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2024-10-25

关于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共6篇)

1.关于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篇一

当前农资市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农资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超范围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由于春耕存在季节性因素,部分个体农资经营业户受短期利益驱动,尽可能增加经营品种,致使超范围经营现象屡禁不止,如核准经营种子的业户经营了饲料,核准经营复合肥的业户经营了化肥,还有的经营非农资产品的业户经营了农资产品。在我市查处的农资市场违法案件中,超范围经营占40%。

二是部分农资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还需进一步规范。农资商品经营主体比较复杂,农资公司、供销社的很多经营点被个人承包,他们临时建店,售完就走。进货的渠道也不明晰,有的连进货发票都没有,销售的农资产品多数不明码标价,因此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部分农资经营者和生产厂家在经营中还存在虚假广告宣传,随意改变产品的标签和包装,欺骗消费者,有的还利用农民鉴别能力差、农村检测水平低的现状,低价抛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

三是种子管理中存在漏洞亟需弥补。目前新的种子品种上市较快,品种审定滞后于推广,大量新品种种子未经审定就进入销售市场,增大了监督管理难度,加上部分种子经营业户购销台帐不完善,销售的种子来源不清,去向不明,带来很多种子质量安全隐患。

四是行政监管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近年来工商及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城镇农资经营市场的经营秩序得到了较好的维护。但是由于农资经营户多数分散在农村,点多面广,执法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仅仅依靠清理整顿,难以收到理想的监督管理效果。

二、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的几点

一要把握“三个结合”,全面加强监管。即将农资市场清理整顿行动与查处取缔无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相结合、与“打虚假树诚信”广告专项整治行动相结合、与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行动相结合,将农资市场整顿工作列为上述三项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他各项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推进,一起检查,一起督办。

二要加大“六个力度”,从严实施监管。一是进一步加大市场主体准入把关力度。严格执行重点农资产品主渠道经营规定,坚决取缔无照经营,清理超范围经营,进一步规范农资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二是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坚持开展市场巡查,完善质量抽检工作制度,建立农资市场预警机制,及时受理群众申诉举报,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违法案件。三是进一步加大农资市场科学监管体系和长效监管机制的建设力度。逐步建立以农资经营者信用管理为基础,以农资

商品质量承诺为补充,以农资商品监测为手段,以加强日常监管为保障的农资商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向群众宣传有关农资产品的质量鉴别知识和方法,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使不法经营行为无立足之地。同时,对典型案例及时曝光,震慑不法分子,达到处理一起案件,警示一批业户,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五是进一步加大与有关单位和部门协调配合力度。在工作中,我们将注重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综合治理,形成农资市场监管的合力,共同把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抓出成效。六是进一步加大农资商品现代化流通体制的完善力度。加大支持服务力度,会同或配合农业、供销等部门,鼓励和扶持规模大、信誉好的龙头农资经销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品牌经营、代理专卖等现代流通方式,确保农资商品质量。同时,从规范经营、强化制度建设入手,从农民群众反映好的农资连锁经营企业中选取部分联系点,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发挥联系点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其他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健康发展。

3、抓好“三个落实”,扎实推进监管。一是重点落实。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农资经销网点(店)为重点地区;以集中交易的各类农资批发市场为重点市场;以肥料、农药、种子、农膜、农机及零配件等为重点农资商品。二是责任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如果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要追究哪个环节当事人的责任,哪个单位出现问题,就追究哪个单位分管局长的责任。三是督办落实。为确

保清理整顿行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要加强对农资市场监管进行重点督办检查。检查前不通知,查后结果进行排名通报,督促基层作实功、求实效,确保清理整顿行动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2.关于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篇二

根据上图的数据显示,在整个银行业中,不同类型的银行不良贷款率相差巨大,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更是明显高于其他银行。

一、农村信用社及其贷款

(一)农村信用社的概念

农村信用社是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保障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依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特点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的特征

1. 以“三农”为服务对象。

这是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银行本质的不同,农村信用社在定位时,就是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这样的市场定位,使农民成为了信贷的主要对象。农民的还款能力不同于拥有净资产的企业和固定收入的城镇居民,无形中增加了农信社的信贷风险。

2. 以“社区”为服务范围。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信用社多按行政区划划分。其存款多是源于当地农村居民和企业,贷款也主要发放在当地,由此,信贷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农户与信贷人员熟络影响信贷评级客观性等都为信用社发展带来困境。

3. 以“季节”为贷款周期。

农业生产拥有季节性,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具有季节性。从化肥种子以及牲畜的采购开始,经历培育饲养到最终收获出售,资金变为物资再重新变为资金的过程是具有季节性的,在此期间集中贷款并且资金回流困难给农信社带来不能避免的信贷压力。

4. 以“分散”为贷款特点。

农信社贷款不同于其他银行贷款,具有金额小却极为分散的特点。农村居民的居住因地形而异,例如北方平原地广人稀,行政区中的自然村距离遥远。这就为信贷人员营销和回访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5. 以“低利”为主要特征。

