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雄演讲稿

2024-12-29

抗战英雄演讲稿(共12篇)(共12篇)

1.抗战英雄演讲稿 篇一

抗战英雄故事

2011级3班 王熙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这句名言赞美了抗战英雄。现在的幸福不是别人给的,而是祖国的抗战英雄给的。自古有许多抗战英雄,他们英年早逝,只为换取国家人民的幸福,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抗日英雄、民族英雄、抗美援朝英雄,在我们的脑海中一一出现。

抗日英雄杨靖宇,1905年出生。1939年秋,敌人为能早日抓到杨靖宇,调集重兵对杨靖宇部队实行野蛮残酷的“包围追击”。杨靖宇充分发挥他的指挥才能,一次次突破敌人的围攻,但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我方无粮食弹药补充,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吞咽身上的棉絮,饥困交加,难再力战。杨靖宇不得不决定各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以保存实力,待机重新集结。敌人发现了杨靖宇,而且就他一个人。几个敌兵追了过来。杨靖宇拔出两只手枪,左右开弓向敌人射击,敌人倒下一大片。蜂拥的敌人将杨靖宇围了上来。杨靖宇的左手受伤了,他从棉衣上撕下布条包扎伤口,敌兵拥上来。杨靖宇狠狠地向敌人射击,几个敌兵又倒下来。可是,杨靖宇发现枪里面只剩下一颗子弹。杨靖宇身靠一棵大树,举起了手枪,朝自己的太阳穴开了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了。还有我们记忆深刻的王二小,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出生。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日本鬼子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1931年出生。上甘岭战役开始夜晚,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敌人。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还有革命战士邱少云,1926年出生,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一次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燃烧,但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影响整体战斗部署,始终趴在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光荣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战争,是不停的硝烟;和平,是百姓的向往。我们的幸福是英雄们给的。几十年后他们的子孙后代上着历史课程却不以为意他们认为那些离他们很远,历史只是拿来掺读的,在后来1世纪过去了,这是的人们彻底遗忘了祖先的叮嘱,不可忘记历史,不可让历史重演,同时和平安逸的生活让人们更加贪婪起来!抗战英雄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2.抗战英雄演讲稿 篇二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录用

收录2005年至今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与评论。笔者通过人民数据库、慧科数据库搜索“人民日报”且正文含有“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搜索时间范围是2005年1月1日~2015年10月30日,剔除3篇企业软文,分析得出2015年103篇、2014年11篇、2013年7篇、2012年3篇、2011年2篇、2010年3篇、2009年1篇、2008年无、2007年2篇、2006年3篇、2005年5篇,用于本次研究。

研究以内容分析法进行话语分析。话语分析是要对文本的“语言运用单位进行清晰的、系统的描写”,这种“描写”有两个主要的视角,“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1]作为话语分析的杰出代表人物,梵·迪克将话语语法、话语理解的研究成果与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理论结合起来,强调社会认知(如态度、观念、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和社会话语中的纽带作用,并以此作为基本理论设定,特别调查分析了西方社会名流等权势阶层如何通过控制话语的形式和内容来达到控制社会信念和意识的目的。他说:“权势通过对话语体裁、内容、文体的不同控制程度而直接行使、表达出来。根据话语的不同产生和再生形式,即实际产生、表达、传播、影响的形式,我们可以对这种控制做系统分析。”[2]具体而言,梵·迪克从文本视角出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新闻话语的结构进行了探讨。其中话语的微观层面包括句子形式、意义和言语行为。本研究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从文本视角出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抗战老兵相关报道话语的词汇、修辞、语境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深入探究“抗战老兵”报道的话语变迁及其与社会语境变迁之间的关系,从而观察主流媒体报道观念的变化。

二、样本分析

(一)文本视角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媒体对词汇的选择可以被看做是特定的文化根据其意识形态的需要对世界的表达。梵·迪克指出:“词汇选择是新闻语篇中的重要方面,通过它隐含的意识形态和观点可以得到再现。”

以上是“抗战老兵”报道中出现的高频词。特别是对老兵是“英雄”、“民族的脊梁”等集体词汇一再重复使用,在受众心中留下了抗战老兵是中国人民的英雄的印象。报道通过大量的“正义的”、“和平的”、“人民的”等词的形容,对外留下“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热爱民主的国家”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政治传播作用。而对于抗战中的敌方日本,报道始终运用“敌伪”、“残酷的”、“残忍的”等词汇,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受众对日本的不信任感。

(二)修辞

不同于传统修辞,梵·迪克指出:“新闻修辞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它还包括为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度而使用的策略性手段”,他认为修辞的主要作用在于“劝服别人”,甚至可以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传播目的,而“任意地使用修辞手法。”[1]即在新闻传播领域里,在传者与受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所有具有目的性的文字都是新闻修辞。在与“抗战老兵”相关的各种报道题材中,呈现出不同的修辞表达方式。主要是以事实修辞与情感修辞为主,细节修辞与对比修辞次之。

