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基础教育与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2024-07-24

浅议基础教育与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精选10篇)

1.浅议基础教育与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篇一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能力考点:教育与人的发展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必须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并不意味着教育应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或降低教育的标准与要求。教育必须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能接受的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概括的“跳一跳、摘个桃”经验,都值得借鉴。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体发展的稳定性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各个年龄阶段当中一般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与规律。作为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客观依据,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计划性,消除随意性和自发性。

个体发展的可变性,又要求教育者经常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调整教学计划和教育措施,提供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的教育条件,解决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根据人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困难,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因此、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遗传的意义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不是全部。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③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只有当身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条件,才为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提供可能。

④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遗传决定论把遗传看做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他们认为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实现。

⑤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类似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也会变成很有涵养、很守纪律的人。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成熟的概念

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心理机能和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经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2)成熟的意义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成熟的作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格塞尔通过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二)环境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若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如某一国家、某一地区)和小环境(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小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教育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环境上。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我国古代对此早有研究。墨子提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而“孟母三迁”更是说明古人注重环境对人的熏陶。

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三)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教育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对人进行系统的培养。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教师不仅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而且熟悉个体心理,懂得采取恰当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因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能够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正面的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作相应的调整,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在个性发展方面,学校教师和领导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尊重和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三、青春期中学生生理的变化

2.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篇二

【内容提要】:在当今现实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与现象启发着人们对于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审美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教育,也不是一般的艺术教育和美学理论教育----只是教学生如何“画画”和“唱歌”,而是要建立一种使各门学科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使学习必须经历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通为一体;将学习的过程与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认识联通起来,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自然。同时按照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教育功能,使受教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审美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自然和谐统一,同步前行。

审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所发挥的媒介教育功能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加强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探讨和研究,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具有现实的意义,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审美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高考的改革、学生的减负等教育改革都说明了国家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而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运用。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教育,也不是一般的艺术教育和美学理论教育,而是按照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教育功能,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审美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自然和谐统一,同步前行。

一、开展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审美教育传统历史的民族。最早可追溯到孔子 的“六艺之教”。“六艺之教”当中第一个是礼,它实际上是包含着礼仪道德,它是德育的内容;第二个是乐,就是音乐和舞蹈,这个就是有审美教育的内容;第三个就是书,所谓书就是书法,练习写字;第四个就是数,就是数学,书和数它包含着智育的内容;第五个项目就是射,射就是射箭;第六个就是御,它就是骑术骑马,所以射和御,它包含着军体的内容。从孔子的“六艺之教”我们可以看出,它其实包含着德智体美四方面的内容,而且孔子最看重的是以诗歌为主导的审美教育。所以论语当中有一句话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可见,审美教育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就已经有所推广,受到了重视。

而现在,我们这里所说的审美教育与一般所谓的艺术课一味向学生灌输艺术技法的教育,即灌输唱歌和画画的技巧,而很少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与艺术作品有关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资料,更不注意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批评能力的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养成学生自主的学习、研究习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审美教育引导人们爱上学习、指导学习、并享受学习。这也是符合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①、“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②

一个仅仅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与一个具有智慧的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前几年发生的一起“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说的是清华大学的一位学子,他为了验证他所学的专业知识,用硫酸向动物园的熊泼去,造成熊严重的灼伤,也因此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愤慨。而这位学子这样做的理由居然是为了用硫酸泼熊的过程来验证他所学的化学知识。很明显,专业知识不能等同于智慧。知识仅仅是获得智慧的一个前提。如果硬是把各种知识塞进学生头脑,每一种知识在头脑中各占一格互不联系,那么知识塞得越多,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地就越小。当心灵完全被塞满时,“自我”就被完全排斥了。被知识塞满的头脑只能变得呆傻。而这些越学越傻的人在当代一般被称为 “文明的野蛮人”、“高分低能的人”、“有IQ而没有EQ的人”。这与当代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相违背的。此外经常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和大学生自杀事件无不说明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重视审美教育并加强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审美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就应加强审美教育,把审美教育当作一项奠基工程来抓好。同时应当明确审美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画画”和“唱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使各门学科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使学习必须经历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通为一体;将学习的过程与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认识联通起来,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自然。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③当然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④所以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自然是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的,这样我们才能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素质,把握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审美准则,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第一、学校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学校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体现在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手段、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劳动形态等各个方面。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一种有机统一的美的学校文化。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审美感受转化为学生的审美感受。通过教和学的活动与审美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教育不仅在一般意义上能够促进人的发展,而且还是具有更好的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审美化的特性。比如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就不应缺乏审美教育。我们不但要给学生传授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塑造人的情感,更要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共性、健康的心灵。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⑤他主张不宜过分强调外来动机,而应努力使外来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在这里,布鲁纳就提出了要“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性”。⑥所以我们在抱怨语文课难上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语文教学是否成了传统的说教,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在语文教学中有没有用审美教育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作品,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这都为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文学语言本身就具有形象美和音乐美;用形象启发学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本手段之一。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只是起到桥梁的作用,关键是要去启

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文学语言本身就具有形象美。我们讲课时,常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绘画、音乐形象和语言形象的完善结合有助于学生获得更鲜明、更深刻、更具有活力的艺术形象。把音乐投入教学,主要是由老师用形象性语言描述,在学生的头脑中把课文描写的艺术形象还原为一幅幅图画,可直接采用画面赏析法教学。例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这一课中,在导语设计中先让同学们听一段《春江花月夜》乐曲,让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然后给同学讲音乐是人心灵世界深处最美的语言,是情感渲泄的最佳方式,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多,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一下就勾起同学们极大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利用课件中的一些有关《琵琶行》这一课的图片。如: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形象、凄凉的江边送别图、悲惨的琵琶女自述身世图、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图等,让同学们充分体会到《琵琶行》这一课的绘画形象美。再者在讲授本课的重点——音乐场面的描写时,配以《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琵琶曲,给学生听课时以音乐美的享受,另外在授课时,用美的语言来表达,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最重要的一种活动就是审美想象,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想象,作品的原有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出新的内容,也需要想象。可见,想象可以使审美对象不断具体、鲜明、生动,使审美活动更加丰富、活跃,文学作品通过想象而呈现出的优美意境,更增添了作品的韵致美、情境美、诗意美。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用美的手段把知识“装扮”起来,按“美的规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审美化。这样的审美化教学同样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它消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增添了教学情趣,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证智力教育的任务愉快完成,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

此外,在学校的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劳动形态等各方面中渗透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也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第二、家庭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几年前,曾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之多,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

