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共7篇)
1.中国政治制度史一 篇一
形成知识链条
课程的设置是有一定的秩序的, 每门课程所含有的知识点大多也有一定的关联。在授课时, 教师要有意地提示学生, 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 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首先, 对同一章节中的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 形成知识链条。
如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政治制度中, 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学生并不明白其中的关系, 所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需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点贯穿起来, 而且是采取提示学生自己总结的方式, 不是教师直接把答案告诉给他们。我在讲解这部分的时候, 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题目是“九品中正制、谱学、户调式、门阀、士 (世) 族、西晋分封复古、寒士用事、科举制之间的链条关系。围绕着什么中心发展?”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并发言。训练了学生的思考总结概括能力。当时, 不同学生的回答各有千秋, 基本上紧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作出评价并提示:到实行科举制度以后, 寒士参政, 一般不能够形成大的集团、家族势力, 所以, 不能说他们也是进入贵族领域。“王与马共天下”是士族发达时期的表现, 但是到了宋朝就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了。同时, 寒士用事是由士族、门阀制度向科举制转变的一个中间环节。由于各个部门, 居于高位的负责人不管事, 实际负责的则是那些处于下手的低级属员。这导致了士族处理事务的能力的降低, 而寒士的能力有所增强, 我认为这是后来科举考试出现的原因之一。所有以上链条中的中心:选官与士族。
同时让课堂上回答较系统的同学, 课下继续分析整理充实后给我发到我的邮箱里。这种活动, 对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一种就是对不同时期所学的同一问题知识点的贯穿。如学习过元代的“十等人分”, 即“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1]后, 我让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历史上儒者地位的变化”, 并总结为这样几个阶段:
阶段一:受到严酷迫害:秦“焚书坑儒”;
阶段二:尊崇:汉朝, 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阶段三:文科考试受到重视, 很易做官:唐朝“科举考试”;
阶段四:文人不被重视, 做的官位很低:五代十国;
阶段五:受到极大重视, “与士大夫共天下”:宋代;
阶段六:儒者地位为第九位 (倒数第二) :元。
第三种就是让学生总结贯穿《中国政治制度史》所有阶段的问题, 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我提出三个专题让他们总结: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演变发展过程。通过总结, 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介绍研究现状
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多, 对于研究现状的了解, 也是有技巧的,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首先, 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的研究现状。
从1978年2011年, 有四篇文章是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现状的:薛明扬《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探索与争鸣》1987年第6期;白钢《本世纪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6期;白钢《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姜远飞《20世纪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沧桑》2007年第4期。
其次, 重点介绍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如科举考试中的一些问题, 学生很感兴趣。科举制度自隋开皇年间创立, 到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废止, 在我国历史上共实行了1300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 它在不同阶段对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甚相同的。[2]《二十世纪科举观之变迁》一书对于科举制度的介绍就很好, 讲课时可以直接引用, 如下:揭示各时代的科举特征, 成为科举断代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此方面, 唐、宋、清三朝的科举研究成果尤其丰硕。唐代科举研究成果较多, 仅专著就有近二十本。较有代表性的如《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 1980) 、《唐代考选制度》 (赵同喜, 1984)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 1986、2003) 、《唐代进士与政治》 (卓遵宏, 1987)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吴宗国, 1992) 、《唐代贡举制度》 (阎文儒, 1992) 、《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 (刘海峰, 1991) 、《唐诗与科举》 (陈飞, 1996) 、《科举制度与唐代社会》 (侯力, 1998) 、《隋唐贡举制度》 (高明士, 1999) 、《唐代试策考述》 (中华书局, 2002)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 (俞刚, 2004) 、《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 (王兆鹏, 2004) 等多部著作。阎文儒的《唐代贡举制度》书稿实际完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 该书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唐代科举制的各个侧面, 具有一定的价值。吴宗国的《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一书比阎文儒的著作更深入, 书中对一些制度的考释颇为详细, 对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进士科与高级官员的选拔等专题的研究尤有见地。高明士的《隋唐贡举制度》除概述唐代的常举科目制度的建立、考试过程及其改进、制举、吏部选试、贡举与礼仪以外, 着重分专题探讨科举制的起源、“宾贡科”的起源与发展、唐代贡举对儒学研究的影响等六个专题, 属于此类研究的上乘之作。此外, 尚有不少博士论文以唐代科举为题。[3]并强调其中部分内容, 尤其是“宾贡”, 很多教材中并未提及, 可以提及到一些较新的研究“唐代科举制的官方标准名称应是贡举。贡举的参加者分为三种人:一是中央学馆的生徒 (士贡) , 二是州县的乡贡, 三是外国的宾贡。‘宾贡’与其他士子一同应试, 并没有单独为他们开科, 只是在录取名额上有特殊的规定, 给予眷顾。‘宾贡’代表应试者的身份, 专指应试的外国或边疆少数民族酋长国的学子, 并不存在所谓‘宾贡科进士’, 只有称‘宾贡进士’才是恰当准确的。”[4]
再次, 介绍工具书。
如《宋代研究工具书指南 (修订版) 》, (美) 包弼德原作; (比) 魏希德修订, 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 2008年。该书按照研究类别进行分类 (A到L共12类) , 其中D类“政治·法律”中又分为6类叙述。其第2类研究回顾中, 有政治制度与中央政府、政治人物、外交三种。编者列举的很多书名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如包伟民著《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综述20世纪有关宋代制度史的国际研究。包括有关宋代政治史、法律、军政、地方政治、吏治、修史、财政、户口调查、土地、驿传等制度的研究回顾。[3]方震华《一九八0年以来宋代政治史中文论著回顾》, 《中国史学》9 (1999) :17-39, 综述有关宋代政治史的中文研究。又如李之亮主编《宋代京朝官通考》, 成都:巴蜀书社, 2003。该书全面系统地开列出宋代京朝官僚, 包括宰辅、枢密院、三司、翰林学士院、东宫官、群牧司、谏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秘书省、寺监。附录有按拼音编排的人名索引、四角号码与笔画对照表、冠名别名表等。[5]
介绍了这本工具书以后, 便可以使学生比较深刻地了解关于宋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现状, 也为他们将来能够从事这方面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指导, 对科研的感悟进一步深入了。
第四, 介绍研究现状的时候, 要按照不同类别依次介绍, 由专著到学位论文到期刊文章都应该介绍到。并且要能突出介绍其中哪些资料是最重要的。
第五, 各种教材的编写, 都是特定年完成的, 而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应该补充上最新的研究现状, 以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如教师在2010年讲授该课程, 就应从知识库中查阅研究现状, 一直检索到2010年的最新文章。如介绍宋代官制时, 我提到研究官印的有高慧撰写的西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宋代官印研究》。
了解专家学者
本科学生对科研的认识, 不仅来自于教师对研究现状的介绍, 也来自对研究人员的感知。一般说来, 教师应该采取“本单位→本省→外地”的专家学者, 由近及远的方法, 向学生介绍。
学生对身边任课老师还是感受最深的, 由了解本单位的研究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入手, 更能使学生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渭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工作, 讲到宋代科举制度的时候, 就向学生介绍了本系教师刘树友教授的研究。他在1989年发表过卷放榜和对主考官的限制四方面考察了两宋的科考制度。
同时, 本省的很多大学有一些学者学生比较熟悉, 向学生适时传达这方面的信息。如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一些老师的研究。如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军事制度方面的研究时, 指出包括军事领导体制、兵种、兵役、编制、装备、官兵的俸饷与恤赏、官兵的培养与考核、马政、驿传等。告诉学生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陈峰教授的研究很深入, 他的著作《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宋代军政研究》论述的是北宋武将、军政等问题。同时告诉学生陈峰教授的很多研究生也都是研究军政的。2001年至2010年期间他的学生写的很多论文涉及到:军法、置将法渊源、南宋初武将权力地位的提高、西北地区城寨制度研究、军队回易问题、冷兵器、阵法与阵图、军费、对辽战争中军粮供应、御营司与机速房、节度使、文人论兵、武将王德用家族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最后, 可以介绍省外的专家学者。如宋代官制的研究中, 我就向学生介绍了河南大学苗书梅著《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及浙江大学龚延明著《宋代官制辞典》。
设计科研课题
教师在讲授教材各种知识点的时候, 适时地根据教材的提示, 来设计恰当的科研课题, 能够让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更为直接一些。
在设计科研课题时, 要紧密依据所配备教材内容来挖掘可以进行科研的课题。我在2010年授课时, 采用的是张鸣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2004第1版) 。讲到元朝部分, 发现有以下课题都值得研究:元代的汉人生活、元代的学习蒙古语热、元代的战争技术 (灵巧的战术) 、元朝的马政和牧监、元代做到高位的汉人、元代征东行省研究。我把这些研究题目提供出来, 希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逐步去研究。并指出其中有些题目的研究应该很少, 如元代做到高位的汉人研究, 很有继续开掘的空间。
无论是形成知识链条, 还是介绍研究现状、了解专家学者、设计研究课题, 所有这些环节之间都是互相渗透的, 绝非单一操作的, 前面的环节是后面的环节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最后一环的设计研究课题是前面所有积累的结果。这些环节的实现, 就需要教师要对所讲授的内容、所从事的领域中的研究现状、专家学者等都十分熟悉。在此过程中师生能得到共同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2004:176.
