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故事

2024-08-05

历代书法故事(14篇)

1.历代书法故事 篇一

书法家小故事

兰 亭 之 宝

在 鲁迅先生的故乡——浙江绍兴,离城二十五里的地方,群山环抱,绿水绕亭,风景格外秀丽。这里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经住过的地方,名叫兰亭。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一天,兰亭这儿十分热闹,原来是王羲之邀了几位朋友在这儿聚会,饮酒作诗。这个盛会是很有趣的,朋友们不是坐在酒席桌前,而是在清清的溪水边,浓浓的树荫下。这儿真是美极啦。曲水绕亭,鸟语花香,春风拂面,使人神清气爽。当清澈的泉永载着盛满美酒的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喝一口,可惬意了。几杯酒下肚,人们就陶醉在酒香美景之中,接着就饱蘸墨笔,吟诗作文,互相传看,朋友们免不了评点一番,边吟边唱。真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王羲之觉得从来没有这么高兴。乘着酒兴,他挥笔运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记载当时盛况的文章,题目就叫《兰亭集序》。朋友们看后,一致认为无论从文章的角度,还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都是一篇绝妙的艺术品。对于大家的称赞,王羲之并不觉得怎么样,到了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后,再把手书的《兰亭集序》拿来仔细一看,果然比以前的书法要精彩得多,心中十分得意。他顺手抽出笔来,照样又写了几幅,可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第一幅写得那么好了,只得把它们都撕掉。

少年朋友们,以上所说的故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曲水流觞”(觞,是古代喝酒用的器物。)一段佳话。王羲之即兴所书写的《兰亭集序》,共有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之”字就有二十个,形态都不相同,各有其妙。整篇书法,酣畅淋漓,使人可以想象出作者当时心潮逐浪,天马行空的豪情。这帧字帖,被人们称为“天下行书第一”的杰作,真是书法中的瑰宝啊!

颜真卿求学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颜真卿起初是跟褚遂良的字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能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书法的窍门。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是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颜柳欧赵四大书法家之首

皇帝练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偶创飞白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

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采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柳公权学书法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早,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米芾写字

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fu)小时家境不富裕,花学费在私塾学写字三年亦长进不大。

一日,他听说有位路过村里的赶考秀才写字好就去请教。秀才翻看了米芾的临帖后说:“想要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可纸贵,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心想哪有这样贵的纸,但出于学字心切,米芾一咬牙借来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三天后拿给我看。”回到家,米芾捧着这张用五两银子买来的纸,左看右看也不敢轻易使用。于是对照字帖,用没蘸墨水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反反复复地琢磨,把一个一个的字印在心里。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正坐在桌前,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呢,纸上竟滴墨未沾。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如梦方醒,才想到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我怕弄废了纸。”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三天了,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抬笔写了个“永”字。秀才一看,字写的遒劲潇洒,便故意问道:“你为什么三年学业不进,三天却能突飞猛进呢?”米芾想了想说:“因为这张纸贵,不敢像以前那样随便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再写。”“对!”秀才说:“学字不光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说完,挥笔在“永”字后面添了七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银子还给米芾,头也不回地走了。

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2.历代书法故事 篇二

如果说到人们期待的理想文字,那应该是“笔迹庄严规整而不疏漫”,还要稍微“硬朗不卑微”,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应该展现逾矩之姿”。也就是说,按照字帖临摹的字不仅了无生趣,而且写字之人看起来也卑微渺小,所以必须超越成规惯例,“逾矩”方显书法的真实与趣味。

“书如其人”的说法或许就出自这里。为了“逾矩”,人就必须有志向,换个说法就是要“展现自己”。不过历史上的人物不是谁都在这样的心情下挥毫的。织田信长也好,丰臣秀吉也好,他们大概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的书信制成悬轴能卖到几十万日元;更何况西乡隆盛和吉田松阴,他们甚至从来没有公然流露过这种念头: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地去写战功奖状,不得不写信而已。处理公事时,委托他人代笔的情况很多。但是我以为书法只有在私人场合中才会流露更多的感情,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作为近世书家,日本的艺术家田能村竹田列举出荻生徂徕、伊藤东涯、北岛雪山和细井平洲,他断言他们之后再无书法,那是“世俗气使然”。他说是由于名利心太重、凡俗之念过强而导致书法创作思想衰竭。至于这里列举的人物,比如信长和秀吉,他们的名利心有多重呢?并非是说这些人物的世俗功利心根深蒂固,而是说,仅凭他们的书法,恐怕是不会让世人钦佩的。勉强说的话,这里所举的人物,或许只有大田垣莲月[ 大田垣莲月(1791~1875),江户末期著名女诗人,名诚,京都人。丈夫去世后,出家为尼,号莲月。自此过着制作陶器、作诗的生活,歌风优美细腻——译注。]那样的人才会对自己的书法有清醒的认识;或者是像副岛种臣[ 副岛种臣(1828~1905),幕末、明治时期的政治家。号苍海。佐贺藩士。由于主张征韩而下野。后来还担任过枢密顾问官、内相等。擅长汉诗、书法——译注。]这种人才会故意在额头泼墨吧。

不用说,大田垣莲月有她自己的世界。她美丽聪颖,自幼创作和歌,还擅长武艺,非寻常女子。三十三岁那年因失去丈夫,自此甘愿过着清贫的生活,在孤独的世界里醉心于陶艺、作诗。

想到她的人生,我们就会知道,如她那般看破红尘的隐士的字不会沾染有“世俗气”。她自有别样的期待,而她的期待也从书法中流露了出来。副岛的书法非常优秀,他是认真研习过书法的。就其熟练程度而言,很多人都能达到,但大概因副岛是位高权重的政治家,世人才寄予厚望的吧。带着这种厚望,有人邀请他写有禅僧墨迹味道的书体。所谓世俗气,大概就源于这种心情。

还是来看看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书法吧。

这三人均生于社会动荡的战国时代,他们都是奠定天下统一基石的英雄人物,所以个性都很强。信长出身于拥有尾张清洲城的织田氏家,其父虽然是闻名于世的武将,不过由于是斯波氏的下人出身,决非名门。但也恰恰因为并非名门,他才得以自由成长。从少年时代起,信长就常常做出与武将之子不相匹配的行动。《甲阳军鉴》中有如下记述:

织田信长公十三岁进入寺院学习。信长手指生硬,举手投足亦僵硬笨拙。他不爱学习,吃饭时抢夺同学食物,诸如此类的耻辱行为不可胜数。寺院长老颇感麻烦,周围人见了也说他不成器,都说他应该做弹正忠[ 弹正忠,明治时代的官职名——译注。]的孩子该做的事儿。

