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与点评(共8篇)
1.2024年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与点评 篇一
2013年高考高分作文翻一番
------全省作文平均分较去年提高0.58分
2013年广东高考阅卷工作已经结束,考生成绩即将于25日正式公布。23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部分2013年高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据悉今年语文作文平均分较去年提高了0.58分,高分作文比例较去年翻了一番。
对于今年语文作文阅卷情况,作文阅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妙云介绍说,总体上经过一年的备考,考生们都已经比较熟悉材料作文。今年作文审题难度放得很低,考生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就可以动笔写作,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
据介绍,今年语文作文平均分略有提高,2012年平均分为37.8分,今年平均分达到38.38分,提高了0.58分。50分以上的高分作文比例2012年是0.9%,今年翻番到1.8%,陈妙云表示,高考优秀作文最理想的比例应该去到考生总数的10%,但我们现在才1.8%,只是比去年好了而已,离理想状态还远得很。
今年广东报名参加普通高考人数达73万人,扣除考题不同的“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生3.8万人,实际参加语文作文考试的考生约69.2万人,按比例计算12000多名考生的作文超过50分。好文章五十挑一。
陈妙云表示,公布高分作文是对未来考生的引导和鼓励,今年给出的高分作文立意角度各不相同,有从富人角度探讨慈善方式的,有同时提及3个受助家庭,最终归于一个中心的,也有从一个家庭角度入手的。新材料作文的角度不拘一格,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写出有深度有思想的文章。
据了解,今年高考低分作文和零分作文比例较去年有所减少。陈妙云表示,一般只有作文交了白卷的考生才会得零分,很可能是考生在考场上时间安排不当,或未能完成作文审题,不敢下笔,其实考生就算写一个标题都有2分。
此外,今年阅卷发现,仍有少部分考生依赖套作,用自己准备好的作文套入材料,虽然不完全脱离材料,但不符合材料作文的常识。她举例称,今年的作文题目是三个贫苦家庭面对富翁捐赠,一是欣然接受,二是接受但承诺以后偿还,三是拒绝。一些考生引申材料的“选择”主题,但全文写的是选择了什么,明显是事前准备好的材料,内容与考题材料完全没有关系。
对于未来高考考生,陈妙云建议,新材料作文这种形式大家已普遍比较适应,接下来备考过程中,不要押材料、押题型,避免套作。而应该专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高考作文评卷有四大要求: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阅卷过程中发现部分考生距离这一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很多考生的作文没有思想,不是在写文章,只是在骗分。
附:2013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目: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优秀作文点评:
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点评:(华南师大文学院 讲师 徐珊)
“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作者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
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
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
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的选择拒绝。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矣,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
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
点评:(华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陈一平)
本文紧扣富翁热心慈善事业,捐助三个家庭的材料,引出有关慈善的话题,并以此为中心内容展开论述,符合本次作文的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
文章开篇简单点出慈善的意义后,顺势提出慈善遭遇婉拒的尴尬问题,进而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善方式不当,紧接下文论述如何改变方式,以人类共同体的平等身份行善,并举晏阳初的事例以佐证。最后,以共同努力改善慈善的方式为愿望收束全文,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文章观点明确,真正有效的善行需要采用适合捐助对象的行善方式,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平等互信的桥梁,让善意顺利进行,让爱心顺利传播。对当前慈善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较深入,认识较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思路清晰,论述较有层次。
比较遗憾的是,文中一些长句的语言表达不太流畅,意思不太清晰,全文例证较薄弱,不够丰富有力。
当慈善遭遇傲骨
随着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等全球富豪以“裸捐”发起富豪慈善活动,慈善之风便如无数个超级飓风,迅速席卷全球。这似乎是一种皆大欢喜的事情,捐者开心,得者开心。然而,并不是所有贫困者都会满怀感激地接过免费的赠予。在他们心中,这或许是一种施舍,一种尊严的丢失,骨气的丢失。
那么,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
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脸。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
其次,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终活活饿死在街上。且不论施饭者态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险时仍争一时意气,往往得不偿失。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点骨气,但这并不代表盲目拒绝他人好意。台大校长黄中天功成名就后回到耶鲁去感谢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国大妈却一脸严肃地拒绝了,并要求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来感谢她。黄中天谨记在心,一生中资助了无数学子。黄中天的做法,才是受善者该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远。
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改变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态,才能使这场慈善皆大欢喜,施者开心,受者也开心。大家互相理解,你浇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树更加拙(茁)壮成长。
点评:(华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李永中)
此文伊始,紧扣材料,点明慈善有益世道人心,接着笔锋一转,提出当慈善遭遇傲骨,双方出现如何面对之难题,文章由此焦点切入,选取施受之关系角度立论,可谓审题精准。文章先写施善方式,以一反一正两个例证阐释说明何为正确的捐助方式。相较于陈光标,微尘团体的行善不是伤害而是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文章接着分析受捐心态,依然采取一反一正两个例证进行论述,文章指出,意气用事,盲目拒绝,并不代表所谓尊严、傲骨,正确方式应该像受助者黄中天那样,用自己的善意回报社会。文章着意发掘此例证蕴含的施受双方传播善意的慈善本质,由此可见,文章立意深刻。此文结尾,以浇水施肥喻示施受双方的本真关系,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纵观全文,观点辩证,结构严谨,论证方法得当。但此文亦存在一些瑕疵,如“挤走骨气”的表述不准确,傲骨与回报之间的逻辑关联略显牵强,还出现一个错别字“拙”,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点亮万家灯火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
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
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
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
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又还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
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
点评:(华南师大附中高级教师黄业泉)
这篇作文当得起“文质彬彬”四字。
内容上写的是对三个家庭的评议。要评议就要表态,要表态就要言说理由。面对富翁真诚的捐助,眼前贫困的家庭该不该接受呢?作者认为要看是否有利于善的传递,爱的弘扬。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理由,很见思想。
面对几个观点(态度),可以比较一番,论说孰高孰低。对观点型材料,这种写法可确保立意不会偏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不过评判别人的观点妥否需用同一个衡量尺度,而且这个尺度属正面价值体系,如是否有利于爱心传播等。此乃关键所在。此文是这个方面的典范。质已胜。
文也胜。语言准确、简洁而又冷静,行文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分析温婉而到位,毫不强加于人而又让人信服。当然也有问题,最刺眼的是把“无谓”笔误为“无味”,但这些不过是白璧之微瑕。对考场作文谁又能吹毛求疵呢。
推论:
因为“2013年高考高分作文翻一番”,又“全省作文平均分较去年提高0.58分”,所以,今年的低分作文和去年差不多,提高的“0.58分”是高分作文贡献出来的。作文差距决定学生的命运,低分作文怎么办?
说明:摘自2013-6-24《羊城晚报》
2.2024年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与点评 篇二
一、社会篇
借助高考作文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现实问题的作文题, 新课标全国Ⅰ卷要求考生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 表明自己的态度, 阐述自己的看法。显然, 这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不宜简单划归违反交规的范畴, 也不宜简单理解为对要不要“子为父讳”、该不该“大义灭亲”这一涉及情感、伦理方面的问题的讨论, 而应想到这是一位女儿在其父亲的行为已经对本人、对亲人以及对路人的生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况下该如何处置的问题。笔者以为, 在任何情况下, 生命安全都应当是第一位的, 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 情感、道德、伦理都应让位。至于警方事后是否应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倒值得商榷, 毕竟保护举报人是他们的职责。
新课标全国Ⅱ卷的作文题“谁更具风采”显然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 也无须标准答案的问题。材料中列出的三人中, 大李从事的是高端的科研活动, 老王属于草根阶层逆袭———此二位皆属事业上的成功者, 自然“风采”迷人;而小刘则是以其个人爱好带给了他人最美的精神享受。应当说小刘的入选, 体现出某种观念上的突破, 因为依据传统观念, 他的这种人生“风采”完全是“玩”出来的———他能进入候选者的行列, 本身就是当今社会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的一种体现, 值得玩味。
北京卷作文一向京味、文化味浓郁, 而今年从内容到形式均来了个“大变脸”———一是大作文之外出现了极富时代气息的“微写作”, 二是出现了三选一、二选一的形式, 给考生以较大的选择余地。在“微写作”中,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乱涂乱贴、违禁吸烟、赛场京骂等不文明的现象, 与首都形象极不相称。请针对社会上的某一种不文明现象, 拟一条劝说短信。要求态度友善, 语言幽默。”针砭不文明现象, 并无新意;“态度友善, 语言幽默”则值得点赞, 因为环顾我们身边, 那种硬邦邦、冷冰冰的警示语实在太多了。换一种态度, 换一种口气, 或许会收到奇效。北京卷的大作文要求考生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 写一篇记叙文。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 他们处于不同时代, 具有不同身份, 拥有不同功绩, 但既为“生活”, 则需写出他们“不乏儿女情长, 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的“另一面”。如果没有对这些英雄全方位的、深入细致的了解和体悟, 极易写成荒诞的“穿越剧”。
天津卷从一个流行词“范儿”切入, 材料由大到小、分门别类地诠释了“范儿”的含义, 命题者自然希望考生能从时代、民族、国家、集体、个人等维度切入, 多层面展示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感悟, 叙说自己心目中“范儿”的风格、气派、情调、品位。但是这则材料内容上稍显宽泛, 没有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 文章会流于空泛。
重庆卷的作文题“等待”, 材料虽短, 其意蕴是丰厚的。比如, 放慢脚步, 等一等别人;宽容他人, 拥有悲悯情怀;理性生活, 提倡自我克制;学会忍耐, 追求社会和谐, 等等。
二、人生篇
以人生哲理的咀嚼与品味为主题的作文题一直占据着高考作文中的最大“份额”。今年的作文题中, 这样的题目就有9道之多。四川卷的“老实与聪明”, 材料的中心是“如何做人”, 而核心是做“老实人”还是“聪明人”?甲、乙、丙三人的对话分别诠释了“老实”和“聪明”这两个概念, 阐述了两者的关系以及对二者内涵的重新解读。这道题的优点是人人有话说, 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难免空话、套话。
上海卷的材料则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固有的思辨性:“坚硬”, 可以理解为坚强、刚毅、果敢、执着等, 当然再进一步, 也可以解释为粗暴、冷酷、固执、鲁莽等;“柔软”, 可以理解为柔情、温和、怜爱、悲悯等, 亦可诠释为柔弱、怯懦、悲伤、畏缩等。欲求在内心深处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 成就“和谐的自我”, 绝非易事。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古今中外诸多名人和文学名著中的众多形象都是因为未能做到内心深处的“和谐”, 而走向了末路———像凡·高, 像海子, 像黛玉, 像维特。只有做到“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方可使我们的人生更丰满、圆润。
浙江卷作文讨论的是人品与文品之间的关系。材料涉及一些专业知识, 可能会让考生一时犯怵。但毕竟戏剧、文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频繁接触, 所以解读起来不会太难。至于人品与文品之间的关系, 就像字与人的关系一样, 古人曾有过“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之说, 但一些精美的篇章偏偏出自汉奸之手, 优美的字体可能为奸臣所创。只要掌握了典型论据, 站在哪个立场上均可写出好作文。
福建卷的作文题围绕关于“路”的三句话展开, “敢”应该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张爱玲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人生的路上, 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即便是“弯路”, 也非走不可, 何况是创新之路、开拓之路、探险之路呢?