[2]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761.
[3]陈兴德.二十世纪科举观之变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20.
[4]邹鑫.唐代科举中的“宾贡”制度[A],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编.孔庙国子监丛刊[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205.
2.中国政治制度史一 篇二
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2.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A.绝对的
B.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
C.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
D.方国联盟的基础
3.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4.下列关于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①对后世没有任何影响
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③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④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6.《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宗法制要求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D.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7.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8.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中书省
C.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
D.枢密院和宣政院
9.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是()
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宰相权力
C.实行行省制度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10.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扩大了中央的权力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11.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2.从明朝废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1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C.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4.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到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御史不敢弹劾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5.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是()
A.奠定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基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6.在宋代的官员中,有1/3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了()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7.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在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18.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思想观念不同
B.经济活动方式不同
C.地域位置差别
D.人口数量不同
19.从目的上看,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建设都是为了()
A.维护所有公民的利益
B.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
C.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D.确立文明的典范
20.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她”指的是()
A.古中国
B.古希腊
C.古印度
D.古埃及
21.把雅典民主政治带入“黄金时代”的政治家是()
A.德拉古
B.梭伦
C.克利斯提尼
D.伯利克里
22.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墓碑上刻着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性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23.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文章(书籍)的标题,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24.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作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5.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是()
A.都极力维护奴隶制
B.都注重保护男子的政治权利
C.外邦人均无政治权利
D.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6.下列关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
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只有前三等级的公民才能入选
C.所有人都可成为公民
D.外邦人在雅典可获得平等的公民权
27.“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决定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所左右
28.《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它()
A.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B.内容广泛且条文清晰
C.规定了严酷的债务奴役制
D.审判和量刑皆有法可依
29.雅典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演说家,其主要原因是()
A.民主政治的影响
B.公民大会的推动
C.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D.雅典人天生擅长思考
30.下列机构属于梭伦时期创建的是()
①五百人议事会
②四百人议事会
③公民陪审法庭
④十将军委员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1.下列属于克利斯提尼改革中打破血缘关系,削弱氏族贵族势力的关键举措是()
A.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
B.用10个地区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
C.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D.多数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32.在雅典,主要公职人员的产生方式是()
A.推荐
B.选举
C.继承
D.考试
33.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
A.树立皇帝的权威
B.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C.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
D.传播基督教教义
34.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出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等许多方面内容,史称《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A.是贵族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
B.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C.是广大奴隶积极斗争的结果
D.是外来文化渗透的结果
35.雅典由贵族制走向共和制,而罗马却由共和制走向帝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两国统治阶级的意愿
B.两国的地域大小
C.两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D.两国民族传统的差异
36.罗马人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要携带自己的法律。这反映了罗马人()
A.法律意识浓厚
B.喜欢打官司
C.经常犯法
D.维护私有财产
37.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这说明西塞罗()
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②主张以法律维护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强调法律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
④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8.罗马法之所以成为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法律,最主要的原因是()
A.帝国疆域辽阔
B.法律程序完备
C.由皇帝查士丁尼颁布
D.更多地体现了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9.“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公民意识
B.权力至上
C.法律至上
D.平民统治
40.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
A.《十二铜表法》的发布
B.公民法的出现
C.万民法的产生
D.《民法大全》编纂完成
二、非选择题
41.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而且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材料二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和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建筑造型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南北中轴线上,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显示皇帝的威严,有震慑天下之感。
(1)材料一、二中所体现的两国政治制度有何显著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两国政治制度不同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42.雅典民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成熟过程,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创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地区部落轮流执政,议员名额依据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材料二(我们雅典)让一个人担任公职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而是他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包括他自己的事务,还包括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以进行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贸然开始行动。
——摘编自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说法?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利克里说,就人的价值而言,某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材料二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材料三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对英法政治、文化中的精华进行了综合。这种综合完成得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荣耀的公职”包括哪些。你如何理解“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2)材料二中苏格拉底批评了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什么做法?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美国现代民主与雅典古典民主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偿付300盎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材料二法律是化解社会危机的“稳压器”,罗马法正是在一波波社会矛盾斗争中逐渐走向完善的。正如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所说,罗马法制文明的进程是循序渐进的;罗马法对罗马国家发展和强盛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原则,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1)材料一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结合材料一和你学过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部法律的看法。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法制文明建设是怎样“循序渐进”的。对罗马法具有的“推动作用”和“永恒价值”,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
1.B2.B3.A4.D 5.B 6.D7.C8.B9.B10.A 11.C 12.A13.D14.C15.B16.D17.C18.B19.C20.B21.D22.A
23.D24.B25.A26.A 27.A28.D29.A30.B31.B32.B33.C
34.B35.C36.A37.C38.D39.A40.A
41.(1)不同:材料一体现出古希腊政治制度民主、开放的特点;材料二体现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皇权专制、等级森严的特点。
