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微课教案

2024-07-29

初中生物微课教案(精选15篇)

1.初中生物微课教案 篇一

浅谈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淮北陈集中心学校侯坤翔

摘要: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微课短小精悍,使用方便且主题强烈,这几年受到了价高的好评。初中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的自然学科。在生物科学教学中,若对其有效利用,则能让实验探究多、知识点多而零散甚至抽象的生物课教学效率能得到有效提升。关键词:微课生物教学有效应用 正文:

微课即微型视屏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短小精悍,使用方便且主题强烈,这几年受到了较高的好评。初中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的自然学科。在生物科学教学中,若对其有效利用,则能让实验操作、知识点多而零散甚至抽象的生物课的教学效率能得到有效提升。下面就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谈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微课让生物知识更生动、形象,上出学科特色

初中生物知识体系虽有大的知识框架,但知识点较为零散,甚至有的小知识点较为抽象。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略显吃力。在教学中若能有效采用微课合理地选择、组合素材向学生展示,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如北师版八年级课文中关于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幼蛙期和成蛙期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明显差别,它是一个变态发育过程。以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时,同学们对蛙感兴趣但不能很好掌握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一个微课件,把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有机的排列起来,并以动画形式自动、醒目的显示其发育状态和过程,并配以形象的蛙叫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当看见反复闪现的幼蛙期、成蛙期的明显差异时,一下子明白了变态发育的概念,学生们看了演示后,余兴未尽,对所学习的内容也记忆犹新,久久不忘。

二、微课让生物实验教学易于开展,体现素质教育精髓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是发现和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丰富学生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虽然各校的班班通已经安装,生物实验室也大都具备,但实际操作起来,有时却有一定难度和限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生物实验一般以活的生物体为实验材料,部分实验需要做一系列的、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仅仅依靠课堂是无法完成的.(2)某些实验存在教学内容与自然季节不相符的困难。(3)课时和实验室条件受约束。比如,七年级学生在11月份学习桃花的结构时,就需要在春天采集和制作桃花标本,但观察时却不再那么鲜艳、立体。若能有效结合提前录制解剖微课和挑花模型则会更加生动。再如,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一节《光合作用》一课中连续几个探究实验,受课时限制很难一一开展,而利用微课将实验在课上演示,则能让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有形象的认识,更易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故微课可以帮我们弥补一些实验探究不能有效开展的不足,努力让学生的学习避免纯理论化,真正地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三、微课的可重复播放功能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微课所授的内容多呈“点”状,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知识归纳、重点突破,也可以是要点复习等。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并控制视屏播放速度来学习,而且还可以反复观看,从而较好地实现有效自主学习,也能很好地解决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微课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们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需求,而且还能够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不断地去探究它的妙用,从而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

2.初中生物微课教案 篇二

关键词:微课,初中生物,翻转课堂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可以看出,对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且是促进国家基础教育建设和推进教育公平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正越来越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是微课。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的设计原则具有 “短、小、精、悍”的特点[1]。

初中生物有50个重要的概念,教师反复讲,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仍然不能灵活应用概念。教师讲解的内容过多,学生容易遗忘之前所学的知识。初中生物实验教师边讲授边操作,但学生完成实验时错漏百出。 由于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分点演示,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来练习。这种模仿式教学不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基于以上现状,如何让初中生物教学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笔者尝试将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在以往讲授《细菌》一课的过程中,采用面对面教学方法,效果不理想。由于细菌肉眼看不到,摸不着, 学生很难理解它的知识点,而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将微课引入到教学中,根据《细菌》的重难点制作成三个微课:《细菌的结构》、《巴斯德实验》、《细菌的生殖》。并把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一)微课的设计

根据微课的特点,设计《细菌的结构》微教案,细菌的结构用图片、动画、视频展示。用图片、图表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异同,同时将细菌、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三者的异同思维展示给学生。《巴斯德实验》微教案,设计用动画演示实验。《细菌的生殖》微教案, 设计用问题导学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视频展示思维过程。

(二)微课的制作

微课制作前,首先安装Powerpoint2010软件,点击菜单栏的【设计】按钮,将页面设置为幻灯片全屏显示16:9,这样录制出的视频能达到满屏的效果。然后根据设计好的微教案,用Powerpoint2010软件制作《细菌的结构》、《巴斯德实验》、《细菌的生殖》微课件。

录制前首先要准备USB接口的麦克风,这样录制的视频声音杂音少、声音清晰。将电脑的分辨率设置为1280×720,打开设计好的微课件的幻灯片,然后使用Camtasia Studio 8软件录制,因为该版本的功能强大, 配置有片头、片尾、音乐素材库,在后期的编辑可以添加片头、片尾、字幕、剪辑、编辑音频和视频等功能。 录制前要进行设置 , 点击Full screen(全屏),点击Effects( 效果 ),点击cursor(鼠标)三角符号 , 选择Highlight cursor(高亮鼠标), 录制出来视频有鼠标高亮的效果,能够体现教师讲课的思路。点击Audio on(音频输入) , 打上√,在三角符号里选择麦克风。 音量调到90%,音量无需调到最大,否则录制出来的视频会产生杂音的效果。下一步点击rec(录制)按钮 , 开始录制,暂停按F10,继续按F9,如在录制过程中出现错误,可选择重复录制,在后期的剪辑里可以剪辑, 不必重录。结束时按Stop键,点击“save and edit(保存与编辑)”下面的三角符号 , 选择“save as…”, 保存为以“.camrec”为扩展名的文件名。

视频编辑时,遇到最大的困惑是视频不能满屏和声音降噪的问题。首先打开Camtasia Studio 8软件, 点击菜单栏的“import media”,插入刚才录制的以 “.camrec”为扩展名的文件,右击该文件添加到时间轴播放,选择1280×720录制尺寸,与开始设置的电脑分辨率一致,点击OK。然后在时间轴里进行编辑声音。 点击功能区的“Audio”, 在“启用噪声去除”前打√, 点击“高级”,选择“自动噪音修整”,降低声音的噪声。 根据音量的大小,点击“降低音量”和“音量增大”。 为了让声音悦耳,对声音进行淡入和淡出处理。