事实修辞是表达新闻真实性的最好方式,主要采用描述性文字、大量数据或者直接引用信源等来增加报道的现场感。例如,2015-09-10期中《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胜利70周年座谈会举行》引用纪念馆馆长之话,“今年1~6月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观众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9.5%,达到430多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直接说明了人民不忘历史,同时也勾勒出纪念馆参观者络绎不绝的画面。另外,抗战老兵报道中不乏对数据的运用,如2015-08-20期中《山河记忆——镜头中的抗战老兵》首发报道中提到,“这些老兵中年龄最大的104岁,最小的87岁,其中有3名女兵”。事实上,80%左右的抗战老兵报道都运用了大量的数据描写,令报道更加真实客观。虽然学者们一直追求新闻真实,甚至杜绝一切情感,但对老兵的刻画及抗战事件的描绘更具有意义的则是情感修辞的运用。例如,2015年9月3日~9月7日连续播出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专题,毫不吝啬地用4天时间、8个版面报道了全国各地抗战老兵令人震撼的抗战事迹,以及全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与追求和平正义的饱满热情。《人民日报》关于抗战老兵的报道对细节修辞的运用也不遗余力。在报道每一个老兵的同时几乎都会写明白每个老兵的年龄、身份、参战事迹。在十年135篇抗战老兵报道中对老兵进行细节描写的有56篇,达到41.4%。在这些报道中时常出现,如“颤抖着敬礼”、“在暗旧的老房子”、“瘦骨嶙峋的老人身上存有26块弹片”等人物动作细节、环境细节、形态描写等,使人物描写更加鲜明,报道更加生动。

三、语境视角

梵·迪克认为,话语不仅是文本,它还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因此,话语分析不仅研究文本结构,还必须对话语的产生和理解、社会文化情境中社会互动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描述。从宏观社会文化情境考察抗战老兵的新闻报道,可发现媒体对社会的建构作用。

(一)爱国主义语境

从“董存瑞炸碉堡”到“刘胡兰英勇就义”,这些英雄事迹多年出现在小学课本上,国家对爱国教育的推崇从不曾减弱。近年来,随着政府日益关注抗战历史,《人民日报》对于“抗战老兵”的报道也随之增多。在2005年出现了一个小高峰之后,“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以每年2~3篇的比例出现,直到2013年开始,“抗战老兵”相关报道开始增多,2014年突破个位数,2015年数量飙升,直接达到103篇(如图1)。其报道发布时间节点越发明显,2013年以前,《人民日报》对于抗战老兵的报道时间不定,有时是12月份报道一篇,偶尔7月份和8月份会出现相关报道,发布关于抗战老兵的新闻没有特定的月份。但2013年以后,“抗战老兵”的报道开始于8月份和9月份集中出现,如2014年9月,《人民日报》对抗战老兵的报道有4篇;2015年8月出现30篇、9月份多达56篇。此时,不难发现,对“抗战老兵”的报道出现了明显的“高峰期”即8月和9月(如图2)。

从报道数量增多、报道出现明显的时间节点两方面得知,《人民日报》对抗战老兵的报道热度持续高涨。当主流媒体一再关注“抗战老兵”时,无疑形成了“全民关注老兵”的舆论导向,响应了国家爱国教育、保卫和平的一贯理念。

另外,在“和平统一”的语境之下,随着连战多次到京访问,内陆与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关系进一步地友好发展,《人民日报》对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报道也逐年增多。虽然1983年和1984年中国已经相继出台《关于对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人和其他爱国人士追认为革命烈士问题的通知》(民〔1983〕优46号)、《民政部关于国民党军队抗日致残官兵可否按残废军人给予抚恤优待问题的批复》为国民党抗战老兵正名,但媒体几乎不报道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直到2005年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提及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功绩才改变了这种状况。媒体关于国民党抗战老兵的报道开始逐年增多,从2005年的2篇到2015年增加至12篇,其增幅达500%。作为党的喉舌,《人民日报》对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功绩的肯定,表现出共产党人尊重历史、崇尚民主,从宣扬国共合作的历史里表达两岸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望。

(二)多元化语境

笔者对现有的“抗战老兵”的报道进行地域分析,提取国籍、省级、直辖市三个地名,若出现地级市、县等则规划为省。例如,南京属于江苏省,则江苏省增多一例。此外,当报道、评论面对全国各地的抗战老兵,则划分为全国。根据以上算法,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抗战报道以北方为重心。2013年以前,对于抗战老兵的报道较少,且多集中于北京、江苏等北方城市,较少出现南方城市(见图3)。2013年开始,《人民日报》对抗战老兵的报道地域从北方不断向全国各地扩散,报道范围遍布大江南北。2015年,报道范围扩散至28个省市,几乎遍及中国的每一个省市(见图4)。

(三)全球化语境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世界成了地球村,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密切。2015年,中国在纪念抗战之际邀请国际政要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庆典。作为中央重要的单位机关报,《人民日报》也顺应潮流,报道国际抗战老兵,先后对俄罗斯、巴西、波兰、美国、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抗战老兵进行了相关报道。可以说,抗战老兵报道的国际化趋势明显(见图5)。《人民日报》对全国抗战老兵的报道成功引发了全国人民纪念抗战的热情,各地报纸也纷纷报道抗战老兵的事迹,在民间掀成了一股强烈的抗战热潮。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国际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除了纪念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与外国友人的深厚友谊,同时也向世界宣告中国不忘历史,中国人热爱和平,表现出中国民主自由的意识形态。

四、结语

本文以《人民日报》近十年来对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为例,了解到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上皆表明新闻报道语言固有的建构性能,有利于建构对己方有利的社会现实,从而揭示了掌握话语权的特定集团是如何通过新闻话语,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如福柯所言:“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

摘要:本文以文本视角与语境视角对《人民日报》2005年以来对抗战老兵的相关报道进行话语分析。通过分析词汇、修辞、报道数量等维度,探索《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话语转型及其报道观念的变化,以期对相关类型的新闻报道起到现实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人民日报》,抗战老兵,话语分析

参考文献

[1]托伊恩·梵迪克(荷).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7,96,85.

