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特色教学

2024-06-21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特色教学(20篇)

1.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特色教学 篇一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

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走出了很多由来已久的教学误区,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改观。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新的令人不安的现象。课堂多了新颖、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却丢了课堂最宝贵的东西——有效。课堂的有效性,简单的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学生学得会,二是学生的能力得到确实的提高。无效的课堂如同嚼蜡,学生长久处之,也许并不烦恼,但也不会有快乐。农民的快乐凭借秋天的收获;工人的快乐寄托工资的高低;科学家的快乐依靠研究成果;那么一个学生的快乐,应该建立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一种幸福感。像眼下的很多课堂,学生是笑了,但究其根源笑在何处呢充其量就等同于一个笑话所带来的结果。据此,笔者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一句话足以证明情境对于整个课堂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以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师弹琴,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呢

1、现实性

所谓的现实性,就是指创设的情境应该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即使是动画故事、神话传说,也应该是生活的再现,以及依据生活素材而进行的加工创造。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例如在讲授元角分这部分题时,我就联系了生活的实际,问学生每天是怎么花零花钱的,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的单价,商店是怎么写的售价的。这样的情景易于学生的经验接轨,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2、针对性

情境导入除了考虑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已有的行为水平,还要考虑学科特点,简单点说就是要有数学的味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惊醒解释和应用,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讲授轴对称这部分知识时,我让学生带着镜子沿对称轴放到图像的另一面,看看镜子里的图像是什么样的。将镜子中的数学抽象成轴对称,并理解轴对称的数学知识。

3、趣味性

由于小学生的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思维能力还不是特别的深刻,理性也不够强,情境的生动性显得尤为重要。能不能让学生兴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感到轻松愉快,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不含括号的三部混合运算,我才用了“夺红旗”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计算兴趣。学生在数学学活动中兴趣浓厚。

(二)、探究活动的有效实现

数学课堂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如此才能在有限的实践和空间中,实施探究学习更加有效。

1、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探究,往往依赖于教师的有效组织。有没有生动活泼的情景,有没有耐人寻味的材料,能不能诞生新颖别致的问题的关键。如果学生对于教师所提供的东西,无动于衷,激不起心中的波澜,不能引发他们的思考,这样的课堂弹劾体现有效性探究活动在当下数学课堂历史不可或缺的,但是活动的开展是个人独立钻研,还是小组合作以及全班交流,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一切都仰仗教师的调度安排。不同的课堂,课堂中不同的环节和内容,探究的方式是不同的。只要有利于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我们都应该坚持。另外,课堂上教师的热情参与,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最后成果所表现出来的宽容欣赏态度,也是不可忽视的。

2、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的精华被吸收过来了,糟粕也被迫起了,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被引入课堂。通过实践检验,新的学习方式的确发挥了极大的效用。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教师更多的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点缀放在课堂上,学生从中没有多大收获。所以教师应该恰如其分的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取长补短,增进学习效益。

(三)、巩固练习的有效体现

1、习题充满人文关怀的趣味性

这样的练习题,克服了过去单调乏味,呆板严肃的缺点,使学生不再感到沉重和紧张,也是体现数学是一种文化的内涵。热情吉利的语言,富有情趣的内容,会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主动进行挑战。

2、习题倡导气息的开放性

《数学课标指出》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的、学习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习题设计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经验出发,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样才能焕发数学习题的时代气息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的设计一些开放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得调控,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总之,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我们努力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已经有很多共识。但是这些共识归结一点:就是力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乃至高效。

2.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特色教学 篇二

一、注重情景教学的趣味性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教师在备课和授课中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多样性。比如在课堂中适当地有意识地增添一些趣味性游戏,使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延长注意力的保持时间。例如在关于人体各器官名称的复习课中,学生要会看、听和说head, eye, face, mouth, ear, nose, neck, knee, foot, arm, hand, shoulder和leg等词。为了避免学生厌倦乏味,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采用游戏教学法,以避免枯燥的跟读导致的疲倦和乏味,在游戏中培养学习兴趣,在竞争中强化知识记忆。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添趣味性而设置的游戏等,应具有科学性,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方式,应围绕怎样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设置,不能为单纯逗乐而盲目设置。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情景的创设不能脱离实际,也就是说不能超出孩子所学的知识范围。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真实的语言交流中学习英语。这样,才易于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才能充分发挥其说英语的兴趣,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当学了“Shopping”之后,我就为学生布置出模拟的shop。当学生看到摆满各式物品的商店时,就有了想要上来表演的愿望。然后,我就鼓励他们说:谁能用英语来购物,那么,他(她)所买的物品就作为奖品归其所有,同学们就更加争先恐后了。这样的准交流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交流能力。因为在这样的准交流场所,学生是自主的,他们没有心理压力,比较敢于表达自己,又能根据自我的需要创造性地进行交流活动,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三、情景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创设情境最要紧的是我们必须吃透教材,把握中心,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尽可能大的发展。创设的情境还需要考虑到情境的连续,也就是随着教学过程的进展,创设一个连着一个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的情感活动向前推进,并一步步得到深化。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技能,我们在教学新知时要努力创设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摆脱语言学习的枯燥乏味。

四、创设的情境内容要中西相结合

教师在英语课堂中适当讲授英语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知识,而且在情景中适当地进行比较,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英语学习。例如:了解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节日的来历和庆祝方式或唱一些西方国家的风俗歌谣等,所有这些都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运用情景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随意、轻松

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保持情感、认知和发展等方面的和谐,才能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情境创设一定要自然。有时候在我自己的教学中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创设的情境不知道说些什么,没有话找话说。新一代的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中为学生营造随意,轻松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乐观、和谐地发展,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会英语,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创设的情境必须真实

在情景创设过程中,老师创设的情景必须真实或者是类似真实,如果你创设情景时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要一个孩子去做大人做的事情,我认为这样的情景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七、创设的情境要有意义

(meaningful) 情境中的对话对彼此要有意义,如果你设计的一个情景的对话是互相都知道的,我认为这样的情景就失去了它的意思。Forexample:S1:What’s your name?S2:My name is...在这个情境对话中,学生本身就已经非常了解对方的名字,再设这样的情景就没有丝毫的意义。我个人认为可以这样创设关于询问姓名的情境。老师在课前就准备好了好听的英文名字,可以让学生自己抽签的形式抽到自己的英文名字,再让孩子介绍自己的英文名字。

