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克隆技术步骤(共7篇)
1.分子克隆技术步骤 篇一
一 目的基因的获得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一)仪器 1)台式高速离心机 2)恒温水浴箱 3)枪式移液器 4)灭菌的EP管和Tip头
(二)试剂
1)溶液1: 25% 蔗糖
50mmol/L Tris-Hcl,pH8.0 50mmol/L
EDTA,pH8.0 500ug/ml
溶菌酶(现用现配)
100ug/ml
RNase 2)溶液Ⅱ:100mmol/L
Tris-Hcl,pH8.0
1%
SDS
400ug/ml
蛋白酶K 3)酚:氯仿:异戊醇(25:24:1)4)氯仿:异戊醇(24:1)5)3mol/L NaAc(pH5.2)6)异丙醇或无水乙醇 7)70%乙醇
8)TE缓冲液: 10mmol/L
Tris-Hcl,pH8.0
1mmol/L
EDTA,pH8.0(三)实验步骤
1)5mL细菌过夜培养,5000rpm离心10分钟,去上清液。2)将菌体细胞悬于250uL溶液1中,37°C水浴保温过夜。3)加250uL溶液Ⅱ,55°C水浴保温4小时。
4)加0.9倍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25:24:1),轻轻混匀,于14000rpm离心10分钟,转移水相至新的Ep管,重复步骤4一次。
5)向转移的水相中加入0,9倍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轻轻混匀,于14000rpm离心10分钟,转移水相至新的Ep管,重复步骤5一次。
6)向转移的水相中加入0.1倍体积的3mol/L NaAc和0.7倍体积的异丙醇(或2.5倍体积的无水乙醇),冰上放置30分钟。
7)14000rpm离心20分钟,弃上清,用0.5mL70%乙醇洗涤沉淀一次,弃上清,沉淀于室温干燥。
8)将DNA沉淀溶解于15ul TE缓冲液中,-20°C保存。9)进行DNA含量和纯度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植物DNA的SDS提取法:
(一)试验试剂:
1)研磨缓冲液:称取59.63gNaCl,13.25g柠檬酸三钠,37.2gEDTA-Na分别溶解后合并为一,用0.2mol/L的NaOH 调至pH7.0,并定容至1000ml。
2)10 SSC溶液:称取87.66gNaCl 和44.12g柠檬酸三钠,分别溶解,一起定容至1000ml。3)1 SSC溶液:用10 SSC溶液稀释10倍。4)0.1 SSC溶液:用1 SSC溶液稀释10倍。
5)Rnase溶液:用0.14mol/LNaCl 溶液配制成25mg/ml 的酶液,用1mol/LHCl,pH至5.0,使用前经80℃水浴处理5min(以破坏可能存在的Dnase)。6)氯仿-异戊醇:按24ml 氯仿和1ml 异戊醇混合。
7)5mol/L高氯酸钠溶液:称取NaClO4.H2O 70.23g,先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再容至100ml。8)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化学试剂的重结晶:将SDS放入无水酒精中达到饱和为止,然后在70~80℃的水浴中溶解,趁热过滤,冷却之后即将滤液放入冰箱,待结晶出现再置室温下凉干待用。9)1mol/LHCl。10)0.2mol/LNaOH。
11)二苯胺乙醛试剂:1.5g二苯胺溶于100ml 冰醋酸中,添加1.5ml 浓硫酸,装入棕色瓶,贮存暗处,使用时加0.1ml 乙醛液[浓乙醛:H2O=1:50(V/V)]。12)1.0mol/L高酸溶液(HClO4)。13)0.05mol/LNaOH。
14)DNA标准液:取标准DNA25mg 溶于少量0.05mol/L NaOH中,再用0.05mol/LNaOH定容至25ml,后用移溶管吸取此液5ml 至50ml 容量瓶中,加5.0ml1mol/LHClO4,混合冷却后用0.5mol/LHClO4定容至刻度,则得100μg/ml 的标准溶液。
(二)实验步骤: 1)称取植物幼嫩组织10g剪碎置研钵中,加10ml 预冷研磨缓冲液并加入0.1g左右的SDS,置冰浴上研磨成糊状。
2)将匀浆无损转入25ml 刻度试管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混合液,加上塞子,剧烈振荡30s,转入离心管,静置片刻以脱除组织蛋白质。以4000rpm离心5min。
3)离心形成三层,小心地吸取上层清液至刻度试管中,弃去中间层的细胞碎片、变性蛋白质及下层的氯仿。
4)将试管置72℃水浴中保温3min(不超过4min),以灭活组织的DNA酶,然后迅速取出试管置冰水浴中冷却到室温,加5mol/L高氯酸钠溶液[提取液:高氯酸钠溶液=4:1(V/V)],使溶液中高氯酸钠的最终浓度为1mol/L。
5)再次加入等体积氯仿-异戊醇混合液至大试管中,振荡1min,静置后在室温下离心(4000rpm)5min,取上清液置小烧杯中。
6)用滴管吸95%的预冷乙醇,慢慢地加入烧杯中上清液的表面上,直至乙醇的体积为上清液的两倍,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此时核酸迅速以纤维状沉淀缠绕在玻璃棒上。7)然后加入0.5ml 左右的10 SSC,使最终浓度为1 SSC。8)重复第6步骤和第7步骤即得到DNA的粗制品。
