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2024-07-29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共6篇)

1.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篇一

学习贯彻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 大电学校 王伟

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于6月6日胜利召开,它确定了我区今后发展的五大战略:绿色发展、工业强自治区、文化繁荣、人才优先、城乡统筹。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大会,我们应不断加强学习,深化认识,完善思路,扎实工作,用行动贯彻好这次会议各项精神。

作为一名党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代会精神上来,把行动落实到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崛起上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强劲的气势,抢抓机遇,积极进取,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为将韶关建造成政治安定,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安康的自治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要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党章规定的共产党员义务的第一条。共产党员必须懂得: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有些同志在重大问题上政治不敏锐,甚至失去辨别能力,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上贫乏,政治上就不清

醒。只有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自治区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永远保持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共产主义纯洁性。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原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为人民谋福利的自觉性。评价一个共产党员重要的是看他做的怎么样,看他能不能在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实现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

第三,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作为共产党员的一项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当即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对社会,对经济影响愈来愈大。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科学、文化和税收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提高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增强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精通一行,努力成为本职岗位上的内行和能手。

总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学校党支部书记,更应该成为学习的模范,我们不但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学习科学、文化和专业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篇二

等秘书小姐向经理通报后, 克里弗德静了静心, 提着手提包来到经理办公室门前, 轻轻地敲了两下门。“是克里弗德先生吗?”屋里传出问询声。“经理先生, 你好!我是克里弗德。”克里弗德慢慢地推开门。“抱歉, 克里弗德先生, 你能再敲一次门吗?”端坐在沙发转椅上的经理悠闲地注视着克里弗德, 表情有些冷淡。

经理先生的话虽令克里弗德有些疑惑, 但他并未多想, 关上门, 重新敲了两下, 然后推门走进去。“不, 克里弗德先生, 这次没有第一次好, 你能再来一次吗?”经理示意克里弗德出去重来。克里弗德重新敲门, 又一次。踏进房间, “先生, 这样可以吗?”“这样说话不好, 请再来一次。”经理答道。

克里弗德又一次走进去:“我是克里弗德, 见到你很高兴, 经理先生。”“请别这样。”经理依然淡淡道, “还得再来一次。”

克里弗德又作了一次尝试:“抱歉, 打扰你工作了。”这回差不多了, 如果你能再来一次会更好, 你能再试一次吗?”

当克里弗德第10次退出来时, 他内心的喜悦和憧憬已消失殆尽, 开始有些恼火, 心想, 进门打招呼哪有这么多讲究?这哪是招聘面试呀, 分明是在刁难戏弄人。

克里弗德生气地转身离开, 可刚走几步又停了下来。不行, 我不能就这样逃开, 即使瑞德公司不打算录用我, 也得听到他们当面对我说。于是, 克里弗德稍稍地舒了一口气, 第11次敲响了门。这次, 他得到的不是拒绝, 而是热烈欢迎的掌声。克里弗德没有想到, 第11次敲门, 叩开的竟是一扇成功之门。

原来, 瑞德公司此次是打算招聘一名市场调查员。而一名优秀的市场调查员, 不仅要具备学识素质, 更要具备耐心和毅力等心理素质。这11次敲门和问候就是考查一个人心理素质的考题。

3.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篇三

——在中国共产党如皋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今天,中国共产党如皋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这是一次继往开来、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的大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全市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如皋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力推进两个加快,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如皋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一、五年回顾和主要经验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市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勇争先,圆满完成了十次党代会赋予的各项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主要指标从南通“小六子”到南通领先、从“苏中的苏北” 1 到率先融入苏南的历史性飞跃。

五年来,发展速度持续领先,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主要指标持续跨越。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1亿元,年均递增22.7%,增幅持续位居南通第一。实现财政总收入78.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3.7亿元,年均分别递增43.1%、43.9%,增幅保持苏中苏南领先,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由全省第28位跻身前8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9852元、8695元,年递增14.5%、14.3%,增幅持续保持南通首位。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应税销售、实缴税金总量连续三年居南通第一,规模企业、亿元企业数量分别达“十五”末的2.6倍和4.3倍,熔盛重工成为南通唯一应税销售超百亿工业企业;项目投入增势强劲,规模工业投入年均增长37.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照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全面达标,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的位次五年分别前移28、20位。

五年来,开放层次不断提高,沿江开发成绩斐然。外资民资双丰收。累计完成注册外资71.8亿美元、到帐外资34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4.5倍和8.1倍,持续保持南通第一、全省领先;市外民资注册资本、民营经济税收总量持续位居南通首位。外经外贸齐发展。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61.8亿美元、外经营业额6.9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5.6倍和2.3倍;双马化工在印尼投资7000万美元,成为南通境外最大投资项目。沿江开发成效显著。长江镇成为全省首批20个“强镇扩权”试点镇之一,建成国家级造船基地、省重点物流基地;建成新世纪首家县(市)级国家一类口岸,如皋海关等联检部门相继运行,保税、监管仓库等配套功能陆续建成,集装箱 航线开通,如皋海关年关税总量位居苏中苏北大市口岸前列。

五年来,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15.4∶51.8∶32.8调整为9.6:56.8:33.6。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达68.6%、32.9%,比“十五”末提高22.1个和10.7个百分点,建成省船舶及海洋工程、现代电力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港口物流、软件、服务外包、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如皋软件园获批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建筑业加快转型,先后荣获五项鲁班奖,2010年施工产值达360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高效农业、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占比由35.2%、50.5%和72%提高到60.5%、70%和95%,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市)。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建成全国科技百强县(市)、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列入全省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五年来,环境打造取得突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设高效突破。五年累计投入239亿元,是“十五”的4.35倍,建成区面积由19.2平方公里增加到35平方公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25.3平方米提高到40.2平方米,城市绿化率由35.6%提升到40.5%。交通条件日益改善。累计完成交通投入100亿元,是“十五”的3.34倍,“八横八纵”骨干道路网络全面形成,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2.3公里,位居南通首位,农村公路、公交实现村村通。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重点镇“四横四纵”、一般镇“三横三纵”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小城镇“十个一”功能配套不断完善,承载能级持续提升,累计新建农民安置房10.8万套,集居农民20万人,城市化率由36.2%提升 到48.7%。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长江优质饮用水、城镇污水处理、城乡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农村改厕、河道整治、绿化造林、秸秆综合利用均被评为全省先进,建成全国首批绿化模范县(市);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级考评,并被誉为新世纪全国执行创卫新版本、新标准的新典型;生态市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全国文明城市成为江北唯一接受省级测评的县(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总体达标。

