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汉中

2024-09-22

陕南汉中(7篇)

1.陕南汉中 篇一

陕南,顾名思义,陕西的南部,它北临秦岭山脉,南靠大巴山,纵横数百里,一条汉江横贯东西,有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近三十个县区自西向东分布,周边与甘、川、渝、豫、鄂、几省相接,俗称秦巴山区。长期以来,受周边多种民俗文化的影响,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笔者借民俗文化网站这个窗口,对自己仅了解到的安康旬阳一带丧俗文化与众多网友一起鉴析,错误之处请予以更正。丧俗

丧俗在陕南几十个县中,由于东西南北跨度较大,表现实施不尽相同,但较有代表的还数旬阳汉江两岸,这里的丧俗文化经数百年演化,至今它兼容了陕南丧俗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报丧、筹划过事、待职客、全席、散孝、孝子、老衣、奠酒、关殓、打太司、打井、出灵、丘坟、园坟、服

三、过五

七、过百天、过头周年、过三年、三年换孝、箍墓立碑等等。

旬阳民间一带 “老了人”,如果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且子孙满堂,丧事也当喜事,自古以来都把它叫做“红白喜事”(红喜事一半指结婚、过大寿、盖房等,白喜事特指老人高寿后去世的)。报丧

它是指人过世后,给主要的亲戚朋友送信,就叫做报丧。一般都要根据主人家亲戚多少、远近、分布情况,分多路去报丧,报丧的主要任务是把去世人的过世时间、去世的原因、主人如何安排,如什么时候关殓,什么时候上坡(出灵)等,尤其是娘家亲人(主人的娘舅家)等等,再决定出发和赶到的时间。派出去报丧的人,一般都是责任心强、不误事的人,要求报丧须把信送到门上,当面陈述。

不过有些亲朋好友住的太远,报丧人当天无法往返者,也有借助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告知的。穿老衣

给亡者穿衣服,有些地方把“老衣”叫“寿衣”。寿衣一般在老人在世时候提前做好的,有些重病的老人还要亲眼看看给自己做的寿衣,不称心的还要叫儿女们补做,通常以上身衣服,按单数论“件”计,分三、五、七、九身。孝敬的晚辈或者条件较好的人家都要给老人做七身或者九身寿衣,以体现孝敬之心。老人过世时,一般都由儿女和媳妇们给老人穿好寿衣,先放在堂屋(客厅)的草埔上,待帮忙的人到后一起放在棺材内,把棺材盖斜盖在上边。筹划过事

也就是讲如何操办老人的后事。

此项工作非常重要,筹划和准备的如何会导致整个“事”能否过好,比如讲,能过多少客、亡者要放几天、什么时间关殓、什么时间上坡、谁当“客头”(全权招呼客人接待的人)、是否要请风水先生、要不要“喜房”(唢呐等吹奏的班子)、计划开多少席、需要化多少钱、聘请那些人帮忙等等,都需要一一计划周到。筹划好后,立即派人采购相关物品(包括烟酒、副食、各种蔬菜、孝布、香纸、火炮等),采购的同时,各种角色的帮忙人陆续到达,待“客头”到后与主人、“大总管”(有权威的长者),碰头开会,决定着“事”如何过,从此就拉开了操办丧事的序幕。开职事单

一种对“职客”分工的明确,然后张榜公布,丧事都是用白纸写好张贴。(职客,职事,指承担不同分工、任务的帮忙人)

职事单要求很细,它从大总管、客头、喜房(包括阴阳先生)、大小厨房、酒房、饭房、茶房、散盅筷、端盘、洗碗、散烟、接客接礼、坐柜写礼、炮手、担水打杂等等,大小厨房又分大厨房和小厨房,大厨房又分掌刀、定碗、定汤、抱笼、帮灶等,主要负责热菜和大菜;小厨房主要负责凉菜,开席时,大小厨房相互照应,配合有佳。

如果主人“底亲”重,客人多,席口多,上“职事单”明确职务的就有百余人之多。客头

他相当于结婚婚礼上的司仪,有专职和兼职之分。

他是整个丧事操办过程中的总理或者叫导演,一般讲,“起事”(正式过事)前他先到,坟上坡入土后他才走,整个程序都由他来应付,也是“事场子”最忙、最累的人。孝子

亡者的子女们(晚辈),他有主孝子和一般孝子之分。主孝子主要指儿女们和媳妇,一般要穿孝服,腰间和头上要用麻丝系上,所谓“披麻戴孝”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晚辈则头戴白布就可以了。

如果说客头是“过事”中最忙的人,那么孝子则是整个“事场子”上最辛苦的人。不管天冷天热,刮风下雨,孝子都要在客头的指领下,按照固有的习俗和程序,不厌其烦的行孝礼,如帮忙人、送礼人到门上来,不论辈分高低,一律都要行礼(我们当地人叫磕头或叩首);亲戚朋友在灵堂上香、奠酒,叩头者(男女分别行礼),孝子也分男女孝子分别还礼;关殓前,孝子分男女按辈分分批上香、奠酒、磕头;开席前,孝子要到大小厨房、饭房等“职事”点去磕头,开“头拨席”(第一批席),孝子在上第一道大菜后是要去磕头的;尤其是娘舅亲人家里来人时(一般约好一起到),孝子要手持一根点燃的香在门口跪下行礼等候,待娘舅家人到后,马上安排“传席”,把几张大桌子拼成一排,摆上一些酒菜,娘舅家人全部坐在旁边,主孝子(儿子、儿媳妇)跪在桌前,在客头的安排下,向娘舅家人汇报老人死亡的原因、穿了多少身衣服、装什么木质的棺材、如何安排料理后事等等。

然后由娘舅家辈分较高,有一定威望的长者向孝子发问,如前边谈到的那些内容,如果孝子在老人在世时不够孝敬,甚至虐待老人,“装(做)娘亲”的就要借此机会,教育教育孝子,也有较厉害的娘家人(主要是舅舅、舅母或舅家的老婊)当场训斥孝子,还要罚跪,虽然看起来有点不留情面,但也反射出晚辈孝敬老人的重要性,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孝敬老人这一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美德看的是何等重要!散孝

就是向过世老人的晚辈发放孝布(白布,三尺为一幅孝),发放的主要对象是自己的儿女们、侄儿侄女、女婿外甥、干儿子、干女儿、婊侄子、婊侄女及以上各辈分的媳妇们。发到孙子、孙女,这叫发三代孝。在乡下,当孝子们集体行礼跪下磕头时,远远望去,白压压得一片,很是气派壮观,可谓一道风景。打井

就是掘墓穴,一般情况下,安排一个班,也就是八人去完成这个任务,在打井过程中还要安排给挖墓穴的人送一顿饭,现蒸的大馍馍和一桶(或盆)杂烩汤菜(粉条、肉片、白菜、黄花、木耳烧烩而成),看起来很简单,但对打井干活出力的人来讲确实很实惠。这里送饭不拿筷子,通常都是就近折下小柴禾棍、树杆杆等代用,打井时在井下干活的人不能说话,据老人传言,如果讲话,主人家以后出生的后人多呈哑巴,所以在打井时井内谁也不说话,这些虽然是迷信之说,但也看出干活人的虔诚。墓井打好后,如果是第二天坟上坡(出灵),当晚要派人看守墓地,讲究逮上一只大红公鸡放在打好的墓井中以示辟邪,也有的故意留一点活,放在第二天出灵前把井打好(完工),这样就省去了晚上派人看墓地的麻烦。近些年来,有些老人在世时请风水先生看好墓地,提前为自己和老伴修墓。一般墓都用砖块和水泥沙子建造,也有的用水泥、砖或石头建造,人去世后,将棺材直接放入墓内,砌好墓门儿就好了。设灵堂

装有亡者的棺材前摆放一、二张大八仙桌,桌上摆有“贡献”(重要亲戚用面粉蒸制的花馍,一般从四五斤到十来斤重不等)、菜酒、酒盅、灵房(用纸和竹子做成的)、香炉和亡者遗像,堂前放一瓦盆,供烧纸钱用。奠酒

在灵堂前上香、烧纸、敬酒,叩头等,这是关殓前的必要仪式。通常孝子在客头的引领下,分男女孝子,分辈分、分先后秩序分别向亡者行礼。关殓

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要程序,是封棺(盖棺材盖)前儿女们和亲朋好友最后向遗体做告别。

关殓前由客头宣布开始,鸣炮、奏乐,晚辈们奠酒后绕棺材走一周,当多数人告别后,客头宣布盖棺,钉棺材钉,也有的人家买有棺罩布,最后盖好。哭灵

是孝子们(主要是女孝子)跪着趴在棺材上哭诉,以表悲哀之情,也有一些热心的老大妈、老太婆们(不一定辈分低,也有同辈或长辈的)前来哭丧,以表悼念之心,为亡者送行,祝亡者一路走好,也给主人家“事头上”增添了一道风景。打太司

当地人也叫闹夜,过去都是由二人分别持鼓和锣边唱边打,按照一定的韵律唱,绕着灵堂走,边走边唱,会吸引众多“上事”(参加丧事的人)客人的围观。

打太司分“开路”、“唱孝歌”、“还阳”三部曲。“开路”是就是为亡者开路,望亡者一路走好,顺利归西;“唱孝歌”是打太司的主要内容,通常是关殓后就开始,一直要唱到天亮前,唱的内容可以讲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他们都是乡下民间艺人承担此责,除了开路时唱的都是相同内容的孝歌外,在整个唱孝歌过程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间流传的各种故事、亡者在世时的丰功伟绩、为人处事等都是他们唱孝歌的主要内容,在唱歌中少不了“借古奉(奉承)今”,弘扬真、善、美,通诉假、丑、恶,借此教育孝子和晚辈们尊敬长者,帮助弱者,弃恶扬善,有素质较高的民间艺人的确能唱出真善美,唱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因果关系得人生哲理来。不同程度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还阳”是在天亮前或者鸡叫前后,用孝歌特定的内容祈祷亡灵,如果歌词中唱到“还了阳还了阳,还了日头还月亮;还了天还了地,还了东南西北、四面八方;还了亡灵归天堂”等等,“还阳”和“开路”首尾照应,耐人寻味。

