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创新能力

2024-10-07

科研与创新能力(精选11篇)

1.科研与创新能力 篇一

基于学生全程参与科研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基于学生全程参与科研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介绍了该模式的定义、特征以及与传统的.计划内知识传授培养模式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就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经过对机械类学生多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证明该模式能强化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弥补了课内实践环节的不足.

作 者:赵匀 武传宇 李革 陈建能 俞高红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高等农业教育 英文刊名: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G640 关键词:全程参与   科研活动   创新与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 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 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 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 通过物理竞赛培养学生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论文

★ 生物工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

★ 医学生临床前阶段科研创新

★ 工科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科研与创新能力 篇二

1.1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和政府已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高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 肩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一部分, 培养、引导和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他们的神圣职责, 这就要求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开发, 以提高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青年教师精力充沛, 思想开阔, 积极上进, 对其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及时有效的开发, 对于夯实国家的科技创新基础, 保证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关键

科研是源, 教学是流, 教学是高校的生命, 科研是高校的灵魂,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教学与科研是衡量高校教师素质的两个主要标准。一个优秀的、有责任意识的青年教师不仅能够教书育人, 而且还应当是出色的研究者[1]。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科学研究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 摆在了与教学同样重要的地位, 并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努力寻求两者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高校青年教师只有明确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才能不满足于单纯性的教学, 把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学, 这样, 既能增加教学的学术含量, 提高教学的学术品位, 又能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科研成果才能在教学中得以有效地传播和交流。

1.3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是丰富学科内涵、形成科研创新梯队、有效支撑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科学研究往往是围绕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实际应用而开展的, 通过科学研究, 一方面可以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理论, 另一方面, 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丰富和发展了学科的理论知识。高校科研创新群体由老、中、青年教师组成, 是高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一些学校之所以出现教师人才短缺或者青黄不接的不正常现象, 往往是因为不重视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开发的结果。加强对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教育和引导, 为其创造良好的物质与精神环境, 无疑能使青年教师更安心教学与科研工作, 不断提高其研究能力。因此, 重视和加强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现科研创新梯队合理生成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当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跨越, 必将对学校的学科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因素

2.1 教学任务繁重, 无暇顾及科研

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只有通过科研, 才能掌握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 使自己站在新的高度, 活化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钻研精神和科研能力。教师也只有通过科研, 才能加速实验室建设, 更新实验设备, 并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实验手段和方法。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师资力量日趋紧张,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力, 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学任务。随着教学方式的更新, 使得许多青年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 可见, 繁重的教学任务是制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读书、搞科研, 更不用说有意识的将先进的、有创意的科研成果融于自己的教学中了。

2.2 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 对青年教师扶持力度有待提高

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不够灵活, 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人员采用一刀切, 科研评价体系完全数量化、等级化等弊端, 这种管理制度虽然方便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 但忽视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科之间的科研规律, 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其中也包括对青年教师的关怀。青年教师获得科研经费支持的比例较小, 这固然和青年教师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学术信息, 以及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欠缺有关, 这也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避免出现恶性循环。

2.3 青年教师知识结构亟待补充和完善

科学研究迅猛的发展, 使其具有多学科交叉、多领域相融合的特点, 而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 除了受自身专业的限制, 理论水平不高和实践经验欠缺外, 青年教师在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现在科研项目的申请, 已不局限于相关学科的交叉, 甚至涉及到文、理的交叉[2]。一个好的科研项目的申请, 不仅仅要有好的创新思想, 还要有论据充分的论证、先进的方法以及缜密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在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要熟悉相关学科的知识, 同时还要有准确清晰的表达能力来充分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 而在这些方面, 青年教师无疑是缺乏经验的。

2.4 科研环境欠佳, 尚不具备浓厚的科研氛围

高校教师无暇顾及科研, 不重视科研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青年教师当中, 是在很多高校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无法形成一个科研氛围浓郁的环境, 是制约青年教师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因素[3]。同时, 学校对于科研的投入, 软、硬件条件的建设也对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很多学校的图书馆, 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资料更新较慢, 尤其是无法提供充足的外文核心期刊, 导致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前沿课题和最新动态。有的学校不仅缺乏实验所必须的设备, 学术氛围整体性也较差, 学术交流活动较少, 没有给青年教师创造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平台, 久而久之, 这种自闭性就导致了青年教师离科学研究的前沿越来越远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2.5 学术意识不明确, 青年教师骨干力量较少, 影响学术梯队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与人数比相差较大, 而且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比例更小, 这说明青年教师缺乏钻研精神, 学术意识淡薄。在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中, 具有较强科学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较少, 学科梯队建设后备人选严重不足,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大龄化问题比较突出,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学科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提高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对策

3.1 加强自身科研素质的培养, 完善知识结构

科研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使教师站在新的高度从事教学。科研也能够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师上好新开课程的能力, 教学和科研可以比作教师的左膀右臂, 两者必须协调发展。这就要求青年教师注重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 要结合教学工作, 努力钻研本专业的前沿理论, 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学术动态, 根据自身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要深入系统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适应科学研究日益发展的需要[4]。

3.2 确立科研方向, 努力提高科研经验

青年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活动, 就必须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刚走上岗位的青年教师要完成由学生时期的被动科研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主动科研的转变, 应该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从事岗位的科研特色来确定自身的科研方向, 也只有目标明确了, 投身科学研究才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而确定明确的科研方向, 需要青年教师已牢固的专业基础作为积淀, 以深入细致的掌握本专业的学术动态为导向, 以研究方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依据, 以研究内容的创新性为特色。这样才能开创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科学研究道路, 从而避免了做无用功、重复研究等弊端。

3.3 创造和谐的科研环境

良好的科研环境是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土壤, 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和生力军, 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高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优良的群体结构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青年教师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 在科研梯队的建设中, 更加关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训练, 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科研能力强, 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要对青年教师给予系统的指导, 加强对他们的科研业务的培训, 与他们分享科学研究活动的经验。学校要建立一套规范合理, 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体系, 实施客观公正的竞争机制, 尽可能地为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提供方便, 确保他们从事的科研活动顺利地开展, 适当给予青年教师科研启动经费和科研预研经费, 设法改善他们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 为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个公正而又充满竞争的科研环境。

