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共12篇)
1.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 篇一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英文电影名翻译的文化因素
学号:200877250322 姓名:付慧婷
Bibliography
[1] Christiane Nord.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 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3] 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4] 曹祥英.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修辞的运用[J].电影文学,2007(8).[5] 曹英华.论电影片名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误读[J].电影文学,2010(6).[6] 陈伟.学理反思与策略重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7] 楚军.广播新闻英语的功能语篇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3).[8] 杜菲菲.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9]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10] 贾军.英语科技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科技信息,2010(4).[11] 姜莉芳.阿美语偏正短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12] 李京南.名词化隐喻在语篇构建中的功能浅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3(2).[13] 李久红.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J].新西部,2010(5).[14] 戚健.浅析英语书评中的评价[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5(6).[15] 孙金丹.论归化异化策略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0(7).[16] 王彩丽.连接手段在英文写作中的衔接功能分析及应用[J].外国语言文学,2003(1).The Cultural Factors i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17] 王静.从关联理论看英文电影片名翻译[J].安徽文学, 2010(2).[18] 肖先明.模糊语言的动态语用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 2002.[19] 张凤琴.从目的论看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价值取向演变[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0(6).[20] 张艳.英文电影片名和中文电影片名英译过程中的名物化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2.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 篇二
隐喻并非语言的特殊现象, 而是浸透到人类交际的一种普遍现象。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隐喻又是语言的一种表达, 所以隐喻的翻译必定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不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的译者又怎能正确的传达隐喻的文化内涵呢?
2 隐喻的跨文化差异
隐喻是使用一种事物来形象的表达另一种事物在某方面的相似点, 特别是在本质特征方面的共同点。正是由于这种可比性, 一种事物的内涵的外延会使读者产生联想。但是不同的历史背景, 生活习惯, 文化传统, 甚至个人的文化意识, 都使操不同语言的人对隐喻中的形象产生不同理解。下面我们就隐喻的文化差异从几个方面做逐一分析。
2.1 从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来看
作为社会中的人, 在其文化, 思维方式, 语言等等因素产生过程中, 历史几乎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不同国家所使用的隐喻更是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英国人民长期过着航海的生活, 所以在他们的语言中有大量有关海, 雨, 船等的隐喻。比如说Don’t give up the ship. (别泄气) , 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 (当某人发迹的时候) , 更形象地用sailor’s friend来比喻月亮, 这些隐喻对于中国读者来书比较陌生。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意译为主, 否则便会在中国读者的脑海里找不到这种形象而产生文化冲突, 给读者正确的理解异国文化造成不便, 甚至误导读者。比如:There are lands before the wind.People live in the present;tomorrow is a concept, and today a joy.中“before the land”原指顺风行船, 但在本句中充分考虑语境和上下文, 应将其译为:这些地方生活轻松, 人们从不操心将来;明日只是一个抽象概念, 今天才是快乐的现实。
2.2 从价值观来看
价值观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和观念, 它涉及到特定文化中的伦理道德, 意识形态, 宗教与社会信仰, 风俗人情等诸多因素。不同的人因价值观的不同, 所使用的表达也有所不同, 对隐喻的理解自然也不同。如中国独具特色的“食文化”表现在人们不仅对吃的方面, 对别的方面也用有关吃的词汇来比喻。“生”人因为不“熟”, 所以我们往往“不吃”他那套, 他也对我们“软硬不吃”;俗话说“熟”人好办事, 一回“生”, 二回“熟”。英文中就没有对应的说法, 只能根据意思来翻译。比如说:靠山吃山。最好用释义的方法让外国读者明白, 可以译为:to live on what you have around.
2.3 译者的双语能力和文化修养
英汉两种语言常常是貌合神离, 如:自“食”其言不是eat one’s words而是retract one’s words, 前者是收回前面说过的话并向对方道歉。Paint the lily真正的意义是画蛇添足。所以要想正确翻译出隐喻的文化内涵, 对译者的要求十分高, 以这不仅要有过硬的双语能力, 还要有足够的跨文化修养。至少能让一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避免犯错, 从容自如。不掌握对两种语言的了解, 就无法正确理解原文, 而没有良好的跨文化修养, 就缺乏对异国文化的敏感, 容易因忽视而产生误译。如果两者具备,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补充自己异国文化知识, 就可以正确的理解原文, 从而用通顺, 从容的用译语来表达原作的思想。
3 结语
隐喻现象是现在颇受争议的一个研究对象, 相关的文章在各种期刊中层出不穷, 本文重在强调隐喻的跨文化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译者应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本文注意到从翻译隐喻的过程来说, 不可能用一种理论来指导隐喻的翻译, 而应该从译者的双语能力和文化修养考虑, 再加上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衡量, 才能使原文中的隐喻在译文中大放光彩。在文化多元性和跨文化交际的今天, 隐喻更应该作为一个文化性, 民族性和传统性的语言现象加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2:23.
[2].潘少中, 赫迎红.谈谈英汉对译中的文化因素.中国翻译.2004 (3) .
[3].裘姬新.论译者的文化趋向及其翻译策略.语言与翻译.2004 (3) .
[4].Joanna.T&Shan.W, Patterns in Language:Stylistic for Student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2:79.
[5].盛培林.双语词典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国翻译.2004 (2) .
[7].李向勤.浅谈词汇的隐喻特征.外语与翻译.2001 (1) .
