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教案与赏析(10篇)
1.古诗两首 教案与赏析 篇一
《古诗两首》教案
第一单元总第2-3课时课题:古诗两首
共2课时第1课时课型:精读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总第2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自学识字合作交流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3、指名认读。
三、品读领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5、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五、巩固延伸
1、背诵古诗
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书写生字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总第3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课型精读
一、复习回顾
指名背诵古诗〈草〉。(重点检查学习较差的同学)
二、自主学习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合作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品读领悟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5、背诵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五、巩固延伸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4、书写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2.八语《古诗两首》教案 篇二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总第()课时
课题:《赠从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课型:新授课
时间: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难点: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 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 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 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赠从弟》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 宝。今天我们就随《赠从弟》这首诗来感悟古代诗歌意境
二、走进诗人: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从弟:堂弟。亭亭:高貌。瑟瑟:风声。一何:多么。盛:大,凶猛。罹:遭受。凝寒:严寒。
四、教师范读读全诗。
五、自读全诗,感知诗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六、学习全诗,探究讨论
问题一: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
问题二: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问题三:如果把这首诗赠给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做?
七、齐读全文
八、总结全文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送别》引入
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
(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
二.由曲到诗
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齐读此诗。
2.解读此诗。
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
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表面写的是两个地 方,但从时而回望长安和时而翘首蜀地中,表现难舍之情,没有离别字样,却一开篇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离情。
诗的第三四句:写你我都是为了仕宦离别家乡、漂泊异乡。境遇相似,由己及人,推心置腹,言外之意,我们都不必为了这个已定的分别而过多的伤感。
诗的五六句:笔锋一转,写下了开朗乐观最为人称道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时尚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也如同近在咫尺。
诗的七八句:委婉收结。
3.简析.空间上的离别:
时间上的离别:
结合生活经历,各抒己见。。。
小结:在遥远的离别,也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再长久的离别,也割不断真正的友情。只要彼此的感情金石般牢固,哪怕是远在天涯,也犹如比邻而居。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趣,脱俗的情怀,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再次齐读此诗,体会别样的送别。
当堂检测题: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作业
1、完成《同步》及课后练习题
3.古诗两首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南春》。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在反复诵读诗句的基础上,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色。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我来读一读
1.结合我们刚刚学过写春天的课文,说说你眼里的春天。
背诵以前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歌。选择一种花,根据出示的古诗题目背诵
2.揭题,学习《江南春》
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右下角花可拖出答案。3.简介诗人杜牧。
4.指导初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先根据老师的停顿来朗读,再用自己的停顿来试着读一读。第二板块:我来想一想 1.理解字词
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2.合作讨论,理解字词,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右边黄花可相机拖出词语的意思。
3.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江南的春天? 让学生到黑板上来划线。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景物,每人选择两个,先自己试着说一说,再到小组里交流。
5.全班汇报。
第三板块:我来写一写
1.请学生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为开头写一段话。写话要求:
至少选择诗中描写的三个景物进行描写,描写要具体,可以适当展开想象。2.交流。请2—3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一段话。第四板块:我来玩一玩 游戏一:词语串串烧
看着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开火车说一说。游戏二:对对子
欣赏插图,出几个词语让大家对一对。出示:风吹绿柳
(备用:酒旗飘扬、烟雨蒙蒙等)学生尝试背诵。
第五板块:作业:(选做一项)
1.这样的景色很美啊,你想画一画吗?可以模仿着画一画。2.看着这幅图,写出五个四字词语。
3.有人说这首诗不仅仅写了江南春天美丽的景色,想知道更多一点吗?可以上网查一查,会有新的发现。
第六板块: 1.指导书写:旗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春日偶成》。
2.运用学习上首诗的方法来共同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3.给学生浅显的古诗启蒙,初步了解古诗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我来读一读 1.背诵《江南春》。2.出示《春日偶成》 3.解读课题
(1)“春日”指什么?(春天的某一天)(2)“偶成”是什么意思?(偶有所感,写成诗歌)
(3)“春日偶成”连起来怎样理解?学生说,教师补充。(春日郊游,偶有所感,意兴所至,写下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这些解释右边可拖出
4.指名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5.读一读诗人的资料。第二板块:我来想一想
1.小组内学生自学:有不理解的词语吧,小组内先讨论讨论。2.全班交流。
傍,依傍、靠近;随,沿着;过,到;川,河流
“时人”指当时的人,与诗人处于同一时代的人;“不识”指不理解。
偷闲:挤出空余时间,方言又谓偷懒 第三板块:我来说一说
1.现在我们就是诗人程颢了,我们趁着春光出门,当时的天气怎样?一路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2.这么美的景色,你能用自己话来描绘一番吗? 出示两段话,让学生根据提示将两段话补充完整。3.指导朗读:欣赏到如此美的景致,你的心情如何?