接着分享输出视频,点击工具栏的“produce and share”, 选择“自定义生成设置”,点击下一步,选择MP4格式,这样生成的视频清晰和容量小。点击下一步, 下一步就可完成视频录制了。视频控制在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最后将《细菌的结构》、《巴斯德实验》、 《细菌的生殖》三个微课视频、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 微反思一起上传到优课网: http://www.u-class.com. cn,供学生在线学习。

三、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应用

根据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面对面教学、在线学习以及混合学习三种教学模式中,混合学习是最高效的,面对面教学是最低的[2]。因此微课的教学采用混合学习的模式。结合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国内微课程实践的经验,提出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一)课前自学——在线学习

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资源进行先行在线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微课的开发是基础,需要教师按照微课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标准制作。学生在学习单的指导下,明确学习内容,确立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的观看微课视频。完成教学视频的学习之后,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习题测试,用来加强或检测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课前练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合理设计,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 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完成向新知识的过渡[3]。

(二)课堂活动——面对面辅导

在翻转课堂中,课堂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协作学习、互动交流等方式来完成。课堂活动主要包括问题确定、独立探究、协作学习、成果交流、反馈评价等几个环节[4]。

1.问题确定

课堂活动中需要探究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在课前学习《巴斯德实验》、《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生殖》三个微课中遇到的问题;第二是学生观看三个微课中提出的疑问;第三是学生测试情况提炼出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2.独立探究

独立探究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细菌的结构和生殖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用问题导学方式让学生独立探究加以解决,主动建构新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及时提供面对面的辅导和交流。

3.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协作学习的内容一般选择难度相对较大的问题或作业。 比如,巴斯德实验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 “为什么煮沸的肉汤放在鹅颈瓶一年都不会变臭,而放在直颈瓶一天就变臭了”。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探讨其中的原因,并在与同伴的探讨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成果交流

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协作学习中取得的成果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交流,将问题解决方案和结果与同学们分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比如让学生上台展示独立探究细菌的结构和生殖的学习成果、展示协作学习巴斯德实验的成果与同学们交流成果。

5.反馈评价

反馈评价主要由教师和同伴共同完成,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价。对结果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重点考察学生的问题解决和作业完成情况。对过程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重点考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等环节中的表现。

四、教学效果分析

在八年级两个班中实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后,对两个班7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比较喜欢和非常喜欢翻转课堂的学生约占64%,不喜欢和很不喜欢的学生不到2.5%。

结果表明,在初中生物课上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喜欢。因为课前在线学习,学生不仅每天看视频就能学到新的知识,通过网络平台回看以前的微视频也可以弥补学习的遗漏,课中,和同学们一起解决难题,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习动力增强了, 所以学生喜欢翻转课堂这种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因为它枯燥乏味,而且很多有难度的解题方式一遍听不懂,教师也不会单独为了某一个学生而再讲一遍,所以学生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学生认为翻转课堂非常有利和比较有利优化课堂结构占70.27%。

结果表明,在生物课堂中引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学模式,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翻转课堂可以将课前在线学习、课中面对面辅导的优点完美结合。这种模式颠倒课堂教学结构,课前预习,课中辅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的主要时间留给学生研讨和练习,教师点拨辅导,重点解决学生做功课的困难。学生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遇到学习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和同学求助。教师角色转变为辅导员、助学者、 引导者、帮助者[5]。这些必然会加速学生的自控能力、 自学能力、协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比较有利的占68%、认为非常有利的占12%,认为不利和非常不利的为零。

结果表明,在生物课堂中引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传统课堂中虽然也有教师整体指导、个性化辅导等环节,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大多只是在形式上,教学活动还是以教师为核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放在课下,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安排执行知识的学习、问题的解决、 任务的完成,其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习更主动、更积极、 更有效[6]。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约有69%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好,认为更差或非常差的学生不到2.4%。

结果表明,在生物课堂中引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学模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微课以“短、小、精、悍”著称,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根据注意力10分钟法则,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5-8分钟),有利于默会隐性知识学习。学生课前在线观看微课自学,学习新知识,注意力非常集中。 在翻转课堂上,面对面辅导,学生通过问题确定、独立探究、协助学习、成果交流等“做中学”活动,将所学的知识立即在课堂上得到运用,对提高学习效率非常有利[7]。根据学习金字塔原理,由于学生与同伴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向其他人教授,对所学内容立即运用,学习的平均保持率最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大幅增加,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五、总结与反思

3.初中生物微课教案 篇三

一、巧用微课资源,让课堂导入变得生机盎然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习的动力才会强劲。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将微课技术融入生物课堂之中,尤其是导入的环节。短小精悍的微课,可以瞬间抓住学生的心,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引出学习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生物课堂变得充满活力。

比如在学习《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课的时候,我利用微课导入新课,成功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吃饭是我们生存的基本,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但是这些食物和水到了人体内以后是怎样消化和吸收的,学生们却是一知半解。因此,我将本课的内容制成了微课,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让学生亲身感知这些生物知识。紧接着,我又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同学们,这是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你们想不想详细的了解这些知识呢?”学生们的回答异口同声:“想。”就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使生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可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以视频、图片等刺激学生们的听觉与视觉。在此基础上,再利用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微课资源,让生物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初中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它虽然具有一个大的知识框架,但是知识点却比较零散,再加上生物知识的抽象性,致使大部分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久而久之,让很多学生对生物学科望而生畏,甚至对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运用微课向学生传授生物知识,不仅可以使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食物网》一课的时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对其中的动物植物感兴趣,但是却不能清楚的了解各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搞不懂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影响与联系。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一个微课视频,将大自然中生物的食物关系用画面清晰生动地表现出来。在演示的过程中,还配上了形象的声音。这样,学生们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当他们看到逼真的捕食画面时,脸上明显出现了各种表情,有兴奋、有惋惜、有同情、有害怕……当视频播放完以后,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对食物网的知识记忆犹新,久久不忘,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微课的容量虽然小,但是它的时间要求却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微课内容紧扣教学的主题,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逼真的展示在学生们面前,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更加轻松高效。