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趣教学 篇三

一、注重领会教材内含的思想感情,掌握学生的学习情绪

注重领会教材内含的思想感情,如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文字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生的学习情绪。

把握教材是上好课的关键,领会教材内含思想感情,掌握学生的学习情绪,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对教材的钻研,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情绪。例如教《小马过河》一课时,要根据寓言故事情节性强又隐含深刻道理的特点,采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明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有关每个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中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通过分析,领会所要说明的道理。先让学生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跟着录音诵读,体会老牛、松鼠等说话的不同语气,从老牛的平缓、松鼠的焦急、小马的茫然、老马的教诲语气中领会它们各自的思想感情,再通过对重点词句和它们思想感情的剖析,突出小马的不动脑筋和老马的教诲,理解内含的道理。这样以读代问、以悟代讲的教学,学生学得主动有味,效果很好。

二、发挥教师的教学情感

即对学生的感情,对课文内含思想情感的体验、教学中的激情。教师不仅要体验教材的思想感情,而且自己要有教学激情,才能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师生情感交融、亲切、和谐地教和学。例如《麻雀》一文赞扬了伟大的母爱精神,字里行间感情强烈,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教学这一课时,应以猎狗为线索绘制几幅连环画,突出猎狗面对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出生不久的弱小猎物——小麻雀,着力渲染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那副凶狠贪婪的神态,使学生感受到危险即将降临的紧张气氛。教师则进入母爱角色,充满激情地诵读“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蓬起了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着小麻雀……准备着一场搏斗”等语句,使学生体会老麻雀在强敌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情景。然后分析议论:老麻雀明知不是猎狗的对手而偏要猎狗作生死搏斗,这是为什么?从而体会母爱的力量。

三、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即进入课文情境,领悟内含情感,表达自己的感情。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往往情绪不稳定、不持久,影响着对情感的体验。情感总是与情景相伴隨,因此我们要重视运用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录像、投影音响、语言、图片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这一课时,应制作活动投影片,当公鸡在大家批评帮助后十分惭愧时,教师一拉活动投影片,公鸡低下了头,学生说:“公鸡难为情了。”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注意运用情景渲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以增强教学效果。

4.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 篇四

第一是教师要创新.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感染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学好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欣慰.如我在教《美丽的花墙纸》一课时,教材上要求用拓印的方法来达到图案大小一致.我没有直接给出拓印方法,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方法,结果学生想出了把单位纹样放在作品下拓印,把单位纹样剪下放在作品上拓印,把单位纹样镂空拓印,复写纸拓印等多种方法,有些学生还自己创造了不同的方法,从而很好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美术教师也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成为多才多艺的教师.不仅要会画,会雕刻,还要在摄影,书法,电脑制作, 音乐鉴赏 ,文学等方面有独特见解和造诣.注重在衣着装扮,举手投足等每个细节上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这样教师身上所散发的艺术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对教师的创新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最好的榜样.教师的范画永远是学生最爱临摹的.不光在教学业务上进行钻研,更注重艺术领域的修养,以期使自己的这桶水更满,传给学生的更多,同时引导学生在各个领域进行探索创新.

5.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策略 篇五

【摘要】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一方面,要想把英语学好,首先应打好语音基础;另一方面,经验告诉我们,想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他们内部的资源,只有通过他们主动学习才能实现。因此,英语教师在教授语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已知信息和?得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习变成一件他们愿意主动去完成的事情,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得以提升。因此,我们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师,应当把语音教学当成英语教学的主要部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语音教学教学策略

一、语音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语言学习的三大要素,其中语音是最基本的因素。专家们通过研究儿童学习外语的规律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说,外语学习的最佳时期是在八岁前后,在此期间开始外语学习,避免了与学习母语冲突,且效率较高。而且听觉灵敏、擅长模仿这两点让小学生在语音学习方面较为轻松。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语音教学放在首要位置。

二、教师应当具备的语音素养

1.语音理论素养。虽然我们不能在课堂上直接进行语音理论教学,但也要掌握这门学科并对其有透彻地理解,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语言现象都能了然于胸。我们要把自己掌握的抽象语音理论转化为一种具象的行为习惯,在学生面前示范出来,让他们从“看”和“听”这两个方面来模仿。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语音基础,这样对他们学好英语有极大的帮助。

2.注意学生节奏感的培养。英语有较强的节奏感,在说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节奏和韵律。英语教学重点便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这种说的能力并不是把每个单词准确念出来这么简单,而是识别句子的结构,把握好每句话的节奏群进行流利地表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从一开始就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三、分析语音教学现状找对策

1.现状。语音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先把英语听懂说好,在此基础上再去闯读写关。而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会发现语音教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部分学生语音学习不容乐观,遇到简短简单的单词还能应付,一旦遇到偏长的单词或找不到发音规律的单词,便开始囫囵吞枣,上课时逃避尝试回答问题,不爱发言。恶性循环之后,英语学习出现两极分化,这些孩子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2.对策。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尤其是语音教学,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也应该是每个孩子的学习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绝对离不开老师的帮助。教师应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有目标、有方向地去帮助学生完成这个目标。以下是我在课堂上运用的部分语音教学策略:

(1)培养意识策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语音学习策略,我们应该把英语语音像汉语语音一样变成他们意识中的一部分。小学生的汉语语音习惯在学习英语之前就已经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进行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正确地感知和运用语音规律。我曾在课堂上无意间发现四年级的学生还在学英语时用汉字或汉语拼音给生词注音,这已然成了他学习新单词的习惯,只言片语肯定不能让他纠正过来,于是在下课后我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他的注音分别读给他听,让他体会其中的不同,然后让他自己用两种读法各读一遍,很明显他在读自己注的音时声音减小,我分析告诉他这就是他上课不愿说英语的原因。此后,我再没见到他的书本上出现自己的注音,而且在课堂回答问题时总能看到他积极的小手,听到他纯正的语音语调,我很满意,也很开心。

(2)模仿练习策略。人在婴幼儿时期,咿呀学语时就是通过模仿他们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慢慢学会了说话。所以我想,学习英语也应该像那个时期一样,只是缺乏一个英语环境而已,那么我们就可以给他们创造听英语的环境。在课堂上提供除了教学生怎么读,还提供他们英文标准的MP3,并给足他们听和模仿的机会,在他们汇报模仿结果是,进行适当的语音语调的指导。这样的语音教学,学生学得乐在其中,老师也教的轻松。在模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音习惯。