3.文化背景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文化差异;背景;英汉翻译;影响
只要掌握了两种语言就可以做好恰当、正确的翻译工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也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意义上成功的翻译而言,只有真正的熟悉英语和汉语这两种文化甚至是比掌握这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只有词语在其相应的背景文化中才更有意义。”我们不去比较双文化与双语孰轻孰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于一个合格的翻译工作者而言,熟悉两种文化至少是要跟掌握这两种语言是同等的重要的。
一、文化的差异对英语汉语翻译的影响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相去甚远,被视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不同文化之间既有各自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共性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翻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而个性则阻碍着交流与翻译的顺利进行。因此分析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进而察看这些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达到真正成功的翻译的必经之路。据观察和分析,英汉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词义与文化意象上的差异;信仰差异;地域政治与日常生活上的差异。
(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民族,几乎是每一个的民族都拥有自己所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思维的方式也是存在差异的,正是构成这些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对于英汉这两个民族也是不例外的,通过在事物的观察与思维方式上的研究也都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思维方法的差异直接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反应。萨莫瓦曾援引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树枝因为积雪的过多而更易折断,美国人则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是“The limb was weak”,而某些东方学者则认为是“The limb was strong”。西方人认为,树枝之所以会被压折压断是因为树枝缺乏支撑积雪重量的刚性和强度,这似乎是常识;而在东方人的想法则是认为强弱转换,相反的不是太弱而是由于树枝太强,所以树枝就不易弯曲,这样树枝也就缺乏了可塑性或柔韧性,致使雪越积越多,最终导致了树枝的折断。倘若树枝在积雪的重压下弯曲,雪便不至于堆积到树枝无法承受的程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柔克刚。而这一强一弱的观念的转变往往就会成为翻译的陷阱。在英、汉两种文化环境中,因思维概念不同,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还体现在颜色的观察和使用方面。比如:brown bread是黑面包,而不是棕色面包;brown sugar是红糖,而不是棕糖;brown coal是褐煤,而不是棕色的煤;black coffee是浓咖啡(不加牛奶或糖),而不是黑咖啡;而中文里的“红茶”只好译成black tea,而不能译成red tea;又如中文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 dress和blue sky了。再如汉语中的“黑眼睛”在英语中译为“dark eyes”,而英语的“black eyes”在汉语中就被翻译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中文的“红眼病”,译成英文只能是green-eyed,而不是red-eyed。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不能刨根究底,因为这些表达是文化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是涉及思维方式的又一重要因素。比如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更注重过去,过去意味着习俗、历史和文化传统。东方文化对过去的眷恋自然而然产生了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百般珍视。美国人“喜欢朝前看,几乎总是着眼于未来”。极少美国人对现状感到满足;追求变革,反对传统,力求创新已成为西方国家的时尚。又如在用“前”与“后”分别指称过去与未来时,因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仿佛是面对着过去看问题,因而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及“前所未有”“后继有人”之说;而英语民族的人却正好相反。
(二)词义与文化意象上的差异对翻译工作的影响
词也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联想词义的,而文化意象则是不同民族或社团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认知的形式。英汉两个民族因为生活的环境与生活经历的不同,在词义的联想与文化意象上的一些差异也必然是存在的。英文词语black holes在不同语境中分别可以理解为“军营中的牢房”和“宇宙外部连光都无法穿透的黑洞”。而英国人见到Union Jack一词,则会联想到他们国家的米字旗;美国人如果看到Stars and Stripes这个词,就会使他们联想到他们的“星条旗”,或者是他们的“国歌”。
(三)信仰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文化的信仰千差万别,这些观念上的差异直接间接地在语言和交际行为上表现出来,成为翻译的难题。例如,中西方文化审美观就大相径庭。例如,有一家宾馆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外宾,就在做广告时煞费苦心,把宾馆大大地作了一番描绘。其中有这样的一段句子“十里蛙声不断,九溪曲流潺潺”。依照我们的审美习惯来看,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幽美而且环境也是很娴静的、人人所向往的去处;然而,这样的一段句子放到西方则意义就不同了,英美人讲究的是privacy;他们很讨厌吵闹声,当然包括这里的蛙鸣声。因此,如果我们将原文代表的意思一字不动地全部翻译过去,那效果往往会是适得其反,这也是可想而知的,又如传统中国娇弱无力、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在西方人的眼中很可能被看成是病态;不少美国白人妇女千方百计追求suntanned;据说黑人社区某些学校正在极力宣传“黑即美”(Black is beautiful)的审美观。众所周知,对于我国传说中的动物“龙”(即英文的dragon),中国人历来就把它视为权利和力量和吉祥的象征,因而在中国有着“望子成龙”“龙飞凤舞”“龙腾虎跃”这一系列的吉祥的说法。然而这在英国的文化中,龙(dragon)则变成了一种可怕的怪物(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所以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信仰,类似现象也必然会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因此,在翻译者如果是缺乏对这种文化的个性深刻了解的情况下,就更加难以鉴别词语中的文化内涵,因而才会导致错译或误译了。
(四)在一些地域政治与日常的生活差异中对于翻译的影响
语言与语境、与文化、与社会也是不能分割的。在不同的民族中,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物质环境与生活经历的不同,必然也就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的个性,使得语言富有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例如:Those were days when 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 many an East End home.该句中East End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从地理的分布上来看,英国伦敦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则叫West End,是富人居住的繁华地区;而东区,即East End,则是穷人居住的地区。因此,该句也就应翻译为:那是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也是伦敦贫民区千家万户从不见天日的岁月。又如例句You're American,aren't you?As apple pie.该句若译为“你是美国人,不是吗?像苹果馅饼”则令人费解。apple pie是美国人最为喜爱吃的一种食品,回话者则该用词组来比喻自己是个“地道的美国人”。再看一例句No one is certain how much energy The Big Apple consumes,but the amount must be enormous.句中The Big Apple指“纽约市”,若不知其涉及美国地理知识,则会导致误译。类似的实例不胜枚举,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二、背景的知识在翻译中是很重要的
而背景知识则包括有很多的方面,如文艺、音乐、历史、科技以及农业等。就一般而言,汉译英时就碰到的这种背景知识问题而言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这一点是无需怀疑的。然而在英译汉时,由于我们对其背景知识了解甚微,甚至一无所知,遇到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例如在理解和翻译When good Americans die,they go to Paris.一句时,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我们肯定会译错。该句是Oscar Wilde讲的一句名言,用来讽刺“当时的美国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这些人很是看不起旧大陆,他们表面上总是很彬彬有礼,希望自己死后的灵魂能够升入天堂,但是实际上他们内心是那么的卑鄙,他们也无时无刻不在考虑着怎样过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在旧大陆时候,巴黎就是过这种生活的理想场所。所以Oscar Wilde有感于“正人君子”这种表里不一、极其虚伪的现象,用了讽刺的手法把那些“正人君子”的两面派丑恶嘴脸揭露得无遗:美国的正人君子是活着不去巴黎,但死后一定会去的。
三、小结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背景知识掌握得多少,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因此,要达到真正成功的翻译,重中之重就是翻译者要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掌握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背景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而不能只在语言上做文章。按王佐良先生(1989)的说法,译者应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所谓作“文化人”,就是要尽可能多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不仅精通其语言,还熟悉其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等。然而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因此对翻译者而言,首要的是不断了解和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要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已非难事。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陆建非.跨文化交际随笔[C].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4.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 篇四
跨文化交际翻译活动,在形式上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但在内容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移植.这种活动,不仅受语言形式的束缚,更受文化因素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影响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有效交流与传播.本文从物质文化、观念文化、习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四个方面探讨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并指出译者不仅必须掌握两种语言,还必须熟悉两种文化,诚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作 者:包惠南 BAO Hui-nan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外语系 刊 名: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21(9)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 文化观 可译性限度 文化因素
5.影响找工作的因素英语作文带翻译 篇五
I will graduate soon, so I am so busy finding my future job, at first, I have no idea what kind of job I should take, I want to live near home, so I can see my parents often, what’s more, I also want to find the job which is stable and permanen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people to find a job, the location and the stability are the most common factors.
