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方案设计(精选15篇)
1.小学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一
小学数学乘法的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1.6.15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
2.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和第7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鹿头饰、信卡、补充算式的减法表、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开课直奔主题,节省时间。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1.猜一猜。
出示第78页第1题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有三个小朋友坐电梯。
师:他们分别说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住在几层?小女孩呢?
生:小男孩住6层,小女孩住8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道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学生踊跃发言,介绍自己的住址。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师: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
同桌两人共同表演,用拍手或对口令的形式告诉给大家,好不好?
学生活动,上台展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10以内各数的组成。
[同桌合作,用身体语言表演,复习旧知,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气氛浓厚。]
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师:咱们来做“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好吗?
生:好!
请一生扮演邮递员小鹿(头戴头饰,肩背邮包)。今天,小鹿送的信可真多呀!这些信的信封上写着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果你能算出得数是几,就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
[利用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让同学们帮助小鹿送信,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送信,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学生拿到信卡,认真计算后纷纷到黑板上送信。
师: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排列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没有顺序,有些乱。
师:怎么排列比较好?
生:按一定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汇报,重新排列。)
师:这是小朋友们自己整理出的10以内数的加法表,仔细观察,说一说,竖看、横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它?
[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小学数学教案《1.6.15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
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在屏幕上出示如下减法表。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操作,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广泛参与,为各层次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表中写出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减法算式没有写出来。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表,看它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按表中确定的排列顺序把其余的减法算式写出来。学生分组边讨论边完成填表的任务。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填写算式的过程,看看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发现了哪些排列规律。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巩固所学方法并提高口算准确率和速度。]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学生分组活动: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的得数,另外的学生很快说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师:智慧爷爷也来参加我们的做题比赛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两道题。(课件演示:出示第79页第5题)谁能解答出这两道题,谁就能得到智慧爷爷的礼物。你想得到这些礼物吗?
生:想!
师:好,开动脑筋,加油。
生:动作表示。
学生先讲图意,再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7+3=10
生:7-2=5
[潜心设计“智慧爷爷带来的问题”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学生兴趣盎然。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使学生手、眼、口、脑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帮智慧爷爷解决了难题,我相信,你们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好数学,解决好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节课安排的内容,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为了使学生在头脑里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切实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在对10以内数的认识的整理和复习时,结合教材第78页的第1、2题,引导学生全面复习10以内数的认识,并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家住在几号楼几单元几号,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时,我注意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帮助小鹿送信,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思维,认真计算,通过送信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排列顺序,让学生自己说出应该怎样排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整理算式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复习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整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想想怎样才能记住它。学生的.思维再次被调动起来,并在此处得以升华。
整理减法表时,先向学生出示不完整的减法表,只在表中填出一些具有提示性作用的算式,其余的放手由学生自己去整理、填写,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减法算式排列的过程中去,并说出自己的排列规律。这样学生对所发现的规律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在教学中,我潜心设计了“小小邮递员”、“击手掌”、“对口令”、“智慧爷爷带来的问题”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学生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互相交流,争先发言,展示自己的计算结果。让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整理和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建立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教师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之中,“猜一猜”、“拍拍手”、“扮演小小邮递员”等,使数学知识变为鲜活的富有生命的小精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进一步认识数学知识。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减法表的复习中让学生先观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把表补充完整。这节课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寻找问题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节课重视掌握基础知识,落实教学目标。在课改中,既体现了改革的思想和新教法,又继承了我们过去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练习形式,使不同层面的学生达到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目标。老师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横看、竖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的方式找出规律,使学生脑子里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整理和复习打下基础。
执 教: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 程永春
指导教师: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教研室 刘玉珠 王瑞玲
评 析: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 王瑞玲
1.6.15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
2.小学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二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小学英语教学法》是英语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小学英语教学法的理论和教学规律,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方式、多种类型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本课程在适当介绍英语教学理论不同流派的同时,将侧重点放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实际课堂教学上,重点培养新课标下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结合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市小学英语的教学与教改情况,特从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实训教材开发、产学研结合三方面进行教学方案设计。
一、课程实践教学方案
(一)校内实践教学
1. 课堂教学实践。
本课程每周课时为4,共计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30,实践学时为34。实践内容分为两大类:一为观看示范课录像,进行评课和讨论;二为教学技能分项训练。其中观看和讨论示范课Learning teaching共10学时,教案编写Lesson planning、教学技能分项训练Teaching techniques、说课等12学时,试讲Teaching practice12学时。
2. 设置实训周。
将第四学期第15周定为教案编写技能实训周,第五学期第13、14、15周分别设定为课件制作、教师技能综合技能实训周,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训练时间,集中训练学生从师技能。
3. 第二课堂教学实践。
定期组织具备专业特色的学生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专业技能的平台。例如:教师技能大赛、英语文化节、英语口语之星大赛、英语演讲比赛、教案设计大赛等。
(二)校外实践教学
本课程团队在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中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图建立一批长期、稳定、遍布全地区的实习基地。通过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轮训,使学生感性、直观地了解小学、小学生,熟悉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与学生课堂管理的基本做法等教材中难以直观体现的内容。
1. 实习基地见习、轮训。
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已成为用人单位和教育部门的共识,而产学合作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英语教育专业依托实践教学基地,以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为导向,从“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出发,制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见习、轮训实践教学体系,其核心是教师岗位认识课程。岗位认识课程是在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技术课程之间展开的课程,要经过四个阶段实习和认识。
(1)助教岗位认识
这一部分内容通过学生利用双休或假期在英语培训学校完成。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在未来工作中接触到的第一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2)教师岗位认识
通过见习、轮训等方式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了解英语教师的日常工作任务,掌握一定的教师职业技能。
(3)班主任岗位认识
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和学习,让他们了解班主任的基本工作任务,初步掌握与其他任课教师的协作能力,与孩子和家长的沟通能力。
(4)教研组长岗位认识
以轮训的形式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了解教研组长的岗位职责和基本工作任务,为日后工作做好准备。
通过岗位认识实践学习,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训课程有足够的信心和思想准备。学生能了解课堂上哪些知识是有用的,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还应具备哪些素质,通过岗位认识实习,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社会实践。
让学生利用暑期或课余时间去小学代课或组织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做家教或利用业余时间去一些英语培训机构(如新东方培训学校、小新星培训学校等)做兼职;暑期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下乡支教活动已成为外语系的品牌活动。
3. 教育实习。
第六学期进行,共12周。在实习过程中,每10—15位学生配一名带队老师,负责实习的全面管理,特别是对实习生的听课、备课、试讲、上课、课后评议、班主任工作等进行具体指导,确实保证实习质量。
二、实训教材开发
教案设计技能是一门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基本技能之一。通过实训,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和处理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策略和编写教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小学英语教育工作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该技能实训的教材应以学生的就业导向为依据,直接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英语课本。着重培养学生对小学英语课中的语音、词汇、对话、课文的教学实践技能。这样的实训教材有利于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毕业以后的教学工作。
三、产学研结合
(一)顶岗实践
一是安排担任本课程的教师到本市的小学和英语培训机构进行实践锻炼,在实践中熟悉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现状及教改趋势;结合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教学实际和用人现状,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在授课以外的时间以学校或培训机构为主,帮助他们解决课堂教学方面的难题;同时也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学校向在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优秀教师们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科研开发的能力和教学质量。二是专业教师跟随顶岗实习的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一学期时间的锻炼,他们在学校既是指导教师又是任课教师,除指导学生实习外,还直接参与英语日常教学;同实习生一起帮助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单词比赛、英语歌曲比赛、舞台剧表演等;组织实习生为小学或教育机构制作教具。
(二)聘请襄樊市小学英语课名师来我院讲学
聘请我市优秀小学英语教师来我系作专题讲座或讲示范课,将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最新实践教学成果带入课堂。
(三)对社会和基地人员进行培训
自2001年起,学院每年暑期在襄樊市教育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为襄樊地区培训小学英语教师五批,先后培训全市小学英语教师近600人次。通过小学英语教学法的专题培训,提高了我市小学英语教师(含基地教师)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促进了参与项目培训的任课教师进一步深研小学英语教学的规律与改革前沿信息。利用网络BBS论坛、个人BLOG等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全市小学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并且让学生和小学英语教师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沟通,为本课程的课外教学拓展空间。
以上对于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实训教材开发、产学结合三方面的方案设计体现了以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导向为出发点的主体思想,依托实训实习基地建立起了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郭岚峰, 杨桦.教育信息化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北京: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6:60, (1) .