大诗人程颢整天忙着到处讲学,这一天,他来到郊外,顿时被眼前的春景迷惑了,禁不住手舞足蹈。看,他脸上什么表情?他怎么笑的?他为什么笑呢?
“诗人如同少年一样,面对美景流连忘返,有着难以言传的内心快乐,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正在享受独有的快乐呢!
4.完成填空:
这首诗描写了(),抒发了()。第四板块:我来背一背 指导熟读成诵。第五板块:我来找一找
这两首诗中有两句是很对仗的,你能找出来品一品吗? 第六板块:我来猜一猜
诗中作者说自己很快乐,你能猜一猜作者为什么这么快乐吗? 第七板块: 我来比一比:
4.《古诗两首》优秀教案 篇四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区分“春”“村”的读音)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闻(门+耳)
居(尸+古)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5.9古诗两首教案 篇五
9、古诗两首
总课时
2课时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总)
1、认识“促”、“亿”、“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准备几首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有关的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夜书所见》,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夜书所见》,识记1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2个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理解“知”的意思。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诗人叶绍翁的资料;准备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有关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课件出示,教师补充:介绍诗人叶绍翁。)
2、教师引述: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书:写)。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过渡:诗人是这样描写自己看到的,课件出示古诗。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指名读,评议,纠正。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片怎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①“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结合课后注释理解“风声”;
“动客情”理解“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整句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②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挑”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捉”;
“促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蟋蟀(蛐蛐)”; “篱落”结合课后注释理解“篱笆”; “知”:料想。(诗人结合自己童年的经验猜测)
整句意思:他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③出示课件:“挑”是意思,“促织”就是。作者看到,料想是,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④完成课堂作业第4题(2)。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离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进、“深”情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①形近字比较:促()捉()
②“深”的右上方不要多一点。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甚至连一草一木都会勾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设计意图 落实知识点:
掌握“书”在词语中的意思。多通道设计: 导入课文:
1、交流反馈搜集的资料。
2、教师引述,提供诗人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诗境。多通道设计: 理解古诗意思:
1、想象画面;
2、看图说话;
3、借助课后注释;
4、连字成句;
5、借助工具书;
……
指导课文朗读预设通道:
1、理解古诗的意思;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3、多种赛读的形式;
4、小榜样示范法; „„
多通道设计:
背诵古诗:
1、根据诗句内容,说诗句;
2、根据插图内容,说诗句;
3、根据出示的半句诗,说下一句或上一句诗;
4、同伴合作背诵。写字作业辅导:
1、借助词语读准音;
2、形近字比较;
3、重点字教师指导;
4、自我观察、练习。课内外阅读:
拓展活动意在让学生对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做进一步的了解,加深印象,积累相关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识记6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2、让学生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3、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可以轻声读、大声读,可独自读、与同伴一起读。
2、学习生字、新词。
①检查生字,同桌合作:我来指,你来认。②区别形近字: 洼()峰()摇()佳()逢()遥()
③指名领读词语(有错纠正):
重阳佳节回忆遥远异乡插曲促进深情 ④写字指导:重点范写“异、遥、插”。
⑤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反馈、订正。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听节奏。