我很快就要毕业了,因此我现在忙于找工作,刚开始,我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想要住得离家近点,这样我就能经常看到父母,而且,我也想要找到一份稳定并且长期的工作。影响人们找工作的因素有很多,地理位置和稳定性是最常见的因素。
People are willing to find the job which is near home, so they can visit their parents now and then and won’t be feeling lonely. Working far away from home deviates people from their parents, they will homesick, when they feel frustrated, there is no way for them to get comfort from parents. Home is always the harbor for people to get comfort.
人们愿意找一份离家很近的工作,这样他们就能时而不时地看看父母,不会感到孤单。远离家乡的工作让人们离父母也远,他们会想念家,当他们感到沮丧的时候,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家是人们永远的避风港湾。
The stability is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for people to considerate. People don’t want to change their jobs often, so they want to find the job which can work for a lifetime, even though the money is not that much, the sense of stability comforts people.
稳定性是人们考虑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不想要经常换工作,所以他们想要找一份能够从事一生的工作,虽然钱挣得不多,稳定感能给他们带来欣慰。
I take both factors when I find a job, no matter where I go, I always put my family in the first place.
6.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 篇六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 ,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 ,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 ,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 ,分析其理论原理 ,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 ,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关键词:文化 差异 全球化 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 :“所谓翻译 ,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跨文化合作)”、“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因此,怎 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 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 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 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 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正是源于英国的著名历史事件—1815 年滑铁卢之战。所以,如果翻译工作者能多了解彼此语言的传统文化及某些著名历史,这无疑对翻译有很大的帮助。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 认为上帝(god)可创造一切,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的说法。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再如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要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容易。主要问题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因此,译成英语时形意很难兼顾。所以只能传意或重形取其中一种,传意可用英语中现成的成语:One boy’ s boy;two boys are halfa boy;threeboys are no boy.再看下面实例: Being a teacher is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如果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是错误的,因为信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 往往与“上帝”有关,而dust 或clay 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 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latest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消息”,而只宜译为“最新消息”。类似的例子如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th(最新发现),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th(最新发展)等。再看下面的例句“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故事的后面”不能译成“behindthe story”, 英文不这么说, 英语里表达相同意思的地道说法是视角相反的“aheadof the story”(把后面的故事提前说了)。因此, 这个句子可以译成“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the story.”译者如果缺乏对英汉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作深入的了解,就会导致错误或误译。
四.日常谈话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称谓的翻译。称谓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它们反映了习俗风尚和表达习惯。英文里的称谓比较笼统, 比较模糊, 在使用上表现出相对的随便, 它不象中文里的称谓,非得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 这与西方社会的“人为本, 名为用”的价值观及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名分”有关。如父辈的男性亲属, 英语中概以“uncle”称之, 而汉语则有“叔、伯、姑父、舅舅和姨父”等称谓;“cousin”一词也可对应于中文里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姐、表妹”等称谓,因此英译汉时,就必须视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
此外, 我们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尊称, 谦称词或词语,如“××君、××先生、×公、×老”以及“小人、寡人、鄙人”等等。要把这些词语翻译好,恐怕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英语里几乎没有与此相对等的尊称、谦称词语。因此, 在翻译时,只好将就按英语习惯表达,译成Mr.××,而不能把“某某君”译成gentleman ××, 把“某老”译成senior ××,or old ××等等。
