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和实习的异同点

2024-07-28

见习和实习的异同点(精选3篇)

1.见习和实习的异同点 篇一

随着网络技术在中国的不断发展,网络营销在中国早已起步,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壮大,知道seo是什么的朋友都知道Baidu垄断着中文搜索市场的绝大份额,作为老大哥,Google虽然起步有点晚,但当然不甘落后了,Google现在正在积极的往中文搜索的市场里挤。

Baidu是中文搜索引擎的老大,Google是世界搜索引擎的龙头。

Baidu垄断着中文搜索市场的绝大份额,作为老大哥,Google虽然起步有点晚,但当然不甘落后了。Google现在正在积极的往中文搜索的市场里挤。凭借着其强大的技术后盾和卓越的性能,Google决心要在中文搜索的市场里分得一杯羹。官方说法是Google目前占中文搜索20的份额,根据我的观察其实并达不到这个数字,大约只有百分之十几。Google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技术层面上,Baidu和Google各具特色,搜索效果也有所不同。Google在搜索结果上显的更客观,尤其在搜索技术性文章的时候,结果更加精准。而百度则更侧重于中国网民的搜索习惯,搜索结果更加大众化。这就是为什么技术人员更喜欢用Google,而Baidu更符合大众口味的原因。

在收录网站的时候,Baidu和Google也有所不同。

Baidu收录新站的速度比较快,一般的新站,如果被收录的首页,在接下来的很短的一段时间里,整个网站大部分网页都会被收录,一些站长因此而欣喜若狂。但是不要高兴的太早,Baidu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将会严格审核你的网站,会对网站的内容和可读性进行分析。如果你的网站内容大部分属于或者采集,那么很快,你的收录量会直线下降。

Google收录网站的过程就是一个比较平缓的进程,它在一开始就会审核你网站的所有文章,分析文章的价值,有选择的进行收录,这个过程持续不断,收录量也不会有太大波动,一直呈上升趋势,除非你的网站--或者被降权,

一般情况下,Google的收录量都要比Baidu大。

如何进行SEO我在这就不多说了,网上有很多这样的文章。在这里,我只说下Baidu和Google他们在SEO技术上的一些差别。

在TITLE标题上,Baidu对含有多个关键词的标题比Google更友好些,在做edufly.cn这个网站优化的过程中,我曾做过一个试验,刚开始的时候,在TITLE标题上只做一个关键词,经过一段时间的优化,这个词在Baidu上排到了第三,Google排第二。然后我在TITLE上又增加了 4个相关关键词。结果过了几天,这5个关键词有3个都排在了Baidu的第一页,而Google原本排在第二的词降到了第二页,其他几个关键词在前5页都找不到。有很多人说TITLE中最好只含一个关键词,我却认为,如果你的内容是原创,并且相关性很强,网站的权重也不错,你完全可以在TITLE中写上 4-5个甚至更多的关键词,这样这些相关的关键词都可以在Baidu上获得不错的排名,Google就不一定了。

在页面更新上,Google要比Baidu快很多。一般做一个关键词页面,第二天甚至更快,Google就会收录,并且会有一个很好的排名,但是你要想保持也不是见容易的事情,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如果你的内容可读性不是很高,Google的排名会慢慢下降,直到你找不到。而Baidu收录关键词页面就会慢很多,审查也更加严格,但是一旦你的关键词页面被收录,并且获得了一个好的排名,这个位置很长一段时间就会是你的,除非你的网站被降权或者-- 了。

另外外链在整个优化的过程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你做的关键词外链越多,质量越高,不管是Baidu还是Google,都会取得一个很好的排名,这点,在我的网站体现的很突出,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有很长时间都没有管理过这个网站了,但是我还是时不时的做一些高质量的外链,现在这个网站的关键词在 Baidu和Google上都排在第一。

2.见习和实习的异同点 篇二

关键词:康德,庄子,审美观,异同

康德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把英国经验主义认为审美活动只带来感官的快适和德国理性主义认为审美是一种涉及概念的低级认识进行调和,提出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无利害关系的快感、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及共通感,奠定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基础。庄子是公元前4世纪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为”、“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境界。二者生存的国度、时代均有较大差异,但在审美观念上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具有一些相似和相异之处。