三、巧用微課资源,突破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

在初中生物学习中,有很多知识是非常微观抽象的。在讲解有些知识的时候,教师很难用语言将其描述清楚,学生更是听得似懂非懂。这样的情况对学生学习生物是非常不利和,时间久了,学生遇到的障碍会越来越多,这样就会打击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甚至对生物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用微课的形式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的感知生物知识。教师还可以在微课中配上适当的解说,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突破重点与难点。

比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一课的时候,我利用微课技术成功地突破了重点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作用,很难用语言讲解清楚,所以我借助微课的形式将呼吸系统各部分的组成以及呼吸道在呼吸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清晰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通过直观的微课,很快就掌握了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微课中的呼吸模型演示,学生们也能通过观察总结出其特点。对于接受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可以反复播放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

由上可见,在讲解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其以直观、清晰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所学内容,增强生物教学的实效性。

4.初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 篇四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前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 课件展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蚂蚁。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 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从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引入,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2分钟 提出问题:画面中哪些是生物?

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

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了吗?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明确生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要根据身边的实例及教材的学习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尝试分类:中华鲟、啄木鸟、蝴蝶、东北虎是动物;银杏树是植物;大肠杆菌是微生物。 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

学生形成自然界是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观点。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8分钟 【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 小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动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 植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5.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五

一、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价值

微课运用教学视频,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它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应用, 课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视频反复观看, 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 也通过视频向学生进行辅助性训练, 因为它是短小的视频教学, 老师的授课重点突出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就能够促进之后的课堂气氛调动, 使学生愿意学习生物, 更愿意跟老师探讨并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例如, 可以用微课视频的方式播放一些实验片段, 这样可以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 更好的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生物, 学生可以更直接的被微课视频激起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对生物的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并在以后的生活中灵活运用。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学到研究成果并加以利用。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观看微课视频内容, 对自己不会的问题可以进行反复研究并自主进行学习。同时, 它也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 会更客观、更认真的对学生传播生物知识, 使学生学习生物更有信心[1]。

二、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 针对性

微课在生物教学中要有针对性, 针对某一问题设计环节进行解决, 或者根据学生的难易接受程度进行设计问题, 才能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所以, 在设计课前问题时应遵从上面的方法作为依据进行设计, 而在设计问题时老师应加入自己独特的思维想法进行设计, 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问题, 并大胆提迟疑问。如在细胞课中, 我们要区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对于学生提出两种细胞是否有核膜、有无染色体、哪种细菌具有哪种细胞等等, 提出重点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却拥有DNA和RNA, 让学生在细胞学习中了解细胞的组成元素, 有利于学生的积累和增长见识。

(二) 控制内容

在制作视频时它的时间应该控制得当, 不要囫囵吞枣没有舍取, 从而加长了视频的录制时间, 导致学生不愿观看视频, 所以在录制时我们要突出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如在细胞这节课中我们要突出细胞的核膜的区分, 也要对细胞的特定性质进行分析。对教学内容要控制得当, 把握教学进度, 不要急于求成, 要追求精髓的知识点进行学习, 也要做好跟视频内容相匹配的练习题, 如氨基酸结合的方式是脱水缩合, 所以当氨基连接在一起的时候, 我们就要对学生提出问题, 它的脱水过程中的分式应该怎么写?在制作视频时老师不要有太大的精神压力, 就像平时讲课一样尽量放松, 在讲解问题时不要呆板和拖沓, 要用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情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受到鼓舞, 促进学生的上进心[2]。

三、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优点

(一) 转变课堂气氛

微课的优点在于它能推动生物课堂的教学转变, 促进师生的互动频率提高, 增强师生感情的升温, 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中心, 老师只是在旁引导辅助, 老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将生物的重点进行主要说明, 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高度, 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得到提高并敢于提问的精神,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通过微课了解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并进行具体因材施教, 促使学生巩固知识, 学生学习质量得到平稳控制, 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可以跟老师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它是学生跟老师平等交流互动的一个平台, 也促进老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对老师的创新思维也有一定的提升, 还提高了老师的综合素质与事业稳定发展。

(二)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微课创新了教学模版, 促使微课视频成为一种优秀的教学资源, 减轻了老师的职业压力, 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可以更深入了解, 微课视频形成的资源成了学生们的永久学习资源, 并可以在课后随时观看视频, 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改正和拓展。如通过观看视频之后, 我们了解蛋白质并不是单一性的, 而是多样性的, 通过构成蛋白组织的氨基酸种类和数目等等它的顺序是不断变化的, 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 这样有利于及时更正我们的错误, 也积累和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象。当然微课教学模式应用在生物课中也是会有短板的。如一些操作性强的生物实验, 老师在录制微课视频时能否进行有效操作和是否方便进行。如在蛋白检查过程中, 我们要对尿进行蛋白检查, 这个是没有办法实际操作的, 因为这需要医院的实验室, 才能进行蛋白检查。

四、总结

微课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 当然不只是生物这一门学科, 它可以应用在其它学科用来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简化了老师和学生的压力, 当然我们也要深入研究其它的教学模式, 创新的教学模式更容易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使高中生物知识更简洁的进入学生的大脑进行储存。

参考文献

[1]诸葛莹.浅谈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 2015, (35) :201.

