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2024-10-13

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精选13篇)

1.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一

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论数(0)浏览数(3)推荐数(0)发布人:武转红(清徐县)发布时间:2012-03-26 传统的科学教学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并不理想!学生不善于倾听,探究活动只停留于表面上的热闹。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效教学要关注的是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而不是一个灌输者。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

一、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蚯蚓》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蚯蚓在在什么地方生活?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观察蚯蚓怎样爬行?蚯蚓能长时间放到水里吗?让学生回家实地考察验证。

二、重视教学情境化,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1、科学实验情境。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时获得的大量的感性信息。带着问题去探索,接受新知识。

2、生活经验情境。

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科学,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设疑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有效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悬念,他们的好奇心会随之而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极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当他们处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适时给予解惑,使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会随老师疑点,不断思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上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在小组自主合作在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按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分组,让不同

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的主题需要让学生进行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有的小组混乱;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也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如在教学《蜗牛》《蚯蚓》《蚂蚁》时,就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教师讲解,就可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结构。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负责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汇报员负责本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归纳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

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指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这在执行时他们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觉得很自然,愿意理解和接受处理办法。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学会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现象。每个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学中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小组成员间产生一些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的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4)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听完整不插嘴。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听后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合理应用,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

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 凡是能让学生做的就让他们亲自动手做,让学生充分的去做。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事实,讲究证据的认真态度。实验时应注意:

1、明确目的,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在设计实验使首先明确目的,提高实验活动,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的目标。

2、实验材料要多样。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学具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进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在选取实验材料中必须考虑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实验提供有利的支撑,体现实验材料的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让学生提前收集实验材料,学生难以收集的,由教师收集。如:《观察土壤》找土壤中的沙和粘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沙土和粘土分开,自己设计实验。在教学黄豆发芽的对比实验时:拿两个大小一样的塑料杯,里面加入一定数量的相同的水,其一个杯放在阳关照射的地方,而另一个则放在阴暗处,两周之后进行比较。

3、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

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

总之,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感悟”与“对话”的共舞,“激情”与“智慧 ”的齐飞,是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悟性得以唤醒,是学生拥有风和细鱼,春意盎然,有效的科学课堂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新智,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2.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学实验,教学效率,提高方法

科学是实践的科学,实践是科学的本质,能力的形成一定要依靠实践。再好的方法再好的经验不经过实践过程,都不会成为个人的能力。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可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更有价值,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注重实验课的启发性探究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启发性,活动灵活性,多样性形成性。要留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更多地思考,形成更准确地验证,更完整的总结。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实践”。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一节四年级的科学课,物体的沉与浮,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沉浮,学生准备了石块,铁钉,木块,泡沫,蜡烛,小药瓶,橡皮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这些物体放在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把做的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这时老师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们纷纷发言。在发言的同时一些同学就改变了物体的轻重,形状等,还有的同学把两样物体放在一起绑起来,一下子就改变了原来的发现。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材料,让学生通过反复实验发现各种物体沉浮状况,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实验就是让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实践,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溶解的快慢”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较大的助的。实验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就是知识与能力形成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新的能力。

二、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

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进行体验,提高学生实验兴趣。案例分析:《淀粉的踪迹》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认识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高,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许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栗子,玉米,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如:《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的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烟,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

3.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三

關键词:合作学习;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科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重点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手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时间与平台,使其在合作学习中收获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动力来源。由于小学生的自律意识较差,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比较散漫,而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受到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影响,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培养学生的思维也是新时期教师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与交流,他们的脑中会逐渐呈现出多种解题的方式与分析的方法,并且,合作讨论中轻松、热烈的氛围也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在思维的发散与能力的提升中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就成为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在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时,学生主要是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讨论与合作中学生会逐渐形成集体意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合理的分组是前提

实施小组合作的前提是进行合理的分组,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为了简便,往往会让前后桌的学生一组,这样的分组方式难以保证小组成员之间的能力均衡,也很难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的教学目标下,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教师要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性别,尽量让每个小组内都有男生和女生,由于男生和女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样的分组可以尽量保证小组讨论结果的完整性;其次,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与个性特征,尽量使小组内的成员可以实现个性互补,让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后,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分到同一组,实现“一帮一”的学习模式,以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2.科学的指导是关键

由于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初期,在进行合作讨论时,他们很容易走入思维的误区,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与指点,从而使学生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学习。

如,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这节内容的学习,讨论生活中应用摩擦力的现象。大部分的小学生在学习了摩擦力的概念后,他们就会感性地以为摩擦力对人类是有害的,在讨论时的思维也会比较狭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摩擦力也有有益的一面,如利用板擦擦黑板就是利用了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黑板上的字就没办法擦掉,从而启发学生积极地发散思维,在讨论与交流中得出多种答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充足的合作是保证

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在让学生合作讨论时给予学生的时间并不充足,往往学生的讨论还没有出来结果,教师就开始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得出来的答案也只是个别学生自己的看法,使得合作学习的方式空有形式,而没有达到实际的合作效果。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为学生设计的问题难度,不能设计难度太高的问题,这样只会降低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还有的小组即使都认真地思考了,但是也难以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对于学生的心理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讨论与交流时间,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实效,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提高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新时期的基本教学目标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以期找到更为适合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隆仁淑.小议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教学高效化[A].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2]田小玲.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与研究[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一卷[C],2016.

4.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四

摘要:科学课程是以实验为重要教学途径的学科,需要学生动手做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的开出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关键词:参与兴趣实验有效性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而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课《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

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二、有效调控实验过程,做好实验评价。

1、实验目的抓得准

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还是放大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我们要着实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做好实验器材的分发。考虑到安全及实验要求等,有些实验器材应在课堂上分发,如开水、有危险的药品等;有些则

在课前分发,节约课堂上的宝贵的时间,总之,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实验器材的分发做到最优化。

其次指导学生正确完成操作,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能独立操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学生发生错误操作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不了解操作原因或思想上的疏忽。如用量筒进行液体测量时,量筒必须放平,观察者的视线要与量筒内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等等。教师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明确操作要领,使学生了解每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

第三要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方法、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用简明的语句或化学术语叙述,是巩固学生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学生往往重实验、轻记录,教师必须予以严格要求,及时指导。

关于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三、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

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自制实验器材分为教师自制实验教具和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两种情况。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具体制作中,教师和学生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四、发挥农村优势,开展观察实验。

在农村,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五、实验的设计要做到科学有效

简单的实验设计应注意如下:a、在掌握实验目的、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实验方法。b、严格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准确

设置对照或变量。c、注意实验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d、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测量、记录。e、准确地预测实验结果,实验设计的最后往往还需要预测实验结果,在结果预测上要全面,准确。f、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及其导致原因,并能够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5.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五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科学课整合,为创建科学课新型教学方式提供了全新的环境。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的方式。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就像使用粉笔、黑板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概念,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便小学科学教学朝着自主、特色、个性化的教学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科学课引进信息技术是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

小学生对科学事物的认识始于感知。他们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身等感官把自然事物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特瑞赤拉在1967年提出这样的结论,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从中可以看出,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他获得所有信息的94%.这充分说明了人类的听觉和视觉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而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正好符合这一认知特点,有些信息可以通过像电影、电视这样的媒体模式间接地感受到,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解决思维过程中的瓶颈,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

