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部县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现状及建议

2024-08-22

迭部县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现状及建议(6篇)

1.迭部县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现状及建议 篇一

楚雄市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

大过口乡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设

项目建议书

楚雄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楚雄市大过口乡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月

前言编制依据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楚雄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乡魔芋品质和单产,提升魔芋品牌,规范技术措施,真正起到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县、乡的作用,努力把我乡打造成为楚雄市魔芋初级产品交易中心,魔芋加工中心,魔芋种植良种推广中心,使农业综合开发更好地加快我乡魔芋产业规模化生产、加快优势农产品开发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更快更好的发展条件,使我乡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抓出典型,抓出成效。以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新技术推广、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对农民进行培训等为重点,积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战略方针,结合我乡魔芋产业发展实际,在认真分析农业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制约因素、开发潜力、预期效益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我乡魔芋产业的现状编写《楚雄市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大过口乡商品魔芋高产示范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

项目背景

1.1 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曾被称为楚雄市山区“八哨之咽喉”的大过口乡,东与楚雄市东华镇和大地基乡隔河相望,南与新村镇相连,西与中山镇、三街镇接壤,北与南华县徐营镇、雨露乡毗邻。距市府鹿城123公里,国土面积340.41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671米,最低海拔861米,平均海拔1766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冬春干旱,夏秋雨量集中,年平均气温14.5℃,年无霜期242天。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年平均日照2422小时。

1.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全乡辖西康郎、大益鸡、力白所、磨刀箐、野猪塘、杞岔拉、蚕豆田、碧鸡、依齐么9个村民委员会,206个村民小组,345个自然村。国土总面积340.411平方公里, 总耕地面积16366亩,其中:旱地12021亩,水田4345亩。总户数4000户,总人口158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9人,占总人口的2%;农业人口15532人,占总人口的98%;彝族人口14420人,占90%;农业户数3738 户,乡村劳动力资源10646人;从业人员数10281人,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92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87.68元,乡财政总收入457万元,其中自收收入完成237万元,粮食总产585.8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0公斤。

1.3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1.3.1魔芋产业属该项目区新兴产业,在项目区虽属主导产业,但还是未能满足更大范围内魔芋产业化经营的需求

由于魔芋生长过程中对海拔、气候、土壤、水肥等条件要求要高于其它作物,现项目区的魔芋产业正稳步发展壮大,带动周边县、乡魔芋产业的快速发展。但还是未能满足更大范围内魔芋产业化经营的需求,由于受海拔、气候、土壤、水肥等条件的限制,且魔芋软腐病在现阶段很难有效控制,对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县、乡发展上存在阻滞即更大规模的产业化种植发展速度受到制约。项目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扶持产业发展资金不足,以政府为主导的优质高产规范化种植示范区建设几乎没有。项目区由于自身建设性资金不足,各类试验示范虽搞了一些,但较大规模、可以参观、学习,起到较好辐射带动周边的试验示范基地(区)还没有,能适合周边县、乡推广种植的技术措施未能较系统整理出台。造成了现在只能借鉴书本及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很泛的技术资料,给现目前更大成度的扩大产业规模,普遍提高单产带来了 直接影响。

1.3.2 魔芋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乡虽然发展了11200亩,且辐射带动了周边县、乡魔芋产业发展,又通过到曲靖、富源、姚安、昆明等地主动进行招商引资。引进一个年产800吨魔芋精粉的魔芋加工厂——楚雄天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稳定、规范市场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从整个大市场上来看,现今的魔芋供小于求,好多外地企业、本地商贩很活跃,同时部分农户只看到目前利益掺假现象时有发生,虽说政府采取加大宣传、打击非法商贩力度等办法稳定、净化了市场,但短期内无法建立长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公司+基地+农户”产业链的不稳定,存在一定风险,严重阻碍了魔芋产业向更大规模发展。

1.3.3 科技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网络不配套,技术、信息、指导、沟通困难,制约魔芋产业向更大规模发展。

1.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4.1 市场前景好

魔芋的主要成份为葡萄甘露聚糖,还含有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富含谷氨酸、甘氨酸等十七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钙、镁、铁、钾、钠、锰、铜等多种微量元素。主要应用于四大领域:① 食品配料:魔芋的有效成份葡甘露聚糖是一种多能水溶性食用胶,是优良的培稠剂、乳化剂和悬浮稳定剂。②食品基料,如魔芋块、丝和仿生食品等,能有效治疗和预防高血脂、肥胖、糠尿病及便秘等现代文明病。③医药保健品原料,用于减肥、降脂、通便及降糖等。④工业应用,如印花湖料、涂料、可降解薄膜、钻井封堵、泥浆等领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乡魔芋产业已初具规模,项目建成后对全乡乃至周边县、乡将具有很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据楚雄市大过口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近几年来的市场调查统计,全乡当前商品芋干片主要销往四川、丽江、曲靖、昆明、南华等地,魔芋精粉主要销往日本、台湾,且供小于求,近三年大过口商品芋干片平均单价达25.50元,今年上市价就达29.50元。魔芋生产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1.4.2 它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要手段

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以点带面的高产规范化种植示范,通过一系列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广大适宜区群众看到、听到、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才能既科学且快速发展壮大该产业,又不盲从,降低产业发展风险。让更多的适宜区群众更好的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

1.4.3 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思路、领导重视

魔芋产业属国家鼓励发展产业,符合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整个魔芋产业发展中得到了省、州、市各部门的大力支持,2003年全州魔芋现场会、2009年全省魔芋现场会在此召开,州委常委、市委张书记曾多次到我乡调研。我乡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基础、调结构、兴科技、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的发展思路,以磨刀箐、碧鸡、大益鸡为首的群众基础好,积极性高,种植经验丰富的三个村委会的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列为重点,从政策、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进一步扶持,重点护持龙头企业,加大基地建设,根据农业综合开发的要求,培育壮大魔芋产业,使种植农产品与农产品销售、加工企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1.4.4自然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

项目区海拔、气候等资源较好,土壤优良,肥力充足,经过历届乡党委、政府,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及上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项目区已具备魔芋产业化经营的条件。项目区群众具有丰富的魔芋种植经验,农户种植魔芋的经济收入高于其它作物,种植极积性较高。

