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倍反思

2024-07-24

第五单元倍反思(共14篇)(共14篇)

1.第五单元倍反思 篇一

本节课主要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倍的含义,并帮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使新旧知识联系的更加紧密,使他们加深对倍的认识。由于倍的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导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得东西,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情境贯穿整节课的教学。

对于第二个重点,我先提出问题: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引导学生根据图中对的已知条件把2朵蓝花和8朵红花分行排列,并按照此前的样子,试着把这些花2朵2朵的圈一圈。然后引发他们思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要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可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明确。

总之,本节课比较抽象,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的形成倍的概念。

2.第五单元倍反思 篇二

一、问题的提出

“倍”概念是小学数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 建立正确的“倍”概念, 是解答有关“倍”的应用题的基础与关键。“倍”概念同时也是一个起始概念。这一概念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 下位知识是有关“倍”数的三类应用题。而除法、分数、百分数、比这些知识分散在不同的年级, 这些知识都与“倍”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教师眼中的“倍”

怎样建立“倍”概念?有的教师认为用“几个几”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也有教师希望在“份”的基础上建立“倍”概念。还有教师认为不管怎样去讲授, 一定要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倍”的模型, 不要见倍就乘。不同年级的教师对“倍”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

2. 学生眼中的“倍”

没学“倍”的学生对“倍”的概念很茫然。学完“倍”的学生认为倍就是乘。当问及二年级学生“倍”在解题过程中是否有用时, 学生认为“有时候有用”。再追问生活中“倍”的问题时, 能回答出来的学生少之又少。这就是学生眼里的“倍”, 从学生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倍”概念的认识有所欠缺。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倍”概念知识教学进行研究:什么是“倍”, 学生对“倍”的认知水平以及关于“倍”概念的教学对策。

二、什么是“倍”

1.“倍”的定义

“倍”的概念实质上体现了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关系, 它是建立在乘法概念基础上的, 是在实际教学中从“几个几”逐步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倍”的概念更多地应用在解决问题方面, 在解决有关倍、分数、百分数、比的实际问题时强调的是比较关系。比较的关键是确定标准, 将标准量看作一个单位, 通过确定比较量有几个单位或者是几分之几个单位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倍比关系。在比较中“比较量”除以“标准量”等于“比率”, 这是比较量和标准量的基本数量关系。围绕着这一关系还存在着两个变式, 一个是“标准量”乘“比率”等于“比较量”, 另一个是“比较量”除以“比率”等于“标准量”。因此, 笔者认为“倍”表示的是两个数的比率, 描述的是两个数量间一种比的关系。带着这样的一些思考, 笔者对人教版教材进行了梳理。

2. 教材梳理

(1) “倍”的认识

“倍”的第一次呈现是在人教版二上第六单元“表内乘法 (二) ”, 在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后学习“倍”。

“倍”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陌生的。“倍”的第一次呈现实际上是对乘法结构的一次处理, 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 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在这样的基础上去认识“倍”这个名词, 去理解“倍”的意思, 学生是以乘法为认识的载体, 是在“几个几”的基础上理解和认识“倍”这个概念的。

“倍”的第二次呈现是在人教版二下学生学习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后, 安排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除法应用题。

学生学习到这里时, 已经开始认识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核心结构, 是真正的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 即用其中的一个量作为标准, 另一个量包含了几个标准量就是标准量的几倍。

通过对前面教材的梳理, 笔者有了一种设想, 在后续的学习中会出现“求一倍量”的教学。但是人教版教材在二下安排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后, 对“倍”的知识就不再研究了, 教材上没有专门设计“求一倍量”的例题, 只是在三年级下安排了一道练习。

通过梳理苏教版、西师版教材, 笔者发现这两个版本的教材也没有专门设计“求一倍量”的例题。这是编写者的有意为之。那么编写者为什么这样考虑呢, 是不是这部分内容学生不用学就会了?为此笔者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展开了调查研究。

调研发现:单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 倍数关系和份总关系在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是一乘两除的模型。教材中对于份总关系的研究提供的素材很多, 学生在遇到求一倍量的问题时可以借助份总关系的模型以及除法的意义和倍数的三量关系来解决。就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说, 学生没有太大的困难。编者可能基于这个角度考虑, 没有将“求一倍量”的例题编入教材。

但笔者认为从比较关系的角度来看, 加入“求一倍量”的学习很有必要。从高年级学生的情况来看, 学生进入高年级后, 学习分数、百分数、比等应用问题时就存在一定困难, 错误较多, 主要表现在找不准比较的“标准”, 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比较的方法。

