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

2024-10-08

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15篇)

1.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 篇一

初、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作好衔接工作,其中有的是高中的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该讲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适当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经过近几年的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建议做好以知识的衔接。

1.立方和(差)公式

2.十字相乘与分组公解法

3.二次根式

4.三元一次方程组

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6.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7.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可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方程的无理方程

8.基本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9.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0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

11.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

1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13. 三角形角平分线性质定理

14. 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15. 三角形的“四心”

16. 圆的垂径定理

17. 圆的内接四边形

18. 两圆连心线与公切线

19. 课题学习:圆中的相似问题(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

在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重矫正”的原则,适当编拟一些习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知识。

2.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 篇二

在人教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对佛山一中、佛山三中、荣山中学等高中的数学教学进行调研, 并对最新的高中数学与大学概率统计中所衔接的内容进行了研究, 发现有一个共同点, 凡是新课标中的选修内容, 就是重点高中也不要求, 更不用说普通高中.所以本文研究仅限大学概率统计教材中如何处理高中数学教学中已讲过但又不到位的原属于大学概率统计教学的内容.

1. 对大学概率论与高中数学衔接内容的处理

1.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1) 引入随机现象、随机试验、样本空间和样本点等概念的同时, 简单复习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随机事件强调随机事件的表达形式.

(2) 从实例中引入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 并由此引出概率的统计定义及其公理化定义.

(3) 证明概率的性质.

(4) 对事件的关系与运算仅作归纳复习, 介绍并证明事件所满足的运算规律.

(5) 对古典概型及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方法作归纳复习处理.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古典概型的例子进行讲解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复习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方法;二是学会表达事件;三是会利用概率的性质计算概率对几何概型及几何概型的概率的计算方法作归纳复习处理.选择线、面、空间等不同类型的几何概型的例子进行讲解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复习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方法, 二是学会表达事件.

(6) 对条件概率的概念作归纳复习处理, 条件概率的性质要进行全面介绍.

(7) 对事件的相互独立性的概念作归纳复习, 并附加一些例子加深对事件的相互独立性的理解, 证明如果事件A与B相互独立, 则事件A与与B, 也相互独立的结论.

1.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 归纳复习随机变量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

(2) 复习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选择不同类型的例子进行讲解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复习求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方法和步骤;二是复习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中的参数;三是复习会利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随机变量在一定范围之内取值的概率.

(3) 复习归纳两点分布、n重独立重复试验 (n重伯努利试验) 、二项分布.选择两点分布及二项分布的实际应用例子

1.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和方差的定义按现有教学要求处理即可.

(2) 对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和方差的性质 (1) ~ (6) 作复习归纳, 并在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情况下给出 (1) ~ (4) 的证明.介绍并证明期望和方差的其他性质:

E (XY) =E (X) E (Y) (X与Y独立) .

D (X±Y) =D (X) +D (Y) (X与Y独立) .

对性质 (1) ~ (4) 举两个例子加以复习, 针对期望和方差新学的性质, 每个性质选择至少一个例子.

(3) 给出正态分布的精确定义, 归纳总结正态分布的图形特征, 由分布函数推导正态分布N (μ, σ2) 及标准正态分布N (0, 1) 在区间 (x1, x2) 内取值的概率公式, 取适当的一些例子对正态分布N (μ, σ2) 及标准正态分布N (0, 1) 在区间 (x1, x2) 的概率公式的应用加以复习.

(4) 介绍正态分布的数字特征.

(5) 了解二维正态分布.

(6) 掌握正态分布的线性函数的分布.

2. 对大学统计学与高中数学衔接内容的处理

(1) 复习归纳总体和个体的概念并举一两个例子说明.

(2) 将总体引入随机变量, 即总体就是随机变量, 从而引入总体的分布的概念、总体的容量的概念.

(3) 复习归纳样本和样本容量的概念, 引入n维随机变量 (X1, X2, …, Xn) 作为容量为n的样本, 样本的一次具体的观察值 (x1, x2, …, xn) 称为样本值, 全体样本值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空间.

(4) 从n维随机变量 (X1, X2, …, Xn) 的角度给出简单随机抽样及简单随机样本 (简称样本) 的概念, 简单随机样本 (X1, X2, …, Xn) 的联合分布函数称为样本分布, 其联合概率密度函数称为总体密度或样本密度.

(5) 分别从离散型和连续型的角度举例说明总体的分布.

(6) 对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作归纳复习处理;复习归纳频率分布表、频率直方图、频率折线图的概念及作法.

(7) 复习归纳用频率直方图和频率折线图对总体分布规律进行估计的方法 (不必作具体的分析) .引入经验分布函数.

