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

2025-01-10

中医基础学(共8篇)

1.中医基础学 篇一

“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 活动总结 为全面继承传统医药精华,提高中医药人员的理论素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给人民群众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巷道卫生院自去年在全院实施“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以来,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全院中医药人员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和增强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业务技能及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常抓不懈。现将一年来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今年年初我院制定了详细的“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学习、培训、考核等计划,要求中医专业人员广泛开展自学经典、背诵经典活动,适时邀请上级医院的业务尖子对我院进行集中培训和专题辅导。中医医师人员每月对西医专业人员组织一次《中医学》集中授课,系统讲解中医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医院对全院各类医务人员授予相应的院内考核学分。除了每月对学习培训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外,还对规定的学习内容统一考试。并得了良好成效,极大地调动了我院职工的积极性,为下一步的学习培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自活动实施以来,我院一直把学习运用中医经典,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作为首要工作目标来抓,通过自学经典、撰写笔记、集中授课、专题辅导、考试考核等多种培训方式,进一步强化了中医药基础理论,提高了业务技能操作水平,营造了讲学习、钻业务、练技术和比水平的浓厚学术氛围,推进了全院业务建设,提升了中医建设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推动了全院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具体取得的成效如下:

1、开展个人自学。各科室认真组织了全体医护开展读书活动,按照规定内容积极开展了自学。每人了选择1-2门课程学习,并参加了“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和“甘肃中医药在线”远程教育项目,并通过互联网方式学习了省厅推荐的远程教育课件。

2、开展了结对辅导学习活动。各科室主要把临床检验丰富的中医人员做为指导老师,指导学历偏底的医务人员,特别是新分配毕业大学生,形成结对辅导,不断提高了中医药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学习期间,学员做了学习笔记,院领导还随时抽查。学习结束后,学员积极撰写了学习总结,并由卫生院组织统一进行了考试。结对辅导老师并写出评语,全院达到合格。

3、院里安排人员参加各级了培训班。卫生院并认真做好了参加县上集中举办的“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集中培训活动和专业知识培训班并进行了基础理论讲座。卫生院还结合实际,积极采取各种形式举办了“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培训班,培训结束后,按照我院医务人员掌握的程度给与相应的评分,全员达到合格。

4、我院4月份组织开展技术比武和中医药知识竞赛活动。卫生院还广泛组织开展“识药材、辨药性”、背诵“汤头诀”和“四大经典”知识竞赛等技术比武活动,并鼓励和督促全体学员,每人撰写1篇以上学习小结或心得体会。充

分调动全院人员学习的积极性,掀起学中医、用中医的工作热情。

5、大力推动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卫生院开展学习活动与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紧密结合,在学习培训中积极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使全院人员掌握了十五项中医适宜技术,村级医务人员掌握了八项中医适宜技术,并积极应用与临床实践。

“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是个新生事物,我们也没有这方面更多和更好的经验,我们将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作好,同时也希望我院通过学习有更大的、新的收获。

2.中医基础学 篇二

一、《中医基础学》教学要求

1. 牢记概念。

《中医基础学》教材最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个方面, 而基本概念是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精讲的方法, 对于涉及到的概念重点讲解, 例如对于阴阳的概念、脏腑的功能等需要详细介绍, 在下次上课之前教师要对上次课中涉及的概念进行复述或者提问。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在最佳时机提出概念让学生记忆。

2. 建立中医思维。

《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基础理论都是通过长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出来的, 要对《中医基础学》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必须让学生了解中医思维方法, 通过合理运用中医思维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医基本理论, 同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中医基础学》各章节中体现的中医思维方法进行评析, 让学生对中医思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全面了解。例如, 在讲述脏腑学说的时候, 教师可以采用由表及里的思维方法, 使学生认识到此概念不仅是解剖学概念, 更是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系统概念。

3. 基本技能训练。

在《中医基础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各种辩证方法, 例如四诊八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技能。在具体实践中, 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四诊的类项和意义全面了解, 然后让学生通过模拟病人, 相互诊断。另外, 基本技能训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资料进行研究, 最终保证学生具备独立分析和诊断的技能。

4. 学以致用。

一切理论学习的目的均是为了实践需要, 而《中医基础学》中的基本理论、技能均来源于医疗实践, 同时又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让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合理应用这些知识, 为医疗事业服务。

二、如何提高《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

1. 培养学生兴趣。

《中医基础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 对于中专学生而言, 学生在入学初期对中医的了解不够, 学习动机也不是很明显, 在此时培养学生兴趣, 不仅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而且能为其他中医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从如下方面入手:第一, 要强调《中医基础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基础学》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第二, 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 充分展示中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建立学生发扬中医药学的信心。第三, 合理选择历史典故, 通过神农尝百草、张仲景坐堂、华佗创麻沸散等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

2. 明确教学主次之分。

《中医基础学》中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虽然大纲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均要掌握,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中专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要求进行选择性教学, 对教学内容详细划分。因为中专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的较少, 大部分学生主要从事中药的生产、销售, 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熟记基本概念和理论, 对于临床技能方面则以够用为标准。通过把握教学关键点,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同时学生对实践中需要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和深入, 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帮助。

3. 合理调整教材顺序。

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蓝本进行的, 但是当前《中医基础学》教材中很多相关内容并未联系起来, 给教学带来困扰, 也阻碍了学生的理解。要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 重新制定教学顺序。例如, 在五行学说版块中包含了其在中医学中应用的知识, 但是由于学生还未学习脏腑学说, 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鉴于此, 教师可以将五行学说的应用放到后面, 在讲完脏腑关系之后进行。另外, 在《中医基础学》中很多病证具有共性, 教师可以将前后教材的病证归纳, 让学生形成对共性病证的系统认识。

4. 理论联系实践。

《中医基础学》作为中医学习的入门科学, 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较深, 尤其在基础理论方面具有抽象性、整体性和主观性特点, 学生对很多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 教师需要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 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作为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与中医理论有关的现象进行研究, 而且自己要不断总结归纳, 形成庞大的知识库, 在教学中灵活应用。

5.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突破说教式的教学模式,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第一, 课堂讨论法。针对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进行讨论, 最后教师总结得出答案。第二, 对比教学法。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 两者之间既存在共同点, 又存在差异, 教学任务可以通过两者的对比来实现。第三, 扮演法。在学习完成之后, 分别由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 进行问诊, 不仅提高学生兴趣, 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第四, 案例法。就是选择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 案例可以是以往蕴含医理的典故, 也可以是学生常见的病理现象, 还可以是临床中常见的病例, 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掌握知识, 应用知识。第五, 现代化教学。多媒体技术现代教学中应用最广的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绘制表格、展示图片、展示案例声像资料等,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医知识的应用, 加深学生印象。

综上所述, 《中医基础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实施,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中医思维和临床技能。提高《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 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特点, 理顺教材内容, 保证教学更加系统化。同时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中医基础学》教材最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个方面, 《中医基础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中医思维和临床技能。中专学生由于中医知识积累较少, 教学效果不明显, 因此加强《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成为中专学校中医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对如何提高中专学校《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专,《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邹符萍.浅谈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技纵横, 2011, (21) .

[2]杨娜.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尝试[J].科技信息, 20011, (1) .

[3]徐耀琳.多媒体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利弊[J].甘肃中医, 2010, (9) .

[4]彭明兴.浅谈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课堂目标的10种教学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8) .

