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也要讲究艺术(精选11篇)
1.课堂提问也要讲究艺术 篇一
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松溪一中叶娴茹
【摘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提问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既要有趣味性、启发性、目的性,又要注重知识点之间以及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学生的差异性。【关键词】:课堂提问
高中语文
趣味性
启发性
目的性
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丰富,且跨度大,难度高。对教师而言,如何破解“围城”,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心理学也讲,”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设置的提问要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提问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成与败,因此教师要设法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长期以来,本人都在努力探究更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现将自己一些浅薄之见,结文呈出,旨在引来方家之玉,以指点迷津。
一、课堂提问要讲究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刘国正说:“有味课堂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高中生心智接近成熟,抽象思维能力明显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大幅度提高,但兴趣仍然是他们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如何利用问题有效调动高中学生的积极性呢?教学中,可以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提问,也可以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提问,还可以结合夸张的情境提问,等等。如,在分析沈从文《边城》中句子“但是另外一件事情,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时,我的课堂提问是,“句中‘另外一件事情’ 是指什么?”。又如,在教学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课堂提问是,“宝黛初会时,为什么贾宝玉对林黛玉会产生浓烈的兴趣”。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适时提问便是投石激水,一些灵感火花往往就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通过提问,学生讨论、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把有些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心疲劳,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就不再袖手旁观,而是兴致勃勃地加入课堂讨论中,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又如教学《失街亭》时,若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 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改问 “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 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大为有利。这样的提问,使学生热情高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问题再现了学生的生活情景,他们对此类话题比较敏感,对问题的结果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提问一定要立足于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投其所好,就能最大限制的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学活动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提问既要启发点拨,旁敲侧击,引起学生联想和想象,又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引导学生判断和推理。教师教学之前,学生在阅读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之作时,思想上往往是困惑迷茫的。他们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习与借鉴什么。从认识上来说,远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这就亟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例如,在赏析柳永的《雨霖铃》里的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如果只要求学生领悟这两句词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诗人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之情,也何尝不可。但如果教师进一步诱导学生思考:同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这两句流传千年,成为柳词的代表呢?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会展开深入的讨论,探究,并最后得出结论:词人选用了“杨柳”、“风”、“残月”三个最能触动离愁别绪的意象并集中在同一幅鲜明画面里,而这幅画面又是在一个特定时刻——“酒醒”之后。试想,此时是柳永离开心上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画面还鲜明的烙印在心头,刚睁开眼,就面对眼前如此凄凉冷破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前途渺茫,却还要继续前行,离心上人越来越远,这难道不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写照吗?这样一启发思考,诱导,学生的兴致陡增,还让学生掌握了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又如教学《失街亭》 时有人设计了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这就未免过于简单,这个问题根本不富于启发性,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换一种方式如向学生提出 “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街亭对蜀军有怎样的重要性?何以知之?” 之类的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些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只有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才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可见教师提问的启发性,既遵循了孔子的教诲,又达到了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课堂提问要讲究目的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功能与课堂提问的目的之间的关系,对课堂提问的核心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而要想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求教师能够针对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课堂提问,使学生思考有方向,分析有路子。比如在教学姜夔《扬州慢》时,为让学生理解词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作者来到今日的扬州城,看到了什么?过去的扬州城是什么样子?哪些语句描写了过去的扬州城?词中所写的景色都是作者亲眼所见的吗?这些写景的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一一理解思考分析这些问题,就会较为轻松地掌握了答案:这首词运用了对比、虚实结合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中只有通过这样有目的性的提问,才能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既轻松愉悦又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课堂提问要注重知识点之间以及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课堂上提出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某种内在逻辑顺序为标准组织起来的协调统一的整体。教师既要以问题的形式把曾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巩固旧知识,又要以有效的问题对学生加以引导,为以后学习与先前相关知识内容提供思考方向。例如在学习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我研读了课文,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婴儿、童年时期感受、体验母爱的能力有什么区别?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一个成熟的人会成为他自己的父母?这三个问题之间是环环相扣的,理解前一个问题,才能更好的解答下一个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全面探讨,有利于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从而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扫清障碍。注重关联性的课堂教学,既能学生温故知新,又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是需要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五、课堂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学生的差异性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要树立“有教无类”的理念,保证所有的学生都享有均等受关爱的权利。同时,教师要充分认清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选择答问的对象。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育集体的同时,必须看到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怀备至地教育每一个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一个学生如果长期不被提问,就会懒得思考教师的提问,从而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上述认识,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中,既可以考虑一些让集体回答的问题,又要设计一些能体现个体差异的问题。如提问探究性、审美性较强的问题,可以让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回答;基础性、应用性较强的问题,可以让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回答。总之课堂中提问的问题,要尽量让不同个性、不同群体的学生都参与其中,而不是让人袖手旁观。
当然,要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还需要教师付出多方面的努力:一是深入钻研教材。要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热情饱满的情绪,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就要在课前充分地备课,精心设计好课堂上每一个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吃透教材”,对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教材的内涵与外延都要融会贯通。二是充分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智力状况等情况,准确判断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产生什么困惑,提出什么见解,形成什么思路,采取什么举措。这样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课堂教师过程中的被动局面。三是要不断充实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中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才智、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厚,视野越宽广,业务素质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更有底蕴,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提问成为吹开学生智慧之花的春风。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掌握了提问的技巧,才能娴熟自如地驾驭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发展学生思维, 有效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提问也要讲究艺术 篇二
一、提问要注意目的性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目的是形成矛盾, 制造矛盾, 使学生处在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 挑起学生“我想学, 我想知道”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引发学生的探索行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在备课时依据本堂课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 知识的链接点、延伸点以及针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 精心设置提问。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 点燃其思想的火花, 启迪其思维。如在“三垂线定理的教学”中, 可这样提问: (1) 哪几条直线之间相互垂直? (2) 能否用这个定理来解释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怎样分析这个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一定理?这些提问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如果只考查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识记能力, 则可应用求同答案的 (唯一正确的) 问题;若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则以求异答案的问题为佳。求异的答案说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发问之先, 应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教材内容、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地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 让学生各抒己见。切忌“铜匠的担子, 走到哪里, 响 (想) 到哪里”, 主观随意地提问, 是很难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的。
二、提问要注意深刻性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教师的提问过浅, 提问所含的信息量过小, 就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在“平面的基本性质”中, 提问:“过两条相交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这显然是一个信息量太小的提问, 没有深度。但如果改为问:“过两条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一下子不好回答, 他必须对两条直线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 对“相交”、“平行”、“重合”、“异面”这4种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结论, 这种有深度和广度, 信息量也适当的提问, 肯定比第一个提问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又如:在学习了等比数列基本知识后, 为了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可设计一个常规问题:已知:等比数列{an}中Sn=16, S2n=64, 求S3n=?