3.初高中生物有关教学内容衔接探究 篇三

关键词:初高中生物教学;拓展;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7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0.049

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对初、高中生物教学内容衔接,初中教师很有必要处理好有关生物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不但要按照初中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与高中生物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突破。处理好生物有关内容的衔接是初中生物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也体现了生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科学素养,达到知识性、能力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一、“细胞及细胞的生命活动”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教科书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活动,在制作和观察临时玻片标本的同时,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从而进一步理解细胞的概念,宏观地理解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认识细胞是生物体遗传、生殖、发育和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基础。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认识,以图片形式展现,让学生初步认识其条件和意义。整个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利用教学挂图、教学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认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时,要将问题深入浅出的处理,为高中生物教学埋下伏笔,这样既增加了生物教学的层次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生物是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上,从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入手,从微观角度系统阐述了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功能,继而顺着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组成细胞的生命大分子物质的学习,为进一步认识细胞的微观结构和理解细胞的功能夯实了基础,然后分模块逐步认识细胞结构和功能,深层次的理解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运输方式、能量供应和利用机制,最后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例,侧重揭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实质,重点阐述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其物质基础和精细的结构密不可分,与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能量转化利用息息相关,最后才从宏观角度阐述细胞的分类、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整个历程。

二、“生物的遗传与进化”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常见的生殖方式入手,引出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让学生知道能够使后代出现亲代相似性状的是遗传物质DNA在起作用,接着先后展开了人的性状和性别决定方式的认识,继而了解常见遗传病的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对于优生优育、预防遗传病发生以及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则重点介绍。为了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前景的理解和憧憬,课本特别以“多莉”羊的产生、“抗虫棉”的培育、日常生活常用的发酵技术等,简单陈述了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和生命健康的意义。这种安排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同时又要求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为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发挥穿针引线、引路搭桥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上,先认识有关遗传学基础概念,继而认识遗传因子的发现、性状遗传的基本现象以及遗传现象的检验,从而总结遗传的基本规律。接着从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性细胞产生的特殊方式和受精作用,从而引出了遗传物质、染色体、基因的概念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再重点介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DNA的复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再自然导出遗传密码的发现及其意义。在认识和理解基因传递规律的过程中引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变异知识;从学习理解遗传过程中基因频率的改变等知识点,为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奠定基础。在理解基因的基础上,从生活及生产实践中,自然而然让学生对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重点认识和理解,继而详细重点学习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应用。

长期教学实践,真实感受到初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其生物遗传和进化这个模块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体现生物教学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科学技术价值观精神,体现生物知识的“实践应用”这一高考热点上非常重要。

三、“稳态与环境”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生态学知识,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是通过课本上碳循环图片,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认识,总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能力目标培养上,主要侧重学生的识图、观察和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

高中生物通过对细胞内环境组成及作用的认识入手,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继而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学习,使学生从局部和个体两方面,抽象理解稳态调节重要性,尤其深刻地阐述了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免疫的调节机制及其作用。生态系统部分,在引入群落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理解生态系统成分、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及作用,在初中学习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的基础上,还阐述了第三大功能---生态系统信息调节,最后自然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维持。这种安排符合生物学从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这种局部到整体、多样性到共同性、生物与环境的相统一的观点。尤其通过一些社会调查、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和课外探究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大胆质疑和创新的科学品质。关注我国生物资源、人口、环境、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认识我国生物科技发展成就对人类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总之,生物教师必须在全面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并且在这些知识点上恰当的连接、过渡、拓展和提升,有效的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使学生技能适度提升,生物素养进一步提高。

[1] 方红霞.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4(8).

[2] 金松玉.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J].延边教育学院

学报,2013(6).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Cohesion of Junior-se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REN Ji-gui

(Zhangye No. 4 Middle School, Zhangye Gansu, 734000, China)

Abstract: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and se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are closely related. Moreover, the knowledge of two stages is complementary, progressive and transitional.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grasp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junior-senior high school, and properly connect, transit, expand and improve the knowledge. Teachers should help students form a knowledge network and enhance the biology attainment.

Key words: junior-se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expansion; cohesion

4.关于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的总结 篇四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为此,结合高一实际,对初高中分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衔接,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一定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 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①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

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它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②摸清底数,规划教学。

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衔接。

①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劝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③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④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

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⑤重视专题教学。

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加强学法指导。

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等。

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形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易被学生接受;二是举办系列讲座,介绍学习方法;三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优化教育管理环节,促进初高中良好衔接。

①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搞好初高中衔接,除了优化教学环节外,还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我们在高一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学生学不好数学,少责怪学生,要多找自己的原因。要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给他们多讲数学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讲祖国四化建设需要大批懂数学的专家学者;讲爱因斯坦在初中一次数学竟没有考及格,但他没有气馁,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科学家,华罗庚在学生时代奋发图强,终于在数学研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等等。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②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开展心理咨询,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

5.谈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篇五

【摘要】 目前我国的教育有好几个阶段,而高中与大学可以说是核心阶段,现今提倡的教学改革,使得人们对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教育进行了思考.数学是一个体系,每个阶段的有效衔接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通过分析目前高等数学教学与高中数学的现状,总结衔接的各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为实现两者的高效衔接提高向导,增加学生尤其是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为教学改革提供巨大的帮助.【关键词】 教学衔接,教学现状,衔接措施

