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概况

2024-10-26

产业发展概况(共8篇)(共8篇)

1.产业发展概况 篇一

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一 基本概念:

1、生物技术

广义的生物技术是指人类对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利用、改造的相关技术。其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以酿造为代表的传统生物技术;以微生物发酵为代表的近代生物技术;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可以理解为是直接操纵有机体细胞和基因的一种全新技术,是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异军突起的高技术领域,在医疗、制药、农业、轻工食品及环保业发展迅速。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应用于医药工业。

2、现代生物技术两大核心工程 1)、基因工程

概念:基因工程是分子遗传学和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它能按人类需要,把遗传物质DNA分子从生物体中分离出来,进行剪切、组合、拼装,合成新的DNA分子。再将新的DNA分子植入某种生物细胞中,使遗传信息在新的宿主细胞或个体中得到表达。以达到定向改造或重建新物种的目的。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

目的:定向改变遗传物质或获得基因产物。理论基础:物质基础:脱氧核苷酸; 结构基础: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中心法则,共用一套遗传密码。2)、细胞工程

概念: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把含有不同遗传物质的细胞合成杂种细胞。并使之分裂生长成为杂种生物。它包括体细胞融合、核移植、细胞器摄取和染色体片段的重组等。操作水平: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目的:定向改变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

理论基础:细胞全能性:生物体的每一个干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主要技术: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

植物组织培养 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

单克隆抗体技术

核移植

胚胎移植

植物组织培养

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

单克隆抗体技术

核移植

胚胎移植

3、现代生物制药

主要指基因重组的蛋白质分子类药物的制造过程,即利用基因工程、抗体工程或细胞工程技术生产的源自生物体内的天然物质,用于体内诊断、治疗或预防药物的生产过程(也可称基因工程制药)。

现代生物制药主要的生产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抗体工程技术或细胞工程技术。

4、现代生物制药的分类 类别 生物学活性成分 激素 生殖激素 人生长激素 甲状腺刺激激素 人胰岛素及其突变体

酶 代谢酶失常遗传性疾病的替代酶 纤溶酶原激活剂 脱氧核糖核酸酶 凝血因子

细胞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 其他细胞因子 疫苗 病毒疫苗 细菌疫苗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或抗体样蛋白 鼠源抗体 嵌合抗体 人源化抗体 人源抗体 受体-Fc融合蛋白 其他基因重组蛋白

核酸 反义寡核苷酸 细胞治疗/组织工程产品 组织工程产品

5、现代生物工程的基本工艺

二、物技术制药历史及现状

1、世界生物技术制药历史及现状 1)、生物制药发展史 年份 事件

1953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1966 破译遗传密码。

1970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71年,第一次完全合成基因,并于2年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第一次完成DNA 的切割和连接,揭开了基因重组的序幕。1975 杂交瘤技术创立,揭开了抗体工程的序幕。

1977 第一次在细菌中表达人类基因,并于第2年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基因重组人胰岛素。1982 FDA 批准了第一个基因重组生物制品:胰岛素(Humulin)上市,揭开了生物制药的序幕。1983 PCR 技术出现。1984 嵌合抗体技术创立。

1986 人源化抗体技术创立;第一个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Orthoclone OKT3)获准上市,用于防止肾移植排斥;第一个基因重组疫苗上市(乙肝疫苗,Recombivax2HB);第一个抗肿瘤生物技术药物α2A干扰素(Intron A)上市。

1987 第一个用动物细胞(CHO)表达的基因工程产品t2PA 上市。1989 目前销售额最大的生物技术药物EPO获准上市。1990 人源抗体制备技术创立。

1994 第一个基因重组嵌合抗体ReoPro 上市。

1997 第一个肿瘤治疗的治疗性抗体Rituxan 上市;第一个组织工程产品组织工程软骨Carticel 上市。

1998 第一个(也是目前惟一一个)反义寡核苷酸药物(Vitravene)上市,用于AIDS 病人由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视网膜炎的治疗;Neupogen 成为生物技术药物中的第一个重磅炸弹(年销售额超过10 亿美元);首次分离培养了人胚胎干细胞。2000 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就。2001 靶向药物获准上市。

2004 中国批准了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重组人p53 腺病毒注射液。

自从1973年,S.N.cohen第一次将两种不同的DNA分子进行体外重组,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就揭开了基因工程技术的序幕。近年来,随着该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大大增进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包括对疾病遗传基础的认识。1982年欧洲首次批准应用基因工程生产的动物疫苗(抗球虫病疫苗),同年,美国、英国等国家首次批准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人胰岛素,从而世界各国等争相研究开发各种基因工程药物。许多国家,都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作为提高本国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纷纷制定发展计划,加强领导,网罗人才,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实施“生物技术产业积极政策”,持续增加对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投入;日本制定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欧盟科技发展第六个框架将45%的研发费用用该领域;英国政府早在1981年就设立了“生物技术协调委员会”,采取措施促进工业界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大对生物技术开发研究的投资;新加坡制定“五年跻身生物顶尖行列”规划,五年内拨30亿新元支柱生物技术产业;印度成立了“生物技术部”,每年投7000万美元用于生物技术发展;古巴也上世纪90年代实施“生物技术投资计划”,投入10亿美元发展生物技术,并在该领域已取得400多项专利,还出口到20几个国家。2)、现状

到2004年底,全球有4000余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基因工程药物研发,上市200种基因工程药物,研制2200种,其中,有1700种进入临床研究。至2005年底,全球生物技术药品销售达540亿美元,在同年年销售收入10亿美元的82个产品中有11种是生物制药产品。1993-2005年全球生物制药年销售额(单位:亿美元)

2004年十大生物制药公司排名(单位:亿美元)

世界十大生物制药公司(按2004年销售额排名,亿美元)1 Amgen 99.77 Genentech 37.49 Serono 21.78 Biogen Idec 21.12 Genzyme 14.79 Gilead 12.42 MedImmune 11.24 Chiron 9.90 Millennium 3.49 Intermune 1.47

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1)、历史

生物技术药物是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重点,对此,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把该领域确立为重点。1982年就发布了《生物技术蓝皮书》,在863计划中还设立了“生物技术新型药物及疫苗”专项,在北京上海等相关部门设立了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科技部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行动”,把生物制药产业列为支持重点。今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又把生物技术列为八大前沿技术中的首位。各省也争相参与该领域的研发。1996年,上海市在张江挂牌成立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十一五”规划把生物制药近期产业确立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天津市去年设立生物技术发展基金和产业化基金,并建设一个面积为本10万平方米的生物工业化园区。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1989年北京大学所属深圳科兴生物工程制药有限公司开始申报新药,1993年获得批准生产α-1B干扰素,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药品。随即该公司实现了产业化。同期,辽宁省、北京、天津等地都完成了申报基因工程新药的研究工作,都加速申报工作,进入90年代,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化进程加快,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跟踪仿制、仿中有创”的发展原则下,我国已经在上游中试方面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近期我国在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研究新药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特别是SARS疫苗和禽流感疫苗及重组人P53腺病基因治疗肿瘤等方面进展尤为突出,其中重组人P53腺基因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准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目前还有7个基因治疗药物相继进入临床试验。2)、现状

至2004年,我国有现代生物制药企业114家,其中疫苗生产企业28家,可以生产27种基因工程药物和26种病毒的41种疫苗。按现价统计规定,生物生化制品生产企业全国409家,总产值220亿元,销售收入196亿元。“十五”前四年,平均每年大于20%的速度增长,用于该领域的投资不断加大,固定资产平均增长32.5%。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疫苗最大生产国,年产量超过了10亿个计量单位。儿科常见病疫苗年产量达5亿人份,除满足自用外,还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疫苗产品,用于其他国家。国内主要生物制药企业及其产品:

企业名称 主要产品

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干扰素α-1b、白细胞介素-

2、人生长激素、胰岛素 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 干扰素α-1b 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干扰素α-2b 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干扰素α-2a,白细胞介素-2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干扰素α-2b、人生长激素 北京双鹭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白细胞介素-

2、白细胞介素-11 长生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干扰素系列、白细胞介素-2 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1 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人生长激素

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干扰素α-2b 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乙肝疫苗。

深圳赛百诺基金技术公司 人重组P53现病毒注射液 2004年全国生物技术药品产值排名前十一位: 单位:亿元 序号 省份 工业总产值 序号 省份 工业总产值 1 山东省 31.56 6 吉林省 15.84 2 上海市 20.75 7 四川省 10.86 3 北京市 19.76 8 浙江省 8.89 4 广东省 19.40 9 天津市 8.88 5 江苏省 17.27 10 湖北省 8.64 11 辽宁省 7.78

3、辽宁省生物制药产业历史及现状 1)、历史

辽宁省现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同全国一样起步于90年代初期,以1993年沈阳三生制药有限公司创建为标志。但从事现代生物制药-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和全国一样,起步于”七五”末。当时领军单位是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领军人物是娄丹教授。从政府角度讲,省政府高度重视。1991年省政府发布了《生物技术要点》,又把现代生物制药列为“两高一深”工业发展重点支持领域。1994年在全省各相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的努力下,省医药管理局协调组建了省生物技术协会,1996年制定了《辽宁省生物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辽宁省现代生物制药产业进入较快发展期。1997年,沈阳三生公司开发成功辽宁省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α-2a干扰素,并获得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同年,白细胞介素Ⅱ获准批产。98年,该公司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获国家二类证书,2005年,EPO市场占有率高达全国33.4%。居全国第一,且单品种销售收入过亿元,同年,国家一类新药TPO获准生产,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从而使该公司在基因工程药物数量上居全国前列。大连高新生物公司开发生产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辽宁卫星制药有限公司、沈阳康利制药厂也先后投产了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同时,辽宁省在非基因工程生物药品的产业化也有较快发展。沈阳协合的高聚金葡素、辽宁省生物技术公司的人用精制狂犬病疫苗、沈阳百奥生物公司的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大连金港安迪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Vero细胞狂犬疫苗、腮腺炎疫苗等都实现了产业化,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5年辽宁成大生物技术公司利用引进美国BARI咨询公司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vero细胞技术,并在引进中大胆创新,开发生产国内无佐剂人用狂犬疫苗,标志着辽宁省利用反应器技术生产疫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鉴于大连现有生物制药企业及生物制药研发能力,国家科技部把大连确定为重点支持的生物产业园区。

2)、现状

到2005年底,辽宁省现有从事生物制药企业9户,能生产基因工程药物6种10多规格,疫苗4种。另有,冻干水痘减毒疫苗、感冒疫苗及治疗型抗呼吸道单克隆抗体等生物药品的研制在快速推进。2005统计口径现价产值8.09亿元,销售收入7.02 亿元,利税2.56 亿元。利润1.4亿元。

独立核算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万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工业总产值

10279

55568

51296

77810

80894 销售产值

8757

49466

50558

72167

76475 销售收入

15549

49100

46430

68624

70198 利税

4521

19659

17411

23940

25612 利润

3054

14383

12601

16120

14027

三、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趋势 1、21世纪是生物医药时代,产业化进程加快

随着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创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其科学价值除了探索生命奥秘外,将在医药上具有重大应用价值,人类现有疾病2035类,18000种,几乎所有的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变异有关,其中可分为单基因、多基因、获得性基因疾病,随着功能基因和疾病基因的不断鉴定,可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药物基因组学、遗传基因组学将更加注重个体用药,目前上市的和正在开发的基因工程药物仅几百种,而人类有基因3~4万个,在这些基因中将有许多可被开发和生产出新的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21世纪生物医药产业化逐步进入收获期。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术药物超过2200种,其中:1700多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预计在5年内,将有200种以上新药上市。2005年全球生物制药销售额已达540亿美元,生物制药产业正快速实现由高新技术产业向高新技术支柱产业转变。IT巨头比尔.盖茨已预言“能取代我的位置的人将在BT产业中出现”。

2、发达国家优势明显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处于产业主导地位。美国、欧洲、日本三大药品市场份额占80%。同时全球生物技术公司集中在欧美,占全球总数76%。全球在研制的生物医药63%品种集中北美,25%在欧洲、7%在日本、5%在其他国家。美国是生物制药产业的龙头,遥遥领先其它国家,已上市的150多种生物医药产品市值高达3000亿美元,其开发产品和市场销售额均占全球70%以上。美国已在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北卡莱纳和圣迭戈等地形成5大生物技术产业区。英国剑桥基因组园、法国巴黎南郊的基因谷、德国的生物技术示范区以及印度班加罗尔生物园也已具规模。这些产业集群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中崭露头角,对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出贡献。

3、全球企业间合并与收购(M&A)加剧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长周期的特征,需要高额投入作为产业化和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各大型跨国医药企业争相加大科研投入。据统计,全球大型制药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9%~18%,而著名生物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20%以上,对于纯粹的生物技术公司,研发投入比例更大。因此,为建立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最大限度降低成本、获取新药、直接掌握新技术,生物技术公司间、生物技术公司与大型制药企业以及大型制药企业间,在全球范围内的兼并重组非常活跃。例如:英国葛兰素威廉公司和史必成公司合并,成立 葛兰素史克公司等等。这些企业间的重组和并购,大大提高了跨国公司抢占市场,垄断技术,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

4、技术同盟出现新模式。

一个生物工程新药发现是一项整合分子学、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投入巨大,风险也相当大,客观上需要跨国公司结盟进行开发、投资。这种结盟开发主要趋势有以下两种:

4.1、战略同盟成为生物制药企业获得产品、技术的有效措施。

由于大部分生物技术产品及生产技术掌握在新生的生物技术企业年中,为保持新药研发的持续性,几乎所有制药企业都与生物技术公司结成战略同盟,由这些技术含量雄厚的竞争型小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通过合作开发,获得生物药品的生产技术或生产权。4.2、创新药品开发采用委托外包策略

为缩短创新药品开发时间,近年来许多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开始和一些小型公司结成技术联盟,将技术性强的研究开发内容分包给具有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完成。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委托研究机构”(CRO)公司已承担了美国市场将近1/3的新药开发的组织工作。CRO已成为制药企业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四、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发水平低,缺少创新产品

在已经形成产业化的10几种品种中,绝大多数都是仿制产品,仅有4种是独创的一类新药,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因此市场竞争能力弱。多数研究单位和企业因经费不足、开发难度大、人才匮乏而却步,制约了我国生物工程制药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2、生物制药产业下游技术薄弱

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实验室、临床前研究,即“上游”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缩小,但“下游”技术,尤其是纯化处理技术与先进国家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要求的逐步提高和企业的科研能力不够,使得下游提纯环节比较薄弱,影响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束缚了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步伐。

