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脍炙人口的故事-脍炙人口的寓意-脍炙人口的意思

2024-08-05

脍炙人口-脍炙人口的故事-脍炙人口的寓意-脍炙人口的意思(精选14篇)

1.脍炙人口-脍炙人口的故事-脍炙人口的寓意-脍炙人口的意思 篇一

有两个可怜的乞丐,他们整整一天没有讨到任何的食物,第一个乞丐非常的饥渴,他多么渴望能喝上一口水;第二个乞丐非常的饥饿,他希望能得到丰富的食物。

神在他们面临死亡的时候,对他们说:“我可以给你们水和食物,但是你们只能选择一样。”

第一个乞丐请求的说:“神啊!请赐予我们水吧!”

可第二个乞丐却反对的说:“不——我不需要水,请赐予我食物。”

两个乞丐争吵不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还是坚持着不同的意见,最后死去。

神在他们死去后悲叹的说:“你们都只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其实,食物和水同等重要,只因为自己的自私,不肯退让,导致最后走向死神,思考问题要全面分析,不能片面。”

2.脍炙人口-脍炙人口的故事-脍炙人口的寓意-脍炙人口的意思 篇二

1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

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计划生育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和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 坚定不移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2 建立和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

各级党政的一把手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放到一定的高度, 对其充分的重视, 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 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保证, 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既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又要保证出生率, 将计划生育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当中。计划生育工作目的是为了让人口向少而精的方向发展, 人口数量不是评断一个国家的实力标准, 人口数量应该是与国力相匹配, 当人口数量超过了国力的承受能力, 这样只会是国家发展的绊脚石。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经济发展。

3 建立和完善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机制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既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也与我国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也是全社会的一项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应该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 将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的观念树立起来, 将在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各级部门的职责确定并落实, 各部门联合工作, 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解决人口问题。

4 改进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宵目标管理责任制

目标管理责任制度的确立是为了让工作更好的完成, 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当中, 确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度, 可以督促各级政党的一把手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视起来, 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工作, 保障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完成质量。对参与工作的人员进行责任制的考核, 能够将他们领向一个正确的途径, 考核的对象应包括各级政府、计划生育部门、各相关部门和各地市。考核步骤。

4.1 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书。在每年初让省政府与各地市相关部门签订当年的责任书。

4.2 年终对其进行考核。

对不同部门分别进行考核。应以党中央、国务院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为依据, 根据各省实际情况, 分别制定党政线、计划生育线、相关部门线的考核指标与方法。

4.3 计划生育部门应该起到一个协调作用, 作为党政领导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助手和参谋。

考核应该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并且奖惩分明, 一方面不能磨灭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同时又不能让作假的情况出现, 所以在考核的指标、目的、重点上应该有所突出。对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人员每年进行考核, 在离任时进行考核, 对于失职的人员应该追究其责任。

4.4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利于计划生宵的经济社会政策、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对市场经济进行深入研究, 找到一个能够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政策, 让计划生育工作同市场经济相契合, 体现出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对于自觉晚婚晚育的家庭, 给予直接或间接地奖励和优惠政策, 这样个人利益与国家政策相挂钩, 给计划生育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能够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向着好的方向前进。二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利益导向机制, 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机制。政府与其他部门直接协调合作, 为城市和乡村居民提供稳定的保障, 像是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并在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提供优惠、优先、优质服务, 帮助他们增加经济收人, 解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优, 使计划生育户在政治上光荣, 在经济上实惠, 在政策上优惠, 在生活上有保障。

4.5 将计划生育上升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上来, 在群众中树立精神文明建设的观念、加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 对群众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培养群众们树立理想、追求理想的生活态度, 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是以多生孩子而存在, 而是为社会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鼓励他们干事业。其次, 多多的提升群众的文化水平, 特别是育龄妇女, 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 有利于为她们的事业奠定文化基础, 也同时减少了生多孩、生残孩的机会。第三, 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知识, 《婚姻法》、《计划生育条例》等等一些法律法规和常识的学习, 能够让群众知法懂法, 从而减少重婚和多生多育的情况。第四, 对中古自古以来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旧思想进行纠正, 通过宣传等手段让群众打消生男比生女好的观念, 提倡男女平等, 体现现代新型婚育观念。第五, 提倡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科学的普及, 让群众了解生理卫生知识, 让群众拥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优生的概率, 完成群众从单纯的追求孩子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4.6 党员干部应做新世纪实行计划生育的模范

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从目前的状态上来看, 仍然还是处于初期阶段, 因为许多的群众还没有这个意识或者意识不强, 需要我们党团员以切身作则, 为他们提供典范, 因此在党团组织内部进行再教育、动员广大党团员积极的响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自觉的遵守国家这一政策, 起到表率作用, 同时做好思想工作, 对其家属、亲戚、朋友宣传这一政策, 带动群众, 共同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4.7 计划生育、卫生、民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 共同为控制人口

数量, 提离出生人口素质而努力民政部门要搞好婚姻登记工作, 减少、杜绝早婚、近亲结婚。计划生育与卫生部门要密切配合, 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一手抓控制人口数量, 一手抓出生缺陷干预, 共同搞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 (也称“削峰”工程〉的实施和新优技术的推广;要建立健全出生缺陷的干预网络,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实行三级干预;要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做好计划生育、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技术服务, 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5 结束语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长久国策, 是为了让国家和社会更好的发展, 也是为了人口的优化。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诸于实际行动, 为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填一份力。

摘要:目前的人口问题, 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人口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 社会法治, 都起到了非常大的限制作用。本文就针对我国的目前人口形势及相关改善对策做出简要探讨。

关键词:计划生育管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2003中国人口》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版.[1]《2003中国人口》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版.

[2]《2004中国人口》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1版.[2]《2004中国人口》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1版.

3.脍炙人口-脍炙人口的故事-脍炙人口的寓意-脍炙人口的意思 篇三

对中国人来说,人太多了,人满为患是共同感受。人们一直认为,人口爆炸对资源有限的地球是威胁。而近年来有人说,如今对地球的威胁不是人太多而是人太少。甚至有人质疑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世界人口真的在减少?人口减少又会怎样影响未来世界?我国的人口发展趋势又将如何?本刊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教授。

发达国家人口正趋减少

《绿色中国》:一提到人口问题,人们就会想到世界人口太多,尤其是第三世界,如约旦河西岸的拉马拉、苏丹的达尔福尔等,人们面临着饥荒、贫困、瘟疫、战争、失业,以及对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的争夺等。联合国曾指出:除非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否则到了2050年,全球50个最贫穷的国家的人口将会增加两倍,达到17亿。

但另一方面,又有人认为,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出生的人数越来越少,生育率自1972年以来已下降了一半,由每位妇女生6个子女下降到2.9个。人口统计学家称生育率还在下降,而且下降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还有的人口学家预测,虽然世界人口还会持续增长,从目前的64亿增加到2050年的90亿左右,但之后就会急剧下降。

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世界人口是否真的太多了?您认为人口爆炸问题是否将成为过去?

周孝正:世界人口问题单从数量上来说有两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二是发达国家人口萎缩,现在萎缩最严重的是俄罗斯,其男性人口的平均寿命为58岁。西方国家白种人数量也在下降,如法国,德国等,但由于其境内阿拉伯人的出生率很高,所以总的来说人口下降要缓慢一些。

《绿色中国》:以前的欧洲和目前亚洲的情况显示,财富会减低人们的生育欲望。社会学家瓦腾伯格说:“资本主义是最好的避孕药。”韩国的总生育率从2000年的1.47个下降到2002年的1.17个,新加坡总生育率3k2001年的1.6个下降到2003年的1.3个以下,中国香港的生育率为0.93个,属全球最低水平之列。韩国卫生与社会事务所人口统计学家金先生诡“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失业使年轻人备受打击,他们比以往更晚结婚,也不想生那么多小孩。”您如何分析这种现象?

周孝正:现在中国也呈现这种趋势,很多城市白领不愿意生孩子。其实,想控制生育相对来说比较好办,想让不愿生育的人改变主意则不是很容易的事。如新加坡,政府给予生育补贴,但不少人还认为这是个人的事,政府鼓励生育是侵犯人权。但我不同意“资本主义是最好的避孕药”这种说法,最好的避孕药应是公民意识,即自由、负责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

另外,我认为经济压力对人口基本上没有影响。比如,贫穷地区的人们往往多生,部分原因是他们无避孕的药品和器具,也没有人向他们提供这方面的知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有生育能力的就生,不涉及想不想的问题。而在城市里,人们少生或不生孩子的原因也不仅仅是为了多挣钱、追求更好的生活,因为好的生活不仅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情感、生命过程的完整等。借口压力大和经济问题不生孩子根本站不住脚,是一种误导。

人们发展经济是为了幸福,而人的幸福最起码包括3件事。第一是新鲜的空气,这就是《京都议定书》产生的原因;第二是清洁的饮用水;第三是绿色的食品。随着经济的发展,这3件事反而成为不可求的了,如果再加上不养育后代,问题就更加严重。这已引起了人类对自身发展的反思。

我国人口现状、趋势及对策

《绿色中国》:2003年,中国人口达到13亿。您如何看待中国人口的现状?