以下是我们模仿练习的三部曲。①听音。这是学习语音的第一步。在初学课文时,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学习地道的发音。但是在进行课堂练习时,学生听得最多的还是教师发音,因此我们作为学生的榜样也要不断规范自己的发音。②模仿。模仿也可分两个环节,讲解发音器官在“集体模仿”中完成的,这样做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模仿的机会。在“个别模仿”中,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模仿情况,并及时地更正他们错误的发音。③仿说。在听音、模仿完成后,再创设情境向学生进行仿说。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创设一些类似情境让学生进行编对话等。

(3)总结归纳策略。“学得快,忘得快”是孩子们记忆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就要在学生在听和模仿的过程中提醒他们注意和总结发音规律,授予他们记忆的小技巧,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遇到有规律的字母组合和发音元素,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培养学生遇到生词就判断其正确发音和听到发音猜出其拼写的能力。

我认为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会“说”英语,用英语进行交流,语音则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在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之后,他们就能自己把握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之后,他们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6.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特色教学 篇六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美术德育论文: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略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各门学科教学中都渗透着德育教学。教育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美术教学,由于它与丰富的直观形象直接关联,因而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道德关系、情感关系、认知关系、行为关系而使该学科的德育渗透更为广泛、具体。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原则

首先,美术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它有自身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决不可喧宾夺主。美术课不是政治课、品德课,不是靠理论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教育,而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等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只能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使美术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应握准德育切入的位置、内容和时间的长短。

其次,德育渗透要联系儿童实际情况。小学美术教学一定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联系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将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城乡环境区别大,因此在不同区域的美术课上渗透德育应该视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而定,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会得不偿失。而且还要将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其它因素统一联系起来考虑,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学生正确的德育观。

再次,教师应该做到身正为范。小学生的许多行为受教师影响特别大,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受到的各种品质、言行、意志的培养,都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而言是学习的一个窗口,必然引发他们十分的关注。教师要特别注重自我教育与提高自己的修养,建树良好的榜样形象。因此教师还要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加强自己。在做法上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要认识到美术技能的学习,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不是它的终极追求。

二、小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方法

(一)在美术欣赏中渗透德育意识

美术教材每册首课都是欣赏课,因此,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教材中配置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包孕古今中外精华。小学美术课中,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扩大艺术视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进行审美和道德评价,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艺术,热爱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如教学《好朋友》这一课,教师可在谈话中,引导学生互相谈谈好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的各种好人好事,并要他们说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绘画的兴趣,进一步掌握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也使学生懂得了要珍惜好朋友之间的友谊,从而培养他们自信、谦逊、善良的品格。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反映儿童题材和动物、花卉题材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中感受人类对和平、友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如《骆驼》、《大红花》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和联想,或采用某种形式强烈的表达了这些愿望和追求,也反映了画家们对生活的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了解艺术家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精神,懂得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珍惜人类文化遗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争取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如名作《开国大典》表现了开国庆典的盛况,银幕中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圆柱与国家首长形成了平行的铅直式构图,将主要形象展示给观众;远处成视平线的游行人群,更加衬托出稳定,沉着和庄严隆重的场面。此时此刻人们都在静静地聆听毛主席庄严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震撼世界的声响,仿佛看到了在豪壮的国歌乐曲声中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上是一片欢娱,跳跃的海洋。通过观察学生脸上的表情,可以懂得她们与银幕上人物的心情是一样激动。这就是鲜明突出的主题思想与完美统一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所产生的感染力。

(二)在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在绘画前总是要仔细观察事物,这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德育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当然,这里的观察包括对事物的体验、欣赏等。

以写生课教学中对自然形态的观察为例。写生课时引导学生到大天然中去观察,如:《天然界的图形》,通过观察天然界的云形、树皮纹、石纹、水波纹以及蝴蝶膀上的花纹,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天然美;《天然界中的线与美术作品中的线》,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天然界中各种美丽的线,领略大天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爱大天然、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变化,使学生热爱党的富民政策;《风来了》,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会自然中的一种形态特征,它本身的注脚是科学的,但不同的观察心理(心境和心态)会产生不同的对生活的感受。

在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美术实践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为了配合校德育处组织的热爱解放军的主题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送给可敬可爱的人,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热爱解放军叔叔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卫祖国的信念。

7.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七

小学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趣味性。如用“找朋友”“开火车”“打电话”“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诀”等活动进行拼音教学。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难以区分,有时默写声母把整体认读音节也默写进去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套打电话找朋友的游戏节目让学生表演,使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由抽象到具体,分清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小学生好奇心理特别强,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但持续的时间却并不长,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要以“游戏、儿歌、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等形式为载体,精心设计,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巧妙的溶入其中,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诱导,让学生积极思维,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识字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形声字特点的理解,可采用让学生“做一做”、“画一画”的教学形式。如让他们找出“请、情、清、青、睛”等字在形和读音上的联系,在学生找出这些字的部首都是“青”,再让学生动手做生字卡片,一张是“青”,另外几张上分别是不同的偏旁,小组合作用不同的偏旁与“青”组成不同的字,在学生合作接着和试读的过程,加深了对生字的认识和对形声字特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知识的迁移和拓展练习,引导学生将这些字分别组一个词语,并把所组的词语串起来写一段话,最后,按这段话的内容画出一幅图来。教学过程学生积极性很高,不仅落实了知识点,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而且启发了学生思维。

三、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能应用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窄,好奇心又特别强,如果老师能将教学内容与兴趣有意识的结合起来,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满足了学生好奇心,而且还会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而他们内在的精神需求。

目前,小学低段的识字量是很大的,因为选材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字都能及时再出现,根据心理学遗忘的规律,储存的住处长时间不在大脑中再现,印象不深的将会被遗忘。教师就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现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主动识字。利用物品的商标、招牌、标志名称等加深对生字的了解和巩固。这样,学生也有一种成功感,学习的主动性会增强,学习效果必然会好。

另外,教师可结合实际带领学生观察植物叶子和花的颜色,观察小动物的外貌并了解其生活习性,观察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如物体的影子,彩虹的形成,等等,不仅可增长学生见识,还可借这些机会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句子是这样的:“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教师看了以后,轻柔地朝小女孩一笑,夸赞道:“非常好,很有想像力,多有灵性啊!”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教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由此说明,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8.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篇八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情感因素;激励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40-02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比较敏捷,遣词造句和写作能力也较强。课堂上的阅读必不可少,但课外阅读也一样重要。可许多学生对必读的课本就已颇为厌烦,更不要说是课外阅读了。近年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该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以向同仁抛砖引玉,力争完善。

