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2024-07-17

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精选10篇)

1.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篇一

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及措施建议

国家和集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集中体现,从而使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安全生产工作在企业、事业单位中逐步得到重视,安全生产与经济工作的关系趋向融洽。

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感催人奋进,安全事故的出现令人焦虑和不安。加强安全工作,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对安全事故的预防和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我们安全专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较普遍的问题进行剖析,认真思考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措施和建议

安全工作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必须按照系统安全工程的要求去实现安全生产。

1、坚持安全工作的法制原则

《安全生产法》在2002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对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进行了积极的调整,成立了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由此可见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对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关心。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及有效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安全生产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我国的法制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开展安全工作就必须认真坚持这项原则。《安全生产法》的是我们开展安全工作的指南,其对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做了完备细致的规定。

2、进一步加强安全措施费用的投入

企业如果安全措施费用投入不足,加之设备老化、安全设施不健全,常有生产事故发生,并导致生产作业人员伤害。经过认真反思和学习,不断加大了设备更新、安全设施维护、劳动者个体防护的资金投入,为生产中的关健安全设施配备安全保障系统。

3、加速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安全技术研究工作尚属起步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单位很多,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很大成果。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忽视了安全人才的培训,特别是高级安全人才的培养,安全研究工作还处于落后地位。在当前大力提倡安全工作、重视安全工作、发展安全工作的社会环境下,急需掌握安全知识、勇于献身安全事业的安全专业高级人才。来促进安全科技和研究工作的发展。只有大力培养安全人才,具有丰富的安全技术队伍和人才贮备,才会使我们的安全工作的被动局面得到改善。

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是关健所在。人是安全生产的实践者,企业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员工文化素质低不是管理者的问题,但不能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就是管理者的责任。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工作,勇于献身安全生产这项光彩事业,刻苦钻研安全知识,积极应用安全科学知识改善生产安全状况,加速安全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就一定能创造安全工作的美好未来。

2.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篇二

1行业协会治理措施

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为缓解这一矛盾,还需要在政府的帮助下大力依靠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的力量。 从国家层面出发,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通知》,该通知认为部分行业已经出现过度投资,并造成产品价格下降。 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0部门联合举行的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信息发布会宣布,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和风电设备等产能过剩行业, 国家有关部门原则上将不再批准扩大产能项目。 在“十二五”规划报告中也指出,钢铁行业通过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区域协调进一步对行业产能进行控制与优化,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行业产品品质,实现从量向质的转变。 行业协会应在国家这些相关政策的指引下,通过建立产能统计监测,加强信息披露和完善行业政策等手段来抑制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

1.1建立产能统计监测体系

及时监测统计是治理产能过剩的基础,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绝对量大,在经济中所占比重高,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矛盾。 这就需要行业协会做好统计监测工作。

好的统计监测体系既要发挥温度计的作用, 准确测量当前行业的运行形势,又要有天气预报的效果,反映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钢铁行业统计体系偏重于对增加值和产量的统计,而在产能的统计上还不是很健全,产能既不是产量也不是投资,而是介于产量和投资之间的变量,当前的统计体系对其重视不够, 缺乏相应的统计检测体系。

因此, 这就要求钢铁工业协会尽快建立涵盖产能利用率及现有产能、在建产能、拟建产能、产品库存等指标的统计检测体系以及科学的产能过剩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多个能够反映产业生产实际且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产能过剩进行度量,客观反映钢铁行业产能实际状况。

1.2加强信息披露和对企业投资预期的引导

企业的投资决策是建立在预期收益之上的, 预期收益既与企业自身状况相关,又与行业运行状况、国家调控政策取向等信息相关。 目前,企业预期往往在不同企业之间传递,并极有可能在传递的过程中被放大或缩小,甚至出现信息失真的状况。

行业信息不完备会带来非理性的市场变化, 所以要加强对企业发展的信息指导和引导。 这就要求行业协会必须深入贯彻行业信息发布制度,加大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力度,实现钢铁行业内信息共享,强化钢铁行业内部生产协调,做好对钢铁行业运行动态的跟踪分析,做好数据采集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定期向社会披露相关信息的制度, 在信息内容上要尽量完备,除了最基本的产品价格信息外,还应该借鉴美国、日本等国按照月度、年度公布各行业产能利用数据的做法,发布包括钢铁行业产品现有产量、潜在产能、原材料供应等数据。 信息不仅要反映短期市场变化和行业需求预测,还要反映长期供求关系,拟在建规模等。 除此之外,钢铁工业协会还要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及产业规模、生产销售库存、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污染排放等信息。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及时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市场投资预期。

同时,行业协会还要密切关注其他上下游相关行业的生产、 投资和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如汽车、房地产、船舶、铁矿石、煤炭等行业, 根据上下游行业的变化及时调整钢铁企业的投融资状况,校正企业的过度预期,预防钢铁行业出现投资不合理,盲目扩张的现象。

1.3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

我国钢铁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往往不如人意,比如在淘汰落后产能时,有些小企业为了达到不退出的标准而进一步扩产, 这样不但没有达到减产的目的,反而会加强产能过剩。 这就需要行业协会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通过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尽量避免“钻空子”的行为出现 。

钢铁行业协会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基础上,抓紧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对已经出台的钢铁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要强化落实,加强检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积极主动地做好与土地、环保、金融、安全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 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国家明令淘汰的项目和企业,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淘汰工作。

除此之外,行业协会要加强抑制重复建设的政策导向。 要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控制增量与优化存量相结合,既要分类指导也要有保有压,完善钢铁行业的相关产业政策对目前产能过剩项目实施严格控制和管理,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通过淘汰落后、联合重组和城市钢厂搬迁,推动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2企业治理措施

从体制方面看,我国钢铁行业现阶段的轻微产能过剩与钢铁行业内部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而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不足的现状有着直接的关系技术水平的落后在产能过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在控制产能过剩阶段造成种种障碍,所以提高技术水平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对缓解产能过剩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障碍,这就需要我国钢铁企业建立科学的全方位的研发创新体系,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同时要大力发扬企业“走出去”战略,缓解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

2.1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钢铁企业应该抓住当前产能过剩的契机,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以优化结构。 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虽然与国外先进水平接近,但在自主创新能力、工艺水平、质量控制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这就使得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投入、产出的数量扩张以及价格的竞争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上,造成了钢铁产品的高度同质化。 因此,钢铁企业应大力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以国家投入为引导,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国内市场需求量增长较快但主要依靠进口的高端产品的研发,节能减排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及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重大工艺技术的自主研发等。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性能、质量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世界也已进入以信息化为特征的后工业化阶段,在产业发展的技术选择上,要按照“迎头赶上的技术发展要求实施。 对于钢铁行业,同样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要求,在发展过程中选择精细技术路径。 钢铁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推进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单一向综合发展,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因素只有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缓解产能过剩的大潮中不被淘汰

除此之外,我国通常采用的技术创新路径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但我国在执行这一路径的过程中出现了低端技术重复引进、 忽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和引进依赖等问题,这样不但没有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反而引发产能过剩。 因此首先应该对技术引进这一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方式进行修正,一方面要纠正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一直存在的偏差,即“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适当控制技术引进和保护国内市场,确保技术引进的效率和效果。 另外,我国钢铁企业应该改变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方式,逐步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

对钢铁企业来讲,要想避免产能过剩的进一步加深,缓解现阶段的产能过剩,就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来,在适应市场、开拓市场、调整结构、提高品质、节能减排以及提高研发队伍素质上下功夫。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软实力上,用在强化研发和技术创新上来,放在品质适量、提高效益上来。 只有在研发和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 才能缓解我国现阶段的产能过剩的矛盾。

2.2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

近年来频发的贸易摩擦使我国钢铁产品供求关系的外部调节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也无法借助外部市场加以缓解, 使得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并没有依靠企业 “ 走出去” 这条路得到控制, 因此钢铁企业积极走出去是解决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一种有效途径。

钢铁企业不仅应立足于国内市场还需兼顾国外市场, 实现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兼顾和两种资源的互补, 加快推进生产经营的重新布局和战略调整。 尤其要加强海外市场环境的跟踪调研和贸易摩擦的协调,拓展海外市场份额,发展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发展对外投资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缓解国内产能过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当然,在积极推进 “ 走出去” 战略的同时, 也要处理好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之间的关系,避免发生向海外大规模产业转移导致的国内产业空心化。

