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优秀教学设计

2024-10-16

童趣优秀教学设计(共20篇)

1.童趣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课题:《童趣》(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

简要概括

想像联想

教学难点:控制好概括复述的分寸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掌握文章大意并能概括。

2、通过阅读讨论,学习本文运用联想、想像突出“物外之趣”的方法。

3、体验自然之趣,联想之趣。

教学过程:

1、导入(计时3分钟讨论童年趣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还记得你们的游戏和快乐吗?(记录32个)

2、说趣(挑选一至两个游戏,请学生讲述)

3、“文学常识”

“文章”诵读文章、疏通文字

“文字注音”

4、“难句举例”

难句释疑(学生自己讨论,教师点评)学生首先互相提问和回答结合课后练习的译文方法:A加字B换字C用自己的话概括,进行举例说明投影难句,学生运用方法解决

5、概述文意(讲述的是故事,不是翻译)

6、学生探究学习、研究课文(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教师协助)

7、“作者在本文要表现的主题”

“主要内容”

“方法”推出→想像与联想(简释)

8、“同心圆”

想像力训练游戏,体验“趣味”

2.童趣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拼音教学,学习能力,说话训练

一、融入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喜欢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拼音教学时可以把教学过程编成一个小故事,让小朋友们自己去故事中体验、发现。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学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这个故事本身具有较强的情节性和趣味性,再加上绘声绘色的描写,穿插其间的活动参与,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全部课堂弥漫着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ɑn,en,in”为例,在本课教学时,我很好地抓住了孩子的天性,将全部教学过程编成了一个故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跟着我到拼音王国去游玩了一圈,一会儿置身于美丽的天安门中,一会儿又在草地上与yin交上了好朋友。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起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相机出示相关的要学习的韵母“ɑn,en,in”让学生懂得拼音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这样,以学生所能看到的熟悉的事物出发,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二、指导由扶到放,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核心。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被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不断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一年级开始,我们便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是学生掌握终身学习方法的良好开端。在掌握“ɑn,en,in”的发音中,我先对学生进行ɑn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试读这几个韵母,思考发音规律,学习时采用小老师教、同桌互助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相互进行讨论,互相学习,掌握发音规律。学生间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提高。

三、利用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课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兴趣是激发学生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爱玩、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一年级的学生是活泼好动的,所以,在课堂中,为调节学生的学习,我们可以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比较扎实。学生学得高兴,乐于学习,使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乐趣,对学习会更感兴趣。还是以“ɑn en in”教学为例,在巩固拼音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采蘑菇”,在黑板上贴好草地上种的蘑菇,在蘑菇的背后都藏着拼音宝宝,大家一起采蘑菇,采到蘑菇的同学读出后面的音节,读对了就把蘑菇就送给她,最后比一比谁采的蘑菇最多。通过“采蘑菇”这个小游戏的操练,巩固了所学的三个前鼻韵母。

四、渗透说话训练,关注学生整体发展

汉语拼音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的重点学习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是提高读写能力的前提。因此,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是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最佳时机。在教学中我处处渗透着学生的说话训练。在“ɑn,en,in”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习语境歌时,通过课文插图我对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天安门广场上红旗飘飘,你看,它们都在干什么呀?让学生明白图的意思,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又如,在教学三个前鼻韵母时,引导学生回忆在哪儿听到过“ɑn”的四声,说说这四声在平时的生活中的运用,做到了联系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说话,培养了学生语言的延展性。

3.让写字教学充满童趣 篇三

一、让象形字“活”起来

一些象形字本身就是一个具体形象的形体,就是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认真解读象形字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把每一个笔画与具体的画面形象结合起来,让字“活”起来,字如其画,画如其字,字就不再是简单枯燥的点横竖撇捺的随意组合,而是美丽的活生生的万物。如“女”“山”“鸟”等。在写“女”字时,我出示了一幅惠女挑担的画面,让孩子图字对照观察,孩子们眼睛被点亮了,不难发现:第一笔撇点,是惠女的身子与向前迈出的一脚,应写得低些。第二笔撇是后屈的一脚,落笔位置要比第一笔略高,而且撇要与撇点靠近些,不然就成了怀着宝宝的大肚妈妈了。第三笔横是长长的扁担,要写得长些。写这个字孩子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横的位置低于撇点的转折处,看了图,告诉孩子们扁担是搭在肩上的,不能放在腰上。这样,横的位置把握好了,这个字就像一个亮丽而又勤劳的惠女,跃然纸上。

二、让左右结构的字比高低

左右结构的字除了让孩子们懂得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等宽这三种最基本的构字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观察左右的高低及右边第一个笔画的位置,这两点把握好了,写好左右结构的字就不难了。如“松”字的教学,可分三步走。一、掌握偏旁的基本写法:左边“木”字旁的竖要往右靠,竖为垂露,撇高点低。二、定好右边第一笔的位置:右边的“公”字,第一笔撇应对在“木”字旁横画的旁边。三、比一比左右两边的字的高低:“公”字,最高的笔画捺比“木”字旁起笔低,下面“撇折”与“点”比“木”字旁的落笔位置高。为了让低年级的孩子更易于记住,可编成顺口溜:“木旁横短稍斜上,竖为垂露往右靠,右点落笔撇下方,公字撇在左横旁,上低下高捺要长。”

三、让上下结构的字串串烧

上下结构的字,最关键的是上下对齐,不能写歪了。如“童”字,“立”的上点应对着“里”的竖。如“高”字,应以点为中心,下两口左右各一半。为了让孩子们学得趣味盎然,不妨来打个比方,把上下结构的字比作串串烧,上下的字就是好吃的肉丸丸,隐形的中心线就是把肉丸串起来的那支竹签子,串得均匀了,对称了,字也就正了。写正是写好上下结构的字最基本的要求。写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注意其他的细节。如“高”字,下方的“竖与横折钩”要写宽扁些,且两边要相向。这些则是串串烧上的调味料了。