五.各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社会 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感受和体验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形成一种独特的观点和认识。而词汇的象征意义是最富有文化气息的联想意义的。譬如,英语有man’s best friend(人 之良友)的说法。谁能想到这是指什么动物呢?说“人之良友”是狗,许多人会觉得奇怪,在中国,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习语几乎都是贬义的: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狗血喷人,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但在英国,人们对狗的看法和我们截然不同,他们喜欢狗忠 实、可靠、聪明、可爱的品质,把它视为忠诚的伙伴,dog在英语(特别是谚语)中往往含有褒情善意。A luck dog 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 把我的朋友看作是你的朋友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Hot dog 热狗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助人过难关;又如“龙”这个词在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外国人却“谈龙色变”,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由于各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习俗,从表面意义和形象构词到深层内涵和文化特征全都一一对应。这样就要求在进行翻译或是跨文化交际中,深刻把握其文化内涵,从而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六.饮食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毋庸置疑,中国是一个有着源远历史的烹饪大国,其复杂的菜系更是举不胜数,当然对于国人来说,一说菜名就知道是什么菜,主料、烹饪方法、形状及口感都了解一清二楚,而对于外国人来说,如果直译的话,就有可能让他们产生误解。譬如,夫妻肺片,民间翻译:Husband and Wife’s Lung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麻婆豆腐,民间翻译:Bean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长满雀斑的女人制做的豆腐);如果是这样翻译给外国游客的客的话,可以想象他们是如何的表情,这顿大餐还进行的下去么? 所以为了避免笑话百出,我们可以这样翻译:夫妻肺片—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泡在辣椒酱里的牛肉和黄牛肚);麻婆豆腐—Mapo Tofu(麻婆豆腐的汉语拼音。有些菜名翻译为避免直译产生误解,我们可以从主料、烹饪方法、形状或口感、人名或地名等方面来着手进行翻译。其中,具有中国餐饮特色的传统食品,使用汉语拼音命名,如饺子:jiaozi;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
国人接受的菜名,使用方言来拼写,如:豆腐:Tofu;中文菜肴名称难以体现其做法及主配料的,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其标注英文注释。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说过“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和更严重的复杂情况”。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可见,要想译作传意, 甚至传神。首先心须克服两种语言所负载的不同的文化差异
综上所述,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影响着语词的翻译。因此,在语词的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义,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如原译文语言与文化因素与译文基本一致时,可采用对等直译法、形象套用法、借用类似法等;如果原文语言的文化因素与译文不对等时,可采取求同存异法、意义 对等法、添加注释法等,当然将一种语言译为不同文化的另一种语言并非容易的事,而将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语词翻译成同样体现文化特色的语词就更是难上加难,有 时难免出现引起读者误解和曲解的翻译。这就要在异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中找一个正确的切合点。
参考文献:1.胡文仲1 文化与交际[M]1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1994.2.邓炎昌,刘润清1语言与 文化[M]1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1994 3.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 ].中国翻译,1998
7.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 篇七
关键词:金锁记,文本外文化因素,赞助人,社会文化体系
《金锁记》发表于1943年,是张爱玲的代表作。1971年,张将其翻译成英文——The Golden Cangue。作为《金锁记》的作者和译者,她比一般译者有更大的自由,但其译文中规中矩,并没有明显增删。这就需要从宏观角度,将作者的翻译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其中的原因。勒菲弗尔认为控制翻译的因素有:“赞助人”(patronage),包括个别的人或团体;第二是由评论家、教师、翻译家等组成的“专业人士”,他们关心诗学(poetics),包括一系列文学要素和观念,即文学在社会中起的作用;第三是意识形态,“指由形式(form)、习俗(convention)、观念(belief)等组成的支配我们行为的网状结构的东西”(罗承丽,2009:41)。
一、赞助人因素
“赞助人”因素对《金锁记》的翻译影响最大。The Golden Cangue收入了夏志清教授所编The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小说集由哥伦比亚大学东方学学会赞助,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属于哥大亚洲研究系列丛书。夏教授在前言中写道:本书可以作为他撰写的《现代中国小说史》的配套读本,每一篇文章前都附有作家介绍。尽管该丛书读者包括了美国的大学生和普通读者,但从赞助人来看,本书目的是学术研究,而非通俗性读本。前言中还说,小说集的目的是向西方展现中国现代小说的“力量和活力”(Hsia,1971),因此,对于所有的翻译,他都做了编辑,力求保障文章的“可读性和对原文的忠实”,除了一些细微改动外,所有的文章都能与原文“句句对应”(Hsia,1971)。鉴于此,张爱玲在翻译很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时,会进行直译,并在她认为有必要的地方,进行注解。最明显的例子是书中经常出现“笑道”,这是旧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词,主要为引出人物的语言而用。霍克斯和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方式,或只译“道”,或不译,即便两者皆译也会照顾说话习惯,译为“said with a smile”等。但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全都直译为了“said,smiling”这种比较生硬的说法。
二、社会文化体系
1956年张爱玲赴美后,开始用英文进行写作。夏志清教授对《金锁记》推崇备至,张爱玲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希望自己的得意之作也能进入美国市场。然而《金锁记》原文不足四万字,她显然觉得需要讲故事扩展才能打动美国读者。但1956年根据《金锁记》改写的英文小说Pink Tears被出版社拒绝,原因很直白:“所有的人物都令人反感……我们曾经出过几部日本小说,都是微妙的,不像这样squalid。我倒觉得好奇,如果这小说有人出版,不知道批评家怎么说(刘绍铭2013)。”1962年,张将Pink Tears改写成Rouge of The North后,夏教授建议张爱玲向美国杂志社投稿,但张在回信中说:“‘星期六晚报’的小说似乎不是公式化就是名作家的。‘Esquire’新文艺腔极重,小型杂志也是文艺气氛较明显。”她这时应该意识到自己作品的风格与美国主流文学界的风潮不符。的确,美国20世纪50和60年代是“垮掉的一待”和“黑色幽默”的天下。同时,作为一个来自东方国度的作家,她笔下的人物不符合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1967年,Rouge of The North终于在伦敦出版,但反响平平。因为“洋人所接触的现代中国小说人物,都是可怜虫居多;否则便是十恶不赦的地主、官僚之类,很少‘居间’的,像银姊(七巧)这类‘眼睛瞄法瞄法,小奸小坏’的人物,所以不习惯(水晶,2004:26)。”1968年,张将Rouge of The North译成了中文小说《怨女》,在台湾出版。尽管与《怨女》与《金锁记》已经是两部不同的作品,但始终没有取得与《金锁记》一样的轰动。60年代末,张受夏教授之邀,翻译《金锁记》,可以说是一次无奈的回归。此时她的心态,已经有了重大变化,不会再想着迎合,而是试图向美国读者原汁原味地呈现她笔下的中国和中国文化。
可以看出,《金锁记》的翻译过程历经曲折,中间经历了针对原文的三次“再创作”后才有了如今的译本。因而文本外文化因素对译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分析翻译作品时,应树立文化翻译观。文化翻译理论能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Hsia C.T.(ed.).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M].New York&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1.