问题1、本题与前面涉及的问题是否相同、相似及相关?解决数列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学生不难想到基本方法──利用a1和q。
问题2、能否利用等比性质, 即:an=am.qn-m (n≥m) 将am后面的项转化为a1, a2, …am表示, 沟通未知和已知的联系?
问题3、由题意, 易求此数列的依次的每m项的和, 这些和看作一个数列, 是什么数列?能否将问题转化为一个新数列求项的问题。
问题4、我们知道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能否从函数角度考虑本问题。
故可从斜率相等入手, 求出S3m。
上述通过问题逐步导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的特点, 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三、提问要注意适度性
适度性就是指提问要切合实际。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又要贴近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还要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并善于改变设问的角度, 以提高课堂提问的价值。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把问题设计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先易后难, 逐一解答问题。例如, 在讲授“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时, 提“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比到谁的距离是定值?”“这个定值三种曲线有是吗不同?”“这种定值对三种曲线起怎样的作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难度是依次增加, 而这三个问题都设立在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基础上的, 当解答出前一个问题之后, 学生的“已有知识”就扩大了, 后一个问题所要求的知识就可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 解答后一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其次, 对于难度不同的问题, 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使学生都必须参与到回答与自己的知识水平相符的问题中, 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提问的数量要适度, 切忌问题过多, 以至把重点、难点问题淹没, 混淆教学重点, 模糊学生认识;难易要适度, 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既不过易, 又不过难。过易, 达不到激发思维, 培养兴趣的目的;过难, 学生力不能及, 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 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则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科学地设置提问, 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 诱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而且能给学生想象、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摘要: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教学提示, 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 或对学生进行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为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讲究提问艺术, 注意提问的目的性、深刻性和适度性。这样,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讲究提问艺术 打造有效课堂 篇三
一.注意提问层次性与全体性,理解文本,打造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精设问题,以提问来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将学生逐步引入思维深处,将课堂教学向高潮推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文本内容,由整个文本、整节课出发,设悬置疑,逐步提问,步步深入,即把握提问的层次性,逐步提高问题难度。通常在最初时提问不要太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其积极思索。然后逐步增加问题难度,诱导学生进入正题分析,而后适当拓展延伸,诱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如教学《我的五样》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快速略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哪些段落写“选”,哪些段落写“弃”,而后引导学生浏览全文,基于整体感知上理清课义思路。接着精读文本,品味心理描写,领悟思想感情。这是文本解读自浅及深、从文入理的环节,也是人文性与工具性逐步向统一的环节:1.认真阅读课后,勾画自己最为感动、最为欣赏的心理描写句子。同时表述自己的理由,相互交流。2.由这些心理描写,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文本主旨或思想感情的?最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索人生,升华主题:①请在白纸上写出你们生命中的五样,而后逐一舍弃其他四样,留下一样。②结合自我生活体验与当时的心理,说说自己选择与放弃的原因与感受。这样,通过模仿文本形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与放弃,可增强学生活体验,使其积极思考与讨论人生追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注意提问应顾及全体同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问辐射面,考虑全班学生,而不是偏爱优生,以促进学生整体进步,共同发展。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向全班学生提问,要求学生自主思考,然后依照问题难度,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答问,既可点名学生,也可是学生举手答问。当某位学生答问时,教师应引导其他学生注意认真聆听,看其回答是否完整、正确,予以评价与补充,亦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质疑,然后交流讨论。这样,可让每位学生都有答问与质疑的机会,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注意提问时机性与激励性,深化认知,提高学习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若想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则需注意到学生课堂中的学习情况与心理状态,然后找出最佳提问契机,以启发学生思维,强化学习效果。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笔者并不是先向学生讲解本文写作背景与作者情况,而是引导学生梳理朱自清的情感变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一开篇就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当学生思考后仍难以准确回答时,教师可分析本文的创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主旨。
其次,注意提问的激励性与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也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课堂提问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多多思考,自主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以诱导学生纷纷发言,主动探究。如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其能够自主探究与学习。
另外,教师还可通过想象法与对比法进行课堂提问。其中,想象法即引导学生依照文本内容发挥想象,以理解文本意境,体会文本情感,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如教学《雨霖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处在诗歌描绘的意境中,自己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而对比提问,即把有着一定联系的知识进行对比而提出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其异同点,加深认知。如学习《声声慢》后,可要求学生将其与《雨霖铃》加以对比,分析两者表达主题与写作手法、意象等方面有何异同点?这样,可拓宽学生思维,深化认知,提高学习效果。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提问艺术,结合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对象实际,精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注意提问时机性与激励性,不断深化学生认知,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样才能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4.营销,也要讲究“一寸长一寸强” 篇四
