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化学与人类文明有感

2024-07-25

读化学与人类文明有感(共10篇)

1.读化学与人类文明有感 篇一

通 识 论文题目:化学与人类文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选 修 课 课 程 论 文

化 学 与 人 类

课 程 老 师:

学 生 学 号:2008021110

学 生 姓 名:猪猪

学 生 学 院:外国

化学与人类文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摘要: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现在的资源一定的压力,化学在这其中有什么作用咯?本文主要从衣食住行、健康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的一些倡议。

关键词:化学与日常生活 健康 人类文明 人口的增加

引言: 我国著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说:“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就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那化学对我们生活为什么这样重要,在我们学习中,有这样一门课,叫化学与人类的教学内容。

化学与人类是高等院校文史、财经、政法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化学选修课,它是培养文管类的学生培养上述几类文管类人才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了解衣、食、住、行与化学的关系,透过化学这个窗口,对自然科学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有一概括了解,从而达到开拓视野、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以现行高中必修的化学和物理知识为基础,对若干重要的基本概念(如原子结构、周期律、化学键、化学计量、烃及其衍生物等)作必要的复习和适当的提高。通过讲授能源及其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化学与生命现象、营养与健康、材料科学以及化学学科发展中的哲学思想等相关学科,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使化学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并注重把化学放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领域中审视其重要价值,既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文理渗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下面阐述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

衣服方面:化学可谓给生活增添温暖。尼龙,分子中含有酰铵键的树脂,自然界中没有,需要靠化学方法得到;涤纶,用乙二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合成的纤维。还有类似的许多衣料,如人造纤维、尼龙、的确凉等衣料大部分都是石油提炼成的化学品制成,这些都丰富了人们的衣橱。

食物方面:化学同样重要。用纯碱发面制馒头,松软可口。各种饮用酒,经粮食等原料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制得。槟榔是少数民族喜爱的食物,在食用前,槟榔必须浸泡在熟石灰中,切成小块。到一定时间后,才可食用。

住屋方面:建筑材料如三合土(水泥)、钢筋、磁砖、玻璃、铝和塑胶等均来自化学工业的制成品。由于有了化学,我们的住房才有多彩的装饰。生石灰浸在水中成熟石灰,熟石灰涂在 上干后成洁白坚硬的碳酸钙,覆盖了泥土的黄色,房子才显得整洁明亮。化学炼出钢铁,我们才有铁制品使用。化学加工石油,我们才能用上轻便的塑料。化学锻烧陶土,才能使房屋有漂亮的瓷砖表面。

交通方面: 如飞机、轮船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所用的燃料均是石油工业提炼成的副产品。飞机机身是由特殊的合金制造的。

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绿色技术”已成为21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我国这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如防腐剂、抗氧化剂、发色剂、漂白剂、酸味剂、凝固剂、疏松剂、增稠剂、消泡剂、甜味剂、着色剂、乳化剂、品质改良剂、抗结剂、增味剂、酶制剂、被膜剂、发泡剂、保鲜剂、香料、营养强化剂、其他添加剂。这些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

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还有一些日常用品,就拿圆珠笔来说吧。圆珠笔是用油墨配不同的颜料书写的一种笔。笔尖是个小钢珠,把小钢珠嵌人一个小圆柱体型铜制的碗内,后连接装有油墨的塑料管,油墨随钢珠转动由四周流下。该笔比一般钢笔坚固耐用,但如果使用保管不当,往往写不出字来,这主要是因干固的墨油粘结在钢珠周围阻碍油墨流出的缘故。油墨是一种粘性油质,是用胡麻子油、合成松子油(主含萜烯醇类物质)、矿物油(分馏石油等矿物而得到的油质)、硬胶加入油烟等而调制成的。在使用圆珠笔时,不要在有油、有蜡的纸上写字,不然油、蜡嵌人钢珠沿边的铜碗内影响出油而写不出字来,还要避免笔的撞击、曝晒,不用时随手套好笔帽,以防止碰坏笔头、笔杆变型及笔芯漏油而污染物体。如遇天冷或久置未用。笔不出油时,可将笔头放入温水中浸泡片刻后再在纸上划动笔尖,即可写出字来。