[2]罗承丽.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3]水晶.替张爱玲补妆[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8.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 篇八
【关键词】文化语境 社会因素 英汉翻译
语言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交际的工具,也是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翻译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在不同的语言社会之间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内容。语言影响文化和社会,文化和社会会影响语言环境的形成,从而对英汉翻译活动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想用一种语言文化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文化,翻译者就必须较全面地掌握不同的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那么,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产生怎么的影响作用呢?下面将从理论基础和例证分析两个方面浅析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
一、理论基础
1.文化语境。语境是由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的,即语言使用的环境。他认为语境如果脱离了语言,那么语言便只是臆造的没有意义的东西。同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境可以分为两种——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行为发生时周围的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而关于什么事文化语境这个问题,学者们从角度和层面诠释了文化语境。胡壮麟认为“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环境则来源于文化语境”。黄国文给文化语境下了这样的定义:“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契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定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文化语境’。”蒋坚松和彭利元又提出文化语境“是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心理和人类思维的共同认识。”根据文化语境的上述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文化语境,指的是那些对语义有着制约作用的、语言之外的因素,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由于英汉两种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译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2.社会因素。所谓社会因素则是指社会上各种事物,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交往,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会舆论,地理环境,教育水平,风俗习惯等等。它们的存在和作用是强有力的,影响着人们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社会背景的不同是影响英汉翻译的最大瓶颈。因此,译者要想清楚准确的传达反映原著的内容和思想,就要在良好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上,更要了解两种语言的语言文化背景,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将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
二、例证分析
1.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随着翻译的发展,翻译工作的内容也已经从简单的语言词汇的转换变成了两种社会文化的传播过程。因此我们要深刻的了解到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下文笔者将试图从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作用:
(1)历史传统。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些短语或词汇看上去不难理解,但是如果不结合这些词汇的历史文化背景便很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Achilles ’ Heel”,原指仙女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罩”,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入冥河,但是却留下了全身唯一一处死穴。现指“致命的弱点,要害”。同样,汉语中的“鸿门宴”应译为“Hong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 如果译者不了解在当时中国楚汉象征的历史背景,只会简单地直译为Hongmen Feast,读者只会将其理解为就是常见的宴席,而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2)宗教信仰。另一个对翻译活动影响较为明显的因素就是宗教信仰。中西方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不尽相同,这对翻译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要求。宗教信仰差异要求译者更精准的在不同宗教信仰间表达词语的社会文化含义。例如中国文化中关于佛教的俗语“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这些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在英语为主的西方国家里,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使西方人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产物,类似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西方社会文化中语言和思维的表达甚至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例如“God bless you.”、“God be with you.”等。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宗教信仰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避免翻译失当。
(3)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决定语言表达方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方式在处理分析原文,翻译要针对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这样可以是译文有更高的观赏性,也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
如“布衣蔬食”这个成语常用来表示节俭朴实之意,将其英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到译语的文化语境,避免引起误解。现代西方人士普遍认为蔬菜是营养健康的食品,棉麻是时尚健康的布料,它们的价格往往高于鱼、肉黑人化纤制品。如果将“布衣蔬食”直译为“wear clothes of cotton and eat vegetable”,西方读者不可能意识到这是在形容一种节约简朴的生活方式。在充分进行语境分析的前提下,不防将这一成语译为“wear coarse clothes and eat simple food”,以避免原译在译语文化中可能导致的对蕴含意义的误解。颜色类的词语在英汉文化中也具有较大的差异,颜色意象所表达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红色在中国人眼中代表热烈,忠勇,但在英语中则更多的用来表示人物的性格火爆;黄色和金色表示权威和天神,但是英语文化中更多的认为黄色表示内心胆怯,等等。因此,为了避免译文中意象理解的混乱,一些具有特殊含义或意象认同不吻合的词汇最好不要直译。
(4)价值取向。 在价值取向方面,英汉两种社会文化也具有较大的不同。中国人崇尚儒学,强调“中庸”,因此中国人在言语交谈或文字中更注重表达含蓄和内敛。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强调进取,认为个人力量和意志是成功的关键。正因为价值取向的差异,中国人经常在听到别人对自己说“You are amazing!”的时候会回答“No.”西方人则会很高兴的回答“Thank you.”也正是因为西方文化更重视跟人的价值,因此英文日常交谈中会将年龄,婚姻等问题看做是个人的隐私,这点也与中国社会有一定差异。
nlc202309012034
综合以上几点,翻译活动受历史文化思维等多方面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语言和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精准的理解原语的语境,从而采用适用的方法。
2.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翻译活动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呈现出一个开放的活动场,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翻译活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交流活动,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由此可见,英汉翻译活动不仅受文化语境的影响还受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制约。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或许不如历史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影响广泛,但是地理环境可以造就特定的文化,从而衍生出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以英国为例,英国四面环海,距离欧洲大陆最近也有三十多公里之遥,英国人早期的生活很大程度依赖于海,他们在与海斗争中创造了“海的文化”,这一文化在部分词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英国文化的日常用词中,海文化可见一斑,英国人经常用“fish”组成复合词,例如“cold fish”用来形容“冷漠的人”;同理,中国漫长的发展历史都处于农耕环境中,因而产生了“农业文化”,例如“天涯何处无芳草”、“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等等。
(2)地域政治。语言与政治是不可分割的。在不同的社会中,由于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不同,必然也就存在着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得语言富有而且具有浓厚的政治民族色彩。例如:“Those were days when 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 many an EastEnd home.”该句中EastEnd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从地理的分布上来看,英国伦敦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则叫WestEnd,是富人居住的繁华地区;而东区,即EastEnd,则是穷人居住的地方。因此,该句也就应翻译为:那是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期,也是伦敦贫民区千家万户从不见天日的岁月。
(3)风俗习惯。人类的语言源自社会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生活的人们就具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就有了相同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有截然相反的意思。最典型的莫过于对“龙”这个意象的理解。在中国文化中,“龙”已经被神化了,中国人也常以“龙的传人”在形容自己。中国古代的皇帝更是“真龙天子”。但在英语文化中,“dragon”的文化意象却是大相径庭的,是魔鬼的化身。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与习俗的差异,不同地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甚相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这些文化层面的差异,才能更加请准的表达出原语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社会背景知识掌握得多少,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曾经指出,翻译时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由此可见,要达到真正成功的翻译,翻译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语言知识,还要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掌握全面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如果想达到两种语言清晰准确的交流,就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参照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将二者结合起来。总之,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有直接影响。所以,在英汉翻译活动中恰当的翻译策略是英汉翻译活动有效进行的保障。
参考文献:
[1]C.K.Ogden,I.A.Richards.The Meaning of Meaning[M].New York:HBJ,1946.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黄国文.语篇分析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蒋坚松,彭利元.文化语境与中国典籍翻译[J].中国外语,2006.