老人去世打太司,是由过去的毛遂自荐、自由上阵逐渐演化到现在的民间艺人班子专门差事。他们往往是同喜房(吹唢呐)为一体,由过去的义务表演到现在的有偿服务,由过去单打一娱乐活动到现在与西洋乐队共同献艺,这在不同程度体现了现代经济社会的文明和人生价值观。

在乡下条件较好的人家为老人办丧事,还要掏钱请放映队放电影,演小戏(皮影)等助威。待职客、待班与开席

主人家客人的多少,也不同程度决定着职客人数的多少,“事”过的大,需要帮忙的人就越多,主要职客都是专门聘请的,如“盘头”、“班头”各个方面的牵头人等。在“起事”后开席时,各职事(也称职客)坐第一拨专为他们开的席叫“待职客”(招待有具体职务帮忙的人),“起事”先“待职客”主要是正式待客时,这些职事的人都要各负其责,为“事场上”服务,先待他们以便使他们更好的为他人服务。灵上坡前都要开席让“抬坟”的人先坐第一拨席叫“待班”(招待抬坟的班子)。

一般抬坟的人数多少由住家户距离坟地的远近而定,路程远的必须要四班人(八人为一班),四班人轮换着抬,道路远而且险峻时,除了几班人相互照应,也需要孝子们用绳子在前边拉,以保证灵柩和抬坟人的安全,就是墓地距离主人家很近的,也需要两班人。正式开席

这是招待客人的主要内容,事件一般都安排在关殓后正式开席。如果客人多每拨都需要八桌或者十桌同时开,每拨事件大致在一个小时。

乡下坐席也很有讲究,开席前“客头”都要事先将准备好坐“上席”(也就是首席,一般是八仙椅)的名单当场公布,该坐上席的,该坐前席(上席对面)的,该坐档档的(首席两边)各就其位。坐上席的都是主要亲戚及辈分高者,以显示对长者、老者的尊重,但也有招呼客人坐席,把辈分搞岔了的,该坐上席而未坐,闹出笑话的也不乏其例。

乡下坐席讲究,还反映在“上席”要先动筷子指点一下,其他人方可开吃,敬酒也要从上席开始敬,以此类推,这也是对长者、老者尊重的有一个体现。

在吃法上很有造诣,六七十年代,物质短缺时,乡下大凡小事都要摆席设宴招待客人,讲究“几盘子几碗”,即使在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做光“孤独席“(没有大菜和主菜),只摆十个碗吃饭,也有荤有素;到了一定时期,讲究四道菜和八道菜,也就是有蒸碗、有烧炸、有汤菜;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乡下过红白喜事相互攀比,主人为图一个好名声,有的也是倾其所有,筵席上除大肉外,鸡、鸭、鱼、牛羊肉甚至海鲜也是应有尽有。

从民间“过事”待客档次的提高,就能体现到改革开放政策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各种实惠。出灵、下葬、圆坟

出灵,就是抬坟的人将棺材用绳、大杠“捎”好,绑牢,穿上四个小杠子供八人抬,孝子跪地大哭,主孝子(一般都是长子)头顶瓦盆(里边是烧过的纸钱灰),其他孝子抬着灵房、抱着灵牌(用烧纸捏成,插上对称小棍,前后绷上白纸,写上亡者的姓名等)、遗像,由一老者手拿一小碗里边盛些水,有的是由风水先生执行此任务,将手中小碗砸在棺材或者大杠上,大叫一声“起”!此时主孝子将头顶的瓦盆使劲摔在地上,抬坟的人同时抬起灵柩出发,前往墓地下葬。

请有阴阳先生的,都要念上几分钟的经(谁也听不懂),也就是祈祷一阵,然后将棺材用绳吊着,徐徐下滑到打好的井中,拨正方位,这时,风水先生(或由一名老者去做)手提“五谷斗”,向跪在地上的众孝子们抛洒五谷(里边也放些硬币),众孝子手撩衣襟去接,接的多得有好运,同时也向墓坑内抛洒部分五谷,再让孝子向墓井中“还土”,也就是说孝子抓三把土向墓井中抛去,祝亡者得土而安(入土为安)。这时,帮忙的人向井中填土,整修坟头,孝子也在同时上香、烧纸、奠酒、磕头,向所有帮忙的人磕头致谢!丘坟 丘坟是把棺材放在地面一个平台上,周边用石块或者砖块砌起来,待到吉祥之日再下葬,这叫做丘坟。丘坟原因不一,主要是风水先生认为当时下葬不吉利等,有的要丘数年不等。过七历七事

人死下葬后,要在三天内煨火(用木柴在晚上点燃于坟前),第三天家人去烧纸、烧香,这叫“服三”。然后分别在五、七,第三十五天、百天、头周年(第一个周年祭日)、二周年、三年分别去祭奠,这统称为“七历七事”。

如果儿子多,这些七历七事都有他们承担祭奠,儿女们到时候都要头戴孝布前往坟地烧纸烧香,有的打算过事,提前准备,给亲戚朋友打个招呼,然后正式操办,亲戚朋友知道的都要前来送礼。

也有的主人在老人三周年时为老人修墓立碑,碑上要写明老人出生年月日,生平主要伟绩,何时去世,落款写上所有孝子的名字,以示纪念和缅怀之意。

陕南还有一个讲究,老人去世后第一年春节的对联要用绿色纸来写张贴;第二年用黄纸来写;第三年“换孝”(三周年坟上退去孝衣)后恢复原来的红纸书写对联。

陕南安康一带的丧俗内容之丰富,集中体现了一个“孝”字,讲的就是一个“孝道”,它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丧俗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提升和变化,但它唯一不变得就是丧俗文化体现的“孝”字!

陕西民俗:黄河葬礼

送葬前

按照习俗,葬礼在送葬前分居丧、入殡、暖窑三部分。它的首俗是“报丧”,其次为“守丧”。

“报丧”分四部分:其一是逝者一经瞑目,即着眼邻里数人别向主要亲朋通知噩耗,以期奔丧、落炕、瞻仰遗容乃到入殓。

其二是入殓后,即于大门外悬挂事先制做的“招魂幡”。若逝者为男,则由“归动来兮”、“神赴玉楼”等。若为女,则书“七日归来”、“瑶池添座”等词语,以照示乡里。

其三是“悠套”,即“哭巷”。在亡后第三日,女辈孙女辈们从灵前跪拜、烧化纸钱开始,直至走出大门经主要巷道,直悠至材外头叫头礼拜边走边诉说,口中念念有词。其声有板有眼、有腔有调;其容有声有泪,既悲又哀,涕泪纵横,声情并茂,大有古代“挽歌”的遗风遗韵。

其四是送葬日期定后,即由孝子(一般为长子)向所有亲戚逐家挨户通知送葬时日,俗称“说门户”。

“入殓”是将逝者尺体入棺木有习俗,一般经准备棺木、制备寿衣和入殓、放置镇物等。

在整个送丧前,“暖窑”是重头戏,决不能出现一丝的马虎。暖窑伊始,五服之内的孝子先后列队于院中,当事人大呼“烧婚了”后,由长女婿执祭,以示“半子”。待火尽灰灭,乐人、孝子、帮忙人等离开庭院,鱼贯而出,在女孝子一片“悠套”声中,经主要巷道,径往墓地,选“三姓人”及孝子携照明马灯、木炭火瓮等一应物品下入墓穴,于墓窑四角各上一柱,点明烛火,窑中央供献菜,另给四解各奠酒一盅,口中念念有词:“不用木石盖成房,冬暖夏凉,好房!好房!”最后吃完酒菜,爬出墓穴,燃放鞭炮,乐人奏乐,暖窑即告完毕。

送葬 这一天,孝子们黎明即起,在乐人的伴奏下于灵前烧“黄纸”然后进行祭拜。

祭拜,又称吊丧或吊唁,是亲族友邻对逝者追悼、怀念致哀思的礼仪和习俗,随到随吊。男、女孝子均须按辈份磕头、跪拜还礼。

中午12点准时出殡起灵,主事人宣布起灵后,十多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拥而上,抬起灵柩,妥善放置并绑在丧舆之上。悲曲一终,主事人喝一声“起丧”,一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即前行,此时跪地的孝子孝女按男女左右抱丧舆大杆边哭边走直至墓地,即行下葬。

下葬时,用大绳将灵柩捆好缠于一大杆之上,许多人七手八脚将大杆抬至墓穴纵向放于墓地的出口上徐徐下落,放到底,再由两名下葬者将灵柩推进墓窑,摆放端正,即可封窑、填土,届时,孝子们跪地而哭之,乐人们吹而奏之,直到墓冢圆起,逝者入土为安了,即宣告整个丧葬的结束。

安康丧葬遗俗

丧葬是安康群众生活中的大事,古往今来,丧葬礼仪都十分受到人们的重视。安康由于地近楚蜀,居民“五方杂处”,其风土人情,礼仪习惯各异。但由于各种习俗的互相影响,互为补充和渗透,所以丧葬习俗的主要议程大体相同。一般说来,经济上稍有宽余者,其丧葬礼仪都是十分隆重而庄严的,从在人咽气到出殡上山入土,乃至“七七”、百日、周年,它包括家祭,成服、守孝、唱孝歌、打丧鼓、荐亡灵、看风水以及土葬、崖葬、悬棺等一系列程序,祭祀程序繁琐而慎重,这里就倒头、设灵、入殓简要讲一讲有关的祭祀活动。

老人咽气后,首先要烧倒头纸,以备亡人升天或入阴曹地府沿途花销;与此同时,要在室外鸣炮,表示亡人升天,也用以通知左邻右舍前来帮忙。死者的近亲属此时要用温水为死者净身。死者如是男性,要请理发师为其理发修面;是女性,女儿要为其梳头。给死者穿好寿衣,显得整洁安祥,虽死如眠,然后才将尸体移向堂屋铺好的木板上,并用黄表纸或火纸遮面。并在死者脚下烧一菜油灯,名曰“路灯”,意为给亡灵在黑暗的阴间照亮道路,此灯一直燃至出殡为止。

