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习亲切的数学论文(共10篇)
1.让学生学习亲切的数学论文 篇一
让不同的学生 学习不同的数学
关键词:差异 关注 平等 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也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一部分学生争先恐后地应答,表现得很出众,很活跃;但更多的学生或缺乏勇气,或不善言辞,或没有机会,而沦为听众或观众。有时候,我们经常可以见到那些在一些教师看来是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们放弃不管的学生,他们也想学习,但因为跟不上,因此显得一脸无奈和冷漠。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因为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怯,不善于在上课时与人交流,不敢举手发言,这些学生最需要的也许不是知识,而是一次战胜胆怯、超越自己的机会。面对这些学生,我们做老师的都会觉得心情很沉重,因为对于他们的困境,我们无能为力,爱莫能助。教育是成全每一个完整的人生的,可他们却只能在课堂上虚度时光,浪费生命。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学习状态。
因为学生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要与期待也不会一样,甚至很不相同,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平共处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决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应允许学生和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
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认为,首先,我们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的参与学习的机会。我们之所以认为“先学后教”、“先做后说”很重要,是因为这些教学策略的实施,更可能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和有效的学习机会。其次,要创造人人都有自尊、都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学会宽容和善待“差生”。为师者要懂得,就在这些“差生”中,很难保证不会产生出未来的牛顿、爱因斯坦、普希金、华罗庚、钱钟书……在有安全感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发挥潜能,显露个性和才华,因为保护一颗健康、好学、进取的心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只有让学生感到认为数学学习是快乐的,这样学生才会学有所得。
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过程,我们要加强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方式、策略、水平的个性化的考查与评价;对知识、技能、能力的考试,可以设目标水平不同的几种试卷,供学生自主选择,变考试为学生自我挑战、主动进取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对数学课堂的大量观察、分析,得出有如下五种不同的学生。第一种是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答任何应用题,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就举手要求回答。对于这些学生,我们教师要挑选一些“超纲”的习题,给这些学生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这些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其不能独立地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是以稍加指点和提示为限。第二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他们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学生。第三种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有时解不出来。第四种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种、第三种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三分之二,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第五种学生没有能力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让不同的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不同的数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正在认真实践“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把算法最优化与思维的个性化结合起来。但是,对不同的学生所需不同的学习时间,还很缺乏个别对待的共识和态度。有时,教师预设的教案仍像幽灵一样操纵着教学同步划一的进程,尤其是一些观摩课,更容易异化为教案剧的表演;在平时课堂练习的时候,很少见到教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习题,更多的是教师对每一道习题进行一般化的评点、反馈,又把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搞得支离破碎,最缺少的则是教师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有四种角色,即追赶者、跟随者、奔跑者和飞翔者。在上学年期初,我对所教的一个六年级的班级的五十多名学生,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定位,开始全班都是追赶者或跟随者,到小学毕业会考时,就诞生20位奔跑者和飞翔者了,有一名学生,在数学毕业会考时考了满分,成为全镇二个数学满分中的一个。由此可见,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所焕发的潜能和展现的差异,令人吃惊。无论潜能还是差异,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它们都是亟待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请飞翔者或奔跑者担任小组的领头雁与援助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归属感,不再无助;小组学习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老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语)
我们只有待到不同的学生真正能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时候,也许才能说:数学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生。到那时候,也许不会再有令人揪心的学业失败现象,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竭,这时候的教师才能感到更多的成就感,更深切地体验到自己在跟学生一起进步,一起发展。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旌阳小学:蒋仪
2.让学生学习亲切的数学论文 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激活主体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才能逐渐形成主体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喜欢求异、独立性强、自信心强的创造个性。教师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策略一:转变教学理念,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课堂上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究新知的前台,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并暴露出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更容易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策略二:激发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大动因。
1、要重师情,导学习兴趣。
(1)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民主,用商量的.口语与学生展开探讨。
(2)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2、抓教材,挖激励因素。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笔者常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在教学中我们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把尺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 猪八戒量着量着就犯了难,剩下的不足一尺怎么表示?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策略三:创设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
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如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就是通过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观察、操作、思考,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3.浅谈怎样让学生学习数学化 篇三
关键词:学生学习数学化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要完成这个核心,让学生学习数学化。怎样让学生学习数学化呢?