9)加入已处理的Rnase溶液,使其最后的作用浓度为50~70μg/ml,并在37℃水浴中保温30min,以除去RNA。
10)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混合液,在三角瓶中振荡1min,再除去残留蛋白质及所加Rnase蛋白,室温下以4000rpm离心5min,收集上层水溶液。11)再按6、7步骤处理即可得到纯化的DNA液。
二、PCR扩增目的基因
(一)器材 1)微量移液器
2)灭菌的Tip头、PCR管 3)PCR扩增仪
4)目的DNA(DNA模板)5)dNTP混合物 6)引物对 7)Tap酶
8)PCR扩增试剂盒
(二)试剂
1)10×PCR 缓冲液(含Tris-HCl 100mmol/L;MgCl2 15mmol/L、KCl 500mmol/L, pH8.3,0.1%明胶)
2)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s:配成 10mM—— dATP,dTTP,dGTP,dCTP各10mM,用NaOH溶液调节至pH8.3。)
3)氯仿-异戊醇:配成24:1的比例,室温避光保存。4)酚:氯仿:异戊醇=25:24:1 5)3M NaAc、ddH2O 6)无水乙醇:70%乙醇 7)TE缓冲液
(三)实验步骤
1)在0.2ml薄壁反应管中加入下列成份:(混匀)
ddH2O: 补至终体积(25μl)10×PCR缓冲液 1/10总体积 2.0mM dNTPs 1μl
2U/μl Taq DNA聚合酶 0.5μl
引物混合液(10 pmol /μl /引物)1μl
DNA模板 0.6μl
混匀后,在台式离心机上瞬时离心10秒。2)在设定好的PCR仪上反应 95°C,5min;95°C,1min;56°C,1min;72°C,2min。反应30轮。
3)反应结束后,将反应管在72°C充分延伸10分钟,再将反应管冷却至4°C。取一部分反应液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三),确认是否有目的的PCR产物。如果PCR产物纯度较低或反应液中含有连接反应阻碍物,可以通过纯化得到改善。纯化继续4)—6)。4)转至1.5ml离心管,向管中加25μl酚,25μl氯仿-异戊醇混匀,离心10000rpm,30秒。5)吸取上层液,转至另一已加5μl 3M NaAc的1.5ml的离心管,加150μl无水乙醇,-20°C过夜。
6)离心10000rpm,10分钟,弃上清,加0.5ml 70%乙醇,10000rpm离心,5分钟。弃上清,烤箱中干(60°C),溶于20μl TE。
(四)技术要点
1)PCR各组份的配制与加样量要特别注意。
(1)引物浓度:10 pmol 足够30个循环,浓度太高导致与模板非特异结合增强,扩增非 特异片段增多,浓度太低则扩增效率低。
(2)引物的配制:厂家提供的引物一般是干粉状态并标明OD值,1 OD约含33μg。开盖前先将干粉离心至管底,加双蒸水至浓度2μg/μl,再取部分稀释至10 pmol /μl。引物浓度计算公式:1pmol=(3.3×10μg)×n,n是引物的碱基数
(3)Mg:使用浓度一般在1.5mM,要求模板不含高浓度EDTA和诸如硫酸基团类的负电荷基团,Mg浓度升高可导致错配率升高和非特异性扩增。
(4)模板DNA:浓度不可过高,质粒DNA 20ng即可,若需第二次扩增,可将第一次扩增产物稀释1000-10000倍作为模板使用。
(5)Taq DNA聚合酶:一般用量5U/100μl。酶量过大易导致扩增非特异序列,Taq酶具有末端转移酶活性,常在3’端加A。2)扩增轮数与退火温度
扩增轮数:一般30轮以内就可使模板扩增10倍,超过30轮,错配率升高。退火温度计算公式:Tm值=(GC×4+AT×2)–4
6-42+2+
三、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检测
(一)仪器
1)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天平、锥形瓶、量筒、微波炉、凝胶板、梳子、枪式移液器、灭菌Tip头、水平电泳槽、电泳仪)2)凝胶成像仪(二)试剂及材料
目的DNA、琼脂糖、蔗糖、溴酚蓝、硼酸、Tris、EDTA、EB、DNA纯化试剂
盒
1)TAE电泳缓冲液
浓储存液 50×:242g Tris;57.1ml冰乙酸;100ml 0.5mol/L EDTA(PH8.0)
定容至一升。
使用液 1×:4.84g Tris;1.15ml冰乙酸;2ml 0.5 mol/L EDTA(PH8.0)定容至一升。2)样本液
10×缓冲液: 60%蔗糖;0.4%溴酚蓝
(三)实验步骤
1)将有机玻璃内槽洗净、晾干,放置于水平制胶器中,插好梳子,在梳子底部与胶槽之间应保持几毫米的间隙。
2)0.8%琼脂凝胶板的配制:取0.6g琼脂糖加80ml TAE(1×),20ml水,微波炉加热融化3分钟,将其冷却至55°C-65°C,加入EB储存液1ul,小心混匀,缓慢倒入制胶槽中。(根据目的基因的大小选择琼脂糖凝胶浓度)。
3)充分凝固后从制胶槽中卸下凝胶板,放入电泳槽,加入TAE(1×),使其液面略高于琼脂糖板,拨出样品梳。
4)DNA样品按照10:1的比例加入样本液,在腊面纸上混匀,用移液枪加样于琼脂糖板的样品孔中。同时另取一个DNA分子量标准上样于另一样品孔,在同一凝胶板上进行电泳。5)接通电泳槽与电泳仪的电源,维持稳压1-5V/cm(按照两极之间距离计算),电泳时间根据溴酚蓝指示剂迁移的位置来判断,当移动到距凝胶前沿1-2cm出停止电泳。6)剥胶并在凝胶成像仪观察结果。(四)技术要点