[5]包惠南.文化语境和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6]陈宏薇.新编汉语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鲍明捷.对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报,2006,(5):19-22.
[8]S.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ds[M].London:Routledge,1994.
9.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 篇九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群,是应用复制技术完成文化传播的商业活动的总和。现代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它们建立在大规模复制技术之上,履行最广泛传播的功能,经商业动机的刺激和经济链条的中介,迅速向传统文化艺术的原创和保存两个基本环节渗透;将原创变成资源开发,将保存变成展示,并将整个过程奠定在现代知识产权之上。其实,理解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产业”。产业本身具有技术性和商业性的所有特点。此外,文化产业还应具有文化的一些特性,一是文化产业所推销的产品(或服务)主要通过对原创文化符号大批地复制出来;二是文化产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社会功能在于文化传播。
一、文化产业的特点
作为一种产业,文化产业既有与其他产业的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概括起来,文化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经济性
文化产业把文化要素作为经营对象,以社会的精神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手段配置文化经济资源,按专业化生产的要求组织文化生产要素,把生产、再生产、传播、消费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集约经营、联合经营、规模经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些都表明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性。文化产业企业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主要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主要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
(二)意识形态性
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较,文化产业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它的意识形态性。兼具意识形态性和经济性是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文化产业以提供知识信息、文字、音像、艺术、理论智慧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些文化产品是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的特殊产品。作为满足精神需求的产业,文化产业的主要成果——文化产品同物质产品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首先表现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性。文化产品,包含有艺术工作者所持有的政治观点、社会观点、哲学观点、历史观点、艺术观点等等。这些观点对消费者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的道德导向作用。文化产品须具价值观,即文化产品的道德性,这就意味着文化产业不可能放弃宣传教化功能。文化产业还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一方面,其产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从经营中获得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它不是单纯的生产部门,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重要阵地和重要载体,是宣传战线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文化产业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三)知识性与原创性
知识是文化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人的精神、智慧与思想是文化产业的内核,是文化财富的直接来源。在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中,新的创意是文化产业的起点,其余所有的环节——生产、再生产和交换都是围绕知识和创意展开的。文化产业的知识性主要体现在必须运用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去整合、发展产业,创造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每一项文化产品,不论是文学的还是艺术的,都不能相同,都必须具有原创性。文化产业的核心就在于“原创性”。伟大的文化艺术作品总是唯一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没有一个产业像文化产业这样依赖原创性而存在。
(四)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
文化产业所推销的产品或服务,主要是通过对原创文化符号大批复制生产出来的,具有可复制性。所谓复制就是依照原创作品制作成具有同样内容的文化产品。如果没有复制,文化产品就没有批量生产的可能,也就失去了向产业化经营转变的可能。现代文化产业正是随着复制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
二、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对一国的文化也有着重大影响。任何时候,它都具有战略意义。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实际上已经把文化产业提到战略高度。文化产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文化产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综合国力主要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志。但是光有硬实力是不够的,还要有以文化为中心的软实力。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大国身份的获得及其存续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文化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国的崛起,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并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乃至整个世界产生影响。如果一个大国不能为国际提供一种先进且成熟的文化形态和具有引导力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不仅难以被其他国家认可,可能其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将难以为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单凭经济“一条腿走路”是不够的,仅有物质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支持是难以走远的,我们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谋求中国崛起的新优势。提升文化软实力,就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要认识到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非常必要。我们应抓住时机,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迅速建立起我们自己强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升级。中国的和平崛起—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支持,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这一重要阵地。
(二)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1.文化产业成本不高,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很少,无形经济价值高,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中的很多行业,成本就是创意者的头脑、一些技术和创意灵感。三五个人,一间房屋,几台电脑,也可以从事文化创意工作。这是文化产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少,很少破坏和污染坏境,具有扩大就业、提供税收、提高所在地知名度、宣传地域特色等诸多优点,无形经济价值极高。世界各大城市纷纷打造“创意城市”,例如美国把文化产业称为“脸蛋工业”就是这个原因。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中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一个,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2.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扩大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后,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这些需求就是文化产业的市场所在。人们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增加,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的需求增加,即使物质层次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的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究结实、耐用,而更多地关注美、时髦、品牌与流行。许多消费活动,与其说是物质消费,不如说是在“精神消费”的过程中同时也做了“物质消费”。从国家的经济发展层面来看,文化产业可以帮助中国启动内需,刺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中国传统工业品出口受阻,发展文化产业尤具现实意义。
3.文化产业是未来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知识化是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是以文化知识为经营对象的行业,是知识社会的时代需求。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出,2030年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知识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人做过“24小时”与“一秒钟”发人深省的对比,发现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一千多万年的时间,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五千多年,如果把人类历史比作“24小时”那么有文字的历史还不到“半分钟”,而人类产业革命的历史则只有“一秒钟”。人们可以看到在这短短的“半分钟”,甚至“一秒钟”之中,人类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其中的关键就是财富的增值既非取决于人的体力,也非取决于环境、资源等,而是取决于人的智慧、人的知识和人的文化素质。