五年来,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谐如皋共建共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省教育现代化县(市),成为南通唯一的全省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100%;集图、文、博、规划、科技馆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全面竣工,镇、村文体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市)、老龄工作先进县(市)、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和省群众文化先进县(市)、食品安全示范县(市)。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在全省率先实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保合一”,在苏中苏北率先实行农民养老保险财政贴补,在南通市率先实行大病救助和事业单位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达98%,五保集中供养率达70.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法治平安建设取得实效。法治如皋建设不断加强,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公正司法,扎实开展“五五”普法,“书记大接访”、“12345”市长热线等平台为畅通诉求渠道、有效化解矛盾提供了保证,被评为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县(市);平安如皋建设纵深推进,公众安全感持续保持在98%以上,连续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信访工作、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有 力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五年来,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政治保证有力有效。常委自身建设常抓不懈。市委常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引领科学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思想宣传工作富有成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持续推动思想解放;广泛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营造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浓烈氛围;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放大“爱心邮路”示范效应,涌现出爱心大使赵小亭等先进典型,“腾江越海、登高致远”的新时期如皋城市精神大力弘扬。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坚持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差额、公开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大力实施年轻干部“四线四百”工程,领导班子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农村、“两新”、社区、机关党组织建设持续加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大学生村干部“村村有”、“村村优”,40名优秀村干部进入科级领导班子,选派36名科级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基层组织不断夯实。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加强。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实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健全完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有力提升了行政服务效能。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历届市(县)委以及离退休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如皋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全 市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如皋发展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发展历程,我们不仅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积累了在复杂困难局面中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经验,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符合如皋市情的发展道路。我们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和经济规律,立足总量小、欠发达但区位优、潜力大这一独特市情,坚持走吸纳集聚、开放带动之路,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抢抓沿江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叠加机遇,坚持走沿江开发、强“极”拉动之路,深入推进大沿江开发,实现港区“八年再造一个如皋经济总量”目标;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要求,坚持走人才强市、创新驱动之路,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抢抓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机遇,坚持走城乡一体、“三化”互动之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进程,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值得关注典范县市;积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走共建共享、统筹推动之路,切实让发展成果普惠广大百姓。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走符合如皋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持续腾飞。

二是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攻坚克难,破解瓶颈,不断拓展持续跨越发展的新空间。面对宏观调控、环境资源约束、金融危机、社会矛盾凸显等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制定完善安置房建设、搬迁补偿、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四位一体”的搬迁政策,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动员力和资源整合力,切实破解了“搬迁难”;大力推进“三集中”,积极实施“万顷良田”工程,用足用活城乡建设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切实破解了“用地难”;创新思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动银政企合作、招引市外金融机构、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等,最大限度地集聚各类资金,切实破解了“融资难”;不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发挥同业商会作用,建立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切实破解了“审批难”;创新实施“三三三”人才工作模式,出台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政策,加快建设人才公寓,推行“雉水英才”“学子归巢”计划,切实破解了“人才集聚难”;全力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成功组建文广传媒、教育培训、港口投资等集团,以市场化经营理念、公司化管理模式激活了公共服务主体的活力。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积极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成效的体制机制,才能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积极性,为科学发展不断注入强劲活力。

三是始终坚持以高点定位为导向,只争朝夕,狠抓落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确立挑战性的目标定位,积极营造争先进位的赶超氛围,始终保持加压奋进的工作常态是如皋经济社会持续腾飞的力量源泉。五年来,我们先后响亮提出“学赶张家港、建设新如皋”、“勇当江苏跨越发展的领先者、江北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苏中和谐发展 的领头羊”、“弯道超越”、“跨江争八强”、“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等挑战极限的目标,激发了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快发展,只争朝夕大跨越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坚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持续推进招商引资、项目投入、沿江开发、全民创业、环境打造、新农村建设六大重点工作,以重点工作的高效突破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跨越;我们坚持科学组织、狠抓落实,以健全的组织推进体系和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高效推进、全面落实,使一个个看似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目标最终成为现实。实践证明,只有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勇创一流的雄心壮志和永不满足的目标追求,才能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四是始终坚持以发展惠民为宗旨,改善民生,凝心聚力,不断提升全市人民幸福指数。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参与全面小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适度超前实施了一系列惠民、利民、富民、安民工程,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改善城乡环境,努力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普惠于民;深入推进法治如皋、平安如皋建设,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维护失地失业群体利益,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和衷共济促腾飞的热情。实践证明,只有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发展惠民的理念,持 续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与尊重,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才能为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凝心聚力。

五是始终坚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证,同心同德,整体联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我们始终把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市委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四套班子团结协作、齐心协力,人大和政协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党管武装、统战、工商联、双拥、群团等各项工作持续强化,基层民主不断加强;积极打造学习型党组织,通过定期举办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境内外培训、组织收看《惊涛拍岸》等大型政论片、开展“八破八立”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合力,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得到空前激发;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从“双带”、“双强”活动到第一书记工程,从挂钩帮扶到招商、搬迁、维稳一线,一个个创新载体锻炼了一批批优秀党员干部,培育出一批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从效能革命到优秀服务品牌创建,机关部门进一步营造勤政廉政、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党的建设是如皋持续腾飞的关键所在、力量所在和保障所在,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的事业才会无往不胜,我们的力量才会无坚不摧。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较多。一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均量较低,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镇域经济发展活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二是经济结构还不够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经济发展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三是 城市化水平还不够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全民创业活力还不强,增收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宽;五是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面临形势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的黄金期,迈进基本现代化的决战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期。综合分析所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机遇,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与苏南发达县市并肩比拼,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先行军。