[2]马东霄.五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研究综述[J].北京: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25, (1) :22-24.
3.浅析小学品德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
关键词:多媒体设备;师生互动;物质奖励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过:“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这就是人性发展规律中亘古不变的铁道理,所以,小学教师应该时时刻刻提高警惕,重视和关注学生品德发展的情况,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和马虎。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想设计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灵感:
一、制造兴趣教学的契机
有很多人都误以为小学老师是一个很轻松的职务,教学的知识点不深,没有什么升学率的问题,只需要有爱心会照顾学生就可以了。其实恰恰相反,大多数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好动,很难在课堂上安定下来,安安静静地乖乖听课,特别是思想品德这种虽然很重要却比较枯燥的课程,更令教师头疼,因为学生不容易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师可以尝试这样做:活用多媒体设备,通过音乐、图片、旁白等途径,营造接近真实事件的背景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当中,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品德教学之中。
二、更加深入地了解品德的意义
要成为一个拥有优秀高尚品德的人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小学生因为感兴趣而走进了品德教学的大门,向遥远而伟大的目标迈出第一步。但是,这只是开始,学生需要不断深化所见所闻的品德理念,不能只记得游戏活动的形式,这就进一步考验了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对所展示的教学内容进行言简意赅的解说,比如述说所播放电影中蕴含的意义,如《和你在一起》这部电影,教师可以这样解说: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对儿子不求回报由始至终的爱,故事中的父亲为了不埋没儿子小春拉小提琴的才华,让他能够实现梦想,总是竭尽全力地为他操劳、为他奔波,把父爱这个高尚的名词诠释到了极致。故事中另一个值得敬佩的人就是江老师,他清楚以自身的能力不能让小春得到成功和荣誉,所以他痛苦地离开了与他亦师亦友的小春,让他向更好的老师学习,这种无怨无悔的来自老师的爱,也很令人感动。电影加上老师的解说,如此一来,学生就更能体会自己的父亲和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心存感恩,并为他们努力做到最好。
三、把品德付诸行动
小学教师所讲授的有关品德方面的内容并不是镜中月、水中花,它们必须真真实实地烙印在学生的心底,体现在他们平时的行为活动之中。所以,品德教学并不只是停留在课堂,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把所学到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当自己独自面对各种情况时,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达到这种程度,教师的品德教学才算成功。
1.赋予品德知识实际意义
思想品德课本的内容有时会很宽泛,对小学生来讲可能难以理解个中意义,所以,教师应该扩展教学素材,比如跟学生分享一些具体的经验技能、应对措施等等。
2.教师评论的技巧
每个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教师要懂得聆听学生的心声,知道他们对某个点是怎样想的,看法和理解是什么,并列举一些相关的事例。不过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没做到或者做得不好的要给予正确的评论和建议,否决某个学生的观点时,不能太直接,因为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不算强,要委婉地告知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例如,有些学生捡到钱会拿回家交给父母,老师应该这样评论:捡到钱没有据为己有这是非常好的品德,值得表扬,值得大家学习,但是捡到钱以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交给警察叔叔。
3.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
学生不可能与社会生活隔绝,所以学生一直走在社会生活的路上,他们在课堂上获得的品德修养更多的是要运用到课外。学生应该坐言起行,拾金不昧、乐于助人、感恩父母等优秀品德都应该付诸实际行动。
伟大的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曾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品德的光环会始终照耀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共同的世界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参考文献:
陈云辉.刍议如何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J].才智,2015(24):54.
4.小学语文老师教学方案设计 篇四
1、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读了本课的生字,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课文,学习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2、提问:回忆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从样子、声音、三个方面描述速度)
3、春雨与夏天的雨有什么不同?(要求用同样的方法自由说,师板书春雨)
二、品读课文,学习阅读方法。
1、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对春雨的样子和声音进行描写的?
(小声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2、生边说师边板书。
像。。....线细如丝
沙。。....柔似水
3、指导朗读(轻柔,舒缓)
4、过度导入,学习第二自然段:春雨不仅细如丝,柔似水,她还有着美丽的色彩。(出示课件1板书:色彩)
5、跟老师一起阅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学习抓住主要内容提问的方法品读课文)
6、读完后你想到些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它们争论的问题是什么?)
7、提问引读,理解“争论”(学习用分析语素的方法理解词语)
8、过度导入,课文中“一群小鸟”指的是哪些鸟?(图文对照)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它们的根据是什么?我们怎样感受春雨美如画呢?边小声读边思考。
9、生自由回答后,师提问引读(随即出示课件2)
10、朗读体会动词的用法:春雨从天上落到不同的植物上,课文用了不同的表示动作的词,能找出来吗?(师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学生用交给的方法学习四五自然段)
11、进一步朗读,感受春雨之美。
12、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之后,下得更欢了,为什么,她会说些什么?
13、“大家”指谁?春天里还有哪些小动物,他们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师用“因为春雨的滋润,远处的山更青了”“是春雨让空气更清新了”的句式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练习。
(引导学生学会想象,通过再现情境,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14、配乐《小雨沙拉拉》朗诵
三、知识提升:课文分成了五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这样分呢?(如果学生不能说清楚,教师简单讲解,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段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春雨的色彩,感受到了春雨的美丽。(板书五彩缤纷)
五、自问自答:你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小练笔)
5.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1、能根据词语读准多音字“鲜、冲、朝、号”。
2、能听写“千姿百态、漫山遍野、举目眺望、纵横交错、玲珑多姿、若隐若现”6个词语。
3、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和“虽然……但……”的句式写句子;能照样子扩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能按课文填空,进一步体会运用总分段式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4、能独立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内容,给短文分段。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设计
1、第一题
读准多音字的读音,了解多音字的意思。
新鲜朝鲜冲着冲锋信号怒号朝着朝气蓬勃
2、第二题
先让学生把自己有可能写错的字词写一写,准备好后再听写,最后对照课本订正。
3、第三题
如:薄雾蒙蒙、江水滔滔、果实累累、鲜花朵朵、高大的树木、灿烂的阳光、平静的`湖水、宽阔的江面。
4、第四题
(1)一艘崭新的游船飘荡在明亮如镜的水面上。
(2)漫山遍野的水池闪耀着神奇的光彩。
5、第五题
比喻:把大苹果比作胖娃娃。
拟人:海棠果“冲着你微笑”。
夸张:“金黄的柿子把树枝压弯了腰”。
6、第六题
(1)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耍,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
(2)我爷爷虽然已是80高龄了,但精神很好,还抢着干家务呢。
7、第七题
(1)阅读全文思考蚂蚁是怎么掉进水里的,它是怎么得救的?喜鹊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得救的?