周孝正:对于中国来说,判断事情对错的依据主要是科学发展观的3个要点,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果从这3个方面来衡量,许多人对中国人口的看法都是片面的。一提到中国人口,人们就说太多。其实,他们只看到数量,没看到质量和结构。众所周知,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合适,但老年人较多,我们就称之为人口老龄化;如果男性多,女性少,我们就称之为男女比例失调;如果数量合适但素质很低,也存在问题。总的来说,人口问题包含3部分:数量、结构和素质;而我国人口在这3个方面部有问题。

从复杂化的角度来说,中国就是一个世界,世界人口数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都有,那就是城市高素质人口萎缩,乡村低素质人口爆炸。从1980年到1990年,我国妇女的平均生育率是2.47,其中农村为2.84,即平均每对夫妇生两个半孩子;城市为1.33,即每对夫妇生育1个孩子,同时负担4位老人。城市人口萎缩、老龄化,农村人口还在增长。所以说,在人口方面,中国是个二元社会。二元即城市一元,农村一元,而且城市和农村的人口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萎缩且素质高,后者是爆炸且素质低。因此,要说人口问题首先要分清这一点。

结构问题则包括年龄和性别两方面,年龄结构失调则意味着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则会影响婚配率,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中国》:在亚洲,日本已经或即将进入人口减少期。按联合国预测,今后40年内,日本现有的1.27亿人口将减少四分之一。日本人口老龄化(平均年龄为42.3岁)一直是新闻关注的焦点。联合国资料显示,中国的生育率已经从1970年的5.8个子女下降到目前的1.8个。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报告指出,生育率下降加上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口在一个世代期间的老龄化程度,就如同欧洲在过去100年经历的那样。预计到2015年,中国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将是44,平均年纪超过美国。2019年或稍后,中国人口将会达到15亿的高峰,然后开始锐减。您如何看待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下降?

周孝正: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北京大学的马寅初提出,中国人口增长太多、太快。当时刚解放不久,妇女的生育率达到6.25。马寅初提出,每对夫妇生育两个或三个孩子,最好是两个。1971年周恩来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也就是说,生育政策基调是两个孩子。实施这项政策后,我国妇女的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下降到1980年的2.24。1980年,周恩来提出的基调被改为一个孩子。但1980年到1990年10年间中国的平均生育率是2.47。许多人都说独生子女政策为中国控制人口数量问题做出了贡献,一提起计划生育政策总是与1970年的5.81比,少生了3亿,但1980年其实已下降到2.24,再往后又上升了。可见独生子女政策对控制人口数量作用不大。

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00年,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2亿。当

时提出这个目标是以1980年的2.24为参考的,也就是说,仍是以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为基准。但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生育率达到2.47,结果到了2000年,我国人口是13亿。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将会造成赡养系数过大,社会就会出问题。要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就必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而不能光靠数量控制。

《绿色中国》:在我国,由于受传统观念“多子多福”的影响,尤其在落后农村,贫穷并不影响生育,而是越穷越生。在城市,由于人们面对生活、就业的压力,不愿多生育,甚至出现“丁克”家庭、独身现象,确有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势必影响我国人口结构和素质,我国的生育政策又该如何?

周孝正:提高妇女的文化程度是解决高生育率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目前我国妇女的平均文化程度是小学,我们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妇女的文化水平提高到大专以上,所以靠提高妇女文化程度的方法解决生育问题对我国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然而现在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在农村人口增长幅度相对较高的同时,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生育数量越少,或者不生,大量城市开始出现人口负增长。“人口学上这是‘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也就是说,不是人口素质的‘优胜劣汰’而是‘劣胜优汰’。”

在中国,妇女的学历水平每提高一个档次便少生一个孩子。文盲妇女平均生育5.86个孩子,小学文化为4.80,初中为3.74,高中为2.85,大专以上是2.05。独生子女政策的弊端是控制了高素质人口的增长,应该允许知识分子等综合素质高的人口生两个孩子。对此教训必须实事求是。

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绿色中国》:有人说,现在中国还很贫穷,原因就是人口太多了。中国的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如果按人口平均,就可能排倒数第几位了,这难道不是由于中国人口太多吗?如果中国人口减少一半,那么人均自然资源就会比现在多一倍,人均GDP也会比现在高一倍。有人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主要是为了解决资源约束和就业这两个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周孝正:中国许多问题其实不是人口问题,和以色列相比就很清楚。后者的人口密度是300人/km2,而中国是140人/km2。而且,以色列在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国际生存环境等方面都面临严峻考验,但经济发展良好,说明人口并非主要影响因素,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度才是关键。

从世界各国的人口密度看,我国的人口密度是140人/km2,但都集中在东南部,也就是从云南的腾冲到黑龙江的黑河,这个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却集中了90%的人口。也就是说,有半个中国的人口密度约为240人/km2。世界上人口密度超过240人/km2的国家不少,如日本是340人/km2,德国和英国都是240人/km2。也就是说,德国和英国全国的人口密度相当于中国东南部的人口密度。因此,如果说人口多导致贫穷,这是人口数量决定论的说法,是非常片面的。在人口数量背后掩盖着的是人口的质量和结构,还有政治文明。这也是为什么十六大鲜明地提出要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之一。原来我们只是说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没有提政治文明,因为政治文明说到底是制度文明,一种制度性的安排。所以说,提到一个国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我认为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和结构,还有政治文明。这3个问题一起抓,才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我们在给全国人大常委的总报告中的题目就是“中国应当养活并养好18亿中国人口”。中国前50年净增8个亿,后50年净增5个亿。按这个增加速度,到2050年,是17到18个亿。那么,中国能不能养活养好这些人口?应该养活,也应当养好。说一个例子:耕地。中国目前有可耕地30亿亩和13亿人口。中国人均耕地为一亩半,日本为7分地,以前日本打世界大战的借口就是面积太小,而现在,日本还是发展得很好。以色列的节水,节地也非常了不起。以色列国土面积的60%是沙漠,年降水量25毫米,结果他们的蔬菜水果还出口。因此,用中国30亿亩可耕地养活18亿人没有问题,还能过上富强、民主、文明的生活。但前提是不能发生战争。

有人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为了解决资源约束和就业问题,其实这是片面的。在自然资源方面,如日本、韩国、以色列,英国,包括德国在内的国家,人均自然资源比中国稀缺。在就业问题上,目前的状况是很多人没活干,但也有很多活没人干。

无论从纵向还是从横向比较,都能得出人口数量与国家贫富无必然联系的结论。地球上不乏资源丰富,但国家贫穷的例子,中国就是其中之一。从秦始皇到康熙,大约2000年来,中国人口一直没有达到1亿,直到晚清康熙,乾隆时期才达到这个数量。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土上,人口这么少,到封建王朝灭亡前夕,仍然出现了“饿殍遍野人相食”的惨剧。而现在,中国的国土面积和以前差不多,城市的发展还占用了不少耕地,人口也增加到13亿,但我们仍然吃饱喝足了,正在为实现小康而奋斗。因此,怎能说越生越穷呢?另外,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大多数发达地区的人口都相当密集,如澳门、香港、东京、以色列等,也说明人口数量多并不必然影响经济发展。

《绿色中国》:专家预测,我国未来10年,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将达到千万个,并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独生子女的增多在经济生活、传统道德等方面会带来怎样的问题?

周孝正:我们主张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就是“儿女双全的新人口战略”。为什么呢?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感受不到手足之情。现在的科学成果反复证明,家庭中的同龄伙伴对儿童的健康不可或缺。人有七情六欲,其中的亲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手足之情。但是我国城市里的独生子女则无法体验到这种情感,这也是他们一个非常突出的缺点。而且,独生子女不仅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表亲,父母一死,他就是“遗孤”。这种现象不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独生子女政策其实是一个浮躁和浅薄的表现,认为中国一切的难题,如乘车难、读书难、就业难、就医难等等都是由于人多造成的。我国人口政策从毛泽东时期的鼓励生育到20世纪80年代倡导的独生子女政策,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其关键都在于把人口数量视为决定性因素,都是错误的。我们还是主张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人口基调。世界银行在对中国的调查报告中也说,一对夫妇两个孩子显然是合理的。夫妻两人去世后留下两个孩子,人口不增不减,家庭结构也是2-2-2,较为合理,不像现在是4-2-1。生一个孩子是急刹车,而急刹车的代价极大,限制了素质高的人口。所以,我们现在强调

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而独生子女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它非但没有限制人口数量,还使人口质量下降、男女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无法实现。

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最好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儿女双全的新人口战略是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最好的选择。如何能够做到呢?我认为这是一个人类生殖新技术的问题,能够解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接受了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研究的项目就是儿女双全的新人口战略,或者说是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基础科学研究。这个基础科学研究就是要用一套先进的制度文明、技术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人口问题,其中的技术路线就是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如果他们愿意,我们可以运用技术促使其生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这样,全国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能真心实意地接受儿女双全的新人口战略从而解决人口问题。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委托,我们对中国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进行调查,结果很简单,那就是中国绝大多数农民都愿意生两个孩子,而且是一个男孩,一个男女孩。

因此,无论从民意或技术上说,这一新战略都是可行的。与其滥用控制胎儿性别的技术造成出生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不如有组织、有计划、有控制地运用新技术。因为,任何新技术都是双刃剑,比如核子技术和克隆技术,关键在干人们如何加以控制。如果控制好了,大家都能生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何乐而不为?当然,如果控制不好,则会造成男女出生比例失调。目前中国男女比例已接近120:100,而适当的比例应是103-106:100,这已经引起了世界震惊。这一比例严重失调的原因是滥用技术。因此,我们认为,当一项技术产生时,禁止使用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是滥用还是有控制地用。

《绿色中国》:人口生育率一旦下降,鼓励生育的努力就很难见效。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政府极力撮合年轻人约会和结婚的计划,也只不过是减慢了每户出生人数减少的速度而已,汉城的第三个子女哺育补助和免收幼稚园学费的措施的效果也好不到哪儿去。我国是否要来雨绸缪?