1.4.5 技术管理优势明显

大过口乡的魔芋种植,在上级的支持下,现与云南农业大学、省魔芋研究所、州农科所、市农业局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包括项目争取,新品种试验示范,技术措施推广应用等,同时,组织乡农推中心根据大过口实际整理出了适合本区域内的技术规范下发到各农户,并加强全乡在职领导、干部职工对魔芋种植的 技术培训,做到每位领导、干部职工都是魔芋种植技术员。形成了现在以乡农推中心8名在职技术人员为骨干,依托云南农业大学、省魔芋研究所、州农科所、市农业局魔芋产业种植发展专家,依靠全乡广大领导、干部职工及大过口乡魔芋产业协会成员的强大的技术力量。加之大过口乡农推中心多年来承担了全乡省、州立项的种芋扩繁、新品种试验推广、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科技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魔芋种植经验,能较好地做好项目区的技术指导、项目实施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项目区的选择

2.1 项目区域概况

项目区分布在楚雄市大过口乡群众基础好、魔芋种植经验丰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磨刀箐、碧鸡、大益鸡三个村委会(黑那依、大龙潭、上茨菇塘、母掌、咪自掌、小益鸡、田冲、冲脑、雄洼箐、旧村),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冬春干旱,夏秋雨量集中,年平均气温14.5℃,年无霜期242天。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年平均日照2422小时。项目区2009年末耕地面积7927亩(其中:田1070亩、地6857亩),总户数1311户,人口5544人(其中:农业人口5435人),农业产值4150万元,粮食总产73.83吨,人均有粮37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823元,乡村劳动力年龄内人数3699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27亩。

项目区环境条件优越,农田建设相对较好,群众有丰富的魔芋种植经验,耕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目前三个村委会共种植魔芋5710亩,预计产商品鲜魔芋为1484.6万公斤,产值3711.5万元。项目区的土壤多为沙壤、红壤、紫沙壤土,保水保肥。

2.2 项目区域选择依据

项目区位于楚雄市大过口乡群众基础好、魔芋种植经验丰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磨刀箐、碧鸡、大益鸡三个村委会,交通便利,信息技术优势明显,辐射带动作用强,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充余,农民群众有丰富的魔芋种植经验,发展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种植积极性高,能带动全乡乃至周边县、乡魔芋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市场前景广阔,符合市委、市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

第三章

项目建设内容

3.1 指导思想及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优化品种种植结构,大力推进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继续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推进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结合项目区的实际,针对农业产业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实行农业措施、科技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以点带面、辐射周边,最终达到培强做大魔芋产业的目的,使其魔芋能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中占有更突出的位置。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土壤肥力能满足1000亩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种植,项目区群众能更系统的掌握魔芋种植技术,年生产商品鲜魔芋720万公斤,产值1920万元。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乡7200亩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种植,逐步带动周边县、乡魔芋产业快速发展。3.2 项目建设内容 3.2.1 农艺措施

利用生物农艺措施培肥地力改良土壤1000亩;示范推广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种植1000亩。

3.2.2 科技措施

建立健全能满足项目开发需求的科技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成立魔芋产业协会项目区分会3个;科技培训2500人次;

3.3 建设规模设想和工程量估计

3.3.1建设标准

规范化种植率达100%,以点带面,真正起到辐射带动周边的作用。

3.3.2、建设规模

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设1000亩。其中

1、农艺措施:

(1)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种植面积1000亩;

(2)改良土壤1000亩,主要利用生物农艺措施熟化土壤培肥地力。

2、科技措施:

(1)技术培训2500人次,科技培训的内容是:①选用优良品种楚魔花1号;②精选种芋,做好种芋消毒;③精细整地、土 壤消毒、合理施肥;④分级种植,合理密植、保证密度;⑤适时播种,盖草保墒,保证出苗;⑥防除杂草,减少养分消耗;⑦预防为主,多法并举,及时防治病虫害;⑧强化后期管理,适时采收。

(2)成立魔芋产业协会项目区分会3个。

3.4 针对项目区主要障碍所采取的工程农艺措施

通过更加规范化的优质高产示范,使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高产和更好的辐射带动周边县、乡,作为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基地,政府把项目区规划为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基地,通过不断的扩展建设与扶持建设来带动更大规模的魔芋产业发展。

3.4.1 加强和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项目建成后,在乡党委、政府成立的楚雄市大过口乡魔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乡魔芋产业发展办公室、乡农推中心、乡经济发展办协调、配合项目服务,加强对辖区内魔芋交易市场的硬件设施集中建设、管理,打击非法商贩,净化市场,使其更加科学的与大市场接轨,逐步培强做大魔芋产业。

3.4.2 加强科技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为确保项目区的不断发展,在项目实施完之前,配套完善乡、村、组三级科技服务队伍,信息网络,以确保魔芋产业健康的发展。3.4.3 加大无公害魔芋品牌认证

项目建成后,通过加大培训、生物防治、引导、扶持、鼓励等措施促进群众对无公害绿色食品的认证,以确保魔芋产品的安全,产业的发展。

3.5 规划布局(项目区现状)

项目区分布在楚雄市大过口乡磨刀箐村委会的黑那依、大龙潭、上茨菇塘、母掌,大益鸡村委会的咪自掌、小益鸡、田冲、冲脑,碧鸡村委会的雄洼箐、旧村3个村委会10个村民小组。其中:分布在磨刀箐村委会380亩,土壤改良380亩,商品魔芋高产示范种植380亩,其中,黑那依90亩,大龙潭100亩,上茨菇塘70亩,母掌120亩;分布在大益鸡村委会370亩,土壤改良370亩,商品魔芋高产示范种植370亩,其中,咪自掌100亩,小益鸡100亩,田冲80亩,冲脑90亩;分布在碧鸡250亩,土壤改良250亩,商品魔芋高产示范种植250亩,其中,雄洼箐150亩,旧村100亩。充分发挥其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农民种植商品魔芋积极性高、种植经验丰富、条件相对比较好的优势,建立一批稳定、基础好而且高产稳产的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种植基地。

第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4.1 投资估算

4.1.1 估算依据

4.1.1.1 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基地项目各项措施推广所需配套的化肥、种子、农药品种按2010年价格核算; 4.1.1.2各种费率的取用

(1)、其它直接费=计费直接费的2%。(2)、现场经费=计费直接费的6%。(3)、计划利润=工程直接费+间接费的7%。

(4)、税金=工程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的3.22%。用预算定额编制概算,定额X1.03的扩大系数。

4.1.2 投资内容及总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684.01万元,其中:

4.1.2.1 农业措施672.67万元,其中财政投资56.67万元,群众自筹616万元。分别为:土壤改良1000亩,每亩226.7元,资金22.67万元,财政投资22.67万元;示范种植1000亩,种芋:采用二年龄种芋繁殖产生的芋球种植,每亩种植 2000塘,种芋用量约1600公斤,以4.00元/公斤计算,种芋成本约6400.00元;化肥农药:磷肥50公斤40.00元,复混肥约20公斤30.00元,农药30.00元,小计100.00元;成本合计:6500.00元,需 投入资金65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4万元,即财政补助种芋0.15元/公斤,合计24万元;化肥农药投入10万元;农户自筹616万元。

4.1.2.2科技措施9.1万元,其中财政投资9.1万元。分别为:科技培训3.1万元;成立魔芋产业协会项目区分会3个,每个2万元,资金6万元。

4.1.2.3其它费用(项目管理费、财政投资)2.24万元。

4.2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684.01万元,申请上级财政资金68.01万元。自筹资金616万元。其中,农业措施672.67万元,财政资金56.67万元,其中,土壤改良22.67万元,财政资金22.67万元;科技示范65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4万元,即财政补助种芋0.15元/公斤,合计24万元;化肥农药投入10万元;科技措施9.1万元,财政资金9.1万元,其它费用(项目管理费、财政投资)2.24万元。

第五章

综合效益分析

通过项目实施,将极大的发挥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基地的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的作用和充分发挥协会整合资源,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根据片区情况,因地制宜规划布局,从培强做大魔芋产业入手,推动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5.1 经济效益

5.1.1经济效益

2.项目带动2307农户连片种植1000亩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种植,通过加强农艺措施,强化技术培训,1000亩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统一种植二年龄种0.6——0.8公斤,亩种2000塘,以每亩完熟采收1800塘计算,单球平均重4公斤,亩收7200公斤,按现本地平均价2.50元计算,产值18000.00元,同时亩产芋鞭约100公斤,按现本地平均价12.00元计算,产值1200.00元,合计亩总产值19200.00元),可实现年总产量720万公斤鲜魔芋,合计1800万元,芋鞭10万公斤,合计120万元,总产值合计1920万元。较传统种植亩产5.2吨计算亩增收5000元,项目区群众增收500万元。

5.1.2、辐射带动作用

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成后,将有利于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让更加成熟的科技措施得到推广;让更多的适宜区农户都投入到发展壮大魔芋产业发展中来;让更多的群众得到实惠。

5.1.3、农业生产市场化、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项目通过运作“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产业化、商品化,标准化、科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组织广大农产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解决项目区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实现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以来的又一次创新。在协会的带动下,促进规模化的优势在项目区显现出来。

5.1.4、农民增收

项目实施,把协会与发展经济和农民增收联系得更加紧密,促进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给协会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魔芋产业化发展。在基地的带动下,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5.2 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新增优质商品鲜魔芋200万公斤,可增加农民群众直接现金收入500万元,进一步带动和辐射周边县、乡发展优质高产魔芋,扩大就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产业化进程,增强我乡知名度。同时,有利于后续相关配套项目争取立项。

5.3 生态效益

该项目本身无环境污染,属喜阴绿色植物,作物的生长要求大环境植被要好,可以跟其它农业产业化项目配套实施相互促进,既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可以有效增加植被,植物叶片的呼气作用,可以提高空气质量,绿化、改善人居环境,同时,魔芋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 衍,从而达到培肥地力。也可以促进项目区草食牲畜的饲养,有利于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减少林木砍伐,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农业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第六章

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6.1 组织机构设置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大过口乡政府分管副乡长任组长,成员为乡魔芋产业发展办公室、乡农推中心、乡财政所、乡经济发展办、项目区村委会负责人、基地村民小组长。

6.2 项目实施方案

6.2.1项目实施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科技培训、指导、各部门之间联络和处理日常事务,由乡魔芋产业发展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兼实施小组组长,成员为乡农推中心职工及项目区村委会文书组成。实施小组主要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并对领导小组负责。

领导小组负总责,各部门负责人抓好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乡魔芋产业发展办公室及农推中 心负责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基地的建设、科技培训、技术指导、项目实施;基地村委会主任、文书、村民小组长组织村民落实基地建设的实地规划和计划,协助科技指导单位抓好各项科技措施落实;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管、督促、检查、验收。

6.2.2积极引导、组建魔芋协会各项目区分会,加强与现进驻我乡的楚雄天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联系沟通,充分发挥“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作用,带动群众积极性。

6.3 项目运行管护方案和措施

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由乡魔芋产业发展办及农推中心负责整理起草制定适合本区域内的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种植技术规程,形成手册。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

7.1 环境现状分析

项目建设区现为农田地和大量的魔芋种植地,交通相对方便,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空气质量好,无水源和空气污染,气候适宜,对发展商品魔芋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和生产优质商品魔 芋提供有利保障。

7.2 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7.2.1环境现状分析

楚雄市大过口乡属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境内无工业,也无探明的各类矿藏,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几乎没有。土壤PH和铜、锌含量均在无公害农业生产安全区的限定标准内。农业灌溉水质超过国家一类农田灌溉用水标准。项目区空气清新,加上充足的光热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交通优势,是建设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理想环境。

7.2.2 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的实施不产生“三废”,故对环境不产生破坏作用,相反对保护环境十分有利。可以改善气候条件,因而可提高农作物产量,并且,还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良好环境。

该项目实施后,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增加植被,提高空气质量,绿化、改善人居环境,同时,魔芋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衍,从而达到培肥地力。也可以促进项目区草食牲畜的饲养,有利于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减少林木砍伐,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农业污染排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兴工程,更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7.3 对策及措施

7.3.1严格项目管理。统—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市农开办从规划设计到实施都严格按国家和省、州有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组织实施。

7.3.2工程实行合同管理。采用招标方式发包施工,不论工程大小一律坚持承包合同制。

7.3.3 严格资金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律实行报账制管理。

7.3.4 继续加大对项目区投入与扶持,不断完善商品魔芋高产示范基地的配套建设,使其项目区环境达到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加大对剧毒农药的打击和污染环境的治理来确保项目区的健康发展。

目录

前言编制依据.................................................................1 第一章

项目背景.......................................................2

1.1 项目区概况.................................................................................................................2 1.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2 1.3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分析.........................................................3 1.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4 第二章

项目区的选择...............................................7

2.1 项目区域概况.............................................................................................................7 2.2 项目区域选择依据......................................................................................................8 第三章

项目建设内容...............................................9

3.1 指导思想及目标..........................................................................................................9 3.2 项目建设内容...........................................................................................................10 3.3 建设规模设想和工程量估计......................................................................................10 3.4 针对项目区主要障碍所采取的工程农艺措施..............................................................11