四、让孩子解读字形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读字形,发现规律,你会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给人留下的是非一般的感觉。如“衣”字,第四笔竖提往左靠,最后一笔捺的落笔位置比竖提略高。孩子们是这样想象的:“衣”像一个小女孩在踢一个固定在绳子上的毽子。竖提就是踢起的一脚,要往后退一步,踢得才有力,所以竖提往左挪。那笔捺就是带着绳子的键子,那个毽子飞起来了,飞得比脚高,所以捺就要写得比竖提高一点,不能让它落在地上。又如“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孩子们是这样解释的:那个点是老鹰,第一横是鸡妈妈,它张开双臂护住后面的小鸡,所以,第一横要写长,而且要作保护的俯势;下面的两横是小鸡,要写短;最后的“口”,就是最小的鸡宝宝,它正吓得张口大叫,尖尖的嘴巴都变了形,成了有点扁宽的了。

五、编故事让字形说话

很多字形的结构是有规律可循的,可编成小故事。如左右两边相同的字,“朋”“羽”等,总是左边的略小,右边的略大。我是这样编的:两个双胞胎字娃娃,从家里出来玩,常被认错人,老大叫成老二,老二叫成老大。一次,老大做了好事,被表扬的却是老二。而老二做了坏事,被批评的却是老大。老大很委屈,哭着告诉字妈妈。怎么办呢?字妈妈想了个办法,说,小的走前面,大的走后面,这样就不会认错了。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壶南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4.关于成长的优秀作文:童趣 篇四

这个小家伙呀,他刚出生时皮肤皱皱的,好像一个80岁老人似的,微微泛红的头发还有些卷曲,满脸通红,眼睛眯着,他的小手才我的手的六分之一。他的眼睛大大的十分水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硬币眼”。他在一个月至五个月的那段时间就是传说中的“吃了睡、睡了吃”,什么也不干的“小懒虫”。

到了七八个月时他总算会爬了,可顽皮了。家中茶几高度和他身高差不多,他刚好可以站起来小手扶着摸着桌面,我只要一放上点音乐他就会跟着音乐动起来,抖着小腿跳起了舞。最可爱的是他喝牛奶的样子。他想两只小手拿着奶瓶的柄喝,可奶瓶太重他抓不住,但这不是问题呀!他可聪明了,他把奶瓶放在地上,人趴在地上慢慢地喝。当然,现在已经不用那样喝了,可以自己抓住柄,捧着牛奶慢慢地喝,小家伙样子可享受了。

最让我喜欢的是他“看书”的样子。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他妈妈给他从淘宝网上买了一些幼儿绘本。书一放在泡茶的桌子上,他就伸手去拿,拿到后便专心致志地捧着小绘本端详起来。一开始我还不相信呢,以为他只是好奇。后来他捧着那小本整整看了十分钟呢,可文静了。

九个月时,他有些想走路了。他爸爸便买了一辆“学步车”,把他放在里面,在大人的引导下,他开着小车子满屋里乱跑。这下子可以为所欲为了,好几次差点把花瓶给撞碎了呢。要不是我看着这娃,可能不知道怎么样了呢……

现在我才明白,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有趣而漫长啊!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父母不知道要付出了多少心血!原来孩子都是在父母的艰辛付出和关爱中长大的呀!

作者:陈欣韵

5.童趣教学设计 篇五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2背诵、理解全文。

[过程与方法]

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文言文:古代的书面语体

特点:简明,典雅

学习方法:熟读成诵,组词换字,领悟文意。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读,分组读。

用组词换字的方法解决一些字词,注意成语要整体解释。做练习二。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和同学共同解答。

讨论:

1、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体验与反思)

4、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提示]珍惜生命,处置有度,本性善良。

学生自由背诵,可以选择背自己最拿手的一段,没有自觉主动背诵的要背抽签强制背诵,并且不能选择段落。

[作业]

课程探究

[板书设计]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物外之趣丛草森林虫蚁野兽土砾丘壑怡然自得

二虫斗草间庞然大物驱之别院

[教后记]

6.《童趣》教学设计 篇六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十六中学马仙芝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3、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4、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7.童趣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一、广辟思路, 放飞遐想

孩子充满了想象, 他们是想象的天使。可是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 我们总是让学生写人、叙事、状物、绘景, 这样一味写实, 显然不符合孩子的天性。写实与写虚, 对小学生来说, 都是重要的。写虚可以使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因为一切创造活动都伴随着想象。看到图片上“小白兔去森林里采蘑菇, 也黑了, 小白兔不认识路了。”孩子们在习作中写道“我要种一个太阳, 一个在白天出现, 一个在晚上出现, 这样小白兔就不会害怕, 他就可以尽情地采摘蘑菇, 做自己想做的事, 也不会迷路了。”又如:一个普通的“□”, 在学生笔下可以是课桌椅、饼干盒、冰红茶罐子、黑板、电视机、窗户等。许多课文言虽尽而意犹未尽, 留有无穷的余味, 而学生对这些内容兴趣浓厚、心驰神往, 因此抓住所学课文中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诱导物, 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 让学生按文章的脉络进行合理推理, 学生也能写出不错的习作来。

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广辟思路,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使学生产生习作的灵感。这样学生便能神思飞动, 文思泉涌, 浮想联翩, 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不一般, 能使文章别开生面, 带来生机勃勃之感。