“走出去” 这一路径不仅是实施全球范围资源整合的媒介, 也是缓解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我国钢铁企业应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欠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契机, 进一步完善 “走出去”的综合服务和保障平台。

从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来看, 钢铁企业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有条件的国家投资设厂,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开发海外资源,同时还能减少和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钢铁企业“走出去”有利于对外进行产业转移,实现原产地多元化,深层次解决产能过剩的矛盾。

2.3加快企业兼并重组

针对我国钢铁行业企业数目众多, 单位产品高能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从而导致产能过剩这一现状,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之路势在必行,通过企业的兼并重组,使那些具有规模优势和综合发展优势的钢铁企业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使我国钢铁产业布局合理化,钢铁产品结构多样化,产业集中度得到真正的提高,缓解当前产能过剩的矛盾。

对于绝大多数产能过剩企业来说,通过兼并重组,优化整合资源,可以实现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总量和优化结构的目标。 对于钢铁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来说,通过兼并重组,可以提升自身实力,对于大企业来说,通过兼并中小企业,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可以培育新的增长点。 而钢铁企业通过横向并购能够降低生产管理费用,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避免无序竞争,从根本上缓解产能过剩。

钢铁企业通过实施兼并重组,能够控制产能,提高效益。 加大钢铁企业改革重组和改造力度,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技术水平,有实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可以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钢铁行业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 而有优势的大型钢铁企业与区域内其他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 能够实现钢铁企业的经营规模化、资源利用综合化。

我国钢铁企业之所以数量众多,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集中度不够导致的投资过于分散以及市场理性不足, 增加了钢铁行业过度进入的风险,小型钢厂要变中型钢厂,中型钢厂想变大型钢厂,自我扩张,盲目发展,这样反过来也造成了行业集中度不升反降,成为今天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国钢铁企业应加快兼并重组,在充分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具有优势互补条件的企业应积极进行兼并重组, 提高市场的集中度和大型企业的竞争力,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设备的现代化,技术的升级和提高经营管理的合理化、企业规模的适度化。

同时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钢铁企业还要注意横向和基于产业链的纵向的兼并重组的区分和协调。 尽可能做到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实现市场和产品资源品牌的有效整合,同时钢铁企业要避免地域较远的横向重组。 企业在重组后要尽快充分有效整合原有的产供销、人财物体系以及管理、企业文化、资源、品牌、市场等方面要素,从而使我国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能够真正提高钢铁企业的实力,解决产能过剩的矛盾。

推行钢铁企业技术创新,采取“走出去”战略,加快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从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利润率低,产能过剩的问题看,必须采取这些措施,解决当前矛盾。 我国当前处于转型经济的工业化中后期, 国家也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这些规划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以钢铁行业为支撑,因此从长远来看,钢铁行业担负着我国实现现代化,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重要使命,因此,就必须着力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综合实力,解决当前面临的众多问题,特别是产能过剩的矛盾。 要解决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这一矛盾, 除了在政府的协助下钢铁工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外, 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企业自身, 从企业自身出发,采取多项措施,多层次、多角度地解决产能过剩。

3结论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不仅与各类主体的行为直接相关, 也与对一定时期内的政策导向密不可分。 尽管市场在其内在规律的作用下也可逐步实现自我修复, 但是或多或少都会遭遇一些利益主体或相关部门利益集团的影响, 由此会引发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的出现。 况且,产能过剩的治理有诸多途径,为避免冲动惯性下的盲目跟风和市场的剧烈波动, 维护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产能过剩治理也需要统筹决策,有序部署,稳步推进。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 既有工业化国家的共同特征, 又有市场转型国家的特征, 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不是很完善,在市场性因素和非市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能过剩的矛盾极易发生,特别是像钢铁这样投资回报快的行业。 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必须对此问题予以重视,通过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采取切实措施,尽可能降低产能过剩风险和负面效应, 实现钢铁行业健康运行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摘要:本文从行业协会和企业角度出发提出应对我国钢铁行业轻度产能过剩的措施和对策建议。行业协会应建立产能统计监测体系、加强信息披露、引导企业投资预期以及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而企业应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积极参与走出去以及兼并重组。

3.老旧直管公房安全隐患及对策建议 篇三

一、存在隐患

1.结构性安全隐患严重

老旧直管公房以老式砖木结构为主,大部分始建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房屋已十分陈旧,超出了房屋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性安全隐患普遍较为突出。如大部分木结构的屋架端头、梁头、节点等受腐朽蛀蚀已变形、位移;砖混结构的墙体、楼板、梁等普遍抹灰脱落,局部裂缝,有的外墙已倾斜或变形成为危房。这种结构性的安全隐患,在台风、雷雨等灾害性天气来临时,极易导致房屋倾斜或倒塌。而此类隐患如果要彻底整改,必须对建筑物本身进行大规模改造,但受客观条件和政策、资金等约束,几乎无实现可能性。有多处危房关停后在风雨侵蚀中已倒塌或摇摇欲坠,急需处置。

2.消防安全隐患突出

以木结构、砖混结构为主的老旧公房,耐火等级低,内部多数没有消防、逃生通道,且多数门牌无防火间距,一旦发生火灾,极易殃及邻里,从而造成大面积火灾。特别是气候干燥季节,火灾隐患更为严重。

3.租赁户安全意识淡薄

部分租赁户安全意识淡薄,私拉乱接电线,使用线路截面小,电器线路超负荷运行;有的租赁户违规装修,采用木材、塑料、纤织品等可燃易燃材料进行装修,直接导致火灾荷载大幅度增加;有的租赁户擅自填塞疏散通道,堆放易燃材料,等等。虽然近几年来,房地产管理部门加强了安全知识宣传,对每处租赁公房张贴安全告示、分发安全提示,宣传公有房屋住用安全管理制度,并将有关安全要求纳入租赁合同条款,加强了维修加固和整改力度,但仍有不少租赁户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或上门做工作时能应付性整改,过后继续我行我素,再次诱发安全隐患。

二、对策建议

针对老旧直管公房存在的严重安全隐患,分类处置是根除安全隐患的主要途径。为此,建议在积极做好危旧公房安全巡查、加强安全宣传、落实住用安全制度、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以及组织力量开展加固等工作的基础上,以公开拍卖处置一批、安置性腾空一批、保障性住房解决一批、加固改造一批等分类处置的途径,从根本上根治安全隐患。

1.拍卖处置一批

对位于集镇比较偏远、管理成本高,且近期规划没有列入集镇拆迁改造计划的老旧公房和关停危房,报国资管理部门批准后,公开拍卖一批。拍卖收入专项用于腾退性公房安置、危旧公房改造和公房购置等,实行专款专用。

2.安置性腾空一批

对现已倒塌、停租、因火灾等原因房屋已消失的老旧公房一律关封。对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老旧直管公房进行安全鉴定:一是达到或超过设计年限现仍在继续使用的;二是出现明显结构变形、位移危及住用安全的;三是改变房屋使用用途及功能的;四是房屋装修涉及明显增大荷载的;五是擅自变动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的;六是因灾害事故已出现险情危及房屋安全,现继续使用的。鉴定结论作为认定房屋安全状况的合法依据。经房屋安全机构鉴定为危房并近期难以实施腾空改造或近期规划可能列入旧城改造拆迁等的危旧公房,原则上一律停租,关封后实行安置性腾空,下达《危房通知书》,作为危房禁止或限止使用告知;在醒目位置挂危房牌,注明房屋危险程度、部位和禁止或限用提示,并落实专人监护。对腾空关封的直管公房,以腾空关封之日起解除租赁合同。

腾空关封的直管公房租赁户参照城市改造征收安置政策,给予一次性经济补贴,积极稳妥推进。但由于安置性腾退涉及资金较大(按老城区安置性腾退50%测算,约需补贴千万元以上),房管会又属自收自支单位,受房地产影响收入波动较大,为确保单位正常运转,腾退资金先由政府专项资金解决,今后已腾空关封的直管公房城市改造房屋征收时,拆迁人按照政府批准的补偿方案给予补偿,补偿资金归还专项资金。

3.保障性住房解决一批

对符合保障性住房条件的,包括已批准为保障住房的现公房租赁户,动员其以保障性住房途径解决居住困难。

4.加固改造一批

对结构性安全隐患较小、有一定防火通道、经鉴定不属于危房,且近期在城市改造中未列入拆迁范围的老旧公房,进行隐患整改或加固改造,以消除隐患、提高防火能力、增加安全系数。