一、创设情境,激励思维

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死记硬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本人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情境,激励思维,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他们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总结经验,激励学习

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快不得,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创造条件,巩固学法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必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不是老师一教就会,一点即通的,要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必须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量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相关“例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以后的学习。再如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样,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学习中得到巩固,在巩固中得到提高。

四、加强训练,促进发展

养兵不练兵,战时难出征。在教学中,教师光教会学生一系列的所谓“方法”和“绝招”,不去引导学生加强训练,同样也不过是纸上谈兵。作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学生就算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也并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因为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要激活阅读教学,就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阅读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能自己动口,动脑去阅读、领悟。

当然,教师的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 还应注意把学法指导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9.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摘 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存在身心发展上的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存在层次化区别,采用分层教学,可以让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取得更好的效果。针对分层教学的内涵和实施原则进行了阐述,然后结合小学体育教学,探讨了分层教学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体育;内涵;实施原则;具体应用

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展开对应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取得切实的进步。对于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应该对分层教学这种方法有所认识,将其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当中,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和实施原则

(一)内涵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活动不仅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需要着眼于学生实际,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而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将所有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对不同学生采取相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无疑导致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活动不相符合。从小学阶段来说,学生的成长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身体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发育较快,身高体重水平较高。而部分学生发育慢一点,身高和体重相对落后。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便可以从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接受合理的教学,实现体育能力的不断强化。

(二)实施原则

要想让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首先,要确保学生分层的合理性。分层教学自然需要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但是怎样划分层次才合理,这就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具体来说,在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时,除了考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之外,还需要考量学生的体育兴趣、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其次,要关注教学的连贯性。在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之后,在一堂课上教师就需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但是一堂课时间有限,必须要保证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快速切换,对其开展教学。最后,关注教学评价和层次调整。通过分层教学,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会实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教师就需要对学生做出总体性评价,了解分层存在的不足,对后续教学活动进行改进。同时重新评价学生,重新划分层次,这样才能让教学活动更有效。

二、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对学生分层

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讲,在应用分层教学这一手段时,就需要先对学生做出层次划分。前文已经提到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量学生,这里则主要说明应该将学生分为哪几个层次。一般而言,为了保证教学的方便,将学生分为3个层次是常见做法。针对小学体育教学来讲,也可以将学生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基础层、提高层和发展层。基础层,就是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以及体育兴趣都比较低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身体素质欠佳、对体育兴趣不高,需要在教学中特别对待。提高层,这部分学生就是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都处在中等的学生,对体育有一定的兴趣,但是也不算太高。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占比最高,需要重点对待。发展层,这一层次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以及体育兴趣都是班级里的佼佼者,教学中只需简单引导即可。

(二)分层次进行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之后,就需要着眼于教学活动的正式开展了。这里以篮球教学为例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一些趣味手段,对基本知识做出讲解。比如可以借助视频演示讲解投篮技巧或是运球技巧等。在讲解了基础知识之后,教师便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游戏,让基础层的学生先开展趣味游戏,同时可以让发展层学生参与其中,对基础层的学生起到帮助指引的作用。之后对提高层的学生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对投篮、运球的一些细节详细分析。在对提高层的学生进行详细分析之后,便可以让提高层的学生通过趣味游戏进行练习。然后,再对基础层学生的游戏情况进行观察,及时点拨基础层在游戏中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而对于发展层学生,此时则可以给其安排一些高层次的训练活动。通过这样的分层次教学,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接受到符合自身实情的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分层评价与教学优化

在分层教学之后,还需要关注评价环节的分层。即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依照不同的指标进行评价。比如篮球教学中,对于基础层的学生,主要应该评价学生的基本功,也就是运球、投篮这些基本技巧。对于提高层的学生,则应该主要评价其实战能力,也就是在篮球比赛中对这些基本技巧的运用。而对于发展层的学生,在实战运用的基础上,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做出一些评价。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价以后,就需要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重新分化学生层次,然后对教学内容做出恰当的改进。通过不断的评价与层次优化,就可以让分层教学的效果越来越好,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达到更高的水平。

体育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意义重大。采用分层教学,可以起到显著的教学作用,教师需要对此形成认识,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依照划定的层次分别进行教学,最后还需要分层次评价,并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这样能够让学生的体育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0.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特色教学 篇十

萍乡市安源学校陈安岐

在科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有事半功倍之效。现代教育技术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科学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再现科学故事情境,使科学故事内容形象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我们怎样做判断》时先出示一段多媒体关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资料。由于有了视频的铺垫,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欣赏着哥伦布沉着指挥、冷静判断,终于找到新大陆的经过的画面。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学生深刻地理解哥伦布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是怎样做出这样的判断的。再引导学生挖掘、补充故事中没有交代出来的推理过程,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如:教《探索月球的秘密》正好是我国嫦娥奔月期间,放上一段嫦娥奔月的视频,引入新课,学生被情节感染,整节课都热情高涨,达到了使学生兴趣大增,增强学生探究欲望的目的。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灵感,引导想象

教师要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天窗,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太阳能的利用》首先搜集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有关资料并做成图文并茂的资料卡片。在出示图片后,让学生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说说这些对象和太阳能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发表看法,由于有了资料卡片的提示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太阳与我们、与万事万物密切的关系,从而进入太阳能的利用的学习。怎样利用太阳能?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太阳能为我们做了什么?这时教师出示以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整理。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太阳能的利用有了较深的了解。教师再次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介绍:目前情况下,人们还不能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机械能,教材中所示的太阳能汽车,是先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再转化为机械能的。进而让太阳能热水器,学生家里使用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同学,介绍太阳能热水器特点。从而为活动《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奠定了灵感的基础,学生根据现有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特点提出与太阳能利用有关的问题,并思考这样设计和制造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假设。制定出了研究计划并准备对比实验的材料。

三、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教学。同样,科学课的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

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湘教版五年级《他能撬动地球吗》 是一堂科学探究课,要求学生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教学重难点为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该课是具体认识一种简单机械的起始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因操作不熟练总是挂不好钩码而导致只顾实验,不管记录实验数据的情况,从而影响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教师在导入阶段用多媒体演示一段科技史-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多媒体演示杠杆尺的构成,由于多媒体课件图比较大,学生比看实物演示更清楚,因此对杠杆尺的结构(阻力点、支点、动力点)了解的比较透。再通过对如何移动杠杆支点、阻力点、动力点的位置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杠杆尺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减少了错误,实验探索过程大大缩短,不记录数据的组大大减少,为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模拟抽象的概念, 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在科学教学中,对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和宏观世界的自然规律等知识,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也学得一片迷茫。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有一些抽象的现象, 如火山喷发现象、地震现象、生物链、地壳运动

