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六》的教案设计(精选16篇)
1.《练习六》的教案设计 篇一
课题:练习六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2.熟练乘法和除法的竖式的写法。
重点与难点:1.熟记7的乘法口诀。
2.正确进行乘、除法的竖式计算。
课前准备:例题图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乘除法练习
1、练习六的第一题
2、第2题。
3、第3题
师生互动,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4、第4题。
5、第5题。笔算练习,师:你觉得在笔算乘法和除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6、第6题。
开放学生的思维,不要限制答案,让答案更丰富化。
7、第7题。口算练习。 学生集体背诵口诀。
同桌游戏,一人出示一张口诀卡片,一人说出四道相应的算式。
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板演,集体反馈。
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交换批改,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说出这些题的解题思路,弄清错误原因,即使纠正。
让学生说说题意,然后独立解答。 在口算练习中,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熟记7的乘法口诀,做到“脱口而出”。
学生在找寻错误的时候,主要让他们交流错在哪里,提醒自己在除法笔算时的注意点。
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1、完成练习七的第4题
出示两图,
比较: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异同点?
出示:7×( )=( )
反馈后:你有本领把他全部找出来吗?
先让学生填,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第2个乘数可以从1开始填。
让学生辨析,纠正。 这是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启发学生思考对应的除法算式应怎样填,找到规律,借此整理7的乘法口诀。
三、开放练习出示( 1 )÷( 7 )=7 ?
课题:练习六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2.能联系实际,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熟练7的乘法口诀。
重点与难点:1.熟记7的乘法口诀。
2.正确进行乘、除法的竖式计算。
课前准备:配套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解决问题
1、第8题。
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
2、第9题。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理解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是怎样的,要学会理解题目的含义。
3、第10题。
这题既可以用除法来解决,也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4、第11题。
要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5、第12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去实践操作,得出答案。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充分理解题意,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具体说说解答每个问题的思考过程,
仔细观察图,说说图中所表示的意思,列式解答。
进一步熟记7的乘法口诀,做到“脱口而出”。为下面的解决问题做好充足的准备。
理清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为更进一步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在进行对比训练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多交流解题思路,力求让更多的学生有清晰完整的解题框架。
学生在找寻错误的时候,主要让他们交流错在哪里,提醒自己在除法笔算时的注意点。
二、找规律
1、第13题。
找出书中所表达的规律,按规律填空。
在这题中要先启发学生先算车上能坐几人,再与15人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步骤要完整。
课题:练习七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熟练乘法口诀。学生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正确地解决相关问题。
重点与难点:学生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地解决相关问题。
课前准备:正方体、挂图、乘法口诀表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口算练习
从一一得一背到八八六十四。
狮子的轮子是大圈里的数乘小圈里的数。猴子的轮子是大圈里的数除以小圈里的数,用2-3分钟的时间练习,
再请个别学生上黑板完成。 可以分小组背,同桌背。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反馈时如有错误,说说错误原因。
先请学生独立完成,口算练习中提供多种练习形式,提高学生主动记忆口诀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的练习
读题审题。问题:(1)8辆小汽车收费多少元?(2)7辆面包车收费多少元?
找已知条件,停车场收费标准:小汽车4元 面包车6元 货车8元
让学生再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比较解答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引导学生根据要求的问题合理选择信息、组合信息,再进行解答。
2.《练习六》的教案设计 篇二
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自练”时一定要高度重视练习的组织与安排, 让学生在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自练, 有助于提高“自练”的有效性。
二、练习评价, 及时针对利调控
在组织学生“自练”时,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动作方法学会自评, 其次鼓励同伴间进行互评, 最后教师要加强巡回评价与指导, 抓住学生练习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改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 及时并有针对地调控“自练”过程, 从而提高练习的质量。
三、练习内容, 关注差异有区别
教师在组织“自练”时要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等, 根据学生的情况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内容来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 从而提高“自练”的有效性。如若教师根据学生情况, 采用同质分组, 再通过改变器械高度, 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练”的高度, 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 笔者认为在组织学生“自练”时, 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差异, 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
四、练习目标, 清晰明了便自测
教师制定练习目标时过于抽象, 会影响“自练”的效果。要想提高“自练”的效果, 必须给学生一个清晰明了的练习目标, 便于学生自我检测“自练”效果。
五、练习阶段, 循规要求促掌握
泛化阶段, 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在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提示, 不应过多地强调动作细节。尤其针对小学生, 要多做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其掌握动作。而六年级考核课前的“自练”, 学生已处于分化或巩固阶段, 此阶段适合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 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 使动作日趋准确。因此笔者认为在组织“自练”时一定要基于学情, 明确学生处于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 再依据每个阶段的规律, 提出不同要求, 方能促进学生技能有效掌握。
六、练习形式, 多样有趣促参与
3.《练习六》的教案设计 篇三
授课班级:255班
授课时间:2014年3月15日
一、指导思想
本课主要围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结合中学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主动、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主动探究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及实施能力。注重身心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主动参与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发展跑动作速度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快速奔跑的能力,发展动作速度,灵巧和下肢力量素质,提高动作节奏感。
3、培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三、教材选择与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人教版水平二的要求设计的。通过多样的跑、跳跃练习和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一些情景或主题性的游戏活动。本课时主要是依据教材选取了50米、30米、各种跑的情景游戏来发展学生的速度能力。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255班45名学生,学生跑的素质普遍较好,而且学生对快速跑的学习热情高涨,能积极参与练习,但是学生对跑的相关知识了解的少,比如起动反应动作、怎么样才能跑的快、接力跑游戏中的技巧等等,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的给学生传授跑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跑的知识。