昨天,我参加了80多位店长们的活动,有一点我是非常感动的,各位在发表自己的感言和主张时,表现得落落大方,这非常不错,对也罢,错也罢,你有自己的观点,表达出了自己的主张,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在我看来,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你就是英雄!我不一定认同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你就是精英。
2、做事情要有“后台”,这非常重要
听说现在好多女明星,出道以后一般都会找一些“干爹”做后台,然后在道上混才不会有人欺负,个人认为你们也要找一个“后台”,这个后台是谁呢?就是“格瑞”――格瑞脊柱整体健康中心。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同样质量和款式的衣服,你在洛口买的,可能也不会太珍惜,更不可能放心,但如果是在银座贵和买的呢?你就会非常信任它,因为店越大,它犯错的成本也就越高,它也就更有可能不想因小失大而犯错。假设这里有一碗羊汤,里面有一颗老鼠屎,你可能会很轻松地倒掉它,但如果是一口巨大的锅里面满满的一锅羊汤呢?你会不会在倒掉的时候非常非常地心疼?所以如果我们各自为战,而不是统一在“格瑞”这艘大船之下,人家还敢放心地来你这里办会员卡吗?现在卷卡逃跑的人可多了,相对于一个全国性品牌“格瑞”,人家会更放心找他们办卡。
3、鲁菜大师开店,没一个成功的
各位开店,大多核心竞争力还是自己的技术优势,可我要告诉大家的消息是,鲁菜大师开店,没一个是成功的。为什么呢?因为技术思维和经营思维不是一回事。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加盟的方式,大家集中在一个大品牌下,专心干自己专业内的事、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打造及营销推广的事交给“格瑞”来干,这岂不两全其美?“格瑞”在品牌打造和市场推广、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肯定不是一家小店能比拟的,所以,大家聪明的话可以将市场推广的事交给“格瑞”干,这符合社会分工。
4、不断地制造“事件”,格瑞需要“呼吸”
“格瑞”现在拥有内一流的专家和资源优势,这只是内功,但要传播得远、让影响力更大,除了内功外,还要擅长打造品牌。个人建议,要不断地制造“动静”,做到“大事有我,无处不在”。举个简单的例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知名度够高了吧?但奥运会和世界杯还经常看到它们的身影,因为它们深知,“大事有我”人家才不会忽略我的存在。同样,汶川地震等场合,均能看到一些大品牌体现出来的“正能量”,正是通过一个个这样“场景”的介入,让消费者不断地看到大品牌的。
“活动”是企业的“呼吸”,是消费者判断企业是否活着的标志。在这方面,90年代的健力宝就不这样认为,当时它知名度和销售量已经非常高,远超过今天王老吉和加多宝,直逼“两乐”,它认为自己知名度已够高,不需要再参与各种活动甚至投钱做广告。结果消费者看不到它们的广告和活动,无法判断它们是否还在“呼吸”,就不知道是死是活,结果健力宝还真的就此死去了。
5、营销如武器一样,讲究“一寸长一寸强”
昨晚你们搞的一个活动非常有意思,我看最后大家发表感言的时候讲到了许多,但有一点没讲到,营销如武器一样,讲究“一寸长一寸强”的道理。比方说,最终率先到达目标的团队是谁呢?是其各个物件中最长的那一个,“鞋子”用的是最大号的、腰带用的是腰围最粗的演员的、男人选了个子最高的,这样各个环节都“最强”的团队最终最先达到了目标。举个数学方面的例子,你五个100%相乘,得到的数还是100%,但如果是五个90%相乘呢?你得到的是一个小于60%的数,
理论上来讲,90%已经做得不错了,但五个环节都做到90%,结果却不到60分,可见,每个环节做好多么重要啊?我们开店,技术水平总比别人强一点、位置比别人更优一点、后台“格瑞”比其他品牌更硬一些,服务更温馨一些……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你比其他对手强得多。高手间的比拼不一定是全方位的,往往是每个环节都中的一招一式中都能胜出,最终达到顶峰。我经常举的例子:一个12公分的比萨面积远远大于一个6公分比萨和一个9公分比萨之和,一个直径大一倍的西瓜其体积是小西瓜的8倍,直径看上去大不了多少,但结果却是天壤之别,这符合现代系统论。
6、讲一讲营销三字经:“笨”“玩”“善”。
昨天我已经讲过,开店,要有一颗善心,只有心有善念,不坑蒙拐骗,钱也会慢慢地来,其实你从“善”这个字的结构就能够看出来,“善”这个字的前五笔是什么呢?是“元”的符号,这说明什么呢?善良不仅仅是一种智慧,善良还能给你带来“元(人民币)”呢?我们经营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要有一颗善良之心,坑蒙拐骗是发不了财的。即便偶尔成功,注定也会失败。
“玩”这个字就更有意思了,左边是“王”右边是“元”,字面的意思是,只有会“玩”才能玩出领导力,才能玩出人民币来。互联网把这个时代搞乱了,单纯地努力去干有时候远远不够,我们要跳出原来的层面,把自己变轻松,除了努力干之外,更要学会思考,学会包装和策划,学会让利于顾客,学会友好地对待自己的员工……倘若这一切你都“玩”好了,不止你的领导力会大大提高,你的员工积极用心,顾客非常满意,人民币(“元”)也会悄悄地来的。
“笨”这个字就更有意思了,上“竹”下“本”,竹子的本质的意思。竹子的本质是什么呢?一是竹子都是空心的,二是竹子都是节节高的,三是竹子都是丛生的。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些老板向我请教,尽管我知道有好多方面他们比我强,但仍然会耐心并虚心地请教、不耻下问,结果这样的企业无一不是做得很大的,相反有些没听几句话就认为自己已明白了的老板,事实上并没弄明白,这样的“拿来主义”怎么会有效果呢?因为虚心,所以能够海纳百川、本领会一天天地增长,自然事业也正如竹子一样――节节高啦!竹子都是丛生的,我们所有的店,倘若都能够团结在一个大品牌――格瑞的周围,我想用不了几年,大家都会得到大幅地增长,格瑞知名度比格力高都有可能。
7、人有四种:人物、人才、人手、
人有四种:能决定别人命运的叫人物,能决定自己命运的叫人才,由别人来决定命运的叫人手,道德败坏的叫 。我们或许成不了决定自己命运的人,但大家都有了一技之长,靠着自己的本事吃饭,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我觉得这就是人才,在座的各位都是“人才”,我祝福你们。倘若我们能够用我们的双手,给病人减少了痛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那你就是“人物”了。即便我们自己不开店,如果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他人所用,也能够自食其力,至少会成为“人手”。只要切记善念,不去干伤天害理的事不去害人,我们就永远不会成为“ ”。
我们成为怎样的一个人,除了看我们的天份,还要看我们的选择,你有可能成为“人物”,也有可能成为“人才”,或者“人手”,只要不成为“ ”,我们就是成功。我相信大家!
(本文根据作者在5月26日山东省中医针推整骨学校老学员聚会时的一次即兴讲话的事后整理)
邵珠富,营销策划人,中国尖锐化营销理论创始人、中国1厘米营销理论创始人,电话:15864010707,QQ1807311017。代表作:《营销策划,有意义不如有意思》《邵珠富营销策划21条》等。
5.体育教学要讲究提问的艺术 篇五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的提问在体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教学、活跃气氛、明确教学目标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为, 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 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 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 所以教师的提问显得尤为必要。教师的提问尽量避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帮助学生克服自主学习存在的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师的提问要策略与艺术相结合
(一) 提问应有普遍性与代表性
一个班级中, 学生的水平不同, 个性差异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 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尤其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 留心沉默寡言的学生、不爱思考的学生的非语言性暗示, 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 使大多数的学生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 还要考虑示范性, 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 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 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
(二) 在设置具体问题时应把握好“角度和难度”