死者停放在堂屋里,前摆一祭桌,放香炉、蜡台、祭品、供果等,并用黄红纸叠一纸牌,上写“新故显考(妣)×公(母)讳××老大人(孺人)之灵位”,置于祭桌正中。富有之家用白绸缎或白布扎一孝幛,把死者画像悬挂在灵牌后孝幛正中。孝幛两边悬挂挽联,灵堂祭桌两侧置放孝男孝女和亲友送的纸扎,如金童玉女,金山银山,宝盆钱树,车马坐骑以及挽联花圈等。在设灵堂的同时,要向亲友报丧事,一般人家由孝子或近亲登门向众亲友报丧,大户人家还印发讣告。此时,亡者之家大门上要张贴白纸对联,额书“当大事”。

入殓俗称“腾棺”,死者倒头后,要将已备好的油漆棺材清扫干净,在堂屋里安放好,先在棺内垫一层用白皮纸包好的草木灰包,再铺上新做的专用大红被褥。有些地方习俗要在棺内的草木灰上铺一层纸,纸上摆药精、明香、木炭皮、柏树叶、丝麻、五色线、七枚清制铜钱,取意尸体不化、香火流长的祝愿。然后铺上殓单、被褥等,再放置尸体。富有之家,棺材内要用红绸缎满糊,内置金银珠宝等,还需要给死者口里噙上金也有噙铜钱的)。死者的亲属要目睹入棺的全过程,“亲视含殓”,表示子孙们对死者己做到“养老送终”。

关中葬礼 , 葬礼俗称“白事”。从老人馈然长逝的那—刻起,丧礼仪式便算开始。

在关中农村,过去人死后,最初,亲人除了嚎陶大哭外,手拿— 个瓦益一张纸,敲着瓦盆走到门外,烧了纸,这叫送终。送终后,再 将瓦盆拿回来,放置在死者脚前,名曰“孝盆”。在里面烧纸,给冥间 的亲人“送钱”,然后将尸体安放妥当,差人向死者的娘家、舅家报 丧。待亲戚子女到齐后,举行入殓仪式:先给死者剃头、洗身、然后 再穿寿衣,往舌头下压一小硬币,最后穿鞋戴帽,放进棺材。入殓后 在家搭一灵棚,设一香案,摆上水果、礼馍之类的供品,点一盏长明灯,白天晚上由死者家属守灵。守灵多为死者的子女,名曰“孝子”,身穿白孝农,头戴白孝帽,腰里系一根粗麻丝,手握丧棒(用大姆指 粗的柳木做成,上缠白纸)。凡见有前来吊丧的不论生熟都要磕头,以表感谢。

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死者亲属要请自乐班演唱秦腔,或者表 演木偶戏,有的演电影。亲友送的挽帐,悬于灵堂之上。孝子按辈份 大小,分跪灵堂左、右两侧,女眷则围坐在灵地的后侧,吹鼓手吹起 唢呐,声声悲伤凄楚催人泪下。喊呐声中,孝子按次向死者献酒,行跪拜礼。

翌日凌晨,开始出殡。一般由阴阳先生主持。随着一声“起”,悲壮的唢呐声起。哭声连天。24人抬着棺木起身。前边是白纸做的 “白鹤”,“引魂幡”引路,两边是24杆纸幡及花圈花篮。后边吹鼓手 引导。孝子扯起一丈多长的白帐,牵引棺木徐徐前进。棺木周围是 女孝子,手把棺木放声唱哭,按照一定的”哭丧调”诉说对死者的思 念。全村人都来送殡,在大陆上燃起大火。到了坟地,棺材饶坟三周,然后放在墓前,孝子施礼送入墓穴。之后填土起坟冢,丧礼结 束。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地区移风易俗,实行火葬,丧事新办。,西安的丧俗

在西安这个地方,老人去世了,不叫死了,叫没了叫走了.回民叫无常了.反正不说死,这是一个忌讳.过去地老年人的百年后事,在健康的时间就已经开始准备了,以示儿女的一片孝心.一般在60岁左右,就开始为老人准备老衣,枋.枋就是棺材,对于棺材是特别的讲究的,最好的是柏木的松木的,其他的差了.有钱的办个柏木的.差一点的也弄个柏木挡.讲究是八大快是最好,也就是八块木材.四叶瓦四寸的厚度.做棺材还要选吉日全材上才底.这一天特别的热闹.要宴请亲戚朋友.棺材做好了以后,外面要刷漆,漆要西安南山的生漆,先刷三遍,以后每年在刷一遍,越刷的多越美.明光发亮.里面是把松香烧化了刷.松香冷却了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壳子.这就是好棺材.生漆有防腐的功能.埋在地下几百年不化.就是木头化了.里面的松香壳还是完整的,可以保尸体百年之久.做好了就放在厅房的一角,现在的关中农村还是这个样子.有时间去农村一进门.还把人吓一跳.农村的朋友说,害怕啥,人人都有那一天,棺材棺材是生官发财,好事情吗.

老衣就是寿衣,一般都是用的绸缎制做.从长到短有5-7件,男为长刨短褂,女为上衣下裙.现在还基本是这个样子.老人不在了.就请先生看风水,择阴宅,开始打幕用砖箍,这就是砖箍墓.箍好了还要在里面画地位花鸟什么的.墓门有对联,一般多写的是,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什么的.

断气不叫断气,叫倒头.老人要倒头了,就从炕上抬到准备好的床板上,并烧倒头纸.倒了头.就要叫人整容檫洗换老衣,给口里含个麻钱一枚.一般是用,乾隆通宝.康熙通宝里面背后有一个陕字的最好.然后用麻纸蒙面,男挺于厅堂,女停于内室.脚下点油灯一盏.门口贴白纸.开始向亲戚朋友报丧.决定入殓,发丧日期及时间.设灵堂,献糕点,点蜡烛.燃香.灵前用麻包装麦草放在地下,孝子披麻带孝跪在麻包上守灵.一直不能睡觉,这就是守灵.

老人丧后入殓.一般男有舅家人参加.女有娘家人参加.对于死因.准备的棺木衣服和以后的安排没有意见才行.入棺盖盖,孝子痛哭最后的一面,大家也就算是告别了,埋的时间,先有外甥或女婿拿松柏枝打个灯笼下到墓室里打扫.叫老人住个干净的地方.

埋人的头一天,亲戚朋友都来,请吹鼓手.有钱的演戏,没有钱的来个自乐班,现在就是演电影放录象的也有.迎亲戚朋友之祭礼,孝子要排队吹鼓手领路,从路口或村口迎接回.迎到灵堂,亲戚朋友要向死者行礼.献酒讲究是三拜九叩,祭完了在守灵.

一般从倒头到发丧要放3-7天,这是根据年龄天气和家庭情况决定的.发丧的赶早,孝子亲戚朋友在饶棺一遍字最后的告别,将棺木放在龙头龙尾的棺照里,由孝子牵纤拉灵,讲究是36抬48抬.吹鼓手开路下葬埋土,然后丧家摆宴席宴请大家.下葬后连续三天,孝子在坟周围点麦草守夜.意思是新居害怕由儿子点火为其壮胆.从去逝开始7天为一期,每期都要祭奠,以后有百天,周年三年.3年后就基本没有什么纪念了.

哭丧歌

陕南一带老人去世后,一般要通过洗尸、停尸、入棺、闭棺和出殡几道程序。过去一般为3天,现在多为一天一夜。从守灵一开始,哭丧歌丧礼仪式中少不的演唱形式。

在守灵期间,丧家为了悼念亡灵,慰藉人心,便会请歌手来唱孝歌,也有歌手不请自来的。歌手大多是业余性质的,他们会唱多种孝歌,有的还能即兴创作,针对死者的年龄,性别和家庭情况来虽。有一个人唱的,有对唱的,也有一人领唱,众人续唱或合唱的。哭丧歌伴奏的乐器是鼓和锣,或边敲边唱,或唱一段再敲一定的套数,如《三点水》》《麻雀闹阵》。

停尸的当天。室内灵堂已安排就绪,室外庭院点燃香、烛和火纸,燃放鞭炮。歌手的开场锣鼓是叙述灵堂摆设和孝男孝女的“孝道”,守灵的子女不禁失声哭泣。

在守灵期间,孝男孝女要出门接待前来吊孝的亲友乡邻,陪祭的人一进灵堂,歌手便引唱孝歌。亲家有亲家的孝歌,朋友有朋友的孝歌,如有一段亲家的孝歌是:

“亲家犹如一只蚕,一生勤奋又节俭,为儿为女吃尽了苦,才积得这份薄家产,只说你长寿享清福,谁知你早早离人间,...