美容作用:有一头亮丽乌黑的秀发,修理得整洁大方、长短透度,呈现在众人面前时,给人一种潇洒飘逸、美的享受;相反,如果弄得蓬松邋遢,肮脏不堪,就会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党。

保护作用:成千上万根头发包裹着头颅,自然形成头部的第一防线。浓密、健康、清洁的头发,能使头部免受外界机械性和细菌的损害,对健身起着重要作用。

感觉作用:头发的感觉比较灵敏,当外界环境对人体有所影响时,不管风吹雨淋,还是日晒火烤,首先感觉到的是头发,由它发出的信息传送到大脑,从而采取多种防护措施。

调节作用:头发能发挥调节体温的作用。冬天,寒风凛冽,血管收缩,头发能使头部保持一定的热量;夏天,赤日炎炎,血管扩张,头发又能外散发热量。因此,头发具有既能保温又能散热的双重功能。头发是一种从头皮里生长出来的纤维组织,是由细胞再生而形成的一种硬角质的排列。头发是由发根和发干两部分组成。

日常生活中 ,除了染发、烫发、电吹风和日光照射可影响发质外 ,头发梳理也可能引起头发损伤。所以我们要好好保养我们的头发。

农业环境的污染及对人们生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探求新型的无公害生物制剂及开辟新的物理农业解决方案已是当前循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物理农业手段的不断开发与运用,为化学农业所造成的瓶颈突破寻找到了新的空间,如超声波、紫外线、辐射、臭氧、磁场处理等方法都在生产上得以运用。为无公害生产提供了许多技术路径,但在农业生产中,水还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易获取的资源,做好水的文章,是农业增产增效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它是农业生产之命脉,而电功能水的开发,又为水的价值赋予了新的含义,也为农业无公害化的生产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高科实用之路。总之,人类的文明离不开化学,化学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尖端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它在整个自然科学中的关系和地位,正如[美] PimentelG C在《化学中的机会--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的“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它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要都有密切关系。”它不仅是化学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也是广大人民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化学教育的普及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的需要。绿色化学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为我国的企业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东, 张宁.物理学中的熵理论及其应用研究[A].北京联合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21(1).[2] 余雪杰.浅谈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J].《内蒙古统计》2000 年 增刊.[3] 叶兆举.熵理论在中学化学新课程中的融合运用[D].福建师范大 学学士学位论文, 2006.[4] 张贤金.化学教学熵及其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2006.[5] 樊茹婷, 粟智.课堂教学耗散结构观[A].高等理科教育, 2007,3.[6]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J].教育研究, 1997(2): 65-66.[7] [比]伊·普里高津著, 沈小峰, 等译.耗散结构理论[M].上海: 上 海人民出版社, 1987.[8] 周青, 高珊, 杨辉祥.对我国中学化学教材体现先进工具方法的 建议[A].化学教育, 2006, 3.[9] 余新武, 王九芬.中学化学教师的核心素质探讨[A].湖北师范学 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10] 吴江明, 丁茂山.中学化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A].化学教 育, 2007, 6.

2.读《人类简史》有感 篇二

陕西师大附中学生 张文靖

“读人类历史,鸟瞰未免太过狭隘。当从卫星的角度着眼。”

读完《人类简史》此书,颇为感触,许是阅历不足,读书太少的缘故,此书有许多观点于我而言相当新颖,但一些地方细思过后又觉得太过夸张,这不能说是一部完美的史学著作,也不能说书中的观点尽可全盘接受,但带来一些思考应是足够。

“就在6万年前有一头母猿产下了两个女儿,一头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头则成了所有人类的祖奶奶。”

我时常想,为什么偏偏是人类。为什么偏偏是我们获得了如此殊荣,如天选之子般,但实际上这可能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命运在冥冥之中选择了我们,于是同样会合作的蚂蚁只能吃我们的剩饭可以轻而易举将我们撕成碎片的黑猩猩被我们关在动物园和实验室里。