1.角度:问题选得好, 教学效果就好。首先,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 需有启发性;其次, 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易于接受, 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2.难度:通过设疑、解惑, 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的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 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 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跳一跳, 摘桃子”。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 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与所具有的水平相适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
课堂提问的激励原则告诉我们, 教师在提问时要亲切、和悦、有耐心, 要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使他们的思维在关键环节上一直处于应激状态, 从而爱学、会学、乐学, 并有助于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下, 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 其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异常高涨, 学习自信心十足。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正确的做法应当是, 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 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 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 或者评价含糊其辞, 让学生如坠云雾, 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 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 代替学生思考, 这样怎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因此, 评价要以表扬为主, 以鼓励为主, 要客观公正, 鼓励学生参与。
(四) 积极创设情境, 开拓学生的想象力
第一, 运用情境教学法,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情境, 培养学生的感受性。这类问题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手段, 以生活展现情境, 以实物展示情境, 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 以音乐渲染情境, 以表演体会情境, 以语言描述情境。要帮助学生发掘教材中某些动作技术、技能的知识点, 必须重视开拓学生思路, 诱发学生思维。第二, 要关注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 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造性应是有效性中含金量最高的指标, 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灵魂, 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使其产生多向联想, 多方面地思考, 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通过对发散出来的想法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又可实现思维的优化, 求得思维的共鸣。因此, 编排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 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 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
6.课堂游戏也要讲究原则 篇六
然而,我们不能为仅仅为了让学生开心而开展游戏,应该让学习从游戏中有所得,在快乐中学习。我认为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游戏活动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游戏活动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也应遵循这一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成为游戏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让他们在教师——这位游戏活动的导演者的指导下积极地活动。教师在导演学生活动时要活而不乱、动静有序,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反对那种只顾少数学生而忽略大多数学生的做法。要注意尽量安排集体游戏,特别是那种需要集体配合体现协作精神的游戏。这样既可以操练语言,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复习课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描述小组内的某一同学,然后再由其他小组的学生猜测“Who is he/she?”。在这个活动中小组内的学生群策群力把自己熟悉的人物用英语描述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收到了很好地教学实效。
二、游戏活动的目的性
游戏的安排并非是随意的,必须为教学服务,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需要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目的。比如新授表示颜色的英语单词时,我做了一个彩色的活动转盘。在上课时我把转盘背对着学生,请一个学生上台转动转盘并问:“What colour is it? Can you guess?”然后由其他学生猜测指针所指向的颜色。下面的学生纷纷举手猜测“It’s blue, B-L-U-E,blue. It’s yellow, Y-E-L-L-O-W, yellow. It’s green, G-R-E-E-N,green. It’s brown...”在竞猜颜色的活动中,学生不断地重复,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表示颜色的单词,有效地获得了知识。
三、游戏活动的创造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游戏活动有了创造性才有了它在课堂中的生命。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
1.创造性地设计游戏活动,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把静态的书本知识活化为生动的游戏活动。例如,教学字母时就可以设计“找左邻右舍”、“What’s missing?”、“字母接龙”等游戏。
2.灵活地选择游戏活动的时机,注意课堂气氛和课堂节奏的调整和把握,以求达到“课伊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将尽兴犹浓”的教学效果。
3.设置的游戏活动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比如这样一个游戏: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圈,然后问道:“What’s this? Can you guess?”之后学生便纷纷展开想象:“Maybe it’s a clock/ watermelon……I think it’s an apple/ an orange ...”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也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游戏活动的可操作性
游戏活动应当形式简单,易于操作,生动活泼,力求使每个学生都会做,都乐意做,使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动静有序,使游戏活动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注定会事倍功半,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五、游戏活动的多样性
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的游戏,玩过几次之后,小学生就没有兴趣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游戏的方法,不断地设计新的游戏,以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例如,在教学“in, on, under, behind, between, beside”等介词词组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比赛:以小组为单位表述教师手中橡皮的位置,要求快速、整齐、正确。我快速地变换橡皮的位置,学生为能够赶上橡皮位置变换的速度,个个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地接受着挑战。待学生进入状态之后,我又改变要求,让学生在随我的口令迅速变换橡皮的位置。第二节课为了体现游戏活动的多样性,我把游戏设置成:把一块橡皮藏在手中却假装把它放在文具盒的某处,问道“Where is the eraser ?”这时学生兴奋地猜测着 “It’s in/ on / beside...the pencil-box, I think.”