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低利,一方面源于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制约,要求农村信用社实行信贷倾斜,为农民在利率上提供优惠。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传统的靠天吃饭,自然灾害,农产品销售情况等客观因素直接影响贷款的收回。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信息数据库不完善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类型为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在贷款受理及调查阶段,基层信贷员会收集农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其身份信息,居住信息,个人收入及资产情况等。正如农信社按照行政区划进行服务的特点,信贷员们在工作中会常年负责部分农户,信息的收集也主要依靠以前年度信息传承,不能定期及时更新。加之,现有的信息采集表内容相对局限,无法对贷款农户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致使农户信用评价工作的信息基础薄弱。再者,农村信用社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落后于其他银行,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沟通渠道和信息分享平台,不利于客户信息的传递和数据库的完善。

(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在农信社内部建有一套内控制度,同时在基层网点也有一系列贷款业务操作规范,但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些控制措施却大打折扣。首先,信贷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工作中随意性高,有规不依,有章不循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由于信贷业务中存在强制摊派的情况,致使信贷人员迫于压力,讲一些信用度较差的客户也纳入其中,导致发生不良贷款的风险增加。再次,管理层的监管不严格,当信贷人员出现违规操作时,为了达成任务指标,管理层漠视不作处理。

(三)未充分落实实贷实付制度

在贷款发放环节,银监会要求银行建立全流程的精细化贷款管理模式。实贷实付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被挪作他用的风险,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由于农信社为农服务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使实贷实付在执行上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例如,某化肥品牌降价促销会使农民大量购买囤积,资金一次性支出巨大,没有时间规律。再加之农业生产中零星支出较多,随意性更强,能够开具正规发票的机会少,不利于资金监管。最后农户生产支出与生活支出多混在一起,很难分开核算,也使实贷实付制度落实变得更为困难。

(四)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贷后管理一直是贷款管理薄弱的环节,银行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在农信社这个难题尤为明显。资金贷给农户以后,由农户自己根据生产所需进行资金的使用,具体用于农业生产还是挪为他用,信贷人员很难进行监督管理。其次,在实际工作中,信贷人员数量有限,经常出现一个信贷人员同时负责几十上百个农户的情况,信贷人员没有足够的经历深入到每户了解情况,因而管理流于形式也在所难免。

(五)内部审计作用薄弱

首先,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内部审计部门处于管理层的领导下,与其他部门例如财务部,人力资源部门平行,这样的层级关系,使内审部门很难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他部门的工作,更别说监督管理层是否徇私舞弊。其次,内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农信社的内审部门中工作的人员多数是内部的老员工,对于审计知识不了解,也很少接受系统知识的培训,难以使内审发挥作用。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

(一)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数据库

在农户信息搜集的环节中,信贷人员应该与村长等自然村的管理者取得联系,搜集更加全面的农户信息资料。同时,信贷人员可以考虑建立农户关系网,直系亲属之间的相互借贷融资可能成为信贷风险的另外源头。最后,要形成动态信息管理的制度和意识,不断丰富和修改农户信息数据库。

(二)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

对信贷人员进行信贷风险和内部控制的相关培训,使信贷人员认识到内部控制设计的初衷是降低信贷风险,保护信贷人员避免发放不良贷款而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建立一套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不仅强调贷款任务的完成情况,也要将贷款的收回作为衡量信贷员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绩效考核的方法促使信贷人员提高风险意识。

(三)合理落实实贷实付制度

在贷款前充分了解农户贷款的使用计划,尽可能制定合理的贷款使用计划。同时加强对于历年农户贷款使用情况的了解分析,掌握其中规律,可以采用试点方式,对农户实施分次贷款,对试点农户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一旦发现挪用贷款或其他违法违规情况发生,及时冻结剩余贷款,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四)适当增加信贷人员数量

结合农信社服务三农的业务特点,其应当适当增加信贷人员的数量。目前一名信贷员负责的农户数量过多,致使信息采集,后续跟踪管理都无法充分落实,农信社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增加信贷人员数目,同时提高信贷人员素质,信贷风险更多的是靠信息的搜集和数据的分析得出,招聘高素质的信贷人员可以降低信贷风险。

(五)增强内部审计作用

内部审计的地位应当改变,缺乏独立性的内审是无法为管理层起到监督作用的。与此同时,内审部门应当聘用审计专业人员,执行审计程序,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内部控制运行有效。管理层也应客观地理解内审的作用,除了监管以外,内审还强调为内部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管理层应当使内审真正参与到银行系统运行中来,为决策管理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王会金,王璨.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现实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1(6):45-47

3.关于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篇三

当前信贷业务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省联社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银行、银监局等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以争创一流金融机构为目标,秉承“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经营理念,坚持四个面向的市场定位和“一二三四六”的发展战略,指导全省农村信用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省信用社不断强化管理,信贷业务稳步发展,资产质量大幅提升,各项经营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一、信贷资产规模大、结构优、质量高。

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多年来,邹平农商行紧紧围绕业务发展这条主线,立足三农,不断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截至2010年9月末,全行各项贷款余额达53.04亿元,较2004年末增加37.8亿元,增幅248.12%。其中涉农贷款余额49.82亿元,较2004年末增加28.9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9.26亿元,较2004年末增加9.57亿元。涉农和农户贷款余额均居全市金融机构首位。在做好信贷支农的同时,积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10年9月末,全行公司类贷款余额31.82亿元,较2004年增长25.16亿元,增幅为378%。

