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局安全生产工作调研报告(11篇)
1.粮食局安全生产工作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全县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提纲
一、基本情况
(一)建机制明责任,狠抓政策落实
1.成立高规格组织,统筹粮食安全工作
2.常态化研判粮食安全工作
(二)强化源头管护,促进稳产增量
1.提升耕地质量
2.保障粮食产量
3.强化品牌引领
(三)严格储备管理,确保应急保供
1.圆满完成地方粮油储备任务
2.储粮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改造
3.粮油供应网络不断完善
4.应急保供准备充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安全责任意识不强
(二)粮食生产基础条件仍然薄弱
(三)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四)国有粮企面临诸多困境
三、建议意见
(一)增强粮食安全责任意识
1.是扛起责任
2.是用好政策
3.是严格考核
(二)严守保地稳粮耕地红线
1.是严控非粮增量
2.是盘活耕地存量
3.是提高耕地质量
(三)多措并举调动种粮积极性
1.是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
2.是不断提升种粮技术
3.是延伸链条提高种粮利益
(四)深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正文: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一个国家的命脉。5月24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率领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全县粮食安全工作情况开展了调研,推动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调研组采取集中调研、查看资料、现场询问等形式,深入...镇、...镇和县粮食收储物流园、县粮食大库、县...粮油有限公司3家企业现场查看,召开县政府领导、人大代表、乡镇、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全面了解全县粮食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的安全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始终牢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使命担当,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千方百计稳粮保供、促产增收、提质增效,粮食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粮食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总量稳中有升。
截止2022年5月,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占耕地面积(...万亩)的...%;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高于全市...个百分点。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为...万亩,比上年增长...%;粮食总产量达...万吨,较上年增长...%。粮食面积稳中有升,粮食总产量连续...年保持稳定增长。在储量上,现有政策性粮食收储库点...个,仓容...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仓容...万吨、租赁库点...万吨。截止2022年4月底,全县境内库存国家政策性粮食...万吨,超过省下达最低储备规模。县粮食安全工作一直位居...市前列,2019年位居全市第一名、2020年、2021年以“优秀”等次排名第二。
(一)建机制明责任,狠抓政策落实
1.成立高规格组织,统筹粮食安全工作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以及相关部门参加的党政同责的粮食安全领导组织,统筹全县粮食安全工作。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县发改委(公管局、粮储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农发行...支行、中储粮...直属库有限公司等参加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
2.常态化研判粮食安全工作
定期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粮食安全责任制工作,及时制发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工作方案、考核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层层压实部门和乡镇责任,将工作情况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并形成了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做好六项工作:
一是宣传、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工作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
二是通报、交流各相关部门粮食流通监管工作情况;三是研究解决粮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政策性粮食管理过程中的重大情况和问题;四是沟通、交流涉及粮食质量、价格、卫生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五是确定在各自分工基础上,需要配合或联合行动的工作事项;6.是落实县政府其它有关粮食流通管理工作事项。(二)强化源头管护,促进稳产增量
1.提升耕地质量
一是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推进“小田改大田”,提高了耕地综合产能;截止2022年5月,全县共建设高标准农田...万亩。二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节水工程建设。全县共建成中型灌区...处,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万亩,灌区取供水能力...万方。三是持续稳定耕地保有量。认真落实党政同责,扛稳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制定了《...县建设项目用地审查管理暂行办法》,严控各类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地保有量达...万亩。2.保障粮食产量
一是足额落实扶助资金。
每年拨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万元、水稻种植补贴...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万元、县级出台现代农业奖补政策平均达...万元。二是推进优质粮食生产。推广优质专用品种、新型肥料、病虫绿色防控和机械化作业绿色增产技术,全县建设了...个单品种种植...亩以上优质水稻种植示范片,带动全县优质水稻生产...万亩以上。三是做好技术指导服务。组织县乡...名农技干部深入开展包村联户技术指导服务,利用气象早餐、微信群、QQ群、镇村广播等平台,在关键技术环节想种粮大户及广大农户提供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四是建立健全新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全县注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家,开展托管、代耕代种的服务组织...家。五是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利用供销社传统的农资供应优势资源和丰富的配送网络体系,为全县粮食生产提供充足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保障。2022年春耕以来,全县共采购、配送各类肥料...万吨、种子...吨、农药...吨。六是强化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支持。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不断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地力水平,促进粮食稳产增量。202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万亩,粮食总产量...万吨。
3.强化品牌引领
大力实施粮食品牌战略,不断提高自身的品质和影响力。截止目前,全县拥有“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家、“中国好粮油”产品企业...家(...面粉、御膳芝麻油)、“安徽省好粮油”产品...家(...面粉、御膳芝麻油、安天、中益、一星等大米)。...县获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个(...贡米、...花生、...芝麻油)。
(三)严格储备管理,确保应急保供
1.圆满完成地方粮油储备任务
落实完成省市下达县级储备小麦...吨收储任务;省市县三级粮食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原粮...吨;全县...家粮油加工企业现有成品粮...吨(面粉...吨、大米...吨);全县重点商超、农批市场粮食存量...吨;食用油约...吨,储备粮超过省下达最低储备规模。
2.储粮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改造
我县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比较完善。在储量上,现有政策性粮食收储库点...个,仓容...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仓容...万吨、租赁库点...万吨。仓容完全能够满足本地农民售粮需求。交通运输方面,县内有火车货运站...个、粮食铁路专用线...条、粮食物流园...个(仓容...万吨)、粮食专用泊位...个;在高速出入口、部分国省干线,预留了粮食及农产品运输专用通道,专人引导,保障快速通行。
3.粮油供应网络不断完善
全县落实签订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家、供应企业...家,村电商点...余家,县商务部门对接联华、新润发、天润发等...家企业组成县级保供体系。
4.应急保供准备充分
制定了《...县突发粮食事件应急预案》,全县粮油加工企业现有成品粮、库存原粮、国家政策性储备粮三项粮食合计...万吨,可以保障全县...万人计划供应...天(约合...年);食用油...吨,可以保障供应一个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安全责任意识不强
粮食安全形势认识不清、职责意识模糊、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认为种粮落后、有钱就能买到粮食,有的认为粮食安全是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责任,与本部门、本单位关系不大等。
(二)粮食生产基础条件仍然薄弱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旧,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仍然偏弱,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中真正达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要求的只占一半,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的压力大。
(三)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一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每亩种粮收益远远低于经济作物收益,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经争地现象愈演愈烈,非粮化、土地撂荒等现象日益突出,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稻田,水稻收割后撂荒形成“冬闲田”。二是粮食生产劳动能力不强,农村老幼妇占比较高,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三是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全县现有耕地...万亩,流转规模种植只有...%。四是社会化服务发展不平衡、专业化水平低。2021年,全县农事服务中心只有43家,开展托管、代耕代种的服务组织...家,耕、种、管、收全程化服务仅...万亩;特别是南部丘陵乡镇,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田块小,大型农机耕作显得尤为困难。
(四)国有粮企面临诸多困境
...县国有企业现有仓容...万吨,大多为老旧破小,高大平房仓仅有...万吨,其中:...粮库的...万吨高大平房仓因建设时间久远,不能满足现在收购条件。急需建设一批符合收购条件的粮食仓库。
三、建议意见
(一)增强粮食安全责任意识
1.是扛起责任
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抓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生态保护责任落实,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主动抓、主管部门强化指导服好务的强大工作合力。
2.是用好政策
健全完善粮食生产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要统筹整合各项涉农政策和项目资金,充分发挥其撬动作用,调动种粮积极性。
3.是严格考核
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粮食生产督查指导,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推进粮食生产发展目标不动摇、劲头不松懈、力度不减弱。
(二)严守保地稳粮耕地红线
1.是严控非粮增量
要保证永久基本农田用于粮食生产;严禁违规占用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是盘活耕地存量
大力推广间作套种、粮经复合等技术,提高单位产量。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杜绝撂荒行为,特别是扭转大面积“冬闲田”局面,不断挖掘粮食生产潜能。
3.是提高耕地质量
要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保质保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粮食优质化、绿色化、特色化生产。
(三)多措并举调动种粮积极性
1.是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
加大对各类种粮补贴的力度,要精准补贴到种粮人;鼓励通过土地流转集约化种粮等形式,推动种粮面积不断增加。
2.是不断提升种粮技术
大力推广种植优质、高产、多抗品种,提高良种覆盖面;不断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种粮户的种粮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引进推广适宜丘陵等不同地形特点的粮食生产机械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3.是延伸链条提高种粮利益
要做强做响...县“全国地理标志产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快推动粮食产品的精深加工,聚力培育更多的“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中国好粮油”产品企业、“安徽省好粮油”产品企业。
(四)深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切实关注粮食储备,解决好危、旧粮仓的问题。按照“整体重组一批、做大做强一批、淘汰处置一批”的思路,通过整体退让、改扩建、新建和整体搬迁,对...县振兴粮食集团有限公司站点进行优化整合,其中:粮食站点整体退让...个、保留(扩建)...个、新建...个。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县形成...个国家粮食储备库、...个新的高大平房仓的“1+11”的新格局,仓储设施有效仓容达...万吨。建设过程中,统筹做好好建设资金和用地保障工作。
2.粮食局安全生产工作调研报告 篇二
1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情况