二、科学课引进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学科教学的经验使计算机技术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发挥特殊的功能,在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即质量和时间、精力的双重标准,也就是说要一看效果,二看效率。计算机不是简单的表述科学知识,利用它可以揭示科学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而且表述的方式很灵活,可以以文字、图形、动圃、图表等多种方式多窗口呈现,如果说使用印刷技术呈现的信息是线性的,那么利用超文本技术就能够以网络状数形结构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呈现信息。这些特别适合于表达科学。与录音机和录像机不同,计算机能提供可交互的实验环境,于是学生可以利用它学科学。如:在概念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赋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科学的科学实验环境,能够使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具有弹性,能灵活自如地进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能生动高效地把班级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小学科学教育需要计算机辅助,让计算机的运用给小学科学教育增添新的活力,使科学教育如虎添翼。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科学课程整合后,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科学教学效果,而且随着学科课程的学习,师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将会逐步提高,但这两个课程的整合还没有一个模式和实施方案,还是处在一个探索阶段,本人就根据对两个课程的特点,初步探讨信息技术教育和小学科学课程如何整合。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课件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信息技术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直观而形象。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直观记忆力远远胜过抽象记忆力。实验证明:单凭听觉获取知识,只能记忆15%的内容;单凭视觉获取知识,只能记忆50%的内容;但如果同时调动视觉与听觉,就能记忆65%的内容。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使科学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犹如“身临其境”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三年级上册教材《认识自己》一课中有一活动叫“仔细观察找特征。,其中有个留指纹的游戏,教学时先利用多媒体放映一段关于银行人员进入金库的视频,接着启发:国家金库的门是怎样打开的,银行其他员工的指纹识别后为什么就不进去呢?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强烈,学习兴趣浓厚,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2.利用课件演示辅助教学,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借助信息技术可采用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时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适时地对课文内容用课件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课件接受学习任务或获取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种方法比较适宜教学时间比较紧张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可控性大,课堂上不容易失去控制,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最为广泛。

例如:在六年级《太阳系的奥秘》一课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动画影片(主要展示太阳和八大行星等之间的关系。例如: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资料,“哈雷”彗星的资料等),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空间的概念。教师提问。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乘上宇宙飞船飞向太空去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吧!”教师再让学生驾驶虚拟的宇宙飞船升空,学生用鼠际点击各种按钮,当学生“启动”发动机让“宇宙飞船”“起飞”,计算机会模拟出“宇宙飞船”的各种姿态,并且显示宇宙太空的情景,学生们从各种角度仔细观察太阳系,激发了学生探索无穷宇宙奥秘的欲望和兴趣。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影片及示意图片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介绍。在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时,同时播放音乐,让屎堂气氛轻松活跃,从而避免了枯燥无味的说教。最后,利用一段影片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完整的回顾,再次加深学生对太阳系的理解。

3.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在科学教材中,有一部分拓展性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搜集查找资料,如冀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材中第八课《仙人掌的刺》里有一个拓展题:“对狐狸的研究”,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面的限制。很少有学生了解有关狐狸的知识。这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资料搜索。展开网上人机对话获取新知识,然后与其他同学交流,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或方法。

4.利用信息技术克服室外考察的困难,帮助学生直观有序认识事物发展规律

小学科学中介绍的一些知识连接着广阔的自然界,室外观察和考察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由于环境的局限,特别是生活在城市、县城的小学生,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缺乏感性认识。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室外考察的困难,还可以设计一些课件来帮助学生直观有序认识事物发展规律。这样能够让学生通过视觉上的感受真

正去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如一些天文知识、国家的地理环境、古代生物、生物的生长过程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如:小学四年级科学《毛毛不见了》一课,学生通过平时观察只是了解毛毛虫的基本形态,对它的变化过程并不了解,感受不到毛毛虫变化过程的复杂多样,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如果这时教师设计动画展示更多的动植物种类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感受动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了解大自然,获取更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5.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课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引领学生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进行开放式教学,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使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使用信息工具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已经知道的知识相联系,对此联系认真思考,并根据需要分析、整理;然后向同学作汇报交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书面材料,在学校橱窗、黑板报以及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展示。

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县里个人网页设计比赛。学生们运用科学课程所学的知识组成不同主题合作学习小组,通过上网获取相关信息,利用所得资料进行素材加工,建立小组网页。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总结。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深化知识,增强思维力和想象力,还能扩展知识、发展智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培养了其实践能力。

6.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元化、多角度交流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团队合作精神

科学课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给他们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开放头脑,使之敢想、敢说、敢做。

教师可以借助NetMeeting、Internet Phone、OICQ、BBS、Email等网络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交互学习,实现师生、学生相互之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流,并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这也使课堂信息由师生双向交流向多元化、多角度转换。如讲授《毛毛虫的一生》一课,课前我搜集大量有关资料建成一个小型网站——《毛毛虫的一生》,供学生查阅,并在网站上设立聊天室、BBS论坛,提供即时性交互学习界面。教师、学生都可以发表言论,答疑解惑。除此之外还向学生提供一些其他科普资料,如:中国科普网(http://www.kepu.gov.crg)等网站,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教师还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使教学不再单纯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提问和学生的回答、练习,便可达到交流和反馈的目的。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比单纯地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可渗透科学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的思想,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师指导用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值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这种现象引发我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科学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及小学生的特点,谈谈本人在科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做法。

一、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

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例如,《保护植物》一课:学生都非常爱看动画片,我抓住这一点,在课程的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都很爱看动画片,下面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学生兴奋起来,这时我话锋一转,说:“今天请同学们看动画片,可不是放松、娱乐的,而是让大家思考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请你仔细看,看完后还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这时,学生的一双双眼睛都很专注地观看环保动画片。

看完后,学生纷纷举着小手要阐述自己的想法。“大人想盖好多好多的房子,把树都砍光了,地球就会消失,我们得保护树木。”“盖一所房子用不了很多木头,可是人类不能太贪,不能把树都砍掉。”“把树砍光,就没有氧气了,我们人类和动物就会憋死。”“树砍光了,地球就会变成沙漠,人就没法居住了。”……

接下来笔者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深刻,都认为植物很重要,不能随便破坏。植物对于人类到底重要在哪里?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要研究的内容,请你想一想,你准备研究植物的什么问题,来证明植物的重要?”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选定了自己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愉悦的情境中“发现”、“创造”,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

二、要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探究后反思,谈谈探究后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给学生都准备了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说一说今天学校的收获。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 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上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在小组自主合作在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按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的主题需要让学生进行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厉、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保护植物》一课,为了让学生巩固保护植物的方法笔者还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要想快速地闯过关卡,欣赏美景,小组各成员必须做到通力合作:有操纵鼠标的,有出谋划策的。实践表明,合作好的组的确要比合作差的组闯关速度快很多。

四、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客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

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如教学《昆虫》一课中,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束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镜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五、大力拓展课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时,总习惯把拓展活动当作标签,在每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这个问题我们课外继续研究”,而如何研究却无后话。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时,要加强实效性。首先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确定学生比较容易完

成的、确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要及时督促检查,鼓励评价,适当时可以交谈、书信、家长签字的形式取得家长对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支持。对于那些中长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尽量设计些简单易行图表式的记录单,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过程性反馈,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看,让别人来欣赏,使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同学间的认同和肯定,获得成功感,进一步激励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热情,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走向社会,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孩子去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真正与科学学习零距离。

7.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七

笔者认为,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 应该以教学内容为本。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综合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如生物科学、物理科学、地球与宇宙。各年级教学内容如下:

一、生命科学内容, 如何选择信息技术手段?

对于教材中的生命科学,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观察、种植、饲养等亲历活动, 来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让他们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食物和现象;形成对一些生命活动及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当然, 如果在本板块的教学中, 适当选用一些高清照片、视频, 就更能扩大孩子们的视野, 让他们领略生命世界的精彩纷呈。对于需要长时间种植或饲养的一些教学内容, 如凤仙花的种植、养蚕等, 可以通过视频展现完整的生长过程。对于自然界中一些很难观察到的瞬间, 如《新的生命》单元中“花的传粉和受精”、“种子的传播”、“动物的求偶、交配”等内容, 也可以借助照片、动画演示或纪录片, 让孩子们亲眼目睹大自然的神奇。

二、物质科学内容, 如何选择信息技术?

在需要数据分析的实验中, 老师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 汇总每一个小组的数据, 并能进行快速的求平均。如在教学“形状和结构”单元中的《抵抗弯曲》一课时, 首先要引导孩子们明确纸横梁承受的垫圈数量越多, 表示它的抗弯曲能力越强;接着引出矛盾, 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有强有弱, 这跟什么有关呢?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出:可能和横梁的宽度、厚度等因素有关;接着, 每个小组要通过实验分别测试出不同宽度、不同厚度的纸横梁能承受多少垫圈。在统计每个小组的数据时, 笔者采用了Excle电子表格的方式, 每个小组自己上台填写测试到的数据后, 直接运用公式求出了各组的平均值, 数据的计算方式一目了然。

三、地球与宇宙中, 如何选择信息技术?