一、什么是数学化呢?
数学化是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弗赖登塔尔的经典观点:“(对学生而言)与其说学数学,倒不如说学习数学化。”在他看来,数学化有横向(水平)数学化和纵向(垂直)数学化之分,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具体是指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共同努力、相互作用,使儿童准确理解数学表达或运算所需的规则和准则,最终形成自己关于各种物体和情境的数学模式。“数学化”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非常重要。
二、小学生为什么要让学习数学化呢?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在具体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去“数学化”的现象。从我多次参加教研活动、名师献课活动感悟出来;例如在教学《比的认识》时,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配置蜂蜜水,来体验比的意义。而真正要抽象什么是比,学生感觉茫然,原因在于学生不会数学化。还有在利用几何直观教学分数解决问题时(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9页例3时教师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画图,而在真正理解1/2的1/2是多少时却没有从分数的意义去数学化,把不同单位“1”的分数统一到一个单位一,导致学生在拓展时一脸茫然,教学任务也没完成。在角的认识中,教学比较角大小,无论教师怎么演示,学生还是认为画的大的角大,很多教师都为学生答不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发愁。造成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数学化角的大小到底比什么?因为已有的经验是线段长的图形就大。首先让学生明确比较角的大小是比较角的两边的张开程度。张奠宙教授在《当心“去数学化”》中指出:“数学本质提升不够,数学味不浓的现象出现了,注重联系生活,却忽视了抽象概括,重视情景创设,却忽略情境中数学的本质。去“数学化”倾向会危及数学教育的本质。”孔凡哲指出:在小学阶段不仅需要学生学习数学化,而且许多数学化经历一旦缺失,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学习数学化,教师要重视数学化数学化教学。
三、怎样让学生学习数学化?
1.在几何直观中学习数学化。利用几何直观完成图画与数学符号、概念、模型之间的转化,就完成了横向的数学化学习。生活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不竭源泉,生活必须要数学化才能完成数学教育的使命。利用几何直观可以很好的完成数学化。例:在五年级要完成半杯的半杯是多少?首先应该教师演示半杯的半杯文字叙述抽象成数学表述1/2的1/2是多少。其次把具体的实物杯子用半抽象半直观的线段图表示出来,完成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初步的数学化。最后通过线段图的分析、推理,根据分数的意义半杯是把一杯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1/2,半杯的半杯就是把这一份再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那这一份是多少呢?让学生明确这一份是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学生就有一个认知建构:一半平均分成了2份,另一半也平均分成2份相当于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了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学生在线段图上既好画,又好分,更能形象的看出是1/4.然后教师在追问:1/2的1/3的是多少?学生就会迎刃而解。
2.在数学符号化、模型化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化,生成数学知识、符号、模型的重塑和被使用,完成纵向的数学化。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有一种不竭的动力就是数学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由此生成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在教学《找次品》中,怎样让学生学习数学化?首先把实物天平在脑海中建立表象,在称物品时出现的两种可能性,建立可能性与找次品的联系;其次是分组,建立除法中的余数模型,除数是3,余数只能是1和2分组时就会出现两组同样,另一组多1或少1.重要的是第三步,怎样找出规律?物品少就好找,物品多怎么办呢?100件物品中有一件次品怎么找?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怎样引导学生建立模型呢?3个物品以内要1次4-9个要2次,为什么?让学生发现第一次是判断次品在那一组然后哪一组有几个物品,就利用前面的判断得出次数。如:27(999)第一次确定次品在哪组,然后9个物品要2次,所以27个物品至少要三次。同理81(272727)要4次.100(333334)要5次。从而发现34-910-2728-8182-243…..分别要1次、2次、3次、4次、5次…。这样在一系列的推理过程中学习了数学化。
3.在回顾与反思中提升数学化,生成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心理学家指出:要使元认知在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头脑中储存有关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问题的策略性知识。回顾与反思就是储存策略性知识,形成数学思想方法。例:学生在解决问题:30个学生上体育课,2的倍数去取篮球,3的倍数去跳绳,5的倍数去踢球,其余的学生做游戏。大部分同学是用例举法,因为有100数表的基础。有同学是这样做的:30÷2=15,15÷3=5,10÷5=230-15-5-2=8。这些同学是数学化能力很强的同学,很好的理解并运用了倍数的意义,2的倍数除以2,剩下的除以3就是3的倍数的个数...。我们在反思的时候就建立了除法的模型,在头脑中存储了策略性知识。
4.让学生学习亲切的数学论文 篇四
1、大胆猜想,体味乐趣
数学事实首先被猜想,然后才是证实,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用3、4、5三张数字卡片分别摆出能被2整除、能被5整除和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之后,提出数学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少学生一开始就寻找“个位特征”,但猜测很快被推翻,因为个位是0~9中任一数字的数都可能被3整除和不能被3整除,探索一时陷入困境,同学们愁眉紧锁……后来有学生大胆地另辟蹊径:找各位数字之和的特征,经过大胆的猜测和大量的验证,终于找到了答案,顿时,同学们喜笑颜开。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和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了自己的猜想,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学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既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又体味到了探索成功的乐趣,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2、学会转化,体味乐趣
转化是把未知变为已知,把难变为易,把复杂变为简单的思维方法。例如,学生在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如用量角器测量、剪拼、折拼、沿长方形(正方形)对角线分三角形……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他们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创新、建构数学知识,训练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的奇妙,体会成功的快乐。
3、学会归纳,体味乐趣