很多大学生对于高数的第一反应就是难,然而作为普遍高等院校的一门至关重要的基本课程,它对于大部分专业后续的帮助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学好高等数学显得至关重要.高中的数学与高等数学相差一个巨大的台阶,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会感到有很大的障碍,同时,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学生面对大学里新的教学方式难免有很大的不适应.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加迅速的适应大学教育,更好的学习高等数学值得关注.一、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现状

1.高中数学的教学现状

作为应试教育最明显的高中教学,在数学方面更加突出,往往高中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的是考试,不考的内容就直接略过,学生也就不去关注了,而学生到大学后往往发现,高中略过的内容在大学也仍需要重点掌握.同时,高中数学每节课教学内容相对大学较少,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视对例题的讲解,反复讲解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而这样的教学往往阻碍了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导致很多大学生也缺乏自我创新的能力.2.大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翻开高等数学,几乎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与高中数学相比,其内容和深度都有一个很大的升华,同时大学老师的讲课速度也非常之快,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很快的适应和接收新的知识.不仅如此,大学的课堂更注重的是知识的扩展,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很多的问题都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适应了应试教育的新生来说,如果缺乏自主能动性,就无法很好的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引发很多的问题.二、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方面

1.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1)精简大学教材中的高中知识

面对新鲜的大学课本,当学生看到熟悉的高中知识往往会导致对于学习兴趣的丧失,好奇心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而在高等数学与概率论与疏离统计中都出现了一些与高中几乎一样的知识,而当老师讲这些内容时,学生往往采取不听对策,这就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大学的教材应该是对高中的深化,而不是重复!

(2)对高中删除的内容进行补充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删除了反函数、极坐标的相关知识,可考虑在大学教学第一章第一节“映射与函数”中加入反函数、反三角函数、极坐标的相关知识,以衔接以后学习中的相关内容.(3)数学的应用实用性衔接

高中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已经作出了贡献,那么大学也应当延续这样的思想,学数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生活.生活中数学应用的实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不论哪个领域,数学的应用都是非常广泛的.而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大学数学的实用性教学在大学里显得更加重要.2.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衔接

数学思想与方法贯彻整个数学体系,同时,深入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应用,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无论在高中还是大学的数学,这些思想都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在大学中可以实施开放性的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运用能力.三、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措施

1.起始阶段做好方法向导

在学生踏进大学数学课堂的第一步,就应当让他们清楚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区别与联系并对高等数学做一个总的概括解说,争取引起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高等数学.大学数学教学还要向学生介绍数学的整体结构,让学生清楚学习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介绍数学教学与其专业的联系,帮助学生意识到大学数学学习的意义和目的,使得学生能够立志积极地学好数学.2.合理科学的编制高等数学教材

现阶段大学数学的教材与高中数学的教材有许多衔接不足的问题,应当仔细比对,结合学生的反应,合理删除与高中内容完全重复的部分,补充高中教材删除了而确实是大学一些基础内容的知识,保证数学教学内容上的高效衔接.同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设计相应的专题,结合未来专业中数学的运用,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知识,以便更好地为以后的专业服务.3.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

从应试教育经历过来的大一新生,往往在自主性方面不够.那么,积极引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其自主能动性非常重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起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作用,使学生从自主解决问题中获取成就感.同时,应当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创造空间,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这样往往能让学生有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四、结 论

6.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 篇六

一、做好前期心理准备工作,加快心理衔接

搞好入学教育,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他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即使努力了,而考试的分数却比初中有所下降,这也是正常的,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失去信心,只要我们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的。

二、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书写的规范化、独立完成作业、上课听课的方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等养成要求。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第一章可分为三块进行教学,每讲完一块都要复习、测验及格率不到70%应重新复习、测验,课前5分钟小条测验应经常化,用以督促、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实践表明,教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首先,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其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最后,培养自学能力。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有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高一学生阅读时,读不顺,读不细,读不实,读不准,所以老师千万别急,在这个衔接阶段,可以编出问题,引导阅读,如概念叙述与理解,定理、命题的方法与思路。让学生边阅读边回答,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定理要求会分析、会应用,解题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章结束会用图表归纳结论和要点,弄清重点概念和定理、公式,明白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技能。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四、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身。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强求。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进行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这里,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辅导书,并交给他们如何利用课外辅导书,以扩大知识面。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期中、期末都要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

7.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 篇七

在中学数学和高等数学的教学实际中, 长期以来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中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把有些在大学讲授的高等数学内容放到中学讲授, 使得中学数学教材内容增加, 而现行使用的高等数学教材虽然在不停地改版, 但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教材基础上进行修改的, 也就是说实际上大学和中学的教学各自为政, 致使有些教学内容重复较多, 有些教学内容又前后出现脱节, 从而出现了衔接问题。下面就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谈谈个人看法。

1 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1.1 教学内容的脱节

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中学的教学主要为高考服务, 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很多中学根据高考大纲考什么内容就教什么内容, 而现阶段由于高考的改革, 各省的考试大纲不统一, 造成大学新生入学时数学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不统一, 大多数高校又是全国招生, 这就给高等数学的教学造成很多困难, 也让很多高等数学教师无所适从, 不知如何应对[2]。