看了小学生们对自己爸妈的不满意,我们会有什么想法呢?首先,这是对小学生做的调查,我的孩子还小着呢;其次,就算有对上号的地方,恐怕也不愿意 4

把这样的父母形象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但是,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满意,在我们身上多少会有所体现。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虽然嘴上没说,但这些不满意已经在他的心里了,并且已反应在行为上。的确,孩子的这些不满意都可能成为向父母说“不”的理由。那么这些问题的原因到底出在哪呢?我们做父母的将又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呢?——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从上面所提到的调查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果我们能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从引导的角度,多从孩子们的角度去看问题,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用美的手段,按“美的规律”进行教育引导,也许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首先、作为父母我们应以身作则,以“美”的行动去教育引导孩子。一直以来,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以往我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有很多问题的产生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即使爸妈说的再有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比如,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作为爸爸的要求孩子在吃饭时不能看电视,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那么作为孩子的自然就不高兴了,忍不住就会给爸爸提意见,结果却是爸爸高兴时,就说下次一定改;遇到不高兴时,就会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起初,孩子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了,而且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曾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给妈妈洗一次脚。确实,父母的以身作则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其次、不应总把孩子当小小孩对待。有一些父母无视孩子的成长,总是把孩子当小小孩子对待,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这也不能去,那也不能去„„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学校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学生听了以后就特别想做点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结果却是由于父母担心这样那样的意外而拒绝了孩子的请求,甚至是在晚饭后提出自己洗自己的碗这样的小事。妈妈也会左思右想一番,然后以“万一碗摔碎了怎么办?”“碎片刺破手怎么办?”等理由拒绝了。其实,作为父母,我们应当让我们的孩子多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通为一体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

有一次去探望一位朋友,刚好朋友在教他的孩子打乒乓球。小家伙四五岁了,身体也就球台高一点,尽管球打得不怎么样,但接球的时候却始终显得精神奕奕。也许,在这个小家伙看来,他已经有了与爸爸同等的实力了;所以激情挺高的。5

但很快我就发现这是朋友的刻意安排,为了孩子能获得这样的感受可是花了不少心思的:他有时蹲站着,为的是与儿子取得一致的高度;有时把球挡得很高,为的是给孩子接球创造一段准备的时间„„

这实在是一个理想的“课堂”。为了让孩子感到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朋友可谓费煞苦心,总是变着法子给孩子发一些花样百出的甚至出其不意而又始终能让孩子接得了的球。这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自己打出的球能够被对手接住,同样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的家长如果能耐心一些,花多一点心思,在家庭教育中多渗透一些审美教育的元素;在父母把孩子发出的“偏球”、“怪球”或者很差的“球”全部接住,那么孩子将会打出更好的“球”来。

第三、社会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我们的生活水平还不怎么样,可以说是连温饱都还没有解决,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很多商品都是要凭票购买的;然而那个年代的民风是纯朴的;小偷、抢劫犯是要被人们当作“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做好事是会受到表扬的„„在那个年代的人们讨论最多的不是谁谁家的房子比谁谁家大、谁谁家又买了小车等等物质财富的互相攀比;而是讲奉献精神、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讲雷锋精神、讲五讲四美三热爱„„那时人们过的是踏踏实实劳动,坦坦荡荡做人的朴实生活。但是现在由于整个社会都只是在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工业的发展,甚至以物质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却忽视了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精神文明。这样就使得一部分人的信仰追求出现了偏差。

确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富足,我们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精神文明却显得有些跟不上。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不堪生活的压力,跟不上生活的节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有些人甚至直接崩溃,选择了逃避生活的“游戏人生”,不思进取,不务正业;或者在生活中迷失方向,选择了轻生;甚至报复社会„„一起“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德与智、知与行不能顾此失彼!当跳“海珠桥”变成“做秀”,当轻生者跳楼前围观者不去劝阻反而起哄喝彩,善与恶、美与丑怎能麻木不仁?严峻的现实,生命的代价呼唤着人们对社会教育的重重拷问。

缺乏审美教育的社会教育是不完整的。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信仰追求一旦出现偏差,它常常表现为一个人格的空缺,在审美的文化领域和美育的教育当中,就会出现很多反常的现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把审美教育渗透到社会教育当中对我们当代人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审美教育对社会教育当中的人生价值有很大的启发人用。作为一个人来说,他固然物质上的生活是需要的,但是对于一个完整的人来说,一个人的自 6

尊自爱,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同样是他生存的一个重要的层面。陶渊明有首诗,就提出“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他把世俗社会比作为樊笼,是牢笼。认为回归自然,在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当中,他的人格可以得到解放。那么像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目前,还是有它的价值的,是可以为我们所汲取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和历史上,有很多人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不惜牺牲物质的利益,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种人格追求同样是有价值的,所以这就牵涉到一个价值观念判断。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审美教育在社会教育如何把“义”和“利”统一起来所起的启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审美教育对人格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古语有言“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矣”,在市场经济下,完全把人格和市场经济和金钱对立起来,用审美和人格来排斥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比如说市场经济讲究商品交换利益互换,这也是不够全面的。在市场经济下,没有经济实力有时候我们的人格也很难完全保持独立。所以,不能把人格和市场经济的一些法则绝然对立,用道德和义愤的态度来对待市场经济下人格的建设。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的《非亲非故一家人》的故事就使我思考了很多,说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胡艳萍收养了三十多个残疾智障人员,不仅盖了善满家园供他们吃住,最关键的是在胡大姐的教育和帮忙下,他们都有了一定的智力,都能够干一些活,而且发病的次数也减少了,大小便不能自理的也渐渐在改变,更难得的是他们也可以和常人一样用他们的劳动创造着财富;他们在善满家园过上了这辈子都不敢相信的幸福生活。从胡大姐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是残疾智障人士,只要得到社会足够的关爱,通过一些适当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找到生活的位置,他们也是可以和常人一样幸福的生活、愉快的参加劳动的。我们的胡大姐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商人,但在市场经济下她对残疾智障人员能做到不离不弃,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也是平常人,只不过做了别人没做的事情,而我却对此事乐此不疲,这里融入了我全部的热情和心血!在对残疾智障人员的“乐此不疲”当中,我们的胡大姐的人格也在这种特殊的教育当中得到提升。这种特殊的审美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社会和有关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

三、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审美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重视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运用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使他们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善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

美,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然而,由于审美教育仍然很不完善,学校社会都比较重视智育,智育被强化了,德育、美育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虽然很多教育专家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也提出了很多的专家意见,但要真正实施起来可不容易。比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等等在国内人们已耳熟能详的句子,已经在中国的校园里响彻了二十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的口号,以至于到了今天,大家感到已经无需再提了。