你有一双好儿女,也能含笑在九泉。”

天晚了,灵堂内外灯火通明。丧家招待歌手和前来悼念的亲友。饭后不久,歌手继续虽哭丧歌,如《十二月想爹娘》《送亡灵归西》。亲友也有唱劝人孝敬老人的孝歌,如《二十四孝》《十二大贤》等。到了半夜,由领头人按顺时针方向绕灵柩一周,孝子捧香在后,名曰“转香”。在歌手间歇的时候,丧家以茶点招待歌手,并用糖水润喉。到了天亮,歌手慢慢走出灵堂,来到室外,改唱“还阳”歌。送灵时,歌手又唱送灵歌,孝子随后叩头。“尸不见天,棺不二掩”,封棺前,孝家和近亲要看一眼死者面容,即“辞容”,然后封棺。

第二天早上出殡。棺木用木杠抬,木杠前后刻有龙头龙尾,歌手一唱“启龙歌”,孝儿孝女牵着灵柩上系的白纤在前,众亲友在后送行。在送葬的路上,歌手鸣锣敲鼓开道,遇山唱山,遇树唱树,遇水唱水。并以祈祷歌给抬杠有人加油。

在锣鼓鞭炮声中,孝歌一直唱到坟地,下葬时先撒“五谷”,孝子接着五福,植土,谢恩。

哭丧歌是陕南长期流行的一种仪式歌,曲调哀婉多变,内容有乐施劝善的,也有封建迷信的。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倡火葬,哭丧歌也有了新内容。

韩城葬俗

韩城丧俗,主要体现对死者的哀悼。年老者的葬事,尤为重礼。

一般程序有报丧、戴孝、设灵堂、暖墓窑、过夜、祭奠、迎饭、起丧等程序。死者穿有五身、七身(指袄),铺金盖银,即铺黄颜色,盖白颜色,手握银元,口含元宝。住的是柏木或松木棺材,一般是十条头(即10块板)十二条头(12块),也有八仙(即八块板),还有的是四片瓦(四块板)o富裕人家有套板(桐木作的)。棺材厚度超于外地,一般厚二寸五分或三寸。送葬之日,一般无选择,多数头期(即死后第一个七天)埋葬。年令大者,埋葬之日非常隆重,请乐人五到十人之多。富家还请礼生唱礼,连过三天事,气氛浓,声势大。丧服为白色,死者直系子孙穿白布丧服,头戴系头,腰系粗麻绳,手拄麻杆棍。近亲穿白衣,头缠白布或纱布。

埋葬时有纸扎,一般是童子一对,马一匹,神楼一个,还有金银山等。死者之女,行礼特重,除蒸食外,还有手工做的板幡、香幡、金银山、仙鹤、摇钱树等工艺品,以作纪念的礼品,还有铭旌歌功颂德。死者从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期斋,共七期,每期主要亲戚都前来祭奠。另有百日(即百天)、周年、寿诞、三周年也要祭奠。

建国后,丧葬仪礼,逐渐简化,但乐队规模越来越大,除唢呐外,还有军乐队,电影、录像等。婴幼儿死亡,一般送往荒郊野外。青少年死亡大为简化。婚后青年男女死亡,则以成年人对待。丧葬文书有丧联、挽联、悼词、祭文、讣告:、墓志铭、碑文等。

志丹婚嫁丧葬

自古以来男婚女嫁,洞房花烛就是人生一大幸事。志丹人旧时结亲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不谋面,如同“口袋卖猫”,有奶头亲、指腹为婚,娃娃亲、童养媳和买卖婚姻等陋习,摧残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解放后,实行婚姻自主。男女好合大致要例行订婚、商话、登记、迎娶、回门等程序。订婚,一般经介绍人传说,双方互相盘问,了解男、女各人的年龄、生辰、人品、相貌、文化、职业和家庭门风等。若双方愿意,男方择吉日,携彩礼,与媒人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商话,由男方家长、媒人带只羊、烟酒、衣服、彩礼到女家,女方请外家及家门主要人员参加,礼到、财足即议定迎娶时间;登记,各持介绍信在女方所在的乡政府办结婚手续,领结婚证;迎娶,过去一般备一头叫驴或儿马,头挽红布条和红花,俗称“硬马”。近年一些交通便利的川道和城镇,也有用拖拉机或汽车娶人。娶人的由娶人婆媳(新郎的嫂子或婶娘)、拉马的(新郎的弟弟或侄子)、代事的、驮箱的、吹手等5——7人组成。临行时,新郎要将马骑一下称“压马”,到女方家要请数目成倍的送人亲戚,收箱即陪嫁的物品,撒箱即女一男二,钱数事位议定,最后举行上马仪式,在一片唢呐、爆竹声中去。在暮色苍茫中涌进村头院落。在火把的照耀、鞭炮的爆响中举行新人“下马”,拜天地、抱“宝斗”入洞房后绕炕一周,择方位而放,称“踩四角”,新娘“坐帐”,给送人亲戚喝“拦门酒”。洞房花烛里,要给新人并头、翻床,最后才是最精彩的闹洞房,戏笑玩耍,花样百出,直至新人精疲力尽,闹房人方才趁兴而去。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丧葬习俗因地而异,志丹的丧葬习惯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过去,志丹丧礼很繁琐,讲究棺木老衣、埋场和戴缟,并要动阴阳、吹手,购置纸火进行丧仪活动,以其“扬名声、显父母”。建国后,丧葬风俗多有变革,主要程序有:老人病危,告知亲戚家门前来探看,商定后事,所有儿女都守在身旁。临终时穿好老衣,咽气时儿子要抱住坐起不停呼叫;咽气初终,儿女要跪在地上烧到头纸,并放声嚎啕;咽气后将尸体移至铺干草的地下,脸盖白纸,左手拿“ 打狗棍“(捏面团烧熟),右手戴上“ 岁数馍”,嘴噙“口含钱”,头枕“岁数纸”。搭灵棚设香案,孝子守灵至下葬。所有的亲戚家门都要披麻带孝,轮番烧纸祭奠,在入殓之后,还要依次进行吊孝、过献、上话、上祭、领羊及丧事的高潮送灵、入葬。出殡的时日由阴阳先生决定,给娘家人下话,娘家人听取孝子对丧事的备办情况进行抖亏欠择礼信后同意入殓、出灵。出灵时,户户门前燃火送行避邪,灵柩途中不得停放,到坟地下葬由阴阳罗盘坐字,字方位,然后堆坟茔。埋葬后要于黄昏连送三晚火,翌日进行“扶三”,孝子上坟安“饭水桌”祭奠,埋葬以后的祭奠分过“七七”,过“百日”,过“周年”,然后是每年的时分把节和十月一日(农历)上坟烧纸。此外,孝期有着鲜亮衣服,不办喜事,戴“孝”字袖套,3年内过春节贴黄、绿春联。

2.陕南汉中 篇二

1 调查区基本概况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 地处秦巴腹地, 下辖1区10县159个镇, 人口380万。除汉台区外, 汉中10县全部被确定为陕西省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县及扶贫开发重点县, 贫困村1188个, 贫困人口53.8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14.2%。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散居在偏远深山, 由于地质条件差, 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 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十分突出。2011年实施移民搬迁政策以来, 汉中市各县区人社局、劳服局联合移民办共培训移民搬迁劳动力4386名, 实现搬迁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6945人, 其中就地就近转移人数2858人, 创经济收入11689万元。然而依然存在搬迁移民综合素质偏低、知识和技能缺乏, 搬迁后生计来源和生计能力受到制约等问题。在全面脱贫、精准扶贫背景下如何通过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使搬迁移民在“搬得出”的基础上, “稳得住、发展好、能致富”, 成为摆在各级职能部门面前的难题。因此, 理清生态移民教育需求现状, 探索生态移民教育供需问题产生的障碍性因素, 尽快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显得尤为迫切。

2 汉中生态移民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调查和了解汉中生态移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于2015年4月~10月、2016年1月对汉台区河东店镇、勉县武侯镇武侯村、西乡县杨河镇高土坝村、略阳县徐家坪镇、宁强县汉源镇二道河、留坝县留侯镇6个县6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和访谈。调查主要利用周末、节假日及笔者到各县 (镇、村) 开展扶贫就业培训的机会多次进行。共计发放问卷360份, 回收347份, 其中有效问卷321份, 问卷回收率为96.3%, 有效率为89.1%。问卷就被调查者的个体特征 (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现主要从事工作) 、家庭特征 (家庭人口数、家庭年收入、主要收入来源) 、培训认知 (培训次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费用、培训地点、培训原因、培训效果) 3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设计。在问卷调查基础上, 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资料。

2.1 被调查者的个体特征

总体调查样本数据显示:①女性被调查者居多, 占样本总数的60.44%。②从年龄结构看, 18~60岁劳动力人数为274人, 占调查人数的83.8%, 其中18~40岁103人, 占调查人数的32.1%, 41~60岁的171人, 占调查人数的53.3%。总体来看, 劳动力占比较大, 其中中老年劳动者比例过半。一方面能够看出劳动力老龄化趋势逐步严峻, 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得知, 近70%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 接受调查者以中老年移民为主。③受教育程度方面,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80人, 占比56.07%, 初中文化程度64人, 占调查样本的20%,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77人, 占比24%。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偏低。④主要从事工作方面, 从事农业种养业的移民占调查样本数量的49.22%, 服务相关行业占样本数量的19.94%, 从事建筑运输等行业的占调查样本总量的30.84%。可见被调查移民所从事工作仍以农业产业为主, 对第一产业依赖较大。

2.2 被调查者的家庭特征

2.2.1 家庭人口规模。

17.45%的家庭人口数为3人及以下。4~5人的家庭规模数占调查样本的59.81%, 有22.74%的被调查者生活在三代同堂的6人及以上家庭里。从样本分析不难看出, “4~5人”的家庭结构多为祖孙三代及未成年的孩子, 祖辈年龄不大有一定劳动能力, 而孙辈未成年, 生存压力并不大, 有充足的时间和愿望参与培训, 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

2.2.2 家庭人均收入。

25.23%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000以下, 5000以上的人均收入水平占调查样本的33.02%, 41.74%的被调查者家庭人均收入在3000~5000之间。按照陕西省2014年执行的2950元贫困标准, 有近25.23%家庭还未脱贫。

2.2.3 主要收入来源。

其中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的占68.68%, 外出务工人员中主要从事建筑运输业的占43.05%;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养殖业的比例为8.27%, 从事生产加工业的占4.31%;还有18.74%的被调查者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个体经营。可见目前移民家庭主要收入还是以外出务工为主。

2.3 被调查者的培训认知

2.3.1 年接受培训次数。

有65.42%的被调查者接受过1~3次的相关培训;接受过4~5次培训的人数仅占被调查对象的1.56%;其余33.02%的被调查者未接受过任何培训。通过对其培训意愿的调查, 相对于已经参加过4~5次培训的, 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者和参加过1~3次培训者更愿意参加培训, 且没有参加过培训者的意愿更强烈。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对于刚刚搬迁至新环境中的移民, 大多还是对培训报以很高的期望, 迫切希望通过提高职业技能获取工作机会, 很快融入新环境。而随着培训次数的增多, 移民出现倦怠情绪, 这与笔者在访谈中发现的“硬性安排培训”、“培训内容不具有针对性”等现象有一定关系。因此, 日后应在技能培训市场供给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2.3.2 接受培训的内容。