除了地域会引起中学教学内容的不同外, 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还存在普遍的脱节内容, 经过多年教学与总结, 本人认为严重脱节的主要有三大块内容:

(1) 反三角函数。在高等数学教材里, 和其他中学重点学过的基本初等函数一样, 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反三角函数;而在中学里, 反三角函数又没有像幂函数、指数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那样详细讲解、重点掌握, 这就使得学生对该内容比较陌生。在高等数学中却有很多内容会出现反三角函数, 这就增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2) 三角函数中的一些重要公式。中学现行教材中, 对三角函数的一些重要公式 (主要是积化和差、和差化积、万能公式等) 的要求有所降低, 很多公式不是在正文中介绍, 而是出现在习题中, 且不需要记忆, 时间一长自然就忘了。在高等数学教材中根本就不会给出这些公式, 但是很多地方又要用到, 若在中学时没有掌握好这些基本公式, 以后的学习中即使知道这些公式也是很难会用。

(3) 极坐标。极坐标基本上已经从中学教材中删除了, 只有少数中学可能还会简单讲一下, 因为有些地方 (特别是涉及到圆和最值的问题) 应用极坐标会很简便。在高等数学中也没有专门讲解极坐标的, 而是认为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了, 直接拿出来用的。在高等数学中极坐标是有重要应用的, 用到极坐标的内容主要有定积分的应用、重积分的计算等。

也有一些学者对以上三个知识点在学生中做了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以上知识点不熟悉甚至是不知道, 这直接影响他们高等数学的学习效果[3]。

1.2 教学内容的重复

由于中学新课改的实施, 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增加了极限、导数、定积分等高等数学的内容, 但无论是概念的描述、知识的起点、内涵和深度都不够,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学完后是似懂非懂, 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当他们翻开高等数学教材时, 发现高等数学就是函数、微积分等内容, 就误认为高等数学的很多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了, 以前还学得不错, 从而对学习高等数学的难度认识不够, 没有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就有些眼高手低, 认为中学时学过, 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是很重视, 不愿意多做练习, 结果这部分内容掌握的很不好, 又直接对后面知识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

2 解决思路

2.1 中学数学的高考大纲应统一

只有高考的考试大纲统一了, 各地中学在教学内容上才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 大学新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就不会出现地域的差别, 这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2.2 高等数学教师要充分研究中学教材

中学数学和高等数学的教学不能各自为政, 应有相应的沟通机制。特别是高等数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中学教材, 充分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特别是要了解那些中学数学教师没有讲过, 或讲得不深不透, 或讲授的侧重点、要求与高等数学的不同, 但在高等数学中又经常用到的知识点。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和补充, 以减少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过程中因知识缺乏所带来的困难, 更好地解决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2.3 改革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 编写相应教材

为适应中学的教改, 为了和中学数学教材更好的衔接, 应该尽早改革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 编写相应教材。要补充脱节的内容, 特别是要处理好重复的内容。重复的内容是难以处理的, 中学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 学生本身是不可能掌握好的, 大学里又要系统详细的再讲一遍,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中学学过了, 就学不进去了, 最后都成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严重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故而有必要作认真仔细的调查研究, 编写一套适应中学新课标的高等数学教材。

总之, 为了让学生能学好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在内容上的衔接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重视。但是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却又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 需要各级部门协调研究解决。希望该问题能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早日解决之。

摘要:由于中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致使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在教学内容上出现了脱节和重复的地方, 也就使得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在教学内容上出现了衔接问题。本文就中学数学和高等数学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并给出了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高等数学,中学数学,教学内容,衔接

参考文献

[1]李玲, 胡学刚.论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的衔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2007 (06) .

[2]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49.

8.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篇八

(一)问题的由来

自从2003年新一轮的课改进入到初中阶段直至2007年第一届新课改的学生入校,外界对新课改的争议不断。自己也深有体会,一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学得很轻松,成绩很好的学生到了高中成绩下降,感觉数学难学,家长也很着急和不解。2008年秋,本人带新一届高一学生,就着手准备从这一届学生入学开始到他们离校,在和他们的共同学习过程中,去寻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改进,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学习,顺利地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

(二)问题研究的现状

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问题已有很多人在关注、在研究。有很多人也找出初高中数学在教材编写方面的一些差异,比如,现行的初中数学把一部分内容删减,把一部分内容降低了要求,而很多内容在高中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有人专门就此编撰了初高中衔接方面的教材。而本人想就本地的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情况,去找出他们学习上的问题,找到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报告

(一)衔接上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上的脱节

在跟踪了学生三年的学习中感到在教材方面初高中存在一些脱节的地方,这是升入高中后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难学的一个原因。

2.学习方法、习惯、思维方法上的脱节

从初中上来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方法上也要有所改变,这样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一些措施

1.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很多家长在暑假给孩子急于补课,而大多是在提前学习高一的课本知识。

对高一新生要在学法上指导,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加以培养。让他们慢慢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无老师监督、督促下,逐步培养他们主动看书、勤于钻研、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教师找准衔接点,做好衔接工作