4.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篇四

摘要:对环境安全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梳理,列举了当前我国环境安全的主要威胁,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并提出了非传统安全视野下,必须将环境安全问题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善环境安全法律体系、建立环境安全的公众参与机制和公共政策评估机制、完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等对策及建议,对决策部门意识到环境安全的.威胁并寻求解决之道具有现实意义.作 者:马向平 赵春 MA Xiang-ping ZHAO Chun 作者单位:马向平,MA Xiang-ping(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武汉,430074)

赵春,ZHAO Chun(四川地矿局405地质队,四川,都江堰,611830)

5.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篇五

策措施建议

(二)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公司管理水平

1、理顺公司管理关系。进一步强化维修和供水稽查的职能,加快机械化抢修速度,严格保证维修及时率。加强对水表使用的稽查,发现水表异常情况,立即更换,开展查表活动,严禁估抄、漏抄现象。实施听漏工作承包管理,对探漏模拟市场化运作,将查出的暗漏次数、漏失量与收入挂钩,调动探漏人员的积极性,有效推动探漏工作的开展。通过以上措施,减少水量漏失,提高经济效益。

2、加强岗位职责制考核。以部门为单位建立以经济指标和工作目标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责任制考核体系。对工作量可量化的岗位实行计件工作制;对工作量可定额取费的岗位,实行定额工资制;职能科室根据职责范围和工作内容考核。部门内部实行二次分配,拉开分配档次,使职工收入体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形成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责任同负、考核一体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加大户表改造工作力度。公司整合人力资源,加大户表改造工作力度,在做好总表用户的宣传解释工作的同时,对户改工程要精心设计和组织,不断提高户表改造工程的质量,力争基本完成户表改造工作任务。

4、加强技术管理。按公司给水工程管理实施细则的要

求,以制度为抓手,规范工程安装各环节的管理,理顺工作程序,对不按技术要求设计施工、未经验收合格的工程一律不得发放施工补助和奖金;强化二次供水管理,理顺高层住宅二次供水设施建设、维护和运行管理体制,明确运行管理责任,切实改善高层住宅二次供水水质,保证二次供水用户的用水卫生安全;加强公司信息化建设,整合信息平台,使公司形象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5、做好日常基础管理工作。加强原材料采购及使用的管理,材料采购按照“质量合格、价格合理”的原则,把好物资供应关;强化安装工程预决算管理,做好工料耗用核算,完善施工监管和考核机制,提高施工工程质量和现场管理水平。强化对抄表、收费、追缴、拆换表、修校表的管理,杜绝人情水、无表用水现象;强化招待费、凌杂用工和电话费的管理,有效降低办公费用。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及时发现和整改事故隐患,杜绝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一)抓好外部供水管理,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

1、加强管网维护管理,保障管网安全。对腐蚀、结垢严重,陈旧老化管道进行更新,采用性能好、强度高、安装方便的球墨铸铁管、PPR管、PE管、钢塑复合管等新型管材,提高供水管网质量,保证供水管网运行安全。对部分树枝状管网实施连通,合理布置供水管网,形成环状网络,减少供水死角和二次污染现象。

2、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季节性供水来临前组织专项管线安全隐患排查,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组织事故演练,提高生产人员的事故判断及应急处置能力。

3、加强水质管理,保证水质安全。根据水源水质情况,选择合适的取水时机。水厂在低温天气应加大出厂水质检测频率。积极推进水质预警平台建设,提高水质安全保障,结合供水水质检测预警系统,构建公司水质预警平台,实现水质数据资源共享,达到“从水源到龙头”的流程水质信息采集、多信源水质信息共享、水质风险预警、应急处理支持等功能,进一步提升水质安全保障。

4、加强供水设备维护及安全管理。提前做好防冻保护措施,加强高低压电器设备及机组的检查,做好机泵电器设备、加矾加氯设备、水处理构筑物、工艺管道、排污排泥系统、控制阀门的日常维护和水处理设施的维护性运行,确保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备足工艺处理用混凝剂、消毒剂和深度处理用药剂。

5、加强对低温恶劣天气预报的关注,做好居民冬季用水防冻知识宣传,使群众了解冬季用水设施防冻常识,避免大面积水表及管道冻坏事故的发生。

6、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道路交通穿越带来的环境风险管理,严格禁止危险化学品运输通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进一步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和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工作。

6.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篇六

1、明确施工安全管理目标

1.1安全生产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杜绝人身死亡事故;杜绝重大机械、设备损坏事故;杜绝重大火灾事故;杜绝负主要责任的重大交通事故;无重伤及以上事故,尽量减少轻伤事故。1.2为确保证现场作业施工安全,维护工地正常生产秩序,强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2、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并形成主要职责管理体系 2.1 安全生产

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该工程设专职安全员,各施工班组设兼职安全员,建立一整套完整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2.2 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技术交底制:根据安全措施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各级人员需亲自逐级进行书面交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立相应的《安全卫生岗位责任制度》、《安全卫生培训制度》、《安全卫生检查制度》、《事故管理制度》、《安全卫生设施维护制度》等制度。

2.3 大、中型机械设备实行验收制:凡不经验收的一律不得投入使用。2.4加强安全教育,做到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周安全活动制:经理部每周要组织全体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对上一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本周的安全重点和注意事项作出必要的交底,使广大工人能做到心中有数,从意识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2.5 定期检查与隐患整改制:经理部每周要组织一次安全生产检查,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必要措施、定时间、定人员整改,并作出安全隐患整改消项记录。2.6 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实行年审制,每年由公司统一组织进行,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考核,增强安全意识,避免违章指挥。2.7 实行安全生产奖罚制与事故报告制

危急情况停工制:一旦出现危及职工生命财产安全险情,要立即停工,同时即刻报告相关单位,及时采取措施排除险情。

2.8 持证上岗制:特殊工种必需持有上岗操作证,严禁无证操作。

3、严格遵守国家现行的有关安全技术规程、文件,认真执行工程招标文件规定的施工安全要求和规定,针对本工程特点,制定专项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和措施。

3.1制定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保障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防止和减少各类因工伤亡事故、职业病与职业中毒事件的发生。3.2制定工伤事故统计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

3.3 制定设备及物资存放安全管理规定,搞好设备、物资存放,安全地投入工程建设

3.4制定安全防护用具管理制度,安全防护用具,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3.5制定高处作业安全规定,高处作业的标准: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和2m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均称高处作业。

3.6制定危险物品安全管理规定,本规定中所指危险物品系: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毒害,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品。

3.7制定交通安全管理规定,车辆使用单位应认真组织、合理安排各类车辆的施工作业

3.8制定安全档案资料管理规定,安全档案是重要的技术档案,为方便工作和总结经验教训,应重视建立健全安全档案,及时收集、保存、积累和整理各类安全管理资料入档。3.9制定班组安全建设与管理规定 3.10制定安全设施标准化管理规定,安全设施标准化管理日常工作由安全监察部门负责,各级安全员检查后,由施工队负责人组织整改落实完善。

4、施工安全组织技术措施

4.1施工总平面布置及临时设施安全管理规定。油库、氧气、乙炔库应布置在边远人少的安全地点,易燃材料库要设于拟建工程的下风向。与非燃烧材料库间隔15m。与永久性建筑物和构筑物、职工宿舍、易燃材料库、各类木材堆等间隔20m。

产生有害气体和污染空气的沥青熬制、石灰熟化等。选择施工现场的下风方位。距建筑物及易燃物不近于20m。尽量减少热沥青的水平运输距离。

电气设备及变配电设备的位置。变压器应设在施工现场边角处,并设围栏,避免高压线穿过工地;进入现场的主干线尽量少,根据用电位置在主干线的电杆下部宜设分电箱,避免维修电工经常上电杆带电接线,以减少电气故障和触电危险。

土石方、砼设施的堆放位置。标明土石方的堆碴场,弃碴位置。砼设施应与槽、坑、边坡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避免发生坍方;应与机械设备保持一定距离,便于安全操作与维修。塔吊、门机与建筑物的间距应满足其回转的安全距离与搭设脚手架及安全网的需要。井字架、龙门架及其它主要施工机械的位置都应满足使用与维修的安全距离。以上设施都应在施工总平面布置图中标明定位,不得在施工过程中临时乱定位。