数学有很多概念、法则、性质,它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教给学生借助实例、模型等直观材料运用比较、归纳来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构建和谐,分享探究喜悦——乐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的记忆。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来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适时引导,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的评价。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就是合作交流。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如: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某一路段过往各种车辆情况”的录像,让学生进行分类统计。学生们面对穿梭不停的车辆无法统计。在学生们的要求下,我放慢了播放的速度,学生仍然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们产生了合作解决问题的愿望。后来在小组合作、明确分工下,很快完成了这次较为复杂的统计工作。通过这一环境的创设,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学会了在合作中学习,也使探究得到有效的深入,更使学生分享到合作探究成功之喜悦。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各小组中摆放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及任意三角形若干个。让组内同学合作进行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移一移等方法进行操作,看哪一组方法多。这样,各小组中的成员都会齐心协力,人人都会动脑、动手、动口,都会为合作伙伴想出的妙法而骄傲,构建了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他们乐于探究的学习热情也就自然爆发出来了。
四、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养成探究习惯——会学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依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学习上的多次成功,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其积极意义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反复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成新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甜美时,他会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
例如,在教学“容积”这一概念时,我事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带200ml刻度的烧杯、能装1立方分米的学具、1升的啤酒杯和一个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升、毫升、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实验开始后,人人开动脑筋、想办法,紧张地忙碌着。反馈、交流时,各个小组的代表争先恐后地汇报他们的成果。有的说,将注满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学具中,得到1升=1立方分米;有的说,把1立方分米的学具盛满水,然后倒回200毫升的烧杯中,发现正好倒了五次,得到1升=1000毫升……最后,还有个学生说:“我知道,由于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以前还学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我推断1毫升=1立方厘米。”学生的神情中充满了无限的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多好的情绪体验啊!它会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究、学习下去。他们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养成了自觉探究数学的好习惯。
5.让学生学习亲切的数学论文 篇五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每个学生对不同的老师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因为他们凭主观对老师都有自己的印象,这个就在于他是否喜欢这个老师,只有喜欢老师才喜欢她讲的课。那么学生会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哪?他们喜欢具有魅力、幽默、有亲和力、平易近人的老师。随着课改的发展,在学生面前老师不再是一位严厉的教者,而是要做学生的朋友,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尊重、对待每个学生。我平时就经常和同学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这样就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本来枯燥的数学教学变成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他们就会乐于接受。一个老师的威信和魅力,不在于年龄大小、相貌美丑,而是师者一定要做到眼中有生、心中有生、遇事容生,真诚地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国家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且列为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共同体内的交往,要求在交往中富有人文气息,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应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师生在课堂上不仅应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应有情感方面的交流。“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学好数学的需要。学生的情感总是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逐渐萌发,进而迸发对教师的爱以及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用教师的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充满热情、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树立了自信心。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快乐的队日活动”这一课时,结合课本中的大幅彩色插图,在轻音乐中配上如下富有激情的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展示教材上的画面投影后接着说:“你们看这里多美呀?蓝天白云下一群小朋友在快乐地玩耍,有的在搭帐篷,有的在晾毛巾,有的在烤食物,有的在钓鱼……真是快乐极了,我们也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根据这幅美丽的画面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这时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有的是学生自己能够解答的,有的是学生自己暂时还不能解决的,老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情感交流、及时评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有关数学知识,而且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如果教师能这样尊重和善待学生的情感体验,则会给课堂增添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这不正是“快乐数学”所应追求的境界吗?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主要还是来自课堂。现在的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而更注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此就出现了新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善于挖掘,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轻松的掌握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比如直观演示法,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模型、实物等教具,形象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我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先把8个苹果分成两份,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个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个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个人得5个;一人得4个,另一个人也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有什么不同?明白了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样学生就通过直观地教学把很抽象的知识自然的接受了。