可又有多少人真正认真考察过,在我们的校园里,学生真的是课堂的主人吗?只要我们看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就可以清楚的知道。通常我们的摄像机只摄教师,录像中只有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而且,在一些录像片断中,教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因为教师所有的声音都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没有字幕。然后,我们很多时候会看到课堂上的教师总是“抓”着学生,一个个地提问题。课上完后,接下来是一些老师对教学环节点评的录像。然而奇怪的是,老师们点评的精力也大多都放在了授课教师的身上,他们对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关心备至,而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却是少之又少。这就是大制度下的小规则还没能很好的处理的结果。

前几年在我们广东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反补课英雄——肖兵”。因为反对补课而被学校在考核中评为“不称职”,到最后“下课”了。反对学校利用节假日补课这是国家教育部三令五申的,而且也下发了一系列的文件;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因为反补课而下岗的“反补课英雄”呢?其实这是我国的一些教育改革的制度与当前的一些教育实际出现了冲突造成的。国家现在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更多自主的学习实践时间,一来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来则可以增加学生从事道德实践的时间;所以国家反对学校利用节假日补课。然而事实是学生就真的会那么听话,在节假日会很好的休息、加强身体的锻炼、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吗?我想这就只能因人而异了。有些学生可能会在节假日玩个痛快,通宵达旦地打麻将、玩电子游戏或上网等等,这样的节假日对学生的不利影响远比平时的学业负担重得多。在节假日发生严重损害学生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意外事故的可能性,也明显比到校上课的时间大得多。同时学生就真的会把平时用于学习的时间用于道德实践吗?恐怕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但也有可能完全是另外相反的可能,就是将这些时间用于不道德活动。学生到底是在校学习的时间干坏事多些,还是节假日干坏事多些?为什么青少年犯罪更多地发生于失学的青少年中?学习知识和道德实践真的是矛盾的一对?遵守课堂纪律、独立完成作业、热心帮助同学解答学习难题等等,就不含有道德实践的成分?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此外,还有高考、中考呢?这也难怪我们的老师及大部分的家长以及社会对补课现象的见 8

怪不怪,甚至是支持学生在节假日参加补课。

其实,尽管节假日也像平常一样不能放松体育和德育,但维护健康和从事德育活动并不需要成日地放假。给孩子们放假,恰恰是充分开发孩子们智力和潜能的需要!根据多重智力理论,孩子们各有各的聪明,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学校教育作为一种规模化、高效率地培养人才的方式,不可能太多地顾及每一个孩子的差别,许多类型的智力在学校里没有充分的表现和发展机会。通过学生在节假日的自由活动和父母、亲属的有意培养,学校教育的这一缺陷至少可以得到部分弥补。这些潜能的开发可能使学生成为特长生而被大学优先录取,可以使学生增长自信从而改善学业成绩,即使没有考上大学也可能有助于在社会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或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

还有,学生阶段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养成获取知识的能力。再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也不足以培养出良好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少不了自学实践。放假,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自学时间。从短期看,自学的效率完全可能低于补课。但从长远看,一旦养成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但考上大学不成问题,而且对于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所以,我们的教育部门在制定针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制度的时候,是否能将节假日的时间也纳入其中,制定相应措施;以保障学生在节假日,在校外也能接受到正规的教育。现在社会上开展的一些假期夏令营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审美教育方式的实践。能让学生有机会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结识新的朋友、培养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等等。然而这种夏令营的教育方式由于带有很浓的商业性,很多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教育相关部门的监管又不到位,结果出现了不少意外;有的甚至是打着政府部门的旗号来招生,严重的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比如最近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全国青少年海陆空将帅特训营”;而且这种教育方式也只能是让一部分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享受到的教育。大部分学生的节假日还是处在一种“放羊”的状态。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为目的,并对德育、智育、体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它在将来的、未来的和中国的发展过程当中,会时时引起我们的关注,时时对我们日常生活起到一个推动和指引的作用。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③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育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5页。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55页。⑤

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0页。⑥ 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1页。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3.浅议基础教育与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篇三

学习了杨景芝老师的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书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杨景芝是我国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4.浅议基础教育与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篇四

生态哲学维度:环境教育与人的生态意识之提升

生态意识是生态存在的反映.生态意识的高低是衡量现代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生态意识,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生态意识具有协调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性,渗透人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的双向性,辐射人的`环境保护与发展能量的双效性等时代特征.通过环境教育,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对于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 者:包庆德 BAO Qingde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刊 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36(1) 分类号:N031 关键词:环境教育   生态意识   生态素质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5.动物与人的故事 篇五

1983年,在印度阿道尼的一个寺院里,养着一头大象,经常到野外为寺院收集干柴。有一天,4个佛教徒要到寺院去朝拜,按照当地的风俗,必须先到河里洗澡沐浴。那4个教徒不熟悉那条河的情况,刚刚下到水里,就被激流冲到一个大漩涡里,他们在漩涡里挣扎、呼救。正在这时,那头收集干柴的大象看到了,立即奔到河水中,用鼻子分别把3个人救上岸,当它再去救那第四个人的时候,那人不幸已经被漩涡卷到了水下。在场的人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大象为没有能够救起第4个人流下了眼泪。

英雄导盲犬—— 廷伯,把主人从死神身边拉回

今年最具英雄气概的导盲犬,莫过於1只名叫「廷伯」的拉布拉多猎犬。

廷伯今年4岁,因为英勇解救主人的性命,而当选「英雄导盲犬」——廷伯带领主人阿瑟․格里菲思过马路时,1辆失控的汽车直冲向他们,廷伯在千钧一发之际敏捷地将主人拉上人行道。

格里菲思在获救之后满怀感恩:“廷伯是我的英雄,毫无疑问是它救了我的性命!如果当时它没有果断地将我拉上人行道,我简直不敢想像后果会是如何。”

为救路人,狗儿扑上即将爆炸的手榴弹!