衢州市2010~2012年共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7375hm2。其中2010年建设5499hm2, 2011年建设5949hm2, 2012年建设5927hm2。
2 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作物种植情况
据各县 (市、区) 统计, 全市2012年在17375hm2粮食生产功能区内, 粮食种植面积20353hm2, 粮食复种指数为117.14%;农作物种植面积29699hm2, 农作物复种指数为170.93%;多年生经济作物面积580hm2, 占粮食生产功能区总面积的比例为3.34%;花卉苗木240hm2, 占比为1.38%;鱼塘133hm2, 占比为0.77%, 其他面积120hm2, 占0.69%。多年生经济作物、花卉苗木、鱼塘、其他面积累计为1073hm2, 占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的比例为6.18%。
3 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主要原因
3.1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时, 就已经存在多年生经济作物
由于建设资金短缺, 没有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多年生经济作物迁移。
3.2 种粮比较效益低下, 政府要粮与农民要钱矛盾比较突出
与种植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相比, 粮食生产效益相对较低,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据调查, 2012年种植早稻利润234元/666.7m2, 种植单季晚稻利润243元/666.7m2, 种植连作晚稻利润80元/666.7m2, 效益低下。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加大了粮食生产补贴力度, 但种粮效益仍然偏低。目前, 农户种植粮食利润仅为200元/666.7m2~300元/666.7m2, 远不及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 加上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 土地租金、劳动力价格大幅提高, 农民种粮积极性总体不高, 政府要粮与农民要钱的矛盾比较突出。
3.3 土地流转对种粮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对种粮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 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唯一标准是租金的高低, 由于种粮效益的制约, 土地租金招投标过程中, 种粮大户在与其它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大户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3.4 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农户众多, 种植选择权在农户
部分粮食生产功能区散户占绝大多数, 田间种植及管理各自为政, 农民种粮只为能解决口粮就行。农户在选择作物时, 会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每一年度种植的作物。功能区内要整齐划一的全部种植粮食作物, 部分农户不愿接受。
3.5 利益驱动, 效益诱因
生产主体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4 减少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的对策措施
4.1 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提高种粮比较效益
完善粮食价格机制, 根据当前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的实际, 可通过价格杠杆作用, 进一步上调粮价, 让粮食价格上调到合理的范围, 确保种粮效益, 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4.2 加大种粮补贴力度, 使之制度化和长期化
2011年该市对156户种粮农户进行问卷调查, 平均每户家庭人口3.9人、劳动力2.4个、在外打工1.1人, 平均每户耕地面积2433m2, 2010年家庭收入3.77万元, 其中粮食生产收入0.61万元, 仅占当年家庭收入的16.2%。当问及对政府出台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看法时, 很满意的占32.3%, 还可以的占62.6%, 不满意的占9.2%。问及当前政府按每666.7m2补贴多少钱愿意种水稻时, 认为每666.7m2补贴200~300元的占13.8%, 认为每666.7m2补贴300元以上的占72.4%。可见大多数农户认为政府对农民每666.7m2补贴300元以上, 农民愿意种植水稻。要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的补助和奖励力度, 继续完善和提高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 加大对粮食生产的奖励力度, 使之制度化和长期化。
4.3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促进种粮大户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集聚发展
种粮大户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主力军, 可加大对种粮大户的培育力度, 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经营规模, 由种粮大户向家庭农场主发展, 转变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发展模式。一是建立土地流转推进机制。根据粮食生产实际,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探索土地流转利益联结机制,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土地流转, 推动耕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适度集中, 实现粮食连片规模经营。二是注重培育青年种粮大户示范队伍。可通过定期组织青年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到农业大专院校进行培训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业生产等途径, 打造一批有学识、懂技能、会管理、善经营的青年种粮大户示范队伍。三是加强粮食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引导种粮大户牵头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 加强粮食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推进统一供种、统一机插、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收等专业化服务, 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
4.4 推广先进科学技术, 提高种粮效益
加大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 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 推广省工节本高效的轻型栽培技术, 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 推广粮食作物病虫统防统治技术,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千方百计提高种粮效益。
4.5 建立功能区建设专项资金, 完善功能区建设管护制度
鉴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部门多, 这就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切实加强领导, 提高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认识, 密切配合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要建立功能区建设专项资金, 确保建设资金“来于土地, 用于土地”。要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 加强政策扶持, 保障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落实建设与保护责任。粮食生产功能区要明确管护责任人, 落实具体管护人员、管护措施、管护经费, 加强对路、渠、泵站、防护林、电网等管护, 基础设施破损、缺失的要及时修复。
参考文献
[1]王岳钧, 王月星, 吴早贵.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 2013 (1) :1-4.
3.粮食局安全生产工作调研报告 篇三
种植农作物有粮豆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高粱、大豆、谷子、杂粮、杂豆;经济作物有花生、芝麻、葵花。粮食种植总面积58199公顷。其中玉米种植面积39509公顷,小麦种植面积443公顷,高粱种植面积242公顷,大豆种植面积2156公顷,谷子种植面积191公顷,杂粮种植面积15公顷,杂豆种植面积177公顷,花生种植面积12176公顷,葵花种植面积33公顷。
农业基础不断加强,蔬菜产业优势明显。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农业质量不断提升。发挥近郊优势,发展蔬菜产业。当前,宁江区充分发挥蔬菜种植典型多、技术强的区位优势,使全区蔬菜的种植规模大幅提升,新增蔬菜大棚1947栋,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200亩。
一、农业生产和灾害预防
(一)备春耕生产方面
今年春节过后,宁江区委、区政府首项工作就是召开了由辖区内乡镇参加的领导干部备春耕农业生产专项会议,超前安排布置备春耕生产工作。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农民自愿和乡镇政府涉农部门引导相结合的方式,积极进行调度备春耕生产。与此同时,宁江区高度重视乡情、镇情、村情,实事求是,抢前抓早、采取措施、切实做好备春耕生产工作。采取了六项措施: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春耕氛围;二是调整种植结构; 三是筹措落实资金;四是重视科技培训; 五是物资准备到位;六是推动开展乡镇农机具检修工作。
(二)在灾害预防方面
发放赤眼蜂卡,有效预防虫害。今年春季,宁江区农业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放蜂队伍深入到玉米大田,投放赤眼蜂卡,有效的预防了虫害。
完善水利设施,有效缓解旱情。宁江区共有旱田39287公顷,大井3672眼,小井6073眼。宁江区今年自春播以来,对全区的大小机电井进行了修复,确保全部合闸出水。自6月份以来,由于天气出现持续高温,降雨量极少,造成地上水补充严重不足,各乡镇村屯相继出现旱情。宁江区农业、水利、气象等相关部门提前预警,充分利用灌溉设施进行抗旱。采取有效措施有效的缓解了旱情。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宁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宁江区防汛抗旱指挥部针对旱情,把抗旱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班子会议,制定抗旱减灾工作实施方案。各乡镇领导干部和82个村的包村干部暂停休假和节假日,深入村屯了解旱情,了解各村实际困难并随时上报情况。二是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早动员,在出现气候干旱后,区政府组织召集各乡镇领导干部召开了抗旱减灾工作动员会,对抗旱减灾工作做了全面安排布置,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做全面的分析,又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
早宣传,发动各乡镇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深入村屯进行广泛宣传,全面认清当前严峻形势,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紧缺,天气反常等各种困难。早准备,区委、区政府领导带领相关单位负责人多次深入各乡镇村屯视察旱情,了解各村受灾情况。同时要求各乡镇要管理维护好排灌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现辖区内各乡镇多处地块灌溉已达10余次,宁江区各乡镇村屯灌溉面积达31216公顷,投入数百万元抗旱资金,出动人力4万余人次。截至目前,由于辖区内乡镇灌溉及时,加之7月份的几场降水,市辖区内旱情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二、收割前准备工作
4.粮食局安全生产工作调研报告 篇四
根据《关于围绕粮食安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开展专题调研的通知》(西粮[2009]41号)要求,我局及时组织人员于2009年4月28日至30日,深入**镇、勐捧镇、尚勇镇、勐伴镇的主要产粮乡镇和粮食收储站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初步了解全县粮食安全的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属亚热带,终年温暖、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湿润多雨,发展种植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橡胶、粮食、甘蔗、茶叶是**县四大传统产业。但是,近年来,农村转变了经营土地方式,加
快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种粮面积减少,出租、转让土地较为普遍,开发种植橡胶、香蕉等经济作物面积在扩大,粮食安全面临严俊临挑战。2008年底,全县有10个乡镇、52个村委会、502个村民小组,共有户数62620户;年末常驻总人口万人,户籍人口2172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2840人,农业人口144416人。2008年粮豆播种面积296914亩,其中:水稻112779亩,比上年实际减3067亩,旱稻17719亩,比上年实际减1161亩,玉米155765亩;黄豆8068亩;其它杂粮2583亩。2008年粮食产量78021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602吨。其中分品种:稻谷43161吨,同比减少2610吨,玉米33799吨,同比增加5268吨;大豆647吨,同比增加147吨;其它杂粮414吨,同比减少203吨。
二、粮食生产发生剧变,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一)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全
县粮食难以自求平衡
**县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水田面积万亩,旱地面积万亩;2008年全县粮豆播种面积万亩,产量7802万公斤,水稻、旱稻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4228亩,产量减少261万公斤;目前全县香蕉种植面积已达万亩,占耕地面积的%,占水田面积的%;橡胶园面积达万亩,茶园面积达11万亩。由于农民减少种粮或不愿意种粮,原因是出租土地收入远高于种粮收入,随着土地租金越炒越高,每亩租金由最初的400元上涨至2009年的1500元,农民出租粮田还在延续,越来越多的农民由粮食生产供应者转变为粮食消费者。所以**县主要产粮乡镇的许多农民把粮田出租给外商种植香蕉(出租期限一般为1-3年或1-6年),有些农民减少种粮,有些只种家庭口粮,有些农民直接不种粮,导致收购储备粮都非常困难。山区、半山区农民转变经营土地的方式,不断出租轮歇地给当地城镇居民或外商开发种植橡胶园、茶园等。随着经济发展、人
口增长以及接待海内外旅客,粮食消费增长加快,目前粮食年消费量约6万吨,**县原本是粮食自求平衡自给有余的县,但现在粮食难以自求平衡。
(二)粮食市场供应不稳定 **县粮食供应(商品粮)从过去自产有余到现在75%从外进、波动很大,市场难于稳定,目前十个乡镇除勐伴、瑶区市场上见到自产粮外其余乡镇都是外进粮,勐海县粮食进入我县市场约点70%以上,其它景洪、国内外等约占5%。如产粮区出现灾害或国内外粮食出现大的波动,给我县的粮食供应军需民食会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国有粮食企业现状