“手指生硬”,不仅是说他不练习毛笔字,而且说他是顽劣异常的小家伙,那时谁都认为他将来会是个危险人物。

信长非常漠视古典教养,明智光秀则不同,他对古典教养颇为关注。无论是谁都承认光秀写得一手好字,《一话一言》中也评价他“擅长书法”。

不过,信长的性格自由奔放,他会大胆接受新奇事物。当他从外国耶稣会传教士那里了解到一些欧洲文明和科技时,就迅速引进,用于建筑和医术,还应用于造船。他还引进了火绳枪及其独特的用法。

信长的书法表现出了他冲动的秉性和蓬勃的生命力。虽说少年时期他不愿学习书法,但不知不觉间还是学会了。尽管他说“只要会写名字就足够了”,但作为武将还是要掌握必要的书法的。

相比之下,秀吉的书法就比信长好多了。秀吉攻城时丝毫不懈怠,他担心己方势力叛变,所以会留下最少限度的人命,我们觉得很能理解其真实性。秀吉在火攻比叡山时,大概最终也没有将全山僧俗杀戮殆尽。少年时代的秀吉没有余裕习字,不过慢慢地,他还是学会了书法,并且留下了相当优秀的作品。他一生奔波劳碌,然而写出的字却没有让人不舒服。到了晚年,他的书法更加圆融成熟。有人说丰臣秀吉缺乏教养,也有人会想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那封从朝鲜出兵的前沿基地名护屋发出的给“祢”的信,不得不说相当漂亮。大概取得了天下,人也就自然有了霸气。

与秀吉相比,家康的书法则显得粗厉。我感觉它鲜明地体现出了被誉为“海道一雄”的家康的个性。与秀吉不同,家康虽然生于武士之家,但少年时代就被送到今川家做人质,到了青年时代也没能返回故国。由于织田信长的攻袭,今川家日趋衰败,家康最终回到了独立的故国之城。自此家康追随织田,作为客将[ 客将,指受到客人礼遇的将军——译注。]多次被驱遣到前线,也曾经与武田信玄的军队交战,结果大败而归。另外他还曾充任后卫跟随信长军队在北陆讨伐朝仓,结果也大败。屡次惨烈的败仗让他面临丧命之险,其实本来即便他不参战,战争结局也依然如此,但是他忍苦耐劳,坚韧不屈,甘受命运驱使。

就在信长殒命本能寺之变[关于本能寺之变有多种说法,已成为日本历史之谜。其中最普遍的说法是,在日本天正10年(1582)6月2日,织田信长的得力部下明智光秀在京都的本能寺中起兵谋反,杀害其主人信长,几近统一日本,结束战国乱世。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殒命,日本历史也由此被改写。——译注。]时,家康在堺市。如果那时家康身处故乡三河,天下就可能不是秀吉的,落入家康之手也未可知。不久秀吉成了信长的继承人,家康也入其麾下,忍辱负重。

从出身和经历来考量,或许家康比秀吉更适合接替信长。相反他却让了一步。东照宫的遗训中有这样的话:“人的一生有如负重远行”,正是肩负如此命运的家康的写照。一笔一笔,就像是强压着碾下去,粗厉的书风生动地体现了家康的性格。他的书体质朴而刚毅,但是仅限于此,并不具有艺术性。家康强韧的神经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终结,故而至其晚年,书法亦未臻圆润之境。

据说坂本龙马也没有学习过书法。他少年时代爱哭,睡觉时常尿床。有一次去私塾上学时,由于遭到同学的戏弄就哭着回家了。后来为此竟至拔刀闹事,最后他中止了私塾学习,由他的女中豪杰的姐姐专门承担他的教育。他的姐姐擅长武艺,虽然也教他书法,但主要是教授武艺来矫正他爱哭的性格。十四五岁时,用世俗眼光来看,他完全是个不成器的少年。不久他到距家很近的日根野辩治的剑术馆学习剑术,剑道迅速精湛起来,性格也渐趋成熟,成了脱胎换骨的青年。十九岁的坂本来到江户,进入千叶定吉的剑术馆进一步修习剑术。在这里他广受认可,得到老师的秘传,掌握了老师那一辈人才能掌握的本领。千叶剑术馆云集了诸国众多弟子,在江户也称得上是屈指可数的一流剑术馆。

龙马作为剑客日趋成熟。就像幕府末期活跃的诸多志士那样,他也缺乏正规的文学素养,当然更不用说练习书法了。但是,他超越了看范本习字的成规。

龙马的书体传达了一种自由豁达的精神。是因为得到了“日本第一军事学家”胜麟太郎的认可、夸奖才写出这样的书法的吗?他的书法一直保持着不讲技巧、自成一体的风格。

与龙马不同,西乡隆盛和吉田松阴都正式拜师学过书法。西乡在青年时代曾任郡政府书记官,即“郡方书役助”,也可以称其为刀笔吏:他要处理大量文件,亲自执笔,过着忙碌的文字生涯。

就像龙马评价的那样,西乡隆盛是这样一个人物:“用力敲就大声响,小力敲则轻声响;贤明起来就令人吃惊地贤明,愚钝起来则不可思议地愚钝。”这样一个史上罕见的大人物,从他的书法里可以看出其谨慎正直的一面,而粗厉处也显示出与家康的相似,不过不像家康那样冷漠不动感情。西乡身上有诗人才情,他留下了大量优秀诗作。这种才情与他的东洋理想主义相结合,表现出了与家康彻底的现实主义迥然有别之处。

就理想主义而言,最为彻底的要数吉田松阴了。松阴生于贫穷的下级士族家庭,是食俸禄二十六石的杉百合之助的次子。五岁时叔父吉田大助去世,松阴继承其后。他才华横溢,十一岁即在藩主面前讲《武教全书》的战法篇,展现出令周围人惊诧的聪颖才智。在成为吉田家继承人之后,他到长州藩食三十六万石俸禄的军事师范学校接受教育。担当教育工作的是他的叔父玉木文之进。随着年岁渐长,他从军事学家那里接受的教育也越来越多。十九岁之前,他接受的不是所谓的私塾性质的教育,毋宁说是教学法纯粹明确的教育。十九岁之后,他成了独立的先生,任职于藩校明伦馆。他游学长崎、平户时,逐渐对世界形势有所认识,开始关心社会。佩里来日本后,日本社会陷入骚乱。松阴对社会的关心转为实际行动。他怀着国家信念,以此为目标勇往直前。他最为珍重的就是“至诚”,即极为坦率诚实的精神。所以他最讨厌的就是“虚饰”了。