7.讲究提问技巧 激活语文课堂 篇七
一、选准角度,激疑激趣
语文课本中潜藏着大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习性等有趣的内容,教师若在挖掘教材时,抓住这些内容从课题、语句、生活经验、教学情境等入手,精心设疑,进行提问,可以增强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背影》一文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我们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然后阅读这段文字,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想象父亲的体形怎样?衣着如何?爬上月台有哪些动作?当这些画面一一在学生脑海中闪过后,最后再提问:父亲的衣着和我的衣着有何不同?父亲买橘不容易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呢?这样,老师选准了提问的角度,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较好。
二、把握高度,难易适中
教师设计时问题应环环相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步步引导,让学生在快乐中解决难题。
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直接问“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由于初中生生活与“十年文革”这一年代相去甚远,理解这句话难度颇大。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小问题:(1)那时,指什么时候?(2)那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3)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这种描写有什么意图?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花的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正是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象征。问题的高度把握好了,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创造的火花也就会被点燃。
三、捕捉信息,开拓思维
老师在课堂提问时应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引导延伸,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如,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与社会上哪些人相似?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后,可以问学生:此诗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种发散式的提问,既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提升,又增强了人文内涵的教育。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研究提问的技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从而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 甘肃省泾川县丰台中学)
8.中学数学课堂提问有讲究 篇八
一、课堂提问要具有目标性
课堂提问, 并不是任意或随意提问。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数学课堂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 解题技巧, 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备课时,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 要研究提问的目的, 使其每一次提问都有意义, 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可设计目的明确的提问, 不论哪一类型的提问, 要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 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有了明确的目的, 在提问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脱离这一点, 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 问多无趣”, 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要具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目的和意图, 不是为提问而提问, 搞形式化, 面子工程。提问题是为了指导学生观察, 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定义, 是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甚至是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每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 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其次, 所提问题一定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的。提问要难易、深浅适当, 太难、太深超越了本班学生目前的智力水平, 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了回答问题的信心。如问题太易、太浅, 低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结合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重点、难点, 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 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
三、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 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一大部分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 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 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因此, 启发性要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 使学生情绪处于兴奋状态, 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同时, 提问的形式要多样化, 形式单一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另外, 提问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 问题要提得确切, 不能信口提问。有的问题, 提得含糊, 学生摸不清意图, 不好回答。有的问题, 答案范围过大, 也不妥当。为便于学生思考, 每个问题都应该像出考试题一样, 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好, 使所提问题的逻辑要严密, 语言要精练、清楚、确切。
四、课堂提问要注意适时性
课堂提问要能善于把握适当时机, 能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 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欲望, 积极思维, 主动思维。一个问题出来后, 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 要有知识铺垫作基础, 否则问早了, 学生认知结构或思维过程上出现断层, 欲速则不达。问迟了, 提问的结果都明白了, 使提问失去了意义。课堂提问还受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学生情绪饱满, 充满求知渴望, 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此时一石能激千层浪, 反之则千呼万唤难出来。因此, 掌握好恰当时机, 在问题提出后, 能够使学生“跳一跳, 摘下那个桃”, 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 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在心里有一个模拟的答案。
总之, 课堂提问是一种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 需要我们在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总结经验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去精心设计、反复比较、筛选提炼最佳提问方式, 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适应新课改精神, 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友敏.数学通讯, 1997 (5) .