6.初中生物微课教案 篇六

微课,也就是微型课堂。它是在没有学生的状态下,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结合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软件,浓缩课堂精华,在5-10分钟内,对某一知识进行讲解所录制的教学视频。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微课具有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更加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解决问题更加直观;指导方法更加明显;学习收效更加显著的诸多特点或者优点。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将微课有效的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作为传统生物教学的重要补充手段和资源拓展渠道,微课将为我们的教与学创造一片新的天地。

一、充分展示生物微观世界,顺利解决教学障碍。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微观的知识点,例如细胞亚显微结构、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成为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些内容学生不可能去实地观察,而多媒体生物微课视频作为最直观、最形象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等特点,不仅给学生打开了进入微观世界的通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大大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网络平台,巧妙化解教学难点

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几乎每个章节都会有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是所有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正确认识、理解的概念、原理及过程,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和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现在借助微课资源平台,难点就很容易化解了。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师基于自己对难点的理解能制作成不同的微课,这样对于同一个教学难点就会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学生只要使用网络平台搜索,就可以获得多方的帮助,总有一款适合学生的学习。

例如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模块,在学习运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解答遗传概率问题时,难度较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了解“乘法原理”、“加法原理”等数学概念,理解基因分离定律与减数分裂的关系,会计算一对等位基因的连续自交,两对等位基因杂交时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比例计算等问题。当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自主学习,在众多微课资源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时,顺利完成了以上学习任务。从而基本掌握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的实质,并学会了解答遗传概率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下完成了知识的理解,留给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比较、解疑,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和深度。

三、面对学习困难,及时解决问题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类似的经历:放学了,答疑的电话总是难以避免。学生回家做作业的时候,遇到问题会打电话给教师,教师有时也不能在电话里把问题解释清楚。还有一些学生会选择第二天到校时询问教师,让问题错过了保鲜期。还有一些学生不愿意请教老师,让问题沉淀,久而久之就积累成大问题。微课的诞生,让学生在家里遇到学习问题时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讲解或帮助,学生可以自带U盘,主动的选择或拷贝相关微课,用简单的行为,实现迁移学习,让学生的自我需求更进一步的展现出来

7.初中生物教案设计 篇七

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通过分类、对比等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细菌的特殊结构。

难点:区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图钉不同放大图片,意识到细菌是很微小的,细菌除了小还有哪些特点?微小的细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通过这几个问题。顺势引出课题——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二)新课讲授

1.细菌的形态

教师描述:十亿个细菌堆叠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提问:想观察到这么小的细菌需要借助什么结构呀?(高倍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观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细菌不同形态进行描述,引出细菌的不同形态: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教师讲授细菌多是单细胞生物,独立生活。

过渡:细菌具有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为什么却都属于细菌?

2.细菌的结构

出示细菌结构模型,对照教材上的细菌的结构模式图,从内到外观察细菌的结构特点,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归纳总结出细菌的基本结构。教师板画,请学生填写名称。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鞭毛、荚膜。)

通过多媒体播放细菌的运动的视频,提问:是否所有细菌都具有鞭毛和荚膜?鞭毛和荚膜具有怎样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帮助细菌进行运动,荚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随后引导学生将细菌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从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与植物细胞比较,得出细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三)巩固提高

结合着细菌的结构,思考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小结作业:细菌又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下节课一起讨论。

8.营养繁殖初中生物教案 篇八

1、了解营养繁殖的概念和用茎繁殖的主要方法;

2、了解嫁接的意义;

3、了解组织培养的意义、原理和在实践上的应用。能力目标

通过植物营养繁殖操作的实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组织培养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应用实例,增强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嫁接的概念、方法和意义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从茎繁殖的种类看:嫁接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但是,和其它两种比较(压条、扦插)操作起来较复杂,技术性相对较强。

从嫁接的意义上看:嫁接又是果树栽培上一种广泛运用的方法。它能使一些通过种子繁殖不能保持亲本的优良品质的植物,利用嫁接而保持下去。还可以通过嫁接提高植物的抗寒力、抗旱力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此外通过嫁接还可以改善果实的品质。所以说:嫁接的技术在农村是有用武之地的。

2、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意义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从概念上讲,组织培养指的是:在人工配制的营养物上(培养基)、在无菌的条件下,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这种技术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但真正成熟和大规模发展及利用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它是植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植物生物技术的组成部分。

从原理上讲: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离体情况下,培养植物体上的一个体细胞使其生长发育成为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从意义上讲:组织培养可以广泛的应用在: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植物快速繁殖、植物品种改良和细胞大量培养上。

3、理解“细胞的全能性”和准备营养繁殖的教具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学生一般认为: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是由种子发育而来的。而植物体上的一个细胞在特定的环境中也能培养出一株植物体,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明白:植物体上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含有全部的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产生完整的植株。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重点,不是要求学生学会营养繁殖的具体技术,而是把营养繁殖与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扦插时为什么要选择健壮的枝条?这可以联系有机物的贮藏。

关于扦插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剪取健壮的月季、天竺葵等的枝条,将枝条的下部浸在清水里,在温暖向阳的条件下,不久就在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课时可以展示长有不定根的枝条。

关于嫁接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对红梅、碧桃、菊花等进行嫁接,上课时展示嫁接成活的植物体。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本章还安排了一节实习。为了便于上好实习课,也可以指导学生用番茄、菊花以及仙人掌科的植物等进行操作练习。

关于组织培养,最好在课前收集一些图片资料,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组织培养具有多项用途,千万不能让学生得出片面的结论,以为组织培养只是一项用来进行营养繁殖的先进技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嫁接的概念、方式和意义;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难点:通过演示实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增加对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的感性认识。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观察相结合。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录像介绍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解,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营养繁殖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二、讲授新课:

(一)用茎繁殖:

播放录像: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三种营养繁殖的特点。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营养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用营养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讲解: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录像:介绍组织培养的过程。

讲解:

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

提问:你认为组织培养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利用组织培养,快速、大量地生产有经济价值试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

2、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工厂化育苗。

3、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板书设计:

第四节 营养繁殖

一、用茎繁殖:

1、扦插

2、嫁接

3、压条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探究活动

植物部分器官的生根

用一花盆装入潮湿的沙子,并放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另外要保持沙子的湿润,你可以在沙子中栽上下面的任何一种植株:

(1)各种球茎;

(2)切一段秋海棠或天竺葵埋于沙中;

(3)切下一块甘蔗茎埋于沙中;

(4)一段竹子,把节埋在沙里;

(5)胡萝卜、小萝卜和甜菜每样都要带些根;