1)选择琼脂糖凝胶浓度取决于所鉴定DNA的大小,小片段DNA应用高浓度凝胶,大片段则用低浓度凝胶,在1%的琼脂糖凝胶中溴酚蓝的泳动速度与500bp的双链线状DNA一致。不同浓度琼脂糖凝胶及其可分离的线性DNA大小范围见下表1。表1 不同浓度琼脂糖凝胶及其分离线性DNA分子的有效范围凝胶浓度(%)
0.3 0.6 0.8 1.0 1.2 1.5 2.0 2)电泳中注意防止凝胶发热。
3)将电泳仪置稳压档,电压设置小于5V/cm(电极间的最小路径)。随着电压的增加,琼脂
糖凝胶的有效分离范围缩小。
4)溴化乙锭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操作时注意防护。
60~5 20~1 10~0.8 7~0.5 6~0.4 3~0.2 2~0.1
分离DNA的有效范围(kb)
四、目的DNA的回收纯化
(一)仪器
1)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 2)凝胶成像仪 3)离心机 4)单面刀片 5)恒温水浴锅(二)试剂
1)DNA回收试剂盒 2)50×TAE 3)ddH2O(三)实验步骤
1)在紫外灯下切分含DNA的琼脂糖块,尽可能除去多余的琼脂糖.放入1.5ml离心管中。2)按每100mg琼脂糖加入300—600μl 溶胶液的比例加入溶胶液(本实验加500ul),置55℃水浴10分钟,使琼脂糖块完全溶化,期间每2分钟颠例混匀一次促溶。3)将溶化后的琼脂糖液移入吸附柱,12000rpm 室温离心1分钟,倒掉收集管中的液体.再将吸附柱放入同一个收集管中。
4)在吸附杜中加入500uI漂洗液,室温静置1分钟后,12000rpm 室温离心30秒,倒掉收集管中的液体,将吸附柱放入同一个收集管中。
5)再在吸附柱中加入500uI漂洗液,12000rpm 室温离心15秒,倒掉收集管中的液体,将吸附柱放入同一个收集管中。6)12000rpm 室温空离心1分钟。
7)将吸附柱放入一个干净的1.5ml的离心管中,在吸附膜中央加入30ul洗脱缓冲液,室温静置2分钟后,12000rpm 室温离心1分钟(为提高回收效率可再洗脱一次),将1.5ml离心管(DNA)贮存于-20℃。
五、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产物回收及连接重组
(一)仪器及材料 1)回收得到的目的DNA
2)BamHI、HindIII、T4 DNA连接酶、DNA回收试剂盒 3)pUC18‐CAT 质粒、双蒸水、10×酶切通用缓冲液K 4)EP管、恒温水浴锅、微量移液器、台式离心机
表1 常用酶切缓冲液配方
缓冲液名称
配 方
10×L
100mM
Tris-HCl,pH7.5 100mM MgCl
210 mM DTT 10×M
100mM
Tris-HCl,pH7.5 100mM MgCl2mM DTT 500mM NaCl 10×H
500mM
Tris-HCl,pH7.5 100mM MgCl2mM DTT 1000mM NaCl 10×K
200 mM Tris-HCl,pH8.5 100 mM MgCl2mM DTT 1000mM KCl 10×T(BSA-Free)
330mM
Tris-Ac,pH7.9 100mM MgAc 5 mM DTT 660mM KAc
0.1% BSA 0.1% Trition X-100
贮存温度(℃)-20
-20-20
(二)实验步骤
1)在灭菌的EP管中按如下方式准备双酶切反应体系: 酶切反应体系(20ul体系)
管号 核酸 10×酶切通用缓冲液K ddH2O BamHI
HindIII 1 15ul目的DNA
2ul
0ul
2ul
1ul 2
10ulpUC18‐CAT质粒 2ul 5ul 2ul 1ul 2)37℃保温三小时。
3)酶切产物的纯化回收,每100ul溶液加入700ul溶胶液,其余的操作步骤详见实验四 4)载体与目的DNA的连接。在灭菌的EP管中按如下方式准备双酶切反应体系(20ul): 目的DNA pUC18‐CAT质粒 10×连接缓冲液 T4 DNA连接酶
ddH2O
X ul
Y ul
2ul
1ul
Zul 目的DNA和pUC18‐CAT质粒的相对浓度约为1:3—1:10 5)14℃水浴保温过夜。
六、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目的DNA的转化
(一)仪器
1.小型高速离心机 2.恒温摇床 3.恒温培养箱 4.‐20℃冰箱 5.恒温水浴器 6.超净工作台 7.高压灭菌锅(二)材料 1.氨苄青霉素 2.大肠杆菌DH5a 3.连接产物 4.离心管
5.枪头、微量移液器 6.试管、培养皿、三角瓶(三)试剂
LB 培养基(根据需要确定配制的量):
10g/L 胰蛋白胨,5g/L酵母提取物,10g/L NaCl,加水至1000ml,高压灭菌,保存在室温。氨苄青霉素:
用去离子水配成100mg/ml的储存液,过滤除菌,-20℃分装保存。卡那霉素:
用去离子水配成100mg/ml的储存液,过滤除菌,-20℃分装保存 无抗生素LB琼脂糖平板培养基(根据需要确定配制的量):
10g/l 胰蛋白胨,5g/l酵母提取物,10g/l NaCl,15g/l 琼脂粉,加水至1000ml,高压灭菌;铺平板,冷却后在37℃培养24小时,保存在室温。