9.讲究评价艺术 激活语文课堂 篇九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更应该作为一门艺术供我们使用。特别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语言, 不仅关乎教学质量, 更加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关。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 最好的教育就是让被教育者不知道自己在受教育。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在于内容, 更在于方式。正确的语言评价的基本要求是, 老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平等的条件下促使每位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语文的教学中, 评价艺术更是多了一层要求, 那就是评价语言要具有汉字艺术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对于每句话, 甚至是每个字都有斟酌的必要。在语文课堂里面, 有意识地渗透语文味, 让学生能够在长期的语文环境中受到熏陶, 这样能够让学生耳濡目染, 不自觉地就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例如教育学生们要注重平时的积累, 从小事做起, 就可以使用典型的语文语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水滴穿石, 绳锯木断。相信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内涵, 更加可以使自身的语文文采得到提升。这样的评价才是有水准、有内涵的评价。
二、要注重激励式评价、公平的评价
激励式教育是肯定学生优点的教育方式, 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很多老师觉得毫不留情面地指出学生错误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记住这个知识点。其实效果往往是相反的, 很多学生在大家面前“丢脸”之后, 就没有勇气再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了。甚至很多学生产生厌烦的感觉, 厌烦这门课, 厌烦老师。所以对于同学们回答的问题, 老师首先要肯定他们答对的方面, 然后再说不恰当的地方, 并指出这是大家都会犯的错误, 非常具有代表性, 还要感谢这位同学们的勇敢和直接。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自信, 也为其他人做了表率, 慢慢就会形成一个活跃的课堂。
每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 进行评价的时候自然也会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 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对于老师来说, 一定要将这种感情色彩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要保证评价的公平性。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时, 要针对这个问题回答, 不能凭自己的感觉。特别是在语文作文方面, 不能够因为学生写字的好坏就做轻易的判断。虽然字迹在语文中也占一定的分数, 但是内容更为重要。再者, 要给所有的学生一样的公平回答问题的机会, 让他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将学生分出层次。
三、扩大评价的范围, 进行综合评价
虽然素质教育我们已经实行多日, 但是应试教育依然“深入人心”, 老师对学生评价也是根据考试成绩。但是这样的评价是片面的, 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状况, 使得教学教育工作出现偏差, 评价不全面也导致学生难以全面发展, 成为了“残疾人”。在新的时代教育背景下, 老师应该扩大评价学生的范围。对于语文学习的评价, 可以从同学的课堂表现, 周记的质量高低, 参加诗歌比赛、作文比赛的积极性以及和同学的相处情况等等方面进行。同时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重要的评价内容。语文课堂的积极性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因为语文作为一个表达的科目, 是需要交流和应用的。
四、让评价成为一种艺术, 甚至可以登上语文课堂
其实评价别人也是一种能力, 有的人就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评价他人, 不仅得到别人的尊重, 还能够加强和他人的交流。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文体, 格式是否恰当, 内容是否得当, 感情是否真挚, 都是评价的标准。这样评价完全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之一“登上”语文课堂。一方面老师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评价, 内容要涉及到优点, 也要涉及到缺点。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对老师进行评价, 学习对长辈评价时词语感情色彩的把握。这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锻炼, 也是对学生文字运用能力的一种培养。从语文课本的安排, 我们就能够发现, 语文课文不是按照系统的语文知识来安排的, 而是按照文章的内容和题材来加以集中安排的。也就是相似的文章, 或是精神主旨类似的文章放在一起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总结, 可见语文教学的目的更加偏向于体会和感悟这一方面。而在评价方面, 也是通过对一个人综合的认识到总结展开的, 是同样的能力的训练。在中国的文学史上, 有很多评价类的文章, 语言犀利, 内容中肯,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采用到语文写作当中的。在语文课堂上, 老师可以利用这些评价性的文章教同学们每个词语的感情色彩, 让同学们形成通过文字揣摩作者心境的能力, 利于阅读类文章的解答。
五、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的形式
自我评价是评价方式中的重要的一种, 也是效果很好的一种。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 独立思考判断, 解决问题的时候再思考成功和不足之处。通过这样一个对自我的认识, 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评价机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之后, 及时自我反省, 发扬优势, 改正劣势。老师可以定期让学生提交一份自我评价, 说明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老师针对这个评价再给予二次评价。而在评价时要注意, 对其优点进行肯定, 对其缺点可以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并表达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改正的心情。
语文课堂是一个学习语文的地方, 而评价则是一个汉字艺术, 是一种语言的组织和积累。在评价中展现汉字的美, 在语文课堂中激活评价的力量, 二者相融, 彼此促进。
摘要:在现代教育中, 我们的说教方式日益改变, 越来越人性化。学生的心理越来越多地被重视, 也使得教学工作更加受师生的喜欢。语文课堂是一个老师教授中国文化、语言魅力的课堂。在语文的课堂上面, 实施文字的艺术, 也就是我们的评价艺术。即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收集, 然后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评价。所以老师应该借助这种模式, 在纠正同学行为的同时, 鼓励学生, 丰富教学形式, 同时增加学生信心。本文针对语文课堂, 提出几点恰当运用评价艺术的建议。
关键词:语文课堂,评价艺术,激励教学,交流沟通
参考文献
[1]陈燕萍.讲究评价艺术引路语文课堂[J].少年儿童研究, 2012, (12) .