(6)一个洋葱头;

(7)一段鸢尾属植物的茎;

(8)含有芽眼的土豆块;

(9)一根柳枝等。

9.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篇九

微课 高中生物教学 应用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这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有益尝试,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对微课的应用进行了一个粗浅的探索。

一、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引导预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生物学科知识点琐碎且繁多,初学者较难掌握和理解。教师可以将设计开发的微课资源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和在线发布,构建微课资源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自主预习。

如在学习“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时,课程标准要求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说出细胞质基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学生光看教材也许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考虑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笔者制作了一个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微课课件,学生只要用鼠标触及到各种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就会发出“咚咚”的声音,同时显示这种结构的特点和功能;考虑到本节课穿插了“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对及时消化知识有很好的帮助,笔者将人教版配套光盘的实验视频剪接下来,制成只包含实验原理、步骤和结果的3分钟视频;考虑到细胞中结构和功能的联系是本节课的难点,笔者将分泌蛋白分泌过程和吞噬过程两个微视频插入到PPT中,点击就会演示过程。学生通过先阅读文本,观看微视频,结合导学案,将起到梳理知识的作用。

2.巧妙导课,快速导入新课教学

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教学中利用学生熟悉的广告、新闻、趣事等素材,通过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设置成特定的教学情境,录制微视频并播放,能快速进入教学过程,收到较好的导课效果。

在讲授“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时,笔者播放了一段对话视频,视频采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名言:“女人是水做的”。教师提出问题:“男人是否也是水做的?男人、女人都只是水做的吗?”由于广告出自于生活,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度迅速被激发,产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

3.释疑解难,形象描述复杂的生物现象

传统课堂嵌入释疑解难的微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高中生物学中的光合作用过程、细胞呼吸过程、兴奋的传导、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基因表达与突变、染色体变异等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仅凭教师讲解,很是枯燥。如何将这些内容讲解形象而生动,让学生理解并消化,需要一线教师长期探讨。研究显示,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动画与视频等载体,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微课更有效。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中,兴奋的传导与传递是重难点。为了能够形象生动地描述这两个过程,在课件制作过程中,笔者引用游戏方式,当无效刺激时,不发生神经冲动;当有效刺激时,发生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内外发生局部电流,同时将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和电势变化演示出来;当兴奋传导至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Na+载体开放,发生兴奋的传导。看着微视频,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记忆,很快将本节课的重难点消化和巩固。

4.拓展延伸,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不同,在教学中如果用一种要求去教学,势必难以取得因材施教的效果。这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事情。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这一问题将逐步被破解。现在,很多学校正在推广使用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制作一些微课,供不同层次学习,拓展知识。教师也可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通过微课讲解,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笔者在新授课“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时,就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一个微课,以拓展教学知识。层次差的学生,观看每对基因的基因型概率、表现性的概率计算方法的视频;层次好的学生,观看9:3:3:1的变式视频,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情况。该环节既可以应用于预习和复习巩固过程,也可以应用于课堂知识讲解过程。一般来说,微课要尽量多准备些,教师应将所有微课资源上传发布,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自行下载与学习。

5.总结复习,再现章节知识框架

传统教学,学生只有摘抄了教师的课堂笔记,才能较好地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而微课具有再现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情,自行选择自己需要的课件资源,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重复观看,直至掌握。在复习阶段中,效果更好。

在高三复习或者期末考试复习中,学生对很多已学习的知识又有所遗忘。教师可以讲各章节的知识框架,如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制成知识网、流程图和概念图,最后制成微课课件。让学生边观看,边回忆,能起到再现与掌握章节知识框架的作用。

二、微课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的思考

1.微课教学要有独到的教学设计

针对性强是微课的特色,表现在:一是要针对一个知识点或环节而设计,如解决一个重点,或某个环节的处理方法都行,“微到极致是品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二是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某一问题而设计,否则制作的微课就没有市场。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围绕以上两点为准则,作为微课设计的出发点。现在学生对网上很多微课不感兴趣,原因就是没有制作者自己的“思想”,缺乏独到的设计思路。

2.微课课件应短小精悍

短小精悍是微课的“精神”体系。微课嵌入传统教学的时间太长,内容太多,穿插次数太频繁,就会对传统教学构成喧宾夺主的感觉。这就要求微视频要做到内容选择和视频容量上必须短小精悍。但为了课件更具有吸引力,适当添加音乐、动画等手段也是必须的。

3.微课教学要采取适当的调控手段

微课教学中有很多应用,每种应用采取的调控手段都不同,片面追求知识的容量和微课使用情况容易导致拖堂,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开展。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授课内容及上课时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抓住学生学习的需求点,尽量少花学生学习时间,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4.教师角色要调整

在微视频中,是没有学生的。录制视频时,教师就像站在讲台上解决问题一样,处于一个平等和放松的环境中。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生动而有活力的、清晰简洁而有节奏的。

10.浅谈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启示 篇十

微课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视频或音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一节微课时间大多为5—8分钟, 为解决一个问题而设计。整个过程要主题鲜明, 重点突出, 语言凝炼, 一气呵成。“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 (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 的教学, 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 “微课”要求问题聚集, 主题突出。微课具有细化知识内容、合理利用零散时间、充分实现个性化需求等特点, 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多种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微课应用在实际教学中, 启发学生认识精彩的科学世界, 提高学生的观想象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师接受。

微课在生物教学中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以新人教版高中生物为例, 众所周知, 高中生物知识抽象的概念多, 微观知识点多, 基本原理多, 记忆的知识也多。教材知识面较广, 有一定的深度, 也很贴近生活。学生学习过程中过于片面化, 没有创造性, 考题型稍加改变就不知道如何做答。结里就是老师教学很辛苦, 学生学习也很努力, 学生的学习成绩却不近人意。如果将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录制成微课则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微课除了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外, 还能很好地解决动态图形变化过程、生物微细结构的描述等教学难题等等。因此, 微课在生物教学中应用优点也很多:

1.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 课堂教学模式由单纯的教师讲授型转变为师生互动型, 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获取, 这些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若教师将生物教学中易错点制成微课, 让学生在课下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保证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 还可以让学生攻克问题。

2.为学生量身定做, 个性化学习。由于接受能力有差异, 不同学生的知识缺陷不同, 而微课的应用却可以满足学生对生物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 按需选择学习, 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巩固知识。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我们可以用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 不但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还能够更加简单明了的让学生理解该过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利用微课后, 课上更多是和老师交流互动, .将更多的教学转化成学生的主动学习。

3.创新教学模式, 建立教学资源库。科学技术无疑促使我们迎来了“翻转课堂”。当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 能借用网络微课视频资源将优秀教师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的时候, 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关系。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创建视频, 学生在课外或家中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 然后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虽然现阶段很多学生还不能实现学完全自主式的“翻转课堂”, 但是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成绩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作为老师录制的微课, 可以汇集成为教学资源库, 反复利用并且不断修正和完善, 同时也可以永久保存并且逐步开发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

任何新生事物都有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 微课也不例外, 也有一些不足:老师怎样制作微课?老师如何改变教学方法?学生如何抽时间看视频来自主学习?这些问题都在教学应用在显现出来。微课是提前录好的, 对于学生当场提出的问题老师却不能立即解决。这就像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 老师说我回去想想再给你讲解, 这种尴尬当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微课应用于生物教学中, 还会受一些实际条件的限制, 例如一些生物知识点是否适合用微课教学教师有没有制作微课的技术, 学生是否具备用微课学习的条件等。这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究的问题。但是, 不能否认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资源, 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 课中学习还是课后的复习。在生物实际教学中, 老师通过微课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关键概念和解决一些重难点上, 还是很有效的。

微课在一定程度改变了传统教学, 它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加之时尚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重难点突出, 是课堂教学中的加速器。不仅仅对生物教师, 对于希望改变传统授课形式的广大教师来说, 微课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摘要:本文通过对微课的概念、发展、特点的简述, 简要说明了微课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微课”作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 整合了新的教学设计理念, 突出了教学重难点, 还是有值得研究的。对于希望改变传统授课形式的广大教师来说, 微课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微课,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瑾.“微课”来了[N].中国青年报, 2013年01月31日, 12版.

[2]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23-26.

[3]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19-22.

[4]胡铁生.佛山市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应用调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7.

[5]李玉平.如何开发微课程:基于一篇文章的八集微课程的开发过程[J].基础教育课程, 2013 (1) :96-99.

11.初中生物教案及反思 篇十一

2.新课引言:在完成上述过程后,教师可以指着三年生木本植物茎横切图或投影片问学生:“这是几年生植物茎横切图?”(如果没有挂图和教具可看书上彩图八或寻找木菜墩)学生一般能够答对是三年生的。追问为什么?也能提到“年轮”,当再问什么是年轮,年轮是如何形成的?一般就很难说对或说准了,需要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关于“年轮的概念与形成的原因”的教学过程,开始可组织学生讨论有关形成层的活动情况,用实物(木菜墩)或挂图、模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年轮的概念。同时要强调指出:年轮与年轮线不是一回事。年轮是木本植物茎横切面上的同心轮纹。每一个同心轮纹是木本茎在一年中形成的木质部。因为形成层的活动受季候的影响,春夏季所生木质部色淡而宽厚,细胞大,壁薄,称春材(早材);夏未至秋季所生木质部则色深而狭窄,细胞小,壁厚,称秋材(晚材)。当年春材与秋材逐渐过渡,组成一轮,而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界线明显,出现轮纹。年轮线只指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的分明界线。根据树干基部的年轮数,可推测树木年龄。

可以告诉学生,年轮的宽度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每因气候、虫害或其他因素一年内可产生若干假年轮。热带乔木常终年生长,多不具明显的年轮。

4.关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的教学,可采取与木本植物茎结构对比的方式进行,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具体过程:先让学生观察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图片、茎横切片、实物),认清茎的各部分细胞特点和结构名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对比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草本植物的茎为何不能无限力加粗呢?②为何多数草本植物长不高呢?以便能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草本植物茎结构的理解。同时可以补充说明:草本植物茎中的机械组织,除了有支持作用夕卜还有一定的柔韧性。如有的农村利用玉米秸编织成美丽的工艺品,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益。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农业科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培育优良的抗倒伏品种,避免由于机械组织的不发达,造成的粮食减产。实践证明,一般小麦的株高在80~85cm最为合适,过矮也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和结穗。有时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还需施加一些矮壮素(多效哇),促进茎干的粗壮。最后,可让学生整理出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在结构上的异同对照表,便于学生记忆。

【板书设计】

茎的结构

一、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椴树)

1. 树皮 外侧:主要起保护作用(保护组织)

内侧:韧皮部筛管:运输有机物(输导组织)。韧皮纤维:起支持作用,有 弹性(机械组织)

2. 形成层 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

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分生组织)

3. 木质部 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输导组织)

木纤维:起支持作用,有硬度(机械组织)。

4. 髓:贮存营养物质(营养组织)。

年轮:

第一年:春材 逐渐交化 一个年轮

秋材 界线明显,形成年轮线

第二年:春材 逐渐交化 一个年轮

秋材

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玉米)

与木本植物茎不同点 1.维管束中无形成层。

12.初中生物《叶片的结构》教案 篇十二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主要功能

2、技能目标:通过自学、交流、讨论、质疑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叶片结构和功能的学习,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学法指导:

1、对照学习目标,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感知大体结构及重点

2、对照自学提纲精读课文(可充分利用插图、投影、录像等,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并标出重点、疑点

3、进行知识小结

三、自学探究

(一)表皮

自学提纲

1、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哪几部分?并在图上指出。

2、表皮是由哪两种细胞构成?并指出各部分结构和功能的特点。

3、思考:许多植物(如莲、蓖麻)的宽大叶片上有水珠流动而不会渗到叶片内部,这是什么原因?