临时设施管理:施工道路、人行通道,机械设备停放、物资存储,施工用电,加工场所,人员住房,办公地点等的布置均要符合有关安全规定。集中办公和人员居住之处的入口或醒目地点应有施工公告牌、安全纪律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施工区域平面布置牌,施工概况牌等。施工现场要有明显的安全标语和安全警示牌。4.2在高边坡、山坡附近进行开挖时,应加强安全监测措施。在大风、大雨和照明不足的情况下,禁止在边坡上工作。更不得在危险的边坡、峭壁处休息。

4.3现场施工用高压线及设备禁止使用破损或绝缘性能差的电线,严禁电线随地走,电器设备要有良好的保护接地和接零,传动装置有防护罩。

4.4加强防火消防管理,切实加强火源管理,易燃、易爆制品指定专人管理,焊工作业时必须清理周围的易燃制品、消防工具、器材要齐全并安装在适当位置,制定专人负责清理定期检查。

4.5上岗人员必须戴安全帽,上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安全带,浇灌时,活动漏斗上和吊车起重臂下严禁站人。

4.6安全用电,电器设备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输电线路须按规定连、架设,如不能架设,必须铺设安全可靠的电缆。

4.7所有施工设备在使用前一定要试运行,确认正常后再正式运行。凡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机械,设备禁止使用。

4.8吊装时要听从指挥人员的信号,信号不明确或可能引起事故时,应暂停操作,各种电动具必须按规定接零接地,并设置单一开关,遇有临时停电,必须拉闸加锁。

5、施工质量安全保护措施

在各地块基础的施工中,必须确保安全,严格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制度与措施,并要做到有效地预防。若万一发生事故,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本工程人工挖孔墩所在部分位置为新近回填土,且回填时间短,施工时需密切观察,保证施工安全。

5.1 孔内必须设置应急软爬梯,供人员上下井使用的电葫芦、吊笼等,应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不得使用麻绳和尼龙绳吊挂或脚踏井壁凸缘上下,电葫芦宜用按钮式开关,使用前必须检查其安全起 吊能力.5.2 每日开工前必须检测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有足够的安全防护措施,墩孔开挖深度超过10m时, 应有专门向井下送风的设备,风量不宜少于25L/S.5.3 孔口四周必须设置护栏,并加0.8m高圈栏围护.5.4 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四周范围内,机动车辆的通行不得对井壁的安全造成影响.5.5 施工现场的一切电源、电路的安装和拆除必须由持证电工操作,电器必须严格接地,接零和使用漏电保护器,各孔用电必须分闸,严禁一闸多用,孔上电缆必须架空2.0m以上,严禁拖地和埋压土中,孔内电缆、电线必须有防磨损、防潮、防断等保护措施,照明应采用安全矿灯或12V以下的安全灯.5.6 井下通讯联络要畅通,施工时保证井口有人,井下工作人员必须经常检查井下是否存在塌方、涌土和流砂迹象,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停止作业并通知有关单位及时处理.5.7 墩孔开挖须进行施工降水.5.7.1 降水方法应根据地质和水文资料,充分考虑墩孔开挖深度及降水影响区域内的基坑支护结构, 周边建筑物,地下埋设物等对降水反应的敏感程度等因素,并按保证相邻建筑物、地下埋设物的有效措施后方可施工.5.7.2 在设计降水系统的平面布置和施工程序时,应采用整个场地地下水位相互平衡措施,严禁大量抽水外排,应预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影响区内原有的建筑物,地下管线以及基坑支护结构应进行监测,并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控制等有效措施.5.8 墩孔孔底挖至设计标高或持力层时后,经有关部门(勘察、设计、质监、监理、甲方代表等)人员鉴定,经认定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孔底扩孔,扩大头尺寸应符合施工图要求.5.9 人工挖孔墩墩长应小于15米,墩长大于15时米应经相关部门报备,并经专家审核后方可施工。5.10 本工程所处场地地层较不稳定,岩土层层面起伏变化大,人工挖孔墩,相邻墩长不宜相差太大应满足相应规范及规定要求, 相邻墩长大于规范要求,应采取相应构造措施进行处理。

5.11 施工单位应提出开挖顺序、施工组织方案后方可施工 ,按实际情况应先施工长桩后施工短桩

5.12 当墩距较小(≤2.5米),地下承压水较高,软弱土层、残积土、坡积土、砂土等地基不应采用全面开挖,应采用间隔开挖,间隔开挖的最小施工净距不得小于4.5m.待第一批墩浇灌混凝土且强度达到设计强度60%时,再开挖相邻墩.5.13 成孔挖土与护壁灌注交替进行,以每一节作为一个施工循环(即挖完每节土后接着浇灌一节混凝土护壁),一般土层中每节高度为500~1000mm,每节护壁均应在当日连续施工完毕.5.14 护壁混凝土必须保证密实,根据土层渗水情况经设计单位同意后可使用速凝剂,护壁模板的拆除一般应在24小时之后进行,发现护壁有蜂窝、漏水现象时,应及时补强以防造成事故.5.15 钢筋笼堆放及运输过程,严防扭转及弯曲,安放要吊直对准孔位缓慢下降,避免碰撞孔壁,就位后应立即固定,要注意钢筋笼的下掉与上浮,若下笼受阻不能强行冲击,必须提笼扫孔重新下笼。笼体起吊要直,接头焊接严格按规范和设计进行。吊筋要牢固地焊接在钢筋笼上,并将以上端固定,以防其下掉与上浮。

设计负责人:

xxxx工程有限公司 2012年x月x日

一般有四项措施:

(1)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这是从物的因素考虑的一项重要措施);(2)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这是从人的因素考虑的一项重要措施);(3)切实做好个人防护;

7.食品安全事件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篇七

一、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之后, 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影响波及全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下于10次。网络媒体统计的近年来爆发的相关事件如下:

银鱼事件:2008年10月爆发。问题物质:甲醛。危害:大量食用可导致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长期食用可致癌。

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9月爆发。问题物质:三聚氰胺。危害:可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 严重者可致死。

多宝鱼事件:2006年11月爆发。问题物质: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危害:致癌。

红心蛋事件:2006年底爆发。问题物质:苏丹红。危害:致癌。

福寿螺事件:2006年8月爆发。问题物质:管圆线虫病。危害:重者可引起较重的神经系统病变。

水产品事件:2005年9月爆发。问题物质:孔雀石绿。危害:可导致人体致癌、致畸、致突变。

啤酒事件:2005年7月爆发。问题物质:甲醛。危害:大量食用可导致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长期食用可致癌。

光明牛奶事件:2005年6月爆发。问题:变质返厂加工再销售。危害:危害健康。

雀巢奶粉事件:2005年5月爆发。问题物质:碘超标。危害:影响甲状腺功能。

肯德基奥尔良烤翅事件:2005年3月爆发。问题物质:苏丹红。危害:致癌。

阜阳奶粉事件:2004年4月爆发。问题:劣质。危害:“大头娃娃”, 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 严重者可致死。

冠生园月饼事件:2004年4月爆发。问题:过期原料返厂加工再售。危害:危害健康。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 以三鹿奶粉事件影响时间最长、范围最广, 并直接导致了奶粉行业的骨干企业“三鹿集团”的破产。而纵向比较这些食品安全事件, 能明显看出事件的性质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1) 食品安全事件日益呈现出全行业性。

如果我们将以上事件列表表明 (略) , 从2001年到2005年上半年, 较有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可归类于“地区造假”, 如“阜阳奶粉事件”, 或“个别企业操作失当”, 如“冠生园月饼”、“肯德基奥尔良烤翅”、“雀巢奶粉”和“光明牛奶”, 这一阶段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定义为“食品安全事故”。但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 行业性食品安全事件开始突现, “啤酒”、“水产品”直至“三鹿奶粉”和“银鱼事件”。2005年后, 基本没有哪家企业能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独善其身。这暴露出食品安全事件的变化趋势, 反映出食品行业不规范行为的普遍性。

(2) 食品安全监管缺位。

不可否认, 中国政府近几年加大了对非法企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媒体也不断曝光黑心小作坊、黑心食品加工点。对这一类不安全食品来源的控制相对来说较为严格, 效果也较好, 起到了一定的净化市场的目的。但与此同时, 政府对某些国字号企业采取了过度的保护性政策, 如免检制度的实行。结果导致“监管缺位”, 实际上提供了滋生“三鹿集团”此类危机源的土壤。如果监管不力, “大象也会跌倒”的事件很可能会在食品行业中再次上演。