**县国有粮食企业于1999年进行改革、改制,2008年8月完成,企业改革改制前和改革、改制期间,工作停止不前、政企职责不明、经营产业单
一、低抗承受风险能力不强、观望等靠思想严重。目前改革、改制已顺利完成,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粮食
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如何围绕市场搞活粮食流通,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这是我县粮食企业当今的主体。2009年企业机构设置已到位,人员返聘工作也顺利完成。目前,全县粮食系统现有独立核算单位2 户,其中:购销企业1户,军粮供应1户。有在职工28人(局机关9人、收储公司13人、军粮供应站6人)。粮食购销企业固定资产总额901万元,县级储备粮万公斤。当前粮食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粮食工作的第一要务。
四、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种粮补贴政策在操作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有的乡镇在粮食直补中体现了“平均主义”,有些农户出租了全部粮田,已不种粮食但还在享受国家种粮补贴,有的农户种粮面积多,但补贴拿得少,有些农户种粮面积少,但补贴拿多等等,种粮补贴体现不出多种多补、少种少补的优民政策,调动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种粮劳动力不足,主要精力都经营橡胶、茶叶产业上,因为农民种粮收益低于种植橡胶、茶叶和出租粮田的收益较好。
5.粮食安全若干问题调研报告 篇五
**市是**粮食主产区,全市12个县(市、区)有9个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非常重要的内容。
**市耕地面积
**市耕地面积1985年为252.46万亩,1994年为245.37万亩,减少7.09万亩,年均减少0.788万亩。1995年、1996年两年土地普查
分别为272.37万亩和278.32万亩,分别比1994年多27.0万亩和32.95万亩。2005年为245.98万亩,比1996年减少32.34万亩,平均每年减少3.59万亩,耕地减少速度显著加快。如扣减1996年耕地普查面积比1994年增加的32.95万亩,2005年耕地面积为213.03万亩,比1985年减少39.43万亩,减幅15.62%。
**市粮食播种面积
1985年2006年,**市粮食播种面积22年年均379.06万亩,最多为1998年的413.48万亩,比年均面积增34.42万亩,增幅11.20%;最少为2003年的342.11万亩,比年均面积减36.95万亩,减幅9.95%;最高年与最低年比较,相差71.37万亩,差幅20.83%。
水稻播种面积。1985年至2006年,**市水稻播种面积22年年均305.38万亩,最多为1990年的353.70万亩,比年均面积多48.32万亩,增幅15.82%;最少为2003年的283.77万亩,比年均面积少66.61万亩,减幅21.81%;最高年与最低年比较相差114.93万亩,差幅48.55%。
**市粮食总产
1985年至2006年,**市粮食总产22年年均126.94万吨,最高为1999年的144.1万吨,比年均总产多17.16万吨,增幅11.90%;最低为1986年的107.58万吨,比年均总产少19.36万吨,减幅15.25%;最高年与最低年差距36.52万吨,差幅33.94%。2006年比1985年增20.19万吨,增幅18.42%。
水稻总产。根据**市统计年鉴,1985年至2006年,**市水稻总产22年年均113.88万吨,最高为1999年的125.22万吨,比年均总产多11.34万吨,增幅9.95%;最低为2003年的100.36万吨,比年均总产少13.52万吨,减幅11.87%;最高年与最低年相差24.86万吨,差幅24.77%。2006年比1985增0.51万吨,增幅0.48%。
根据我们调研情况,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和市、县、乡主要负责人的政绩观影响,统计数字失真幅度较大。以2006年为例,早稻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为40.0万亩,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干部估计实际面积不会超过20.0万亩。各种旱杂粮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为102.86万亩,实际面积估计不会超过60.0万亩。由于相当多的山垅田抛荒,中稻实际播种面积与统计面积亦有1/5左右的差距。
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总产的基础,如果扣除虚报面积,2006年的粮食总产和稻谷总产均比1985年有较大幅度地下降。
2007年早稻情况和晚稻播种情况
根据**市信息站收集各县统计,2007年水稻播种244.22万亩,其中双早40.01万亩(平均亩产404公斤),中晚稻175.13万亩,双晚39.08万亩,播种旱粮107.22万亩,其中马钤薯15.63万亩,甘茹35.8万亩,大豆27.39万亩,花生12.99万亩,玉米15.41万亩。据调查后推算,实际面积早稻和双晚面积低于20.0万亩,中晚稻面积150.0万亩左右,旱粮面积60.0万亩。
二、**市粮食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情况
(一)粮食生产技术研究情况
**市粮食生产技术的研究,主要采用引进消化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从事研究的单位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及各县的县级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现有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制、引进与开发、推广应用上,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究方面在**省内尚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先后有十余个新品种(组合)通过全国与**省审定。继八十年代育成汕优63、威优77之后,又育成汕优明86、ⅱ优明86、ⅱ优1273、汕优82等新组合,水稻区试单产水平提高8%左右。在栽培技术研究方面,主要有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塑料软盘育秧、水稻再生栽培、优质稻栽培技术、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稻烟菜菌优化栽培模式、甘薯、马铃薯脱毒高产栽培、花生、马铃薯复盖栽培技术、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对提高**市粮食单产水平和品质,作出了较大贡献。水稻单产20年来提高了50公斤左右,各种旱粮单产增加10%左右,超级稻单产水平普遍达到650公斤,最高的达到900公斤。
(二)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情况
粮
食生产技术推广队伍主要由各类种业公司和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主体为农技站。推广情况:
1、水稻良种复盖率达90%以上,旱粮作物良种复盖率达50%以上。
2、优质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基本形成了早稻以佳辐占,晚稻以宜优系列三系杂交稻和两优2186两系杂交稻等为代表的优质稻种植格局。
3、再生稻种植
面积和单产水平多年均居全省第一位,年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最高单产水平两季超过1300公斤。
4、超级稻推广面积和单产水平全省第一,2006年全市推广67.38万亩,平均亩产562.99公斤,比一般杂交稻增产9%左右;2007年全市落实超级稻81.31万亩,建立了尤溪、沙县、永安、宁化四个省级示范片2.0万亩。超级稻再生技术研究2005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稻烟菜菌优化栽培模式被农户广泛采用,烟后稻、菜后稻、瓜后稻的产量较高,一般亩产超过600公斤,最高亩产超过800公斤。
(三)绿色粮食生产情况
发展“绿色粮食”生产是粮食种植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件大事。我市高度重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工作,着力创建优质稻生产基地,大力推广优质稻的种植生产。并积极通过形式多样的广泛宣传,推介优质稻内在的品种特性和优势,引导农民适应粮食产业化经营需要,根据市场供求安排优质稻的种植。
1、建设绿色食品工作网络。至2000年底相继成立了市、县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绿色食品工作网络建成,为我市绿色食品发展走上正轨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状况,及时制定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并对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企业给予奖励,有效地提高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17家企业的26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基地控制面积7800多亩,绿色食品产值16405万元。
2、绿色优质稻米的种植与推广。从2002年起,我市先后引进了一批高产、品质优良、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质稻品种。如从江西引进优质水稻品种“987”,平均亩产400-550公斤,市场收购价每50公斤比常规品种高出15-20元,每亩可增收150-200元,深受农户欢迎。我市先后引进“佳福占”等8个优质稻的品种,让农民用上放心种子,确保优质稻种植年年出新,进一步提高优质稻的市场占有率。目前,我市具有一定优质稻生产规模的有泰宁、宁化、明溪、建宁等四个县,面积分别为34483亩、64696亩、35000亩和15000亩。
3、绿色优质稻米的市场建设。我市积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办法,加强与沿海销区的产销链接,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动沿海粮商到我市投资建仓储粮、联合创建优质稻生产基地。在2006年省内产销区粮食购销协作洽谈会上,宁化县与龙岩、泉州、厦门共签订稻谷购销合同38000吨,泰宁县与厦门、泉州、福州共签订稻谷购销合同24000吨。
4、“绿色粮食”品牌建设。我市积极扶持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牵动能力大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创新经营理念和品牌战略意识,鼓励其筹集资金,更新改造一批高档优质的精、深加工设备,拓宽优质稻米的生产与发展空间,创立本市绿色品牌产品。目前,我市已有市佳源米业公司、宁化县佳穗米业公司和建宁裕芳粮食加工厂等8个企业生产的18个产品为“放心粮油”品牌,“放心粮油企业”4个。
三、**市粮食加工、储存、流通、产供需状况
(一)粮食供需平衡状况。我市社会粮食供需平衡现状是:本地生产的粮食从总量上基本能满足当地的粮食消费。但由于我市是水稻主产区,品种比较单一,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小麦、玉米、大豆、优质米仍是调入的主要品种。基本情况是:2006年我市总人口2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67万人,农业人口152.33万人。全年粮食供给总量162.97万吨,其中地产粮116.25万吨。全年粮食需求总量158.53万吨,粮食消费总量119.50万吨,其中口粮消费64.48万吨,饲料用粮45.45万吨,工业用粮3.63万吨,食品用粮5.6万吨,种子用粮0.34万吨。年初各类存粮49.77万吨,年末为54.18万吨。
(二)粮食储备状况。以2006年为例,一是为确保粮食市场稳定供应,全市地方储备规模共计57000吨(市级21000吨,县级36000吨)全部落实到位,远远超过了粮食安全警戒线,可以作为以丰补歉,救灾救荒,预防突发性事件的物质保障。市区落实大米储备1000吨,确保市区粮食出现异常波动时,大米供应不断档,不脱销。二是高度重视市县中心粮库建设,重点改造扩建市区粮库荆西粮库、东站粮库,仓容量分别为7000、1500吨。三是储备粮品质进一步提高,轮换各级储备粮20623吨,2005年及2006年产的粮食上65.5%。2007年,全市粮食储备订单计划80158吨,其中省级6万吨,市本级8869吨,县级11289吨。
(三)订单粮食收购情况。做到政策宣传到位,让群众家喻户晓;为农民服务措施到位,方便农户售粮;收购市场监督管理到位,维护稳定的农村收购市场秩序。2005年,全市共收购粮食79463吨,其中订单收购70470吨。2006年,全市共收购粮食75240吨,其中订单收购69769吨。截止2007年6月,全市共办理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证127本,并全部通过年审。
(四)粮食加工情况。我市积极拓宽粮食行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思路,提高粮油加工骨干企业产业化水平,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努力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扶持和服务,创新粮油加工骨干企业组织结构,实现以资产不纽带,组建集收储、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综合利用粮油资源,并加强产品结构调整,开发高附加值粮油精深加工产品,提高我市粮食品种有优质化和主食品的工业化水平,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据市粮食局2006年统计,全市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大米579500吨,小麦粉37500吨。现有规模以上企业48个,资产总计7310万元,其中大米4765万元;从业人数433人。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9846万元,其中大米2513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8995万元,其中大米25451万元;利润总额413万元,其中大米301万元。加工企业中大米加工企业47个(日处理原粮100吨以下的44个,日处理原粮100-200吨的2个,日处理原粮200-400吨的1个),小麦粉加工企业1个;大米总产量116274吨,(其中特等米30156吨,标准一等米84859吨,标准二等米900吨);小麦粉总产量6897吨。从业人数中,大米399人,小麦粉34人。
(五)粮食产销经营情况。以搞活粮源经营为重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产销衔接方式,实施“引粮入明”工程,同时,积极组织供需见面活动,加大产销协作力度,推动产销双方在粮食经贸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确保全市粮食供需平衡。几年来,省内粮食产销协作不断扩大,与沿海销区签定购销合同由2005年的25.55万吨,2006年提高到35万吨;与省外粮食产销协作关系不断巩固,2005年调入粮食8.25万吨,2006年提高到13.3万吨。通过产销协作平台,有效地实现了优势互补,建立了顺畅的产销衔接通道,增加我市优质粮食的市场供应量,有效地维护我市粮食市场稳定。
四、**市粮食安全生产工作经验与存在问题
(一)粮食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
近年来,**市粮食生产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粮食生产技术推广和农田基本建设也均取得较大的成效,但是,粮食生产却呈现逐年下滑的局面。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粮豆大量调入我国,粮豆价格持续低位徘徊,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热情,粮食生产下滑的局面进一步加剧,粮食生产呈现系统性危机状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面积、粮播面积、稻播面积、粮食总产、稻谷总产均较大幅度下降(从我市粮食生产历史比较,可以明显看出这种趋势)。农田基本建设多头管理,规划、标准、投入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不一致。个别地方有截留经费补充办公费用的现象。
2、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近两年,农村劳动力价格涨速过快,全劳力日工资从20-30元上升为40-60元,二年之内已近翻番。农资价格只涨不跌,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价格仍然较低,涨幅很小,农民种粮比较效益进一步降低。以2007年中上田段亩产千斤稻谷的收入成本比较,农民种粮的日工资为40元左右,位于农村全劳力日工资的最低位。按1000斤稻谷计算,单价0.8元,产值800元;成本:n肥65元,p肥20元,k肥44元,农药30元,种子20元,机耕30元,农具折旧30元,合计239元;生产用工:育秧1天,整地1天,插拔秧2天,施肥与病虫防治3天,收割2天,晒谷1天,渠道和田边杂草整治2天,粮食管运卖1天,合计13天,在不计地租情况下,扣除成本,日工资仅43.15元。如遇自然灾害或气候较差年份,产量下降,日劳动工资将大幅降低。中低田段的单产更低,生产用工更多,效益更低。