4、气孔的功能是什么?它的开闭由哪种结构控制?

5、讨论:气孔在阳生叶的上、下表皮分布情况是怎样的?浮水植物贴浮水面的叶片是怎样分布呢?为什么?

自学检测

1、叶片基本结构包括 、、。

2、气孔的开闭由 控制。

3、保卫细胞区别于表皮细胞的结构特点是含有 。

(二)叶肉

自学提纲

1、为什么大多数的叶都是绿色的?

2、比较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有什么不同点?

3、思考:一片绿叶正面颜色总比背面颜色深,一片落叶通常正面朝下,背面朝上落在地上,为什么?

4、讨论:大白菜外层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内层叶片却是白色的,请你分析原因。

自学测评

1、叶片是制造有机物的场所是 ,其中含有的 只有在 下才能形成。

2、下面结构中,不含叶绿体的是 ,含叶绿体最多的是 。

A、保卫细胞 B、栅栏组织细胞 C、海绵组织细胞 D、表皮细胞

(三)叶脉

自学提纲

1、叶脉有哪几种功能?请你说出为什么叶脉具有输导作用。

2、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叶脉有何不同?

自学测评

1、叶脉具有输送有机物的结构是 ,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是 ,因此,叶脉中这两种结构属于 组织。

2、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具有 脉,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具有 脉。

13.初中生物微课教案 篇十三

1. 微课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微课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发明。这所学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常出现学生缺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尝试把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配上PPT和讲解,专门发给缺课的学生用于补课。慢慢地,这两位教师又有意识地让所有学生提前在家看视频听讲解,自主学习,第二天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练习,学会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由于和传统的课堂学习正好相反,所以人们称之为翻转课堂。2008 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 • 彭罗斯从理论和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微课程”,并首创了声名远播的“一分钟的微视频”,这为翻转课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种教学模式直到2011 年才开始在全球大热,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对微课的关注与争论,这要归功于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 • 可汗,他创办了“可汗学院”,将放在You Tube的视频同步在自己的网站上,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目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国内率先提出“微课”应用研究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他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这样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主要因素有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及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教学内容简单、组织形式单一的课堂,认知负荷过低,造成教学时间浪费;教学单元知识点繁多的课堂,认知负荷过高,阻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活动,也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涣散。教学的理想模式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自主地对重难点、要点、技能点等知识进行满负荷学习,而短小精悍的微课恰好满足了教学理想模式的要求。

2.《微生物检验检测》微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2.1《微生物检验检测》课程分析

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控制链中重要的监控点,在食品企业中有专门设立的微生物检验岗位。该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多、技能性强的课程,传统教学中,一般先是教师讲解、操作演示,再让学生模仿操作练习[11]。这就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在讲解演示的时候,学生识记式地在大脑里过一遍,等自己动手操作时就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一团乱等现象,或是不知道如何准备,或是忘记操作步骤的先后,或是不关注细节,更多的是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操作。这样一次课下来,学生会产生挫败感,导致对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打击,且操作课一般具有连贯性,缺乏对其中一个技能的掌握,就会影响到下个技能的学习,如此,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面对太多的困难,学生便会处于一种想学又不知从何学起的状态;另一方面,课程中的有些操作技能,需要教师不断地重复讲解和演示,这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负担,且在学生操作练习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个或小部分学生有不规范或不正确的操作时,教师的关注力将不能分布于整个课堂,这样就很容易忽略其他学生发生的情况。此外,对于中职生来说,本门课程中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解释和概念定义,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定义,如果仅有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接受并理解。

针对上述的种种情况,若能设计一段时长不超过5 分钟的生动形象的微视频,学生或能在最短的时间理解并牢记。因此,将微课程引入微生物检验检测课堂,既能解放教师重复劳动的时间,又能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微观内容宏观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促进有效课堂的形成。例如:可以将实验准备、样品称量、实验操作等环节分别录制成一段简单视频录像或制做成一段简单有趣的动画,甚至可以设计成一款通关小游戏作为课前预习或课后巩固配合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停下来反复学习领悟,琢磨参详。

2.2 基于微课资源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项目一细菌菌落总数的检验”为例,在最后的检验报告中有“实测结果”这一栏需要填写,这需要学生能够分析三个稀释度下的菌落数平均值,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计算,但对于计算能力欠缺,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这里一直是个难点,而这个难点又恰恰是该项目的重点之一,且另一项目“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也有这样类似的内容,因此需要学生能够掌握并能运用至实际情况。鉴于此,我们选定“细菌菌落总数的检验——实测结果的计算与报告”为一次微课内容,并根据这个内容的特点选定采用可汗型微课,该类型的微课可使用手写板制作。教师前期需要构思好教学过程,准备好录制时所需材料,比如:确定好三个稀释度及每个稀释度下的菌落数;计算过程;学习效果的检测小练习等。录制结束后再用相关软件进行剪辑、美化、配字幕,最后配音。

根据内容特点、学情,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前,先将微课视频上传至班级群里,通知学生下载。课上,将课堂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学习视频,同时要求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视频学习结束后,将组内每位成员的问题汇总,小组长组织讨论,组内互相帮忙解决,并列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张贴于本组的墙上;再采用画廊参观的形式:每组留守一位学生,剩余学生到其他组帮忙解决其他组的问题,且要教会那位“留守”学生,让那位“留守”的学生教会组内其余学生。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全部答疑。第二阶段,检查学习情况,完成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小练习,小练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仅更改数字,其余与视频一样,第二部分更换稀释度,第三部分更换计数范围,这样逐步增加难度,以便检测学生是真的学会了,还是仅仅是依样画葫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第三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对菌落计数的规则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能够概括出六种情况,教师再补充非常规情况的菌落计数。第四阶段,实战演练,鼓励学生尝试计算出自己检测报告上的实测结果。

在视频学习效果检测后,班级的一位性格外向的学生主动说:“老师,我喜欢这样的方式,完全是根据自己的节奏去把握,这才是我的学习我做主!”这时,其余学生纷纷表示有兴趣,并且自信心更足了,还有学生说自主学习视频时就担心自己学不会,还反复观看了好几遍。

结束语

微时代的到来不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创新的空间与途径。微课是新时代教学、学习的另一个方向性的导向,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研究,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参与学习,每次小小的量变引发无穷的质变。因为是微课,所以它在广度、深度和复杂度方面还存在不足,这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总之,微课教学在《微生物检验检测》课程中应用的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在课程内容重难点选取、环节设计、内容呈现、交流反馈等许多方面还有待优化,尚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马红芝.教育实习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D].2012.4.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中国微课[OL].http://www.cnweike.cn.