9月7日晚上,一个名叫谢尔盖․库利科夫的18岁青年,喝得烂醉在街道上横冲直撞,行人纷纷避而远之,一位老人实在看不下去,走上前指责他,库利科夫一怒之下冲著老人破口大骂,还挥起拳头狂揍老人,并掏出1颗手榴弹抛向人群,瞬间人们瞪大眼睛呆住了,一场惨剧即将上演。

此时,人群不远处,1只正和主人一起散步的狗儿,突然意识到将会发生什麼事,猛然挣脱主人手中的绳子,钻进人群,一跃扑上正在冒烟的手榴弹,刹那间爆炸声响起,众人吓了半天才回过神来,看到这只仁勇的狗儿血肉模糊地躺在地上,而人们安然无恙,大家既惊愕又感动,默默无语。

当地法院立即审判此案,谢尔盖․库利科夫因故意杀人、非法持有武器等罪名,判处有期徒刑5年零7个月。(资料来源:半岛晨报)

大象救孩子

在泰国普吉岛,有一头大象在大浪中背起许多孩子,并逃到了安全地方。英国游客芭妮特说,海啸发生当天,当巨浪直扑普吉岛的时候,一头海滩供游客拍照的大象成了人们的救命英雄。因为大象主人在千钧一发之际,把许多小孩都抱到象背上,大象于是背着他们逃离危险的海滩,最终成功脱险。

巨蛇引路救妇女

在印尼亚齐省省会班达亚齐,一名女子在一条大蛇的指引下,抵达安全地点。26岁女子丽扎说,2004年12月26日,她住的村落被巨浪淹没,慌乱中人们纷纷逃命。这时,一名女邻居因为受了重伤,请丽扎带自己的一对双胞胎逃生,她于是背起了双胞胎。

在与急流搏斗时,她看见一条大蛇从左侧顺着洪流游去,她就跟大蛇一直游,结果抵达了安全的地方。事后,丽扎说:“很奇怪,当时见到大蛇,我并不感到惊慌。”而且,大蛇也没有咬她们。

大象嚎哭救游客

在泰国普吉岛北部新兴旅游胜地蔻立,一群外国游客因为骑乘的大象突然狂奔到高处,结果幸运获救。

在海啸到来前,泰国赶象人邓.萨郎甘和妻子率领一支由8头象组成的队伍向海边进发,象背上坐着十几名外国游客。突然,大象开始呜咽。平静下来约一小时后它们又“哭”了起来,这一回再也不能平静。

很快,大象载着惊恐的游客向背离海滩、覆盖着灌木丛的山上狂奔而去。海边其他不工作的大象,也纷纷挣脱沉重的锁链向高处跑去。然后,人们看见巨浪袭来,开始跟着大象狂奔。

.小狗救回7岁小主人

在海啸重灾区之一的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海边小村,一条名叫“塞尔万库马”的小狗救了它的小主人迪纳卡兰。

海啸来临时,迪纳卡兰的母亲桑吉塔只能抓住两个年幼儿子的手,拼命向高处奔跑,并希望自己最大的孩子、7岁的迪纳卡兰也能跟着她一起逃出险境。但迪纳卡兰并没有跟上母亲,而是向他自认为最安全的地方--离海岸只有大约40米的一个小棚屋跑去。

危急关头,“塞尔万库马”毅然掉转头去追小主人。它一路咬着小主人的衣服,间或用鼻子拱着小主人,硬是将他给拽回了附近高处的安全地区。最终得救的迪纳卡兰感激地说:“塞尔万库马咬着我衬衫的衣领,把我拽了回来。”

.大象帮助救灾

在泰国南部重灾区,大象成为救援人员的首选帮手。目前,已有24头大象运到泰国南部地区,参与灾后的救援与重建工作。大象的主人说,在这些碎石遍地的灾区,“大象要比四个轮子的卡车和锄头效率高得多,只有大象能够承担这项工作”。

泰国南部当地政府人士表示,大象正在把成吨的垃圾运走,为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工作的救援人员提供了便利。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有一位记者在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看到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袍子,它形影不离地跟在蒙古族姑娘阿荣身后,许多游客前来观看,都被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一幕所吸引。

2006年6月下旬,在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只刚出生四五天的小袍子被林业民警从不法分子手中截获后留在了山下的旅游点,由于它身上有很多小斑点,工作人员便给它起名叫“花点儿”。此后,旅游点的服务员——19岁的蒙古族姑娘阿荣便负起了照顾“花点儿”的责任。它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给花点儿喂奶,与“花点儿”一起玩耍。阿荣说,“花点儿”特别可爱,就像是她的好朋友,与“花点儿”在一起的时候,也是她一天最快乐的时候。

现在,“花点儿”在阿荣和众人的精心照料下健康成长着,不久后它将被工作人员放回深山中,重返大自然的怀抱。

加拿大人对动物的保护

加拿大小城埃德蒙顿远没有北京的气派,没有故宫、长城那样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建筑,当然也没有北京的喧闹、拥挤。作为城市,它的风格别具特色。

整个市中心建在山上,高楼林立的地方是政府机关、写字楼、商业区、健身中心。商业区的地下四通八达,相互联通。驱车离开市中心,别是一番景色。沿途有山丘,有开阔的草地、密集的树丛。道路时而平坦,时而起起伏伏。当你怀疑自己身处郊区时,购物中心、学校、超市又呈现在眼前。这里,城市与大自然交融在一起。

山丘、草地、树丛很少是人工雕琢的,它们保留了原有的自然景观。最美的景致在秋冬两季。柔柔的秋风中,道路两旁起伏的山丘上闪动着金黄的枫叶,在湛蓝的天空淡淡的白云映衬下构成一幅绚丽的画面。置身其中,顿觉神清气爽。树叶凋零的暮秋,早上或是傍晚,成群的大雁鸣叫着飞翔在蓝天白云间,一排又一排,这时你的心也似乎随着它们飞向遥远的故乡。冬天一场大雪、一次冻雾之后,树木像披上了银褛玉衣,住家后面白皑皑的雪地上常常可以看到兔子的身影和脚印。它们不怕人,人们从不伤害它们。只有走到距离它很近的地方,它才会噌的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张有趣的照片,松鼠衔着高尔夫球在绿草如茵的球场上奔跑。原来它错把高尔夫球当作蘑菇存放在树上准备过冬。对这件事,报纸还展开了讨论,有人说高尔夫球被松鼠衔走,不足为怪,也不值得同情,这里本来就该是松鼠的天地。讨论没有结果,只知道这个球场因为松鼠而中止打高尔夫。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事情还有很多。在高速路上开车如果看见一头鹿跑到路中间,行驶再快的车子也要停下来为它让路。曾经去阿尔伯塔大学参观,大学区树多草茂,安静而肃穆。眼看见草坪上三只松鼠不避人的跑跳着,时而发出尖细的叫声,这是生平第一次听见松鼠的叫声。城市里钓鱼的地方很多,规定也严格,钓到的鱼有一定尺寸要求,不到规定尺寸,必须放生。其实很多当地人无论钓到什么鱼最后都放归河水。钓鱼之乐不在得鱼而在垂钓的过程。