此外,由于粮食直补大部分均按承包田发放,农民不种粮照样领补贴,也降低了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
3、粮食生产劳动力日趋紧张,粮食商品率大幅降低。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艰苦,收益不高,青年农民大量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务农劳动力年龄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且由于种粮效益低于其他的经济作物,务农劳力的投入更多的是投到经济作物方面,多数农户种粮仅以保住口粮为主,粮食商品率大幅降低。
4、土地抛荒较为严重,粮食复种指数大幅降低。我市几乎所有乡镇均有耕地摞荒现象,但由于行政考核制度的制约,具体摞荒面积无法统计,估计全市摞荒面积达到10万亩。据沙县土地流转工作调查,全县摞荒面积达到8000亩左右,由于土地摞荒多发生在偏远的山垅田,调查人员难以做到逐段逐田核实,实际摞荒面积可能超过统计面积的一倍以上。2007年水稻播种190万亩,复种指数仅为1.118,比最高年份353.7万亩,复种指数1.6,种植面积少163.7万亩,复种指数降低了0.48点。
5、政府对粮食生产的关注力下降。近年来,政府部门更多的是关注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生产已多年不被各级行政列为重要议题。除了中央强调和出台的相关政策之外,其它各级政府基本上属于口头重视。由于中央减免了征粮和粮食统购,解除了县乡镇干部在粮食生产上的压力,粮食生产已不再是县乡镇的中心工作。相当多的村干部和农民反映,现在的行政领导下村检查工作已经很少到田头了,粮食生产已基本上成了农户个人的事。
6、粮食生产技术研究成果显著,但后继乏力。目前我市不少从事粮食生产技术研究单位,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已是名存实亡。现有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制、引进与开发、推广应用上,水稻的其他增产技术及非主要粮食生产技术,由于在成果的推广与转化过程中科研单位与研制技术人员无法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几乎没有人员从事这些技术的研究,非主要粮食作物的品种更新等生产技术完全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从外地引进。目前仅存的优势项目--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究,也因立项困难、投入经费少而逐步陷入困境。粮食增产技术的研究存在“立项难、经费少”的问题。在今年我市的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中已经没有相应的研究计划了。
7、技术的转化与应用推广工作举步维艰。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原来主要是由各级农业局等推广部门完成的,由于推广经费紧张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市一些县、乡级农业推广部门已经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多数单位部门下乡的旅差费都严重不足。新品种、新技术的生产示范与推广的工作力度、工作成效已较大幅度地落后于前十年,虽然我市杂交水稻育种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但受限于人力物力的不足和推广网络的缺乏,科研成果的示范工作成效亦较差,许多科研成果只能是纸上谈兵了。种业公司是现阶段粮食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但普遍存在示范规模小、影响力弱、售后服务差等等问题,栽培技术指导工作也严重滞后。且由于种业公司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销售种子来获得经济利益,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只是它们的宣传促销手段,示范推广的费用将全部作为成本计入到销售价格中,在种子销售过程中转嫁到粮食生产者—-农民的头上,无形中又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降低了粮食生产利润。
(二)粮食加工、储存、流通、产供需方面
1、需大于供将是我市粮食供需平衡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市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外来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在短期内我市的粮食生产在总量上如未能实现大的突破情况下,需大于供将逐渐成为我市粮食供需平衡发展的趋势,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2、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机制有待提高。一是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机制仍然不够灵活,影响了企业参与市场竟争的能力。二是企业内部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仍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市尚有266人需要分流,其中购销企业217人,缺口支付职工补偿金960万元。三是粮食流通执法队伍有员编制和经费尚未落实到位,市场监管难度较大。
3、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管理落后,发展缓慢。我市大米加工企业有近百家之多,一些个体加工厂规模极小,最大企业日处理原粮200吨。且生产设备陈旧,管理营销手段简单,多数为家族式的管理,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些企业分散在全市城乡的各个地方,为居民的粮食消费带来了便利,但也由于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造成粮油加工业发展缓慢,产品品牌效益低下,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同时,市场粮价的波动和资金限制,原粮储备不足,也影响了加工业的发展。
五、保障我省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没有粮食基础的支撑不可能持续。粮食问题历来受到广泛重视,粮食安全受自然技术和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粮食安全应包括:粮食的数量安全和粮食的质量安全。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统筹当前和长远,生产、流通和消费,根据我省情况来考虑保证粮食安全的对策和措施。我省是一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省份,是个缺粮省份,自给能力仅占50%左右,粮食问题一直是制约**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粮食供需将是偏紧的趋势,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压力。
(一)必须把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生产效益,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保证粮食安全的一项长期战略目标。
保障粮食生产的关键要从政策和科技两个方面保护、发展粮食生产能力。中央已就耕地保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粮食收购保护价、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粮食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培训科技示范等方面出台了很多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已为粮食生产能力的恢复发展创造了一个很浓厚的政治环境,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将中央的政策结合我市的客观实际予以及时的具体的落实。
1、依法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不被侵犯并运用于粮食生产。近几年,我市能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减少幅度非常可观,很多农田被用于修路、盖房、办厂、植树、挖塘,稍为边远的地段出现较大面积的弃耕抛荒,耕地实际拥有量已较大幅度地低于统计量。因此,一是必须始终把保护耕地作为保证粮食安全的首要政策目标,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特别是要切实搞好基本农田的保护。二是整合农田基本建设机构,统一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标准、投入,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的改造。三是组织有关业务部门专家对耕地保护现状进行一次认真严肃的检查,详细调查农田抛荒实况,真正摸清我市的耕地数量。严厉依法查处违犯耕地保护的行为,对于可供恢复粮食生产的被占耕地应责令立即恢复耕作,争取二年内我市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400万亩左右。四是认真总结农田流转工作经验,引导农田逐步向种粮能手集中,提高规模化集约生产能力和种粮效益水平。
2、要把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粮食是特殊商品,粮食生产是相对效益较低的基础性的弱质产业,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市场将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明显增强。要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必须尊重市场法则,使种粮有利可图。在粮食市场化的新形势下,当务之急是着手研究制定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和措施。一要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好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政策。二要采取政策措施降低主要农资价格,加大粮食生产机械的研制推广力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种粮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三要根据社会物价水平,及时调整粮食保护价,确保农民种粮效益,同时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服务体系,改善流通设施,为农民卖粮提供便利,保证货畅其流。
3、制定粮食生产技术研究、推广中长期规划,为粮食生产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撑。为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一要继续加强粮食作物的品种选育、引进工作,继续抓好“种子工程”,进一步提高优质种子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二要进一步加强粮食作物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充分发挥优质高产品种的增产作用。三要加强基层乡镇农技站的组织建设工作,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技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农技站推广主力军的作用。四要加大粮食生产技术研究、推广的经费投入,确保经费总量的内在价值量不低于10年前的总量。
4、加强通俗易行的实用型粮食增产技术的研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与应用步伐。随着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目前在农村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已经出现以老、少、妇为主的局面,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实用技术掌握困难。政府应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应用科技能力的同时,注重引导和加强对通俗易行的实用型粮食增产技术研究的人才发展和经费投入,科研部门要面对现实,致力于农民投入少、简便易行的粮食生产技术的研究,如粮食新品种的更新、抛秧栽培等省工省时、简便易行的粮食生产技术的研究。
5、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中央政府已将农民的职业教育列入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内容。政府要制定农业职业教育长期规划,统合农校、农广校、农函大和市、县、乡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大规模地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工作,并将粮食生产的各项技术列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培养、造就一大批年青、懂技术的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二)强化粮食市场运作,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粮食储备,强化市场运作,确保粮食市场稳定。做到粮食生产供应“保面积、稳粮源、多渠道、保畅通、供得上、调得动、管得住、有保障。”
1、继续完善粮食储备政策,充分发挥好储备粮在调节供求、稳定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各级粮食储备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根据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等新情况,重新研究确定各级粮食储备的合理规模。包括种子、饲料粮、保健品、副食品所需粮食都要列入其范围。要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要求,加强和改善中央储备粮管理工作,确保在国家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要督促各地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抓紧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增强地方政府对粮食市场调控的责任和能力,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打好物质基础,确保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买得起他们所需的粮食。
2、统筹省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灵活运用粮食调运手段,为调节省内粮食市场服务。坚持“立足本省自已生产,余缺适时调剂”的方针,根据本省粮食供需和市场变化情况,及时采取不同的手段,灵活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根据本省余缺适时调剂,为实现本省粮食总量平衡服务。同时,要鼓励产销区之间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合作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促进粮食有序流通。
3、创新粮食安全观,实现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化。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一是要建立稳定的粮食生产体系,特别是如何保护主产区利益,稳定提高优质专用粮生产能力,高标准建设国家和省级现代化商品基地。二是粮食贸易供应体系,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建设。三是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粮食预警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粮食法规体系建设。