松阴的书法总是向右上方挑,洋溢着青春的朝气,让人感觉理想在燃烧,而且一字一句毫不摇摆,字体一丝不苟。临死之前、也就是被宣布翌日斩首的前夜,他写下《留魂录》。与“囚窗客去夜沉沉”这首诗相比,它显得潦草不工整。但那样的书法当然不是马虎草率,而是表达了他清纯、毫无矫饰的心。这虽然只是向自己的同志表达思想的书作,却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在一般人眼里,他并不擅长书法,但是与所谓擅长者相比,却要好得多。田能村竹田在其《山中人饶舌》中将古代学者和当代学者的书法进行比较,认为前者的书法远为优秀。他断言个中理由是“古之学者为己而作,今之学者为人而作”。

3.中国历代皇帝故事 篇三

在《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我们看到公子稷和秦惠文王的妃子芈八子是从燕国回到秦国的,其中燕国和赵国这两个国家都帮助过他们。但是,仔细一想就会觉得奇怪,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呢?让公子稷回到秦国显然不能得到明显的好处,他们为何要这么做呢?尤其是赵武灵王,若是知道赢稷回国继任新君以后的许多年,会跟赵国有长平之战,那么他一定会杀了赢稷,坚决不会放他归国。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赢稷若是没有回到秦国,时局会如何变化?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其中,秦国在秦孝公时期进行了商鞅变法,发展起来,国力强盛远胜当年。而赵国、齐国、楚国一直就是几个国家中的强国,只不过最近这些年其他国家也发展起来了,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缩小了很多。各国之间结成联盟,成兄弟之国,帮助兄弟之国,在面临危机的时候。可是,秦国秦武王上任三年突然死亡,他死得很突然,连后人也没来得及安排。这时候秦国王位的空悬就是秦国的一大危机。若是其他国家趁此机会攻打秦国,秦国必然大乱。新君迟迟不立,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就是秦国被其他六国瓜分。

秦国送赢稷到燕国做质子,到底赢稷在秦国的势力和地位如何呢?一般来说,送去做质子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不被王所喜爱的王子,才会被抛弃在异国。第二种是被王器重的太子,因为有利用价值,所以才会被派到其他国家去。赢稷在秦武王死的那一年还没有满二十岁,也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加上常年待在燕国,试问他在秦国有何势力?

好在赢稷有一个极富智慧和心机的女子芈八子,还有一个在秦国担任大将军的魏冉舅舅。也是这两个人将赢稷送上了王位,还为赢稷消灭了那些反对派,季君之乱的平定,魏冉当居首功。赢稷背后有这两个强者撑腰,自然是有条件被赵武灵王看上的。

赵武灵王派人护送赢稷和芈八子回秦国,想来是想送个人情,希望将来秦国和赵国能够结盟。而且,在秦武王死的这一年,赵武灵王正开始胡服骑射并进攻中山国,他根本没有多余的心力来插上一脚秦国的储君之争。他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维持好赵国的国际关系,而不是四处树敌。为了赵国的安定,他也只好放过这个机会,还做了个顺水人情,让人送赢稷回国继位。

那么,燕国呢,燕国为何会派大将乐毅一路护送赢稷和芈八子到秦国?赢稷到燕国不是去玩的,他是去当质子的。质子说白了也就是人质,能过得多好?况且,燕国国弱,还好有乐毅将军在,燕国才不至于被大国欺负得太惨。秦国那个时候虽然和燕国结为盟国,但是这种盟约并不稳定,燕国应该也看得见这样浅显的道理才对。在回国路上,赢稷和芈八子遇到了乐毅将军的马车,他们还上了乐毅将军的马车,来了一招偷桃换李,躲过刺客的刺杀。到了进秦国函谷关的时候,也是乐毅将军提供了方法,让他们躲过了秦军的搜查。到了秦国,赢稷他们才算是真的平安了。

4.书法家的故事 篇四

郑板桥学书法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最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样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但是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最后构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5.开封历代书法名家考 篇五

关键词: 开封;书法名家;考述

开封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书法艺术有着丰厚的历史沃土。在我国书法史上,开封数次成为我国书法艺术的中心。一部中国书法史,是由作品与书法家共同构成的。我们在此选择书法家的原则和标准是:其一,出生在开封;其二,祖籍开封;其三,祖籍非开封也非出生于开封但在开封长年生活或流寓并创作出有影响力的作品。出于某种因素,有些书法作品中虽未能留下作者的名字,但我们还是能从史料和部分作品中寻找到了书法家的线索。

一、先秦至东汉,是文字和书法创造与发展的至为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漫长的年代中,开封产生了文字与书法的创造者、总结者和变革者。谈到书法创造,在开封应从仓颉开始。据典籍记载,仓颉等圣哲在开封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与文字和书法创造有关的传说。因此仓颉应是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奠基者和创造者。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或称苍颉,号史皇氏。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云:“黄帝时,有臣沮诵、仓颉观鸟迹以作文字,此文字之始也。”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速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②《淳化阁帖》卷五载其古篆4行,28字。本世纪初,开封市考古工作者在黄河大堤之外刘庄村发现了仓颉造字台碑。据了解,全国有造字台遗址且有实物遗存的只有开封一处。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开封杞县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精于篆、隶。熹平四年(175),他用篆隶体书写的“熹平石经”,被后代奉为书法瑰宝;理论著有《大篆赞》《小篆赞》《九势》等。

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是我国历史上杰出女书法家之一。《淳化阁帖》收其草书一帧,两行14字,典雅温润,显示了成熟的汉代草书。《后汉书》卷六十有传。

二、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是开封书法的鼎盛期,名家辈出

北魏郑道昭等书法家是这一时期至为杰出的代表。

郑道昭(—516),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有 “北方书圣”之称。陈留(今开封)人。《郑文公上下碑》为其代表作。其书风以自然美见长,上承篆隶,下开隋唐,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郑述祖(485—565年),字恭文,郑道昭之子,北魏书法家。荥阳开封人。其隶书,方整有度,颇具汉魏遗风。《魏书》《北史》有传。

江式(—523),字法安,陈留(今开封)人。晋初曾受学于卫觊,篆体尤工。仕北魏,洛京宫殿诸门板题署,皆式所书。有《论书表》一文问世。

开封书法得天时地利之便,秉承儒家中庸之道,融合南北书风,隋唐之际,出现了孙过庭等震古烁今的书坛巨匠。

孙过庭(约646—690),名虔礼,陈留(今开封)人。唐朝书法家和书学理论家。师承二王,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他以草书自书的《书谱》,为古代书论杰作。