希腊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海上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小国寡民,城邦长期自治;有先哲的民主思想。中国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大陆环境相对封闭;儒家思想的影响。
(2)古代希腊:提供了民主的政治运作方式。
古代中国:提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运作方式。
42.(1)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或轮流执政),只有少数人真正享有民主。
(2)有利于选拔人才;能充分调动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能避免盲目决策。
(3)最狭隘:雅典的民主政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
最充实: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体现人民主权,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43.(1)荣耀的公职:公民大会轮值主席; 五百人会议成员;陪审法庭法官;等等。
理解:雅典民主政治注重公民素质,抹杀了奴隶制民主的阶级性。
(2)抽签选举法。
(3)代议制度;政党政治;分权制衡。
44.(1)法律:《十二铜表法》。
看法:它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它限制贵族的特权,打破了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平民并不能真正享有与贵族平等的权利。
(2)说明:从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民法大全》,最终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3.中国政治制度史一 篇三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是在中国古代, 城市的建立和国家的政治制度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城市在中国最早是“卫君守民”之地, 从秦统一全国直到清朝末期, 国家设立郡县行省等一系列城市体系, 首先就是从中央政治的需要来考虑的。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在中央集权政治控制下, 完全纳入国家中央行政系统之内, 是中央联结地方与广大农村的环节;城市中的一切人员均在中央派置的官吏管辖之下, 从历代起就有控制居民的一整套行政管理制度, 如保甲连坐、户籍编册等。直至新中国成立, 全新的政治制度之下城市行政管理不断走向科学化、人性化, 这样一个历程的改变也说明了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
郡县制是在春秋后期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 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县早于郡产生, 郡的面积要比县大, 但地位比县低。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普遍推行郡县制。秦朝建立后,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分天下三十六郡”, 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发生划时代的变革, 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使中央集权有了制度上的保障。本文就以郡县制为例子, 讨论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
二、郡县制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体现
1.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蓬勃发展、城市出现最多的时期, 中国地区城市分布的基本轮廓就是在汉代形成的。
由于郡县制的确立, 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从上至下的权力控制得到巩固, 为城市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 人口开始向南迁移, 长江和珠江流域得到发展, 城市职能向多样化演变。
郡县制度强调了大城市的带动作用, 推动南方的小城市迅速成长, 诸如杭州、广陵等, 在经济推动下, 应政治经济需求, 发展成较大的城市, 形成了“政治中心在北方, 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分布格局。
3. 隋唐宋时期, 中国社会疆域开拓、经济贸易发展、文化高涨。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交通事业发达, 以商业经济为主导的郡县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代建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城市网, 形成了自上而下各级商业活动中心。
4. 元明清时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中国城市体系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城市功能和性
●林颖龙婵
质向工商业过渡, 同时城市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郡县制度继续延续, 自上而下地影响城市的发展, 多重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仍然在一定的从属构架中演变, 形成各种各样的中心城市, 互相促进城市体系的发展。
三、郡县制对中国城市管理制度的影响
1. 纵向管理控制得到强化。
郡县制对于中国城市管理制度最大的影响便是确立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纵向管理控制机制, 一个干强枝弱的管理构架因此而形成。城市的建立和职能配置纳入国家中央的政治体系之下, 便于统一战略部署和管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城市管理体系受到了这种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 直至现在, 当代中国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此种机制的影响。自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以来, 自上而下的垂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一直是我们国家行政管理系统的核心。在古代, 郡县制之后相继出现了东汉末年的州郡县三级制度、隋朝的州县制度、唐朝的道州县制度、北宋时期的路州县制度、元明清时期的行省制, 在现代, 我们国家实行的是中央—省—市—县四级行政管理体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总体的治理思路延续了郡县制的做法。在古代, 省、州、县的主要治理者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在现代, 各省市县主要领导大多采用任免制和问责制。各级政府在纵向上有严格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郡县制影响下形成的这一种强化的纵向管理体制, 擅长于自上而下的控制与调节, 这使得整个城市、整个国家有着很稳定的结构。在“非典”蔓延、南方雪灾以及汶川大地震等大型突发事件中, 我国政府表现的快速调度人力、物力、财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很好地佐证这一点。
2. 控制调节网络难以平衡。
郡县制影响下的管理模式也存在弊端, 地方城市的发挥空间受到限制, 甚至出现为保证部分城市的发展或者配合国家战略部署的需要而损害本城市发展利益的现象, 由此而产生的行政运作体系中纵向垂直管理权限很强, 横向平行调节组织的力量薄弱, 难以形成和谐有效的网络控制和调节体系的问题不容乐观。在中国当代行政管理体制中, 长期以来实行中央—省—市—县的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对应的是市管县体制, 在这种模式中就存在着地级市为保证自身发展而出现“市卡县”、“市压县”现象。市管县正在暴露一些矛盾, 新的省管县, 即中央—省—县三级行政体制, 正在试行当中, 这一种新的体制依然保持了郡县制的框架特点。由此看来, 郡县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 其在漫漫时间长河中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中国城市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 其影响不可小觑。
3. 公众参与程度明显不足。
前面已经说过郡县制形成的是一种干强枝弱的制度构架, 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管理所辖区域, 而这些主要领导又归上一级调度任免, 最终加强的是国家对地方的调控。在这样的制度构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 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 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 民众在这种环境中形成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这一切导致了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痕迹, 而公众参与的程度却很低, 城市建设缺少公民力量的注入。这样的社会关系隔离了政府与公民, 政府出台的政策缺少群众实践环节的验证, 也导致一些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遭到群众的质疑和误解。最终导致一些地方公众与政府关系僵化, 城市建设进程因为民生问题而出现的滞后现象, 对城市行政管理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难题。
四、结语
从郡县制对中国城市行政管理制度的影响可以看出, 政治制度在给城市行政管理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难免会产生弊端。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如何对其进行管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而城市的行政管理正如博弈, 不在谁好谁坏, 孰是孰非, 而在于权衡好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之间的利弊得失。在这之中, 政治制度作为这个博弈过程的重要决定因子, 如何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科学制定, 统筹兼顾, 正是我们应该不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卓琳.秦郡县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6)
[2].张京祥.论中国城市规划的制度环境及其创新[J].城市规划, 2001 (9)
[3].赵炎才.中国传统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9 (2)
4.中国政治制度史一 篇四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政党制度;巨大作用;消极影响
制度隶属于文化,任何制度的产生都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关联,并可以从文化中找到根源,而与政党制度关系最为直接的就是政治文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最根本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是中国人民和历史的选择;另一方面,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大一统”、“求同存异”、“皇权与清官意识”等诸多认识和现象,也对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多方面有着不同程度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政党制度形成以及定位的巨大作用
(一)“大一统”的政治理念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在经过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的影响更是深入到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而儒家思想最突出的追求就是“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
中国自秦朝以来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中国传统的政治目标是天下太平和政治稳定,要治国就要实现统一,结束分裂,也就是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局面。鸦片战争后,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未能救中国于水火之中。这时的广大的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平、安宁,渴望有一个代表他们利益的力量带领他们站起来。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的解放战争,共产党结束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军阀混战、政党林立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国人重新找回了大一统政治时代国家强盛的自豪感,也使国家自清朝灭亡后第一次真正建立了稳定而又广泛的政治权威。中国人民对大一统政治理念的追求,使人民群众在心理上认同共产党的领导,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并长期保持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巨大支撑力。
(二)厌恶竞争的政治思维与政党制度的非竞争性定位
秦朝在统一中国后,不仅仅实现了领土的统一,也将权力集中于中央,并紧紧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在此后的两千余年里,尽管出现朝代兴衰更替,国家分分合合,但这种大权始终归皇帝集权统治。而以皇帝为最高主宰的中央集权自然是反对和排斥竞争的,更是厌恶争权的政治竞争的。到宋代后,儒家更是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让人们把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欲望压印和克制起来。人们普遍认为政治竞争会带来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政治的混乱,因而在这种政治氛围中,为利益、权力和地位竞争是君子所不齿的。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大的影响力,竞争型的政党体制很难在中国运行。多少年来中国人已经适应由皇帝和各级官僚分配种种的政治资源,而掌握权力的人也不愿别人从自己手中分权和争权。普通的平民百姓大多数从政治竞争中得不到好处,也没有这种争权的意识,从而造成竞争型的政党体制在中国得不到认可。因此,排斥竞争的心态是竞争型政党在中国难以立脚的政治文化根源。中国政党制度的突出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即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和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他们是一种合作性友党关系而不是竞争性关系,这一关系正是符合了传统文化中排斥“党争”的思想。