(2)交流,反馈。
(3)分段,注意表示时间的词“有一天”,“过了几天”
第一段:(1、2)有一天,一只蚂蚁一不小心掉进水里,喜鹊衔了一片树叶丢进水塘里,救了蚂蚁的性命。
6.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六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也是以后学习加、减法计算和解决加、减实际问题最基础的知识。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分5段安排: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包括有关0的加减法);得数是6、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得数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单元后面还安排了复习,帮助学生系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1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计算能力。最后,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和前面学习的一些知识,以《丰收的果园》为素材安排了实践活动。
二、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计算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估计得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际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简单说明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初步体会简单的函数思想。
3.使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有很多计算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具有认真计算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三、单元教学关键: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正确计算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四、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正确计算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五、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正确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六、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1.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4课时
2.得数是6、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3课时
3.得数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3课时
4.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5课时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3课时
6.复习2课时
7.如何设计小学数学作业 篇七
一、设计阶梯式作业, 让不同基础的学生自主选择, 拓宽思维
数学课程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性格各异的学生,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知识基础、思维能力。这导致了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与不同的发展潜能, 就是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应尽可能照顾这种差异, 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 减少统一性, 增加选择性与弹性, 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 都能得到提高。
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圆的面积”一课时, 可布置这样的一些题目: (1) 公园圆形喷水池半径4米, 请求出它的面积。 (2) 学校圆形花坛直径8米, 请求出它的面积。 (3) 一个圆形沙堆, 底面圆的周长是28.26米, 求这个圆形沙堆的底面积。 (4) 把一根长12.56分米的铁丝, 先围成一个圆, 再围成一个正方形, 谁的面积大?大多少?这样, 既保证了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同时又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 达到熟能生巧, 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 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能力。
二、设计尝试型作业,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
尝试型作业也就是预习作业。课前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查阅资料, 初步掌握学习内容, 完成一定的练习。例如, 学习“圆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玩手中的圆纸片, 通过折折看看, 说出对圆有哪些新的认识。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研究达成共识: (1) 圆对折出现一条折痕, 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圆的直径, 从不同角度折, 能折许多条, 说明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 (2) 对折若干次后发现折痕在圆的中心有一个交点, 它就是圆心。 (3) 对折痕的一半是半径, 且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4) 圆心将直径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 说明同一个圆内一条直径的长是半径的2倍, 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这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激发探究欲望, 培养研究精神。
三、设计应用型作业,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开发运用能力
决定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 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看待、理解数学和能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对作业的选材、内容、形式要尽可能地融入到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在实践中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 再实践, 再提高, 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 根据给出的硬纸板、尺子、剪刀、胶水, 请你帮制药厂制作一个药盒的样品。要求盒子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 并求这个盒子的表面积和容积。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考虑问题的不同, 有些学生会考虑到盒子的接头问题, 还有接头的大小等等, 所以成品就会有差异, 但是学生在自己动手活动中一定能领略到数学在自己生活中的用处, 并从中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和欣慰。
2. 在“实际操作”中应用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 留给学生这样的作业:一根30厘米长的绳子, 从任何两个地方剪断或折叠, 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各自通过多次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比较, 最终得出“两端的绳子之和大于30厘米的一半能围成三角形”, 还感悟出“在三角形中, 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学生从枯燥的抽象的作业中解脱出来, 在“做事”中经松完成作业。这种作业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 强调学生的尝试、亲历、实践, 让学生在探索求知的全过程中, 增强了体验, 丰富了经验。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 让学生探索发现, 做学习的创新者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布置“开放性作业”, 能让学生在“多种解法”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在解题过程中有所创新、有所发现, 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引导学生在作业中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 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课本上有不少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素材, 我们要挖掘这些潜在因素, 设计开放型作业, 让学生发散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 提出各种问题, 大胆创新。内容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 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形式要活泼, 思路要开阔, 给学生提供自由驰骋的天地。
五、设计研究型作业, 让学生求异创新, 发展综合素质
研究型作业, 即学生选择一个专题性内容, 对其中一个领域作广泛的学习与研究, 学习小组对所研究的难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总结研究的结论。这种综合练习, 能体现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自主性, 是一种最具创新色彩的作业。如在学完圆的面积后设置习题:学校要建一个圆形的花圃, 一半种花, 一半种草, 请你们小组为学校设计合理的绿化方案 (至少两种)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需学生展开想象设计方案, 并在设计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达到理想的效果。随着设计绘图的进行, 内动、外动、互动的有机结合, 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学生创造的欲望一次比一次高涨。这种作业对于学生来说, 重要的不是研究成果, 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 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实际运用能力, 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 教师可以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这不仅能减负,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学生对数学作业不再厌倦,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肇源县超等蒙古族乡学校)
摘要:数学作业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本文从设计阶梯式作业, 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拓宽思维;设计尝试型作业,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设计应用型作业,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开发运用能力;设计开放性作业, 让学生探索发现, 做学习的创新者;设计研究型作业, 让学生求异创新中发展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8.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设计研究 篇八
关键词: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 研究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073-01
随着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是以问题为载体,对不同的情境进行创设,鼓励学生大胆求解而后质疑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的开心,教师教的快乐。而为了能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更好的设计问题情境,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首先要具备问题情境意识,才能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督促学生更加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所以,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应具有一定启发性和思考价值。而且,不能依靠现成的套路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经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自行探索,才能对解答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寻求。因此,教师在对课堂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或者是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时,首先要对教材熟练的驾驭,对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内部结构真正的了解。同时,应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和锻炼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问题进行设计时,应梯度分明、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先易后难,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应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这样兼顾了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帮助克服了学生内心的畏惧感,实现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使问题呈现出一定的跨度、深度和难度,充分的发展了那些精通数学、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能力。教师只有全盘把握学生和教材,才能看的更远、站的更高,对整个教学流程通盘把握。
2 以生活为出发点,对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本身来讲,数学知识就相对枯燥,若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时候,仅仅是采用机械化的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单单会使学生学习数字知识的兴趣被打消,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作为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小学阶段的学习非常关键,一旦学生学习的兴趣丧失,就会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发展。
为了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以后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问题与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对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感同身受。
例如,在教学生四舍五入时,教师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王平去文具店买笔芯,每根笔芯是0.24元的价格,王平一共买了6根,总价格是1.44元,而最后,文具店的阿姨只收了王平1.4元。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老师的问题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开始了认真的思索。老师在进一步的发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想知道答案,就请认真听讲下面的内容。”这样,首先在数学课堂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后,老师在对内容进行讲解时,所达到的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讲解完之后,老师在对以下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为什么文具店的阿姨只收王平1.4元吗?”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快就能给出答案。
在小学课堂上,通过创设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并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才能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3 以学生的爱好兴趣为出发点,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是,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同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寻找。例如,在教学生除法时,教师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大家相信么?只要你们随便的给出一个数字,它是否能被3或者5整除,教师就能马上给出答案。”这时候,多数同学都会将信将疑。教师在趁热打铁:“为了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就让我们做一个实验。”这样的问题情境,会立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给出了或大或小的数字,但是否能被3和5整除,教师很快就做出了判断,不会出现任何差错。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教师在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导。
4 教师应善于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应创设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为了能真正的对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予满足,需要提供发散性的思考空间。例如,在教小学生分数时,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两个同样长短的绳子,第一根减掉了3/10,第二根减掉了0.3 m,哪一根绳子会有较长的剩余部分呢?”这一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开始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讨论,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在对计算方法和正确的答案进行公布,引导学生思考时采用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激发,使学生的发展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
5 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就是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课堂问题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但不可将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过分的夸大,更不能将教师的讲课取代。所以,启发提问应避免形式主义,规避花费过多的时间,而使学生对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受到影响,进而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6 结论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被有效的激发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综合能力,对适宜的问题情境进行设计,在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优化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庆兵.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影响因素微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8):216.