1.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为我们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提供了重要条件。从国际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进入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等多重特征并存时期,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但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进程加快,低碳经济成为发展主流,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引擎,为我们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持续跨越带来了巨大机遇。从国内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阶段,虽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加大、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加大、改善民生的责任加大,但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经济社会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为我们持续科学发展、增强综合实力拓展了广阔空间。从长三角形势 看,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集成效应的释放,桥港时代、高铁时代的来临,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为我们更大力度推进跨江合作、更高层次吸纳资源要素、更宽领域集聚跨越发展能量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可以肯定“十二五”期间仍将是如皋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抢抓这千载难逢、优势叠加的战略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加速调整中放大后发优势、在加快转型中放大新兴优势,奋力开启建设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

2.全面小康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勇当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小康建设历程看,2003年我市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目标时,人均GDP只有江苏的40%,但我们不畏艰难,在解放思想中高点定位、在开拓创新中激发活力、在攻坚克难中突飞猛进,2010年与江苏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省前列,实践证明只要敢于高点定位,持续追赶跨越,才能不断挑战极艰,变不可能为可能。从小康建设打造的优势看,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闯出了一条符合如皋实际的持续跨越之路,开创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产业体系日益健全,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集聚,熔盛重工等一批目标千百亿企业迅速壮大,持续腾飞态势强劲;沿江开发深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日趋完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随着长三角加速融合,我市独特的区位交通口岸优势日益凸显,这些都为我们勇当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夯实了基础。从基本现代化目标体系看,对照江苏基本现代化的六大类37项指标,虽然我市人均GDP等部分指标与之有差距,但“十二五”时期作为我市又一个黄金发展期,发展机遇、发展条件、发展态势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随着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增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实现经济社会第二次跨越,定能成为全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先行军。

3.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为我们勇当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注入了不竭动力。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实现全面小康之后,全市人民对就业收入 “多元普惠”、文教社保 “人人享有”、城乡发展 “统筹一体”、生态环境 “宜人宜居”、政治参与 “民主有序”的要求更新更高,群众的要求就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方向,也是我们勇当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强劲动力。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人均GDP达到3000-6000美元,经济发展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由满足人的温饱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入持续加速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市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标志着我市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加速转型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顺时应势、把握规律,昂首阔步迈进基本现代化。从市场经济的规律看,市场经济是全球配置资源的经济,是拼抢经济、竞争经济,是有限的时间经济、无限的空间经济,谁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高人一筹、抢先一拍,谁就能把握主动、获取更多的优质资源,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打造环境、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努力在转型升级中集聚更多更好的要素,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从执政为民的历史使命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各级党委的职责所在,“十二 五”期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建设美好新如皋、为145万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生活,因此我们必须高点定位、自我加压,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努力为人民群众谋得更大福祉。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为路径,以深入推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创新等“八项工程”为重点,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生态文明化四大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度融合之路,形成港口型经济、都市型经济与镇域经济三足鼎立,如皋经济开发区、长江镇(如皋港区)、如城镇、软件园(桃园镇)四极拉动的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更加强盛。经济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和南通,总体保持“十一五”水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20%以上,到“十二五”期末达12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万元以上;财政收入年递增35%左右,到“十二五”期末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30亿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以上,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95%以上;全部工业应税销 售突破3000亿元,年递增40%以上。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城市,城市化水平达70%左右。

——科教更加发达。致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40%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建成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城市。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不断推进,建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城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成两所国家级高等职业学院,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更加和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普遍增强,城市文明程度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建成全国文明城市。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健全,社会持久稳定,法治如皋、平安如皋建设再上新台阶,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深化,建成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文化更加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认同和遵循,新时期如皋城市精神不断弘扬光大,打造“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城市软实力大幅提升,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绿色旅游城市。

——生态更加优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得到大力发展,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期末分别减少17%和10%,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不断上升,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健康城市、有机食品示范城市和江 苏省低碳经济示范城市,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

——人民更加幸福。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和2万元以上,就业创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民群众享有较高水平教育、健康卫生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工作任务和主要举措

今后五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各项目标任务,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聚焦“八项工程”,推进“两个加快”,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先行军。

(一)把转型升级工程作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基本路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提升“两手并重”,不断加大开放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转型步伐。

1.以开发开放为持久动力,加快转型升级。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增量型、吸纳式发展之路,加快吸聚国内外优质资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提升开放层次。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招财引税并举,外资、民资、国资齐抓,主要瞄准欧美、日本、东南亚、港澳台等重点区域,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等重点企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项目,加大招商力度,确保主功能区招引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项目达50%以上,软件园达到100%,全市五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突破50亿美元。要创新招商方式,加快建立驻美、德、日、台 等招商窗口,建设全国台商服务中心,强化与上海、苏南等地的区域合作,鼓励企业与国内外行业巨头、企业龙头、产业链头、技术源头进行战略合作,提升招商实效。不断优化外经外贸发展结构,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500亿美元以上,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力争“十二五”期末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营业额达到200亿元,“四外”工作全省领先。大力提升开放能级。加大开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海关等联检部门服务水平,建成与长三角全面接轨的“数字口岸”、“电子口岸”,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物流基地。加大主功能区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进保税中心、出口加工区建设,确保建成如皋港保税物流中心和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创造条件建设如皋保税港。大力打造开放载体。强势推进主功能区开发建设,辐射带动全市转型升级,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新兴产业载体。长江镇(如皋港区)要以建设国家级开发区、省“强镇扩权”第一镇为目标,加快“三化”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以港兴工”、“以工兴城”、“以城兴区”战略,构建“港工城”一体化格局,打造长三角最具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

一、长江中下游的最具活力的现代物流基地之

一、上海都市圈最具魅力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之

一、江苏沿江地区最宜居宜商的滨江新城之一。如皋经济开发区要以打造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全面提升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水平,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配件、光伏光电、锻压装备等特色产业。如城镇要以跻身城关镇南通首位、全省八强为目标,充分发挥人文、区位、功能等综合优势,加快集聚优质资源要素,打造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集聚区。软件园(桃园镇)要以打造国家级软件园为目标,充分放大园镇一体优势,加快“两区四园”深度开发建设,做大软件 服务外包、电子信息、新能源、现代休闲商务四大产业板块。各镇要依托镇域特色产业,加大一镇一特色的产业园区打造力度,确保“十二五”末道口镇建成百亿级、其余各镇建成50亿级园区。