江苏卷作文材料谈起了人生的“智慧”:“智慧是一种经验, 一种能力, 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 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前面的一组排比句好理解:智慧要从经验中萃取, 智慧会转化成一种能力, 智慧会让你这个人、让你做的事升华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可后面一句话就让考生颇费思量了:“如同大自然一样, 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这种人生的“智慧”最好从大自然中去感悟。而且, 师法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这是今天我们最迫切要做的事情。
北京卷“二选一”作文题中有这样一道题: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看完材料, 我们不妨思量一下,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一种“物”让我们“爱到灵魂里”?笔者希望真正有一种爱, 非关物质, 非关地位;只关品位, 只关性情, 就像屈原爱香草, 渊明爱菊, 东坡爱竹。
湖南卷作文题“大树的旅行”虽说是一则寓言, 但其立意还是比较明显的:不要将梦想寄托在他人身上, 一切必须靠自己努力。或者说:天无绝人之路,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 必定为你打开一扇窗。寓言的多义性决定了这篇作文可能会写出许多各异的主题, 但是不管哪种主题, 基本上都不会离开“心灵鸡汤”的模式。
湖北卷作文题“地下的泉水”同样没有审题上的难度———“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 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一语道破了这则材料的寓意:厚积才能薄发。一个人没有丰厚的积淀便难以拥有成功的辉煌。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泉水与喷泉理解为两种类型的人———前者是默默无闻地处于社会底层的平凡劳动者, 而后者乃是处于“壮观”的位置上的那些“显要”者。正因为有了平凡者默默地奉献, 才有了显要者耀眼的光辉。
比较费解的是山东卷的作文材料, 理解材料的关键是父亲的那句话:“种它们是用来吃的, 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 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这句话的含义与胡适当年留下的那句名言“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有几分相近。但是, 父亲的话同样可能扼杀一位孩童富于探求精神的心!笔者以为, 写作此文更应当从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究精神的角度立意。一个单凭经验和习惯生活、一切从实用出发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好奇心、探求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科技篇
科技话题进入高考作文, 大概发轫于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中都会有一两道与科技相关的作文题。其内容一般与具体的科技内容关系不大, 而重在借此引发考生对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伦理、科技与环境等关系问题的思考, 或者借助科学现象来阐述人生或生活的哲理。像今年安徽卷的作文“显微镜下看蝴蝶”, 讲述的是一种科学现象, 揭示的却是一种生活哲理:从不同角度 (或通过不同方法) 看事物, 事物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一定条件下, 普通事物可以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我们通常看到的事物的面貌, 其实不一定就是它的本来面目;眼见未必为实, 等等。细加品味, 科技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 甚至蕴含着不尽的生活哲理。
广东卷作文题“感知自然的远和近”, 材料的用意是启发人们全面感知自然。文章给了我们两种感知自然的角度:一是借助于“打开电视”和“轻点鼠标”去远观自然, 这样我们可以眼观世界风云, 了解大自然的演化变迁, 但是没有真正与自然“亲近”, 没有风花雪月的真切体验———这自然令人遗憾;二是与自然零距离接触, 在花草树木间诗意地栖居, 近观自然, 享受自然, 但是我们却无法从历史的维度和更广大的视角去深度了解自然———这亦会留下缺憾。所以最佳的感知自然的方法便是:我们既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去汲取知识、积累知识、储备知识, 又要深入大自然, 目之所及, 亲身感知, 细嗅花香, 聆听鸟鸣, 看云舒云卷……从中感悟自然的大美, 陶冶自己的性情。让现代科技与生活相融, 让获取知识与美育相契, 这才是莘莘学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途径。
四、文化篇
今年高考作文的“文化味”与往年相比, 可以用“惨淡”一词来形容。唯一的安慰便是北京卷“微写作”中的一道选做题:“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 并简要陈述理由。”其实, 这道题目与其说是考作文, 还不如说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借助作文, 要求我们的考生像要求他们亲近自然一样亲近我们祖国的文化, 笔者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重视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这一点至少在今年的语文试卷中并未完全体现出来, 这是今后语文教学和考试中应当引起重视的。
今年高考作文题中还有一道微弱的光芒, 就是北京卷“微写作”中的一道以“圆”为题的小作文。文题无甚可议之处, 但其文体要求却是今年高考作文题中最大的亮点———“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在当今这个“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的时代, 北京卷借“微写作”这块小小的园地, 让诗歌这一曾经称雄了多少朝代而今却极其落魄的文体重见天日。
3.2024年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与点评 篇三
广东省高考语文评卷组副组长李金涛教授:这个题目可以从两层意思进行分析,一是反映了当前片面追求分数的现状以及培养人才的问题;二是更进一步地反映了社会对进步和退步的态度。这个题目贴近现实,角度多样、层次丰富,考生发挥空间大,可以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来评述。
一月刊《此一时,彼一时》;二月刊《我只能给你不及格》;四月刊《天性负责真,教育负责美》;五月刊《父亲的38个耳光》《努力的孩子运气不会差》;六月刊《分数与人生》;七月刊《伟大是熬出来的》
2.全国卷II作文:如何提升语文素养和学习兴趣
西安交大附中冯隽老师:材料中提供的三个角度,要求任选其一,审题难度缩小。课内有限阅读角度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纠正语文教学教考分离的误区;课外大量阅读角度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深厚积累,超越课内知识限制;社会实践角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这部大书,贴近自然、走进社会,强调知与行。培养语文素养三个途径各有侧重。
一月刊《拨快自己的时钟》;三月刊《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四月刊《我待作文如初恋》;七月刊《边走边看》
3.全国卷III作文:小羽为繁荣市场,公开工艺流程并制定行业标准的创业故事
成外高三语文教师孙继良:今年高考作文偏重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核心词是“市场规范”。参考立意:1、建立市场规范,遏制假冒伪劣;变堵为疏,规范市场;用胸怀和眼界开拓市场,用规范为发展开路等。2、用观念引领全新发展;创新观念,拓宽发展之路;政府可在市场规范与发展上做得更好等。如果从诚信立意,可能进入误区。
二月刊《世界自有你的一席之地》《成功无定法,但要得法》;三月刊《为什么我们总是违规》;四月刊《多做一些,不为谁》;五月刊《不出格怎能出彩》;七月刊《他们为何成功》《争与不争》
4.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与神奇的书签交流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黄玉慧:特别要关注的是微写作与大写作的要求都十分具体。微写作要求分别为:条理清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大写作的具体要求是: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二月刊《因慢而美》;三月刊《美好都不陌生》;四月刊《美善无翼自在飞》;五月刊《不要小看情怀的力量》;七月刊《一个观众也要演》
5.江苏卷高考作文: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江苏省教育考试部门点评:材料的开放性既引领不同层次的考生各显神通,也利于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材料本身既有内在的辩证性,又指向个性的彰显和创新意识的闪现,引导考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在此基础上发展个性和培养创新思维,探讨人生成长有积极意义。
一月刊《一句话很轻也很重》;三月刊《冯小刚的“省心”幽默》;四月刊《一个个“为什么不”》;五月刊《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奇迹》;六月刊《任性小子》
6.浙江卷: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可以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宁波诺丁汉大学附中桂维诚老师:请注意,作文的材料列举了三种态度。从结构上看,这种论述类文章一般可以通过“引—议—联—结”等几个环节而快速构思成文:首先引述材料,提出观点;然后充分论证,分析利弊;接着联系现实,由点到面;最后点题作结,劝勉呼吁。
一月刊《每一种冥想都能穿透人生》;二月刊《当》《乡村离我们越来越远》《活在明天还是活在当下》;三月刊《网络让我失去了真实的爱》;四月刊《亲切感》;五月刊《高冷也得接地气》;六月刊《远离负能量》;七月刊《我们都是等待突破的圆》
7.上海卷作文: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上海高考作文题更开放,但也更难去“套题”。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去评价他人或被他人评价,因此这个话题对每一位考生而言,都有话可说。
一月刊《选好观人的角度》《口才好也别忘了真诚》《许敬宗说人》;四月刊《被点赞毁掉的青春》;五月刊《遭遇不公平怎么办》;六月刊《陈道明:不道不明》;七月刊《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善的》
8.山东卷高考作文:旅行的时候行囊中很多东西能用上,很多东西用不上,很多东西会陪你很久。
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吉林絮:这个话题在形式上界定为哲理性话题,重点是探讨“行囊中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可以务实,也可以务虚。务实可以是我们学到的很多知识、技能。务虚的层面,人生中需要一颗诗心、诗意的情怀、从容淡定的心态。行文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行文的思辨,有用、无用可以相互转化。
二月刊《更美妙的是安静》《一万个舍不得》;三月刊《我牢固,生活也牢固》;四月刊《我心等待御流年》;五月刊《剪一断时光养心》《你的生活为什么枯燥乏味》;六月刊《因有他,而有幸》;七月刊《好习惯是幸运的种子》
9.天津卷: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当代青年渴求新知,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中学一线教师:阅读这一话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该题立意明确,角度多元,考生可写传统的书本阅读,也可写时尚的网络阅读;可写精读的深入,也可写速读的实用;可写传统阅读方式的局限,也可以反思快餐式阅读的不足;还可以写自己在阅读方式选择上的心得或困惑。
一月刊《看些读不懂的书》《决定境界的不是知识》;三月刊《向上的心不荒芜》;四月刊《读书养颜》;六月刊《用书籍治饿的人》《读书的女孩运气好》
(以上对照文章以2016年杂志为准)
4.2024年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与点评 篇四
第一篇: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点评】
“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作者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
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徐珊
第二篇: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的选择拒绝。