从女儿家往西70多公里处有一个加拿大国家公园,又称麋鹿岛。公园面积很大,有野生的牛、鹿、四不像和叫不出名称的鸟,总共250种动物。进入公园只能驱车而行。公园里树木茂密,宽阔的湖面水波粼粼,望不到对岸。夏天周末很多人带着帐篷在公园里安营扎寨。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都有指示牌告诉游人这一带有什么动物。归途在靠近高速路边上看到几头野牛悠闲地移动着沉重的身体,踱来踱去。可惜汽车奔驰而过,这些野牛很快就从车窗外消失了。

在澳洲旅行,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荒漠,处处都感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那独具一格的情趣,澳洲人对动物的爱心给笔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澳洲动物不怕人

在澳洲大小城市、码头、广场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鸽子目中无人地走来走去,争食游人赏赐的食物。成群的海鸥毫无顾忌地在游人身边穿梭,成群的海狮、海豹在海边尽情戏耍,时而跃上海滩,或在岩石上晒太阳,懒洋洋地躺着,任人观赏。即使你坐在自己家后花园中,喜鹊、斑鸠、白颈鸟。,还有成群结对的彩色鹦鹉,都会随时来做客。早晨,乳白色的大鸟——澳洲人称“笑鸟”,很早就会飞到树上来咯咯大笑,把你笑醒为止。有一次儿子一家带我到悉尼伍伦岗海滩上野餐,刚跨出汽车,便有几只羽毛很漂亮的翠鸟落在小孙女的头上和肩上,笔者马上拿起照相机来抢拍,但小鸟似乎并不怕人,没有逃走的打算,笔者伸出手臂,也就有几只小鸟落下来,好像家养的一样,一点都不陌生。一家人沿着沙滩走去,又从灌木丛中跳出许多松鼠,跑到我们身边来游戏。我们逗着它玩,一起拍照,人兽之间非常和谐。

在澳洲,公路旁经常可以看到“当心袋鼠!”、“当心动物!”这种提醒驾车者的警告牌。有一晚,儿子驾车穿行在澳洲草原的公路上,突然一个急刹车,定睛一看,发现前方有几只袋鼠横卧在公路上酣睡,笔者正准备下车驱赶这些“拦路鼠”,儿子连忙伸出食指放在唇边示意安静,他轻轻告诉我们,晚上暖烘烘的柏油路上经常会有袋鼠前来栖息。与此同时,迎面驶来的车辆也悄然停下,熄了车灯。这群可爱的袋鼠,旁若无车,睡得更香。1分钟、两分钟---------10分钟过去了,没有一声喇叭声,看不见一盏亮着的车灯,也没有人下车驱赶袋鼠。经过十几分钟,领头的袋鼠似乎发现了“礼让”的车辆,才对其家族成员的打招呼,这群袋鼠才一跳一跳地跳回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去了。

(二)人不能骚扰动物

在澳洲,如果你开车不慎,辗死一只乌鸦都得罚款。你敢打鸟,白人邻居就会把你告上法庭。有位中国大陆去澳洲探亲的老人在女儿家闲得无事可做,就从花鸟市场上购得一只带笼子的五彩鹦鹉。鹦鹉每天都放声鸣叫,甚得主人喜爱。谁知,没几天区政府就接到邻居某白人老太的投诉,称鹦鹉每天发出类似呼喊“救命”的叫声,有迫害动物的之嫌。区政府有关部门随即派员上门查看,指出鸟笼太小,鸟在里面很不舒服,必须立即改进。迫于无奈,这位老人只得忍痛割爱,将喜爱的鹦鹉放生了。谁知这一举动,又遭到白人邻居的指责,说这头鹦鹉是人工繁殖喂养的,对人有依赖性,你放生了,它可能不会自己找食,就会饿死的,批评他太不负责了。

在悉尼住久了,发觉悉尼周边有好几个野生动物园,这些动物园展示动物的方式令笔者十分惊奇,就是它们居住区与贯穿其中的游人路径之间,并没有栅拦铁网,只以一些枯枝很随意地摆放着,以示隔绝标志。笔者纳闷,它们会不会跑出来呢?在悉尼读中学的小孙女告诉我,会的,这样隔离的用意,是告诉游人绝不可以迈入禁区,但袋鼠和鸸鹋(类似鸵鸟,澳大利亚徽上左边是袋鼠,右边就是这种鸟)却可以在它们高兴时跨出枯树枝干随意活动,那时候游人就可以零距离地亲近它们,但必须保证不致引起它们的恐慌和不快。小孙女说,这种管理方式,是基于“人道原则”嘛,就是一切以这些动物觉得自由舒服为前提,人绝对不能骚扰动物,这一原则已在澳大利亚民众中形成共识。

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蜥蜴的故事

一所房子要拆迁了,这家房子的主人在一面已经拆除了一半的墙中发现了一只被钉子穿身而过的蜥蜴。主人记起来这个钉子使自己为了挂结婚照片于20年前亲手钉到墙上的,没有想到确将一直生命钉中。可是最令人吃惊的是这只蜥蜴慢慢的动了起来,它还活着。

主人很惊奇。他仔细的坐在旁边细细的观察,看为何这只蜥蜴可以钉在墙上20年不死。经过几天的观察,主人发现了秘密:原来这只蜥蜴的同伴不断从四处找来食物喂它,而且一喂就是二十年!

后记:这只蜥蜴被钉住了以后,可以说已经决定它这辈子“碌碌无为”,它既不能“升官”,也不能“发财”。而那些同伴还是义无反顾的去照顾它二十年,换做是人类,多少人可以做到?

黄鳝的故事

一个家庭主妇一次准备油炸几条黄鳝鱼作为晚餐上面的一道菜。她将买来的大小几条黄鳝鱼都放到水里,撒上盐巴(可以使鱼将肚子里面的脏物吐出来,鱼被撒盐的淡水泡过以后浑身痉挛,会不断的将肚子里面的东西吐出来)。

过了一会,等这些鱼将肚子里面的脏物吐的差不多了。开始一条一条的放到油锅里面去炸,被炸的黄鳝总是在油锅里面痛苦的挣扎着直到死亡。当炸到一条大黄鳝的时候,这条黄鳝并没有象别的黄鳝一样不停的挣扎,而是头冲下,尾朝上的一下立了起来。

家庭主妇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她捞出了大黄鳝,切开了它的肚子,发现里面还有一直活崩乱跳的小黄鳝。