我还经常改变课的类型,我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自学课、改错课、复习课、讨论课等。我还针对不同学生留不同的作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且作业的形式也很丰富,出了改变书中的练习题,还有手工制作、画图画、讲故事、查资料等活动,这样学生既减轻了课业负担,又使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更有趣了。
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实际问题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乘法的简便算法,本身讲解起来非常的枯燥无味。我就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想听吗?”同学们觉得很奇怪,怎么老师今天不上数学,改讲故事了啊?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我就一边讲一边用电脑配图,这样学生就被漂亮动感的画面和故事情节所吸引。故事发生在古代,有个老员外,他的两个儿子都想上山拜师学艺,却只能有一个人去,老员外就出些题,谁回答出来就让谁去。这就自然的引出了课前复习题,最后勤奋好学的大儿子大壮成功了,他就上山了。大壮在学艺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要解决35ⅹ5ⅹ2的算法问题,神鸟赠与他宝盒。大家都想知道宝盒里装的是什么,原来是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规律。了解这个规律后,同学们再小组合作帮助大壮解决25ⅹ16。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非常的感兴趣,把自己想象成剧中的人物,很快的接受了知识,也懂得了要勤奋好学才能掌握本领的道理,学习大壮的精神。
五、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参与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让学生贴近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的事物息息相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建立数学概念,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时候,知识本来很抽象,再加上它和长度单位容易混淆,所以不好掌握。我在课前首先让学生对比数学书与文具盒面,课桌面与黑板面的大小,并告诉学生这些物品实际的面积。接着我让学生准备一些纸,亲手剪下边长为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了解这就是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进行拼图,自己拼出8平方厘米和4平方分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学生就会对面积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去实际测量开始那四个物体的面积,甚至带学生走出教室对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测量,让学生了解1平方米的概念。让学生经历了亲身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由课堂上的参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将无形的知识转化成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得有趣了。
六、开展竞赛和游戏活动
孩子们都很喜欢玩,这是他们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只有15分钟左右,要想让学生继续学习就要用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将注意力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才能有良好的效果。每个学生的思维当中都有快乐的因子,教师只要善于激发这些因素,寓教于乐,就会很容易让孩子有兴趣,轻松地学到知识。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我经常组织一些数学游戏、竞赛抢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比如:在口算竞赛中,我会以“开火车”“接龙比赛”“爬楼梯”“争冠军”等游戏进行比赛练习,做得好的同学立即给予表扬,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一举两得。
在巩固练习中,我会改变习题的呈现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可编出多种数学练习的游戏,如摘苹果、放、配钥匙等。比如:我会把习题写在用硬纸做的水果卡片上,要参加比赛的同学带上动物的头饰,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我也来扮演“山林之王”老虎。开始比赛了,学生就在卡片上做题,摘果子,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谁摘的多,计算得又快又准,优胜的同学由老虎宣布结果并颁发奖品,可以得到一颗智慧星。在游戏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达到了练习的目的,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同时还养成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6.让学生学习亲切的数学论文 篇六
关键词:好奇、好问、好说、动手,适应儿童。
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需要。我们教师的工作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活生生的未成年的孩子。教学工作光靠教师单方努力是不行的,教师的外因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要想使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其根本在于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要求。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基础教育时期是促成或扼杀儿童好奇心的关键时期。如果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地继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小学生在真实的事物面前会有许多的不理解,但是,不理解的东西越多,不理解的思想越能使小学生深感惊奇或诧异,由此出现的激奋、惊奇、诧异就越能够纠正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衰弱、萎缩状态,唤醒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使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如此,在学生大脑里产生许多“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恢复学生高度的求知欲和好学精神,使学生主动去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新奇和惊讶之感是思考的开端。如讲“年、月、日”一课之前,我带学生唱“三百六十五个祝福”这首歌,歌中唱到“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唱后问学生:“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是什么意思?是每年都有365天吗?为什么有时是366天?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知道一些什么?”一首歌引起了诸多的为什么,引起了诸多的新奇和诧异。同学们带着许多的疑问、好奇,积极地投入到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的求学活动中。当正式上“年月日”一课时,同学们都胸有成竹、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所获得的有关知识。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被学生讲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学生带着问题、好奇去搜集信息的同时,不但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问题,还博览了群书、增长了才干、增强了与别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一、鼓励学生敢说,多说。