周孝正:严格的人口政策给国民年龄结构和整个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酷的转变。这个时候,提前规划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应通过计划生育政策的某种微调来优化越来越多的“4-2-1”的脆弱的家庭结构。更重要的是,生育政策开始更多地服务于生育观念的调整和丰富。

在不得不维持控制人口政策的同时,中国正在尽力使其国民相信,生育是一件自然的、私人的事情,当然这很难,但在人口和资源的刀锋上保护平衡本身就是这么困难。

4.怎么用脍炙人口造句 篇四

1、《西游记》真是部脍炙人口的中国名著。

2、从古至今,许多诗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3、因为李白的《静夜诗》通俗易懂,所以它早就脍炙人口。

4、雷锋的故事真是脍炙人口,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听过这个故事,因此被人们传诵至今。

5、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一道脍炙人口的美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那就是红烧肉。

6、我很喜欢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脍炙人口的诗句。

7、音乐会上,既有雅俗共赏的流行音乐,又有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

8、李白的诗歌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9、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仍被人传诵。

10、李白的诗写得太好了,哪一首不是脍炙人口,哪一首不是流传百世……唉,我看我只有佩服他的分了!

11、这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小说

12、在学校举行的“经典诵读”会上,看着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读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台下很多同学都跟着读了起来,真令人陶醉!

13、著名的唐代诗圣李白先生,他创作的诗总是脍炙人口。

14、古代诗人叶绍翁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15、这位老作家宝刀不老,写出来的打油诗依然脍炙人口,人人欣赏。

16、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还仍被人传诵。使读者回味无穷、终生难忘啊,有机会可要看哦!

1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千古名句,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18、我们班的一些“小诗人”把古人的诗改头换面,却改得那么脍炙人口,颇受大家欢迎。

19、这部脍炙人口的古代长篇小说是作者手写的,其笔迹笔走龙蛇,真是世间少有。

20、我很喜欢看《老夫子》,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很多事物,如脍炙人口的经典对子。

21、作文是我的弱项。但我真想写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

22、哈代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其中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

23、《三字经》文字虽简,却寓意深刻,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得益不浅。

24、记忆中荡漾在耳边的,是曲曲脍炙人口的童谣。

25、我很喜欢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脍炙人口的诗句。

26、《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7、奶茶,与众不同,口味绝佳,必会令您脍炙人口,回味无穷。

28、曹雪芹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红楼梦。

29、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总是深受人们的喜爱,连我们小学生也能哼上几句。

30、在学校举行的“经典诵读”会上,看着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读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台下很多同学都跟着读了起来,真令人陶醉!

31、我们班的一些“小诗人”把古人的诗改头换面,却改得那么脍炙人口,颇受大家欢迎。

32、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

5.脍炙人口-脍炙人口的故事-脍炙人口的寓意-脍炙人口的意思 篇五

(1)问题:可能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可能造成粮食等生活用品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相伴发生的,分析时需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

(2)解决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经济水平;提高妇女受教育水平,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

(二)人口增长过慢

(1)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人退休、养老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上孤单等。

(2)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建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三)人口迁移

1、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1)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2)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地价昂贵。

2、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1)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

(2)加强了该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3)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缓解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4)同时也会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3、人口迁出对对迁入地

(1)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的不足,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6.脍炙人口-脍炙人口的故事-脍炙人口的寓意-脍炙人口的意思 篇六

一、人口统计调查的新亮点

(一) 调查方式体现智能化

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 将以往的纸质调查方式革新成手持电子数据设备入户登记, 从而实现调查数据的采集、报送、处理等手段的智能化。据调查员反馈, 智能化的登记方式存在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审核及时, 在调查登记过程中, 电子设备会自动进行审核提示, 减少审核阶段时二次询问的情况;二是填写方便, 增强了某些指标的可填性, 如户口所在地址, 一年前常住地, 可以通过逐级选择填写;三是不易漏户, 摸底表和登记表紧密关联, 因而在登记阶段可以及时查看未登户及调查进度, 有效防止漏登;四是省去编码时间, 以往纸质登记时, 需要编写非专项编码, 而使用电子设备后自动生成所有非专项编码和部分专项编码。总之, 较以往纸质调查方式而言, 智能化调查方式的优势十分明显。

(二) 报送方式彰显信息化

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 首次引入了调查对象在互联网上自主申报。从我市经验来看, 互联网自主申报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主申报的意愿不强, 全市4329户仅有36户最终在网络申报;二是网络申报界面不够友好, 如输入数字界面必须切换到英文状态, 与实际操作习惯不符合且未提示;三是自主申报质量控制不易, 调查对象易对部分专业性强的指标发生理解偏差或漏填;四是自主申报时间过长 (填报2~3人的户时间在30分钟左右) , 影响调查对象的积极性。互联网主申报虽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但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入户难的问题, 减少了调查员的工作量, 推动我国人口报送方式的新发展, 彰显了信息化报送方式的优越性, 是一次十分有益的尝试。

(三) 调查内容突出时代性

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 针对二胎政策的实施, 设置了反映生育意愿的指标;针对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设置了老年人健康状况和主要生活来源的指标;针对城镇化发展进程, 设置了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如工作情况, 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情况等;针对城镇化发展质量, 增加了一张村级表, 设置了医院分布, 学校分布, 文化 (体育) 活动场所情况, 饮用水来源, 市政排水情况, 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等指标。这些指标的设置, 突出了调查内容的与时俱进, 突出了调查内容的时代性。

二、人口调查统计存在的问题

(一) 小区划分方法不科学

目前我国人口调查实行的是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制度, 在抽样调查年份会涉及到调查区划分与抽样的问题。现阶段, 采用的是划分成标准化调查小区的方法, 这种方法有效地保证了所有调查对象都有被随机抽中的可能性, 但是存在的缺陷不容忽视, 在人口变动剧烈, 拆迁新建频繁, 人口分布不均, 人户分离严重的新常态下, 将村级调查区划分出满足80户, 250人口登记的标准调查小区, 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前期摸底, 就会丧失抽样调查应有的优势, 如若遇到流动人口变化大的区域, 就算进行了细致的摸底, 在正式入户调查时, 抽中小区的调查人户数仍会达不到标准的要求。

(二) 数据推算方式不完善

此次1%人口调查是以全省为总体, 以地级市为子总体, 所以海宁市作为县级在人口推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需要经过省级进行推算, 再将推算结果核定给各地市, 地市根据调查数据结合人口相关行政记录数据情况估算各县市的人口总数, 城镇人口总数等, 但是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相关性的指标由于推算难度很大, 不能核定反馈到县一级, 不利于县级部门做一些数据资料的开发研究, 不能为人口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县级无法独立推算, 更不能对镇一级推算, 从而无法满足乡镇尤其是创建小城市的乡镇对人口数据的需求。这样导致县级以下只有调查的权利与义务, 不具备使用权的一个调查机构。

(三) 部门配合措施不给力

随着公民日益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 入户登记调查的难度越来越大, 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方面的重视, 与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配合与理解。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海宁市统计局得到了计生局、卫生局、公安局、民政局和新居民局等多个部门在提供人口相关行政记录方面的大力配合, 但是调查工作只有统计部门在单独进行, 公安与计生部门从不直接参与。同时由于公安等部门出于保密的需要, 所提供的行政资料是纸质的, 因而对这些资料的使用上还是不够方便, 所起到实际应用效果有限。

(四) 经费保障机制不通畅

多年的人口调查工作经验表明, 经费充足的地区调查工作的积极性偏高, 数据质量偏高, 反之则不然。如何保证调查工作进行的经费是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目前我市财政机制而言, 下一年的经费需要在上一年度的10月份左右提出预案和申请, 但是由于抽样调查的工作量的不确定性, 不能精确算准经费, 如果多算则会被列为预算考核不合格, 如果少算则不能满足调查的需求。加上近几年调查的各项成本, 如两员补贴, 购置入户调查纪念品等都在逐年上涨, 因而通畅经费保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改善人口统计调查的措施