(三)加强市场分析预测,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及应急机制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及应急机制,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建设。目前我们对粮食市场的分析预测工作相对薄弱,粮食流通管理部门作为联系生产和流通的桥梁和纽带,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分析预测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既科学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粮食安全预警应急系统,及时发现、判断粮食不安全状态,发出预警报,及时启动该系统应急措施,确保粮食市场稳定,使政府掌握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1、定期分析和发布粮食供求市场信息,引导生产和流通。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形成快速、更贴近市场的监测系统工程,提升粮食市场信息的收集、储存能力,提高对市场动态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2、完善政府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确定调控预警指标,实施先兆预警。建立政府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具体规定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做到职责分明,才能收到明显成效。特别是粮食主管部门和物价、工商、交通部门应密切配合,做好粮油市场监控工作,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迅速有效地监控全市粮食安全状况。
3、建立全省和区域性粮食应急机制。全省各地市要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应急方案和成立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出现情况及时启动议案,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并坚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充分发挥政府储备粮食、粮食风险基金以及重点粮食市场和骨干粮店、骨干粮食加工企业的作用,进行调控,及时平抑粮价,稳定市场。
(四)深化改革,促进粮食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发展粮食加工,推进粮食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快发展来解决。总的是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的精神,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的要求,把做大做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粮食生产重要抓手,促进粮食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1、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根据《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编制和实施粮食加工发展规划,引导粮食加工业合理布局,渐进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根据发展规划,落实分步实施的办法和措施,纳入实施单位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2、做大做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发展前景且带动力强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努力搞好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有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粮食加工企业,从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
3、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合同契约订单,逐步扩大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加快农业行业协会建立,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介组织,与龙头企业一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在完善现有合同契约为主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加快建立股份合作制为主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树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律意识,用法律手段保证龙头企业与农户合同的法律效力。
4、加快粮食加工的集聚地建设。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动员本地乡镇企业、民间能人、个私业主在园区发展粮食加工企业,促进园区成为粮食、饲料加工企业的集聚区,并且带动相关企业发展。
(五)加快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保证粮食的质量安全。
目前我省对粮食质量认证相对较少,粮食是大宗的农产品,也是居民的主要消费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的质量安全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应进一步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体系,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合理施肥、科学用药。要进一步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产品,有效保障农业和农产品生产消费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1、加大绿色食品宣传力度。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开辟绿色食品开发园地,在农业969155网站上完善绿色食品网页,及时宣传有关知识和报导我市绿色食品开发进展情况,引导广大市民和农村提高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和参与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树立“不仅要多卖粮,还要卖优质粮”的观念。
2、要竭尽全力,大做特做创品牌的工作,申报核准获取绿色标志食品的工作。一是认真制定粮食等大宗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实施计划,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三品”认证率。二是确立创建“绿色粮食”品牌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种粮农户。同时,推动各种形式的,以经营绿色稻谷销售为主的农村合作组织的组建、创办。三是根据对土壤、水质、大气等的科学严格检测,确定“绿色粮食”生产面积,建档进册,插牌标明。规范标准严格的耕作、施肥、管理一整套技术规程,确保“绿色粮食”质量上档次。四是对现有的各种所有制的粮食加工企业,进行排队整顿,确立绿色稻谷的加工企业。并按“绿色粮食”生产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产品包装改造。
6.粮食局安全生产工作调研报告 篇六
划
粮食局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区政府及市粮局下达的安全生产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根据安监办[]28号文件要求,按照《安全生产法》和《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全面落实责任,强化安全监管,有效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全系统认真做好全年安全生产工作,完成区政府及市粮局下达的安全生产目标任务至关重要。
今年,我们在抓全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中,局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
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
全年安全生产工作情况:
1、未发生各类工伤事故,未发生破坏、爆炸、建筑物垮塌等重大安全灾害事故。
2、无火灾事故发生。
3、未造成任何重大财产经济损失。
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区政府的工作安排,在有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结合系统工作实际,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燃。
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各单位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局长与各单位“一把手”签订了《区粮食系统安全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落实了单位法人代表安全责任制,同样,各单位与车间、班组和个人签订安全消
防责任书,落实责任到位,做到层层有责任,责任落实到车间、到班组和个人。
2、调整充实安全生产,消防工作的各类组织,做到组织、人员、责任三落实。建立《安全生产隐患管理制度》和《处置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抢险预案》,实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落实“隐患治理年”的各项工作措施和任务。
3、加强安全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干部职工思想素质。我们开展了安全消防宣传教育,系统召开各类安全综合会议6次,参会人员90人次。在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中,系统召开安全综合会议3次,参会人员50人次,悬挂各类宣传横幅和标语29条,板报6期,宣传车2台次,培训职工4人。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安全法律法规意识,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自觉参与安全管理工作。
4、坚持检查制度,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今年,系统组织安全综合检查7
次,查出各类隐患45余处,全部整改。各单位每月坚持自查共计24次,查出各类隐患50余处,全部进行了整改。在开展百日督查专项行动中共查出各类隐患10处,主要是“”汶川大地震造成围墙倒塌,仓房屋面盖瓦滑落等。通过检查,减少或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
安全生产工作安排
在的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监管,确保全系统平安稳定的安全环境。
1、加强领导,强化安全措施,责任落实到位。认真研究本系统存在的问题,制定措施方案,把责任落实到公司、厂、车间、班组和个人。坚持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从根本上消除隐患,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2、强化安全隐患整治工作。重点抓好事故防范,把安全工作放在事故隐
患、危险源的监控和治理,做到标本兼治。
3、认真做好防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做好防火安全工作。
7.粮食局安全生产工作调研报告 篇七
1 研究区域概况
内蒙古位于东经97°12′~126°04′, 北纬37°24′~53°23′之间, 土地总面积为118.3万km2,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 居全国第三位, 人均土地面积5.33hm2,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0.85hm2) 。该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具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春季多风沙、日照充足和气温日较差大等特点, 还带有季风气候, 受阴山、大兴安岭等山系影响, 东西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 降水量从东北向西南减少。全区大部分属高原地貌, 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可划分为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山地丘陵、阴山山地丘陵、鄂尔多斯高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6个区域, 其中山地、丘陵、高原、平原与滩地和沙地面积分别占内蒙古土地总面积的20.8%, 18.3%, 51.2%, 8.5%和0.6%, 东部草原辽阔, 西部沙漠广布。全区东西跨度大, 土地资源东西分异显著, 耕地资源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表现为:东部各盟市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 内蒙古的粮食产量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000年内蒙古开始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随着退耕还林 (草) 政策的实施, 耕地面积呈逐渐减少趋势, 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 分析区内粮食产量、种植结构的变化规律及粮食安全问题, 对内蒙古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2 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1951-2007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均呈波动中上升的趋势[3]。
2.1 粮食播种面积的动态变化
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出现四个波峰: (1) 1956年达到472.9万hm2; (2) 1961年达到503.1万hm2; (3) 1998年再一次达到503.1万hm2; (4) 2007年达到510.2万hm2。第一、二个波峰之间的时间特别短, 第二、三个波峰之间时间长, 经历27年, 呈先减后增态势, 1985年减到历史最低值。1951-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 1951年为416.0万hm2, 2007年增加到510.2万hm2, 年均递增0.37%。“八.五”期间, 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占总播面积的相对比例都基本稳定。进入“九·五”以来, 特别是“十.五”期间, 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由1998年的503.1万hm2减少到2003年的405.1万hm2 (图1) 。其原因, 一是受粮食市场供大于求和种粮效益较低的影响, 对种植业结构进行了积极调整, 效益较低的粮食种植面积逐步减少;二是内蒙古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2000-2003年累计退耕还林还草63.6万hm2[4]。
2.2 粮食产量的动态变化
2.2.1 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分析