二、书信交往, 倾吐心声

作文不局限于写人记事,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一条提到:用简单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孩子一进入三年级较为明显地表现出了有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家长简单化地论断行为会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一种反抗心理。记得有一次, 我布置学生写的周记是“×××, 我想对你说”我班一位同学对母亲的言行产生了很大的想法, 在习作中写道:“……有一天, 我刚做完作业, 坐在沙发上刚想喘口气休息一会儿。过了一会儿, 你回来了, 不分青红皂白, 就说:‘怎么在玩, 古筝弹了吗?’说完, 一把把我拉起来, 就往小房间里一推。虽然我马上练起古筝, 可是你知道吗?我是眼里噙着泪水啊!妈妈, 有时我虽然有些不自觉, 但这次我不是的, 我已为自己合理安排好了时间。做完作业, 我休息一会儿总可以吧……”看到学生的习作, 于是我就找她谈心了解情况, 确实她的家长也是望女成凤心急切, 要求孩子学这学那, 孩子感到很忙。于是我就对她说:“你把自己对这件事内心真切感受以书信的形式写给家长, 并把这次的真实情况写出来, 相信你的家长一定也是通情达理的。”同时也与家长取得了联系, 最后家长也感受到了自己教育方法的不适, 在后来的教育中十分尊重孩子, 孩子学习、练琴也很自觉。从这件事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要求学生对老师同学家长的言行有什么想法, 有些话当面不好说或者一时说不清就采用便条的形式, 这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与他人交往的重要途径, 学生愿写了, 乐写了, 写作成了学生倾诉的需要, 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时他们同学之间会把自己在家里、公园里、乐园里经历的有趣的、好笑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想法以书面的形式来倾诉, 让大家一起来享受她的快乐。每周一是最热闹的时候, 他们一有空就在交换他们的“作品”, 看到别人有趣的事还会向他人推荐。为此我还在班中开展比赛, 看谁的习作阅读率最高。通过这一比赛, 学生更是努力写出让别人爱读的习作。通过这一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 在相互学习的工程中, 他们习作的范围更广了。谈论的话题更多, 感受更深, 认识更多, 交流的气氛更热烈, 写作的热情更高了。打破了传统的作文训练模式, 还学生写作主动权, 这是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的保证。

三、广告设计, 创新实践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我努力对传统作文指导进行探索改造, 力求出新。我们举行“小小广告人”活动, 其实就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开放型写作活动, 请学生去商场了解最新商品, 或仔细观察、向推销员调查、询问, 了解它们的外形、功能等, 也可以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查阅资料。接着以不同的形式将自己调查了解到的资料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 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可以是几句广告词、可以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介绍, 也可以以产品推销员的口气进行推销……课上请学生将这些产品的图片和自己的介绍一起贴出来供大家欣赏, 最后在设计一环, 看了广告你最想买哪件产品。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有了一手资料后容易写出构思新颖独特, 语言优美、新意浓郁, 他人乐读的习作。这样的训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的空间, 而且发展了他们创新思维, 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又让他们接受了一定的挑战, 认识到优者胜, 劣者汰, 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商品意识。

总之,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教学, 如果我们教者能打破常规, 引导学生在开放中“乐作”, 一定会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 让他们愿作、乐作, 直到会作, 相信作文教学的前景一定会美好灿烂。

摘要: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教学, 如果我们教者能打破常规, 引导学生在开放中“乐作”, 一定会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 让他们愿作、乐作, 直到会作, 相信作文教学的前景一定会美好灿烂。

8.童趣优秀教学设计 篇八

一、引导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丰富心理体验,写出生活的情趣

过去,教师往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加强学生的心理体验。这种教学情境着眼于全体,因此,缺乏个性特点。在作文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模拟生活情境,彰显个性色彩。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促进学生写出各种不同的生活情趣。

如,为了配合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作文教学,设计一些与生活自理能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增长才干,加强体验。请看学生习作《穿针引线趣无穷》:

今天,语文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对我们说:“小裁缝们,你们今天把昨天准备的针和线拿出来,咱们玩一下游戏。”同学们纷纷取出针和线,窃窃私语,是什么游戏?

老师接着说:“这个游戏的第一轮是‘左右张弓’。先是左手拿针,右手拿线,把线穿进去;后是右手拿针,左手拿线,再穿一根。如果两根针穿好了,就自动站起来,表示自己完成了任务。好,预备——开始!”

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忙着穿针引线,我也着急起来。于是,先把线用嘴抿了抿,让线头更尖,利于穿针。可我抿的时候口水太多,线头又卷了过来,再看看同桌,已穿好一根,正在穿第二根,而我一根也没穿上。我心一横,嘿,歪打正着了,线头不偏不倚地穿进了针眼。“万事开头难”,已经穿了第一根还愁第二根吗?第二次,线头却穿毛了,我急中生智,剪去一截线,又用嘴稍微抿了抿,再穿。我咬紧牙关,额上沁出了汗珠,眼睛一眨也不眨,唯恐把线头穿进去后又被拖出来,嘿嘿,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把线穿进去了。这时,我赶忙站起来,一看,傻了眼,只剩几个没有站起来。

第二轮,针锋相对,一个同学拿针,一个同学拿线,然后,拿针的同学负责用线往针眼里穿……这可要配合默契,稍一疏忽,就会以失败告终。

第三轮,一“线”打进。就是一个人拿好几根针,一人负责穿线。在规定的时间内,哪组穿得多哪组获胜……这既要有心计,又要有技巧。

这真是一场游戏。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既要有决心,又要有恒心;既要讲究耐力,又要讲究合力。

以上这篇学生习作,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而有趣,是因为所模拟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反映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以童心写童趣,教师引导是关键。

二、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演示活动,写出体验的乐趣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如何融科学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让新世纪的儿童既有学科学的兴趣,又有描述科学演示的表达技巧。从而,使作文教学更好地为科普教育服务。应该说,这是作文教学的新视点。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将科普教育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又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如,习作《捏不碎的蛋》。笔者试图让学生自己去演示,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揭示(悟出)“捏不碎”的科学道理。并要求学生将演示的过程与结果有条理地进行描述,辅之以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方法,再现其情其境。下面是学生的写作片段:

游戏开始了,老师让我们到讲台前给大家演示“拦腰捏蛋”。于是,我用一只手抓住蛋的“腰”,屏住气,使劲地捏,蛋依然如故;然后,我又把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放在原来的手指上,双眼眯成了一条细缝,鼻子紧皱,用力捏,尽管如此,蛋还是纹丝不动。老师见我有点泄气,又教我一种方法,去捏蛋的两头。我以为这是轻而易举的事。先前紧闭的嘴张得大大的,两只手指因用力过猛而颤抖着……我望了望老师,老师对我嫣然一笑。我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这里,小作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两次捏蛋的过程。倘若没有亲身经历,那么,是不会写得如此具体而形象。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去参与科学演示活动,是学生写出体验生活的乐趣的前提。