10.课堂提问也要讲究艺术 篇十
关键词:自主学习;启发思维;语文成长;过程性评价;探究质疑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们对于课堂提问常常是随心所欲,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结果既浪费时间,又使学生对语文课心生厌恶,教学效果很不好。而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要做到这一点,从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来说,我们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探究的问题,讲究提问的策略,使语文课堂迸射出思维的火花。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问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呢?
一、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新课标要求我们上课前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备好学生是指在教学前我们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以及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意志力。课前,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学习基础,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智力的不断发展,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上不断获得成长。反之,我们的教学就可能是盲目的、低效的,不利于学生的语文成长。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语文成长和发展
1.提问要立足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课堂提问要立足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而不是片面地追求考试成绩,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立足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有连贯性和系统性,要环环相扣,而不能东一棒、西一棒地盲目提问,使我们的教学支离破碎。教学中,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也要把它细化成有层次的几个问题,层层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问题要优化,既要有探究的价值,又要能启发思维
课堂提问一般会有两种:一是文本体式的提问,即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简单认知,或机械地梳理文本中的有关信息,这种提问还处于对文本的“认知层面”。这个层面的问题学生一般能通过阅读和自主学习自己解决,老师不必大费周折,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另一种是探究式的提问,即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它能使学生的学习由感性认知走向理性思考,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文本為用”的“生存层面”,比较有深度。
如,《马说》一文课后的思考题: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道题中有3个问题,这3个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它既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断深化,同时又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辐射到课外,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得到拓展,很有探究的价值。不但如此,而且这个问题还能拓展学生的各种思维,建构主义教学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展“多元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本文的这个问题本身还包含递进式思维过程,能使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人才的问题;同时学生对每个问题的回答又包含着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从更宽的视野去认识问题。
只有使课堂设计的问题得到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得到成长。
3.提问要有利于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火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探究要能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比如,我在上八年级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提出这样一个讨论题:你认为学习条件与学习成绩有关吗?请结合课文或联系实际举例谈谈。教学中我对这个问题采用交流、讨论与辩论的教学形式,步骤如下:
第一环节: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学生思考→小组内讨论→讨论结束选出发言代表。
第二环节:小组代表发言,阐述观点理由→教师将主要观点分类板书(①条件好学习好,条件差学习差 ②条件好学习不一定好,条件差学习不一定差)。
第三环节:学生围绕主要观点展开辩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达成共识。
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辩论,学生与学生、组与组之间互相启发,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就有了明确的观点,并能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这样的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在交流、讨论和辩论中启发思维,迸射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语文课堂获得成长。
4.课堂提问应杜绝教师“满堂问”,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质疑
在教学设计中,如果能预留必要的时空给学生提问,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质疑,一方面可以有更多的教学增长点;另一方面也为一些个别化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可能,更能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我们在教学中忽略的,甚至是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启发性的,我们在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中也会得到成长,所以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不容忽视。比如,我上《岳阳楼记》一文时,文章学完后有学生就问:“老师,课文里说洞庭湖‘一碧万顷’,洞庭湖到底有多大面积?洞庭湖现在有多大?”当时我愣了一下,想到仿佛在资料里看过“八百里洞庭”一语,于是答道“古时洞庭湖有八百里”,可是一想,是啊,现在的洞庭湖是否面貌依旧呢,我也没去看过,于是和学生一起上网查资料,终于获知由于环境保护得不好,洞庭湖早已今非昔比,不但没有昔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魅力,更无“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美貌,不仅使学生拓展了知识面,也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
三、课堂提问要关注学情
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上课思想不集中的同学应及时提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即使教学内容多,也不能往前赶,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营造课堂氛围的关键。只有课堂有活力了,学生动起来了,我们的教学才能发挥作用。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使讨论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目标,不流于形式。要让学生思维的火花由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四、课堂提问要重视过程性评价
根据新课标精神,语文教学应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形成性评价更为重要,它能引导学生重视并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如果我们能在评价中发挥激励功能,以表扬、鼓励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那么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会大增,学习潜能会不断地被激发出来,从而在语文课堂上获得迅速成长。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讲究提问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充满活力。此外,它也能充分彰显语文教学者的睿智,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在探索求真的语文教改之路上,我们只有不断地优化我们的课堂,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使学生乐学并在语文课堂上不断地成长,使语文这棵大树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08-01.