3.看《芈月传》,学中医知识 篇三

土茯苓解毒:有一定根据

剧情片断:楚威后一向视芈月为眼中钉、肉中刺,借机将其关在荒废的月华台中。芈茵因记恨芈月,便暗中在她的食物中下毒。芈月吃下后浑身无力,病倒在房中。后因魏美人相助,挖来新鲜的土茯苓给芈月吃,这才稍稍解毒,保她一命。

解析:土茯苓是一味常用中药,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其干燥后的根茎可入药。中医认为,土茯苓味性甘平,主要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等疾病。土茯苓可解毒是有一定根据的。如《本草纲目》云:土茯苓“解汞粉、银朱毒”。汞粉即轻粉;银珠即硫化汞,又名猩红、灵粉。二者是古代常用化妆品,都含有毒成分汞(或铅)。《本草正义》也认为:“土茯苓,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且能“解水银、轻粉”之毒。现代药理分析认为,土茯苓有抗炎、抗迟发型超敏反应、抗棉酚毒性、抑菌、解汞中毒的作用。临床有报道,土茯苓为主,配绿豆、丹参、甘草等,治疗13例慢性铅中毒患者,服药25剂后尿铅全部降到正常范围。土茯苓性平无毒,用药安全,大剂量用也少有副作用。但应要注意,内服时勿同时饮茶水;因淡渗利湿易伤阴,肝肾阴亏者也当忌用。

值得一提的是,土茯苓又名称“禹余粮”、“冷饭团”。南北朝陶弘景曾说:“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充粮而弃其余,故有此名。 ”李时珍也云“食之当谷不饥”。可见,鲜土茯苓带淡香味,可用于食疗,如土茯苓炖猪骨、炖鲫鱼汤等,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功效。有名的龟苓膏也以此作为主料。

淡竹叶“打胎、滑胎”:不靠谱

剧情片断:《芈月传》一开始,威后担心向氏生下“小霸星”会波及自己儿子的地位,想利用淡竹叶使其滑胎,幸亏莒姬识得它:“淡竹叶,性甘,淡寒,平时服之清热利尿,然孕妇服之,更具打胎滑胎之效。它还有一个名字,碎骨子。骨能碎之,言其下胎之烈性。”才得以保住芈月。

解析:淡竹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茎叶入药,其性寒,味甘淡,无毒,归心、胃、小肠经。淡竹叶有清凉、解热、除烦、利尿等功效,主治胸中疾热、咳逆上气、热病口渴、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口腔炎等。对心火、胃火炽盛者,效果最佳。但湿热体质者、体虚有寒者、孕妇、肾亏尿频者均不宜服用。

需说明的是,“碎骨子”是指淡竹叶的根块。《本草纲目》云:“根名碎骨子”,而“其根一窠数十须,须上结子,与麦门冬一样,但坚硬尔,随时采之”,故淡竹叶又有“竹叶麦冬”之名。碎骨子能“打胎”,最早出自《本草纲目》,云:“(叶)去烦热,利小便,消心。(根)堕胎、催生。”清代《得配本草》也有“淡竹叶,根名碎骨子……娠妇忌用”的告诫。不过,至今未见有关碎骨子(或淡竹叶)能堕胎的实验研究,其打胎作用值得怀疑。

五味子当水果吃:此“五味子”非彼“五味子”

剧情片断:葵姑患上眼疾,月公主决定医治好她,遂来宫中寻药。在月公主眼里,“水汇五味子”浑身是宝,能祛风活脉、调气止痛、清肝明目,果子成熟后还香甜无比。

解析:我们常说的中药五味子,有益气生津、敛肺滋肾、止泻、安神等功效,一般并不当作水果吃。而剧中所说的“水汇五味子”,是一种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又称黑老虎(根)、冷饭团、仙女抛绣球等。苗语称其为“布福娜”,意思为美容长寿之果。它是一种产于我国两广、海南及西南等地的野生水果,根茎能入药,果实可观赏、食用。

“水汇五味子”与中药“五味子”虽是近亲,但二者的食用、药用功效却完全不同。水汇五味子在古代药书鲜有记载,其根茎入药在清代《陆川本草》有记载,云冷饭团(根茎)有“接骨、散淤、消肿、解毒”之功,可治跌打骨折、风湿骨痛、疮疖、伤口感染。苗族医药也认为,布福娜的根、茎、叶、果均可入药,果实最佳,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活络、调气止痛、清肝明目、益肾固精、补血养颜、提神补脑等功能。应当说,水汇五味子有清肝、明目、解毒作用,如果用于治疗火热类眼疾,还是说得过去。不过,它绝不能与常用中药五味子的功效相混淆。

布福娜果肉似葡萄,浆多味甜,果色乳白细腻,果香如苹果,可谓色、香、味俱佳。10多年前,布福娜曾作为新兴水果,风行一时,全国上百家报刊、杂志上都宣传过,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也作过报道。《芈月传》作者,可能也受其影响。

大蝎子草散淤止痛:确有根据

剧情片断:楚怀王宠妃郑袖不小心被野草伤着,月公主摘了,咀嚼后敷在郑袖伤处。她说:“这是大蝎子草,咬人比蝎子还厉害的草,当年我娘亲就是被这草害苦了。”

解析:大蝎子草为荨麻科蝎子草属的植物,又名红藿毛草、火麻草,四川人叫“活麻”。本品可鲜用也可晒干用,其味苦、辛,性凉,小毒。中医认为,大蝎子草主要有祛痰、利湿、解毒的功效,内服可治咳嗽、痰多、水肿、风湿痹痛、跌打疼痛、皮肤瘙痒等病症,鲜品用量15~30克。外用可治疮毒,取适量煎水洗用。实验研究证实,大蝎子草成分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且能抑制动物血小板聚集,故本草能消肿止痛、活血散淤确有根据。

据临床报道,大蝎子草能“以毒攻毒”,有人用此外治关节痛、风湿痹痛效果不错。方法:取鲜活麻草用较厚塑料膜或布包藤茎,以叶的毛刺在患部痛处刷打数十次,几分钟局部发红、发热、起疙瘩,隔日1次。结果:患者连用6次后麻木、肿胀、疼痛消失,屈伸功能恢复正常。不过,活麻本身有毒,如需使用,请遵医嘱。

大蝎子草的叶面刺端含高浓度酸类,刺毛易蜇伤皮肤引起烧痛、红肿等症状。除非用防护方法,否则不可直接用手采撷。若不小心被大蝎子草刺伤,一般可用肥皂水或苏打水洗涤。

4.一个老中医的用药心得学中医必看 篇四

名老中医不仅提出背诵书目,还多有论及背诵的意义与方法。

岳美中先生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沈仲圭先生说:“根据我的经验,年青时要读熟几本书做底子。因年轻记忆力强,一经背诵,便不易忘记,可以终身受益,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陈鼎三先生认为:“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关于背诵,名老中医有许多经验,今摘录数则如次:

任应秋:“我学习经典著作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都是二十岁以前读背的,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基本本把它记下来了。”

姜春华:“现在看来,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后来大有用处,这也可说是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基本功。”

方药中:“我用小纸片把要背的东西写上一小段带在身上,反复默念,走到哪里念到哪里,一天能背熟几个小段。”

哈荔田:“我背书时不

用默诵法,而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俾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之后则在喧闹环境中默忆背过的内容,所谓‘闹中取静’。如此,则不惟能熟记,且能会意。”

路志正:“伯父教我诵读中医典籍的方法是:先是低吟,即自念自听,吟读数十遍或百遍之数,有若流水行云,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他反对高声朗读或强记在心,否则忘却亦快。低吟之后,要逐渐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文中涵义,所谓‘涵味吟诵’,务求弄懂原文。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逐渐使我认识到背诵和理解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许多名篇大作及中医经典都是这时诵读的,至今不少原文仍能朗然成诵,深感得力于当年窗下功夫。”

谢海洲:“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就是因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时,奠基更为重要。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虽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学习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5.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篇五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特点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

1、掌握:历代中医妇科学的重要代表著作及重要学说。

2、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及发展简史。

3、了解:每个历史阶段中医的特点

【教学内容】

参考《中国医学通史》相关史料,分为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两宋时期、金元时期、明清明国时期、及现代八大历史时期,以中医妇科学术发展为核心,描绘中医妇科发展的简史。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二章

第一节 女性特有的器官

【目的要求】

掌握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熟悉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与生理作用

【教学内容】

胞宫、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 【教学时数】

1学时

第二、三、四节

月经、带下、妊娠与产育

【目的要求】

1.熟悉月经的生理现象。

2.掌握月经的产生与天癸、脏腑、血气、经络、胞宫的关系。3了解受孕、妊娠、产后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

【教学内容】

1.月经的生理现象: 2.月经的产生机理:(1)肾气(2)天癸(3)冲、任

(4)其他脏腑、经络(5)子宫

3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化

4、带下的生理现象及作用

5、带下产生与调节的机理 6.妊娠的机理: 7.妊娠的生理现象: 8.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9.临产时的特征。10.产后机体的变化。【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三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目的要求】

熟悉导致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及其致病特点。

掌握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机 【教学内容】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3.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损伤。4.体质因素:不同的体质决定着疾病的种类、性质、转归,并与预后有密切相关。5.脏腑功能失常 6.气血失调。