(2) “倍”与分数、百分数、比的关系

“倍”概念的后续学习还有分数、百分数、比的概念, 与“倍”的概念有着密切联系。

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 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分数可以表示率也可以表示量。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就在于, 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并且只表示率。在小学阶段, 一般当商大于1时, 习惯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多少倍, 而当商小于1时, 习惯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比也是两个数量之间进行比较, 比的前项与后项之间存在着的关系就是倍数关系。因此, 笔者认为分数、百分数、比都是对整数“倍”的扩展, 其本质是“倍”的概念, 所以“倍”概念的建立至关重要。

(3) 不同版本“倍”的出现形式

在梳理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 人教、苏教两套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倍”都有四种外显的形式, 可以将它称为对“倍”的认识的四种表征, 即情境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和算式表征。学生可以从以上四种表征入手, 学习“倍”的概念。

3.“倍”的核心思想

“倍”概念实质上体现了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关系, 所以“比较”就是“倍”概念的核心思想。那么, 什么是比较呢?通过收集查看相关的资料, 可得出:比较是确定有关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数学中的比较是多方面的, 包括量的大小比较、结构和关系比较、数学性质比较等。在小学阶段涉及的主要是量的大小比较、结构和关系的比较。

比较关系从知识点的角度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见图1) :首先是一年级出现的相差关系;之后是二年级开始出现的倍比关系 (倍) ;再往后是高年级出现的比率关系 (分数、百分数、比) 。

从比较的方法上来看, 相差关系是两个量之间在“比多比少”;倍比关系是两个量之间用其中一个量作为标准, 另一个量包含了几个它就是它的几倍。比较中的关键是要确定标准, 其次就要把“比较量”按照“标准”去分。在高年级的比率关系中出现了比较量小于标准量的情况, 这时也就出现了分率。只有当学生清楚地了解了比较的核心、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步骤时才能真正理解“倍”的概念, 真正体会到比较中“标准”的价值。

三、学生认知情况研究

为了了解学生对“倍”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 依据四种表征方式 (情境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算式表征) , 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前期的调研与分析。

通过对三年级学生的前测发现:

首先, 学生对于“倍”这一概念的认识, 在四种表征形式中对算式表征的使用的正确率最高, 而用图形表征的正确率最低。图形本应是最具体生动的, 最能够直观体现“倍”概念的形式, 那为什么这种表征的正确率却最低呢?这表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注重了对算式的训练, 而忽视了对“倍”的本质概念的教学。

其次, 从情境表征向其他表征转换的正确率比较高, 而从其他表征返回到情境表征就比较困难了, 学生的正确率较低。因此,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联系的理解, 从多种角度认识“倍概念”, 达成对“倍”的深度认知。

最后, 从学生的错误中不难发现, 多数出错的学生对于一倍数、倍数和几倍数三量的关系不是很清楚, 他们不能够用正确的比较方法找出标准量和比较量, 更别提用图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综上所述, “倍”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个数学中的概念、抽象的概念, “倍”概念建立的过程缺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调研中发现, 在建立“倍”的概念过程中, 数量及其他客观因素影响了学生对“倍”概念的建立与理解;在现有教材的编排下建立“倍”的概念, 容易使学生形成见“倍”就乘的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倍”的概念的掌握不够牢固。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 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 因此对“倍”的再认识以及整个知识单元概念的建立需要常抓不懈。

四、思考与建议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们该如何结合绿色课堂理念设计“倍的再认识”的课堂教学呢?

(1) 通过对学生的前期调研与教材梳理, 不难发现, 学生的“会”其实不是真的“会”。学生并不是真正的对三量关系有感受, 也不能正确地用图示表示三量关系。所以, 从比较关系的角度对“倍”这一抽象概念进行再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2) 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教学设计时, 应该充分利用多种表征之间的转化, 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去认识“倍”, 以达成他们对“倍”的深度理解。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确定“标准”的重要性, 并感受到“标准”就像一把尺子, 用这把尺子去衡量“比较量”, 从而深刻地理解三量关系, 为今后学习分数、百分数等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

3.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篇三

本单元是以“如何长大”为主题的开放单元.共有5篇课文,《我多想去看那看》、《平平搭积木》、《自己去吧》这三篇课文激发了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和从小就要关心他人,树立自立的思想,不依赖别人的思想感情。《雨点儿》、《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使学生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密切关系.学会认真观察。教学中,我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从学校到社会的拓展与延伸。