三、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上网,写出生活的意趣

对于学生上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上网。这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写出生活中的意趣。

如,《十万个为什么》中讲到切开苹果在什么情况下会“生锈”。笔者要求学生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去实验,然后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上网搜索相关材料,充实书本内容。把这些过程和相关材料经过选择,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一篇富有生活意趣的记叙文。如,习作《苹果变了》,篇末写道:

做完了实验,我上网查了一下实验中苹果变色、变味的原因。原来,水果中含有多种酶,去皮后,果肉与空气接触,它所含的酚类物质和氧化酶在氧的作用下发生反应,形成红色、棕色和紫黑色的物质,这些物质还有苦涩味,使水果变得不好看也不好吃了。我这才知道,生活中有许多新鲜事。这些,都是我们原来所不知道的。

小作者根据老师的指点,按不同的方法做了一次有趣的实验,并有目的地上网搜索了切开的苹果在不同的环境中变色、变味的原因。从而,描述了实验过程与体验,揭示了生活中的某些秘密。如果学生仅仅从现象上去观察,那只能是一孔之见,并且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引导学生有重点地去上网搜索,可以帮助学生排除疑惑,获得科学的认识。如果将实验的过程与变化的原因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文章就会情理相生。这对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培养学生探果索因的思维习惯,砥砺学生的文笔,都具有莫大的促进作用。

9.《童趣》教学设计2 篇九

《童趣》教学设计2 作者:马仙芝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文内容,领会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新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项为之强,鹤唳,怡然,凹凸,为壑,癞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②果如鹤唳云端

③以丛草为林④兴正浓

⑤方出神⑥驱之别院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趣事。

③三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趣事。

b.第一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文,男女生比赛、背诵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程标准要求的。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分钟的实效性。

10.《童心童趣》教案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及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认知——使学生感悟到美就在我们身边,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谈出想法。

操作——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特点,表达思想感情是最重要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外绘画表现形式特征。难点:“意到笔不到”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儿童时代是充满真趣,令人回味无穷的。本课选用的这6幅作品,均是不同年代和不同国家的优秀美术作品。画家们以不同的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同一个主题:美好、快乐的童年生活。

2、师:课本中一共选刊了中国3幅,外国3幅作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二、新授

1、欣赏。

(1)《冬日婴戏图》是画在绢上的宋代工笔人物画。简练生动地描绘了姐弟俩在庭院里与小猫玩耍的情景,表现了儿童爱动物特性与真趣。画的上方有一枝盛开的白梅,它点明了冬末或初春的时令。中国画以写意为主,重在传神。“意到笔不到”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师:婴戏是指儿童玩耍。你知道画中的梅花表示什么季节?

(2)《杨柳青放风筝》是现代国画大师李可染的水墨画作品。这幅画不画场景,以简练的笔法,重点塑造了牧童在牛背上放风筝的可爱形象,生动有趣地表达了儿童的活泼、天真。水墨画以墨色为主,是我国的传统的绘画形式之一。

(3)《十不闲》是我国清代的杨柳青年画作品。它刻画了一群儿童在演奏中国传统乐器的情景。“十不闲”是指十个手指不闲,也就是手不停地演奏。天津杨柳青是中国著名的年画产地之一,它的特点是木版水印后手绘填彩。

(4)《孩子们的游戏》是画在木板上的油画,是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画家描绘了80多种游戏,人物情态生动,房屋、马路、广场、公园交代得非常具体。

(5)《抱鸽子的小孩》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画,作品通过抱鸽子的小女孩的沉思形象,表达了人们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6)《吹笛少年》是法国画家马奈的名作,人物主体突出,色彩丰富,形象逼真。

2、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3、讲讲画中的故事。

11.童趣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一

于是我大力倡导并搞起了“童趣教学”的试验教学。从开园起,我就注重引导孩子们多听童话、多说童话、多读童话、多理解童话,以童话为轴心开展了多种教学活动,尽力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做到适合儿童化,引起孩子对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适当补充儿童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园孩子的学习兴趣受教材内容的制约很大,针对不同内容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差异极大。比如,在一般的活动中,有些小朋友喜欢叽叽.喳喳说小话,可是在《小公鸡和小鸭子》这一类带有童趣的活动中,情况就不大一样了,整个活动过程一会儿鸦雀无声,一会儿又笑声四起,小朋友玩得兴趣盎然,我也教得轻松自在,活动效果还特别好。孩子们的学习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因此我除了教材中的教学活动,还特意精选编了一些童话故事,供小朋友们欣赏。

一般来说,幼儿园的小朋友学习是在玩中学,不能像小学一样去进行知识性的灌输,是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将古板的老师教变成幼儿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我准备的那些童话故事,象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们去主动地学习。仅仅一个学期,大部分小朋友就学会了自己去看图书,去发现图书里的故事,去探寻故事里的奥秘,能阅读浅易的童话故事,有时读得连吃饭也忘了。我做过粗略统计,小朋友的阅读每期人均达上万字,很多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大幅提高。有些小朋友甚至于把阅读的范围由读童话到读故事、寓言、诗歌、小说、科普知识等。很多小朋友把讲童话故事当做一种乐趣,除了能自主阅读图书外,他们还经常自己编造一些离奇古怪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令一些家长都感觉到不可思异。

因此,在教学中补充一些童话故事,可以使孩子们在欢愉的情绪中发展阅读和想象能力。

二、采用“角色法”教学激发小朋友兴趣

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般还不喜欢长时间呆坐,更不喜欢老师单纯的一套一套的说教,很多时候,他们好动、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我针对小朋友的这些特性设计教学方案,并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