4、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小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碰到。“佳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是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④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单独。
异:别的,其他的。
⑤完成课堂作业第4题(1):诗中“异客”的名字叫,“佳节”是指每年农历月日的节。整句理解:“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⑥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齐读三、四行)板书:兄弟登高插茱萸 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 遥:远。
遍:原是“到处”的意思,这里指“都”。
茱萸:结合课后注释“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看图认识茱萸)整句意思: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弟兄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一个人。
②诗人在家时,每逢重阳节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如今一人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自己。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四、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五、拓展:
1、逢年过节的时候,总有亲人不在身边,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2、学生畅所欲言。
六、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
1、指名说一说。
2、学生完成作业。
3、同桌合作背一背。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通道:
1、巩固旧知;
2、交流传统节日,了解相关习俗;
3、介绍诗人及古诗背景。作业辅导进课堂: 生字、词语:
1、自由读、合作读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字音。
2、形近字区别。
3、教师示范。
4、结合作业巩固。
多通道学习古诗的意思:
1、由“亿”字引入,契领全诗。
2、根据课后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3、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古诗意思。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人在古诗中寄予的情感。作业设计进课堂:
完成作业本第4题的(1)。多通道设计: 背诵古诗:
1、各种形式的读,多读后熟记;
2、根据教师板书背;
3、根据插图提示背; „„
作业辅导进课堂:
1、完成课堂作业本第5题。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梧叶寒声 秋风客情 知儿童
篱落灯思念家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思念亲人 异乡异客 佳节倍思亲 兄弟登高 插茱萸少一人
课 后 反 思 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的形式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
2、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投影,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
6.古诗两首草课文教案 篇六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7.古诗两首写字课教案 篇七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25课的两首古诗,下面我们来吟诵一下,男女生赛读,看谁读的棒?
(女:回乡偶书,男:赠汪伦,先单独,后齐读。)
2.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指名回答)
过度:同学们古诗学的真不错!这节课我们来学写本课的6个生字。
二、初读生字
(出示生字)让我们先来读读生字。(齐读一音两字)
三、合作学习
1.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研究一下这6个字。瞧,智多星小博士向大家提出了合作要求。(指名读)
合作要求:小组内交流每个字的识字方法、偏旁、结构、组词、笔顺、关键笔画。
2.在小组长带领下,按要求进行合作交流,看哪组合作的既快又好。(来回巡视)
过度:通过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已经胸有成竹了,智多星小博士想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过关。
四、闯关检查
1、猜一猜,说偏旁
1)这里有两个字谜,看谁反应最快,准确说出答案。(指名回答)
2)汉字加减法,看谁算的快?(指名回答)
总结识字方法:猜字谜、家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而扎实的记住生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识字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
3)这些字的偏旁,同学们讨论出来了吗?(开火车说偏旁)
2、字记住了,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结构,谁会填?(指名回答)
3、词语。字宝宝还结交了很多词语朋友,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齐读,解释个别词语)
五、写字指导
看来同学们生字都认识了,要想写好还需要更加努力。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字的写法。每个字在田字格里怎样写才好看?