3.4 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现代的科技活动都是高度组织化的, 要把独立的个人组织成一个有高度凝聚力的科研团队, 去更好的完成科研任务。为了更好地调动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需要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相结合。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源泉, 科研管理工作要根据教师对利益追求的层次和需求的不同, 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制定出一些相关的政策, 是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在每个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同时, 也要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考核制度, 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 在工资、奖励等收益分配上要进一步向青年教师倾斜, 从制度上鼓励激励青年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

3.5 健全人才流动机制, 加大对青年教师科研活动的经费投入

相对稳定的科研队伍是科学研究可持续的前提, 因此, 就要构建健全的人才流动机制, 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科研队伍的相对稳定, 广纳贤才, 优胜劣汰, 鼓励并保持人才、信息、学术活动与外部系统的经常性交流, 这样有利于博采众长, 有利于科研团队人员内部的调整和优化, 有利于队伍的稳定, 有利于科研团队的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提升[5]。同时, 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一方面, 学校要整合现有的科研资源, 形成团队合力, 积极争取科研立项, 是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获得充足的经费支持。也可以设立如青年科研基金等形式, 加大对青年教师科研活动的支持;另一方面, 要加大对实验设备、实验器材、实验材料等的投入, 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为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持。

教师具有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师知识创新的源泉, 青年教师必须加强科研意识, 注重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没有科研为支撑的教学, 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将使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学校的教书育人的生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延续。

[编辑:林剑峰]

摘要:从高校青年教师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促进作用出发, 分析了青年教师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总结了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遇到的主要问题, 给出了提高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途径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戴文彬, 纪巍.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途径探析[J].科学研究管理, 2008 (3) :25-28.

[2]魏若男.高校青年教师科研中的问题及提高科研能力的探讨[J].科研管理, 2007 (5) :47-48.

[3]马晓波.试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与管理, 2002 (3) :140-142.

[4]徐友浩, 宋俊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 (5) :150-154.

3.科研与创新能力 篇三

【摘 要】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的必要性,提出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依托教师科研项目立项学生创新课题、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开展毕业设计等三个主要途径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科研 学生创新能力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12-03

科研是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是为新知识的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工作。因此,科研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方式。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有效途径。而我国现阶段产业变革时期需要培养大量具有创造力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必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如何将科研工作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快速发展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

一、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示范性高职院校和职业教育攻坚单位,学院视科研工作为强校之本,在玉米、甜瓜等作物育种方面成果显著,是广西科技厅认定的第二批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广西玉米良种培育中心”,也是自治区主要农作物育种课题承担单位之一,同时学院在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生物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学院80%的教师都主持或参与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但学院教师也面临着教学和科研难以兼顾的困难。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开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高标准、严要求,项目研究时间长,尤其是作物育种等农类科研项目需要进行跨年度的连续实验,研究劳动强度大,耗费精力很多。虽然高水平的科研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能将本学科领域内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能会形成新的、系统的、科学的体系,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宝贵素材,但这些科研项目骨干研究人员既是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学骨干教师,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平均授课课程达到3至4门,年课时达到500多节,甚至600多节,此外还要承担指导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班主任或者行政工作等任务。因此,面临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教师精力有限,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而科研项目研究质量难以保证,出现一再延期难以结题的情况。

此外,学院升格后对高职生科研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缺乏利用科研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意识与途径。一方面学院缺乏学生科研的传统氛围。教师科研项目很少吸收学生参与,只是教师自发组织大二、大三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分担一些重复单一的实验工作。高职生主动参与科研的意识也不强,参与的学生数量也很少。另一方面学院缺乏学生科研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的保障。学院没有引导扶持学生科研活动的专门组织机构和管理措施,很少向大学生提供科研活动必需的经费、场所等条件,没有把大学生科研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和学院科研发展规划,学生的科研活动往往是自发和盲目的,科研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性的训练、培养。实际上涉及学生科研的教学环节也就是大三半个学期内完成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而这些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往往难以做深入研究,只是对一些表面的感性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罗列和文字描述,真正能深入做科研的学生比例很少,取得科研成果和奖励的人数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高职生最多只能接触到科研的初步感性认识,谈不上通过科研培养其创新能力。

美国学者纳尔福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就有过精辟论述:在较低科研水平上,科研的增长由于智力的支持和激励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上升,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但是到达一定极限点后,由于过多的科研花费过多的时间和资源,则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这时二者是一种替代关系。因此,探索如何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具有现实必要性。

二、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的途径

学院科研管理部门积极探索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依托教师科研项目立项学生创新课题、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开展毕业设计等三个主要途径构建教学和科研融合、互补的平台,实现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

(一)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高职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能够了解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项目要求开展研究,从而进一步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认识。学院科研管理部门出台政策支持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其科研项目。首先,在项目申报指南中规定“加快学科融合,推动科研教学互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同步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先立项符合指南要求的项目;其次,在项目申报书中列入“项目研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分析”,将学生培养目标纳入项目考核指标中;最后,出台科研管理文件规定,从项目经费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科研劳务费,并要求项目研究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切实维护学生权益。学院通过以上措施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也为教师能够高质量按时完成科研项目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例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专业教师主持的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香蕉褐足角胸叶甲预测预报及无公害防治研究”、广西科技攻关项目“忻城县金银花病虫害种类调查及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考核指标很严格,研究内容涉及广西各地病虫害防治,要求经常外出调查试验,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但植物保护专业教师承担学院所有种植类专业1500多名学生的植物保护课程授课任务,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教学科研压力很大。因此,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积极吸纳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园艺技术等专业大二大三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让其跟随教师到隆安、忻城等广西各地实地调查病虫害防治情况,进行病虫害标本采集、制作、保存,害虫识别、调查测报及防治,农药残留检测,田间药效试验及资料的整理、统计和分析等实验工作,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并顺利推进了项目研究。

(二)依托教师科研项目立项学生创新课题。从2009年起,学院科研管理部门制定政策设立学生创新课题,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科研课题。相继出台了《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度院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通知》、《关于结合学生毕业论文开展2011年度院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申报立项的通知》、《关于开展学生创新课题优秀论文评比活动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规定学生创新课题必须依托教师原有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并规定教师指导学生创新课题有课时补贴,给予每项学生创新课题500~1000元课题研究经费,如课题经费超支还可从教师科研项目中列支相关费用,每年度组织学生创新课题论文评优并给予奖励,优秀学生创新课题论文刊发于校刊给予稿酬。