五、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加快学生快速跑反应;
难点: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
六、组织与方法
本课首先通过汶川大地震故事为引导话题在通过争当逃生勇者为情景将学生带进跑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认识快速跑的重要性和对快速跑的兴趣。
七、教学反思
速跑的技术包括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四个部分;起跑是为了摆脱静止状态,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起动以后保持低重心;起跑后的加速跑,在摆脱静止后的基础上继续加速直到达到最大的速度;途中跑是为了保持较高的速度尽量做到少减速;冲刺跑要求有较强的冲刺意识,身体前倾并且快速的通过终点。
1、运用游戏法和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锻炼热情。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创设游戏和比赛的情境,让同学置身于一种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学习气氛中。整堂课同学在快乐的游戏中拉开了序幕: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强调课的主题,“刘翔是跑什么项目?”、“哪位同学知道做好站立式起跑的关键是什么?”“反应迅速、快速启动”。然后抓住“反应迅速”是做好起跑的关键,安排了“叫号跑圈”和“猜拳跑圈”的热身小游戏,既起到了锻炼反应能力又预热了身体,使同学身心完全投入到课堂里。
2、鼓励同学亲身体验,比赛气氛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让游戏伴随着同学学习与活动是体育新课标的一种尝试,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同学活动、体验、心情都能达到锻炼过程。在同学试做一次站立式起跑后,针对发现的错误动作,马上用口诀的方法让同学复习动作过程。“两脚前后站,两臂正相反,前脚稍蹲,后脚成弓,上身前倾。信号一响,摆臂快,后脚蹬地比箭快。”这样既记住了要领又饶有趣味,重复了多次练习后心里还是很高兴。接着用不同姿势的起跑再次提高同学的练习兴趣,又锻炼了同学的反应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活动量。在巩固练习中安排了“巧夺体操棒”的游戏,边巩固起跑动作又有角力对抗,同学更加感受到起跑迅速的重要性。
3、主动参与学习,产生教、学互动其乐融融。为了让同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请同学当起“小裁判”,在做示范和练习时同学尝试发令。设计不同信号的起跑练习。如在小组合作、玩“巧夺体操棒”游戏时,和同学一起玩游戏,让“小裁判”做出公正判决。
一堂课下来,收获很多,但也找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
1、课堂教学组织还不是太严密,认为很多地方不用太过赘述,但是实际中,学生的行动和我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在教学的语言中,也还有不完美的地方,表达不够准确,因而造成局部时间内的小混乱。2、纠正学生的不足时还不到位。比如学生的跑姿出现问题时,没能及时跟上予以帮助和指导。只是在最后大体上总结了一下,针对性不强,改进效果不理想。3、课堂内的突发事件,没能及时的处理好,教学的机智还有待提高。
4.《练习六》的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P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熟练掌握小数连除、除乘、除加、除减的应用题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360÷4÷5420÷6+150750÷5-80
提问:说一说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小结:整数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也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运算中。
二、新授课
1、练习:完成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要求学生说出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小结:在小数四则运算中,如果只有同级运算,那就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是两级混合运算,那要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
2、练习:完成第1题。
学生独立分析,列式计算。
教师:在计算时,如果遇到除不尽的,可以保留两位小数。
3、练习:完成第2题。
学生独立分析,列式解答
336÷3.2-336÷3.8
提问:这两步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练习:完成第3题。
学生独立分析,列式解答
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列式表示什么?为什么要用小括号?
提问:有括号的算式,我们应该怎样算?
5、练习:完成第5题。
学生分析后,列式解答
510÷3÷74
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5.《练习六》的教案设计 篇五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复习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特点,正确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2、练习三第三题:分数混合运算(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如果可以应用韵律进行计算的题目也可以选择用简便方法计算,如:-×=×(1-);×(5-)既可以按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也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练习三第2题:一朵花要用张纸,一个同学做了9朵,列式×9,另一个同学做了11朵,列式×11,他们一共做了×9+×11(朵),学生还可能这样列式:×(9+11),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列式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两种形式。
4、练习三第8题:改错题,这两道题主要都是运算顺序错误,学生在纠错的同时也巩固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5、练习三第6题:要求学生观察题目,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算法。
6、练习三第4、5、9题:先让学生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计算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练习三p15-P16/2、4、6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14-P15/1、3、4、5、
选做课时特训P14-P15/2、思维拓展
教学追记:
本节课本只是一节计算课,但我不想应用传统的讲授法来告诉学生,整数乘法的运算同样适用分数,然后按部就班的教学例题,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教法来解题。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因而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1)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2)组织学生讨论,对于这句分率句该如何来理解?(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
求2500的是多少)
(3)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500×=1000(平方米)
2、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3、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练习
1、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先找出分率句中隐藏的单位“1”--全世界的丹顶鹤数只。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先找到分率句和单位“1”,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分率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五、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8/1、2、3、4、5、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16-P17/1、2、3、4、5、
选做课时特训P17-P18/6、思维拓展
教学追记:
6.《练习六》的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练习六6~9。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口算:
38+6= 83+7= 6+35=
54+3= 30+26= 73+9=
9+27= 74+8= 34+30=
集体计算,选一两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 比一比,算一算。
5+32= 3+42= 35+3=
5+39= 9+42= 35+8=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比一比上、下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5+32和5+39为什么一题得三十几,另一题得四十几?