3、重复生产严重、资源浪费过大

生物制药企业在投资项目上,前期调查不足,项目一哄而上。一种在国外市场销售良好的药物,当国内有人开始研制时,就会有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闻风而动。由于新药审批制度存在缺点和专利概念薄弱,结果是多家单位都来开发一种产品,还没有投产竞争就已开始,形成这种局面势必造成有限的人力、财力的浪费。以干扰素市场为例,我国目前有20家生产企业生产α-2b,有40家企业生产α-2b,有10余家企业生产EPO,有几家企业生产G-CSF。

4、产业化规模小、市场竞争无序

目前我国基因工程医药产业化规模小,上市的品种少,成本高,市场占有率低,相关企业采用各种各样的不正当手段竞争,造成了生物药品市场的极大混乱。

(二)、建议采取的对策

中国加入WTO必将参与国际竞争,国外拥有巨大资金和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大量涌人国内,对国内制药企业造成极大的冲击。而且许多国际制药企业不仅将自己获得批准的制品迅速来中国注册,同时将研发中心、临床试验、生产线等都移到中国境内。中国的生物制药企业如果不加快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创新产品,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孵化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将面临极大的困难。对比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我们明显感到国内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大有潜力可挖,所以不能悲观消极地等待,而应把握机遇,根据生物制药业发展趋势,适时的制定相关对策,以适应生物制药业的发展。根据国内外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促进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以仿制促进创新,最终以创新实现产业飞跃

仿制还是创新,是生物制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抉择。企业新项目的选择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应该从技术方面、生产方面、市场方面、法律方面等多种因素综台考虑,总的原则应该是以仿制促进创新,最终以创新实现企业的飞跃,企业的飞跃就是整个产业的飞跃。以前国内的一些企业喜欢一哄而上,结果由于同一项目市场容量有限,厂商云集,使有限的资金、人力等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新项目的选择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发有市场、技术含量高而且发展成熟、专利问题可以回避、见效快的项目,占领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巨大市场潜力、保证企业自身技术开发能力所能完成的创新项目,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大力加强创新药物研制,下大力气加强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的研制和生产,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药审批制度,特别产是要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创新者的权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进一步修订《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延长一类新药等新药保护期。此外,对新药的临床研究和生产实行总量控制。除一类新药外的其它类别新药如已有3 家进入临床研究,则不再受理临床研究的申请。对已有3 家以上生产的新药,不再受理该新药的技术转让。这些规定对鼓励创新药研制和克服重复研究和生产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

2、多渠道建立融资网络

生物技术的开发投入大,单靠目前企业自身积累难以承担支付,必须与资本市场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生物科技带给人类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达成了共识,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公司能够通过风险投资筹措资金进行新药开发,以缓解企业独立开发新药的资金瓶颈问题。众所周知,生物医药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我国融资困难资金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就是要从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个人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进入生物医药产业。比如民间个人资本和其他行业的富裕资金可以通过投资开放式“生物产业基金”进入;风险资本就是一种民间的组合资金,个人和企业也可以通过投资股票市场间接进入生物医药产业;政府可以财政补贴等方式投入基础性研究,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解决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必须首先在引导和培育风险投资的观念和意识上下功夫,戒除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观念,并尽快制定风险投资运行的法规和政策,为风险投资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投资银行业务重点培养和挖掘生物医药类公司。在美国,政府对风险投资失败将给予一定补偿。同时还应放宽生物技术企业股票发行条件,为生物技术企业股票主板上市提供更多机会。增加资金投入。生物医药的开发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的特点。开发一个新药从筛选到上市平均约需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研发期投入很大,在美国一个新药品种从开发到成功有时要花上亿美元。必须增加对生物工程技术的投资,才能保证生物医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通过建立风险投资体系,使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开发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摆脱以往经济模式,早日与国际接轨。生物医药产业应利用我国的科研优势,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多渠道筹集项目开发基金,增加科技风险投资,加强技术改革与创新能力,重视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生物制药新产品。只有这样,我国的生物医药业才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

3、改革科研体制,建立新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

无庸质疑,企业应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在创新体制下,应如何发挥企业主体功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我国,由于传统的科研体制正在向适应市场的科技创新体制过渡,政府在这种过渡过程中正起着积极地引导和培育作用。然而,由于过分的行政指导和缺乏对市场的客观认识,这种作用有时反而适得其反。产学研协作机制的运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最终目标,而市场需求的评估应来源于企业以及与市场和企业密切相关的各类中介评估机构,企业的主体地位也因此而突现。而只有真正具有市场运作成功经验和强大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才能成为我国构建科技创新体制的发动机,政府的目标是培育这样的企业,一旦企业实现在研发、生产、销售、再投入这一现代科技型企业物流链的良性循环,产学研创新机制也应运而生。企业要注重人才资源的培养,生物医药业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把竞争的焦点转到科技创新上。科技创新需要一大批从事生物技术研发的人员,而我国在此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才比较少。所以就必须善于吸引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加强企业、研究所(院)与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中青年生物科技人才;大量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使他们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国际竞争

在生物医药领域更多地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如我国已承担1%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基因测序和图谱绘制工作,也可以多种方式把我国的科研触角延伸到国外,把研究领域的合作扩展到技术前沿的国家,追踪世界生物医药技术的最新进展,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建立一套迅速、完整、灵敏、广阔的信息网络对于国际交流和合作十分重要。通过这套网络,可以及时了解生物医药行业国内外发展概况和研究进展,筛选本企业所要开发的项目;及时了解本企业所涉及领域的发展态势、评估开发项目前景、调整项目开发进程,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调整.为项目的发展确定方向。如哈药集团现在已经与世界一些大企业、境外著名科研机构、研究所、前沿领域项目带头人、首席科学家进行接触,力求与之在生物医药方面加强合作。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已与美国康达自然医学研究中心合作,投资一亿元人民币组建了上海赛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5、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和规范财税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的盲目性和严重的重复现象,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因此,我国应制定出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和指导性发展规划,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方面,集中有限财力、物力,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优势、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性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只有这样,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才能避免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生物医药业与其它高技术产业一样,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产出等特点,起步阶段必须依靠国家优惠政策扶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十五”期间,国家对生物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将从资金引导转为侧重政策引导,有关部门正酝酿出台系列优惠政策,生物技术产业将享受软件产业同等待遇,如: 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企业不分所有制,创业板上市优先考虑;投资生物技术产业的风险资金免征所得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从获利年起税收五免三减半等。我国各级政府为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也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但优惠的力度不够,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涉及部门较多,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建议国家进一步强化并规范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2.产业发展概况 篇二

1 发展现状

1.1 能源资源

全省含煤面积62 800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4%。自北向南分布有大同、宁武、西山、河东、沁水、霍西六大煤田以及浑源、繁峙、五台、垣曲和平陆5个煤产地。截止到2004年底,查明和预测的煤炭资源量为6 551.98×108 t,多数埋深≤2 000 m,其中已查明保有资源储量2 652.84×108 t(占全国的27.02%,居全国首位),预测资源量3 899.14×108 t。在已查明保有资源储量中,贫煤、弱黏结煤分别占全国同类煤种的71.1%和48.1%;炼焦煤资源占全国同类煤种的61.4%;无烟煤资源占全国同类煤种的30%。煤层气资源量约1000×108 m3,约占全国的1/3,主要分布在沁水、河东、西山、霍西、宁武五大煤田。其中,以沁水和河东煤田最为富集,蕴藏量占全省煤层气总量的80%以上。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和生物资源。山西未来可开发的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的黄河北干流,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为防洪减淤、供水灌溉及发电等。太阳能、风能、地热和生物资源利用刚刚起步,但发展前景广阔。