而对于地球和宇宙的内容, 对于孩子们来说, 实在是太抽象了。像这样的内容, 单凭老师们滔滔不绝的讲解, 苍白而无任何的意义:再生动形象的语言, 都无法把孩子们的视野拓展到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去!所以笔者认为, 这样的内容, 如果能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强大的技术支持来进行教学, 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一款“google earth”软件, 由于它整合了Google本地搜索、访问Keyhole的航天和卫星图片数据库, 来实现来鸟瞰世界的功能, 是一款实时更新的动态虚拟地球软件, 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实时更新的特点, 所以它给孩子们带来的都是最新的时代信息。Google earth软件将知识性、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结合于一身, 它模拟了地球、星空、火星、月球四个宇宙环境。“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等内容能够借助软件中的“地球”环境进行, 孩子们通过鼠标和键盘, 弹指间就可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地貌:只要输入“地址”, 按下“搜寻”, 马上就可以放大所寻找的位置, 3D地形立刻呈现在眼前。打开软件中的“月球”, 不断放大, 环形山清晰可见。“在星空中 (一) (二) ”, 软件中的“星空”环境, 即刻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浩瀚的星空、无边的宇宙和那神秘的星座, 孩子们可以通过注解认识不同的星座……

8.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篇八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本人在科学课开头通过创设各种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其探究兴趣。如谜语、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学习《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课中,教师出示了一个自制锡箔纸火箭,里面有少量火药,让学生小心地点燃。当小火箭冲向前,火药却朝后冲出,学生一下惊呼起来。学生对科学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师适时出示问题:“你能让气球像火箭一样驱动小车吗?”学生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带着浓厚的兴趣有效开展了实验探究。在学习《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教师首先播放了刘谦的魔术《硬币穿透玻璃》说说其中的奥秘,学生的好奇心有效地调动了起来,积极地参与了探究的过程。教师发现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在教学中只要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选择、运用就能很好地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这样导课真正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有效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二、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

完成科学探究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合理地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选择了生活性、趣味性、直观性的实验材料,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方便操作,在真实、愉悦、探究中学习。如,教学《声音的变化》时,准备了鼓、锣、皮筋、电子琴等;教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时,进行了“土电话”的制作,选用了一次性杯子和棉线。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使学生有对象观察,有差异冲突的内容争论,有东西玩,实验操作的参与性提高了,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设计,选取合理有结构的材料,方便实验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实验探究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是最为重要的。如,《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活动实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师要参与实验,调控合作过程,有序提出要求,提高合作的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前进行小组成员分工(记录员、材料员、操作员、观察员、汇报员),实验中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发放材料,按步骤有序进行,及时督促填写实验记录,小组交流和班级展示汇报,让学生有科学家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认真地观察,查找存在的问题,改进设计,交流总结。这些有序的活动,在小组合作中主动、有序、互助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反馈、交流、总结、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都得到培养,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如,《电磁铁》活动实验,教师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教师指导学生整个实验大致要经历“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讨论和交流提炼结论→小结反思”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和质疑精神。这样的设计和操作是有效的。如,《在显微镜下观察生命世界》实验活动中,教师的演示尤为重要。教师演示制作玻片标本的步骤:擦、滴、取、放、盖、染。演示显微镜的使用: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实验相对比较复杂,必须在教师的正确规范的操作演示前提下,才能细致地观察,所以教师的演示引导特别重要。

教师通过适度和合理的指导,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合适的策略,引导实验探究,确保了实验探究有效地开展。

四、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为了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有进步的表现,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努力在每堂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天气》的观察记录中,需要学生坚持观察和记录一个月的天气预报,往往多数学生会失去耐心,使得实验无法有效地开展。因此,教师要定期和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对观察记录作出评价,对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记录详细的学生及时表扬,让学生保持实验探究兴趣,使活动有效地开展,并顺利地完成任务。

总之,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实验课堂的关键,教师在实践总结中不断地摸索、探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实验活动有序的过程,作好合理适时的评价,使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有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

(作者单位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马场二场学校)

9.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九

一、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让学生预习好。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集中给学生展现一些必要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例如,我在讲解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种茄子》时,提前让学生在家里进行了播种观察,同时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督促学生做好定期的观察记录。等到上课时,切实做好观察实践的学生,就对所学内容有了较多的了解并踊跃发言。于是,我对取得较好实践成果的学生给予了表扬,这样,对其他学生就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能够鼓励其他学生重视以后的课前准备。

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另外一个途径是,教师给学生布置适当的预习作业,如查阅资料或者实地观察等。对于一些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小学科学学科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观察新课要求观察的内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能够在课上获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课程改革推行一段时间之后,部分小学科学教师仍然采用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仍然满足于给学生“讲科学”。这样的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由侧重教师讲解转变为侧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不能用教师的讲解或者放投影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单一讲解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习惯。而教师的讲解往往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和操作,势必不能达到科学这一学科的目标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比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费尽口舌地讲解效果要好很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在学习小组划分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情,既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能够促进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可忽视的。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能够让学生放松心情,更有兴趣去听教师讲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次,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必担心因为回答错误而被教师或者同学嘲笑,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为了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语言要平易近人,设计的问题要与生活密切相关。只有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的问题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其次,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要针对不同成绩的学生,进行具有梯度的问题设计,防止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忽略。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鼓励。

四、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后,课堂有效教学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是仅仅做好上面一些环节是不够的。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教学评价,恰当的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

教师通过教学评价能够及时接收到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这也是改进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依靠试卷进行教学评价,这已经不适应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要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对学生进行评价,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不能千篇 一律,毫无新意。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让学生实验操作比赛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乃至综合素质与能力。

第二,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平时课堂进行评价。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因素,可以把平时的课堂评价纳入学生的期末考试评价。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学生不注重课堂表现、只关注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情况。评价学生的目的不能止于评价,应该以评价为手段,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这门学科的新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善于课前、课后反思与总结,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0.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十

摘要: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行的实验教学效率低下,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在实验前设计合理的实验,给学生提供充足、合理的实验材料并在实验中适时的呈现出来。实验活动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并在实验后给学生充分交流的空间。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的实施使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是目前很多实验活动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的精神愉悦,实验教学的效率明显低下。那么如何真正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所学的理论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合理的实验教学设计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一)实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实验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科学实验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由于三、四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感官认识,比如《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需要教师设计多个小实验,学生通过多个实验的操作观察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教师设计实验时只要加以一定的指导,学生就能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得出实验结论。如《浮力》一课中,学生把木块放入水中,用手按压来感受浮力,接着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来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大小。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是否一样?”学生再次设计实验研究得出结论。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更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实验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从而使教学活动更有效。要让学生对课堂中的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在导入部分,教师就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把教学任务转化为自主探究的愿望。所谓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有些老师觉得把材料交到学生的手中会造成课堂的一个混乱,但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下两点,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一)实验材料的准备要充分、合理

科学实验活动能否取得成功,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实验材料起了很大的作用。实验材料不仅要准备的足够充分,而且所准备的实验材料学生使用起来要能得心应手,还要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和良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中冷热对岩石的作用这一实验活动对材料的选择就要慎重,如果没有选对材料的话,学生将无法从活动中看到预想的实验现象。我们这里选用的岩石应该是比较脆、易碎的一些岩石,这样通过两三次的冷热交替实验就能看到明显的现象,如果选用了花岗岩等岩石,那么这个实验肯定是失败的。当然有些老师会选用玻璃弹珠来代替岩石进行实验,虽然可以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是没有用岩石进行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二)要把握实验材料呈现的时机

要把握实验材料呈现的时机,因为根据学生的心理,他们对实验材料特别感兴趣,如果材料呈现过早,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导致活动毫无目的,成了学生的嬉戏活动,最后只图了个热闹。