3.5 规划布局(项目区现状)----------------12 第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13

4.1 投资估算..................................................................................................................13 4.2资金筹措方案..............................................................................................................14 第五章

综合效益分析...............................................14

5.1 经济效益..................................................................................................................15 5.2 社会效益..................................................................................................................16 5.3 生态效益..................................................................................................................16 第六章

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17

6.1 组织机构设置...........................................................................................................17 6.2 项目实施方案...........................................................................................................17 6.3 项目运行管护方案和措施..........................................................................................18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18

7.1 环境现状分析..........................................................................................................18 7.2 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19 7.3 对策及措施...............................................................................................................20

2.迭部县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现状及建议 篇二

1 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要求

1.1 创新是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第一要务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放在了“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阐明了创新发展的内涵、方向和路径, 各县区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要高举创新旗帜, 着力创新发展理念, 着重创新发展动力, 给力创新发展支撑, 把创新贯穿于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全过程。

1.2 转型是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时代追求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 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 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继续保持沈阜现代化示范带发展的好势头, 必须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走在前列, 率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资源利用方式转型升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3 引领是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光荣职责

当前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工作已进入了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新阶段, 工作重点也要相应转入到稳步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上来。各县区沈阜示范带建设要按照市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 继续先试先行、率先垂范, 强化目标引领, 强化模式引领, 强化共享引领, 示范带动全市更大区域、更广范围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发展[1,2]。

2 对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创新转型的建议

2.1 要实现“从一到三”, 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主导产业, 兼顾二、三产业。农业不仅仅是耕种农作物, 还要延长产业链, 农民还要自己负责加工、物流、经营、流通, 把二、三产业都包括进来。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作。进一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3,4]。

2.2 要实现“从大到强”, 努力培育七大主导产业, 适度规模经营增效益

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要根据各地基础和条件发展, 确定合理地经营规模加以引导, 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 更不能忽视了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占大多数的基本农情。

2.3 要实现“从贫到富”, 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精准链动作用

开展“三引一促” (引资、引智、引技、促可持续发展) , 全力推动现代农业“转调创” (转方式、调结构、创新发展新优势) , 把“三引一促”作为实现各项工作“走在前列”目标定位的第一动力, 全面实施“大引进、大开放、大发展”战略, 为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智力、技术支持。

2.4 要实现“从物到钱”, 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

“三权”抵押贷款不仅增加了“三农”客户的融资渠道, 通过放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授信额度, 提升了农村土地的价值, 扩大了“三农”客户融资规模。优惠的抵押贷款利率, 使借款农户的融资成本降低, 还化解了农信社的贷款风险。

2.5 要实现“从无到有”, 培育壮大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推动了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 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推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由“产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真正成了现代农业的领跑者。

2.6 要实现“从废到宝”, 广辟渠道并基于多方共赢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清运回来的秸秆和设施废弃物, 通过全自动密闭高温发酵设备将废藤蔓、烂叶、烂果等设施废弃物切碎, 与畜禽粪便、秸秆混合发酵, 加工成有机肥。发展青贮种植, 有效解决了焚烧秸秆, 青贮作为优质饲料, 还支持了畜牧业发展, 实现种养业结合。

2.7 要实现“从线到圆”,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立足农民、农村、农业, 加大农业发展力度,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秸秆供养殖业和高效农业的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产业链已逐步形成。不论是青贮饲料还是还田覆盖, 都是有效利用秸秆的方法。

2.8 要实现“从去到回”, 稳定粮食生产, 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并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问题, 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一是着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要以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为重点, 以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为核心, 带动农机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确保更好、更快、更节约地完成农业生产工作。二是着力构建新型服务体系。形成示范区, 有针对性地增加服务项目。三是着力完善新型服务机制。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实际需求, 最大限度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 最大限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四是着力培养新型服务人才。人才是新事物发展的动力, 只有新型服务人才的不断输入, 才能更好地推动各项社会化服务持续快速发展。五是加强土地流转引导服务, 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管理。

2.9 要实现“从多到少”, 积极引导更多农民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 把多数农民耕种的土地依法、自愿、有偿地转由少数农民经营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跨越阶段, 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高, 延缓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是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抓手, 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要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 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5]。

摘要:分析了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要求, 并提出了建议, 以期为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要求,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晶.阜新市创意农业旅游发展路径:以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为例[J].辽宁经济, 2014 (9) :62-63.

[2]郑佳.浅谈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状与问题:结合阜新市“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4) :13.

[3]石晓丽, 李敬岩.沈阜200万亩示范带果品林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4) :93.

[4]付志晶, 李敬岩, 赵桂平, 等.辽宁省沈阜现代农业果品经济林示范带建设对策[J].园艺与种苗, 2014 (2) :31-33.

3.迭部县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现状及建议 篇三

[关键词] 乐都县;农业示范园;建议和措施

乐都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中下游,海拔1850~4480m之间;年平均温度为6.9℃,年平均降水量为335.4㎜,无霜期144d,耕地面积24667 hm2,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蔬菜是乐都县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乐都县农业示范园是在青海省关于建设河湟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的背景下,借助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政策扶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立足区位优势和农牧业资源禀赋,于2007年启动建设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2010年12月被科技部批准建设的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区两园”建设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基本情况

1.园区规划

乐都示范园规划分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部分。核心区以乐都县雨润镇深沟村、荒滩村和碾伯镇水磨湾村为中心,占地面积333 hm2,规划为“四园一中心”,既无公害蔬菜种植园、特色生态养殖园、农畜产品加工物流园、观光旅游休闲园和科技创新培训服务中心。示范区以乐都县川水、沟岔地区7镇为主,规划面积3333 hm2,主要建设大蒜种植示范基地、长辣椒种植示范基地、地膜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双膜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高原富硒作物种植示范基地、大樱桃种植示范基地和规模化、特色化养殖基地及30个蔬菜生产标准园。辐射区辐射河湟谷地及青海省高海拔农业区,面积33333 hm2

2.运行机制

按照“园区+企业(合作社或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依靠农业高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走市场牵园区、园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奔小康的发展道路,促进园区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化管理;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专家指导,农民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园区运行机制。