49.22%的被调查者接受与农业种养殖有关的培训;30.84%的被调查者接受过与服务业相关的培训;19.94%的人接受过其他方面的培训。

2.3.3 培训方式。

6.2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学”;29.91%的调查对象通过师傅传授获取技能;也有42.06%接受过政府的培训。可见, 政府培训仍然为目前生态移民接受培训的主要方式。

2.3.4 培训费用。

移民对培训费用比较敏感, 64.80%的人愿意接受免费培训;18.38%的被调查者愿意花费200元以下接受培训;其余的被调查者愿意花“200~500元”接受培训。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移民对于提高自身技能积极性并不高, 基本属于消极接受, 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从调查中得知, 目前移民接受的培训多为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 甚至有部分培训采取“参加培训给予现金补偿和奖励”的方式, 相对于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移民们更在乎培训一次带来的现金奖励。

2.3.5 培训地点的选择。

45.79%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地点位于5km以内可以接受;有38.01%的被调查者接受5~10km范围内的培训地点;还有16.2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10km以上”可以接受。被调查的移民安置点多位于近城、近镇、近园区, 随着道路交通不断完善, 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 培训地点对移民已不构成影响培训参与度的障碍性因素。

2.3.6 培训原因的选择。

15.89%的被调查者是“兴趣所在”;27.10%的被调查者是“工作和报酬需要”;而57.0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统一安排”。可以看出, 超出半数的被调查者是出于被迫参与培训的, 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3.7 已有培训效果的评价。

14.33%的人认为效果较差, 56.70%的人认为效果一般;认为培训效果较好的占28.97%。而对认为培训效果“较差”的移民进一步访问中发现, 主要问题在于“培训内容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比较单一”。但当问及“期待什么样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时, 被调查者却又显得盲从, 培训目标并不明确, 对培训报以期望, 又存在感知培训效果“一般”甚至“较差”的情况。总体来讲, 移民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不高。

3 汉中生态移民教育对策建议

3.1 重视移民教育, 提高移民后续发展潜力

随着移民搬迁后续问题的凸显, 生态移民面临生存模式转换却又缺乏必要生存技能、后续发展盲目的严峻问题, 实施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①思想上重视。汉中实施移民搬迁工作近6年来, 相关部门更多地关注移民的搬迁安置, 更多寄希望于移民的后续资金项目扶持, 对移民教育培训这一解决移民深层次、可持续性生计问题的认识明显关注不够, 对提高移民整体素质重视不足, 对移民技能培训工作支持力度不大。尽管2011年以来, 汉中市加大搬迁移民技能培训力度, 尽力做到技能培训“六个全覆盖”, 然而截止2016年1月相对于12.23万户40.8万的安置人口, 累计培训人数 (9.8万人次) 不足24%。移民培训力度还需加大。②财政上支持。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脱贫背景下, 要将移民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建设性工作来抓。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的同时, 加大市县培训资金投入比例, 保证资金专款专用。③政府部门应尽快编制移民培训规划, 进行移民培训供需摸底, 做好顶层设计, 使各项工作实施有章可循。

3.2 加大宣传力度, 使移民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在调查访谈中发现, 移民参训积极性不高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①客观方面在于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宣传力度不足。以汉中对搬迁移民的教育培训为例, 目前政策宣传主要依靠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印发的招生简章进行宣传,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镇村党政组织主动宣传较少, 多数搬迁群众对移民教育政策不了解。各县区教育、移民、扶贫部门及镇村组织要加大对移民集中安置点和学校的宣传力度, 提高其对移民政策的了解。同时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板报等方式宣传移民培训、创业就业的意义, 提高移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②主观方面, 一是移民的培训目标不明确, 缺乏个人规划。移民搬迁意味着传统农民向城市 (镇) 新移民转变, 必然存在“生存模式断裂”现象, 因此必须使他们意识到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重新对个人职业及家庭未来发展做好规划。二是移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缺乏求知欲望, 存在“小富即安”思想, 部分移民眼光短浅, 认为培训耽误时间, 影响其临时性收入。更有部分移民仍然存在“等、靠、要”惰性心态, 对培训内容并不感兴趣, 对来参加培训发放的少量补贴更感兴趣, 因此培训效果并不好。

3.3 加强组织监管, 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

从汉中生态移民技能教育培训供给现状来看, 政府是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和监管者, 培训资金主要来源于人社局、劳服局和扶贫办, 培训任务的承担者多为具有一定办学和培训资质的教育机构。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①培训主体的选择具有随机性, 培训主体与政府的合作缺乏长期性与稳定性;②政府对培训机构监管不力, 管理制度缺乏, 管理过程松散, 流于形式, 培训过程无监测、培训效果无评估;③培训宣传力度不够, 移民培训目的不明确, 培训内容不精选。因此, 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把移民稳定脱贫和移民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训和提升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积极纳入地区人力资源整体规划中。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专业协会、办学机构的联系, 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规范职业培训流程, 制定人力资源培训供给方入选标准, 遴选出具有一定资质和实力的培训机构, 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和挂牌开展长期稳定合作。

3.4 开展需求调查, 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教育市场是由供需双方组成。目前生态移民教育收益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而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产品的供给方对需求不了解, 因此①对移民的就业技能培训需求进行摸底, 了解其需求意愿, 并根据移民所需就业的工种、所需技术等进行登记, 开展分级、分类指导, 并建立培训生源档案, 以解决移民培训满意度不高、培训内容无的放矢等问题;②全面了解教育产品供给方现状与培训优势, 筛选出具有资质和实力, 并具有一定优势的机构进入, 实施以实用技术为主的教育供给内容改革, 突出职业教育市场化。

3.5 引入企业培训, 开展政企培训机构联合

在调查中发现, 汉中移民对培训效果报以了很大期望, 但培训效果见效慢、收益低成为他们接受再培训最大的顾虑。通过引入企业培训, 多管齐下, 提高培训的效率。①企业培训具有传授技能见效快、针对性强的特点。政府部门通过优惠政策、培训补偿等措施鼓励本地企业, 特别是龙头企业参与移民培训工作, 吸纳其为企业劳动力, 从而解决农民就地就业和移民家庭后顾之忧, 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用工积极性和用工队伍的稳定性。②引导移民“培训+创业+就业”, 要求培训机构利用当地资源优势, 开设短、平、快, 实用性强的创业项目培训内容, 提高移民创业就业能力。例如, 汉台区政府组织在河东店镇、汉王镇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开设“中式面点”等培训课程, 累计培训搬迁移民1010人, 实现移民劳动力就地转移2858人, 创经济收入11689万元。③加强企业与培训机构的联合, 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培训机构根据企业发展需要, 分门别类进行订单培养, 优秀培训学员优先推荐至企业就业。西乡县杨河镇依托园区建设, 充分利用当地茶资源, 培训机构开展有机茶叶种植规范技能培训、茶叶深加工技术培训和生态观光茶园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等, 引导700多名移民就近务工, 实现企业和移民发展双赢。

3.6 改变培训方式, 调动参与培训积极性

目前汉中生态移民职业技能培训方式以短期培训、课堂讲授为主。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效果差强人意。因此, 在培训方式上应灵活多样, 按照“不求全面, 但求有用”的原则, 根据移民现有职业、兴趣爱好、安置区资源特点和发展优势等开展实地演示、实践指导、一对一交流、点对点沟通等方式, 提高培训服务的针对性。尝试建立转移农民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和网络教育等培训形式, 提高培训效率。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 将受移民欢迎的实用性技术和知识、规范的操作流程编订成册, 免费发放给移民, 全方位调动移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摘要:生态移民教育问题是影响到移民后续生计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汉中市生态移民为调查对象, 选择6个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实地问卷调研和访谈, 初步了解汉中生态移民教育培训现状, 提出后续汉中生态移民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教育培训,生态移民,对策,汉中市

参考文献

[1]梁富庆.中国生态移民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33 (4) :11-15, 97.

3.舞蹈的陕南农具 篇三

角锄那类似羊角的一对尖齿,定是长期生活在陕南这片土地上的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种锄头成倒“U”型结构,顶部与陕南农村使用的板锄、薅锄没啥区别,像一母所生的兄弟,均为类似四指宽的厚铁板弯曲成一孔形,用于固定锄把和锄体。只是角锄主体为向下分开的两股铁叉,呈上粗下细状,尖部锐利,这就与专门用于点种的板锄和锄草的薅锄形象有了本质的差别。角锄也以其自身的独特形象展示其自身的独特功能。陕南人要在陡峭的山地种出玉米、小麦、大豆、高粱,不得不面对泥土中掺杂的数不清的石块,这样,角锄便成为山民们开荒拓土的最佳选择。

角锄是经过高温的煎熬从烈火中诞生的,天生就有一副铮铮铁骨。你看那铁匠身穿围裙,手握一柄大铁钳,先将用于做角锄顶部的铁板塞进一炉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眼睛紧紧盯着炉火,紫红的脸膛透出坚毅自信的神色,满脸的汗水在炉火映照下发出晶莹剔透的光芒。这时,徒弟会及时拿出用冷水浸过的毛巾给铁匠师傅擦汗,而拉风箱打下手的人此时更是将风箱的把手拉得风生水起,随着“呼呼”的风声,炉火中的铁板很快变成炉火一样的色泽。这时铁匠及时将红得发白的铁板夹出放在大铁墩上,助手会及时抡起大锤向铁板砸去,随着节奏均匀的“叮当”声响起,铁墩钢花四溅,铁匠也不停地调整铁板弯曲的角度。待铁板变成角锄顶部的模样,将一根用于做锄齿的圆钢扔进火炉。圆钢烧红后,便将其从中间折弯固定在锄顶部位,如此反复煅烧、敲击,到最后锄顶和锄齿完美咬合,大致成形,铁匠便会左手用铁钳紧紧夹住角锄一端,右手拿柄小铁锤,左敲敲,右敲敲,这样再折腾几次,直到自己十分满意,再进行最后一道工序,给角锄的两根齿加钢淬火。铁匠将烧得通红的两根角齿放进早就盛满凉水的大盆中,随着“呲”的一声,一团白雾瞬间腾空而起,很快在房间弥漫开来。而角锄的两根角齿经受了这冰火两重天的洗礼,变得更加坚硬。待冷却后,一柄角锄便诞生了。

