银的好成绩,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实践收获了多项成果:新增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12年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5部教材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学专业被纳入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获得了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有力促进了化学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2.基于TOPCARES-CDIO培养模式的 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篇二

一、当前化工专业实践 教学面临的问题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立于1986年, 当时名称为工业分析专业, 1998年更名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专业方向包括化学工程、电化学工程、石油化工。经过近30年的发展, 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6年被确定为广西高校优质专业, 2008年获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008年专业所属的化学化工教学团队成为广西区教学团队, 拥有的《普通化学》课程在2008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在2013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人获得广西区教学名师奖, 2人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在长期专业办学实践中, 我们深感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也对实施“卓越计划”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化工企业, 由于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 对学生进企业进行生产实习, 表现得不是很积极。各校多采取让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 回来交一个实习报告解决实习难的问题, 导致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存在“放羊”现象。

2.化工专业普遍生产实习时间较短, 一般为4———5周, 企业很难给予一个真正的岗位让学生进行生产实习, 更无法给予学生动手, 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 导致学生的生产实习轮为“参观式实习”。

3.实践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综合性、工程设计性实验项目偏少, 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给予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教学平台, 没有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中, 另外各类实验 (基础实验、专业实验) , 各类实习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有机衔接不够, 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二、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深入认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要素, 是有效的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 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 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3,4]。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和创新实践能力三个要素构成, 而实践能力则表现为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很明显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影响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学生的创新实践品质、创新实践技能和创新实践环境[5]。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 在对学生创新实践品质培养时, 既要注重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共性, 也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 要因材施教, 促进多样化人才的发展, 同时要将创新实践技能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开设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要尽量依托学科优势平台, 打破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壁垒, 将重点实验室的优质资源和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 构建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

2.多层次立体化化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入选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后, 我们及时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 构建理论 (Theory)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验证 (Test) 体系、创新 (Try) 体系的“3T”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 特别是形成以“工程实践与工程应用创新”为亮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核心是体现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该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层次”、“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次”、“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次”三个层次构成。“基本技能层次”由大一、大二开设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以及由大三开设各专业方向的综合实验等组成, 通过课程实验、上机等实践环节, 学生加深了对理论课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次”则由化工设计、精细化学品配方工程师实训、工业分析技能实习实训、电化学工艺技能实训, 以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组成, 通过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在企业进行的各类实习等环节, 实现对学生综合应用工程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次”通过开设应用研究型选修课、“工程实践与创新”自选实验项目和暑期到企业“顶岗实践”, 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各级“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工程应用创新能力, 通过雁山大讲坛的引导, 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 丰富校园化工科技文化生活。

几年来, 为了使化工实践教学体系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立足先进性、前沿性更新充实课程内容, 将化学化工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及个人的科研成果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如电化学工程方向教师利用广西区科技进步奖的“高性能二次电池电极活性材料合成的新方法”和电镀新工艺研究的科研成果以及发明专利, 设计并开设了“锂离子电池的装配及性能测试”、“电镀镍的工艺设计及性能测试”等电化学工程专业实验, 并出版教材《电化学实验》, 化学工程方向教师利用绿色化学科研成果, 出版《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程》、《精细化工工艺学》教材, 并在教学中使用。另一方面在开设的各种技能实训中, 努力开发具有中试规模的实训项目, 尽量确保学生能在真实工作岗位环境条件下进行实训, 如与东莞金赛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从企业引进了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小试生产线, 开设了与生产实际接近的电化学工艺技能实训项目, 精细化学品配方工程师实训项目所采用的配方及工艺, 均来自生产实际。在2014年, 学校加大了对校内实践基地的投入力度, 打造校内化工生产仿真实训装置平台。该化工生产仿真实训装置采用真实的化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 运用仿真技术, 结合化工生产真实设备、仪表及工业控制系统进行构建, 全面模拟生产工艺过程。化工生产仿真实训装置平台的建立, 弥补了学生在化工企业不能动手的, 只能参观的缺陷, 提高了实训实习质量。

三、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效果

1.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化工专业在企业实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提高了实践实习教学质量。

2.实施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近三年来, 化工专业全体学生 (约200人) 均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5人获得全国一等奖, 18人获全国二等奖, 33人获全国三等奖, 其余学生获优秀奖, 在广西同类高校名列前茅;同时化工专业各班级约有一半的学生参加导师课题组的科研活动, 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内的科研项目近30项, 并获得不少科技成果奖, 其中获广西区级“挑战杯”二等奖1项 (2012年) 、三等奖1项 (2014年) , 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 11人获一等奖, 3人获二等奖。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研究论文每年在2~3篇左右,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

3.“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成果在2012年获广西区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其中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引起了同行们广泛关注,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弥补了学生在化工企业不能动手的, 只能参观的缺陷, 提高了实训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 (2010-2012) 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3) .