我相信事出必有因,一切我们无法解释的结果,都有在漫长演化途中刻在基因深处的起因,追本溯源,逆流而上,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为什么人类个体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文化的复杂繁冗远超我们想象,动物的群体中也许各个个体想法也不同,但绝不会差异到我们人类这个地步。所以到底是为什么呢?作者给了我一个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

人类能达到今天的成就。最大的功臣应该是大脑。这个庞大而脆弱的器官,不仅不利于活动还消耗能量惊人,这点对妇女来说造成的负担更是巨大。分娩死亡成了一大风险,如何避免这个巨大的风险,使生育力和生存力都高一些呢?答案是早产。与其他动物相比较,人类可说都是早产儿,许多重要器官的发育都还不够完善。看看小马,出生没多久就能开始小跑步;小猫出生不过几周,也能离开母亲自行觅食。相较之下,人类的婴儿只能说没用得很,许多年都得当个啃老族来被抚养、保护和教育。

人类之所以会有突出的社交技巧(以及同样人类独有的社会问题),有一大原因也正出自于此。独自一人的母亲,如果还得拖着孩子,就很难为自己和小孩取得足够的.食物。所以,想养孩子,就需要其他家族成员和邻居持续提供协助。要养活一个小孩,得靠全部落共同的努力。于是,演化也就偏好能够形成强大社会关系的种族。

此外,由于人类出生的时候尚未发育完全,比起其他动物,也就更能够用教育和社会化的方式加以改变。大多数哺乳动物脱离子宫的时候,就像是已经上釉的陶器出了窑,如果还想再做什么调整,不是刮伤,就是碎裂。

然而,人类脱离子宫的时候,却像是从炉里拿出了一团刚熔化的玻璃,可以旋转、拉长,可塑性高到令人叹为观止。正因如此,才会有人是基督徒或佛教徒,有人是资本主义者或社会主义者,又或有人好战,有人爱好和平。

这里说一个看书看到比较有趣的一个点,所有人都知道咯,高热量食物对人不好,但是为什么总是戒不掉?朋友圈里叫嚣着减肥的姑娘为数不少,但为什么总是成功者寥寥?现今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都有肥胖的问题,肥胖症几乎像瘟疫一样蔓延,还很快地将魔爪伸向发展中国家。如果我们不想想采集者祖先的饮食习惯,就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们碰到最甜、最油的食物就难以抵抗。当时他们住在草原上或森林里,高热量的甜食非常罕见,永远供不应求。如果是个3万年前的采集者,想吃甜食只有一种可能来源:熟透的水果。所以,如果石器时代的女性碰到一棵长满甜美果实的树,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立刻吃到吃不下为止,否则等到附近的狒狒也发现这棵树,可就一颗也吃不到了。于是,这种想大口吃下高热量食物的直觉本能就这样深植在我们的基因里。就算我们今天可能住在高楼大厦,家家户户的冰箱早就塞满食物,我们的DNA还记得那些在草原上的日子。正因如此,我们才会不知不觉就吃完一整桶的哈根达斯,可能还配着一大杯可口可乐。

3.读《人类群星闪耀时》有感 篇三

《人类群星闪耀时》又译《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从书名便可知这本书要讲述的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个壮丽的瞬间。除此之外,作者茨威格还为这本书立了一个副标题——十二幅历史袖珍画。这是当时闻所未闻的文学体裁,因此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那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我震惊,细致描绘的场景仿佛一幅幅画卷,让我置身于那些伟大的时刻。

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我们可以通过茨威格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刻体会一个陷于苦苦痴恋的女人的一生。而在这本关于人类、关乎历史的书,我又一次感受到茨威格笔尖的魔力——在感叹伟大史实的同时,又为深刻的人生哲理所折服。可谓是“不读不快”。

