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4-09-08

“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精选4篇)

1.“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一

“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共同培养地方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与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产学研合作案例

一、合作单位概况

西昌学院前身为1939年北洋大学工学院内迁至西昌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距今已有70余年的办学历史,为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多科性本科院校。农业科学学院是西昌学院创建较早的学院之一,学院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紧紧依托攀西地区的优质特色教学资源,学院先后获得省、州级科研奖1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16项,国家专利10项,选育新品种11个。

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组建于1984年5月,是集“农、工、商”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烟草商业企业,是凉山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最大的纳税大户。2012年,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各项经济指标再创新高,实现销售收入82.24亿元、增长2.8%,实现税利28.1亿元、增长30.84%,资产总额达到55亿元,为凉山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合作理念

作为四川省最早(1988年)开设烟草专业的高校,西昌学院根据立足凉山,融入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秉承教育、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与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建立了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双方通过联合培养人才、合作研发项目、共建实验室以及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实现了校企互惠双赢,为学校和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合作模式

(一)联合培养人才

1.共建教学实践教学基地,为在校学生开展“学期制实践教学”

西昌学院与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凉山州各个产烟县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 “学期制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期制实践教学”打破单纯依附于课程和按时间顺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传统作法,将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在烟草生产规律的基础上,实行学期制教

学,通过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1年的系统实践锻炼,让学生掌握各生产环节的相关技能,了解实际生产的问题,认识到本专业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学期制实践教学”过程中由学院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和考核由,基地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工作态度及知识掌握程度等的指导与考核,学院主要负责学生实习、实训论文的指导与考核。

2.为烟草行业进行学历提升及短期培训

在人才培养方面,西昌学院与凉山州烟草公司已经有了多年的合作历史,开展了在职专科、在职本科、干部短期培训、技术人员培训等多层次、多类型的学历教育及短期培训,近三年为烟草行业学历教育培养了600多人、干部培训135人、技术人员800人次/年、区域内10万多户烟农中承担14000多户/年的培训。目前我们又启动了“西昌学院、凉山州烟草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3.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从2009年开始,西昌学院开始实施“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2010年开始,学院采取“引进来,派出去”等各种形式,聘请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在职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传授技能技巧和前沿技术,同时,学院有计划组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二)合作研发项目

近年来,西昌学院与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立足凉山烟草生产实际,根据现代烟草农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烟草遗传及种植制度改良这一总体目标,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瞄准学科前沿,将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共同申报科研项目进行技术攻关,先后承担了“凉山优质特色烟叶生产技术在新区的研究与利用”、“凉山州红花大金元特色品种开发”等近10个科技项目,项目研究经费近2000.00万元,相关研究结果已应用于烟叶生产中。

(三)共建重点实验室

西昌学院与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在西昌学院共同建设“攀西特色经济作物栽培与育种实验室”,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运作由西昌学院和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共同承担,西昌学院将入必要的师资、学生、软件、硬件及场地,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则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实验室运作经费。2013年,“攀西特色经济作物栽培与育种实验室”建设成为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四)促进学生就业

借助学生学期制实践教学平台,学生能在烟草生产一线学习锻炼,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也在学生的顶岗实习期间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从而避免了人才引进的盲目性,缩短了员工进入工作角色的时间。2013年,我院09烟草专业51名学生毕业,有11名学生成为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的正式员工。

综上可知,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与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通过“产、学、研”广泛合作,不仅实践了学校立足凉山、服务凉山的办学理念,也为凉山烟草乃至中国烟草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攀西烟区培养了大量用得着、留得住、下得去的实用人才。同时有助于提高彝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加快彝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2.“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二

1《商英口语》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没有实际的商务操作经历, 课堂操练时缺乏素材, 很难融入商务情景中

1.2

学生入学是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英语听说能力更是相差悬殊

1.3

学生课后基本上没有使用英语口语的机会,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弱, 课外很少主动进行英语听说训练