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时,利用北京的一些名胜古迹图片,优美风景图片着手,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通过让学生观看升旗仪式视频,从感官上理解“壮观”。课后鼓励学生搜集有关北京的资料和图片,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平平搭积木》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课文以小见大,从搭积木生发开去,揭示了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品质。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字和朗读课文,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懂得课文包含的道理。经过几个月的教学,我深知自己在识字教学这一块上较为薄弱,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花了较多的时间来集体交流识字方法。我鼓励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他们似乎有了兴致。当李俊铭说他记住了呢字,“口、尼 →呢”时,大家都想起了《日月明》中会意字的表述方法,很自然的,其他同学也快速采用了拆分的方法识字“门、日→ 间”;“此、二 →些”;“人、主 →住”。我不能和孩子们说这种方法没有和字本身的意思结合起来,和《日月明》中会意字的识记方法不同。大家能这样拆开来记已经不错了,甚至在将来还可以顺势引导他们对于形声字的认识,不是很意外的收获吗?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自渎、选代表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师生比赛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到:平平搭了四间房,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一间给奶奶和自己住;一间给爸爸妈妈住;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他还要搭许多的子,给大家住。此外在情境图的帮助下,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又感悟除了奶奶的话要用亲切、疑问的语气来读。而多种形式地朗读后,学生还感悟出了平平是个心中有他人,善良聪明的好孩子。

4.五下第五单元 整组上课反思 篇四

第五单元共有3篇课文,分别是13课《我的老师》、14课《傻二哥》、15课《童年的小花狗》。看到这三篇课文的瞬间,我就萌生了整组一起上的想法。因为像这类写人的文章我操作起来还是比较顺手的,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容易学习。

教学目标如下:学习生字词,特别是有些现在用得不多的词,如“吆喝、卜问吉凶、傻灵傻灵”等的理解;学习写人的方法,穿插叙事的方法指导;感受三篇课文中三个人物的主要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学习仿写人物片段与整篇文章的写作。没课时的学习任务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学习单元导读“过去的时光,快乐的童年,都成为美好的记忆。敬爱的老师,亲爱的朋友,慈爱的长辈,让我们永远难忘。学习本单元课文,抓住印象最深的情景和人物,学习写人叙事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明白本单元我们共同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是写人的文章,13课回忆自己的小学老师,14课写卖药糖的傻二哥,15课写卖小玩意的王大爷,三个人物身份不同,个性不同,表现的方式也不同,但都写出了人物的善良,否则不可能多年后还记得那么清晰。于是把三篇课文读完后,完成课后练习二:13课——课文是通过几件事来写蔡老师的?详写了什么事?表达的什么情感?14课——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傻二哥的?为什么说他“傻灵傻灵”的?15课——说一说,王大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二基本上都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层次的。通过问题的思考与整理,学生很快把握了每篇课文的主要表达方法:13课——7件事表现蔡老师的温柔美丽善良,14课——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等突出“傻灵傻灵”,15课——一件具体的事表现王大爷的善良慈爱。内容弄清除了,文章的层次自然也就出来。三篇一起把握内容,学生觉得原来写人的文章都有一定的规律,没什么难的,他们有方法可依。如果每单元的课文都能够这样有规律地安排,老师有意识地对学生展开训练,不愁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提高。

第二课时:学习13课,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表达的技巧。首先让学生对照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自读课文,看看运用了哪些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事写人、侧面烘托)。

交流中,学生找到了人文的外貌描写,在第二自然段:“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课前备课中还没想到这个,当学生提到这句外貌描写时,脑海中顿时对作家魏巍钦佩不已。什么叫抓住人物特点写?无需多言,扣住一点,人物的形象就出来了。试想:一块榆钱大小的黑痣,放在现在一个年轻姑娘的嘴角边,美么?可在作者的眼里,老师是温柔美丽的,无疑印证了“因为温柔才美丽”。

关于动作神态描写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样一件小事中的动作描写,学生抓住了“好像”“落”“轻轻地”“敲”,体会到了老师并没有存心要打我们,所以动作才这样轻。关于以事写人,引导学生区分详写略写以及为什么详写,详写“我”与同学的纠纷,把矛盾的前因后果介绍得清清楚楚,让学生明白交代事件背景的重要性,明白心灵的伤害远胜过身体的伤痛,明白抚慰心灵对孩子成长的关键性。

因为整篇文章透着浓浓的对老师的感恩、怀念,其他的无需多费唇舌,带着感情好好地读出来,自然也领悟了作者的那份感念之情。第三课时:学习14课,重点琢磨文章怎样通过细致的描写把人物写活。首先让学生重温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的句子,再找到作者的评价词——讲究。(“他的吆喝就很讲究”、“斜背着一个很讲究的大玻璃瓶子”)引导学生从讲究入手,结合具体的描写,层层感受傻二哥做事认真负责、乐观积极、勤劳聪明的特点。

外貌描写的学习中,他们对比现在的小摊贩的形象,理解到傻二哥热爱工作、对顾客负责的那股傻劲儿(讲究劲儿)。

语言描写的学习中,学生各种形式的表演读,充分感受到了傻二哥的聪明肯钻研的傻劲儿(讲究劲儿),在学生创编吆喝中,进一步领会到了他的聪明劲儿。

动作描写的学习中,学生直接说出了,如果是自己,根本就不是冲着糖去,就是看傻二哥表演的,他吆喝前的准备动作那么夸张,吆喝一套一套,都能让人感受到这么一个热爱生活的、聪明善良、做事认真的傻二哥。引导学生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引导仿写。