作者序中如是写道“一些戏剧性的时刻,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生活上,在历史的演进中,都是极为罕见的……这类星光璀璨的时辰,我之所以这样称呼它们,乃是因为它们有星辰放射光芒,而且永恒不变,照亮空幻的暗夜。”于是,在茨威格笔下的历史瞬间中,有几个在我心底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狂野——《不朽的逃亡者》。文章描述的是为了权力和金钱想成为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人,巴尔博亚。如果说发现太平洋是那个“闪耀的时刻”,那么不择手段的巴尔博亚呢?作者茨威格就在标题标明了他的立场——“不朽”,褒义词,“逃亡者”,贬义词。即一个逃亡者做了一件不朽的事。文中如是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此生的使命。”而这一切都是狂野的,别人冒险都不敢做的事,而他以狂野之心力挽狂澜,完成了历史上一大壮举。李大钊说过:“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与求达于真理。”明白自己一生的事业,即使只有一种逃亡的形式,那就是逃亡到不朽的事业中去,不也能被历史所记录吗?

毁灭——《拜占庭的陷落》。拜占庭,曾经欧洲繁荣的象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其日趋衰落时被觊觎着奥斯曼帝国王位的`马霍梅特下令攻陷。这场战役几乎没有悬念。拜占庭的人们知道大难临头也坚持在圣索菲亚大教堂里做最后一次弥撒,捍卫他们的信仰,“等待着白昼,等待着死亡。”可谁也不知道的是,这场战役会以一个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结束,一所被遗忘的小门,使拜占庭从世上抹去,使承载着辉煌历史的建筑尽都毁灭。茨威格写道“然而历史好比人生,抱憾的心情无法使业已失去的一瞬重返,绝无仅有的一小时,所贻误的,千载难以赎回。”即使再伟大,也抵不过毁灭的一瞬间。倒下的一座座城、被记载在史书上一个个亡国的时刻,都在提醒我们的人生丝毫不能怠误,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理想——《飞越大洋的第一句话》。在如今信息交流如此便利的时代,你是否想过在那个电学的幼年时代,世界各大洲还彼此不通音讯。那时候的技术和条件极其恶劣,连接两大洲的电缆的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但有一个人,他叫居鲁士,决定把他的整个身心投身于这项事业中。在这期间,居鲁士受到过追捧赞赏,也受到过人们的鄙弃,最终经过反复的失败和尝试,在六年后,居鲁士依然怀着同样的信念,两次航行后才获得圆满成功。文中这样写到:“今天的奇迹成了今天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这一瞬间起,地球仿佛有一个唯一的心脏搏动。”“一个人找到了他要为之毕生奋斗的使命,一项任务找到了使它实现的人。”是的,一切皆因那人和他不朽的使命,使世界有了更多精彩的时刻。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许多对历史时刻的描写,能使读者更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读《人类群星闪耀时》,是美的享受,使我沉浸历史的奇妙,领悟人生的真谛。试想一下,若是拿破仑、托尔斯泰、亨德尔、列宁等人通过茨威格的笔下回顾自己的一生,又会是怎番情景呢?毕竟他们最辉煌的时刻被喻为“人类群星闪耀时”。

4.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有感 篇四

“充满戏剧性和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一生中和历史的进程中都是难得的:这种时刻往往只发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时甚至某一分钟,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 ――题记

怀着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我再一次仔细地阅读了茨威格的著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不禁为漫漫历史长河中一个个伟大的壮举而欢呼,为人类强大的毅力而震撼。

在十四篇历史特写中,有披荆斩棘、坚贞不屈、最终如愿到达太平洋的巴尔沃亚;有不畏艰难险阻,却醉卧冰雪荒原的斯科特等南极探险队员;更有心思缜密,却错失良机,导致拿破仑彻底失败的格鲁希。在人类的群星之中,我最钦佩欧洲的著名音乐家亨德尔,他用自己过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深深地震撼着我的灵魂。

