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河山一寸血》心得体会

2024-08-28

《一寸河山一寸血》心得体会(共5篇)(共5篇)

1.《一寸河山一寸血》心得体会 篇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题记

我轻盖上书页,脑海闪过无数,你们浴血奋战的画面。在枪林弹雨中革命先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守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捍卫了中华人民的尊严,无时无刻地展现着中华民族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传统美德,此时此刻,我能体会到梁启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强烈呼唤。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身上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使命,我们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应当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然后踏上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以史为鉴。回首过去,从九一八事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达十四年的抗战最终以日本投降落幕。那是屈辱的十四年,懦弱无能的国人不求上进,给予了侵略者趁虚而入的机会。让敌人在我们的国土上烧杀抢掠,肆意妄为,大片江山沦陷于漫无天际的战火之中,让大多数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那同时是觉醒的十四年,先进的中国人不愿屈服,奋起抗争,英勇杀敌,夺回属于中国的土地,重建我们的家园。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并建立起我们的国家。血与泪铸成的历史,仍然历历在目,落后就挨打,弱国无外交。我们要以史为鉴,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团结一致,共创美好生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我们勇于担当。放眼世界,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未解决。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希望的我们有责任,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勇于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是中国的新生力量,我们腾飞的高度决定中国腾飞的高度。我们要以崭新的风貌怀揣爱国之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点长处,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运用。让世界看到新一代的中国青年人是朝气蓬勃的,是出类拔萃的。也正是这样的青年人才能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成为带领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我们要出色地完成我们的使命,就要时刻意识到自己肩上,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绝不能仅仅只是嘴上喊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而应该将我们的理想追求以及对国家的真心付诸于行动,从上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手中接过建设美好中国的重任,紧紧追随党的脚步,跟着党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奋斗终生。

中国梦是上一代的,更是我们年轻这一代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我们立足当前。正当豆蔻年华的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我们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履行好学生的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努力提升我们的科学艺术水平和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做一个有内涵的人。我们要立足当前,从小事做起,以一颗炽热的心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充分的准备。长大后要用我们的学识来回馈祖国的栽培,与许许多多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一起将我们的国家打造得更加富强,给中华人民一个安定的家园,让西部深山中的孩子接受更加好的教育,给位于中国贫困地区的人民带去福音。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实现共同富裕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期望,也是实现中国富强的基础,我想,一定会有越来越多青年人不惧吃苦耐劳,扎根深山,为大山深处的人民服务,也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微弱力量。年轻一代的我们定当不负使命。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我们要让革命先烈用一寸寸的血肉换回的寸寸河山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决不能重蹈覆辙,让历史重演,绝不辜负祖国和人民对于我们的期望。中国少年必将崛起,用我们的满腔热血共同构造中国建设的蓝图,许我们的子孙后代一个富强的国家,这也是对老革命者的一份交代。我们必将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蜕变,看到欣欣向荣的中国,看到生生不息的中国少年用他们的智慧灌溉中华大地,看到中国少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铿锵有力地前行。

2.《一寸河山一寸血》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口述历史纪录片,新历史主义,历史理性,叙事分析

近些年, 口述历史纪录片在参与历史意识表达与关照现实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随着叙事者对历史微观解构形式的发展, 对纪录片叙事而言, 确定叙事视角的核心是创作者选择从谁的角度去观察和叙述历史事件, 事件无论何时被描述, 总要从一定的“视觉”范围内描述出来。要挑选一个观察点, 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角度, 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 历史其本体并非作为文本存在, 而是受众通过文本去探寻历史意义。抗战纪录片作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中国纪录片多次涉猎的体裁领域, 在不同历史语境下镌刻了不同的文化印迹、政治印迹与社会群体记忆建构, 其在创作中历史意识的表达与风格化叙事很大程度上遵循了“视觉”范围的原则。

一、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文本观与话语建构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文本是一种“文化文本间性”存在, 作为文本的历史是符号性的而非实在性的, 是差异性的而非同一性的, 是支离破碎的而非整体性的。这等于是用文化或文学“符码”去取代更基本的政治、社会、性别等“符码”。作为叙史文本的一种, 纪录片只是再现历史的一种碎片组成部分, 它所起到的作用和其他类别的叙史文本相互呼应和对照, 对历史进行叙述与重现。口述历史纪录片作为影像形态的文本载体和历史文本一样都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也是政治话语的一种。《一寸山河一寸血》拍摄于1997年, 跟卢沟桥事变距离整整60个年头。如果对《一寸山河一寸血》用画框连缀起来进行时空审视, 影片故事时间从1931年江桥抗战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 是一段漫长的民族血泪史。基于口述历史纪录片具有微政治属性和纪实特性, 其在创作和创作过程中的主体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对叙事有巨大的影响。“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 话语还‘构成’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不同的话语以不同的方式构建各种至关重要的实体, 并以不同的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的地位。”《一寸山河一寸血》在政治话语构建中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情感与民族认同, 又真实客观地反映和认可了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做出的牺牲和努力。纪录片中通过史料文件展示与场景再现等方式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片中还揭示了当时国内的政治格局与国民高涨的抗战情绪, 突出共赴国难这一主题, 也满足现今两岸同胞对历史的深刻且热切的诉求。