[2]于清华,张文利.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9):143-144.
[3]陈叶琼.创设问题情境 构建高效课堂——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4).
[4]林琦琼.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探究[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9).
[5]李育军.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J].小学教学参考,2008(30):92.
[6]谢春燕.在问题情境中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J].新课程(教师),2010(10):66.
9.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九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准备: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学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学:情景引入,完成学案“忆一忆”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1)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自学探究新知
1、结合自学提示学生自己探究新知。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圆柱可以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拿出圆柱体体积演示器,动手试一下,可以把圆柱体拼成一个近似的()。
(2)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体相比较,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①形状② 表面积 ③高度④底面积 ⑤体积)(小组合作探究)。(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4)如果已知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出现在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小组合作)
(5)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6)计算圆柱体的容积,与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方法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圆柱的容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用底面积乘高,不同之处在于求圆柱的容积应从圆柱的里面量直径(或半径)和高。)
2、完成学案中“想一想”—“练一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三)展示与探究
1、小组内展示
2、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3、全班指名展示以上4个问题。
师点拨: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 V=sh(板书公式)展示学案中“想一想”—“练一练”。
(四)讨论探究
1、小组讨论一下问题:如果已知下面的2个条件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⑴、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r)和高(h)⑵、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d)和高(h)⑶、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
2、、分别指定小组展示
3、小组讨论归纳求圆柱的体积有几条途径
4、自由展示求圆柱的体积的几条途径 5.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18.84厘米,高12厘米
学生做后小组展示。(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6、课件出示练习题
(五)总结
1、学生自由回答这节课的收获。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数学优质课教案:
课题 : 《圆柱体的体积》
(六年级下册)
执教人: 郭卫敏
10.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十
刚才老师教大家折纸的时候,用到了一个词,谁知道?
生1:1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1分钟,1分钟有多少,能干什么。
课件出示钟表:
师:谁知道有关1分钟的哪些知识?
生1:16秒
生2:60秒
师:谁能告诉我哪个是分针?
师:分针走1格是1分种,那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远呢?
生3:60格。
师:那1分钟到底有多长啊?感受下。(课件演示)
谈感受:
生1:我觉得有点长。
生2:我也觉得很长。
生3:我觉得很短。
生4:很快。
师:有的觉得长,有的觉得短,……
测一测1分钟内自己的脉搏。
汇报:
生1:60(板书)
生2:97(板书)
生3:88(板书)
生4:12
师:老师帮你测一测。只测10秒就能推出。78下。(学生:啊?)
生5:96下。(板书)
生6:70下。(板书)
师:根据这些数字,你能估计其他同学的心跳大约在多少下吗?
生1:90
生2:60
生3:80
小结:每个的…………不一样,所以心跳也不一样。
师:老师带来了一组活动,活动内容:
计算 拍球 数小棒 读字 画画
要求:每小组选择一项内容进行活动。并记录下相应的次数。
汇报:
生1:我拍了122
生2:我拍了50个
生3:我小棒数了50个
生4:我小棒数了30个。
生5:我1分钟读66个字
将活动记录下来:(课件出示表格,当场填入数字)
拍球
活动内容
组员代号
结果
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
师:我能看出,1号1分钟拍90个,我能推算出2分钟拍几个。
提问:4号2分钟大约能拍几个?
做实验:1分钟你能写多少个字?
先估计:
生1:50个
生2:30个
生3:90个。
验证到底写几个(课件出示要写的字)
学生开始写。
汇报:
生1:我猜想的是10个字,我写的就是10个字。
生2:我猜的是30个字,只写了13个字。
师:刚才猜90个字的同学呢?
生3:我也只写了十几个字。
通过刚才的体验,你有什么感想?
生1:只会说是没有用的,得做出来。
师:你能猜测2分钟写多少个字吗?
1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优化 篇十一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优化数学教学设计,实现此目的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数学教学生实践,谈谈优化教学设计的一些看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严格按照目标设计
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想让学生通过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学的目标相当重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找准切入点,细分目标并以此设计目标教学任务。设计之前,需要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教学迁移和知识的系统性来设计教学方案。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方案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一是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二是教科书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调整;三是明确本次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设计能更好地服务教学。
三、制定明确的具体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更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参考标准。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知识经验,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并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发展哪些情感与态度。
四、研究设计教学步骤
数学知识的邏辑性、条理性决定了教师教学步骤设计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和学习知识的转化。教学步骤的设计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进展。设计教学步骤时,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如学生的学习了的知识、掌握知识的水平和学习方法等。
五、精心设计练习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遵循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的原则,同时还要融趣味性于其中,适当考虑开放性。
12.小学数学教学中“胖问题”的设计 篇十二
1.管理类问题(比如:谁已经完成了所有的问题)占57%
2.检查知识和理解类问题(比如:昆虫有几条腿)占35%
3.鼓励学生们去交谈和思考类问题(比如:为什么鸟类不是昆虫)占8%
这里的“鼓励学生们去交谈和思考”的问题,也就是启发式问题,常常被称做是“胖问题”“高水平的问题”或者“热问题”。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高水平的思考,虽然没有直接向学生提问基础知识,但学生接问后,自然会动手操作,边动手实践边思考,需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才能得出结论,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管理类问题”和“检查知识和理解”的问题,也就是记忆式问题,有时被称为“瘦问题”,即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随口答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很容易回答的、较单薄的记忆性问题。
其实,“胖问题”的主要特点就是问题贴近学生实际,具有探究性、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建模等思维过程,甚至需要师生对话才能寻求到正确答案。由于“胖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宽广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设计一些高水平的“胖问题”。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设计出“胖问题”呢?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提问时机,要问在“关键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题启发到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有益的。我个人以为,一般来讲,提问应选择的最佳时机是新知识的重点处、教材的疑难处、知识的链接处、解题思路的转折处以及学生思维易受干扰处。
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师先组织学生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师:你们知道三角形面积怎样计算吗?