(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与多党合作
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民主政治,也是构成当代特色的政党制度的文化因素。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各民主党派则是各自所联系和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建设者,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又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自觉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并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政治目标也趋于一致。但他们又以合作的方式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努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一直以来奉行的“长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正是表明了各政党之间的共融、和谐的关系。多党合作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和合精神有着明显的契合性和一致性。
(四)民本思想与政党制度价值利益的人民性
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长时间的沉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当中,并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这也成为早期的民本论。随后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以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民贵君轻”。接着在不同的历史朝代,都有民本思想的提出,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强调“民”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对我国当代的政党制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把人民利益至上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有效地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给人民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愿望和诉求的途径。并且政党制度中的协商机制和监督机制等都体现了民众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体现了爱民、为民和尊民。这些都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民本思想,使人民能够真正的当家做主。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政党制度的消极影响
(一)对执政党的影响
第一,对权力的崇拜,如“官本位”等一些错误思想。在古代,人民不仅崇拜皇权,还崇拜一切拥有权力的东西,如自然、鬼神、家族等。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官本位意识。现在,这种错误思想依然存在一些党员中,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时候,习惯以权力作为衡量的标准,单纯盲目地服从上级或者对下级发布命令,甚至在不少官员的思想中,还存在着官尊民卑这种错误的思想。
nlc202309020811
第二,权力过于集中。“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文化的深远影响也给中国当代政党制度带来了一些弊端,这主要表现在以党代政,以及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力量对比悬殊等方面。一些地方的党组织习惯于指挥和发号施令,使得党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较为混乱,出现双重决策。有的时候甚至代替政府、政协和人大的相应部门直接处理一些事物,从而使政党合作的一些功能弱化。以党代政没有使各部门办事效率提高,反而使党的机关冗杂,效率低下,大开腐败的大门,削弱了党的领导。除此之外,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力量对比也较为悬殊,这和民主党派的历史使命是不相吻合的。这种党员数量和所掌握国家力量对比的悬殊,有利于发挥共产党自身的有利条件,能够更好的加强领导和执政作用,但对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对参政党的影响
首先,政党意识不足。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政党体制的政治主体,但是共产党处在体系的核心,而民主党派则处在相对边缘的地位。但是这种民主意识的淡薄和臣民意识的侵蚀,不仅使一些共产党员不够重视多党合作的作用和功能,也使一些参政党员不能积极主动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在政治协商或其他会议中,可能只是为了附和,而没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其次,是“清官意识”。在传统政治思想中“清官意识”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引导性作用下,各民主党派希望有一个开明的和强大的领导核心去带领他们,而他们对这种开明领导的期盼已经超过对制度建设的追求。他们认为一个好的领导核心就可以推动多党合作的发展,就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从而使民主监督缺乏强大的思想动力。
三、结束语
中华文明绵延千年,传承至今,在其具有鲜明特色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传统政治制度下,产生了同样极富特色的传统政治文化,并对当今政党制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分析其影响利弊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不断地探索完善政党制度的道路,唤醒民众对权力与义务的正确认识,唤醒每一个人的民主意识与公民意识,进而通过整个社会与全体公民的有效监督,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备中国政党制度。
参考文献:
[1]代吉成.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政党体制的发展
[2]朱联平;陈志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解读当代中国政党制度[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魏晓文;刘志礼.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建设[J].理论探讨.2012年第5期
[4]许怡.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的“和谐”内涵[J].中国发展.2006年第4期
[5]潘越;王野.中华文化与多党合作文化[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肖妮.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弊端及对当代政党执政方式的影响[J].理论界.2010年03期
[7]杨爱珍.试论政治文化中的冲突问题与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关系[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7月第3期
[8]张津凤.论政党制度的政治文化基础——基于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的研究视角[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4期
5.完善人大制度推进民主政治 篇五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随之一次出台五个相关文件,分别就代表在人大闭会期间的活动,代表议案处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人大信访工作与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定了工作措施。
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如此紧锣密鼓的举措,引人注目。联系到今年2月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执政党对完善“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相继出台意见,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民主政治建设正在迈出步伐。
自1949年建立政权,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探讨落实人民主权的中国方式。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普选的基础上逐级产生了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人大制度的正式确立。此后半个世纪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了中国的政权性质,适合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众所周知,如果仅仅停留于一种理念,那么民主政治就可能变为一个空口号。民主政治更是一种制度安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有效性既经证明,那么坚持并完善这一制度,便为发展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时代发展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党不是向群众发号施令的权力组织,也不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中共从十二大到十六大完成了执政方式的历史认识过程,“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成为执政党的共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根本途径。
政党政治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任何政党都以取得政权、参与政权或维护政权为主要政治目标,但政党包括执政党本身并非权力组织,执政党对国家事务实行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执政党的主张能否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将通过法定程序受到检验,通过国家权力机关把党的主张转变为国家意志,是执政党在国家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的法律途径。
中共中央在转发《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把“使人民代表大会友其常委会更好地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放在突出位置,《若干意见》则明确提出“坚持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显示了执政党对现代政党政治的理解,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期待,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决心,预示着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建立法治化关系的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远离人们心目中的“橡皮图章”、“咨询养老机构”形象。在国家和执政党的几乎所有重要文献中,都可以见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作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也得到较为清晰的认识。
但着重于“特色”与“区别”的认识,可能产生较多地注重于“坚持”,而相对弱化在“完善”上的努力,从而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难于适应现实的需要,从而产生先进的政治设计与政治实践上的落差。中共中央转发的《若干意见》充分注意到更全面地发挥代表作用、加强人大常委会工作制度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健全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各项具体制度,建立和完善人大常委会具体工作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为落实这些要求迅速出台了五个相关文件,在代表工作和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6.中西政治制度的主要异同 篇六
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相同点
(一) 符合国情性
每个国家, 都有自己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历史, 也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 从而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国情, 统治阶级, 无论是中国的代表人民利益的工人阶级, 还是西方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掌权者, 他们在选择政治制度的时候, 都遵循了一个基本原则——要符合本国的国情。中国社会制度未经过资本主义的准备阶段, 但照搬了苏联模式, 而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也证明了这样一个问题, 制度选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二) 普遍民主性
无论是强调直接参与的民主, 还是关注于自由的代议的民主, 中西方国家都在试图达到这样一种状态——由较少负责任的政府到较多负责任的政府;由较少竞争或完全没有竞争的选举到较为自由和公正的竞争性选举;由只有微弱的或完全没有的自治团体到享有较为充分的自治和数量较多的自治团体。中国和西方各国的现行制度都表明这样一个事实:让民众参与政治, 让民主更加普遍化、广泛化, 才是政治稳定的一个前提保证。
(三) 设立的相关性和协调性
政治制度不是自成一体的, 在其内部, 国体、政体以及国家结构形式, 还有一些具体的政治制度、选举制度等等, 其协调性和相互自给性是制度设立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 在中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依据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而设定的, 而实行直选与间选相结合的选举制度也是同其他政治制度相一致的。
在其外部一系列政治制度要同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相对应协调起来。以美国为例, 其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 决定了美国社会制度的多杂性, 文化制度的兼容性, 从而政治制度在设立的时候, 就在以代表各方利益为原则的基础上协调统一。