3.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上一节练习课。[板书:练习六(2)]
二、练习。
1. 练习六6。
1)先估算,说出每道题的得数是几十多,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独立计算并检查估计的是不是合理。
2.练习六 7。
比一比谁先到河对岸,同桌同学互相学习,鼓励学生算对,帮助小蚂蚁过河,培养责任感。
3.练习六 8。
12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5分钟内完成,集体交流,统计全对人数,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表扬,并指导学生分析错题,指导学生改正错题.
4.练习六 9。
1)出示第9题图,弄清题意,提问:小牛、小白兔、小狗队分别得了第几名?
从图中看,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可以得多少分?
2)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得分最多?是多少分?
3)学生计算三个队的得分,再比较,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算得分的?谁最多?你是怎么想的?
4)指导学生集体作答。
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试》练习六(2)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找出得数大于50的算式并在后面的方框中打“√”
30+22□ 46+5□ 37+6□
2+30□ 46+3□ 37+60□
二、在○内填上> 、<或=。
54+8○63 54+9○9+54
98+2○100 63+6○65+6
75+9○80 25+9○30+4
三、1.河里有38只鸭子,9只鹅,鹅和鸭一共多少只?
2.池塘里有一群青蛙,先游走8只,又游走27只,两次一共游走多少只?
7.《练习六》的教案设计 篇七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为此,我教学完“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三个例题后,在第三课时练习课时,积极探索数学活动情境创设的策略,合理的设计练习过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教学效果较好。
课例片断
1. 创设情境一(教科书第67页第8题)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举办一次科技节,这次科技节要带大家到少年宫参观。考考大家:华城小学到少年宫的路线图如下:(课件出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导语:如果再增加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
反馈信息。
2. 创设情境二(第66页第5题)
导语:祝贺大家顺利通过了第一关。科学老师决定带领大家乘36路绿色环保车到少年宫去。在车上科学老师又出了一道题想难倒大家:
你会把36写成两个素数的和吗?
小组试说,注意怎样写才会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小组代表说一说你是怎样填写的。
数学故事:陈景润、王元与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证明了1+2;王元证明了2+3
3. 创设情境三
导语:老师真佩服你们敢于向科学顶峰攀登的勇气和决心。坚持这份勇气和毅力,相信我们中间会出现陈景润式的数学家、袁隆平式的科学家。
大家下了车来到了少年宫,一进大门,大家看到少年宫的各个场馆的示意图:(课件出示)
导语:你想参观哪里呢?大部分学生选择到实验室,好,我们先到实验室去看一看。实验室里有许多实验器具,科学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第66页第6题)
有1克、2克、4克的砝码各一个,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能在天平上直接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列举。
展示学生作业纸上不同的列举方法。
小结:一一列举并不是一定要列表,有时也可以用文字、符号、字母等进行列举,只要在列举时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就可以了。
4. 创设情境四(第67页第9题)
导语:下面你想到哪里参观?好,那就去象棋室)。
象棋室里有五位同学小明、小华、小力、小强和小海进行象棋比赛,每两人都要赛一盘。现在,小明已赛了4盘,小华赛了3盘,小力赛了2盘,小强赛了1盘。小海已经赛了几盘?分别是和谁赛的?自己用线连连看,再分组讨论,检验你的答案对不对?
学生回报交流,相机演示课件。
小结:我们在解决题目时,有时用到几种策略。就像这道题目,不仅用到了连线列举的策略,还用到了推理的策略。所以我们要学会灵活的选择解题的策略。
5. 创设情境五(第67页第7题)
导语:最后大家来到了手工室。有一道这样的题:用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拼一拼,算出结果填在表中。
(1)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的方法。
(2)学生自己填写表格。
(3)汇报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4)同桌讨论:从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5)与例1进行比较,寻找异同之处。
小结:在解决类似的题目时,我们应该先找到不变的量,抓住不变的量进行思考。
6. 创设情境六(拓展提升)
导语:参观完了少年宫,同学们要返回学校了,科学老师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
7. 评价与反思
在学习完这节课后你觉得自己
设计思考:
1.创设练习情境,灵活地使用教科书。
本节课整合了教材资源,以学校出发前往少年宫参观为主线,将教材中的练习活动巧妙地串为一体,呈现了一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如:从学校去少年宫的路线有几种走法,内容要求由易到难逐步加深,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一种到几种。学生练习时,适当做到扶放结合,从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到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练习结束时,让学生自我评价,了解练习活动的目的,并反思自己的不足,以待日后改进。
2.合理设计活动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的需求。
本节课以“从学校出发前往少年宫参观为主线”:将去少年宫(有几种路线)——坐36路车(把36分成素数)——到少年宫参观(实验室里算砝码的质量、象棋室里下了几盘棋、手工室里拼长方形)——返回学校(又有几种路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产生探求的需求,并借助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应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体感觉
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本节课教师适度开发和改变教材内容,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探究、验证,不断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知识,形成生活经验。
让学生能够综合地使用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8.《练习六》的教案设计 篇八
活动内容:比例知识的实际运用
活动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
l、通过“求旗杆的高度”、“画操场平面图”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能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活动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纸、笔、直尺、卷尺、竹竿
活动时间、地点:晴天、学校操场
活动课时: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注意观察了吗?在我们生活的这座美丽的校园里,有很多事物与数学知识都息息相关的,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下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魅力。”
二、布置活动要求
1、全班学生按学习和实践能力分成结构基本相同的若干个小组。
2、根据我们所学的比例知识来完成下面三项活动:
(1)测出学校旗杆的高度;
(2)为操场中心路重新设计一种地砖,并计算大约需要的块数;
(3)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三、师生共同活动,完成活动要求
(一)测旗杆的高度
1、提要求:
师:“你们能想办法测出旗杆的高度吗?”