7.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 第一节

四诊

【目的要求】

掌握四诊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熟悉经、带、孕、产、乳辨证的要点。

【教学内容】

问诊

望诊

闻诊

切诊

经、带、孕、产、乳辨证的要点

【教学时数】

1学时。

第五章

妇科疾病治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妇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及代表方药。2.熟悉妇科疾病的用药原则。3.熟悉妇科疾病的主要外治法。【教学内容】

1.补肾滋肾 2.疏肝养肝 3.健脾和胃 4.补益气血 5.活血化瘀 6.理气行滞 7.清热凉血 8.温经散寒 9.利湿除痰 10.解毒杀虫

11外治法

【教学时数】3学时。第六章预防与保健

本章自学。

第七章

月 经 病

总论、第一节

月经先期 第二节

月经后期

第三节

月经先后不定期 【目的要求】

1.掌握月经病的概念及治疗原则、治疗大法。2.熟悉月经病的病因病机。3.了解月经病的范围。

4.掌握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念发病机理。

5.掌握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发病机理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6.熟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发病机理的病因病机。7.了解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 【教学内容】

1.月经病的概念。

2.月经病的病因病机。

3.月经病的治疗原则。4.月经病的治疗大法。

5.月经先期的概念 6.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

7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 8.月经先期辨证论治 9.月经后期的概念

10.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 11.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12.辨证论治

13.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念:

14.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因病机 15月经先后无定期与崩漏的鉴 16.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四节 月经过多

第五节 月经过少 第六节 经期延长

【目的要求】

1.掌握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的概念、发病机理。

2.掌握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3.熟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的病因病机。4.了解月经过少与激经的鉴别。【教学内容】

1.月经过多的概念 2.月经过多的病因病机 3月经过多与崩漏的鉴别 4.辨证论治

5.月经过少的概念 6.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 7月经过少与激经的鉴别 8.辨证论治

9.经期延长的概念

10.经期延长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虚热、气虚或血瘀,导致冲任不固。11经期延长与崩漏的鉴别 12.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七节

经间期出血 第八节

【目的要求】

1.掌握经间期出血、闭经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2.掌握经间期出血、闭经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3.熟悉经间期出血、闭经的病因病机。

4.了解经间期出血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少及赤带的鉴别 5.了解闭经与妊娠、月经后期的鉴别。【教学内容】

1.经间期出血的概念 2.经间期出血的病因病机

3经间期出血与月经先期的鉴别 4.辨证论治: 5.闭经的概念 闭经的病因病机)7闭经诊断

8.闭经与妊娠、月经后期的鉴别 9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九节 崩漏

【目的要求】

1.掌握崩漏的概念以及崩中、漏下的不同。

2.掌握崩漏的发病特点及辨证要点,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崩漏有何特点。3.掌握崩漏的治则及治崩三法。

4.了解崩漏与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鉴别。5.掌握崩漏的病机及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6.熟悉崩漏的病因病机。【教学内容】

1.崩漏的概念: 经血非时暴下如注或淋漓不尽者,称崩漏。以来势急,出血量多者称“崩”,来势缓慢,出血量少者称“漏”。

2.崩漏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3.崩漏的发病特点是月经的周期、血量、持续时间严重紊乱。4崩漏诊断和鉴别诊断 5.崩漏的辨证,应着重阴道出血的量、色、质及全身症状,并要注意病程的久暂、发病年龄等。更年期或青春期崩漏,多属肾虚证型;生育期崩漏,多属血热或血瘀证型。

6.崩漏与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的鉴别。

7.崩漏的治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8.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十节

痛 经

第十一节月经前后诸症

【目的要求】

1.掌握痛经的概念及发病机理。2.掌握痛经的辨证要点。3.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

4.掌握痛经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

5掌握:月经前后诸症的定义和辨证论治。6熟悉了解:病因病机。【教学内容】

1.痛经的概念: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并随月经周期发作者。多发生于经行第一二天或经前数日,也有发生于月经将净或经净之后。

2.痛经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胞脉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或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3痛经诊断和鉴别诊断

3.痛经的辨证要点:首辨其“痛”,依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喜按或拒按,结合月经的色、质及全身证候,进行辨证。痛在经前、经期,多属实;痛在经后、经期,多属虚。4.辨证论治: 经行乳房胀痛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6经行吐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3学时。第十二节绝经前后诸症 第十三节经断复来

【目的要求】

掌握:绝经前后诸症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熟悉:绝经前后诸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归预后 熟悉:经断复来的定义、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经断复来的辨证论治。

了解:诊断本病要排除恶性病变。【教学内容】

绝经前后诸症的定义 绝经前后诸症的病因病机

绝经前后诸症的诊断、鉴别诊断 绝经前后诸症辨证论治 经断复来定义

经断复来病因病机 经断复来鉴别诊断 经断复来的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3学时。

带下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带下病的概念及发病机理。2.熟悉带下病的病因病机。3.了解带下病的含义。4.掌握带下病的治疗原则。

5.掌握带下病的辨证、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

1.带下病的概念: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2.带下病的发病机理:脾虚湿盛,损伤任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3.带下病的病因病机:(1)脾阳虚,湿邪下注;(2)肾阳虚,闭藏失职;(3)阴虚夹湿,伤及任带;(4)湿热下注,伤及任带;(5)湿毒蕴结,损伤任带。

4带下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5.带下病的治疗原则:健脾升阳,除湿止带。6.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九章

妊娠病 概

第一节

妊娠恶阻 【目的要求】

1.掌握妊娠病的概念及治疗原则。2.掌握妊娠期间机体的生理特点。3.掌握妊娠病的治疗大法。4.掌握妊娠病的用药禁忌。5.熟悉妊娠病的病因病机。6.了解妊娠病的范围。7.掌握妊娠恶阻的概念。8.掌握妊娠恶阻的发病机理。

9.掌握妊娠恶阻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10.熟悉妊娠恶阻的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

1.妊娠病的概念:指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2.妊娠病的病机:

(1)阴血不足,气易偏盛。(2)气机升降失常。

(3)脾肾亏虚,胎失所养所系,从而导致妊娠病的发生。

3.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治病与安胎并举。但治病安胎须分先后。

4.妊娠病的治疗大法:补肾、健脾为主。补肾为固胎之本,健脾乃益血之源,本固血充则胎自可安。

5.妊娠期间用药禁忌: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物,都应慎用或禁用。

6.妊娠恶阻的概念:强调本病是在妊娠早期的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至食入即吐者。

7.妊娠恶阻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病机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妊娠恶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8.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二节

妊娠腹痛 第三节 异位妊娠 【目的要求】

1.掌握妊娠腹痛、异位妊娠的概念。2.掌握妊娠腹痛的发病机理。3.掌握妊娠腹痛的治疗原则。4.掌握妊娠腹痛的辨证论治。5.熟悉妊娠腹痛的病因病机。6.熟悉妊娠腹痛的预后与转归。

7.熟悉异位妊娠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 8了解异位妊娠的治疗新近展。

【教学内容】

1.妊娠腹痛概念:强调说明在妊娠期间,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症者。

2.妊娠腹痛病因病机:讲述引起妊娠腹痛常见的原因,重点说明妊娠腹痛的病机是: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3.妊娠腹痛治疗原则:以调理气血为主,佐以安胎。

4妊娠腹痛.辨证要点:依据疼痛的性质辨证疼痛的性质(虚、实、寒、热)。5异位妊娠定义: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习称宫外孕。6异位妊娠病因病机:实—宿有少腹瘀滞,冲任胞脉、胞络不畅,运送孕卵受阻,不能移行至子宫。虚—先天肾气不足 7鉴别诊断

8诊断异位妊娠最容易诊断,异位妊娠最不易诊断 9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四节

胎漏、胎动不安 第六节

滑胎 第十节 妊娠肿胀 【目的要求】

1.掌握胎漏、胎动不安滑胎妊娠肿胀的概念。2.掌握胎漏、胎动不安滑胎妊娠肿胀的发病机理。

3.掌握胎漏、胎动不安滑胎妊娠肿胀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4.熟悉胎漏、胎动不安的病因病机。5.掌握滑胎妊娠肿胀治疗原则。6.掌握妊娠肿胀的鉴别诊断。7.熟悉妊娠肿胀的病因病机。【教学内容】