含有抗生素LB琼脂糖平板培养基(根据需要确定配制的量):
10g/l 胰蛋白胨,5g/l酵母提取物,10g/l NaCl,15g/l 琼脂粉,加水至1000ml,高压灭菌;当培养基降温至50℃左右,加入终浓度为100μg/ml 的氨苄青霉素或50μg/ml卡那霉素,并铺平板,冷却后在37℃培养24小时,保存在室温。0.1 M CaCl2(根据需要确定配制的量):
11.099克溶解在1000ml灭菌水中,0.22μm滤器过滤除菌。氯化钙分子量为:110.99。50%甘油:
50ml甘油加入50ml水,混匀,高压灭菌。其他:
DH5α大肠杆菌,灭菌玻璃平皿若干,接菌环,加250ml LB液体培养基的1000ml灭菌锥形瓶一个,灭菌50ml和500 mL离心管若干,灭菌刻度吸管若干,冰盒,移液器,灭菌移液器吸头,灭菌Eppendorf管等。
(四)实验步骤
1)以接菌环从-70℃保存的高效转化菌种中蘸取少量菌液划无抗生素平板,培养12小时; 2)挑取单菌落接种于5 mL无抗生素LB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过夜;
3)按照1:100接种菌液至250 mL LB培养基中,37℃剧烈振荡培养1.5-2 小时左右,至OD600达0.4-0.6;
4)将菌液冰浴10 分钟,转移至预冷的500 mL离心管中,4℃,4000 rpm离心10 分钟; 5)弃上清,将细菌沉淀重新悬浮于50 mL预冷的0.1 M CaCl2中,冰浴20 分钟,4℃,4000 rpm离心10 分钟;
6)弃尽上清。以12.5 mL(菌液体积的5%)预冷的0.1 M CaCl2溶液重悬细菌沉淀,同时加入等体积预冷的50%甘油水溶液,混匀后按每支50μL在冰上分装,-80℃保存; 注:以上操作全部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7)取连接产物2μl(在实际操作中,经常需要取全部连接产物)置于冰上; 8)从-80℃冰箱取3管感受态细菌(每管50μl),在冰上融化;
9)将连接产物加入感受态细菌中,混匀,放置冰上20-30分钟;同时做两个对照管
• 受体菌对照:50μl感受态细胞+2μl无菌水 • 质粒对照:50μl0.1 M CaCl2溶液+2μl连接产物 10)42℃加热90秒,迅速置于冰上1-2分钟;
11)每管加入400-1000μl的无抗生素液体LB培养基,在37℃摇床缓慢摇荡20-60分钟; 12)用<10000rpm离心10秒,弃去大部分上清,留下约50μl并用移液器吹吸重悬细菌; 13)取适量细菌悬液均匀的涂布在带有相应抗性(根据质粒所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而定)的LB琼脂糖平板上,倒置于37℃培养箱培养12小时以上,出现菌落。
(五)技术要点
1.加入的连接产物体积应该小于感受态细胞体积的5%; 2.42℃热激时,必须要保证温度的准确性;
3.涂布LB平板的菌液量应该根据经验确定。如果连接效率很高,而且所用感受态细菌的效率也很高,则吸取较少量的菌液;反之,可以增加,甚至全部菌液涂布平板。判断的标准:在LB平板上生长密度合适的单菌落;
4.涂布平板之后,在37℃培养的时间不超过12-16小时,否则可能产生卫星菌落; 5.防止其它质粒污染; 6.防止其它细菌污染。
七、质粒DNA的提取及重组子的鉴定
(一)仪器 1.恒温培养箱 2.恒温摇床 3.小型高速离心机 4.高压灭菌锅 5.分光光度计
(二)试剂及材料 1.转化重组子
2.缓冲液A:50mM葡萄糖;10mM EDTA;25mM Tris-HCl,pH8.0。3.碱溶液:0.2M NaOH;1%SDS, PH12.5。
4.乙酸缓冲液:3M NaAC;2M乙酸,pH4.8(盐酸调pH)。5.TE缓冲液:10mM Tris-HCl,pH8.0;1mM EDTA.。
6.RNA酶A溶液:10mg/ml RNA酶 A,用TE配制,100°C煮10分钟,灭活DNA酶。缓慢冷却至室温,10000r/min离心5min,上清于-20°C保存。
7.LB培养基: 10g胰蛋白胨,5g酵母粉,5g NaCl加水至1000ml,用1M NaOH调pH至7.5,高压灭菌。
8.氨苄青霉素:用去离子水配成100mg/ml的储存液,过滤除菌,-20℃分装保存。9.LA培养基: 在LB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100μg/ml的氨苄青霉素。10.异丙醇
11.酚-氯仿-异戊醇:25:24:1 12.70%乙醇 13.3M NaAc
(三)实验步骤
1)从转化平皿上挑一克隆接种到LA液体培养基中,37℃震荡培养,待细菌浓度增至OD600=1—1.2时,收获细菌。菌液转到1.5mlEppendorf管中,离心8000rpm,2分钟,弃上清。
2)加100μl缓冲液A,充分混悬细菌。
3)加200μl碱溶液,裂解细菌,反复倒转管5次至溶液清亮,开盖后能拉出丝状粘稠液体。4)加150μl乙酸缓冲液,反复倒转管5次,混匀,冰浴10分钟。5)离心10000rpm,5分钟,将上清转移至另一Eppendorf管中。
6)加等体积的酚-l氯仿-异戊醇(25:24:1)混匀,离心10000rpm,1分钟。7)吸上层水相至另一Eppendorf管中,加等体积的氯仿混匀,离心10000rpm,1分钟。8)吸上层水相至另一Eppendorf管中,加0.6倍体积的异丙醇,混匀,室温或-20°C,10分钟。