1.4 大班教学, 教师很难监控每个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操练的机会少

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英语口语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与岗位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毕业后无法实现零距离上岗。

2《商英口语》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2.1.1 设计理念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也是重要的技能训练课。我们坚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能力培养为本为,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 以职业资格为依据,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坚持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的教学理念, 突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特色, 强调综合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英语听说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一种仿真的实训, 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实际运用场景的模拟, 让学生掌握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2.1.2 设计思路

本人通过对外贸企业岗位群以及我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际能力要求的研究, 提出商务英语视听说核心能力培养方案。课程将商务知识和商务背景融为一体, 以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为主, 将涉及英语语言交际的所有商务情境整合成为系统的、全面的涵盖课堂教学、实战演练、资格考试、校园活动、企业实训、毕业实习等各个环节的跟踪、培养、指导与评估。使整个课程体系呈现多维度、多层次、多任务交替反复出现, 系统建构商务英语“视”、“听”、“说”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 商英口语课程力求突破一本教材反复练、脱离实际商务情境的课堂教学方式, 逐步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系统培养过程, 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 突出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2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2.2.1 教学设计

《商务英语口语》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 组织与安排课程教学内容, 合理设计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训活动, 实现教、学、做结合,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首先, 以商务工作环境及工作任务为依据, 根据日常商务工作的需求整合教学内容, 从需要的具体知识出发, 选取相关的、适合具体操作的教学内容, 与具体的商务工作相结合, 通过围绕“商务、社交、实践”展开, 将课程分为6个板块进行教学:

1) 面试;

2) 初入公司与同事见面;

3) 接听电话;

4) 介绍公司各部门以及职责划分;

5) 机票以及酒店预订与确认。

其次, 根据学习性工作任务, 实现“教、学、做”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通过把课堂当做商务工作环境, 把教室、实训基地融为一体, 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与环境。

2.2.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商务活动话题和商务背景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和商务实践运作能力;

效果目标:取得国际BEC商务英语资格证书, 具备从业资格。

2.2.3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推行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分别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 引起学生兴趣, 通过“讨论”、“讲解”和“演练”, 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任务”, 学会相关知识和技能;

2) 情景模拟法:根据视频进行商务情景模拟演练, 主动参与互动;

3) 角色扮演法: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 提高商务口语实战经验。

2.2.4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 融合丰富的视频、音频、flash等多媒体表现手法以及纯正英美发音的标准示范、进行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 有效的把“视、听、说”三位一体完美结合, 满足学生交互式、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

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库, 集多媒体技术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 使教学形象化、立体化, 生动化,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除了英语视听说软件教学系统, 口语实训室安装合作企业外贸软件系统, 企业将自己的真实工作内容引进, 学生接受企业兼职老师培训后, 可以利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 实施真实工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

2.2.5 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根据本门课程培养目标和本课程在商务工作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模式上进行颠覆性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以模拟情境为载体、多个商务专业实训室共同支撑、校内外实训基地结合的方式, 将大量实训教学内容分别穿插在商务英语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等校内基地以及校外基地。通过课内外实训 (实习) 并举、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实践教学模式, 实现课程教学实践一体化, 工学交替,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多年的教学活动实际操练过程中, 我逐渐摸索出一套符合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大纲和高职高专学生学情的教学模式, 创新提出和实施“听、说、看、演、评五步教学法”。以教材Unit 8 Receiving Visitor为例,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 复习导入→ (听、说)

听录音,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表演对话, 导入新课。

2) 新课讲授 (教学重点的解决)

(1) 视频展示→ (看)

播放办公室接待视频片段, 了解办公室接待的相关流程及英语表达。

(2) 小组讨论

分析视频提供的材料信息, 总结办公室接待工作的流程、礼仪及重点英语表达方式。

3) 情景模拟及角色扮演→ (演) (教学难点的解决)

根据本节课话题, 模拟情景以及角色扮演

特定情境:公司办公室

小组成员:4人

扮演角色:

场景1:前台Wendy接待Mr.Dantini

场景2:Wendy电话联系秘书Mary,

场景3:Wendy递来咖啡、水果、

场景4:Wendy带Mr.Dantini

4) 教师评价及总结 (→评)

情景模拟过程中, 教师监控、引导、督促和鼓励。通过组内自评和组组互评, 找出各自的优缺点, 教师作总结性评价, 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5) 布置作业 (拓展训练)

任何课程的教学改革都是在不断进行的, 尽管我校商务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五步教学法”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具体应用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更加深入思考的地方。

摘要:本文通过充分考虑当前专科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 力求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融教、学、做为一体, 创新提出“听、说、看、演、评”五步教学法, 构建多维度的互动听说教学模式。

关键词:商英口语,教学做一体化,五步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曹彪.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设计[J].新课程研究, 2010.

[2]李春野.对提高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质量的思考和建议[J].科教文汇, 2008.

[3]杨晓燕.角色扮演法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 2010.

3.“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研、训;教育实践;研究能力

学前教育的岗位工作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教育基本功和一定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拥有百年历史,长期以来注重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能力。我们采用教、学、研、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立体教育实践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能力。

教、学、研、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立体化的教育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能力,主要通过两个平台来实现,一个是课堂,主要是教和学,二是下园实践,主要是研和训。课堂教学在此不赘述,下面主要介绍我们下园的探索和尝试,以求教同行。

一、保育见习和幼教随堂见习中的实训和研究

(一)常规的“三学”见习

保育见习和幼教随堂见习中的实训和研究主要涉及到三门学科:《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的保育见习,五年专学生是第一学年上下学期各安排一次,每次2天,三年专安排第一学年将上学期一次2天。每次见习,学科教师都会布置见习作业和任务,让他们带着任务去见习,观察的内容或对象有保育环境、医务室工作、各种保育制度、作息制度、食谱、一日生活中的保育和教育中的保育等。在第二学期的全面保育见习中,还特别让每所幼儿园分管保育的领导来全面介绍幼儿园的保育工作,让学生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因为时间较短不容易看到的其他保育内容都有所了解。《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这两门学科多年来开展的下园见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教育调查、专题见习等方式积累感性经验,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主要安排有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一日活动的观察、教学观摩、游戏等,分析幼儿的心理,评价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这三门学科(即以前常说是的“三学六法”中的“三学”)是学生最先接触幼儿教育实践的学科。

(二)实训和研究方案的改进

为提高保育见习和幼教随堂见习的实践效果,在安排我校任课老师下园指导和督查方面进行了改进:这几年来在学生下园见习的几天中,虽然是全年段停课,但开始下园教师只有我系幼教专业学科教师,每次下园几乎安排在4所、5所幼儿园,这些园所都很分散,幼教专业学科教师每半天轮流去幼儿园。这样一来,学生见习园所一是没有带队教师,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安全、保育见习的认真执行上难以把握质量(尽管每次下园包括其他学科所有的见习、实习前都会给学生开这方面的大会或者动员,每所幼儿园都有学生负责人,班级有实习小组长),二是即便发现见习中的问题,但仅靠幼教学科老师一人轮流到每所幼儿园去指导不现实,时间上拉很长,不方便指导。因此,我们就建议学校让其他任课老师作为学生见习带队教师也去下幼儿园。教务处也支持学前教育系这个建议,其他非幼教专业老师也下园带队,一来对于促进学生遵守见习制度、认真见习有明显作用,二来对于学生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反馈或者与幼儿园及时沟通,三是对学生见习中的安全问题多了一道保障,四是下园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自身的教学也有好处。

二、分科实习贯穿全程,分项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一)分科实习常规做法

分科实习贯穿全程,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的教学法课程,主要包括幼儿园五大领域(六门学科)的分科实习:健康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语言教育、社会教育,具体则涉及到六门学科教学(即以前常说是的“六法”)