1.胎漏的概念:强调在妊娠期间,以阴道少量出血,无腰酸腹痛为特点。

胎动不安的概念: 强调说明胎动不安是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伴有阴道少量出血者。

2.胎漏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病机为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胎动不安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病机为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

3、胎漏、胎动不安诊断与鉴别诊断 4.胎漏、胎动不安辨证论治:。

5.滑胎的概念:强调说明滑胎发生的连续性和自然发生的特点。6.病因病机:讲述滑胎常见的病因,重点说明起其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7.治疗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孕前调治,孕后早治。孕前宜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调固冲任为主。孕后应及时保胎治疗,服药应超过以往滑胎的月份。8滑胎诊断与鉴别诊断 9滑胎辨证论治:

10.妊娠肿胀概念:强调妊娠肿胀是发生在妊娠中、晚期,肢体面目肿胀者。

11.妊娠肿胀病因病机:讲述妊娠肿胀的常见的病因,重点说明妊娠肿胀的病机是:阳虚,水湿内停;气滞湿停。

12.妊娠肿胀治疗原则:运化水湿为主,佐以安胎。慎用温燥、寒凉、滑利之品。

14.妊娠肿胀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十章

产 后 病

第一节 产后血晕 第三节、产后发热 【目的要求】

1.掌握产后病的概念及治疗原则。2.掌握产后机体的生理、病理特点。3.掌握产后病的治疗大法。

4.熟悉产后三病、三急、三冲的含义。

5.掌握诊断产后病应特别注意“三审”及治疗原则。

6掌握:产后血晕产后发热定义、中西医应急处理和辨证论治。7熟悉:产后血晕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认识产后血晕危及生命。8了解产后发热的预防和预后

【教学内容】

1.产后病的概念:产后病是发生在产褥期内,并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2.产后病的病因病机:重点讲述产后机体的病理特点:多虚多瘀。3.产后病的治疗原则:“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4.产后三病、三急、三冲的含义。

5.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特别注意“三审”。

6产后血晕定义

7产后血晕的病因病机 8产后血晕诊断 9产后血晕辨证论治

10、产后发热定义: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称之。

11、产后发热病因病机 12产后发热诊断

13、鉴别诊断蒸乳发热

乳痈发热

14、产后发热危重症处理

15、产后发热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热型、腹痛、恶露 治疗原则: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

危急重证须中西医结合抢救 四种证型的主要证候、治法、方药。

16、产后发热转归与预后:

血虚、血瘀-----症情较轻;外感-----变化多,可内传,其中中暑发热较重; 感染邪毒-----最急最重,危及生命,可致残疾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四节 产后腹痛

第五节、产后恶露不绝 第十节 缺乳

【目的要求】

掌握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缺乳的定义和辨证论治。熟悉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缺乳的病因病机。【教学内容】

1、产后腹痛定义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中因瘀血引起者,称“儿枕痛”

2、病因病机 3诊断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产后恶露不绝的概念: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断者,称为“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血露不尽”、“恶露不止”。

6.产后恶露不绝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冲任不固,气血运行失常所致。

7.产后恶露不绝本病的辨证,应以恶露的量、色、质、气味等以辨别寒、热、虚、实。如恶露量多,色淡,质稀,无臭味,多为气虚;量多,色红或紫,质粘稠而臭秽,多为血热;色紫暗有块,多为血瘀。8.辨证论治:

9.缺乳的概念: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或乳汁有而不下,称为“缺乳”。

10.缺乳的病因病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血化源不足和肝气郁结,乳汁排泄不行所致。

11.辨证论治:乳汁不足,证有虚实。如乳房柔软,无胀痛感,乳汁清稀者,多为虚证;乳房胀硬而痛,质浓稠者,多为实证。此外还注意有无乳头凹陷和皲裂。治疗应调理气血,通络下乳为主。虚者治宜补益气血,通络增乳;实者治宜疏肝解郁,通络下乳。用药时应注意补气养血与增液之品同用,以增乳汁之化源,疏肝应与补血之品同用,以调肝之郁结,无论虚实皆宜佐入通络下乳之品,以助乳汁的运行。同时,要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保证产妇摄入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教学时数】3学时。

第十一章

第一节

不孕症、第二节

癥瘕 【目的要求】

1.掌握不孕症、癥瘕的概念。2.掌握不孕症癥瘕的发病机理。

3.掌握不孕症癥瘕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4.熟悉不孕症的病因病机。【教学内容】

1.不孕症的概念:强调说明不孕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2.不孕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冲任亏虚,不能摄精受孕或邪气阻滞,不能摄精受孕。

3.诊断要点

4治疗原则:虚证宜温肾填精,养血益冲任;实证宜疏肝解郁,化痰除湿行血 5.辨证论治:有肾虚、肝郁、痰湿、血瘀型 6.癥瘕的概念: 说明癥与瘕的不同特点。

7.癥瘕的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停。

8.治疗原则:病在气者,以理气行滞为主,佐以活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为主,佐以理气。9.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三节 阴挺 第四节 阴 痒 第八节盆腔炎 【目的要求】

1.掌握阴挺阴痒急、慢性盆腔炎的概念。2.掌握的阴挺阴痒急、慢性盆腔炎发病机理。

3.掌握阴挺阴痒急、慢性盆腔炎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4.熟悉阴挺阴痒急、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教学内容】

子宫脱垂的概念: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子宫脱垂的病因病机:主要机制是冲任不固,提摄无力所致.临床常见有气虚及肾虚。

子宫脱垂辨证论治:

阴痒的概念:妇女外阴部或阴道内瘙痒,甚则痒痛难忍,或伴有带下增多者,称之为阴痒。

.阴痒的病因病机:肝肾阴虚,肝经湿热下注或湿热生虫,虫蚀阴中作痒。.阴痒辨证论治: 急性盆腔炎

定义

病因病机

诊断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慢性盆腔炎

定义

病因病机

诊断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

6.中医基础学 篇六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上一个单元讲述了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是与现代医学相比较而言的,那么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七、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一)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

第一个优势和特色表现为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我们昨天讲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这个整体医学模式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基本观点。其

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背景的,与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医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是第一点。其

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朴素的、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它从整体、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来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思维方式与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仅仅它是朴素的而已。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也比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要科学,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代表着现代科学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其

三、表现为天地人三才一体的认识论。就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认识生命、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把人同自然、同社会放在一起来考察,把天地人三者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人是这个系统之中一个子系统,放到这样一个大的系统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来处理疾病的问题。这是第一个优势和特色,与现代西医学相比较而言表现在中医学的一个整体医学模式。

(二)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优势和特色,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是同西医学相比较而言的。其

一、表现为这个理论体系将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作为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应用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来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将哲学的概念转化为医学自身的概念,使气、阴阳、五行这些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医学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医学所没有的。这是第一点。

其二、中医学表现为它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这样一种医学。既承认人的生物学属性,又承认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生命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考察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时候,从自然、社会这个整体来考察人的生命运动过程,这和单纯的生物医学有本质的区别。这一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的发展,中医学这种优势显得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情感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那么,近几年现代医学提出了心身医学的概念。就咱们国内现在翻译过来的几本著名的心身医学的著作而言,这些医学家按照他们现在的观点,用西医的观点来看,现在西医所有的疾病都和人的精神因素有关,无一例能除外的。那么西医现在认识到社会环境、人的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样一种认识我们中医学从构建理论体系开始就已经认识得很清楚。几千年来中医学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从不把治疗疾病的手段限于唯一的药物和针灸,每个实施治疗过程中都把调整人的情绪、调节七情作为一项重要手段,医生在施诊过程中同患者进行交流的同时进行感情的交流,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人的精神状态的调节,咱们中医的古书叫人事疗法,活套疗法。中医生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实际上在进行着情志的治疗,这一点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生活行为方式、精神因素在疾病过程中对人的健康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重,所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特色优势显得越来越明显。所以,二十一世纪在国家制定中医药发展纲要里面有一个重大的命题就是中医对情志疾病的干预,用西医的话说就是心身疾病的干预,这是咱们中医学的重大特点。其