3.卢沟桥抗战英雄谱 篇三

在卢沟桥抗战过程中,出现了大批精忠报国的英雄,他们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真是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抗日英雄事迹讲不完。在纪念卢沟桥事变70周年的今天,我们缅怀在卢沟桥抗战中牺牲的英烈,将激励我们更加珍惜世界和平,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当中。

同仇敌忾 英勇战斗

卢沟桥的战斗打响后,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指示二一九团守军:“保卫领土是军人的天职,对外战争是我军人的荣誉,务即晓喻全国官兵,牺牲奋斗坚守阵地,即以宛平城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而让人。”第二十九军军部随即向部队发出命令:“卢沟桥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第二十九军将士闻令后个个精神抖擞、同仇敌忾,抱定决心与日军决一死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英勇杀敌的壮丽诗篇。面对人数众多、武器精良的日军毫不畏惧,他们端起机关枪和步枪一齐向敌人扫射;当敌人冲上阵地时,战士们挥起大刀展开肉搏,一时间杀声震天,黑沉沉的夜色中,到处是刀枪碰撞出的火星在闪烁。身负重伤的排长易仲明与敌人拼作一团,不幸被日军的刺刀挑中,倒地牺牲。最后两个排的战士也全部为国捐躯。

守卫宛平城的兵力只有一个连,但战士们怀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面对几百名日军的数十次进攻,他们顽强抵抗、英勇作战。日军对中国守军顽强的战斗精神惊叹不已,说:“宛平虽小,守军太猛,数攻不下!”

7月8日深夜,中国军队为了夺回阵地,组织夜间袭击,指挥员带领突击队利用绳梯爬出城墙,沿永定河两岸向敌阵摸去。突击队员乘敌人不备,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拔刀向敌人砍去,惊慌失措的日军还没有弄清是怎么一回事,就命归西天了。

大刀队员 怒斩敌寇

在卢沟桥抗战中,大刀队员大展雄风,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素有盛名。战士所持的“无极刀”经过精心设计,它的长短与宝剑相仿,长约1米,刀面不像传统的砍刀那么宽,而是比剑柄略宽;传统的刀是一面开刃,无极刀却是两面开刃,接近刀把的地方才是一面开刃。为了方便士兵使用时容易用力,无极刀的刀把长8寸至1尺,可以两只手同时握刀,砍向对方。无极刀的刀法特殊,出刀时刀身下垂,刀口朝向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对手脖子,因为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方来不及回防就中刀了。大刀虽是杀敌的利器,但与敌人近战时要发挥它的威力,还要靠大无畏的勇气。

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早在1933年6月喜峰口战役中就发挥了打击日寇的作用,到卢沟桥抗战中又大显身手。在7月8日晚的夜战中,一名19岁的士兵陈永德一个人就砍死日本侵略军13人、生擒1人,被生擒的日本兵魂飞魄散,连忙跪地求饶。据1937年7月13日《世界日报》报道:“日军二百余名被大刀队迎头痛击,被斩首者即占三分之一。”

振中营长 血战疆场

卢沟桥抗战中,指挥员都身先士卒、有勇有谋,第二十九军一一○旅二一九团三营营长金振中便是其中之一。他早在1933年的喜峰口战役中就因作战有功受过奖;1936年在抗击敌寇的战斗中他率全营官兵打先锋,冲入敌人阵地又立了战功。卢沟桥抗战爆发时,金振中率兵驻守宛平城,7月8日清晨日军公然攻城,他抱定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奋起抗击日军进攻。这时,日军迫击炮将东西城楼炸毁大半,大队日军借青纱帐掩护向城门冲击,另一支日军正偷袭回龙庙,进攻卢沟桥铁路桥。见此情形,金振中登高而望,已有计谋,派出传令兵偷出西门,速到卢沟桥铁路桥,令守桥官兵依计而行。布置完毕,大队日军已到东门外,金营长命令士兵开火,自己一枪打倒了敌阵中一个带刀的指挥官。7月8日下午铁路桥失守后,金振中组织突击队对铁路桥进行夜袭。

11日凌晨,金营长率兵发起进攻,铁路桥收复,几乎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在打扫战场时,一个隐匿的日兵向金振中投出一个手榴弹,炸断了他的右腿,紧接着另一发子弹又射中他的耳朵。这时,他遍身是血,但仍不下火线,率领士兵向前冲击。后来他被救护队强行救出,随即转到医院医治,在医院截去右腿。中国共产党曾派代表到医院慰问他,并赠送“抗日先锋”银盾一枚。1985年3月金振中去世,当年8月,其子根据他的遗愿,将骨灰埋葬在卢沟桥畔,河水长流,永伴英魂。

南宛激战 两将殉国

南宛位于北平南郊10公里处,是北平南面的咽喉要道。1937年7月28日晨,日军向北平市郊发动总攻,日军步兵在坦克和炮兵的掩护下,对南宛展开攻击,守军沉着应战,顽强抵抗,有些阵地失而复得。但由于日军飞机与大炮轮番轰炸,守军无法展开,加之通讯设施被炸毁,指挥失灵,官兵苦战。由晨至午,战斗激烈,双方都伤亡惨重。下午,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教导团团长佟麟阁和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率部2000多人,迎着敌密集炮火誓死坚守,后来奉命率部转移,中途被包围,但继续与敌回旋。

佟麟阁在指挥右翼部队向日军突击时,被敌机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他退下急治,他却不肯后退一步,依然奋勇向前,大义凛然地喊道:“情况紧急,抗敌事大,个人安危事小……”不久敌机又来疯狂轰炸,佟军长头部受重伤,不幸以身殉国,时年45岁。同日,在佟军长牺牲前,赵登禹在率部经过大红门时,被日军机枪射中,随即倒在农田中。当他被抬上担架,准备送往后方医院时,赵忙阻止道:“我不会好了,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只是老母年高受不了惊慌,请派人替我安排一下,此外我也没有什么事了!”说罢,壮烈牺牲,时年39岁。