等学生是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述或实验观察轻松掌握的。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抽象理论和抽象模型具体形象地展示在屏幕上帮助学生理解,再加上模拟实验,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也就变得容易了。

五、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课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社会为我们利用网络提供探究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奠定了基础。老师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学、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家上网查找资料,可以使他们养成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探索宇宙》时,为什么太阳系中只有地球才会有生命,而其它星球没有呢?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在网络上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个问题。又如在教学《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只局限于书本上讲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似乎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不大,后来我吩咐学生上网搜集有关方面的资料,学生讨论时的话题就多了,如有的学生就讲到:“水泥的生产过程,它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原来以为水泥就是水泥,不用生产;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他们才深刻体会到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

息相关。这样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在整个学习过程,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增强了学生科学的兴趣。

六、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需注意的地方

(1)科学这门课程, 首先是以实验为基础, 观察多媒体演示只不过是辅助手段。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决不能用演示现象及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动手操作而淡化实验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媒体应与现代教育媒体相结合, 以免造成学生疲劳和注意力的分散, 要遵循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2)运用视听媒体(幻灯投影, 录像录音等)与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1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愉快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愉快教育;学习乐趣;高度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也公认,愉快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愉快教学,能够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下面,就自己几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若上课之初,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就不能充分收到效益。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巧妙导入新课,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如何激发,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殊的环境中去感知、体验。创设教学情境,应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结合内容编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新课: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这时教师说:聪明的猴王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

三、借用故事喻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兴趣,或借用故事喻意,使学生乐中明理,达到愉快学习的目的,实施愉快教学。例如,我在教一年级解答“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十个人,右边有五个人,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题时,考虑到学生容易粗心,于是在他们解题之前,我讲述了如下故事。小儿郎赶着10头牛山上吃草,走了一会他骑上了一头牛,又数了数,前面5头,后面4头。数来数去就9头牛,小儿郎吓哭了。还有一头牛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们帮忙找回来可以吗?学生听完,都笑起来了,小儿郎真粗心,他自己还坐了一头牛呢,没加进去。这样同学们再来解答类似的问题不会犯小儿郎的错了。

四、善用媒体,使学生增添学习乐趣

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样的表现方法,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计算机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具有先进的技术功能,它能够对文字、数据、声音、图像、动画、录像、电影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通过特定的技术,利用电脑的独有功能,设计出教学课件,把原本死板、无声平面的内容处理得生动逼真、有声有色、立体的画面,使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爱学、乐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激励评价,人人享受成功的乐趣

首先,对成绩好的学生要给足高分,让他们的学习劲头更大。其次是学困生优待。当学困生能独立完成小测验中的基础部分时,可将评分偏向基础,从而给学困生也打出一个适当的高分,使他们觉得自己也有奔头,达到激励后进的作用。在组织学生进行趣味竞赛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打破少数尖子学生长期垄断得奖的情况,想办法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包括学困生,也有获奖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评分分为A、B、C三个级别进行,各个级别均有。

六、要建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中,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首先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愉悦。其次,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应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说得不错”、“你真聪明”、“不要紧,慢慢说”、 “你再想想”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这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必然会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

12.创新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施 篇十二

一、创设美术课堂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在学生创作作品之前, 应该让学生仔细观察素材, 展开想象,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情境空间创设的想象, 让学生尽情发挥, 如, 上《画一顶帽子》这课时, 老师可以准备不同颜色、不同外形的帽子, 让学生从帽子的颜色、形状、材料仔细观察, 引导学生想象还能做出什么形状的帽子, 你可以选取哪些材料来发明新型的帽子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在老师的鼓励下, 学生做出了各式各样漂亮的帽子, 还在这个积极创作的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等得到了超常发挥, 奇特的汽车帽、雨伞帽、有魔力的魔法帽, 对于这些帽子的设计学生大胆选择了不同的材料, 塑料、垃圾袋、绒布等等, 看着学生的创意作品, 教师趁热打铁, 让学生拿着自己的得意作品走到前面为大家介绍, 学生通过听、看、评, 发表感言, 这样通过语言情景使美术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 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不断地大胆想象, 创新能力和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二、运用身边的资源促进学生积极创作

在美术课中, 当然对某些技法的要求很严格, 这需要学生对创作的对象有正确的认知的描述后再进行, 这就需要老师把握好全局做到各个方面有机结合, 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于那些个人能力突出, 还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在鼓励表扬中运用具体的辅导方式, 帮助学生解决技术上的相关困难。对于优秀的作品,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进行展示, 这种教学会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通过观察、思考、创作让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

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美术课中进行小组合作,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分享学生奇思妙想。学生在美术课中进行小组合作, 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共同创作, 学会分享,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应有一个科学、宽松的小组合作机制, 通过这种模式的运行, 真正为学生服务, 让学生在思中画, 研中画, 让孩子们的每件作品都有创新性及个性化。

13.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特色教学 篇十三

一、信息技术课学生间的差异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差异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差异。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有计算机或参加校外辅导班,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有的甚至参加过各级计算机方面的竞赛并获得过奖励,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专家”;而有的学生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习兴趣的差异。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相当数量学生的兴趣主要浓厚在游戏上而非学习中。也有的学生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另有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不喜欢信息技术课。

3)学习态度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为主动型、非主动型、被动型三类。不同类型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如果对如此不同知识水平、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电子游戏上;基础差的又会“吃不了”,加剧厌学的情绪。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分层教学”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就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1)学生分层

学生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A(低)、B(中)、C(高)三个层次,并将他们分别安排在机房不同的位置,以便于进行分类指导。当然,学生的这种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要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调整。

特别要强调的是分层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师生一定要取得共识。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就是根据教学纲要的要求,针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A(低)、B(中)、C(高)三个层次的数学目标。教学目标分层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3)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能力,又要顾及到各层次学生的掌握程度,开展有差异的各层次学生的教学活动。

·A组课堂教学

A组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除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外,更主要的是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对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激励策略。