一、相似之处

1. 美的无功利性

康德审美判断的第一个契机就是“无利害关系的快感”。所谓的“利害关系”,康德是这样解释的:“凡是我们把它和一个对象的存在之表象结合起来的快感,谓之利害关系。” (1) “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2) 利害关系影响审美判断的纯粹性,应该予以摒弃。所以康德提出审美判断是一种“静观”的判断,“它对一对象的存在是淡漠的,只把它的性质和快感及不快感结合起来”。 (3) 这就是说审美的快感是一种主观的快感,由对象形式的合目的性所引起的,它关注的是对象的形式,而不追究对象本身的存在,因此抛开了一切的利害关系,即美是没有欲望、没有目的的纯粹的愉快。而生理快感和善的快感都涉及对象的存在,构成利害关系。康德把它们和审美的快感进行了区分,是对审美无功利性的一种重申。

庄子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以“道”为核心,“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非人为的状态,万物都在“道”之内,都要符合“道”。所以,庄子推崇一种顺应自然、顺应人性的精神绝对自由境界。一切影响精神逍遥自在的东西都是要排斥和摈弃的,包括世俗社会中的功名利禄等一切欲望。庄子认为:“德荡乎名。”“名也者,相扎也。”(《庄子·人间世》)“其所殉货利也,则俗谓之小人。”(《庄子·骈拇》)名利引起人的欲望,对名利的追逐束缚了人的心灵,失去了精神的自由,“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因此庄子追求的美也是无功利的纯粹的美。

2. 美的主观体验性

因为审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是对象的存在,所以美的判断最终要通过主体意识的审核。这实际上触及康德哲学的根本问题,即人的问题,人是主体,也是最后的目的,“只有‘人’才独能具有美的理想,像人类尽在他的人格里面那样,他作为睿智,能在世界一切事物中独具完满性的理想”。 (4) 这可以从审美判断剩下的三个契机得到证明。第三个契机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无目的”和“合目的”并不矛盾。“无目的”指审美的快感不带功利性目的,是第一个契机所说的“无利害关系”;“合目的性”指不涉及对象自身,不依据知识和理性而依据情感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对象的形式满足人的情感体悟,具有让人愉快的特性。也就是说人是审美的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主体通过想象力与知解力不涉及概念的协调的情感,将诸多个别的自然现象统一于一个先验的自然整体,从给定的特殊中寻求普遍的法则,这正是审美判断作为反思判断的特点。对人的能动作用———想象力的强调,进一步强调了审美的主观体验性。另外,第二、四契机提出的“普遍性”和“共通感”表明审美的主体性不为个人独有,而应是全体人类普遍共享的,更加证明审美的主观体验性。

庄子也主张美是主体情感的体验。他的哲学观和美学观是主观主义的,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他提出:“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也。”(《庄子·则阳》)认为美如果没有通过人的欣赏判断就不存在,充分肯定人在审美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他不倦追求的“至人”“神人”“圣人”(《庄子·逍遥游》),这种不受外界干扰,内心高度自由,能够无拘无束“逍遥游”的理想人物,更是着眼于人内心情感的升华。因此,庄子的美学也肯定美的主观体验性。

3. 美的无概念性

康德审美判断的第二个契机提出了“无概念”,这主要由于审美的形式性和主体性。事物的存在必然具有概念,而事物的表象只是一种形式,并不涉及概念。审美判断是“无利害”的,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因而是“无概念”的。因为对象的存在并不纳入考虑范围,所以审美依据的是人的主观判断,而“鉴赏判断是审美判断,这就是说,它基于主观的根据,它的规定根据不可能是概念,因此也不能是一定目的的概念”, (5) 所以审美判断是“无概念”的。比如,我们对罂粟花的鉴赏,只是从它形式的合目的性获得愉快,而不直接追究它的概念(“有毒的花”)。概念是知性的范畴,所以康德把无概念的审美和有概念的认识进行了区分,“用自己的认识能力去了解一座合乎法则和合乎目的的建筑物(不管它是在清晰的或模糊的表象形态里),和对这个表象用愉快的感觉去意识它,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6)

庄子的审美也具有“无概念”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他主张的自然无为和对有概念的知识欲望的否定上。“无为”是庄子哲学和美学的核心观点,代表一种顺其自然,不刻意追究具体概念的纯天然状态,“无为而尊者,天道也”(《庄子·在宥》),“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无为也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庄子·天道》)。“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关注的是心态的平和宁静,而不是事物的具体概念,言有尽而意无穷,“得意以忘言”(《庄子·外物》)才是要追求的境界。也正因为庄子对具体概念的漠视,所以他排斥具有概念的知识和欲望,因为二者都会使人的心灵动荡不安,产生“机心”(《庄子·天地》),所以说“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庄子·人间世》)。