三、实验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在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让学生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如在《磁铁的磁性》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使他们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游戏”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对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我采用“找朋友”的游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用磁铁跟实验桌上的各种材料靠近,看看谁是磁铁的好朋友。每位学生逐一实验,结果发现只有小铁片、铁钥匙、大头针、回形针等一些铁制品才能被磁铁吸引,而木条、铜钥匙、橡皮则不能被吸引。从而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磁铁能吸铁一类物质这一性质。

四、实验活动后的交流能进一步挖掘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交流也称之为活动后的信息处理加工,这是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不仅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活动后更需要学生对活动的信息加以交流整合,最终达成一个共识,这样的实验活动才能提升实验的有效性。如五年级上册《种子发芽实验》一课,这一课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生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然后小组交流确定自己小组所要研究的问题,制定小组计划。活动期间,学生既要和其他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收集相关的实验数据,得出所研究问题的结论,最后还要进行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得出绿豆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是:水、适宜的温度和空气这一结论。

11.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 衔接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化学学科同样不例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尽管学生有学习好这门课程的愿望,并为此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总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一困难,更好的完成九年级化学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我注重寻找九年级化学和小学科学有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在需要的时候能及时地检索出来并加以运用。从而在无形中使中小学相关知识得到了自然衔接,降低了九年级化学教学的起点,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认识物质教学方法的衔接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科学》是一门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自然学科,而中学阶段开始接触的《化学》这门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则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性及相关性,具体来说就是在认识方法上有联系,有区别,并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我们周围的大气”一单元的课题1“空气”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认识物质的常用方法是什么?(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空气有哪些性质?(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空气中至少包含几种物质?(两种,氧气与二氧化碳),这些物质各有什么性质?(一种与燃烧有关,一种与燃烧无关),你是怎么知道的?(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到的)。随后在此基础上指出:我们现在要学习的这部分化学知识——空气,就是上述小学科学知识的延续。在化学课上,我们不但对空气的成份进行定性研究,还要对其中的某些重要成份进行定量研究,现在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然后开始带领学生通过做实验1-1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通过这种不断的引导提问式的教学,让学生在逐步回忆小学所学相关知识的同时,对即将接触的新内容有了初步的认知,不但解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心理,还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为后面学习氧气的性质,认识燃烧、氧化等现象在思想上做了铺垫,为学习化学新知识筑起了阶梯,架起了桥梁。

二、概念教学的衔接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特别重要的。不少化学基本概念看起来很简单,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对具体问题、具體现象进行准确判断却比较困难。如果把这些问题、现象与小学《科学》中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列举其中大家熟悉的、通俗易懂的具体事例,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我在教物质的变化时,首先通过水的沸腾、蓝矾的研碎、镁条的燃烧、铜绿受热分解四个对比实验引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然后分析归纳了两种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并特别强调了化学变化的特征。学生课堂反应较为积极及时,但在随后的回答课后习题之时,则发现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彻底消化理解该部分知识,我引导学生回忆了小学《科学》课中学过的水的三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卵石的形成、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的消化、动物的呼吸等知识,并积极鼓励学生去寻找、分析它们与所学习的该部分化学知识之间有何共同点。然后再让学生回过头做相关课后习题的判断时,就比较容易了,准确率也很高。这种教学方法既使新知识增加了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对两种变化的判别能力。

三、实验教学的衔接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九年级化学教学当中,如果能把某些实验教学建立在小学《科学》有关实验的基础上,则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如我在教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时,为了更好的突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教学重点,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问题,首先引导他们回忆小学《科学》中“燃烧是怎么回事”的有关知识,联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以下问题:氧气有哪些性质呢?我们该通过怎样的方法获得呢?(实验)在试验中应注意哪些事项?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接着老师提出新的、明确的、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由于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从而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加之对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学习,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接受一门新的学科时,既会有着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也会相应的产生畏难心理。化学学科做为学生进入九年级以后新增的学科,科学性和实验性的学科特征,使得一部分学生产生难以适应的感觉。教师如何在这个阶段,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接受化学,从而爱上化学,对学生以后进入高中继续学习化学,显得至关重要。化学老师若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旧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巩固加深已有的知识技能,温故而知新,就能做到有效降低新课程难度,消除畏难心理,保留学习兴趣,树立起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最终实现大幅度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九年级化学教师教学用书》;《小学科学》教材,《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12.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十二

信息技术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科学课引进信息技术是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

小学生对科学事物的认识始于感知。他们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身等感官把自然事物的信息传递到大脑, 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特瑞赤拉在1967年提出这样的结论, 1.0%是通过味觉, 1.5%是通过触觉, 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 83.0%是通过视觉。从中可以看出, 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他获得所有信息的94%, 这充分说明了人类的听觉和视觉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而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正好符合这一认知特点, 有些信息可以通过像电影、电视这样的媒体模式间接地感受到, 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解决思维过程中的瓶颈, 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

二、科学课引进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学科教学的经验使计算机技术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发挥特殊的功能, 在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即质量和时间、精力的双重标准, 也就是说要一看效果, 二看效率。计算机不是简单的表述科学知识, 利用它可以揭示科学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 而且表述的方式很灵活, 可以以文字、图形、动画、图表等多种方式多窗口呈现, 如果说使用印刷技术呈现的信息是线性的, 那么利用超文本技术就能够以网络状数形结构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呈现信息。这些特别适合于表达科学。与录音机和录像机不同, 计算机能提供可交互的实验环境, 于是学生可以利用它学科学。如:在概念教学中, 利用计算机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赋启发性的教学情境, 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科学的科学实验环境, 能够使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具有弹性, 能灵活自如地进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 同时还能生动高效地把班级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 小学科学教育需要计算机辅助, 让计算机的运用给小学科学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使科学教育如虎添翼。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科学课程整合后, 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科学教学效果, 而且随着学科课程的学习, 师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将会逐步提高, 但这两个课程的整合还没有一个模式和实施方案, 还是处在一个探索阶段, 本人就根据对两个课程的特点, 初步探讨信息技术教育和小学科学课程如何整合。因此,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具体做法如下:

1. 利用课件引入, 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信息技术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直观而形象。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 直观记忆力远远胜过抽象记忆力。实验证明:单凭听觉获取知识, 只能记忆15%的内容;单凭视觉获取知识, 只能记忆50%的内容;但如果同时调动视觉与听觉, 就能记忆65%的内容。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 使科学教学突出形象性, 注重感染力, 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得到刺激,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因此, 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 为学生创设犹如“身临其境”的情景,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三年级上册教材《认识自己》一课中有一活动叫“仔细观察找特征”, 其中有个留指纹的游戏, 教学时先利用多媒体放映一段关于银行人员进入金库的视频, 接着启发:国家金库的门是怎样打开的, 银行其他员工的指纹识别后为什么就不进去呢?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强烈, 学习兴趣浓厚, 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2. 利用课件演示辅助教学, 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 借助信息技术可采用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时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 适时地对课文内容用课件进行演示, 学生通过课件接受学习任务或获取信息, 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种方法比较适宜教学时间比较紧张的教学内容, 教师的主导作用强, 可控性大, 课堂上不容易失去控制, 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最为广泛。

例如:在六年级《太阳系的奥秘》一课教学过程中, 导入新课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动画影片 (主要展示太阳和八大行星等之间的关系。例如: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资料, “哈雷”彗星的资料等) ,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空间的概念。教师提问“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 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乘上宇宙飞船飞向太空去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吧!”教师再让学生驾驶虚拟的宇宙飞船升空, 学生用鼠标点击各种按钮, 当学生“启动”发动机让“宇宙飞船”“起飞”, 计算机会模拟出“宇宙飞船”的各种姿态, 并且显示宇宙太空的情景, 学生们从各种角度仔细观察太阳系, 激发了学生探索无穷宇宙奥秘的欲望和兴趣。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影片及示意图片结合具体问题, 对学生进行介绍。在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时, 同时播放音乐, 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从而避免了枯燥无味的说教。最后, 利用一段影片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完整的回顾, 再次加深学生对太阳系的理解。

3. 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在科学教材中, 有一部分拓展性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搜集查找资料, 如冀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材中第八课《仙人掌的刺》里有一个拓展题:“对狐狸的研究”, 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面的限制, 很少有学生了解有关狐狸的知识, 这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资料搜索, 展开网上人机对话获取新知识, 然后与其他同学交流, 获取相关信息, 从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或方法。