9)离心10000rpm,10分钟,弃上清,加入1ml 70%乙醇。勿混匀,离心10000rpm,5分钟,重复加入1ml 70%乙醇一次,弃上清,干燥箱中干燥。
10)干燥后,加入30μl TE(含RNA酶A 10ul,20μg/ml),使质粒溶解,-20°C保存备用。11)取一个灭菌的EP管,依次加入下列试剂
10×限制酶缓冲液2.0ul、重组质粒5.0ul、ddH2O 11.0ul、限制性内切酶2.0ul总体积为20.0ul。
12)将上述试剂轻轻混匀,稍加离心,集中溶液,37°C水浴保温3—4小时。酶切结束时,加入0.5mmol/L EDTA(PH8.0)使终浓度达10mmol/L,以终止反应。13)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详见实验三。
(四)技术要点
1)每一步都要充分混匀,为获得高产量DNA,第一步需使菌体完全重悬。
2)加入碱溶液后,反复混匀使细菌充分裂解,但需要轻柔,一旦裂解(液体变清亮)必须马上加乙酸缓冲液中和。
3)70%乙醇洗涤时,离心后应小心地将上清倒掉,注意这时DNA沉淀较疏松,易从管壁上脱落。
2.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教案 篇二
1.掌握字词。
2.了解人与克隆人的区别与联系。
3.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 生字
克隆lóng 畸形jī 哺乳bǔ 概率lǜ 干预gān 鳍qí
蹼pǔ 挠 náo 溯sù 赭色zhě 孤僻pì 腺xiàn
2. 词语
克隆: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
父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雄性的亲代。
母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雌性的亲代。
门:这里指生物学分类范畴的第二级。门以上是界,门以下是纲、目、科、属、种。
基因库: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群中各成员所共有的全部基因。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截然不同:形容完全不相同。
孤僻:性格古怪、不合群。
振幅:振动的幅度。
二、简介作者。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技术网络20xx年度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委员会委员,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
委员会委员。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把生命伦理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三、文章思路。
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介绍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集合体,说明所谓的“克隆人”是什么意思。
第二部分:反驳在伦理上可以克隆人的理由。
第三部分:辨析反对克隆人的理由。
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在技术上可能做的克隆人,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第二课时
四、文章主旨。
本文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可不可以克隆人的问题,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不能克隆人的观点
五、写作特点。
1. 本文结构清晰,层次感强。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结构全文。小标题概括了主要问题,使人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2. 采取了正反论证,先从反面驳斥,接着从正面辨析。论证过程十分严密。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主编导读说的,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
3. 作者善于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来加强论证力度。
3.动物转基因及克隆技术研究 篇三
动物转基因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改造后的目的基因或基因组片段导入实验动物的受精卵,使其与受精卵DNA发生整合,然后将此受精卵转移到雌性受体的输卵管或子宫中,使其顺利完成胚胎的发育.克隆是指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转基因克隆动物技术的采用可使基因转移效率大大提高.