三、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咱们中医学认识生命的运动、认识健康、认识疾病不是源于解剖学。我们在上一单元讲过,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有形态学基础的,特别是古代的解剖学,但是中国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考察生命健康的问题不是仅仅取决于解剖学,而是从生命运动过程当中,从生命的现象,无论是正常的现象还是异常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入手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对于正常的生命过程主要是从功能状态,从生命现象来考察,不是追究于它的解剖形态结构发生哪些改变,由内而外,由形态来决定它的生理功能,这个思考方法由中医学这个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所决定,我们现在所建立的这些概念都是从外至内,从功能状态来进行考察的,这一点也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现代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随着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等多个学科的发展而形成现代医学的医学体系,它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结构和功能是个线性关系。而中医学在认识问题的时候,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时候,恰恰与这个思维方式相反,也正是这一点恰恰反映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符合现代科学的系统科学思维方式。系统科学思维方式考察问题的立足点是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系统的结构,来考察系统的功能,而不是先从系统的结构来说明系统的功能,上面所讲的表现为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三)诊疗体系

第三个优势和特色,它的诊疗体系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叫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我们前面讲了,中医学考察问题是从功能状态入手,不是仅仅从解剖形态的变化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因此在四诊过程中强调四诊合参,内外相袭。中医学建立任何一个概念,特别是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以后,它采用的思维方法《内经》已经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了,我们今天把它总结成为“内外相袭”,由内至外,由外至内,那么既有解剖学基础,又不完全囿于解剖,而重在由外及内。那么“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种诊疗思想就体现出全面、系统、整体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所以中医在看病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这个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一定要坚持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这四者是互补的,任何一个诊疗过程,望、闻、问、切任何一个都不能全面地来对疾病的现象得出一个全面的结果,所以从古至今非常强调“四诊合参”。“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个诊疗思想也反映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强调“辨证论治”。那么“辨证论治”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实施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但是中医学在强调系统整体地来调节人的疾病状态的同时并不仅仅是如此,而且更重视因人而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个体化治疗,强调个体的差异性。那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中医既从宏观注意系统整体的变化,同时又注意局部的变化,把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这就是中医理解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表现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特色。

(四)治疗体系

第四个优势和特色,在中医学的治疗体系上,它的特点表现为整体的综合调节。具体可表现为:其

一、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是内治和外治相结合。那么内治和外治有多种手段,基本思想是内外结合,这是从古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其

二、药物和非药物结合。尽管我们中医学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药物,但是常常是还并不忽视非药物的治疗手段,比如针灸、按摩、心身的调节,以及不仅是学术界而且老百姓都知道的养生各种手段,都属于非药物治疗措施。常常是非药物治疗措施在保障人的健康、预防疾病过程中起的作用要比药物作用更大,这也是中医学一个特点。其

三、方剂的综合调节。尽管方剂有大小、奇偶,有单方,有复方,针灸的处方也好,药的方剂也好,它是由若干个药物、若干个穴位所构成的,那么它构成的思想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几个穴位,或者是几味药物形成这个方剂的结构,体现了辨证论治这样一种思想,那么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的治疗思想。所以这个“方”是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具体措施,方剂的构成上反映为整体的综合调节。它的思想基础是中医学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方剂上、在选用治疗措施、治疗手段、方法上的集中体现,这也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我们研究中医学治疗手段,为什么我们国家特别重视复方的研究?方虽有大小奇偶,有单有复,我们强调复方,因为复方更能够集中体现中医学的学术思想。

(五)养生保健体系 第五个优势和特色,它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保健体系,这也是与西方医学相比较而言的。在养生保健上一个基本观点强调天人合一、动静互涵、形神合一。特别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这是中医养生的最基本的观点。至于动静,那是具体措施,也是西方医学所不及的。那么养生其中也强调把人放在天地之间来考察,放在环境之中来考察,强调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人养生的时候采取不同的措施,人的机体的阴阳平衡要和环境的阴阳相一致,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样人才能够健康长寿,这是其一。其

二、具体的保健方法丰富多彩,这是全世界所有传统医学都所不及的。印度医学在世界传统医学当中仅次于咱们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也丰富多彩。中医学在养生保健上丰富多彩的方法是目前世界著名的几大传统医学所不及的,又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

上述这些就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总之,在思想方法上,中医学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个思想方法决定了中医学来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时候它的基本观点,贯穿在中医学对健康、疾病的认识和预防保健整个过程当中。这些特点和优势表现为和现代医学它们之间有显著的差别,这也是我们现在积极地要继承中医,要发展中医,要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要进一步弘扬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八、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下面讲最后一个问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前面我们讲了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那么本门课程是什么样的课程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怎么来学习呢?下面介绍一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第一、它的性质

(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个学科当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二)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基础学科或者临床学科,所有的学科的理论基础都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我们把它归纳出来以下几个特点:

一、哲理性。我们刚才讲中医的特色已经讲到了,讲到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时也讲到了,它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医学观和方法论,体现为在中医理论里面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中医基础理论里面一些概念和术语有的是从哲学移植来的,比如后面我们讲的气、阴阳、五行、气化、气机都是哲学的概念,但是这个哲学概念移植到医学里来以后,用它来论述生命、健康、疾病等基本的医学问题,又转化为中医学自身的科学术语。这个特点告诉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要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具体说来至少要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常识。

二、全面性。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全面地、概要地介绍出来,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哲学、生理、解剖、病理、天文、数学等。

三、系统性。这门课程表现为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整体从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病因病机、预防和治疗,整个体系每个部分都是非常系统全面的,而每个系统知识当中下面还有不同的层次。比如脏象学说还有五脏,有六腑,有奇恒之腑,有脏腑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层次性,就是它的结构非常清晰。

四、表现为它的逻辑性。中医学的逻辑是按照气、阴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所构建起来的逻辑思维方式,它按照这个逻辑层次来论述自己的体系,说明医学的基本问题,这个结构层次也是非常清晰的。但是有个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的汉字是多义字,就是义项是多的,也就是说每个汉字里面它的内涵有若干个内涵,用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叫多义性。中医学的术语是用汉字这个符号来表述的,可以是单字,单音字,也可是多音字,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最基本的是一个单的汉字。因此汉字的多义性决定了中医学的概念的多义性,这是在概念上、在内涵和外延上和西方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基础来进行表述概念定义的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汉字的多义性表现为医学的时候,每个概念也是多义的。它有若干含义,每个含义又都是独立的。但是中医学历代的书里都说得很清楚,这个含义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舍此条件这个含义就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将来讲到气的时候,大家可能提出的问题最多了。“气”,它可以表述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以表示为物质,是有条件的。按照西方形式逻辑来说,每个概念用定义的时候,概念的内涵、意思、义项是唯一的,是线性的,不可以是多义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它截然不同,这一点并不是中医学不科学,是中医学的概念有若干个义项,是中国的文化所决定的。这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过程中必须过好这一关,否则得出结论中医不科学,怎么说怎么有理。所以讲到这里也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学习一点逻辑学,基础是西方的形式逻辑,现在叫做传统逻辑,就是亚里士多德建立起来的那个线性思维方式,西方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就是建在这样的一个逻辑基础上的。它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西医学尤其是近代的西医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思维方式,直到今天在临床医疗中人们仍然这样进行操纵。那么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叫做现代逻辑学,从形式逻辑到辨证逻辑到数理逻辑、符号逻辑,从线性思维进入到非线性思维,由清晰到模糊,现在提出叫模糊学,从现代科学看,它的逻辑思维也不仅仅停留到形式逻辑思维方式。而中医学,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逻辑基础是非线性的思维,那么表现为中医汉字的多义性,中医术语的多义性。所以这既是它的长处,思维的长处,又是非常难学的一点。讲到这里,讲到它的逻辑性,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大家就严格地遵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到每个术语,它有几个义项,在什么条件下它有这个含义,在另外条件下它又是什么含义,把它搞清楚,这样才能够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也就是说才能够把中医学好。克服把中医的多义性,把中医术语的多义性误认为中医不科学。要想克服这一点就是要加强逻辑学的学习,要遵循中医的思维方式去学好,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把它学好。