[5]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17-19.

[6]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2013:36-41.

[7]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8]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9]Shieh.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A1,A13.

[10]黄建军.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17):31-34.

14.尝试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四

关键词:微课;课堂教学;有效补充;妙用;示范;自成系统;问题;困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19-0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学习的需求,因为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追求信息交流快速、高效的“微时代”,继“微博”、“微电影”等“微”媒体形式之后,“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微”教学手段已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广大师生对“微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加之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现在在教学模式创新和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通过本人对“微课”的理解和提高“微课”质量的主要途径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微课”教学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十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学习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不仅适用于移动学习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二、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1、导入新课,可以妙用。

导入新课在教学中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之功效,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常用图片、音乐、视频等还加上慷概激昂的导语,是学生意犹未尽,甚至喧宾夺主,效果甚差。但微课一进课堂,就可以直接导入正题。如高中讲光合作用发现历程,学生对整个过程不清楚,逐一讲解过程非常繁琐,也一时半会儿讲不清,有了微课复杂的问题便简单了,教师只需借助微课,以简单的动画展示出来,学生一目了然,直接进入正课。

2、上课示范,学得轻松。

高效课堂分为自学、对学、群学、展示环节,但课堂上有些生硬和机械,学生往往重复机械的学习,厌学情绪油然而生,有些导学案,多以填空形式出现,便会养成抄袭恶习,如讲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时,学生容易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实质。有了微课,老师在网上收集资料,将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和减数分裂过程整合在一起做成微课共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对抽象复杂的知识直观感受,能轻松地理解。又如生物实验既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但实验课又有限,而且是大班教学,许多学生不仅不能动手操作,甚至老师的演示都看不到。有了微课,老师做实验的过程做成微课,利用关键步骤等实验微课放大功能,学生不管坐在哪个位置,不管任何时候都可以观看,做实验时也就有信心了。

3、复习教学,自成系统。

高中生物,知识点多而散,不容易理解记忆,从而形成知识体系,对于材料解析题,学生往往不会审题,不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导至失分严重。教师吧相应的内容做成微课,发到QQ群或者微信群共享,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或者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在群上反复看微课,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不仅很快获得知识,又有成功的收获的快感。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由于微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新途径,在使用微课得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困惑。

1、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如在网上搜到的相关学科的微课不多,自己制作又收到技术不足的限制。一个微课虽然只在十分钟以内,但整个过程从选择课题,制作课件,教学活动实施,到录制结束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说,长期制作微课是意见不可能的事情。

2、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我们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定式思维,认为一趟课给学生讲授的知识越多越好,一堂课上的越充实越好,知识容量越大越好,讲的越精细越好。在这样的教学思想下,我们的教学理念难以很快的适应微课教学的理念,如何做到微课教学要求上的” 短””小”“精”、“悍”、“实”,还需要我们怎样在最短的时间转变教学理念,尽快的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3、网上的微课形式多样,但能直接使用的却不多,多数微课都是用于赛课,实用性不强,但微课是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热用的,这样的微课,可能没有一个重点拍摄,学习的效果较差,还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15.初中生物微课教案 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组织的概念,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交流和引导增进对自身的理解及实际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体的各结构层次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难点】

理解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鱼的个体发育的动画,并思考思考以下问题:

1.一条小鱼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都是一样的吗?它们随意堆砌成小鱼吗? 2.细胞分裂形成的新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是十分相似的,小鱼体内众多不同种类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呢?它们又是怎样构成一条结构复杂的小鱼的呢?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通过回顾旧识,不能完整的回答这两个问题。顺势引用学生最熟悉的人体为例,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细胞分化

(1)教师在ppt上展示的人体不同种类细胞的图片,这些形态、结构各不相同,功能各异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呢?引导学生看一段动画。(动画内容: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后再分化成不同种类细胞的动画)之后继续设疑:动画所展示的这个过程就叫细胞分化,谁能尝试说出什么是细胞分化呢?(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2)教师准备用教学用具(图形补充的方式)和学生互动,深化学生对细胞分化概念的理解。

“你能用不同的几何图形将下图补充完整,以表示出细胞分化的过程吗?”

(单个细胞的功能是有限的,具有同样功能的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结构,能使功能得到加强)[page] 过渡:细胞分化会产生不同的细胞群,而细胞群又能组成人体的什么结构层次呢? 2.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1)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称之为组织。同学们猜一猜:形成组织的细胞是随机地交织在一起的吗?尝试说明你的理由。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来看教材图2-12。

(多细胞生物体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经过细胞生长和分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形成不同的组织)(2)通过观察各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你能归纳总结出组织的概念吗?(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系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3)受精卵是怎样形成各种不同的组织的?(受精卵通过细胞的分裂产生新细胞,随着新细胞的不断生长,一小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很强的分裂能力,构成了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另外的一部分细胞停止了分裂活动,根据它们将来所要担负的生理功能,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了变化,从而逐渐形成了许多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群,形态结构形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组成了组织)(三)巩固提高

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你能尝试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组成、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及排列情况、分布、功能吗?(上皮组织:保护分泌功能,例如:皮肤和小肠腺上皮;肌肉组织: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例如:平滑肌、骨骼肌、心肌;神经组织: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例如:神经细胞;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的功能,例如:骨组织、血液)(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小结作业:组织又是如何构成人体的呢?下节课一起讨论。

四、板书设计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上一篇: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下一篇:关于最美大学生个人事迹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