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矣,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
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点评】
本文紧扣富翁热心慈善事业,捐助三个家庭的材料,引出有关慈善的话题,并以此为中心内容展开论述,符合本次作文的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
文章开篇简单点出慈善的意义后,顺势提出慈善遭遇婉拒的尴尬问题,进而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善方式不当,紧接下文论述如何改变方式,以人类共同体的平等身份行善,并举晏阳初的事例以佐证。最后,以共同努力改善慈善的方式为愿望收束全文,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文章观点明确,真正有效的善行需要采用适合捐助对象的行善方式,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平等互信的桥梁,让善意顺利进行,让爱心顺利传播。对当前慈善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较深入,认识较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思路清晰,论述较有层次。
比较遗憾的是,文中一些长句的语言表达不太流畅,意思不太清晰,全文例证较薄弱,不够丰富有力。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陈一平
第三篇:让爱双向流动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置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
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
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点评】
写考场文章以立意为先。这篇文章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立意境界很高,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呼吁“让爱双向流动”。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并且一直传递下去。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作者这样的立意在众多考生中算是上乘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立意。
围绕着“让爱双向流动”,作者在第二段,从施舍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双向流动的意义。第三段,运用了两个事例,作者从受助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流动的价值。第四段从反面例子入手,表达了单向的爱的痛苦。最后发出呼吁: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作者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不足的地方是用例略有不当之处,可以选更恰当的例子。另外,第四段的反面例子写得略嫌仓促,分析未够透彻。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胡家俊
第四篇: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
材料中,富翁打算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捐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了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我很赞赏第三个家庭的做法,处事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感到低人一等,在拒绝中告诉富翁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也启示了我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要维护受赠者的尊严。
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战中,英国国王霍华德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我可以进来吗?询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心生敬佩。
又如,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间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对此校方解释道: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捐赠漠视受赠者的尊严。如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我们不否定他确实帮了不少人,但他的方式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做对吗?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他们是被帮助了吗?还是他们又成了“暴力”慈善的受害者? 在当今时代,“微公益”、“志愿活动”层出不穷,似乎是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准备做慈善时,千万提醒自己:不要伤害了受赠者脆弱的尊严。我们在帮他人,同时也是在帮自己。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放低姿态,请小心呵护受赠者的尊严吧!【点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突出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论据较充实,论证较有力。文章从作文题提供的第三个家庭对待捐助的态度引出自己的观点即:“做慈善,应该维护他人的尊严。”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的有关论述和做法,主要采用了举例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了维护受捐助者尊严的重要性和效果。作者为了让读者明白尊重受捐者尊严的意义,还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说明了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受捐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还能够联系现实,在肯定当前一些人善举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劝告做慈善的人应该放下架子,小心呵护受捐者。全文思路清楚,论证较严密有力。结构较严谨。
全文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心,对正确慈善和提升慈善质量有较深入的思考,与那些说空话和套话的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文章存在的主要不足在于个别语句表达不够准确顺畅,如第二自然段。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周小蓬
第五篇:当慈善遭遇傲骨
随着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等全球富豪以“裸捐”发起富豪慈善活动,慈善之风便如无数个超级飓风,迅速席卷全球。这似乎是一种皆大欢喜的事情,捐者开心,得者开心。然而,并不是所有贫困者都会满怀感激地接过免费的赠予。在他们心中,这或许是一种施舍,一种尊严的丢失,骨气的丢失。那么,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
其次,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终活活饿死在街上。且不论施饭者态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险时仍争一时意气,往往得不偿失。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点骨气,但这并不代表盲目拒绝他人好意。台大校长黄中天功成名就后回到耶鲁去感谢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国大妈却一脸严肃地拒绝了,并要求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来感谢她。黄中天谨记在心,一生中资助了无数学子。黄中天的做法,才是受善者该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远。
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改变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态,才能使这场慈善皆大欢喜,施者开心,受者也开心。大家互相理解,你浇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树更加拙壮成长。【点评】
此文伊始,紧扣材料,点明慈善有益世道人心,接着笔锋一转,提出当慈善遭遇傲骨,双方出现如何面对之难题,文章由此焦点切入,选取施受之关系角度立论,可谓审题精准。文章先写施善方式,以一反一正两个例证阐释说明何为正确的捐助方式。相较于陈光标,微尘团体的行善不是伤害而是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文章接着分析受捐心态,依然采取一反一正两个例证进行论述,文章指出,意气用事,盲目拒绝,并不代表所谓尊严、傲骨,正确方式应该像受助者黄中天那样,用自己的善意回报社会。文章着意发掘此例证蕴含的施受双方传播善意的慈善本质,由此可见,文章立意深刻。此文结尾,以浇水施肥喻示施受双方的本真关系,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纵观全文,观点辩证,结构严谨,论证方法得当。但此文亦存在一些瑕疵,如“挤走骨气”的表述不准确,傲骨与回报之间的逻辑关联略显牵强,还出现一个错别字“拙”,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李永中
第六篇:点亮万家灯火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
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又还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当得起“文质彬彬”四字。
内容上写的是对三个家庭的评议。要评议就要表态,要表态就要言说理由。这很考功夫,思想深不深刻就在这理由上。面对富翁真诚的捐助,眼前贫困的家庭该不该接受呢?作者认为要看是否有利于善的传递,爱的弘扬。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理由,很见思想。今年还是材料作文,材料是故事性的,考生可因事议论,写成类似于时评的文章。材料反映的又是三个家庭对捐助的态度,也可以说材料是观点(态度)型的。面对几个观点(态度),可以比较一番,论说孰高孰低。对观点型材料,这种写法可确保立意不会偏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不过评判别人的观点妥否需用同一个衡量尺度,而且这个尺度属正面价值体系,如是否有利于爱心传播等。此乃关键所在。此文是这个方面的典范。质已胜。文也胜。语言准确、简洁而又冷静,行文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分析温婉而到位,毫不强加于人而又让人信服。当然也有问题,最刺眼的是把“无味”笔误为“无谓”,但这些不过是白璧之微瑕。对考场作文谁又能吹毛求疵呢。
值得肯定的当然不止这些,如篇章结构就值得读者去体味,此不再赘言。
总之,这是一篇具有示范意义的考场作文,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语言、结构等都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5.2024年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与点评 篇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占地,势如破竹。
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娆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也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也曾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大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
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于是,佳能的“感动常在”听上去更像一句难以实现的诺言。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点评】