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在不断扩大信贷规模的同时,严格落实省联社、办事处各项信贷政策,抓住省、市和县区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地有利时机,积极落实“进、保、控、压、退”的行业信贷政策, 以“黄河三角洲大开发,创建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指引,严控潜在风险较大领域贷款,果断停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资金支持,加大对高效农业、绿色环保等领域的信贷投放,确保信贷投放总量适度、结构得当、节奏合理、质量良好。

信贷资产质量持续提高。在省联社的指导和管理下,邹平农商行积极做好票据兑付工作,大胆尝试不良资产政府置换、打包拍卖不良贷款、内部竞价招标清收不良贷款等方式,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截至2010年9月末,全行不良贷款占比1.68%,较开始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2006年末降低了6.1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4.41%,较2006年末提高了4.86个百分点;拨备充足率314.02%,较2006年末提高了260.09个百分点。

二、信贷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在省联社制定出台信贷管理基本制度等系统性制度办法的基础上,该行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积极强化措施,全面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形成了辖内工作办事按制度,操作按程序,岗位相制衡,过程有监督,违规有处罚的信贷管理长效机制。

首先是全面规范信贷流程。结合省联社在该行推行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试点工作,笔者对信贷流程进行了梳理、规范。积极完善流动资金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操作流程,切实落实贷款资金监督。

其次是在完善现有贷款流程的基础上,对借款合同相关条款进行了完善。在借款合同中增加了贷款资金的支付方式和贷款人受托支付的金额标准、贷款资金支付的限制、禁止行为、借款人在支付贷款资金时应提供的相关资料等为内容的“支付”条款。

最后是按照贷款新规关于审贷分离、贷放分控的有关要求,该行单独设立了贷款资金发放监督岗位,制订了贷款资金监督柜的岗位职责。对会计主管岗位职责按照贷款新规有关要求进行了相应调整,从而进一步规范了贷款支付行为,由以前的“实贷实存”模式,逐步向“实贷实付”模式转变,确保了贷款资金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防止借款人资金被挪用及“顶冒名”等违规行为的出现,促进了贷款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有效提高了风险防范能力。

三、信贷环境逐步改善。

该行始终把加强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与提高资产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由于整个信用评定过程公开透明,贷款全部实行“两证一印”到柜台办理,面对面服务,有效杜绝了各种违规贷款、人情贷款及以贷谋私等不良行为,防范了信贷风险。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农民诚信意识,改善了金融生态环境,农民诚信意识和主动还款意识明显增强,贷款逾期率明显下降。目前,该行共评定信用村829个,信用户17506户,授信金额 54874 万元。

信贷业务的发展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信社要想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信贷业务的发展总体上应坚持“立足三农,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管理”的方针。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信贷业务发展策略。从邹平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看,邹平农商行信贷业务的发展要坚持“一个重点,两个创新和三个转变”。

一、信贷业务要突出一个重点。就是要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邹平县实施的是工业强县战略,工业比重占全县经济比重的80%。纺织、钢铁、能源、电力等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支撑邹平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良好的市场和经济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中小企业在邹平县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邹平农商行应紧抓中小企业作信贷文章,用实用活信贷规模,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发展。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效益的快速发展。

二、信贷业务要坚持“两个创新”。一是加大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该行应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例如该行在保证风险可控,手续合规的前提下,创新推出了林权质押贷款、养殖水面抵押贷款等信贷业务品种,有效的解决了农民贷款和担保难的问题,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需求。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将住房按揭、消费贷款、理财业务等金融产品推广到农村地区,更好的满足了农民衣食住行等消费需求。二是加强信贷管理上创新,在做好中小企业评级体系、公司类贷款集中管理、信贷专管员制度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例如该行正在试行的业务定价办法。在借鉴滨海银行先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邹平实际,笔者对城区内营业网点客户经理业务进行了定价,由行总部直接考核到人,实行月考核,月兑现。首先由各支行根据自身业务需要上报本网点需要的客户经理人数,行总部平衡各网点人员情况后,确定县城各网点客户经理岗位数。按照所投单位1:3的比例确定客户经理候选人,由支行行长从候选人中选择本单位所需数量的客户经理。没有选择够数量的支行(分理处),由行总部根据所剩竞标人员情况,统一安排客户经理。原单位没有竞得客户经理岗位的客户经理向一级支行进行分流。客户经理一经竞标成功,可在城区内自由营销、公关客户,不受县城区域限制。这一举措,进一步提高了我行城区网点业务市场占有率和信贷工作质量。截至目前,该行城区网点存款余额达25.69亿元,占全行存款的40.5%;贷款余额达20.85亿元,占全行贷款的38.7%。

三、信贷业务要实现“三个转变”。近年来,邹平县农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邹平是全省第一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常年全县生产粮食50万吨,棉花2万吨。像焦桥刘道口禽蛋批发市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禽蛋集散地,日成交鲜蛋200吨。邹平水杏、长山山药、好生花卉种植、魏桥韭苔、码头白玉芸豆、九户牛奶都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产品名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农业龙头企业。像中日合资日清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全县蔬菜基地发展的龙头,拥有世界一流肉食品加工设备的邹平肉食品加工厂成为全县畜牧业发展的龙头,还拥有魏桥纺织、果品公司、芳绿、西王、利生等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日趋明显。针对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邹平农商行应牢固树立“大三农”的发展意识,充分利用全行营业网点多,金融覆盖面广,利率定价灵活的优势,加大对特色化和产业化农业的信贷支持。实现从主要支持传统的三农领域到支持现代市场化的“三农”领域的转变;实现从主要支持传统农业的发展到支持农村新环境建设,农民新生活消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转变;实现从支持农村基础产业发展到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转变。只有实现这三个转变,才能更好适应市场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新型的农村市场。