4. 利用信息技术克服室外考察的困难, 帮助学生直观有序认识事物发展规律

小学科学中介绍的一些知识连接着广阔的自然界, 室外观察和考察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由于环境的局限, 特别是生活在城市、县城的小学生, 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缺乏感性认识。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室外考察的困难, 还可以设计一些课件来帮助学生直观有序认识事物发展规律。这样能够让学生通过视觉上的感受真正去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如一些天文知识、国家的地理环境、古代生物、生物的生长过程等, 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 使学生如临其境, 印象深刻。如:小学四年级科学《毛毛不见了》一课, 学生通过平时观察只是了解毛毛虫的基本形态, 对它的变化过程并不了解, 感受不到毛毛虫变化过程的复杂多样, 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如果这时教师设计动画展示更多的动植物种类的生长过程, 让学生感受动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了解大自然, 获取更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5. 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知识面,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课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 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在引领学生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 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 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进行开放式教学, 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 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 使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使用信息工具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 提出、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已经知道的知识相联系, 对此联系认真思考, 并根据需要分析、整理;然后向同学作汇报交流, 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书面材料, 在学校橱窗、黑板报以及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展示。

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县里个人网页设计比赛。学生们运用科学课程所学的知识组成不同主题合作学习小组, 通过上网获取相关信息, 利用所得资料进行素材加工, 建立小组网页。活动结束后,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总结。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深化知识, 增强思维力和想象力, 还能扩展知识、发展智力, 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 培养了其实践能力。

6.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多元化、多角度交流方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团队合作精神

科学课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给他们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开放头脑, 使之敢想、敢说、敢做。

教师可以借助NetMeeting、Internet Phone、OICQ、BBS、Email等网络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交互学习, 实现师生、学生相互之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流, 并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这也使课堂信息由师生双向交流向多元化、多角度转换。如讲授《毛毛虫的一生》一课, 课前我搜集大量有关资料建成一个小型网站———《毛毛虫的一生》, 供学生查阅, 并在网站上设立聊天室、BBS论坛, 提供即时性交互学习界面。教师、学生都可以发表言论, 答疑解惑。除此之外还向学生提供一些其他科普资料, 如:中国科普网 (http://www.kepu.gov.cn/) 等网站, 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进行自主探究, 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教师还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 完成任务。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 使教学不再单纯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提问和学生的回答、练习, 便可达到交流和反馈的目的。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 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比单纯地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 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 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 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可渗透科学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的思想, 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师指导用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何克抗, 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007, 7.

[3]科学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

13.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十三

盘县鸡场坪镇和中希望小学 毛镜林

一、选题的背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基础的学科,为此,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探究式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可见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实验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是任何其它媒体所无法替代的,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必须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学,对科学实验更为热爱。我们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边玩边实验,边学习,寓教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探索,从而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然而,科学实验这一教学环境是小学科学教师最为头痛的问题。一是每一个实验都需要教师课前用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和探究,寻找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二是实验教学中若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目前,科学教材上的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都很多,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对实验进行研究、努力地去教学,但往往却因教学缺乏艺术而使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为此,探索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科学启蒙教育内涵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科学知识,还要求他们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养成科学态度,认识科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本课题研究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小学科学课本教材实施研究。

三、课题界定

以课堂为现场,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探究为核心,从课本和生活出发探寻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作能力

四、研究目标

1、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体,以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为核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发挥协作精神,形成合作学习。

2、让学生猜想、交流、操作,在合作的探索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根据亲自实验观察到的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强实验教师实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

4、在科学实验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经历一个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

5、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理论和文献,并在理论中指导下进行研究探索,进行解决问题。

6、通过研究找出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探寻先进的教学模式与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解决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的遇到的困难。

7、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对科学实验教学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展现个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锻造创新人格。有效改变实验教师怕上实验课,以演示实验代替分组实验,以讲解实验代替演示实验的教学现象,提升实验教师科学实验教学的兴趣,从而转变实验教学的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喜欢上科学实验课,使学生从死记硬背科学文化知识转变为实验探究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方法,转变学习的学习态度。彻底解决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失踪现象,充分利用实验仪器和自制教学进行实验教学,从而解决农村科学实验仪器的大量闲置现象。

五、研究内容及重点

本课题探究的核心是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探索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积累一些具有有效价值的教学案例,有效推进实验教学。重点研究教师的实验教学,寻找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探索有效价值的实验教学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为核心,结合课本教材,紧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听课与评课,学习优秀教学案例及优质课,参与相关评比活动、培训等方式进行研究学习。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

科学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主的一门课程,主要在三、四、五、六年级开设,三年级以探究学生的观察与提问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为主,四年级以探究学生计划与组织能力、事实与证据能力为主,五年级以探究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能力为主,六年级以探究我们怎样做科学、制作与发明为主。因此本课题以《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为题,围绕“提出问题——调查分析——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研究思路,探索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艺术。研究方法:本课题依照新课程改革标准大胆改革,强调发现问题,强调反思,以探究为主。在实验中解决问题,在问题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有所提高。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法、实验法、实践对比示,探究法。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开展研讨会,然后通过听课与评课,相互学习,对比自己教学实际,开展探究,交流展示,从而解决问题,形成研究成果。技术路线: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充分利用我校教师资源形成团队力量,保障课题正常、有序、有效的开展。

实施步骤:准备阶段(2015.4---2015.6)组建课题组,全面启动、拟定方案,完成计划。

研究阶段(2015.6------2017.3)教师一边实验一边探究、总结。

研究阶段(2015.12----2017.4)反思总结、深入实践,整理研究材料。

结题阶段(2017.4月——7月)资料汇总,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七、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5年4月——2015年6月)

根据六盘市教育局基础课题立项通知,拟定课题研究申报书,发出研究报名申请通知及申请表,采取自愿参与报名的方式,结合教师特长及科研成果进行审核,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二)课题实施研究阶段(2015年9月——2017年4月)

1、启动阶段(2015年9月)

组织课题成员开展课题启动会,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成立研究小组,交流讨论课题研究方向,如何去研究。拟定研究方案、研究计划及研究制度,明确各成员研究职责和分工。组织成员开展课题研究培训,使成员知道做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知道为什么要做课题研究,如何去做课题研究及如何做课题立项申报书,以及做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准备和完成的工作及任务。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0——2017年4月)本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3月)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计划,结合调查研究讨论,实验教师提出科学实验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研究小组通过深入讨论,得出一些解决方案和策略。为验证这些方案与策略的实施效果,特拟定本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听课与授课计划,开展教研活动,将讨论的方案与策略实践于课堂教学,通过听课与评课初步了解实验教师实验教学能力与水平,通过听课与评课、交流与讨论相互学生,取长补短,以扩充实验教师的理论知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阶段共听课4节,四位授课教师课前认真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课堂上认真组织和指导学生实验,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本课题的研究探寻出了一定的研究方向,找到科学实验教学的方法。同时也让课题小组各成员感受到了平时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各成员的讨论研究,得出科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听课与评课的活动结束,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对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深入开展研究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1、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是教师教学效果、实验效果的体现,是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突破。教学中实验教师的语言普遍存在贫乏性、随意性、严重失真。没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评价语言产真诚,没有激励性,语言不准确、不规范严谨,没有逻辑性,不具有情趣。

2、实验教师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小学科学实验是一门理论知识比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有较强的科学理论知识,方能熟悉地进行科学实验操作,才能系统地对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对因操作失误而产生的错误现象及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解释,才能准确、规范地对实验结论进行归纳。由于实验教师缺乏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解释不清,对实验结论归纳不太准确,甚至使教学偏离主线。

3、实验教师对实验操作不熟悉。实验操作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科学的教学以实验操作为核心,通过操作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归纳结论来探索科学文化知识。若实验教学操作不熟悉,甚至操作失误,就会产生错误的实验现象,又不能对错误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就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

