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电行业分析

2024-06-27

我国家电行业分析(10篇)

1.我国家电行业分析 篇一

中国家电行业外贸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加入WTO,家电产品关税税率不断下调,这为我国家电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家电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优势逐步得到加强。目前我国很多家电产品已获得了世界第一制造的称号,例如我国空调生产占世界的32%,洗衣机占23%,冰箱占19%。近几年来,家电业快速的建立起了规模优势,再加上我国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家电企业以低价为买点迅速地在全球市场上建立起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战略优势。本文通过对我国家电产品的出口现状、问题、对策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的调查和分析,就在调查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情况针对性的简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对家电业出口提出自己的见解。一 我国家电业对外贸易的现状

近几年来,中国家电出口增速一直处下滑趋势,其中2013年尤为明显。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出口家电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13年1-6月,全国家电行业累计出口额为273.69亿美元,同比增长7.84%,较2012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1.11%。我国家电产品出口市场形成“三强三弱”的市场格局。“三强”指亚洲、北美和欧洲,“三弱”指南美、大洋洲和非洲。我国对亚洲、北美和欧洲出口家电117.9亿美元,占家电出口总额的92.91%,对另外三大洲出口额只有9亿美元,所占份额仅为7.09%。占家电出口总额的92.91%,对另外三大洲出口额所占份额仅为7.09%。

据调查得知;对亚洲和北美市场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空调器、吊扇、落地扇、微波炉、吸尘器和部分小家电商品;对欧洲市场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微波炉、吸尘器、电咖啡壶、分体式空调器、电热烤面包机、多用食品加工机和电熨斗;对非洲、大洋洲和拉美市场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微波炉、吊扇、窗式空调器、多用食品加工机和洗衣机等商品。以上产品约占全部需求的百分之60以上。二 我国家电行业对外贸易的特点

低成本的优势使我国家电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备了价格优势,有资料显示,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普遍比日本、韩国的产品低20%以上,价格的低廉毋庸置疑使得我国家电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能够赢得一部分市场份额。并且早在2004年,中国的家电企业就展开了并购风潮,从而促成了规模更大的家电生产集团。促进了产业规模的集约化。三 出口中遇到的问题

1、面临国外设置的贸易壁垒

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崛起跟制造业的崛起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世界上任一国家的某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不是一帆风顺。当国内家电企业的价格优势在获得一部分国外消费者的青睐时,也大大损害了进口国家电制造业的原有利益,世界各国的竞争对手们将用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即得利益。目前我国家电正在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高度防范的目标,如陆续出现的反倾销案例、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纠纷等。由于我国出口家电技术含量不高、质量档次低,大多数家电企业的出口战略是“粗放型”的。这一层次的产品竞争对手很多,涉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弱势企业发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由此产生的矛盾比较尖锐,很容易遭到别国的反倾销制裁。反倾销对中国家电业对外贸易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严重削弱我国家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减少家电产品的出口市场。我国出口家电的主要竞争优势体现在价格,如果家电产品遭反倾销,将会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实际上提高了出口企业的成本。例如在美国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中,对长虹、TCL、康佳、夏华征收的反倾销税分别是:26.37%、21.25%、9.69%、5.22%。很显然价格优势的削弱,将会使一部分企业不得不退出已进入的国际市场。(2)影响外商对家电企业的投资信心,不利于家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外商投资于中国的家电企业,一方面是朝着中国巨大家电市场而来,一方面是想通过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但近年来,由于其他国家的反倾销指控,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也逐渐失去了海外市场份额。这势必危及外商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影响其对华投资信心。众所周知外商投资能为中国家电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这些正是中国家电企业所缺乏的。反倾销在影响外商投资时也势必会影响中国家电业的发展。

(3)影响中国家电产品的整体形象大国对我国家电产品反倾销时,家电企业失去的可能是庞大的国际市场,可能还在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产品竞争力的增强,但如果象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样一个仅有130万人口,消费水平极低的小国也来反 倾销时,中国家电产品给世人留下的可能只是价低、质劣的印象了。

2、技术结构不合理

中国家电企业出口的技术含量整体不高,大多数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核心部件来自于进口。技术含量、核心技术自有比量过低已成为中国家电出口的一大心病。自主研发过少成就不多,各企业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于是大部分企业向国外进口技术,真正的核心技术由国外企业将会保留其即将贬值才会买出。我国的家电行业大都是由引进技术和生产线发展起来的,自有技术含量低。由于许多技术的引进于同一企业,导致许多产品的差别极小,各种品牌之间的竞争只能依靠消耗自身财力,物力,智力为代价,大打“广告战”,“价格战”,“概念战”来拉开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技术缺失,国内家电行业出口竞争力明显不足。由于家电核心技术长期处于高度垄断的局面,几十年来我国家电企业几沦为国外跨国巨头的代工厂,在知识产权的壁垒高筑和高端人才缺乏等形势下,国内家电行业出口竞争力明显较弱。目前在家电出口市场,外商投资企业对产业控制程度较高,长期依附于外资企业的发展模式导致国内家电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目前国产彩电制造企业所使用的面板基本上是从日韩企业手中整体采购的,成本占据彩电成本70%~80%。而面板产业链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和技术都掌握在日韩等企业手中,夏普、三星、LG、松下等企业仍占据市场强势地位,掌控市场话语权。

(2)近年来国际经济不气导致消费者市场萎靡不振。各大家电生产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纷纷采取了停减产措施,包括三洋、索尼、东芝、夏普、松下在内的众多半导体、液晶面板配套组建生产厂及电子整机企业纷纷停产或减产。国内电视机生产所需的液晶显示板原料多由日本进口,原料供给紧张将使液晶显示板呈现短期性缺货和成本上升,市场也无明显扩大。

(3)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营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三重压力困扰家电制造和出口企业。油价高位运行,原材料价格上涨,致使生产成本不可预期,企业有单不敢接。

3、出口中面临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

我国家电产品的商标、专利以及外观设计屡屡被外国企业抢注,造成我国家电产品出口到国外遇到和自己相同的商标和外观设计,但由于我国家电产品没有在国外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面临着侵权问题。国外企业往往会起诉中国家电出口企业侵害其的商标权和专利权,经过和国外企业的协商谈判以及上诉,外国企业向中国企业收取专利使用费和让中国家电出口企业赎回自己的商标。中国的家电产品出口到国外还要向自己的专利和商标付费,不难看出中国家电产品出口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和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

四 面对当前情况政府和企业的对策

企业要转变经营思路,视角要从国内转向国际甚至全球,树立以国际市场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观念尤其要以消费者的需要为切入点。因此从事家电企业,必须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知己知彼,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切忌以本国文化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来估计和评价国外市场顾客的需求,如海尔为巴基斯坦人民设计得大容量洗衣机。格力空调为巴西设计的带有除湿功能的空调就是一系列很好饿例子,在开发产品的方向、进入市场的策略、选择渠道的标准、促销方式的采用上都应奉行市场导向观念,从市场消费者的观点进行研发、创新。

1、去年,国家质检总局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出入境检验检疫 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公告(2014年第62号联合公告)。公告对未来出口产品做出进一步调整,将取消机电产品和食品接触产品的出口检验检 疫,共涉及222个海关商品编码,商品目录自发布月15日起开始实施。

其中家电产品是此次目录调整的重点。据取消出口检验检疫的海关商品编码 表显示,今后无需出口检验检疫的空调、冰箱、其他冷藏设备的压缩机共9项;各类空调产品4项;冰箱、冰冻箱、冷藏装置等4项;小家电产品则涵盖了制冰机、净水器、微波炉、电饭煲、电烤箱、滴液式咖啡机等共计17项。国家此次放开多类家电产品的检验检疫流程,改善了国内家电行业出口市场萎靡状态。

2、(1)家电企业自身应该改变现在只重数量的出口方式目前很多家电企业只注重出口数量和出口额,而忽视国际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技术革新。企业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改进和产品品质的改进上,这样企业既可以突破相关的贸易壁垒,有可以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从长远看,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在出口上有较大的突破,并获得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

(2)家电出口企业应提前了解出口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家电企业可以在设计产品前就了解国外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以免因不“小心”而掉入知识产权“陷阱”。小天鹅在设计产品时,先提出设计思路,然后请国内外的知识产权专家进行知识产权扫描,以避免涉及别人的专利,小天鹅“水魔方”洗衣机就是用这一思路开发出的,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3)家电企业要联合起来构建自己的专利池中国的家电企业拥有的专利很少,单个企业很难突破国际家电巨头的知识产权壁垒。但是中国家电企业很多,如能把所有的家电企业团结起来,集合各自有限的,哪怕是边缘专利,以建立中国家电业的专利池。我想这个专利池也会对国外家电巨头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增加我国家电企业的谈判筹码,同时有可能与他们进行以专利换专利,这对我国整个家电产业是有益的。五 家电行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