作 者:余华 叶健强 刘丹 YU Hua YE Jian-qiang LIU Dan 作者单位:余华,YU Hua(四川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四川,成都,610066)
叶健强,YE Jian-qiang(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66)
刘丹,LIU Dan(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出口加工管理办公室,四川,成都,610000)
4.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实施步骤 篇四
(一)课程培训阶段 1.培训内容
(1)通识培训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和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与资源开发、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教学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
体系的改革等。
(2)学科培训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专题报告;技术设计l、技术设计2;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设计;说课和评析等 2.培训的方式和方法
(1)省级培训 由省师资部门组织,教研部门协助。各市、县市、区)选派教研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参加,选派人员应能承担市、县(市、区)级培训任务。
(2)市、县(区)级培训。由各市、县(市、区)教研人员和参加过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对所在市、县(市、区)教师进行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分层、分期对全体高中通用技术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
(3)校本培训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分析新教材的教学案
例,开展新教材备课、说课、试教等研讨活动。
各级学校应选拔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担任新学期的高一年级任课教师。
(二)新课程全面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7年8月)1.全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通用技术学科全面试行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实施教学。
2.学校要加强校本教研,采用集体备课、研究课、观摩课、参与式评点、教学反思、教研沙龙、校际交流、专家指导等方式,保证新课程的高起点、高水平地实施。
3.省、市教研部门重点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研究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探究与实践课堂教学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质量的评价等问题。
4.启动选修课程的研究,为开设选修课程做好相应的准备
(三)新课程实施总结调整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1.总结前期工作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总结前一阶段实验新课程的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通过研讨,对《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和新教材提出修改建议,对新课程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部署下阶段的工作。2.加强教学研究 在研究必修课程实施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着力对选修课程的研究,加强教师的专
业研修。
3.开设选修课程 学校要努力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能力,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三级以上学校应具有开齐开足所有选修课程模块的能力。学校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合理选学选修模块,为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应有的学习氛围。
(四)新课程实施的深化和完善阶段(2008年9月一2009年8月)1.总结新课程实施两年来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开展课题研究。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组织省级优秀教科研、教学
论文评选活动。
3.研究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新课程实施建议
l.执行课程政策,落实教学计划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必修课程是普通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反映了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学生未来生活必备、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内容。必修模块有技术设计l、技术设计2两个模块。必修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共4个学分。必修模块主要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技术世界的信心,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强调对技术设计的改进与优化,强化对技术的理解和使用。
选修课程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选修模块着眼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是必修模块在不同具体技术领域的延伸和深化。选修模块有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7个模块。选修模块每个模块36个学时,2个学分,其中的“现代农业技术”由6个研修专题组成,每个专题18个学时,选修2个专题,可获得该模块的2个学分。对于具有工科、农科取向的学生,至少再选修4个学分。
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必修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建议高中一年级至少开设一个必修模块。在高二年级开设选修模块。我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
必修与选修科目教学计划参见下表: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年 级
高一
高二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教学内容 必修1:技术与设计1 必修2:技术与设计2
选修模块 选修I、Ⅱ 选修I、Ⅱ
学时/模块
36 36 高三 第二学期
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设计是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方式,又是技术基础之一,也是通用技术各个模块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学
中应充分注意:
▲提高学生对设计过程的参与程度
在技术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即要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技术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生成多种设计方案
技术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技术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 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
▲加强设计中的过程评价
设计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过程评价可以促进这种互动的发展,鼓励学生注重对技术的探究,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
(2)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
▲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是实现技术教学的通识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历次改革寻求技术通用性的重大突破。
▲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的思想方法
教材中大量的技术和思想方法的教学载体,教师要结合技术思想和方法教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
术思想和方法去学技术。
(3)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试验是属于技术设计过程中一种重要技术方法,是把科学知识的技术原理物化为技术成果的一条基本途径。试验方法有对比试验法、析因试验法、性能试验法等。
(四)倡导学习方法的多元化 教学中要结合技术的自身特点,将新课程中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
(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六)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四、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通用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应该围绕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
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应逐步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以利于学生、教师、课程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在通用技术学习中的
发展情况和不足之处,激发学生学习、运用通用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技术素养,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调整和改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
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全面养成。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实际的技术操作活动全过程,分析学生的典型作品,全面考察学生对通用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技术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不
断发展。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反思和改善自已的教学行为和过程,发
挥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应充分发挥通用技术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以评价促进学习。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
(3)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创造实践
学生学习和应用通用技术的能力水平、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别差异。一方面,对不同起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予以认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技术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都应该给予应有的认可和鼓励。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
与日常性评价相结合。
2.评价内容
评价要体现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对
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1)对课程、教材的评价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体系构建上,要注意与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衔接,遵循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通用技术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运用技术思想和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技术教学评价的改革,形成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通用技术教育的评价功能。
(2)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
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应努力建构并不断完善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并非单纯由某种特定的评价模式构成,而是一系列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水平提升的评价模式的总和,它注重将教师的专业素质(师德、师能)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整合为评价体系。在评价中,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知识技能获得、交流合作、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机会、积极性和效果、对教师行为的反应等,均可成为评价的依据。
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应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多元参与,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形成教师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新机制。
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①评价指标的设计应针对教学行为与过程中的主要问题;②评价指标应具体而明确,指标的数量不宜过多,便于操作;③评价信息的采集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④评价指标的制、定尽可能在较大的范围内征询多方面的意见,形成相对最佳的方案;⑤让教师明确评价的方式、方法。