2、师生共同讨论:
让学生大胆设想,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小组、集体讨论,发表意见。然后排除一些较复杂或不可行的方法,选择较实际的方法。
如:可选—‘高——矮两位同学,立在太阳底下,分别量出身高和影长,然后,算一算,想一想,在同一时间,身高和影长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也可能选竹竿等其他物体)。
3、学生动手测量计算
(1)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在同一时间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关系。
(2)在同一时间分别量出旗杆影长、身高和人影子的长度,用正比例方法求出旗杆的高度。
4、检查成果:让小组间交流测量计算的结果。
(二)“小小设计家”
1、激发设计激情
师:“同学们,校领导决定重新美化一下校园环境,打算重新铺设中心路地砖,如果让你来设计,你选什么样的地砖,需要购买多少块呢?”
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不管铺设什么形状的地砖,操场中心路的总面积是一定的,所以先算出计划铺设一块地砖的面积,然后用反比例的方法求出所需的块数。
3、学牛动手测量计算
让学生按自己的设计计划,动手量一量、算一算
4、评比小结:同学们的设计都不错,老师会把你们的想法反馈给校长的。
(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创新精神得以发挥)(三)画操场平面图
1、提要求;各自在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尺画出操场平面图。
2、师生探讨:
(1)要画平面图,必须先知道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首先要测量所需实际距离和确定比例尺。
(2)实际距离可测量,该用怎样的比例尺呢?
学生讨论得出:因为各人纸张大小不同,我们不能采用相同的比例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纸张大小的比例尺。
3、动手操作
让学生动手测量,并在纸上画出平面图。
4、评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四、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你感受到了什么?
9.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六教案 篇九
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教学难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3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学生分角色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作文草稿的修改方法。
(3)拓展:小结已经学过的作文修改方法。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
(2)让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
(3)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5)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谈话导入。
(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
(1)学生自由读散文。
(2)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4)指名读,齐读
3.感悟
(1)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
(3)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10.《练习六》的教案设计 篇十
苏教版第三册教材第39页—第40页的练习四1~6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通过对两个算式含义的比较, 体会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2.能用学到的语言, 正确交流思考过程。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平均分的两种意义, 学会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资源:
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东西的活动, 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含义的实质。本课是在学习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及根据这两种分法的意义进行列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题认标 (预设1分钟)
同学们, 昨天我们学习了《除法》, 今天, 我们一起来上一堂练习课, 对除法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的意义进行巩固。
二、实例梳理, 巩固内化 (预设8分钟)
(1) 学生操作。
(2) 10根小棒, 每5根一份, 分成了 ( ) 份。
请学生上黑板摆, 然后写算式。
a.你是怎么摆的? (每5根一份) , 摆的结果是分成了 ( ) 份, 小朋友你们摆的过程和他一样吗?
b.你能把算式响亮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c.谁记得它们在除法算式中的名字?
d.你们的记性真好, 谁能说一说10、5、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刚才, 我们把10根小棒, 每5根一份, 分成了几份, 用除法算式可以写出。像这样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 分成了几份, 我们就用除法计算。
(3) 接下来, 我们还是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几?
学生上黑板演示分的过程, 再填一填算式, 小眼睛可要看仔细!
a.小朋友看清楚××小朋友分的过程了吗?他是怎么分的?根据学生的回答, 在“平均分成2份”上画线。
b.看××小朋友列的也是一个除法算式, 你们跟他一样吗?你能说说这里被除数10, 除数2, 商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c.谁愿意再说一说, 我们轻轻地把除法算式读一读。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求每份是多少, 也是用除法算。
(4) 像上面两题的算式那样,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 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 求分成多少份, 还是平均分成指定的份数, 每份是多少, 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材解读:本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动手摆一摆、填一填、说一说等活动, 让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在学生的交流中, 无痕地对除法算式的读、写以及意义进行有效的反馈和梳理。】
三、当堂检测, 评价反思 (预设21分钟)
观察这幅图, 谁能根据平均分的知识,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图的意思。
刚才大家说得很好, 下面就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并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
这两题的被除数8表示的意思相同吗?“2”和“4”又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同一幅图,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平均分, 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教材解读:本题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离开实物, 根据图让学生想象是如何进行平均分的, 以此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请你完成上面的填空。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如果老师把棉桃上括在一起的括号擦掉, 你能根据你的意思分一分, 并写出除法算式吗?