这种类型的实习出现时间不长,前后不到10年的时间。我校从2000开始进行初中起点的五年专招生。基于五年专学习时间较长,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新出现的一种形式,每学期开设什么类型的教学法,就安排学生下园就该学科进行带班实习,具体内容包括收集相关资料、撰写教案、学科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指导、制作教具、环境布置、说课或预教、带班实习、实习生自评与反思、幼儿园指导教师讲评、回校后的课堂交流与研讨。

为了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采取如下措施、执行如下制度来保障实习的效果:

(1)系学科指导教师职责:下园之前向任课班级学生明确下园实践的具体内容与要求;下园过程全面了解学生实践情况;在每次学生下园后以研讨、作业等形式收取反馈信息,及时指导、帮助和小结;将学生下园实践能力的成绩,作为学科成绩总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提高学生学科教育实践活动的效益。

(2)园指导教师职责:帮助实习生熟悉本班幼儿特点和保教工作情况,根据幼儿园的课改方向和本班幼儿实际,提前两周提供给实习生进行学科实习建议;提前一周进行实习活动计划的审核指导、听取学生的说课或者预教,对学生的教案进行指导;随堂了解记录实习生开展带班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

我们制定分科下园实习制度、评估标准,制定出学生实习成绩等级评估标准。幼儿园结合学科实践的任务和学生的实践表现,评出优秀和不合格学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提高。学校学科老师根据学生下园分科实习成绩,对学生这门课程进行评分。

(二)分科实习、分项训练方案的改进

我们在实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1)按学号顺序编组的弊端。有一段时间学生下园名单时按学号顺序编排,这样有可能出现一个小组都很强或很弱,不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也不方便教师评分。后来我们注意到这个问题,学生实习小组人员的合理搭配,要求学生在分小组时应注意能力强弱适当搭配。

(2)加强除带班活动以外的其他活动的开展和指导。一开始学科实习时,学生往往就只顾带好一个实习活动或者说上好一节课,其它环节的活动,如晨检、早操、点心、区域活动、自由活动、户外活动、午餐等,实习生没有参与有幼儿园老师来进行,或者其他配班的学生,也有一些是幼儿园老师自己来带,没有让实习生参与半日活动的全程。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是带整个半日活动而不仅仅是学科的一次活动,同时与幼儿园沟通,要求幼儿园指导老师指导实习生参加上午半日生活环节的保育工作和其它环节的教育活动,也作为学科实习成绩评分的重要内容。

(3)学科老师充分利用分科实习的机会,将学生上课的情况录像,回到学校以后在课堂上播放,这样的指导更广,而平时幼儿园老师和学科老师下园指导毕竟指导人数有限,这样将课堂教学与下园实践很好结合起来,提高了分科实习的质量。

三、毕业实习全面检阅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我们在多年毕业实习基础上,听取幼儿园园长、老师的反馈意见,修订毕业实习制度和评估标准,并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学生的毕业实习质量。

(一)将实施多年的毕业生实习制度、守则、评估标准进行调整

在多年的实习当中,幼儿园反馈时提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的保育工作不如教育工作。在听取幼儿园对学生保育和教育实习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后,我们对毕业实习的评估标准进行调整,一是对学生教育实习的制度、守则进行修订,包括评估标准内容的适当调整,二是加大保育在整个实习成绩当中的占的比例,从评估导向上让学生重视保育环节的工作。

(二)开展毕业实习专题讲座

为了提高学生教育实践的质量,引导学生顺利的完成毕业班的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和工作中的角色转换,引导学生平和、正确对待就业,这几年来,在毕业实习前我们都会请省示范性幼儿园园长、教研主任针对学生毕业实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如何更好地做好毕业实习作专题讲座,每次安排四个专题,这些专题与学生毕业实习紧密相关。这四个专题是《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创造性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新〈纲要〉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科学组织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每届毕业实习主题讲座基本上围绕这几个主要专题,结合学生当年政策与形势,学生听了收获很大。