佟、赵两将军此前曾参加过长城抗战,屡建战功,两位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最早殉国的高级将领。国民政府于1937年7月31日发布褒恤令,追谥佟、赵两将军为陆军上将,生平事迹宣付史馆,以彰忠烈。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赵登禹为烈士,197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追认佟麟阁为烈士。

文艺作品 表彰英雄

在中国这个泱泱文明大国的历史上,每当国难当头之际,文坛往往活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也是如此,这时产生了一批歌颂抗日英雄、激励抗战意志的文艺作品。

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宛平县长的王冷斋在与敌人谈判之暇、戎事倥偬之间,用笔蘸着血与火记录了当时发生的种种事件,写成《卢沟桥抗战纪事诗五十首》。纪事诗全景似地展现了全面抗击日寇的第一战,写出了中国人民“血肉长城筑更强”的英勇气概;面对武器精良、凶残成性的侵略军,大刀队员发挥了近战、夜战的战术,狠狠痛击敌人:“暗影沉沉夜战酣,大刀队里出奇勇。霜锋闪处寒倭胆,牧马胡儿不敢南。”

除王冷斋之外,还有很多诗人写下记录卢沟桥抗战的诗篇,下面再选录几首。

好事近·卢沟桥

叶恭绰

锁钥控京西,漫道关山难越,多少挡关战士,洒桥边战血。

风云转变不寻常,冷眼秦时月,奋起东方狮子,蹴踏幽燕雪。

七七事变

欧阳文

七七炮声响连天,卢沟桥头起狼烟。日寇大举侵华夏,兽蹄纷至践幽燕。消息传至军营里,全军愤慨怒冲天。官兵关注天下事,壮士决心发誓言。划破手指写血书,挥动毫笔把名签。赤胆忠心英雄汉,誓雪国耻挽危艰。请缨杀敌候令下,枕戈待旦上前线。

卢沟桥衅起

杜 衡

急鼓逢逢羽檄飞,卢沟桥下翻蛟螭。雄兵我欲轼蛙怒,勇士谁当呼虎痴?马蹴玄冰朝献馘,烽连紫塞夜分旗。关河百战终摧虏,指日扶桑会六师。

悲吊卢沟桥抗战死义诸烈

杨沧白

杀敌大刀头,男儿死即休。

凛然千古事,蠢尔百年仇。

白骨天阴湿,青燐野火流。

卢沟桥上月,凄照已如秋。

遥吊佟麟阁赵登禹两上将

马叙伦

援绝将军死战场,旁人漫道姓名香。

黄泉正是伤心地,不尽云台作国殇。

北门符钥遣谁分,第一关中敌骑纷。

二十九军无负国,一朝战死两将军。

除诗歌之外,反映卢沟桥抗战的文艺作品还有歌曲和剧作。年仅23岁的作曲家麦新在1937年7月写作了《大刀进行曲》(特加副标题:《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歌词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他们消灭,把他们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这首歌曲传唱至今(个别歌词有改动)。与《大刀进行曲》同时诞生的有《卢沟桥歌》,其歌词有三段:

卢沟桥!卢沟桥!

男儿坟墓在此桥!

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

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

卢沟桥!卢沟桥!

国家存亡在此桥!

卢沟桥!卢沟桥!

男儿坟墓在此桥!

委屈忍痛和平保,无可避免上刺刀!

自卫应战理气壮,挺剑而起是今朝!

卢沟桥!卢沟桥!

为国争光在此桥!

卢沟桥!卢沟桥!

男儿坟墓在此桥!

豺狼入室露牙爪,南北隳突真逍遥!

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胜利是吾曹!

卢沟桥!卢沟桥!

立功报国在此桥!

1937年7月15日成立于上海的中国剧作家协会集体创作了3幕话剧《保卫卢沟桥》,由崔嵬等17人联合编剧、夏衍等3人整理、洗星海等3人作曲,7月17日公开演出,参加演出的有名演员100多人。演出时演员与观众的情感融为一体,不断高呼“抗日救亡,团结御侮,保卫祖国!”等口号。剧作方面还有田汉编剧、洪深导演的四幕话剧《卢沟桥》,此剧在南京举行劳军活动时上演,激发了军民的抗战意志。

关于反映卢沟桥抗战的文艺作品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评述,仅以下列诗句结束此文

已熄烽烟七十年,卢沟晓月尚依然。

4.抗战英雄的故事 篇四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异常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仅在国内影响很大,并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5.抗战英雄优秀作文 篇五

一来到门口就能看到“国殇墓园”白底蓝字四个大字悬挂于墓园正门上方,显得凝重悲壮。墓园的修建全是由人民自发捐赠建成的,整个墓园占地80多亩,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目前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将士纪念陵园。

进入大门,在大门的旁侧,竟有一座低矮的小圆墓,上面写着“倭冢”,原来这竟是几个日本军官的墓,这几个日本人啊可坏了,还参加过南京大屠杀,虽然当时这几个人已经投降,按说是不能杀的,可当地人民实在憋不住内心的怒气,一拥而上将这三个日本军官以跪姿活埋,面对陵园,后来日本国出高价想讨回这三个日本军官的遗骨,可腾冲人说:“我们宁愿穷一百年,一千年,也不会做出这种对不起英烈的事!”