三、北宋时期,开封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

自赵匡胤建都汴京(今开封)始,北宋延续了9帝168年,直至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各代帝王均生于斯长于斯,他们早已是地地道道的开封人了。宋朝重文抑武的风尚及诸皇帝的身体力行和大力倡导为书法家创作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迎来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高峰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赵佶、赵构、赵昚等。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生长于开封,在位25年。在中国书画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大师。其变唐褚(遂良)、薛(稷)法,自创“瘦金书”。其草书亦自成一格,代表作为《草书千字文》等。《宋史》卷十九有纪。

赵构(1107—1187),即宋高宗,徽宗第九子,在位36年。《书史会要》评其“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初学米芾,中年学黄庭坚,晚年学“二王”及六朝书。有《翰墨志》一卷,对其时和后世影响颇大。

赵昚(1127—1194),即宋孝宗。亲承赵构指教,书法面目几欲与赵构乱真。现仅存蓝底泥金《后赤壁赋》草书一件,笔法精熟,深得“二王”意。

据文献记载非开封籍但一生生活在开封或在开封流寓过的书法家始于汉代。宋代非开封籍书法家长年或经常在开封者更多,他们生活在汴京或做官或游历。宋代重艺文的风气使这些书法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而其中最重要者为宋四大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蔡襄学识渊博,书艺高深,自成一体。《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等多种。《宋史》卷三百二十有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诗书画皆精。书法取法李邕、颜真卿等,自成面目。为尚意书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其代表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宋史》卷三百三十八有传。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与苏轼并称“苏黄”。其书以行、草为主,为继旭、素后优秀之大家。其代表作有行楷《松风阁帖》。《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传。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米颠。北宋书画家。米芾长时间生活在大宋宫中,潜心于书画创作。他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苕溪诗帖》是其代表作,《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传。

除以上宋四大家外,在开封做官、流寓或游历的非开封籍书法家还有蔡京、沈括、晁补之、文彦博、朱长文等。浓厚的书法研究氛围,频繁的书艺交流,刻帖的盛行,构成了开封书法这一时期的特点。

四、随着政治和文化的转移,元、明、清三代,很少有著名书法家到开封长期生活和活动,开封文化显现凋零状态

但元朝的班惟志、鲜于枢和明朝的史可法等,为当时沉寂的开封书坛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班惟志,元朝人,字彦功(一作彦恭),号恕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著名诗人、书法家。文宗尝评其书如醉汉骂街。有《二体千文卷》传世。

鲜于枢(1246—1301),字伯机,号困学山民。生于汴梁(今开封)。为元初影响最大书法家。擅楷、行、草书。传世书迹有《真草千字文》等。《新元史》有传。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其书法存世极少,虽不以书名,但其字卓然俊伟,观之令人心动。

除此以外,明代的周亮工,清代的刘源、靳志和民国期间的许均都是需要提及的。这些书法家呈现出个性特立的面貌,在书法形式美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清代开封书坛还涌现出了“夷门十子”,成为当时开封书坛的一大亮点,他们独领风骚,活动频繁,名重一时。

然而,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加上多年的战乱和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人们的社会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开封书法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开始转入低潮期。民国以后,开封书坛不断趋于振兴,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开封名家辈出,使一度沉寂的开封书坛又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开封在中原乃至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又得到了恢复。

参考文献

[1] 张君房.云笈七签[M].北京:中华书局,2003:251

6.历代正能量励志小故事 篇六

乔宇和江彬相约,让这批江南拳师与西北籍壮汉比武。江彬从京都南下,原本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但因手下与江南拳师较量,屡战屡败,气焰顿时消减,样子十分沮丧,蓄谋篡位的企图也打了折扣。乔宇所用的是“以柔克刚”的策略。

在企业管理中,这一招也是非常有用的。人的性格千奇百怪,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而你的团队里恰好就有一些不好管理的人,软硬不吃,你该怎么办呢?其实,以柔克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任何人的不合作态度都是有原因的,或者是因为待遇太低,或者不公平,或者是工作量的分配不匀,或者是在对员工的各项政策上有所误解,而这些都是与你这个作决策的管理者有关。也许你不是决策者,而只是个执行者,那你又应该怎么面对下属的这种不满情绪呢?也许有的人会说,不听指挥的我就辞掉他!这真的是最好的办法吗?

要知道一个企业解聘一个员工很容易,如果不是太差的企业招进一个员工也不难,可是要找到一个适合的员工就真的非常难,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失去了一些好的员工,对企业就是相当大的损失,而且会直接影响整个集体的战斗力。

这时候就需要领导发挥以柔克刚的本领了,首先承认错误在自己,让他的气有地方撒,然后再施以缓兵之计,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委,再有的放矢,不是很好吗?

7.中国历代皇帝故事500字 篇七

此成语出自《庄子·达生》,说的是周宣王爱好斗鸡,就命令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专门负责训练斗鸡。

过了10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没什么底气。”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再次着急地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就马上紧张起来,说明它还有好斗的心理。”

又过了10天,周宣王按捺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了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因为被他训练的斗鸡已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做的鸡一样。

8.历代书法故事 篇八

《书法真诠》是张树侯晚年所著的一部书法著作。

张树侯(1866-1934),名之屏,安徽寿县人。擅诗文,工书画、篆刻,又能刻碑。早年曾与宋教仁、商震等同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走杭州,客吉林,屡濒于危。”民国成立后,“自知非政治才”,退居乡里,潜心艺事。“生平力学,至老不衰,于金石文字好之尤笃。三代篆籀,暨汉唐以来诸石刻,搜罗甚富。”“其书法则真、草、隶、篆,各体兼优,且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晚年客居安庆,求书者盈门。

《书法真诠》凝聚着张树侯一生书法实践的心得体会。于右任曾為该书题诗云:“天际真人张树侯,东西南北也应休;苍茫射虎屠龙手,种菜论书老寿州。”

《书法真诠》和其他书论一样,也包括运笔、结构、鉴赏等部分。和其他书论不同的是,《书法真诠》用了相当的篇幅谈论书法的教学。

今之习字,通弊有二,学者好为舍己以从人,教者又每强人之从己。初学知识未开。罔知别择,原无足怪,而教者不应戕学子之性灵妄自神圣也。勿论教者所造未必神圣也,即神圣矣,与其使我之外复增一我,何若使圣之外更增一圣也。况教者出于性灵,学者得之标榜,既使步亦步,趋亦趋,亦万不能逮其师必也。吾谓教人者,但当因学子笔之姿,为之多其标本,且与学者商榷,半令自为主张,教者不过作识途之老马,俾勿入于坎窞,陷于荆棘足矣,令其自为别择,从其心之所好,自尔事半功倍。如梁闻山不纳邓完白为弟子,此种高谊,所以不可及也。

上述文字论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今之习字,通弊有二”,张树侯所说的通弊,自然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初叶。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现在在书法教学中这种通弊是不是不存在了呢?抑或只是偶尔发生的现象呢?