[2]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1) .

[3]张晶.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与培养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4]汪鸿.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 2014, 5 (11) .

3.基于TOPCARES-CDIO培养模式的 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核心职业能力;教学体系;自主学习

一、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让企业、行业等参与课程体系建设

(一)明晰培养目标

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从开设以来课程内容设置历经多次调整。2003年我校开设了实用英语专业,当时专业定位方向还不够清晰,虽然加强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仍属于高中式的应试教育。2006年,第一届实用英语毕业后,增加了一些商务课程,但选用的是本科的教材,理论偏多,难度偏大,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脱节,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还不是很明确。2007年实用英语专业改为应用英语专业。但仍然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从哪个方面就业,没有就业优势,学生找专业对口工作较困难。

为此,2007年开始,我校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社会需求调研,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并召开英语专业毕业生座谈会。调查结果发现:企业最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诚实正直的品格、敬业的精神、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在这基础上要拥有英语运用能力、全面的商务基本运作知识、了解组织和与他人需求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的能力。以此,我们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教学体系,并将培养目标定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职业素养,掌握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服务于各类外向型中小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二)让企业和行业参与课程建设

为了配合考证和学生就业,2007年我校将商务英语、外贸英文函电、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口语、外贸英文单证、外贸跟单基础知识等纳入了课程体系。2010年,我校聘请了企业行业专家作为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顾问,开设了新的专业方向(涉外行政助理方向),把涉外企业管理、国际商务交际纳入限选课的课程。每年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涉外会展企业实习,努力实现学生实习由企业指导,学生就业由企业消化。努力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高、对口就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重视建设“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除了持有教师资格证外,还持有国际商务师、商务单证员培训师、外贸跟单员培训师、外贸物流师、商务英语考官证等资格证,保障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与实施。

二、改革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我校着重改革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通过重视语言功底、理论与实践并重、“一平台+多模块”课程设置特色、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多证书的策略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入到日常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之中。

(一)必须高度重视语言基本功培养

培养学生重视读音的准确性,才有可能听懂他人表达,为此给一年级学生开始语音课,课后由教研室老师安排每周固定的时间轮流对学生逐一进行纠正发音的训练,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此外开设由外教执教的英语听说课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通过课程综合英语的教学,把读、写、译能力培养融入教学过程,尽可能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此外每天早上由任课教师指导的四十分钟晨读训练中进一步强化提高。这些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参加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连年提高。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

理论来自实践,理论反映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于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结果是“光说不练假把式”,不利于与企业的有效对接;过于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结果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

(三)“一平台+多模块”课程设置特色

专业模块包含专业专门化课模块和专业实践课模块。专业实践课模块为必修课,专业专门化课模块为限选课。

专业专门化课模块开设了商务英语为专业大平台和涉外行政助理、商务翻译助理、涉外旅游等方向。专业方向以就业职业岗位为导向进行设置。体现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企业需求,二是相对稳定,即方向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广泛适应,即专业方向应适合较宽的商务职业方向。考虑到我校是商科类院校,有营销专业(市场营销和汽车营销),旅游专业,文秘专业,从经管类专业是我校的强项的校情出发,所以,我们目前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的同时,重点是对学生在商务营销,涉外旅游,以及涉外行政秘书等模块进行课程设置。

专业实践课模块为商务英语综合实训(60个多课时)和顶岗实践(500多个课时)。综合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学生在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的学习后,集中三周进行实训。实训业务涵盖《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操作实务》、《商务英语翻译实践》和《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知识,既是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延伸,又是仿真模拟实训、实操,实现学习和就业岗位需要的零距离接触。实训共分十余个项目,内容以整个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围绕模拟进口公司之间的某一笔业务展开,从撰写建立贸易关系函至出口核销退税,环环相扣,前后相接。各环节以实训任务来实现。旨在通过上岗前的仿真练兵,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能够在毕业后顺利过渡到“顶岗上班”。

(四)加强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的开展

实践教学就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实际操作、社会调查等。目前学校开设了很多课程实践项目,例如外贸公司询盘信函处理技巧与实践,浙江省英语公示语翻译错误分析等,项目负责人在初始阶段与指导老师在英语专业选取20位学生分别作为参与项目的对象;前期指定指导教师对学生加以指导,并让指导老师负责安排分组,进行校内外调研,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外贸询盘信函的要求;教师通过Email、电话等指导、检查、评比;后期进行总结,要求学生提交作品。项目设计:围绕提高英语函电写作应用能力这一条主线;结合未来学生从事的外贸业务员岗位对于英语的要求,注重素质教育与业务能力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加强外贸询盘信函的写作与翻译实践应用技能方面培养。