1951-2007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呈波浪式变化, 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1951年粮食总产量为176.8万t, 2007年增加到1811.1万t, 年均递增4.24%。这57年中, 增产年份32年, 减产年份24年, 增产时间不会连续超过5年, 减产时间一般是一年或连续两年, 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9-2001年连续三年共减产189.4万t, 主要影响因素是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 (草) 政策的实施和自然灾害等。粮食总产量自1992年一直稳定在1000万t以上 (图2) , 内蒙古粮食产量的增减变化与全国粮食产量的增减变化呈现出基本相同的规律性波动, 主要取决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目前, 内蒙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1500万t, 每年可向国家提供400—500万t商品粮, 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大省之一[4]。
2.2.2 粮食单产的变化分析
1951-2007年内蒙古粮食单产有所增加, 且变化趋势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只有个别年份因多种复合因素影响呈现出不一致的变化趋势。1951年粮食单产为425.0kg/hm2, 2007年增加到3549.9kg/hm2, 年均递增3.86%。这57年中, 单产增加年份33年, 减少年份23年, 增加时间不会连续超过5年, 减少时间大多是一年或连续两年, 最长一次是连续4年 (1959-1962年) (图1) , 这与粮食总产量持续减少的时间略有差异。粮食单产增加的因素主要是农业投入的增加。但是粮食单产的增加潜力有限, 根据投入递减效应, 当粮食单产达到一定水平时, 依靠增加农业投入以提高粮食单产并保证粮食总产稳定的余地不大。近些年来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的投入一直呈增加状态, 但粮食单产的增长趋势却越来越趋于缓和。
在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内蒙古粮食总产量随着粮食单产的变化而变化, 在粮食播种面积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粮食单产不断提高, 且其增长幅度大于播种面积的减少幅度, 粮食总产量受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不大。以1998-2003年为例, 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在此期间持续减少, 从1998年的503.1万hm2减少到2003年的405.1万hm2, 年均减少4.24%, 但粮食单产除在1999、2000和2001年相对较低外, 其他年份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从1998年的3131.4 kg/hm2增加到2003年的3358.9kg/hm2, 年均增长1.41%, 因此抵消了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对粮食总产的影响 (图1、图2) 。
3 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种植结构变化分析
3.1 主要粮食播种面积变化趋势
内蒙古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小麦、薯类、高粱、谷子、莜麦、大豆和糜子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业市场化的推进, 内蒙古粮食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图3) 。根据8种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 将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划分为5种类型:玉米的迅速增加型, 薯类和大豆的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型, 小麦的先增加后减少、后又增加又减少的波动变化型, 谷子、莜麦和糜子的先增加后减少型, 高粱的先减少后增加然后又减少的波动变化型[5]。
3.2 主要粮食种植面积的比例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各种粮食的种植面积变化:曲线的斜率大致可看作变化速率。
玉米既是人们重要的营养调剂食物, 今年来饲料玉米的需求量大幅攀升[6], 玉米的粮饲兼用性使其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4.59%增加到2007年的39.44%, 年均递增3.91%;小麦的种植比例呈先增后减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8.15%增加到1992年的33.99%, 后又减少到2007年的11.13%;薯类的种植比例呈缓慢增长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5.24%增加到2007年的12.20%, 年均增长1.52%;大豆的种植比例也呈缓慢增长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67%增加到2006年的19.71%, 但2007年出现下降趋势;谷子的种植比例持续减少,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面积的17.67%, 减少到2007年的2.69%, 年均递减3.31%;莜麦的种植比例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面积的12.67%, 增加到1963年的14.99%, 后又减少到2007年的1.26%;高粱的种植比例呈先减少后增加又减少的波动变化,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面积的11.20%, 减少到1966年的0, 又增加到1983年的5.92%, 后又减少到2007年的2.10%;糜子的种植比例呈缓慢减少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面积的13.58%, 减少到2007年的1.33%, 年均递减4.06%。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 近57年来内蒙古粮食的种植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具体表现在: (1) 粮食生产结构由多品种并重的格局逐步过渡为玉米单一型结构; (2) “玉米型”粮食生产结构中, 小麦的生产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薯类和大豆呈缓慢增长趋势, 高粱、谷子和莜麦等的生产则基本让位于玉米。
4 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变化分析
粮食安全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粮食短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早在1974年11月, 联合国在罗马召开了联合国世界粮食会议, 形成了最初的粮食安全概念。2002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在罗马又举办了世界粮食首脑会议, 并通过了《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五年之后的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对粮食安全最终目标解释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世界观察研究所莱斯特·布朗认为中国未来将出现巨大的粮食缺口, 中国粮食短缺会造成全球粮食短缺, 使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等。可见, 粮食安全问题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7]。
4.2 内蒙古粮食安全值的变化
本文选粮食自给率对内蒙古粮食安全进行评价, 在粮食安全评价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的消费水平, 人均粮食消费量也不同。据测算, 目前内蒙古粮食消费总量约为1110万t,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消费粮食总量年均以0.5%的速度递增[4]。
根据统计资料及相关研究结果[2,4], 并结合公式 (1) 和 (2) [8], 计算出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需求总量和粮食自给率 (图4) 。从图4可以看出, 内蒙古粮食消费总量相对于总产量变化较为平缓, 且呈缓慢上升趋势, 粮食自给率的变化基本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一致, 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总量、收入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等, 其中人口变化是最重要的因素。
粮食自给率 (或粮食贸易依存度) :国际上把一国的粮食自给率≥95% (粮食贸易依存度≤5%) 定为基本自给, 一个国家的粮食自给率≥90% (粮食贸易依存度≤10%) 认为是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一般认为, 我国粮食的自给率指标≥95%[9]。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自给率超过95%的年份有30个, 在60、70和80年代, 粮食自给率相对较低;进入90年代, 粮食自给率保持稳定的上升态势;近年来, 在自然灾害和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下, 粮食生产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但现阶段粮食供求的基本特征依然是总量平衡有余, 供需结构差异较大[4]。
4.2 内蒙古粮食安全变化的区域差异
本文采用粮食安全相对变化率来反映内蒙古1988-2007年各个盟市粮食安全变化的差异。粮食安全相对变化率[8]指的是某地区一段时期内其粮食安全变化相对于整个区域的变化,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区域粮食安全相对变化率;
Pa、Pb—区域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的粮食安全值;
Qa、Qb—研究区域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的粮食安全值。
根据公式 (3) 计算出内蒙古1988-2007年各盟市的粮食安全相对于全区粮食安全的变化差异;1988-2007年内蒙古粮食安全相对变化最大的是阿拉善盟, 其次是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 锡林郭勒盟最小 (图5) 。
4.3 内蒙古2007年粮食安全空间差异
内蒙古的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 但在空间上还存在一定差异, 为了能更好地区分粮食安全分布状况, 本文对该区各盟市2007年粮食产需进行定量计算, 得出各个盟市2007年的粮食自给率 (表1) 。
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标准, 认为依据自然分类法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极不安全区, 较不安全区, 较安全区, 安全区和极安全区。
从图6可以看出, 乌海市和锡林郭勒盟为极不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低于50%, 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为较不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在50%—95%之间;阿拉善盟和赤峰市为较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在95%-150%之间;鄂尔多斯市为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在150%-200%之间;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为极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高于200%。
乌海市的粮食自给率最低, 锡林郭勒盟的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7.8%, 粮食播种面积少, 粮食自给率低, 这两个地区粮食供给主要依赖周边地区, 粮食安全问题非常严重;乌兰察布市的粮食播种面积较大, 但耕地质量不高, 粮食产量较低, 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的粮食自给率略低于95%, 是自治区的重工业基地, 其中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首府, 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人口迅速增加, 粮食供给主要依靠周边地区, 这三个地区粮食自给率低, 粮食安全问题日趋严重;阿拉善盟的粮食播种面积少, 粮食总产量也不高, 但人口最少, 因此粮食可自给自足;鄂尔多斯市是自治区重要的工农业发展基地, 粮食大量供应其他地区;赤峰市、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的耕地质量好, 受经济发展等人文因素影响小, 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粮食安全相对于2007年全区的粮食安全保障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结论
5.1 1951-2007年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出现四个波峰, 分别为1956、1961、1998和2007年, 变化幅度虽不大, 但总体上仍呈增加趋势。粮食总产量、单产和播种面积均呈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粮食总产量年均递增4.24%, 这57年中, 增产年份32年, 减产年份24年, 增产时间不会连续超过5年, 减产时间一般是一年或连续两年, 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9-2001年连续三年共减产189.4万t。粮食单产年均递增3.86%, 这57年中, 增加年份33年, 减少年份23年, 增加时间不会连续超过5年, 减少时间大多是一年或连续两年, 最长一次是连续四年 (1959-1962年) , 这与粮食总产量持续减少的时间略有差异。
5.2内蒙古的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 但在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该区各盟市2007年粮食产需进行定量计算, 并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标准, 认为依据自然分类法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乌海市和锡林郭勒盟为极不安全区, 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为较不安全区, 阿拉善盟和赤峰市为较安全区, 鄂尔多斯市为安全区, 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为极安全区。
摘要:本文根据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生产统计资料及相关调查, 运用动态与静态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内蒙古粮食产量、种植结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呈明显的波浪式变化, 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 粮食单产也有所增加, 且单产的变化趋势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但播种面积的变化不大。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 但在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标准, 依据自然分类法, 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极不安全区, 较不安全区, 较安全区, 安全区和极安全区。
关键词:内蒙古,粮食产量,种植结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山西省粮食产量及粮食结构变化趋势的相关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12) :516—520.