2.以优化结构为强力支撑,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船舶海工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全面提升船舶海工产业核心竞争力,以熔盛重工为龙头,以欧洲动力系统配套产业园为依托,以省(熔盛)船舶工程研究设计院、如皋(江苏)绿色船舶技术研究院为支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和高端船舶配套产业,加快推进1000台套船用中速柴油机项目,全力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基地,确保“十二五”期末实现年造船1000万载重吨、年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全面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层次,重点加快陆地方舟20万辆电动汽车、英田集团20万辆轻卡技改、双钱集团400万套载重轮胎等项目建设步伐,依托金属表面处理园功能,大力发展汽车模具、高分子材料、钢球轴承和电动车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汽车高精密零部件配套项目,力争“十二五”期末建成全球最大的工程胎生产基地和500亿级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培植超百亿企业1-2家。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积极推动机械电力冶金、长寿食品、纺织服装等三大传统产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两化融合、打造知名品牌,重点加快华电4×1200兆瓦电厂、宏茂特钢、如皋钢厂技改等项目建设,改造提升以中航重机、南通锻压、华东油压为龙头的200亿级液压机械产业,以长寿集团、肠衣城为龙头的200亿级食品产业,以泰慕士为龙头的300亿级纺织服装产业,确保每年技改投入占规模工业投入65%以上、设备投资占工业投资的60%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0个以 上。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型重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四大新兴产业,着力做大做强以神马为龙头的300亿级电力装备板块,以德源高科为龙头的300亿级化工新材料板块,以雅鹿和国宇为龙头的200亿级化纺原料板块,以爱康、美能得、元升等为龙头的300亿级光伏光热板块,以软件园为载体的200亿级电子信息板块,形成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确保到2015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比重超过40%,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超过70%。

3.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确保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0%以上。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建成保税物流、综合物流、化学品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国际物流、绿色物流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千亿级金盛绿色环保建材和百亿级再生资源、双马木材、中国中铁重型装备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打造现代物流总部基地、省级智能物流物联网示范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建成亿吨吞吐、百万标箱、物流业增加值达200亿元的现代港口物流基地。同时,大力推进如城西部商贸物流、东部铁路物流园区,丁堰、九华、东陈、白蒲、江安等道口镇物流中心,如皋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石庄镇和连申线长江内河物流园区建设。提升发展特色旅游业。精心打造以水绘园为龙头的5A级古城文化景区,以红十四军公园为龙头的5A级红色文化景区,以5A级中国长寿城、长江药用植物园,4A级顾庄生态园、花木大世界、丁堰森果、郭园红枫园为主体的长寿、生态文化景区,各镇(区)大力普及乡村休闲旅游业,长青沙度假区建成省级度假区,到“十二五”期末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以上。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进一步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着力培育金融市场,大力发展信用担保、典当拍卖公司和各类创投、风投、种子基金,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南通锻压、神马科技、力星钢球等10家以上企业上市。优化发展现代商贸业。做大做强花木大世界、国际汽车城、嘉信钢材市场、苏浙商贸城、浙商三农等专业市场,到2015年形成花木城、国际汽车城等4-5个超百亿规模的专业城;全力打造沃尔玛、大润发、文峰、苏宁、家乐福等商贸综合体,加强对假日、月光经济等服务项目的建设,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档次。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着力引进企业总部、分销中心、结算中心,加快培植法律、证券、咨询、评估、财会、策划、经纪代理等事务所、中介公司,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创意软件、互联网产业、3G网络服务;围绕群众需求,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完善紧急救助、家政服务、信息咨询、社区养老等便民服务。

(二)把科技创新工程作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核心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资源依赖向人才支撑转变,2013年建成省创新型试点城市,“十二五”期末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

1.突出企业自主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抓好熔盛重工、神马科技、力星钢球等国家级和双马化工等省级研发平台建设,推动年销售超亿元、数十亿元、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建成南通、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建立院士工作站以及省、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十二五”期间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家和25家以上。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建立以产权和利益为纽带、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确保规模以上企业全面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知识产权培育。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为契机,引导支持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和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 “十二五”期间培育50家省、市级知识产权战略示范企业,培育40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自主创新产品,申请专利突破1.5万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专利申请全覆盖。

2.突出人才优势培育。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力争到2015年人才总量位居全省县(市)前列。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围绕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实施“222”人才引进工程和“雉水英才”、“学子归巢”计划,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具有战略眼光、市场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企业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建立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愿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各类培训教育资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办学力度,建立“3+1”、“4+1”合作模式,培育造就更多适应发展、扎根本地的科技型、实用型人才。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完善人才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业激情和创新活力,确保每年全市人才工作经费达到财政支出的3%以上,到2015年建成人才公寓100万平方米以上。

3.突出科技投入支撑。科技投入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科技 发展水平的关键。大力推进科技投入多元化。加大科技创新的财税支持力度,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度增长,到“十二五”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力争达2.5%以上。大力推进科技服务社会化。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要求,加快发展产权交易、研发担保、咨询评估、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资本扶持高效化。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打造企业成长全周期的金融服务链,引导各类创业基金、风险投资、担保基金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互助和科技保险等各类科技金融创新,大力支持中小科技企业上市。

4.突出创新载体打造。进一步增强创新要素集聚功能,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地。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做大做强如皋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等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如皋经济开发区、如皋港区、软件园创业中心和如城光华创业园等孵化器、加速器、服务器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功能,放大集聚、孵化、扩散、示范效应,力争五年内建成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各3家。加强特色园区建设。围绕主功能区特色园区“九通一平”、镇级工业集中区“七通一平”要求,加快搬迁整理,完善功能配套,推动检测、研发、物流中心和职工住宅、人才公寓、便利中心等生产生活性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项目承载力和资源集聚力,到“十二五”期末建成船舶海工及配套和金盛环保建材2个千亿能级特色园区,汽车及配套等15个以上100-500亿级特色园区。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建设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为突破口,大力建设产业链长、资源循环利用、基 础配套完备、集成创新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建成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液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特色产业基地。

(三)把农业现代化工程作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基础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创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城市为抓手,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推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共同繁荣。