家电产品具有家庭必备的特殊属性,这种商品属性具有市场容量变化相对稳定的特点。所以,未来10年内,全球家电需求稳中有升为我国家电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跨国公司全球性的产业转移也为中国家电业带来了重要的市场延伸机遇。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典等国的家电生产企业会加大在华投资规模,将部分产品转移到中国生产,然后返销国际市场,这部分外资企业将成为拉动我国家电出口的新动力。另外,有些家电产品在这些国家已经停产,只能从中国返销,这也是我国家电产品出口增长的必然因素。最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改变了世界家电品牌市场的部分销售格局,中国家电企业虽然也面临主要市场需求下滑的困难,但相比欧美家电巨头出口市场分布相对广泛,内外销分布较为均衡,业绩年复合增长率基本在两位数左右。

上述因素都为我国家电行业对外贸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应继续鼓励中国的龙头家电企业把握全球白电品牌大转移的时机,并购世界家电品牌,完善全球家电竞争布局,提高中国品牌的世界销售份额。

2.我国家电行业分析 篇二

营销学者Larry Light曾预测:“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唯一拥有市场的途径是先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中国家电业被公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开发度最大、竞争最激烈的行业, 同时也是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管理和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最多的行业之一, 拥有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可是,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 中国家电企业以前因政策保护而获得的优势逐渐丧失, 而跨国企业将在WTO条款保护下充分发挥其渠道拓展及营销管理方面的优势, 并借助雄厚的资金实力在中国家电市场上形成研发、供、产、销体系, 这无疑对中国家电企业是个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家电品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国货品牌的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 外资的大量涌入, 一方面给我国家电企业注入了资金、技术;另一方面也使得洋货品牌逐步占据了国货品牌在某些领域的大块市场份额, 致使一大批响当当的国货品牌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北京生产的“雪花”冰箱就是一个与外资合作失败的典型案例, 不仅没能利用外资壮大自己, 反而丧失了自己的品牌。还有诸如“环宇”电视、“扬子”电器等, 现在都已经“芳踪难觅”。

(二) 品牌空心化。

主要表现在:品牌单纯的符号化, 缺乏个性化的内涵, 没有与产品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品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极其有限。我国家电市场上无边无际的价格战和流行的概念炒作, 反映出了我国家电品牌不扎实的内功, 以及产品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的尴尬境地。

(三) 品牌支撑力不足。

产品和服务是一个品牌发展的有力支撑, 而现阶段, 我国家电品牌的发展明显感到支柱不稳。就产品本身而言, 我国更多的是凭借技术引进来达到与国际水平接近或相同, 除了外观设计的差别, 核心技术几乎没有差异。再说服务, 至今我国的一些家电品牌对服务作用的认识依旧模糊, 致使服务与产品本身脱节, 盲目地许诺消费者免费售后服务的期限, 无形中加重企业的负担。

(四) 品牌多元化陷阱。

一些家电企业为了保持自己在一个行业的领先地位, 开始了盲目地多元化扩张道路, 例如春兰公司空调、彩电、洗衣机、冰箱、摩托车、汽车无所不包;小天鹅在其洗衣机夺得NO.1以后陆续上马了冰箱、洗碗机、热水器等等。如此做法的结果是不但“套”进去大量流动资金, 而且使主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

三、家电品牌战略的实施

(一) 品牌的树立与保护。

树立品牌是用以识别某个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 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别。保护品牌则是为了更好地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分, 不让假冒者以自己的名义获利。对于与外资合作的企业来说, 应充分认识到自有品牌的意义, 不能以品牌去换外资的投入, 否则就等于将市场拱手相让。保护品牌还要防止不法商家恶意抢注我民族品牌的行为。

(二) 品牌的定位

1、“国货”定位策略。

品牌产品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是民族经济的支柱。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品牌竞争与质量竞争。发展民族经济必须重视创立和保护民族经济的品牌。例如, 海尔集团在产品表面打上“海尔中国造”字样;彩电业巨头长虹集团以“振兴民族经济”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2、竞争定位策略。

高度差异化与个性化的信息天然地具有吸引公众眼球的能力, 能以较低的成本提升销量和品牌资产, 创造企业的品牌优势。如在2000年, 国内家电企业大打价格战, 而索尼瞄准的中国高端市场仅靠100万台的销量, 就赚取了10亿多元人民币, 而当年所有国产彩电的销售盈利加起来不过5.4亿元。通过高度差异化的定位能以很低的成本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品牌知名度迅速提高, 销量也随之上升, 并与竞争对手区分的壁垒分明。

3、跟随定位策略。

美国管理学专家莱维特曾著文称:“产品模仿有时像产品创新一样有利”。我国家电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技术模仿性行业。就当前来讲, 技术模仿对于我国家电企业仍具备多方面积极意义, 问题是家电业能否在模仿的同时创造出自己的优势。应该说, 技术优势是高端市场所必须具备的主要优势。从目前的情况看, 就技术而言, 高端市场未能给中国家电品牌留下太多生存空间, 甚至个别已在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国内家电品牌, 如果不做适时调整, 使他们的价位回归到其技术水平可以支撑的适当位置上, 将面临大幅丢失份额的危险。当然, 立足于简单模仿的制造业是没有长久竞争力的, 任何一个想永续经营的中国家电品牌, 都应该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同时, 加大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 品牌载体的选择与优化。

品牌载体包括:产品质量、价格和服务。目前, 我国家电产品不但质量性能可与洋货媲美, 价格也有很大竞争力。此时, 服务的质量就会成为消费者选择同质产品的一个依据。据了解科龙电器每年用于维修的费用达3亿元人民币, 海尔每年用于售后服务过度, 已违背了产业价值的有效性法则, 违背了微利行业的生存基础, 成为企业一个很大的包袱。因此, 当前的家电企业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 要立足本国、本地区和企业自身条件, 为我国消费者提供满意实在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服务, 切不可对售后服务形成攀比。

(四) 品牌生命的延伸

1、品牌延伸的前提。

在一个行业保持领先地位的企业要进行品牌延伸, 走产品多元化道路必须保证企业经营的安全性。根据蓝切斯特市场安全法则, 如果一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1.7%, 则可以视为安全地位。而目前国内家电企业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很少。

2、品牌延伸的原则

(1) 符合核心价值。一个成功的品牌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 一般来说, 若这一核心价值能包容延伸产品且产品属性不相冲突, 就可以大胆地进行品牌延伸。例如, 三星、LG等消费数码巨头纷纷加大了对IT、通讯产品、数字电视等数码消费类产品市场领域的投入。

(2) 产品的关联性。产品的关联性是指延伸产品与原有产品属性具有相关性。在这方面, 我国家电业有过惨痛教训。如被称为中国第一家电品牌的海尔, 就曾涉足过生物制药领域及油漆领域, 最终都是“昙花一现”。

3、品牌延伸的策略

(1) 品牌虚化策略。在品牌的发展过程中, 不能将品牌等于某一具体的产品, 而应将品牌虚化, 让其代表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才能兼容更多的产品。例如, 德国西门子品牌传递给消费者更多的是对德国产品质量的信任。因而, 西门子的产品顺利覆盖了从火车、发电机、医疗设备。照明设备等等的广大领域。

(2) 副品牌策略。为避免品牌延伸时受众认识模糊, 甚至产生一损俱损的“株连反应”, 副品牌策略应运而生。多个副品牌之间既共享一个品牌的影响, 彼此又有所区别。例如海尔集团的雪王子、冰王子、美王子、小王子、小小王子等多个系列的品牌。

摘要:中国家电业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回顾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家电品牌的发展历史, 我国家电品牌建设中存在的国货品牌流失、品牌空心化、品牌支持力不足、品牌多元化陷阱等问题, 提出了品牌定位和品牌延伸等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家电行业,品牌,品牌定位,品牌战略

参考文献

[1] (法) 让·诺尔·卡菲勒.战略性品牌管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0.

[2]庞亚辉, 叶秉喜.家电业噩梦[J].智囊, 2003, 17 (11) :18-23.