(一) 优化小区划分方法

优化调查小区划分方法是建立科学的人口调查制度的重要环节。优化小区划分方法需要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基于海宁基层特点出发, 提出一种比较可行的对策:先将整个村划分成若干个调查区块 (划分至适合画建筑物分布图且人户数为标准规模的1.5~3倍左右后抽取调查区块编号;根据抽中的区块的建筑物分布图抽取调查起点的建筑物编号 (高层建筑物抽取起始调查住房单元号) , 以抽中的调查起点为第一户, 按照建筑物编号和住户单元编号顺序调查至标准规模 (80户, 250人) 为止, 这样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减轻小区划分的工作量, 又可以解决因人口剧烈变动导致的样本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二) 完善数据推算方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县级及以下政府对人口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 所以县级以下取得科学有效的数据是十分有必要的。不过, 数据推算还需要涉及样本的代表性问题, 需要考虑到调查结果和数据推算的科学性, 在现今调查制约条件下, 对调查的目标指标、置信区允许误差进行计算。省级和国家级调查机构在制定调查方案时, 需综合衡量调查工作量和数据有效取得的基础上, 完善县级及以下数据推算方法制度, 指导各县市进行人口数据资料开发和应用。

(三) 增强部门配合程度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部门各自为政, 纵强横弱、条块分割, 甚至相互掣肘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体现在人口统计上, 就是各部门之间人口数据共享制度至今没有建立, “信息孤岛”问题严重。人口调查机构与各人口管理相关部门的行政记录, 能通过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对接 (将行政数据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共享) , 减少重复登记一些相同口径的指标, 达到既保护个人隐私, 又可以减少工作量为目的, 同时也为数据资料开发与验证提供必要的支持。

摘要:人口数据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基本的要素信息, 因而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注重人口数据的科学采集。建国以来, 我国开展了6次大型人口普查, 进行了4次1%人口抽样调查, 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在2010年实施了《全国人口普查条例》,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10年1次的普查, 并在2个普查年份之间开展1%人口抽样调查, 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我国人口制度的发展。人口调查制度处于不断的调整与提升, 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但不能忽略人口调查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人口调查制度,调查方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日忠.浅议完善人口统计调查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3) .

[2]樊佳佳.人口常态化统计方法初探[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5 (08) .

7.脍炙人口-脍炙人口的故事-脍炙人口的寓意-脍炙人口的意思 篇七

一、各大洲人口增长的特点

1.欧洲人口增长缺乏动力:二战结束后,欧洲人口经历短期婴儿潮,随后迅速下降。目前,欧洲人口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且未来将长期维持负增长。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长成为欧洲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欧洲各国普遍出现人口增长乏力的现象:2010-2015年,欧洲48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9个国家或地区出现人口人口负增长,最为严重的是东欧和南欧地区,2010-2015年,两个地区人口增长率分别为-1.12‰和-1.32 ‰。人口增长率超过10 ‰的国家只有3个。

2.亚洲人口规模最大,但增速快速下降:亚洲人口增长率从1985年前20‰的高水平快速下降到目前的10 ‰以下,到2050年将接近零增长。但由于亚洲人口规模庞大,年龄结构较年轻,未来一段时间,亚洲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仍然较高。中、印两大人口大国在亚洲人口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和印度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都处于亚洲,在过去60多年中,亚洲人口共增长30亿人,中印两国人口增长了17.7亿人,占了全亚洲人口增长的60%。

3.非洲人口增长势头强劲:非洲人口从1950年的2.3亿人增加到2015年的11.9亿人,增长了近4倍。从趋势上看,与其他各大洲不同的是,非洲人口在未来几十年内几乎仍将保持指数增长。

4.北美洲、大洋洲人口稳定中低水平增长:婴儿潮过去之后,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长率开始下降,但与欧洲不同,没有出现人口增长缺乏动力的现象。未来几十年,两个洲的人口增长将稳定在5‰~10‰中低水平,人口规模平稳缓慢增加。

未来人口大国排序将发生变化,人口过亿国家继续增加:根据联合过预测,印度将于2022年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50年,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将达到18个,俄罗斯将失去世界前十的人口大国地位。

二、世界人口生育的形势及生育政策类型

世界人口生育的形势源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育水平变迁。纵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育水平变迁的历程,能够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育水平变迁之间的确存在密切联系,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处于多元变化中的复杂关系,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育水平变迁之间也并非一直存在负向关系,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到某一层境界后,二者之间便可能出现正向关系 。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对本国民众的生育状况是有所干预的,根据各国政府对本国民众生育行为的干预情况,可将生育政策大体分为四类: ①鼓励型;②维持型;③抑制型;④不干预型。

三、2016年国际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生育政策的影响

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疲弱复苏态势,我国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运行和结构调整,从目前形势和发展态势看,今年世界经济运行将呈现以下特征和趋势:一是世界经济贸易仍将维持低速增长态势。二是主要经济体走势将进一步分化。三是国际金融市场调整波动可能加大。四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仍不稳定。五是全球产业重组和产业链布局调整步伐加快。

总体看,我国的外部发展环境依然复杂多变。虽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外部发展环境有望保持和平稳定,有利于我国继续发展。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和变革期,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带来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的状况短期难以改观,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的挑战也在增多。

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2015年毛入学率40.0%,已进入“大众式”教育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7年升至2015年的10.2年,预计2020年将达10.8年,2050年达12.9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和教育结构优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为能完成两个百年计划,保持世界大经济体地位,适应引领时代的趋势,在未来提高人口综能力合应注重以下方向培养:

人口素质提高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人口素质制约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人口素质越高,人民就越是能摈弃落后的、消极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越能创造、接受先进的、积极的思想观点和文化。人口素质问题影响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资源利用效率和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以人力资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培育人才红利效益显著,人口红利是以人口数量取胜,而人才红利才是以人口素质取胜,从人力强国到人才强国,大幅提高人力资本和国家整体创新能力。

社会事业对人口发展的作用。社会事业包括文化教育事业、卫生体育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等。文化教育事业对人口发展的作用,文化教育事业愈发展,可以避免早婚早育,生育观念会改变。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可以促成就业,可以提高时间价值,可以促进个人价值观的转变、重视个人事业的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对人口发展的作用,可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减少人口死亡,使孩子质量对数量产生替代效应。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发展的作用 ,社会保障事业愈发展愈能促进人口的发展。主要是使养老问题得以解决,从而实现少生,优生、优育、敢生,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劳动参与率为增加劳动力供给另一方式。“十三五”劳动参与率提高1个百分点,人口红利带来短期效益0.19个百分点,但到2045-2050年降至0.013个百分点。因此,增加劳动力数量,短期可延长人口红利,但边际效益递减,不能成为长期依赖的人口红利,扩大“为我服务”人力资本,促进中国企业外向发展,充分利用全球劳动力资源,短期内可扩大为我服务人力资本,及时弥补中国创新人才不足的短板,推动创新发展,提高劳动参与率。

8.脍炙人口-脍炙人口的故事-脍炙人口的寓意-脍炙人口的意思 篇八

为促进新时期人口文化繁荣发展,2012年1月17日,国家人口计生委以人口宣教〔2012〕11号印发《关于加强人口文化建设的意见》。该《意见》分加强人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口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推进人口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增强人口文化传播能力、大力发展公益性人口文化事业和人口文化产业、为人口文化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6部分。

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人口文化建设的意见人口宣教〔2012〕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计生委,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计生委,中

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人口计生委,解放军、武警部队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促进新时期人口文化繁荣发展,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创造良好文化条件,现就加强人口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人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建设先进的人口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人口文化是指人口变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观念意识、伦理道德、制度习俗和行为规范,包括与人口变动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性别文化、婚姻文化、家庭文化、生育文化、养育文化、养老文化等。先进人口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文化建设旨在通过文化的先导作用,促进人口自身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各要素的协调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家庭和谐幸福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加强人口文化建设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必然要求。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始终把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大力推进人口文化建设,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念,为人口计生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当前,我国人口计生工作进入到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切实落实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家庭和谐幸福等重点任务,都与人口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文化需求更加多样,舆论环境空前复杂,必须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更加主动自觉地推进人口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人口文化对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推动作用。

(三)人口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人口文化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有: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传统人口文化观念在一些地方的影响根深蒂固,用先进人口文化引领婚育观念和行为的任务十分迫切;一些地方和单位对人口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人口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有影响的人口文化精品力作不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人口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口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人口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人口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亟待加强,队伍

能力尚需提高。加强人口文化建设,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二、人口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人口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工作大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人口文化,培养高度的人口文化自觉和人口文化自信,提高全社会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为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二)人口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和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人口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人口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国城乡的人口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口文化产业有较大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人口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三)人口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口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发挥人民群众在人口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动人口文化事业和人口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人口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倡导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通过理论教育、新闻宣传、社会宣传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倡导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推动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口生产的基本单位,是新形势下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拓展和大力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生育关怀行动、幸福工程、创建幸福家庭活动、阳光计生行动等实践活动,大力弘扬“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男女平等、敬老养老、生殖健康、家庭幸福”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家庭人口文化,为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创造良好条件。把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儿童早期发展工作,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努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四、增强人口文化传播能力