笔者认为:这种通弊目前依然普遍存在。

很多书法老师以教代学,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很少顾及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大脑被当成装知识的仓库,学生只是被动的、被迫的接受。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教、学双方劳动和协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抑制了学生在意志、兴趣、心理、思维等多方面潜在信息和能力的开发,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感,破坏了教、学双方作为个性发展前提的潜在遗传信息进行“重演”的某些条件和机会,限制了个性发展。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思维千篇一律,没有灵活性,缺乏创新意识。虽然理论上可以高谈阔论,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极差。

张树侯提出了解决通弊行之有效的办法。“吾谓教人者,但当因学子笔之姿,为之多其标本,且与学者商榷,半令自为主张,教者不过作识途之老马,俾勿入于坎窞,陷于荆棘足矣,令其自为别择,从其心之所好,自尔事半功倍。”用现在的话说,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应当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范本,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决定所学习的范本。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实行全程跟踪指导,根据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化的辅导,把指导学生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帮助学生发现可能陷入的困境上。同时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点到为止”,不要下命令指挥,不要代为解释,不要越俎代庖,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教育家第斯德曾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领导者,又是参与者、合作者,当学生在岔道徘徊时,教师是他们的引路人;当学生有疑难时,教师为他们指点迷津;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是他们的鼓劲者;当他们成功时,教师是他们的颁奖者。总之,教师的角色随着学生学习情形的变化而变化。

张树侯特别推崇梁闻山。梁闻山,号松斋,乾隆二十七年进士,曾官湖北巴东知县,后主讲安徽寿州寿春书院,为当时著名书法家。邓完白(即邓石如)年轻时曾到寿春书院,为诸生刻印、写扇面。梁闻山见之,叹息说:“此子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鸷,余所不能,究其才力,可以輘轹数百年钜公矣。”就介绍邓石如到江宁举人梅镠那里,梅镠家藏金石碑帖甚富,邓石如客于梅家八年,广临各种碑版,寒暑不辍,终于成为一代金石大家。梁闻山不纳邓石如为弟子,并不是因为当时梁闻山水平不如邓石如,而是明白邓石如应该学些什么和怎样学习,为邓石如指出了学习的途径。

学术知识之增进,悉由交换而来;绳墨规矩之平陂,尤赖模范而定,学者欲求进步,其不能无所师承也,顾师法或不善,则流弊转益滋,窃谓师法今人,其弊有二;师法古人,其弊亦有二。

其或学子奴性太深,但遇有盛名者,即思仿效。又或教者予智自雄,戕他人之性灵,就一己之轨范,致令学者削足以就履,此则师法今人之弊也。

吾于古代,酷爱《经石峪》大字,于近代,酷爱薛翥江行书,而卒未曾一临摹者,虽笃好之,而笔姿不相近也。学者苟浮慕高远,不自量度,强名士为名将,窃恐绌其材且度其事矣。吾曾见初学小生,隶书学《石门颂》,真书摹《石门铭》,草书摹岳武穆《出师表》者,取径非不高,其不能就轨道可预决矣。夫九仞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躐等以求,讵有当乎,此又师法古人之弊也。

吾谓学字者,一当视其笔姿之所近,一当视其程度之相当,或因其所好而牖进之,或因其所偏而矫正之,固在教者精于鉴别,半令学子自为主张,而尤要者,须视其功力之所及,即如唐之颜、柳均可学也,然如颜之《宋广平》,柳之《琅邪碑》,岂初学小生所能学步乎。步趋有先后,万不能躐等以求也。

或曰公孙舞剑、担夫争道,昔人皆于此悟笔妙,似古之工书者,原无一定标本,随在皆可取资矣,曰不然。如彼所说,为神化者言之,非为学步者言也,然则初学宜何师,曰,既生今世,自应以真书为先务,自应由严重者植其基,则南帖不如北碑也。无如今之习北碑者已不胜其弊,则不如规模隋唐,隋代碑版墓志多美书,惜传者殊少,唐以肃代之际为极盛,而流弊亦最深,莫如初唐流弊差少也。待初基坚固,自尔万法随之,或探源篆隶,或博涉阁帖,即盛唐诸大家,亦可供驾驭,资摹仿也。

上述文字论述了学习书法者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学习书法必须要有师承。师,可以是今人,也可以是古人,更可以是书本。但无论师承古人还是师承今人,都会有利有弊,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有谓:“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意思是说:学习的路径很多,各自根据自己的爱好就行;高明的老师不把自己的一套强加于学生,而善于学习者也不会死跟着一个老师跑。《书法真诠》也特别强调了这层意思。

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书法是一种主体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依靠具有强烈个性风格的点、线所构成的节奏和氛围,宣泄书家心灵的情韵,同时打动读者的感官,使之产生共鸣。但是,书法艺术必须以一定的书写技术作基础,因此学习书法要处理好“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学习书法首先要掌握书写的技巧,然后才能上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现在有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不耐烦练习书写基本功,在书写技能不熟练,甚至完全没有书写技能的情况下,开始所谓的“书法艺术创作”,并美其名曰“现代书法艺术”。

学习书法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因此要学习书法,必须继承前人的文化传统,从前人的书法实践中吸取营养。如果没有创新,则陷入了前人的坎窞,书法也就走进了死胡同。但如果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是象现在一些狂热的书法“者”否定继承,仅仅强调书法的个性化发展,他们把书法神秘化、游戏化、夸张化、杂耍化,使书法艺术太“艺术”了,似乎地球上什么都可以被当作书法艺术,甚者,把包括人体行为的各种动作方式也当作书法艺术,故作高深之态,别人皱眉头,则窃自满足。这种所谓的书法严重违背了作为书法的最基本要求。

9.历代名人怕老婆的故事趣闻 篇九

中国男人怕老婆由来已久,历史上有不少饶有风趣的怕老婆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春秋时期屠户出身的勇士专诸,与曹沫、豫让、聂政、荆轲并列为古代“五大刺客”,因其用“鱼肠剑”(铸剑大师欧冶子亲手所铸五大名剑中的二把小型宝剑之一)成功刺杀吴王僚而青史留名,被司马迁收入了《史记》的《刺客列传》之中。据《越绝书《记载,战国时代,伍子胥看见专诸正要跟很多人打架,妻子出来叫他,马上就乖乖地跟回家了。伍子胥很奇怪:一个万夫莫当的大侠客,怎么会怕一个女人?于是便赶上前去询问原因,专诸告诉他:能屈服在一个女人手下的人,必能伸展在万夫之上。袁枚引《越绝书》曾发这样的`议论:“专诸与人斗,有万夫莫当之气,闻妻一呼,即还,岂非惧内之滥觞乎?