1.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基础。注重用现代工业、科技和管理理念武装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着力培育花木盆景、长寿食品、外向肠衣和农副产品流通4大百亿产业板块,提升优质稻米、果蔬、畜禽、蚕桑和观赏鱼5大数十亿产业板块,确保“十二五”末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3个,各片、镇(区、园)、村(社区)分别建成1个省级、南通市级、如皋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全市每年新增高效设施农业6万亩,2015年耕地亩均综合产出突破1万元。构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实施万顷良田工程为突破口,以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确保“十二五”末全市万顷良田突破30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突破90%;加快农业龙头企业集群集约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快蔬菜等农副产品与上海等大城市接轨,发展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业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集聚集约经营水平,确保“十二五”末建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2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 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突破80%。构筑现代农业装备体系。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高基本农田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标准良田比重突破80%,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构筑现代农业科技体系。更加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联合,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强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技人才、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新型服务体系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良种覆盖率、新技术覆盖率均达95%以上,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比重达30%,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和新型农业信息化覆盖率均达9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70%。构筑现代农业质量体系。以创建有机食品示范市为抓手,完善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建成市国家级农产品检测中心、镇检测室和市场、超市、园区快速检测点;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放大“苏·皋长寿”区域商标品牌效应,强化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制度,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构筑现代农业保障体系。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财政投入农业正常增长机制;全面提升农业保险水平,加快拓宽保险险种,增强农业抗御风险能力。

2.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按照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定位,推进城镇搬迁改造、功能提升和管理创新,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着力优化城镇格局。进一步完善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各项专业规划,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双城-重点镇-一 般镇-新型社区”新格局,到“十二五”期末中心城区、港口新城、重点镇、一般镇人口规模分别达50万、30万、5万、1-2万以上,180个集居点人口逐步达到1-2千人。着力改善城镇交通。加快公路、铁路、航道、港口建设,打造公、铁、水一体化的大交通格局;完善中心城区“十横十纵”和如港新城30平方公里建成区道路框架;实现所有镇通达一级公路、所有村(社区)集居点通达四级以上等级公路;加快农村等级客运站建设,实现城乡公交高效对接;积极发展城市低碳绿色公交,进一步完善和增加线路,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完成宁启铁路复线化改造,建成客运新站,启动如皋港支线铁路建设。着力推进城镇建设。建立健全搬迁惠民机制,推进城市保障性住房和镇区多层、小高层农民集居区建设,“十二五”期间,创建一批国家、省康居示范小区、优秀住宅小区和低碳环保示范小区,每年重点镇、一般镇集居房开工量分别达10万平方米、4万平方米以上,吸引农民进城进镇落户1000户、500户以上,到2015年重点镇、一般镇农民集居化水平分别达60%、40%以上。着力提升城镇能级。打造城市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等功能性、公共性重大地标工程,建成中央商务区、休闲商业区,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 “十个一”工程为抓手,推进小城镇搬迁改造,完善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城镇资源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

3.大力推进改革系统化,创新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系统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激发城乡一体发展新活力。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农地有序流转的市场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到“十二五”期末主功能区、面上镇土地流转面积分别占 总承包面积的100%和90%以上;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全面盘活各类集体资产。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探索建立村级集体经济长效增收机制,有效整合集体土地、水面等资源,通过资产股份租赁、建设标准厂房、发展村级民营小区、完善税收分配机制等方式,实现村级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到 “十二五”期末所有村、社区、主功能区社区集体收入分别达100万元、200万元、1000万元以上。创新农村金融制度。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引导金融网点向镇(区、园)延伸,拓宽金融服务“三农”功能,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城乡管理体制。不断扩大镇(区、园)行政管理权限,创新运行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积极探索农村新型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增强社区发展活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加快农民进城进镇步伐。

(四)把文化建设工程作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灵魂工程,加快提升城市软实力。健全完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适应基本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发展体系,建设文化强市,发挥先进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

1.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城市特色文化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弘扬时代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腾江越海、登高致远”的新时期如皋城市精神,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市情和形势政策教育,进一步把全体人民的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上来;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切实加强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机关、校园和企业文化建设,加快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挖掘独特地域文化。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历史文化名镇创建为抓手,积极打造具有如皋特色的文化品牌。着力放大“爱心邮路”、爱心大使赵小亭等典型示范效应,打响“爱心城市”品牌;充分挖掘红十四军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如皋红色文化影响力;加强城市名片打造,不断放大长寿、长绿、长江文化品牌效应。发展优秀民俗文化。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传承传统节庆文化,使健康朴素、积极向上的文化成为基层的主流文化;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抢救民间民俗技艺,提升如皋木偶、工艺丝毯、如皋风筝等特色民俗文化品牌。

2.积极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建立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实现、维护、发展好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奥林匹克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广电传媒大厦、美术馆(艺术馆)和博物馆群;切实加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作;各镇(区、园)文化广场、文化公园全面建设到位,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作用进一步发挥。完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文化事业投入力度,深入实施以送书、送戏、送电影为主的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培育民间艺术团体,致力打造市民“15分钟文化圈”;着力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推进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建设,不断提升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社科理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文化经营管理等“四个一批”人才建设工程,突出创意、传媒等急需专业人才的引进,大力培育本土文化人才,全面打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发展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可持续的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加快打造省级和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断创新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艺演出、创意设计、文博会展、民间工艺、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文化产业,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培育文化龙头企业。深化文广传媒、教育培训集团内部配套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旗舰作用,建成中国长寿城、世界数字电影博览园、海峡两岸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等重大项目。创作文化精品力作。以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不断扩大歌词歌曲创作、民间歌舞、民间艺术等具有如皋特色的文化艺术影响力,加快推进以红十四军、神探李昌钰、具有民族气节的明末才子冒辟疆等为题材的电视剧拍摄制作,精心制作展示如皋地域文化特色的宣传片,创作一批体现时代风采的精品力作。

(五)把民生幸福工程作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根本工程,加快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幸福感和满意度。