活动中,除必要的讲解以外,我喜欢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教学。如听故事、复述故事、表演故事、观察图片、观察实物、观察动作和说话、接力赛、猜谜语、做游戏、分角色表情朗读童话等。让小朋友在课堂中既动脑、动眼,又动口、动手,甚至可以适当地手舞足蹈。有一次,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中,带小朋友口头朗读后,我让他们扮演童话故事中的小蝌蚪、金鱼、乌龟、青蛙妈妈。小朋友们一下子雀跃起来,情不自禁地伸长手喊起来:“让我来,我会演!”此时,小朋友的情感处在炽热的状态中,加上刚才的朗读熟悉了故事内容,因而进入角色快,表演效果也很好。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小朋友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才能等等,都得到了自由的发展,而且活动气氛浓厚。

三、教学多用易为小朋友接受的语言

我觉得,做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其教学语言应该尽量做到有情有味。情,是要有丰富的感情,味,是要有孩子味。那种无情无味的枯燥语言,即使再准确,也很难在孩子心灵上留下印记,自然也很难让孩子掌握教学内容。

幼儿园的小朋友,是很喜欢形象生动的语言的。因此,我在给小朋友讲童话故事,或诗歌,或散文时,尽量会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让鲜活、可感的形象和生动的图画、内容印刻在孩子们的心里,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把知识的传授藏于无形之中。如在《狐狸和乌鸦》的活动时,怎样才能一开始就把小朋友吸引住呢?想来想去,我选择了这样开头的:“小朋友们,你们听过很多很多关于狐狸的故事,那么,你们熟悉的那只狐狸现在到哪里去了呢?你们看,它又出来了,来到了你们书中(指导小朋友翻书,让小朋友看书中的图)。这只狐狸昂着头,踮着脚,伸长脖子,张开大大的嘴巴,露出长长的舌头,正在接一块肉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请小朋友们先听老师讲一讲这个故事。”这样的语言,能摄住儿童的注意力,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学习的兴趣。

此外,幼儿园小朋友都还喜欢有感情的、鼓励性的语言。有的小朋友童话故事讲得好,我便说:“嗯,你讲得妙极了,继续坚持,你将来可以当个童话故事大王!”有的小朋友朗读得好,我便说:“读得真有感情,让人身临其境一样,再练一练,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央视主播呢。”有的讲童话故事想象丰富,我便说:“哇,你讲得真是太有意思了,生动有趣,这样的情节,连老师都想象不出来。”受了表扬的小朋友,心里乐滋滋的,也会在鼓励中继续磨砺自己。

四、开展符合小朋友特点的课外活动

适当地开展课外活动,可以让小朋友走进学习的乐园。我在注重童话教学的过程中,还开展了一些富有童趣的课外活动。

如观察大自然、开童话故事会,办童话手抄报、自编自演童话剧、举办童话知识竞赛等等。就拿自编童话手抄报来说吧,我鼓励小朋友自己办童话手抄报,全班小朋友人人动手,一人一份,报题自拟,文章自写,插图自画,编排自己设计,办出来的童话手抄报五彩斑斓,十分惹人喜愛,有的老师还拿去做样板引导其他班级小朋友多动手动脑写自己喜欢的童话作文,增强表达能力。

五、用童趣打动小朋友的心

我的“童趣教学”不仅使教学、课外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快乐色彩,而且让幼儿园教学更贴近小朋友的心灵。由于天性好动和注意力不易集中,低龄小朋友对老师空洞的说教往往兴趣不大,老师在教学中讲得口干唇燥时常收效甚微,而把童趣融入到教学当,既能把抽象的讲道理和道德观念变得具体生动,让小朋友乐于接受,又能成为打开儿童心灵的钥匙。比如,小朋友通过听说读写童话,与动物在感情上相通了,因此在生活中他们特别爱护动物。当小朋友接受不了批评教育时,一个小小的童话,就得让他们明白自己所出现的错误会带来怎么严重的后果,从而变得容易接受批评,并注意在今后不再重犯。又比如,小朋友通过接触我所教所讲的童话,懂得了对弱小者应寄于同情,在恶势力面前不应屈服,懂得了做人应忠诚老实,同伴之间应团结友爱,懂得了勤劳、勇敢、机智、坚定是人的可贵品质……

12.童趣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二

1.多变的教学方法。

(1) 随机应变, 适当调整。课本上的内容是固定的, 但并不一定说我们必须照本宣科。我把它们重新处理后再呈现在学生面前, 就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 2 ) 在教学中常用各种方法, 如“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

a.当“小老师”、“模仿秀”。我平时喜欢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 带表情说句子。如“I am hungry。” (可以作饥饿状) ;“I am thirty.” (可以作口渴状) ;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 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 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

b.把身体语言带入课堂。在教单词或句子时, 我们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 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 孩子们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 “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 “strong”出示手臂, 并鼓起肌肉。学完单词后, 老师做出动作, 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

c.儿歌说唱法他们爱表演, 所以我给每首儿歌都编了简单的动作。我也曾让他们根据歌曲的意思自己编动作, 孩子更是喜欢, 有些孩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 动作编得比我还要好。

二、注重学生听说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素质

1.日积月累化教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学生, 可以把句子减缩成词, 就是重点词教学。当学生了解了“词”, 在用词扩展成句。例如:car—This is my car. Let's—Let's go.这样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进行听说英语的训练, “雪球”不知不觉中越滚越大。

2.动作、表演化教学。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 听说英语,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做到表情化、动作化。通过教师的一举一动来演示说明教学内容, 即以姿势说话。如教listen, 我用手半握拳放在耳后, 同时做倾听的动作, 反复几次后, 只要半握拳手放在耳后, 学生就心领神会。这样节省了教学时间, 加大了学生听说英语的练习密度,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看图画故事接龙, 使学生学会充分应用。

3.生活、英语化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日积月累, 学生基本听得懂简单的课堂用语, 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在课堂上营造生活中的情景, 使课堂生活化, 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探究新知,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语言环境化教学。创造课外英语环境, 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老师课外带头说, 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 我总会用最简单的语句打招呼:“Hi ! boy , How are you ?”一段时间后, 学生课外见到我, 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 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懂得习惯,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5.开放性教学。教学中, 教师应将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活动, 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 为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 适时的发散性提问, 就是用来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很好的一种的方法。