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已经立项学生创新课题204项,参与课题学生达到1800多人。这些学生创新课题由学生担任课题负责人,3~6名学生组成课题组,依托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方向申报立项,由指导老师做研究引导,作为教师科研项目中的下级课题,专门从事项目某一方面的具体研究工作,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可操作性,学生学会了根据课题要求通过自己的资料收集、整理、消化并动手实践,来完成研究任务,进一步激发了其创新精神。同时,指导教师注意培养创新课题的研究梯队建设,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形成一种以老带新、互帮互学、相互赶超的科研氛围,为研究时间较长的科研项目准备充足的人员储备,提供必要的技术衔接。例如,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研究所(广西玉米良种培育中心)教师承担广西科技厅“早熟、优质、多抗、紧凑型玉米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与西瓜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等9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水稻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新品种选育”等广西教育厅、农业厅地厅级科研项目12项。由于研究对象玉米、西(甜)瓜、水稻等是季节性作物,受气候影响很大,研究过程长,工作量大。项目负责人将项目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分,指导生物技术系和园艺工程系2008级、2009级、2010级学生立项了“玉米种子纯度DNA指纹检测技术的研究”、“叶绿素与西瓜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优质稻种质资源苗期抗寒性鉴定与筛选”等多项学生创新课题,让学生独立承担西瓜叶绿素测定,玉米种子DNA测定,配置玉米、西瓜、水稻杂交组合,统计杂种优势、配合力数据等研究工作,充分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并推进了项目研究。

(三)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开展毕业设计。随着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创新课题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为进一步利用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范围和受益面,学院以学生毕业设计为立足点,规定2~4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开展毕业设计研究工作。学院要求学生毕业设计以其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为选题指南,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其科研项目中的部分研究内容,相关经费首先由毕业设计教学经费开支,如不足可由项目研究经费开支。学院还将其中优秀的毕业设计选题立项为学生创新课题,进一步给予经费支持。

三、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取得的成效

近5年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科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学院教学质量都取得了明显进步。2009年至今,学院已完成12项广西科技厅立项的省部级项目结题,获得“香蕉果酒加工技术研究”等5项广西科技厅鉴定成果,“高产、优质、多抗、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南99的选育及应用”等2项科研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过自治区农作物玉米、水稻、西(甜)瓜、柑橘品种审定10个;教师依托科研项目发表论文650多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80多篇;学院年均新增5项以上广西科技厅省部级项目,其他各类地厅级项目8项;上级下达科研经费超过800多万元,学院利用这些科研经费购置了大量仪器设备,充分改善了学生实践教学条件;教师出版教材79部,他们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写入教材并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将科研活动中的研究方法及手段传授给学生,以科研激发学生求知欲,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这对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前沿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锻造了团队精神,活跃了创新思维,充分培养了其创新能力。2009年至今,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与指导教师合著公开发表论文79篇,其中发表在《中国畜牧兽医》、《广东农业科学》等中文核心期刊37篇。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先后获得160多项地厅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奖项,如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西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农(下转第115页)(上接第113页)业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11年及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植物组织培养”、“新城疫抗体测定”一等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等奖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6%以上,2009~2012年连续被广西教育厅评为“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不可否认,学院融合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实践中也遇到一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学院虽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但由于是农类院校,招收入学的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与科学研究所要求的素质有一定差距,对科研项目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及实验操作动手能力表现差,对科研有畏难情绪。其次,部分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评价低。教师认为高职生文化素质低,不愿意学生参与“高精尖”的科研项目,即使勉强吸纳学生参与,也只是让学生在科研项目中充当廉价领导力,承担重复单一的简单实验操作等工作,而不顾学生专业知识发展的需求,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信心和意愿。

总体上,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合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相应提高了教师科研工作效率与质量,顺利推进了科研项目研究。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的途径仍然有待进一步扩展深化,学院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也需继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宏杰,徐荣青,阎岩.将科研引入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力[J].职业教育研究, 2009(12)

[2]何富贵,张梅.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0(6)

[3]程良伦,万频,王春茹.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7)

[4]于佩学.以科研促进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论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的定位[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5]赵小强,牛学峰.“学生竞赛-科技创新-教师科研”互动模式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B类重点课题(2011B0029)

【作者简介】禤美琦,男,广西桂平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干事,硕士,讲师;黎金玲,女,广西平南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高级农艺师。

4.科研与创新能力 篇四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创新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更是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成员。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禀赋、能力,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意志、情感,不同的思想、行为,而且他们又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由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不同、性格特点各异、家庭环境不一样,个性心理品质千差万别,且极不稳定,不断变化,每个学生就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对他们不可能像生产物质产品那样按固定的工艺流程、统一的型号来铸造。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和对象,而且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转化成为教育的主体,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他们在接受教师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教师,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教师的单向作用,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作用。教师从事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只有得到受教育者的良好配合才能产生效益。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不断地探索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地、灵活地运用教育理论,因人、因时、因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种创造性的作用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途径

1、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前提

(1树立和增强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

(2要注意学习,用于实践。

(3要努力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4要创设教育科研的氛围

2、培养与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方法

(1多看。多看是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终身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我提供学习的机会。多看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学刊,通过多学科新理论,新技术的移植转换成本学科的新成果。多看本学科有关的专著,教材,因为这些教材和专著具有指导作用。

(2多谈。多谈是一种简捷、快速获取信息的好方法,多与优秀的中高级教师、学者交谈有利于自身的提高,他们的经验丰富,科研造诣较深,善于把握方向,能全面地看问题。

(3多听。参与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4多想。通过听、看、谈,不断积累知识,储存信息,通过一事一议,运用联想,假想,反思,质疑,发现问题。并以此展开思路,进行分析、归纳、综合。

(5多记。多记就是把我们看过、听过、谈过、想过的事情用脑子记下来,还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不论参加什么样的会议,都要认真记笔记,要把平时看到、听到,认为较好的一些想法分门别类地记到笔记本上,以便随时查阅,防止遗忘,对近期已确定的课题,要注意收集资料,这样做有利于集中攻关,完成课题。

(6多写。论文的撰写是衡量教师学术水平的标志,也是科研能力的表现形式。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一定养成多写多练的习惯。

二、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

1、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对于民族未来的重要性,辩证地认识素质教育既不是完全否定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可选拔一大批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又不是培养全能全优的教育,全优全能是违背教学实际和教学规律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他们人人有个性,个个有特长,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创造的潜能。教师的教育也应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改为思维训练的过程、潜能开发的过程。对创造性人才有辩证的科学的认定方法,不要片面地认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培养诺贝尔奖得主,就是从事高科技研究,而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2、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