二、相异之处

1. 自然顺应主体和主体顺应自然

康德和庄子虽然都肯定了人作为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审美判断是一种主观体验,但两者也有显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主体和对象的顺应方向不同。康德提出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合目的性”是客体顺应主体情感的先验形式,也就是说,审美判断主要依据主体主观的自我判断,而无关对象的具体存在。这样,自然究竟美不美,关键不在于自然自身是否美,而在于自然作为一种对象的形式是否符合主观的审美判断标准。所以,康德认为的美是自然顺应主体的“合目的性”所达到的一种美。

而庄子的观点正好相反。虽然庄子也肯定审美的主观体验性,但他认为自然美是自然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客观存在,无需适应人的审美情趣。所以他赞美“渊渊乎其若海,巍巍乎其若山,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庄子·知北游》)的自然之美,而反对人为干涉的人造美。“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庄子·马蹄》),批判工匠砍伐树木这种破坏自然美的做法。既然自然美是一种客观的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不能干涉,就只能去顺应,所以庄子主张物我不分,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物化境界。

可见,康德主张的是自然应具备顺应主体的合目的性形式,而庄子则推崇主体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境界。

2. 人际的“共通”和天人的“共通”

康德和庄子的美学思想里都含有“共通”的观念,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康德审美判断的第二个和第四个契机都提到“普遍性”和“共通感”,涉及的都是审美应该具有普遍赞同的心意状态和普遍传达的能力。这种普遍传达的途径和范围是人类社会,“美只在社会里产生者兴趣”。 (7) 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具有社会属性,“倾向并善于把他的情感传达于别人,他不满足于独自的欣赏”, (8) 所以只有通过社会交际,才能把自己的审美情感传达给别人,也分享别人的审美情感,达到“共通”。强调社会属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本质上是一种“有为”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

但庄子的观点却大相径庭。庄子追求的是排除世俗干扰的“无为”“无所待”“吾丧我”的物化的状态。他的“共通”不是参与人际交往的“共通”,而是天人合一、物我不分的“共通”,正如徐复观所说:“庄子之所谓无情,乃是去掉束缚于个人生理欲望之内的感情,已超越上去,显现出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大情’,此实即艺术精神中的‘共感’。” (9) 庄子通过“坐忘”“心斋”忘却世俗,归隐山林,陶醉于自我与自然融合的一体状态中,这虽然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但本质上是消极避世的。他主张历史倒退回归原始社会,违背了历史先前发展的客观规律,本质上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是消极的。

综上,在“共通感”上,康德主张人参与社会,在社会交往中达到“共通”,是积极入世的“有为”;而庄子的“共通”强调的是脱离社会,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的“共通”,是消极避世的“无为”。

总之,康德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调和的审美判断,以及庄子唯心主义的审美思想在人的审美主体性和“无利害关系”、“无概念”方面有着相似性,而在“合目的性”和“共同感”方面却有着相异之处。对二者进行辩证性的比较有助于我们对其美学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进一步开展中西美学的比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2]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7.

[3]庄子.陈亚琼译.庄子选译[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6.

[4]孙武军.庄子与康德审美观比较[J].柳州师专学报, 2008-10, (23) , 5.

3.见习和实习的异同点 篇三

关键词:推销信,求职信,交际目的,题材结构,词汇语法特征

1 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 语篇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开始在中国兴起, 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兴趣, 因为它相对其他研究方法更具有实用性, 它不仅能分析出语篇的交际目的, 而且能分析出作者在达到目的时使用的策略技巧。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语篇分析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研究重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纯粹的词汇语法分析到语篇结构分析再更深进入到分析语篇所处的语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语篇社团因素。研究领域逐渐挖深, 到现在已进入到体裁分析 (genre analysis) 阶段, 以交际目的为基础, 着重分析体裁的语言策略运用、体裁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 商务语体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其中宣传类体裁更是商务语体中不可忽视的一种体裁。以前的研究注重从总体上研究宣传类体裁的特征, 或者研究宣传类语体群中某一种次体裁的特征, 很少有比较研究。

本文试图从概念、体裁分析的特点等方面着手, 对商务宣传促销类体裁中的次体裁即英文推销信和求职信进行比较分析, 探讨它们两种次体裁在交际目的、题材结构和词汇语法特征上的异同点。以便更全面地把握这两种次体裁以及更好地实现宣传说服的实践意义。