1.2 能源生产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煤矿2 820座。其中,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124个,市属煤炭企业56个,县营及以下乡镇集体煤矿2 626个,中央在晋煤炭企业14个,分别占煤矿总数的4.4%,2.0%,93.1%和0.5%。900 000 t/a及以上大型矿井197座,300 000 t/a~600 000 t/a中型矿井697座,300 000 t/a以下小型矿井(不含300 000 t/a)1 926座,分别占煤矿总数的7.0%、24.7%和68.3%。2007年,全省煤炭产量(统计数)完成6.3×108 t,同比增长8.4%,其中,重点煤矿(含中央企业)3.14×108 t,同比增长10.7%,非重点煤矿3.16×108 t,同比增长6.2%。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720,同比下降0.1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电力装机容量32 100 000 kW(扣除已关停机组),其中:燃煤(含煤矸石,下同)机组30 810 000 k W,燃气类发电机组约500 000kW,水电790 000 kW。燃煤机组单机500 000 kW及以上18台,占总容量33.75%;300 000 kW及以上至500 000 kW机组28台,占总容量28.56%;135 000 kW及以上至300 000 k W机组36台,占总容量22.40%;50 000 kW及100 000 kW(含100 000 kW)机组46台,占总容量8.86%;50 000 kW及以下占总容量6.43%。按企业类型分,国家电网公司及五大发电集团机组为163 050 000 kW(小火电1 250 000 kW),占全省总量的52.92%;省外能源集团机组3 840 000 kW,占总量的12.46%;省内电力集团机组4 368 000 kW,占总量的14.18%;五大煤炭集团机组2 227 000 k W(小火电442 000kW),占总量的7.23%;其他企业机组4 070 000 k W(小火电1 940 000kW),占总量的13.21%。

1.3 能源消费和外调

2007年,全省煤炭统计产量完成6.3×108 t,实际产量约7.8×108 t。其中,外调出省5.36×108 t(同比增长14.98%),省内用煤约2.4×108 t,即焦炭(97 000 000 t)用煤140 000 000 t;电力装机(32 000 000 kW)用煤80 000 000t;化工、建材及民用用煤约20 000 000 t。全社会用电量完成1 348.8×108 kW·h,比上年同期增长22.88%。全省发电量累计完成1 760.5×108 k W·h,比上年增长15.3%。外送电量424×108 kW·h,同比增长6%。

2“十一五”开展的主要工作

2.1 煤炭工业

“十一五”以来,全省煤炭工业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资源整合重组、关小建大、采煤方法改革、关闭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深化煤矿专项整治,行业发展初步步入良性轨道。一是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全省煤炭矿井由2005年的4 278座减少到2 820座,减少34%;全省煤矿单井平均规模由2005年的138 000 t提高到224 000 t,提高62.3%;国有重点煤矿产量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43.2%提高到49.8%,提高了6.6%。二是大基地、大集团建设初见成效。截止到2007年底,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产量分别达到1.96×108 t,2.15×108 t和2.19×108 t。同煤集团成为继神华集团之后全国第二个产销量上亿吨的煤炭企业。山西焦煤集团煤炭生产能力达到70 000 000 t,成为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阳泉煤业集团、潞安矿业集团、晋城煤业集团煤炭产销量均已超过30 000 000 t。三是重点项目稳步推进。2006年以来,经国家核准的新开工项目有6个,建设规模35 400 000 t/a。一批重点煤矿已经投产或正在进行试生产,主要有潞安矿业集团屯留矿井(一期3 000 000 t)、晋城煤业集团赵庄矿井(6 000 000 t)、中美合资大宁煤矿(4 000 000 t)和大同煤矿集团塔山矿井(15 000 000 t)等。“十一五”期间,进入国家煤炭工业规划的新开工(包括新建和改扩建)煤矿建设(备选)项目共34处,建设规模120 700 000 t。2007年,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全省上报了未来5 a煤矿建设项目调整意见。其中,“十一五”项目39处,建设规模174 650 000 t;“十二五”初期项目25处,建设规模95 850 000 t。

2.2 电力工业

“十一五”以来,全省电力行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一是电力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07年底,全省在建电源项目8 150 000 k W,全力争取列入国家电力规划项目19 000 000 kW(包括待批准项目),申请国家“上大压小”项目3 900 000kW,总量相当于前10个五年计划发电装机容量总和。到2010年,全省新投产机组预计可达24 400 000 kW。同时,晋东南—湖北荆门100 GV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晋东南—江苏±50 GV直流高压线路送电工程将配套一批电源项目,预计有可能再争取装机6 000 000 kW,2010年投产3 000 000 kW。到2010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9 180 000 kW,装机总规模将比2000年翻两番。二是电力节能减排、关停小机组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全省100 000 kW及以下燃煤小火电机组4 710 000 kW,占总容量的15.29%。“十一五”关停小火电机组2 699 000 kW。2007年,已关停现役小火电机组812 000 kW,在建项目270 000 kW。总共关停小火电机组可达到1 082 000 kW,位居全国前五名。如果进一步采取措施,“十一五”全省关停小火电机组可达到3 500 000 kW。这些小机组由大机组替代后,每年可以节约标煤3 800 000 t以上,相应减少SO2排放约120 000 t以上、减少烟尘排放约100 000 t以上。同时,还可以每年节约地下水108 m3以上。

2.3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截止到2007年底,已核准和投产的煤层气燃气等发电项目700 000 k W、水电640 kW、风电320 000 k W,共1 090 000 kW。到2010年,将建设煤层气(含焦炉煤气)发电500 000 k W新能源项目,共2 700 000 k W。

3 发展思路

今后,全省能源产业的基本思路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继续加大煤炭大基地和大集团建设的力度,促进煤炭工业产业升级;继续加大晋电外送市场开拓和新能源建设力度,促进电力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力度,促进能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1 煤炭工业

一是继续推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做好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准备,成熟一项完善总结一项。二是继续抓好《山西能源建设指导意见》的落实工作。继续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建设。在抓好国家“十一五”规划新开工项目前期和核准工作的同时,根据国家关于“1个矿区原则上由1个主体开发的”的要求,重点推进和引导国有重点煤矿兼并重组地方煤矿,力争实现我省大型能源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到全省65%以上的目标。重点抓好我省煤炭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南北同蒲线的改造工程,全力推进山西中南部出海通道、和顺至邢台铁路、太古岚至兴县铁路、运城至三门峡铁路等项目规划和研究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及时出台全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产业项目规划,加大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资金投入比例,加快推进太原“重塑西山”、大同“两沟、两河”等重点治理工程的规划论证。积极争取国家尽快对我省列入“十一五”规划项目批复开展前期工作。进一步规范项目审批管理。