(一)加强人口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利用人口计生系统新闻媒体和各级各类主流新闻媒体,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树立人口工作“更加注重

利益引导、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的良好形象。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人口新闻宣传,形成网络正面舆论强势。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建立健全人口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二)加强人口文化阵地建设。整合人口计生系统资源,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加强人口文化园、人口家庭服务中心、人口文化大院、新家庭文化屋、人口文化网等人口文化传播阵地建设,积极推进人口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入户。不断优化人口计生户外宣传环境,宣传内容准确规范、温馨感人,宣传载体形式多样、新颖美观,成为传播人口文化的有效载体。拓展网上人口文化阵地,推动优秀人口文化作品的传播。

(三)繁荣人口文化作品创作生产。要把新形势下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加大人口文化作品的开发力度,努力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体现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图音像宣传品、出版物、文艺作品以及适合互联网、手机、现代远程传播等新媒体的人口文化精品佳作。完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办好中国人口文化奖等相关评奖活动,推动以人口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精品创作。广泛

团结文化艺术工作者参与人口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人口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四)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坚持紧紧围绕国内工作大局,通过新闻发布、组织采访、举办展览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我国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理念、进展和成效,树立中国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加强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对外宣传和舆论引导,不断提高驾驭新兴媒体能力、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和对外宣传能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内宣外宣协调配合,不断提高对外宣传实效性和影响力。

五、大力发展公益性人口文化事业和人口文化产业

(一)推进人口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人口为服务对象,针对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人群的特点,以人口文化活动中心、人口家庭服务中心、新家庭文化屋等为载体,开展人口文化公益服务。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通过文化信息资源、文化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场所的共享共建,满足公众对人口文化相关知识和服务需求。

(二)促进人口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通过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西藏和四省藏区幸福家庭等项目开展人口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从理念、项目、资金等方面全方位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人口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把流动人口纳入城市人口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服务和倡导。

(三)加快发展人口文化产业。发展人口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针对全人口不同生命周期特点,提供针对性强的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加人口文化消费总量。引导社会力量和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人口文化设施,鼓励创作生产满足群众需求、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人口文化产品。

六、为人口文化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人口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着

眼于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人口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的能力。

(二)加强资源整合和队伍建设。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有效整合和共享各种人口文化建设资源。充分发挥各级人口宣传教育队伍、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共建人口文化的格局。加强人口文化队伍能力建设,完善培训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不断壮大人口文化工作队伍,团结热心于人口文化的各界人士,为人口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三)加强组织领导和投入保障。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高度重视人口文化建设工作,将其作为新形势下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向党委政府宣传倡导,争取更大的支持力度,并在人员、经费、设施等各方面提供保障。要将人口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作为人口计生公共服务支出列入部门预算,专款专用,务求实效,人口文化建设的投入要不低于人口计生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将人口文化建设纳入责任目标考核,积极引导和有效激励人口文化建设创新发展。

(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人口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人口文化建设中自我宣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搭建公益性人口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开展群众便于参与、喜闻乐见的人口文化活动。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人口文化活动载体,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人口文化创新经验。

9.脍炙人口-脍炙人口的故事-脍炙人口的寓意-脍炙人口的意思 篇九

人口普查的关键在乡镇一级。乡镇一级如何合理有效整合人力资源,灵活按照普查方案进行组织实施,直接决定着普查成败。乡镇工作有其自身的运作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存在,对探讨基层普查的组织模式非常重要。那么,怎样的组织模式比较适合当下的基层实际有利于此次人口普查的开展呢?通过对基层的调研,有几个问题,可以探讨一下。

一、关于乡镇一级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人选问题

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及市政府关于普查组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角色的定位,乡镇一级如按惯例,自上而下套文件,由政府常务副职担任组长,将对牵头组织协调、落实工作,明显不利,因为就乡镇政府常务副职一般分管线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交通、建设这类领域,对于统筹安排以公安、计生、统计这块工作为主的人口普查工作,缺少必要的领导权威。退一步讲,乡镇政府常务副职担任组长,势必交由底下中层担任普查办公室主任具体组织实施,这样,一再弱化的领导组织力量,更不利于需要全社会动员的大型普查。

人普工作是各种普查中需要动员的人员力量最大的一次,工作量大,面上情况复杂,牵涉部门众多,乡镇一级人普领导小组组长宜由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担任,这样,便于更好的集中使用人、财、物等普查必须的基本要件,便于各种工作部署和具体落实。普查,毕竟是一项国务院部署的周期性工作,一把手挂帅,只要思想到位,运作不是问题。

二、关于普查工作具体负责领导的人选问题

对乡镇来说,人口普查牵涉到的工作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社会事业线(包括计生、民政等)。一条是政法线(包括公安、流动人口管理办等)。

按照乡镇常规工作安排来看,具体主抓这项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的班子领导多为这两条线的分管副职。再加上这两条线分管领导在现今乡镇领导班子中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两条线分管领导主抓均不是十分理想。

先说以计生、民政为主体的社会事业发展线,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一般都由乡镇政府副职或新提拔副职担任,部分还是由乡镇长助理这一角色主管。就领导权威而言,他们大都属于班子中的“弱势群体”,担纲综合协调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明显缺乏必要的领导权威。在此情况下,由他们主抓,将会导致底下工作执行能力的减弱。

另一条线,由于近年乡镇领导职位的配置改革,大部分地区都取消了政法副书记的配备。政法、综合治理这一线工作,大都交由兼任乡镇党委委员的派出所所长具体分管,由于他们身兼两职,工作主体却还在派出所,办公场所也在基层派出所内,受其限制,在综合协调这一块,他们又明显达不到普查所需的目标要求。

因此,建议乡镇一级普查机构中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的“主管”最好由乡镇党群副书记来担任,其他分管线领导协助配合工作。就个人影响力,综合协调能力、人事整合的能力而言,党群副职是上佳人选,他们既可影响乡镇人事的调整,又可较好地制约、影响村一级执行。分量不一样,执行落实起来分量自然(来源:好范文 http:///)不一样。

三、关于乡镇普查办人员的主体构成对基层开展人口普查工作来说,与确定工作主管一样,配备配强乡镇普查办业务力量,也是一个关键所在。如何整合乡镇人员,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基层普查组织力量,是确保普查每一环节、每一项业务工作顺利推行的关键。如何选人,个人认为,要避开两类人,用好两支队伍。

(一)要避开两类人作为普查力量的主体。

10.“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专题测试 篇十

表1是世界某四个地区人口相关数据,据表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明显的是:

A.①地区 B.②地区 C.③地区 D.④地区

2.①地区在四个地区中:

A.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B.年净增人口最多

C.人口年龄结构最年轻 D.劳动力资源最丰富

图1是某国196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国人口数量减少的时段大约是:

A.1963—1972年 B.1975—1986年

C.1984—1990年 D.2000—2010年

4.目前该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就业压力大 B.城市人口比重大

C.国内人口迁移量大 D.人口老龄化严重

图2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左)以及图中M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右),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的原因,正确的是: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

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

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

D.位于陇海铁路与京广铁路交汇处,交通便捷

6.M省1982年至2008年:

A.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迅速

B.老龄化加剧,人口死亡率增高

C.人口数量增加减慢,劳动力资源不足

D.出生率降低,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图3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高程地带2000年与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状况,读图回答7~8题。

7.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海拔地带是:

A.1 300米及其以下地带 B.1 300~1 900米地带

C.2 500米及其以上地带 D.1 900~2 500米地带

8.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及其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图4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图,读图完成9~10题。

9.2000—2013年:

A.广东常住人口增速呈减缓趋势

B.珠三角人口主要迁往粤东西北

C.珠三角人口死亡率高于粤东西北

D.粤东西北常住人口总数高于珠三角

10.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速变化,其原因最不可能是珠三角当地:

A.产业转型、升级 B.环境质量下降

C.生育政策调整 D.部分企业迁出

读我国某省产业结构(如图5)和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如图6),回答11~12题。

11.根据该省年龄结构变化图可知1953—2007年该省:

A.人口死亡率不断增大

B.15~64岁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C.上世纪70年代后,人口出生率下降

D.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不断增大

12.根据两图信息可以推知该省:

A.第二产业发展促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B.人口老龄化导致了第三产业比重增大

C.少儿人口比重会影响少儿服务业发展

D.1953—2007年人口抚养比快速提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8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如图7)。

材料二: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表2)。

(1)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变化特点。

(2)据材料二说出,全国八大经济板块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影响。

(3)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试分析原因。

14.(24分)阅读材料和1982年、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如图8),回答下列问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的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的差异。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A 6.D 7.A 8.B 9.A 10.C 11.C 12.C