(3) 地方保护和利益驱动使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不作为。

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总有地方政府的影子。在对“阜阳奶粉事件”进行追踪报道时, 就有多家媒体曝光阜阳市政府的不作为。这次“三鹿事件”又将石家庄市政府推向前台。经济利益 (税收) 和政治利益 (政绩考核) 的双重考虑应是当地政府不作为的主要原因。

“三鹿奶粉”事件还暴露出免检制度所造成的政府信用与企业信用捆绑问题。实行免检, 政府信用就成为企业信用的担保者, 政府彻底陷入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这表明“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并不彻底, 也意味着相似的行政不作为现象在短期内不可能得以根除。

二、食品安全事件信息传播网络拓扑结构演进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 食品安全事件的外部环境有了极大的变化, 导致在食品安全事件演化过程中, 其信息传播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会发生变化, 这种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将改变信息的传播时间及影响范围, 并最终强化或直接促使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其网络拓扑结构经历了一个由无标度网 (状态Ⅰ) 到均匀网 (状态Ⅱ) 的变化过程。

状态Ⅰ的信息传播系统网络为无标度网。无标度网的一个主要特性为:新节点择优连接到具有大量连接的节点 (度1大的节点) 上。这种拓扑结构的优点是:传播环节少, 避免了传播节点对信息的多次加工, 信息失真的概率小, 传播速度快。在政府公信力高的情况下, 政府这一节点的度为最大, 其他个体会择优连接到此节点上。政府管制严格时期, 基本属于这种网络拓扑结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 市场严格被政府控制, 是一种典型的无标度网, 政府发布的信息通过各种传统媒体传递至社会大众。政府是这一无标度网中度最大的节点。

但最近几年, 由于诸多突发公共事件中, 地方政府处理失当的行为 (如阜阳事件、三鹿事件、红心蛋事件及层出不穷的瞒报、虚报事件) , 导致政府 (主要是地方政府) 公信力受到削弱, 相当比例的公众对政府发布的信息产生质疑。政府这一节点的度显著减小。同时, 由于现代媒体 (网络) 和无线通讯工具 (手机, 特别是其短信群发功能) 的广泛运用, 社会大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如近期盛行的“人肉搜索”) , 使得网络媒体 (指Internet) 和普通个体在传播网络中的度不断增加。网络拓扑结构演化为状态Ⅱ。

状态Ⅱ的信息传播系统网络为均匀网。均匀网:节点的度都相等的网, 是一种特殊的随机网 (随机网是节点与边的关系不确定的网络) 。均匀网的特点是:容易传播舆论, 传播时间长, 影响范围广。相关研究表明, 此种网络可使80%的节点获得最初信息, 成为终端节点。但信息在此种网络内传播, 其信息加工环节较多, 失真概率较大。

这种信息网络结构变化不仅仅适用于食品安全事件, 在我国, 基本所有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系统都存在这种传播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 (但不包括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本文在此不作研究) 。

而这种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对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极为不利。如近期的“广元柑橘事件”, 并不存在明显的逆向选择现象 (即监管缺位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 仅由于政府处理失当和信息传播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导致最终的事件扩大, 造成数以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这也是研究食品安全信息传播网络结构变化的必要性所在。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 要减小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 控制其事态扩大, 应着重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加强监管, 完善监管体系

这是首要任务, 必须健全监管体系, 消灭监管盲点。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的是分段监管模式, 不同监管主体的责任分工会有重叠或遗漏, “多头管理, 无人负责”的情况难以避免。应进一步明确这些衔接环节的监管责任的归属主体, 健全监管体系。同时, 应处理好对重点企业的保护和监管两者间的关系。中国应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管。但要防止加强监管演变为过度监管, 不能“矫枉过正”, 以免给企业正常运营造成不良影响。

2. 加强立法, 打击违规企业

通过立法手段加大对不法企业的处罚力度, 增加企业违规成本。食品行业问题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违规成本低, 处罚金额过小, 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3. 加强司法独立性, 增强执行力

在食品安全事件中, 与企业相比, 消费者永远处于弱势地位, 通常只能通过“消协”维护自身权益, 但“消协”是挂靠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民间组织, 本身对违规企业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个体通过司法维权变得日益普遍。加强司法的执行力, 独立性, 避免“行政非法干预司法”, 能使弱势的消费者掌握与强势企业的对抗武器, 亦能有效阻吓食品企业不规范行为。

4. 改革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单一的强调经济增长指标, 并不断加大政绩考核中经济指标的权重, 已使社会滋生了太多的地方保护、权力寻租行为。必须进一步健全政府工作考核体系, 弱化经济的量化增长指标考核, 强化经济增长的健康度指标考核。让政府正视地方长期利益与和企业短期利益的关系, 使政府和企业不再形成基于短期的利益联盟, 这样才利于清除地方保护壁垒, 消灭不健康食品。

5. 公开信息, 重树政府公信力

实践证明, 与均匀网相比, 无标度网传播时间短, 信息真实性相对较高, 虽最终获取信息的个体比例较均匀网少, 但能保证将信息传递给社会主要群体。因此, 无标度网是适合危机管理的信息传播网络。

8.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篇八

关键词煤矿电气;事故隐患;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TM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72-0151-01

1煤矿供电系统主要事故隐患

由于电气设备和设施缺陷(选型不当、分断能力不够、电缆过载、不阻燃等)可能引发的电气事故有:电源线路倒杆、断线、过负荷、短路、停电、人员触电、电气设备起火、电火花、防爆电气设备失爆等。

1)雷击过电压和消防隐患。雷雨时节因雷击产生过电压、放电产生火花或将设备和电缆击穿、甚至短路。放电产生的火花或短路的火源将易燃物(电缆、控制线、动力油、油污等)点燃,引发火灾,变配电室内未装设机械通风排烟装置及无足够的灭火器材,处理事故困难,导致事故扩大,造成全矿停电,停风、停产。

2)开关断路器容量不足。因开关、断路器遮断容量较小,不能分断短路电流,瞬间因短路故障产生大量的热能而烧毁设备及电缆,引发火灾事故,造成部分用户或全矿停电、停风、停产,严重时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3)主变容量不足,电源线路缺陷。主变压器容量不足,一台发生事故时,其余变压器不能保证矿井一、二级负荷供电。矿井电源线路未按当地气象条件设计,遇大风、雪、覆冰等恶劣气候,线路强度不足,易造成倒杆、断线,造成全矿停风、停产,井下作业人员会因停风而有生命危险,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4)继电保护装置缺陷。继电保护装置未按规定装设或采用不合格的落后、淘汰产品,会出现越级跳闸、误动作造成无故停电,扩大事故范围。

5)闭锁缺陷。开关柜闭锁未装设或失效易造成误操作,刀闸在带负荷状态下停送电,造成短路。人员在开关内部带电状态下进入会发生触电。

6)井下电气火花事故。①井下使用的电气设备安装、维修不当,造成失爆(如防爆腔/室密封不严、防爆面、密封圈间隙不符合要求等),在开关触点分-合或其他原因产生电火花时,可能点燃瓦斯造成火灾或引起瓦斯爆炸事故。②井下带电电缆由于外力原因破损、拉脱、电缆绝缘下降易造成系统短路、接地,引发电气火花,电气火花有可能造成点燃瓦斯,造成火灾或瓦斯爆炸事故。③电气设备保护失灵,当出现过流、短路、接地等电气事故时拒动,使设备、电缆过载、过热引发电气火花,有可能点燃瓦斯,造成火灾或瓦斯爆炸事故。

7)井下人员触电事故。①井下电工操作时所使用的绝缘手套、绝缘靴、验电笔等器具破损、绝缘程度降低,验电笔指示不正确。②闭锁装置不全、失效、警示标志不清,人员误入。③设备电气保护装置失效,设备、电缆过流、过热仍不能掉闸断电,使其绝缘程度下降或破损。④接地系统缺损、未可靠接地、保护接地失灵,设备外壳、电缆外皮漏电。⑤违章带电清扫、带电安装、带电检修、带电搬迁机电设备。⑥不执行停送电制度或误操作,停错、送错电,误认开关和电缆,没有执行作业监护制度,没有悬挂“有人作业,不准送电”牌。⑦无工作票及安全措施,不执行高压电网作业中停电、验电、放电等规定和要求。

8)井下大面积停电事故。①井筒内电缆固定不牢,电缆坠入井筒,造成井下大面积停电事故。②井下电气设备、电缆当发生短路事故时,电气保护装置拒动或动作不灵敏,造成越级跳闸。③正常分列运行的双回路违章并联运行,当一段母线供电系统发生短路事故,引起另一段母线供电系统同时掉闸,双回路停电。④应采用双回路供电的区域或设备,采用了单回路供电。