[3]屈云波.品牌管理的基本方法与常见问题[J].山东饲料, 2003 (11) :47-49.

[4]郭立新.点击中国家电业“关键词”[J].销售与市场, 2002 (9) :20-21.

3.我国家电行业分析 篇三

关键词:家电行业;渠道;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87-01

一、家电行业分销渠道中零售商权力日益增长的原因

在消费品分销渠道中,家电行业的零售商正在改变先前由制造商统治的局面,反过来统治制造商。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这种权力分配的逆转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一)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零售商的利润越来越薄,其经受的压力必然通过渠道传递给供应商。在一些传统消费市场,如家电市场,零售商大多数在商品总额没多大增长的情况下展开激烈竞争,其竞争方式主要表现为争夺市场份额和价格战,结果是使众多零售商的利润薄如刀片,其经受的巨大压力必然通过渠道传递并施加给家电厂家。

(二)零售商日益关注提高其生产力。竞争迫使他们努力达到经济规模,以投资和合并等方式使商店数量减少,规模增大,其平均固定成本随之提高,出现更高的盈亏平衡点。这种由少数商家控制可产生大销售量的市场,使得那些设法销售商品的供应商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从家电行业来看,国美、苏宁稳坐家电连锁卖场“第一”的交椅,他们的众多门店、网络及跟消费者零距离接触的优势,使得厂家在跟他们合作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三)零售商的采购部门成为利润中心,使供应商越来越难于应付。零售商的采购部门由原来的采购业务转向事业部即成为利润中心,落实和承担了资金管理、服务水准、营业额、零售毛利定价、成本和质量管理中心,使得供应商越来越难于对付。对于苏宁、国美等连锁零售企业,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它们就与上游的家电供应商建立起“直供”模式,即脱离中间商,直接达成供货合作,并延续至今。可以说,苏宁、国美发家的领域就在采购环节上,省掉了中间环节,具备了价格优势。

(四)供应商每年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与零售商货架空间的增长不成比例。供应商每年有成千上万种新产品推出市场,供零售商采购,但是,零售商的货架空间不会像供应商提供新产品那样迅速增长,而零售商的合并更使得购买点的数量减少。这种情况也使得零售商越来越有话语权。

(五)信息技术的采用,有了平衡供应商的资本。信息技术扩散到整个零售业,大零售商可以通过电子终端获取各种商品数据,计算出单种商品的盈利性,跟踪整个购销过程,致力投资采购,以及平衡供应商。

二、家电行业渠道未来发展模式探析

(一)联营公司会不断兴起和壮大。联营公司,是更高层次的产销战略联盟。联营体商业模式的出现可以说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是渠道竞争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所谓联营公司,是指产销双方企业利用各自的优势以各种方式按照法律程序联合经营体制,这些方式包括合资、合作和相互持股等。形成联营公司的产销双方在利益上更趋一致性,更具备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特性,从而合作的基础更牢固。

在家电行业,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厂商矛盾,而厂商矛盾的核心是利益的冲突与均衡,特别是双方的责权利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冲突矛盾。联营公司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种模式的先行者是格力空调。格力的销售公司从成立那天起就饱受争议,也备受关注。但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这种联营体模式将双方的责权利有机的捆绑在了一起,而且有效避免了生产商与经销商的双方风险,从根本上解决了厂商渠道间的冲突。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源上解决厂家和商家的冲突,这种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当然,这种方式要得到有效运用,还有很多操作细节需要解决。

(二)知名品牌厂家联手,成立家电连锁店。对于家电这样的选购品,它的商品特性决定了消费者在购买时会“货比三家”。如果格力开办格力连锁店,海尔开办海尔连锁店,消费者选择的机会减少,会违背选购品的特性,从而造成消费者的流失;而且,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看,每个企业都办专营店、连锁店是不经济的,每个店的品种较少,养不活一个店。于是,知名家电厂商如海尔、格力、科龙、格兰仕等四五家或七八家企业,可以共同投资,迅速在全国开办若干家像国美这样的家电连锁店。如此一来,国美之类的零售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很快会被打破。到那时,厂家和商家就是平等的多头竞争,国美等零售企业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具有话语权,知名家电企业也用不着像今天这样听任于人。众多的新型连锁店产生,工商之间通过多头竞争出现新的均衡。

(三)家电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开办自己的网上销售体系。在家电行业还未进入成熟期时,家电产品还不是很适合网上销售,因为消费者会担心很多诸如质量、价格、售后等问题。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家电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产品品牌、质量、价格、售后体系都相对完善;对消费者来说,购买家电都是非专业购买,在做出是否购买的决策时,质量的好坏还是靠品牌来保证。即使消费者亲自到商场,也不能验证质量的好坏,只能看一看外形。商场只不过是一个展示场所,而且是非常昂贵的展示信息的场所。而外形方面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一样可以传递。而且通过互联网展示,不要店面,不要实物,不要营业员,其展示成本就会大大减低。因此,在现在这样的成熟期,家电产品是可以进入网上销售的。

我国一些知名且有实力的厂家可以办一个销售网站,专门销售自己的产品。网上订购,网下配送,并将所节省的成本全部转让给消费者;将商家收取的各种费用也转让给消费者,使网上购买价大大低于商场购买价,并确保消费者购买后能及时配送,保证购买后能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被吸引到网上购买。为了使这些众多的网上销售的商品在仓储和配送方面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它们的物流可委托给第三方物流统一办理。就连售后服务,也可以委托给独立的售后服务公司统一负责。这样,在家电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就会出现以下模式:众多的名牌制造企业,自己生产,自主品牌,通过自己的销售网站自主销售,由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和独立的售后服务公司提供产品配送和售后服务。

市场千变万化,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会出现不同的渠道模式。特别是在我国这样消费水平、文化背景、地域差异非常明显的国家,要想让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实时关注市场变化,调整自己的渠道策略,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卜妙金.分销渠道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赵春.基于渠道关系质量的国美电器渠道冲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4.

4.我国家电行业分析 篇四

早在两、三年前,几乎所有家电巨头都开始针对智能家电领域进行排兵布阵、跑马圈地,从产品的智能化,到营销渠道、盈利模式的互联网化,再到植入互联网基因打造新品牌,以及与互联网企业的各种联姻等等,宣告着家电智能化、互联网化时代的来临。

如果说,家电的智能化转型是因,那么智能家居产业的落地就是果,智能家居将是打开中国家电业第二个“发展春天”大门的钥匙。

家电厂商2015年推出的新产品几乎全是智能产品,消费者甚至找不到一家不做智能产品的家电企业。智能家电生态产值在2010年为50亿元,到2014年就急速拉升至1600亿元,2015年产值约2300亿元,而到2020年,整个智能家居产值将破万亿元,届时全球联网设备将达2500亿部。

家电行业按照产品线来看,智能化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包括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在内的智能大家电(尤其是彩电、空调)已经由此前的机械化全面向智能化消费结构升级;小家电也很早实现了产品的智能化,智能功能早已遍地开花;以苹果手表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则正呈现急速爆发态势。

当智能空调、净化器、厨电、小家电等正处于量产阶段,而且各自为阵,顶多只是自己品牌内的互联互通,而甚少有消费者家里的家电只选购一个牌子,所以并没有将智能的便利、舒适性完全发挥出来,当务之急是要先把所有家电连起来。

目前家电行业的智能化进程仍在过渡阶段:2014-2015年是单品智能化的爆发期,同时也是各智能单品实现互联互通的孕育期,及至发展到系统智能化(即多场景应用联动)则可能要到2017年以后,这是一个逐渐发展升级的过程。

事实上,传统家电企业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它们的智能升级战略通常也分三个阶段:即产品智能化升级、系统智能化升级、智能化解决方案,而智能家居战略是终级发展目标。

针对那些自身无法打造智能生态圈平台的中、小企业,行业内出现了一批专门提供智能芯片,以实现家电各产品之间互联互通,只要将硬件连网模块、APP源码等都技术开放给家电厂商,就能方便接入各大平台,实现与各种不同品牌家电联通联动。

智能家居产业的形成和市场化落地,将给传统家电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开启一条全新的市场增长通道和商业空间。但从目前的家电智能化进程来看,未来五年内,硬件盈利仍是主流。