2 体裁理论

2.1 体裁的概念

关于体裁的概念, 最早是由Swales (1990) 提出来的, 后来Bhatia (1993) 在Swales的体裁概念基础上进一步作出阐明;而国内学者对体裁的概念作出解释主要有秦秀白 (1997) 和方琰 (1998) 。本文主要引用Bhatia (1993) 对体裁定义的解释。根据Bhatia, “体裁是一种可被辨认的交际事件, 这种交际事件经常出现在特定的职业或学术团体的范围, 其显著特点是具有能被该社团理解并确认的一整套交际目的, 这种共有的交际目的确定了体裁的构建, 同时也确定了其内部的结构。体裁是一种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有关职业和学术社团的专业人员均对特定语篇体裁和其内在结构了如指掌” (Bhatia, 1993) 。

2.2 体裁分析的特点

体裁分析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模式众多, 不可一概而论, 但有几个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体裁交际目的的重要性。很多因素影响着体裁性质和构成, 其中最重要的是交际目的, 这是从体裁的定义得出来的。交际目的是所有交际参与者所共同理解并且得到社会或语篇团体一致认同的, 它不但是划分不同体裁的依据, 更决定着体裁的语言策略的运用以及语篇结构模式。

体裁分析的多层次性。体裁分析有三个分析层次, 这三个层次由微观到宏观, 面面俱到, 力求做到分析全面, 不遗漏。首先是词汇语法特征分析, 这种分析体裁的语言修辞方面的特点, 这是表面特征分析, 即微观分析。进而进入体裁结构模式分析, 揭示语篇的结构组织模式, 最后是进入到宏观分析层次, 即社会认知分析, 结合体裁所处的社会语境、语篇社团以及交际对象来整体分析体裁的社会文化因素、心理认知因素以及语篇社团因素的互动。

体裁分析的实用性。体裁分析可以用于不同体裁分析也可用于同一体裁的不同此体裁研究, 研究范围广泛, 研究方法简单, 多是文本分析。

3 英文推销信和求职信

3.1 英文推销信

英文商业推销信是英文广告中直接信函的一种, 是企业在其促销活动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宣传方式。促销信语言属于“鼓动性语言”, 有强烈的“劝说功能”, 在语法修辞、词汇、句法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3.2 英文求职信

求职信是附于简历上, 以进一步说明求职者经历、能力的信函, 是不可缺少的求职材料。求职信是求职者经历和能力的一种推销, 所以说, 英文求职信和商务促销书一样, 均是用来把自己当做一件商品推销出去的一种商业函件。作为商务信函的一种, 其交际目的是为了获得面试的机会, 最终帮助求职者获得所谋求的工作职位。

4 比较分析英文推销信和求职信的异同点

4.1 相似点

第一, 交际目的的相似性。求职信和推销信有相同的交际目的, 都是就申请或销售的价值说服预期的雇主或买主, 同属于宣传类语体的次体裁。

Bhatia从识别体裁最重要的因素即体裁的交际目的这一点来强调求职信和推销信的相似性。他认为, 虽然求职信和推销信被认为是两种很不同的文本, 大异小同, 但是只要比较两种文件的交际目的, 就会发现他们的交际目的是相同的, 即他们促销一种特定产品或服务。两者都是说服性的, 使用相同媒介, 采用同一形式。

第二, 体裁结构上的相似性。根据Bhatia, 英文推销信和求职信在体裁结构上有些共同语步, 即提出所推销的内容, 详细介绍推销内容, 提出足以激励对方的策略, 附寄文件, 采用施压策略, 请求回复, 礼貌收尾。

第三, 词汇语法特征的相似性。首先, 英文推销信和求职信是属于商务英语语体, 因此体现着商务英语的共同特征:商务导向, 谦虚有礼, 简洁、具体、明晰;其次, 这两种语篇是宣传类语体的次体裁, 体现着宣传类语体的词汇语法特征。他们的语言体现着劝说的交际目的, 因而多用说服性的语言, 且具有信息性, 以此来让顾客和应聘者了解所推销的内容;再次, 两者在语气上都使用祈使语气, 让对方感受到一种真诚和礼貌;最后, 两者在语言细节上多用具有积极意义的词汇和名词前多重修饰词。具有积极含义的词汇是为了为了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塑造积极、乐观、愉快和亲切的形象, 让对方对所推销的内容产生好感并树立足够的信心, 这些词汇使读者感到热情和亲切, 对使用该产品或服务的前景感到乐观和充满信心。名词前多重修饰语是为了把要表达的信息高度密集化。名词前多重修饰语的使用, 在保证表达必要信息的前提下, 既精简了语法结构, 又达到行文简洁紧凑的效果。