说说你的除法算式的意思。
12÷4=3刚才已经说过了, 难道你还有表示不同的分法吗?
噢, 原来同一道除法算式, 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在这么多算式中, 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都是12, 它表示什么意思呢?除号后面的数又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商又表示什么?
【教材解读:本题是学生对除法的意义掌握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灵活思考。在教学时, 我借助本题, 进行了拓展性的练习,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思考深度。从难易程度上, 较前一题又有了新的提升。】
你觉得做这样一题, 哪些地方要提醒大家?
【教材解读:这是一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性题, 教材设计时, 题中的总数、份数、每份数都要求学生填写。练习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填写, 并说一说, 主要训练学生对除法算式的意义的完整、准确的表述, 同时也为解答下面一题打好基础。】
4.看图各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列好算式, 说说你列的算式的意思。
同桌互相说一说, 再交流。
【教材解读:本题设计从课始的动手操作, 然后让学生从图兼文字的提示理解除法的意义后列算式, 再到本题直接看图理解意义来列式, 从直观到表象, 再到具体, 就如蹒跚行走的孩童撤走了扶手, 独立行走一样, 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5.下面用文字表示的题, 请你写出除法算式, 再读一读。
(1) 被除数是20, 除数是5, 商是4。
(2) 把24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6。
(3) 8支铅笔, 每人分2支, 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对《除法》进行了练习。通过练习, 你觉得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教材解读:本题脱离具体、形象的事物, 直接在文字的表述中, 根据除法的意义进行列式解答, 为学习除法最终解决生活问题而设计。】
我们通过摆小棒、看图, 根据平均分的不同方法, 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含义, 并列出了除法算式。同学们的表现越来越棒了!
四、独立作业, 激励导行 (预设10分钟)
1.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20页第1、2、3题。
11.《练习六》的教案设计 篇十一
——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研究课
二小:张勤
教学目标:
1、观察插图,理解图意,引起合理想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2、组织语言,尝试表达所想所感,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3、感受情感表达的方法,受到互帮互助的人际常情教育。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发挥想象,尝试习作。教学难点:理解图意,进行合理的细节联想与想象。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境,导入课题
1、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希望别人对你伸出援手吗?„„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听过或者亲身经历过人与人互相帮助的事情吗?„„
2、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看一幅跟亲人有关的图,这幅图的名字有一个“亲”字,叫做《胜似亲人》。(齐读)
3、理解“胜似亲人”
(“胜”、“似”都有超过的意思。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
4、出示图文,明确习作要求。
(读课文的习作提示)
二、仔细看图,理解图意
1、指导看图。
(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生交流看到内容。
(按从人到物的顺序引导学生说具体)
3、猜测图中人物关系。
A、在小组内说说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
(可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服饰,她们也许是邻居,也许是„„)
B、全班交流。
4、理解图意,用几句话写写图上的情景
(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5、学生试写片段讲评。
三、画外联想,丰富内容
1、指导图前想象。
(根据刚刚所猜想的人物关系,想一想在这幅图之前,可能
发生过什么事体现她们“胜似亲人”?请你把她们之间可能发生过的事情简单的写在纸上。)
2、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指导图后想象。
师:在这之后,她们以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大胆、合理地猜测一下吗?(指名说)
四、提示写法、动笔习作
1、再读习作要求
2、介绍看图作文的一般写作方法
12.《练习六》的教案设计 篇十二
苏教版数学第二册教案-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复习认数方面的知识,比较数的大小。
2、运用操作活动,结合现实背景,了解“单数”、“双数”并进行简单应用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及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整十数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及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较数的大小
1、第1题:
(1)学生在书上填写。
(2)小黑板出示,交流学生填写是否正确。
(3)提问:①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数最接近90?你是怎样想的?
②97接近100还是接近90?93呢?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2、第2题:把80、36、63、56、37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在□里。
□﹤□﹤□﹤□﹤□
3、第5题:
(1)出示题目:我校一年级有80人。二年级的人数和一年级差不多。二年级可能有多少人?