后记:对大黄鳝来说,那只小黄鳝不一定是它的孩子。它还是在盐水中痛苦的把它吞了下去,而且在几百度的高温油锅中,拼死保护小黄鳝,这是动物之间的真情...蝎子的故事

一个昆虫实验室里面养着许多昆虫,其中有一对蝎子被养在一个实验皿里面。

有一天,母蝎子不知为何死去。试验员将母蝎子拿出去做成标本。

从此以后公蝎子开始绝食,并且整天无精打采。终于在两个星期之后将自己的毒刺刺入了自己的软骨自杀了。

后记:公蝎子对母蝎子情意重。据研究,公蝎子绝食是因为刚开始太胖,自己毒刺够不到软骨。它绝食的目的是为了是自己瘦下来,然后自尽。

羚羊的故事

看过“可可西里”这部电影的人应该被当地藏民捕杀羚羊的场面所震撼。

一张“完好”的羚羊皮可以买到上千美金。所谓“完好”指的是皮上面不能有枪眼之类的瑕疵。所以藏民们捕杀羚羊不用枪,而是捕捉到了羚羊之后,在其上下嘴唇用刀各割一道小口。然后将一张羚羊皮活活从这只羚羊的嘴部开始撕下来。留在地上的就是那还痉挛着的“羚羊”

一名记者随一群藏民在一起,看看他们是如何捕杀羚羊的。

当发现一群羚羊后,藏民开始追逐,而这群羚羊也拼命的逃跑。当跑到一个悬崖边上,成群的羚羊开始尝试跃崖,有的羚羊跃过去了,而有的就摔下悬崖。

记者离近一看,觉得以这个悬崖的宽度,在以羚羊的跳跃能力是不可能跃过去的。通过仔细的观察,记者发现有一些羚羊故意跳到悬崖中间作为献身的羚羊,另一些羚羊就踩在这些在半空中献身的羚羊跳过悬崖。

6.与人的作文300字 篇六

一般来说,是“爸爸?妈妈=我”。因为我的年龄是家里最小的,可也是一个家庭成员。每当她们商量事情的时候,也得听听我的意见。我觉得这件事这么做比较好,我就双手赞成;如果觉得不对,我也会认真地提出我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来。

我在生日的那一天,家里所有人可都是对我百依百顺。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基本是爸爸妈妈做的到的事情都是听我的。这就是另一个关系式的诞生:“我>爸爸?妈妈”。

不过最让我最自豪的还是:我的英语水平很好,每当妈妈在读英语的时候遇到不会的单词,就会来请教我。有时我会逼着妈妈读英语,直到语音语调非常正确为止。每当这时,妈妈总会自责地说道:“儿子,你以后要经常教教我呀。”

但有时也是妈妈=我?爸爸。应为没到饭点的时候妈妈总会从冰箱里拿出各种各样的菜和调料,这种是我们男子汉做不到的。

7.人化自然与人的本质 篇七

自从有了人以后,人类为了能够生活就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变天然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人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体现,并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致性。人化自然是主体进步的表现;人化自然是对物化自然的扬弃;自然人化的实现方式;人化自然的现实基础;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直接统一。而统一的关键在于作为人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社会性类活动。在马克思文化自然思想中,表达了他的文化哲学思想的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人化自然是指体现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对象或自然事物,即人们把自然材料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根据自身需要而改变了的自然界。

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改变了的那部分自然,包括:人类直接影响到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利用自然材料创造的人工自然物。

作为中国画家,我个人喜爱走进自然去写生。人化自然,在风景绘画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画家在写生时与自然亲近、与自然的平等对话,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绘画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画家们在创作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

对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论述,首先我们要对人的本质进行讨论。只有真正了解到了人的本质,才能更好的认识到人的本质力量。

人的本质要通过具体的人性表现出来,研究人的本质首先要认识人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生成的人类特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共同人性,即贯穿于人类一切历史阶段的一般特性。二是具体人性,即表现为不同历史阶段的一般特性。没一个人的人性都是一般人性和具体人性的辨证统一。马克思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一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总的来说,人是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的,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理性存在物的统一,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所谓“本质”,是指一件事物或一个过程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及其有机整体中有别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的内在基本特征。所以要确定一中物一过程的本质,只有把它放在与他事物、他过程的整体关系中来考察,才有可能。例如生物的本质是相对于无生物而言的,它必须以无生物为对象,与无生物作比较,才能确定。人的本质是相对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而言的,它必须以动物为对象,与动物作比较,才能确定。所以关于本质的规定性,不仅来自人类具体地考察各别事物的需要,也来自人类整体地认识世界的需要。孤立的、单独的事物是没有本质的。孤立的、单独的个人也是没有本质的。用马克思的话说,这就叫“无对象的本质是非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怎样超越出动物界,人就怎样进入历史,而形成自己的本质。

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而人的本质概念是对人性进一步抽象的结果是人对自身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形成的,它力图从根本上回答“人是什么,或“什么是人”这一重大问题。

由于人的本质只能存在于个体和整体的统一之中,所以抽象的、静止的、孤立的个人不具备人的本质,也不具备人的价值、意义和丰富性。孤独的个人不具备人的本质,也不具备人的价值、意义和丰富性。孤独的个人的存在历史上是昙花一现的现象,这样的人的存在是动物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存在。所以一旦人和历史、社会脱节,一旦人和“人的世界”疏远了,一旦人的族类由于内在的矛盾而自我分裂,孤独的、不自由的、在历史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个人”,就会发现自己的渺小、空虚、生活没有意义;就会被异化为“非人”的事物,精神生活找不到出路。

而人的本质力量,并非是指人身上的一切社会性因素,它是指人类按照客观规律和自身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力量,这是一种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它的范围很广,可以说,凡是人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智慧、才能,在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理想、情感,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前进的力量,也是为一切从事自由创造的进步人类所共有的力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里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人的本质是一个社会的概念,它是就整个人类来说的,因而,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应是人类本质力量所达到的高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淀成果。

我们认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对美的本质属性的重要概括,它揭示了美是人类自由创造劳动实践的产物。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一词在美学界极为流行。但是在笔者看来,流行的理解存在许多混乱。我们有必要结合进化论,对“对象化”作合乎自然科学的解释。美学界许多人对马克思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理解,基于一种非常朴素的反映论:红的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红的物性的反映,美的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美的物性的反映。按照这种观点来理解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结论只能是:被人改造过的对象,比如梯田,才能说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没被改造过的对象,象原始森林,星空,月亮就不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坚持实践美学的人说,对象化是一个深刻命题,不能这样简单理解,而要从人和对象的关系变化来理解。关系变了,对象就变了? 如何变的,能不能说得明白一点? 坚持实践美学观点的人就是不敢承认,或有意回避这样一个是事实: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本意是感觉构成的表象对象化,自然人化是指表象世界人化丰富。表象世界是由感觉构成的,是相对的,和人的感觉功能有关。客观对象变化,表象也会变化,但是反过来不一定。虽然在马克思那里,对象化有了改造客观世界的意思,但是原来的基本含义并没有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出了美的特点,美的本质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俩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通过上述的对人的本质和力量的理解使得我们要对人的本质有一个更好的认识,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核心内容,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指明了方向。首先,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其次,规定人的本质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再次,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也必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人的本质是自由。自由是一个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概念。就一般意义而言,自由是同受限制或束缚。

8.狼与人的优秀作文 篇八

狼真的很可怜,真实画面中,狼,眼的深处透露着无奈与孤独悲哀。人们无法了解狼,有人猜想狼是狡猾的,然而,一个传十,十个传百,都是这么认为的。拜托!你们不要随便附和好吗?如果,全部人误认你,你会感到什么?狼只是无法言语表达,如果会,像你们一样的举动,那你们死了多少次?死多少次都不够吧…!