9)雷击入井事故。①经地面引入井下的供电线路,防雷设施不完善或装置失灵。②由地面入井的管路、井架在井口处未装或安装的少于两处集中接地装置接地不良。③通信线路在入井处未装设熔断器和防雷装置,或装置不良。

10)静电危害事故。井下能产生静电的设备和场所很多,各类排水、通风、压气管路,由于内壁与高速流动的流体相摩擦,使外壁上产生大量的静电电荷,在对地绝缘较好的管壁上产生的静电电压,可达300V以上,塑料等非导体材料管道,更易产生静电。静电放电火花会成为可燃性物质的点火源,造成爆炸和火灾事故;人体因受到静电电击的刺激,可能引发二次事故,如坠落、跌伤等。

11)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危害。矿井电网的单相接地电流达到15~20A时,如不加以补偿限制,弧光接地可能引起接地点的电气火灾,甚至引发矿井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12)谐波及其危害。矿井电力系统中主要的谐波源是提升机采用晶闸管供电且具有非线性特性的变流设备。谐波的危害主要有:①使电网电压波形发生畸变,致使电能品质变坏。②使电气设备的铁损增加,造成电气设备过热,降低正常出力。③使电介质加速老化,绝缘寿命缩短。④影响控制、保护和检侧装置的工作精度和可靠性。⑤谐波被放大,使一些具有容性的电气设备(如电容器)和电气材料(如电缆)发生过热而损坏。⑥对弱电系统造成严重干扰,甚至可能在某一高次谐波的作用下,引起电网谐振,系统紊乱,造成设备损坏。

2针对上述事故隐患的安全对策措施

1)地面变电所和井下其它变(配)电所,每年要全面统计用电负荷。系统参数有变化时,应重新核算短路电流,为继电保护的计算、整定和试验提供可靠的依据。有大容量负荷投运,要重新整定和试验。

2)采区供电系统应跟随工作面不断推进随时调整并绘制供电系统图,计算短路电流,全面校核继电保护整定值。

3)下井电缆在井筒段敷设时,支架上应采用橡胶压块固定的措施。制定定期检测、检查制度,井筒淋水较大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4)矿井高低压供电设备应装设漏电保护,加强井下电气设备的维护管理,确保电气设备良好接地,防止失爆、漏电事故的发生。

5)必须确保采掘供电分开,照明综保、煤电钻综保、低压检漏继电器必须正常使用,灵敏、可靠。

6)掘进工作面局部扇风机应实现“双风机、双电源”,并能自动切换,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7)井下使用的电气设备、电缆要严把入井关,防止没有“二证一标志”的电气设备和电缆流入井下。

8)对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要定期测试,对损伤、破皮漏电的电缆要立即更换。

9)完善供电系统中防止反送电的制度和措施,防止反送电造成触电事故。对变电所供电系统设备、设施合理布置,各开关柜编号、控制负荷,根据供电实际予以明确标识,防止误操作。

10)地面输电线路、变电所及井架等建构筑物均按规定装设避雷设施,每年雨季前均应检测合格,重点防止架空电源线路遭受雷击,造成全矿停电。

11)定期对电网电容电流进行测试,超标过20A时应采取限制电容电流的措施。

12)设置滤波装置,并对矿井电网谐波情况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滤波系统作相应调整,以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

3结束语

煤矿电气事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渐进性或突发性,并且造成事故的原因很多而复杂,包括设计、制造、疲劳、磨损、老化、检查和维护保养、人员失误、环境及其它因素。通过经验教训及事故的统计分析,大部分事故的规律是可知的。通过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和分析总结可使多数事故在预定期间内得到控制。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事故预防体系,是预防煤矿电气事故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煤矿安全规程.2011.

[2]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3]王崇林主编.煤矿供电与电气控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9.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篇九

关键词:安全培训;决定;管理体制;煤矿企业;安全生产

一、引言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因素,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在这个意义上讲,搞好安全培训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从另一个角度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含对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更包含对生命安全的要求。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必须致力于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安全培训工作作为安全生产的“三件大事”之一,即是保障人的生命安全重要的基础工作。

二、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决定》是国务院安委会第一次以“决定”的形式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也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安全培训是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安全监督、监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次出台的《决定》,可以说是在系统总结以往安全培训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规范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国务院23号、40号文件在安全培训工作方面的规定和要求进行了深化和细化,同时吸收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并抓住当前实施

安全发展战略的大好机遇,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提升和升华。《决定》的出台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继承创新的过程,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安全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三、安全培训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共同努力,安全培训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法规、标准和制度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基本理顺,考核体系初步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基本形成,基地、教材、师资等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建成各级安全培训机构4051家,有专职教师2.1万人,全国年均培训2000万人次左右。

但是,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安全培训工作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企业责任不够落实,培训针对性不够强,培训基础相对薄弱,处罚和问责少,没有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应该说,这几年,通过各地、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安全培训的成效还是很大的。尽管如此,我们感到离党和政府的要求,离法律、法规的规定,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看到安全培训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存在未持证或者未经培训就上岗的人员。

2.存在不按大纲教学、不按题库考试、教考不分、乱办班等行为的安全培训和考试机构。

3.一些地方和单位还存在重培训过程、轻培训质量,重培训机构建设、轻培训监督检查的现象。

4.全国安全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目前,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重点煤矿建有培训机构,注重安全培训教育工作,但众多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尤其是小煤矿,根本不重视培训工作,甚至出现了当天招工,当天下井,当天死亡的事例。

5.培训理念、培训方式、培训手段、培训数量、培训质量还不适应当前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企业的主要经营者,我个人认为企业是从业人员安全培训的责任主体,要把安全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健全落实以“一把手”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培训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机构并配备充足人员,保障经费需求,严格落实“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和从业人员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健全安全培训档案。为加强本企业安全培训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要加强领导。做好安全培训工作,重点在落实,关键在领导。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和班子成员要率先学习好、领会好《决定》精神,为本单位、本系统干部职工做好宣讲辅导。要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把安全培训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主管领导同志要亲自抓,要把安全培训工作纳入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制定培训规划,健全培训制度,加大培训投入,为

开展安全培训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2.要制定配套实施办法和措施。要在制度配套上下功夫,抓紧制定落实《决定》的责任分工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要结合实际,推行实施更加有效的安全培训工作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充分认识企业在安全培训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基础作用,进一步深化企业安全培训工作,确保《决定》所提出的工作要求贯彻到位,执行有力,不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3.要抓好结合,超前谋划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安全培训工作。一是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制度建设,全面检查安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是要与总结今年的安全培训工作相结合,总结好今年的安全培训工作,统筹谋划明年工作的思路和对策,突出抓几件对安全培训工作有长远影响的大事、实事。三是要与推动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贯彻实施相结合,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注重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建立完善安全培训体系。

4.更新观念。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放开视野看教育,集中力量抓培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纳入规划,加大投入。要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全员培训的目标,形成各级政府组织指导,全社会参与,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安全培训工作格局。

5.突出重点。培训工作要突出重点:一是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培训;二是突出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作

业人员和现场从业人员的培训。

6.建立安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国家局应建立专项安全培训经费,一方面用于保证安全监督监管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用于安全培训基础建设,包括制定法律法规与政策、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题库建设和专项研究等。同时,扶持重点安全培训基地。单位划拨专项经费,加强基础建设,包括教材、基地、师资等建设,改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培训水平。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法》要求,设立安全培训专项资金,既要纳入生产成本,又要实行专款专用。专项资金可从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中按比例提取,要保证企业安全培训所需的经费。

7.积极推进安全培训教学改革。多搞短期强化培训,推广个性化、差别化培训。运用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光盘等,推进远程教学和社会化教学。

五、结束语

10.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篇十

与对策建议

南充市粮食局局长 杨明君

2006年9月至今,国际粮价飙升、国内粮价持续大幅上涨,带动了新一轮的价格普涨,日益严峻的“粮荒”使许多贫穷国家民众面临饥饿威胁,不少国家也因此面临社会动荡的风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了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话题,事实再一次充分证明了“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稳天下安”的重要性、正确性、长久性。因此,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粮情出发,对待国家的粮食安全,一定要居安思危,处丰虑歉,保持清醒头脑,怀有忧患意识,这绝不是把粮食安全问题扩大化,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必须长期正视的困难与挑战。当前,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变化、存在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重新审势,积极探索新对策,才能有效提升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确保粮油流通规范有序、宏观调控有力、市场保障有效,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一、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变化