4.2 不同点

第一, 交际目的的不同点。虽然从宏观角度来看, 英文推销信和求职信作为宣传类语体群的次体裁, 有共同的交际目的, 即劝说的功能, 但是具体分析起来, 两者的交际目的还是有些不同。英文促销信主要是为了引起潜在客户对商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注意、引起潜在客户的兴趣和购买欲、开启商家和潜在客户之间的业务关系、刺激潜在客户采取购买行动。总而言之, 促销信的主要交际目的就是说服潜在客户购买商家所提供的产品或接受其服务。而求职信作为一种商务信函, 其交际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面试的机会, 最终帮助求职者获得所谋求的工作职位。

第二, 题材结构的不同点。Bhatia总结了推销信和求职信有些共同的语步, 但同时它们在结构和语步上也有些微妙的不同。推销信和求职信对每个语步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 而且不同语步在两种语体中担任的角色也是不一样的。在推销信中, 重视的是以下几个语步:介绍推销内容、介绍产品或服务、介绍推销内容的重要细节、指明推销内容的价值。而求职信着重在提出或陈述候选身份, 确定任职凭证, 提出足以激励对方接受申请凭证。

第三, 词汇语法的不同点。英文推销信的词汇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并列结构和主从结构交替使用、多用主动句, 少用被动句、多用肯定句式, 少用否定句式、多用祈使句、多用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多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作主语。而英文求职信的语言风格则有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因为求职信是为了获得面试的机会或者甚至得到一份工作, 因此它的语言是要积极表现自己能胜任所要应聘的工作的, 多是描述性的形容词, 用以展现自己的能力才干来引起雇主的兴趣、注意和欣赏;另外求职信中重要的一个语步是鼓励雇主接受自己的申请, 因而必须求职者必须在信中主要讲述自己在过去的工作和生活中与申请职位相关的工作经历以及取得的相关成绩, 这就需要在信中这一语步时多使用行动性性的词汇, 以此说明自己的确值得雇主聘用;最后, 在求职信结尾处求职者会表达希望能够得到面试的机会, 所以在这一部分要使用表达殷切希望的词语, 语气要谦和、礼貌而又不失自尊。

4.3 英文推销信和求职信不同点的原因

英文推销信和求职信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点究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应用语境、交际对象、专业用语。虽然从交际目的来判断, 求职信和推销信同属于宣传促销类体裁, 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点, 但是由于处于不同的应用语境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以及使用不同的专业用语, 自然会使得英文求职信和推销信在同一体裁的大框架下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应用语境的差异导致交际目的的不同, 大的环境背景延伸出小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和专业用语的原因引起了求职信和推销信在结构上和词汇表上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点。

5 结语

宣传类语体服务于特定的言语社团, 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 呈现出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篇特点, 负载较强的社会功能。用题材分析的方法对宣传类语体群的次体裁英文推销信和求职信进行比较, 从交际目的到题材结构再到词汇语法特征进行逐层分析, 从而了解到推销信和求职信作为宣传类语体群的两种次体裁既有宣传类语体的共同特征, 又有因其所在的特定的商务环境和跨文化人类因素而在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展示着自己的特殊性。熟悉和掌握英文推销信和求职信的共同特征及它们的特殊性能帮助我们从题材的角度更好地了解推销信和求职信的本质特点和成因, 从而提高英文书信写作水平, 更好地发挥书信的交际功能, 促进客户关系的建立, 增进文化交流, 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得到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Vijay K.Bhatia.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gman:London and New York, 1997.

[2]Vijay K.Bhatia.书面语篇的世界:体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Swales, J.W.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4]陈艳艳.英文求职信的语篇体裁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院报, 2008 (24) .

[5]方琰.浅谈语类[J].外国语, 1998 (1) :17-22.

[6]潘安.英文商业促销信句法特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8) .

[7]秦秀白.“体裁分析”概说[J].外国语, 1997 (6) .

[8]秦秀白.体裁分析法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1) .

[9]姚文俊.体裁分析在英文求职信中的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 2003 (4) .

上一篇:学生本人自我评价优选下一篇:写诚信的议论文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