(1)找准衔接点

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运用联系的观点提示新知,使学生不仅能顺利接受新知,而且能够认识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做好“衔接点”教材的处理工作

总之,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实情、课标和大纲、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订出较完善的措施。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方法,但也不是无章可循的。只要我们积极地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不断地探讨教学规律,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够使学生很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数学成绩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9.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 篇九

[摘要]:新课标下,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衔接好初高中数学教学,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初中数学;衔接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不少初中数学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成绩大幅下降。笔者在看了几篇关于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的文章尤其是吴勇平先生所著的《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的思考》之后很受启发,也想就这问题发表一下本人的一孔之见。1.把握好初、高中教材内容上的断层

新课标的实施对初、高中的教材内容都作了教大的改动,而大多数的高中教师并没有接触过初中教材,因而对初中教材的内容并是不很了解。虽然在课改后初中教材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被大大降低了,但同时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立方差公式,韦达定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二次不等式布解的关系等都需要在高一阶段补充学习。因而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需要了解学生在初中里学了哪些知识,有些知识在初中里没有学过而高中里却要用到这就要在教学中作补充,还有的知识在初中因不是重点只是作为略微了解里但在高中却是一个重点,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深。为此在特别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2.把握好初、高中教材编写上的不同特点

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初中教材中和叙述方法也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也相对比较少。相对而言,高中数学虽然在课改后难度也有所降低,但总体上相对初中数学来说其中的有些概念就比较抽象,如高一刚开始集合,函数的定义等;并且其后学习中出现的定理及证明都比较严谨,逻辑性强;立体几何证明更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教材语言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有的计算繁冗复杂。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因而高中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并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在讲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定理时,要创设情境,尽量做到再现数学家的发现过程,在同等情境下让我们的学生去探索,并经过引导达到真正认识、理解。3.把握好初、高中教学方法上的不同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并且同时,不可否认有些初中教师为了应付中考,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来提高成绩,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初中新课标的实施的确大大缓解这种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影响和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但只要考试评价体制不作大的改变,对普通中学这来说对这种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着的。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新课标下,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相对比较重视学生自己去学习。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因而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下课后要反复阅读书本,回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或向教师同学请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4.把握好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

我国现行学制的高一学生一般是十六、七岁,在生理上,正处在青春期向青春后期的过渡期,因而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高一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同时思维形式上初中生比较侧重形象思维而进入高中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就相对比较高一点。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 丰富,记忆更牢固,进而使学生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此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出一些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发言与讨论。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总的说来,要解决好初、高中的数学教学的衔接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书目:

10.高中数学选修高考暂不要求内容 篇十

(期末不作检测)

不要求内容:

选修1-1中,“第三章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第101-105页)”部分作为选学内容。

选修1-2中,“第一章统计案例(第1-20页)”部分作为选学内容。

选修2-2中,“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中,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 定积分的概念;1.6微积分基本定理;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第34-100页)”部分作为选学内容。

选修2-3中,“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3.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4正态分布(第64-75页);第三章 统计案例(第79-102页)” 部分作为选学内容。

选修

11.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篇十一

【关键词】 初中 高中 数学教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075-01

分类讨论思想是高中数学比较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为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教师应在处理衔接教学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对分类讨论思想的教学做一些思考。

1. 含参一元二次方程

初中生对于以x为未知数的方程:ax2+bx+c=0,通常在a≠0时,分Δ>0、Δ=0、Δ<0 三种情况用求根公式求解。若没有a≠0这个条件,方程ax2+bx+c=0不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这里有两层思考:第一层是系数,系数确定了方程类型;第二层是判别式,对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确定了方程根的情况。步入高中后,往往忽视第一层考虑,解题出错。

1.1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ax2-5x+a2+a=0的一个根是0,求a.

分析:若直接令x=0,得a2+a=0,解出a=0或a=-1,忽视题目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要求,便多出一解0.

答案:a=-1.

以上两例通常被认为是“陷阱题”,其本质应归于对问题本身的认识不够全面,仅停留于给出问题的结果,只有基于对知识点、公式、定理、解题步骤的理解和掌握,再加上对问题的思考分析才能应对各类题目,含参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可以提醒学生,高中学习一定要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解题一定要考虑全面。

2. 含参一元二次函数

2.1 已知函数f(x)=x2-2x-3,若x∈[0,t]时,求函数f(x)最值。

答案:略。

2.2 求函数f(x)=ax2-2a2+1(a>0)在区间[-1,2]上的最值。

答案:略。

2.3 求函数f(x)=ax2-2ax2+1(a≠0)在区间[-1,2]上的最值。

答案:略。

3. 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

在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如果遵循“一看系正否,二看有无根,三比根大小”的原则,则往往使得分类的标准清晰明确,有章可循。

3.1 解关于x的不等式x2-(1+a)x+a<0,a∈R.

分析: 二次项系数为正,根据Δ与求根公式或因式分解,比较两根a、1的大小,可写出不等式解集。

答案:略。

3.2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2a+1)x+2>0(a∈R).