《亨德尔的复活》讲述的是亨德尔从身体的残疾中以及精神的痛苦中发掘力量,最终战胜疾病和悲哀,并赢得全世界瞩目的故事。

亨德尔无处不彰显着一位圣人的风度。当亨德尔由于劳累过度突患中风时,他的意志却丝毫没有因此而动摇,却反而增加了他康复的信念:亨德尔――这位坚强的音乐家每天会在滚烫的温泉水中待上九个小时,也正是强大的耐力使几乎被判为绝症的疾病在几个星期内竟奇迹般地恢复了。从死神圈套里挣脱出来的亨德尔倾尽自己的力量,用三个星期谱写了音乐殿堂上最为美妙的歌曲――《弥赛亚》,博得了全世界的追捧。

这个故事透彻地显示了信仰的作用。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要注入了信仰,便会有无限的可能。亨德尔正是依靠对上帝、对生活的.信仰,才摆脱了疾病的困扰和精神的痛苦。若是没有这种坚定的信仰,就不会有温泉里的忍耐和长时间的艰苦创作,亨德尔的名字就不会流芳百世、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闪烁着光芒。

正如亨德尔从被摧残的躯体中获得重生,从枯竭的灵魂之中获得美妙的旋律一般,我们也应当发掘自己的意志力,在生活当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旋律。如果身处知命之年的亨德尔可以在信仰面前救赎自己的灵魂,我们又何尝不能呢?

5.读化学与人类文明有感 篇五

读了《地球的未来》,我的心不禁颤动了。

望着那窗外漫天飞舞的黄沙,听着打桩机的隆隆吼声,看着正在慢慢灭绝的绿色,我又打了个冷战。难道未来的世界真的如文中所说的:漫山遍野的树木不见了,留下的是一望无际的`、辽阔的大沙漠;大熊猫不用说,就连老鼠都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鸡二级,鲫鱼一级;煤矿挖掘机的铁爪残忍地伸进了地核……

不,这不是事实,但这就是事实。看我好家乡的小河,十年前清澈无比,钓上来的大鱼够大家美美地饱餐一顿;我和妈妈经常去河边抓硕大硕肥的龙虾、螺蛳……但现在,河水污泥积得老厚,连一寸的小鱼也找不到,偶尔水面浮出白色的、早已死了、上面还爬满恶心的虫子的小虾。

仅十年,十年,那么一转眼间,一条河的变化就那么大,那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后,那么海洋干涸,生物大规模灭绝已不是奇谈。人类吃荆棘、树皮、草根更是理所当然!

文中写得好:“战争狂们约定:一定拼个你死我活;它们的坦克在沙漠中吼叫着前进,卷起千万黄沙!”人类要是再这么下去,焕然一新的世界大战又会再次爆发!人类会为此死伤无数,许多亲人被迫分离,幸福的家庭家破人亡,亲朋好友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动植物更是难逃一劫。

人类啊,醒醒吧,如果给其他生物一丝宽容,以后走上的可能就是另一条路;如果人们少砍树,多种树,不战争的话,留给子孙的就不会是千年废墟,就不会让地球变成“死亡之星”;如果你们合理开拓,不污染环境,那人类会得到重生,不会像数亿年前的恐龙,无声无息地离开世界。

6.读化学与人类文明有感 篇六

11级生医2班 2011061212 朱

人,生而平等。这句话没错,每个人自出生起都有他的人格和尊严。但从唯物主义理论来说,人类的不平等是必然的。在众多的哲学书中,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本书主要诠释了卢梭的生平和他的思想。我从中选出了四句话来阐述我对该书的理解。

第一句:因为换句话说,这就等于问所有发号施令的人是否一定优于服从命令的人,在同样的人们之中,他们的体力或智力,才能或品德是否总和他们的权势或财富相称。(P70)

卢梭认为在人类中有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另一种是生活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我们不必追究在这两种不平等之间,有没有实质上的联系。因为答案是显而易见。世界上最绝对的东西是不绝对。发号施令的人不一定优于服从命令的人,人们的才能并不总是和他们的权势和财富相称。同样的,两种不平等之间有没有实质上的联系已经不重要了。

第二句:没有一定住所,谁也不需要谁,一生之中彼此也许遇不上两次,互不相识,互不交谈的人们,他们能够自我完善和相互启发到什么程度呢?(P88)