随着一把把角锄在陕南人的手中上下舞动,一块块或方或圆或扁或菱的石头现出原形,被拉到一起砌成一道道漂亮的石坎,承担着拦截山坡泥土流失的重任。角锄像一位威严的长者,将石头这顽皮的孩子管得服服帖帖,一块块板结的黄土地在角锄的细心耕耘中开始变得柔软起来,细腻起来,散发出泥土独有的潮湿的清香。土地耕耘后,山民们用板锄挖出一个个蜂巢般的小窝,用薅锄除去杂草,种下了一粒粒种子、一株株幼苗。

到了收获的季节,角锄再次闪亮登场,它将一粒粒的果实,从大地的母腹中小心翼翼地刨出来,这时的角锄像助产科的护士,那样温柔,细心,生怕弄痛待产中的胎儿。土豆、红薯、萝卜们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在角锄轻盈的舞动中,如初生的婴儿般,终于破土而出,露出胖嘟嘟的脸蛋。这时,角锄带给山民的,是满怀丰收的喜悦。

角锄是天生的音乐大师,一生都在陕南这片土地上弹奏着季节的交响曲。角锄更是一位热心的红娘,精心梳理着土地的婚床,让一块块土地在与种子的亲吻中,孕育着生活的希望。

背篓

打开中国地图,便会看到在陕南的北面,苍茫逶迤的大秦岭硬生生把关中平原这块风水宝地堵个严严实实,南面,犬牙交错的大巴山毫不客气地挤进来,门神般威风凛凛地堵住南大门,远观成都平原那千里沃野,也只有流口水的份儿。陕南就这样被夹在中间,除汉水留给汉中周边一些平地外,其他大部分地方只有八山一水半分田了。由于地无三尺平,曾几何时,村民主要在贫瘠的山地讨生活,攀的是陡石山,走的是羊肠道,要想将生活所需运到目的地,背篓是最好的运输农具。

背着一背篓东西的村人,手握一根“打杵子”。走累时,将“打杵子”垫在背篓底部,将一背篓的重量转移到“打杵子”身上,人的双腿和“打杵子”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支撑点,控制好平衡,便可休息一会儿。待休息好后,取下“打杵子”,继续奔波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打杵子”是用背篓背东西休息时的专用工具,故有“篓不离背,杵不离篓”之说。“打杵子”制作也简单,就是用榫卯将两根木棍成丁字形固定在一起,一根长的用于支撑地面,一根短的表面用刨子刨平,支撑背篓底部。行走时握在手上,还可当拐杖用,遇到野狗毒蛇之类的动物还可当防卫武器,可谓一举多得。由于长期用背篓背东西爬坡上坎,翻山越岭,近百斤重的东西压在背上,日复日,年复年,村民的身材便有些变形,你看那一个个肌肉结实却个儿不高,走路背不驼却屁股朝后撅起的大都代表了陕南人的形象。

在陕南当篾匠的手艺人,不仅要能编簸箕、筛子等农用家具,更多的还要编得一手好背篓。背篓在农村使用量大,使用次数频繁,春天播种背农家肥,收获季节背稻子、小麦、土豆、玉米、红薯,上山打猪草、割牛草,修房造屋背水泥、沙子、砖块,冬天到煤窑买煤,都得用背篓,背篓消耗量就大,需求就多。一般农村家里,有五六个背篓很平常。背篓有大有小,根据家中男女身材量身定做,甚至连十二三岁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专用背篓。陕南民歌《巴山背篓歌》唱的“汉子的背篓大又粗,山妹的背篓好锦绣”道出了男人背篓与女人背篓的区别。

背篓因用途不同,有“篾丝”背篓与“花莲”背篓之分。“篾丝”背篓,顾名思义,用篾细如丝,一根竹子,在篾匠手中随着一把篾刀上下挥动,很快就能变成一根根细若面条的竹丝。篾匠先用厚实的竹片把需要弯曲做底座的部分用火烤弯定型,搭成背篓的骨架,再用竹丝一圈一圈地织上去,不时拿根专用木板左敲敲,右敲敲,把篾丝砸密实。收好口后,再用竹丝编好“背系”。“背系”就是双肩背的背带,仍用细竹篾编成。将“背系”固定到背篓背的一面,一个背篓便编成了。“花莲”背篓,用篾薄而宽,编成大口花纹状,收口处形似莲花而得名。“篾丝”背篓主要用于背粮食,因编织细密,粮食不会漏掉,能保证颗粒归仓。“花莲”背篓主要上山打猪草、牛草用,轻巧方便。

编背篓,看似简单,其实要编好,让主人家和顾客满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背篓上大下小,上圆下方,形似喇叭。下面太大,重心太低,背上东西后,腰部使不上力,容易使人后仰。下面太小上面太大,则重心太高,更是危险,稍有晃动,便容易将人带倒。只有重心掌握在腰部才能达到省力、安全的目的,而这是一个背篓好不好用的关键所在。而且在编织时全凭匠人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的好坏,考验的便是一个匠人的本事。当然,在编织过程中还要编出不同的花纹样式。一个好背篓不仅结实耐用,更是一件绝妙的工艺品。往往技术好的篾匠一年到头忙不停,编了东家到西家,很快在十里八村便会闯出名气,把自己编的背篓拿到集市上卖,也能卖个好价钱。

一个背篓,既背粪尿臭,也背五谷香。播种季节,背篓将一堆一堆沤好的农家肥背上田间地头。这时,背的是对一年粮食收成的企盼和梦想。收获时节,再将丰收的果实一背篓一背篓地背回家。这时,背的是辛勤耕耘后收获的喜悦和甜蜜。千万别以为装了粪的背篓就脏,在陕南山区,沟壑纵横交错,河流星罗棋布,背篓背肥料后,放在小溪中用水冲冲,便冲洗得干干净净,放在太阳下晒干即可,下次再用十分方便。

遇有集日,村民将自家产的蔬菜、瓜果、鸡蛋、烟叶等土特产品背到镇上,选一个地儿,摊张塑料布,将土特产分类摆好,放倒背篓,小的一头放在屁股下,就是一个凳子,坐在上面,边和旁边卖东西的村人聊天,边卖自家的土特产。东西卖完,在镇上买些化肥、种子、日常用品,装进背篓,背回家中。一个背篓,来去不空。宁可背篓压弯腰,不愿背篓半月闲。背篓有背的,那是生活充实的象征。每到陕南逢集,弯曲的山路,拥挤的街道,到处涌动着一条条背篓的河流。

背篓不仅在农村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镇也占有一席之地。在陕南许多县城和乡镇,活跃着一大批靠背篓讨生活的农村人,他们被城里人称之为“背二哥”,自从南水北调工程实施,陕南的大片土地退耕还林后,农村的山地结束了生长粮食的使命,山民们便身背一个背篓,来到城镇讨生活,他们类似重庆的“棒棒”,帮城里人运货物。只不过,重庆“棒棒”是一根木棒肩上挑,陕南“背二哥”是一个背篓背上背罢了。

一个背篓,背了太阳背月亮,背了月亮背星星,背的是山民们酸甜苦辣的日子、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梦想。

责任编辑:黄艳秋

4.镇陕南移民实施方案 篇四

安置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政府关于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全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根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省市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陕南移民搬迁政策,按照“搬的出、稳的住、能致富”的工作思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消除隐患、脱贫致富、修复生态为目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推动镇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全镇2011到2020年需完成478户1903人的陕南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其中: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安置30户121人,洪灾避险移民搬迁安置30户116人,生态移民搬迁安置70户318人,扶贫移民搬迁安置120户536人,工程移民搬迁安置228户801

人。

三、搬迁对象

1、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农户。

2、居住高寒边远山区、水电路不通、生存环境恶劣的农户。

3、居住在生态保护区、重要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农户。

4、因国家工程建设需要搬迁的农户。

四、搬迁原则

1、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坚持政府引导扶持与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由符合条件的农户自愿提出申请,以集镇集中安置为主,统规统建为主,按程序申报,统一组织实施。

2、镇政府负总责的原则。镇政府为实施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建设主体。根据移民搬迁对象的经济承受能力,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的方式建设集中安置点。

3、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原则。各村要按照大河坝镇城镇化发展规划布局,编制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总体规划。并对集中移民搬迁安置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实施综合规划,分期、分批实施。统一选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风格造型,统一完成时限。

4、统筹项目与重点打造的原则。镇政府统筹整合各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实施集中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项目,对有一定规模的集中移民安置点进行重点打造,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

5、突出集中安置与严格限制分散安置的原则。对有意愿、有条件的移民户实施集中安置,原则上不再审批分散建房用地。

6、移民搬迁与小集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应与小集镇和重点镇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7、移民搬迁政策与农民进城政策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有条

件的农民进城购房安居,享受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补助政策。利用陕南移民搬迁安置补助政策在集镇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集中安置进集镇农户。

8、陕南移民搬迁户与引汉济渭工程移民安置点相结合的原则。在引汉济渭五四安置点规划区打造一个多层移民区,鼓励无土安置的户入住,并配相应的商业用房。

五、优惠政策

1、建房补助政策。集中移民搬迁户分别按3人及3人以下户60平方米、4人户80平方米、4人以上户100平方米三种户型进行设计建设,由群众选择户型面积并分别承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购房费用,其余部分由省市县三级承担。分散移民户享受每户每户3万元的政策补助。