信贷业务如何发展

近年来,省联社在信贷业务发展方面进行多项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我们在信贷方面的改革还有很大的差距,应针对信贷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

合理定位客户群体,加强贷款营销。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贷款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必须改变观念,强化贷款营销工作。一是要强化贷款营销意识。当前,在不少干部职工中存在一种认识,即:目前整个市场资金十分紧缺,供不应求,在农村贷款业务方面基本没有竞争对手,因而加强贷款工作没有多大意义。这是对贷款营销的片面理解,应该改变观念,放弃贷款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偏见和“等客上门”的理念,树立主动出击、寻找市场的信贷营销理念,树立“贷款也是产品,需要主动上门营销”的理念,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贷款营销要因地制宜,充分认识到所处区域的特殊性,加快转变营销理念,合理定位客户群体。应摒弃贷款“垒大户”和“孵小鸡”的双极化观念,实事求是地做好对优质大额贷款户的“拼盘”工作。既注重维系与优质传统客户的良好关系,又要注意规避大额单户贷款的风险,巩固和拓展自身市场份额。对于整个农信系统来说,我们的目标市场是农业或农村经济领域,但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邹平县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是工业强县。上市公司就有5家。中小企业发展较快,农业相对落后。邹平农商行要想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就要做好当地企业金融配套服务,提供适销对路的信贷产品。不同的企业其资金需求、经营商品、所处行业皆不同,农商行要根据其特征为其“量身定做”,推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配套信贷产品,为企业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强化信贷产品创新,为客户量身定做信贷产品。首先考虑市场进入策略,除柜台贷款业务外,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深入,在农村市场形成一个庞大的营销网络;其次实行差异化市场营销策略,由于各地的贷款营销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要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客户提供不同的贷款品种,提供个性化服务。结合邹平经济发展,加快信贷产品的创新,就要把农商行信贷产品创新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不断的调整信贷产品结构,适应“大三农”发展的需求。随着邹平县农户多种经营向规模化、多元化发展,“两小”贷款的额度已不能满足当地农户的需求,要适当调整贷款额度。通过农户联保小组联保贷款,盘活农户现有资产自留山林权、集体林地承包权,对其进行评估并且通过林业部门登记抵押贷款;以农业龙头企业担保贷款,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支持农户种养业的发展;采取企业财产、设备抵押、原材料和产成品质押的方式贷款,支持农户办企业;采取农商行与担保公司合作,以农商行+担保公司+农户的金融合作方式,支持农户从事运输业、服务业、采矿业、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最后采取市场竞争策略,面对同业竞争,要想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推出高质量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在提高服务质量和贷款效益上狠下工夫。

全面盘活不良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邹平农商行在盘活不良贷款方面走在了全省改革的前列,但由于种种原因,余下的这些不良贷款大部分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需根据各地实际的情况,借鉴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的做法,建立资产处置公司实行不良贷款的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对于问题贷款严重,亏损面较大的农信社,可采取集中处理模式,由省政府出资建立或由省联社直接成立一个单独经营机构,来统一处理存在的不良贷款,这便于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显得更加专业化,也可获得更多的法律支持,更好地把实施依法清收不良资产,法院强制执行和集中拍卖,这也有利于借助政府的财政资源来帮助农信社核销不良贷款充实资本金。

信贷风险控制

农信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壮大规模、提高发展速度外,更重要的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必须对贷款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积极探索建立信贷管理的风险防范机制。

第一要提高思想认识,严防道德风险。要强化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使认真履行职责、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成为全员的自觉行动,从而达到防范道德风险的目的。

第二要规范操作行为,严防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基层支行存在的最为普遍的风险,目前,农信社的信贷管理制度已经非常多,内容也比较健全和完善。但这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层层递减的现象,执行效果较差,绝大部分风险都是因部分单位不认真执行制度、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贷管理质量。因此,要强化合规文化建设,教育员工树立合规经营意识,加强对信贷人员操作行为的监管,推行信贷操作“阳光工程”,避免“暗箱操作”,真正做到执行制度无弹性,按章操作不违规。

第三是强化贷款“三查”,严防管理风险。要认真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坚持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加强检查、跟踪监控、及时预警、快速处理的原则,切实抓好贷款管理工作。