往墓园的后山走,有一个山坡,周围松柏挺立,有山有水,3646块小碑自上而下,呈辐射状纵队排列,每一块石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军衔等,排列的顺序和当时抗战站队的顺序一模一样……这里还埋葬着一些被称为童子兵的小孩子,最小的仅仅只有8、9岁,他们杠着土枪土炮就往敌军的堡垒冲刺,可是他们的土枪土炮连在敌人堡垒上留个小坑都不行!敌人的炮火又非常猛烈,所有上战场的童子兵们是有去无回!看到这里,我已经热泪盈眶,非常庆幸自已生活在和平年代,同时非常感动。

我庄严的在“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前行了队礼,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希望永远和平,不要战争!

6.抗战革命英雄人物主要事迹 篇六

王若飞,原名王运生,号继仁,1810月生于贵州省安顺县(现安顺市西秀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开始饱含热情地追求革命真理。19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学习,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赴法勤工俭学,期间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在巴黎建立起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1923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有关问题。

1925年王若飞回到国内,开始了他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火热而动荡的战斗生涯。曾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负责筹建中共豫陕区委,后任中共豫陕区党委书记。在河南工作期间,他领导中共豫陕区委创办军事学校,筹备并成立河南省总工会,成立河南省学生联合会,对河南党组织的建设和工农运动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26年王若飞到达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完成中共中央大量的日常工作,积极发表文章,揭露帝国主义破坏国民革命的罪行。他还参加上海工人第3次武装起义的组织和指挥工作。随后到武汉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1928年6月赴莫斯科参加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并在列宁学院学习。

1931年王若飞回国,领导开辟陕甘宁绥一带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由于叛徒出卖,不幸在包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当敌人要闯进他住室的紧急关头,他机警地烧掉了党的秘密文件,并将秘密名单飞快地塞进嘴里。在得知敌人掌握了自己的身份和来历后,毅然公开地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在狱中,王若飞始终严守党的秘密,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他不仅寻找机会对狱友们进行革命教育,还坚持学习和写作,写下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著作,如《中国农民战争》《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并通过给亲人写信,抒发了一个革命者坚强的信念和崇高的胸怀,激励无数革命者奋进。他在狱中为鼓励同志而作的短文《生活在微笑》,结语有两句话:“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就是他本人的生活写照,在近6年多的铁窗生涯中,他始终威武不屈,从容镇定,团结难友,坚持斗争,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37年8月,在党组织的营救下,王若飞出狱回到延安。先后担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宣传部长、八路军延安总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认真投入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许多政治、军事文章,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并参与了许多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对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_的得力助手。为此,_曾多次夸赞他说:“若飞是我们的理论家。”王若飞参与起草的著名的《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以及发表的《迎接伟大的抗战周年纪念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七周年纪念》的文章等,对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全民支持民族抗战、争取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党的正确路线的提出和推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_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王若飞陪同_、周恩来飞抵重庆。从9月4日到10月10日,国共两党谈判代表举行了10次正式谈判,周恩来是中共代表团的首要发言人,王若飞配合周恩来作了多次发言。与此同时,还多次陪同_、周恩来同重庆各界接触,宣传中共主张,探讨国内和平对策。10月10日《政府和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签字后,王若飞协助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商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问题和双方军队停止前进、恢复交通问题以及国民大会问题、解放区问题等。1946年1月,他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出席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团结民主人士,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3月_决议后,他多次在政治协商会议小组会上和与国民党代表谈判中,抨击国民党背信弃义行为。

4月8日,王若飞携带着中共代表团就宪法、国民政府组成等问题同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与秦邦宪、叶挺等13人乘飞机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临回延安前,他向周恩来同志道别说:“一切为人民打算”。因气候恶劣,飞机在山西兴县东南之黑茶山失事坠毁,同机13人全部遇难,王若飞时年50岁。周恩来在《四八烈士,永垂不朽》这篇悼念文章中写道:“若飞!你最后一夕话,是为中国人民及其代表所受到统治者的压迫鸣不平的。我记住,我永远记住。”

7.《春江英雄》小人物抗战悲喜传奇 篇七

导演:徐纪周

编剧:徐纪周

主演:李晨、沙溢、马苏、李倩

类型:抗战

集数:42

播出时间:8月5日

播出频道:江苏卫视

《春江英雄》原名叫《秀才遇到兵》,播出前夕更名,而后者更加点题:剧中的两大男主人公是典型的“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该剧是华录百纳与徐纪周第二次合作的抗战剧,合作的第一部是当年名噪一时的另类抗战剧《永不磨灭的番号》,该剧开创了中国喜剧风格抗日传奇剧的先河。因为这部剧的标杆性意义,徐纪周近几年都几乎没再碰历史抗战剧,大概是不想重复自己,在没有遇到能超越它的机会之前绝不轻易再拍。中间徐纪周执导了家庭生活题材剧《团圆饭》、现代军旅题材剧《战雷》、都市剧《我的宝贝》等,在IP当道的当下,徐纪周坚持原创,他参与或者亲自创作剧本,一直以出新出奇为准则,这也是他每一部作品都不会有明显“徐纪周印记”的原因。他的作品每一部都有新鲜的感受之外,扎实的创作和精益求精的品质为外界津津乐道。这次的《春江英雄》也不例外。