二、中西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异
(一) 内层意义上的差异
1.中国的国体
中国的国体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以被剥削阶级代替剥削阶级掌权, 充分肯定和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 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同时,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创造了一个人人平等, 没有压迫, 没有剥削的新型国体。
2.西方国家的国体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 形成了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私人占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 又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力量基础。
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本质, 决定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 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作为其出发点和目标, 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实行专政, 目的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二) 中层意义上的差异
1.中西方国家政体的差异
(1) 中国的政体。
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依法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 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组织其他国家机关, 以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中国的政体强调的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国家权力机关由全体人民以普选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选出代表组成, 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的全部权力, 目的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 西方国家的政体。
在当代的西方国家, 其政体主要分为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又可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大约有四十多个国家把君主作为国家元首, 以世袭的方式把王位传给子孙后代, 君主的权力按照宪法规定, 受到一定限制, 这种政权组织形式的产生, 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相互妥协的结果。西方国家君主立宪制的形式是议会君主制, 议会处于主导地位, 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以英国、日本、泰国等为代表。而在民主共和制中, 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 并有一定任期, 其一是议会制共和制, 总统只拥有虚位, 无实权, 以意大利、德国等为代表;另一个是总统共和制, 政府和议会相互独立, 并且不能相互兼任职务, 总统选举产生政府, 政府对总统负责, 以美国、巴西、阿根廷为代表。
2.中西方国家结构形式的差异
(1) 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统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 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 充分发挥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中国基本上是中央集权型单一制, 但本着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的原则, 实行适度的地方分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2) 西方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
其一是由若干个各自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的邦联制, 如今的欧盟就是一个典型。另一个是联邦制国家权力是它的成员单位让予的, 由若干成员单位组成的联盟国家。除有联邦政府外, 其各组成部分还有自己的中央政府机关, 在对外关系上, 联邦是国际交往的主体, 但有的联邦国家还允许成员国有某些外交权, 如美国、俄罗斯、巴西等。
3.中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差异
(1) 中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并实行“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在这种政党制度下, 一党领导, 多党合作;一党执政, 多党参政;平等独立, 协商监督;结构多元, 目标一致。而这些特点, 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管理和协调。
(2) 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
一些西方国家实行的两党制, 是指在一个国家中, 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 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 是指一国内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 并不是说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内只存在两个执政党。一些西方国家实行的多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 多党并立, 各政党都可以依法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 这种政党制度导致的是:党派林立, 组阁困难, 政目不一和政局不稳的现实政治的困境。
(三) 外层意义上中西政治制度的差异
1. 中西方宪法的差异
(1) 中国的宪法制度。
中国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中国的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利益;国家建立健全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2) 西方国家的宪法制度。
西方国家宪法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 保护私有财产;法制;分权与制衡, 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等。西方的宪法制度充分保障财产权、平等权、自由权、参政权, 遵循的法律法规准则都进行明确的规定, 使一国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
2.中西选举制度的差异
在中国, 选举制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普通原则、平等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秘密投票原则、差额选举原则, 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 对人民负责, 受人民监督, 国有企业依法规定,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 实行民主管理;城市中的居民委员会以及农村居民委员会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不平等选举制度到形式上的平等选举制;从间选到直选;从自由投票制度到法制投票制;从公开投票制到秘密投票制。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遵循一定的选举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选举程序来达到赢得选举胜利的目的, 资产阶级控制议会, 乃至控制整个国家的基本环节。当然, 由于西方国家的国家性质, 资产阶级不仅通过财产从根本上控制选举, 从而控制国家政权, 而且还具有通过操纵有关选举成绩, 使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能够进入议会, 为其政治经济利益服务。
3.中西政府制度的差异
(1) 中国的政府制度。
从立法层面上讲, 中国的立法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 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权利代议机关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行为。从行政层面上讲, 最高称国家元首, 中国的称谓是主席, 再者以国务院为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行驶国家行政权。从司法层面上讲, 中国的司法制度主要包括侦查制度、检查制度、监狱制度、司法行政管理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等等。
(2) 西方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
立法上, 英国的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 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 而美国的国会则是行驶立法权的机关。行政上, 西方国家的国家元首设立的形成有个人元首制如英国、美国、法国等, 还有集体元首制, 如瑞士。英国设立内阁制政府, 行政机关由首相领导。在美国则是总统制政府, 政府对总统负责。司法制度上, 西方国家以司法独立、公平等为原则, 其法律体系又可根据情况划分为大陆法条成文法和英美法条判例法。
摘要: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管理形式, 是关于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 无论中国, 还是西方都有一套符合自己国情的制度形式, 分析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相同点和差异性, 不仅可以对中西方的政治制度有所掌握, 并且可以融会贯通, 汲取必要的精华, 使我国的政治制度成为更为完善的政治制度, 使之成为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制度模式。
关键词:政治制度,相同点,差异性
参考文献
[1]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7.中国政治制度史一 篇七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2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历史第9题) 1793年初,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此法国废除了君主制
B.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结束
C.这一事件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
D.君主制的幽灵并未因此在法国消失
答案:D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时, 要注意本题所涉及的时间, 这时的法国革命并未结束, 而正处于高潮阶段, 选项B不正确。而选项A说法太绝对, 在这之后, 出现了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还有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帝国。选项C也是不正确的, 法国督政府软弱腐败, 对内不能稳定政局, 对外不能抵抗反法联盟的干涉, 从而失去法国大多数人的支持, 这才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综上分析比较可知, 选项D最符合本题主旨。
变式练习1649年初,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此英国废除了君主制
B.这一事件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C.这一事件为英国政党形成创造了条件
D.君主制并未因此在英国消失
答案:D
解题技巧: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练习, 同样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时, 要注意本题所涉及的时间, 这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未结束, 正处在革命的高潮时期, 选项B不正确。而选项A说法太绝对, 在这之后, 还出现了查理二世复辟、詹姆士二世继位等, 选项A是错误的。选项C也是不正确的, 查理二世复辟后, 反攻倒算, 激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 政治斗争日益尖锐, 从而促使英国政坛发生分化, 政党开始形成。综上分析比较可知, 选项D最符合本题主旨。
示例2 (2012年高考四川文综卷第20题)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平等”原则的落实。这种落实的一个典型表现是
A.高度认同政党政治
B.不惜牺牲部分自由以保证平等
C.定期召开三级会议
D.通过三权分立以确立制衡原则
答案:B
解题技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解答时, 要注重对“平等”原则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分析。然后确定时间范围, 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选项C发生在大革命前, 其本身就是不平等的, 有封建等级的含义, 排除C项。大革命期间, 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和热月党人先后执政, 但其不是政党政治, 可排除A项。启蒙主义者虽主张三权分立, 但在整个大革命期间没有落实, 因此也可排除D项。法国大革命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就是《人权宣言》, 主张天赋人权, 确立了自由与平等的原则, 以确保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保障这些权利, 之后宪法的制定都以此为目标与任务。巴黎人民三次起义, 就是为了确保自己平等、自由的权利得到落实, 反对侵犯私有财产, 否定封建专制统治, 落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由以上分析可知, 选项B是正确的。
变式练习 (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20题) 法国大革命初期一首流行歌谣唱道:“把高个儿截短, 把矮个儿拉长……”这种呼声化为图景就成了上图所示漫画, 它表达的政治理念是
A.平等B.自由
C.人权D.博爱
答案:A
解题技巧:本题是示例2的变式练习, 同样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时, 要注意本题所涉及的材料“把高个儿截短, 把矮个儿拉长”, 这表明要实现平等。据此可知, 选项A是正确的。