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新知不断涌现,教师不应仅满足于师范教育所学的知识,而应对新知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识,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站到新知识的前沿强化专业知识。

3、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

5.科研与创新能力 篇五

【关键词】科研评价体系;应用技术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研评价体系也随其在不断发展,科研评价体系是指在一个科研机构通过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或是国家通过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实施对科技单位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体系。它往往以考核成果、资金效益以及成果转化为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最终对某一科研机构或科研项目运用一定的科技术评价体系进行全面考核,其包含对“业绩”和“效益”两个方面的考核。而作为高校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行政干预过多、评价机制不成熟、评价机制缺少科学方法、评价分类不准确等。研究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对促进此类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现状

1.1 评价方法现状

目前,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团队评价法、行政申报审批法、社会开放绩效评价方法、政府机构专门考核法等。专家团队评价法是指通过组建专家科研评价体系团队,由其根据国家评价体系标准进行各项逐级审核和评价,最终给科技项目和内容进行全面的评价,它具有权威性,但缺点是不容易发现创新价值的科技项目,因专家们的知识和学识有限,以及在科技领域中运用有限,从而使得评价使用的方法,或个人研究不足,最终使得评价存在诸多问题。行政申报审批法,是指根据大学行政级别通过一所大学规定每一年申报科技项目数量,由行政机构组织专门机构进行评价和管理,最终确定其价值运用和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科技项目的评价。社会开放绩效评价法,是指根据科研评价体系,以社会人群运用为标准,实现价值社会化后,运用公众开放的评价机制进行评价,它往往是在科技试点和运用过程中的一种评价,往往不作为科技项目专项评价,一般是辅助评价的一种手段。

1.2 评价基础与执行运用现状

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的评价基础是科技项目的确立和科技研究创新理论的出现,然后再到实验室研究成功后,通过文献理论和撰写与发表,以及聘请专家进行技术监督后,确定有科技价值后,再通过行政申报程序和方法进行申报。因此,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的评价基础必然是以行政审批为基础,由大学科研人员和机构进行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的申请为基础,最终通过合格审查后层层上报这一种层级的行政申请基础在操作和运用。到目前为此,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如论文造假、运用抄袭、科研理论水平不高、社会运用价值不大,最终使得执行过程中出现较多难以控制的内容等。

1.3 评价结果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的科技项目多,但通过评价结果后,真正能够转化为技术和企业运用技术的科技项目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不理想,很多为低水平科技能力或是根本不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的内容,并且大学的科技研究主要在产品应用的外观设计和普通运用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多不具备创新型研究与开发,最终使得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出现了由于评价机制不完善,存在较多问题,如大学中科技项目在评价体系评价后无法转化为成果运用或是全面推广运用,有的也是根本无法使用或是缺少相关资金和设备根本不能启动运用等。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干预严重

在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运用过程中,往往是泛行政化成为正常现象,资源都是掌握在行政领导手中,如成果评价、研究考核、职称申请、科研报告等都是按照行政级别的办法来办。如在职称论文发表各应用技术大学就明确规定,需要发表一定的科技论文的科技研究者才能申请科技职称和研究考核,并还分省级、市级、国家级职称论文发表来判断,这也是按行政级别来进行论文档次来发表的。在行政体制下,学术研究和科技论文研究成在不自由、不公平现象,创新成果的评价只能在行政体制下被认可,最终由主管部门确定,很容易引起不信任和不公平现象。在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中的资源分配、科学争论、学术分析与讨论、学术评价等都存在对权力判断和认定的现象,其评价活动的行政性往往要大于学术性,官大真理多的现象成为笑谈。行政干预严重是,使得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资源分配及其成果评价最终由行政管理部门分配和确定。

2.2 分类不明确,评价缺乏规范性

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和活动是多方面、多层级、多层次、多类型、多学科领域的,但却因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中的分类不明确,出现一些交叉科技可以选择不同分类,最终使得研究结果出现了层次上的差别。另外,由于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需要从不同分类来确定一个标准值进行科研评价,而同时,还需要选择一定分类来进行标准值判断,如果分类不准确,在两个相似或相同的出现两种不同分值,最终使得评价分类不准造成差异,容易引起被评价人类的通过评价体系漏洞来进行归避。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分类不准主要表现在,其交叉领域分类出现无法选择,或是选择不当就引起评价分值过低。另外,由于评价分类缺乏科学规范化的标准体系,使得分类过于自由或是有一些根本没有细化分类,最终使得评价缺乏规范性。

2.3 评价机制缺乏系统性

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由于是直接导入的国家科研评价体系和高效科研评价体系来运用的,本身存在很多不能细化的内容,或是其评价标准体系本身存在诸多漏洞,由于应用技术大学涉及科技内容广泛,单一的考核考评体系根本不能含盖其科技项目内容。如像应用技术大学的生产工具科技项目、荒山开发科技项目、泥土提炼生物蛋白项目等这一些应用技术由于采用原单一的科研评价体系出现考评内容不全面,且价值预测与估计、风险控制预测、科研成功与否的预测等都存在不确定性,而在评价机制不成熟和不健康的情况下,最终使得评价出现不公平、不合理,以及可能被权利利用而成为一种形式。我们知道应用大学的科技项目往往是以行政方式向上逐级上报的,而在这一个过程中,如果出现多项目的科技选择时,行政干预作用过大,最终使得好的科技成果往往不被选送上级部门审核和批准。另外,由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学术造假严重,学术造星运动不断产生,最终使得学术研究成为一种形式,而评价机制自然发挥不了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缺乏系统性。3 优化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建议

3.1 减少行政干预,创建定量与定性分析指标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一定要从根本上减少行政干预,要给科研评价自由、真实、完整、合理、规范地进行必要的科研评价流程和程序进行审定,而不能完全行政化,所有科研评价成果必须围绕行政评价结果来从事科研评价活动。笔者认为行政是程序,更是一种完整的监督,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或是权位主义的一种过场。为此,笔者认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应设立评价宣传、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指标进行考核,然后通过对其的评价后由应用技术大学行政管理进行文件传递和国家相关程序办理,而不将行政管理作为一些权利评选代表。其科研评价采取省级专家团队+科技水平评估机构+论文发表机构认定+行政管理基本传递流程和文件流程检查等几重事项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达到去行政化,并运用定量和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作为科研评价其应以理论技术文献10%+科技价值评估50%+社会试用结果20%+专家团队评价20%+其它10%的标准进行评价。