《春江英雄》的主要视角在四个主人公身上。四个主要人物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性格标签。富家书生龙千言、村炮大兵马三炮、戏班花旦萬山红、青龙帮帮主高亚男。两对欢喜冤家在东北抗联时期浴血奋战、抵御日寇、保卫家乡的故事, 剧中饰演才子龙千言的李晨在被通知来这部戏后,半小时就出现在了导演面前。龙千言是个秀才,一开始是一个只有理解没有能力、只有抱负没有功夫的人。然而,随着日寇铁蹄疯狂的践踏,再加上父亲龙老爷遇害,龙千言被逼无奈加入了抗日队伍当中。龙千言本是满腹经纶,学贯中西的读书郎,不仅智商超高,颜值爆表,更是赌技超群,听音摇骰,盲眼摸牌,样样精通,却万万没想到遭遇了机灵鬼马三炮。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佃户,连蒙带唬,撒泼耍赖,直接把龙大少爷整“蒙圈”了,稀里糊涂就败下阵来,只有用委屈的小眼神瞪沙溢的份儿,秒变可怜受气包。 对龙千言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敌人的监视、亲人的反目中泰然自若,这真要好好动一番脑筋。而龙千言这样一个智慧型人物的设定,也给剧本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剧集在逻辑上必须要严丝合缝,每一步都经得起推敲,否则播出来全是bug,就要贻笑大方了。”徐纪周说。

与龙千言不同,马三炮(沙溢饰)只是一个普通农民,并没有过人的天赋,但却有着想要青史留名的大志向,从小就崇拜抗日义勇军“春江好”。很多的笑料集中体现在这个人物身上,他的作用很大一部分是调节全剧的喜剧节奏。希望能够成就沙溢塑造出白展堂之后的又一个喜剧经典角色。如果说李晨是“收”着演,那沙溢则更多体现的是“放”的一面。从幽默的东北口音,到大幅度的肢体动作,沙溢赋予了马三炮这个人物鲜活的生命,他本人也大呼演得过瘾。“虽然他看上去玩世不恭,但是遇到抗日的事情可一点不含糊,为了保家卫国甚至连命都可以不要。”徐纪周解读道。

剧中四位主人公的感情走向也成了观众的焦点, 剧中《春江英雄》的情感线索是围绕马苏饰演戏班花旦万山红展开的。马苏在戏中扮演百变名伶万山红,她时而是风情万种的美娇娘,时而又化身英姿飒爽的刀马旦,一颦一笑尽是风情。一方面,马三炮一直钟情于她,但可惜“郎有情妾无意”;另一方面,万山红痴恋龙千言,李晨和马苏曾先后在《北京青年》和《天使的城》中扮演过情侣。有趣的是,似乎每次都是马苏主动苦追,这次在《春江英雄》中马苏还是没能逆袭。而另一方面,龙千言却与李倩饰演的青龙帮帮主高亚男暗生情愫。另外该剧无论造型还是台词,都充满幽默诙谐的调性,鲜明地传递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沙溢:演喜剧需要沉淀

Q:你在演的过程当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A:特别开心。每天整个人都特别亢奋,马三炮就是满场飞,到处都是扯着脖子喊。你大概离现场一里以外,就能听见马三炮在说台词。这个人物就是是要求你每天必须这样,必须调整好自己百分之百的状态,像打鸡血一样。

Q:你能谈一下马三炮这个人物的有趣之处吗?

A:马三炮是农村的佃户,那个年代里没上过私塾也不认字,就是完全的草根。唯一能够支撑他的信念,就是算命先生,他小的时候算命先生给他算命,说他是赵子龙转世,将来会出将入相,会是一个名族英雄。这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马三炮就信了。所以支撑他抗日的,完全是算命先生的一席话。他觉得自己将是真正的英雄。所以他不服龙千言,他觉得春江只要有一个英雄,那人就是我。他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他听过的评书和戏文,他所有带兵打仗的作战经验也都来自于这里。什么撒豆成兵、草船借箭、三十六计他都会。

Q:都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剧里最后这理说清了吗?

A:应该还没说清楚。因为马三炮和龙千言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从秀才的角度说,他可能遇到兵了,这理说不清。但你从兵的角度上看这个问题,他遇到秀才了,他也觉得说不清楚,觉得“我的这个想法你还理解不了”。

Q:你之前拍过《武林外传》,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演的是比较正的剧。这次又回归到喜感角色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验?

A:满血复活,重新杀回来了。《武林外传》后的十年没演喜剧,对我来讲其实是一个特别大的沉淀。这十年我也一直在拍戏。有的时候就是不演喜剧了,但演了很多的正剧,包括苦情的角色。在表演上是一个沉淀,然后你会对自己塑造的人物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因为喜剧往往在我们表面上的理解,可能只是贫,或者逗,写一些幽默的台词和语言,你把它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但我认为喜剧更深层次的是你要挖掘人物的内心,你是由这个人引发的他特定的喜剧。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喜剧更经典的东西。它会广为流传和被大家喜爱的。

Q:那后面最希望尝试什么样的角色?

8.抗战英雄读后感1000字 篇八

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抗日英雄传》读后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但又让心情久久不能平津。

文章中,赵一曼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在一次战斗中,她不幸被捕。凶恶的敌人想从赵一曼口中得知抗联所在地,但赵一曼镇定自若,宁死不屈。敌人想尽各种方法,赵一曼一次又一次忍受敌人的酷刑的摧残。在1936年8月2日,抗日英雄赵一曼,就这样永远离开我们了,她牺牲时,年仅三十一岁。

赵一曼这个名字已深深烙在我的心中。她为了名族的解放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充分体现了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她的一句话使我久久不能忘却,她说:“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失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这种浩然正气永远震撼和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巍峨、险峻是山的个性;澎湃、激荡是水的个性;坚强、无畏是中国人的个性!中国人特有的情怀,也是所有中国人一生不变的情怀!祖国的山河无限壮丽,爱国豪情在我们的心中如彩虹般绚丽。

文章中还写了,英国不断向我国偷运鸦片,从每年4000多箱增加到4万多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和人民健康。1838年年底,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去广东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洲后,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一面限令外同烟商交出鸦片不然就处死刑。他还在虎门进行了有名的“虎门销烟”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就在这大快人心的时候,腐败无能的道光皇帝竟然听信了奸臣的馋言,就把林则徐撤职。流放到新疆。