进入“十一五”时期以后,我国粮食形势继续保持良好局面,粮食产量增加,供应充足,市场稳定,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出现的一些新变化:

1(一)粮食供求进入新时期。自1993年全国粮食市场第一次放开到2004年重新全面放开,政策几经调整,终于走上市场化改革的新阶段。市场放开后,这几年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大体在9800亿斤至10000亿斤之间,实现基本平衡。这几年总供给赶不上总需求的增长,供需出现一些缺口,主要靠挖库存和适当增加进口解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供求矛盾出现偏松的时期已经过去,事实上已进入紧平衡的阶段。

(二)粮食生产面临新周期。在1998年粮食生产达到一万亿斤高峰以后,本世纪初逐步下降,2003年最低降到8600多亿斤。从2004年开始,中央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惠农政策,粮食产量逐步回升,2007年达到10030亿斤,四年共增产1296亿斤,平均每年增产324亿斤,这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过去的经验看,往往在增产高峰以后出现波动,产量下滑,以此推算,今年明年有可能出现粮食产量曲线开始下降的现象,进入一个新的生产周期。

(三)粮食价格水平上升到新消费期。从2006年9月起,世界粮价一直呈上升势头,保持在高位运行。到2007年末,国际市场小麦价格飞涨112%;大豆飙升75.1%;玉米猛升47.3%;大米上扬3.1%。今年头两个月,世界粮食价格又上涨了9%。国际粮价飙升我国粮价和粮食安全产生了明显的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月份国内粮食价格同比上涨5.7%,2月份上涨6%,相对于国际粮食价格,我国粮价上涨表现出温和性、合理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的特点,粮价涨幅仍在合理区间内。由于土地资源有限、种粮成本增加、供给增长缓慢、消费涨势迅猛,加之经济持续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粮食价格已由低位运行向中高位过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也预示着低价食品消费时代的结束。

(四)粮食企业改制重组试行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国粮食职工下岗分流XXX万人。国有粮食企业正处在改制重组的紧要关头,多种经济成份的企业也还在积累力量。为计划经济服务的旧的运行体制结束了,但新的粮食流通服务体系还在不断健全完善中,这是粮油供求必须解决的任务。企业改制的关键是要重新整合各种资源,构建起新型的粮食流通服务网络,以确保在新形势下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正常运转,送到千家万户手中,而不是变卖资产,一改了之。当前既要健全完善市场条件下新的粮食流通体系,又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难度相当大。

(五)全球粮食生产处于波动期。纵观世界粮食形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粮食产量在19亿吨至20亿吨之间已经徘徊了几年,全球粮食的贸易在2.5—2.6亿吨之间波动已有十多年,而大米贸易量仅占其中1/10。国际市场上回旋余地并不大,想主要依靠进口粮食或到国外去垦荒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不现实的。

同时,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和水资源较为稀缺的国家之一,这使我国农产品的供给在先天环节上便具有较大压力,加上后天基础设施脆弱,生产力水平也不高,其压力也就更为明显。粮食安全方面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边际效益递减。今后我国粮食供给的增长是在粮食单产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础上的再提 高,这其中的难度会愈来愈大。随着我国粮食单产逐步接近甚至超出产出边界,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变得强烈起来。如果没有新技术尤其是品种技术的突破,我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将会愈来愈慢,其艰巨程度也会愈来愈大。

二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我国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也正在日益出现危机。各种自然灾害,包括病、虫、旱、涝、雹等频繁发生,殃及相当一部分农田,严重影响到粮食增产的前景。粮食生产的总体生态环境也趋向恶化,土壤沙化、盐碱化以及工业三废都影响到粮食的增产和品质的改变。另外水的后备资源短缺,以及科技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缓慢等也构成影响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限制因素。据预测,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北方干旱区缺水量达XXX至XXX亿立方米。我国耕地面积特别是粮食种植面积逐年不断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抛荒现象。据披露,在某省XXX多个县、市中,有XX%的县市放弃的耕地面积超过6%。另外,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和超大规模的工业园区(集中区)的兴起,必然以家用耕地的非农业化为代价。据预测,我国如有二分之一的农民“农转非”,将有X亿亩以上农用地同时“农转非”;而目前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只有两亿多亩,且几乎都分布在开垦难度大的地区。再加上生态环境的超负荷承载,至使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盐碱化致使大量草原和耕地被毁,酸雨、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遭破坏等都引起耕地大量减少。

三是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种什么吃什么”的传统观念逐步被打破,现在讲究的是吃营养、吃高档,粮食的生产、消费品种结构矛盾逐渐突出,粮食的转化(养殖、加工、酿造、生物能源等)耗费、损失愈来愈大,供需缺口将增大。今后几年国家粮食安全将处在一个新的考验期。粮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商品,在粮食安全上决不能出任何问题,这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决不能掉以轻心。当然,并不是说,当前粮食安全就会出现什么问题,因为国家的储备粮是充足的,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了新高,有较为雄厚的物资基础,完全可以应付各种紧急状况。但是,必须看到,由于我们耕地的递减,水资源的不足,主产区积极性不高等等,如果再遇到较重的自然灾害或其它突发事件,就会产生极大的冲击波,对国家粮食安全形成威胁,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新问题

(一)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不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和供应能力的改善。我国权威机构警告,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下降。随着可供选择余地的扩大,农民对于粮食生产的热情已日趋下降。粮食生产作为一项弱势产业,其劳动产出率比较低,投入多而经济效益不高,所以除了少数种粮大户以外,欲通过粮食价格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不明显。由于工农产品比价不合理和农业生产收益过低,使得农民愈来愈普遍感到种田“不划算”,因而我国农村中大批有较高文化和素质较好的青、中年劳力纷纷离开土地流入城市;而留在耕地上的多是素质相对较差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素质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加大了粮食增产技术推广难度, 结果导致土地经营不力,耕地抛荒严重。国务院提出了耕地要保住18亿亩这条红线,并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这是必要的。但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对稳定粮食生产不利。此外,多年来主产区为粮食生产供给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其效益甚微,对抓粮食感到吃亏、有怨言,积极性不高,目前粮食的调出省,已由九十年代的XX个减少为XX个左右,将来会难以为继。因此,不仅要给种粮农民以应得的利益,而且要考虑从财政上给这些主产地、县以更大的实惠,才能使粮食生产得到可靠的保证。

(二)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为主的粮食流通服务体系市场化后,多成分、多渠道、多方式经营使有效安全供给受到影响。象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需要构筑起适合市场经济的新型粮食流通服务体系,也绝非易事,现在已具备了雏形,但要真正适应紧急状况,调得动,供得上,满足这么多人口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而粮油零售服务,在大中城市除少量超市外,其余基本上靠集市贸易,靠小作坊、小企业、小商贩、个体户营销,供给基础是不牢固的,加之商品粮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若以当前年均增加转移农村劳动力XXXX万人,人均消费粮食XXX公斤测算,则每年需增加商品粮XX亿斤)。真正发生突发事情以后会怎样,谁也说不准。

(三)粮食品种结构性不合理、粮食库存锐减、购销渠道不畅,影响了粮食调控的效力。在品种结构上,小麦由前几年产不足需转变为产 大于需;稻谷由前几年的产不足需转变为产需基本平衡;玉米工业消费增长较快,将由以往供需平衡有余逐步向基本平衡转变;大豆产需缺口扩大,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粮食库存不容乐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粮食储备已减少到历史最低的53天。而据了解全省商品粮库存为X亿斤,同比下降XX亿斤,我市商品粮库存仅为X.XX亿斤,同比下降X.XX亿斤,降至历史最低点,不利于粮食经营的开展和市场主导作用的发挥。加之储备布点不平衡、粮油市场不健全、产销衔接不紧密、购销渠道不畅通,影响了余缺调剂,削减了调控能力的发挥。

(四)种粮、爱粮、惜粮、节粮的观念日益淡薄,导致粮食损失浪费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种粮效益缓慢而不明显,致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加之综合补贴简单地与土地亩数挂钩,种与不种补贴照领,没有真正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土地撂荒现象存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爱粮、惜粮、节粮意识日益淡薄,浪费现象严重,加之收粮环节、储粮环节、加工环节等因为设备、技术、工艺等因素,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我国每年大约有数以万计的粮食在不经意间白白流失。