13.(1)流动人口数量及占全国人口比重持续增长;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数量及占全国人口比重每年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数量及占全国人口比重每年增幅明显变大(每点3分,共9分) (2)南部沿海地区(2分) 增加劳动力数量;增强与外界社会的经济、文化等联系;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对城市交通、环境、住房、卫生、治安等方面产生压力(每点2分,共8分) (3)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每点3分,共9分)。

14.(1)人口分布中部最密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少(6分) (2)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3分);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变化(3分) (3)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人口流入;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至少4点,每点3分,共12分)。

11.脍炙人口-脍炙人口的故事-脍炙人口的寓意-脍炙人口的意思 篇十一

关键词:流动人口,选举权,第六次人口普查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出现大量人口流动现象。1980年全国流动人口不足200万;1982年全国流动人口为657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全国流动人口为12107万;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增长到1.47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10%;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流动人口涨到2.6139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20%。30年时间里, 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流动人口不断增加, 选举权的实现受到的阻碍也越来越多,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影响流动人口选举权实现的制度因素, 希望能找到实现流动人口选举权的突破口。

一、户籍制度变革滞后

随着城市化发展, 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 打破了城市原有的社会系统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既定平衡。在户籍制度的严格控制下, 牢固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了阻碍流动人口在城市中获得社会保障、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和正常行使政治权利的绊脚石。户籍制度成为社会屏蔽制度, 把流动人口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流动人口是“活”的, 户籍制度是“死”的, 用“死”的制度管理“活”的人显然不合理。制度应该随着流动的社会结构的改变而改变, 当制度无法满足现状时就应该变革, 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流动人口选民登记和选民资格认定困难

《选举法》规定:“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 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 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由于选举法没有规定具体登记流程, 导致流动人口登记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2006年北京市对流动人口放开了选民登记渠道, 但选民登记的条件却十分严格, 需要“身份证”“暂住证”和“原选区选民资格证”三证齐全才可以参加选举。石贤平 (2008) 调查, 流动人口“未能参加居住地 (工作地) 选举活动的主要原因”, 83.3%的流动人口是因为“居住地以户口不在本选区为名, 没有选民资格, 不做选民登记”。

对选举机构而言, 流动人口数量和地区的变动让选民登记的组织工作耗费巨大成本, 登记时易造成错登、漏登和重登等问题。省内外选举日期的不统一造成选民资格难以认定, 在两年的换届期中, 江西、四川等要比福建、北京等早一年。这种情况使流动人口的真实选举情况无法得到证实, 增加了流动选民资格审查的难度。

三、委托投票造成的选举弊端

《选举法》规定:“选民如果在选举期间外出, 经选举委员会同意, 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3人, 并应当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代为投票”。委托投票方式的存在使各地在统计选举结果时未将委托投票的选民人数单独统计出来, 没有公开明确委托投票的票数混杂在总票数中, 使统计出来的参选率含有水分。

从公共管理角度, 委托投票和“委托-代理理论”的逻辑相似。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利益不对称, 代理人很可能不按照委托人的委托要求来办事。流动人口将自己的选举权委托给他人行使, 由于时空的间隔, 他们无法观测到代理人替自己行使选举权的真实情况, 使得选举权被他人滥用。

四、选区划分和代表名额分配不合理

《选举法》规定选区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 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实践中, 大多数农村按居住状况划分, 城市按居住地和单位两种划分方法并用, 城乡选区划分方式不对称, 使流动人口在两头都得不到有效登记。

《选举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总名额经确定后, 不再变动。”说明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主要依据辖区内的户籍人口数量来分配, 即使因流动人口大量迁徙造成人口增长或减少, 也不能改变代表总名额。傅丕毅 (2005) 调查, 由于外地劳动力的大量流入, 义乌市外地与本地人口的比例为1.1:1, 东莞市的外地本地人口比更是达到6:1, 人口结构倒挂的情况下, 如果地方人大代表名额的分配不做出相应的改变, 直接选举的普遍性将受到很大影响。

此外, 流动人口选出了自己的代表, 由于代表具有流动性, 当选之后会流向他处。2005年义乌市选出的18名市镇两级的流动人口人大代表中, 已有3名代表“不辞而别”。因此有学者建议:流动人口代表因调离、迁出原选区或选举单位后应当辞去代表职务, 其缺额由原选区或选举单位补选。

目前国内关于流动人口选举权的研究, 大多基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之后对流动人口选举权实践情况的跟进研究还比较少。国内学者从90年代、21世纪初发现的流动人口选举权“真空”问题, 直到现在都未得到妥善解决。说明在流动人口的选举权方面的学术力量还不足以影响政策的改变和制定。希望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能够再次唤醒社会对流动人口缺失的选举权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熊光清.中国流动人口选举权问题探析[J].江苏行政学院院报政治学研究, 2008 (4) :68-73.

[2]刘春明.城市农民工选举权保障问题探析[J].三明学院院报, 2011, 28 (3) :19-23.

12.脍炙人口-脍炙人口的故事-脍炙人口的寓意-脍炙人口的意思 篇十二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衍生问题

1、养老问题。计划生育政策会直接引起新生儿人口数量的减少,从而提高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加深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人口老龄化会加重社会负担,制约经济发展。尽管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与老龄化社会不相适应,如果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老年人口保障制度,养老问题将会在以后的几十年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2、男女比例失调。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出生人口的限制,一些人便利用各种手段限制胎儿性别,造成了男女比例失调的局面。《200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显示,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20:100,大大偏离了联合国设定的正常范围[(103~107):100]。《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报告》显示,[1]2007年中国男性已经比女性多出3700万人,其中,0—15岁的男性比女性多出1800万人。男女比例失调会直接造成大量男性无法结婚,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婚外恋、卖淫嫖娼等,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3、独生子女问题。独生子女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二是独生子女夫妇负担过重问题。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加之家庭的过分宠爱,在其成长过程中

[2]会造成集体意识淡薄、独立生活能力差等。另外,过多的独生子女会导致大量“四二一”家庭的出现,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造成独生子女夫妇家庭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安定发展。

4、流动人口问题。近年来,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加,传统的户籍管理遇到很大障碍,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难度也日益加大,一些人的超生现象也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5、富人超生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不符合本法第十八条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足额缴纳应当缴纳的社会抚养费的,自欠缴之日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收滞纳金;仍不缴纳的,由作出征收决定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可见,对于普通公民的超生问题,政府主要是以罚款的形式进行处罚。这一形式对普通公民有一定效果,但对于拥有大量财产的公民却难以形成有效制约。另外,个别计生部门贪污受贿,不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样会导致非法超生问题。

6、劳动力问题。2000年至2010年,中国年平均增长率为0.57%,而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29个百分点[3] ,出生率的降低和0-14岁人口的减少,势必会引起未来劳动力的减少,造成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的社会负担也会加重。另外,由于性别分工的存在,一些以男性从业者为主的行业会产生较严重的就业压力,而以女性从业者为主的行业则会出现一定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7、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我国农村地区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尽管同样积极落实“少生”政策,但因基础设施不完善,医疗、教育资源短缺,对于“优生”政策的要求,则难以完全达到。而在发达地区,丰富的医疗、教育资源,加上少年儿童人口增长率的降低,人口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8、其它衍生问题。如政府部门冗杂、滋生腐败、降低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等。

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衍生问题的原因

1、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尽管目前我国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总体上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处在较低层次,难以保障占全国总人口13.26%的老年人口的生活,同时还出现了城乡分布不均的情况。

2、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由于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出现了男女比例失调的情况,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极大危害。同时在农村,男性仍然是主要劳动力,这也导致了生育中对男孩的需求。

3、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出现失误。一些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地方性人口政策的制定脱离客观实际,盲目追求出生率的降低,加之相关的政策没有实施到位,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同时,对公民违反计划生育法规的处罚措施过于单一,力度偏小,难以对其形成有效遏制。

4、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弊端。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偏重静态管理模式,重“籍”、重“户”„„缺乏流动性和公示性„„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名目繁多,既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而且容易造

[4]成人口统计的失实,同时也导致社会管理成本的上升。

5、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很多欠发达地区教育相对落后,导致居民受教育水平较低,难以形成科学观念,易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制约。同时,教育、卫生资源的相对短缺,也不利于提高新生人口的素质,同时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6、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长期存在着制度性差别,形成了以城乡分隔为特征的二元社会结构。城市居民享有各种社会福利和离、退休金待遇,不必担心无人养老的问题。然而在农村,目前绝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老年人口自养和由亲属供养的状态,社会(集体)养老在发达地区刚刚处于试点阶段,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后,无养老金作保障,如果没有子女,面

[5] 临的将是老无所养的处境。

7、其它原因。如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相关部门贪污腐败等。

三、计划生育衍生问题的对策

1、建立起覆盖城乡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社会保障不发达,人们常常形成“养儿防老”的观念,从而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如果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人们“老有所养”,人口的出生率便会得到有效降低。

2、继续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打破传统生育观念。

3、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密切关注本地实际,进行政策调整,加大对独生子女的扶持力度,落实相关奖励政策,同时加大对超生现象的处罚力度。