我十分崇拜林则徐,但对他的遭遇,我深感不平,又为中国有这么一个腐败无能昏庸无道的皇帝而感到气愤。这样下去,中国迟早会被道光皇帝给毁了。

林则徐那高昂的爱国热情,还有他那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和帝国主义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祖国有这么一个爱国志士真幸运,林则徐,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设会的深渊......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力不断加强,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裕。

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9.给前线抗战英雄的一封信 篇九

战“疫”场上,有看不见的狼烟烽火,有未翻过的沙丘泥壑,有道不尽的低语诉说;战疫场后,有抑不住的纷纷扬扬,有叹不完的时事风云,有扶不住的人心叵测。当此危难之时,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坚持与耐心,更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危机前的凝聚与衡量。雄关漫道真 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战疫情,要的,当是众志成城!

忆往昔,宋明时期沿海倭寇猖獗,戚继光率众将勇敢抗倭;面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洋务派派出军队英勇奋战。看今朝,不论是资产阶级辛亥革命,还是中国共产党联国民党抵御侵略;不论是进行根据地建设抵御经济封锁,还是开展一五计划保卫政权,都彰显了我们在面对危难之下的团结与强大毅力。有这般凝聚力的我们,又怎会在这小小疫情下分散挫败呢?

然而,现实总是充满复杂与曲折,人们前行的路上总是少不了烟波浩渺,遥遥无期。犹如古时奸佞乱政,小人误国,再如现今面对疫情时的谣言纷纭,指责敌视。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好像不仅是空间上的阻隔,更是心域间的隔离。当此之时,团结与凝聚力更显得尤为重要。

泪水总是无声的,抽泣总是无力的。当看到新闻上病发案例持续增加,当看到部分国人敲下冰冷的键盘进行嘈杂的指责与愤怒,我的泪是冷的,直流内心…当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度请缨直达疫情一线,当韩红召集各路明星为疫情捐款,当普通工人无偿捐献口罩不留姓名,我的抽泣是无声的,在温暖的笼罩下断了线。在危难面前,原来,心中有丘壑的人仍在顽强驻守,从未后退。

鲁迅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有钱学森,华罗庚等埋头苦干的科学家;新时代发展时期,有南仁东,屠呦呦等拼命硬干的人。那么在新疫情下,又怎会少为民请命的人呢?有大才者,如钟南山,在疫情主战场上力挽狂澜;有胸怀者,如医护人员,二十四小时轮班换岗,竭尽全力。那么对于我们众人,又何尝不能尽自己绵薄之力,在疫情面前勇敢捍卫与支持呢?我想,不过是接纳与团结,在一份份善意的围绕下,又哪有那么难?

中华泱泱万古长空,凝聚便是那大鹏抟扶摇而上的坚实臂膀;绿水青山之绝美画卷,凝聚便是那华丽的一抹朱红;绵延不绝的历史长轴上,凝聚便是那烟波缥缈处的一记明翠柳。战“疫”的终点站,理应是温柔了岁月的碧海长空。

10.抗战主题演讲稿 篇十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演讲开始,我要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们知道红领巾为什么如此鲜艳? 祖国的山河为什么美丽如画?今天的生活为什么会这么幸福?我们作为幸福的一代人,一生下来就享受祖国革命果实与平和生活的一代人,那些水深火热的日子,我们是否会去了解?那些为了现在安定生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我们是否还记得? 下面我要和大家讲个故事,我身边亲爱的人的故事。他就是我的外公,一个出生在战争贫苦年代无处为安的孩子。他一出生,没有街坊邻居的登门拜贺,没有家人朝夕相处的陪伴,有的只是荒芜的村庄和一贫如洗的家庭。他出生在1915年,当时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成立了北洋政府。列强的剥削加上军阀的统治,中国经济比以前更加乱了,民不聊生。到了外公青年时代,日本人大举进攻中国,“七七事件”后,国人的领地与尊严遭到了践踏,全民族人民义愤填膺,举国皆兵。我的外公,二十出头的他用了充满青春热血的方式向祖国表达了拳拳爱国之心,当征募军人的队伍来到外公的小村子,他二话不说就报名参加。从此,他的命运被改写了——那种中国式传统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暂时宣告结束,等待他的是超出想象的残酷的战争。

当时正值国共第二次合作,外公被编排在国民党军队,直面敌军第一战场。大字不识一个的他在荷枪实弹的战场挥洒着自己的那份热爱,在子弹编织的天网下书写出了新一代中国人的英魂。八年抗战终于结束了,国共内战开始了,九死一生的外公编排进共产部队党,接着参加国内重要的解放战争,直至战争结束。二十出头离开家乡,不惑之年退伍回家,外公的心情格外沉重。他是幸运的,因为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离开家乡的军人再也没有机会回家了,再也不能看一眼自己年迈的父亲母亲。

如果说中国的近当代史是一部充满热血和灾难的屈辱史,外公就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他看惯了战场残酷的厮杀,目睹了无数个被撕裂、被毁灭的美好,回家后一直专心务农。也许在某个闲暇的午后,沐浴着暖洋洋的阳光,外公会和我们这些小辈说起他年轻时的经历,用老树皮一样的手从怀里掏出当年纪

念战争胜利的勋章。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风采不减,但闪烁的不仅仅是耀眼的勋章,还有外公亮晶晶的泪花。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土地、财富、还有人类柔软的内心。我们现在的和平,建立在老一辈累累白骨之上,我们的国泰,是老一辈用自己的灵魂给后代搭建的保护伞,我们的民安,是他们终身的遗憾也是对我们最大的期盼。作为新中国的未来与希望,我们承载着先辈们的殷殷期望,一定要铭记历史,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和平,更要为中国未来的建设扛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11.《寻访抗战老兵》演讲稿 篇十一