(五)多证书要求

我校实行“多证书”要求后,首先使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同职业证书认证相衔接,把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正式纳入培养计划之中。可通过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等途径,确定出本专业学生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兴趣爱好选择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上岗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课程标准突出岗位就业目标

通过分析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组成要素以及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担当的角色和

作用,我校为所有的专业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拓展教学大纲的内涵,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1)课程名称;(2)适用专业;(3)前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设计思路;(4)课程教学目标;(5)教学内容与要求;(6)教学实施建议: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考核评价等。

例如《外贸单证操作实务》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教学目标”和 “教学内容与要求”。

课程目标:使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重点学习进出口外贸行业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进口外贸流程,了解外贸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法规和制度,能熟练地进行进出口贸易跟单操作,并有可能性地通过全国外贸跟单员考试。为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国际贸易以及未来从事外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内容与要求:能力要求:(1)掌握出口和进口贸易跟单工作的流程;(2)熟悉进出口当中各项跟单业务的操作细则;(3)能准确拟定中英文买卖合同,并能根据合同各条款进行准确地开展跟单业务;(4)能根据所学内容开展一次全面的出口外贸跟单业务操作,包括选择供应商,生产企业推销本企业产品出口,建立对外业务关系并确定出口对象,洽谈业务,签订对外合同,卖方开立信证,签订内贸收购合同,履行合同,商检与保管,安排运输与保险,制单结汇等;(5)能根据所学知识与外贸环境等各项政策进行综合;(6)能掌握相关外贸术语,读懂相关的英文材料。

职业素养要求:(1)熟练掌握业务技能,热爱外贸业务工作;(2)具备分析和处理外贸跟单当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3)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细致、耐心;(4)具备与客户的沟通意识与能力。

四、建立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我们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

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建立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一)注重过程的教学评价

我们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展开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方法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运用动态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

例如《商务英语口语》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应体现岗位英语口语教学的特征,以能否根据情景完成具体业务操作及其表现情况给予评价;

2.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3.教学评价要通过课堂表现、模拟实训及期末考核(口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4.考核评分比例:平时成绩占60%(具体评价标准为课堂出勤20%,课堂表现40%,模拟实训40%),期末口试占40%(按随机抽取情景进行对话,评价标准为语音、语调占20%,语法占20%,交际任务完成占60%)。

(二)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设计考核方法、考核重点,我们鼓励教师采用灵活方式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以全面检测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参与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如《商务英语口语》课,教师将贸易公司的商务活动分为不同的场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准备情景对话,将课堂变为商务活动现场,在测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测试学生查阅信息、处理问题、合作共事和现场应变等多方面能力。《商务英语口语》 《英语视听说》《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规定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中过程性评估占60%,阶段性评估占40%。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活动评定、课外作业评定、学习效果自评、基于网络的单元测验等手段进行。对于选修类课程的评价,采取朗诵、学生自编自导情景剧表演、制作商务策划书、商务旅游线路、小组作品PPT汇报形式。这样的评价方式,从评价学生学到什么,到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从单一的学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体现自主学习的效果与多元化学业评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主动性,评价结果更加合理科学。

学校将企业顶岗实习作为必修课,制定实习效果的评价办法;由学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和企业实际需求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应的企业进行企业顶岗实习,聘请所在岗位的指导师傅等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全面管理和考核,同时安排专业团队的教师定期巡回检查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记入学业总成绩中,充分体现综合能力评价的开放性。

五、基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核心职业能力提升的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一)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原则

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优秀做法,如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以及学科建设的前沿信息,同时考虑本土的实际情况,“国情+省情+校情”,地区经济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更切实可行的一套教学体系设计方案,而不是照搬照抄,不然就会“水土不服”。

(二)语言类课程与商科类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该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不难发现此专业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即懂商科会外语的涉外人才,因此教学体系构建必须是二者兼顾,同时条件成熟时需要开设双语授课的经管类课程,如《营销学》《管理学》《国际贸易》等。

(三)培养“语言能力与商务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概括出来无非是三大方面:(1)语言能力(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运用能力),(2)商务沟通能力(包括管理能力,营销能力,销售能力,与客户的沟通能力等),(3)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双向交流)。由此三方面的核心职业能力而倒推出相关的核心课程就不是一件难办的事了。

六、结论

基于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结合浙江省外向型经济特色与用人需求,扎扎实实地赴企业一线进行调研,才能提炼出该专业人才毕业后需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从而倒推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构建以培养这些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并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敏敏. 高职生体验式生涯课程实践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6(1).

[2] 赵艳. 高职院校实施“多证书”制度的国际化趋势[J].职业技术,2014(5).

[3] 陈俊媛. 高职英语培养学生职场交际能力的实践与策略 [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5).

[4] 宋娜娜. 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校商务英语课程建设[J]. 当代外语研究,2012(6).

资助课题:

上一篇:5月份班主任工作会议下一篇: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