3.2 合理进行科学分类,导入第三方评价体系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科学分类,应创建应用类科学技术详细执行规范标准,其以国家科技分类标准为基础,详细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进行更详细分类,通过分类成功后,积极将科学技术评估机构和专家团队科研评价机构导入评价机制体内。运用双重评价,实现定百分比例值来计算其价值,然后再通过定性对其价值的趋势分析和应用分析等,最终使得在分类合理的情况下,导入的第三方评价体系能够公平、公开、合理、全面、及时地进行科研评价机制的建设。

3.3 注重科技产出的导向性指标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科技项目,应以应用研究为主导,并且以应用技术在局部试点推广成功后来进行综合评价,即以试点产出为突破口来预测,通过一项技术发明后,在一定地区应用和推广后进行认定和评价,这更利用科技项目社会价值预测和评估,因为有其试点来区域为实例来证明。另外,由于科技项目没有申报科技专利权保护,我国还要积极将专利申请改为以申请时间来审核,不管多少年未通过,其只要最先报的,才享受最先评价,其它的都延后,如果后来的先评价,则需要提供更详细的运用价值分析和理论体系的运用框架。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申报、评价必须以产出为标准进行综合评价,不能像尖端科技那样采取保护理论和一切绝密为本。而应建立起应用术成果保护评价机制,并且要创设相关应用技术科技研究机制等来推动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和发展。

3.4 加强评价开放机制建设

6.科研与创新能力 篇六

教育教学改革涵盖了学科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个方面,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才能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目的,从而达到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而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科教师,尤其对刚提升为本科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如何把自己所教的课程不断地改革完善,怎样“以教学促科研、搞好科研为教学”则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本文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创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了“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合理地解决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繁、多、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以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之间的矛盾。

一坚持“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思路来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要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科研水平的提高是关键。没有科研的支撑,就没有创新型教学,科研可以保证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只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作为刚提升为本科的地方性院校来说,科研水平相对滞后,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难以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作者通过几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三条经验,以供商榷。

一是要坚持创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在教学中搞科研,深入钻研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面向生产实际和专业前沿发现问题,寻找课题,以挖掘创新潜能和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搞好科研促教学,将在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及科研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引入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努力形成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二是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电力行业特征,采用技能训练资格认定和校企互动方式,使学生学习知识与社会需求直接挂钩,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教师、学生深入企业,发现问题,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师生共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科研、实践良性循环。

三是坚持创新实践教学与专业技术发展相结合。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将实验室建设成集实验、实习、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及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工程素质训练、科学研究试验与专业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

二以“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原则来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存在教学内容多、繁、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以及学科专业技术发展快与教材更新慢的矛盾,要达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首先要对所授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知识点的内涵十分明确,根据专业特征,结合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最新技术,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就是指将原分散在各个章节属同一类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删除过时的旧内容,增加学科专业当前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内容,在内容编排上按照“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技能——当前研究动态”的层层诱导递进式顺序来编写,使重组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先进实用。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是一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性、综合性强,面向工程,与其它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联系非常紧密相互交叉的主干专业课。根据上述特点和要求,对<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重组,构建了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将原分散在各个章节属同一类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除过时的旧内容,增加电力工业当前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内容。如增加未来电力系统、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型电气设备的发展趋势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创新灵感。

三实施“三个模块”,采用“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个模块”是指将课程的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重要内容、一般内容和自学内容三个模块。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技能)在课堂上精心讲解,并通过课外作业、专题研究、实验等其他环节的训练得到巩固和提高;一般内容(主要是指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介绍等)则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展示、介绍;自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个性化教育)则通过设问、质疑、写读书笔记、小论文的形式得到训练。

“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法是指根据课程特点与专业特征精心选择或设计一个规模大、有代表性、有实用价值,并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课程,随着课程教学的展开,让学生一步步深入到案例中,学到案例中相关的知识,随着课程教学的结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把案例中的相关问题一一得到解决。

本课程选择推出“一个火力发电厂电气部分的设计”为全程教学案例,围绕该案例,实施“三个模块”,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展开一个个知识点,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

四结束语

7.科研与创新能力 篇七

在欧美一些国家,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开始尝试将实践教学融入到本科教育中来,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鉴于此,我国的很多高校也逐渐重视实践教学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尤其对一些理工类的学科,已采取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改革。如增设实验类课程在教学中的比例、开展一系列模拟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搭建开放性实验平台[4]。另外,充分利用高校教师的科研平台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实践训练。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动手操作、感官观测,还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想象、思考、推测结论,并利用所积累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探索与解决问题。因此,通过科研实践,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能有效地引导他们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开展实验过程中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尽管如此,我国在本科生教育中实施科研训练计划普遍较晚,尤其对很多普通高校而言在这方面的经验仍然十分缺乏。我们结合多年来在指导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中的经验,从选题、科学开展科研实践以及撰写论文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

一、科研实践与理论教学相契合

科研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人们持续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就决定了开始从事科研训练的对象为大二或大三的学生为宜。这个阶段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从而初步具备了从事科研实践的条件,但他们接触的知识面毕竟有限,且对科学前沿知识大多了解较浅薄。众所周知,科研实践不仅需要研究者对问题有较深入的理解,还需要其积极去探索与开展相关的工作。因此,对课程任务本就较繁重的大学生而言,若所选科研实践方向过于脱离课程教学内容,不仅不能使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还容易因为难度过大使学生失去信心。相反,若以专业课程里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为立足点,同时结合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科研实践工作,则有利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自主探索与发现问题。如我们在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时以材料专业课中涉及的超顺磁性材料为研究对象,当制备出的粒子确实具有可磁性回收时发现他们异常兴奋。可见,与理论教学相契合的科研实践不仅有利于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有效地促进科研实践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安排与开展科研实践活动

在对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之前,他们在这方面大多仍是一张白纸,而科研实践是一个较系统的过程,需要学生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同时,科研实践看似复杂、深奥,但也有其规律可循。因此,科学地安排与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有利于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的人才。针对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与学习特点,教师在指导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往往需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科学训练。