(2)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二、认识“单数”、“双数”
1、第3题
(1)出示表格。教师示范在表格中依次圈3个双数,提出:你能照样子接着圈一圈吗?再把圈出的数读一读。
(2)启发思考:你觉得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没有圈出来的数呢?指出圈出来的是双数,没有圈出来的是单数。
(3)师举例让学生辨别是“单数”还是“双数”。
2、第4题
先指导学生弄清图意,特别是左右位置关系的相对意义,再让学生说一说各自的判断和理由。
三、全课总结(略)
板书:
练习六
36﹤37﹤56﹤63﹤80
教学后记:
13.优化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 篇十三
1. 练习题设计要少而精
小学生因年龄的关系,不可能像成人一样具有很高的接受能力,而且他们的注意力、耐心都很有限,所以对小学生的练习题设计要少而精,注重对知识的统筹和归纳,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习题,学生通过练习可以掌握这一类型的数学问题,下一次遇到,便可以迎刃而解。少而精的练习还可以减轻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从而减轻了小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小学生健康成长,不做题海战术,节约了大量时间,让小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玩耍,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思想上放下学习的负担,从而快乐地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
2. 练习题设计要因材施教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脾气、智力。小学生也一样,这就要求练习题设计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小学生的性格、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注重个性化做题,分层次设计数学练习题。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做好一般练习题的情况下,就要做拔尖、探索性的数学题;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做好教材练习题就可以了,适当延伸,不要要求太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事先准备一些题,为其顺利解答正式题作必要的铺垫。这样分层次设计练习题,可以公平对待学生,使学生公平受教育,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使他们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使教师的教学成果得以实现。
3. 练习题设计的形式要新颖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练习题设计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在习题设计形式上、内容上、题型上狠下功夫,始终保持练习的新颖性、生动性、有趣性,如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把这些活动形式充分运用在练习题当中,一方面,可以玩耍中做好数学题,另一方面,这些游戏活动还可以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活跃学习气氛,同时增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和沟通,趣味性的练习题把小学生带入了学习意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作用,可以大大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和工作量。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号,按老师要求站立,看谁反应快:1学号是质数的同学;2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3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4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5学号是合数的同学;6没有站立过的同学。”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了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4. 练习题设计要联系实际
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在此,数学知识表现得更加明显。学习了数学知识就要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反过来实际生活又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例如,在学习了元、角、分数学知识后,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某学生有十元钱,去菜市场买芹菜,已知菜市场芹菜的价格是每斤七角六分钱,看这十元钱能买多少斤芹菜?学生联想自己时常去买菜,纷纷举手答出了计算方法。由此看来,生活实践确实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不但教会数学知识,而且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因此,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研究,特别是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今天,如何设计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的数学问题,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5. 练习题设计要循序渐进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由最简单开始的,然后由简单向复杂推进,循序过渡,小学生也一样。因此要利用好认识事物的这一客观规律,把这一规律充分应用到数学练习设计当中去,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成几个阶段,由易到难,由典型到变式,循序渐进。各有重点,梯度式过渡,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一步一步加深。所谓量力性,即在设计课堂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做到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
14.《练习六》的教案设计 篇十四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疏通课文。
1、揭示课题,指名读一遍。
2、姥姥是谁?
3、推测课文会写哪些内容?
4、学生自学生字词语。
5、初读课文(要求: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6、交流所学,不会的在全班解决。
7、指名分节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3、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三、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当堂测评。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搜集剪纸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这句话的含义。
3、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教学重点:教学要求三 教学难点:教学要求二 教学过程:
一、欣赏剪纸
1、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课文里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姥姥的剪纸?请分别找出来,朗读体会剪纸的特点。
2、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剪纸的特点。
3、引导欣赏姥姥的剪纸。
4、出示几幅剪纸,一起欣赏
5、请用一个词来赞美一下这些剪纸。
“姥姥的剪纸真是___________啊!”(板书: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二、认识姥姥
1、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
2、在文中找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1)板书句子。(2)“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
(3)姥姥靠什么才能“熟能生巧”?
指导读好第6自然段: A.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 B.用“不管„„还是„„不管„„还是„„不管„„还是„„”说话。C.分组读
(4)现在姥姥的手巧到什么程度?(5)什么叫“准头”?
(6)书中举了个什么样的例子来说明的? A 工夫不大„„
B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成的?
C 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是什么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D 指名分角色朗读,读出作者的调皮。
(7)举举生活中的例子,用下面句式来说一说。“熟能生巧,总(),()!”
3、你看出姥姥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心灵手巧)
4、除此之外,姥姥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抓住“广结良缘、有求必应”—— 勤劳善良
三、体味祖孙情深
1、读读第三段,找找具体写了几幅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1)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
(2)剪纸中的老牛和兔子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什么?(3)这三幅图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 重点理解第三幅图
A、一片开阔的草地指什么?老牛是怎样的神态?
B、从剪纸中,从姥姥的眼神中,你仿佛看到了一份()。
2、我对姥姥又是一份怎样的感情?
四、作业
1、搜集一些剪纸
2、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教学反思:
13.牛郎织女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理清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读题。
2、除了这两个人物外,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板书:老牛、王母
找找几个人物之间关系,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牵手——分离——相会
二、联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自学生字。
2、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试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三、感受人物形象
1、自读课文1—6小节,思考:牛郎织女的牵手与哪些因素有关?用批注法读书,写写感受。
2、交流:
老牛的撮合——“老牛跟他也很亲密„„”让我们有一种错觉,老牛是他的亲人,亲人变成了媒人,撮合一对姻缘。牛 郎——善良、心眼儿好
(1)照看老牛很周到(总是,最好,最干净)——“也很亲密”牛郎对老牛好,把他看成自己的亲人。
(2)身世反衬——不抱怨,不怀恨,吃苦耐劳。(3)坦白,诚实,不隐瞒。
织女——勤劳、善良、勇敢、渴望自由和真情
1、喜欢牛郎的心眼儿好,能吃苦;
2、渴望自由和真正的幸福。
四、小结:牛郎的善良拉近了天上人间的距离,牛郎和织女喜结连理,读到这里,对两人是不是想说点什么?众仙女又会对他们说什么呢?(赞叹、钦佩、祝福)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观察夏夜的天空,找到天河、牛郎星、织女星。教学重点和难点:
复述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被迫分离——王母
1、自读课文9—10,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王母形象。
2、交流: 王母——冷酷自私、凶恶霸道、法力无边、心狠手辣。
(反过来想想,牵手和王母有没有关系?面对恶势力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可以被击垮、屈服,也可以开出绚丽的仙人掌花。但面对这么凶恶的王母,真的很气愤。)
3、说说此时想说点什么?(对王母的气愤、对牛郎织女的同情、祝福)
4、还好,喜鹊知道了他们的渴望,前来帮忙。七夕佳节,中国情人节。是不是觉得比2月14日更浪漫?