3.园区建设

截止2010年底,园区入驻企业14家,共实施项目58项,完成投资2.64亿元。已建成总面积18000㎡的连栋智能温室3座(温室内建成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区1728㎡),多层膜温室62栋,高标准日光温室110栋,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中心1处(内设农业展览馆),良种奶牛养殖场1个,牛羊育肥场1个,生猪养殖场3个,马铃薯薯片加工企业1家,恒温保鲜库1座,农机制造加工厂1个,大樱桃示范园1处,苗木繁育基地1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个,深冬蔬菜生产基地1处,紫皮大蒜繁种基地1个,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个。

4.主导产业

园区以连栋智能温室和高标准日光温室等现代农业设施为基础,通过乐都长辣椒等特色蔬菜制繁种基地、育苗基地和示范种植基地建设,形成了年产各类蔬菜种苗8000万株的蔬菜制繁种和育苗产业。

5.辐射带动

园区自建设以来,引进发酵床养猪、全株玉米青贮、穴盘育苗、温室建造技术、无土栽培、无公害蔬菜生产等新技术共计44项;引进荷斯坦奶牛、杜洛克猪、甜瓜、辣椒、番茄、黄瓜、豇豆、南瓜、大樱桃、木瓜、香菇等新品种共计75个;引进母猪产床、智能温室、太阳能集热系统、喷灌系统、温室娃娃记录系统等新设施共计32种;推广新技术27个,新品种33个。2010年开展技术培训78次,参加人数2730人;接待参观学习225次9856人,园区总产值14450万元,纯利润2248.42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达12271人。

二、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加上园区融资渠道不健全,招商引资难度较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政府的依赖性大,地方财政投入有限,影响了科研、生产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

2.科技创新研发能力不强,科技服务机制不健全

园区建设两年来,提倡农业科技人员到园区创办农业经济实体,开展农业技术服务,但是目前尚无激励措施,农业科技人员在园区创办实体,进行技术服务缺乏主动,特别是农业新技术开发应用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服务园区的农业科技团队没有建立起来,加之进园置业的科技型企业较少,新技术的转化引用推广水平还比较低。

3.园区缺乏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增值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由于园区缺乏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增值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致使当地生产的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地膜马铃薯、大樱桃、软儿梨等优势农产品得不到深加工,仍然销售初级产品,影响了优势产品的增值潜力。

4.土地流转工作难度大

土地流转工作难度大,成为园区扩大规模、集约经营的瓶颈。

三、建议和措施

1.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园区投入

建设农业园区在资金筹措上要走“政府搭台,社会联手,企业唱戏,开发主体多元化”的路子。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的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农业项目资金应集中捆绑使用,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示范园区承包开发。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建立与科技依托单位长期稳定合作机制,做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使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地在园区转化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激活奖励机制,鼓励农民参与园区建设

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造就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氛围,使农民成为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是完善耕地流转机制。农业园区建设面临土地连片集中使用,这就要求加快土地流转。因此,建议完善耕地流转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制定有利于改善环境,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鼓励政策,使农民变消极为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业园区建设。二是探索土地折价入股。通过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土地利润分配的办法,一方面使农民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另一方面使土地以新的形式转换成对农民生活的长期保障,既保证了农民切身利益,又促进了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

3.构建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创新体系

(1)建立高效的科技研发体系。一是探索园区科技创新模式。建立“技术引进、开发+技术转化”与“示范推广+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和机制,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化,孵化和培育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及企业集团,使园区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和组装集成的平台。二是积极构建多元化的科研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资助园区科研项目,加大对农业园区科技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扶持力度,同时吸引农业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到园区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试验、示范科研项目和成果,形成园区多元化科研投入机制。

(2)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充实和完善园区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建立园区自己的科研机构和研发队伍,增强园区自主研发能力。在做好技术引进和示范的同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区域优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体系。同时建立园区自己的农技推广组织、现代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和农业专家大院、农资销售中心,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农技物资供应、技术咨询、产品流通等方面的服务。二是发展多元化的科技服务组织。园区要重视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的联系,形成强有力的科技服务支撑。三是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科技服务的领域与范围必须进一步拓宽,不仅要开展技术服务,还需要提供经济与社会领域的服务;不仅要提供产中服务,更要强化产前和产后服务;不仅要重视提供经营性服务,还要重视技术培训的服务,提高企业经营素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3)建立科技人才培训体系。对园区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要加快引进和培养,吸引鼓励优秀人才投身园区建设。同时,还要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民技术骨干和农民企业家。

4.积极推进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化经营

(1)培育园区企业集团。一是重点引进种子种苗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配送、畜禽规模化养殖等具有市场竞争力、效益较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进入园区。二是培育园区内科技型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积极发展一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科技型企业,重点发展产前、产后领域的龙头企业,通过引导和扶持,不断扩大科技型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培育一批主导产业明确、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使之成为园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

(2)建设园区标准化生产基地。一是加强基地建设,推动园区现代农业发展。按照各个示范区的种植优势,以提高区域农业带动能力和扩展科技推广深度为目标,建设若干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基地建设,为园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平台。二是在园区内实施标准化生产战略。标准化生产是建设现代农业和市场农业的基本要求,园区在生产、加工农产品和质量、环境管理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推行标准化生产,鼓励企业制定生产技术标准和进行国际认证,建立从土壤环境质量到种养生产过程,从收获、加工到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名牌产品生产,创造品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观光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的单一经营思想,拓展为旅游业与农业园区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观光农业注重经营养殖、种植园,种养品种以新、奇、特吸引游客,游客通过观赏、采摘、烧烤、垂钓、消费农产品,其利润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既可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无污染绿色农业的发展,也顺应了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阜,王强. 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吴曼,马蕾,马锦义. 浅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工作的几个重要环节 [J]. 安徽农业科学.2008,(20).71

[3]王全德. 金融机构支持海东农业园区问题初探 [J]. 青海金融.2008,(12)12

[4]张鸿,鲜小林,谭伟. 科研单位支撑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成效及其人才队伍建设[J]. 天津农业科学.2010(6)43

4.迭部县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现状及建议 篇四

一、国内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已经运行近百年,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 随着市场化机制日益完善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 科技中介服务业也逐渐发展。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

发达国家为提升科技对社会发展和本国经济的贡献率, 大都依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起科技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纽带, 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建制架构系统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程序规范化、执业资质专业化”的行业特征。发达国家中以美国硅谷孵化器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已成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根据科技部2012年对科技中介组织的统计, 我国各大中城市共有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9万多家。30年间, 我国科技中介在组织规模上突飞猛进, 在人员素质上不断提高, 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力量。一批科技水平高、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中介机构不断涌现, 在长三角地区,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已得到良好的建立。然而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服务竞争力弱、服务内容差异化不明显和从业人员素质不够高等。