本文作者在认真研读材料内容、准确把握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择现代技术对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侵蚀”为观察角度,论述新电子技术时代带来的“美好”的“稀释”和传统的遗失。作者列举了数码技术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种种表现,认为这表明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与现今“冰冷而没有生命”的数码照片相比,母亲相册中那泛黄的老照片却保存了“一抹动人的微笑”。文章立意明确,中心
突出。论述既能紧扣材料,又能进行丰富的相似联想,同时,相关古典诗句、现代作家的言论信手拈来,从而使得文章内容非常充实,反映出作者平时对现实生活有较为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且有较为广泛的课外阅读。
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本文文体特征鲜明,叙述、议论和抒情有机融合,既能以理服人,也能以情动人。在文字表达方面,作者的表现堪称优秀。文章语言清晰流畅、准确有力,尤其是对“风光无两”、“雄霸天下”、“令人咋舌”、“悲欢离合”、“冷酷无情”、“黯然离场”、“备受冷落”、“方兴未艾”、“大行其道”、“势如破竹”、“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如泣如诉”、“浑然不知”等成语和四字短语的运用显得得心应手,令全文文采斐然。(侯新)
用心观察与记录
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
这种回味在如今数码照片泛滥的时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们用镜头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记忆,以为自己这样便抓住了时光。
我也曾经这样天真地认为。我初涉摄影之时曾去过一次西藏旅游,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蓝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对这一切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下来。于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间,我的眼睛几乎未从取景器小窗口上移开过,存储卡也被填得满满的,心想我已记录下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浏览这些相片时,却再找不回当时的那一份激动了。当时只顾着拍照,却忘了用心体会旅途的愉快,面对美景的新奇与感动,以及景观背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这才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相片记录下来的。
后来,有一次我带上相机出门“扫街”时,才真正领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区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诱人香味,原来是一家老字号肠粉店。走进店里,点一碟肠粉,看着老板在氤氲的烟气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自主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在老城区我又见到一家打制传统铜器的小店。循着“叮叮”声走过去,与老师傅打声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铜的过程。老师傅看着我专注的神情,露出灿烂笑容,于是我又按下快门。当我回家翻看这两张照片,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又闻到肠粉的香味,又听到打铜的悦耳声音。
我这才明白,拍照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观察体验的机会,而照片只不过是回忆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忆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又有何关系?照片的多与少又有何关系?只要用心体验,用心记录,定能写下一段永不腿色的记忆。
【点评】
标题清楚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能够迅速透过所提供的材料的表象发现照片的本质,即“照片不过是回忆的引子”,它的功能在于记忆和记录。文章以辩证的眼光,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技术并不重要,量多量少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拍摄者应“用心体验”和“用心记录”生活,这才是拍照的真正目的。只要用心观察和记录,就能够“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文章内容完全符合题意,而且立意颇为深刻。作者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举了一正一反两个生动事例,来印证自己对拍照“真正目的”的领悟过程。文中多次出现“用心”一词,紧扣标题。文章中心突出,思路清晰,并有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语言表达流畅生动,文面整洁。(邓环)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
有人曾指出,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生过得越来越索然无味。人们纷纷怀念起黑白胶片的时代,以为它能收藏人生值得珍惜的瞬间。然而,愚以为,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诚如钱钟书在其《围城》中写道:“围墙里的人想出去,围墙外的人想进来。”我们处在黑白胶片时代时,总是抱着“胶片贵而少,照片拍不够”的遗憾;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码技术出现了,照片任意拍,却又萌发“值得珍惜的点滴被稀释”的感慨。但是,数码技术的时代,人生的可贵记忆不会被稀释,反而会加固、加深。
数码时代更能够唤起珍贵的记忆的原因,是数码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照相需求,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柴静在其《看见》中抒发过这样的感慨:“生命不是用来比较而是用来完成的。”但是,假如用黑白胶片时代的技术来记录下一个生命完成的历程,未免太过单薄,缺乏厚实感。而数码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这个缺陷。让人随意地照相,不受时空之限制,唯需一台数码相机而已。人们记录下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从出生的满月酒到幼儿学步,从幼儿园取得“好孩子”称号到中学获得荣誉时的留影纪念,数码时代下更能保留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人生变得更加厚实,更加充满韵味。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又一重要原因,便是它与网络的双向性,它能随时将照片上传至网络与人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情感的充盈,获得愉悦的享受。当我们把自己满意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与朋友分享时,我们可能会收获他人的赞美,让自己倍感有所成就;抑或将我们至亲的人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我们可能会收获别人的祝福,让我们倍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我们的记忆也会随着幸福感而铭记在心,更容易保留彼此之间美好的印象与感觉,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之中的情谊,收获亲情、友情之美好。
或许由于数码时代的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照片能够快速浏览和频繁更新,以致值得珍惜的点滴也被稀释了,怀念起黑白胶片时代。但是,由于数码技术具有黑白胶片技术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更能够摄影、保存、分享等,而且永不泛黄,永不模糊,因而它更能唤起人们珍贵的记忆。
数码技术的时代,同样能够唤起人们永不褪色的记忆。让我们用手中的数码相机,记录下生活中值得珍惜的点滴。
【点评】
全文值得肯定的是,观点鲜明,论述较有力,思路较清楚,语言较流畅。不足之处在于倒数第二段论证不够,全文中个别语言还欠推敲如第四段“„„收获情感的充盈„„”邹蓬)
阿锦的黑白记忆
阿锦摊开那本泛黄的相册,周边的角被岁月磨出了须线,她定定地望着里面夹的黑白照,岁月竟将它装订得如此拙劣,落下斑驳的印迹。她忍着泪,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本就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唯有自爱,此生不老„„
阿锦对这个世界开始有认知的时候,她就觉得这个世界挤满了黑与白的单调色彩,黑白的电视,有常年晃动的“雪花”;笨重的黑色收音机,吱吱送出美妙的音乐;还有就是父亲最珍视的全家福黑白照片,被镶嵌在精致的镜框里,挂在墙上。父亲吃力地抱着微胖的自己,欢悦地指着照片的人儿给自己辨认,阿锦眨巴着自己水汪汪的大眼睛,摇摇头,转向一旁的毛绒玩具,父亲微微嗔怒,却也无可奈何。阿锦还小,无法将家的概念一针一线的纳入她的心底,这时的阿锦对于黑白照的第一抹印象,尚未在她的心里撩拢出动人的涟漪,她哪里会晓得,一张小小的照片,牵绊住了往后的岁月,绊住了那颗敏感的心。
阿锦渐渐长大,她开始渴求穿上漂亮的小花裙,欢心雀跃地跑去相馆,倚在父母怀里,照上一张全家福。她嘟着嘴,卖力地摇着父亲的手臂。父亲皱了皱眉,照上一张相,就该意味着这个月的饭菜无法合乎阿锦的心意,倘若她眼泪涟涟,嚷着要吃肉的话?父亲望望撒娇的阿锦,宠溺的眼神不言而喻,他弯下腰去,搂抱起阿锦,说:好,阿爸周末带你去照相!阿锦的牙齿亮白得像一道闪电,她狡猾地笑着,这世上最爱自己的人,愿意摘下最美的星星给自己。那个周末,阿锦如愿拍下自己想要的全家福,她的笑靥如花,被定格在那个黑白岁月,即使日子艰苦,父母们愿付出一切去爱她的岁月。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锦渐渐长高,父亲的背更驼,母亲眼角的皱纹也愈深,可唯一不变的是,每一年,父亲总要全家去照相馆照上一张全家福。阿锦的眼里色彩日渐丰富,黑白的照片也逐渐褪去它夺目的光彩,被一沓沓的彩色照片替代,可阿锦分明看见,父亲粗糙的双手,抚摸黑白全家福的专注与慈爱。
记忆站在一米外的光阴,朝阿锦点头微笑,阿锦轻轻合上相册,眼里顿时起了雾气,她觉得那泛黄的陈旧的黑白相册,装载着那么多的黑白记忆,却是明晃晃的耀眼,时代永远会变,可有一些东西,却固若金汤地躺在自己的心房,只待岁月静好!
【点评】
全文内容表面上叙写的是阿锦对黑白相册的翻阅和回忆,实际上是表达阿锦对那个日子清贫艰苦却充满父母疼爱的岁月的怀念和感慨。文章首尾呼应,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真挚细腻,表现出作者较强的表情达意的能力。
当然,文章在内容上还显得不够充实,立意也较浅显。许多地方的语言表达还十分稚嫩,但与同龄人相比,实属不易。(张坪)
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
院子里的紫藤花开了,散发着清悠安宁的香气。
奶奶跟往常一样,搬着一张陪伴她多年的长躺椅,来到院中那棵古老苍劲的大树下,安静地歇息着。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温暖地照耀着奶奶,一切是那么的安详与美好。
跟以往一样,奶奶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相片。岁月的冲刷与销蚀早已摧毁了那张黑白的胶片,照片上的人物已不很清晰。可是奶奶并不在意,她紧紧地捏住那张珍贵的照片,让记忆之花在每一个宁静的午后静静盛放在那泛黄的纸片上。
那是一张怎样充满温情的照片啊!
奶奶说当年爷爷向她告白的时候,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紫藤花清悠的香气让她陶醉在与爷爷相识的点滴岁月里。相片中的奶奶,年轻貌美,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娇羞地依偎在爷爷的怀抱里,笑容灿烂。爷爷也是一脸幸福的样子。
这是一份永恒的回忆。爷爷已经不在,只剩下奶奶忠诚地守护着这份曾经美好的记忆。是这张泛黄了的纸张,给了奶奶情感的寄托与依靠,而不至于觉得空虚、寂寞甚至是害怕。一张小小的纸张,即使是泛黄,也可以给灵魂一个温暖的安身之处。
紫藤花的香气逐渐变淡。花开之后,一切的馥郁终归隐去,只留下一丝微微的痕迹。可记忆却是愈来愈加浓厚。
我蹑手蹑脚地走向奶奶,只是想进一步感受那份温情。奶奶不经意间睁开了眼,看着我天真的表情,笑了笑,然后抚摸我滑溜溜的短发。“奶奶,想爷爷了吗?” 奶奶先是愣了愣,然后望向近处那株盛放的紫藤,微微地点了一下头。我看着奶奶那双眼睛,仿佛看到了岁月深处那份曾经的快乐。所有的忧郁,都在奶奶看到那张泛黄的相片时一扫而光。我知道,此刻她的心里是多么的幸福啊。
我回到里屋,拾起桌面上那些光彩亮丽的数码相片,回忆起相片上定格的那些美妙时光,幸福之花亦在心底悄悄开放。我终于明白,其实什么照片并不重要,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真诚地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这份回忆,贯穿你的一生,给你的心灵带来贴心的温暖与快乐。
于是,在紫藤花开的季节里,记忆之花静静地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给活着的人一份生存下去的美好与希冀!