首先是严把贷前调查关。切实发挥贷前调查的机制作用,真正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市场销售等做好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该行对辖内账内、账外的不良贷款客户建立了“黑名单”档案,内容包括不良贷款借款人及担保人的详细信息。对向农商行申请贷款的客户我们对照“黑名单”逐笔排查,凡是借款人或担保人出现在“黑名单”中的均实行“一票否决”。此举不仅在贷前调查这一环节起了关键作用,将风险拒于门外,同时对该行清收不良贷款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次是严把贷款审查关。充分发挥信贷专管员职责,严格落实信贷专管员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度、不定期交流制度、例会制度、履职考核制度、尽职免责制度,信贷专管员在贷款审查中严把“对象关”、“手续关”、“审批关”、“放款关”、“款后管理关”五道“风险关”。在实施信贷专管员制度的基础上,该行在贷款审查环节上实行了审查AB岗制度,即在支行分设信贷专管员审查的基础上,业务管理部另设信贷专管员两名。支行信贷专管员作为审查A岗,充分利用对借款人相对熟悉,信息来源畅通的有利条件对贷款进行风险审查与拦截,业务管理部信贷专管员作为审查B岗着重对贷款手续齐全性、信贷政策符合性等进行二次审查,对贷款审查结果以审查确认书的形式反馈至信贷管理前台部门,督促他们进行整改,有效增加了贷款审查深度,确保了贷款风险防控关口前移,违规违纪问题得到及时抵制,促进了贷款的合规性。

4.关于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篇四

一、矿山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矿山工程项目属于施工项目的一种,是指为了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山企业生产的需要,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由施工单位按照限定时间、限定资源和限定质量标准等约束条件完成的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包括地面和地下工程,地面工程主要包括矿用机械设备及设施,如选厂,井塔,卷扬机,压风机通风机等,地下工程包括井巷工程,硐室工程及部分安装工程等。

矿山工程项目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即土建、矿建和机电安装等几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与其他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而言,矿山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矿山工程的工程量大,工期较长和工序复杂等特点,导致各个方面的消耗量比较大。因此对矿山工程的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矿山工程的特点,采取合理的管理手段和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既要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又要保证矿山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提高矿山工程施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矿山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矿山资源的风险性。矿山工程的施工与其他项目施工一样不仅存在施工安全风险,还存在着矿产资源开采的风险。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的矿山地势环境复杂,交通不便,这就给矿山的安全生产和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矿山建设的投资就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并且缺乏一定的预知性,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而也严重影响矿山建设的进度、质量等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2、标准化竞争意识不强。矿山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把标准化作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战略途径。一些企业安于现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增加技术力量和检测手段,使施工企业资金紧张,不能有效贯彻和实施标准.从而制约了矿山建设项目的规范化。

缺乏一些矿山企业的管理标准、作业文件,这就不能很好覆盖质量、环保 1

和安全管理的所有过程,造成矿山项目质量、安全和环境事故不断发生,同时也制约了矿山企业的标准化建设。

3、矿山项目管理人才匮乏。缺乏懂矿山专业技术、有经验和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我国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强调:从事矿山开采活动的企业法人或负责人,必须接受相关技术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必须配备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日常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但在现实的矿山企业中,尤其是中小民营矿山企业中,部分企业的老总为减少支出或资本流失,不聘或少聘专业技术人员,有的即使聘用少数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也只是技术咨询或技术服务,基本上是流于形式而已,导致矿山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工程质量无法保证。项目管理水平的滞后性严重的制约了矿山工程项目管理的正常运作。

4、矿山项目合同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国建筑市场不成熟,尤其对于一些民营企业矿山建设工程,其制定的合同条件存在“不平等条款”,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施工企业也的接受,而企业为了盈利,往往会影响工程质量;合同违约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市场秩序;缺少合同的规范管理、严格评审,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

5、工程施工质量不高。矿山建设工程项目中地质、水文等基础资料多通过钻孔的形式获得,因此存在以点盖面的缺点,导致设计和建设依据不确定性多,质量保证较其它建设项目难度大。

6、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扎实。总结矿山工程管理的现象,基本表现为管理体制不顺,成本的基础工作做得不够。成本计划、成本决策缺乏真实可靠的数据,导致企业做出不当或错误的决策。各项定额管理、原始记录不健全;计量基础工作不到位;水、电、汽等浪费现象严重,生产用料、原材料、物资采购等方面也存在着浪费,不仅要重视生产过程的成本,还要重视供应、销售过程的成本。

7、安全设施投入不足。大多矿山工程,未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执行,对特种设备和各种机具设备的检修维护不到位。矿山工程竣工后,由政府主管矿山安全的职能部门主持对其进行验收和评价,这是《安

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的。但是,部分民营矿山企业为了减少资金投入,急于投产,对验收评价提出的整改意见落实不到位或拖延时间。在生产过程中,有的安全设施被损坏不能及时修复或更新,抱侥幸心理;有的即使进行修复或更新,也是本着少花钱应付办理,用一些没有安全许可的设备或备件代替其服务性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安全条件,导致了一些事故的发生。

8、安全技术教育与培训不足。施工队伍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经过系统的矿山安全技术知识与技能培训,进矿时入厂“三级教育”也是走马观花。矿山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与民企法人,在参加主管部门举办的专业安全技术知识培训中,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施工现场“班前班后安全会”、“每周安全例会”、“每月安全检查专题分析会”,员工安全意识不足,加之部分施工技术落后,给项目管理埋下了隐患,无法保证施工生产顺利进行,导致小事故频繁发生。

三、加强矿山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矿山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视。作为矿山企业投资人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重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标准化管理,从各个方面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矿山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中,要遵循各种规章制度,结合工程特点,有效开展工作。同时,要求相应的部门,不断创新管理观念,对项目管理工作及时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便提高其管理水平,更好的发挥项目管理对整个矿山工程发展的积极作用。