第四课时:学习15课,充分感受王大爷慈爱、善良、勤劳的手艺人形象。课文虽然是为了表现王大爷对“我”的关爱,但花费了很多笔墨描述“我”对小花狗的喜爱,这其实也是为后来“偷”小花狗作铺陈,有了13课的学习,再学习这里时,学生会觉得很简单清晰。重点探讨上门道歉时,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把人物的转述句变成直述的形式,从中感受王大爷的慈爱。

15课还有需要好好感受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主要是“我”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

第五、六课时:完成课后其他的练习,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生字的纠正巩固练习;仿写文章交流分享

5.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篇五

第五单元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组织专题,重点是把如何回报父母和去感受人间真爱相结合起来,体会“爱与真情”的真正含义:《可贵的沉默》启发孩子们懂得如何去回报父母的爱,在接受爱的同时更要回报爱;《她是我的朋友》中,小男孩误以为献血会死,但是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还是毅然掩饰自己的痛苦和害怕,从而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七颗钻石》中,爱心使空木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变化,带来了种种奇迹;《妈妈的账单》中,小彼得向母亲索取劳动报酬,又在无私奉献的母爱面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在《可贵的沉默》中,重点指导体会文中“这极为珍贵的东西会是什么呢”;在文中,还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爱更要回报爱。

在《她是我的朋友》中,重点指导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的表情、动作的句子,去体会人物的心理,从而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就是要为他人着想。联系上下文想想医生说了什么话来安慰阮恒?引导理解阮恒内心的痛苦是在于他缺乏献血的知识,误以为献血会死等情况,医生的话是很有针对性的,这恰也表明了阮恒的勇敢和无私助人。

《七颗钻石》中,重点指导理解课文内容,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力量,感知童话的丰富想象力,让学生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妈妈的账单》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需解决阅读提示中的要求即可,让学生先自学、再在小组讨论、全班汇报、教师总结的顺序完成。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给我们安排了四篇课文,同时了解和掌握简单的说明方法。《太阳》是采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有关知识,说明了太阳远、大、热三个特点;《月球之谜》紧扣谜字,把与月球相关的若干不解之谜讲出来,采用了对比、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是通过作者的一次上网经历来介绍互联网的相关知识;《果园机器人》的特性是随果园生产的需要一步步体现出来。

《太阳》中,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又是怎样写出来的?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月球之谜》中,重点指导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另外,文章结尾处的省略号是表示话还没有说完。最后,在课后让学生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重点指导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从而激发学生对网络和科技的兴趣。

《果园机器人》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说说文中果园机器人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特点?交流你了解的机器人的资料,激发兴趣。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有关机器人的资料。

6.第五单元自测题 篇六

一、基础练兵场 (22 分)

1.读语段,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4 分)

被誉为“最美运河岸线”的泗阳运河风光带, 绿树掩映, 芳草如yīn () 。 景观石, 形态各异, 趣味盎然。 入夜的运河风光带, 则更多了一些静mì () , 远处的 () 虹灯倒映在水中, 波光 () 滟, 五彩斑斓, 魅力迷人。

2.下列句子中, 加点成语使用的一项是 () 。 (4分)

A.近年来, 我县一直秉承 “精细”“精致”“精品”的建设理念, 彰显 “水清”“林荫”“花香”的城市特色, 打造生态、精致、宜居的苏北最美县城。

B.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后, 江北到处是的城市建设场景。

C.整日待在学校, 整天过着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 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早已是的事情!

D.迎宾大道南侧高高低低的树木, 博物馆就坐落在这片绿树浓荫之中。

3.下面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表述的一项是 () 。 (4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个英雄战士谱写的一曲英雄主义赞歌。

B.朱赫来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领导人。

C.保尔与朱赫来一起逃跑, 由于维克多的告密, 朱赫来被投进了监牢。

D.谢廖沙是保尔年少时的朋友, 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了。

4.下面这段话中的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请指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4 分)

为进一步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 满足群众的出行需要, 提升泗阳人民的幸福感, 10 月22 日下午, ①我县举行公共自行车投放启动仪式。是否采用“绿色、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 已成为人们一种时尚追求。自行车作为环保、便捷的交通工具, 不仅没有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所替代, 反而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此次投入使用的公共自行车, 将成为我县城区靓丽的又一道风景线。

(1) 第___句有语病, 修改意见是:___________

(2) 第________句有语病, 修改意见是: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完成任务。 (6 分)