在谈论关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问题时,卢梭谈到了语言的问题。语言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将继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增加了交流。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不平等性在潜移默化中,像河流里的沙砾,于时间的荒原里沉淀。

第三句:人的最原始的感情就是对自己生存的感情;最原始的关怀就是对自己的关怀。(P112)

人靠着本能使自己远离饥饿,又因为欲望不断追求更高的水平。人类一出生就学会了爱自己。不管是原始人还是现代人,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踏出第一步,并且不断努力。遇到困难了,人自然而然学着克服困难。为了生存,人学会了于必要是战胜别的动物,学会了同其他的人争夺食物。

第四句:因为人们有足够理智来觉察一种政治制度的好处,却没有足够的经验来预见政治制度的危险。(P128)

人们常常经历这样的事情:认为一种方法将很好的实行,结果却因为缺乏经验而忽视了它的弊端,最终导致失败。那些积累经验,最能预见弊病的人,最终从弊病中获取了利益。社会和法律在这样的发展中演化出愈来愈明显的不平等。

卢梭的思想,是辩证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抓住论题的核心,进行有效的探

7.读《文明之光》有感 篇七

读《文明之光》有感

买《文明之光》半年多了,第二次把第一册读完,心里还是有点激动,所以忍不住写点东西。

如果对这个世界还有一点好奇的话,这本书读起来是不会枯燥的,特别是对于我这种没什么历史知识的人来说。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人类文明大概从1万年前开始,而这万年相对于地球形成不过于一年里的半小时;也不知道两百来年前人类才慢慢了解45亿年前地球的形成及其过程;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6000年前第一个文明中心是在古埃及(也有认为是美索不达米亚),开始有了城市慢慢形成了文明,然后在BC2000多年建成了保持了4000多年全球最高建筑记录的金字塔;不知道在远古时期人们是怎么磊起十几二十层楼高的金字塔的;也不知道那时候的绘画雕像能留下什么艺术;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原来被那么多名族统治过,时间走过然后留下各自的文明痕迹:

苏美尔人留下了文字(BC3300),这是我们所有拼音文字的原型;留下了轮子(BC3200),这推动了大规模城市的建造;还建立了最早的学校(BC3000);

4000多年前的阿尔德人制定了最早的法典,药典,历法和地图。

古巴比伦人留下了《汉谟拉比法典》(BC1728),这是我们破解得最早的法典,得以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管理方式,生产和制造技术,科学和宗教。

赫梯人留下了冶铁技术和最早的条约。

BC1000前后的亚述人除了战争,还留下了精美的雕像和最早的博物馆(公元前685),有了第一个索引系统;

新巴比伦人(BC600)留下了让后人无尽遐想的空中花园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是农业文明,不知道可能对世界的贡献比四大发明还要大的垄耕种植法是什么。不知道200多年前人口只是现在的1/7.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在古希腊出现了世界文明史最灿烂的一页:

这里4000年前开始了几何学的探索;

BC500左右和孔子同时代的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展了一门学派(演绎推导出结论);

BC400左右柏拉图创立了柏拉图学院,有了学生亚里士多德,把过去广义的哲学分为理性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实用的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创造的科学(诗歌,艺术)。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建造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在这里出现了创立了基于公理化体系几何学的欧几里。《几何原本》(BC300)也为几何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19世纪才传入中国。

BC250左右阿基米德完成了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定量研究到定性研究的飞跃,浮力定律和力矩的概念都是他提出来的。

100年左右托勒密总结了欧克多索,阿基米德,喜帕恰斯前人的研究算是创立了天文学,发明了球坐标,赤道啥的。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古罗马三次征服世界,一是武力,二是拉丁语,三是罗马的法律体系;不知道18世纪以前,欧洲各国人民交流语言是拉丁语;不知道罗马法的核心是自然法原则(BC100)和对今天的影响之大。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瓷器的出现是有地理原因,不知道它原来曾经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宋代到明末的几百年时间里中国的瓷器所到之处就会改变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直到慢慢被日本和欧洲的瓷器取替。到现在,这么一个传统的产品还能作为绝缘陶瓷,压电陶瓷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原来在文艺复兴的时候大部分艺术家是需要保护人的,而达芬奇(1480),米开朗基罗(1500),伽利略(1600)等都是在美第奇家族赞助下完成艺术和科学的创作的。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大航海时代是因为寻找香料引发的…