在文化产业中,知识是比原材料、资本更为重要的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未来的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将日益凸显。文化产业也是经济信息化的时代需求。经济信息化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另一个趋势。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己呈现出不可遏制的态势。畜牧业、农业、商业、工业各种产业形态先后出现,带给人类社会一次又一次的巨大改变。而今,庞大的信息需求使得信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电子通讯和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当今,信息已成为最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信息的生产、加工、挑选、保存、保密、传递等都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与日本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角逐中失败,但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凭借在信息产业方面的巨大优势,重现经济活力。美国出现了一大批信息产业巨头,如谷歌、亚马逊、时代华纳等,至今依然生机勃勃。不容置疑,文化产业必将是未来信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文化的繁荣和传播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之一,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任何社会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整体,社会的发展意味着这三个方面的整体推进、全面进步。而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依靠的重要途径是文化产业。文化的重要性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文化本身的发展和进步。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文化都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繁荣中国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弘扬民族文化。
三、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个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支撑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政策因素。
(一)需求因素
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在特定条件下会同时存在多层次的需要,但一般情况下总是由占优势的需要决定着人的行为。只有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才会成为消费的动力。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文化娱乐消费将提上日程。
文化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需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前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越来越高,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必然出现,我们认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最核心的优势要素。
(二)供给因素。
能够扩大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增加文化产品增长的因素都属于供给因素1.资金投入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大多数文化行业是知识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产业,需要以丰富的资金为基础,比如电影的制作,网络游戏的开发,数字传媒的建设等都需要大量资金。一般来说,资金投入的多少和产业的发展成正比。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国家来说,资金投入的多少更是直接决定一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资金的投入,再伟大文化创意也变不成财富。例如韩国政府为了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大力投入。中国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必然使得中国文化产业不能快速健康发展。
2.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出现,同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科学技术是文化产业形成和飞速发展的催化剂。反过来,文化产业的繁荣又为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巨大空间。由于科技进步,文化产品消费普及率已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讲,这是极大的推动力。文化的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文化的商品化和物化,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资源、新工具、新载体,这促成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比如,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革新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相应地出现了文化产业的全球化,网络技术的诞生使得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相关文化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3.人才的质量与数量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和依据,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人力资本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这种要求是一种战略需求,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将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需要熟知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技能,而且还要能够处理好商业与文化、商业与艺术、新闻与媒介经营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能够实现最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发展创意文化产业,而且能够凭借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创作出影视作品、漫画及其他出版物等;不仅需要通晓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也要熟悉国际法律法规和国际贸易习惯,了解国际文化产业竞争态势和动向,能够及时正确地制定营销策略,从而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在现代文化产业的竞争中,谁拥有数量多、质量好、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谁就能处于优势地位。文化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一切资源只有通过人的精神加工才可能转化为现实财富,它更能体现人才是企业的经济价值来源和存在的基础这一点。
4.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和人的创意的行业,它对要素的依赖度要大于其他行业。文化内容是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故有些专家和从业人士把文化产业称为内容产业或创意产业。当今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瓶颈就是文化内容不足,文化内容不足的关键就是文化要素资源的不足。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文化资源作为底蕴。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并且一脉相承。这些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不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且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政策因素
文化产业政策是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促进和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文化产业”为政策对象的产业政策。
10.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 篇十
一.内在因素
(一)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其中主要是性别与年龄。女性与男性在文化消费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女性比男性更常从事文化消费活动,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性格、知识、认知、思维等方面都不一样,因而对文化产品的认知和需要也不一样。
(二)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消费者的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实际收入与预期收入的变化都对消费行为有影响。当绝对收入提高时,消费者的购买力就会上升,相对收入与购买力则成反比,而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都与购买力成正比。
(三)心理因素
一般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文化产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包括消费者的兴趣与爱好、需求、动机、认知与能力。
二.外在因素
(一)文化因素
没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并深受这一文化所含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这一影响也延伸到了他们的购买行为。消费者特征因素中的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消费者,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社会价值标准不同,在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上会表现出明显差异。
(二)社会因素
11.文化因素在商标中的翻译 篇十一
关键词: 文化因素 商标 翻译
1.引言
商标的翻译在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成功的商标翻译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好印象,从而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文化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所谓文化或者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性整体。”(刘宓庆,1999:1)由此可见文化的构成因素有多种表现形式。本文将从自然环境、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因素四个方面阐释文化因素在商标中的翻译。