2、户籍管理政策。搬迁至本镇外的移民户,户口必须随人迁移至新居住地;镇内安置的移民户,户口可迁至新居住地,也可暂时保留在原居住地。移民户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户口迁移,由迁入地负责落实。

3、规费减免政策。免收搬迁群众新建房用地和办理户口转移、土地调整、建房林木审批等费用,免费为搬迁户提供房屋建筑设计图,移民搬迁城镇集中安置区建房按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购买安置住房的移民户减免房屋买卖交易契税、转移登记等方面的规费,最大限度地减轻移民搬迁安置成本。

4、权益保障政策。移民搬迁户子女就学,由安置地统一协

调,按就近入学的原则享受与迁入地居民子女同等就学待遇;移民搬迁户原有的集体资产享有权、土地承包权、林木收益权和自留山使用权不变,但已享受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补助政策的除外。鼓励农民依法、有偿流转承包地,以防耕地摞荒。

5、就业扶持政策。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优先向移民接收地安排,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及子女参加劳务技能培训,优先输出安置就业,拓宽移民增收渠道,增强后续自我发展能力;在城镇和移民搬迁社区增设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排移民户就业;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后续产业,加大主导产业培育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化经营,确保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六、实施步骤

2011年全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共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2011年6月1日至6月30日)。召开全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动员会议,对今年的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同时,以村为单位逐户调查摸底,按照搬迁范围和对象确定搬迁户,制订搬迁安置计划和总体规划。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7月1日至10月31日)。按照搬迁方案,组织实施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搬迁房屋建设。分散安置户在本阶段内必须完成房屋建设主体工程。全镇搬迁安置户数要达到任务的100%。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完善各类档案资料,搞好工作总结,报请上级验收。

七、职责分工

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搬迁任务重。镇上有关部门和各领导要各司职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协调解决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圆满完成陕南移民搬迁安置任务。

镇项目办:做好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项目整合、资金争取和对上衔接工作。

派出所:协助做好陕南移民搬迁户的户籍审查及转移登记工作。

镇民政办:负责做好“五保户” 和“特困户” 的搬迁安置、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工作,指导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镇财政所:及时筹措、划拨、兑付陕南移民搬迁资金和报账,并做好资金的全程监管工作。会同镇项目、土地、交通、林业、水利、住建等相关科室站所,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陕南移民搬迁安置。

土管:负责地质灾害移民搬迁的申报、立项及组织实施工作;做好陕南移民安置用地保障,严格按标准审批村民建房用地;做好搬迁后的宅基地复垦,移民土地权属变更登记等工作。

住建:负责做好集中安置点的规划选址,绘制移民搬迁户建

房设计图纸,加强建材、建筑质量监管。

交通:负责制定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道路交通规划;争取上级交通专项资金,投入移民安置点道路建设。

镇农技站:做好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投劳管理工作;指导搬迁户使用沼气,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业产业。

镇林业站:负责移民搬迁户的木材审批,采伐。

镇扶贫办:负责陕南移民搬迁的申报、立项及组织实施等日常工作。

镇移民办:负责引汉济渭工程移民搬迁的申报、立项及组织实施工作。

镇教体、卫生、环保、电力、社保等部门:负责协调解决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实施过程中教育、卫生防疫、环境污染治理、供电和搬迁群众就业培训指导等工作。

信用社:积极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中的贫困农户发放建房贷款。

八、组织保障

由雍立强镇长任组长,人大主席马忠亮、副镇长李华军、任副组长,镇纪委、党政办、经济发展办、财政、土地、林业、扶贫办、移民办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河坝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此项工作。由人大主席马忠亮同志牵头,负责三河口库区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办公室,由副镇长李华军兼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

员尚鹏、巨超、支远友、王婷、傅琦、胡圣韬。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研究制定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政策措施,编制全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组织协调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相关事宜。检查工作任务实施进度及效果,验收移民搬迁项目完成情况及挡案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各村成立相应机构,由村支书负总责,村三委会班子齐抓共管。当年有建设任务的村要求每月13日和28日前上报本村建设进度情况。

九、工作要求

1、科学制订规划。各村要按照“统筹城乡、统一规划、集中安置、设施配套、安全避险、有利发展”的要求,制订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总体规划。按照二十年不落伍的标准,对集中移民搬迁安置点进行超前规划,统筹解决好生产生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问题,科学指导新农村建设。

2、深入宣传发动。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会议、政务公开栏、标语、过街红、上门入户等方式,深入宣传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重要意义、政策规定、工作程序和实施办法,解答群众疑虑,提高群众对移民搬迁政策的知晓率,激发参与热情,引导群众变“要我搬”为“我要搬”,及时总结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典型经验,为促进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落实包抓责任。建立镇级领导联系村移民搬迁工作制度,实行镇级领导包抓集中移民搬迁安置点制度,镇上三大班子主要领导要分别包抓一个集中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镇主要领导要分别包抓一个20户以上集中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各站所部门要积极配合,镇村联动,抓点示范,点面结合,推动全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整体推进。

4、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行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有关政策规定,严把移民搬迁对象审核关、集中安置点选址关、建设用地和建房标准审批关,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推行公示、公开,群众参与式管理机制,完善制度监管。镇财政、纪检等部门对陕南移民搬迁安置项目资金实行全程监督,严禁截留、挪用或贪污移民搬迁资金问题的发生,确保项目计划严格执行和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十、几个具体措施

1、为了达到陕南大移民的初衷,建议搬迁户暂时可不拆旧房。

2、全镇范围内群众应尽量集中安置,但每户只能享受一套搬迁新居。

3、工程施工时,为保障质量,降低成本,建设主材由镇上提供。

5.陕南传达会议精神简报修改稿 篇五

简报

第七期

总第007期2011年1月30日

陕南板块中心库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分公司工作会议精神

1月28日下午,汉中直属库召开全体员工大会,迅速传达贯彻西安分公司2011年中央储备粮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工作,表彰先进,并就如何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和节前有关工作作出部署。全库共50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陕南板块主任田明元同志首先向全体员工传达学习了中央领导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对中储粮总公司工作的批示,学习了西安分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巩福生同志在工作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对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对中储粮系统目前面临的发展形势和新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对比。同时对陕南板块2010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

点评,结合新的形势对2011年陕南板块的工作进行了客观分析和初步安排,要求各部门把深入学习贯彻分公司工作会议精神作为近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分公司会议精神上来,扎实工作,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服务“三农”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为陕南板块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做出新贡献。

会议还对中心库2010的先进科室、先进班组和优秀员工进行了奖励,对节日期间的工作和安全值班进行了安排并提出了要求。会后全体员工举行了新春团拜,将上级领导和库领导的新春慰问和祝福一一送给了大家。

抄报:中储粮西安分公司

6.陕南汉中 篇六

陕政办发 〔2011〕111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明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资金筹措渠道,规范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的运行机制,确保全面完成《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目标任务,经省政府同意,现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资金筹措方案》和《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运行机制》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并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八日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资金筹措方案

为了加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资金总需求

据统计,在十年规划期内,陕南地区确定移民搬迁共计63.54万户240万人。其中:特困户4.23万户,集中安置户45.66万户,分散安置户13.65万户。集中安置户中选择60平方米住房的为0.77万户;选择80平方米的为2.85万户;选择100平方米的为42.04万户。按每平方米1200元测算,共需资金688.7亿元,其中搬迁居民按政策出资266.1亿元;省、市、县补助资金191.2亿元;五保户、特困户通过省级基建渠道安排6.9亿元;各专项资金整合189亿元。土地收益、配建商品房筹措资金35.5亿元。

二、各专项资金整合来源

原定专项资金整合以县为主,现调整为以省整合为主。整合来源为:

(一)从2012年起,在中省扶贫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3亿元用于陕南移民搬迁工作;

(二)在以工代赈异地搬迁资金中每年安排1.2亿元;

(三)在中省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中每年安排5.2亿元;

(四)在土地开发整理和中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中每年共计安排7.5亿元;

(五)在退耕还林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2亿元。

以上专项资金每年整合18.9亿元,十年189亿元。

三、土地收益、集中安置点配建限价商品房筹措资金部分

各县从盘活土地收益、集中安置点配建限价商品房等政策中解决35.5亿元(每年3.55亿元)。土地收益比例、配建指标每年专项下达。

另外,省政府还将积极争取陕南搬迁列入国家生态搬迁规划并享受相关政策;发挥政府的导向调控作用,积极组织质优价廉的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以降低建设成本。

省财政厅要根据上述意见每年及时调拨资金,并会同税务部门制定移民搬迁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关财税优惠政策。

四、资金管理

建房资金须专项用于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房建设,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单独核算,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一)陕南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建房资金管理,坚持以“项目管理”为龙头、“资金管理”为核心、“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原则,完善财务管理机构,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二)涉及专项资金整合的相关省级部门,在制定中省专项资金项目计划时,要足额预留用于陕南移民搬迁的资金,确保整合资金落实到位。

(三)各级财政要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足额落实财政补助资金,其中市、县财政每户补助的1.5万元,由市上根据各县财力确定分担比例并监督落实到位。

(四)对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户,要逐户建立信息档案,并纳入全省住房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所有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实行项目开工前审核备案和竣工后统一验收制度。

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运行机制由省财政和省有色集团共同出资注册组建的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搬迁公司),是解决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启

动资金、保证工程标准和质量的重要平台。其主要职责为:在省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领导下,承担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所需建设周转资金的筹措;选择并代建适量的移民集中安置点,示范引导移民集中安置建设的规范化;搭建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信息平台,负责收集和整理搬迁户、移民安置房及相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有关信息,为陕南地区各级政府后续移民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档案资料。

公司运行机制如下:

一、项目审查

(一)对所有申报启动资金的安置点规划方案、设计图纸,以及项目的立项、用地、灾害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手续进行合法合规性审核,确保选址安全、规划和设计标准、和人口规模相匹配的公共设施以及项目责任主体,用地、环评等相关手续的合法合规。