2、建立健全矿山建设项目管理体系。矿山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施工现场管理要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部需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质量体系和安全体系的完善,施工现场管理责任到人,分工明确。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项目管理的有序进行。

3、提高矿山项目管理队伍建设。矿山工程施工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合问题,矿山建设期需要的人才专业广,人数相对多,而矿建技术人员在矿山投入生产后需求量大幅减少,矿建人才具有短期特性; 因此,矿山建设专业技术

人员短缺,务必要建立一支懂专业技术、有经验、高素质的强有力的管理团队。施工单位要经常派技术人员参与矿井建设技术标准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培养自有人才,为建设矿山工程储备力量。

选择好劳务分包方,激励、用活企业操作层,必须选择一定量的劳务队伍,选择一些信誉好的、实力强的队伍进行综合评议,劳务分包实行招投标制度。

4、严格控制矿山建设项目的进度。矿山建设项目一般具有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建设周期长、涉及单位多等特点,来自各个方面的突发事件均有可能影响工程进度,因此承建单位必须对整个项目建设进程进行相应的实时调节,以保证建设工程保质按时完成。因此除了对项目的设计进行充分的考虑外,还要加强对现场的管理,及时的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在矿山工程的项目管理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关键路径法,这样可以对各个环节的设备和人力等资源的投入进行合理的控制。

为了有效的控制工期,先要制定进度计划的分类目标,包括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的工期目标,有了工期目标,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按照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做出对比,协调各种情况,确保项目进度正常进行。

5、完善矿山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体制。增强施工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承发包双方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制定合同条款,这不但有利于施工过程中合同的履行情况,更是工程质量的最终保证。其次,建立健全合同评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合同的签订、审查、授权、公证、监督的程序来执行,进而提高合同的管理水平。

6、加强矿山建设项目质量控制。在矿山企业发展中,矿山工程项目的质量对矿山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关系到矿山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对矿工的人身安全起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矿山的项目管理中,要将工程项目质量放在矿山工程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不仅要对项目管理的设计进行研究,保证设计的科学严谨和合理性,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强化施工企业管理者的质量意识。思想指导行动,只有建立起质量意

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的质量,同时要将提高工程质量意识贯彻到整个企业,使其成为全体工程人员的自觉行为。其次,把好原材料质量关。从源头抓起,采购的钢材、木材、砂及其他重要原材料要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再次,严控施工检验程序。在施工过程中,质检员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逐个逐项检查,有质量标准依据的要根据标准核对,能够实际测量的要实际测量。另外,在施工中还要采用科学的工艺技术,并对施工进行有效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全力保障矿山工程的施工质量。

7、建立和完善项目成本核算体制。成本核算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矿山工程项目也同样如此。在抓进度和质量的同时,严抓施工成本核算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对项目成本核算员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成本核算员进行施工项目成本核算时,必须具有独立性。现行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下,各项目成本核算员的切身利益依附于项目部,这样成本核算员在行使职能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难以与公司成本核算员进行有效配合工作,只有使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员切身利益与工程项目分离,才能建立健康有序的施工成本管理与核算工作。

8、加强矿山建设项目安全控制和现场管理。由于矿山行业是高危行业,这就需要对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排查各种不安全隐患,保证工程施工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中进行。对于安全的控制,主要是利用对技术的研发和工艺的改良这种方式,减少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培训与教育,民营矿山企业要向国企矿山企业取长补短。自觉执行企业“三级安全教育”,通过严格、务实的培训与考核,真正提高安全意识。

加强现场特种设备和各种机械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工作。实行强制检修制度,按时编制年度、月度设备检修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并做到“三同时”,从多方面控制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要对项目施工进行现场的管理,通常采用的是平面图管理,减少各个环节之间的人员流动,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进入施工,从而预防误伤事故的出现。划分

平面,设专人作动态管理。临时用水、用电及接水接电要有统一安排和有效控制。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要安排、计划、控制好工作面,除按计划详细安排外,还要作短期协调,使施工始终处于有序、受控状态。

5.关于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篇五

。下面结合五里坡治超站两年多工作实际,对当前治超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治超必要性

1、超限危害

①对公路、桥梁的破坏严重,极大缩短其使用寿命,公路维护费用剧增。科学实验数据表明,超限车辆对路面造成损坏,与车辆的轴载呈指数关系(指数不低于3),这种破坏主要是路面开裂、变形和坑洞等结构性破坏和辙槽、推挤、拥包等路面永久变形两方面。②影响道路服务水平、通行能力、道路环境和行车安全。车辆超限导致其发动机性能恶化、动力不足、控制(刹车)失灵,故障频发;车辆超限导致车速过慢,影响通行效率和质量;车辆超限产生的巨大噪声、振动及不完全燃烧产生尾气,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③扰乱道路运输市场正常经济秩序,引发恶性、无序竞争,导致国家大量税费流失。