二、大庆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近些年, 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很快, 各省市陆续建立了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和平台, 其中发展较好的如上海研发服务平台、西安科技大市场、科易网等, 大庆市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科技中介机构, 但大部分集中在高校院所, 主要面向校内科技需求, 导致社会认知度较低、服务对象单一。大庆市目前拥有一批优势学科和门类, 具有科学原创能力, 但是科技中介的服务功能不够健全, 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和科技中介之间缺乏足够联系, 导致大量科技成果与社会需求脱钩, 造成有限社会资源的浪费。

通过和长三角地区科技中介体系建设各类指标对比, 大庆市由于思想观念落后, 参与意识不强、发展环境欠佳等制约因素, 导致科技中介体系建设较为缓慢, 服务模式单一, 服务内容不全面, 特别是在多层次、多领域、跨学科合作方面较弱。

三、增强大庆市科技中介体系建设建议

在了解并掌握国内外科技中介体系发展现状, 以及大庆市科技中介体系建设发展状况的基础上, 建议可从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业外部环境、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内部建设两方面, 提高大庆市科技中介体系建设。

(一)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业外部环境

1. 优化科技中介机构与政府之间关系

政府可从战略高度出发, 对科技中介机构的社会地位及在经济中的作用予以明确肯定, 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支持科技中介发展, 从全市科技计划项目确立上对科技中介机构予以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 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2.建立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平台

由于科技中介服务需要大量各行业专家提供咨询服务, 而机构本身的专家队伍远不能满足科技中介快速发展的需求, 因此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应建立“小核心、大网络”的组织形式。根据大庆市科技中介现状, “小核心”可为政府出资成立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政府从资金和政策方面扶持中心为体系核心, 引导各类科技资源整合;“大网络”即充分利用各类社会优势资源, 选择适合科技中介机构业务开展的主体, 如大学院所、企业及专家个人等科技中介服务主体, 从而确定体系的紧密层和松散层。在全市乃至黑龙江省建立广泛的协作网络, 充分运用网络化、信息化等手段打造科技中介信息服务平台, 全面发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一个功能强大、覆盖面广的网络平台和全社会共享的开放性数据库。

(二) 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内部建设

1.改进科技中介服务模式

大庆市科技中介机构可在对科技服务市场需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 建成业务联盟型的组织形式, 明确联盟内各组织机构的形式和功能, 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联盟化服务模式将有利于改变大庆市科技中介服务业目前相对单一、服务功能缺乏特色的状况, 建立一体化、多功能综合化的科技中介体系。

2. 建立完善科技中介市场机制, 量化评价标准

为大庆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必须探索建立包括相关评价制度、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机构等形成的有机整体评价体系, 对科技中介服务进行量化研究, 评价体系应遵循可操作性强、着眼全局性、具有前瞻性等原则。

3. 增强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队伍

科技中介服务业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广博的知识结构, 还要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 保护相应的知识产权等。这就需要吸收具有理工商法等两种或两种以上专长的高学历人才, 大力从高校院所等具有相关技术的专业师生、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留学回国人员中吸取优秀人才, 立足全省, 着眼全国去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业的人才库。同时, 也要从多方面培育现有从业人员, 设置具有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 重视从基础培养中介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朱桂龙, 彭有福.发达国家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经验及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2) :94-98.

[2]杨稣, 贾明德.关于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4, (4) :93-97.

[3]刘助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与政府行为分析[J].中国科技成果, 2006: (8) .

[4]熊小奇.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 2007, (11) :50-53.

[5]骆光林, 余向平, 陆江东.浙江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现状和发展思路[J].科研管理, 2008, (3) :145-151.

5.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五

关键词:湖北省;农业;德国农业改革;品牌发展;农场

一、湖北省农业的发展现状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省总人口605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987万人。耕地面积4803万亩,其中水田占60%,养殖水面1100万亩。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种养的动植物品种繁多,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近年来,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等各种财政政策来补助农业的发展。湖北省农业发展较为稳定,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农业总产值全面增长,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二、湖北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农业发展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倾斜,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只是趋于小步前进、较为稳定,但不明显,且相对其他地方如黑龙江、福建等还是相对落后。

(一)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滞后

国家投入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地方配套资金一般难以到位,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和组织引导不力,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政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抗御自然灾难的能力不强,湖北农业抗风险能力不是很高;农产品的利润率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农业和农村投资环境不乐观,农业内部积累资金包括外来资金流向农业生产的资金转化率偏低,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则极为有限;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改革开放步伐缓慢,农村投资融资渠道不多,农业投资项目的影响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力度弱、数量少,农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与引导不够,与农业生产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需要的差距仍然较大。

(二)农民素质不高,消费保守,资本流动性不强,农村人力资本不足,科技水平低

由于湖北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未有重大突破,不但是农民素质不高、科技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和分散经营,导致农民收入一直在低位徘徊,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极为有限。随着湖北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其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结合,依靠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尤其要依靠一批思想开放的高素质农民与能够发挥其特长及知识技术价值的市场经济环境。但农村大量劳动力(既包括脑力劳动者也包括体力劳动者)大多流向了城市。

(三)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

信息和销售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桥梁与纽带,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是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增值率偏低

湖北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加工增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二是种子、种苗、种畜禽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增加了优良品种的更新难度;三是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四是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当前湖北农业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依靠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少,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规模小

一是农业合作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内部治理不规范,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稳定发展。二是农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农业合作组织会(社)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

(六)农业土地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

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但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要解决湖北的“三农”问题,就必须从解决农村家庭仍然是现时期农业生产主体——数量最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入手。

(七)没有品牌,龙头企业发展融资能力低、信贷较低

湖北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品牌营销较差,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在武汉主要超市经营的数百种上架食品中,湖北本地生产的产品数量较少,在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中,能够进入武汉各大超市的数量也极为有限。品牌创造与创想的能力较弱,缺乏知名农业品牌。而且此前我们品牌意识淡薄,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农业经营过于分散,龙头企业带动较弱,标准化生产难推行。

三、德国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两德统一后,德国对其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转型改革:

(一)从微观层面看

原集体或国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以土地私有化为主的彻底改革,产权明晰,经营形式多样。二战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1945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收归国有,100公顷以下的仍为农场主个人私有,实行家庭式经营。此后,在社会主义集体运动中,通过建立小型农业合作社,小社并为大社以及按专业建立各种社会主义农业企业(如种植业生产企业,畜牧业生产企业,园艺生产企业),使实行家庭式经营的约60万个农场主在集体化运动中从独立经营的私有企业改造为全民的大型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LPG)。在1990年,德东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约4700个,但所占有的农用地占全国农用地面积的96%以上,私有土地仅2.5%,其农业公有化程度已相当高了。因此,两德统一后,德国农业改革主要是围绕土地私有化和经营市场化进行的。