4、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要适应当前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相关机构要简化户口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推进人口流动向自由迁徙转变,尽量避免户口异地管理的情况,以加大对计划生育落实情况的监督。

5、发展经济,完善农村及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落实优生优育政策。同时加大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发展经济,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

6、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现有的经济体制,坚持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同时推进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保障事业。另外政府相关部门要转变观念,将城乡看做一个整体,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二元制结构改革。

7、其它措施。如加强廉政建设、提高相关部门办事效率、加大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奖励等。

参考文献:

13.世界的人口教案 篇十三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记住当前世界人口的总数,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了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定义并会举例阐述

3.了解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关系,掌握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现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4.了解世界人口分布情况和特点,以及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读教材图3-1世界人口增长、图3-2世界人口分布、图3—

3、图3—4,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2.使学生树立可续发展观念,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三、教材分析:

教材先在前面一个章节《地球的面貌》安排了自然地理,第三章接着安排的是人文地理方面、教师要在上课的时候能够调控转换学生思维,使得学生可以客观系统的认识世界的各方面的知识。本节主要有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的人口问题三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都可以讲的很深入也可以讲的很简单,在面对初一的学生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进行实际调控。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图表的辅助教学,后面还有一个配套的活动和一些图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进行搭配。

四、教学重点: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世界人口分布情况和特点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六、课程类型: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学习法为主,板书、多媒体教学、谈话法等为辅

八、教学用具:世界地形图(挂图)

九、教学课时:1.5个课时(60分钟)

十、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和目的

学生活动和目的 预计时间

温习设疑 导入

同学们上一个章节我们学习了地球的面貌,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放慢语速一起说),海洋陆地,在海洋里面生活着许多的海洋生物,那么同样的在陆地上是不是也有居住者(设疑学生可回答)—其中最主要的我们人类,人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分布在地球上呢?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第三章世界的居民中的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复习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然后让学生浏览书本,学生回忆温习学习过的知识,回答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2—3分钟

导入课题

播放人口视频,问:录像里说了什么内容?(板书标题第六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然后引入新课——世界的人口(让学生把地理课本打开)

转身板书标题,把学生引入新的知识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3分钟

活动

(教师)先让学生读图3—1世界人口的增长,完成活动的几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可以讨论(提醒学生注意图表的横纵坐标分别代表的的是什么)。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指标图,将柱体图转化为曲线图(版画),(教师)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一起来读图,边读图边解决学生问题并且做好人口增长折线图。

(教师)第一个问题,5.5 60 80第二个问题,1.5 4/3 第三个问题要着重注意讲解,依据如人口折线图总结人口增长的特点(呈加速度增长),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教师)总结一下读图的注意事项和方法,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的意义是关键的。教师巡视课堂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培养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

5—7分钟

课本 讲述

(教师)讲解课本阅读性的知识,补充现在的人口概况,2010年70亿。(教师)提出问题人口增长同那些外界条件相关?结合教材内容一段文字,勾画出重点。

同时代相结合,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

接受新信息的能力,思考问题

2—3分钟

承接下一部分

(教师)阅读人口增长速度这个小内容,通过举例让学生体验每个时间的人口增长,前面讲了这么多人口的增长,那么我们以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量化人口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启发思考

培养感受生活中的细节

1—2分钟

知识 概念 讲解

(教师)人口增长是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衡量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请同学们看教材上,我们来一起学习,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定义)。

(教师)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

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教师)依据活动举例,假设一个地方人口数为1000 人、新出生4人、死亡8人 算出该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讲解)

(教师)让学生自己完成活动例题,请学生起来展示过程和答案(308418),并根据回答讲解(板书三个关键词的概念)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提高技术能力

5—6分钟

承接

(教师)以上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那是一个总体的概念,这么多的人口在七个大洲,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到底是怎样分布呢? 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世界人口的分布(教师板书小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

启发

思考

1—2分钟

学生 活动

(教师)活动1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理解人口密度这个概念,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平方千米),提出计算公式(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面积)并进行计算(教师)(板书人口密度概念和计算公式),(教师)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中国人口最稠密132、澳大利亚人口最少

3、结合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教师)活动2读图3—2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是那些?人口分布较少的地区是那些?(提问)为什么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承接)大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来先想以下,接下来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来讨论这个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进行分组讨论: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谈人口分布稠密的原因(教师讲世界地形图挂到黑板上,提醒学生结合地图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总结发言,(教师小结世界人口分布特点,运用ppt展示出来一下的内容一起学习)(1)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部和部、欧洲、洲东部等温度带的近海地区。因为这里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土壤肥沃,是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同时这里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又是集中的地区。

(2)人口稀疏的地区在极端干旱的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地区。(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教师)总结读图技巧和读图方法,先看图例、再结合地图看纳西而比较突出的地方,最后叠加其他地图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课堂发言。

学生计算能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大胆思考和发言。

8—10分钟

课堂总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的人口增长和世界的人口分布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了世界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学会和提高了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计算人口密度及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和各种统计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布置课后活动,收集人口问题的资料,用于接下来的课程和班内交流。

归纳总结

回忆思考

2—3分钟

第二 堂课 温习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世界人口数量和增长的知识,请大家回忆世界人口增长有何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放慢语速,学生回忆回答问题)

引起学生回忆,进入课堂氛围

回忆思考

1—2分钟

导入 设疑(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到了世界人口的分布,大家都了解到世界人口的分布,其中给人最直观也是最大的特点是不是世界人口的分布不均,大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一个地方的人口过多会产生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接着学习的世界人口问题

联系生活

启发

1—2分钟

活动 推导

(教师)提问,人在世界生存需要那些必要物资?学生参与回答(教师将学生答案写到黑板上),(教师)进行推导演绎每一样的物资更深层次的联系,推出人口增长以及分布不均导致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人口老龄化(举例讲解板书)等人口问题。

演绎推导

逻辑推导

4—6分钟

读图 验证 承接

(教师)读图3—3 说明了工厂是占地、污染环境等等(教师)图3—4 说明了水资源短缺及其引发原因 将上面讲的内容进行一一对应,(引用上次课后收集的资料来证明、展示一些图片),由人口集中的地方问题较多引出城市人口问题„

检验的思维模式

3—4分钟

讲解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城市的“吸引力”这个小板块,(ppt上展现图片,列举生活中的感受)观看课本上最后面的图片,(教师)(板书城市人口问题)那么城市人口问题的产生原因是什么?(教师)提出人口迁移,结合生活现实启发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分类(教师)(板书人口迁移概念),进城打工,出国留学等。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并发表各自意见

结合生活实际启发思考

思考

3—5分钟

承接

(教师)以上我们学习了这么多有关于人口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问题?或者说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1分钟

阅读 材料

(教师)解读人口政策

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有的国家实行了生育控制政策。例如,印度就采取经济奖励、教育普及等方法来控制人口的增长。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但是,现在有的国家人口停止增长,甚至不断减少,也会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为此,有些国家还采取措施鼓励生育,例如,法国给多子女家庭发放补贴,使多子女家庭享受各种津贴。

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阅读了解新信息的能力

1—2分钟

总结(教师)到这里为止我们学习完了关于世界人口的知识,让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学到了那些知识,首先学习了世界的人口增长和世界的人口分布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了世界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学会和提高了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计算人口密度及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和各种统计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接下来在世界的人口问题这一部分中,学习了常见的人口问题,以及着一些人口问题的产生原因,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我们树立一种比较正确的人口观。

加深记忆

回忆总结

1—2分钟

十一、知识结构板书设计 知识结构

世界人口的数量 体育

世界人口的数量和增长人口增长速度

自然增长率

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人口密度

人口稠密区 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稀少区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口增长过快

世界的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慢 对策措施 板书设计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世界人口的数量

1999年:60亿现在 66亿

2011年

70亿

2、人口增长速度:

←——————1800年————二次世界大战—————→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增长速度迅猛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2、人口稠密区

3、人口稀少区

4、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世界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全球性问题(1)、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为主 乡村:生态破坏为主(2)、交通拥挤、居住困难(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世界人口增长过慢---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受限制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劳动力资源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其它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生活孤单,人口抚养系数增加

3、对策: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十二、教学后记:

设计的课堂是这一节世界的人口这一部分内容共用1.5 个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人口增长和人口的分布上,人口的增长主要详细讲解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是以学生自己阅读的方式来了解,并通过活动练习来讲解。人口密度的学习主要通过举两个城市的例子来对比理解,在活动中让学生计算人口密度,并且总结人口的分布四大稠密区和四大稀疏区,让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分布原因。

实际上这堂课在时间上比较难于把握,既有理论的讲解,又有活动的安排,外加上实例的举证,在便于教学的基础上要讲授完课程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自己的临场发挥很重要,对于课堂的掌控能力要求很高,在师生互动上比较多,教师提问要恰当,课堂上在教师角色这一点上有一定的转化,这对于能否开展好学生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这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07地科3班 熊文龙