1.全力推进收入倍增工程。把收入倍增目标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群体,持续拓宽增收渠道。稳步提高工资性收入。以创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市)为抓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培训转移力度,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4050”困难人员就业工作,确保“十二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10万 人。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南通六建、江中集团等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十二五”期间新培育特级资质企业1家以上,期末建筑业年产值突破800亿元,提高建筑业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加快提升经营性收入。充分发挥村干部“双带双强”和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示范效应,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创造宽松创业环境,大力推进“千名能人、百亿投入”工程,引导在外能人带着资金、技术、信息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群众超过20万人,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户创业率达30%。大力开拓财产性收入。提升社区股份和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经营水平,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让农民在合作中长久收益;鼓励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搭建物业载体,大力发展“房东经济”,提高财产性、租赁性收入。持续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落实农民转移性支付、退休职工工资和各类人群生活保障收入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2.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惠民、便民、利民为出发点,积极创建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城市,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到 “十二五”期末,建成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示范区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省优质幼儿园占比达8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达现代化标准占比85%以上,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全面达到四星级,高职院校成功创办,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本世纪初平均水平。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创建健康城市为 抓手,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加大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市人民医院、中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规模;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以市级医院为龙头、区域医疗中心为支撑、社区医疗机构为基础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综合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加大各类体育健身广场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确保“十二五”期末万人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全省领先。着力加强保障住房建设。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创新资金筹集机制,不断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十二五”期间每年确保建设保障性住房50万平米以上。促进老年事业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各级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老年事业,建成新的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加快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全市养老机构总床位数占老年人口的3%以上,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养。

3.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加快发展成果普惠百姓。完善社会保险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完善提升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险体系,全面实现社保 “一卡通”,确保“十二五”期末参保综合覆盖面达98%以上,新农保实现动态全覆盖,新增被征地农民“先保后征”、“即征即保”;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增长机制,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建立社会慈 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多形式的救助机制,充分发挥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爱心超市等临时救助作用;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十二五”期末达90%;深入实施结对帮扶工程,确保动态消除贫困率保持100%。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福利事业中的主导和示范作用,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提升配套功能,推动社会福利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六)把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作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

1.强化社会管理源头治理。抓源头是治本之策,只有切实加强源头性工作,才能更加有效激发社会活力,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切实加强源头防范。不断健全完善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机制,特别是对城建、教育、医疗、环保等涉及民生的重大事项,严格执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前置程序,切实从决策源头预防和减少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注重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城乡医疗、教育、社保等重点领域,搬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热点问题,建立完善报告、评估和考核机制,从根本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深入推进法治如皋建设。以创建江苏省首批法治县(市)为抓手,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全面加强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深化党务、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深入开展法治南通合格镇、法治建设先进单位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依法治市水平。

2.健全社会管理机制。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搭建多种沟通平台,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让群众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完善矛盾预警和调处机制。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排查,做到及时发现、超前防范、主动应对。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方式,完善 “大排查”、“大调解”、“大接访”等工作机制,加强对弱势困难群体的法律援助,力求社会矛盾早发现、早处置,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救援机制,构建突发公共事件联合处置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确保指挥有力、力量到位、应对有序、处置妥当。完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有效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安全防范举措,深入推进平安如皋建设,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健康运行。

3.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关键在于抓基层、强基础。创新发展现代防控体系。持续加大现代防控基础设施投入,建成城乡一体、全面设防、资源共享的现代技防城市。健全完善“大巡防”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综治长安服务队”群防群治新机制,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公众安全感持续保持在98%以上。创新发展社区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整合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加强新型社区基层基础工作,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努力把社区建成加强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综合平台。创新发展人口

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外来人口、流动人口以及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大力推进“一站式”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建设,为外来人口提供全程式服务;大力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着力解决他们的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创新发展网络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网上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和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使互联网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

(七)把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作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重要抓手,加快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始终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原则,把低碳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之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1.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加快发展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和低碳社会,确保2013年建成省低碳经济示范城市。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以能源结构清洁化和产业结构低碳化为导向,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低碳产业,倡导使用太阳能、空气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按照“绿色、人本”理念,大力推广节能型建筑,建设低碳示范园区、社区,打造中国太阳能产品使用率最高地区之一。大力发展低碳交通。鼓励采取电动车、公交车、自行车等出行方式,打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宣传普及低碳知识,开展绿色节能低碳机关、学校、家庭创建活动,鼓励绿色消费,倡导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2.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努力打造优美宜

居环境。加快生态基础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园林、景观带、公共绿地建设,提升主干公路、城区道路、铁路沿线、内河沿岸两侧绿化,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3%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5%、40%以上。健全生态管护长效机制。围绕市容环境、社区环境、交通秩序、工地环境、市场环境等重点,构建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缝隙的城乡生态环境长效管护体系;加大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到2015年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环境空气良好以上天数比重占90%以上、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全力推进生态系列创建。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有机食品示范城市创建活动,持续提升生态镇村创建水平,实现生态村全覆盖,推动城市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升。

3.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坚持大力度、强措施、铁手腕推进节能减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突出工程减排。进一步完善城区及各镇区污水收集管网,重点实施一批工业节能技改、热电联产和环境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实现主要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资源综合利用。注重结构减排。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决淘汰能源消耗大的落后产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强化管理减排。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严格执行节能减排问责制,确保“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八)把党建工作创新工程作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根本保证,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始终坚持以执政能

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1.以凝聚发展合力为目标,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先行军,是全市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力量。要切实提高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充分发挥人大在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着力推动“一府两院”建设,不断提升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引导和鼓励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投身基本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工青妇、工商联、科协、文联、侨联、残联等群团、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加大人武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力度,深入推进军民共建、双拥创建,把各个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凝聚起来。

2.以推动思想解放为重点,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充分发挥雉水论坛、知名大学培训、各级党校等作用,推动学习型干部队伍、党组织建设,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引领先行。牢固确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目标高远、任务艰巨,只有坚持科学发展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主线,集聚更多的优质资源,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效益,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持续保持高点定位的勇气。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我们的对手不仅是别人更多是自己。“十一五”期间,如皋每一次