二、质疑,深化
1、相机出示“神话定义”(群众集体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动人,歌颂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美好的感情,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为什么要设计王母这个人物?(黑暗势力,封建社会的现实;反衬织女的勇敢,这段爱情的可贵。)
3、为什么最后牛郎织女不在一起?(斗争不过,只能表达渴望。)(板书:想像基于现实。)
三、尝试复述课文。
14、安塞腰鼓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被称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展示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
二、检查预习
1、分段朗读课文。
2、组内交流词语的理解。
3、生字学习、辨析组词。
三、感知文章结构
安静的腰鼓(静)──→火爆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击鼓前——击鼓时——击鼓后
四、听录音,感受文中激情
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那么,就让《安塞腰鼓》在我们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播放课文录音,激发学生激情,然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感染学生。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教学过程:
一、感受安塞腰鼓之“好”
1、文中反复出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都在哪些段落?
2、安塞腰鼓分别“好”在哪里?(1)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2)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3)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4)好在有变幻的舞姿
二、体会修辞的表达作用
1、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的排比句。
2、朗读体会排比句所表达出的腰鼓魅力。
三、合作探究文章意蕴、内涵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安塞腰鼓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找一点依据?
1、学生合作探究。(所以,也可以说“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内涵之一是“好一个阳刚之美!”“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或“好一群充满生命力的汉子!”“好一群黄土高原的子孙!”)
多媒体展示: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好一个生命的舞蹈!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好一个冲破束缚的强烈渴望!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好一个„„
2、小结:赞美安塞腰鼓就是赞美击鼓之人,赞美生养击鼓之人的黄土高原!
四、体会梦幻与生活的动静结合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人们都沉浸在其中,如痴如碎,如梦如幻。一声“渺远的鸡啼”打破了这寂静,让人回到现实,眼前又是新的一天,新的世界,充满新的希望!
五、分声部演读
指名朗读每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好一个安塞腰鼓!”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表演前(静)
表演时(动)
表演后(静)课后反思:
习作4 剪纸里的故事
教学要求:
1、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看懂作品的内容。
2、展开丰富的想象,编一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3、要求内容具体,叙事详略得当。题目自拟。教学重难点:
观察想象,编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课前准备:
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课文《姥姥的剪纸》,导入新课。
二、看图练习说话
1、仔细观察剪纸作品,看图练习说话,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经过。
2、叙述主要人物,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打扮。
3、连起来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剪纸的内容,要求细致具体。
三、放飞想象
1、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
2、小组讨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清楚。
3、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情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四、展开联想
看着这么精美的剪纸作品,你会联想到什么?
五、构思布局,酝酿写作
1、请同学们把自己编写的故事完整地写下来。
2、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选一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二、佳作欣赏。
1、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描写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2、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3、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
4、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5、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练习四
教学要求:
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2、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在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教学重点:
1、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2、学会在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教学难点: 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获得的知识来回答?(3)教师提问: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多不多?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五个俗语,看看各自是讲什么的。(2)试着说出他们的意思。
3、教学第三部分
(1)教师由上一部分导入俗语的地域性。(2)要求学生当堂回忆生活中的俗语。(3)指名说一说。
(4)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2、组内交流词语的大概意思。
3、班上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
4、通过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5、学生练习背诵。
6、集体一齐背诵,指名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2、练习。
3、反馈。
二、口语交际:学会做解释
1、师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被别人误会。这时你可以适当做解释。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碰到下面几种情况,应该怎样做解释呢?
2、每个学生任选一条认真读题,做好演练准备。
3、提示学生想清这样几个问题:
(1)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
(2)解释什么,这是说话的主体部分,要针对对方的误会,说明原委。(3)怎样解释,也就是解释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找适当时机。
(4)解释时还要注意态度,要使对方愿意听你解释,以求得好的效果。
4、想好后先低声练说。
5、同桌互说。
15.《练习六》的教案设计 篇十五
单元(章)主题 百分数 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 练习二十一 第 4 课时 / 共 9 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及设置依据 1.巩固提高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题的解答方法。
2.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巩固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难点: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一、 谈话揭题。
二、 基本练习。
1. 口答
(1)某城市今年绿化面积比去年增长13﹪,那么今年绿化面积是去年的( )。
(2)一台电脑打八五折出售,那么现价比原价降低( )。
(3)张大伯家今年粮食产量比去年减产6.5﹪,那么今年产量相当于去年的( ).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1. 列式解答
(1) 一分钟跳绳比赛。小磊跳了160下,小川跳了180下,小川比小磊多跳了百分之几?