上面这些大概就是第一册的文明片断,好像教科书都出现过,但是把他们串到一起,加上作者的理解,其实读起来不像其他史书枯燥和浅显,也满足了好奇心。从文明的角度看历史,也别有一番滋味。其中最大的感受就像知乎一句书评说的想把这套书送给还在读中学的自己。

像书里说的,我们今天在使用轮子,拼音文字,汽车和电话时,可能很少想到它们的来源,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回望几千年前几百年前,看看那些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制造车辆和帆船的工匠,那些在满是仪器的实验室里重复着实验的学者,以及那些设计出苍穹屋顶的建筑师们,他们一直藏在历史的幕后。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那血雨腥风的历史才有了一线光亮,一道彩虹。

8.读《文明美德伴我行》有感 篇八

文中体现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等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事例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地闪过,其中《29分的捐款》这个事例更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头,从此,我知道了:尊重,也是一种美德。

尊重他人从身边做起,从尊重父母开始。以后我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每天上学前跟父母道别,放学后更父母报平安。这看似一件件的小事,无不体现着对父母的尊重。我想,每个父母都喜欢这样被自己的孩子尊重的。当然,这样的事举不胜举,尊重父母的劳动果实,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9.读《文明美德 伴我成长》有感 篇九

今天傍晚,我帮妈妈扫好地后,随手拿起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看了起来,不知不觉我的目光被第七课的《剑桥的钟声为她响起》给吸引住了。

文章里面说的是我心目中的偶像邓亚萍阿姨的故事。了不起的她曾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两届4次奥运会冠军,赢得4枚奥运会金牌,被誉为“乒乓皇后”。她时刻用“决心”、“恒心”、“信心”、“平常心”这四颗心来提醒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是唯一一位拥有世界冠军头衔的博士。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我一定也要向邓亚萍阿姨学习,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我也要带着这四颗星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我相信:只要有信心,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事情就会成功。

10.读化学与人类文明有感 篇十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让人越看越让人感叹,这本书就叫“《人类的大脑》”。这本书主要通过详细讲述我们每个感觉,每个想法和情绪,我们读到的、看到的做的,通通都交给脑部处理。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对人脑了解更多,在你阅读的同时你会发现还有许许多多不了解的地方。人类大脑这个器官可厉害了,我们对它了解越多,就越有机会为人类造福。

人的脑部连接从身体内外传来的信息,外面有颅骨保护。人类的大脑是由脑干、脑桥、海马、中脑、扁桃体、下丘脑、丘脑、间脑、布罗卡皮层区、前皮层、右半球、左半球、胼胝体、小脑、头盖骨、颅骨、顶叶、韦尼克氏区、小脑、脑室组成。

在这本书里,有一短文章讲的让我认为很有道理,这段文章主要是告诉了我们考试前不要临时抱佛脚。斯蒂克戈德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所有志愿者分成两组,两批志愿者学习了同一门技能,第一组志愿者学习后去睡觉,第二组志愿者学习后不能睡觉,过了相同的时间,第一组志愿者再度参加测试,结果并没有进步。即使他们两天后回来,成绩也没有提高。相比之下,第二组志愿者的成绩却提高了。由此可以说明,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是没用的。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证明了过分用脑或临时抱佛脚是没用的反而还可能会遗忘了不少。我记得就有一次,考试前,妈妈让我复习,复完这个再复那个的,后来我复习到晚上11点多,我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我这才去休息。第二天考试,我发现我很多都不太懂。发卷后,我看到很多错题我都是知道正确答案的。从这次之后,我就决定以后的所有考试我都不再临急抱佛脚,考试之前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尽量减少压力,轻松的面对考试。

只要大家看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当时的神经学是多么充满活力、多么令人兴奋!

上一篇:公司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10个经典励志哲理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