[2]张耀华, 赵先贵, 张素娟, 等.内蒙古粮食和耕地变化的动态分析及趋势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29 (4) :339—442.
[3]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1989—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4]郑广成.内蒙古粮食中长期供求关系及对策选择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4.
[5]何艳芬, 张柏, 刘志明.吉林省近50年粮食产量及作物结构变化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4, 20 (2) :132—135.
[6]李粉婵.山西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产量趋势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 2005, 33 (1) :3—6.
[7]邵立民.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 26 (1) :23—26.
[8]杨勇.咸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7.
8.自贡: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篇八
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地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安全面临较大危机,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令人担忧,已成为区域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
粮食产量波动压力增大
粮食产量波动起伏大,粮食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自贡市粮食产量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相差25.8万吨,1993、1994、2001、2003年相较其余年份有明显下降。1995年至2007年,自贡市粮食总产量围绕120万吨上下波动。2008至今呈逐年增长态势,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127.64万吨。
自贡市粮食主要是水稻、玉米、高粱、小麦、薯类和豆类等品种。从种植面积看,2006年以来,粮食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300万亩以上,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水稻种植面积在120万亩以上保持逐渐增加;高粱最近几年种植面积变化较大,从2006年的4.1万亩到2013年的8.7万亩,随着自贡市打造酿酒高粱基地项目的推进,高粱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小麦因为投入大、产量低,种植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2006年63.1万亩,到2014年自贡市小麦种植面积只有59.7万亩,比2006年减少3.4万亩,减5.3%,并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随着养殖业发展和食品加工、消费的增长,社会对薯类需求增加,薯类种植面积较快增长,2013年薯类种植面积达到46.7万亩,2006至2013年平均每年增长1.3%;豆类在自贡市粮食种植面积中所占比例不大,产品主要满足人们自食。
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粮食安全压力大
按自贡市2013年年平均常住人口272.58万人计算,平均每人每天消耗0.5公斤粮食,自贡市食用粮消耗至少在50万吨左右,按国际上饲料用粮占粮食消费量的比例,自贡市饲料用粮消耗也在50万吨左右,仅此两项粮食消费约为100万吨,占2013年自贡市总产量的78%。如果加上农业种籽用粮和工业加工用粮等,自贡市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基本需求。但今后随着人口的增长,每年除了保障城乡居民数量较大的自食用粮外,还要满足因居民食物结构变化、肉类需求快速上升导致饲料用粮不断增加的需要以及使用量越来越多的工业用粮。
总之,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压力较大,必须居安思危,从保护耕地、搞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着手,努力增加粮食产出,确保粮食安全。
耕地和耕种情况堪忧
2013年自贡市耕地总面积207.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63亩,比四川省人均水平0.66亩低0.03亩,比全国人均水平1.35亩低0.72亩,只相当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的82.5%,耕地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前景不容乐观。
耕地总量减少
上世纪末的1999年,自贡市耕地总面积为212.3万亩,到2013年只有207.6万亩,14年净减少耕地4.7万亩,减2.2%。扣除政府土地整理项目及农民零星土地整理等新增耕地的原因,14年来实际减少耕地约24.8万亩,减11.7%。
究其原因:一是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大量耕地,2000年至2013年自贡市退耕还林还草达15.0万亩,占全部减少耕地总量的60%。二是乡村集体建设占用耕地增加。三是各种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包括自贡市境内已修建或正在修建的公园绿地、成自泸高速、乐自路、高速铁路和新建改建公路等交通建设用地以及小城镇建设、各种园区建设用地。四是居民住房用地增加。近年来,自贡市城乡住户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也由2000年的30.7平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35.1平方米,但增加居民住房面积的同时也占用了部分耕地。五是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其它原因造成耕地毁损。
耕地质量下降
自贡市地处丘陵低山、沟、坝地势,高产稳产农田面积较少,中低产田地所占比例高。2013年,自贡市高产稳产田49.8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4.0%。
一方面,因为重用轻养,肥料施用不合理,农用化肥、农药、农膜用量逐年增加,残留于土壤中有害物质累积增多,致使土壤板结,理化性质变化,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加之土壤养分随水土流失而损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畜禽养殖和工业企业产生的废物和有害物质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放进入农业环境系统,造成耕地污染。
农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乡村人口在过去的14年减少较多,从2000年的249.16万人减少到2013年的240.75万人,减少8.41万人,年均减少0.6万人。2013年,自贡市乡村从业人员中农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2.2万人,同比下降3.3%,农业从业人员下降幅度明显快于乡村人口,说明即使农民未外出务工,乡村人口也会加速流向非农行业。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容乐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逐渐被弱化,种粮收益较低,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下降已成为当前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之一。
多管齐下保障粮食安全
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它在数量上的减少和用途的改变必将影响到粮食生产,从而影响到粮食有效供给及粮食安全水平。必须加强执法力度,将现有的耕地保护措施落实到位。
目前耕地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有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必须严格执行这些土地保护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耕地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在城镇建设用地上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供地行为,要立足存量土地进行内涵挖潜,盘活城镇内部存量土地,以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坚决杜绝城镇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从而减少因新增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量。在农村建设用地上严格审批管理,禁止将基本农田用于修建住房、厂房、工业园区、养殖场等非农设施。
有效开拓新增耕地
进一步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增加高产稳产田。同时,通过对抛荒地、田边地头闲散地、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做到旱涝保收。
规范土地流转解决撂荒问题
可借鉴一些地方建立高效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发挥市场配置土地的作用,使土地合理流转,规模经营。比较常见的做法是,成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发动各村收集农民土地流转意向信息,同时将连片土地对外公开招租,从事集约化经营。在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既可以获得土地经营权流转收益,又可以外出务工或者就地务工。在集约经营的示范带动下,也可能主动返回农村,“重操旧业”。当然,农村撂荒土地流转的方式有转包、转租、互换、入股等多种。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情况下,需要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来探索规范,并逐步以制度的形式予以保证。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强化粮食生产保险体系,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改进现行的按承包面积计算发放种粮补贴的方式,将补贴发到真正种粮的农民手中,而不是发到土地承包者手中。稳定并提高粮食价格,控制农资价格,保障粮食的合理利润空间。畅通粮食流通渠道,通过产业化经营,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得到实惠。对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资生产企业直接补贴,补贴的对象由政府选择,用补贴机制促进生产商优胜劣汰,稳定农资价格。开通农用物资绿色通道,降低运输费用,从而有效降低种粮成本。
9.粮食局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篇九
xx年是“xx”承上启下之年,也是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更是企业争创“四星级”粮库之年,为确保国家储备粮油安全和员工人身安全,实现企业安全、和谐、科学发展,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市政府、市粮食局的安全生产工作要求,制订公司xx年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一、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继续实行各部门安全生产签约及检查考核,落实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报告制度。
二、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做好新员工安全生产上岗培训。
三、切实加强季度“一符四无”粮仓鉴定,加强军粮供应安全管理,定期对储备成品粮代储企业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全年储备粮油及军供粮油的安全。
四、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做好消防设施、器材的配置保养及检查,提高意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切实加强储粮化学药剂安全管理,规范保管人员的熏蒸作业,确保熏蒸效果及人身安全。
六、切实加强粮食机械、电器线路、视频监控等设备的检查保养;机动车辆做到持证上岗,严禁酒后驾车及疲劳驾驶。
七、切实加强国有资产安全使用管理,定期检查租赁企业,杜绝“三合一”或“二合一”,消除事故隐患。
10.粮食局安全生产年终工作总结 篇十
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
年初时,局党委就将安全生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谁主管,谁负责”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局领导与各基层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10份,各单位又与各仓库、车间、班组以及重要工作岗位责任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全系统共成立以法人代表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10个,小组成员23人,制定出各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80份,做到了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它领导协助抓,责任明确,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二、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根据xx市粮食局和xx市人民政府的安排布置,我系统7个粮站和2个挂靠企业在六月期间都分别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各级“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安全生产的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学习人数达510人次,充分利用电视、录像、广播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农业法》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各站、厂还举办墙报、展板13期,悬挂横标、条幅15幅,张贴宣传标语100条,挂图10面,使全系统职工受安全教育的人数达98%以上,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今年是我系统改制最关键的一年,在这种情况下,党委一班人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了安全生产经费,配备了安全检查车辆。今年,各单位还结合自身实际,贯彻落实企业、车间、班组、岗位“四级教育”制度。组织对各类人员的安全培训。
三、勤检查,勤整改
按照“三结合,三为主”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办法(综合检查与专业检查相结合,以专业检查为主;一般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以重点检查为主;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以暗访为主)。结合本系统实际情况,积极组织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一年来局领导带队组织相关科室人员对七个粮站、二个挂靠企业进行了15次安全检查工作,配合市政府检查4次,详细检查各处有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有无领导责任制、岗位制,检查加工厂的机器传动部位有无安全保护装置,配电房、锅炉房、电线敷设是否符合安全要求,还检查了粮食仓储汛期防洪、冬季防火等安全设施情况。在每一次的检查中我们都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及时纠正“三违”现象,并做有详细记载,凡有安全隐患的地方,我们都及时整改;若不能及时整改,也要限期整改,即查出一起,整改一起,不留隐患。