二、镜头语言与细节展现的历史理性

历史理性, 是指理性地看待历史, 不因种族、国界、社会制度等限制对历史客观理性的判断, 而应看到历史带来的两面性和客观的推动作用。编导大量真实采用的历史镜头, 对抗战将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的奔走行动, 作长距离的前后跟拍, 既完整地展现出极具真实感的空间布景, 又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抗战的艰苦卓绝与民族意志, 使着重点高度集中。纪录片里多处可见表现主义的大反差布光, 以及往今当事地的画面强烈对比。在剪接手法上, 常常有意反常规而行, 作动接静或静接动式的跳跃式组接, 对比强烈, 不乏令人色变的战场残酷的冲击震撼;镜语的又准又狠, 再加上音响突然地闯入, 凌厉逼人。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战斗的全面过程, 纪录片还采用了大量地图示意与虚拟画面表述。

纪录片中表现淞沪战役之残酷, 从当事人的言语之间可见一斑。“头一仗我们的旅长就阵亡了, 除了师长以外就剩下旅长, 一个旅管两个团, 师长都要到前面督战, 后来他们都牺牲了。”当年淞沪会战的军官与老兵一样, 都是耄耋老人, 回忆往事, 两位老人泣不成声。88师师长、后升任72军军长的孙元良回忆, 他们一个师1.5万人左右, 到最后, 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我们的部队, 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地投入战场, 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 填进去就熔化了!”这是曾任第三战区司令官的冯玉祥的一段话。

三、新历史主义下历史叙述的微观视角

2000年以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电视媒介的影响扩大, 越来越多的抗战历史影像并不拘泥于电视剧、电影等艺术形式, 电视纪录片作为重现历史的优秀载体更加频繁地出现。而抗战类的口述历史纪录片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发生了重大转变, 新出现的作品大多从过往宏观叙述历史与官方话语的制约, 转向关注个体的微观历史叙述, 迎合了受众对历史真相的探寻与思考。

《一寸山河一寸血》拍摄过程历经10年, 采访见证人800人, 其中不乏抗战亲历者, 包括幸存老兵、文艺工作者、普通老百姓以及张学良亲自口述, 这些亲历者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 如国民政府的政策转变、滇缅运输线的修建还有日军侵华罪行。而且当时接受采访的历史见证者大多已是人生暮年, 这段口述更显得弥足珍贵。福柯认为, “我们应透过论述去还原历史, 而该种论述, 是根据当时的时间、地点、观念建构的。换句话说, 历史并不是对史实单一的记载, 亦并不是对于过去事件的单纯纪录”。《一寸山河一寸血》作为多次再版完善后在央视播出的抗战纪录片, 与最近几年新出现的如《我的抗战》、《东方主战场》等代表性的采用口述历史的手法呈现的纪录片竟然不约而同地舍弃了宏观叙述与官方话语, 从讨论两党矛盾、敌后与正面战场的主次等问题上转向关注个体, 从微观视角展开记忆建构和叙述。以《一寸山河一寸血》为代表的口述历史抗战纪录片对于“视觉”范围的界定与表现对于国内抗战纪录片创作者或许有借鉴、启迪作用。

四、民族理念与思想价值的多元化呈现

一部抗战纪录片的意义升华集中体现在是否符合民族理念下的真实再现与客观描述, 《一寸山河一寸血》是第一个在台湾完整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并且正面表现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纪录片。两蒋时代, 在政治意识的强暴之下, 台湾除了几部歌功颂德的官方宣传片外, 从来就不曾有过一套翔实、公正和比较完整的纪录片, 而《一寸山河一寸血》改变了台湾抗战纪录片一味丑化和歪曲共产党形象、一味歌颂国民党功绩的纪录风格, 正视了历史, 揭露了真相。“历史和叙事的表现总是受到表现的传统的限制, 这些表现就是在传统中进行, 它描绘了一个文本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历史事实, 历史呈现, 史学意识形态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分。”