3.2 电力工业

一是继续坚持输煤输电并举的发展方针。首先,在抓好“十五”结转项目和2006年以来在建电力项目的同时,积极推进煤层气发电、水电、风电和“上大压小”项目。继续加快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环保型机组建设,提升电力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电网中平均单机容量,降低机组的平均发电煤耗,促进我省电力工业集约化、现代化。及早筹划“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其次,完善煤电产业合作机制,努力促进煤电一体化建设。到2010年,力求推进煤电联营取得更大突破,全省煤电联营项目争取达到全省总装机容量的30%以上。促进重点煤炭、电力集团充分发挥各自技术、人才、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的优势,增强抵御市场周期性风险能力,减少电煤供应纷争。再次,提高电网外送能力,努力扩大晋电外送。要以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为契机,争取核准一批配套电源项目。继续抓紧晋东南至江苏50GV送点工程前期工作并力争早日开工,拓展晋电外送通道。主动加强省际沟通,研究采取以煤电股份换取省外市场等方式,吸引外省投资者参与股份合作办电,为扩大晋电外送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二是认真贯彻国家电力产业政策。首先,不断强化项目管理。其次,切实加大关小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小火电机组关停政策,尽快开展对全省小火电机组的复核工作,以推广差别电价、节能调度和降低小火电机组上网电价等多种限制方式,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淘汰的工作。同时,要积极稳妥处理好相关地区利益和人员安置等实际问题,确保社会稳定。三是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我省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从长远看,不利于促进山西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升级。对此,要继续严格遏制焦炭、普钢、生铁、小水泥等行业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3.3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德国出版产业概况 篇三

2004年德国图书的交易总量是90.76亿欧元,和2003年差不多,却比2002年下降了2%。其中有71.7%的营利来自精装书,25.1%来自平装书,3.2%来自有声书。有声书的成长最为显著,约在10%~20%。

市场中5 5.8%的书是从书店卖出的,包括传统和现代连锁书店,近4亿(4.4%)从百货公司卖出,9亿(近10%)从邮购卖出。小说又占其中的三分之一,图书市场渐趋集中,连锁书店开始入侵中小型城镇,使传统通路面临激烈竞争,传统通路的经营者多半是爱书人,就像好莱坞电影《电子情书》的情况一样。

德国规定书价不能有折扣,这原本是为了让小书店可以在同样的条件下跟大型书店竞争,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平等,因为法律允许交易折扣,也就是出版社可以用最高五折的价钱卖书给书店,连锁书店可以拿到50%的折扣,小镇上的书店或是出版社的零星客户,却通常只能得到42%或43%的折扣。不仅如此,连锁书店还有很多称为“灰色金融”的赚钱方式,如出版社如果要把书放在店里比较好的位置,或是把书放到书店的目录中,都需要付费,最近甚至会支付书店未来发展的费用,发行的力量已经渐渐地从出版社转移到经销商。

在德国,就统计数字看来,出版市场目前是稳定的,每年出版近9万种新书。畅销书排行榜透露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一些平均排名不错的书,可能会在榜上停留数周,但实际卖出的数量会比起两、三年前排名同样名次的书要少很多。一些畅销书确实卖得比以前更好,他们可能会升上排行榜的前几名,并且停留在那个位置好几个月,这个现象说明了德国正失去这些中间排名的书。现在一个出版社有一到两本书上了排行榜就可以支持一年,但如果没有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德国很愿意将各种语言的图书翻译成德文,即使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也是如此。德国凭借着训练有素的出版人、别出心裁的作者和德国出版工业引以为傲的先进印刷科技,得以制作合乎经济效益的小型刊物,甚至是随需打印。国际化也是德国出版工业倚赖的生存条件,即便是独立出版社也会有些国际关系,值得一提的如贝塔斯曼集团,它在世界各地都很活跃,这类世界级的好手会占去未来出版市场的重要部分,独立出版社则必须确立有特色的策略,这些策略不只是为了存活,更要建立自己的强项。

德法图书市场有很高比例的翻译书,因为德国有开放的文化.在法国的图书排行榜上出现的几乎都是法国作家和关于法国议题的书,但德国畅销书排行榜上的书则多半与美国和英国的畅销书主题相同。很多法国的畅销书翻译成德文后,和英美的书一样畅销,也会有一些德国的经典或重要的作家作品被翻译成法文,但受到欢迎的程度却并不相同。在德国很多独立出版社都有三个以上的编辑在负责法国文学,但在法国的出版社却很少会有三个编辑在负责德国文学。德法交流很频繁,不论是民间和官方单位对于文化的交流都相当重视。

出版社规模的大小并不是一切,但也很重要。在德国的独立出版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精品型”,规模小但通常格调很高的专业出版社,另一种是规模相对较大,必须和大型公司的营销手法竞争的出版社,他们不能以“受害者”的姿态获得特别的同情。在德国最重要的十家出版社之中,只有两家是独立的出版社,一家排名第五,一家排名第十。

这两家独立出版社需以持续的成长应对竞争者的挑战,并不容易做到。但很多小出版社即使是持续的成长,也永远不能、也不想同兰登书屋那样的大。因为大出版社有大出版社的缺点,他们通常比较不能适应产业环境的快速转变,也无法预期这些改变。大公司里的行政系统就像是恐龙,当大出版社还在考虑是否要购买版权时,小出版社已经拿到了版权。大出版社也许可以给作者更高的报酬,但小出版社可以给作者特别的待遇,不仅照顾他的书,也帮作家做事业规划。小出版社有鲜明的个性,并不像大型出版社的书目什么书都有。小出版社的作者和出版计划明确界定出自己的品牌与质量,这也是为什么德国的出版品可以不断赢得“最美丽的书”美誉的原因。很多作者、经纪人或是外国的出版社愿意和小出版社合作,是因为他们喜欢和信任某些小出版社,并认为这些小出版社的出版质量可以让他们的书在德国市场取得比较好的机会。

4.2.电子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篇四

一、电子信息产业概念及产业链分类

电子信息产业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的工业。是军民结合型工业。由广播电视设备、通信导航设备、雷达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和其他电子专用设备等生产行业组成。美国经济学博士马克•波拉特在《信息经济:定义与测算》中将产业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首次将信息产业纳入国民经济产业范围。

从产业链角度看:分为终端产品(手机、电脑等)、电子中间产品(汽车音响、空调等)、配件(电脑主板、显卡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电阻、电感、电容等)

电子行业主要产业链有:通信产业链、计算机及外设产业链、软件产业链、数字视听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LED产业链、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链等

二、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特点

1、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凭借其惊人的增长速度,一举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它在各行业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高速发展,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6%~10%之间,平均为同期世界GDP增长率的2倍。

2、电子信息产业特点

(一)新的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开始向工序分工转变。产业链和产品工序的作用日趋明显,产业由梯次转移向直接投资转移。比如说,由于SMT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整机厂板子都不做了,开始投资研发,加大新机型组装和销售力度。例如苹果手机,苹果公司主要负责产品的投资研发等,整机、配件的生产主要有富士康等企业代工。

(二)技术、品牌、资本、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作用加大

市场、资金和技术的国际化使得国际竞争由资源、产品的竞争转向技术、品牌、资本和市场份额的竞争,核心技术和品牌成为竞争的关键。由于技术高速发展和市场激烈竞争,使得技术开发的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所需经费和高科技人才投入越来越多,从而跨国公司联合研究开发应运而生。

电子信息产业的利润主要取决于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生产规模。就整机厂家来说,中国微波炉第一大户格兰仕由于依靠定牌加工(OEM),自身收益也只有3%—5%。售价600美元的iPhone4,进行组装的富士康等中国组装企业,则只得到每台6.54美元的酬劳。而苹果公司在每台iPhone4上的获利高达360美元,即利润约为60%。

(三)跨国公司主导地位突出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几万个跨国公司,但在各行业有影响的只有几千个,主要以世界500强为主。这些跨国公司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兼并之风席卷全球,主导竞争潮流已成定势,比如说,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各领域起主导作用的跨国公司主要有以下企业:计算机领域:苹果、惠普、戴尔