我们用的是冀教版的教材, 这节课介绍的是李明的邻居, Jenny is my neighbor. 我提问了一些同学Who is your n e i g h b o r ?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我的问题, 一切按部就班得进行, 正在这时嘉轩站了起来说:“Wang Hao is my neighbor.”还没等我表示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小声说开了, 这时王浩的同桌赶快告诉我说:“老师他说谎, 他们不是邻居。”我原以为只要孩子语法正确符合逻辑就可, 可孩子们提出了诚实这一方面, 既要让他们学会, 又要进行思想教育, 我微微一笑, 看着不知所措的嘉轩, 和蔼的说:“In the future?是将来愿意成为他的邻居吗?”/Nice to meet you. /Is Tom in ?还有的女孩子学会了介绍自己的邻居:Look at my neighbor. She is Jing Jing. She is a teacher, she lives in Room. 孩子们问出了许多关于邻居的问题, 有一位女孩还编了一首关于邻居的儿歌:My neighbor, my neighbor, I love you, Flowers, flowers, I give you. 赢得一片掌声。

13.《四季童趣》教学反思 篇十三

这是一首欢快活泼,充满童趣的少年儿童歌曲。歌曲通过过孩子们在春夏,秋冬四季里富有代表性的游戏活动,让他们体验四和的乐趣的童年的欢乐。歌曲曲调轻快活泼,旋律起伏较大,四至五度音程的跳跃,具有动感的多种切分节奏的运用,对唱,齐唱的交替,半拍休止的运用,使得全曲显得生气勃勃。

由于节奏是这首歌曲的难点,在上第一个班级的时候,没有掌握好难点的解决方法,所以,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这首歌曲的节奏,不能更好表达歌曲,于是到另一班级上的时候,我换了一个方法,选择了聆听这个手段,在一开始,于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就把歌曲的伴奏音乐轻轻的放着然后请学生欣赏了歌曲的范唱,再请学生非常轻的跟着范唱唱一遍,交流问学生是不是吸气的节奏是不是不太跟得上,那好,再提出要求让学生注意观察休止符,跟着录音把吸气吸好。然后再静心聆听歌曲的范唱,这样始终让聆听贯穿整个歌曲的教学。

结果,这堂课的效果很好,学生也很快的掌握了这首歌曲的节奏。

14.《童趣》教学反思 篇十四

课案理好了,小组成员长长舒了口气,笑了。

可第二天上课情况并不乐观:预案执行得挺顺利,但不知怎么回事,课堂上一点感觉也没有。我们的这次集体备课失败了。

如此的“强强联手”为何会遭遇失败?我们究竟败在什么地方?

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相适宜。

“体验、探索、创作”是我上这节课的设想。课前我与课组一起认真准备了教案、教具,我个人却忽略备“学生”,忽略了我所执教的对象只是刚上初中的学生。他们刚从小学升进中学,不理解“想象”和“联想”这两个词的含义,对于成人来讲这是再简单不过的词,可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的却是从未接触过的,我的教学内容没有与学生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学生面对一些听不懂的词,感到既没兴趣又无法引起他们积极地思考。这节课就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没有体会到童趣。

二、教师的教学用语缺乏艺术性。

在本节课中,除了教学内容偏难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用语缺乏艺术性。

1、教师提问的教学用语方向不够明确。

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有具体、明确的要求都是很重要。对刚上初中的学生更有必要。他们年龄不大、目标意识不强,在做事之前难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什么。这时,教师的语言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同学们的回答都是与本堂课无关的发现,同学们始终没有关注童年趣事,这一关键性问题。这是因为我的教学指导用语不够具体、明确。

“你发现了什么?”是开放性的语言,没有方向,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因而迷失了探索的方向。如果改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谈谈感受?”会更好,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2、教师的教学用语没有“儿童化”。

由于习惯了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还是用教中学生的语气,可对学生来讲,这样的语气缺乏感情和亲和力。《童趣》课堂教学更要求老师的教学用语“儿童化”。教师要焕发童心,进入角色,用纯真的语言,天真的表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他们的好奇心,本堂课,这一点我是非常缺乏的。

三、教师是主体,学生成配角

《童趣》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只考虑到自己如何开展活动会更方便,何种教具更容易寻找,而是没有考虑到学生会对什么感兴趣,学生在这种设计下会有什么表现等等。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整个过程都是我在唱主角,不停地拉着学生随着自己的思路和问题走,没有顾及学生的兴趣是否还存在,更没有因为学生的问题或思维改变自己的活动进程。学生的主体性在这里没有得到体现。

四、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寻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这里所谓兴奋点就是那些能让同学们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注意高度集中思维与情绪骤然活跃起来的信息与内容。在《童趣》这一课教学中,我以复习文言文知识导入,童趣没有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如果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情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时自己的趣事,课堂气氛活跃。这里我就可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学生思想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导入新课,效果会更好。

15.童趣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五

关键词:绘本阅读,绘本仿写,绘本补写,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称第一学段的写作为“写话”, 其目的是强调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 小学低年级写话的要求是“易于动手, 乐于表达”。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们普遍发现学生们无话可写, 害怕写话, 可利用的写话资源也比较匮乏。怎样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 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就成了我们低段语文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 我尝试从绘本着手, 寻找绘本和写话训练的契合点, 将绘本与写话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阅读经典绘本, 透过故事角色的带领,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写出属于自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美妙文章。

一、绘本仿写———潜移默化学规范

经典的绘本语言生动简练, 构思巧妙, 描写细腻, 蕴含一定的语言规范。在写话教学中, 不妨从句式开始关注, 直至段落仿写, 图文结合, 让学生愿意表达, 乐于表达, 把绘本中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 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如绘本《我爸爸》中, 对于爸爸的描述, 文本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 来强调自己的爸爸是多么的伟大———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像河马一样快乐;我爸爸像猫头鹰一样聪明……教学中, 我利用这些规范的语句, 来让学生进行句式仿写:“我爸爸像…一样…”许多孩子们调动已有经验, 结合丰富的想象, 一些童真妙语一下子涌出来:我爸爸像将军一样威武;我爸爸像蚂蚁一样勤劳;我爸爸像太阳一样温暖;我爸爸像向日葵一样乐观。