示例3 (2012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15题)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 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 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 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答案:A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本题要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涵。此宪法规定, 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选举人, 然后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 这表明选项D错误, 排除;其规定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三权之间没有高低之分, 排除选项B;其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 排除选项C。最高法院执掌司法最高仲裁权, 拥有最高司法权以及解释权, 也就是拥有司法终审权。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 材料充分体现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
变式练习2006年11月16日南希·佩洛西就任美国众议院议长后, 引用前美国总统华盛顿告别演说的名言“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 要谨慎行事, 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 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 来告诫布什政府。这一名言强调的是
A.民主性原则B.司法独立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D.自由平等原则
答案:C
解题技巧:本题是示例3的变式练习, 同样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本题同样要注意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涵, 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示例4 (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21题) 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 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 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 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
答案:D
解题技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光荣革命”, 对“光荣革命”前后的一系列法律作比较。通过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与之前的法律相比较可知,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经法律程序不得拘捕任何人等, 排除选项B;不经议会同意, 国王不能征税、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 这表明国王无权筹集税款, 排除选项A;不经议会同意, 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 也就是无权招募军队, 排除选项C。通过比较可知, 相关法令对选项D所述未作明确规定。故正确答案为D项。
变式练习19世纪70年代, 英国的政治格局和政治走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
A.国王B.议会
C.代议制政府D.内阁会议
解题技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19世纪70年代”。内阁会议是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出现的, 排除选项D。19世纪70年代, 代议制政府形成, 其以首相为首, 开始拥有行政权、财政权、几乎全部的立法权, 真正掌握了国家实权, 故选项C为正确答案。而在“光荣革命”之后19世纪70年代之前这一时期, 通过一系列法律条文的制定, 议会拥有了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 此后走下坡路, 排除B项。国王只是“虚君”, 无实权, 排除A项。
【重点突破】
1.代议制度
(1)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概念:代议制又称议会制, 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产生于英国。由于这种制度代表了人类在政治民主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所以被欧美各国等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2)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 (1) 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议会由议员组成, 议员由普选产生, 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制。 (2) 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3) 都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也就是都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来出任总统或总理 (首相) , 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政府在执政期间都坚决服从本党的意志, 推行政策, 总统和总理都拥有巨大的权力。
(3)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代议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 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 在推动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
2.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
(1) 经济基础: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动力。
(2) 阶级基础:各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享有政治、经济权利。
(3) 思想基础: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 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上的、理论上的准备 (英国革命除外) 。
(4)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 。
两种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 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4.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
保守、温和、妥协和继承性构成了几个世纪以来英国民主政治进程的特色, 英国革命的直接目的与后果就是权利在国王和议会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英国用渐进改革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造。其工业革命后的政治发展历程,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争取民主的斗争历程。英国国王与上院都是世袭的产物, 没有多少实际权力, 但成为国家政治稳定的象征。英国是靠一点一点的改革改造了一个传统的政治体系, 使传统的外壳装进全新的内容。民主政治可以在完全古老的社会产生, 而且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度的母体。其做法就是保留传统形式, 而改变其实质内容, 用调整政治关系的办法把旧议会制度改变为现代宪政制度, 表现出制度上的继承性。
英国政体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 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 即政府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 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以代议制为基础, 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实行分权原则。而内阁又为英国政府的核心机构, 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内阁就要下台, 或者宣布解散议会, 重新进行选举。同时, 两党制与内阁制相结合。
5.明清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
明清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或决策机构, 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阁臣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一般无实权。明清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 它加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 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 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内阁是依法建立的中央机构, 是国家立法机关———议会组织的行政机构 (即政府) , 它只听命于议会, 而不听命于君主。君主只是国家元首的形式代表, 而行政权力在政府首脑———首相或总理的手上。
6.美、法、德体制
(1) 各自的特点:
美国民主政治:《独立宣言》表述了民主与自由权理论, 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式政治体制, 确认了联邦制度和联邦政府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原则, 形成了美国最基本的政治结构, 使美国成为资产阶级国家依法立国和分权制衡的典范, 比较有效地防范了权力膨胀和政治腐败。美国两党制的形成, 是与其独立之后整个政治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 是其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两党轮流执政格局的形成, 造就了美国政治稳定的局面。
法国民主政治:其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不是通过和平方式, 而是以革命、战争、政变方式进行的, 是在革命与反动的交替中完成的, 体现了一种不妥协的革命精神。其是西方多党制的典型, 特点是党派林立, 政局不稳, 倒阁频繁。在多党存在的条件下, 议会的议席由许多政党分别占有, 常常是几个政党结成联盟以构成多数, 从而组建多党联合政府, 这一直影响到现在。
德国民主政治: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但是君主是实, 立宪是虚。这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2) 异同:
相同点:政体类型: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背景: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本质:均为分权制衡的近代国家政治体制;结果:都以法律形式确立政体;影响:都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成果,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国体: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不同点:政体类型不同: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类型;具体内容不同。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原创) 1.英国“君权神授”的封建君主制终于走到尽头, 取而代之的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标志是
A.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B.1701年《王位继承法》的通过
C.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形成
D.内阁成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原创) 2.《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 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 而且视野拉得越长, 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A.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 建立了君主制共和国
B.实现了从传统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C.第三等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D.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原创) 3.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 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 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 一边是城市代表, 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材料中“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的政体是
A.君主立宪制B.帝国议会制
C.总统议会制D.总统共和制
(原创) 4.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相比, 最大的不同是
A.君主与阁臣关系B.组织结构
C.社会性质D.权力分配
(原创) 5.下面左图,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2007年6月27日正式向英国女王递交辞呈后, 向人们告别。右图, 同样来自英国执政党工党的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 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 并从女王手中接受御玺, 正式就任英国首相后向人们致敬。而关于英国女王、首相、内阁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名义的象征, “统而不治”
B.内阁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 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C.首相是下院多数党的领袖, 实际掌握着国家大权