2、超限产生原因

超限运输现象产生有其深刻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运力不足问题日趋严重,为解决运力滞后问题,国家比较早的放开道路货物运输市场,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引导全社会进入,期间各地均制定了较低行业准入标准,且管理弱化,加之(资金、技术)门槛低、风险小、见效快行业特点,众多企业、个人及其他组织大量涌入,同时大量法制意识不强、不具备从业资格个体业户也进入运输市场,最终形成了目前经营主体结构失衡,运力大大高于运量的局面。据统计,全国货运营运性汽车达552万辆,而营运企业竞达451万家,平均一个企业仅拥有1.22台车辆,行业体现出多、小、散、弱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化、信息化现代运输方式,集约化、规模化现代经营方式根本无从谈起,整个行业只得陷入一种竞争无序、资源浪费、运输效率低下的恶性循环之中,恶性循环直接后果产生极低运价,即每公里0.20元/吨至0.25元/吨,与20年前每公里0.20元/吨基本一致(据测算目前合理运价应为0.4元/吨以上)。众所周知,车辆成本一般由燃油成本、劳务成本、成辆成本、管理成本及税费组成,这二十多年里,社会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如煤油价格提高了6至8倍,劳务成本提高了十多倍,而运价二十多年竟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车辆获利唯一途径只能是违法进行超限运输,即通过“大吨小标”方式,将偷逃的各种税费“转化”为利润。这说明,由于极低运价,加之业户违法经营,导致超限运输“怪胎”出现。

二、治超经验

回顾治超历史,交通部门曾付出巨大代价,比较典型的是早在1989年12月11日,国家交通部曾出台了《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89)交工字699号,明确规定自1990年1月1日起,全国统一实施,由于种种原因,1991年4月,国家交通部又专门发文通知废止了该《规定》。又如9月11日,316国道福州白龙公路治超站又发生一起恶性暴力抗法事件,导致一名公路分局副局长死亡,多名执法人员受伤。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两年多治超工作取得如此巨大成果,实属难能可贵,因此对前期治超工作进行总结,仍将对下一步工作具有积极指导作用。

1、领导重视。,国家成立由交通部、公安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安监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等七部门组成的治超工作领导小组,此后,根据工作需要,又相继将中宣部、国务院纠风办纳入其内,形成了由九部委组成的治超工作领导小组,最终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参与、协调联动、综合治理”的治超工作格局,为治超工作提供了完善组织保障。

2、信息公开。“政策信息公开透明,扩大群众知情权,避免暗箱操作”,这既是政策推广后减少阻力明智之举,也是现代社会成熟的一个标志。此次全国治超行动充分体现这一原则,在启动前和实施过程中,信息全部公开,并全程实施同步宣传。就治超的目的、意义、法律依据、处罚标准等相关内容,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专家座谈、讨论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宣传活动,做到了家喻户晓、人所共知,为治超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6.关于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篇六

近几年中央多次在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阶段’,重点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农的力度”的战略部署,作为直接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无论是从农业贷款投放规模,还是营业网点的设立,支持“三农”发展的重担责无旁贷的落在了信用社的肩上。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支农工作中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并需要加以解决。

一、农信社支农信贷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贷款难问题突出。贷款难主要表现在复杂繁琐贷款手续、较高的贷款条件、较低的贷款额度上。信用社在开办农户贷款、农业项目贷款等“三农”类项目贷款时,采取“惜贷”的态度,以农贷风险大、管理成本高、收益低为由,拒绝农民的合理借款需求。在操作中设置苛刻的贷款程序,有意提高“三农”类贷款项目贷款条件,压缩贷款比例,降低贷款额度。

(二)信用社担保要求与农贷项目中存在的“担保难”之间的矛盾。贷款审慎经营原则要求每一笔贷款都应优先考虑资产的安全性,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措施。由于农户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其符合《担保法》规定的抵押物少之又少,在信贷工作实际中,形成了需借款的农户无法提供担保、不需借款但具备担保能力的农户不愿提供担保的现象。形成了农民因无法提供担保而转向靠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解决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信用社宁愿不放也不愿降低贷款担保条件而违反行业监管的尴尬局面。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投放。

(三)农贷利率偏高与农户渴望的低利率之间的矛盾。根据人民银行规定,农信社农贷利率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按用途决定是否上浮和浮动比例。目前农信社对小额农户贷款的上浮比例为40%,比其他商业银行高出40%。农业产业生产均是薄利,每年的贷款利息是一笔较大的成本开支,许多农户因为怕背负较高的贷款利息而不敢找信用社借款,影响了农户农业生产的投入,制约了农户发展生产和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善。

(四)农村社会信用度较差,影响信用社对农业的信贷投入。由于农村信用环境差,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农业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不稳定,支农贷款风险高,信用社存在普遍的“惧贷”、“惜贷”心理,有富余资金不愿投放。由于金融、法律意识差,甚至恶意逃废金融债务,造成信用社的部分贷款被“悬空”,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逐年减慢,交易成本偏高,严重降低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资金的投放力度。赖债现象还在一些农户中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农村信用度存在较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逃废债和躲赖债现象严重;二是有些欠贷农民长期在外打工,由于信用社人员偏少,欠贷户一年偶尔回家一、二次,信贷人员不能及时上门催收,即使找上门贷户说没钱归还,信用社也没办法制约。有的借到小额信用贷款后,只要生产歉收,就以种种理由故意拖欠不还。三是少数加工企业存在严重逃赖债现象,有的以企业效益差为借口,连利息都不愿归还。四是陈欠旧贷款难收,一些农户欠了三、五年以上的贷款由于利息较多一时又还不起,干脆赖债不还,存在长期欠下去的思想。等等这些原因,造成信用社在农户贷款投入上的怕贷、惜贷,影响了支农信贷的投入。