1.文献调研与实验基本技能训练。所选取科研实践方向的重要知识点可能在理论教学中已涉及,但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创新性,需要研究者对所选方向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仍存在的关键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另外还需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启发下寻找突破口,而这些仅仅通过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在庞大的知识库面前准确地选取所需的内容呢?这是大学生从事科研实践工作时首先所面临的问题。对材料类方向而言,尽管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期刊上,但考虑到大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往往基础较薄弱的现实情况,指导教师可建议学生先阅读中文类的文献资料。通过阅读最近的综述性科技论文或优秀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对大学生快速了解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动态非常有效。通过对这方面的指导可使学生掌握文献调研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只有经过充分的文献调研,才能使学生对整个科研实践工作有较全面的认识并树立起持续开展下去的信心。

对材料专业的学生而言,科研实践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材料制备与表征测试,这就需要学生在独立开展科研实践工作前先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到本校及本专业可用的实验或科研平台情况,开展相关的科研实践工作。对常规的实验制备方法,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相应培训的时候应详细地阐述其工作原理、强调可能需注意的事项。如用常规的水热法进行材料制备时需提醒学生注意反应温度不宜过高、操作时应注意避免被高温烫伤;若反应中涉及到强酸或强碱等还应强调酸碱腐蚀可能对人体的伤害。另外,对于某些本校不具备但又常用来进行材料表征分析的大型仪器设备,如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可只教其表征原理及分析方法。

2.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与开展科研实验。与课程实验大班教学不同的是,科研实践主要针对那些专业知识储备较丰富,同时又渴望探索科学前沿知识的部分大学生。因此,在教育模式上不再受兼顾大局这一因素的限制,在因材施教的同时既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其有更多的机会去独立设计与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也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科研知识较薄弱的客观事实,避免急于冒进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应侧重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待其进行了充分的文献调研和掌握了相关的基本实验技能后,可先让他们尝试重复别人的研究成果,然后逐渐学着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与开展科研实验。在初期,大学生往往较难抓住问题的关键,不易把握方案的可行性,这时需要教师多引导,并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和专业知识对相关的问题进行阐述,提供合适的建议。需要注意的是,科研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面对期间的曲折与失败部分学生往往容易气馁,作为指导教师应时常注意学生的思想波动并及时开导。另外,为减少科研中的困惑和避免闭门造车这种现象,定期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对开展科研实践同样十分重要。

3.撰写总结报告与论文。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定期的工作总结有利于加深对前期工作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缕清思路,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如每两周进行一次总结能有效地提高科研实践工作的效率。对指导教师而言,也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科研实践进展、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另外,当科研实践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需要将科研成果撰写成科技论文并在相关学术期刊上进行发表。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实验数据及主要的结论以科学可信的方式呈现在别人面前,另外通过专家对所做工作的认可提高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与信心,并激发他们更强的主观能动性与探索新工作的热情。基于科技论文的发表需要较扎实的写作基础与经验,同时又需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因此可先让大学生撰写初稿,然后由指导教师反复指导修改,最后经过教师的润色来完稿。

三、结论

科研实践作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同时也跟其他培养模式一样满足一定的规律。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合适的选题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前提,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从文献调研、实验基本技能培训、独立设计与开展科研实践并撰写总结与实验报告步步深入是最终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当今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而科研实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选题、文献调研、基本技能培训、独立设计与开展实验以及撰写总结报告与论文等方面对科研实践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同时对各阶段的必要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些对大学生从事科研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永长,宋安齐,陈雪峰,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6):686-689.

[2]邹云玲,李酽.材料化学科研实践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探索[J].大学教育,2013,(16):94-95.

[3]恽超.能源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科研实践训练课程新模式[J].科教导刊,2015,(22):25-26.

8.科研与创新能力 篇八

关键词:科研项目;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8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所以我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但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前不久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希望通过它的实施能够扭转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本文以化学化工学科科技创新教育为研究方向,结合本人几年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挑战杯项目和开放实验的实践经验,提出通过科研项目带动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路,以期为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出借鉴。

一、科研项目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的必要性

我们的科研项目属于化学化工学科,可以分为三类:①纵向的基础研究课题:由政府部门立项的科研项目,包括纯属探索性或揭示自然规律的纯基础研究项目和具有近期应用目标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②纵向的科技攻关或产学研项目:由政府部门立项的科研项目,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开展到一定程度,已经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却尚有一些关键技术难题需攻克。③企业的横向项目:由企业委托高校进行开发的项目,主要针对企业目前产品在生产或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或者企业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发现的某一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将科研项目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具有必要性和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研究内容或者已深入国际或国内前沿,或者属于应用前景非常好的技术难题,其研究价值高。其次,参与科研项目,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科研角色,这对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培养创新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再次,科研项目大都已开展了一段时间,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有利于完成预期的研究目标。最后,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不但能够完成项目的部分任务,最重要的是为导师选拔适合自己梯队的研究生奠定基础。

二、如何将科研项目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机融入

1.选题方面的技巧。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的课程或项目主要有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挑战杯项目和开放实验项目等。选题时要遵循如下原则: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完成预期目标;与学生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接近并让学生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可以查到一些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工作量适中,难度适宜。但是,不同的科技活动,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题目和研究内容都要做相应的调整。以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季鏻盐改性粘土的关键结构及长效抗菌活性研究”(No.20676049)为例来说明:用于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或创新训练项目,可以将题目定为“季鏻盐改性蒙脱土(蛭石、凹凸棒石、高岭土等)的制备及表征”、“季鏻盐改性蒙脱土(蛭石、凹凸棒石、高岭土等)的结构及抗菌性能研究”等,如果以任一种粘土作为一个题目,那么就可以衍生出许多研究题目和内容;开放实验项目可以做其中几个实验就行了,如“十二烷基三丁基溴化鏻改性蒙脱土的制备”,制备4~5个不同质量比的季鏻盐改性蒙脱土就行了;如果是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或挑战杯项目,就要报季鏻盐改性粘土的产业化及应用的研究内容,根据季鏻盐改性粘土多功能特性,可以将题目定为“新型多功能季鏻盐改性粘土的开发及产业化”、“新型多功能纳米复合塑料的制备及应用”等。

2.建立成员结构合理的课题组。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和开放实验项目是一人一题,而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挑战杯项目都是一个课题组,且基本上是同年级甚至同班级的相互熟悉的学生。不过,不管是个人项目还是团队项目,最好都成立课题组,成员包括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并且让硕士生或博士生参与指导,这样不但可以互相提携启发、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科技创新活动高水平顺利完成,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

3.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总结。我们一般让学生每个学期交流2~3次。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总结,对学生来说,不但可以解决在科技创新活动所遇到的许多难题,而且通过交流可以吸取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方向更明确。对导师老说,可以随时了解科技创新活动的进展,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实施方案和阶段目标进行调整。学术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通过科研项目带动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效果