二、我国智能家电行业主要阵营

(一)阵营不同,模式各异

目前国内的智能家居提供商按其阵营,大致可以分为4类:终端厂商阵营、互联网公司阵营、视频网站阵营、运营商阵营,每个阵营都有不同特点。

1、美的:以传统家电智能化为契机,打造M-Smart智慧家居平台。总体定位:智能家居硬件产品提供商。

核心产品:以白家电智能化为切入点,逐步打造空气智慧管家、营养智慧管家、水健康管家、能源安防智慧管家四大智慧家居系统。

关键动作:基于阿里巴巴物联网开放平台构建M-Smart系统;强强联合,实现白电品类的智能化。

2、小米:以小米盒子和路由器为突破口,致力成为家庭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中的引领者。

总体定位:家庭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

核心产品:以小米盒子和小米路由器为基础产品,以智能手环、小蚁智能摄像机、空气净化器、智能插座、yeelight智能灯泡、iHealth智能血压计等为增值应用。

关键动作:广泛投资智能硬件公司,多达20余家;发布小米智能模块,推进传统家电变身;以低价或者免费方式加大互联网与传统家电厂家的合作。

3、百度:以智能硬件作为切入点,实施软硬云服务一体战略。

总体定位:以智能硬件切入、以电商平台打造作为差异化手段,致力成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打造者。

核心产品:智能路由器、百度影棒等硬件类基础产品。

关键动作:自建电商平台“百度未来商店”,推广智能硬件;携手硬件厂商发布智能产品;依靠百度云、百度大脑等高端资源帮助厂商以较低成本快速切入智能家居市场。

4、电信:以智能终端和智能应用为核心,打造智能家庭产品的全新品牌。

总体定位:以智能终端和智能应用为核心,光宽带为接入方式,致力于成为家庭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家庭用户提供影音娱乐、民生应用和智能网关应用三大类服务。

核心产品:用户提供影音娱乐、民生应用和智能网关应用三大类服务。

关键动作:与电视机厂家、芯片厂家、终端厂家、渠道商和应用提供商等共同发起成立智慧家庭产业平台;发布“悦me3.0”打造中国电信智慧家庭产品的全新品牌;“悦me”套餐与传统宽带无缝协同。

(二)运营商优势:接入和用户规模

可见在智能家居市场,不同阵营的智能家居提供商必须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布局,塑造差异化优势,才可能占据一席之地。对于运营商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定位及策略,首先,要发挥本身特长,构建差异化优势。接入能力和用户规模是运营商进军智能家居 的差异化优势。因此,运营商一方面需要强化其在接入端的控制能力,同时快速加强智能网关环节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发挥并增强用户的黏性价值,结合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给用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其次,需合作共享,形成解决方案提供能力。进军智能家居,运营商的天然短板在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能力方面。因此,运营商一方面需与产业链其它成员合作,逐步形成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与地产、家装、安防、教育等行业进行合作,共同拓展智能家居产品。

最后,还应进行机制创新,建立互联网化运营机制。运营商要想提高智能家居领域的竞争力,在运营机制方面也需进行创新。其中,合作伙伴管理将是后续运营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将是吸引合作伙伴并长期共赢的有效保障;此外,线上运营也是工作重点,如何通过线上渠道提升线上销售和服务等,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中国发布智能家电的行业标准

为更好地规范智能家电市场,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共同发布的国家标准《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通则》(以下简称《通则》)于2012年9月1日正式实施。

作为我国制定的第一个智能家电行业统一标准,其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智能家电发展方向,规范行业秩序。同时,由于家电的智能化技术突飞猛进,相关标准往往容易滞后于产业发展,建议在做好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配套的智能家电产品标准。

《通则》明确定义了智能家电、智能特性、智能化技术及智能控制系统结构等概念。其中,智能家电是指采用一种或多种智能化技术,并具有一种或多种智能特性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智能特性特指人工智能特性,即家用电器中的控制系统所具有的类似人的智能行为,如自学习、自适应、自协调、自诊断、自推理、自组织、自校正等。

《通则》的出台对于行业发展有引导、规范作用,在产品智能化上促使企业真正按照相关技术通则生产,逐步深化家电智能化发展水平。之所以要出台《通则》,原因在于智能化已成为家电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目前智能家电市场鱼龙混杂。

智能家电的发展态势虽然蒸蒸日上,但家电智能概念较为混乱,很多商家都把智能作为宣传噱头,而产品是否真正智能,无法评测。

目前国内家电厂商存在滥贴“智能”标签的情况,现在很多家电都贴着“智能”的标签,但技术上远没有达到宣传的水平,属于伪智能。以洗衣机为例,根据智能控制“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定义,智能洗衣机除了做到根据衣物重量、纤维成分控制注水量,还应能根据污渍多少调节洗衣液使用量等。然而,目前市面上的一些所谓的智能洗衣机做不到这一点,它们只是按设计者事先规定的时间、模式、程序运行,仅仅实现了自动化管理,离智能化还有很长一段路。

对此,《通则》规定了家电智能特性检测与评价内容,将其分为智能特性、智能技术、智能结构3个层次,将检测与评价方式分为整机检测、联机检测和脱机检测3种方式。通过

检测评价,每款智能家电必须认定采用了何种智能技术,是否因此产生性能提高、功能扩展的效果,并根据总得分将家电“智商”分为5级,即1级至5级,1级为最高级。此外,《通则》规定,根据检测、评价的结果,对送检家电确定其智能化等级后,应发放智能化等级标志,贴于产品明显处,且在包装箱上标注。

《通则》的实施,对于智能家电行业是一个好消息,但由于该标准并非强制性,加上家电的智能发展是动态的,因此,标准对行业的促进作用有限。

从行业发展角度讲,《通则》的实施细则需进一步细化,提高适用性。同时,配套的智能家电产品标准急需出台,与《通则》形成系统的智能家电标准,真正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引导消费。另外,除了出台配套性的标准外,还应依靠类似于节能补贴式的生产性鼓励措施,促使企业重视信息化工作,真正在产品智能化方面下工夫。

四、智能家电企业借力大数据技术

(一)长虹推进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

伴随着长虹家电终端的加速智能化,传统的家电服务也正适应智能新产品的要求,逐步从“线下”转向“线上”。网络化、智能化、远程化正逐渐成为长虹智能家电服务的新特点。而在这一家电服务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型过程中,大数据的应用,扮演了为智能家电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保障长虹智能战略落地的关键角色。

目前云平台的建设和大数据的应用,已完全颠覆了长虹原有的“被动式”家电服务模式。通过对智能家电终端使用数据的实时收集、监测、比对、分析,首先,长虹已经实现云端智能诊断和远程协助维修,并对售后上门服务实现监控;其次,通过云端与产品终端的智能交互,保障CHiQ系列新产品所承载的如食品比价、PM2.5监控等各种智能服务得以实现;第三,通过定时定期地将有价值的用户使用数据反馈给公司业务部门,让业务部门及时了解用户的体验与需求,长虹据此为用户提供和改进智能服务。

(二)海尔华为云平台对接,共享用户大数据

2015年8月12日,海尔与华为消费者业务达成战略合作。在此次合作中,双方将实现云平台对接,形成数据共享,在实现智慧化生活的道路上共同迈进重大一步。

智能家居近年来已成为各行业热衷投入的一块“蛋糕”,然而,在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行业的正确引导,使得在打造智能家居的过程中出现形态过于分散,资源过量投放导致浪费等系列问题。企业要解决这些问题,打通云平台共享技术,达到行业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云平台开发者只需与海尔云的对接,就能实现与所有设备、多种技术的互联互通,家电、安防等企业无需再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研发,接入后自动升级。这是海尔目前智慧生活云平台技术的优势。

(三)苏宁推出大数据智能家电产品

用户可以通过苏宁易购APP在线下单补充冰箱存储的鲜果蔬菜,也可以通过PPTV在

厨房随时收看精彩赛事和集锦,还可以使用豆果美食APP查阅菜谱……这些构成了苏宁云商和德国百年家电品牌博伦博格(Blomberg)的首个合作成果:基于大数据的大屏冰箱“ET外星人”。苏宁方面2015年发布了这一进军智能家居产业的首次尝试,并表示将把新品作为2015年“双十一”的主推产品之一,线上线下共同发布。

从功能设计看,“ET外星人”一点都不像一台冰箱,而是类似于厨房的小帮手。这是博伦伯格从计划拓展中国市场起就开始谋划和研发的产品,和苏宁合作后则得到了大量中国市场智能冰箱领域市场数据的支持,针对冷冻解冻难、直冷易风干、结霜噪音大、高冷硬外观等一系列用户痛点,采用了零动保鲜、匀冷制冷、10.1吋智能大屏、云端控制、错叠式专利外观等领先技术。同时,在苏宁零售生态CPU和智能云居APP的支持下,结合国内首次采用的10.1吋智能超大屏,该款智能冰箱拥有了极强的内容输出能力。