①兴趣激励

在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前,我对A组学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问卷题目有三个:Ⅰ.你最崇拜的人?Ⅱ.你最爱看的动画片?Ⅲ.你最喜欢的音乐?然后我将他们崇拜的偶像资料、喜欢的动画片和音乐制作成幻灯片素材,这样他们在制作幻灯片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被眼前的画面所吸引,进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②情景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地安排、设计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学习。例如,在“幻灯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利用PowerPoint将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做成幻灯片,但只出现故事的开头(利用1~2张幻灯片即可完成),进而启发学生:故事接下去会如何发展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故事补充完整,并利用幻灯片将故事讲述出来。这样,学生既能在故事情景中遨游,又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B、C组课堂教学

B、C组的教学除完成目标任务外,还要根据学生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展和补充。

例如,在幻灯片教学中,对B组学生补充背景音乐的参数设置,插播视频文件等内容。

而对C组学生则鼓励他们利用超级解霸对VCD影片进行图片抓拍和节选处理。

4)教学评价分层

进行教学评价,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著名教育评价学家斯塔费尔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了课程评价的目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中,就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进行有差异的评价。

如在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时,我针对A、B、C三组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

·A组学生

A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进步缓慢;自卑感强,应尽量寻找它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并将作品题材是否生动,页面设计是否有创意等作为评价的重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B、C组学生

B、C组学生基础好、进步快;自信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比如在制作幻灯片时,不但要求他们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更要采取多样化手段,在作品的构建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新意识。

总之,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

三、对“分层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1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例题教学论文 篇十四

小学的数学在知识点的难度、题型的深度和广度上是较偏向于基础和浅层次的,而且小学时期是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期,科学有效的例题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内容,提升其在解题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和速度。在例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在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解题的灵敏度和反应力,为将来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一、课前做好“例题预习”是关键

“预习”是学好一门的功课的前提,学生只有通过预习才能事先在脑海中构建出知识点的结构特征。在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上才能更加积极、活跃,课堂的教学效果才会明显。一般在例题教学中,预习也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通过预习环节,主动地去了解知识点的运用,从中找出自己的困惑。许多知识点的细化都包含在课本的例题中,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还是不够的。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真正将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学习也才能真正上转化成为个人意义上的学习。例如,我教小学的乘除运算的应用时,我会提前布置好校辅教材上的预习习题去给学生课外去完成,将书本教材上的例题划为学生预习内容的重点。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例题预习的过程中,总结例题中运用到得该章的知识点,然后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同样是作为一个课后作业需要学生去认真完成,我也会在课堂上临时抽人进行检查。这一系列的教学措施,旨在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为正式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二、例题教学中“一题多解”的应用

“一题多解”就是在例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知识点的概念实现多种层面的理解。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题多解”能让学生对数学这种以固定式的定义和公式为主的科目产生新的认识,让数学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和生动。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中的《毫米、厘米、分米、米的认识》的学习时,就是采用的“一题多解”的教学思路。单位长度的概念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在例题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多角度的讲授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在和同学们讲解分米、厘米、毫米、米的换算时,除了和同学们讲到书本上一些简单的例题以外,我还会结合生活中另外一些比较常见的事物来和学生进行解释。譬如:一支钢笔是8厘米,换算成分米就0.8分米;一个人的身高是123厘米,换算成米就是1.23米。学生也能通过刻度尺的丈量,将各个长度的含义在脑海中深化,从而实现知识点的巩固。

三、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例题教学中来

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在如今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说是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各种网络媒体中的色彩丰富的图画、视频等都能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良好的教学手段,经过合理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例题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一般我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主要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使用的。低年级小学生的偏好色彩丰富、直观性强的事物,因此,多媒体教学不失为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其课堂参与度的学习的方式。例如,我在教低年级小学生简单的加减运算时,会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通过活泼生动的课件的交互功能,让学生临场进行加减法的运算,在课堂上就巩固了其对知识点的印象。多媒体教学十分节省教学的时间和效率。因为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和知识点的具体化,大大的简化教学的.内容,加快教学的流程,使得教学的速率得到提高。不过,教师要注意观察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同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不同会导致其学习成果造成的差异。

四、例题教学中的“启发式提问法”

“启发式提问法”一般放在例题教学的最后,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启发式提问法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例题的掌握,而是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不断完善自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课堂的教学情况来进行提问,合理的引入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一般在讲解完一道例题以后,我会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谁能总结一下该例题中的解题思路?除了这种解题的思路,有没有谁能想到更为简便的一种。在这个过程中,我一般会结合具体的题型,给学生几分钟自由思考的时间,然后试探性的引导他们进行题路的开拓。

五、结语

15.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故事教学策略 篇十五

一、让学生听故事中感知

听故事学英语完全是声音的学习, 模仿地道、准确、流利、优美、抑扬顿挫的英语发音, 以形成正确的听觉表象, 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非常重要。学习故事时听的环节是不可缺少的, 学生必须有足够的听的输入, 才能模仿出纯正、地道的语音、语调。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所说的“故事”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创作出来的小故事。TheLion and the Mouse;The Country Mouse and the City Mouse;Three Butterflies等, 而另外一种就是流传多年, 一直被人们传说着的童话类故事, 如:Snow White;The Fish and theOld Man;Ugly Duck等, 这些童话类的故事语言地道, 短小精悍, 深受学生的喜爱, 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其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学生在听故事Three Butterflies时教师借用肢体语言来让学生熟悉语言;在听故事The Fox andthe Crown时利用图片、实物、面具和木偶来让学生熟悉故事的内容;在听故事The Boy Who Cried Wolf时利用多媒体的声音效果及母语与英语相结合来展示故事人物的性格。

二、让学生在读故事中锻炼

朗读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正确掌握语音、语调, 培养学生英语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朗读是学生获得语言感受的重要手段。朗读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 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通过朗读的语言艺术, 使枯燥的视觉文字活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 使学生在爱与恨、悲与欢的撞击中与故事内含的理念相沟通, 产生共鸣效应, 从而对故事内容的深刻理解、领悟。PEP英语教材故事内容丰富多彩, 多以生活中的故事为情景, 为培养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提供了便利。在教学PEP, Book 3, Unit4故事PullUp the Turnip时指导学生用惊喜的表情读小白兔的句子:“Wow, what a big turnip!”同时又用自豪的语气读出Zoom的句子:“I am strong, I can help you!”表现出小熊自信和助人为乐的形象。在教学PEP, Book 8故事Three Little Pigs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狼”的语气、语调的变化, 粗粗的、低低的, 表情是凶的还带有诡异, 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三、让学生在讲故事中提高

学生阅读故事, 理解了故事内容, 还只是停留在语言信息输入阶段, 还没有经过内化输出, 学生还不能真正运用语言。因此, 在小学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中,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语言环境, 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改编、表演故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好奇心强, 表现欲旺、模仿能力强, 因此, 我们在学生理解故事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个故事进行表演。学生表演的故事越多, 学会的词汇和句子也就越多, 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通过学故事、演故事, 他们清楚地知道, 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因此, 只要有相应的语言环境, 他们就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如本人在教Seasons时自编了White Rabbit and Grey Rabbit的故事:

Mother rabbit has two children, One is little white rabbit, One is little grey rabbit.