生:知道,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呢?
教师出示所提供的三组材料:(1)1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2)3个三角形,其中2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3)1个一般三角形。
师: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任选一组材料去操作验证。要求操作时思考:(1)三角形与已学过的几何图形有什么联系?(2)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接着各小组开展操作验证。
这节课,教师第一问了解了学情,第二问引发了数学思考——新知的重点处,接着给学生以解决策略上的引导,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推理。问题问在了“点子”上,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发展了学生思维,并能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提问方式,要多用“发散型”
教师发问时要尽量减少判断型、叙述型句式,而尽可能增大述理型、发散型、求异型发问句式的比例。把下面这些问题放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或者贴在办公桌的桌面上,然后养成一个习惯——在教师认为恰当的时机,带着学生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你怎么认为的?
▶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
▶你有一个理由吗?
▶这位同学的想法对吗?为什么?错在哪儿?
▶还有别的方法吗?
我想这些问题一定能引导学生一起探究,启迪他们的思维,从而开阔思路。
三、提问内容,要多问“开放式问题”
先来看两位教师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提问:
教师甲: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教师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案例中,教师甲的提问恰到好处,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而教师乙则满足于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并没有带着学生说明这样分析理解的道理。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
四、提问原则,要做到循序渐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欣赏启发式的“胖问题”,强调问题的开放性与思维深度。但也不能为了“胖问题”而不注意问题的“度”。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小学生,问题过大、过深,不符合学生的学情,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不利于学生思维激情的培养。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循序渐进。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往往解题的难度是逐级而上的,教师提问问题的难度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按照思维的规律来设置问题,先由简单开始,再逐步增加难度。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过于深奥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达不到那一步,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干脆不动脑子想,等着教师公布答案,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该设法建立解决问题的台阶,帮助学生拾级而上,排除学习中的困难。
提问的对象有时是全体学生,有时是个体,提问的目的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因此问题既要兼顾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差异性,尽量让全班所有人都能参与到问题中来,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其在各自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当然,不是每个提问都适合用“胖问题”。比如,在一节课开始时或一节课的关键阶段,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的情况,或通过提问来诊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些提问可能就是“瘦问题”,但都是非常合理的。
13.小学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十三
第一部分 课程与媒体
一、课程
1.课程性质与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和信息科学等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完整地说明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性质、地位、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的变化,比较深入地研究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全面贯彻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高学员语文教学理论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初步培养学员进行教学科学研究的能力。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研究性和应用性特点。
2.课程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小学语文课程的教材与资源;识字写字与拼音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方法。
3.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课内学时72,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二.媒体
1.媒体配置及分工
本课程首期配置三种教学媒体:文字媒体,电视,IP课件。二期根据课程教学需要陆续配置小型课件;最终建成网络课程,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信息量大、使用方便、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良好学习的平台。
主要媒体:文字媒体。主教材与学习指导合一。是完成本课程教学任务的主要教材,其主要内容为课程大纲规定的全部学科知识内容和指导学员自学的导学、助学内容。
辅助媒体:电视。电视录像教材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辅助教材,其任务是利用电视直观、具像的媒体特点,对各章理论性较强的重点、难点内容进一步展开讲解,联系精选的教学案例对有关重要理论和教学方法、策略进行示范性的理论分析,引导学员深入、具体地理解教学理论要点,有效地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IP课件:IP课件是本课程的导学教材,主要对本课程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系统而简要的梳理和辅导,并对各章重点、难点内容和思考与练习题答题思路进行指导。
2.媒体内容简介
百度文库
①文字教材《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吴立岗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第一节 语文课程名称的来历
第二节 建国后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任务认识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第二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涵义
第二节 建国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发展概述
第三节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第四节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点 第三章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材与资源
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功能及编写要求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概述
第三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介绍
第四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四章 识字写字与拼音教学
第一节 识字写字教学的意义和目标任务
第二节 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
第三节 我国当代识字写字的教学实验和经验
第四节 识字写字教学的策略
第五节 汉语拼音教学 第五章 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百度文库
第二节 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
第三节 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阅读教学的策略
第五节 阅读教学的模式
第六节近年来我国阅读教学的各种实验
第七节 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和方法 第六章 作文教学
第一节 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改革任务
第二节 古今中外作文教学序列研究
第三节 作文教学的序列
第四节 作文教学的策略 第七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概述
第二节 国内的口语交际教学
第三节 国外的口语交际教学
第四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序列
第五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第六节 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分析 第八章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第一节 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和任务
第二节近年来国内外综合性学习的探索
第三节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第四节 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第九章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百度文库
第一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和功能
第二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种类
第三节 语文教学各组成部分的评价要求及方法
第四节 语文教学评价改革 第十章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第一节 语文教学研究概述
第二节 语文教学研究的设计
第三节 语文教学研究的实施
第四节 语文教学研究成果表达
②录像教材《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吴忠豪、吴立岗主讲,18学时。
序号 章 1 题目 内容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的内涵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及内涵 第二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1.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相关理论 2.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第三章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材与资源 1.语文教材编写的要求 2.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5 第三章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材与资源 第四章 识字写字教学
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主要版本及各自特点 识字教学策略 识字教学案例分析 写字教学策略 写字教学案例分析 第四章 拼音教学 拼音教学策略 拼音教学案例分析 第五章 阅读教学
(一)1.阅读教学的策略 2.阅读教学的程序 3.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5.课外阅读指导 第五章 阅读教学
(二)低、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百度文库 第六章习作教学
(一)1.习作教学的序列和策略 2.教给学生自主习作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习惯 11 第六章习作教学
(二)第六章习作教学
(三)低、中、高年级写话和习作教学案例分析 1.当代国外作文教学探索 2.近年来我国作文教学的各种试验 第七章 口语交际教学 1.口语交际教学的序列 2.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3.当代国外口语交际教学 4.近年来我国口语交际教学实验 14 第七章 口语交际教学
(二)第八章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低、中、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分析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序列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6 17 第八章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第九章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一)第九章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二)低、中、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 1.识字与写字评价方法