你们说狼狠毒,吃了自己的孩子,追杀了其他动物。你们不以为然,只说狼狠毒,难道这不是食物链?吃自己的孩子,难道他们不会心痛?这些都是有因有果,他们是邀请来的客人,只是果,人类才是因。如果狼是主人,你们会活得怎样?如果杀死了人,你们虽然是看戏般,但有够无聊所以一同附和,你们认为自己慈祥?呸!那为什么,每天都有生命消失。有人还把杀生的图片曝上网,想炫耀自己的伟大?恶心!请问你们还有什么“伟大”的事?追杀狼。你们难道不知世界是因果循环,他们灭绝了,那,轮到你们了!

画师,喜欢把狼画的自大,凶残,拜托!是画你自己吗?请看清楚狼,了解狼,不要侮辱狼!

9.实践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篇九

韩茹霞

摘 要:实践活动与人的发展的本质是相统一的,人的实践活动是丰富而统一的,人的发展也是在多维度、多层次中的统一。在教育当中,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实践活动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本论文通过论述实践与人的发展的双重关系,来让教育者和更多的人了解实践的重要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完善。

关键字:人的发展;实践活动;关系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实践有三种基本表现形式,首先是改变自然,迫使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如生产、消费、流通、服务等活动,它决定人的一切活动;其次是以调整和改革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活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最后一种形式就是科学实验。人的发展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三种活动及其作用是共时、交融的。所以说实践和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下面笔者将对二者关系进行阐释。分别从实践与人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与实践的关系来说明这些问题。

一、实践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任何生命和物质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们以实践作为自己存在的方式。

1、实践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本质。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念变换的最基本的方式,是人的生命和生产活动的直接存在形式。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马克思说:“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

2、实践的动机包含着人对自然限制的突破和超越。实践观念作为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在观念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体现着来自对象世界的他律性规定,即“不能做什么”的客观限制,而且同时体现着来自主体自身的自律性规定,即“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取向。二者的内在契合才决定了人们的当下选择,即“必须做什么”。但是,只有主体尺度的规定才真正显示出属人的特质。实践结果中所包含的那些无法被归结和还原为客观必然性和自在世界的“剩余”规定,最终只能来自主体的价值尺度。

3、实践的过程及其产物使人的本质力量以直观的方式得以显现。所以,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子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人们正是在实践的客观结果中直观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这里所谓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人的实践活动所建构的产物,积淀并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

(二)实践丰富、完善人的发展

实践是完整的人的形成即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完整的人的实现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马克思从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出发, 从现实和理想两种视界辩证统一即实践的角度来规定人, 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从完整的人的最终形成即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元价值出发, 在对现实充分认识基础上, 不断以完整的人的最终形成即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理想去规范现实, 批判现实, 并通过实践来使现实革命化, 为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完整的人的最终实现创造条件。

1.实践使人获得客体知识丰富自己。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长期反复的实践活动中,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实践的反复摔打中,人们的一直能力,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得到锻炼和强化。实践是人不断丰富、完善的根本之路。

2.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的本质是创造、生成和发展的特点,时间的本质内容和实践的内在矛盾运动,使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出在运动变化之中,使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得以可能,而且成为具体的现实性。

3.实践是人类获得自由的根本途径。人的存在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全面的解放与自由。因此人的进一步发展就体现着人不断地客服必然性、获得自由行的历史规律。人从必然王国步入自由王国,解决必然与自由的矛盾,根本靠实践。

(三)实践是人发展的动力

实践之所以是人的发展的动力是因为:

1.人类新需要和新课题的解决需要依靠实践。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提出新的需要和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促使人类去思考,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

2.人类社会的新经验、新材料的的创造和积累必须依靠实践。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观察、研究的物化手段,给解决新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材料,使发展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任何认识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大量的经验材料。

3.人类社会的认识深化和发展必须依靠实践。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的发展还能给人们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二、人的发展对实践的作用

人的发展限制着实践活动的进展。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结合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可以将人的发展划分为一下几个阶段,包括新生儿、婴幼儿、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以及老年期几个阶段。

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决定了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重点。这些特征构成了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区别、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注意人的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过程,所以这就要求教育的实践活动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能拔苗助长,这样就是不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三、受到的启示

由于教育实践活动受到人的发展的制约,所以要求教育者在设计教育活动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状况、阶段及其发展特点,这样尊重个人发展的规律,不要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实践活动同时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决定外因,所以教育者也要充分利用人的自身的动力因素,并且实践活动是检验认识活动的标准,为认识活动提供有力的证明。因此教育者要正确掌握人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关系,正确发挥有利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01 [2] 单既阳.虚拟实践中人的发展悖论的哲学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

10.如何培养宝宝与人相处能力 篇十

宝宝自己的感受被尊重是学会关怀他人的第一步

关怀或者尊重是很抽象的名词,妈妈应该在实际生活中示范,让宝宝能切身体会。想让宝宝学会关怀他人、尊重他人,妈妈首先要尊重宝宝的感受,让宝宝明白“原来妈妈这么在意我的感受”,妈妈首先要有表率。

通过各种方式让宝宝了解周围人的情绪和感受

要宝宝了解到别人的感受,的确是一件有点困难的事情,妈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让宝宝了解到妈妈是怎么想的、周围的人又是怎么感受的,帮助宝宝了解别人的感受是学会关怀他人的重要一步。

让宝宝从图画书、周围环境中感受“关怀”的力量

要宝宝学会关怀他人,妈妈可以从图画书入手,图画书中不乏《苏菲的杰作》、《小鲁的池塘》等提倡关怀他人的名作,和宝宝一起看,帮助宝宝体味其中的深邃意味。另外,在平常生活中,妈妈带着宝宝关心长辈、关心小动物等,都可以帮助宝宝学会关怀他人。

Q 每次抱宝宝,宝宝都会用小手使劲扯我的头发,我痛得眼泪都出来了,她却笑嘻嘻的,真令我伤心。(女宝宝 6个月)