【材料一 】央视前主持人柴静自费拍摄纪录片 《穹顶之下 》, 一经播出, 短短的时间内就点击量过亿, 同时也得到了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的高度赞扬。 频发的雾霾似乎已经让公众麻木不仁, 然而这则纪录片却再次刺痛人心, 引发了人们对雾霾的危害、来源及其治理方法的深层次关注。

【材料二】

【材料三 】空气质量指数 (AQI) 共分六级, 从一级优、二级良、三级轻度污染、四级中度污染, 直至五级重度污染、 六级严重污染。 相对应的空气污染指数划分为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 和大于300 六档。 如果主要大气污染物是颗粒物, 则雾霾天气下细颗粒物浓度越高, 相应的AQI值越高, 空气质量越差。

下面是抽样统计泗阳县3 月1 日-3 月31 日共计31 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1)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 请简要写出你的发现。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假如你是全国“最适宜居住县城”评选活动的专家评委, 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 对泗阳县的空气质量状况写出鉴定结论。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精品屋 (38 分)

(一) 阅读古诗, 回答6~7 题。 (5 分)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 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 金粟①初开晓更清。

注释:①金粟:形容菊花色泽金黄, 形态娇小。

6.这首诗表现了菊花的什么特点?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诗歌内容, 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做简要赏析。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文言文, 完成8~11 题。 (14 分)

【甲】

治水之法, 既不可执一, 泥于掌故, 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 流有缓急, 潴有浅深, 势有曲直, 非相度不得其情, 非咨询不穷其致,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 布袍缓带, 冒雨冲风,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亲给钱粮, 不扣一厘, 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 计利而忘义, 远嫌而避怨,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选自《履园丛话·水学》)

【乙】

海瑞, 字汝贤, 琼山人。 举乡试, 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 布袍脱粟①, 令老仆艺②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 市肉二斤矣。 ”宗宪子过淳安, 怒驿吏, 倒悬之。 瑞曰:“囊胡公按部③, 令所过毋供张④。 今其行装盛, 必非胡公子。 ”发橐⑤金数千, 纳之库, 驰告宗宪, 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①布袍脱粟:穿粗布的衣服, 吃粗粮糙米。 ②艺:种植。 ③按部:巡查部属。 ④供张:奉献招待, 意思是铺张浪费。 ⑤橐:袋。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4 分)

(1) 必如是而后事可也 () (2) 嫌而避怨 ()

(3) 肉二斤矣 () (4) 驿吏 ()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亲劳胼胝。

____________________

(2) 驰告宗宪, 宗宪无以罪。

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文中引用海瑞事迹的作用是什么?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文中海瑞的形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12~14 题。 (8 分)

都市精灵 (节选)

舒乙

①其实, 每座城市都应该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 而且形成传统, 是它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②以鸟来说, 麻雀、老鸹、燕子, 是北京的最大众化的鸟类, 多少年来, 它们都陪伴着北京人生活, 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中伙伴。 如今, 老鸹和燕子在北京已经很稀有了, 麻雀经过大围剿也元气大伤, 都构不成北京的景致了, 实在是非常的可惜。

③我很羡慕春城昆明, 近年来那里每年春节前后都有成千上万只红嘴鸥由西伯利亚飞来过冬, 成了昆明人的一大骄傲, 年年都有电视报道。

④我佩服上海人, 他们开始在城市广场上放养鸽子, 绿草地上漫步着白白胖胖的大鸽子, 小孩子们伸着小胖手给大鸽子喂食, 多可爱!

⑤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现代大都市都有自己的都市动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 美国的许多城市可以称得上是小松鼠王国, 或者野鸭子王国, 或者鹿的王国。 旧金山是最有代表性的, 简直是个海兽海鸟城。海滨饭馆都把临海的座位当成一等雅座来招待顾客, 甚至搭起高高的木板大看台, 可以登高检阅。 靠近金门大桥则有一处观海鸟的胜地, 太平洋海湾中有三个小岩石孤岛, 栖息着上万只大嘴鹈鹕、鱼鹰、海鸥。 只要鱼群一到, 这上万只大海鸟便一起腾空, 作低空滑翔, 然后, 一抿翅膀, 像炸弹一样, 射入水中, 百发百中, 钻出水面时, 嘴中必有活蹦鲜灵的鱼。 这个地方每逢节假日, 能引来成千上万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 他们一看就是好几个钟头。 看海兽, 看海鸟, 便成了旧金山人的传统节目和一大享受, 位置排得很靠前, 和上博物馆有着差不多同等的崇高地位。

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 因为同在一个蓝天之下, 同饮一江水, 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 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 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 这么看来, 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未必是好事。换句话说, 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 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 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 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⑦如此说来, “孤城寡人”并不正常, 虽然, 已经司空见惯, 习以为常了, 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 加点的“居然”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13.北京城内的“精灵”和国内外其他城市的“精灵”的生存状况有什么不同? 从选文看,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 说说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15~17 题。 (11 分)

种植出来的桥梁

陈亦权

①如果问你, 桥梁是怎么来的? 你肯定会回答:建造的呀! 其实, 这个答案是不全面的, 因为你肯定不知道,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桥梁是种植出来的, 它就是乞拉朋齐的树根桥!