2.自然环境因素
地理因素的影响造就了世界各民族气候、环境的差异。气候带有热带、温带、寒带,地理环境有大陆、海洋、山川、河流等,这对人类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以大陆性气候为主,所以中国人历来喜爱东风。中国人认为东风象征着生机活力,寓意正义,而西风往往与寒冷和凄凉联系在一起,如东风日产的翻译:
Nissan——东风日产。“Nissan”在日语中是“日产”两个字的拼音形式,指日本产业。其被翻译成中文后,却添加了“东风”二字。东风在中国人心中的寓意,毛泽东同志曾有“东风压倒西风”的名言,并沿用至今。在中日关系紧张、很难打开中国市场的情况下,Nissan公司抓住这一点,在其商标汉译的过程中加入“东风”二字,成功地打开了中国市场,取得了销售佳绩。
3.物质文化因素
衣食住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世界各民族的物质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一个民族的食物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例如中国的夫妻肺片、毛血旺、梅菜扣肉等体现了地方的饮食文化,然而其表达方式和翻译方法多种多样。民族服装及其制作原料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中国的汉服、中山装、旗袍,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等,承载着不同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住房也体现着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如中国北方的土炕和陕西窑洞、瑞士的农舍(chalet)及西班牙的客栈(posada)等反映了各民族国家不同的风土民俗文化。如Nike商标的翻译:
Nike——耐克
“Nike”一词本身意为“胜利女神”。在古希腊神话中,女神Nike是提坦帕拉斯与斯坦克斯的女儿,罗马名字叫Victoria,是胜利的化身。这样的形象使得Nike运动品牌在西方国家里取得了销售佳绩,然而汉语文化中却没有这样的人物形象,直译又没法被大家接受。为了克服这个问题,Nike公司舍弃了其品牌名字的原有文化含义,而是用“耐克”二字反应品牌的质量与性能,从而在中国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词包括社会习俗、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社会关系和组织机构等,反映了人际关系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杨平,2006)。由于受中华民族早期农业社会和农耕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人民把解决温饱问题当做生活的第一要素。所以人们见面会问:“吃了没有?”与此同时还形成大量与“吃”有关的习语,如:欺软怕硬、铁饭碗、吃闭门羹等。而西方早期航海业发达,从而孕育了航海文化,人们碰面会讨论天气,这一习惯延续至今。如国内企业四通公司产品商标的英译:
四通——STONE
Stone为北京四通集团公司产品的英译。在汉语文化中,“四通”具有多重文化内涵,有“四通八达、通道多”之意,寓意四通公司科技的尖端,信息的敏锐。然而在目的语文化中,被译为stone,虽然源文化信息被转换,但实现了音与意的结合。石头在西方寓意坚强坚韧,而商标译作stone体现了勇于挑战的硬碰硬的心态,这样的翻译在目的语环境下取得了巨大成功。
5.精神文化因素
精神文化包括政治概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人民谈论的政治概念也不一样。在中国,人民会谈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等政治概念;美国人民谈论的是民主、自由、个人主义等政治概念。宗教信仰和习俗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如佛教中有极乐世界、救苦救难的菩萨等概念,基督教中有原罪、永生、救主等教义,伊斯兰教里有先知、斋月等概念。可见精神文化存在很多差异,翻译中要尊重差异,反复推敲翻译。如福特汽车公司产品商标的翻译:
Transit——全顺
Transit是美国福特汽车企业推出的产品,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其商标被译为“全顺”,寓意为一路平安。正如其广告词所说的“全顺一路,安全到家”,商标的翻译顺应了中国“平安顺利”的文化中语境,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6.结语
语言与文化相互蕴含,语言承载文化,文化体现语言。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各民族使用的语言的不同,同时产生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承认和正视这些差异,尊重和重视目的语文化,并做到在尽量忠实原文的同时,将文化因素翻译出来。商标的创造性翻译是企业打入国外市场的试金石,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结合具体的商标翻译例子,从自然环境因素、物质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四个方面阐释了商标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2.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篇十二
文化是一极其复杂的概念,内涵极其丰富,几乎包含了物质和精神的每一个方面。单从结构上分析,文化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物质文化、公共文化、心理文化。文化结构中的物质文化和公共文化通常被称作表层文化,而心理文化则被称为内涵文化,同时,心理文化不仅是文化的精髓,它还统治着物质文化和公共文化。
(一)西方关于文化结构的理论
尽管大量关于文化的定义已经给出,但什么是文化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Kroeber和Kluckhohn给出了文化的定义:
Cultureconsistsof patterns, explicit animplicit of andforbehavioracquiredandtransmittedby symbols, constituting the distinctive achievement of human groups, including their embodiment in artifacts;the essential core of culture consists of traditional ideas and especially the attached values.Culture system may, on the one hand, be considered as products of action, on the other hand, as conditioning elements of futureaction (Katan, 1999:16)
Trompenaars在其“RidingtheWavwsof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关于文化三层的模式(Trompenaars, 1993:22-23):外层(人工制品)是最可见的一层,他将这一层称为显性层,制度的制定、法律和政治制度也归于这一层;中间层介于准则和价值之间;最后一层是核心,它是不可见的,Trompenaars称之为“隐性”,这是文化的核心。
(二)关于文化结构的中国理论
文化结构的理论在中国经两个著名的学者进一步发展。梁漱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终身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在《中西方文化与心理学》一书中,梁漱溟讨论了文化的三个方面:物质生活,人类生存所需的所有物质资料;社会生活,如宗教、哲学、科学与艺术。庞濮,著名文化研究者,给出了“文化结构”这一名词。在《文化与民族及时代的关系》一书中,他解释了文化结构的含义:外层的物质;核心的心理;中间层是两者的结合,物质方面的意识,如理论、系统以及行为。
二、翻译方法
文化及其结构的复杂性导致了翻译中文化因素翻译的复杂性,文化误译、文化切割是文化因素翻译中出现的两个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这两个问题。
(一)解释
解释意味着译者向读者解释原文的中文化因素。当源文化因素不能用其他语言表达时,译者不应当将原文的格式强加于译文,否则将会歪曲原文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通过改变原文的格式以达到翻译的真实与有效。一方面,如果译文文化中没有原文中涉及的相同的对象或事件且与译者联想的意思不同,如果原文作者没有使用源文化中的重要的文化因素以便创造艺术形象,这样译者可以使用“解释”的译法以便达到向读者转移文化因素的积极作用。
(二)详述
详述作为一种解释方法,意思是通过提供必需的解释性词语消除使读者困惑的隐性含义。正如我们先前提及,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他们各自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至于许多思想、惯用法在母语中很容易理解,而当文章被翻译后就很难让其他国家的人理解。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类思想、惯用法,译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原文加以详述。
(赵辛楣)一肚皮的酒,几乎全化成酸醋———(钱钟书,《围城》)
汉语中,“醋”有另外一个含义“嫉妒”,而在英语中,“醋”是坏脾气、性格不好等的隐含之意。在这一译文中,“in his jealousy”的翻译借用了详述翻译方法,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文化。
(三)注释
注释,脚注或尾注,都可以用于解释某些特定文化特点,这些文化特点包含太多的难以向读者揭示的文化内涵或文化形象。注释有助于帮助译者将源文化的文化信息减少到最低程度,且有助于读者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对译文的理解。
———咱们靠的是实力,不是位置。展品不行,坐在8888洽谈室里谈也不行。(张欣,《首席》)
对一个企业家的事业而言,带有8888数字的房间号将是一个极其顺利的房间,因为8被视为一个吉利数字。这一迷信来源于8的发音,8与发财的“发”同音。
(四)改写
改写, 即“the re-expression of something written or said in different words, especially words that are easier to understand” (Longman’s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 .
改写作为翻译的一种解释方法,是将原文的观点与体现的精神转移到译文中。这一方法常用于成语、隐喻的翻译。
不到黄河心不死,在失败中重新站起来。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 中国人将其视作“母亲河”, 汉语中有很多关于她的文化积淀的成语, 这些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是很难于理解的。如果“不到黄河”被译为“untilonereachestheYellowRiver”, 读者对这样的译文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我们将其译改译为“until allisover”.
三、结论
文化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基本翻译过程,它尽可能再现了原文的意识内涵与格式,尽可能多的保留了原文的文体风格。文化翻译应遵循以下规则:
【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推荐阅读:
语境因素对汉英翻译措词的影响10-14
影响找工作的因素英语作文带翻译10-15
英汉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文化负载词语01-25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外文文献翻译11-26
影响游戏的因素11-23
影响工期的因素分析09-20
社会政策的影响因素11-18
影响成功的五大因素01-25
影响执行力的因素07-05
影响金属拉伸试验的因素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