【点评】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全文紧扣材料,记叙了奶奶和一张照片的故事:岁月流逝,照片泛黄,但奶奶记忆犹在,对爷爷深情依旧,从而赞颂了人世间永恒的真情。文章如果到此为止,也许已经不错了,但未免还流于一般,其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作者还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进而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深化了主题。
同时,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文体特色鲜明。虽然,文章还显稚嫩,有些地方还有瑕疵,但是,作为考场作文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周元)
数码时代,珍存点滴
家中有不少老照片。
最古老的一张是属于妈妈的奶奶的,也就是我的外曾祖母的。她一脸安详地面对镜头,黑白照片略微泛黄,却丝毫无损于她的雍容气度。每当母亲提起她时,总有十分的崇敬。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她从香港给家里捎回了不少好东西。母亲一脸自豪地叙说着家里拥有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引来晚上全村人的大集会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尘封往事总能带来一段温馨的记忆,当然还有那逝去的伤痛。她的照片不多,屡次搬家之后便只剩下这张了,我们的万千思绪,便全由这照片来承托。
我还见到过父母的婚纱照,寥寥几张,或是深情的凝望,或是相爱的依偎。甫一翻开,那爱意与幸福总能触动我的心弦。当然还有我刚出生时在父亲怀中的笑脸,那时父亲两鬓尚未斑白,模样正值年青。这些照片都被父母装裱起来,仔细珍藏。每当父母从照片下经过,我常能看见他们沉浸于记忆中的甜蜜微笑。
然而,时代的脚步却总不会留恋畴昔。生产胶卷的柯达早已倒闭,CMOS感光元件与不断扩充的储存卡为海量拍摄提供保障。或许在从前,我们还要细细取景,不想浪费手中的胶卷。而今,我们只须轻按快门,“咔嚓”便是一张。有时候嫌一张不好,便有事没事多拍几张,说是多留点纪念,其实最后都丢进了记忆的垃圾箱。而今我们每次出游归来,把单反里10多个G的相片复制到电脑上,接下来便是三个字:删、删、删。又或是空闲时,翻看手机上动辄成百上千张照片,大多都不记得自己当初在干什么,于是兴味索然,无心观看。
有人说,这是因为照片太多,在浩茫的照片之海中稀释了本应珍存的生活记忆。此话的确有道理,我们随手一拍,大多是日常琐事,拍完就忘。在照片中找记忆,再也不是先前的把玩珍珠了,而成了沙里淘金的苦差事。
说到底,这便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人生也有涯,而信息也无涯,我们不断地加快脚步,想要接住扑面而来的更多信息,比如照片。殊不知,这会应了庄生两千年前的谶语:“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已经无法停住自己的脚步,回望生活的点滴。生活的美好记忆,便是道旁串串遗落的珍珠,弃掷逦迤。为什么不停下来,看一看,再出发?
在数码时代,我们本应有更好的技术条件,去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为何不将这些生活的沙子放进蚌壳,结成令人惊艳的珍珠?数码时代,我们更应该珍存生活的点滴,让这点滴的记忆相伴一生。
【点评】
6.2012广东高考材料作文点评 篇六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2、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家分析】
关注理想 立足当下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教授
今年广东省高考的作文与往年命题作文、标题作文不同,属于材料作文,一则材料讲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希望自己生活在公园一世纪的中国新疆;一则材料是居里夫人的说法,她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两则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关注理想,立足当下,各有侧重,不论是选择生活,还是被生活选择,都有涉及有理想,关注现实,奋发向上的人生观,每个考生对此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这样的材料作文是合适的。
第一,考生可以选择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的兴奋点,有趣有用,这就非常广阔,将考生个人的兴趣充分表达出来;考生也可以选择穿越时空,将自己超越现实条件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表达出来;此外,考生结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思考都是可以的。
第二,今年材料作文给考生的思维,立意的多向丰富性留有很大空间,考生
可以在写作中多角度思考,自由发挥;同时这则材料也有利于选拔善于思考,富于创新性表达的优秀考生。
第三,考生对文体的选择更加自由,可以发挥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水平,不论是议论文、散文、记叙文都是合适的。相信考生能够写出令自己较为满意的文章。
【试题评析】
2012广东高考作文从形式上改变了2011年“回归原点”的命题作文形式,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就内容来看,去年的作文是“回归”,而今年的作文则是“汤因比、涵娜希望回到公元一世纪”,“伊雷娜希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可谓在内容本质上一脉相承。纵观2012年的高考作文,有以下特点:
1、关注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最能体现高中学生的文采。题目中汤因比和涵娜都是渴望生活在公元一世纪,原因在于那时候的文化兴盛,因此考生可以穿越时空,再现那个时代的文明。如可以写题目中提到的佛教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也可以从中国入手,再现大汉雄风,盛唐文明,康乾盛世等中国历史上的文明时代。
2、注重文化底蕴。题目第一段材料指出汤因比渴望回归的原因是因为渴望那个时代的文化,所以考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入手,盛赞中西文化,歌颂古今文明,从而书写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灿烂文化的前进步伐。也可以书写中国的儒家文明,道家文化,法家思想,五四文明,从这个角度入手,那么很容易写成一篇议论文,将孔子、墨子、庄子以及五四风云人物作为作文的素材。
3、题目具有思辨性。题目第二段材料居里夫人的“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与其他三个任务构成了对比关系,体现了作文的思辨性特征,旨在引导我们关注现实,直面人生,告诉我们人生不能空想,应该脚踏实地的珍惜现有生活,以平和的心态直面人生。从这个角度可以写心态、脚踏实地、乐观、创造文化、构建文明等话题。
4、关注人生态度。文中提到的四位人物,无论是盛赞过去,向往未来,还是直面现实,都是一个人生态度的话题,因此从大的层面讲这个作文题目可以写人生、创造、歌颂、回归、等常规话题。
7.2024年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与点评 篇七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教授点评:考生在审题时,既可以对两段材料表达看法,结合照相以及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联想;也可以在相似的科技与人的关系背景下,以一段材料为重点,结合自身经验、情感等展开讨论„„
于丹:我觉得广东的作文题和北京的作文题其实都是有异曲同工在怀旧这一点上,在给孩子们做一种引导。比如说广东提出的老照片,可以说中国人原来照相那都是要上照相馆的,而且都是孩子过生日,或者是过年照全家福,我现在就记得我小的时候是每年要去照相馆照几张大头照,而且我小的时候还有一些照片,是我爸爸一点一点涂成彩色的,因为那时候照的都是黑白照片,到我的孩子,我们拿着数码相机一照上千张照片,一张一张在电脑上删,不好的就删掉了,这个中间不是隔着多少代的历史,只是一代人与下代之间生活方式的差距,可以说今天从我们影像记录的便捷性上,包括在自媒体上每一个人可以发布的影像是到了极端的便捷和廉价低成本,但是从我们珍惜的程度上来讲,我们反而会变得特别不在乎了。
老照片里面其实就像过去物质贫瘠时代大家过的年一样,按票买回来的那点花生瓜子都是让人眷恋的、珍惜的、分享的。所以我就一直在想今天的这种状况,为什么物质越发达的时候,我们对于手里可以掌握的资源会变得更加地不在乎、不珍惜,我觉得让小孩子听一听老照片里的故事,因为一年几次,有人是坐着火车回来的,有的孩子是一年才穿上了第一件新衣裳,爷爷奶奶会从很多谈之前就准备这个照相的日子,所有的背后是藏着岁月,藏着息怒悲欢,藏着一种情结的,高考能出这样的作文很有意思,就是让今天的孩子能够在这样一个便捷的影像时代背后看见一种历史。
著名作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冯骥才:现在的高考作文题目越出越好,有的很给人启发。广东的高考作文题目,我觉得更像一个作家出的题目,能调动人心里边一些经常有的感悟。它不完全是怀旧,是人生的各种复杂感悟:我们生活中的回忆、我们的往事,还有我们在看老照片的时候的感受。实际上照片里边所承载的东西比照片本身要大。照片里边无形的东西要比有形的东西多得多。实际上照片越少越珍贵,而大量的照片往往你一翻而过。过去留几张非常难得的照片,它本身对那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生命阶段里的记忆。作文题目更像一个作家的东西,引起了很多人生的情怀,也唤起了我们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一个珍惜,对于生命、人生、过往的收获,以及过去的境遇、命运的很多思考。
如果说让我写广东卷的作文,您会以“一张老照片”开头切入,我之前写过这个,我在我的一个选文诗集里写了一句话:“照片之外的意义比照片本身要大得多。”
我在想将来考试的题目是不是可以够给学生两三个题目让他选择。人的性格不一样,有的人是情感化型、有的人是思索型,不同的题目可供选择更适于考生的发挥。如果一些思索型性格的人选择比较情感的东西,则不会把他自己的一些东西发挥出来。我觉得是不是有可能能有两三个题目让学生选择一下。
现在我们对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讨论越来越热烈了,家长们在讨论,甚至有些看似跟高考无关的人也在思考。这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是一个启发,比较有意义。这也是当代的一种高考文化,考试文化的社会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全民高考的感觉。
每年的高考题目是广受大家关注的,基本上是全民高考。而让全民主动地参与,去思索作文题目,实际也是思索社会人生的一些道理,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所以我把它叫一个新的考试的文化。
2014广东高考作文点评:有水平,见趋势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新鲜出炉,各界一片褒赞之声。皆因今年的作文题不但保持了广东历年水平,且能平衡各方,颇有深意,直教人喜出望外!这是广东连续第三年出材料作文题,从该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少未来命题的导向与思路。毕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制度(考纲)倒逼教学”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法宝。剖析作文题,不但有助于我们理清作文训练的方向,更有助于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其一,本次材料贴近生活,平白易懂且寓意深刻。皆因高考是全省范围的考核,必须考虑因不同生活环境与家庭背景带来的差异,贸然出一些“城市孩子”或“农村孩子”才能看懂的题目并不得当。以广东的发展水平,照片与数码照片的概念对所有人都应不陌生,故该题基本没有设置理解壁垒。
同时,该材料可选角度多样,体现了广东把握时代脉搏的地域特征。材料中的关键词有“黑白照片”、“数码照片”、“网络分享”、“唤起记忆”、“可能稀释”等,且延续了前两年同一主题(线索)而多段材料对比的风格。因而,在立意时必须照顾多段材料,并紧扣核心,任何独沽一味的做法皆不可取。显然,本段材料的核心在于时代(技术)变迁对生活(个人体验)带来的影响,反过来也可以说生活如何应对时代的变迁。题目要求中的“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即指立意在此,此上的角度才是可以多样选择的。因而,没有“镣铐”就无法有统一评判标准,没有“跳舞”就无法测出水平差异。如何“戴着镣铐跳好舞”,正是所有高考作文的题中之义。
其二,今年依然没有明确文体导向与价值导向,这是广东命题的优良传统。记叙、议论、散文,褒义、贬义、冷观皆可,发挥空间大,足以见真章。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在部分标准(基本立意)统一的情况下,是应当让考生有各式发挥的。正如大家所说,高考不应追求超常发挥,而应追求平稳发挥。同样,作文不应追求偏难偏怪,尤其是语文较好的考生有心魔,认为一定要出彩才行。出不出彩不要在考场上考虑,而是要稳打稳扎,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即可。因此,平时训练当然要多样,各式文体与风格都应尝试。但高考只要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功夫到了,一旦下笔就勇往直前,绝不能瞻前顾后、半途而废。否则没有气韵贯冲,就绝非一等文章。