②乞拉朋齐位于印度东北部的梅加拉亚邦, 坐落在布拉马普特拉河南侧。 这是一片著名的洼地, 降雨量居世界首位。 由于地处山区, 所以如此强的降雨量并未使乞拉朋齐地区形成一片湖泊, 而是形成了一片石、泥、水三者共存的沼泽地, 河流纵横交织, 错综复杂。

③有人就会有交通, 凡是有交通, 就会有路, 凡是有路, 就肯定会遇到河流, 遇到河流怎么办? 造桥呀!

④但是, 造桥对于乞拉朋齐人来说, 显然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因为当地地理环境复杂, 工程技术落后, 正常的造桥流程很难实现, 更何况雨季期间河水泛滥, 要造一座久冲不毁的桥梁更是难上加难。

⑤不过, 这没有困住乞拉朋齐人出行的脚步, 他们注意到当地有一种名叫印度榕的植物, 具有非常发达的次生根和侧根系统, 其侧根半径可以延伸数十米之远。 所以, 乞拉朋齐人要想到河的对岸去, 他们就会先看看河边有没有印度榕。 如果有的话, 就想办法牵引侧根往河对岸生长, 如果没有的话, 就种上两棵再做牵引。

⑥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但是理解起来并不难!在河边种上印度榕之后, 他们会用挖成中空的槟榔树干横跨在河上方, 然后引导印度榕的树根往中空的槟榔树里生长, 长啊长, 根系就长到了河对岸, 遇到了河对岸的土壤, 次生根就扎根了, 河两岸也就真正连接起来了。印度榕的根系又发达又牢固, 一座普通的树根桥足以承载50 个成年人同时通行, 走在上面丝毫也不用担心会有坍塌的危险。

⑦当然, 这还只是一个雏形。为了防止桥面湿滑, 当地人还会在桥面上铺上泥土和石板或木板, 既能促进树根继续生长, 又能增加桥梁的牢固程度。 如果是在比较宽的河流上, 他们甚至还会种植双层树根桥, 方法是一样的, 只不过多几棵树、多一层树根罢了, 但是牢固程度会提高很多。

⑧普通的桥梁会随着时间而老化甚至是报废, 可是乞拉朋齐的树根桥则刚好相反, 只要树活着, 桥就始终在成长和自我修复, 所以在乞拉朋齐地区, 桥龄超过500 年的树根桥可谓比比皆是。

⑨当然, 树根桥也有它的缺点, 一座树根桥从种植到初具规模需要10~15 年才能长成型, 不过反过来也可以这样理解:只有经历时间的历练, 才能经受起岁月的考验!

(摘自2015 年第3 期《知识窗》)

15.乞拉朋齐的树根桥有哪些特点?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 (40 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完成作文。

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 每当车子即将行驶到无路的关头, 路边就会出现一块交通指示牌:“前方转弯! ”而每拐过一道弯之后, 前方照例又是一片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原来, 并不是路已到头, 而是在提醒你:你该转弯了。 心随路转, 心路常宽。 学会转弯也是人生智慧。

请以“学会转弯”为题, 写一篇文章。

7.北师大版三下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篇七

在本节课中我力求从几个方面来实现:

1、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理解认识面积的含义,2、经历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对学生实施有效引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面积单位

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我运用了‚摆一摆用一用‛的教学法,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让学生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面积单位的换算

8.第五单元倍反思 篇八

紧接着,我又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想象练习:

1.课文中没有写清这雷、这电、这雨、这风怎样猛烈地扫荡这世界。我就让学生看多媒体画面,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说话练习。

2.设计一个多媒体画面:弯弯的月儿挂上夜空,周围星光点点,我问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最后对于开始的问题“小小的天窗为什么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我又组织孩子们或看板书或看大屏幕,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以此来结束整堂课的教学。

9.七(上)第五、六单元知识梳理 篇九

粗糙赫赫干涸宛似 称职

汲取绊倒缥缈闪烁 滑稽

灼热卷帙水罐颤栗 陛下

祈祷不屑舔净明澈 头衔

尘埃载人唾沫潺潺 授予

其喙狗蝎清澈和煦 呈报

胠箧大穰瞬间炫耀 御聘

二、识记下列四字词语

心不在焉足不出户窃窃私语感人肺腑

锲而不舍不愤不启持之以恒不可救药

孜孜不倦轻而易举贻以金钗骇人听闻

茫无涯际根深蒂固惟妙惟肖情不自禁

微不足道不悱不发兴高采烈随声附和

不言而喻学而不厌狗血喷头

一事无成诲人不倦喜出望外

付诸行动行之有效近在咫尺

三、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1.等因奉此:泛指文牍,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2.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 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