A 妈妈的反应会令宝宝觉得是好玩的游戏

宝宝还小,还不知道扯妈妈的头发和妈妈哭是前后因果的事情,她只是在锻炼她的小手机能,而妈妈的强烈反应会让宝宝觉得“这个游戏挺好玩的”。妈妈在抱宝宝的时候,第一要把头发束起来;第二要给宝宝的“忙碌小手”找到适合抓玩的东西,比如说摇铃、抓握球等玩具;第三,尽管宝宝还不明白,妈妈还是要按住宝宝的小手,告诉宝宝“妈妈很疼”,并且露出痛苦的表情,相信宝宝会渐渐理解妈妈的感受的。

Q 朋友带儿子来我们家玩,女儿不仅不愿意跟弟弟玩,还偷偷欺负弟弟,搞得我很尴尬,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愿意带着弟弟一起好好玩的模范姐姐呢?(女宝宝 36个月)

A 暂时不能奢求宝宝有做姐姐的姿态

即便是已经6、7岁的宝宝也不会有“我是姐姐,我应该对弟弟好”这样的意识,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要求她有做姐姐的姿态暂时只能是一种奢求。请妈妈先理解一下宝宝的感受,自己的空间突然来了一个小“入侵者”,还被要求和其分享玩具、零食,自然会有不满的情绪,妈妈要帮助宝宝疏导这种情绪,慢慢就能接纳弟弟了。

Q 宝宝好像不知道怎么和别的小朋友相处,别人要是不理睬他,他就不由分说地去推人家,常常弄哭别的小朋友,这样下去会不会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宝宝啊?(男宝宝 14个月)

A 可能宝宝还不太会表达自己

看得出宝宝还是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的,但是可能他还不知道怎么跟别的小朋友相处,妈妈可以教给宝宝或者给宝宝做一下示范。如果宝宝做出“不由分说地去推人家”的行为,妈妈应该马上要表情坚决地告诉宝宝:这样是不可以的!并带他去向对方小朋友道歉,如果宝宝实在不愿意,那妈妈要代表他去道歉,之后再教育宝宝。久而久之,宝宝就会明白与小朋友的相处之道了。

Q 家里的小宝宝特别霸道,看姐姐的玩具好玩劈手就抢过来,抢不到就举手打姐姐,总不能老是让大宝宝让着小宝宝吧?(男宝宝 14个月 女宝宝 30个月)

A 谁说老大一定要让老二

传统观念会要求大宝宝让小宝宝,希望藉此让大宝宝变得气量大一点、会礼让、能照顾弟弟妹妹。但对于大宝宝来说,这绝对不公平,对小宝宝来说,也是不好的教导,会更助长小宝宝的霸道习性。等小宝宝再大一点,妈妈要鼓励他们俩自己解决问题,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对方听,实在纠缠不清了,妈妈再介入吧,但一定要公平。

身教胜于言传

小孩子比较喜欢模仿,可以借助一些好的教材和例子来引导她,这样远比简单的说教来得有效。同时,家长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日常生活中,和宝宝接触最多的人的良好行为,会不断影响和强化宝宝的认知。

能主动和人打招呼,不在公共场所大吵大闹……

礼仪

即便是0岁的宝宝,在很多场合也要讲究礼节,如吃饭时的礼节、公共场所的礼节、和人交际的礼节等等,虽然看上去要求有点高,但还是要让宝宝从0岁做起。

吃饭时的礼节要从家里培养起

有的妈妈会觉得,在自己家里随便一点没有关系,所以宝宝会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要妈妈追着喂饭等,只要在饭店里注意一点就行了。可是宝宝是没办法理解和接受双重标准的,要想宝宝教养良好,就得从家里做起,定时、定点吃饭,愉快地进食,基本的餐桌礼仪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要0~2岁的宝宝明白“公共场合”的概念是不现实的

0~2岁的宝宝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公共场合”,进而对他要求“在公共场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更是不可能的任务,与其这样对宝宝说,不如告诉他“如果你安静的话,妈妈会很高兴”,再大一点就能灌输“在公共场合要保持安静”的道理了。

如果父母很内向就没办法要求宝宝做到“主动与人打招呼”

如果父母个性比较内向、不爱和人打招呼的话,如何要求宝宝成为一个开朗、外向、个性随和的宝宝呢?所以要想宝宝成为什么样的人,爸爸和妈妈也要首先有自我要求,为宝宝树立一个好榜样。

Q 宝宝很认生,一出门就躲在我们身后,看到别的小朋友落落大方的样子,真是羡慕啊!怎么才能让宝宝也成为那样的宝宝呢?(女宝宝 15个月)

A 看到认生的积极意义

宝宝能区分熟人和陌生人,这是她的智慧和社会性有所发展的一个标志,虽然这么说,但是能理解妈妈的焦虑,妈妈可以多带宝宝出去接触其他小朋友、接触社会,有意识地锻炼宝宝的交际能力,也许慢慢就能让宝宝不再那么认生了。

Q 宝宝特别喜欢啃手指,手指放在嘴巴里“吧唧吧唧”吃得没完没了,虽然有不认识的人说“哇,好可爱”,但是我还是非常困扰,毕竟这不是什么雅观的动作。(女宝宝 7个月)

A 帮助宝宝发现其他乐趣

2个多月开始,宝宝就会对自己的手指发生异乎寻常的兴趣,可能是胎儿时期遗留下的习惯,同时也是宝宝能确认自己的一个标志,一般来说,宝宝进入幼儿期之后就会自然停止了。对于宝宝来说,也不足以和“不雅观”挂钩,妈妈帮宝宝做好清洁工作之外,应该要帮助宝宝发现其他的乐趣,让宝宝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宝宝自然就会停止吸吮手指。

Q 即便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宝宝也不管不顾地大吵大闹,面对周围诧异的目光,我真后悔把他带出来了。(男宝宝 9个月)

A 妈妈要事先想好对策

在公共场合能自觉保持安静起码要等到宝宝上幼儿园大班吧?要求9个月的宝宝遵守公共秩序是不可能的,妈妈在带宝宝出门之前应该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并做好相应对策,比如说多给宝宝带点适合外出玩的玩具、宝宝喜欢的零食等等,这样可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最起码能让宝宝暂时平静下来。

Q 我们家宝宝是小区里出了名的“电梯宝宝”,每次吃饭都要乘坐电梯上上下下才能喂完一顿饭,虽然邻居们表示谅解,我还是很不好意思,可是又担心宝宝吃不饱。(女宝宝 17个月)

A 不能姑息宝宝的坏习惯

上一篇:四年级健康教育试题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