其三,材料作文比起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而言,因是构建式(在基本立意上发挥)而非围绕式(针对某点立意)的,故在最大限度上杜绝了套作、模板等写作恶习。皆因高考作文要好,归根结底是两者都要到位:一曰感情真挚,一曰见解深刻。套作模板,是绝无这样的优势。何况在材料作文规定基本立意的情况下,如果为了背好的模板而刻意选角度,更有立意偏题的风险。本文开篇强调了,制度倒逼教学,这是给全体教育工作者敲了警钟。再搞那些背诵应试的办法,道路就会越走越窄、越走越黑的。
此外,今年高考还要结合一个大背景看,即在去年十八大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教改。本轮教改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为近几十年所罕见。虽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与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表态高考改革“2016年试点,2017年铺开”,但在制度暂不变化的情况下,在考纲范围内探寻新思路、做好改革后的内核准备是题中之义。因此,从今年开始往后各年,考纲都会有探索性的调整。同时,以北京2016年高考方案为风向标,不难看出作文的比重将大幅增高。加之有一半本科院校转为职业学院,本科文凭含金量逐步提升,高考将重新回归为一个选拔人才的考试。因而不仅当下的高中生要关注教改与高考,初中生也要密切留意了。日后能读本科者,必然是有学问、爱学问、做学问的人。本次命题,显然是为了响应国家教改试水,探讨对考生水平深察洞见的可能。这是接下来好几年的大趋势,不得不细察。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高考归根结底就是对人的能力的全方位考核。于考生而言,基础扎实、技能牢靠是基本,学会解读题目、掌握应试技巧是应当,但眼界与底蕴才是决胜之义。否则,唯唯诺诺、“跟着卷子跑”的人只能是“奉命做鸟啼”,终为英才弃。陆游言: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要学好、考好,课内必然要过关,但课外(尤其是阅读)更应做好。否则面对越来越高明的出题,不得道者只能抓耳挠腮、肝肠寸断。安能闲庭信步,笑傲群雄乎? 是以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之好,好在有水平、见趋势
优秀作文展示:
用心观察与记录
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
这种回味在如今数码照片泛滥的时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们用镜头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记忆,以为自己这样便抓住了时光。
我也曾经这样天真地认为。我初涉摄影之时曾去过一次西藏旅游,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蓝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对这一切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下来。于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间,我的眼睛几乎未从取景器小窗口上移开过,存储卡也被填得满满的,心想我已记录下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浏览这些相片时,却再找不回当时的那一份激动了。当时只顾着拍照,却忘了用心体会旅途的愉快,面对美景的新奇与感动,以及景观背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这才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相片记录下来的。
后来,有一次我带上相机出门“扫街”时,才真正领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区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诱人香味,原来是一家老字号肠粉店。走进店里,点一碟肠粉,看着老板在氤氲的烟气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住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在老城区我又见到一家打制传统铜器的小店。循着“叮叮”声走过去,与老师傅打声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铜的过程。老师傅看着我专注的神情,露出灿烂笑容,于是我又按下快门。当我回家翻看这两张照片,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又闻到肠粉的香味,又听到打铜的悦耳声音。
我这才明白,拍照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观察体验的机会,而照片只不过是回忆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忆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又有何关系?照片的多与少又有何关系?只要用心体验,用心记录,定能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专家点评
一语中的——照片不过是回忆的引子
标题清楚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能够迅速透过所提供的材料的表象发现照片的本质,即“照片不过是回忆的引子”,它的功能在于记忆和记录。文章以辩证的眼光,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技术并不重要,量多量少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拍摄者应“用心体验”和“用心记录”生活,这才是拍照的真正目的。只要用心观察和记录,就能够“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文章内容完全符合题意,而且立意颇为深刻。作者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举了一正一反两个生动事例,来印证自己对拍照“真正目的”的领悟过程。文中多次出现“用心”一词,紧扣标题。文章中心突出,思路清晰,并有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语言表达流畅生动,文面整洁。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
有人曾指出,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生过得越来越索然无味。人们纷纷怀念起黑白胶片的时代,以为它能收藏人生值得珍惜的瞬间。然而,愚以为,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诚如钱钟书在其《围城》中写道:“围墙里的人想出去,围墙外的人想进来。”我们处在黑白胶片时代时,总是抱着“胶片贵而少,照片拍不够”的遗憾;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码技术出现了,照片任意拍,却又萌发“值得珍惜的点滴被稀释”的感慨。但是,数码技术的时代,人生的可贵记忆不会被稀释,反而会加固、加深。
数码时代更能够唤起珍贵的记忆的原因,是数码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照相需求,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柴静在其《看见》中抒发过这样的感慨:“生命不是用来比较而是用来完成的。”但是,假如用黑白胶片时代的技术来记录下一个生命完成的历程,未免太过单薄,缺乏厚实感。而数码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这个缺陷。让人随意地照相,不受时空之限制,唯需一台数码相机而已。人们记录下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从出生的满月酒到幼儿学步,从幼儿园取得“好孩子”称号到中学获得荣誉时的留影纪念,数码时代下更能保留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人生变得更加厚实,更加充满韵味。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又一重要原因,便是它与网络的双向性,它能随时将照片上传至网络与人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情感的充盈,获得愉悦的享受。当我们把自己满意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与朋友分享时,我们可能会收获他人的赞美,让自己倍感有所成就;抑或将我们至亲的人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我们可能会收获别人的祝福,让我们倍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我们的记忆也会随着幸福感而铭记在心,更容易保留彼此之间美好的印象与感觉,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之中的情谊,收获亲情、友情之美好。
或许由于数码时代的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照片能够快速浏览和频繁更新,以致值得珍惜的点滴也被稀释了,怀念起黑白胶片时代。但是,由于数码技术具有黑白胶片技术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更能够摄影、保存、分享等,而且永不泛黄,永不模糊,因而它更能唤起人们珍贵的记忆。
数码技术的时代,同样能够唤起人们永不褪色的记忆。让我们用手中的数码相机,记录下生活中值得珍惜的点滴。
专家点评
独辟蹊径——
数码更能唤起珍贵记忆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讲述材料和一些人看法的基础上,开门见山表明了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即:“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记忆”。围绕这个观点,文章从两个方面,一是数码技术便于细致记录生活的过程,二是网络的双向性,便于人们分享和加深交流,阐述了数码技术比黑白技术时代的照片更能唤起和加深人们的情感和交流。由于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和具体的描述,增强了对读者的说服力。全文值得肯定的是,观点鲜明,论述较有力,思路较清楚,语言较流畅。不足之处在于倒数第二段论证不够,全文中个别语言还欠推敲如第四段„„“收获情感的充盈„„”。
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占地,势如破竹。
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娆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也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也曾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大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
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于是,佳能的“感动常在”听上去更像一句难以实现的诺言。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专家点评
文采斐然——美好的稀释和传统的遗失
本文作者在认真研读材料内容、准确把握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择现代技术对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侵蚀”为观察角度,论述新电子技术时代带来的“美好”的“稀释”和传统的遗失。作者列举了数码技术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种种表现,认为这表明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与现今“冰冷而没有生命”的数码照片相比,母亲相册中那泛黄的老照片却保存了“一抹动人的微笑”。文章立意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既能紧扣材料,又能进行丰富的相似联想,同时,相关古典诗句、现代作家的言论信手拈来,从而使得文章内容非常充实,反映出作者平时对现实生活有较为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且有较为广泛的课外阅读。
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本文文体特征鲜明,叙述、议论和抒情有机融合,既能以理服人,也能以情动人。在文字表达方面,作者的表现堪称优秀。文章语言清晰流畅、准确有力,尤其是对“风光无两”、“雄霸天下”、“令人咋舌”、“悲欢离合”、“冷酷无情”、“黯然离场”、“备受冷落”、“方兴未艾”、“大行其道”、“势如破竹”、“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如泣如诉”、“浑然不知”等成语和四字短语的运用显得得心应手,令全文文采斐然。
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
院子里的紫藤花开了,散发着清悠安宁的香气。
奶奶跟往常一样,搬着一张陪伴她多年的长躺椅,来到院中那棵古老苍劲的大树下,安静地歇息着。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温暖地照耀着奶奶,一切是那么的安详与美好。
跟以往一样,奶奶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相片。岁月的冲刷与销蚀早已摧毁了那张黑白的胶片,照片上的人物已不很清晰。可是奶奶并不在意,她紧紧地捏住那张珍贵的照片,让记忆之花在每一个宁静的午后静静盛放在那泛黄的纸片上。
那是一张怎样充满温情的照片啊!