勤学好问、好说也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自己知道的事情想说出来,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想发问,这是主动求知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为所有的学生创设“说”的条件,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一课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我让同学们利用自己认识的这些图形,创作自己喜欢的物体,同时老师还提倡用多种图形进行创作。学生非常高兴的动手粘起来了,有的拼成了机器人,有的拼成了飞碟、、、、、、有一个同学拼成了一个清洁工和一个清洁车,该同学们展示作品了,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作品,只有这个同学迟迟不敢到台上去,我走过去悄悄的对他说,上台上去,你拼得很好老师很喜欢。然后他慢慢的走上了讲台,讲解自己的作品。我的妈妈是一个清洁工人,每天扫大街很累,我长大了以后要发明一种清洁工具,把它在马路上一放,一按电钮什么尘土纸屑呀统统扫光,让马路干干净净的,所以长大以后我要当一个机械设计师,让妈妈阿姨们轻轻松松的清扫马路。这时候同学们听后给于热热烈的掌声。如果这个同学没有勇气展示自己的作品,我哪知道她的想法,又怎样引导孩子们树立理想。这样的学习效果能不佳么?
在讲“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一课时,当课要结束时我问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能不能说正方形是长方形进化得来的呢?”话音刚落,一男生等不及举手站起来便说:“进化是指活的东西,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变化。正方形不是从长方形进化得来的。我认为,可以理解正方形是通过长方形转化得来的。”我表扬了这位男生,并问他:“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他自豪地回答:“常看书,书上的知识可多啦。”同学们向这位同学投去了佩服的目光。这位同学的成功感油然而生,并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感染、教育作用。三、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有人曾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智慧在学生的手指尖上”。手是脑的老师,服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手上有丰富的神经,每一根神经都与大脑相通相应。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得快,认识得深,有时会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好动手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
例如,在教“7÷3”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7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7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7.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篇七
这一个多月来,通过听别人的课,通过自己的实践,也通过对一些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有了以下一些浅显的尝试和几点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能使学生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语言最易有光彩,见解最易独到。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甚至一脸“凶像”,课堂气氛一定沉闷,甚至紧张,学生怕惹着你,哪还有心思听课,更不敢起来发言,就像鲁迅所说的“掌柜是一幅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师生关系并非掌柜、主顾与店小二的关系,所以不要搞得森严壁垒。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他怎会不活跃起来。当然,在打破旧的规范的同时,要让学生形成新的规范,如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这样,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可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
二、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
俗话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学习也是如此,要想达到乐学的目的,只要教师正确地引导,让孩子在主观认识上不怕学习,心平气和地看待学习,找到学习的感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觉得学习是充满阳光的,相信到了一定的时候,孩子的学习潜能就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学习将从乐学到要学到爱学。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并选出小组长。几个关系亲密的朋友走到一起,自发组成一个小集体,大家推选核心人物当组长。在这样融洽,有共同语言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快乐是肯定的。
其次,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之中。例如,根据一年级以识字为主的教材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我遵循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安排周密、衔接紧凑等识字原则,设计了找朋友、摘苹果、考考你、开火车、大转盘、我当小老师等游戏。这样,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熟练地掌握了所学的汉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为有趣。
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在学习《数字歌》这课时,我出示了一幅自制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进行说话练习,不一会儿,一首儿歌诞生了。老师趁势说,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背诵这首儿歌《数字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今天的背书能手。同学们一看,这不就是我们刚才“说”出来的儿歌吗?顿时,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要背下来。这时候,我又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边读边用身体动作来表演《数字歌》,同学们的劲头非常的高,个个兴趣盎然,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当下课铃响的时候,同学们还意犹未尽。