(五)农业贷款风险大、利润低。农业贷款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以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民收入微薄,还要支付吃、穿、住、用、行、子女上学、医疗等费用,所剩寥寥无几。如

果遇上天灾人祸,无疑又是雪上加霜。一是信贷需求主体数量大,高度分散,经营规模小;二是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大;三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交通通讯条件差,信息传递不便;四是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土地承包权抵押存在很大的难度,农民缺乏其他的抵押品,又没有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为农户提供担保。由于农业保险萎缩,一遇到自然灾害,就有大批农民和农业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无力归还贷款,影响了金融机构开展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这就决定了农业贷款较其他商业性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而我们又缺少相应的信贷风险补偿办法。

(六)农业贷款受政策性因素多。目前,农村信用社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农业贷款的发放受到行政干预。

(七)信用社经营管理能力较差,历史包袱沉重,发展缓慢,信贷支农资金实力不足。由于信用社的管理几经易手,大量的精力都放在理顺内部管理上,加上缺乏“科学经营和管理、依法治社”的管理理念,违规操作业务,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沉淀,不良资金占比较大,信贷资产循环缓慢,信贷支农空间狭小。

二、改善支农信贷工作的对策

(一)创新信贷服务模式

1.信贷制度的创新。要在做好农村经济调查和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三农”项目贷款制度。一是切实解决跨服务区域办理贷款难问题。对贷款项目能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贷款担保又落实,对单个信用社难以支持的贷款项目,应在县联社统筹协调下,以联合贷款、社团贷款等方式加以解决;二是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其次,应大力推广农户联保贷款方式。信用社应联合当地党政、村、组,积极协调和组织本区域内的农户贷款联保小组。三是调整利率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贷利率,小额农贷应不浮或少浮,让农民充分享受利率优惠。四是根据农业生产结构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改变过去一律投放一年期内短期贷款的做法,开展部分中、长期贷款项目。

2.信贷经营项目的创新。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经营项目必须进行调整和创新,改变不足之处,提高适用性和灵活性,方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变化,满足农村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贷款需求。

3.服务方式的创新。农村信用社必须改变过去“坐等上门”的服务方式,应积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观念和金融企业服务观念,树立“客户至上”的经营观念,“走出信用社去”,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市场特点,经过建立贷款营销管理、贷款客户经理制度、信贷人员激励制等现代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经营效率。

4.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信贷管理中,县级联社应增大对基层社的贷款权限的授权,让基层社在贷款对象、用途、期限、金额上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以增强基层社信贷支农工作动力;改善贷款内部操作程序,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建立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职责相分离的信贷审批程序。

5.信用模式的创新。例如以下几种信用模式:

(1)“龙头企业+种植基地+银行授信+财政贴息”的信用模式。此种信贷方式主要是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

(2)“政府+信用社+公司+基地+农户”扶贫贴息小额贷款模式。采取“政府+信用社+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发放的扶贫贴息小额贷款,金额一般在2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由扶贫资金给予贴息补助。

(3)“农户信用协会”信用模式。是为解决规模经营农户的资金需求,创新信贷管理模

式,在农户联保贷款的基础上,根据农户的资金需求牵头组建农户信用协会,协会会员根据自愿担保的原则,可以为其他会员提供贷款联保,解决会员大额贷款的资金需求。

(4)“银行+信用社”支持“公司+农户”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用模式。将支持加工农副产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的银行信贷服务,与支持分散农户生产农副产品的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联结成金融服务链条,并充实支付结算和现金服务的内容,形成“银行+信用社”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配套支持“公司+农户”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运营和发展,这就是“银行+信用社”支持“公司+农户”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用模式。

(5)“龙头企业+农户+信贷+保单”一站式服务。采取“龙头企业+农户+信贷+保单”一站式服务,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龙头,由农村合作协会、农业保单和企业订单提供的担保,实行一站式的信贷审批方式,努力为当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起农村金融贷款平台,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银行增赢。“龙头企业+农户+信贷+保单”一站式服务主要是为支持农村养殖基础建设,发展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农业,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链条效应,促进农民增收,因此“龙头企业+农户+信贷+保单”一站式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

(二)改善支农投资环境,解决农民贷款供求问题。农村信用社要从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大局出发,紧密联系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健全和完善支农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服务“三农”上来。

(三)建设诚实、守信的良好金融环境,是信用社的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一是由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牵头,当地政府组织经常性开展诚信教育及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农民和企业主的诚信度,对诚信度高的企业主和农户可由政府授牌表彰,信用社出资给予适当物质奖励,提高良好的社会诚信风气。二是司法部门要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力度,各级政府要消除地域利益关系,全力支持金融部门制裁打击逃废债行为。三是要做好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和信用工程工作,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四)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在信贷资金投向上要体现“三优先”:农户贷款优先、社员贷款优先、农业贷款优先。具体说一是要保证农民种植粮棉油的生产费用需要。二是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着力支持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提高产品质量的加工转化,支持农户多种经营。三是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择优支持以本地区资源为依托,产品有销路,还款有保障的,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

上一篇:制定产品品牌策略下一篇:游戏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