专诸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他”能屈服在一个女人手下的人,必能伸展在万夫之上“的理论。果然,后来专诸被伍子胥推荐给吴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后,表现很不俗,以鱼肠剑惊世一刺,吴王僚当场毙命,专诸自己亦当场被杀,死去时尚面带笑容,可谓慷慨赴死,且不辱使命。

东晋王朝的实际创造者王导,出身中原著名士族,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从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王家众子弟亦布列显要。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如此之牛的王导,也是个怕老婆的主。他曾背着老婆养了个小妾。有一天终于被老婆发现了,赶来兴师问罪。正在与人高谈阔论的王导,得知老婆前来,赶紧飞快地赶着牛车逃跑。

牛车自然无法跑得很快,王宰相很着急,麈尾也当了鞭子用,偏偏车辕很长而麈尾很短,牛屁g够着很费劲,自己急的要命,旁人笑的要死。后来有人编了个段子,建议将来要给他加九锡,有两种东西是一定要给的:短车辕、长麈尾。

与王导相比,隋文帝杨坚之怕老婆,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有异曲同工之妙。杨坚的老婆独孤皇后极富政治天才,在帮助杨坚夺得皇位的过程中建立了卓越功勋,与杨坚一起被称为”二圣“,平时杨坚对之十分惧怕。当时有个叛臣叫尉迟迥,他有个孙女非常漂亮,杨坚偷偷临幸之,独孤氏获悉后凤颜大怒,派人杀了这个小美女。杨坚见心上人死去,无比悲愤,但不敢和老婆叫板,而是单骑从御花园奔出,直入荒山三十多里。大臣追上,拦马苦谏。杨坚叹息:”我贵为天子,却不得自由!“驻马良久,半夜才回宫。第二天开始,又乖乖地听老婆的话,再不敢造次。

10.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篇十

书法家张芝在书法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的贡献。张芝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在桌上划,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颜色书写后再染了使用。但是他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过镜面上的反光看得一清二楚。

为了便于练字,张芝在自己的家门前掘了一个方圆数丈的洗砚池。一天的功课做完了,他就上池塘边将砚台和毛笔上的余墨洗涤干净,以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他洗呀,洗呀,日子一久,整个池塘里的清水也被染黑了。后来,人们把练字称做“临池”,就是从张芝的这个学书故事中演变而来的。

11.历代书法故事 篇十一

生命中,有一种潜质,叫挥洒。性情中人的挥洒更具有诗人般的迷醉……

知道男人“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气吗?那昂首一饮的壮观,不得不令人倒吸一口气的惊叹!这是我看到綦宏伟先生画一般的书法深有感触的。

偶然邂逅,他画一样的书法,令我瞳孔失去自控的放大,独特!独特!好独特!仿佛看到他鬼斧神差,纵横捭阖放浪形骸的画笔在空中和宣纸之间的聚合,令我一路追踪,一番艰苦卓绝,终于和綦先生相识。

尽管我不懂书法,这不要紧,我相信美的物象会有美的眼睛相随。綦宏伟先生创新书法,看不到任何模仿的痕迹。创意的骨架更没有“似曾相识”的依赖。独立完整的风格令人耳目新,自有作者神秘的解读密码。无需“认字”。他不需要看读者的脸色,他的洒脱在于情致和诗意高度融合并恣意的滂沱,他好像非常着意给这个时代留下新鲜的墨迹。

看他的小楷,那是基础的原点,静研细作“天道酬勤”的真功夫,需要用凝脂般的细腻去触摸。看他的草书,感受到种肆意的气势!“凭栏挺立、玉树临风”的洒脱,又如一斤老白干下肚,便是“我舞影凌乱”的醉态。我更惊诧他对汉字的独立构想,这不就是毕加索的画,在书法中的演绎吗?这不就是他心随笔运的DNA吗?这不就是当代世界艺术的通用符号吗?不易被感动的我,深深沉浸在他艺术创造和观念中……

令我这个远离祖国,久居南美的华人,满眼单色的翠绿,着实的受到强烈冲击。宏伟先生的书法之所以特立独行,像骑士一样剑走偏锋,源于他的综合素质远远高于平常。挫折,孤独,沉静,爆发等经历注定他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挺进艺术高度的前程。

在文字的交流中,我同样在骑士的文童里领略到一种属于他自己的风格、这对艺术创造犹为重要!在这个世界上,艺术的登峰造极,无不依靠思想的构建,文化的注入,不拓展进步的空间就意味着衰亡!也许创新的起始会像生机勃勃而青涩的果实,真因为如此才会有无限的憧憬和拭目以待。

“綦氏书法”将我带入一个超凡入圣的境界。他的《云雾萦绕》作品令我意念出一部灵异的小说;《无可奉告》红与黑的色差,就像进入迷离的艺术宫;《无须》令我想起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国立美术馆珍藏的《星光灿烂》、《麦田上的鸭群》……

在遥远的南美,接受母语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令我有机会“阅尽人间春色”和“綦氏书法”给与我带来的超越之风,为此我深深感谢他!有机会,我一定把祖国这门艺术瑰宝和綦宏伟先生个性书法艺术推向世界去!(作者系南美著名作家)

12.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经典故事 篇十二

“写什么呢?”“我喜欢大海,就写个‘海’字吧。”于是王羲之就写了个“海”字。不久,老先生用同样办法,请王羲之写了个“门”字。

第三次,老先生清王羲之写个“关”字。王羲之并没有觉察这里面有什么名堂,仍旧是提笔就写。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时候文字还没有简化。王羲之写的“关”字是繁体字――“门”字里面放个“关”。当王羲之刚写了“门”字时,忽然想起了地主渔霸叫他写“海门关”的事。立即警觉起来,笔也停住了。由帐房先生装扮成的“教书先生”一看王羲之识破了他们的计谋,很怕王羲之把刚才写的“门”字撕了,就赶紧夺过去……

这样,帐房先生终于骗得了““海门关”三个字。最后一个“门”字肚里还缺少一个“关”,只好自己摹仿王羲之的笔迹,添了上去。

摹仿毕竟是摹仿,人们只要从远一点的地方看“海门关”时,只能看到“海门门”,而那位帐房先生添上的“关”却看不到,原因不难理解:“书圣”的笔迹。那充满铁臭的帐房先生怎能配得上呢?