1、以“土地归原主”为核心,重新私有化。所谓土地重新私有化是指在农业集体化和建立国营农场过程中被剥夺,无偿或有偿征用的农用土地重新归还土地所有者。

2、允许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组织存在。在合作社成员自愿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相对一家一户的小农场主,风险更小,效益更好的经营形式。主要有综合经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由私人小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土地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改革的具体办法是:大幅度裁减人员,新的合作社采取土地租赁形式,经土地愿拥有者同意,统一经营;新的合作社成立董事会, 监督委员会和经理层等领导班子,按公司制企业动作。

3、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互相间对其土地、农机、厂房、棚舍等资产进行出售,出租不受任何限制,也可以购买或租赁国有土地,使原来均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国营农场变为现在规模大小不等的多种农业经营组织。

4、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离开农业。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约有四种情况离开了农业:一是部分人分到钱后退休或提前退休;二是部分人转向城市打工;三是就地创办小企业,小作坊,经营二,三产业;四是部分人成为失业者。

5、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快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减少企业数量,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协调工业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平衡,并按德西农业化模式对德东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改造。

(二)从中观层面看

为了帮助广大分散经营的农场主进入农场,德国政府完善了多层次的各类服务机构,使德东农业逐步建立起新的市场机制:

1、农场主的自治组织——农场主联合会在各级议会里有代表的机构,是政府与农场主对话的桥梁。

2、半官方半自治组织——农业管理协会。协会的主要职能:一是负责协调,审批欧盟对德国农场主主要农产品配额的分配与申请。二是监督执行环保,植物分类以及药品,食品,饲料的安全使用。三是对农药,种子,牛奶质量进行检测。四是搞课题研究,推广新品种。

3、非营利机构——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德国政府在对德东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彻底改造以后,相应改革了原成员每月只交定额保险金就可享受一切福利保险,同时按德西办法建立了个人与政府共同分担保险的新机制。组建了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培训了大批管理人员。农场每年向公司提供必要的保险基金,实行政府监控专款专用。公司每年向辖区各农场主发放保费表格,由农场主按表格要求向当地税务,银行,法院等机构交纳个人保费。农场主及从业人员必须参加的保险项目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故保险,这类保险在参保后,国家都有相应的补贴;要求雇员必须参加的保险项目有失业保险,自愿参加的有老年人和残疾人保险.此外,各州还制定有农业冰雹和牲畜,病害保险,都是自愿参加的。

4、农业大专院校德国滨根农学院有2000名在校学生,为适应农业改革和农场主的需要,他们也进行了教学改革,相应加强了农业实用技术和管理的教学内容,并增设了应用信息,生物技术与信息,国际农业贸易等一批现代化,国际化农业急需的教学课程,规定学生毕业前必须有到农场,农业管理部门,外国各相关大学实习一年以上的经历。

5、直接为农场主服务的流通贸易组织随着德东地区农业改革的深入,一批连接市场和农场主的流通批发企业应运而生。

(三)从宏观层面上看

德国政府和各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快了职能转变,加强了法制建设和政策配套,从而为德东农业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1、压缩机构,精简人员,转变职能,由原直接的计划管理转为主要制定法律法规实行宏观调控,突出了环保,动植物及食品检测,制定各项标准,重大问题研究等项职能,同时还聘请了一批专家为行政部门的农业顾问。

2、法律保障在具体实施改革之前,有针对性地颁布了多项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或州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改革行为,保障改革有序进行。

3、政策保障与改革相配套,国家和各州还出台一系列政策。如土地政策方面,划分土地和财产时机会平等,私有土地可以继承;农场主及经营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卖,出租土地;要求各农场主和投资经营者,必须正确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土地的污染,鼓励少用化肥;在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方面,坚持经营形式和经营规模多样化,确保经营者的自主选择权;在社会保障方面,建立了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财政支持方面,国家对债务的豁免及贷款优惠等。

4、欧盟通过严格的农业政策和规定,在宏观调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随着农业共同市场的建立,在许多重要领域里的农业政策转由欧共体负责制定,包括市场与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及结构政策,各成员国必须遵守,以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市场以及保证向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食品。不仅规范了农场主的行为,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从而也保住了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量。

四、湖北省农业发展的改革建议

(一)抓住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因地制宜

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社这种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继续保持了原有农业生产社较高的农业组织化程度,过去所具有的科技优势,规模优势和劳动生产率高的优势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得到发扬;大马力,全程化,自动化作业的大型农机具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这些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业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社在其数量,土地规模,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小型家庭农场和德西小农场的水平。农场管理机制采用公司制,设立董事,对农场的工作部门细分,如:生产部、物流配送部、销售部、策划部、学习与研究部、财务部等,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就业。公司自己提供保险部门或与其他保险公司签订协议,职工医保。

(二)加强对农产品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承担必要的改革成本

各部门要尽快建立起一套有机协调的农业生产调控体系,制定出各项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标准,加强检测,确保质量和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大体平衡和价格稳定。德国政府为了保障农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从投资,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债务减免,扶持就业等多方面拿出巨资给予倾斜,从而缓解了农业改革过程的阻力和矛盾。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应学习德国,加大政府补贴的力度,调动农民参与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同时对农牧区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和项目应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

(三)注意运用法律、法规手段推进农业改革措施和保护农业改革成果

德国在农业改革中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推进改革。通过颁布推行改革的法律法规,增强了重大农业改革的严肃性,有利于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在法律稳定的大环境下,顺利推动改革,有效地防止了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后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行为。

(四)认真处理好人的问题,尽可能地保护个人的利益

特别是在财产分配和解决大量事业人员问题上,要特别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各项改革的推进一定要全面考虑农民和社会的承受力,尽量挖掘各行业的就业潜力,开拓新的就业门路,防止单项改革孤军深入引起过大震荡,形成不稳定因素和深化改革的阻力。

(五)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业生产项目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无污染食品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上的销量在逐年增大,价格高,竞争力强,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要在这方面很下功夫,政府要在重点发展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以开发更多的农业经营出口项目,增加农工就业机会,带动农业走向国际市场。