11.语文教学也要讲究“和谐” 篇十一
一、教师与学生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 最佳的教学效果, 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 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关系的高度和谐:师生之间, 心有灵犀, 举手投足, 一颦一笑, 心心相印。课堂教学的大忌是“隔”。所谓隔, 一是隔心。师生之间, 各思其事, 心不能“领”, 神不能“会”。二是隔情, 师生虽心系同处, 目标相同, 但情感不通, 教师手舞足蹈, 学生无动于衷;教师慷慨激昂, 学生漠然旁观。三是隔智。教师以为易如反掌, 学生视之难于登天;教师滔滔不绝, 学生如闻天书。因此教师无论设计出怎么优秀的方案, 一旦陷入“三隔”之境, 断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文学作品不是由作家独创的, 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用这一观点来看语文课堂教学, 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造一个美的情境———课堂。教师要始终保持“心”“情”“智”和学生的和谐,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主体角色, 自己担当导演、学生的朋友、课堂的一分子、演员之一。要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诸方面因素的作用, 不仅仅要了解自身, 更要确切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情况, 尤其是对职业中学的学生, 一定要认真研究, 制订出实事求是的方案, 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谐起来,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杜绝老师怪学生“榆木脑袋”, 学生怨老师“天马行空”的现象。
二、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由师生双方的素养、趣味等因素形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调。它和教学内容的矛盾, 实际上是教学过程中人 (教师、学生) 和物 (文本) 的矛盾。在这组矛盾中, 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情境。教学内容可以分解为这样几个要素:文化要素、情理要素、语言要素及风格要素。也就是说, 教学情境要和文本特点高度和谐。比如:讲授小说的情境就有别于诗歌;用轻松、幽默的情境讲《记念刘和珍君》肯定不行。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 从而使师生双方都沉浸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之中, 师生双方由某种情绪、某种意境所导引, 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情境之中, 去体验, 去领会, 去把握, 用感受补充甚至替代语言, 把比较抽象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直感的体验, 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精神的享受, 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 开发智力, 陶冶性情, 受到教育。
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 关键在于教师依据教学内容, 借助语言、音乐、影视等手段创设情境。比如我在讲授《窦娥冤》一文时, 声情并茂地给学生朗诵了《滚绣球》一曲, 成功地创设了悲愤激昂的情境, 使所有听课的人都仿佛置身于刑场之中, 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 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和谐, 是每一堂课都应该, 而且可以做到的, 关键是教师要能潜心分析把握教材的血与肉、思想与感情, 用心去体会, 然后把这些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再采用适当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学生参与与教师引导
新课程的精髓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因此课堂教学应既重视在学生活动, 又不忽视教师引导。既然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要方面, 那么如何使二者和谐统一呢?
首先是必须以学生参与为主。纵观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几千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可以知道,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练出来的, 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 才是真正属于自身的东西。许多课堂低效率的原因是教师讲得多、讲得空, 学生练得少、练得虚, 教师包办代替, 抢夺了属于学生自主训练的时间。很多教育的有识之士多少次大声疾呼:还给学生课堂, 还给学生自由, 还给学生头脑, 就是这个原因。
其次是重视引导, 讲在当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的作用, 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好山好水好风光, 没有好的导游, 人们只会看到石头和大树。一堂高效率的课, 学生活动固然有声有色, 但没有高明的引导者的辛苦思考, 那是很难想象的。另外, 对学生理解不到的, 体会不深的, 甚至是错误的, 教师有责任作必要的讲解, 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不能谈“讲”色变。
四、文与道
从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来看, 还应当注意文和道的和谐统一, 具体地说:一是文和道的“相辅相成”, 亦即语文训练应当有益于思想教育, 而思想教育则有益于语文训练;二是采取道渗于文的方式。
教师要达到文与道的和谐统一, 必须不仅仅依据教学内容, 教学思路和学生实际来确定传什么“道”, 采用什么方式来传道, 更重要的是要讲究“渗透”的方法。“渗透”无定法, 但一要言发于衷。如果教师对文中的“道”自己也不以为然, 或者存有片面认识, 还要去传这个“道”, 则怎么会有好的效果?二要依照课文特点。首先是文体特点、文体不同, 文道结合的方式也不一样。如小说要抓住人物形象与塑造人物的方法来阐明思想意义;散文要抓住所写之景所叙之事, “披事入情”, “入情”之时便是受教育之时;诗歌的思想教育则完全可以渗透在朗读欣赏之中。三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在理解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片面的不正确的认识, 在教学时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一些片面思想认识, 制定思想教育的目标。如教学《包身工》, 有学生认为, 现在的打工者不就是包身工吗?这时教师必须抓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引导分析两者的相似, 但本质是不同,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的优越性。有理有据比空喊口号要强得多。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体验和思考, 接受思想教育, 既具有最佳的“渗透性”, 又不破坏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使文和道和谐统一。
五、课内与课外
和课内阅读一样, 课外阅读同样对开拓学生的视野, 获得丰富的知识, 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语文学科, 而使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和谐, 也很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应当跟学习紧紧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 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 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 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自己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 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阅读和其他的资料。”
【课堂提问也要讲究艺术】推荐阅读:
有效的课堂提问07-05
优质课堂的提问07-09
英语课堂提问方式09-11
浅谈课堂提问09-22
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06-24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08-09
有关课堂提问的技巧09-03
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09-07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10-13
政治课堂教学提问与设计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