(四)格力打造智能空调大数据系统

格力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准确计算中央空调的运行费用,提高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节能环保与安全高效。格力借助大数据职能系统再一次在设备节能的道路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系统的角度降低能耗已经成为格力应用大数据的杰作。比如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自动控制建筑物内的机电设备,通过软件,系统管理相互关联的设备,发挥设备整体的优势和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优化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时间,从而可延长设备的服役寿命,降低能源消耗。

格力可以实现对全国所有格力中央空调的远程监控,通过回收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远程监控产品质量。互联网用在为消费者服务上,就不单单只是一笔简单的买卖。格力未来规划的蓝图中,大数据是举足轻重的一项,但企业更愿意将其视为技术的延伸,目的是提升格力产品质量,最终服务于消费者。

格力在大数据时代以实际行动证明,大数据不仅可以与传统产业结合,而且还能以更智能的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就是格力智能管理系统(GIMS,即Gre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ystem),这套系统包括远程监控系统、分户计费系统、楼宇管理系统、远程智能服务中心及群控系统等五个子系统,是格力电器针对目前中央空调管理弊端而专门研发推出的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成熟完善的GPRS无线通讯网络和Internet互联网络,对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多个工程下的不同类型的空调机组进行实时、智能和人性化的监控与维护。

五、我国智能家电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2014年是“智能家电元年”,从企业愿景来看,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均发布了自己的智能家电,在智能家居方面进行战略布局;从产品表现来看,不仅大家电的智能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智能小电、智能可穿戴等也层出不穷。至2020年我国智能家电生态产值将突破10000亿元。正是这万亿级的“大蛋糕”,诱使家电硬件厂商、互联网企业等相继发布智能家居战略,力图在该领域发力从而谋求分利。

2015年到2020年,智能洗衣机、空调和冰箱将爆发式增长,市场渗透率分别从15%增

至45%、10%增至55%、6%增至38%。未来几年,更多的家用电器将进入智能时代,基于数字化、三网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技术的智能家电将是信息消费的中坚力量。

未来智能家电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由复杂变为简单,由高端走向中端,由单纯的技术智能转变为人文智能;呈现更加聪明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特点;不仅实现用户在安全、安防方面的需求,并且更加贴近用户的消费习惯和使用习惯,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的智能家居生活。

智能家电进入家庭后一次都没有被使用的比例非常大,还有的是新鲜劲过去后就再没有被使用过。伪智能家电带给用户的其实只是网络体验,而仅仅是家电上网,并不能给客户带来更多的服务和体验。还有些系统操作过于复杂,而人们更想要的是傻瓜型的产品,而且这些产品也做不到互联互通。也就是说,这类产品要能够真正满足消费者的内在需求,而不是仅仅具有一个智能噱头。

5.家电行业特点分析 篇五

家电行业特点家用电器工业

主要指在家庭及类似场所中使用的各种电气和电子器具。又称民用电器、日用电器。家用电器工业 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1 分类

家用电器的范围,各国不尽相同,世界上尚未形成统一的家用电器分类法。目前,主要有按产品功能与用途和按产品电气工作原理分类的两种方法。后者将家用电器分为制冷、电热、电动、电子电器4类,这种分类并不很完善。按产品功能与用途分类较为常见,但具体分法各国有异,大致分为8类。

① 制冷电器:又称冷冻电器。用于物品(主要是食物)的冷 冻、冷藏,包括家用冰箱、冷饮机等。

② 空气调节电器:简称空调电器。用于调节室内空气流动、温度、湿度以及清除空气中的灰尘,包括:房间空气调节器、电扇、换气扇、冷热风器、空气去湿器等。

③清洁电器:用于织物清洗、保养和室内环境与设备的保养,包括洗衣机、干衣机、电熨斗、吸尘器、地板打蜡机等。

④ 厨房电器:用于食物配制、烹调及厨房卫生,包括 电灶、微波炉、电磁灶、电烤箱、电饭锅、洗碟机、电热水器、食物加工机 等。

⑤ 电暖器具 :用于生活取暖,包括电热毯(垫)、电热被、电热服、空间加热器。⑥整容保健电器:用于理发、颜面清洁和家庭医疗护 理,包括:电动剃须刀、电吹风、整发器、超声波洗面器、电动按摩器、空气负离子发生器 等。

⑦声像电器:用于家庭文娱生活,包括: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录像机、摄像机、组合音响等。⑧其他电器:如烟火报警器、电铃等。有的国家将照明器具列为家用电器的一类,将声像电器列入文娱器具,而文娱器具还 包括电动电子玩具;有的国家将家用煤气器具(包括燃油器具)和太阳能器具也列入家用电器内。

1.2 产品基本要求

 安全家用电器使用广泛,且使用者不一定具备电学知识,故其安全性能十 分重

要,要求电器在发生机械或电气故障时不会造成人身伤害事故。多数国家颁 布了家

用电器安全管理法规和标准,有些国家还用法律形式强制执行。国际电工 委员会

(IEC)颁布了家用电器的安全规则。中国规定家用电器的国家标准等同或 等效采用IEC的安全规则。实用实用性是家用电器的基本特征。产品应具有基本的使用功能,结构 合理,操作方便,做到使用者不需具有专门技能也能正确使用。可靠可靠性是反映家用电器产品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 间是家用电器产品可靠性的一个主要指标。对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实行严格的全 面质量管理,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新颖家用电器具有美化家庭的特点,因此应具有装饰性。产品造型和外 观不仅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一定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审美志趣,并且 要体现出结构的科学性、选材的合理性及工艺的先进性。耗能少提高家用电器的效率指标,降低能耗是家用电器主要生产国家长期 努

力的方向。美国1975年12月制订的能源政策和保护法(Energy Policy and Co

nservationAct)对14种耗能多的家用电器规定了最低能耗效率标准。

1.3 家电产品发展趋势

 智能化广泛采用电脑控制,提高家用电器的智能化程度,表现出更富有时代

性。装有声音合成和声音识别系统的家用电器,将可以实现真正的人-机对话。家 庭

机器人已经问世。

 自动化多种自动化的产品如洗、漂、烘全自动化的家用洗衣机,能自动烹 调的微波炉等已相继问世。将家用电器和计算机相结合的家庭自动化控制系统, 可使未

来的家庭实现在家工作、在家上学、在家购物、在家医疗。这种家庭生活 的高度

自动化,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成为人类文明的新标志。

 塑料化家用电器使用塑料具有良好的电气绝缘性能和经济性,适合大批量 生

产。家用电器塑料化将会更快发展。

 节能和多种能源利用家用电器节能技术研究已取得明显的进展。电冰箱在高效

压缩机、低导热的隔热层、改进制冷剂、合理的制冷系统匹配方面不断发展,耗电

量大幅 度降低。利用多种能源的吸收式冰箱亦有新的发展,产量迅速增加。节电效

果最 有前景的途径是在家用电器上应用微电子技术和太阳能,如高性能大容量的太阳 能电池研制成功,太阳能家用电器将会很快地发展起来。

1.4 行业特点

1)生产特点为小批量、多品种、装配式,大多从外部厂家采购材料和生产部件进行组

2)产品系列化、多元化,注重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换代快,强调产品的序列号管理

3)生产与销售职能分离,销售渠道和方式多样化、体系化,销售业务种类较多,使用各

种促销方法和价格政策,价格的制订具有地域性,企业对价格、折扣、营销组织管理控制严格,实行客户信用期间、信用额度控制,同时为促进销售,也会有灵活的折

让政策

4)强调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多采用定额法进行成本计算与控制,强化内部管理、降

低耗费

5)存货品种多,数量大并且变化快,材料核算复杂,库存管理任务繁重

6)设立区域性维修服务机构,强调售后服务和跟踪现代家用电器工业

2.1 特点:

2.1.1产业高度集中。

随着世界家用电器工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批产业集团,在行业中居于垄断地位,起着支配作用。世界著名的企业有:美国的通用电气、沃普、RCA、胜家、怀特、北美飞利浦、杰尼斯无线电7家公司,日本的松下电器、东芝、日立、索尼、夏普、日本电气、三洋电机、三菱电机8家公司,荷兰的飞利浦公司,联邦德国的西门子、博什、德律风根3家公司,瑞典的丽都(Electrolux)公司,意大利的扎努西公司,法国的汤姆 逊公司等。