电子视听领域:索尼、松下、飞利浦、三洋

通信领域:苹果、摩托罗拉、诺基亚、黑莓

集成电路领域:英特尔

软件领域:微软、EDS

(四)产品界限和产业界限日趋模糊

数字技术促进了音视频、通信、计算机三大类产品间互相融合。电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交叉经营、资源共享且相互渗透已是大势所趋。电子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建筑、轻纺、冶金等产业的结合不断催生了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业门类。计算机、手机、传真机大量进入家庭,使消费类和投资类产品边界模糊。数字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PC和TV的融合,使家用电视机、计算机、通讯终端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出现。

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从全球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默默无闻”跨越到了“名列前茅”。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消费电子生产基地,多个消费电子产品产销量在世界市场上排名第一。2010年,我国电子消费品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0128亿美元,同比增长31.2%,占全国外贸总额达到了34%。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消费电子生产基地,多个消费电子产品产销量在世界市场上排名第一。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消费电子产业销售收入规模达7.8万亿元,增长29.5%。消费电子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从单一制造业转变为制造业与软件服务相结合,从集中于产业链下游转变为产业链上下游相结合。受金融危机冲击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2009年,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已达15.6%,比2004年的9.1%提升了6.5个百分点。

同时,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产业区域聚集效应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9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主体的区域产业集群。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区域,劳动力、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全行业比重均已超过80%,产业集聚效应及基地优势地位日益明显,在全球产业布局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这些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之间已呈现出空间分工的雏形,主要体现在产业空间分工和价值链空间分工两大方面。

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福州厦门电子带,包括深圳、东莞、中山、惠州、福州、厦门等地,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电脑零配件以及部分电脑整机的主要生产、组装基地,目前主要承担制造职能;

长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包括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宁波等地,主要是笔记本电脑、半导体、消费电子、手机及零部件的生产、组装基地,目前除主要承担制造职能外还承担部分的研发职能,其中上海还是国内外知名IT公司总部的汇集地;环渤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包括北京、天津、青岛、大连、济南等地,主要从事通信、软件、元器件、家电的生产,目前除承担制造职能外还承担研发职能,尤其是北京,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集散中心,国内外知名IT公司总部的汇集地;

而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则主要是家电、元器件和军工电子的生产基地,目前主要承担制造职能。

2、我国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信息产业较欧美的国家相比起步晚、起点低,通过国家的支持及自身的努力,也已成为信息产业大国,可不是强国,由于技术的差距.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我国信息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更没有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小容易产生浪费,不仅在资源方面,还有技术的浪费。产业的结构“硬重软轻”,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为主,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占的比重低;而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结构是“软重硬轻”,软件占的比重已

超过硬件。我国信息产业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就信息产业门类而言,呈现出不平衡态势。

(2)信息能力处于世界低水平之列

信息能力是一个国家生产信息产品和开发利用信息产品的综合能力。在全球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信息能力测评中,中国排在倒数第二位,在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化人才和人口素质、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等三方面,我国均排在最后一位。

(3)核心基础产业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核心基础产业薄弱表现为:信息产品产值低,生产手段落后。信息产业内部各个分支行业之间联系松散,缺乏互动的协调机制:一方的发展不能带动另一方发展,一方的落后却制约着另一方的进步。信息产品或服务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而自主创新能力急待提高,科技投入不足,鼓励创新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能满足自主创新的要求。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技术受制于人。

(4)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技术人才

世界各国不惜花巨资来培养高水平的信息专业队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信息产业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只有拥有技术,信息产业就会向前发展。但是我国电子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电子特别是高科技行业严重缺乏高科技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具有很强研发创新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是我国电子产业急需解决的困难。

四、电子产业发展的探索性建议

1、政策扶持,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电子电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加快提升电子电器行业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新入驻项目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对重点企业的重大技改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实行财政奖励制度,打造出产业自身的龙头企业,成为行业中领军型企业。

2、加强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建设。快速优化电子、电器产业的产品结构,上连下延扩展产业链,形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引进龙头项目,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集聚水平。加快一批对电子行业结构调整、产业提升有一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力求完善一批产品科技附加值高、带动性强、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的重大项目,完善各产业集群地的产业链建设,形成葡萄串效应。

3、鼓励创新,提高产业整体竞争水平。电子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新技术的竞争。要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投入。要引导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特别是做好专利申请、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各自所拥有的优势互补作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5.沼气项目发展概况 篇五

近年来,我县在全县30个乡镇累计争取国家投资1580余万元建设8m农村户用沼气池6250余口,50-100m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座,300—600m3沼气工程4座,乡村沼气服务网点57个,培训农民沼气工396余人次,这些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常年可为我县广大农户提高265万余m3余新型清洁能源一沼气,可节电近30万KW/H,节煤3000吨;对推动我县农村能源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文明全面进步起到较大推动作用。

今年我县沼气建设任务:

(1)户用沼气工程户。

(2)总投资 140万元,户均投资280元,着重实施以户用池建设为主同时附带进行改厨、改圈、改厕建设。大型沼气工程1座,总投资为400万元,着重建设800m大型沼气发电工程。

(3)乡村沼气服务网点3个,按照投资计划进行“六个一”建设。户用沼气建设主要分布在六十铺等6个乡镇,其中六十铺镇00户(高菜园村50户、五十铺村50户)、五十铺乡50户(公桥村50户)、润河镇100户(汪堂村100户)、新集镇00户(黄郢、韩庄各50户)、建颍乡100户(老家、圩沟各50户)、红星镇户(尹寨村50户);3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润河、红星、六十铺镇各一个)和1个大型沼气工程(六十铺纪纬循环农业有限公司),建设选址及内容按上级批复要求实施。

6.新干县箱包皮具产业发展概况 篇六

新干县箱包皮具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新干县有一大批人员在外从事箱包皮具生产经营。尤以全国知名箱包城—广州市花都狮岭镇最为集中,全县共有100余户在此经营办厂,构建了强大的营销队伍和健全的营销网络。

近年来,新干县认真贯彻实施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民创业、富民兴赣”战略,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工程,以“返乡创业”带动“全民创业”。2006年5月,成功吸引了新干籍在外从事箱包皮具产业创业人员抱团回乡“二次”创业,创建了占地面积200亩的中国•新干(国际)箱包皮具城。2008-2010年,在县城东规划占地4300多亩中国•新干(国际)箱包皮具产业园。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新干箱包皮具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以商促工、贸工联动”的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批发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共有箱包皮具生产企业70多家,年生产箱包皮具能力达1000万只以上,年产值达10亿元,95%的配件都能自我配套,形成体系;县内外箱包皮具生产经营户达1000余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市场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成品箱创建了昆仑大阪、璐璐凯帝、骏士、吉安行、凯威、摩迪纳、锦之旅和好运来等品牌,其中昆仑大阪、璐璐凯帝、骏士和吉安行已获得国家商标注册,“璐璐凯帝”被认定为江西省著名商标。2010年,新干县被评为江西省箱包皮具产业特色基地,箱包皮具制造基地被评为全国小企业创业基地。