(三)加强对实习过程的质量监控

一是系部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下园,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检查、督促。每年实习都安排毕业班任课教师作为带队教师下园听课,一方面对学生在幼儿园的实习进行监督、监察,二是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幼儿园反馈,并做好有关问题的协调工作,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今年由于实习园所5往年一般4所,带队教师不够安排,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实习和对学生进行指导,我们这次还安排了没有交毕业班学生可的老师下园,包括两位老师和毕业班的辅导员,首次将没有教学任务的辅导员安排下园,辅导员对学生很熟悉,有利于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实习总体情况。

二是下园教师开会、书面汇报,及时将问题进行反馈到系部。历年来,学生毕业实习系部都会召开下园教师开会,就学生实习中的情况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实习中出现的生活问题、教育实习本身中的问题。如果集中时间不方便进行,则让每所幼儿园带队教师上交书面总结,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实习情况。

三是系副主任和教育实践教研室主任主抓整个教育实践。教育实践质量管理实行二级管理,包括见习、分科实习、毕业实习在内由系部分管实习的负责人副系主任和教育实践教研室主任主抓,加强了学生实习工作的检查环节,如下园实习时,了解到幼儿园一些老师没有让学生写半日活动计划而只要写活动教案,有些学生课上完了,教案还是一份草稿,我们在下园发现问题,及时召集学生负责人开会,把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及时传达给学生,同时,将情况反馈给幼儿园。对学生下园实习以及带队教师下园出现的问题及时收集和解决,提高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给学生开展领域教学公开观摩活动

每个学期都和实习基地合作,开展不同学科的观摩活动,每次开展大约9-12个活动。这样把幼儿园课堂教学搬到学校来,这样的观摩活动贴进幼儿园实际,更具幼儿园课改新概念,使得我系老师课题研究和实习基地园老师的科研课题有了更紧密的结合。开展这样的观摩活动,有利于推动幼儿园课改、推动老师们的专业研究,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现场学习,有利于指导和引领学生的专业成长。一般每个学期根据学生所学的学科,3天时间由不同幼儿园开设观摩课,活动类型涉及五大领域活动,每次都会吸引福州、宁德、泉州、南平等地区200左右的幼儿园老师前来观摩。

五、与科研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做好毕业论文工作

毕业实习除了学生带班实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结合学生毕业实习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专业论文作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不合格不能毕业。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大检阅,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系里按专门安排一个教研室主任负责,给毕业生开动员大会,制定毕业论文日程安排,安排指导老师等。

在学生毕业实习前上《学前教育科研》这门课程时,科任老师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研究方案的拟定,结合下园实习,让学生做好毕业论文的系列工作,包括论文方案的设计、毕业论文写作动员、毕业论文流程、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

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对评优的论文进行答辩,并将最后的论文汇编成册,我们每年都有优秀毕业论文汇编。同时,每年我们选送的部分优秀毕业论文参加全国学前教育大专生毕业论文评比,每年获得一等奖的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二三等奖更是众多,由此反映出我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能力。

六、做教师的科研帮手、幼儿园科研课题的助手

我系的一些教师在教学和自己的课题研究中,也让学生利用下园见习或实习的机会参与课题研究,做教师和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帮手、助手,如设计观察表并实地观察、测查、教育活动方案的实施、论文撰写等,让学生通过设计方案、资料收集、论文撰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能力。

例如,在社会性的课题研究中,我们结合毕业生的论文撰写,一方面我们设计一些方案让学生去实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我系老师指导去实践,如访谈幼儿、情境设计与观察、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开展专门设计的活动等等,这样既扩大了课题研究资料收集的范围,让学生初步开展教育研究有了一定的实践和体会。