戒珠寺的故事

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王羲之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

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

入木三分的故事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单说有一家店铺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这家店铺哪来的好木板?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三次吃的故事

王羲之是书法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一生的功名成就与吃有很大关系。这里仅说他的三次吃。

第一次吃,使他成为知名人士。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是宰相。王导带他去谒见尚书。尚书知道王羲之很有才学,刮目相待。当时的人很重视吃牛心炙,说吃了可以补心。在座的人还未动箸,尚书便亲自挟牛心炙给王羲之吃。同席的客人也就都十分看重他,知道他很有才学,从此成为当地知名人士。

第二次吃,使他成为太尉的女婿。

晋太尉郗鉴想选女婿。他知道王导门下几个儿子都是俊才,欲选一个做他的快婿。王导几个儿子都准备迎接挑选,唯有王羲之未加打扮。选婿的人来了,只见王羲之敞坐在床上吃胡饼。选婿的人回去如实禀报了郗鉴。郗鉴听后高兴地说:“此正吾佳婿也!”王羲之便成为郗鉴太尉的女婿。成语"“东床袒腹”的典故就出于此。

第三次吃,使他的书法更趋成熟。

他因特别喜爱鹅,常常观察鹅的行走姿态,并将此与书法结合起来,水平便日趋成熟。会稽有孤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弭日。山阴有一道士,为求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邙归,甚以为乐。

王羲之究竟还有没有戏?――与陈烈商榷薛元明

唐初褚遂良和虞世南毫毫无疑问皆深受其影响。尤其是自虞世南,以一种温文尔雅的姿态体现了唐楷风貌,有别于欧书更多地保留北碑刀凿斧削的意味;谈到唐代书史,褚和虞是不能避而不谈的。至于怀素,以篆书笔意写在草气,摆脱王羲之风习是针对《自叙帖》等大草而言,如果留心小草《千字文》则不难发现仍具王字风韵。在那个时代那样的潮流下是很难避免的。

★ 高晓声代表作《摆渡》《七九》简介

★ 哥特式建筑代表作

★ 黄庭坚代表作

★ 屈原代表作

★ 孟浩然代表作

★ 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

★ 王羲之写字歇后语

★ 东晋门阀政治总结

★ 东晋的成语的典故

13.名人美德故事柳公权学书法的故事 篇十三

柳公权学书法的故事

他小的时候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权的字已经成为全村最顶尖的了。

从此以后,他写得大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最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没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

这时,一个卖豆腐脑的老头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得,说:“老爷爷,您看我写得棒不棒?”

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得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头觉得这个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还不值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是我单子里的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怎么还值得在人前夸耀呢?”

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点评。小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就到华京城里去看看吧!”

刚开始,小公权很生气,一位老头在骂他。后来想到老人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京城里去看看究竟。华京城离柳家塬有四十多里路。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个纸条,背着干粮就肚子赶往华京城了。

柳公权一进华京城门,见北街一棵大槐树下摆着个白布幌子,上面写着“字画汤”三个大字,自提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很多人,他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之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只大笔,挥洒自如地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万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脑的老人没有说假话,他惭愧极了,心想: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自己的字真的还差得远呢。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老爷爷面前,说:“我愿拜您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爷爷慌忙放下脚中的笔,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巧混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呢?”

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老爷爷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老人向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经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水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可是,我的字练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这位老师傅,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上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尊崇老师傅的教诲,研习百家之长,既学习颜体的清劲丯肥,也学习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老师傅的奔腾豪放,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

14.历代书法故事 篇十四

[关键词]群众书法培训 学院书法教育

公益性群众艺术培训(以下省去公益性)是文化馆的重点工作项目和重要职能,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在普惠群众、提高普通百姓文化素质方面的重要渠道。书法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博大精深中又不乏删繁就简、通俗易学的特色。以文载道,寓道于美,修身养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群众书法培训是群众艺术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群众的文化需求层次日益丰富,文化自觉性不断提高,以广州市文化馆为例,自开展书法培训以来,从2011年的一个班25人增至2012年的两个班的50人,从正式报名开始,一两日学位即告罄。限于场地、经费等因素,所供远不能满足市民大众的需求。大多数学员在学期结束后仍能保持书法爱好并成为一种日常习惯。随着培训活动的日益活跃,一些潜在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因教育对象广泛,水平不一,书法培训的教学没有形成一定体系,又缺乏明确的专业培训目标。多是在一种粗放无章的状态下施教,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学院书法教学自从本世纪初列入高等教育学科序列并大规模地招生以来。十余年的书法本科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日趋完善[1]。学院书法教学目标是培养专门的书法传承、创作艺术人才,无论从专业学习前的培养铺垫、学科课程设置、学时以及学业完结后的专业考核等方面来看,均与群众书法培训大不相同。将群众书法培训和学院书法教学这两者并置比较,更能清楚这两者各自的定位和规范,有利于将学时较短,教學目标含糊的群众书法培训进一步明确规范,探索出一些较稳定、有效的培训方法。以利于将来更好的开展群众书法培训的相关工作。本文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试作分析。

1、群众书法培训和学院书法教学受教对象学习前期的知识储备差异:

学院书法专业考生主要由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少部分艺术中专毕业生(如美院附中、艺校等)构成,随着书法高等教育发展,设置书法专业院校的考试要求也越来越全面。专业基础考试分临摹和创作两大块,楷书一般是必考内容,篆、隶、行、草一般是选考内容。有些学校还加试篆刻和国画。理论基础一般考中国美术史和书法史。经过考试选拔出来的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专业实践和理论知识。而群众书法培训对受教育的对象基本上是不作选择的。在招收学员时,更多地考虑以兴趣为主,不计较学员有无相关的书法学习经历和基础。以广州市文化馆2010年至2013年三年的百姓艺术培训班的学员情况为例,学员年龄跨度从20余岁到70余岁,其中又以30岁到60余岁的学员居多,职业也五花八门,有记者、工程师、设计师、企业家、也有退休工人、教师、全职主妇等等。他们均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来自不同行业。除个别学员对书法兴趣浓厚并有过一点实践的积累外,大部分学员未曾正式受过书法教育。在设计课程时,学院教学理论注重体系化教学,实践上遍学多种碑帖,最后专攻其中两三种。群众书法培训则贵在理论的简便、脉络清晰和把握所学某一种碑帖的临摹技法和审美方向的正确。