在本阶段的研究中,课题组各成员认真对照研究内容及自己的感受深入反思,撰写心得和论文。经过本阶段的研究共撰写论文5篇,并开展了研究成果交流展示会,各成员分别在交流展示会上对自己撰写的论文及相应问题的观点及解决策略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与探讨。第二阶段:(2016年4月——2016年8月)

通过第一阶段的研究,本课题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绩与成果,对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策略,但这些解决策略是否能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否能真正解决实验问题?教学中还有没有影响实验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因素?等问题还有待于进入课堂实验去研究。为些本阶段继续听课与评课活动,将第一阶段研究得出的解决方法与策略应用实践。

本阶段听课与评课活动以盘县教育局2016年教研活动安排为契机,为了加强学校科学教师教学水平及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增进校际间科学教师的交流,在教研活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行,共同提高,有效推进《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更进一步了解本课题组成员的科学实验教学水平,完善本课题研究过程,同时评选出一节优秀的科学课参加盘县教育局组织的小学科学优质课比赛,根据六盘水市教育局、盘县教育局2016年科学优质课评选活动方案,结合本课题和学校实际,将本次活动升级为校际间的教研活动暨科学优质课评选活动。

本次活动共听取了五节科学实验课,五位授课教师展示了五节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分别覆盖了初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基础知识。五节课各具特色,相互促进,共同交流的作用,同时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有了新的突破。通过五节课的展示我们看到了本课题组成员实验教学水平,看到了他们的教学优点,也看到通过第一阶段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科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证实了第一阶段研究提出的问题真实性及问题解决策略实效性。看到了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成绩及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找出到了突破口。

活动结束,课题组立即组织成员开展研究讨论会、交流会,探讨本次听课与评课过程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对第一阶段研究中提出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讨论。同时讨论提出了科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1、实验材料的合理选取。科学实验教学效果源于有效实验材料的选择,它是顺利进行实验活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有效的选择往往会影响学生探究过程。实验材料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以创造亲切的科学课堂,选取普遍材料,让学生能伸手便拿来,使学生回归生活,选取趣味性强的材料,提升实验的兴趣,选取典型性材料,创造清晰的思维实验,选取开放性实验,放飞学生思维。

2、实验教学中有效的提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往往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迅速引起学生骊学习内容的高度注意,启发学生思维。然而,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高,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是一个值得我们科学教师探讨的问题。为此,实验教学中有效的提问也是影响实验教学有效性提高的主要因素。

3、实验教学中资源的有效利用。农村科学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没有专业教师,但农村学校还是有许多有力的教学条件。自然环境为科学提供了活生生的教学材料,小学科学课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此作为科学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然而,如何有效利用好这些科学资源上好实验课,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成为了实验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本阶段研究共研究出了以上四个需要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形成了五节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和录像课。第三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

在前两个研究阶段均通过“研究讨论——听课与评课——研究交流展示”这样反复的开展研究,得出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七个问题及解决策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绩。但科学实验教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在研究中提出的问题部分依然没有得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与策略,影响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为此本阶段的听课与评课借助小学科学教师用书中配带的光盘内容,取听一些优秀教师的优质课,以寻求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策略,充分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本次共听了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西王褚小学刘强老师的《“五官兄弟”游乐场》、河南省实验学校郑东小学赵水灵老师的《饮料瓶的知识》、安徽省滁州市第二小学彭东老师的《蜡烛会熄灭吗?》、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塔南路小学杨继江老师的《我能撬起地球》、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王保和老师的《体积变化之谜》、河南省安阳市铁西路小学段海英老师的《玩转电磁铁》等六节科学实验课。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教师们又一次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找到了一些解决实验教学中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将本课题的研究推向新的一个阶段,进一步为本课题的研究找到研究方向,进一步为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探寻出了一定的有效途径。

(三)总结阶段(2017年1月——2017年4月)本课题在我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已经走过了两年时间,进入总结结题阶段。本课题从2015年4月申请立项、启动研究组建课题小组、确定研究方案、研究计划、研究制度、前期调查到三个阶段的实施研究,通过反复听课与评课,反复研究讨论及成果交流展示,进入2017年4月成果展现、研究总结等等,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际工作中,我们真实地看到了本课题成长的脚步声。研究以课堂实验和课外交流研讨,紧密联系生活,紧扣“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主题,通过学习交流及在科学实验课教学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到提高实验教学有效的途径,从而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经过两年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提高了师生科学探究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八、研究成果

经过两年的时间,在本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定的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1、培养了实验教师实验教学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由于教学形式上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而由死记硬背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实验探究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行为,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并敢于大胆地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质疑。同时多种途径的多向交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加快了知识的理解过程,学习积极性明确提高,从对学习的外在兴趣,转化为内在动力,进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2、实验教师愿上科学实验课,学生喜欢上科学课,对科学及社会生活实际与科学有关的问题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乐于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科学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3、“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教师教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人人参与教科研,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积极上公开课、研究课,个个撰写论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4、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

5、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成长。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学更加重视课堂实验教学的开展,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实验和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获得学生的认可,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6、教师参加各种科学实验比赛的积极性得到提高,2015-2016年度毛镜林老师的《让小电珠亮起来》一节参加了国家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同时加了2016年盘县中小学科学教学渗透法治教育优质录像课评比活动,陈刚的《蜡烛会熄灭吗?》也参加了此活动。

7、更新了教师观念、促进了教师成长,教师的智慧得到升华。开题两年,共撰写了研究心得十余篇;教学论文40余篇,其中课题负责人毛镜林老师撰写的《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现状初探》在《盘县教育》期刊2016年第三期上公开发表;研究得出教学案例十余节,录像课五节,其中课题组负责人毛镜林老师的《让小电珠亮起来》、陈刚老师的《蜡烛会熄灭吗?》两节录像课在2016年盘县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治教育优质录像课评比中均获三等奖。

教学案例一:让小电珠亮起来

鸡场坪镇和中希望小学 毛镜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小电珠、电池、电线,它们的外观和名称。(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开关的工作原理。(3)、能用简图或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4)、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5)、知道使小电珠发光的电路的连接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2)、能对小电珠亮起来的方法进行预测,并能严格按照预测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3)、能自主探究怎样使小电珠亮起来。

3、情感态度目标(1)、乐于与大家交流合作,并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体验合作式探究的乐趣,并能够做到互帮互助共同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让小电珠亮起来的方法,开关的工作原理及电路的连接装臵,并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归纳让小电珠亮起来的规律。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并初步认识短路和断路现象。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系统和课件,实验器材:电线、电池、小电珠、电池盒、电珠座、单刀开关,学生准备:固体胶,8K白纸,科学记录本,彩笔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播放城市夜景的图片。

问:这些城市的夜景漂亮吗?它们靠什么装扮得这么漂亮?(学生发言,)

如果这些灯没有亮它还漂亮吗?(课件播放突然停电的动画情境)

2、师:我们教室的灯亮会让我们读书写字,彩灯会让城市变得更得美丽,夜晚的路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那这些电灯为什么会亮?怎样使它变亮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灯亮了》!

板书课题:电灯亮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城市夜景图片,联系实际生活实际,提出了主要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课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一:拆手电筒,探究手电筒的秘密

1、学生猜想:手电筒有什么秘密

2、学生分组拆手电筒,记录下手电筒由哪几部分组成,在拆之前提示(一、注意在拆的时候,要按顺序把拆下来的器件摆好,拆不开的地方不要硬拆。

二、仔细观察,看一看手电筒内部的结构和我们刚才想的是否一样。

三、观察完之后,在按顺序组装好,打开看亮不亮。四,试着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3、学生汇报:通过拆装你们发现了手电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4、小结:教师用课件出示手电筒内部构造图指导认识手电筒由灯泡、电池、开关、弹簧、铜片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拆手电筒及课件观察,让学生初步了解要使小灯光亮起来需要的材料,进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活动二:让小灯泡亮起来

1、提问:怎样才能让小灯泡发光呢?

2、学生猜想:要使小灯泡亮起来要用哪些材料?

3、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将方法与材料写在卡片上

4、小组汇报,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灯泡、电池和电线的图片,通过演示指导学生认识其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观察让学生认识小灯泡、电池和电线各部分名称及用途

5、提问:有了上述这些材料小灯泡就会亮了吗?