D.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 首相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
(原创) 6.使美国成为资产阶级国家依法立国的典范的是
A.中央与地方分权
B.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C.总统共和制
D.民主、自由、平等
(原创) 7.从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轨迹来看, 不属于其民主政治特点的是
A.两党制与内阁制相结合
B.相对稳定的两党制构成
C.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D.有一部规定政治权利运作的最后、也是最高法则
(原创) 8.美国三权分立与英国三权分立的不同之处是
A.英国的三权由内阁行使, 美国的三权则由总统行使
B.英国的三权由议会控制, 美国的三权则由总统控制
C.英国的三权受国王牵制, 美国的三权则受议会牵制
D.英国的三权统一于议会, 美国的三权则是相互独立与牵制
(原创) 9.下列内容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有关内容的修正。由此可获得的正确信息不包括
A.通过对宪法的修正, 解决了美国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 也解决了种族矛盾
B.表明宪法制定者表现出少有的开明姿态, 后来者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予以修正
C.体现出宪法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D.正是由于宪法的适应性, 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使得一些问题得以在体制内解决
(原创) 10.中新网2012年6月13日电综合报道, 下图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为选战进行的“口水战”。罗姆尼12日抓住奥巴马就美国私营部门的言论不放, 攻击奥巴马并非一时口误, 而是脱离现实, 不识民间疾苦。对此, 以下不能说明的是
A.两党本质上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B.两党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两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
D.两党对垒, 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原创) 11.这是法国某一时期出现的一次辩论:“共和制存在着, 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 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 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要么是保守共和国, 要么就不要共和国”。这一辩论发生在
A.“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时期
B.“一票共和”时期
C.巴黎公社时期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
(原创) 12.法国1875年宪法被人称为“一票共和”, 它所规定的总统的权力与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总统的权力相同, 主要表现在
A.产生方式B.与众议院的关系
C.行政、军事权力D.与议会的关系
(改编) 13.仔细观察《拿破仑的加冕仪式》一图, 它说明了
A.恢复帝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拿破仑是值得称赞的英雄
C.法兰西共和制度的确立非常艰难
D.罗马教皇控制着当时的法国
(原创) 14.据报道, 备受关注的法国大选第一轮投票于当地时间 (2012年4月) 22日上午8时开始进行。截止到法国当地时间23日凌晨, 初步统计结果显示, 十位候选人中, 社会党总统候选人奥朗德与现任总统萨科齐分列前两位, 双双进入将于5月6日进行的第二轮投票角逐新一任法国总统。最后法国宪法委员会在10日确认并正式公布了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果, 代表左翼联盟的社会党候选人弗朗索瓦·奥朗德获得绝对多数选票, 战胜现任总统、右翼政党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尼古拉·萨科齐, 当选下一任法国总统。这一材料呈现的法国议会政治的特点有
(1) 党派众多 (2) 党派更换频繁 (3) 多党联合执政 (4) 总统由普选产生, 为国家权力中心
A. (1) (2) (3) B. (1) (2) (4)
C. (2) (3) (4) D. (1) (2) (3) (4)
(原创) 15.右图是法国社会党人奥朗德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七位总统的场景。如果按1875年宪法的规定, 以下不属于他的权力范围的是
A.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
B.对外宣战、媾和
C.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
D.缔结条约, 实行特赦
(改编) 16.保罗·肯尼迪说, 统一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 同东方帝国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他所说的德国是
A.极端沙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国家
B.有封建军事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
C.封建君主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D.工业高度发达的封建军事大帝国
(原创) 1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德国时说:“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 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 这些灾难的产生, 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产生的最重要因素是
A.容克贵族地主专制政权
B.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对国会负责
C.立法权属于帝国会议和联邦议会
D.内阁拥有绝对权力
(原创) 18.有史学家认为:“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度。”以下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
B.议会没有实权, 议员是俯首听命的“绵羊脑袋”
C.帝国宪法没有规定议会拥有立法权
D.皇帝可以召集和解散议会, 任命对自己负责的宰相执行政府决策
(原创) 19.有人说, “德意志帝国虽然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 但又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色彩”。其中体现资产阶级性质的是
A.皇帝有权任命直接对自己负责的宰相和政府官员
B.皇帝有创立法律之权
C.皇帝有权否决帝国议会通过的议案
D.立法权属于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改编) 20.美国债务僵局被打破前, 奥巴马政府坚持提高债务上限并在时限上跨过2012年11月, 以免大选前同国会继续讨价还价, 而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仅愿就短期提高债务上限的方案达成一致, 以图再次利用债务问题打击民主党的选情。双方互不相让, 长时间“死磕”。这表明
A.美国政府和国会没有共同的政治利益
B.美国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的内耗
C.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关系本质上是对抗性的
D.美国的政党制度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制衡的机制保障
(原创) 21.下面关于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政体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A.英国是议会制君主制, 君主是虚, 议会是实
B.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君主是实, 议会是虚, 宰相也是虚
C.美国是总统共和制, 总统权力很大
D.法国是议会共和制, 议会掌握实际权力
(原创) 22.近代欧美国家在承接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公民民主与法制历史传统的基础上, 进一步构建了两大政体 (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共和制) 。其基本原则是
A.自由,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平等, 天赋人权
C.民主, 人民拥有普选权
D.分权制衡
(原创) 23.关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否定并取代了封建君主专制, 从此资产阶级控制了政权
B.人民群众享受了一定的权利与自由, 并在选举中逐渐成熟起来
C.它成为自由、民主与平等的化身
D.资产阶级通过立法权和议会将其意志上升为国民的普遍意志
(原创) 24.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多种形式。对此,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国家元首直接控制议会, 不对议会负责
B.总统是国家元首, 政府由议会产生, 对议会负责
C.国家元首、总理都由人民间接选举产生, 都对人民负责
D.国家元首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 直接组织和领导政府
(原创) 25.近现代欧美国家的政党制度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国家权力、维护统治的工具。不能正确反映其政党制度本质的是
A.欧美国家的政党都是不同集团利益的代表者
B.欧美国家的政党都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 直接对人民负责
C.欧美国家的政党都以取得政权, 保持和行使权力为主要目的
D.欧美国家政党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参加选举, 争夺议会议席和行政首脑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 其中第26题15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7分, 共50分)
(原创) 26.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未经国会同意, 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 为非法权力。”“凡未经国会准许, 借口国王特权, 为国王而征收, 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 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 皆为非法。”……“除经国会同意外, 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 皆属违法。”
———引自英国《权利法案》
(1) 英国《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作了哪些规定? (2分) 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与传统的君主制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1分)
材料二1773年, 北美殖民地人民说, 他们只和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富兰克林认为, 根据人民的普遍心理, 只有国王才是北美的主权权威者。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则历数了英王的25条大罪, 将其称为“专制君主”。
(2) 1773年, 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什么只承认“和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从当时英国政治体制的角度加以分析。 (2分)
材料三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 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 越需要受到特别限制, 因为愈是远离被统治者的政府愈有可能滥用职权, 耍阴谋诡计, 陷入腐化堕落的地步。
———[美]詹姆斯·罗伯逊
(3) 1787年宪法规定构建了什么样的权力结构? (2分) 请指出它的作用。 (1分)
材料四右图是1792年法国马赛义勇军开始传唱的歌曲, 后被定为国歌。
(4) 你认为《马赛曲》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1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法国大革命期间集中体现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文献是什么。 (1分) 这一文献对法国民主政治的确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材料五从《权利法案》到《人权宣言》, 再到美国1787年宪法, 西方民主政治制度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经历了数百年历史。而中国经历了数千年封建专制社会, 到辛亥革命才结束君主专制, 开始向政治民主化迈进。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才得到发展,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 中国民主与法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而这一过程, 才经历了不到百年的历史。
(5) 从世界政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来看, 它的发展体现了哪些特点? (2分)
(6) 你认为认识和评价政治文明进程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1分)
(原创) 27. (18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 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引自《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二“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为国之元首, 总揽统治权, 并依此宪法之条规行使之。”“天皇裁可法律, 命公布执行。”“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天皇统率陆海军。”“天皇宣战、媾和及缔结各种条约。”
———引自《日本帝国宪法》
(1) 结合材料一、二, 试比较当时德国和日本政治体制的相同点。 (2分)
材料三根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 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众议院议员通过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 并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 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 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总统的命令须经其任命的各内阁部长副署。