1.第一组:乘、客
1)乘、客的主笔分别是谁?(撇、捺,交点接近于田字格的中心点)
2)“乘”
a.“乘”的关键笔画有哪几笔?(短横、竖)
b.写写这个字的笔顺。(指名、齐读)
c.要写好这个字,这几处也很关键,看老师板书:
“北”要写小,横中线正好穿过“北”,撇捺要伸展,交点接近于田字格的中心点,且不能超过竖。
d.请同学们在写字纸上写一个。提醒写字姿势。
3)“客”的关键笔画是哪一笔(点)
A把点、撇、捺写好,这个字就可以写漂亮。
B 看老师板书:点在竖中线,横撇要短,撇捺伸展出尖。底下的口是扁口。
(学生练写一个)
2.第二组:音、舟
1)“舟”“音”的主笔是哪一笔?(主笔都是横、但位置不同)2)“舟”的笔顺?(指名写,强调重点)3)“舟”“音”的关键笔画。(指名说)
4)舟字要写好,身子要苗条(提醒学生中间要写的窄一些)。5)练习这两个字。3.第三组:何、汪
1)这两个字属于左右结构的哪种类型?(左窄右宽)
2)我们重点来看左右两边的高低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3)这两个字的关键笔画。(指名说)4.学生自己联系,教师巡查。
六、小组评价,评选书写小明星。
1.教师选出优秀者,投影仪进行展示评价,教会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2.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屏幕上的提示,组内评选,推选出最好的,为优胜者。
8.古诗两首春晓、村居教案 篇八
谈话导入
①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指名说)
②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③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④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准?(板书:春晓,指导读准“春”的读音)
初读感知
①老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③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④谁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可多请几信学生读)
再读感悟
①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诗中哪里讲了鸟?读给大家听听。(处处闻啼鸟)同学们,瞧(师指画面:动画演示鸟飞、鸟叫),你想说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哪里讲了花?(学生读出:花落知多少?)课件演示花落地的过程。
学到这里,一个疑问难住了老师:花怎么顽皮地落到地上去了?请小朋友读读整首诗,用一句诗来告诉我。(夜来风雨声)哦,我明白了,是夜晚风吹雨打的原因。②这么美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③指导朗读。
a.指名读;b.男女赛读;c.齐读。
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①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 a.分小组说;b.指名说。②指导背诵。
扩展活动
这么美丽的画面,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笔,画出七彩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猜谜激趣
①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
一只蝴蝶轻轻飘,顺着风儿上九霄。一心向着云外飘,可惜绳子拴住腰。
②这是什么(指名说)
③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指名说)
揭题
①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②诗人高鼎把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
(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村”)
初读感知
①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③指名读,齐读。
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①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
(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全班齐读。
③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④诗中是怎样写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⑤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境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读诗想画画,指导背诵
①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②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扩展活动
9.古诗两首 教案与赏析 篇九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吗?
2.指名背。
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是哪两首呢?自读课题。我们首先学习《村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
2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一说。
五、作业: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背诵
3抄写这首诗。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
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
|
竟放纸鸢
早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你读了这首诗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
二、初读《宿新市徐公店》
2题目是什么意思?同桌讨论。(住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开设的旅店时看到的景象)
过渡:诗人住在这家旅店里看到了什么呢?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逐句边读边想: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了,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出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
树头:树的枝头。未成阴:树叶还不茂盛,还没能形成树阴。
急跑:快跑。飞入:纷乱地飞进。
3说说句子的意思:
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的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黄色的蝴蝶纷纷飞入金黄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看图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轻读全诗,想想诗人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中就无处可寻了呢?
3读了这首诗,你还体会到什么?
4指导朗读,背诵。
五、练习:
1诗的前两句写了(稀疏的篱笆、深远的小路、落花的枝头),还写了(暮春)的景色,展示的是一派田园风光;后两句既写了(儿童追逐黄蝶的活泼),又表现了儿童寻找黄蝶时的天真可爱。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趣盎然。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六、作业:
1朗读,背诵。
2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暮春图,涂上颜色,比比,谁画的最能表现出这首诗的意境。
板书:
宿新市徐公店
篱笆稀疏 小路深长 黄碟飞舞 儿童急追
树头花落 叶未成阴 融入菜花 无处可觅
景—————人
静—————动
10.古诗两首教案2 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古诗《咏柳》,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
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2.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可以《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古诗《春日》,感受春天的美好景物,感悟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春到三分暖。春天三日晴。春雨贵如油。一年四季春为首。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风不刮,草芽不发。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享受春日
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四、作业布置。
【古诗两首 教案与赏析】推荐阅读:
人教版下册《古诗两首》教案11-30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教案09-04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09-17
部编版语文三上《古诗两首》教案、教学反思08-20
06000050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教案09-27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06-21
古诗两首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