设计意图:引出实验“简单电路的连接”

6、实验操作:连接简单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

(1)以“温馨提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的组织与管理 a、角色分工:每一个小组一名小组长,一名材料员,一名发言人,一名记录员。

b、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实验讨论,每一个人都要发言。c、每一组在小组讨论时不要吵闹,不要影响其它小组。

d、每一小组的同学可能都有不同的想法,请你们先商量一下,将你们的想法画在纸上,并写上组号。

e、时间: 10 分钟,一会儿我们请各组的发言人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2)学生小组实验

(3)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连接图

(4)实验小结:教师用课件演示简单电路接连图及电流流动示意图,指导学生总结出要让小灯泡亮起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a、必须有电池、小灯泡和电线

b、需将电池、小灯泡和电线连接成一个封闭的回路

当电流从电池正极出发通过小灯泡的灯丝回到电池负极,小灯泡就能亮起来了。(5)巩固应用:教师用课件出示“断路”和“短路”两种连接电路图,演示电流流动示意图,让学生认识“断路”和“短路”两种连接电流都没有经过小灯泡的灯丝。所以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6)指导学生认识“短路”是一种极为危险的连接方法,会造成触电、烧毁电器甚至发生火灾的事故。

设计的意图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小灯泡亮起来的条件,通过课件观察感受电流的流动方向,解释小灯泡亮起来的原理,感知断路与短路的连接及生活中用电安全。活动三:探究开关的作用

1、交流讨论:在生活中我们常用一个开关来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使小灯泡该亮的时候亮,不该亮的时候不亮,那么如何连接开关来控制小灯泡呢?请小朋友们动手连一连

2、实验操作:学生小组动手连一连,让开关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

3、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开关的控制作用

4、教师通过课件操作演示开关断开及闭合时电流的流动示意图和小灯泡的亮与灭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开关对小灯泡控制的作用,5、根据实验操作及课件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开关的控制作用

开关起着切断电路和接通电路,从而控制小电珠亮与灭的作用。当开关拉开时,电路被切断,电就无法流通了,小电珠熄灭;当开关合上时,电路被接通,电就通过开关流通了,小电珠就亮了。

6、废电池的处理

(1)交流讨论:教师拿起一只电池,电池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不能使用了,那么用完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为什么?(2)电池有很大的毒性,所以在实验做完后要将报废的电池处理好,不能乱掉而污染环境。为此,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3)课件出示第十六条、十七条让学生读一读。

第十六条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第十七条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臵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固体废物。

设计的意图主要是通过动手实验了解开关的控制作用,通过课件演示进一步体验开关的控制作用,通过废电池的处理渗透法制教育。

(四):拓展应用

1、开关的设计与制作: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开关,让学生课外设计制作一个开关

2、电器元件的表示符号:课件出示电器元件的表示符号让学生观察,让学生了解电池、小灯泡、开关及电线的表示符号。

3、红绿灯制作:课件出示红绿灯制作的材料及步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制作。

设计的意图主要是通过三个活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简化连接电路。

(五)讨论与阅读

教师用课件出示,学生分别读一读

设计的意图主要是通过观察与阅读,认识电路安全保护装臵的外形,了解电路安全保护装臵是一种能自动切断电路的保护开关。

(六)闯关行动

请在能使小电珠亮起来的连接方式下面打“√”,并说明理由

()()

()

()

()设计意图:加强巩固简单电路的连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教学案例二:蜡烛会熄灭吗?

鸡场坪镇和中希望小学 陈刚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并设计简单的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学会记录。

2、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认识空气的气体形态及成分,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尊重证据,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话题

1、观察“火”的图片

2、渗透法制教育:放火罪(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决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依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放火、决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人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损害极端严重的,处死刑或无期徒刑。

3、观看视频:用锅盖灭油锅起的火、熄灭酒精灯

4、引出话题,为什么火会熄灭呢?(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与视频,使学生了解《放火罪》,增强法律意识,直观地感知了燃烧与空气可能有关,引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引入了新课。)

二、猜想————实验,探究新知

(一)燃烧与空气是否有关系

1、准备两个一样的杯子,一个有底一个无底,在准备两支一样长的蜡烛。

2、实验步骤:点燃蜡烛(同时)、将两个杯子倒扣在蜡烛上,静静观察,完成表格的填写。

3、汇报实验现象、师生交流

(二)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看,如果现在在这个杯子(上组实验中有底的玻璃杯)下面再垫一枚棋子,你猜结果会怎样?

生1 :过一会儿就灭了。

生2 :蜡烛不会熄灭,一直到蜡烛燃尽了。

师:蜡烛会不会熄灭,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杯口下面垫得棋子的多少到底有什么关系,同学们想不想用实验来证明吗?

师:好,赶快小组讨论一下怎么做。

师:哪一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1 :我们组想用三个杯子,下面分别垫一枚、二枚、三枚棋子,比一比哪支蜡烛先灭。

师:对蜡烛有什么要求吗?

生1 :蜡烛要一样高,一样粗细。

生2 :我补充,蜡眼儿也要调整成一样大。

师:对杯子有什么要求吗?

生3 :杯子的大小、高低、粗细都要一模一样。

生4 :还要记住杯子都要有底儿。

师:其他的组还有什么办法?

生5 :我们组设计用三个杯子,一个不垫棋子,一个垫一枚,一个垫两枚,看哪支蜡烛先灭。

师:杯子、蜡烛还有其他条件是不是都要一模一样?

生5:是。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还要注意杯子轻拿轻放,注意安全,小心烫伤。(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参与其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教师注意:①实验过程中蜡烛点燃几次后,要用剪刀把蜡眼剪得一样大。②蜡烛要始终保持一样高,需用尺子不时量一量。③每次实验后提醒学生将杯口提起晃动,放出杯口的二氧化碳,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师:看到大家在实验中认真钻研的劲头,老师觉得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好,现在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吧。

生3 :我觉得杯子下面棋子垫得越多,缝隙就大,流入的空气就多,蜡烛燃烧时间就长。

师:同学们不仅有了发现,还说明了原因,真棒。那么,从刚才大家的实验结果来看,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空气有关吗?

生:与空气的确有关系。

师:那么,刚才的实验同样是只有哪个不同条件?

生:棋子的多少。

师:只有棋子的多少这一个条件不相同,其余条件都相同,这也是一个对比实验。现在大家学会设计对比实验了吗?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已经演示了一个对比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经过见证杯口下面垫棋子多少不一样的确导致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不同,从初步感知蜡烛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到明白蜡烛燃烧 的确 与空气有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拓展思维,合作小结

师:燃烧需要氧气,除此外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留做课后思考,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

师:现在,同学们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吧。

师:同学们这节课不经意间做了很多伟大的事情,大胆的猜想,严密的计划与组织,认真的实验,还有仔细的观察、用心的记录等等,这些都是科学家从事的事情,我们都做到了,同学们真棒,请为我们加油吧!