(3)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和激励学生发展的重要功能。学习评价应遵循注重发展、评价主体和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尊重个性发展、关注结果与过程的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调查、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
学生学习评价的核心是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而过程性评价的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举措。
实施过程性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全面发展与关注潜能相结合;共同标准与尊重个性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实施。过程性评价应做到: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动态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时间随机化;评价结果动态化;评价工具简单化;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要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内容、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等多种因素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式。
3.评价方式
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通用技术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方式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驭务,通用技术课程的不同学习模块有不同的特点和呈现方式,这就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从而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选择评价方式要充分考虑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对象等实际情况。.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一方面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学习的自然情境中的真实表现,另一方面通过对作品和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来收集有价值的评价信息。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用于检测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一般用于检查学生对某一
特定的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形成性评价与传统教学中的小测验和单元检测非常相似,但是更加侧重于检测本单元教学的所有学习结果。形成性评价注重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以便调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4)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以后进行的成就评价,总结性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一般地,总结性评价要求检测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程度。
五.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普通高中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和许多条件较差的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各地、各校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通过各种途径把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及人、财‟、物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方面、多渠道地组织实施。
1.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物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一般包括教科书和相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音像资料、教学挂图、教学投影片、教学光盘、学生学习辅导资料等。教材是学科课程标准的体现,使学生完成学科学习任务和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因此,要充分利用好依据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教师技术培训或自学用书、学生学习技术参考资料、学生课外阅读技术类用书等文本资源,学校应该为教师和学生有计划地配置技术课程的相关文本资料,并使他们得到合理管理和充分利用,还可以利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开发适合本地区、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资源。
2.网络资源
一是:通过学校共用的FTP平台及学校网站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从互联网上搜集
5.分子克隆技术步骤 篇五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3.1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1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3.1.2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3.1.3 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3.1.4 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3.1.5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3.1.6 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3.1.7 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
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3.2 调查法 :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
在实际的抽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
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
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3.3 测验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
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
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测验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
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3.4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
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几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具体说说操作方法: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教学或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总结评价:首先要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 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总结评价实际上是对行动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3.5 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经验的 先 进 性(观念必须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
四、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3.6 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3.7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3.8 案例研究法:
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关于案例含义的基本观点 :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现为一个事件。但是能够作为案例的事件必须要具备这样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须要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为案例;二是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案例。案例讲述的肯定是一个故事,并且许多情况下讲述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会有一些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作为案例的故事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两个两个条件:一是这个故事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不能是编制者自己凭空想象杜撰出来的,没有真实发生的故事不能作为一个案例;二是这个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片段的、支离破碎的无法给人以整体感的所谓故事不能成为一个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对某一个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为案例。
除了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叙写上,要具备下列条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冲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不应是对事情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对事情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的背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虽然一项练习、一个难题、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于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课堂上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但它们并不能称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础,都是个人或一个单位在实际情景中所面对的事实,若把虚拟的材料、没有任何问题或疑难包含在内的材料也纳入案例的阵营,案例的主要特征也就几乎不存在了。
案例的结构(每个完整的案例大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①主题与背景——每个案例都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当然,具体情节要经适当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了讨论的焦点。
③问题讨论——首先可设计一份案例讨论的作业单,包括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法和情境特点,以及案例的说明与注意事项。然后提了建议讨论的问题,如学科知识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情境问题、扩展问题。
④诠释与研究——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可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结论可在这一部分展开。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最后,案例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例如横向的差别比较,纵向的改变和进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1月21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刘良华文章:《教育叙事:重建教师思维》。《中国教育报》为这篇文章加了编者按:目前,写教育论文是每个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的事情,也确实有许多教师在写论文的时候犯了难。教师到底要不要写论文也引起过有褒有贬的争论。本文作者提出的教师做研究要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故事,并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叙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而不是去写那些有时是连自己也不理解的观念性的论文。这种方式与其说是教育论文,毋宁说是教育记叙文。以此类推,可以提出教学叙事、德育叙事、管理叙事等等,在这些叙述中寻找那些有意义的细节,然后进行反思与分析。这也许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编者
同一天,《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广州市番禺中学星海中学叶少燕的文章《我的教育故事:情感还是方法》 3.9 实验法:
3.9.1 什么是“实验法”?
通俗地说,这是一种先想后做的研究方法(相对来说)——“想”:从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出发,形成某种教育思想和理论构想,即“假说”(亦可称“假设”);——“做”:就是将形成的假说在积极主动有计划有控制的教育实践中加以验证。通过对实验对象变化、发展状况的观察,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效的验证和完善假说。3.9.2 试验法的特征:“验证假说”和“控制条件”是一切实验方法所具备的共性。但教育实验还有伦理原则、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过程是很有价值的)等特征。
教育实验的几层含义:首先,教育实验必须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教育教学实验必须科学地选择研究对象。再次,教育教学实验也必须控制和操纵实验条件。实验应当具有可重复性,亦即应不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经过重复实验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应大致相同)。3.9.3 什么叫“假说”?