4.“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四

云南省是我国最主要的茶叶生产大省,临沧市是云南省第一茶叶生产大市,2010年临沧市茶园面积8.55万hm2,产量5.7万t,工农业总产值18.4亿元。临沧有优越的气象资源、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悠久的产茶历史、多样的茶类、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结合云南省及临沧市区域经济特点,开办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并培育成为一个省级特色专业。结合市场需求、学生的就业取向、云南及临沧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资源,我们将《茶道与茶艺》设置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的专业必修课。为了实现高职高专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茶道与茶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技能培养、课程考核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科学构建《茶道与茶艺》课程理论教学体系

1.1 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融入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3],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4],是高职教育的目的。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要求按照一线生产实际需要授课,其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既要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与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相融合。据此,我们将《茶道与茶艺》课程的基本任务定位为:结合茶艺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训实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茶道与茶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基本精神,熟练掌握泡茶的基本技法和六大茶类的冲泡技艺及各种民俗茶艺,获得一定的茶艺美学素养,掌握茶艺服务的技巧,具备中、高级茶艺师的基本素质和知识、技能水平,获得从事茶事服务工作的职业能力。《茶道与茶艺》教学内容调整的思路是强调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注重实际应用,引入行业发展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力求突出知识、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职业性、区域性,融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以学科知识与职业岗位技能的有机融合为基础、以系统掌握各茶类的冲泡技艺和突出云南茶叶冲泡技艺和云南民族茶艺为特色,实现通用性与区域性的结合,突出茶艺技能训练和茶艺师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特色。

在《茶道与茶艺》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以茶艺师职业技术岗位能力为主线,根据茶叶行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理论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七个模块:茶道的基础知识、基本精神;茶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泡茶的基本技法和技艺;不同茶类的冲泡技艺,各种民俗茶艺;茶席设计;科学饮茶和茶叶贮藏保管的基本知识;茶艺服务的技巧和茶艺师职业道德。以茶道精神、茶艺要素、各茶类冲泡技艺、茶艺服务技巧为重点。泡茶基本技法与技艺、各茶类冲泡技艺、民俗茶艺等内容结合实验实训进行讲授,注重实践技能训练。整个教学内容注意与茶叶生物化学、茶树栽培技术、制茶工艺、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文化等有关课程内容的相互衔接,融会贯通,指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加深理解。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茶艺师的基本理论知识,获得从事茶艺服务工作的基础职业能力。

1.2 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体现行业发展趋势

根据茶叶生产加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茶艺师的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的要求以及茶文化的区域性特点,我们在《茶道与茶艺》教学中不断补充行业发展中的新知识、新技术。例如茶席设计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项独特的茶文化活动形式[5],却迅速发展成为了高级茶艺师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完成茶席设计作品是高级茶艺师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及时在教学中补充了茶席设计这一章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茶席设计的构成因素、茶席设计的题材与表现方法、茶席设计的技巧、茶席设计展演等知识与技能,为成为高级茶艺师打好基础。再如普洱茶是云南的地理标志性产品[6],普洱茶以其独特的保健功效在国际国内茶叶市场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欢迎,而普洱茶茶艺在以往的茶艺教材中却没有任何体现。为了突出云南茶叶的特色,我们编写了普洱茶茶艺一章,对普洱茶的基本知识、冲泡品饮要领、普洱生茶茶艺、普洱熟茶茶艺做了详细的介绍,让学生掌握了普洱茶这一云南独有的茶类的冲泡技艺;临沧是滇红茶的故乡,滇红工夫茶是我国工夫红茶的奇葩,它以外形肥硕紧实、金毫显露和香高味浓的品质而独树一帜,以“有印锡红茶之色泽,具祁门红茶之香气”的优异品质享誉中外[7],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推崇。在红茶茶艺的教学中,我们重点突出了滇红茶茶艺,对滇红茶的品质特点、冲泡技艺做了重点的要求,使学生掌握了滇红茶茶艺,使我们的教学体现了茶艺的区域性特点。