三、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都是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这样能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对于学生的积极评价方式有多种多样,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所以在课堂上,当学生有较好的表现时,我总忘不了回给他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阵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在鼓励和表扬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情感,从而主动地去求知。
另外,我还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小红旗、五角星等,一段时间后让他们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当然,我们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
8.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篇八
乐民小学 金小花
“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因此,十月份,我校提出“幸福教育”。什么是幸福教育?对于学校来说,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所以新的办学理念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 如何构建“幸福课堂”,实行幸福教育。以下是我自己对“打造幸福课堂”的初浅认识,和大家共同来分享一下。
一、自主课堂——我做主,我快乐。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这个阵地应当蕴含多种养分,应当充满七色阳光,让孩子们如小鸟般自由飞翔、放声歌唱。在课堂中,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感受,鼓励学生质疑,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的时空和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从而解放了学生,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大胆质疑,思维的火花频频迸发;对一些疑难问题,同学间主动交流,互相补充,甚至激烈争论;师生间平等对话,其乐融融。在这里,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身心得以放松,知识不断丰富,能力逐步增强,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自己的事情。
二、趣味课堂——我探究,我快乐。“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进行生动的设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有的运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同学们兴致勃勃,乐此不疲,笑声阵阵,书声朗朗。学习,真正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
三、互动课堂——我合作,我快乐。我们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努力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让课堂成为大家共同的讲堂,成为每一个人展示自己的舞台,成为学习人际交流的小社会。课堂上,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其乐融融。师生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享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样的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命、充满精彩,这样的课堂充满快乐、充满喜悦、充满幸福。学习,真正成为对话的过程。
四、和谐课堂——我共享,我快乐。“快乐课堂”还应该是师生和谐、合作共享的课堂。它有自由的表达和展示,而没有学生的提心吊胆和战战兢兢。在课堂中师生关系是水和水之间的关系,大家互相交融,互相接纳,互相包容,师生之间是和谐的,互相尊重的。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认真听取老师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看法与见解;而教师则尊重学生学习实践中的多元感受,呵护学生在学习中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的时空,给予他们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沟通,彼此给予,彼此分享,共同进步。在分享中,教师与学生都充分享受到尊重的快乐,交流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学习,真正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9.利用整体思维让你快乐学习数学 篇九
数学,小到生活点滴,大到未来世界发展,它都是一门不可或缺的知识。不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门必须面对的课程,并不是那么好对付。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和家长都知道,但怎么才能学好,似乎又是大家的盲点。为此,记者采访了德耀数学教育团队负责人何德耀,听听他关于学好数学的理念。
对于学数学,何德耀特别要推荐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思维。“因为目前教科书为了顾及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将很多整块内容分割为一章一节来教授。但如果基础好,我们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将这些内容当成整体来看待,这样就更能系统地把握知识。”何德耀说道。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在学习三角形勾股定理的时候,往往着眼于一个直角三角形。但如果学生看4个围成正方形的直角三角形,这样不仅可以学到直角三角形的一些定理,连正方形的特性都能学到了。再比如说三角形的内角度数问题,如果学生每次解题时都加上辅助线,这样不仅可以看到内角的度数和,连内外角的关系都可以一目了然。”何德耀指出,通过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可以打开他们的思维范畴,让他们习惯于从整体着眼,了解事物的整体联系。
在数学学习中,何德耀还很重视对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我希望教会学生们自学的能力,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何德耀认为,数学学习,可以从公式的快速记忆、难题的轻松理解、技巧的巧妙运用中获得快乐。但学会自学的方法,就如同得到一位终身挚友般可贵。一旦掌握自学方法,将是可以终身受益的。
“其实我认为,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如果能做到‘快乐学习’,那么最终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何德耀认为,如果老师能够用最生动的例子去感染学习者,让他们接受数学并获得解开疑惑的成就感,就成了学习数学的最好动力。“兴趣是学习之本源,你首先必须愿意学,才能以最快乐、轻松的方法去学好。当然,这也可以同样运用到其他学科上。快乐超速学习法就是通过建立思维模型来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形成套路快速提高成绩。”何德耀指出,快乐超速学习法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理科方法,一是文科方法。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类的课程,数学是基础,只有学好了数学才能轻松地学好其他课程。快速学习法以数学作为突破口,通过建立思维模型、启动右脑,发现每一个数学定理、公式后面的图像意义和思维意义。
10.让学生学习亲切的数学论文 篇十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湖北省石首市文昌小学 曾香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低学段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活泼开朗,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培养他(她)们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为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推进作用。