14.脍炙人口-脍炙人口的故事-脍炙人口的寓意-脍炙人口的意思 篇十四

人口是社会的基础要素和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 其数量作为反映一个地区基本情况的重要指标, 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1,2,3]。但区域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却是有限的, 人口的过快增长势必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压力。近年来, 青海省草场面积不断退化, 生态压力指数呈现增长趋势[4]。

本文根据青海省现有的人口状况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政策因素对人口发展趋势的影响, 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人口规模预测, 推算出未来某个时间的人口规模或某段时间人口发展趋势, 提出相应的人口对策和建议。这既可在制定区域经济预期发展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政策以及在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5], 又能促使青海省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之间实现良性和谐发展。

2 研究区概况

青海省位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介于89°34'—103°04'E、31°39'—39°19'N之间, 全省面积约为72.23万km2, 境内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 全年平均气温在-5.7—8.5℃之间。2012年末, 全省常住人口573.17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271.92万人, 占常住人口总数的47.44%;少数民族人口269.28万人, 占常住人口总数的47.0%。

青海省是一个由多民族人口构成的省份。自1988年以来, 全省总人口数不断增加, 且各年之间的人口增长相对平稳。由图1可知, 1988—2002年青海省总人口的增长幅度较大, 年平均增长率为14.19‰;2003年以来, 年增长速度较前一阶段有所减缓, 年平均增长率为8.13‰, 但总人口数仍保持增长趋势。其中, 2010年人口增加幅度最大, 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07‰, 主要是由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人口统计口径的调整引起的总人口数异常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8—1994年处于不稳定变动状态, 增幅较大;1994年以来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低于10‰, 这反映出政府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阶段性成就, 以及个人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转变。出生率总体变化较小, 最高值24.34‰出现在1990年, 1994年以来年增幅趋于平稳下降趋势。死亡率从1988—1993年有所上升, 1994年至今变化较小, 平均死亡率为6.44‰, 基本呈下降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3 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灰色模型、人口自然增长模型、阻滞增长模型和回归分析模型对青海省2013—2030年的人口发展规模进行预测, 并采用二项式系数法对模型预测值进行组合, 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预测值。选取1988—2012年25年的年末常住人口数据作为预测的原始数据[6] (图1) , 以此为时间序列, 建立人口增长预测模型, 对青海省未来总人口数进行预测, 据此提出相应的人口发展对策和建议。

4 青海省人口规模预测

4.1 灰色模型预测

灰色模型是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首创, 其实质上是一种三参数指数模型, 但在求解过程中却将其转换为线性模型, 然后用最小二乘法估算模型参数[7,8,9,10]。本文利用GM (1, 1) 模型对青海省未来常住人口进行预测。

设x (0) (1) , x (0) (2) , x (0) (3) , …, x (0) (M) 为所要预测的某项指标的原始数据, 它是一个非负不平稳数列, 再设GM (1, 1) 模型相应的微分方程为:

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 求解微分方程, 即可得到GM (1, 1) 预测模型:

本文利用Excel软件数据的分析功能可以求得:a=-0.01122045、μ=442.5116191。根据公式 (2) 将a和μ的值代入, 并将x (0) (1) 的值取作为初始年份1988年的总人口数, 可得到GM (1, 1) 的灰色模型:x (1) (t+1) =39872.2e0.01122045t-39438。根据该模型得到青海省2020年年末常住人口数将达到637.06万人, 2030年将达到712.71万人 (图2) 。

4.2 阻滞增长模型预测

阻滞增长模型曲线主要用来描述在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 生物种群的增长规律, 将其种群模型用于人口即为人口预测模型。

式中, x (t) 表示t时刻种群的数量;r是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即增长率减去死亡率) ;N为环境能容纳的种群的最大数量[11,12]。

为了求解式 (3) 中的r和N, 选择1992年、2002年、2012年等间距的3个年份, x0=461.02、x1=528.60、x2=576.17、t-t0=t2-t1=m=10, 将其代入式 (4) 则可解得:r=0.0634、N=633.51723, 所以式 (3) 为:

上式即为青海省人口预测的阻滞增长模型。根据此模型得到青海省2020年年末常住人口数为595.75万人, 2030年达到612.9万人 (图2) 。

4.3 人口自然增长模型预测

人口自然增长法预测是基于某区域在未来若干年内人口总数按一定的增长率增加, 一般适用于人口变化相对稳定的区域[13,14]。由图1可知, 青海省1988年以来人口增长较为平缓, 因此该模型适用于其人口规模预测。模型公式为:y=x0 (1+r) n+△P。式中, x0为规划基期年人口数;r为人口自然增长率;△P为人口机械增长数 (迁入与迁出之间的差值) ;n为预测年距基期年年数。

由图1、图3可知, 青海省2004年以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平均增长率为13.97‰, 2004年以来自然增长率首次低于10‰, 且保持稳步下降趋势。青海省1988年以来人口机械增长处于一个曲折波动的变化阶段, 增长变幅相对较大。2007年以前全省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 人口机械增长处于负增长;2007年以来, 迁入人口开始超过迁出人口, 且2011年增幅较快。综合青海省总人口发展趋势及未来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目标, 本文以2003—2012年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8.98‰为参照, 作为2013—203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r的取值, 以2004年以来的机械人口增长均值0.0748万人作为2013年以来每年的人口机械增长数, 以2003年作为基期年进行人口自然增长模型预测。根据此模型得到青海省2020年年末常住人口数将达到621.49万人, 2030年将达到679.6万人 (图3) 。

4.4 回归分析模型预测

回归分析是最为基本的定量分析工具, 该方法从事物的因果关系出发, 通过考察原始数据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式, 确定回归方程, 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15]。回归分析中常用的模型有线性和非线性模型两种, 本文选取线性模型和可以线性化的三种常用非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对数模型和乘幂模型进行模型拟合, 根据对四种模型拟合优度的对比分析, 得到对数模型的拟合优度最高, R2为0.9885>线性模型 (0.9881) >乘幂模型 (0.9807) >指数模型 (0.9803) , 点线的匹配效果最佳。因此, 本文选取对数模型对青海省2013—2030年的人口进行回归预测, 将自变量x (年份) 取自然对数, 然后用lnx与y进行回归, 得到a=—88758、b=11744, 代入模型得:y=11744lnx-88758。根据此模型得到青海省2020年年末常住人口数将达到623.86万人, 2030年将达到681.85万人 (图3) 。

5 预测结果

人口的预测结果应该是一个合理的变化区间, 而非定值。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所以单一模型只能模拟人口在某个时段的变化发展, 而组合预测模型是较单一的预测模型, 更具有稳健性和可靠性。因此, 本文采用二项式系数法, 对四个模型的预测值进行组合, 最终得到更为合理科学的人口规模预测值;将四个模型某一年份的预测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取二项式展开系数作为相应模型的权重, 计算可得四个模型的权重分别为0.125、0.125、0.375、0.375 (对应上文中模型顺序) , 最后得到组合修正后的预测值 (表1) 。表1说明, 未来青海省总人口将继续处于稳定的增长状态, 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8.77‰;到2020年, 青海省年末常住人口将达到621.11万人, 到2030年将达到676.25万人。

6 模型验证

选用青海省总人口原始数据对四种模型及组合模型相应年份的预测值进行后验差检验, 表2中模型1—4依次表示灰色模型、阻滞增长模型、人口自然增长模型和回归分析模型。后验差比值为:。式中, S1为残差数列标准差;S2为原始数列标准差。小误差概率为:, P的值由符合条件的个数除以总个数N来计算得出。计算结果见表2。根据对比预测精度等级 (表3) 可知, 四种模型及组合模型的C和P均通过检验, 精确度等级为好, 证明用此模型预测的人口结果准确可靠。

7 对策与建议

青海省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但因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海拔较高、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生态环境脆弱, 加上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现象异常严重, 草场退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人口数量的有序合理增长意义重大, 势在必行。

7.1 控制人口增长, 稳定低生育水平

根据预测表明, 未来青海省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8.77‰, 虽有所降低, 但仍处在稳定增长状态。基于此, 青海省必须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出台系列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扶”措施, 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建立以财政为主渠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机制, 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必需的经费支持;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宣传, 深入开展国策、国情和人口形势教育, 引导群众遵纪守法, 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7.2 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改变生育观念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制约着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好坏, 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水平又直接影响着个人的生育行为和生育观念。2012年青海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为99.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66.28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364.38元,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 必须继续坚持以发展农牧区经济、改善农牧民生活状况为首要任务,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尤其是要加大对农牧区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 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从根本上转变落后的生育观念。

7.3 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合理分布

1988—2006年青海省人口处于净迁出状态, 2007年开始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 机械人口变幅较大, 对人口规模有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政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的统筹管理体制, 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与产业、就业、城镇、土地、生态、资源等规划统筹起来, 形成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的社会经济政策, 并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 为流动育龄群众提供避孕节育措施。

7.4 促进人口性别比例均衡发展

上一篇:春节拜年微信祝福语大集合51条下一篇: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