7.中医证候学研究常用统计方法学 篇七

王永炎院士认为证候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特点。这种非线性复杂系统的数据,常需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来进行描述和统计处理,以便进行综合评价及其他转换和利用。因此,李梢提出对证候学这类高维数据的研究需要一个降维升阶的过程。常见的降维统计学方法主要包括一些多因素分析(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等)[1]。笔者在对国家“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防治优化方案研究的证候学内容进行数据挖掘时,曾采用不同的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故敢陈管见,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1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是将样本个体或指标变量按其具有的特性进行分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如果把样本个体或指标变量统称为事物对象的话,聚类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将若干个对象按其属性相似的程度进行归类,也就是“物以类聚”。由于客观事物的千差万别,在不同的问题中,“属性相似”的定义是不尽相同的。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去寻找一种能客观反映事物之间亲疏关系或合理评价事物性质相似程度的统计量,然后根据这种统计量和规定的分类准则把事物进行分类。

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四诊信息量非常大,临床诊治难以取舍;再者,众多医家对同一病种的辨证分型亦不相同,这种辨证标准的不统一直接影响到了临床科研和中药新药开发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为了明确各分类证候的属性,可以在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这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症状的属性进行的归纳和分类,然后依据专业知识找出比较公认的中医证型。

聚类分析的讨论内容为可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分析的这些变量是可以直接观察或测量得到的。但是,在证候学研究中,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要研究的变量是不能或不易直接测量得到的,如隐藏在中医症状后面的证候要素,主证和兼证,症状对证候的贡献度等等。因此,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很有意义[2,3]。

2 主成分分析

在线性回归分析中,要求模型中的所有自变量是相互独立的,否则,估计不稳定,就可能产生误导。但是在证候学研究当中,许多指标之间往往是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较多时给资料分析带来很多麻烦,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例如,描述阴虚证有怕热汗出、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舌瘦红而裂或有盗汗、脉细数等5个指标,而这些指标变量是相关的,即同属于一个证型。如果分别用每一个指标对阴虚证做出评价,那么这种评价只能是孤立的,而不是综合的。如果仅选用其中的几个独立的指标变量来评价,虽然简单,但却失去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如何去寻找一种合理的综合性方法,既可减少指标变量的个数,又尽量不损失或少损失原指标变量所包含的信息,且能对资料做出全面的分析呢?主成分分析法(princ ipal analysis)就是用来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统计处理手段。正因为如此,主成分分析在证候学研究中有如下用途。

2.1 用极少数的主成分反映原始指标的主要信息

临床过程中,通过“四诊”获取的资料非常多,可以采用该统计方法选择出较少数的中医证候来最大化的反映原始指标所提供的信息,从而降低了辨证的难度,增加了准确度。

2.2 探索中医症状对证候的影响

主成分分析可以求出主成分后,利用因子载荷阵的结构,进一步探索症状和证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影响证候的最主要的原始指标(症状)。

由此可知,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彼此相关的一组指标变量转化为彼此独立的一组新指标变量,并且其中较少的几个新指标变量就能综合反应原多个指标变量中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又各自带有独特的专业含义。

但是,主成分分析在证候学研究中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首先,它没有考虑观察变量的度量误差,直接用观察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来表示一个综合变量,导致结果误差较大。其次,主成分分析重点在综合原始变量的信息,对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解释不够。也就是说,对中医症状之间的联系解释不够完备。第三,主成分分析对可测得的变量(中医症状)与潜在变量(提取出的主成分也就是证候)之间的关联解释不够。最后,它不能采用因子旋转的方法,当因子载荷较为均匀时,不容易直接看出潜在变量(证候)受哪个指标(症状)影响最大,不容易赋予潜在变量(证候)合理的变量名称。而探索性因子分析则有效的避免了以上不足[2,3]。

3 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证候学研究中,我们所要研究的变量是不能直接测量得到的。例如,本项研究中涉及的糖尿病肾病按照本虚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这四个变量都是不能直接观测到的,必须通过医生四诊合参结合临床经验进行辨证分析才能获得。因此,这种不能或不易直接观测得到的变量为潜在变量(1atentvariable)或潜在因子(1 atentfactor)。虽然潜在变量不能直接测得,但是由于它是一种抽象的客观存在,所以一定与某些可测变量(中医症状)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仍以阴虚证为例,阴虚证有怕热汗出、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舌瘦红而裂或有盗汗、脉细数等5个指标,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几个有关的指标去描述阴虚证这个假设的理论变量。事实上,研究者有时更感兴趣于理论变量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而不是单一指标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因为前者包含了更多的综合信息。比如,研究糖尿病肾病阴虚证和气虚证之间的关联显然比仅研究盗汗和少气懒言之间的联系要全面、深入,而且有意义得多。

探索性因子分析就是去探讨这些可测变量的特征、性质和内部的关联性,并揭示有多少主要的潜在因子可能影响这些可测变量。它要求寻找出的这些潜在因子是相互独立的,有实际意义的,而且这些独立的潜在因子要尽可能多地概括原可测变量的信息。因此该分析被广泛地应用在数据分析的初期阶段。

探索性因子分析是现在证候学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统计方法,它的优点是:首先,用这种统计方法产生的潜在变量是校正了观察变量的度量误差的,因此它的分析结论比主成分分析更接近真实。其次,能够更加深入解释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三,可以通过该方法得出证候诊断的函数,即求出每个潜在变量(证候)的函数公式,将每个患者的症状积分代入每个潜在变量(证候)的函数公式后,哪个证候得分最多,则患者可以归属于该证候,从而使得证候的诊断变得客观化。最后,可以进行因子旋转,使得潜在变量具有更加明确的实际意义。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不足在于难以弄清哪些可测变量可能被哪一个潜在因子所影响,以及这些潜在因子之间的关联程度。如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可以得出糖尿病肾病的n个证候,而这些证候之间的联系如哪个是主证,哪个是兼证不能确定,证候之间是处于一个怎样的支配关系亦不能分清。而主证和兼证对临床辨证论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引入新的统计方法-确定性因子分析[2,3]。

4 确定性因子分析

当研究者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对所要研究的可测变量的内在结构已经清楚时,也就是说,已经清楚哪些可测变量可能被哪一个潜在因子所影响,而只需更进一步确定每一个潜在因子对可测变量的影响程度,以及了解这些潜在因子之间的关联程度,这时可用确定性因子分析。确定性因子分析就把可测变量(症状)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少数潜在因子之间的关系,其分析的过程就是用数据来证实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内部结构是否存在,并且估计潜在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具有有效的实际意义,因此需要进行统计检验。它是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一步。

它的优点有:首先用于证实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的内部结构的真实性。其次,它允许每一个指标变量有度量误差,比较符合现实情况,从而使得分析结果更加接近真实,结论更加准确。第三,它分析的是潜在变量的关联性,而不是可测量变量之间的关联,因此它利用的信息是综合的,也就是说在证候学研究中它主要分析的是隐藏在“症状”背后的“证候”之间的关联,而不是“症状”与“症状”之间、“症状”与“证候”之间的联系。

尽管如此,确定性因子分析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最主要的就是它对潜在变量之间的关联研究不够深入,只能证明得出它们之间存在关联,至于其主次关系,支配关系则显得力不从心。而结构方程的引入就能把这个问题深入化[2,3]。

5 结构方程

结构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简称SEM)是一门基于统计分析技术的研究方法学(statistical methodology),用以处理复杂的多变量研究数据的探究与分析。它有效整合了统计学的两大主流技术“因素分析”与“路径分析”,成为了数种高级统计的集大成者,同时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因此在瑞士籍的统计学者Karl Joreskog于1970年代提出相关的概念,并首先发展分析工具LISREL软件之后,有关结构方程模式的原理讨论与技术发展便蔚为风潮,普遍成为社会与行为科学研究者必备的专门知识之一。

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因子组成部分,它显示了观察变量与潜在因子的关联关系;第二部分是因子结构部分,它显示了潜在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结构关系,包括直接的影响关系和间接的影响关系。显然,第一部分就是确定性因子分析模型,而第二部分就是把潜在因子看作指标变量进行路径分析的过程。

基于中医界不少学者都已经认识到证候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括了可观测到的“症状”、不能观测的“证候”以及“证候”之间的关系,所以有必要把结构方程模式引入到证候学研究中来。我们欣喜的看到,有学者已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研究中医证候规范标准,并且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4]。

参考文献

[1]李梢.从维度与阶度探讨中医证候的特征及标准化方法.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3):1.

[2]孙振球主编.医学统计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9.

[3]张家放主编.医用多元统计方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23.