答案:略。

3.3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ax-1<0(a∈R).

分析:二次项系数不确定,因此,第一层分类分为a=0;a>0;a<0三种情况:a=0时为一次不等式;a≠0时,考虑第二层分类,用Δ判断其对应的方程是否有根,再确定两根大小,分别根据a的符号,写出解集。

答案:略。

12.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初探 篇十二

一、初高中教材知识点的衔接问题分析

新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删减了很多内容, 同时对部分知识也降低了要求.然而, 其中有些内容在高中阶段却有着重要作用.下表中的知识点高中教师普遍默认为存在, 但初中已删除或降低要求, 因此需衔接和引申.

由表中可知, 初高中知识的“脱节”点较多.因此高中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引申, 尽可能实现知识点间的“无缝”对接.高一数学必修一主要内容是集合与函数.这一全新的抽象概念考查的内容可以囊括所有高中知识, 其中函数 (包括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既是初中函数概念的引申, 又是初中幂运算、指数运算的推广.教材本身存在的这种内在联系,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学生回忆旧知识, 温故而知新.

二、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方案

由于初高中数学教材很多知识点“脱节”, 而且初高中数学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法) 又有很大区别, 初中注重直观形象的教学, 而高中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初中注重反复训练, 高中在此基础上强调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然而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 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听, 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解, 不善于自行思考钻研, 忽视了领悟思想方法等重要环节.抓住这些特点是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关键.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 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衔接教学.

1. 编写初高中数学衔接校本教材

高一数学知识大多数是从初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在高一新生的启蒙教学中, 应注重新旧联系, 从初中知识衔接点出发, 提出新问题, 研究新知识.因此, 本着夯实基础、缓坡度、逐步提升的原则, 可以适当地编写衔接知识的专题校本教材.如对二次函数的最值进行衔接教学时, 可这样设置题目:

(1) 求下列函数在x∈[0, 3]时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 y= (x-1) 2+1, (2) y= (x+1) 2+1, (3) y= (x-4) 2+1.

(2) 求函数y=x2-2ax+a2+2的最小值;

(3) 求函数y=x2-2ax+a2+2, x∈[1, +∞) 的最小值;

(4) 求函数y=x2-2ax+a2+2, x∈[1, 3]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5) 求函数y=x2-2x+2, x∈[t, t+1]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6) 设g (t) 为函数y=x2-2x+2, x∈[t, t+1]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试讨论函数g (t) 的最值.

如此循序渐进地设题, 由浅入深, 不但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 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弥补“脱节”点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了何为数形结合思想, 何为含参讨论, 减弱了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畏惧心理.

2. 对衔接知识点的教学应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于初高中数学知识点之间需要衔接、引申、拓展的地方较多, 教师不宜在高一时就集中时间进行衔接和补充, 而应针对高中教学的实际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例如在完成了集合中“子、交、并、补”的概念与性质教学后, 可补充“乘法公式”一节, “因式分解”两节.在讲“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之前, 补充“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各两课时, 然后对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与二次函数间的相互转化进行适当拓展, 并将集合知识运用到不等式中, 逐步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转化、化归意识.

3. 数学课外活动或小型研究性学习中对需要衔接、引申、拓展的难点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众所周知,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就二次函数来说, 它是高考中的永恒主题, 几乎涉及学生在中学阶段学过的所有数学思想, 最能体现学生对函数思想的把握.在高中数学中, 许多重点内容, 如配方法、换元法、参数的分类讨论、解方程、解不等式、证明不等式、函数的最值、轨迹等都与二次函数密切相关.因此, 可以围绕这一衔接点在数学课外活动或小型研究性学习中通过衔接、引申、拓展难点问题开展探究活动.如,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的研究, 含参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探究等.

4. 加强对涉及衔接点知识的复杂问题的分解教学

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问题来进行教学是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自然过渡的一种有效方式, 反之, 简单问题组合成复杂问题正是高中所面临的难题.因此, 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这两个方面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

例某地现有耕地10000公顷, 规划10年后粮食单产比现在增加22%, 人均粮食占有量比现在提高10%.如果人口年增长率为1%, 那么耕地平均每年至多只能减少多少公顷 (精确到1公顷) ?

这类复杂的数学问题是由多个简单问题组合而成, 若将其转化成以下三个问题分块解决, 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1) 设现在的总人口为A人, 如果人口增长率为1%, 那么10年后总人口是多少?

(2) 设现在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为B吨, 如果10年后人均粮食占有量比现在提高10%, 那么10年后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多少?

(3) 现有耕地10000公顷, 如果每年平均减少X公顷, 那么10年后还有耕地多少公顷?

5. 培养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脱离实际背景, 纯数学化是造成学生对数学难以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因此, 教师应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日常教学应尽可能多地贴近社会生活, 消除数学与社会生活间的隔阂.如, 教学时可适当结合实际问题, 以复习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 可以引入这样的问题:

据气象台预报:在A城正东方的300 km B处有一台风中心, 正以每小时40 km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 在距台风中心250 km以内的地区将受其影响, 问从现在起经过多长时间, 台风将影响A城, 持续时间多长?