高点定位,都极大地倒逼了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加速,推动了一个个“不可能”成为“可能”。面对“十二五”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宏伟目标,我们只有继续以更高的定位激励斗志、以更大的决心加快发展,推动各项工作继续在南通争第一、全省创一流、全国有影响,实现发展速度更快、发展成效更好,才能早日融入苏南第一方阵,在 “第二个率先”的征程中持续领先。不断增强开拓创新的锐气。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遇到的矛盾和瓶颈必然更多,大胆探索比过去任何时候显得更为紧迫。敢闯敢试、敢拼敢抢,敢于负责、敢于担当,迎接你的就是一道道胜利之“门”;墨守成规、畏首畏尾,等待你的必然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之“坎”。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敢于突破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以创新的方式促进转型升级,以创新的举措推动“三化”互动,以创新的模式加快城乡统筹,才能推动基本现代化建设在创新中高效突破、在拼抢中快速进位。

3.以提升科学发展能力为关键,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必须打造一支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干部队伍。以正确导向配强干部队伍。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紧紧围绕“两个加快”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进一步健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考评体系,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鲜明导向,把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关键岗位上。以基层实践锤炼干部队伍。继续打造“四线四百”工程,在开发开放主阵地、转型升级主战场、城乡统筹最前沿、矛盾化解第一线,培养、发现和使用优秀年轻干部、35 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切实增强领导班子整体活力。以民生为要打造干部队伍。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主动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群策群力加快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

4.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征程中,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以深入开展“十面红旗”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第一书记、能人书记、联助书记和大学生村干部的优势,进一步激发村党组织带领广大群众在实现基本现代化进程中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提升“两新”党组织的推动力。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加强新经济、新社会、同业商会等新领域党建工作;以深入推进“双争创”活动为抓手,充分激发“两新”组织党员在技术攻关、发明创造、节能降耗中的活力,充分发挥“两新”党组织在企业文化、和谐企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推动企业发展、产业转型。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以“社区党旗红”活动为抓手,全力打造服务型社区党组织,打造“10分钟服务圈”,凝聚社区党员群众,建设和谐文明社区。进一步提升机关党组织的保障力。深入推进“千人联千企”、“结对共建”、“优秀服务品牌”创建和“三走进、三服务”等活动,全面提升机关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的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全力以赴争科学发展之先、群策群力创

和谐社会之优;要充分发挥党代表的骨干带头作用,当好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之间的桥梁,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意愿凝聚成党的决策,把党组织的决策升华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5.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为根本,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必须以优良的作风聚人心、鼓干劲、谋发展、勇争先。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围绕基本现代化目标,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抓落实,杜绝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抓工作、谋发展、求创新、促落实、惠民生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上,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大兴雷厉风行之风。“十二五”时期,我们的速度要快于先进地区、快于全省,保持如皋“十一五”水平,任务、压力前所未有,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工作快完成,目标快落实,刻不容缓推动快转型、快见效,以雷厉风行的作风,争分夺秒、高效突破。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树立正确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始终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良好习惯,持续发扬“5+2”、“白+黑”的工作作风,主动深入到环境艰苦、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去,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做事,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共同营造一心一意快发展、众志成城铸伟业的生动局面。

6.以源头防腐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必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完善反腐倡廉机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查处在群众信访、案件查办、纠风治乱、执法监察、优化环境等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根本、管长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构

建道德诚信体系。广泛开展“重德行、增互信、优环境、促转型”等主题教育,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广覆盖的全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体系和全社会诚信体系,全面夯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弘扬清正廉洁正气。各级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在对待党和国家事业上始终保持进取之心,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在对待个人名利地位上要始终保持平常之心,市委常委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廉政准则》,模范遵守各项规定,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以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4.甘南州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篇四

一要认真学习,统一思想。州第十一次党代会开启了甘南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征程,描绘了甘南发展繁荣的新蓝图,明确了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要把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州第十一次代会精神作为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在学习贯彻落实上下功夫。一要系统学,各级组织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对报告全面系统地进行学习,熟练掌握未来五年甘南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内容,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在全州组织部门全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二要深入学,全州组工干部要在掌握党代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深入思考如何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和党员队伍建设,努力在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上下功夫。三要灵活学,主要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带着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学习党代会精神长期、持久的坚持下去,努力达到用党代会精神武装头脑、谋划工作、指导实践的目标。

二要完善思路,服务大局。要按照党代会精神,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办法,使思路更加切合实际,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主要以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为指导,全面落实州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思想领先党性强,服务争先能力强,基层优先基础强,创新率先活力强”的基层党建目标,在建设“五好”领导班子、打造“五强”干部队伍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建设“五个甘南”的宏伟蓝图中抓落实、创特色、求实效,使组织工作更好地服务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

三要制定规划,精心谋划。要紧紧围绕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要求,结合我州实际,科学制定《关于学习贯彻州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并作为今后我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目标认真落实。同时,围绕“全面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这条主线,细化《实施意见》,制定《甘南州组织工作五年规划》,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特色化水平。

四要破解难题,促进发展。围绕当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深化“三项工程”、拓展“三大教育”、强化“四联一带”上下功夫,破解基层党建四大难题。一是破解农牧村党员发展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农牧民党员发展力度。近两年通过采取多项措施,使农牧民党员发展数量取得了较大突破,要针对党员质量和比例结构问题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制定发展规划,科学谋划好发展农牧民党员工作。二是破解城乡党建统筹难的问题,进一步解决城乡党建工作不平衡、不协调、不适应等问题,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三是破解学校党建难题,要把州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建工作的意见》真正落到实处,不断推进学校党建工作上水平。四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提高基层党建和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为主线,着力实现党组织创新管理。

五要提升水平,激发活力。一是围绕凝聚合力,大力加强领导干部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组织部门自身优势,找准工作着力点和切入点,着力营造有利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积极营造心情舒畅、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围绕激发活力,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在重大事件和急难险重的工作中检验干部,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三是围绕提高能力,大规模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按照“事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缺什么就培训什么”的要求,实施新一轮干部培训工程,加大干部挂职、轮岗、交流和外出考察学习力度,着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执行政策、服务群众、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的能力;四是围绕提高吸引力,大范围育揽急需和紧缺人才。要突出抓好各类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为实现五大战略、推进五大建设和完成三大任务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5.学习贯彻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心得 篇五

首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其次,要讲规矩守纪律,作为党员,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更要在守纪律讲规矩这件事情上,以身作则、从严要求自己,将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坚守底线,讲廉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再次,要坚决落实“两个责任”。主动履职尽责,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完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班子成员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6.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篇六