(五)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等新概念的出现,对粮食安全工作提出更全面、更科学的要求。从粮食安全到营养安全是必然的历史进程,营养安全问题已引起人们对日常膳食结构的关注,目前正处于过渡阶段,必须加以重视,积极 而又谨慎地对待在粮食供应相对充足,农业多样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提出营养安全问题是必然的。必须因势利导,做好有关各项基础服务工作。从目前实践中看,新开发的粮食、饲料及其加工产品,多种食物原料的合成品,经过生物技术处理后的产品,相应地带来营养安全要求、质量标准、安全监测、储存运销以及如何上市定价等一系列新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六)环境气候的多变,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变暖引起气候变化,干旱、洪涝、农作物和家畜疫病增加,也影响着食品供应。从世界范围看,20%的可耕地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正在变得盐碱化,土壤的生产力正在下降,而最近一项科学研究表明,水稻由于全球性温室效应在未来几年内产量会急剧下降。在美国一些地区,肉类价格提高了15%,部分原因就是旱灾导致牲畜出栏率降低。在农业大州加利福尼亚,2006年的反常炎热使农业蒙受很大损失。预测表明,由于全球变暖使气温上升、山区积雪消融过快影响地区水源,加州农业在今后几十年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而我国今年春节前后南方发生的历史罕见的大范围、大规模、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X.XX亿亩,绝收XXXX亩,增大了粮食供给的压力和风险。此外,专家认为,生物能源产业方兴未艾,一旦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用于种植某几种作物以生产生物能源,也会引发一些负面效应,如生物多样性遭破坏、乱砍滥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这些因素最终会影响到粮食稳定生产和安全供给。

三、我国粮食安全应有的新对策

我国实行粮食市场化改革后,粮食生产、销售、储备以及管理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探索粮食安全体系的构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具有现实意义。国务院采取十项措施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是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我们一定要看到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增强预见性,提高自觉性,积极探索有效提高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新途径、新方法。笔者认为,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应做到坚持一个原则、建立和完善“六大体系”。

第一,坚持 “立足国内、偏紧平衡、适量储备,市场运作,宏观调控、引导消费、搞活流通” 原则。立足国内: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稳定生产来解决,争取粮食的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力争国内的粮食生产保持X万亿斤至X.X万亿斤左右。偏紧平衡:总供给量与总需求量之间基本实现平衡,大体维持在X万亿斤水平上求平衡并适当利用国际市场做一些调剂。适量储备:储备粮食的数量保持在供应量4个月为宜,主要由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组成,企业储备现在大量减少,要采取措施逐步恢复。在储备结构上也要加以调整。市场运作: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市场价格,刺激粮食生产,引导粮食消费,实现产销平衡,供需接轨。宏观调控:改进、完善、加强宏观调控,包括储备粮的吞吐调节,最低收购价的实施,进出口的调剂等。引导消费:中国人均粮食只有XXX公斤左右,要创造适合我国国 情、有利于人民健康的膳食模式,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粮食之风。搞活流通:要着力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带动粮食产业化、流通现代化的发展。要形成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依托、分工合作、布局合理的企业群体,构筑新型收购网和销售网,为粮食的有序流通服务。总之,国家粮食安全体系是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以上原则,不断改革创新,才有可能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粮食安全实际情况的新路。

第二,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粮情的粮食生产体系。粮食生产能力的安全,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条件。随着农业和粮食结构的调整,我国粮食生产愈来愈向粮食主产区集中,粮食主产区已经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因此,政府要采取必要措施来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保护粮食主产区利益,维护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此,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开发商品粮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保持适度规模,使其生产能力与粮食需求相适应,确保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同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优化粮食区域布局,提高粮食质量和种粮效益。要转变传统的粮食安全观念,树立食物安全的观念,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食生产向优质化和营养化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扶持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与粮食生 产者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四是保护农业资源,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力度,实现资源优化配臵,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市场贸易体系。建立和规范粮食市场贸易体系是促进粮食流通、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粮食市场越开放,市场交易越规范,粮食就越安全。一要培育国内粮食贸易市场。立足全国粮食大市场,规范产销区市场衔接,减少流通中间环节,稳定和拓展粮食供给渠道。要重点抓好省级粮食批发市场和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市场功能,把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结合起来,使流通渠道多样化、效率化、竞争化,形成高效有序的粮食市场网络体系。二要建立国际粮食贸易市场。入世以来,我国不仅保持了粮食的供求平衡,而且在粮食进出口上呈现出有进有出的新态势。在确保国内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进行品种调剂,弥补部分粮食缺口,搞好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第四,建立和完善健全规范的粮食市场管理体系。一是根据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和供求平衡的要求,改变粮食市场管理办法手段,由过去以行政命令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进一步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粮食市场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健全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市场交易制度、价格管理制度,完善对粮食市场的监管。三是进行粮食立法,把粮食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制定旨在保护 基本农田、规范耕地管理、保护粮食主产区农民利益的法律,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另外还要按照市场要求,制定粮食流通、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管理粮食流通。同时,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减少行政干预。

第五,建立和完善高效灵活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粮食越是走向市场,越需要建立储备粮制度,以加强对市场的调控。而政府对粮食市场能否有效控制,关键在于政府是否真正掌握了充足、随时可以动用的储备粮。建立高效、灵活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是政府调节粮食供求关系,平抑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手段,也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必要手段。一是合理确定粮食储备规模与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储备网络。除中央战略储备、地方储备外,还要建立社会储备,包括生产者余粮储备和经营者经营储备等,对粮食安全多加一道保险。二是建立合理的储备粮收购机制。可直接向出售粮食的农民收购,也可按实际情况向粮食批发市场收购,确保储备粮源。三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储备粮管理机制。在储备粮的收购、经营、轮换上,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既做到储备粮保值增值,减少财政负担,又起到调控粮食市场,保持市场稳定的作用。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求我们入库把好质量关,应充分发挥粮食部门在检验技术、设备上的优势,对入库粮食严格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要求进行鉴定,车车抽样检验,依质论价,确保质量良好,杜绝不符合储备粮标准要求的粮食入库,这是确保储粮安全的前提,也是确保储粮安全的基础,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储存把好科技关,努力提升科学保粮水平,坚持利用一切现代科 学手段改善粮食储存环境,制约库存粮食的变劣因素。采用机械通风、自然降温和适时地密闭隔温等防护措施抑制粮食品质变劣,同时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储粮先进技术,做到延缓粮食陈化、确保储粮品质安全。

第六,建立和完善快捷准确的粮食应急预警体系。粮食安全应急预警体系是在出现粮食安全问题时,能立即启动调控措施,使粮食市场和社会保持稳定的重要保障。粮食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粮食市场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人心不稳定等方面。在我国,确保粮食安全应包括三项具体目标:一是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基本自给水平;二是通过进出口调剂、库存吞吐,最大限度地保证粮食市场供求平衡;三是保障特殊群体的食品安全。目前我国农村还有xxxx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不少收入低的居民包括下岗职工,而且几乎每年我国都有一些地区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除此之外,有的是身体残缺缺乏劳动能力,有的是严重疾病丧失工作能力等等。必须把保障这些特殊人群的粮食安全问题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为需要救济的低收入人口提供粮食援助,使其维持正常的生活。因此,应建立健全分布合理、存储安全、加工有力、供应畅通的粮食安全应急网络。同时还要重点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控和管理,跟踪和把握市场粮食变化趋势,及时把国内、国际粮食生产、市场供应、储备等各种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开展粮食产、供、销、存环节的跟踪调查,加强对粮食播种面积的调查与核实,对农户存粮的情况进行动态监控。要逐步建立权威的粮食生产、消费、库存 信息发布制度,以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准确决策,化解和防范市场风险,做到需要时有粮可用、有粮可调、有粮可供,确保粮食市场安全。

第七,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政策激励扶持体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立足国内发展粮食生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大“三农”和粮食生产力度,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引导和鼓励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保障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粮食支持保护和补贴制度,加大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补贴力度,认真落实好国务院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十项措施。根据保障粮食供给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粮食补贴政策。根据粮食产销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自给水平。还应研究制订限制粮食出口、增加粮食进口补贴、限制粮食用于转化能源的政策措施,真正建立起长效、长久的扶持激励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上一篇:小学生安全校长讲话稿下一篇:班主任谈心论文修改(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