显然, 本问题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 但学生用初中知识无法解决.本问题的引入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还能让学生体会初中平面几何与高中平面解析几何之间的关系, 从而实现初高中知识的自然对接.

13.中小学衔接工作校本研修发言内容 篇十三

张娜

我是八年的班主任兼任本班数学教师,刚才听到各位老师谈及平时工作中对中小学衔接工作的做法我也很有感触,自我校2012年开展“一比一访三走进”的活动以来,我校的全体教师在刘校长和蒲校长的带领下一直在探索一种新型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我们全体教师也一直在坚持不懈的做这项工作,在中小学的衔接工作上我很注重最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下面我谈谈我在工作中的做法。

14.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 篇十四

第一课时: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基本组成(包括内涵和外延)。

2、掌握理解概念内涵的基本方法

3、掌握形成概念图的方法

4、通过对具体概念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理解概念内涵的基本方法

2、掌握形成概念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概念外延的延伸(形成概念图)

[任务分析]

初中概念学习较为分散,并往往以记忆为主。一方面,到了高中,概念增加,通过已知概念,同化方法教育显得更重要,另一方面,一段时间不接触,化学概念较为生疏,很有必要整理。

[教学过程]

[讲解]概念是物质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概念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定义。要真正的理解一个概念,还必须了解概念的外延(即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板书]

(一)概念的学习方法

[提问]如何去理解概念的定义呢?

[讲解]以化合物这个概念为例。

方法:

(1)可列举一部分化合物,让学生去找这些物质的共同特征,然后抽象出化合物的定义。

(2)再请学生根据定义,列举出一些具体的化合物。

[讲解]要真正理解“化合物”的概念,还必须知道“化合物”这一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

1、与“化合物”概念有关的有哪些概念?

2、它们和“化合物”概念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画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图:

[讲解]由化合物这个概念我们引出了物质分类的结构图。对概念的学习,我们必须掌握好概念的学习方法。在初中,我们只知道去记住个定义,在从具体的事例中来理解这个定义。而在高中我们首先要掌握的是概念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去分析各种各样的概念。

[板书]

(二)物质分类的有关概念

[讲解]在对化合物这个概念的讨论中,我们得出了物质分类的结构图。下面具体地来分析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空气 海水 液态氧 铁 [提问]

1、怎样划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2、根据什么把纯净物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3、根据性质的不同,单质可分为哪几类?

4、根据什么把化合物分成酸、碱、盐和氧化物?

5、根据化学性质的不同,氧化物可分成哪几类?

[练习]请大家把物质分类的结构图在脑海里想一遍,并画在纸上,注明分类的依据。图:

[练习]

1、下列物质:①含CaO99%的生石灰 ②CaO刚好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③水银 ④浓盐酸 ⑤含铁70%的三氧化二铁,用编号填入下列空格:,属单质的是______,属化合物的是_________。属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

2、从H、C、O、Na四种元素种,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①金属单质________、非金属单质_________ ②酸性氧化物 _________、碱性氧化物____________③酸_________、碱 _________、盐__________。

[教学后记]

1、由于学生基础,不是很好,任务无法完成;

2、两性氧化物不要出现;

3、概念定义较为生疏。第二课时:物质的结构 [目的要求]

1、复习原子的构成,熟练地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2、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4、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教学重点]

1、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3、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教学难点]

1、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2、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任务分析] 初中已学过1-18号元素的排布,但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没有涉及,而这部分知识又对高中化学学习显得十分重要。这里提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 [提问]原子有哪几部分构成? [板书]

1、原子的结构

[提问]中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核电核数,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核数

[练习]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氧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答:①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②在氧原子中,8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了原子核,8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作高速运动。③由于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带8个单位的正电核,而核外的8个电子却带有8个单位的负电核,两者带有的电荷相反,电量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性。

[板书]

2、核外电子的排布

[练习]写出下列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N O Na Al S Ca [提问]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怎样的规律?

① 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② 排布规律:a.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B.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上不超过2个)。c.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练习]分别写出He、Ne、Ar、K、Mg、Al、F、S、P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 He、Ne、Ar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He是2个),达到饱和,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一般不和其它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若最外层达到饱和,这样的结构是最稳定的。

[提问]试分析K、Mg、Al、F、S、P等元素的原子怎样才能达到稳定结构?

[结论]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较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比较容易获得电子,使最外层通常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密切。

[练习]写出下列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所有的元素的原子都力求达到8电子(K层为2电子)的稳定结构,而各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又各不相同,形成化合物的结构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些化合物分成两类: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讲解]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所以,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可以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电子式。

[板书]

3、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练习]请表示下列粒子的电子式:K、Mg、Al、F、S、P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共价化合物?并写出它们的电子式。NaCl、MgCl2、HCl、CO2 [教学后记]

1、示意图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较好;

2、电子式书写本节课还是没有掌握,下节课还得进一步巩固。第三课时:物质的变化及其类型 [目的要求]

1、巩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

2、复习化学变化的类型。

3、学习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及其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

1、巩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

2、复习化学变化的类型。

3、学习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及其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教学难点] 学习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及其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任务分析] 初中讨论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本节课主要是加强联系,结合实际。[教学过程] [复习并练习有关电子式的书写] [板书]

(三)物质的变化及其类型

1、物质的变化

[提问]物质的变化类型有哪些?