8.向《红楼梦》 学中医养生 篇八

红楼中的女中医 薛宝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红楼梦》里的薛宝钗虽不及风流婉转、灵气充溢的黛玉惹人怜爱,但她的端庄贤惠、聪慧能干也别有一番韵致。此外,作者曹雪芹还多次让她担当了讲医、识药、治病的角色,其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俨然一位小小年纪的“博学良医”。

钩藤煎汤理气机

《红楼梦》第84回提及,薛宝钗的嫂子、薛蟠之妻夏金桂不听宝钗好言相劝,借酒发疯,大吵大嚷,气得薛姨妈肝气上逆,忽然觉得“左肋疼痛得很”,心急如焚的宝钗“等不及医生来看,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钩藤来,浓浓的煎了一碗,给母亲吃了”。

薛姨妈服下侍佣端上的药,半响,“停了一会儿,略觉安顿”,后觉得困乏,便不知不觉地睡了一觉,醒来后肝气竟觉已渐渐平复了。何故?这是因为,薛姨妈的胁痛是缘怒而发,怒气伤肝、怒则气逆,引致气机不顺、气聚则痛。按照中医的观点,治疗之法宜平肝理气、息风降压,宝钗给母亲治病采用的独味药钩藤,味甘性微寒,入心包、肝经,能清肝热而平肝息风、降肝阳而镇痉止痛。故一贴药服下后,薛姨妈的疼痛便得到了缓解。

宝钗在母亲急病时能够当机立断,对症下药,足见其医学知识丰富,处事稳重果断。

冰糖燕窝补虚劳

第45回讲,宝钗去潇湘馆探望病中的黛玉,看到一张药方时忽言:“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一言毕,听得黛玉直点头,而此话也确实在理。

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木与土生生相克,木生火,肝火太盛则会伤及脾土,相反,肝火一平,则不能过克脾土,而脾胃相表里,肝不乘脾胃,则脾胃能和顺地摄取食物的营养,疾病也自然可愈。宝钗建议以燕窝入馔是因为,燕窝滋阴润燥、益气补中,能治虚损、咳痰喘、咯血、久痢,而与冰糖共煮,则更适宜于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久痢久疟、痰多咳嗽者,即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结核、咯血吐血和慢性胃痛的病人。

黄酒性味明分辨

第8回说,宝玉到薛姨妈房里玩得头脑发热,端起冷酒就要饮,薛宝钗忙摆手相劝,解释说:“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它,岂不受害?” 宝玉一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酒,令人烫来方饮。

细细分析,其实古时人们饮用的多为发酵的黄酒,这种酒的确是最好能烫热了再喝,一则是因为烫热后的酒味道更美、酒香更满溢,二是烫热的黄酒能驱寒祛湿、活血化淤,中医里也常以黄酒作药引,对腰背痛、手足麻木和震颤、风湿性关节炎及跌打损伤患者有一定疗效。

中医认为“寒凉伤脾”,如果冷饮黄酒,消化道内的温度骤然下降,则人体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以及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等皆会有所减弱,进而引发多种疾病,例如胃痛和消化不良等,造成脾胃的损伤。

《红楼梦》里,贾家的一日三餐极其考究,大鱼大肉之余,对枸杞、竹笋、茄子等“廉价”的蔬菜也情有独钟,其中书中提及的油炒枸杞芽、鸡髓笋和茄鲞等几道“红楼名菜”,更是在网上广受追捧,一些有心的网友还根据书中记载的食材,破解当中的烹调“密码”,在家“DIY”健康美味的蔬菜大餐。

怡红祝寿

鲜虾西米鼠实际是《红楼梦》中助兴的菜品其名为”怡红祝寿“。《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讲述的是为宝玉等人过生日。“怡红祝寿”即根据这一回的描写而创制。“怡红”指贾宝玉,他号“怡红公子”,同时以虾为主料寓“红”字,这是一道助兴的菜,借以祝福客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茄鲞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母在大观园设宴,凤姐奉贾母之命,夹了些茄鲞给刘姥姥吃,刘姥姥吃了说:“别哄我,茄子跑出这味儿来,我们也不用种粮食了,只种茄子了。”而接着凤姐儿还向刘姥姥详细描述了茄鲞的做法:“……把才下来的茄子皮剥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水果,俱切成丁子,用汤煨了,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鸡丁)一拌就是。”

豆腐皮包子

豆腐皮包子是用豆腐皮做皮,木耳、香菇、青菜等做馅蒸成的包子。在清朝曾长期作为贡品,给皇上吃。所以《红楼梦》第8回里,有了宝玉自己舍不得吃,却要留给晴雯吃的片段。

【专家点评】

“豆腐皮属于豆制品的一种,豆腐有的营养它基本上都有。与此同时,这道菜里面还包裹了很多木耳、香菇和青菜,清淡爽口。值得一提的是,木耳和豆腐都有降血脂的作用,而且豆制品含有植物雌激素,有延缓衰老、美容的作用。

正因如此,豆腐皮包子也有‘长寿包’之称。” 孙建琴教授认为,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豆腐皮本身清爽低脂,蛋白质、钙质等含量很丰富。

深秋接忍冬,进补该吃些什么?“粥乃世间第一补人之物,”清代名医王士雄曾对粥如此赞誉。而在《红楼梦》里,描写了无数奢华宴会的曹雪芹却也深知食粥有益于健康,于是在书中多个章节提及多种粥品……

片段一:玉酒后吃半碗 “碧粳粥”

李嬷嬷因吩咐小丫头子们:“你们在这里小心着,我家里换了衣服就来,悄悄的回姨太太,别由着他,多给他吃。”……只剩了两个小丫头子,乐得讨宝玉的欢喜。幸而薛姨妈千哄万哄的,只容他吃了几杯,就忙收过了。做酸笋鸡皮汤,宝玉痛喝了两碗,又吃了半碗“碧粳粥”。

nlc202309040412

——摘自《红楼梦》第8回

片段二:贾母独享“金贵”红米粥

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接来吃了半碗……尤氏吃的仍是白粳米饭,贾母问道:“你怎么昏了,盛这个饭来给你奶奶。”……王夫人忙回道:“这一二年旱涝不定,田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的,这几样细米更艰难了,所以都可着吃的多少关去,生恐一时短了,买的不顺口。”

——摘自《红楼梦》第75回

片段三:紫鹃为病重黛玉熬“江米粥”

紫鹃走来, 看见这样光景,想着必是因刚才说起南边北边的话来,一时触着黛玉的心事了,便问道:“姑娘们来说了半天话,想来姑娘又劳神了,刚才我叫雪雁告诉厨房里给姑娘做了一碗火肉白菜汤,加了一点儿虾米儿,配了点青笋紫菜,姑娘想着好么?”黛玉道:“也罢了。”紫鹃道:“还熬了一点江米粥。”

——摘自《红楼梦》第87回

秋冬贴“膘” 吃肉不如喝粥

“现在是深秋季节,可用一些百合、沙参、玉竹等润燥养肺的食材入粥。过些天,气温下降至寒冬,就可以吃些温补点的羊肉粥。至于熬粥的米,同样可选粳米(大米、小米)或是糯米。不过,南方湿气相对重些,脾胃虚、消化能力差的人,糯米不要多吃,以免吃多了太滋腻反而困阻脾胃运化。另外,平常喜欢吃用各种豆子、米和坚果熬制的杂粮粥的人群,则应注意好用料的比例,建议不太容易消化的豆子和坚果别加得太多,粥也别熬得太稠,以免影响消化吸收。”

中医营养专家、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郑小伟教授表示,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肉也吃得多了,倒不妨学学《红楼梦》中人喝粥养生的方法,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平素体质来DIY一些应季的粥品调养身体。“特别是经常熬夜伤阴者,不宜吃烧烤等,夜宵建议喝粥,既可补益阴液,又能生津健脾胃。”

中医观点:养胃健脾,喝粥最宜

据郑小伟教授介绍,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粥就赞誉有加,称其“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而清代医学家王士雄对粥更称“粥乃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粥何以成为“补物”?郑小伟解释称,在中医看来,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说,脾胃健旺则“百病除”。因此,即使是有能力锦衣玉食的贾府主人也对颇能养胃健脾的各种粥品偏爱有加。在《红楼梦》中,“金贵”的红米粥就只由贾母独享;一开始喝燕窝粥的林黛玉,后来病重反而只“熬一点江米粥”;而丫头们一般喝米汤。