标题导读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走出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的新路子

●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协调性,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

●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平安、和谐贵州 报告摘要

“三化”同步发展,工业化是动力,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通过工业化提升全省经济实力,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通过城镇化孕育更多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在城镇就业生活,解决山区贫困人口脱贫和缩小城乡差别问题;通过农业现代化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支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产业支撑。要把培育发展产业作为首要,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和经济融合度,使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深度融合。

贵州资源丰富,但毕竟有限;生态景象良好,但生态基础脆弱,迫切需要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科学的开发观,努力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切实摆脱“资源路径依赖”,避免掉进“资源优势陷阱”。大力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综合规划,切实扭转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扩大趋势。实行环境保护区域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引进来”的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提高行政服务效能,落实投资优惠政策,完善投资环境测评机制,把贵州建设成为创业氛围深厚、发展空间广阔、投资回报丰厚的开放热土,大力提高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利用内外资水平。“走出去”的重点是加快出口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赋予我省口岸签证权,推进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出口贸易基地;着力培育和壮大外贸流通企业,加快培育特色出口产品,促进出口贸易多元化,不断增加工业制成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改变我省外向型经济水平过低的状况。

我省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一方面,政府退出还不够,特别是在某些领域,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另一方面,解决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又要求加强政府引导,以增强市场配臵资源的功能,纠正市场失灵现象。要着眼于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精简和完善政府机构设臵,改进政府工作方法,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着眼于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网络,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效率。重点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实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基本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扶贫开发是我省的“第一民生工程”。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大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规划,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优势产业、人口素质的提升,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地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的集中开发扶贫要全面启动,持之以恒坚持抓十年、二十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完善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社会管理包括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服务工作和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前者是柔性管理,后者是刚性管理。要坚持“软管理”与“硬管理”两手抓,把“硬管理”建立在“软管理”基础之上,做到“软管理”细微而不粗糙、“硬管理”有度而不缺失,通过软硬结合,从整体上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社会平安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要把“保境安民”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大力加强社区警务、社区矫治、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的服务管理;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臵能力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新闻链接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1990年以来首个从国家层面系统支持我省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对我省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我省积极与中央各部委局及中央企业对接,争取更大支持。目前,我省已与交通运输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民委、中国气象局、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国家部委局,及国家开发银行等14家金融机构,签订进一步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合作协议。

2011年,国务院批准了《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我省新增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23个,在全国率先实现78个石漠化县(市)全覆盖,石漠化林业项目建设任务超过180万亩,居全国第一。今年2月,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涵盖我省毕节市的七星关、黔西、织金、纳雍、威宁、赫章、大方和遵义市的赤水、习水、桐梓等10个县市区。

国务院已批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我省铜仁市10个县市区及遵义市道真、务川、正安、湄潭、凤冈、余庆等6县被列入武陵山区范围,将有600多万人受益。

根据《贵安新区总体规划方案》,我省将在包括贵阳市和安顺市约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约400万人口规模和5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贵安新区具有形成整合西南、面向国际的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包容性发展”示范区、国家高端科研与国际交往创新区、区域性金融商贸物流交易中心、国家重要的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区域性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基地的战略职能。

党代会同期声

在贵州这片热土上,当年红军用坚定的步伐走出了“长征精神”;如今,冷洞村人用永不退缩的双手战胜了特大旱灾,敦操乡干部用背篼背走着贫困、背回了人心、背出了干群鱼水深情。在他们身上,我们既看到沉下身子捧出真心为老百姓服务的真挚情怀,也感受到埋头苦干、无私奉献、誓要改变家乡面貌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新时期的“贵州精神”!这种精神激励我们转变作风、服务基层、推动跨越,激励我们吃苦奉献、迎难而上、只争朝夕,激励我们风气要正、作风要实、干部要干,激励我们艰苦奋斗、长期奋斗、不懈奋斗!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干部,就是我们倡导的作风,就是我们所要构筑的“精神高地”。全省共产党员、广大干部都要学习和弘扬这种精神,肩扛起重于泰山般的富民兴黔使命,树立起坚如磐石般的后发赶超信心,振作起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带领全省人民万众一心、攻难克坚、奋力跨越!

——栗战书 要点导读

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 我省发展落后,从根本上看,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不同步、不协调。差距在“三化”上,出路也在“三化”上。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省扩大社会就业靠“三化”,城乡居民增收靠“三化”,壮大财政实力靠“三化”,缩小城乡差别靠“三化”,破解二元结构靠“三化”,从根本上扶贫脱贫也要靠“三化”。对于推进“三化”同步,我们要始终不动摇、不放松,动摇了必将又耽误,放松了必将更落后。

努力走出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的新路子

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坚持在扩大总量中调结构,在扩大增量中优存量,重点提高二产、快速发展三产、大力加强一产,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与发展阶段相适应。大力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坚持高端引领、高头嫁接、高位切入。

增强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我省是典型的内陆山区省份,开放带来的活力在某种意义上比改革带来的活力还要大。开放,不仅是对外开放,还要对内开放。对外开放主要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吸引省外国外投资,引进先进的市场理念和管理办法;对内开放主要是消除行政性壁垒,消除地区市场封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企业优胜劣汰。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促进进出口总额比2011年翻两番,实现以大开放促大开发大发展。

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

强调开放的意义不是忽视改革的重要。我省许多方面的改革不到位,没有实质性突破。深化改革仍然是今后几年的艰巨任务,也是发展的动力、活力所在。

提升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贵州条件艰苦,做成一件事,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更需要有一种在逆境中求崛起的精神。有精神才会有力量。唯有“干”字当头,才能改变面貌;唯有拼搏奋进,才能后发赶超;唯有构筑“精神高地”,才能冲出“经济洼地”。构筑“精神高地”,首先需要有能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能引领人生的理想坐标、能启迪心灵的精神生活。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越是发展滞后,民生问题就越是突出,改善民生的任务就越加迫切,就越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群众幸福而发展,把推动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全力创造为人民带来幸福的经济增长。

建设平安、和谐贵州

上一篇:小学家庭教育心得下一篇:开幕式领导主持词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