(二)确定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审定项目建设实施主体,落实项目建设责任人。

二、资金预算

会同有关单位审核每个项目的预算,以及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实施主体提交的项目资金平衡、配建房建设、投入资金回笼等方案,确保安置房和配建房数量、启动资金和回笼资金的核定实现资金平衡。

三、资金拨付

搬迁公司根据已确定的项目建设方案和投资预算,在与市、县签订三方合同的基础上,及时拨付启动资金,并按合同约定、项目进度及时足额拨付资金,确保项目顺利施工。

四、监督管理

搬迁公司会同相关部门,对移民搬迁工程拨付的资金使用、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实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通知项目建设责任主体,督促其整改并对结果进行验收,确保建设资金规范运行、工程质量达标和安全生产。

五、资金回笼

在项目建设到一定阶段具备资金来源后,搬迁公司对投入的建设资金可分期回笼,并快速周转、循环使用。资金回笼后,及早谋划和部署新一轮的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设有计划、不间断地推进。回笼资金主要包括安置群众缴纳资金、省市县补助和统筹的资金,以及配套限价商品房的利润部分。

六、其他要求

(一)搬迁公司的资金运作模式须按照“封闭运行、快速周转、保本微利、不亏不赚”的原则运行。搬迁公司投入的资金、搬迁户按规定缴纳的建房资金以及各级政府整合、统筹的各种资金必须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账核算。搬迁公司要积极配合审计、监察部门,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加强监督。资金下拨、工程进展等情况按月统计,及时上报。

(二)搬迁公司可在陕南地区各县选一代建安置点,按上述运行机制投资自建,作为示范引导,规范操作。其他各安置点主要以县为主建设。

7.陕南白山羊品种改良进展 篇七

1 品种分布及特性

1.1 数量分布

陕南白山羊属于肉皮兼用型地方山羊品种, 有短毛型和长毛型两类, 每个类型又分有角型和无角型两种。短毛型一般分布在汉江两岸和秦巴山区中的低山丘陵地带, 长毛型因其耐寒性好, 多分布于秦巴山区中的高山地带。据统计, 目前总存栏量约140万只, 其中母羊存栏量约65.8万只[1]。

1.2 生产性能

近年来对陕南白山羊的体尺及体重测量, 目前成年公羊平均体高63±4.7cm, 平均体长69.3±7.6cm, 平均胸围82.1±7.2cm, 平均体重39±9.2Kg;成年母羊平均体高54±5.5cm, 平均体长61.7±6.1cm, 平均胸围70.1±5.7cm, 平均体重27.3±5.6Kg。有角型和无角型的测量结果[2], 见表1。

陕南白山羊6月龄平均屠宰率在45%左右, 18月龄平均屠宰率在51%左右, 净肉率可达40%左右。公母羊的产肉性能不同, 具体情况[2]如表2所示。

陕南白山羊性早熟, 公羊4~5月龄性成熟, 母羊3~4月龄性成熟, 6月龄以上可以配种, 每年多集中在5~8月份发情, 公羊的繁殖利用年限在5~7年, 母羊的繁殖利用年限在4~6年, 1年产2胎或者2年产3胎, 产羔率一般在230%左右。

2 品种改良进展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 陕南的畜牧工作者就开始对陕南白山羊品种改良进行探索研究, 这些品种改良研究大致采用有纯种选育、二元杂交、三元杂交这三种途径。

2.1 纯种选育

1988年开始陕南白山羊的纯种选育工作, 首先在安康市开展, 随后商洛市、汉中市也相继开展[3]。通过选育试验, 我们明显看到选育陕南白山羊的初生重比未选育前增重0.15Kg, 提高9.62%;成年体重平均增长5.2Kg, 增长率14.94%;体高、体斜长、胸围分别增长2.5cm、4.6cm、4.2cm, 增长率分别为4.36%、7.46%、5.89%;屠宰率、净肉率提高6.26%和4.94%;繁殖率提高11.43%, 双羔率提高8.43%[4]。然而由于越来越多外来品种的引入, 近年来, 陕南白山羊的纯种选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2 二元杂交

两个品种的杂交育种投资相对较小、见效快, 因此成为陕南白山羊品种改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途径[5]。通常情况下, 其在杂交改良中充当母本, 杂交父本一般多选用国外优良肉用品种。2003年镇安县的董焕清、朱荣文等人对布尔山羊与陕南白山羊杂交情况进行分析, 从试验结果来看布白杂交一代 (布白F1) 出生重明显高于陕南白山羊, 增重在55.96%左右;从生长速度来看, 在3月龄以后的布白F1增重明显高于陕南白山羊, 以6月龄和12月龄两个生长阶段为例, 布白F1净增重和日增重分别提高105.1%、32.02%和105.3%、32%[6]。由于布白F1在3月龄以前生长速度受母羊泌乳力不足的影响, 而导致其生长相对缓慢[7]。镇巴县的段静智、唐友学等人曾对萨能奶山羊与陕南白山羊的杂交情况进行调查, 他们发现有步骤地开展轮回杂交可以很好的解决杂交一代因母羊奶水不足造成前期生长速度缓慢的问题, 7月龄的杂交羊可比本地羊体重高出52.72%[8]。

在多数人尝试应用国外优良品种改良陕南白山羊的同时, 也有学者尝试用通过国内优良地方品种对其进行改良。张德成、权群学等人在对南江黄羊与陕南白山羊的杂交试验中, 发现与地方优良品种杂交出来的子一代杂交优势明显, 杂交优势率可达20.3%, 全期平均日增重较陕南白山羊高出35.8%[9]。此外, 杂交一代羊耐粗饲, 及其适应目前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模式, 可实现当年产羔当年出栏。

2.3 三元杂交

随着育种学研究的深入, 我们知道通常两个品种杂交的羔羊, 在总产量上会比亲本高12%, 此后每增加一个品种可提高8~12%, 这样的增长到有四个品种参与杂交为止。根据这个理论, 现在有人将其引入到对陕南白山羊的改良中, 他们通过建立关中奶山羊、布尔山羊与陕南白山羊杂交体系, 发现关布陕杂交一代在同等饲养条件下比他们两两杂交的子一代生长速度都要高, 以12月龄绝对体重为例, 与布陕杂一代相比高出13.7%、与关陕杂一代相比高出76.3%、与陕南白山羊本身相比高出79.9%[10]。三元杂交虽然效果明显, 但是耗时长、投入高、见效慢, 因此, 在陕南当地应用并不广泛。

3 思考与展望

3.1 纯种选育有待加强

从目前所做的杂交改良试验中, 可以发现试验中所用的陕南白山羊并非来源于纯种繁育场, 因此我们可以猜想如果对本品种按照《陕南白山羊地方品种标准》进行选育、分级, 使其在本品种杂交改良中提供良好的母本基因, 势必会得到更好的杂交效果, 给养殖户提供更好的杂交一代。

3.2 三元杂交有待改良

三元杂交得到的杂交一代, 很好地解决二元杂交一代在泌乳期的生长增速相对缓慢的问题, 但是目前缺少对三元杂交品种组合方面的研究。如果优先考虑改良陕南白山羊泌乳力, 寻找与之杂交效果相对最好的品种, 然后再引入肉用品种进行改良, 势必三元杂交一代能获得更好长势, 缩短目前肉羊养殖周期。

3.3 人工授精技术有待推广

人工授精技术在对陕南白山羊品种改良中应用不广泛, 其主要是因为冻精配种母羊受胎率低, 但是有人就这点进行系统分析后认为, 只要从提高冻精的质量、改善母畜的体质和熟练受精操作技术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母羊的受胎率就可达到45%左右[11]。因此, 若是加强山羊人工授精技术操作培训与推广方面工作, 可以有效降低陕南白山羊改良成本, 更有利于陕南白山羊品种改良活动的开展。

3.4 繁育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在陕南农村陕南白山羊杂交改良活动一般都是各家各户在个人养殖场中进行, 缺乏系统的育种管理, 改良效果难以保证, 水平较难提高, 其经济收益不能得到良好提高。倘若将陕南白山羊品种改良活动分解成核心群 (场) 、扩繁群 (场) 、生产群 (场) 、育肥群 (场) 这四级管理, 每一级都相应的生产目的, 管理起来相对简单, 比其以往各家各户独立进行品种改良节省投入, 同时收益得到最大化。总之, 完善陕南白山羊品种改良繁育体系势必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李象鼎.陕南白山羊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中国畜牧业, 2014 (21) :52-53.

[2]冯厚健, 樊孝珍, 付昌寿, 等.陕南白山羊基本特征及其开发利用[J].畜牧兽医杂志, 2006 (06) :58-60.

[3]江德武.陕南白山羊选育试验报告[J].中国畜牧杂志, 1995 (05) :41-42.

[4]朱兆周.陕南白山羊选育及应用[J].畜牧兽医杂志, 2006 (02) :35-36.

[5]罗军, 高瑞金, 赵新发, 杨和英, 等.提高陕南白山羊经济效益的途径初探[J].家畜生态, 2000 (01) :38-42.

[6]董焕清, 朱荣文, 倪世军, 姜照凤, 明庭生, 等.布尔山羊与陕南白山羊杂交优势分析[J].畜牧兽医杂志, 2004 (06) :9-10.

[7]张榜, 张晖, 李正时, 朱安华, 等.布尔山羊与陕南白山羊杂交效果分析[J].畜牧兽医杂志, 2003 (06) :30-31.

[8]段景智, 唐友学, 周宗福, 等.萨能奶山羊改良陕南白山羊效果调查[J].中国养羊, 1994 (03) :16-18.

[9]张德成, 刘强, 权群学, 冯厚建, 等.南江黄羊与陕南白山羊的杂交效果[J].家畜生态, 2001 (04) :16-18.

[10]董焕清, 杨清智, 倪世军, 等.布尔山羊、关中奶山羊、陕南白山羊三品种杂交试验对比分析[J].家畜生态学报, 2005 (02) , 46-48.

上一篇:年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县级中学生五一劳动节演讲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