本人自2007年开始带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至今已带了5届。2005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郑佳主持的“新型季鏻盐改型粘土抗菌剂的研究”(No.cx07050)项目获得暨南大学第三批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二等奖,郑佳因为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而获得保送硕士研究生资格;2007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薛琰主持的“有机层状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能”(No.cx09063)获得暨南大学第五批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三等奖;2008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张劲林申报的“单层石墨烯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No.1055911018)获得了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资助,目前项目正在顺利进行中,已经在国际著名的化学学科期刊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上发表论文1篇,张劲林也获得保送硕士研究生资格。此外,我们还带了一些挑战杯项目和开放实验项目,都顺利结了题。最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都处于申报阶段,已经有许多学生主动联系我们,要求给出题目让他们申报。本科生毕业论文方面,除了做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的学生接着做毕业论文外,近三年强烈要求到我们这里做论文的学生越来越多,2010年4个,2011年5个,2012年增加到7个。学生们感觉在我们这里做实验,对他们自己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实非常有效。

总之,通过这几年带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来看,将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纳入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内容,以此推动本科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晓静,尹忠东,艾欣.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

[2]张凯斌,谭洪波.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培养创新型人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1).

[3]梁鹏,刘洁,田原宇.化学工程专业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7).

[4]梅书霞,谢峻林.关于在校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措施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1).

[5]王蕾.浅析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

[6]任成龙.论科研实践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

9.科研与创新能力 篇九

姚祚星,陈锦秀

(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摘要】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研究型教育模式是大学培养具有创新品质高层次人才的基本途径。护理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参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过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初步探讨了培养科研创新型护理高等人才的途径措施,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护理;高等教育;科研;创新

进入21世纪,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都把培养素质的创新人才作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高校学生科研明确了方向。高等教育“要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1]“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在国外,护理科研工作

[2]主要由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对本科及大专生未作要求。但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博士生缺少,硕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发展阶段,护理科研的重任更多的落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肩上,因此护理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一、培养扎实“基本功”,坚持“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目标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曾指出:“所谓在科学上成年人的思维发展,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支撑的高度。”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从加强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入手。

一方面就学校来说,由于教学改革的滞后,课程一直沿用公共必修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技术的“老三段”结构。在生命科学中,护理学是平行于临床医学药学及口腔医学的一级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上,全面学习现代护理学知识。但目前许多课程却未开设。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小医生”,而不是既有扎实护理理论,又有娴熟操作技能的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同时,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偏重知识测试,忽略能力考核;以单科笔试为主,忽略综合分析能力的评价;注重定量,轻视定性的评价;忽视知识的运用

[3]和综合技能的考核,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就学生而言,由于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取向的影响,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急功近利或心浮气躁的倾向。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护理人才,我们应注重在教育观念以及教育目标、模式上的改革,确立育人目标:尽快实现由“维持型”、“模仿型”、“继承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向“开拓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重要是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在教育质量评价上实现从教师评价到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转变;变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到学生素质的全面评价的转变,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体现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特色,增加社会人文课程

护理学以人为服务对象,担负着促进人类健康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是一门最具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学科。美国护理学院协会提出,关爱及其相关的关爱价值观、关爱态度、[4]关爱行为是护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我国19所护理本科院校设置社会人文课程的科目和学科范围狭窄,只有14门必修课,无任意选修课;政治、英语以外所有社会人文课程的学时之和仅占总理论学时的4.08%。2006年47所院校设置社会人文课程数量达到了7O余门,有76.6%的学校开设了任意选修课,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东西方哲学与文化等多类课程;政治、英语以外所有社会人

[5]文课程的学时之和占总理论学时的7.37%。说明目前护理教育者已开始重视本科护生人文

素养的培养,本科护理教育社会入文课程设置的状况较以往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科目范围和学时比例都有所增加。

三、以创新意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实际只是把学生限制在循规蹈矩的桎梏中,最终只能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

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一是应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对个别课程试采用“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减少示教室的模拟操作,尽可能实际练习,如鼻导管的插入、各种注射法等。部分课程同时制作及试用多媒体教学。护理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主体教育思想,明确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积极启发、诱导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将学习的过程变为学习者的主动求索,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尝试师生平等、气氛融洽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次,应加强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创新思想为导向,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训练思维,培养想象。二是要改革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可通过增加过程评价的分数比例和减少笔试及死记硬背内容,各

[3]门课程制定一套占一定比例的综合能力评价指标的方法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支持。

四、注重学生早期的科学研究训练

创造科研能力需要在平时得实践中得到锻炼,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要注重对学生早期科学研究训练。如实施课程整合改革和采用护理科研能力早期培养模式,对学生从第一学年起,便开始分阶段得科研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渐进性、连贯性和系统性[6]的培养。学生得这种早期科研实践不仅有利于丰富他们得的创造性智慧,帮助他们掌握多方面的创新方法,更能使他们保持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眼光,学会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五、加强护理高等教育师资力量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硬件支持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组织者,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目前,我国护理本科师资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临床护士经挑选和培训成为护理师资,她们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动手能力,但学历层次较低,系统的理论知识不够,教育学专业知识缺乏;另一种是由临床医生担任护理教员,他们虽精于医学理论,但不懂护理,护理专业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另外,少部分护理本科生毕业后从事护理教育,她们往往缺乏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护理师资的这几种来源决定了护理师资队伍的薄弱环节:缺乏能医、懂护,且具有教育

[7]学专业知识的与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相匹配的护理教学人才。而要引导学生建立以研究、探索为本的学习模式,就需要有一定资历和研究工作经验的教师来胜任这种引导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护理高等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合理的应用,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和科研水平。

学校硬件资源的支持,也对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就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投资水平看,与世界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在本科生科研探索阶段,学生科研的前期投入较大,[1]短期成效不明显,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这要求学校管理称在处理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时,要着眼于大学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强化一流人才培养的国际意识,加大本科生科研的基础建设,着力营造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学术生态环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注重护理本科生科研将有力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将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锐、素质全面的创新护理人才,从而促进护理专业人员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燕,李学军,管又飞等.本科生基础医学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 2

育,2009(6):16-18.[2] 仇瑶琴,陈晓英,沈园园等.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3):214-215.[3] 金瑞华,李彬.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11):519-521.[4] Maril YN HO, Kathleen TH.Annual review of nursing education [M].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2005:59-74.[5] 马连娣,沈宁.我国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现状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09,6(3):99-102.[6] 蒋培余,王春生,周洪昌,等.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早期培养模式的构建[J].护士进修杂志,2009(15):1351-1354.[7] 王惠珍,高星,翟惠敏,等.“双师型”护理教师资格考评体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6):565-566.【第一作者】姚祚星

性别:女 职称:助教 学位:硕士研究生 工作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研究方向:老年护理学、康复护理学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大学城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基础教研室

电话:22861170 手机:*** 电子信箱:yzxinger@gmail.com 【通讯作者】陈锦秀

职称:教授 学位:硕士研究生 工作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研究方向:老年护理学、康复护理学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大学城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基础教研室

10.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对立与统一 篇十

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对立与统一

美术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教学的两种基本指向.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既是对立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统一的.,美术教育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这样两种能力.