2.阅读评价方法
3.习作评价方法
4.口语交际评价方法
5.综合性学习评价方法 第十章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方法 1.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步骤
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方法
3.指定科研计划与完成研究报告
③IP课件,吴忠豪等主讲,共12讲。
IP课件拟采用栏目式设计,主要栏目有专家讲授、案例分析、资料信息、教学研讨、学习检测等。基本内容为每章重点难点学习指导,提供视频和文本的教学实例供学生研究、讨论,对教材的思考与练习题进行指导。注重教学互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媒体使用建议
百度文库
以文字教材为主安排自主学习和辅导进度,完成思考与练习。IP课件宜用于每章学习之前,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该章的思路、重点和难点;录象教材适宜于在学习主教材的过程中或学完后选择收看,在主讲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相关理论。
第二部分 教学安排
一、教学重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是:第二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四章“识字写字与拼音教学”、第五章“阅读教学”、第六章“作文教学”、第七章“口语交际教学”、第八章“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第九章“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二、对学习者与辅导教师的要求
1.学习者 本专业的学生虽然都是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在职小学教师,均具有专科学历,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推广,普遍面临着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语文教学方法的问题,在学习中,如何转变旧观念,联系教学实践理解和掌握新的课程理念,并掌握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教学策略、方法,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水平,是学习者主要的学习目标。同时,紧密联系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思考和对比,注重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和讨论,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2.辅导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现有专职辅导教师队伍尚不够健全,一定程度上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当地师范院校或教育学院教师资源,建立合格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强各级师资培训和教学研讨,保证教学质量。
三、教学原则
1.目的性与重点性 要有目的地解决必需的基本理论问题,有重点地分析透彻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问题、重要问题和实际问题。
2.针对性与实践性 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案例分析和研究,在教学中注重利用学生的教学实践这一重要而宝贵的资源进行观摩、交流和讨论,把理论教学落实到具体教学语境中,根据当地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性教学。
3.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录像教材在案例呈示和分析研究方面的直观作用,重视IP课件的导学功能和互动式设计,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辅导文本和课程论坛,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四、教学具体安排
本课程的教学按18个教学周进行安排。具体教学进度见下表。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进度表
学习内容 时间 助学媒体 网上信息与活动
百度文库
课程概况与学第1周习指导 第一章
直播课堂 网络辅导文本(1)
课程论坛答疑(随时)
第2-3周 IP课件第1讲
录像网络辅导文本(2)
第1讲
课程论坛答疑(随时)
第二章 第4周 IP课件第2讲
录像网络辅导文本(3)第2讲
课程论坛答疑(随时)
第三章 第5—6周
IP课件第3讲
录像网络辅导文本(4)第3—4讲
课程论坛答疑(随时)网上教学研讨(教师)
第四章 第7-9周 IP课件第4讲
录像网络辅导文本(5)
第5—6讲
课程论坛答疑(随时)网络辅导文本(6)课程论坛答疑(随时)网上教学活动——学习指导(文本/学生)第五章 第10-12周
IP课件第5讲 录像第7—8讲
第六章 第13-14周
IP课件第6讲 录像第9—11讲 IP课件第7讲 录像第12—13讲
网络辅导文本(7)课程论坛答疑(随时)网络辅导文本(8)课程论坛答疑(随时)
第七章 第15-16周
第八章 第17周 IP课件第8讲 录像第14—15讲
网络辅导文本(9)课程论坛答疑(随时)网络辅导文本(10)课程论坛答疑(随时)网上教学活动——考前辅导(单向视频 /学生)第九章 第17周 IP课件第9讲 录像第16—17讲
直播课堂
第十章 第18周 IP课件第10讲 录像第18讲
网络辅导文本(11)
注:直播课堂的播出时间以正式课表为准。
五、其它辅助教学信息
1. 课程形成性考核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杂志社编辑部发行。
百度文库
2.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复习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杂志社编辑部发行。
3. 课程教学大纲。网上发布。
4. 课程考核说明。网上发布。
5. 网上随时发布相关资料。
14.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那么我们学习他的目的就是用来交流,在我看来,这也是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既然语言是用来交流的,那么在学习中,交流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老师和孩子们,孩子们与孩子们,都要有着良好的互动。依然记得,在我自己的中学时期,教育观念还没有那么先进,我们所有的孩子们,都长期处在“坐中学”的学习环境之中,我们学校的我们老师所采用的也是最为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在经过了这次培训之后,我有了很深的体会,觉得在小学的英语教育之中,应该抓住孩子们爱说爱闹和敢想敢说、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这一心理特点,积极的去创造出一个十分宽松的英语教学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可以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对英语的学习中去,也就能够自然就敢发言,积极主动的不断思考,不断产生对英语以及对施展英语能力的兴趣。接下来我想谈谈我个人对与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想法与心得。
一、在学习中,要激发孩子们兴趣。小孩子们生性好动,注意力容易转移,要避免这 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最好的方法是兴趣。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利用上课前的十分钟来热身。首先我会使用教材中的Let`s Sing和Let`s Chant来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进入状态。我认为在课堂中,这部分知识就是不可缺少的“调和剂”和“兴奋剂”。每当孩子们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时,我就会用Let`s Sing拉回他们的注意力。
二、在学习中,要采用尽可能多的教学形式,尽可能激发小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 学过程中,应用好教学挂图、我们老师卡片、磁带、多媒体等教学器材。在教学挂图的使用过程中,不光是给孩子们简单的视觉冲击,重要的是教孩子们尽可能地描述图片,复习以前所学的内容。
三、在生活中,要孩子们对英语感兴趣,你还要孩子们对你感兴趣。那你就要培养 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我们老师对学 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他各方面给予关注。对孩子们关心,也会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动力。对孩子们鼓励,会引发孩子们学习信心。老师更要多表扬和鼓励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们要多肯定他们做的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而且小孩子们一般都比较胆小,缺少勇气来表现自己。我们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一个舞台,鼓励他们走上讲台,尽情地来表现自我四、在课程中,要让孩子们对你的课程感兴趣,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要善于选用 身边的物品,教学内容贴近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在课堂中我会尽可能的让孩子们运用课文中的重点句型来谈论身边的事物。
五、要知道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在教学中,教 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鼓励孩子们积极发言,同时培养孩子们合作精神。
六、在课堂上,要让孩子们不断重复,反复记忆。小孩子们英语学习有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做为老师,就应不断重复已经学过的内容,巩固他们所学的东西。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们尤为如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有足心,不能急于够的耐求成,要遵循一定的语言教学规律。
15.小学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十五
从数学教学工作者的角度思考数学学科的特征, 一般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从数学的本体性特征进行思考, 数学是研究什么的;数学各部分知识与整体系统的关系如何;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二是从数学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思考, 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是什么;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点时能为今后学习和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通过学习怎样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价值、数学的美、数学的思想。
对于数学本体性的认识, 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诠释。人们早就认识了“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的一门科学”。但随着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 同时也随着数学自身的研究, 数学在各个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 现在对数学的理解更具有广泛性和现实性。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在《数学与文化学》一书中也提到:“数学与整体文化环境之间已经包括了数学本质, 即数学不应被等同于知识的简单汇集, 而应主要地被看成人类的一种活动, 一种以‘数学共同体’为主体, 并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可想而知, 数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客观世界数与形研究和运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不断认识、建构的过程, 而这种建构活动需要直观与抽象、逻辑与推理、联系与想象的数学化过程。由此我们可以认为, 数学就在客观世界对数与形的研究与运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逐步形成数学的系统知识, 这些知识是紧密联系的, 在研究与运用中自然需要数学所特有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从数学教学的特点来分析,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环绕着某一具体问题经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 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也说明了数学教学需要数学的活动情境, 华东师大吴刚教授在《情境教育与优质教学》一文中提到:“知识如果离开了它所生长的那种脉络和情境, 就不是一种有活性的知识。”情境学习认为知识是有情境的, 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 知识正是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着。学习中的知识、思考和情境是紧密联系的, 知与行是相互作用的———知识是镶嵌在情境中的。
综上所述,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围绕数学思考展开活动的过程。既然是活动, 一定涉及活动情境, 而且这种活动情境一定是遵循数学学科的本体特征和数学教学的特点的。以下通过具体教学案例, 总结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的情境指向性要明确
案例一:《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上课开始出示教材的主题图 (如图1) , 并向学生提出:今天我们一起到游乐园去看一看好吗?请大家观察图中的游乐园, 你们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看到这样色彩丰富的画面, 顿时课堂上气氛活跃, 学生一个接着一个说他们看到了过山车、大风车、小火车, 还有小鸟、小桌子、气球等。
这时教师看到学生没有说到数量上, 又提出:你们看到过山车上有多少人吗?