四、加强责任,再接再厉
由于各单位领导狠抓了安全生产以“预防为主”这个关键,坚持了宣传、教育、检查和整改的办法,配备了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做到“人员、装备、经费、职能”四到位。一年里,全系统七个收储加工企业、二个挂靠企业均未发生大小事故和重、特大伤亡事故,无机械责任事故,无大小火灾事故和重大交通事故,给粮食流通体制进一步改革创造了安全的环境。企业改制完后,我们更应该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确保改制后的安全生产。
11.粮食局安全生产工作调研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进口;政治因素;灰色关联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3-0041-04
一、前言
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一连增”,但中国粮食进口也在年年增加,我国依靠自身的粮食产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消费需要。由于淡水、耕地等资源限制,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难度愈来愈大(高洁,2014)。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和专家关注的焦点。研究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文章非常多,许多学者从政治角度分析了粮食安全,认为粮食安全的威胁已经不是简单的来自粮食减产,自然灾害,粮食的政治性也非常明显, 粮食已成为农业超级大国的政治武器,一定的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然而这些研究主要从定性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计量实证性不足。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粮食进口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探讨政治因素是否显著改变这种关系,利用1995-2012年的相关数据实证政治因素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二、政治因素对粮食政策的影响
粮食出口国的粮食贸易政策,是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最主要政策因素。一个国家的粮食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农业经营者和粮食消费者会产生连带影响(帕特里克·韦斯特霍夫,2011)。国际粮食出口总量关键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而粮食进口国则较为分散且多为发展中国家,这就形成了少数粮食出口发达国家控制国际粮食贸易价格和数量的局面。近年来,粮食出口国的农业政策,尤其是粮食出口政策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当粮食出口国的粮食生产受灾、或国际粮食市场供应不足,粮食出口国将以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等政策限制或停止本国粮食出口,借此来保护本国消费者。
政府不仅对国内的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政府为本国经济营造的国际政治环境同样是重要的,这种政治环境就是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政治互信虽是建立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之上的,但是政治互信对经济合作的反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对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观念是有重大影响的,也就影响了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政策。日韩两国的粮食自给率和库存率都严重低于 FAO建议的一般性指标,但两国政府都认为不会面临粮食安全的威胁。而中国粮食自给率远高于日韩两国,却一直为粮食安全所困,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不同。国际政治中的粮食安全侧重于主权国家在食物供应链层面的风险。世界粮食贸易主要控制在以美国为首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日本和韩国是海上强国,又是美国的战略盟友,无论是运输安全还是粮食的供给保障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虽是日韩两国的近邻,经济发展也类似日韩轨迹,但地缘政治类属要求中国不能照搬日韩两国的粮食安全模式。中美意识形态不同,在合作的外表下美国对华政治政策一直怀有敌意,美国历史上有多次因政治原因使用粮食禁运的案例。因此,中国只能将粮食自给作为国家战略优先考虑。
粮食禁运是政治因素的极端体现,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双输结果,但粮食禁运的可能性始终围绕中国,许多学者研究这种可能性会不会转化为现实性。卢锋(1998)研究国际粮食禁运的历史以及中国与西方国家粮食贸易关系的演变情况;从历史事实的轨迹推断, 中国未来遭遇大规模粮食禁运的可能性较小。并且国际经贸环境的自由化演变趋势会进一步降低这类事件的发生机率。粮食禁运风险不应成为制约中国有关政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朱晶(2000)认为实施有效的粮食禁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被禁国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出口国有能力控制粮食出口的数量和国别;被禁国缺乏替代的进口粮源。通过分析粮食禁运的效果和成本,认为美国对中国粮食禁运的可能性不大,也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三、政治因素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实证分析
(一)粮食进口的政治因素折算
政府因素对国内的粮食进口有重要影响,而且政府为本国经济营造的国际政治环境同样是重要的, 政府对本国一般是可控的,对国外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政府的影响系数主要考虑与国外政府的影响。国外政府对农业资源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与中国关系的等级,二是国外政府的稳定性易导致资源的政治风险,各国政府稳定性指数可从有关国际组织数据库查询。
中国与外国关系的定量方法参考阎学通和周方银(2004)国家双边关系定量衡量的赋值法。本文依据其赋值方法并简化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定量。按照外交关系亲密程度,从1996年开始将与建交的国家进行关系分类分等级,按照等级由低至高分别为:单纯建交、睦邻友好、伙伴、传统友好合作和血盟5类关系。其中,伙伴关系又分为:合作伙伴、建设性合作伙伴、全面合作伙伴、战略伙伴、战略合作伙伴和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与国的政治关系还受经济关系的影响,故中国与国外签订的贸易协定会提升中国政府与国外的互信水平,在此期间主要受中国加入WTO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影响。各国政府的稳定性和政策的一致性也会波动影响国与国的政治关系程度,本文的各国政府稳定性指数来自ICRG(International Country Risk Guide)数据库,这是目前学界使用较为普遍的和公认较为可靠的指标。
中国与国外有粮食贸易往来的国家众多,本文选取在中国粮食进口量排名靠前的7个国家,具体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泰国、越南和法国。根据这7个国家在中国粮食进口中的比重进行加权综合,最后得到政治影响系数见表1中政治影响系数一栏。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
粮食的定义各国不完全一样,中国的粮食定义包括麦子、大豆、玉米、 稻米和薯类。粮食安全可从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营养程度等方面来衡量,本文采用本国粮食生产总量与粮食消费总量的差异程度来衡量,即基于本国能力的供需缺口来测算。一国的粮食消费量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供给来自三部分,本国当年生产量、本国历年储备量和国外粮食进口量。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量在一个范围内波动,调节余量有限。因此,在不受其它因素影响下,供需缺口与粮食进口量密切相关,供需缺口愈大,粮食进口愈多,关联系数极高。事实上,粮食贸易的因素影响非常多,有市场波动、自然灾害、支付能力和政治方面等诸多因素,其中政治因素是主要原因,如果政治因素发挥作用,那么,供需缺口与粮食进口量的关联系数就会发生显著改变。
国内粮食进口量对粮食安全的相互关系极为复杂,难以厘清各种影响机制,故二者匹配关系可用灰色关联度来表示。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种通过计算灰色关联度,用灰色关联序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的多因素分析技术。其基本思想为,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可用来判断关联是否紧密。曲线相似程度越高,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本文采用灰色斜率关联度分析方法。该方法的几何思想是,可用曲线的斜率变化来描述曲线的变化趋势,如果两序列对应处的曲线斜率越接近相等,那么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就越接近平行,两序列就越具有更高的关联程度。斜率关联系数计算如下:
斜率关联系数
(1)
标准差能综合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或个别差异程度,公式中添加这一项为了消除两序列差别过大时的不良影响。
运用公式(1)测算供需缺口与粮食进口量的斜率关联系数得到历年的关联系数1;粮食进口量与政治影响系数相乘得到折算进口量,同样运用公式(1)测算供需缺口与折算进口量的斜率关联系数,得到历年的关联系数2,测算结果见表1。
用SPSS软件对关联系数1和关联系数2进行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检验。用Wilcoxon配对法非参数检验P值为0.523;用配对T检验参数检验P值为0.657。统计检验说明关联系数1和关联系数2无显著意义的差别,即政治因素在1995-2012年期间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没在造成影响。
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
虽然从实证角度说明政治因素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只是说明政治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可能性并没有转化为现实性,但危害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杨正兵等(2009)从全球小麦贸易格局的变化中分析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贸易集团对中国进行小麦禁运的三个条件已基本满足。因此,中国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粮食安全的保障。
(一)扩大粮食规模经营,提高国内粮食产能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应加强耕地保护,优化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国内粮食产能。此外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补贴,降低生产成本,集中化经营,提高生产者积极性。
(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健全粮食补贴政策体系
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使得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的进行严格监测,坚持和完善粮食支持保护和补贴制度,加大对补贴力度。为了保障粮食供给的需要,加大对粮食补贴政策的研究。做好粮食重点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三)推动粮食进口市场多元化,合理维护粮食进口自主权
中国粮食供给能力不足,在确保国内粮食安全、自给自足的前提下,保障我国粮食市场的供求平衡,降低对国际粮食市场的过度依赖,要推动国内粮食市场多元化,加强与多边国家的粮食贸易。合理维护粮食进口自主权,避免我国粮食对国外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
(四)加强粮食科技投入,推进科技服务
粮食的科学种植能够有效的提高粮食产能,节约土地。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进行农业新技术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粮食生产中的科技投入,建立优秀的科技生产队伍,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为了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三农”的支撑作用,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和推广能力。逐步建立完善了以各级农技推广单位为架构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了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服务体系。使中国粮食的发展得到较好的保障。
(五)扩大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强全球粮食定价的话语权
中国是粮食的生产大国,更是粮食的消费大国。但全球粮食的定价却掌握在美国等少数国家手中。中国应扩大对粮食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在美国为首集团之外再造粮仓,通过新增供给打破美国粮食定价的垄断权,使粮食价格在市场合理的区间波动,不受美国等国家的政治因素干扰。
五、结论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1995-2012年期间,政治因素并未影响中国的粮食进口,从而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验证了相关学者认为当前粮食禁运的条件尚不具备的结论,以美国为首的政治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集团对中国发起粮食禁运可能性不大。然而,政治因素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始终存在,中国应采取措施保障自身的粮食安全水平,消除或改变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高洁.论粮食安全与粮食贸易的关系[J].农业经济,2014(06):114-115.
[2]卢锋.粮食禁运风险与粮食贸易政策调整[J].中国社会科学,1998(02):32-47.
[3]朱晶.贸易、波动、可获性与粮食安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0:44-45.
[4][美]帕特里克·韦斯特霍夫.粮价谁决定[M].申清,郭兴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0-25.
[5]阎学通,周方银.国家双边关系定量衡量[J].中国社会科学,2004(06):90-103.
[6]杨正兵,童葶.小麦贸易格局的演变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粮食禁运”的理论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17):320-325.
【粮食局安全生产工作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粮食局办公室工作调研报告10-01
粮食局提升老干部工作调研报告11-23
粮食局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自查工作报告01-04
2016粮食行业安全工作方案11-21
粮食收购储存安全工作方案12-04
市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工作会议总结10-26
粮食局关于农村粮食储藏情况抽样调查报告12-21
粮食局副局长述职报告08-19
粮食局大讨论活动总结报告.doc08-09
粮食局党组班子述职述廉报告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