(设计意图: 结尾不但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并不神密,愿意亲近科学。)

发表的论文:《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现状初探》

盘县鸡场坪镇和中小学 毛镜要

发表于《盘县教育》2016年第3期教研平台

小学科学课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科学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门实验课,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无论是学生分组实验,还是教师演示实验都能够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还能验证知识提高说服力,同时科学实验是融直观性、实验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能达到揭示自然奥秘的目的,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和爱好,更主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全面素质。重视实验,做好实验,成了学生学好科学课程和教师上好科学课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在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目前已瘫痪,器材大量闲置,学生对科学课越来越没有兴趣,处于紧张的死记硬背状态。小学科学实验课曾经在2005年“普实”期间开展得轰轰烈烈,每位实验教师都不断地研究实验,学生对科学这门课有很高的学习兴趣。“普实”过后,实验课的教学逐渐减退,而如今在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实验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也在不断下滑,对实验的很多理论、原理知识是一知半解,实验课更多地呈现出讲解课,学生对科学实验看不到踪影,科学的学习也随之转入死记硬背状态,学生对科学课不感兴趣。虽然在每年的科学考试中学生的科学成绩都不错,但这都是学生在科任老师的逼迫之下死记硬背的效果。出现这一情况到底是为何呢?现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现状。

一、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走访农村各校,对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室建设的调查、了解,对农村小学科学课的听课,发现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器材大量闲置,科学实验课目前已消失,学生的科学成绩都是靠临近考试前一个月的死记硬背而呈现效果,科学实验课的操作几乎被实验教师的讲解所替代,学生对科学这一门课的学习沉入了紧张的死记硬背状态,感觉科学学习枯燥无味,对科学学习不感兴趣。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差,没有团结协作能力。造成这一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科学实验课在小学课程中所占的地位依旧处于副科,重视力度不够

虽然教育部早已将科学这门课程拿入考试,将科学地位提升到与语文、数学平等的地位。但还是存在表面现象,实际操作中还有所偏离。让我们从几个实例看看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和重视力度。首先,从“普实”前后变化上看,在“普实”期间,国家对小学科学实验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配备了大量的实验器材,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要求也较为严格,在“普实”过后,要求就有所减弱;在“普实”期间,每学期期末对学生的科学测试重点偏向于实验操作的测试,占总分的50%,现在只占10%,而作为小学科学这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的课程,实验操作的考试分值应是50%以上;其次从活动的组织上看,每年度教育局都会组织语文、数学优质课、技能大赛等活动,而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的评比活动组织的频率远不及于语文、数学。再次,从培训力度上看,小学科学实验教师的培训就更少之又少。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小学科学实验课的重视力度还是不够的。

2、小学科学实验教师缺乏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听取小学科学实验教师的实验课,发现实验教师所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理论知识及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实验课的教学,不能有效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果。有些实验教师对实验操作步骤不熟,又不愿去做准备实验,导致在课堂上的实验因指导不到位而使实验现象不明显或没有实验现象,而实验教师又缺乏理论知识,不能向学生分析、解释清楚其原因,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糊里糊涂地给学生下了不太科学的结论,学生学得迷迷糊糊;甚至有时实验教师的操作就会出现错误(特别是安全操作方面),使实验失败或造成了一定的安全事故;有些实验教师连器材名称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器材的用途、使用方法及原理了。由于实验教师缺乏实验操作技能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实验屡次失败,使实验呈现的现象及得出结论与实际不相符,又无法与学生解释。在学生心中就产生了“是书上的对还是实际的对呢?”这样的疑惑。为此,教师们认为:“做了半天的实验还得到错误的结果,那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让他们去背更来得快些;而且,做实验若因一个错误操作而产生安全事故更是承担不起”。所以,在实验教师的心中产生了“做实验花时间,不出效果,担风险”的观点。这样,实验教师逐渐地放弃了实验这一环节。

3、各级各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够全面,依旧以成绩为主,使应试教育的观念未真正得以改变

就目前来看,各级各学校的考核制度还不够全面。什么绩效工资,目标考核奖,各种评优评模等均以成绩为主,致使多数教师只顾抓教学成绩,其他事一概不干,连校长都安排不动。同时也给行政领导一个致命的打击。当了行政领导,除教学外的事太多,资料也太多,课又少,从而所教学科成绩自然比不过其他教师,绩效工资还不敢与教师们去抢,只能领取较少的定额,什么评优评模都捞不着,晋级、岗也难上加难。无论你其他资料干得再好,课堂教学再好,成绩上不去,在上级领导的面前什么都是假的。

然而就目前来看,科学这一门课的考试没有计算,只有理论知识,分值高,操作少。所以,实验教师认为科学课无论课上得如何,学生学得懂不懂,不管学生平时学得如何,只要在临近考试的前几周整理一套资料让学生背上一段时间,考试那一个小时记得就阿弥陀佛了。可是,考试过后不到两个星期学生同样一片空白,但教师只是注重学生的考试结果,不去注重过程。因为,各级各学校到目前为此,都还未真正改变应试教育的状态,虽然绩效考核是“德、能、勤、绩”四项,但几乎每所学校真正考核的是勤和绩,而且绩所占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为此,只要考试学生考得好,不但为自己挣了一笔资金,往后的什么年度考核优秀及各种评优评模都是稳拿。在这样的背景下,实验教师们谁又会去为做实验而花时间呢?与其花时间做实验还不如将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去背。更有甚者从开学第一节课开始就弄一套资料让学生背,一节科学课都不上,但到学期结束考试照样考好成绩,拿高绩效,什么评优评模也就随之而来。为此,目前许多教师为了抓成绩、抢绩效,他们的教育已成为变态教育。

4、繁重的各种活动资料大大挤占了教师们探究教育教学的空间 当今教师各种工作资料繁重,除了写教案、改作业和上课外,还有许多资料要做,如安全、禁毒、二课活动、民族民间文化、留守儿童、后进生转化、心理健康、教育局每学年要求完成的“祖国好、家乡美”系列活动资料以及县文明办、县妇联等各部门下达的各种活动资料、教育督导评估资料、每学期迎接各种检查需要准备的资料等。在这样大量活动资料的压力下,老师们已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研究实验教学,除了参加优质课比赛而花几天的时间去精心设计出一节优秀的教学设计,上一堂高效的课外,就没有谁去精心设计,也没有时间去这样设计、去上高效的课。为了按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学生成绩,为了绩效,老师们更不想将时间花在实验上,更多的时间是用来监督学生背、练习。

二、改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几点建议

1、加强小学科学实验课的重视和落实

小学科学课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而实验教学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小学科学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为此,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不容忽视。首先要加强实验课教学的管理要求,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不断开展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实验技能操作评比活动,构建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展示平台,各学校应积极开展科学实验课的教研活动,加强实验教师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和完善实验课的有效性。其次,对小学科学的测试应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大实验操作分值,充分了解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了解实验教师对实验的教学能力。

2、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师培训 由于科学是小学课程中的一门紧缺薄弱学科,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缺乏,上科学的老师大多不是专业的,对实验操作不熟悉,对科学实验的理论知识掌握不透,许多语言不太专业,严重影响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为此,要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强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进一步培养科学实验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有效拓宽实验教师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的理论知识,为小学科学实验课培养一批专业人才,组建一支专业的科学实验师资队伍。

3、完善教师考核机制,综合全面地对教师进行考核,以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提升素质教育

当今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学习科学,就是为国家培养高科技的科研人才,对学生的评价应多样化,重点考察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各级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师的考核机制,综合全面地对实验教师进行考核。教师要把学生的评价放在综合素质能力方面,不能单看成绩,我们培养的是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人才。各级各学校也要全面考核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不应单凭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判断一个实验教师的能力,对实验教师的考核要多样化,学生成绩的考核只是一方面,重点还是要考核实验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教学水平。进一步转变应试教育的旧观念,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观念。

4、简化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工作资料,注重科学实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如今无论哪个单位上级检查频繁,杂事太多,软件资料繁重,特别是教育系统各种活动繁杂,为迎接上级各部门的查检而要做大量的工作资料。这样,大量的资料工作占据了实验教师做准备实验,探究实验教学的时间,使实验教师在繁重的工作资料的压力下只能变实验操作为讲授,简化教学环节,节约时间去做资料。作为教师来说,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教育教学上。当然安全工作、禁毒工作也必须要做好,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工作资料,如文明、妇联、计生等单位也随时有文件要求教师要去做一些工作。如此教师要接受这么多单位的工作任务,迎接这么多单位的资料检查,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和空间去钻研教育教学,去钻研科学实验教学。为此,需要上级部门简化一些与教育教学、与教育系统无关或关系不太大的工作资料,让实验教师充分地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科学实验的教学中,真正让实验教师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培养国家的科技人才而服务。

总之,我们科学课题组的工作是踏踏实实的,活动是积极而多彩的,我们的研究是实实在在的。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又作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在取得的成效使学生们受益,使领导和家长们满意。“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彻底解决了农村小学实验仪器大量闲置现象,转变了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科学学习态度,使研究成果充分应用于课堂教学,创造科学实验课有效发展,作用于广大的学生,在学生的提高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盘县鸡场坪镇和中希望小学课题组

上一篇:2022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实录下一篇:成长经历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