7.中医美容发展概况 篇七

1 中国古代美容发展史

1.1 先秦至两汉—中医美容的萌发

早在甲骨文中对于“癣”、“疥”、“疣”等损美性疾病便早有记载[1]。诸如粉黛、胭脂、兰膏、眉墨等美容用品在秦汉时期便颇为盛行。战国时期所著《韩非子集·显学》即有记载“脂以染唇, 泽以染发, 粉以敷面, 黛以画眉”。我国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其中与美容有关如颜面五官、人体形态、皮肤毛发等论述在各篇中皆有记载, 奠定了中医美容学的理论基础。东汉华佗创立了五禽戏, 乃是根据《吕氏春秋》中“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的理论, 推动了日后健身美容的发展, 后其弟子所著《华佗神医秘传》也记载美容内服、外用方共38首[2]。东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为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其中共载有365种中草药。关于美容的药物约有100种, 如白僵蚕能“灭黑斑, 令人面色好”;葳蕤能“去黑斑, 好颜色, 润泽轻身不老”;白芷能“长肌肤, 润泽颜色, 可作面脂”;柏子仁“久服, 令人润泽美色, 耳目聪明”等等[3]。可见具有美容功效的中草药已成为药学类专著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书中所列之方药, 史称“经方”, 如麻子仁丸治疗燥热所引起的皮肤粗糙, 当归芍药散可用于治疗肝血瘀滞引起的肝斑, 猪肤汤能润肤悦颜去皱等, 许多经方沿用至今。

1.2 两晋至隋唐—中医美容的奠基

晋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和医学发展, 中医美容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思维, 可谓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中医美容第一书之称的《肘后备急方》, 为西晋葛洪所著, 其中包含66条美容方药, 其中第五十六篇的“治面疱黑发秃身臭方”包含了治白癜风、粉刺、酒糟鼻等方法, 乃是最早的美容专篇。另有张贵妃面膏以新生鸡蛋作为原材料, 在当代甚为风行, 流传于世[4]。隋代开始对损容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研究, 如巢元方所著病理学专书《诸病源候论》, 书中虽未记载方药, 却阐明了损容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和病因病机, 为后世研究奠下基础[5]。唐代进入了美容蓬勃发展的时代, 此时期集中医美容之大成著作如王焘的《外台秘要》与孙思邈的《千金方》相继现世。孙思邈在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 设有“面药”和“妇人面药”专篇。分别载有81首和39首美容方剂, 另外美容内服、外用方与保健方药也可散见在其他篇章, 各有50首和4首, 其内容丰富, 如治“面黑不净”的澡豆洗手面方;治“治唇焦枯无润”的润脾膏;“令面光悦, 却老去皱的面膏方”等许多美容治疗方剂[6]。

1.3 宋元明清—中医美容的兴盛

宋至明清时期, 为中医美容学的兴盛时期。宋代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验方上千首, 其中罗列五代至宋初的美容相关方剂。书中和美容有关的内容有三卷, 尤其以第40卷为主, 列有美容相关疾病21种, 记载方剂336首。如在中医洗面膏的基础上发展的美肤方, 其中以“永和公主澡豆方”最为著名, 取鹿角胶、桃仁、白及、沉香、白芷、皂荚、杏仁等共制成膏, 香气芬芳, 兼有去污、润肤之效[7]。元代尚有《御院药方》、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龚廷贤《鲁府禁方》、朱棣的《普济方》、清代的《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张氏医通》等也记载了丰富的美容方药。清末慈禧专政, 对美白的方法尤为重视, 常请宫廷御医根据自身情况辩证拟方,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便可见“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初五日老佛爷香发散, 发有油腻, 勿用水洗, 将药掺上一蓖即净, 久用发落重生, 至老不白”等记载, 可见其对于美容之重视程度[8]。

2 近代中医美容的发展

中医美容学发展至今, 以“人体形神之美”为研究目标, 并以防治损容性疾病与矫正损容性生理缺陷, 实现“形神”的改善和维护, 增进生命活力及提高生命质量以实现生命美感。中医美容的方法种类繁多, 其中包括有中药美容、针灸美容、推拿拔罐美容、刮痧美容、药食美容等方法。与现代西医美容方法例如整形美容相较, 中医美容具有效果显著、整体观强、方法简便、副作用小和无痛苦等特点, 以下将分别论述。

2.1 中药美容

美容中草药及方剂在内在体质的调养和外在容貌的美化上有独特的优势。中药美容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 运用中草药改善或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 美化人体, 保持青春美貌的一种方法[9]。其最大特点是在辨证论治理论与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 因不同人的体质而选用不同的调养方法, 充分发挥中药美容的作用, 目前为临床上运用广泛的一种中医美容方法。药物一般选用补血益气、解毒凉血、化瘀行血、消肿散结、强筋健骨等药物, 以平衡脏腑阴阳及调和经络气血, 达到整体美容的目的[10]。中药美容可分为内服和外用, 内服即是依据辨证论治及整体观为原则, 以内养外, 达到美容的目的, 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外用则是以各种剂型采取相应外用方法来针对不同症状施治, 以达到局部治疗效果, 体现治标的思想。两种方法合用, 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常用的美容药物如黄芪、人参、何首乌、灵芝、地黄、茯苓、麦冬、枸杞子、山药、桑葚子等。其中黄芪补气驻颜;人参抗衰美容, 驻颜去皱;地黄养血悦容;茯苓、麦冬悦泽润肤, 淡斑抗衰等等, 这些补气血的药品与合成的化学药品相比, 较为天然, 毒副作用相对较少, 美容效果显著[11]。

2.2 针灸美容

针灸美容的治疗手段在于刺激, 加强经络的调整作用,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从整体观念出发, 针对不同的体质, 依质施针, 以调理内在来解决局部病灶的问题。此法安全可靠, 不仅不会对人体功能造成破坏, 副作用小, 且对机体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指出, 适当的针刺来刺激皮肤, 能促使皮肤进行良性调节, 不仅可增加血液、淋巴液与组织间液的流动循环, 还可迅速改善缺氧的局部组织, 使病灶得到充足的氧气及营养, 增强皮肤的新陈代谢, 进而达到活血化瘀的美容效果, 尤其是因气滞血瘀所引起的痘印、色斑、面色枯黄或晦暗等问题。另外还能被动锻炼皮肤肌肉, 使皮肤肌肉的弹性增强, 改善干燥松弛的皮肤, 变得弹性、红润、有光泽, 起到消除皱纹的效果[12]。如治疗黄褐斑可采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攒竹、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长强、百会、神庭、命门、风府、大椎等穴位进行针刺, 以心俞、膈俞、肝俞、肾俞为主穴针用补法, 随症加减, 配穴针则采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20min, 隔日1次, 1个疗程10d, 共治疗5个疗程[13]。

2.3 推拿拔罐美容

推拿美容的特色是疏通经络, 调理脏腑, 畅行气血, 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是一种纯天然的, 顺应机体生理, 发掘人们自身潜能的美容方法, 具有确切的疗效。推拿对人体全身起着关键的联系及沟通作用, 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 达到中医美容内病外治、内调外美的成效[11]。拔罐疗法是一种温热的物理刺激, 通过罐的边缘吸吮、刮熨皮肤、挤压牵拉表层肌肉, 刺激经络腧穴, 循经感传, 进而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平衡阴阳的效果[14]。现代医学认为拔罐具有机械刺激和温热治疗作用, 罐内形成瘀血促使红细胞溶解后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物质进入血液, 可增强局部器官组织的抵抗力, 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 物理性的机械刺激和温热刺激可使得皮肤组织代谢旺盛, 促进机体恢复原有功能而使疾病痊愈。此外拔罐疗法还具有促进排毒、加快新陈代谢等作用[15]。如治疗面部单发的白癜风, 处于局限型、稳定期的皮损, 在皮损处施用刺络拔罐法, 隔日1次, 可收到明显疗效[16]。