2、教学条件和师资比较

学院学生的生活、阅读、交际和专业学习的关联性较强,比如学校有配套的图书馆、美术馆、挂满书法范作的专业课室可供学生学习、观摩。有常年住校的师长、上下届同学可问学、切磋。可不定期举办小型观摩展和校际交流。而作为群众书法培训机构,在教学条件方面整体投入偏弱,从省到街道一级的文化馆、站阅览室陈列的专业性书法书籍均较少,纵有展厅,亦因其公共文化的工作性质使其展览类型较杂,专业较强的美术、书法展出的密度不够。这样导致了参加群众书法培训的学员的学习资源相对缺乏。

民国清华校长,教育家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相对于各种教学硬件、资料对学员的影响,师资的情况更显重要。对于18岁以上的成人书法教育,师资水平高,对学生的学习方向的确定,学习的系统性,习气的纠偏和个性的养成,审美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保持与增强等都会有积极的作用,这点也适用于群众书法教育。

学院的师资绝大部分是科班出身的人员,专业知识训练较系统,教学实践经验较丰富。而群众艺术培训的师资来源更广,有书法专业教育背景的文化系统工作人员、学校教师,也有自学成才的书法家,其专业学习的经历也各不相同。缺乏有实力的、潜心书法创作的中坚力量。因此群文系统书法教育的一个关键是对教师的专业学习的系统性能有所保证。不管这种系统性是通过有序、渐进的学习获取的还是补漏、无序的吸收建立的。学有系统的教师才能更好的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负起培训之责。

3、教学时限导致的教学效果预期差异

学院书法教学和群众书法培训除了师资力量、教学目标不同导致的教学效果不同外,教学时限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学院书法教学一般是四年,因此教师和课程设计人员可以对课程安排进行有系统、渐进式的布局。有把握把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知识系统的书法人才,学生对各种书体的临摹基础扎实,并有一两种书体的创作较为优秀。而群众书法培训多者不过十四节课或八节课,跨度两、三个月,时间短,学习内容多,学员在理论上能知道书体的几种类型,实践上能较准确地把握一种碑或帖的临摹方向已属不易。这种短时间的教学时限实际上限制了群众书法培训教师教学内容的广度。因此在施教过程中选择恰当的临本、在临摹过程中对学生把握所临碑、帖的审美方向进行准确有效的指引、迅速教会学生最简单的创作格式与方法显得比较重要。

以上分析了群众书法培训与学院书法教学的一些差异,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具体教学方式选择作分析并提出建议:

1、两类教学方法在群众书法培训和学院书法教育中的应用。

书法的教学方法因不同的教师而异,但总体有来说有两类,一类以该教师自身长期所习的字体为范本教授学员,这种教法以教师的艺术偏好为主,学员性情、技法与教师合拍者如鱼得水,一学就像,但是难于超越老师。一类则是以学员的兴趣、习性特点入手,去寻找合适其性情的碑帖,并扶植其审美自信。这种教法以学员习性为主,教师细心观察学员在书法实践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及时发现其闪光点并加以引导。不管学院书法教学或群众书法培训,这两种教学方法并存,甚至在同一个教师身上有不同比分的呈现。区别是前一种方法可略多教一些学生,老师相对省心省力一点,但对与自己审美类型不同的学生的教学效果有限。后一种教法更能激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生的数量不能过多,教师也更加劳心劳力。

这两种教法与教师的学习经历和书法创作理念相关,各有利弊。在学院书法教学和群众书法培训中都有出现,只是群众书法教育可能更需要培养兴趣,因为群众跟专业的学生毕竟志趣不同,相应承受的专业压力也小,让他们学有所乐,提高兴趣和增强信心更重要。

2、具体碑帖临本的选择问题

学院书法教学的学时长,各种字体的临摹都要涉猎,每一种字体都面临选碑帖的问题,这又因教师的兴趣、习惯、審美不同而有差异。以学隶书为例,有指定《张迁碑》为临本的,有以《曹全碑》为临本的,前者风格浑厚拙朴,后者飘逸秀挺。当然,也有些教师列出三至四种风格各异的碑帖让学生选择的,由于学院教学要深入的解决技法和审美问题,如果选帖超过四种,就有授课内容过于分散而不利于学生之间在临摹实践过程中互相学习的弊病。

而群众书法教育因学时短,不止面临上述选碑帖的问题,在此前还面临一个选字体的问题,由于大部分学员书法为零基础,这个学习阶段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学隶书,二是学楷书,行草需要楷书基础,不能越级。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艰深,审美高古,不是初学者所能把握。如果有个别学生没有书法基础但对小篆特别感兴趣,想学习这种字体。任课教师不妨大胆地让该生跳过楷、隶直接学习小篆,有不少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很好。但教师要注意把学习小篆的规范和审美要求讲清楚,让该生遇生字多查篆书字典即可。学员学习得法并从中体验到快乐其实已达到大部分的教学目的。

3、结业之外的学习延续:社团与聚会。

学院书法教学中,学生社团是提高专业的有益补充,如书法学会或两三人组成的书画小团体。偶尔请老师进行指导提高。但是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组织经验等,加上毕业后就业地分散等因素,所以毕业后社团活动很难有延续性。

群众书法培训班的学员年龄段由于以中老年人为主,有一定的经济积累和空余时间,不少学员经过初步的书法学习,增强了兴趣,如有积极者进行组织,则往往能组成社团,集中同学作品请教师点评,并一起去博物馆、美术馆参观书法展览等。也能经常参加各类书法展览、竞赛,不断地提高书法水平,并以自身兴趣影响更多的群众欣赏书法,爱好书法。社团和聚会的方式实际上延长群众书法培训学员的学时,自由组织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的书法展出也拓宽了其学习渠道。

总而言之,群众书法教育的受众多是从兴趣出发,有一定社会基础,自身的社会经验相对丰富,从而对书法艺术的爱好相对广泛持久,对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共建和谐社会都意义深远。群文书法工作者在工作中首先要提高自身创作水平,不妨对学院书法教学中一些较为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模式进行简化吸收,创造出符合群众培训特色的教学方法,传播书法知识,以点带面,加强书法普及宣传工作;开拓创新、打造群众书法教育品牌[2]。

参考文献:

[1]冉令江.浅析艺考书法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美术报考艺版,2010(8);

[2]胡守鸿.浅谈群众书法的教育与传承.美术报,2013(2):P13。

上一篇:厦门网站建设方案策划下一篇:高一叙事作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