奶奶说当年爷爷向她告白的时候,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紫藤花清悠的香气让她陶醉在与爷爷相识的点滴岁月里。相片中的奶奶,年轻貌美,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娇羞地依偎在爷爷的怀抱里,笑容灿烂。爷爷也是一脸幸福的样子。
这是一份永恒的回忆。爷爷已经不在,只剩下奶奶忠诚地守护着这份曾经美好的记忆。是这张泛黄了的纸张,给了奶奶情感的寄托与依靠,而不至于觉得空虚、寂寞甚至是害怕。一张小小的纸张,即使是泛黄,也可以给灵魂一个温暖的安身之处。
紫藤花的香气逐渐变淡。花开之后,一切的馥郁终归隐去,只留下一丝微微的痕迹。可记忆却是愈来愈加浓厚。
我蹑手蹑脚地走向奶奶,只是想进一步感受那份温情。奶奶不经意间睁开了眼,看着我天真的表情,笑了笑,然后抚摸我滑溜溜的短发。“奶奶,想爷爷了吗?”奶奶先是愣了愣,然后望向近处那株盛放的紫藤,微微地点了一下头。我看着奶奶那双眼睛,仿佛看到了岁月深处那份曾经的快乐。所有的忧郁,都在奶奶看到那张泛黄的相片时一扫而光。我知道,此刻她的心里是多么的幸福啊。
我回到里屋,拾起桌面上那些光彩亮丽的数码相片,回忆起相片上定格的那些美妙时光,幸福之花亦心底悄悄开放。我终于明白,其实什么照片并不重要,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真诚地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这份回忆,贯穿你的一生,给你的心灵带来贴心的温暖与快乐。
于是,在紫藤花开的季节里,记忆之花静静地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给活着的人一份生存下去的美好与希冀!
专家点评
构思巧妙——照片承载的那份情感更重要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全文紧扣材料,记叙了奶奶和一张照片的故事:岁月流逝,照片泛黄,但奶奶记忆犹在,对爷爷深情依旧,从而赞颂了人世间永恒的真情。文章如果到此为止,也许已经不错了,但未免还流于一般,其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作者还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进而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深化了主题。文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8.2008年高考作文全点评 篇八
四川作文题最具人性化 北京作文题最难写
——2008年高考作文全点评 娄义华
“得作文得天下”。年年高考都是如此,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分量很重。笔者应邀参加媒体的作文点评,这是第三年。个人之见,仅供参考。2008高考作文之最:
最切合现实的作文题:四川:《坚强》、全国卷I: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
最适合发挥的作文题:重庆:《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好奇心》
最难于创新的作文题:北京市、湖南省:《早春》的意境和哲理
最容易创新的作文题:江苏:《好奇心》、全国卷II:《海龟和老鹰》
最出乎意料的作文题:浙江 :《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
最没创意的作文题:山东:《春来草自青》
最难写容易跑题的作文题: 北京市、福建省
最富有情感的作文题:四川:《坚强》、安徽:《带着感动出发》
最富有思辨的作文题:广东:面对第一次,不要轻易说“不”。
总体观察:今年的作文题与往年相比,出题更加结合时代,把握时代脉搏,紧扣现实生活。没有像往年那样,出有些老掉牙的话题,几十年都可以运用的题目较少出现。今年的题目多与社会经济发展,人与自然,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题目比较多,全国21套试卷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重庆的《在自然中生活》、浙江的《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山东的《春来草自青》、江西省“鼠灾”、宁夏、海南的“人与鸟”、湖南省的《早春》的意境和哲理、全国卷II:《海龟和老鹰》等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话题;
其次:紧扣时代的题目也多起来,尤其是与5.12汶川地震有关的题目出现,这是很多老师预料到的。四川:《坚强》、全国卷I: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
第三:激发考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文题目也占据着一定的分量,这是个传统命题方向.重庆的《在自然中生活》、江苏的《好奇心》、全国卷II:《海龟和老鹰》等;
第四:思辨性题目在减少,今年出现的几个题目都紧贴时代,例如广东省的面对第一次,不要轻易说“不”。在有一定难度的基础上,材料的选择上都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可以信手拈来。关注生命,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只要考生平时关注新闻,不读死书,这些议论文都还是好把握的。各省作文题点评:
2008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目
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提供了包括捐款、救援队等六条与抗震救灾有关的素材,要求考生完成作文,不限题材。
点评:这个题目很有时代性,也很具有人性化的一道题。从5月12号发生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后,全国人民,世界各国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所以全国考试题能够在短时间内以这个内容范围命题,无疑,考生肯定都有内容可写,在审题上绝对没有任何难度。是一个比较好写的题目。
材料非常丰富,抗震救灾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感人事迹出现,考生也记了很多。所以用这样的题目来考察,有它非常突出的特点,限制少,开放性很强。
在容易写的题目上,材料也很多的时候,竞争的就是你写作的构思,材料的运用,还有语言的表达等等,这些方面谁强谁就突出,谁就可以取得高分。
全国卷II高考作文:贵州省用卷
材料作文:海龟和老鹰
点评:这个题目没有多大创新性,还是传统的出题套路。对于考生来说还是容易写的,考察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海龟和老鹰是不太靠谱的两种动物,一个在天上飞,一个地上爬。它们不是食物链上的动物,没有链条效应。不太好找直接的联系。
老鹰,猛禽类,嘴蓝黑色,上嘴弯曲,脚强健有力,趾有锐利的爪,翼大善飞。吃蛇、鼠和其他鸟类。也叫鸢。往昔农业社会大凡聚落、乡村有人烟的平原,都可以看见老鹰在天空翱翔,民间也流传著一些有关老鹰的童谣。如“老鹰抓小鸡”。
海龟是龟鳖目海龟科动物的统称。广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国产的属于日本海龟,北起山东、南至北部湾近海均有分布。长可达1米多,寿命最大为800-1000岁.头顶有一对前额鳞。四肢如桨,前肢长于后肢,内侧指、趾各有一爪。头、颈和四肢不能缩入甲内。主要以海藻为食。生活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到陆地上产卵,孵出幼体。肉可食,脂肪可炼油。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很多学生会写成语言故事,不过要有创意。提炼一个大的主题出来,用拟人手法来写,可以写得很有趣味,运用故事穿起来就更有意思。不过也可以直接写海龟和老鹰,这个角度不太好驾驭,容易往保护动物的角度上靠。会出现一些大而空的口号似语言。
2008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
材料作文。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点评:很多北京的老师都以为会考与奥运相关的题目,真没意料到。这个题目有特点,像去年考的两句唐诗,还有前年考的北京的符号,都是非常具有的特点的。北京的题还是给人很多联想的空间,而且在题目上就已经非常明确地给你提出几个可以理解的观点,当然你除此以外还可以去联想更多的。
这个题目容易跑题,难度不小,不好立意。往玻璃杯里头先放什么合适,先放石头,再放沙子,再放水,还是先放沙子、再放水、再放石头,三者如何来放?这是一个顺序的问题,这可以联想到人生规划,这个话题在时下比较时兴。如今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都喜欢往机关跑,如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不是大学毕业后就一劳永逸,非要当公务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有北大学生卖猪肉等名牌高校的学生选择非常普通的岗位创业等,这个就是一个规划问题,眼前做什么,中期,长期做什么,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就是先放什么的问题。
另一个可以联想到杯子的承受力,也可以结合当前的抗震救灾特点,谈谈生命的极限。在医学说来说生命极限72小时,而我们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间我们发现有不少这样的事例,已经大大的超过72小时,有的超过一倍,150多小时,190多小时,在这样生命延续。
再一个就是处事哲学问题,凡是事不要太满和过头。满了、过了,“杯子”就破了,要留有余地。从这三个点上来发散思维,应该可以找到很多可写的东西。
2008高考上海市作文题目: 他们
平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作文。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点评:这个题目容易写,并且容易出彩。具体写什么内容,这道作文题给考生的空间是很大的,属于开放型的作文题。应该说也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关注“我们”,也更需要关注我们之外的值得关注的“他们”。
可写记叙文和议论文,在写记叙文时,“他们”应该是某一个群体,是某一类人,“他们”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遭遇,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通过典型事例,重点表现你所确定的“他们”的典型性格,表现“他们”的独特情感,通过写“他们”的故事,来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写议论文的“他们”就要从他们的表现、“他们”的情操,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什么样的借鉴,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对我们个人、社会、国家有什么意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你看到的、想到的通过恰当的方式写出来,就是符合要求的。
写“他们”的范围应该比写“我们”的范围要宽的多,材料更多,例如,四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中的特殊群体,可以写灾民、可以写人民子弟兵、可以写志愿者。还可以更多。两种文体都可以写得很好,记叙文可以写得非常感人,很煽情。
2008天津市高考作文题目:《人之常情》
点评:这个题目不难写,关键是要有创新。很多考生可能会流于常态来写,哪些是人之常情,就应该这样,而不应该这样。立意新了就容易出彩。比如抗震救灾中的先跑老师——“范跑跑”,是不是人之常情,这个正是时下的特点,值得讨论。如果反过来写,他偏偏不怎么能这样就新了。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重庆的娄医生未经医院许可的情况下毅然上抗灾前线的事情,医院要开除她,最后,在舆论的压力下,医院取消了处罚决定。是该遵守单位制度还是弘扬正气给予宽容,都值得探讨,而且还是近几天的事情。人之常情里头可以谈到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从平时的生活角度也可以谈很多很多这样的问题
2008重庆高考作文题目:重庆: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