2.1.2 大批量专业化生产。

零、部件实行专业化生产,总装厂实现生产连 续化、自动化,生产规模一般都在年产几十万台,人均生产率高。

2.1.3 技术密集。

家用电器是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综合体现,各相关行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很快在家用电器产品上得到应用。

2.1.4 产品更新快。

市场竞争激烈,促进企 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更新换代,以新取胜。

2.2 发展趋势

①生产电子化。利用电子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手段,普遍推广应用 电子计算机、机械手和自动机,进一步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目前,世界进展最 快的是实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实现优化设计,并使生 产操作更加优化。

②采用柔性生产系统或柔性生产线,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有的可在很短时间内变更产品品种,有的可在同一生产线上同时生产多种产品。

③应用塑料和预涂钢板等新材料,使生产工艺简化,并促进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3 装配型家电制造业CIMS工程的特点

3.1 装配型家电企业的生产经营

3.1.1以市场驱动为主的备货型生产。

通常,家电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收集、分析,往往在没有定单或定单不足的情况下组织生产,装配成商品,放入仓库,再根据市场销售需求,现货供应市场。因此,在经营计划的制定中,对市场信息的依赖性很大。

3.1.2产品品种少、批量大,工艺相对固定。

与机械制造类企业相比,家电企业的产品,种类较少,批量大,在大批量生产过程中,采用流水装配生产线,工艺变动少,相对固定。因此,在生产计划安排上,相对要简单,但由于批量大,对物料供应的及时性、配套性要求严格,库存和在制品占用流动资金比例较高。

3.1.3整机类企业,小制造、大装配。

整机类家电企业以装配为主,自己只生产一些关键零部件(一般在20%左右),而大部分的零部件都由外购、外协得到,形成了小制造大装配的生产特点,这样对生产过程中物料的管理与监控如同机械制造业中的生产调度一样,节奏快,实时性强。

3.1.4新产品的研制离线进行。

家电企业在线生产的产品一般是成熟产品,即在市场销售活动中属畅销或较畅销的产品,而对新产品的选型、设计、工艺实验、试生产等活动,主要依据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后,提前进行研制,与实际生产不是实时连接。

3.2 家电行业CIMS体系结构

根据家电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一般家电企业CIMS工程由经营管理、技术支持(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开拓和质量管理五部分组成。特别对于整机类家用电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开拓三者正是构成现代企业“亚铃型”的基础,这是由家电整机类企业“小制造、大装配”的特点所决定的。

家电企业CIMS工程用于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除了对企业网络化、管理规范化、手段现代化等共性要求外,还应注重以下两个方向:

3.2.1辅助决策。

由于备货型的特点,生产计划的制定不是完全靠定单,而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预测,这就要求及时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企业生产信息、销售信息、市场地域分布信息以及行业政策、国家政策等新动态,适时地调整经营计划、生产计划(品种、数量、投放时机)及新品研制计划。在企业CIMS工程中,在信息集成、数据共享的情况下,应在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分析利用上下功夫,帮助企业经营者依靠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并结合经营者的经验,作出更加科学准确的决策。

3.2.2物流管理。

家电企业小制造、大装配的特点,使得企业在组织生产时主要注意力放在装配生产线上,为保证生产流水线均衡生产,不积压、不断流,从计划到供应,从仓库、制造车间到装配车间之间的物料移动,反映了计划的执行情况,尤其在复杂物流设备的情况下(地面小车、空中小车、悬挂链、辊道输送系统、自动化仓库等),物流的管理与监控尤为重要。从另一角度来说,物料的储存装置、缓冲装置和输送装置三方面,有关物料信息、系统状态信息以及动态几何位置信息本身存在着信息集成问题。物流动态信息反映了生产线运行状况,零部件供应和消耗以及成品产出,反映了生产调度情况,因此,物料的信息集成是装配型生产系统生产信息集成的基础。从大的角度看,原材料、零部件(外协、外购)到生产过程中的物流,再形成成品销售这个大物流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供需链问题。在企业的网络设计(厂内到厂外)、产品设计(异地设计、异地制造)、质量控制(把质量检测移交供应商)等方面,在企业CIMS的设计中都应该加以考虑和安排,以适应敏捷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3.3行业CIMS技术

3.3.1采用准时生产与物料需求计划相耦合的计划管理模式。

对于大量的外购、外协件及自制的零部件,可采用MRP的备料方式,用以指导各生产车间的加工与装配计划的协调;对自制零配件和条件成熟的配件供应商,采用准时生产(JIT)的备料方式,直接送料入装配生产线,以减少零部件库存和流动资金的占用。

3.3.2采用面向功能的多进程管理体系,设计物流监控系统。

6.我国家电产业对外贸易优势分析 篇六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家电行业从一个基础薄弱、年产值只有8.6亿元的产业, 发展到今天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年产值将近5000亿元、位居世界第三的家电生产大国, 取得的成绩足以令中国产业军团骄傲、令世界为之惊叹。30多年来, 我国家电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 目前我国家电产品种类丰富, 质量可靠, 性价比高, 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 年销售规模达7000亿元, 冰箱、洗衣机产量占全球40%以上, 空调、微波炉占全球70%, 小家电占全球近80%, 中国已成为全球家电产品制造大国和主要供应国。

2 我国家电产业对外贸易优势分析

2.1 传统优势

首先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为中国家电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家电行业靠政府政策的良好引导, 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 然后消化吸收, 攻克技术难关, 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08年, 电视机产量约为9033万台, 家用电冰箱、洗衣机、规模超过4000万台, 电风扇以及众多小家电的规模达到或接近上亿台, 均列世界首位。

其次, 和其他行业相比, 家电行业受国家关税和政策保护的力度不大, 行业的市场化程度高, 市场竞争较为充分, 企业对市场的运作能力较强。因此, 在竞争环境中成长的家电产业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低成本优势使得我国家电具有了价格优势, 有资料显示, 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普遍比日本、韩国的产品低20%以上, 而根据H—O模型, 国家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价格差异。价格的低廉, 毋庸置疑会使得产品能赢得一部分市场份额, 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那么, 比较成本优势具体来自于哪里呢?

(1) 劳动要素禀赋。

众所周知, 我国是人口大国, 劳动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供给十分充足。按照H—O模型, 劳动要素的供给充裕使得劳动要素的价格较低, 而劳动力价格是生产成本的决定因素之一, 所以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 这样产品的生产成本较其他国家而言就具有了优势。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无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增长一大优势。

(2) 规模经济。

中国家电业在2004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并购风潮, 从而促成了规模更大的家电生产集团。一些具有规模经济的家电生产集团成为了市场的主导。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彩电、VCD机和电风扇等产品的最大生产国, 其中国内彩电的年生产量已经接近全球彩电总产量的1/3。另外, 电冰箱、家用空调器、洗衣机等产品已成为全球的主要生产国。

2.2 新兴优势

我国家电业在发展的前一大段时间靠的都是以劳动力低廉为基础的低成本优势, 走的仍然是靠引进技术来发展, 这样得来的优势只是静态的短暂的优势, 面对劳动力工资水平不可避免的上升趋势以及国际市场的巨大竞争力, 并不能取得长远优势。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 一项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产品的创新阶段, 二是产品的成熟阶段, 技术创新国家因为技术上的垄断优势, 在这两段时期赚取了大额利润, 赢得了生产与市场主动和先机;而我们所扮演的角色, 是进行产品的标准化阶段生产, 最后一个阶段, 买进他国技术, 依赖于别人的技术, 即使能够自主, 也已经失掉了先机, 而且赚取的也只是相对于技术创新国家的小额利润。这促成了该产业的软肋。这说明技术创新对一个产业尤为重要, 技术优势是一个产业取得真正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

3 结论

以上即是对中国家电产业近三十年来发展迅速原因的分析。我国的家电产业从只具有传统的基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而具有的价格优势, 到近年来逐渐拥有在国际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创新优势与品牌优势, 经历了大的发展, 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家电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外贸易中取得的成就, 运用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了我国家电产业传统的成本优势。

7.我国家电行业分析 篇七

又名“传感网”,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l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这种将物体联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

例如,你远赴广州出差时,上网敲击电脑,就可以让重庆家中的电饭锅煮饭。在家电上装传感器,就可以用手机通过网络控制。还有诸如远程抄表、物流运输、移动POS等应用,而结合云计算,“物联网”将可以有更多元的应用。