所谓“假说”,就是根据事实材料和一定的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因果性和规律性在进行研究之前
预先做出一个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假说的形成是一个理论构思过程。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初步假设——形成假说。3.9.4 教育实验中的“变量”
①自变量(又称做实验因子或实验因素因素)。它由实验者操纵,由实验者自身独立的变化而引起其它变量发生变化。举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在这里,教材就是实验自变量。再如我校构建“‘乐学·会学’式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实验„„。一个实验因子至少要有两种水平(比如两个组、两个班级等等)才能进行比较(如上所举就必须至少要有两种教材)。否则其本身就不能构成实验因子。
②因变量。因变量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是对自变量的反应变量,或曰“输出”。它是实验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之后所出现的效果变量。实验因变量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测性。
③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那些不是某实验所需要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这些统称为该实验研究的无关变量,也称非实验因子或无关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较实验,教材之外的教师水平、学生原有基础、家教、学习时间等一切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非常重要: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关系,以确实保证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就必须排除其它无关因素的影响,控制无关因素,使实验除了自变量以外的其它条件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则,实验就失败了。
3.9.5 实验的操作(严密控制实验过程至关重要):——形成假说
——研究制定严谨科学的实验方案(选择被试、确定对比组、实验方法过程的设计、实验材料和工具的选择、研究无关变量及其控制措施、实验的阶段划分、原始过程性资料积累的方案与分工、成果形式的确定等等)
—— 按照方案实施实验
—— 形成实验的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性报告。
6.分子克隆技术步骤 篇六
1、研究思路
尽管我校在全县范围具有一定规模,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较之乡村中学教师存在较明显优势,但一线教师教学水平提高途径仅限于参加上级各部门组织的各种集中培训,致使针对性和实效性都不是很强。那么要真正提高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技术水平,仅靠教师本人刻苦钻研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要尽可能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争取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有效的校本培训活动,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确立的研究思路是:⑴校内教研组组织讲课、听课、评课并总结其中的得失。⑵组织教师队伍到其他名校拜师学艺求取 “真经”。⑶回校总结制定改进方案,融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创新教学水平。
2、研究方法
(1)、分析统计法:对我校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建立相关的材料档案。
(2)、文献法:从网络、媒体和书籍中搜集有关课堂教学的优秀案例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理论知识,并建立档案。
(3)、个案研究法:从我校优秀、先进的中、青年教师中总结他们在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和学习。
(4)、活动研究法:开展各种形式有目的有意义的教研教改课,经验交流,优秀教师培训指导等活动,并进行研究、归纳、总结。
3、实施步骤
(1)、宣传动员阶段:做好“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的宣传工作,营造气氛,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2)、准备阶段:搜集网络上、过去教学活动中成功的优秀的课例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理论知识,(3)、组织实施阶段:健全校内教研组活动计划和教研制度。组织优秀、先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示范课,做好听课、评课工作安排,收集教学过程的照片、录音、录像等资料。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改进不足之处,组织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4)、总结分析阶段:进行校内示范课成果宣传与展示,个人教学自评总结。认真做好研讨分析,总结得失,写出下一步改进措施。
4、研究措施
(1)采用领导班子会、教职工会、教研组长会、年级会、备课组长会广泛宣传本次课题活动的目的、意义、做法及预期目标。(2)全校教职工必须做到:精诚合作,分工细明,树立全校一盘棋的大局意识。
(3)围绕课堂教学,抓好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①、写好教学设计(提倡写简案)②精心开展讲课或说课活动
③组织听课者评课,写出评课意见或建议。
④收藏优秀的教学过程中的照片、录音、录像等课堂活动资料
(4)实行开放式教学,组织“一帮一”友好教学活动形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5)完善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7.分子克隆技术步骤 篇七
自克隆技术在工业啤酒酵母改良中的研究概况
自克隆技术由于具有生物安全的优点,已成为对工业微生物、尤其是食品微生物进行遗传修饰的首选技术,简要介绍了自克隆技术在工业啤酒酵母菌种改良中的研究概况.
作 者:王肇悦 张峰 何秀萍 张博润 WANG Zhao-Yue ZHANG Feng HE Xiu-Ping ZHANG Bo-Ru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 刊 名:微生物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MICROBIOLOGY 年,卷(期):2006 33(6) 分类号:Q14.04 关键词:自克隆技术 啤酒酵母 菌种改良【分子克隆技术步骤】推荐阅读:
克隆技术09-08
克隆技术调查讨论分析02-10
假如我会克隆12-23
克隆四年级作文07-09
未来的克隆世界作文06-17
克隆地球作文550字12-17
奇妙的克隆教案e07-19
我终于停止了克隆作文07-29
假如我被克隆作文08-01
如果我会克隆的想象作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