点评:这个话题比较老,比较好写,材料容易找。实际上就是谈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活在自然中间,可谈的话题就多了,人怎么去适应这个自然,人怎么去改变这个环境,或者对大自然中的某些事物的感悟,你比如对中国的一些濒临动物灭绝的一些感悟,包括这次抗震救灾中的大熊猫的抢救,它的范围太宽了。很多人喜欢讲征服大自然,我觉得更应该谈和谐相处,把“和谐”处理好,做到生态平衡。
2008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
好奇心
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点评:这个题目最好写,给考生很多联想的空间,材料非常充裕,可以信手拈来。没有好奇心他就不可能在某一方面能够去刻苦地钻研这个东西,生活中间有些事情你看着很平常,有好奇心的人,他就会从很平凡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凡的事情来。科技、军事等科学家都是有很强的好奇心才能成就的,而且有些就是从小就有,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长大了一直在钻研。
2008广东作文题目:面对第一次,不要轻易说“不”。
点评:该命题具有浓烈的时代感。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此命题对“说‘不’”不是全然否定,也不是全然肯定,要区别对待,行文就要在分寸上拿捏到位,把握一个度。要注意“轻易”这个词。材料可以结合时事来写更加结合时代感,汶川大地震外来援助、“藏独”等事件,中国都不是轻易说“不”。
2008浙江作文 :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
点评:这个题目不太好写。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就是说你这个考生对城市的触摸和对乡村的感悟。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城市的学生触摸城市,感受城市,他可能会感受得比较好。乡村的学生感受乡村可能比较好,但两者都写出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学生会写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现在时下谈一个“反哺”的话题,要找到一些问题,很多地方的农村无人耕地,到城市打工。如何发展农业,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建设越来越大,都在搞卫星城市,占据耕地越来越严重等等。
2008高考山东省作文题目
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点评:这个题目不太好写,看题目不好下手。首先要了解“春来草自青”的含义,书面意思是:春天来了,草就青了。其实这句话出自禅语:春来草自青,秋到叶自落。直意是指:春天到了草自然青青,秋天到了树叶自然脱落。其深刻寓意是:反映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的客观规律。可引伸为:功到自来成。由此,可以去说奋斗、付出。也可以去谈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说明环境的重要性。2008高考湖北省作文题目:举手投足之间
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点评:这个题目好写,出彩不容易。平常写得较多,可以结合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举手投足之间,体现了中国人的期盼、文明与热情。关键是要具体到事例中,我们如何来做,哪些事情是陋习要改正。写这个点的考生可能不少,要提高到举办奥运对我国民众提高文明素质具有意义,不仅仅是一届体育运动会。还有创办文明城市,都是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的一大举措。我们要经常举手投足之间,并不损失什么,可能一句话,给小朋友捡一个树上的羽毛球„„
2008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题目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根据唐诗中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点评:这个题目不好写,对诗歌要非常熟悉。这首诗是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景象明晰和景象朦胧的诗篇都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前者构成幽远清淡的意境,后者形成恍惚朦胧的画面。韩愈的(早春》就属于后者。它描绘出早春的特有景色,恰到好处地将早春的朦胧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如醉如痴地领略到早春的新鲜气息。诗篇的朦胧美是紧扣“早春”二字来着笔的。首先表现在草色上。“遥看草色近却无”,远远望去,看不逼真,望不真切,只觉朦朦胧胧,形成一片,让人感到春的确到了人间,久别绿色的双眼又看到了生命的希望;走近细看,绿色不见了,它似乎在与人捉迷藏,近看无踪.远看实有,恍惚朦胧,似有似无,如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2008年江西作文题目
以2007年洞庭湖鼠灾背景.要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800百字以上。
点评:这是个人与自然的话题,比较好写,容易写出趣味性。这个主题要人们重视环保,不要破环生态平衡。2007年洞庭湖鼠灾,与田鼠和老鹰数量减少有一定关系。
辽宁省 青少年社会公德与自我个性
给一段材料,写一篇关于青少年社会公德与自我个性方面的文章。
点评:没有看到材料,是个思辨性作文。题目没有太大新意,老话题。社会公德是反映国家意志和民族共同利益的道德规范。我国宪法规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要以“五爱”为准则。
社会公德是处理人与人直接社会交往中的规范,主要有①尊老爱幼,助人为乐;②行为文明,礼貌待人;③诚实守信,表里如一;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⑤坚持原则,过失相规;⑥正当竞争,互相勉进;⑦尊重隐私、相互理解;⑧团结友爱,注重礼仪;⑨勤劳俭朴,移风易俗;⑩关心公益,匡扶正义等等。
社会公德通过公共场所,生活环境等物质媒介而与他人发生的社会交往中的规范,主要有:①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②美化公共环境,维护生态环境;③讲究公共卫生,保护名胜古迹;④维护公共安全,敢于见义勇为等。
自我个性的展示不是随意的,要在社会公德的范畴内才可以,如何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近来就发生了不少事件,可以举例。
福建省高考作文题目:情景作文
三个人进商店,分别买饮料,一个买甜的,一个买苦中带甜的,一个买淡的。根据此情景写一篇作作文,题目自拟。
点评:看似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要写出新意较难。首先传递给你的是选择问题,别人喜欢什么,是他的自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价格昂贵的不一定适合。还可以谈到成功是一种选择,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比如很多学生填报高考志愿一味强调非名校不上,其实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所长进行合适的选择才最重要。还可以写成人生态度,先苦后甜等。
2008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目:坚强
点评:这个题目非常简单,非常具有人性化。容易写,材料多。你在材料上要找非常准确的材料,坚强,那么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坚强的材料太多了,像民警蔡敏,还有那个小孩儿叫林浩。四川的同学不一定非要写地震。
但简单的题目要写出新意,写出特色还是比较难的。我想,只要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故意铺陈。你必须集中写出坚强所表现的方面,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2008安徽高考作文题目:带着感动出发
点评:这个题目容易写出情感,好放肆煽情,可以写出一篇非常好的抒情散文。如果写出一篇非常好的诗歌,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突破,近年来一直限制写诗歌,去年我写了一篇《高考作文不应限制诗歌》的评论性文章,对此进行过呼吁,看来有敝人的一丁点功劳。这个题目本来就具有诗意,何不写诗歌呢?“带着感动出发”和2007年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一样是带有诗意的表述。
众志成城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发生了很多感动的事。这个却是带着感动出发,到什么地方去,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这个材料就有很多,唐山13名农民工到湖南郴州抗冰救灾。他们有感动。这些农民还到汶川去当志愿者,也是带着自己曾经受灾害得到全国人民的帮助,所以,感同身受,去帮助受灾的同胞兄弟姐妹。湖南人去四川救灾也是带着感动去了。当然不一定就写这个,你平时受到感动也可以写,所以前半部分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其实就相当于我们感动之后该做什么,可能重要的是后边。如果作文就写受到感动,这个还是很好写的,不难写,因为我们感动人的事情太多了,当然不一定就写这个,你平时受到感动也可以写,所以前半部分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就看他后半部分,比什么就比后半部分,高分的同学必须在出发那个点上出彩。
2008年宁夏、海南高考作文题目:材料作文 小兰和妈妈都喜欢看小鸟飞翔,听小鸟唱歌,他们第一次养鸟,妈妈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俩要好好的养小鸟,养了一个月小鸟长的很好,可朋友说你们残忍的剥夺了小鸟的自由唱歌、自由飞翔的权力,母女很不舍得将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既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活动的有好几百人,一鸣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诚合十,母女下山后听到花鸟市场老板兴奋的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小鸟的需求量大增,每天都要起早贪黑捉小鸟。”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点评:这个题目不太好写,抓论点不易。这也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现象,很多人喜欢圈养动物鸟类。这里面有矛盾存在,可以从矛盾的二重性去展开论述。善良与愚昧在一线之间,从治标还是治本详细论述。
广西高考作文以“生命”为话题
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以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围绕“生命”写一篇自命题作文,文体不限。
点评:该题作文属于较新颖的立意文,内容对于考生而言并不难把握,因为每个人对这次灾难都有很深刻的了解和感触,但是,要把这一作文写好的难度却相当大,要想拿到高分并不容易。
【2024年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与点评】推荐阅读:
2024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试题点评09-01
2024年广东省公务员面试真题09-22
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高三必修备课资料)12-19
2022广东高考语文作文点07-31
历年历届广东高考作文题目汇总10-12
广东省高考补录10-16
关于表彰2008年“广东省优秀少先队员”、“广东省少先队红旗08-11
广东省高考语文卷07-25
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