物联网也被称为“智能地球”,物与物之间实现智能化,相当于遥控。你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设置而“一劳永逸”。

继互联网之后又一高科技市场

传感网在国际上又称为“物联网”,据悉,这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奥巴马就职后,美国政府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物联网就是这些所谓智慧型基础设施中间的一个概念。

此前,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8月24日访台的一次演讲中,也提及“物联网”概念,并系统阐释了物联网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

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专家预计,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产业技术和规模快速增长

具体来说。物联网是指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种新技术。

比如,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l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器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工信部的一份内部材料也认为,随着传感器、软件、网络等关键技术迅猛发展,传感网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应用领域广泛拓展,带来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我国已初步形成传感网标准体系

据悉,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也高度重视,并将此称为传感网。

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我国相关机构和企业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取得了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要话语权,传感网发展具备了一定产业基础,在电力、交通、安防等相关领域的应用也初见成效。《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传感网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

8.家电行业“寻爱记” 篇八

是呀,近几年,家电行业的品牌运营商已经从最初真刀真枪的价格战、渠道战,转为修炼内功,趋于风平浪静,自然而然,对家电行业的关注也越来越少。

然而,格力此番重演前“闹剧”,“抛弃”苏宁,反转国美,不像仅仅是单纯利益驱动的行为,笔者认为:其背后似乎蕴藏着家电行业的一场变革,品牌运营商与零售渠道商将展开新一轮的竞合“博弈”。

“特立独行”的格力,笑傲江湖

曾经,“渠道为王”各行各业遵循的王牌法则,各个品牌运营商使出浑身解数,或周旋于零售渠道商之间,争抢陈列位置,争取优惠政策;或“跑马圈地”,争取与消费者多且直面的接触。

然而,格力确是家电行业的一个“另类”,它不屈服于零售渠道商制定的规则。当海尔、美的等众多空调品牌都在和家电专业连锁商大力合作的同时,格力却一直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销售渠道,

10年与国美“离婚”,10年后与苏宁“再见”,几乎都是如出一辙,国美和苏宁都触碰了格力的“价格”,都是“冒犯”了格力销售和品牌形象的主阵地“专卖店”。

格力的“特立独行”,看似不入主流,风险颇高,也许会短线失利,但从品牌发展战略角度看,必然取得长线的成功。

从销售数据看,格力空调占到了整个空调市场40%左右的份额,而其中90%的空调产品都是通过自己的专卖店以及零售终端卖给消费者的,而零售渠道商的销售量在格力的总销售量中只占到很少的一部分。格力自己掌控终端渠道,可以根据消费需求变化,快速调整销售政策;可以根据竞争对手的变化,快速做出竞争对策。

从品牌建设看,格力自己掌控终端渠道,可以避免零售渠道商在采购、促销等方面制约条款的限制,而是潜心地将品牌理念、品牌形象植入终端,在与消费者接触的前沿阵地,传递其体验、服务,展示其卓越的研发能力和高科技产品,慢慢渗透并侵蚀消费者的“心智”。

综上,在笔者看来,品牌运营商对终端渠道的掌控,并不是终端渠道铺开的“面”有多大,而是终端渠道的“质”有多高,品牌运营商对终端渠道的话语权和掌控力,更多体现在对品牌的渗透和对体验、服务、促销的话术权。

9.家电行业薪酬现状消息 篇九

“电商对传统行业的巨大冲击正在加快包括家电行业在内的传统行业的转型步伐,无论是家电企业自身还是家电的销售渠道,完成线上线下的融合都是当务之急。然而,虽然企业更希望这种转变的核心是服务,并且不断地在服务上做足功课,但目前来看依旧有演变成更大范围内的价格战趋势。”众达朴信行业高级咨询顾问张博这样说道。

一、价格战引发“薪酬危机”

尽管电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家电企业的运营成本,但是由此引发的更广泛的价格竞争却几乎将这种优势消弭殆尽。“价格战在传统行业中并不新鲜,其主要目的就是抢夺市场、挤垮竞争对手。价格战是野蛮粗暴的竞争策略,陷入价格战的企业往往为了生存而压缩成本,近期引发的薪酬危机与此不无关系。”张博继续说道。

从众达朴信近日发布的《家电行业薪酬调研报告》中不难发现,号称“价格屠夫”的某企业所发生的事件绝不是个例,劳资纠纷的频繁发生意味着家电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正在恶化。张博认为,薪酬是企业对员工重视程度最直观的体现,其它任何形式的激励都存在虚伪的成分,但是薪酬不会说谎,能否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将决定企业究竟能走多远。

从近几年家电行业的薪酬涨幅情况来看,自开始,我国家电行业企业的薪酬涨幅就开始低于全行业的平均涨幅水平,薪酬涨幅的绝对数值也一直维持在9%以下,从开始就低于8%。虽然去年家电行业整体表现良好,但行业薪酬依然未见较大的起色。

二、一线工人整体薪酬竞争力不足,低于其他制造业

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史基本是靠“大规模生产和低成本策略”,在“人口红利”逐渐流失的大背景下,转型压力正不断释放出来。“价格战”的结果必然导致盈利薄弱,日渐增长的费用成本使企业很难有空间和精力对人工进行大幅度投入。根据众达朴信的调研报告显示,家电行业一线工人的月薪中位值仅为2,650元,年薪收入仅为45,342元,与机械制造、快速消费品等其他制造性企业相比,薪酬竞争力明显不足。不仅是一线员工,主管、专业经理和部门经理层级薪酬竞争力也不强。

三、电商运营和一线工人短缺

电商的泛滥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与家电行业自身薪酬吸引力的不足造成了行业电商运营人才的普遍缺失。众达朴信的调研结果显示,近7成的家电企业表示对电商运营人才存在需求,近1/3的家电企业将招聘周期缩小至每月一招甚至两招,招聘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最大工作模块。上半年空调、电风扇等企业招工需求较大,洗衣机、电暖气企业招聘旺季往往是在下半年。除此之外,一线工人依然是空缺率比较高的岗位,沿海城市岗位空缺率要大于内地企业,一方面,内地与沿海城市的薪酬差距已经缩小,甚至部分企业开出的薪酬大于沿海企业;另一方,沿海城市的生活成本增长幅度很快,使得很多人开始选择回流。

10.我国家电行业分析 篇十

随着我国白色家电(以下简称白电)品牌在国内市场地位的稳固,具备实力的企业自然把其品牌的国际化提上日程,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更使白电品牌规模化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必然。在主流品牌理论看来,品牌国际化即为“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在国际主流市场建立品牌资产的过程”,而“国际主流市场”基本上是指欧盟、美国及日本这三大市场。欧盟是中国目前最大贸易伙伴,其领头羊德国作为欧盟传统家电大国,自然成为国际白电品牌竞争的主流市场。中国白电品牌进入德国市场并稳步建立起品牌资产,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本文旨在分析并提出中国白电品牌进入德国市场的品牌策略,以期对国内相关企业开拓德国市场有所裨益。

一、德国白电市场概况及进入难易度

(一)德国白电市场整体分析

从专业视角看,对一个市场的分析可以从市场潜力以及学习潜力这两个维度进行。根据作者分析归纳有关资料,德国白电市场的基本状况由表1所示。

(二)德国白电市场进入的难易程度

品牌进入某一市场的难易度由两部分组成,即进入障碍的大小以及市场上该类品牌的竞争程度。

进入障碍由技术性壁垒和绿色壁垒组成。作为全球最发达成熟的市场之一,德国技术性壁垒既有各类法律、法令、条例,也有众多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适用于白电产品的主要是德国GS认证。绿色壁垒则主要是强制性技术水平标准、环境措施、认证制度以及绿色包装与环境标志制度,适用于白电产品的有RoHS《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WEEE指令、PAHs指令。如此之多的法令条例提高了德国市场的门槛,中国白电品牌不得不在进入之前就用德国标准要求自身品牌产品,以达到其准入要求。

目前,德国白电市场主要被博世-西门子、惠而浦、伊莱克斯、利勃海尔等知名白电品牌占据。据2012年数据,博世、西门子集团在德国家电市场占有18.1%的份额(包括博世和西门子两大品牌),是行业的领导企业;利勃海尔占有16.4%,且作为单一品牌排名第一;德国GGV集团旗下的Exquisit品牌占有10.10%,单一品牌排名第二;三星电子近些年在德国市场发展迅速,已占6.1%。据统计,博世-西门子、利勃海尔、Exquisite以及三星合计占据了50.5%的份额,唯一上榜的中国白电品牌海尔只占据3%。这种市场格局表明,中国白电品牌拓展德国市场并非易事。