作 者:尹少淳 Yin Shaochun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00048刊 名:中国美术教育英文刊名:CHINESE ART EDUCATION年,卷(期):“”(4)分类号:G63关键词:审美能力 创新能力 对立统一 美术教育

11.科研与创新能力 篇十一

【摘要】 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医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结合我院实验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阐述了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以及对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体会,为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新思路。建立机能开放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学生科研工作,让学生独立设计科研课题,,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 机能开放实验室;学生科研;资源共享;创新精神;医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05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84-01

机能学实验是医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医学实验的基础,它是将传统的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三门学科的相关实验及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独立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1],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创新的实验教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机会,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科研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实验,这对医学人才的培养不失为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1 建立开放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

机能开放验室严格意义上讲是有别于普通的机能学实验室,在时间、空间、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及实验室管理上应有其特色,其仪器设备、实验教学人才及实验经费上,要求高度共享(即资源共享)。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了科研资源的共享。人才是实验教学的宝贵人力资源,应加强一专多能型教学人才的培养,以上论述的资源共享对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型、研究型的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技术平台,全面提高学生自学动手和科研实验能力。学生科研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实验设计和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学会立题,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结果的处理及分析和研究结论,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逻辑思维配合实验方法及技术,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独立的进行医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学生科研的实施和收获

我院机能实验室开展的学生“实验设计”和学生“探索性实验”[1],两者都是培养学生素质、智能和探索、求实、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自学、动手和科研实验能力。“实验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实验设计和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学会立题、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结果的处理及分析和研究结论。而“探索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探索、求实、协作的精神和科研动手能力。培养学生采用科学的逻辑思维配合实验方法与技术,对拟定的研究目标或问题进行的一种有明确目的探索性研究[1]。因此,它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医学科研实验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当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机能学实验方法后,可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生理学及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大胆的创新,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查阅文献,教师可在理论上提高支持,开拓学生思路,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做出可行性分析,指导学生查阅相关学科的资料。

2.1 设计科研课题 可以引导学生以2-5人为单元,经过查阅文献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做到各自提出科研课题,并讨论写出可行性报告,经过指导老师批阅后进行实验设计的答辩工作,让学生在答辩中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果通过了答辩,即可进行该实验的预实验准备工作,在指导学生预实验时,应积极回答和解决学生在预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但应以启发式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学生保持浓厚的科研兴趣。

2.2 修改设计方案预实验如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基本完成了设计思路,拟出可行性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在实验方案中进行了讨论,形成共识,拟出实验全过程,指导教师对其进行认真的批阅,再次进行答辩,在指导老师认为拟题正确,方案成熟,理论过关,实验有成功因素且经费允许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2.3 学生科研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科研实验正式开展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指导老师在最终同意学生科研方案后,可以让学生大胆实验。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做好数据记录,要求学生认真贯彻实验过程,掌握仪器的使用。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记录曲线、数据等。学生科研应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2.3.1 数量的变化 凡是曲线记录的实验,应对曲线进行整理,去伪存真,在图示上标注说明

实验处理要有处理标记,电刺激要记录刺激参数,包括刺激方式、强度、波宽、频率、刺激持续时间等。

2.3.2 时程的变化 在实验记录上应标记实验开始、开始反应、反应最高(强)、反应恢复各时相点及其单位时间。如果实验记录的为多个指标,应观察相关指标在实验处理下变化的先后、强弱、便于分析不同指标变化的相互关系。

2.3.3 实验结果的性质 有许多的实验结果的外观很相似,必须判定结果的性质和真伪。如记录动作电位时应区别是动作电位还是刺激伪迹,是场电位还是单位放电。

2.4 总结实验结果并书写论文 实验结果必须真实可靠,对实验条件、实验结果以及出现的异常现象等进行忠实详尽的记录。实验原始资料必须进行处理分析,才能提示其变化规律,探索其本质。科学论文不同于文学作品,并且医学论文有其固定的、特有的书写格式。学生成功完成实验最少8例以上。得出结论后应指导学生书写论文,由于学生第一次书写论文,在格式和思路上会存在很多问题,指导老师应指导学生书写论文的方法,论文中应用数据和合理统计方法,三线式表格的应用等诸多问题应细心的对学生讲解。教师应认真阅读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可根据教师的修改意见做出相应的修改,修改完成后请指导教师再次审阅,如指导老师认为的确有一定的科研价值,且论文书写流畅理论严谨,可以让学生投相关期刊发表。

2.5 学生科研效果的评价 学生在经过以上的动手动脑的多次实践后,一般都会掌握科研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如果论文能在相关的科研期刊上发表,更能激发在科研创新和学习的浓厚兴趣,我院自开展学生科研工作以来,学生的科研立项呈逐年增加的形势。学生的科研兴趣空前高涨,通过近几年的摸索,机能实验的教学模式日趋成熟,先后出版四版机能实验学教材并最终定稿,并成为湖北省首批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生物药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总之,通过开展学生科研工作,有力的推动了学院的教学工作,为搞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经过几年的学生科研工作表明,在学生科研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①科研经费不足。②学生科研意思薄弱,思维不够活跃。③理论知识掌握不够丰富。④文字表达能力差。对于以上提出的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解决,如经费问题我们将向学院提出更多的申请,学生科研意思可逐步提高,加强理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前沿知识,科研论文的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提高,我们将开展科研论文书培训班,以期提高学生医学科研论文的书写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德森朱克刚谈机能实验教学与管理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6 8(3)314-315

上一篇:酒与诗词下一篇:关于富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