2.4 刮痧美容

刮痧疗法是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内病外治方法。中医经络学说中皮肤与脏腑、四肢、五官、九窍都有一定的相关联系, 皮肤同时也反映出内在脏腑功能的状态, 刮痧能使局部良性改变, 藉由体内的传导通路宣泄病气, 进而调整相连或相应的脏腑器官, 使之发生良性反应[17]。刮痧可经由经络系统达到全身各脏腑器官, 并疏通经络, 通畅气机, 活血化瘀, 加强新陈代谢。此外经常刮痧, 可增强体内的排异能力, 使体内病理产物有效、快速的清除。现代医学报道显示, 在清除机体有害毒素的过程中, 可激发免疫系统的功能, 增加机体的应激能力和创伤组织的修复能力。具体操作方法为:用刮痧板边缘在面部顺着肌肉走行向一个方向轻柔的刮拭, 直到皮肤微微发热或轻微发红即可, 不可大力刮拭出痧, 每天一次。若面部皮肤干燥, 可先用温水洗面, 使面部湿润, 再用刮痧板刮拭, 若加上刮痧油则更加能增强其美容效果[18]。

2.5 药食美容

《内经》中有云“上古之人, 知其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而去”。在诸多与养生美容有关的论述中, 有很多关于如何调节饮食, 保养脾胃的论述, 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药食美容依据中医“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理论, 选用具有药食两用的中药添加到食物当中。药食可以取之药性, 用食物性味和中药的疗效相结合, 调节人体脏腑功能, 改善机体气血生化, 使面部红润光泽, 从而达到美容和保健双重的功效。具有方便易行, 无副作用等特点, 因此在中医美容中是一种被受推崇的美容方法[19]。如将大枣、五味子、莲子及桂圆等加入大米中同煮成粥, 具有养血安神, 润肤唤颜的功效;将大枣、薏苡仁、山药、山楂等中药与粳米共煮成粥, 可健脾开胃, 且可使皮肤充盈细腻;常吃银耳、百合、米仁、白萝卜、麦冬、杏仁等润肺生津之品, 可以改善皮肤干涩, 细致毛孔;将玫瑰花、菊花、女贞子及枸杞子等泡茶饮, 可以解郁疏肝, 调畅情志[20]。近代实验研究报告指出, 丹参与川芎可降低老年大鼠血清中MDA的含量, 可增强老化机体细胞清除自由基的能力[21];补肾益精方 (仙灵草、何首乌、骨碎补、肉苁蓉等) 可使得高龄大鼠的脑部衰老时间明显延缓, 增加M受体的结合容量, 并抑制脑中胆碱酯酶的活性, 证实该方通过增加脑中枢神经递质与受体的数量以达到抗氧化、延缓衰老的目的[22]。

3 结语

8.世界MOOC发展概况 篇八

想要理解全球MOOC的快速发展,必须考虑在知识密集型世界里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这种需求源于社会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所得。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学生人数将从目前至少1亿上升到4.14亿,中国、巴西和印度将成为最大的学生数量增长国。

世界各国的政策行动

美国没有针对在线教育制定明确的全局性政策,但是一些州在美国联邦法律的框架下制定了一些政策。例如,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杰瑞·布朗提议州政府在2013-2014年投入1690万美元去资助社区学院增加在线课程,并分别向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资助1000万美元。将优先考虑开发用以满足更多学生需求的课程,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公平和更优质的学习体验。教育部教育技术负责人凯伦·凯特发表文章称,美国教育当局认为企业应当把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看作一次机遇。

中国政府致力于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将其作为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中国教育部已经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到很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了“三通”“两平台”和“MOOC计划”的概念,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高等教育机构和教育部将联合发起一些MOOC活动。政府将为教育机构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从而使学习者能够免费获得相关的教育资源。为了推进开放学习的进程,中国在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上搭建了网络云平台。

2013年9月末,欧盟委员会对开放教育进行了一项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这次行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化内容,尤其是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开展教与学。MOOC被认为是开放教育资源的一部分。此次行动的资金将来自欧盟2020地平线报告项目计划和伊拉斯莫斯附加项目(Erasmus+)计划。此次行动期望达到如下目标:(1)开发、测试并实施新的合作课程、合作研究项目,使用共同的教学模块;(2)开发与企业以项目为基础的合作,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案例;(3)探索开放教育资源的潜力,探索合作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4)将各种学习模式融合起来,比如远程、业余、模块。

法国政府已经制定了法国大学的数字MOOC计划。目前,法国文化与交流部部长在一项计划中要求将知识共享协议引入法国。

MOOC的不同类型

目前存在两种类型的MOOC:cMOOC和xMOOC。最早是cMOOC,之后出现xMOOC,并造就了Coursera、

edX和Udacity三大平台提供商。

cMOOC——(C代表联通性)由学者采用开源学习平台的方式进行,这是大学活动的一部分。教学模式为同行学习。该模式主要由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和曼尼托巴大学创办。

xMOOC——是在线版本的传统学习内容(讲授、教学、讨论等),采用时任公司开发的专用平台。提供内容的大学与技术供应商之间存在合同与商业关系。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是三大平台供应商——Coursera、edX和Udacity。计划于2013年秋季投入运行的英国FutureLearn也属于这一阵营。

全球MOOC运动发展概况

MOOC项目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在美国较多,墨西哥、巴西、欧洲国家有多个,中国和澳大利亚也较多。重要的MOOC项目包括多所大学合作搭建的全球MOOC平台,例如Coursera,以及在这些平台下建立的“学习中枢”。

美国

美国著名的四大MOOC提供者:可汗学院(Khan Academy)、Coursera、edX、Udacity。据Udacity公布的其平台用户分布的地区,全球共有625个Udacity社区。根据Coursera发布的相关数据,目前与其合作的院校有100多所,报名的学生超过500万人,提供的课程数量达500多门,涵盖多类学科。Coursera学习中枢分布的城市,包括巴格达、布宜诺斯艾利斯、开罗、金奈、河内、赫尔辛基、朱巴、基辅、拉巴斯、利马、马尼拉、山景城、金边、太子港、路易港、布拉格、圣地亚哥、首尔、上海、第比利斯、莫斯科等。

美国政府最近在40多个国家启动了“MOOC营”项目。2013年10月30日,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务局与Coursera合作推动“MOOC营”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学生的学习机会。美国国务院将与Coursera共同促进美国年轻人参与学习,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益。Coursera还与世界银行合作推动MOOC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满足针对紧迫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学习需求”。

亚洲

中国的一些大学在政府的支持下与edX开展合作,数所大学还通过Coursera传授课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大学启动MOOC,加入世界一流大学“俱乐部”的行列,分享课程资源,推动学校自身教学方法的变革。中国的MOOC平台既有本地课程,也有国际课程,其中一些国际课程译成了汉语。例如清华大学2013年10月推出的“学堂在线”MOOC平台。此外,中国国家开放大学作为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的总部,也积极采取了与MOOC相关的行动。

日本则开展了名为“Schoo”的MOOC项目。

印度尼西亚特布卡大学(Universitas Terbuka)校长田贝妮(Tian Belawati)计划将MOOC作为学校的一项社会使命来完成。印度尼西亚芝普特大学创业技能在线学习中心于2013年8月推出了一个MOOC项目。

缅甸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已启动MOOC。

东南亚

东南亚地区(菲律宾、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几所开放大学计划于2014年在东盟地区启动一个MOOC项目。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 of Australia)

推出的MOOC项目“Open2Study”取得了巨大成功,参与学习的人员超过10万名。一些大学还参与了Coursera平台的建设。

新西兰

上一篇:岗位设置和人员聘任实施细则下一篇:中国茶文化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