(2) 有的同学认为材料一、二所涉及的政体有效, 而有的同学认为材料三法国的政体更加有效。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1分) 请说明理由。 (1分)
材料四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 清王朝公布《钦定宪法大纲》。它强调君上大权, 首先肯定了君主的神圣不可侵犯, 进而规定了君权的至高无上———从内政到外交, 从军事、政治、经济到司法、立法等。皇帝有颁行法律、召集解散议院、统率军队、总揽司法等大权;对“臣民”则规定必须负纳税、当兵、遵守法律等义务, 给予一些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 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方可享受。章太炎说这个《钦定宪法大纲》大部分抄袭于日本, 其目的一不为民, 二不为国, 只是尊崇皇室而已, 不过是清王朝垂死挣扎的表现。
(3) 材料四中章太炎的观点是否正确? (1分) 请说明理由。 (2分)
材料五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 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 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 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 而是一代人。
———引自N·佩弗《远东》
(4) 这种政体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过怎样的痕迹? (1分) 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 而是一代人”, 你是怎么理解的? (2分)
(5) 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实现民主政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分)
(6) 辛亥革命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各有什么变化? (2分) 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分)
(7) 与西方国家相比,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分)
(原创) 28. (17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民主制全盛时期国家的政权组织图
(1) 标志着真正开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化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1分) 雅典民主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2分)
材料二罗马法的发展与演变示意图
自然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
(2) 成为罗马成文法起点的是哪部法律的颁布? (1分) 罗马法有何作用与影响? (2分)
材料三1688年“光荣革命”中, 国王是被议会请来的, 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再是神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借当时的有利形势, 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 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18世纪之后, 英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 实权又逐步转至内阁。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在英国逐渐确立起来。经过19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和政党制度的发展, 使英国民主政治制度化。……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变革制度的基本原则全部确立起来。内阁制度的形成, 剥夺了英王手中唯一拥有的行政权, 它标志着英国议会君主制度臻于完善。
———引自《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3) 根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3分)
材料四1777年11月, 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 开始确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 各个州共同组成美利坚合众国, 各州“为共同防御, 保障自由和相互的公共福利”而加入这个“彼此友好的巩固同盟”, 中央权力来源于州权力。
2. 邦联政府负责:宣战、媾和、派遣使节和订立条约等外交事务……处理各州之间的纠纷……
3. 各个州保持其“主权、自由和独立”, 邦联政府不得干涉。
材料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而各州的权力是保留的。但是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 并采用“列举权力”的形式规定了联邦的一系列权力。……同时宪法又以“保留权力”的形式, 规定一切未经列举的权力均属于州, 州保留的权力主要指处理本州范围内部事务的权力……州与州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联邦宪法是全国最高的法律, 任何州的宪法和法律都必须服从联邦宪法, 不得与联邦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4) 依据材料四、五, 指出“州”的地位是怎样演变的? (1分) 这体现了美国议会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2分)
(5) 从材料四到材料五, 美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 (1分)
材料六1789年开始的法国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权,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更深入的革命则宣布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 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并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过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的复辟, 直到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 法国共产生了十二部宪法、两个帝国、一个工人政权和五个共和国。
———引自《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6) 依据材料六,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法国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2分)
(7)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上述材料, 你从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A 4.C 5.D 6.B 7.A8.D 9.A 10.B 11.A 12.C 13.C 14.D15.B 16.B 17.A 18.C 19.D 20.B 21.B22.D 23.C 24.C 25.B
二、非选择题
26. (15分) (1) 规定:国王无权废法律, 无权征税, 无权征募军队。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区别:议会和法律的地位高于王权。 (1分)
(2) 原因: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英王“统而不治”;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集中指向英国议会;北美人民实际上不承认英国殖民统治权。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3) 结构:中央政府的三权分立和互相制约, 中央集中财政、外交和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 同时各州保持一定的自治地位, 美国的联邦制是地方也有一定权力的中央集权制度, 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作用:美国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成为真正统一的国家, 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应对外来威胁。 (1分, 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4) 时代精神:体现了法国人民为反对专制暴政、争取民主权利、争取自由而勇于斗争、勇于献身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 (1分) 文献:《人权宣言》。 (1分) 影响:宣言确立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王权;为法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5) 特点: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民主取代专制, 法治取代人治;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6) 依据: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分)
27. (18分) (1) 相同点: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皇帝 (或天皇) 握有实权, 控制议会, 且为世袭。 (2分)
(2) 观点及理由:第一种:德日君主立宪制有效, 有利于国家发展、强大。 (2分) 第二种:法国的议会共和制更加有效, 有利于促进法国民主化进程。 (2分) (任选一种作答)
(3) 第一种:正确。 (1分) 理由:《钦定宪法大纲》强调君权至上, 皇权专制严重;人民权利少义务多, 说明《钦定宪法大纲》只为君不为民。 (2分) 第二种:不正确。 (1分) 理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皇权, 本身就体现法律至上的精神;也规定了人民有一定的权利。 (2分) (任选一种作答)
(4) 痕迹:辛亥革命后, 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 (1分) 理解: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 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失败了。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 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2分)
(5) 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封建王朝和军阀的专制统治,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破坏, 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落后保守的封建思想观念。
(6) 辛亥革命后, 中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1分) 原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1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分) 原因: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义统治,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分)
(7) 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2分)
28. (17分) (1) 梭伦改革。 (1分) 特征:主权在民;定期选举官吏, 轮番执政;权力制约, 公民对官吏的监督与制约;法律至上。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2) 《十二铜表法》。 (1分) 作用:较好地调节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 巩固了罗马政权, 有利于罗马社会发展、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与民族融合。 (1分) 影响: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具有永恒的价值。 (1分)
(3) 特点:通过革命, 使权力在国王和议会之间得到重新分配;通过一点一点的改革改造了英国传统的政治体系, 使传统的政治体系装进了全新的内容, 使其民主政治制度具有继承性的同时又具有发展性, 保留了传统形式而又改变了其实质内容。 (3分)
(4) 演变:“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 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 但始终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 (1分) 特点: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又给各州保留了很大的自主权;实行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2分)
(5) 变化:从《邦联条例》下的一个松散的、众多主权州之间的联盟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 (1分)
(6) 特点:法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不是通过和平方式, 而是以革命、战争、政变方式不断推进的, 是在革命与反动的交替中完成的。 (2分)
(7) 特点及启示: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是在继承与发展、创新中向前推进的;西方各国都根据自己的国情不断改进、发展自己的民主政治制度;其民主政治的建立及不同的发展模式, 是与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相适应的。 (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中国政治制度史一】推荐阅读: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笔记08-22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要点07-10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大题答案09-13
中国形势与政治06-2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06-24
中国的地缘政治现状08-26
论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08-01
历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分数07-26
中国政治思想史练习题07-06
中国政治思想史选择题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