在学科式的教学中,通常只重视各茶类冲泡的知识和技艺,认为学生只要会泡茶就达到教学要求了,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茶艺服务一线的茶艺师必须具有茶艺服务技巧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导致教学与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脱节。因此,我们把这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茶艺服务的准备、接待礼仪与技巧、与客人交流的礼仪与技巧、职业道德培养作为重点,并补充了与茶艺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学生获得从事茶艺服务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具有茶艺师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

2 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茶道与茶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对茶叶品质的把握、茶的内涵的诠释,茶叶冲泡技艺的提高,服务技能的培养等,有赖于反复实践。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课程单项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学生社团活动——专业社会实践——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实训分阶段实施,单项实训结合课程进度在学校茶艺实训室进行,综合实训结合学校的茶事接待服务和当地茶事活动进行,并通过专业学生社团活动、专业社会实践、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等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共设置了18个单项实训项目,内容涉及基本礼仪、姿态、泡茶基本技法与技艺、各大茶类的冲泡技艺、民俗茶艺、茶席设计、茶艺服务技巧等茶艺师工作实践技能。通过在学校茶道茶艺实训室进行的单项实训,使学生掌握茶艺师基本礼仪、姿态,泡茶的基本技法和技艺,熟练掌握红茶、绿茶、普洱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花茶的冲泡技艺,云南各民族茶艺,掌握茶席设计的基本技能,茶艺服务的技巧,茶艺表演。在此基础上,我们成立了学校茶艺社团,通过专门的训练,承担学校各种接待活动中的茶事服务和市里一些重大活动中的茶事服务,让学生在这些茶事服务过程中进行综合实训,得到全面的锻炼。同时,我们与当地的清品茶楼、天一茶楼、汇茗苑茶室、普粹茶叶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轮流到这些茶室进行专业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参与茶艺服务工作,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切实提高实践技能,提高茶艺服务工作的职业能力。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茶道与茶艺》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主要教法为讲授法、自学指导法、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同时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学生学法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操作练习法相结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做结合,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音像教材、学校茶艺茶道实训室、当地茶室进行教学,突出教学的直观性、实践性、职业性。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讲授、引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观看茶艺表演录像带,教师进行各茶类冲泡技艺的讲解与操作演示,学生反复动手操作练习,自主进行茶艺设计、茶席设计,模拟茶室服务情境进行服务技巧训练,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切实培养学生的茶艺实践技能、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茶艺师职业能力,结合临沧的各种茶事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茶艺活动情景得到锻炼,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4 改革考核方式,加大实践技能考核力度

在《茶道与茶艺》的考核方式上,我们改变了传统的理论笔试的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期末考试方法采用闭卷笔试加实作考试的方式进行;理论考试采用笔试、闭卷考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茶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作考试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协作能力的考核,采用高级茶艺师实作考试的模式进行,2-3个学生一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完成一个茶席设计,根据主题,确定茶叶种类,然后选配茶具、铺垫、相关工艺品,制作插花,设置背景,选配音乐、服装,完成茶席文案编写,进行茶席动态演示。在整个过程中考察学生的茶叶识别与鉴赏能力、茶艺设计能力、解说能力、礼仪、姿态、操作的熟练程度、动作的优美程度、茶艺美学素养、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等茶艺师的基本能力。在成绩评定时,理论占50%、实训成绩50%,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教与学、做”并重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和期末复习而忽略实践技能训练和平时学习的局面,从而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使我校《茶道与茶艺》课程的教学特色凸显,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该课程被评为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茶道与茶艺》课程教学结束后,学生具有了从事茶艺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职业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能顺利通过国家高级茶艺师资格考试,取得高级茶艺师职业资格,能够胜任茶艺师的职业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培养的学生深受行业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刘修明.茶与茶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出版社,2005:70

[2]林治.中国茶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22

[3]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对话教育热点200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109

[4]唐亚豪.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05.1:5

[5]乔木森.茶席设计[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3

[6]《地里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2111-2008)

上一篇:会计技能大赛下一篇:奇特的猪笼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