(六)转变教育观念

使人们认识到农业对我国、对湖北省的重要性,引导高校人才为农业发展作贡献,鼓励在农业方面进行创业。

(七)对农民进行培训

提高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改革农场中人员结构。

(八)农业产品品牌化

我省农业品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天然优势和市场优势。湖北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年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面积达到1500万亩,先后建立了京山、洪湖、宜城等农业生态县和洪山菜苔、京山桥米、孝感太子米、邓村绿茶等生态生产小区。这为品牌农产品形成及规模扩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湖北省形成了九大特色和九大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了“鱼米之乡”、“果蔬之乡”、“药茶之乡”、“畜牧之乡”的众多美誉。从现实来看,湖北品牌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第一,城市居民对食品的保鲜与安全十分关注。第二,城市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安全食品的意愿支付水平较高。这为湖北省全面实施“三类食品”的品牌化经营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持和动力源泉。第三,湖北省的禽蛋、食用菌、蜂蜜等产品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东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湖北是我国的科教大省。据有关资料显示,分布在湖北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村部门的农业科研人员、技术干部多达2万余人。这种人才优势及大量科技成果,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品牌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古老的荆楚文化,不乏有传统农业中的优良工艺和各种历史文化的承载。以此为依托,加强创立和扶植具有文化特征的知名品牌,是把本土农产品和优质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重要方式。

(九)利用规模优势,发展规模经济

优势产业带规划的实施和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规模优势。湖北有许多具有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以武汉为中心的蜂产品加工基地,以随州为中心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以潜江、洪湖、监利为中心的水产品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水果加工出口基地,以恩施为中心的山野菜出口基地等等,发展势头良好,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继续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将为湖北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十)开办私人农场,有效利用闲置土地

私人农场的开办有利于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及土地的规模化、有组织利用,提高效率。这一点就针对了土地分散琐碎华,没有竞争优势而提出的,可以改变目前农业土地细碎化和生产经营分散化的不利局面,加大土地合理有效的流转速度,加快扩大适度规模的经营步伐。而且在政府的农政执法体系框架内将农户现有的责任田重组,属于农业资源内部的合理调整和配置,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见效期短,投入小的特点,不像资本投入那样具有长期性和较大的风险性。农场可兼营渔业、种植业、禽类等,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1、吕志明.农业创品牌要谨防六大误区[J].经济论坛,2001(5).

2、姚正国等.集聚优势 打造品牌[J].江苏农村经济,2007(12).

3、刘惠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发展[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2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6.迭部县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现状及建议 篇六

一、目前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科技情况

(一) 科技人员情况

目前, 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及所辖县支行科技人员共有7人。科技人员学历层次较高, 都具有本科学历。近五年来, 丽江中支不断充实科技队伍, 先后吸收了三名计算机相关专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到科技岗位上工作, 科技部门的年龄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科技人员普遍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 科技运行情况

市中心支行科技人员需要管理的系统有中央银行集中会计核算系统 (ABS) 、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 (TBS) 、办公室自动化系统 (OA) 、网络系统、机房系统共5个较大系统和日常计算机程序、安全管理等。县支行与市中心支行区别一是县ABS系统仅为市分行的一个数据库终端;二是日常维护规模较小。由此可见, 全辖具有重要的业务系统和机房环境系统, 运行的稳定直接影响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的安全运行。

(三) 运维管理情况

今年6月, 丽江中支及县支行均开展了内控安全检查, 检查情况汇总如下表所示:

由检查汇总表可见, 丽江中支及辖内县支行在内控检查发现的问题中, 技术问题 (包括技术问题及业务涉及技术的问题个数) 占到问题总数的25%, 这也反映出辖区内科技运维管理还存在有一些不足。

二、存在不足

(一) 人员方面

一是科技运维人员较少。目前, 市中支科技人员共4人, 三个县支行各1人, 按全辖人员170人计算, 科技人员仅占4.1%, 很难满足辖区内各人民银行的工作需要。二是科技人员运行维护知识有一些不足。由于科技人员较少, 又需要维护多个不同系统, 包括系统及软件、网络、运行环境三个不同的层面, 需要科技人员掌握各方面的知识, 无法分工突出重点掌握某方面知识, 导致很难深入研究。三是部分县支行科技人员还兼任其他部门的工作, 进一步加重了科技人员工作负担, 也会对运维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 管理方面

为规范辖区科技工作和运维管理, 中支已制定了《丽江中支计算机系统客户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 》、《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计算机机房管理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计算机机房运维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和规定。然而, 从几次审计的暴露出的问题看, 在口令管理、运维记录、运维操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反映出目前地市中支科技管理在制度执行方面还有一些欠缺。

三、改进措施及建议

在目前地市中支人员普遍不足的情况下, 增加科技人员以弥补运维人员数量不足, 增加网络、系统、机房环境三方面专门人员以弥补运维技术水平不足、增加文档管理员等以弥补运维管理水平缺陷的方法显然很难实现。为了做好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及辖内县支行系统运行维护, 保证人民银行系统安全稳定,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 加强标准规范化

标准规范化, 就是对各级行系统、网络、机房运行环境三方面制定统一的、可操作的技术标准, 将硬件、运行软件、运维管理全部实现标准化。就是采用统一标准方式、统一技术规范、统一的运维方式, 达到各系统安全。标准规范可以做到在保证最少人员、最少知识要求的基础上达到运维效果最优化。目前, 人民银行在一些系统上已经有相关的运行维护规定, 但各项制度规定都是各业务部门自己根据具体需要制定, 存在业务、技术规定繁琐、脱节甚至矛盾的问题。因此, 一是建议对人民银行现在运行的各个业务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并考虑到全国各种各样的情况, 分规模制定标准, 对运行的各个技术环节制定相关规范, 规范省会中支、地市中支、县支行运行的各类系统;二是推广新系统时, 应同时考虑到省会中支、地市中支、县支行运行环境及维护方法并进行规范, 制定统一的软硬件、技术运维、日常管理标准, 规范日常运维操作。

(二) 加强运维制度化

在加强标准规范化的同时, 应加强运维制度化。制定多级多层次制度, 从纵向方面, 制定适应省会中支、地市中支、县支行运行的运行维护和维护管理两方面制度;从横向方面, 制定的制度应包括具体详细的运维操作管理细则和简单实用的操作流程, 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制度。形成“制度管人, 制度管操作, 制度管管理”的管理氛围, 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

(三)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学习交流

【迭部县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现状及建议】推荐阅读:

上一篇:爱岗敬业真情奉献下一篇:当代世界政治格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