·Spring comes, what are they doing?

White rabbit:Plant, plant , I’m planting turnips.

Grey rabbit:Fly, fly, I’m flying kites.

·Summer comes, What are they doing?

White rabbit:Water, water, I’m watering turnips.

Grey rabbit:Eat, eat, I’m eating icecreams.

·Fall comes, what are they doing?

White rabbit:Pull, pull, I’m pulling turnips.

Grey rabbit:Sleep, sleep, I like sleeping.

·Winter comes, What happens (发生) ?

White rabbit:Eat, eat , I’m eating turnips, yummy! (动作)

Grey rabbit:Oh, I’m hungry, so hungry!)

教授完新单词后我先让学生欣赏听故事, 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最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表演, 学生把懒惰的小灰兔和勤劳的小白兔表演的惟妙惟肖, 同时在喜悦的心情中掌握了四季以及和它相关的短语。

16.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十六

一、课堂导入中的情境教学

课堂导入与情境教学所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将两者结合无疑能够使得教学目标更为完满地达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使用以问题引入课堂的情境创设方法,正如上文所述,小学生好奇而探索欲望强烈,由问题引入恰巧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这种情感,对问题的答案好奇而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课文《乌鸦喝水》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画,其中为一个只有半瓶水的细口瓶子,旁边有一只乌鸦站在堆满石子的地上,正对着瓶子愁眉苦脸。笔者向学生表述了这幅图画表达的意思之后,让学生思考到底怎样这只可怜的乌鸦才能喝到水呢?学生由此不断在脑海中模拟想象,并且因为问题悬而未决,故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希望尽快解决问题。

二、运用游戏创设情境

寓教于学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最为合适的一种方法,在各类的课堂组织活动中,游戏则是学生最喜欢进行的一个课堂活动,运用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娱乐之中学习到语文知识,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知识点掌握更为牢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密切。

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课文讲述了不同的表达方法对人所起的不同影响,人生既需要鼓励也需要鞭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只注意到其中的严父慈母,而忽略了生活中不同观点所引起的影响。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游戏,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内又分为三部分,两部分成员相互间游戏,而另一部分的成员评价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在自己营造的情境中,可以更为深入的对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感受,并且将之适当地运用于生活中,以己度人,升华教学。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

小学语文的教学素材往往来源于生活,无论是一年级识字阶段的《在家里》还是六年级的《各具特色的居民》,无论是对现实生活的写实还是存在于作家思想中的多种奇幻故事,他们都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创造的。想要带领学生从认识文章语句的初步阶段到认识文章内涵的更高级阶段,则需要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由己及人,与生活相联系,从知道作者所思所想为出发点,再逐步领略文中表达这一思想的手法,进而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其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则变得十分可贵。

例如在对《和时间赛跑》课文的教学时,作者由外祖母的去世而延伸到对光阴不再,时间可贵的思考当中,从而产生和时间赛跑,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的想法。这正是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应该体会到的一件事情,那么如何才能将这一思想传达给学生呢?笔者将生活中常发生的情境进行表达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在多年的生活中,曾经发生了什么让你很不舍却又无法挽回的事情?在某一天,我们都做了什么?而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在做什么?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问题,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创设生活化情境,让思想与文章相辅相成。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将传统课堂上的黑板与粉笔转化为绘声绘色的动画图像,让教师与学生增强新奇体验的同时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又由于学生的社会经历尚未丰富,对教材中的许多情节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声与色的引导之下豁然开朗。例如对于描写壮阔景色的文章《观潮》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等文章,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视频播放功能,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景观的雄浑壮阔,开阔视野,丰富生活体验。同时教师还可以请不同的同学描述他们曾经游览过的景点,并与同学相互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境教学可以渗入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课导到课堂教学,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到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深入探索,为学生带来了充满质感的小学语文教学,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小学语文的教学。

17.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 篇十七

一、巧抓基础知识,自然渗透德育

就美术基础知识本身没有德育因素可言,那么如何挖掘美术基础知识中间接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基础知识教学之中有机渗透呢?通过教学总结,认为必须准确无误地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同时抓住基础知识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自然地渗透。巧妙地抓住基础知识与德育的关联点,向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巧传基本技能,灵活渗透德育

在传授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要寻找最佳时机,采用最佳方法渗透德育。不同技法,不同对待,在技法的要求指导上,巧妙地与德育挂钩。从吾道到晓理,进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边掌握技能边接受德育教育。

三、巧施基本方法,多角度渗透教育

德育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互相联系的。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科学的方法多角度地渗透德育,形成一个合力。

如在上美术活动课《巧拼图形》时,以身作则,讲究卫生,将剪下来的碎片放在小盒里。在绘画创作课上也可以多角度地渗透德育。

18.分层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八

八十四团学校:刘新燕

一、现状分析

目前英语学习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但是有很多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时就进行了英语学习,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英语,基础较差,而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成效偏低等现象,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当前英语教学的总体效果依然不够理想。事实上,传统教学中采用的“一刀切”、“满堂灌”、“齐步走”的方法依然被许多新老教师所沿用。教师费劲地教,学生被动地吸收,英语成了某些学生心目中一种沉重的负担,毫无兴趣可言,英语教学也便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很显然,如果教师忽视这种差异,而采取所谓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法,势必让优等生失去不断提高自我的学习兴趣,而后进生则会对学习丧失信心。我校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博采众长,形成了“年段分层,分类指导”的分层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实施以来,我们通过不断思考实践,逐步完善和改进,及时反馈、对比,适时、适度渐进,现已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步骤

1、对学生进行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首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接受能力等把学生划分成三个层次:A、B、C层,A层为特殊困难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优秀生,可把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几个人,各个小组中兼有A、B、C层学生,小组中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组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并能提高他们的合作、探究、交际的能力。此类分组不会造成“标签效应”,避免学生一些潜在心理因素的作用,保证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另外,学生的层次和分组不是静止不可变的,而是动态可变的。为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递进,可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定期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小规模的调整。