再如绘本《逃家小兔》中, “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在文中反复出现, 始终贯穿于小兔和兔妈妈的对话游戏中, 前后关联, 把妈妈对儿女的爱体现得淋漓尽致。读完绘本, 孩子们也创作出了充满温情的语段:“如果你来追我, ” 小兔说“, 我就变成红苹果, 藏在果树上让你找不到我。”“如果你变成红苹果, 藏在果树上, ”兔妈妈说, “我就变成果农, 把你摘下来。”“如果你变成果农来摘我, ”小兔说, “我就变成蜜蜂飞得远远的。”“如果你变成蜜蜂, ”兔妈妈说, “我就变成香香的花儿引你来采蜜, 你就又回到我的身边了。”在仿写的过程中, 孩子们对绘本中规范精彩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迁移, 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语言, 体会到了写话的乐趣。

二、绘本补写———点画空白拓想象

绘本大多以“图”为主导, 文字虽然不多, 但图画却美妙绝伦, 让读者赏心悦目。正是这样的文本特点, 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 运用图画,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文本补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用简单的文字讲述了母鸡萝丝去散步的过程: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而对狐狸的描述却只字未提, 只是通过图画揭示了它追逐母鸡时的丑态百出:它上蹿下跳、费尽心机, 却最终倒霉透顶、出尽洋相。根据图画, 要求孩子们写一写觉得最有趣的一两幅图, 他们的文字洋洋洒洒, 精彩不断。

母鸡绕过池塘, 昂着头, 慢慢踱步。紧跟在她身后的狐狸正想逮住机会往前扑去, 没料到扑了个空, 扑进了池塘里, 水花溅起老高, 把荷叶上乘凉的小青蛙都吓走了。树上的小鸟唧唧地笑起来:狐狸成了“落汤狐”了!

母鸡慢悠悠地越过干草堆, 狐狸瞅准机会往前一跃, 没想到钻到了草堆里, 耳朵里、皮毛里都嵌满了干草, 哇, 好痒! 原来他的鼻子里也插了两根干草。“阿……嚏———”本想舒舒服服打个喷嚏, 又怕母鸡发现, 只好捂住嘴巴, 硬生生地把喷嚏咽了回去。

很多绘本的内容采用了重复段式的表达方式, 为故事的续写提供了范本。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到绘本的主旨, 在教学中, 依托绘本的规范语言, 想象故事的走向, 让学生续写故事。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 不仅能学习语言, 更能愉悦精神, 丰满心灵。

《小猪变形记》讲述了一只小猪总觉得自己不幸福, 认为做小猪很无聊。于是, 他一会儿装扮成长颈鹿, 一会儿装扮成斑马, 一会儿装扮成鹦鹉……由此, 他也遭遇了许多滑稽有趣、荒诞搞笑的事情。读完绘本, 指导学生想象:小猪还会遇到谁?又想变成谁呢?他又是如何“改造”自己的呢?学生纷纷呈现了有趣的文字:

小猪看见刺猬了, 他看见刺猬全身长着刺, 能把身体卷起来, 而且能用刺搬运西瓜, 真好玩。小猪跑回家, 拿来很多的牙签, 用胶水粘在自己的背上, 他觉得很满意, 就高兴地跑出去了。他跑到西瓜地里, 看见了许许多多的西瓜, 他快乐地大叫起来:“用我的刺把西瓜搬回家, 让小牛、小马都尝尝我搬来的西瓜。”他把身子缩成一团, 滚到地里, 那些牙签都刺进了自己的肉里, 疼得小猪嗷嗷直叫。西瓜没摘到, 反而被刺刺痛了, 全身都是血。他说:“妈呀, 当刺猬一点都不好玩。”

绘本《迟到大王》在幽默中阐述了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 “信任”问题, 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走路来上学, 途中发生好多不可思议的事而迟到。读完绘本, 孩子们展开想象, 约翰帕克罗门麦肯席在上学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奇妙的事情导致他上学迟到呢?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急急忙忙地走路去上学。 他走着走着, 突然从一棵天上飞下一只秃鹰, 用它有力的爪子把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抓到半空。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用力挣脱, 挣脱, 但秃鹰仍不肯放松。他把自己的中饭———一块香气袭人的牛排扔向空中, 秃鹰立刻松开抓住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的爪子, 去追那块牛排了。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急急忙忙赶去上学, 但这条蟒蛇害得他迟到了。

16.游戏作文 童趣写真 篇十六

一、先玩后写,体验欢趣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如果习作指导枯燥、平淡,那么孩子们对学习会感到疲劳而厌烦。古人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才愿意写和乐于写。而先玩后写的游戏作文正好适应了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

例如,我在教学中把作文指导课改成游戏活动课,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美丽的但没有鼻子的小姑娘,然后精心地组织学生做“贴鼻子比赛”的游戏。学生情趣上来后,我又不适时机地引导:

“同学们,除了贴鼻子比赛的游戏外,你在平时的课余生活中,你还喜欢做哪些游戏?”

在学生说出各种游戏名称后,我又选取一些有代表睦的游戏当场让学生做一做,玩一玩。玩过后,教师再引导:“这么多的游戏,假如我们一个个地演,时间不够,这样吧,我们把自己喜欢做的游戏写下来,好不好?”