顾园园

2015年9月3日,首都北京,胜利日大阅兵。由300名抗战老兵组成的第一方阵缓缓经过天安门。嘹亮的军歌,花白的头发,道道深刻的皱纹,抬手!敬礼!他们给人留下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关于那段烽火岁月的民族记忆。

这样的老兵,在过去的4个多月里我采访了70位。我的家乡宿迁是全国十九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这片土地上曾走出去许许多多英雄儿女。70年过去了,他们大多已经不在,为了追寻英雄的足迹、重走英雄路,我们在今年5月策划了“不能忘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走访70位健在的宿迁抗战老兵。

采访过程中,我脑中的那根弦始终绷得紧紧的,因为老兵们大多已经90多岁,身体都不太好,他们的人数每天都在变,每天都在减少。5月6日我采访到1位96岁的抗战老兵,见面时,他躺在床上,耳朵完全聋了,我用了最大的音量搭上手舞足蹈的比划与他沟通了一个多小时,结果一无所获,老人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天,我对自己说,算了吧,过几天我再来看他,也许过几天他的状况会好些。结果,四天后老人家属打来电话说老人走了,我匆匆赶过去只来得及在他的葬礼上看一眼他的遗像。那天我心里充满悔恨,因为那一刻我才明白,这些老人已经等了70年了,每一天他们都在辛苦地与生命抗争。他们等不起!我真的怕来不及……

通过走访,我才知道,就在宿迁这座小城还生活着1000余名抗战老兵,他们都享受民政上给予的抗战老兵待遇,但他们很少提过去,更多的只是对如今平静生活的珍惜,和对信仰的不放弃。

老兵张道干,打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争结束后他带着一身伤回到家乡,妻子已经去世,没有子女,他就一人守着过去的家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字不识几个,年届九旬的老兵,念念不忘的却是找回自己丢失了70年的党员身份。原来,在抗日战争期间,张道干所在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他的党员关系因此丢失了。采访中,我问老人:“党员身份就那么重要吗?”张道干没有停顿,甚至是有些着急地说:“没了党员身份就意味着我失去组织了,没有向导了,所以我一定要找回我的党员身份!”。带着这份信念,张道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次次地外出寻找当初的证明人,期间他被骗过,在外地迷路过,但他始终不放弃。最终,因为我们的报道他被关注了,上了央视《等着我》节目,找到了当年的入党证明人之一杨美田。在现场,张道干从贴身的口袋里摸出3块珍藏了70年的银元交给杨美田,那一刻,老人流着泪说:“终于,有地方收我的党费了!”。老兵郭孝云,原籍安徽,十几岁背井离乡,仗打完了,他带着军功章回家,父母却都已不在了。“我离开家那一天,父母颤颤巍巍地挥着手,叮嘱我早点回来。我不敢回头看,后来却再也没能见到他们。我多后悔没多看一眼。”采访时老人说起这段过去像个孩子一般嚎啕大哭。他的子女说父亲落户宿迁以后再没回过故乡,只是每年过年时会朝着家的方向磕头。

人生有多少“对不起”,在时间面前变成了“来不及”。郭孝云如此,那许许多多因抗战他们与家人一别成了诀别的老兵们亦如此。

然而,老兵不脆弱!老兵是什么?老兵是守卫我中华民族那一堵坚不可摧的长城!

老兵曹瑞宝在战争中失去右手、右眼,返乡后他自力更生凭着残躯养活一家人,如今依然乐观地生活着。面对记者的镜头,他铿锵有力地说:“要是小鬼子还敢来,我还能上阵杀敌!”。

老兵严翠爱,在20岁时被炮弹炸掉了下巴,此后的70年,他只能吃流食,喝水必须仰着头喝……然而,他至今不悔当初上了战场

不渲染,不夸张,采访中,我们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记录老兵的肖像。他们就坐在那里,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带着时光的仆仆风尘,本身已经足够有力量。

我们的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社会团体给老兵们送去慰问金、慰问品;还有学校邀请老兵们去给孩子们讲抗战故事;张道干、郭孝云上了央视的节目;我们的版面还获得了全国大奖。

9月3日,我们举办了“致敬老兵”摄影展。摄影展当天,我们邀请了部分抗战老兵来参观,参观结束后,老兵陈建安感慨地说:“我们不会忘记战争,更不会忘记大家对我们的认同和关注。”这也是我们采访了这么多老兵深切感知的一句话。

12.抗战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篇十二

抗战时期王二小的家乡在八路军的根据地。敌人经常来“扫荡”,有一天在王二小放牛的时候,发现了日本鬼子,王二小眼珠子一转,就想了一个好办法,于是就把消息藏在牛的身上,让牛回去通知八路军一边做好战斗准备。

过了一会儿鬼子发现了王二小,于是就威胁王二小带他们到八路军的根据地去,王二小假装在前面带路,岂料小鬼子没想到王二小已经把消息通知了八路军,就这样王二小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里面,在受到八路军的猛烈攻击下小鬼子才意识到被骗了,一怒之下就将王二小摔死在石头上。八路军从四面冲了下来子弹射穿了敌人的胸口,只见鬼子们各个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逃窜。就这样在王二小的勇敢机智下化解了一次被敌人扫荡的危机,但不幸的是王二小却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了。

从此以后,这个故事就传遍了每个村庄,乡亲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不禁含着眼泪唱起了王二小放牛朗的歌。

上一篇:作文示例:我的心因思考而高贵下一篇:成绩报告册班主任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