生:有12个人。
师:这12人是怎样得到的?
生: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生: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师:每个车厢坐着几个人呢?
生:每个车厢坐着两个人。
师:那你们能不能按每个车厢两个两个地数一数呢?
这时学生才说到了“2+2+2+2+2+2”。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中发现, 学生开始被主题图的无关因子所干扰, 注意力只集中在画面的游乐情境上。这些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的图片, 学生一下子不能提炼出数量的多少是正常的。这样的情境一定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指向不明, 学生容易游离在与数量无关的情境中。此后我们对这节课作了如下的改进。
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板书“2+2+2+2+2+2”, 并提出:你们看到这个算式, 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它的加数都是“2”。
师:有几个“2”连加?
生:有6个2连加。
师:如果要你写出100个2连加的算式, 你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生:需要很长时间, 太麻烦了。
师:是啊!这样相同加数连加写起来有点麻烦。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把这些相同数连加算式写得更简单一些, 你们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这时部分学生说到用“乘法”)
师:是的, 今天就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乘法。
接着指导学生把以上“6个2”连加怎样改写成“2×6”或“6×2”。
师:在平常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6个2连加呢? (这时个别学生说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接着教师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并提出: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要用到相同数连加, 我们现在到游乐园里去看一看, 在这个游乐园里哪里用到了“6个2连加”呢? (这时学生很快找到过山车上一共有12人, 用到了“2+2+2+2+2+2”, 即“2×6”或“6×2”。)
再接着教师提出:除了过山车上的人数用到了相同数连加, 可以写出乘法算式, 在哪里还可以写出相同数连加, 还可以写出乘法算式呢? (学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注意力都集中在寻找相同数的连加上。)
显然, 改进后的教学节奏更加明快了, 教师开门见山地提出“6个2连加”的算式, 并直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乘法与相同数连加的关系。教学时借助这样的算式引入其本身也创设了学生好奇的一种学习情境, 而且这一教学情境又比较贴近学生的起点。当学生感受到写这样的连加算式与计算比较麻烦的时候, 教师引导学生再去观察主题图, 这时学生是带着数学思考进入情境的, 并且借助于一个数学问题的思考延伸到相关数学问题的思考, 从中找到了更多的连加和乘法算式。
这个例子说明, 现在的课程教材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 已经设计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并且这些情境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我们也看到, 教师在利用这些文本情境或自己创设的教学情境时, 如同以上案例中第一种教学现象屡屡出现。所以我们要冷静地思考课堂的热闹气氛是否含有数学思考的价值,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关注无论是利用已有的文本素材情境, 还是另外创设情境, 对怎样用好情境、设计怎样的提问内容与提问方式, 都首先要做到有明确的指向性。
二、创设的情境探究性要突出
案例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框架 (如图2) , 并提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长方形的面积=长×宽=5×4。
接着教师把这个长方形框架推压成平行四边形 (如图3) , 又指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3分米, 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这时学生猜想出了两种计算方法:“5×4”和“5×3”。
接着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的学具, 动手推一推、拉一拉、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概怎样计算是正确的。
学生边活动平行四边形的框架边思考, 悟出了用邻边相乘计算面积是错误的。这时教师继续把平行四边形教具推压成如图4的情况, 使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到面积用“5×4”来计算的猜想是不对的。
师又提出:那计算图3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用“5×3”, 计算图4平行四边形面积用“5×2”是否正确呢?
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了, 教师利用动态课件把图3推到图2中使长方形的长边与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重合, 使它们成为如图5的情况。接着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5×3”就是图中小长方形的面积, 而且这个小长方形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而成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思考, 进行动态割补演示, 形成下面如图6的情况。)
接着教师让学生再拿出平行四边形的小纸片, 继续剪拼并探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既然数学学习过程是活动的过程, 关键是教师创设怎样的活动情境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上述案例中, 教师利用图形的动态变化给学生创设观察、猜想、再观察、再动手探究的教学情境, 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的情境思考性要明显
案例三:《乘数是一位数的估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片段
此课的一般教学可按教材的呈现方式, 第一步出示例2的情境图7, 提出图上问题:每张门票8元, 29个同学参观, 带250元钱够吗?第二步列出算式“29×8”后, 引导学生估算, “29”接近“30”, 因为“30×8=240”, 所以带250元钱够了。第三步再通过几组乘法算式的估算, 从中总结出把接近整十、整百数看成整十、整百数, 然后用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来估算。
这样的情境引入, 虽然估算的目的性比较强, 但学生的学习是处在被动状态的, 思考性并不强, 甚至需要在教师的提示下才把“29”看成“30”去估算。为此, 我们对此课的教学情境作了以下改进, 使学生在开放性的思考中学会估算。
师:光明小学组织三年级同学到游乐园去秋游。三个班的同学准备去划船 (投影呈现游乐园划船情境图) 。从图8中可以了解到:皮划艇学生票每张票8元。
接着教师又提出:看到这一信息, 三年级三个班的老师有下面的对话:
三 (1) 班王老师说:我们班50个同学正好付400元。
三 (2) 班李老师说:我们班付400元钱不够, 还差一点儿。
三 (3) 班张老师说:我们班付400元钱就多了一些。
师:听了这三位老师的对话, 你能想到什么?请同学们分小组先交流一下。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作了以下的集体交流:
生:三 (2) 班的同学人数要比50人多, 三 (3) 班比50人少。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因为三 (1) 班50个同学正好付400元 (教师随手写上“50×8=400”) ;而三 (2) 班付400元钱不够, 这说明三 (2) 班学生人数比50人要多;三 (3) 班付400元钱还多了一些, 这说明三 (3) 班学生人数比50人要少。
师:你们觉得三 (2) 班可能有几人?
生:可能是51人吧。
师:如果要算出付多少钱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随手写出“51×8”)
师:三 (2) 班学生人数一定是51人吗?
生:还可能是52人、53人、54人……
师:有可能是60人吗?
生:不可能, 因为三 (2) 班李老师只说他们班付400元还不够, 还差一点儿, 所以人数没有这么多的。
师:是的, 最有可能的人数还有“52、53、54人”, 算式还有“52×8”“53×8”“54×8”。那李老师为什么说付400元呢? (学生分组再次交流思考)
生:李老师把自己班的人数先看成了50人。
师:李老师说的是把自己班的人数比50多一些估成了多少人?
生:估成了50人。
接着引导学生进行估算, 写出下列估算结果:
师:刚才同学研究了三 (2) 的学生人数, 估计比50人多一些, 那三 (3) 班的学生人数估计又可能是多少人呢?
生:可能是49人、48人、47人、46人。 (教师又随手板书这几个数)
师:人数估得太少行吗?为什么?