【关键词】低段数学教学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直观教具 重视操作 巧设游戏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活泼开朗,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好动、爱玩,上课刚一会儿,就开始说话、玩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前后左右来回动,总是在眼前晃来晃去。老师们往往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想让一年级的学生们上好一节课,可真不容易。
《数学课程标准》在低学段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解决他们“乐学”的问题。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如何才能让一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能够轻松、快乐、有效地去学习数学呢?我认为,如果我们一年级的老师们,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我通过担任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这一期来,在掌握数学课标和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学习、引进、移植有经验的同行们的理论和经验,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为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推进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我一个学期的教学,我认为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运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事物比较敏感、好奇,喜欢直观、生动的感知材料。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插图、直观的教具等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现一些形象直观的、孩子比较喜欢的任务、画面,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让孩子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把那些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数和形的概念,具体、形象地重现到课堂上,引导他们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把主题图上的能够用来认识的物品做成卡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直观地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被激发出来,注意力也被那些五颜六色的卡片所吸引,整节课孩子们都专心致志,再也不用老师用木棍敲打着桌子,警告他们注意听课了。
二、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比一比”时我让学生用学具盒里的图片,自己动手摆一摆,边摆边和同桌说说算式和计算结果。并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整个教室里都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息。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期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加之他们有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我认为动手操作是提高一年级学生参与学习的最好法宝,因此,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我们绝不能只是让学生用耳朵听数学,更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
三、巧设游戏活动,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非常难集中,坐久了坐不住,听久了打瞌睡。根据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利用一年级孩子爱玩的天性,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活动,将对新知的巩固放到游戏中去完成,这样做既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游戏中巩固了新知,又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进而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优化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有效防止课堂教学后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现象发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例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四种平面图形后,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一个摸物体的游戏:准备一个不透明的口袋,放进四种平面图形若干个,大小不同。活动一:学生从口袋中摸出一个图形告诉大家是什么形状;活动二:学生按要求要摸出规定的图形。学生对这个游戏活动很感兴趣,通过活动轻松地巩固了对各种图形特征的掌握。此外,我还创造了许多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并在学习新知识后的练习中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开展了比一比谁算得最快、夺红旗、接力赛、数学扑克等多种小型、易操作的游戏,学生们在这样的竞赛活动中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参加,并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的计算、观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寓一年级数学教学于游戏活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做练习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当然,要想让学生行之有效地学习,课堂纪律是保证,要加强常规训练,如操作学具盒之前的要求、回答问题的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的要求等,也不可忽视。教师只有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好课堂活动,恰当地运用愉快教学的方法,把图片、操作、游戏交叉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此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很轻松、很开心、很快乐,进而喜欢数学,乐学数学,才能为学生漫长的求学之路打开一扇充满快乐、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心灵之窗!
【让学生学习亲切的数学论文】推荐阅读: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06-19
让学生在识字学习中感悟汉字的魅力12-05
让学生爱上学习反思06-15
让学生轻松学习高中物理08-15
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12-23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07-31
学生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论文12-10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08-05
大学生的学习方法论文06-18
论文: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性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