3.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4.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

5.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6.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7.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8.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也说狗血淋头。

9.天高地厚:指事物的复杂深奥程度。

10.付诸行动:把它变成行动。诸,之于。

11.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

12.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和措施。

13.一事无成:连一件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14.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15.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四、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

2.《〈梦溪笔谈〉二则》的作者是沈括,字存中,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政治家,曾参与王安石变法。《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等。

3.《宇宙里有些什么》是由科普作家郑文光写的。

4.《斜塔上的实验》的作者是美国人亨利·托马斯和达纳·李·托马斯。

5.《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是郭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 他是 现代中国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

6.《七颗钻石》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 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 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7.《蔚蓝的王国》的作者屠格涅夫是俄国作家。 其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父与子》《罗 亭》等。

8.《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安徒生,丹麦作家。 他创作了 160 余篇童话,代表作还有 《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9.《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作 品有《李太白集》。 王昌龄,唐代诗人。

五、背诵下列语句

1.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 有的珍奇。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 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六、积累下列文言词句

1.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炼(“伏”通“服”,佩服)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2.词类活用

(1)便实钉之(“实”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结实”;“钉”活用为动词,“用钉子钉”)

(2)人履其板(“履”名词用作动词,“走,踩踏”)

3.古今异义词

但逐层布板讫(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一词多义

5.重要虚词

(1) 其虫旧曾有之(指示代词,这种)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代词,他的)

(3)人皆伏其精炼(代词,代喻皓的)

(4)人履其板(指示代词,那)

6.重要译句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部都被咬成了两段。

(2)六幕相连如胠箧。

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连接,就像只箱子。

(3)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塔身)就不动了。

(4)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部都被消灭了,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七、鉴赏两首古诗

1.《迢迢牵牛星》(东汉·作者不详)

·内容要点·

这首诗借助古老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反映爱情生活,抒写了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相思之情,哀怨动人。

·艺术特色·

叠字的运用。在十句诗中,诗人连用了六组叠字,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不但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感,而且对写景写人起到了“景情并生”的作用,表达了细致入微的思想感情。

·名句赏析·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以动作、神态写织女的哀怨和愁思。“纤纤”状雪白手指的修长,“札札”状织布之繁忙,这两个叠音词一状态,一摹声。由人及物,织女与牛郎相见心切,无心织布,以致“终日不成章”,直哭得泪如雨下。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内容要点·

以落花和子规悲鸣起兴,杜鹃啼叫,杨花飘飞,营造出感伤的氛围,继而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深切地表达出来。

·艺术特色·

运用拟人的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客观事物之中,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具有了人的气息,渲染出浓烈的意境美。

·名句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第五单元倍反思 篇十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教学反思

镇沅县振太乡中心小学李其贤

我们振太乡中心完小五年级组四位语文教师,即王萍、李晓芳、李其贤、周爱萍采用集体备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后,我们分别对自己教学的情况作了反思,在各抒己见中,很好的体现了“集体智囊”的作用,又充分体现教师个体的特长,促进集体智慧与教师个性的有机构建,使集体备课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实,且对单元主题的领悟有了较好体现,现将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概述如下,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教学反思。

一、把握单元整体,使教学目标胸有成竹

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一单元主题,把这一综合性学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即“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本单元最大的特点是在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而不是空对空的说教,而是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取本领,不是立竿见影的三维目标的生成,而是相对来说较为长期的教学结果,至少得花费两周的时间去完成,可以说没有尽头,只有方法的启示、过程的引导,只有“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程序明显,教法、学法相得益彰

“ 遨游汉字王国”一单元除了明显的综合性学习外,还具有明显的教学程序,即遵循着“理论——活动建议——阅读材料——构建新思想”,且从“有趣的汉字”到“我爱你,汉字”两大教学板块,有一个过渡的小平台,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利于学生适当调整学习方法,又一气呵成,相互凸显单元的主旋律,互为铺垫、补充,互为提高、整合、拓展,教学反思《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教学反思》。

三、活动方式灵活,要求各具千秋

“ 遨游汉字王国”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的活动主要有:

1、小组讨论和制定活动计划。

2、举行猜字谜游戏;搜集有关汉字谐音特点的歇后语、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

3、搜集汉字字体特点及变化的资料,了解汉字的历史;进行社会用字调查,写简单的调查报告;搜集书法作品,举办书法展览。

4、用多种方法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在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具体学习要求又各具千秋。如,猜字谜可以是书中看到的“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可以是民间流传的“跳蚤叮拐棍——卜”,也可以是自己临时创作的心得,只要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编出字谜,能够自圆其说都应给予肯定,顺应教师对学生鼓励,激发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汉字的乐趣多多,就是教学成功的一个方面。又如对书法的认识,可以从网络中博览群英,丰富学生的眼界;可以请本校书法写得好的教师开导学生,展示书法之美,美在字体里,美在心灵上,美无处不在;在举办小小的书法比赛后,对学生写得好的书法及时推荐上级参赛,且将每一个学生的书法在班级黑板报上展示,展示书法,也展示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透过成果,每个学生将会用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行动去写好书法,去唤起童稚的向善、向美、向真。如此一来,热爱汉字之情也就汩汩涌起,涌向汉字皎洁的远方,涌起汉字明媚的春光。

总之,“遨游汉字王国”这一单元主题的教学,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启迪学生,不可片面追求一蹴而就,或者说领悟快点学生掌握得快一些是曙光,领悟慢一点的学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条条大道通罗马,而通往罗马的大道却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果都相同而没了个性那才是怪事。

11.第五单元倍反思 篇十一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数乘法和倒数的意义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教材联系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讲到了列方程解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比的意义、性质和应用这部分知识的目的是加强比和分数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和比的认识。

我们知道,计算分数除法的关键步骤,是把除转化为乘,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则是在于理解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教学时教师要用好直观手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动手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和感悟算理。另外,教学时还要使学生弄清解答分数除法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确定单位“1”,找等量关系并结合画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的数量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关键句中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式。

12.八(下)第五、六单元知识梳理 篇十二

贻误渊薮情愫驾驭侥幸硕果咀嚼惆怅憬悟叱咄皲裂媵人

绮绣烨然谒见屹立矢志磅礴悼念钦佩真挚抑郁妥协谦恭

强悍醒豁堕落厌腻包袱重荷寥寥同僚衷心授予精辟睿智

热忱精湛晦涩景慕胡髭反诘舐干

洗耳恭听炉火纯青离经叛道卷帙浩繁趁热打铁

二、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1.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法达到纯熟、完美的地步。

2.离经叛道:原指不遵循经书所说的道理, 背离儒家的道统。课文中比喻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传统。

3.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多。

4.失之交臂:形容错过当面的机会。

5.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扭转乾坤, 反败为胜。

6.水波粼粼:形容水面明净。粼粼, 水十分明净。

7.负箧曳屣:背着书箱, 拖着鞋子。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刘心武: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 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闻名文坛, 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

莫怀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等。

宋濂:字景濂, 号潜溪, 浦江 (今浙江金华) 人。作品有《宋学士全集》。他的散文成就尤高, 立意精深, 语言生动畅达。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臧克家: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著名作家, 被誉为“农民诗人”。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 以凝练的语言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 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左拉: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创作数十部长篇小说, 代表作为《萌芽》。

莫泊桑:法国作家, 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之称, 代表作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福楼拜:法国著名小说家, 莫泊桑的老师, 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13.第五单元倍反思 篇十三

1.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性格品质

本组课文,既有鲁迅笔下的人物外貌,又有他人笔下描写鲁迅的外貌,虽然都写外貌,但方法各不一样。如闰土,鲁迅在《故乡》中对其少年、中年时期进行了描绘,虽描写的点相似,但表达的效果完全不同;《一面》中阿累描写鲁迅,却是在同一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到的,表达非常细腻、准确,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

《一面》中的三处外貌描写由远到近,由粗到细,抓住最能突出鲁迅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第一次描写视角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总结外貌描写的基本方法:①抓特征。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②有视角。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描写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③表现性格。如果只是为了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最后我们也可以当堂小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写一写外貌。

2.联系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4.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篇十四

本单元以《冲突》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戏剧,寓言。还有外国的小说,产生共鸣。

共五篇课文《寓言二则》、《小炒写员》、《大自然的秘密》、《我看见了大海》、《甘罗十二为使臣》。

《寓言二则》:文字特别简练却又生动形象,《矛与盾》其中心就是告诉人们说话办事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教学本单元要实终围绕矛与盾为文章主要线索。

《鹬蚌相争》: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还要顾此失彼。《小抄写员》学习本课要理解叙利奥默默忍受父亲的误解,偷偷帮父亲抄写签条挣钱养家的事,教育学生要主动承担家务劳动。

《大自然的秘密》:本文通过作者一行人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说明各种动物都有生存之道和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我看见了大海》:本文讲述了一个身体畸形女孩在继父的鼓励下,对生活充满了乐趣,同时也赞扬继父高尚品德。

上一篇:上海个人所得税申报税率表下一篇:难忘的拉丁舞大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