[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石蜡熔化 干冰汽化 煤的燃烧 铁器生锈 [提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

2、物质的反应类型

[练习]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① 铁丝在点燃的条件下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② 碳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不充分 ③ 氢气能使氧化铜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铜 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⑤ 硫酸氢铵受热易分解

[提问]根据什么把化学反应分成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投影]

四种反应基本类型

表 达 式

化 合 反 应 A+B=AB

分 解 反 应 AB=A+B

置 换 反 应 A+BC=AC+B

复 分 解 反 应 AB+CD=AD+BC

[讨论]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来分析

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否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

[提问]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用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分析中何者被氧化、何者被还原,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练习]

1、用“双线桥”表示上述反应。

2、用“双线桥”表示“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一反应

[提问]请大家标出以上两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请问化合价变化与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概念有何关系?

[练习]试从得失氧和化合价的升降来分析下列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从化合价的角度能得出上述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从得失氧的角度无法判断。因此从化合价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比得失氧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范围更广。不仅可以分析有氧得失的氧化还原反应,还可以分析无氧得失的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上述反应中为什么元素的化合价会发生改变?

[讲解]从原子结构来分析。请大家写出氯和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电子带负电荷,因此钠原子失去电子带负电荷,元素化合价为正价;氯元素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元素化合价为负价。所以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由于它们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的缘故。

对于这类反应,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叫学生来写),虽然没有电子的得失,但由于共用电子对发生了偏离,从而使氢显+1价,氯显-1,这类反应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请大家举出类似的电子发生偏离的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化合价的升降是由于电子的得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定义:有电子转移(包括得失和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是还原反应。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使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的得失来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并用“双线桥”表示。

[提问]从上面的练习中,我们可以得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存在怎样的关系?

[投影]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教学后记]

1、从电子得失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感觉比初中易理解;

2、但得失升降,常易混淆,还待于进一步训练。第五课时:物质的性质 [目的要求] 1、学会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回顾初中所学的氧气、水、氢气、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3、注意让学生自己找出物质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特性。[教学重点] 1、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回顾氧气、水、氢气、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3、找出物质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特性。[教学难点] 注意让学生自己找出物质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特性。[任务分析] 以上物质的性质,学生比较熟悉,本节课无非是让他们掌握归纳、类比的方法。[教学过程] [板书]

(四)物质的性质

[提问]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成几类? [板书]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练习]判断下列性质式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①汽油具有挥发性

②碳具有还原性 ③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④氧气具有氧化性 ⑤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⑥氢氧化钠具有碱性

[提问]我们式怎样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

[提问]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质的化学性质? [练习]阅读下列这段文字,请说明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金属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割。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钠的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能浮在水面上。钠的熔点是97.81℃,沸点是882.9℃。

[提问]初中所学的物质有哪些?

[提问]具体地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填写下表

物 理 性 质

化学性质(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O2

CO2

H2

CO

CaCO3

注:1、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化学方程式,得出物质的性质。2、即要找出物质的特性,又要找出物质的共性。表:

物 理 性 质

化学性质(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O2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

助燃性

强氧化性

CO2

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

H2

通常情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很小,约是空气的1/14。

H2、C、CO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具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

CO

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CaCO3

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了解石钟乳的形成过程。

第六-七课时:实验基本操作

[目的要求]

1、让学生认识实验室的常用仪器,并知道其作用。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3、回顾初中所学的气体的制备实验。

15.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初探 篇十五

一、立足于新课标和新教材, 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实行分层教学

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 在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材, 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可以有机地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变“线性呈现”为“螺旋上升”, 变“学术形态”为“教育形态”,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使学生对知识的领悟逐步深化。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如集合、函数、映射等, 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 在教学中, 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 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采取“降低起点、小步子、多练习、分层次, 提高落点”的方法, 将教学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 然后逐个落实;在速度上, 放慢起始进度, 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 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 先落实“死”课本, 后拓展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 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 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 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进行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二、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建立知识网络

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提高, 所以在高一的教学中, 若能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正确处理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 便能顺利地开展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使学生较快地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教学中, 若能帮助学生先复习初中旧知识, 恰当地进行铺垫, 便能分散教学难点, 减缓坡度,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此, 在讲授新知识时, 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 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 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三、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

应试教育使数学教学与美好的初衷越来越远:重结果、轻过程, 重模仿、轻探索, 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他们越来越对数学不感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并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知识。比如, 在新课的引入上, 可以精心构思, 设计新颖有趣、难易适度、来自学生生活的问题。这样, 上课伊始, 便能把学生深深吸引,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且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践证明, 适时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揭示新知识的提出过程、例题解法的探求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

四、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总结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上一篇:初中银杯音乐教案下一篇:纸条变变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