(2) 某商场原计划八月份销售额达到40万元,实际上只销售了35万元。八月份实际销售额比计划少百分之几?
2. 完成92页第5,6题。
三、 深化练习
1. 完成92页第7题。说说谁是单位“1”?哪两个量在比?
2. 完成92页第8题。说说谁是单位“1”?哪两个量在比?要先求什么?
3.红星皮革厂上月第一车间生产皮包2700个,比第二车间多生产900个。比第二车间多生产百分之几?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解答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
设计 练习二十一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作业本43页。 课后反思:
教后整体反思
吴兴区学校 (幼儿园)具体课时备课表(成熟型教师用)
单元(章)主题 百分数 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 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第 5 课时 / 共 9 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及设置依据 1. 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难点: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式:
1400×(1+ )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4)学生讨论后分小组交流,并独立列式计算:
第一种:1400×12%=168(册)
1400+168=1568(册)
第二种:1400×(1+12%)
=1400×112%
=1568(册)
2.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都要用乘法计算)
3.巩固练习:完成P93“做一做”第1题。 (3)引导思考:从“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① 今年图书增加的部分是原有的12%。
② 今年图书的册数是原有的120%。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三、练习
1.补充练习
(1)比400千克多10%是( )千克。
(2)比80米少15%是( )米。
(3)200平方米增加20%是( )平方米。
(4)种了600棵树,成活率是96%,那么死亡了( )棵树。
2.94页第2题。先说说“上浮”什么意思?
板书
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第一种:1400×12%=168(册)
1400+168=1568(册)
第二种:1400×(1+12%)
=1400×112%
=1568(册)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练习二十二的第1、3、4题。Xkb1.com 课后反思:
16.例谈数学课的练习设计 篇十六
一、练习设计要有目的性
数学练习题的选择要坚持目的性, 克服盲目性, 避免机械的、单调的重复。每次练习要有一个重点, 突破一个难点, 要把练习的意图集中地体现出来。巩固哪些知识, 形成哪些技能, 沟通哪些联系, 掌握哪些内容, 要做到有的放矢, 要旨鲜明。教师既要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这一阶段练习的内容, 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为新授课铺路架桥, 使新授课的难度降低, 坡度减缓, 利于学生接受,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从主观上乐学, 引起探究的动机, 为新授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之前先设计了下面三道题:
(1)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基本关系是什么?
(2) 用简便方法算出52×7+48×7的结果。
(3) 李明家距离李鹏家390米, 两个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家走去, 李明每分钟走80米, 李鹏每分钟走50米。
a.两人1分钟走的路程之和是多少?还相距多少米?
b.两人2分钟走的路程之和是多少?还相距多少米?
c.两人3分钟走的路程之和是多少?还相距多少米?
d.3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在这三道练习题中, 第 (1) 题可为新授课后总结出“速度和×时间=路程”作铺垫。第 (2) 题为例题的两种解法提供了方便, 作好了准备。第 (3) 题具有导入新课、启发学生初步理解“相遇”的意义和条件的功能, 促使这一知识的正迁移, 为学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练习设计要有对比性
小学生好奇心强, 对单一的练习不感兴趣, 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特别是练习时, 在学生对新知识有所掌握的情况下, 如果练习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注意特点, 就能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同一知识, 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应变能力。
例如, 在设计教学《分数乘法》后的练习时, 我就先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 第一根剪去了41, 第二根剪去了41米, 哪一根剩下的多?引导学生从两根绳子都大于1米, 等于1米, 小于1米三种情况去讨论。然后设计另一题:一根绳子第一次剪去14, 第二次剪去了14米, 哪一次剪去的多?这样的练习既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
三、练习设计要有启发性
通过练习要使学生学会一种方法, 掌握一种思路, 发现一种规律, 不断地受到启发, 达到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的目的。例如, 书店有故事书240本, 故事书相当于科技书的35, 书店的故事书和科技书相差多少本?教师在教学中, 注重启发性, 放手让学生广泛讨论, 可得多种解法, 第一类用分数的方法解答, 解法一:240÷53-240;解法二:240÷53× (1-53) 。第二类用倍比的方法解答, 解法三:240×35-3;解法四:240×35-240;解法五:240÷3;解法六:240÷3×5-3。第
5-35+35+3
三类方法用方程法解答, 解法七:设科技书有x本, x240=53;解法八:设科技书有x本, x240=35;解法九:设相差x本, x240=35-3;解法十:设相差x本, x×35-3=240;解法十一:设相差x本, (x+240) ×53=240。第四类用整数的方法解答, 解法十二:240×[ (5-3) ÷3];解法十三:240÷3× (5-3) 。
四、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
兴趣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 是求知的动力。它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内驱、维持和强化的作用, 练习兴趣往往是和效率联系在一起的。提高趣味性, 可以有多种途径。我们的练习课离不开一个“新”字, 要有新的形式, 新的题材, 新的要求, 新的思路, 新的方法和新的体验。
【《练习六》的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数学六上《与练习》的教案设计10-29
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二教案09-11
语言赏析练习课教案设计07-10
应用题练习教案设计09-18
《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教案设计09-09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09-29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09-27
届高三英语寒假作业练习反馈讲义(人教版高三英语教案教学设计)07-19
小学语文《练习3》的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