这些讲究还有一定道理:家人为贾母准备的都是比较精致、适合老人家养生特点的粥品,如鸭子肉粥能清虚火,对虚不受补的体弱者或老人最适宜;枣儿熬的粳米粥则能益气养血,红稻米粥也同样能滋补气血,对上了年纪,身体机能老化而气血不足的贾母很有补益。而袭人偶感风寒后吃药发汗后感觉好些了,会吃些米汤来静养。米汤跟我们家常煮的稀粥比较接近。“可别小看米汤,趁热喝能发汗,有去风寒的辅助功效。”郑小伟说,其实米汤的营养价值也不低,特别是熬出来的那层黏稠的“粥油”,不但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很适合体虚的产妇或病人食用。

西医提醒:

天天吃粥,咀嚼机能易退化快

孙建琴教授指出,《红楼梦》中的贾母在饮宴后经常会喝点粥确实很懂得养生,因为上了年纪的人消化系统一般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而适当喝粥有助于消化。另外,老年人的咀嚼器官也退化了,有的甚至掉牙,喝粥不用嚼。也正因此,不少老人喜欢喝粥,甚至顿顿以粥为主食。“但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长期光喝粥,不但热量不够,还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孙建琴提醒说,贾母因为经常吃山珍海味,以致营养过剩,多喝点粥自然是好事。但平常过日子的老人家却不宜天天以粥为主食。因为,虽然人老了身体机能退化,但全身每天的细胞代谢仍需要不少能量和营养,光是喝粥恐怕难以满足这种需要。

另外,长期习惯了喝粥,不嚼就咽下去,咀嚼机能就会萎缩,退化得更快。因此,她建议因生病或其他原因需要长期吃粥的老人,尽量在粥中加点肉和菜,除了增强营养,还能增加咀嚼的机会。

另外,如何喝粥也有讲究。有些人图方便,一次煮一大锅粥从早喝到晚。“这种做法不妥。”孙建琴建议,粥最好现煮现吃,不要存放过长时间,以免冷却后水跟米分离,甚至变质。不过,趁热喝粥也有个度,冬天喝粥时,最好在煮后凉至30℃左右,夏天的话温度则可更低,在15℃左右再食用也不为过。

片段:合欢烧酒

黛玉放下钓竿,走至座间,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来,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丫鬟看见,知她要饮酒,忙着走上来斟。黛玉道:“你们只管吃去,让我自斟,这才有趣儿。”说着便斟了半盏,看时却是黄酒,因说道:“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地喝口烧酒。”宝玉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

片段:黄酒

在《红楼梦》第26回、38回、41回、63回、75回中,都明确地提到众人喝的是黄酒。第26回中,“薛蟠执壶,宝玉把盏,斟了两大海碗。”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为贾宝玉做生日,袭人等丫鬟专门准备了“一坛好的绍兴酒”,为宝二爷助兴,这绍兴酒,便是黄酒中的佼佼者。

片段:果子酒

第93回写到贾芹在水月庵里胡闹时所喝的酒便叫做果子酒。果子酒可以用橘子、苹果、梨、枣、山楂、荔枝及野生水果来酿造,是一种低酒精度,比较平常和便宜的酒,贾芹家境寒素,仅捞了个管管庵子尼僧的差事,喝这种低档、便宜的酒,符合他的身份。

片段:屠苏酒

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一章节中,写到了除夕夜“摆合欢宴”,“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相传这屠苏酒为三国时名医华佗所创的配方,采用肉桂、山椒、菝葜、防风、桔梗、大黄、陈皮、白术、乌头、赤小豆等多位药材浸泡而成的健身药酒。具有祛风湿、清湿热及预防疾病的作用。相传饮屠苏酒能避邪气,去灾保健康。诗人陆游在《除夜雪》中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至于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中,更有提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由此可见,饮屠苏的风俗,在我国早已有之,到18世纪的清代,已相沿成习。

nlc202309040412

中医观点:酒养生,因人因时而异

“2000多年来,酒一直被国人视为药食同源的养生佳品。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酒也是一把‘双刃剑’,即少喝是补,能补肾强身兼通血脉,但多喝易致湿热而伤身,是为‘毒’。”

郑小伟教授认为,喝酒除了讲究量不宜多之外,什么人喝什么酒也很有学问。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上了年纪的刘姥姥,就是因为多喝了几杯与她脾气“不相宜”的烈性黄酒,以致“眼花头眩,辨不出路径”,找不着“北”;而体质偏弱的林黛玉,吃了性味寒凉的螃蟹后,觉得心口微痛,身体不适,宝玉便让人烫了壶合欢花浸的烧酒给她喝。

“喝酒不但因人而异,还因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异。”郑小伟表示,《红楼梦》中,秋天吃螃蟹喝的黄酒,除夕夜饮的屠苏酒都较辛辣,有助温肾、壮阳气,如果再找个暖壶烫酒,喝起来不但更顺口,还能散寒祛邪,有益健康,加快代谢。但现在即使是冬天,烫酒喝的人也少了,喜欢喝洋酒的甚至大冬天也爱在杯中加冰。若天性怕热、冬天都不畏寒的人倒也罢了,但如果是怕冷胃寒的人,则建议不要盲目加冰。另外,冬天这个时节的啤酒、红酒建议尤其要少喝,这两类酒最好还是夏天喝,解暑兼消渴。

谈及药酒,郑小伟教授认为,古人的屠苏酒配方并不是很理想,其中,乌头虽能祛风去湿,但有毒不宜用;而大黄、防风、白术等多种药味又苦又臭,最好舍弃,改用枸杞子、肉桂等口感较好的药材。他建议,喜欢喝药酒的人最好还是按个人需要找医生辨证后再配药泡酒更有针对性。

采访中,郑小伟还告诉我们,一般来说,肝脏每小时可解30~50克左右的酒精,也就是二两左右,只要徐徐饮、细细品,不超过这个量,基本没问题。然而现在社会中,很多人都会因为工作需要,或是老友相聚兴起,一同开怀畅饮,喝高了该怎么办?其实,只要在酒前酒后嚼上3~5克花旗参,或者用开水冲泡花旗参茶喝,就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使心脏跳动更有力,人马上会变得精神起来。”但仍建议,喝酒切勿过量。

西医勘误:茶解酒,尚没有科学依据

在《红楼梦》中,喝醉了的史湘云以浓茶解酒。但事实上,以茶解酒尚没有确凿的科学依据。孙建琴对此解释说:茶叶中的茶多酚有一定的保肝作用,但浓茶中的茶碱可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反而会加剧头疼,因此酒醉后可以喝点淡茶,最好不要喝浓茶。

另外,《红楼梦》中还提到用酸汤解酒的细节。对此,孙建琴并不认同。在她看来,这类饮品虽能够促进酒精的分解,但对胃黏膜的刺激较大,容易使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加重,甚至诱发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不太可取。“其实,要防止喝醉酒,首先可在饮酒前先吃点东西。千万不要空腹喝酒,这样不仅会很快喝醉,而且会刺激胃黏膜。吃东西后喝酒,虽然有一部分会被血液直接吸收,但是体内会有相应的食物用来分解酒精,而胃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会减缓血液吸收酒精的速度。让自己的胃里总是保持一定量的食物,可以帮助分解酒精。

有些六七十岁的老人每天喝不少酒,但身体也还健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无论喝多少酒,一定要吃一碗饭,因为米饭正是解酒的良药——从西医角度看,米饭给人体补充了大量的葡萄糖,不仅能解酒,而且能护胃。“而要促进酒精的排泄,最简单的方法是喝白开水,可放点糖,有条件的也可喝蜂蜜水、果汁,或者喝点稀粥。” 孙建琴认为,这几种办法都可以起到加快清除体内酒精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一旦酒精过量会有哪些严重后果呢?孙建琴介绍说,很多人长期喝“高”,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脂肪肝,而作为急诊科的典型病例,因喝酒导致急性胃炎、反复呕吐导致食道下端破裂出血的病人,还有高血压患者喝出脑溢血,甚至喝到丧了命的病人数不胜数。“很多年轻人认为喝高了后吐完、睡够,慢慢就会自然恢复,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因为出现急性酒精中毒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就会由兴奋转为抑制,可表现为一系列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对肝、肾、胃、脾、心脏等人体重要脏器造成伤害,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上一篇:月考后的反思初一作文下一篇:有趣的小猫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