到这个层面上,学生很乐意去写,在写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体验出游戏的欢趣,自己的真情实感也会自然流露于笔端。

二、玩中导写,寓教于乐

玩中导写,就是在游玩中指导写作,寓写作于游玩之中。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钉扣子比赛的活动中,游戏开展一遍后,我让做游戏的同学来个“慢镜头”:在台前慢慢地钉衣扣。这么做,把游戏中同学的神态、动作充分地展示出来,以供全班同学当场观察,然后练说。最后,再让做游戏的同学来个“快镜头”:快速地穿针引线,快速地钉扣子。让全班同学观察其匆匆忙忙的神态,又当场练说。这样综合训练,学生写作时既能写出同学做游戏时细腻的动作,又能写出其紧张的神态,也写出其活跃的气氛。一些具体而精彩的片断也就在玩中指导写成了。这样既做到了作文内容的真实,而又做到了寓教于乐。

三、以玩促写,激发欲望

游戏对孩子的诱惑力很大,好奇、好胜、好玩是孩子的一大特点。以玩促写,关键是一个“促”字,就是要以玩的形式来促进写作,以游戏来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写作的情趣。

例如,在教学中,我开展了“认书包”的游戏。所谓“认书包”,实际上就是练习写书包的状物文章。把全班了几十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书包集中起来。再要求同学把自己书包的颜色、形状、大小、结构、来历、特征等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描述得准确的,“书包管理员”才把书包还给他。如出现描述有误,则重新描述。如认领有误的,则说明“管理员”听辨能力比较差,就“撤职替换”。游戏做完了,再让学生以《我的书包》为题写一篇文章,学生就有了写作欲望,不觉得难写,人人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写作之中。

17.《童趣》教学反思 篇十七

童趣》是学生进入初中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我觉得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很重要。通过与学生课外的交流,我发现学生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主要是老师灌输,他们被动接受的。这种方法在初中阶段是行不通的。针对这一情况,我觉得第一堂文言文课应该教授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这比单纯的传授课文信息来得更为重要。所以这堂课我主要介绍了几种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如加字法、换字法等。其次是教授关于如何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如:如何停顿,如何正确把握朗读节奏的方法等。这堂课收到了颇好的效果,整堂课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其次,这篇文章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课前我让学生对照注释将课文逐句翻译到抄写本上。课堂在再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逐句疏通,遇到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再让其他同学帮助指正解决。可以说取得了一定效果。

18.《童趣》教学设计5 篇十八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诵读文言文。掌握一些基本词语的解释。2.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发掘自己的想象力。[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有新鲜感的,再加上文章趣味盎然,可以说是一篇很好的教学材料。因此要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老师则尽量少将、精讲,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读、写、说、讲、思、听。从课堂中体会想象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浮生六记》 二初读课文

1以各种形式为载体,指导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文意自现。2参考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并且把它形成文字,读给大家听。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纠正比较大的错误,对一些文言现象做必要的说明。三再读课文

1作者的“趣”从何来?

“物外”之趣、心之所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丰富的想象力 2这个孩子的想象力从何而来呢?他与其他的小孩子有什么不同? 3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请与大家一起分享。四试背课文,课内完成背诵

19.创设情境打造童趣课堂 篇十九

一、开展角色表演,创设不同情境,趣中学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节课35分钟很难总是处于学习状态,因而教师要适时创设不同情境,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例如,我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文时,考虑到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便利用小学生憧憬童话故事中的生活这一特点,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主人公,去身临其境地与文本对话。上课伊始,我分别发给他们预先准备好的头饰、道具等,让他们分别表演故事的主要内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通过创设情境,角色表演,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表演,学生进入角色,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通过形体、语气、对话等方式,使得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有了比较深刻的领会,也提供给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二度创作。

二、寓教于乐,将音乐引入语文课

纵观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课文大多是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童话,内容丰富且图文并茂,突出了直观性和趣味性。丰富的教学内容,需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才能得以体现。教师的乐教是学生乐学的前提。为达到乐学,我将音乐引进课堂,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进行了美的教育。

如在教《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在狼和羊出现时尝试用音乐配合,轻柔抒情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小羊的善良、可爱,而阴森恐怖的音响更能衬托出狼的凶狠、残暴。音乐使学生感知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进行美育和热爱自然的教育,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课文《小毛虫》中,我利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小毛虫从一只笨拙的小毛虫变成一只轻盈灵巧的蝴蝶的震撼过程,同时使学生想象自己成为那只灵巧轻盈的蝴蝶,让学生感受这种快乐的情感,利用课文语言说一说,这既可以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又可以帮学生创设一个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了语言。

三、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创设生动活泼教学情境

教师可凭借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信息,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境,触景生情,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小溪生病了》这篇课文文字多、篇幅长,有些句子含义深,难理解,一年级的学生很难真正走进文本。因此,我把多媒体引进课堂,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形象:清清的小溪水叮咚叮咚地流淌着,小溪两边鲜花盛开的小路,小动物们都到这里来玩,不多久小溪这里的小路垃圾遍地,苍蝇飞舞,小溪水变得黑黑的臭臭的,小动物们都不敢靠近小溪了。前后两种变化无疑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他们共鸣。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自然而然地就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小鸟、小猪等,尽情说着自己的感受。

20.山野那童趣 篇二十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注释

1.艇:轻便的船。

2.采:摘取;收集。

3.解:懂得

4.浮萍:池塘里的水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可信。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诗人在诗中叙述了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把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活灵活现。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

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

6.应:理睬。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只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人迹罕至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还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作了铺垫。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并非对路人的问话漠不关心,而是害怕把鱼惊散。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更使诗作意味深长!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范大成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杂兴: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

2.耘田:锄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童孙:幼小的孙子。

5.未解:不能,不会。

6.供:担任,担负。

7.傍:靠近。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篇是其中的一首,写的是夏日村庄的生活场景: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最精彩的是后两句。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农村孩子的游戏,也多是模仿大人的劳动。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诗中没有出现老人的形象,但称农夫、农妇为“儿女”,称小孩为“童孙”,分明是老农的口吻,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家乐事图。这里有写实的成分,更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理想。语言通俗浅显,文笔清新轻巧,使人由景见情,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誗注释

1.村居:住在农村。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醉:迷醉,陶醉。

4.散学:放学。

5.鸢: 老鹰。

赏析

上一篇:2023年上海市高中语文会考试卷下一篇:经济学专业导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