2、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在教学实际中,如果对差异较大的学生制定同一的教学目标,很可能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差等生跟不上的局面。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才能达到激发各个群体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因此我在每一节课前先分析教学内容,把教学目标分层为共同基础目标、预备内容目标和扩展内容目标。共同基础目标,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而且必须达到的最低教学目标,也就是A层学生的目标;预备内容目标,即多数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经过自身努力可达到的水平,这是为B层学生而准备;扩展内容目标,适合少数学有余力的C层学生,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

3、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课堂教学内容分层是分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各层学生确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并自主学习之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指导。我采取的方法是:对A层学生着重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并能实现初步的语言交际;对B层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对C层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当然,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有所不同,不能强行规定学生应该达到哪个教学目标,只是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基本目标。然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层级。当学生完成相应目标的学习任务时,鼓励学生向更高一级层次的目标挑战。

4、作业分层

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消化,一般布置基础题。A层以巩固知识为基础练习,B层则进行强化训练,C层学生以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练习,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A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英语素质和能力。

分层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分层是为了无层”,这是我们进行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它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充分分析所教的内容,而且还要仔细分析所教的学生。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兴趣,还要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服务。

1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篇十九

一、根据学生特点, 寻找学习激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 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

因此,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激起学生阅读的激情与动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众所周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如果只是开门见山直接让学生阅读, 那么学生只会当作完成任务一样来机械阅读, 根本无法感受文本真挚的情感等。而精心优化导入, 通过导入来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学生会积极地调动情绪、情感等来展开主动的阅读。

二、师生互动, 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要为学生开辟一个交流的平台,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 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来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在课堂上, 我们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抽出一定的时间, 供学生进行交流, 让学生畅所欲言, 将各自的阅读体会和同学分享。

例如, 一个学生要推荐某本书给大家, 他将他的阅读感受讲给大家, 大家通过对他的阅读感受产生兴趣, 这样才能让其他的学生愿意去读被推荐的书目。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继续保持长期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能够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 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读书重在悟读

教师的领读与范读是把学生带进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之中, 让学生走进课文所呈现的精神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动情地读课文, 用自己真实的感情品味语言, 才能感受到语文课文所创设的魅力情境, 所表达的丰富意蕴。在领读时, 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领悟, 不要多考虑技巧, 重点是情感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

我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 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 针对一些学生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 作了引导:“同学们, 刚才读得不错, 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 想象一下, 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这样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 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 我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 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 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 再轻读“颤动”, 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个性化阅读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臆断, 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核心环节。因此, 在教学中要实现个性化阅读, 首先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对文章的讲读式分析、填鸭式教学, 而是将课堂的主体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 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而融洽的教学氛围,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 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我们要深入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不容质疑的师者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 与学生真正站在平等的位置上,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白, 自己并不是教师的附属, 而是与教师有着平等权利的共同参与者, 是阅读的主人, 是主动的行为者, 而不是被动的追随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 不是教师要我们读什么, 怎么读, 而是我们需要读什么, 应该怎么读。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展开阅读, 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 与教师、文本进行积极的互动。

为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提高和教学方式进步, 一定要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 通过该考评的标准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 找出成功和不足, 对于不足之处就要积极思考, 做出转变教学思路, 调整或改变教学方式, 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进步, 提升小学生语文知识阅读和运用能力。

五、增加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要求, 不少于145万字。对课外阅读量的要求, 为的是让学生多读, 多感受生活。但多读还不行, 还应多写, 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年龄小, 正处于智力以及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对事物尚未形成整体与完整的感知能力, 因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时,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下工夫。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理解, 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的阅读材料, 比如, 《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同时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 阅读的材料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要逐渐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水平。简单说来, 阅读材料选择所应该依据的要求就是思想健康、内容与学科结合、适合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同时我们要与家长联合起来, 一起为学生制定具有个性化的阅读计划, 这样的课外阅读才能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20.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 篇二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小学阶段熟练掌握1600~1800个常用汉字。但是识字本身就是一件枯燥乏味的活动,而且传统识字教学方式中抄写加背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很难形成识字的兴趣,识字的积极性不高,识字效率也一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对此,笔者在识字教学中对识字教学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结合在教学中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事物对比等直观性的方法帮助学生识字

在教学中利用事物对比法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来记忆汉字是识字教学中一种直观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实物和汉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记忆,帮助学生将实物和汉字关联起来,共同记忆,有助于学生识字效率的提高和识字兴趣的培养。另外,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最初的具象思维,引导学生利用实物进行对比记忆,符合小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是一种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性的识字教学,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汉字,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

如,在认识毛笔的“笔”字时,笔者利用实物和汉字进行拆解对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笔者先拿出了一支毛笔,然后利用毛笔和笔字进行对比分解:毛笔上面是用竹子做的一个笔筒,所以笔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竹字头;毛笔的下面是用毛发制作成的,所以笔字的下半部分是毛发的毛字。学生听完讲解纷纷表示汉字的神奇,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汉字的组成和写法,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提高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识字

游戏识字法是一种特殊的识字教学方式,它引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进行汉字的记忆和学习,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识字积极性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爱玩好动,对学習不积极是它们的年龄特点,游戏对它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来展开识字教学,使识字与游戏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识字,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推动学生自主地投入到识字活动中。

如,在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汉字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通过玩游戏来检验学生对汉字的掌握情况,笔者要求学生分成两组,相互给对方提出汉字,并回答对方的提问,如果在3秒之内回答不出或者答错,要减掉一分,答对加一分。最后分数高的一方获胜,获胜的小组每位成员可以获得一朵小红花,以示奖励。在游戏开始后,学生纷纷投入到抢答中。这样不仅检验了学生对汉字的掌握情况,对孩子对汉字的巩固和强化有重要作用,还提高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对学生的识字来说,现实生活就是一个最好的识字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汉字无处不在,广告牌、学校的公告栏、电视中的字幕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如果能唤醒学生在生活中的识字热情,那么学生的识字效率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现实生活中识字主要体现在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在家庭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对孩子的识字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高家长对学生识字的重视,利用家长对学生的帮助来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认识汉字。另一方面,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在看到街边的广告牌时会自主地去读,在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时,会及时地寻求帮助,从而不断地提高识字效率。

综上所述,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识字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促进学生识字效率的提高,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军.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能力[J].快乐阅读,2013(9).

[2]李彩艳.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的探讨[J].学园,2012(2).

上一篇:妈妈你辛苦了作文450字下一篇:《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