生:因为三 (3) 班张老师说的是付400元还多了一些, 所以人数比50人少一些就可以了。
师:请你们把刚才这几个数分别去乘8, 用估算的方法写出结果。
让学生作如下板书:
师:比较三 (2) 班李老师和三 (3) 班张老师的估算, 主要区别在哪里?
生:三 (2) 班实际上学生人数超过50人, 李老师把自己班学生人数看成50人, 所以400元钱不够;而三 (3) 班张老师把自己班人数不到50人看成50人, 所以400元钱还多一些。
师:对了, 三 (2) 班李老师估小了, 实际的钱数比估计的要大一些;三 (3) 班张老师估大了, 实际钱数比估计的要小一些。在实际应用时还要注意这些问题。
分析以上教学案例, 如果按教材中的情境素材进行教学, 学生只能从一个算式“29×8”去思考如何估算。由于在情境图中只能获取单一的信息, 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也难以得到调动, 也容易在接受教师的提示下进行估算。改进后的教学给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 通过对话情境的感悟, 去想象学生人数只有接近50人时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呈现出的估算式子是开放的, 同时使学生从多个算式中感悟到估大了与估小了对实际结果会有怎样的影响。这一案例的分析也说明, 创设教学情境不能仅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要把数学思考融入其中, 这样的情境才会更具有数学味。
四、创设的情境动态性要自然
案例四:《乘加、乘减》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片段
本课是在学习了《表内乘法 (一) 》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设计的情境是一只小熊在玉米地里掰玉米, 四棵玉米每棵上有3个玉米, 小熊掰走了一个, 还剩下几个玉米?我们在教学时对此情境作了以下改进, 使教学过程更好地动态生成。
教学开始, 教师先出示情境图9, 并提出:玉米地里有几个玉米?如果要你写乘法算式, 你能写吗?
生:有12个玉米。乘法算式是“3×4=12”或“4×3=12”。
教师把图9变成图10, 并提出:小熊掰走了一个, 你能列式计算出小鸟提出的问题吗?
让学生列出“4×3-1=11”和“3×3+2=11”后, 再引导学生针对这两个计算方法说理。
接着教师又把图10变成图11的情况后, 又提出:你现在还能列式计算小鸟提出的问题吗?
使学生又列出“2×4-1=7”和“2×3+1=7”这两个算式。
这是新课展开的过程, 教学中采用一图多变。学生随着同一情境下玉米数量的变化, 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的三次列式计算, 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了动态生成。接着在本课的练习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解读“乘加、乘减”的数学模型, 我们继续设计了在同一情境之下进行多次变换算式的练习。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 呈现下面的情景图和算式:
师:一天熊妈妈在西瓜地里摘了一些西瓜, 整齐地摆在地里。小熊和小朋友们一样也学了今天的知识, 看到地里的西瓜一下子写出了三个算式 (出示图12) 。你们看到小熊写的这三个算式, 知道熊妈妈摘了几个西瓜吗?
生:熊妈妈摘了12个西瓜。
师:为什么?
生:因为3×3+3=12, 3×5-3=12, 3×4=12。
师:你知道熊妈妈是怎样摆放这12个西瓜的吗? (学生说出了几种摆放情况后, 教师再放映出如图13的情境图。)
师:熊妈妈这样摆放了12个西瓜, 小熊写出这样的三个算式, 你又想对小熊说些什么呢?
生:小熊, 你只要写“3×4=12”就可以了。
师:为什么呢?
生:“3×3+3”表示“3个3再加一个3, 就是4个3”;“3×5-3”表示“5个3再减去一个3, 也是4个3”。
师:对呀!直接看出是“几个几”就不用乘加或乘减来计算了。
接着教师继续讲故事:第二天熊妈妈又去摘西瓜, 又一排一排地摆在地里。小熊看到地里的西瓜, 又一下子写下了两个算式 (如图14) 。你们知道熊妈妈第二天摘了几个西瓜?
学生计算后说出:熊妈妈摘了17个西瓜。
师:这17个西瓜你能根据小熊的算式猜一猜熊妈妈是怎样摆放的吗?你们能把自己的猜想画一画吗? (要求学生用一个小圆圈表示一个西瓜来画一画)
学生独立画图表示后, 教师选出几种典型的画法作反馈评价。
再接着教师继续讲故事:第三天熊妈妈又去地里摘了13个西瓜 (如图15) 。你想一想, 熊妈妈会把这13个西瓜在地里怎样摆放呢?你能根据你的想象写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算式, 接着教师再组织学生汇报说出自己的想象。
生1:我想每排摆4个, 摆了3排后, 再摆1个。算式是:3×4+1=13。
生2:我是每排摆5个, 摆了2排后, 再摆3个。算式是:2×5+3=13。
……
(学生继续汇报出算式:“2×6+1”, “3×5-2”, “4×4-3”)
由此看来, 以上的练习教师创设了动态的情境, 学生随着同一情境下算式和数量的变换, 逐步深入地展开想象, 达到了最佳的训练效果。
总之, 好的教学情境一定是指向性明确、探究性突出、思考性明显、动态性自然的。当然有效的教学情境也一定是根据内容特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和教师的教学素养, 作出灵活选择或创设的。但从目前的一些教学现象分析, 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情境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为此, 在这里还需要提出以下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有效教学情境需要教师有效地把握
我们知道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 不大可能上好课。但有了课前的精心预设, 如果课堂上没有做到有效把握和合理调控, 也会造成教学效率不高。对于教学情境也是一样, 我们经常说某节课的教学情境创设得好, 除了预先设计要好之外, 一定还要教师在课堂上对情节调控好。哪怕是教师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肢体、灵动的眼神、随机的板书都使教学情境发挥出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课堂中教学情境的把握。此外, 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 我们还不能只局限于对某一环节教学情境的设计与把握上, 应树立“时时有教学情境”的思想。实施教学中的每一环节, 实际上都应该说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下进行的, 只不过有些教学情境对教学起到了积极影响, 有的存在负面干扰。也就是说随着教学的展开, 情境即伴随而来。课堂上这些伴随而来的教学情境, 都需要教师灵动把握,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2. 教学情境不一定从生活情境中引入
现行课程教材确实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生活情境, 但我们千万不能认为所谓的情境一定含有生活素材。教学情境除了生活情境, 还有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等。有人认为从纯数学的问题与练习中创设的学习情境不作为教学情境, 这是错误的。比如, 以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 完全从形的变化引发学生对面积计算方法的猜想, 这一过程实际上很好地创设了学生的探究情境。所以说教学情境不一定是从生活中引入的, 它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设计的。
3. 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关注时段性
我们所思考的“时段性”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需要思考学生的年级时段, 也就是教学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年级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设计。如针对低年级学生要更多地去设计故事、童话等形式的情境, 而到了中、高年级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如何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或者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发挥数学自身内涵来创设教学情境。第二层意思:教学情境的创设尽量做到具有时代特征。教学情境一定要与时俱进, 尽量做到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 使学生接触到的情境更加现实, 感受更加亲切。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06-20
小学数学《左右》教学方案设计09-25
小学数学教学竞赛方案06-28
小学数学教学教研方案08-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讲座07-20
人教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0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10-22
小学数学体质减负方案07-18
国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16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