二、我国白电品牌进入德国市场的主要模式

(一)联合品牌进入模式

中国白电企业虽具有成本及产能优势,但其品牌在德国市场尚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此情况下,采用与当地知名品牌联姻的联合品牌进入模式,可使中外企业分享成本与风险、获取快速了解当地渠道以及借力外方品牌更快融入德国市场的好处。然而,该种模式明显的弱点就是在公司目标、经营理念以及文化之间会产生潜在冲突。由此要求我国白电品牌在选择联合品牌进入模式时,首先,要在品牌管理及品牌文化等方面与合作伙伴品牌差距小,只有在品牌管理、文化、经营理念等方面与合作伙伴品牌越契合,在目标国市场与其产生分歧的可能就越小,长时间合作的可能就越大。其次,合作双方学习能力要接近旗鼓相当,如果一方学习能力过于优于对方,长时间后,占有学习优势的一方会寻求机会解散联盟而独自发展,而学习能力处于弱势的品牌则被动地继续处于弱势地位。

从长远来看,联合品牌合作方式的内在不稳定性是难以消除的,即使是索尼—爱立信这类强强品牌联合在经历若干年的辉煌后,也难逃解体的命运。我国知名白电品牌格力在进入美国市场时,选择与当地企业Soleus合作,以SoleusAir Powered by Gree联合品牌的方式销售空调和除湿器,但后因产品出现缺陷且双方沟通不畅,被其美国合作伙伴告上法庭并索赔1.5亿美元,给格力的国际化战略蒙上了阴影。

因此,联合品牌的进入模式仅可作为过渡性的战术性手段使用。中国白电品牌在进入德国市场之时,首先要做详细的市场调研,选择适合自己的合作品牌;其次,在合作过程中应整合双方优势,获得协同效应;最后,要不断学习创新,强大自身品牌优势,早日走上独立运营自主品牌的道路。

(二)收购当地品牌进入模式

当前,在中国各行业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收购国外知名品牌已不乏其例。从某种意义上讲,收购来的品牌也可被视为自主品牌,因为其已被我国企业拥有和控制。但与一般意义上的自主品牌进入方式相比,由于被收购品牌已在当地市场积累了相当的品牌资产,收购当地品牌无疑是一种捷径,收到了“弯道超车”的功效。在开拓德国白电市场方面,收购其当地强势品牌或弱势品牌,均可进入我国白电企业的选择范围。

当地强势品牌一般拥有先进的技术、完善的管理水平、强大的销售渠道以及人才储备。如果我国白电企业有实力去创建并且捕捉并购后与目标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那么收购强势品牌这种方式就比较合适。在这方面,联想集团2011年收购德国Medion的例子值得借鉴。Medion的75%收入来自德国本土,其强大的销售、市场营销、服务和零售渠道能力,有力地配合了联想在西欧消费业务的快速增长。通过这次收购,联想在全球供应链、分销渠道、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及成本节约方面带来诸多协同效应,成为欧洲第三大电子厂商。

在德国市场上,当我国白电企业有能力收购当地弱势品牌时,也要慎重,因为这种方式要求能够准确甄别出被收购品牌的未来发展潜力,并对自己的整合能力有充分把握,否则收购来的品牌反而会成为累赘。曾几何时,惠而浦通过收购问题品牌飞利浦进入欧洲市场,不幸的是,惠而浦没有快速整合挣扎中的飞利浦,同时,两家竞争者品牌伊莱克斯以及博世-西门子从惠而浦进入欧洲市场的行为中得到警醒,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给惠而浦施加了更多压力,结果是惠而浦在欧洲仅占有12%的份额,只为当初预期的一半。

(三)自主品牌进入模式

该模式是指将源自中国的白电品牌,通过产品出口、当地投资生产等方式进入德国市场,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鉴于目前中国企业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弱势地位,采用自主品牌进入模式,从零起步建立起品牌资产,其耗时长、投入大、风险高,但却是中国白电企业最应该采用的,并应是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主流方式。在此方面,日本的松下、东芝及韩国的三星、LG等品牌,都给中国白电企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endprint

自主品牌进入模式使得中国白电企业持有完全的品牌控制权,在制定经营策略、建立品牌文化等方面有着较大的自由空间,但却面临零基础品牌建设的庞大工作量以及作为完全新进入品牌而面对的更加激烈的竞争。对此,我国白电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性能满足苛刻的德国白电市场要求;同时,在稳定低端产品市场后,我国白电企业还可适时推出全新的高端白电品牌,抢占当地高端白电市场。

中国海尔在德国市场上已成为知名度极高的白电品牌,其开拓德国白电市场的经历很具有启示意义。其Haier的译名易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误认为是出自德国的品牌。上世纪90年代,海尔花了一年半时间应对德国质量认证,在通过认证后,德国经销商仍对海尔质量存有疑问,海尔产品随即被揭掉商标,与同样揭掉商标的德国产品摆放在一起进行质量测试,结果是海尔产品以一流的质量水平击败了其他对手,赢得了经销商及消费者的信任,顺利打开了德国市场。前不久,海尔在包括德国在内的全球各市场推出了高端品牌Casarte,其产品以外形美观、品质高著称,自然也价格不菲。

三、我国白电品牌拓展德国市场策略的关键点

(一)建立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品牌资产

美国学者科勒通过四步法建立了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品牌资产模型(CBBE模型),即第一步建立正确的品牌识别,第二步建立丰富的品牌意义,第三步关注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回应,第四步维护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品牌的力量取决于消费者所认知、感受到的品牌,消费者的观念是品牌力量的源泉。

海尔是我国白电品牌中的佼佼者,其针对德国消费者建立品牌资产的过程值得我国其他白电品牌借鉴。其第一步是明确产品功能及服务类别,通过媒体、公关、传统传媒渠道积极宣传,高频率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达到“强制”灌输海尔品牌身份的效果;第二步是通过消费者适用人群、购买及用途情况、品牌个性及价值、品牌历史这四个方面塑造品牌形象,建立丰富品牌意义;第三步请设计公司对客户进行调研、了解德国客户对于海尔的评价与需求,实现当地企划、当地调研与当地投入、当地销售、当地生产制造,以消费者为基础,快速响应并满足消费者需求;第四步是综合渠道服务业务优化用户体验,围绕分销、物流、售后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全流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维护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得海尔在德国消费者心目中逐步成为值得信赖的品牌。

(二)与当地品牌展开多方位竞合

竞争无疑是中国白电品牌在德国市场的常态。为获取、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应对当地竞争对手的阻击,我国白电品牌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产品方面,要以差异化产品进入市场;二是在渠道方面,不能只满足通过代理商销售,必须尽可能设立自己的分销公司,建立自主渠道网络;三是在传播方面,要有针对性,直接面向消费者,并逐渐选择当地高档杂志及电视媒体做广告;四是在售后服务方面,要建立完善售后服务网络,解决当地消费者后顾之忧。

竞争并不排斥合作。在追求长期竞争优势过程中,我国白电品牌企业可与当地其他企业形成联盟,通过技术、开发、市场联盟等方式建立合理的合作关系。比如,鉴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及我国白电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优势地位,这种合作关系可从德国市场转移到中国市场,或从中国市场转移到其他国家市场,使双方通过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三)进入利基市场

在与当地品牌“正面交锋”不利的情况下,企业可寻找一个利基市场作为进入点。但企业应有能力把该利基市场转化为可延伸至主流市场的平台,即从利基市场转移到主流市场的障碍相对较小。德国白电市场饱和度非常高,尤其是冰箱和洗衣机,需求大多来自更新换代及小家电市场。比如,我国白电品牌可先在小家电市场中寻求机遇,获取立足点。海尔在1999年拓展美国市场时,发现美国的冰箱市场已接近饱和,想从惠而浦、GE等白电巨头中抢占冰箱份额是难上加难。但海尔研发中心发现美国市场上小冰箱市场的白电品牌很少,而美国大学生对于小冰箱的需求很高,海尔于是就利用了小冰箱利基市场,3年时间获得美国冰箱市场30%的市场份额,并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有利的品牌联想,进而利用海尔品牌影响力推出其它产品,逐步涉入美国高端家电市场。

(四)与当地政府部门维持良好关系

上一篇:中国鞠躬礼仪常识下一篇:申请加设垃圾房的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