《一寸山河一寸血》作为过去并未公开播放的抗战纪录片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份由中央电视台引进并播出具有更深层次的思想价值。一、对顽强作战、英勇抗争的人民致敬。《一寸山河一寸血》中, 叙述国共两党合作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不管是正面战场上国军的殊死抵抗, 还是敌后战场共产党展开的游击反击, 都体现了中国军民英勇无畏、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其中描述战时广播宣传工作和文艺工作者生活用了整整一集, 抗敌演剧宣传队进行巡演进入乡下打入民间, 在没有交通工具和经济支撑的情况下, 坚持文艺工作。还有大量篇幅讲述战争时期那些无私奉献的百姓, 如收养烈士遗孤的妇女, 婚后送丈夫上战场的妻子等。这些事件颇具感染力, 极易获得情感上的认同。二、铭记血泪交织的抗战历史, 强调伟大抗战精神。《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对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731部队等的叙述更为客观真实, 结合亲历者口述, 受众再次经历了一次集体化创伤记忆。中华民族是个温和的民族, 中国是个主张和平的国家, 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可以轻易抹灭, 对于国家、民族经历的悲壮历史, 我们更应当铭记, 这成为民族的道德义务, 具有深刻的规范意义。

五、结语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 越来越多的抗战题材的口述历史纪录片也在集体记忆建构与历史理性表达中层出不穷。新媒体时代下, 两岸同胞也通过多种信息渠道相互表达民族情感。但在国民党败选后, 两岸关系再次陷入不明朗的境况, 所以在地缘政治与国际霸权主义的影响下, 抗战纪录片创作与历史叙述更应注重几种呈现方式:

一是在官方拍摄国家层面阐述的“影像抗日战争史”, 多采用微观个人视角与宏观叙述相融合的方法, 结合“历史语境”下事件的选择感染受众, 达到民族、国家的情感认同, 如《大抗战》中淞沪会战的剧集中, 上海小女孩冒着炮火硝烟向四行仓库守军赠送国旗这一事件就极易感染受众、调动情绪, 如果对于微观叙述与个人视角的把握更加独到, 其实质上是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宏大历史叙事与集体记忆建构的。

3.一寸山河一寸血(下) 篇三

在“一・二八”抗战中,守军兵力如此单薄,却能抵挡兵力、兵器均占上风的日军,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除正规军外,还有两万余人的义勇军前来助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东北冯庸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公学、法政学院等学生组织了义勇军,还有上海市民义勇军、南京中央大学学生铁血军、讨日援沪义勇军、西南在野军人抗日救国北上敢死队、苏北人民组织的大刀队、四川敢死队、武进妇女救护队等。这些都是“一・二八”抗战爆发后自愿组织起来奔赴前线的热血青年,大多由十九路军总部编入翁照垣旅。

当守军作战伤亡惨重时,上海商会带来200多名童子军,交十九路军指挥,其中数人在前线牺牲。北伐旧将吴越组织一支约200人的华侨抗日义勇军,于1931年11月间抵达南京。“一・二八”抗战打响后该军接受紧急军事训练,2月16日起正式投入战斗,主要任务是随十九路军医务处救护前线伤兵。其他各路义勇军也纷纷自愿要求使用伤兵的枪赴前线杀敌。以上海为主的民众义勇军,奔赴前线,挖战壕,运伤员,甚至直接参加作战。十九路军考虑到义勇军缺乏军事训练,担心在战场上伤亡太大,不舍得将他们置于一线,主要是作为战勤工作等辅助力量使用。

斯诺在目击“一・二八”事件的报道中写到:“中国终于被某种东西震醒了!”鸦片战争以后一直沉睡的这只东方睡狮这一刻被震醒了。在十九路军的感动下,上海民众、各地中国军民、海外华侨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在战壕中奋勇作战,有的在前线抢救伤员,有的在后方为抗战捐资捐物。

国民党左派代表何香凝和宋庆龄亲往前线慰问伤兵。宋庆龄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穿行在阵地之间慰问部队。在前线巡视中,宋庆龄还手捧一枚炮弹,在战区的断壁残垣前留影,以示她与第十九路军一道抗战到底的决心。何香凝看到大雪天官兵们只穿着单衣,就发动捐制棉衣运动,结果5天之内为十九路军赶制新棉衣裤3万多套。

中共在当时处境困难的情况下,也为“一・二八”抗战作出了特殊贡献。日本《太平洋战争史》一书称十九路军为“受共产党影响较深的十九路军”。“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先后发出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和关于“一・二八”事变斗争的纲领,动员群众参加义勇军。何香凝办的“国难妇女救护训练班”于1932年1月中旬开始招生,救护班有四五十名女青年,大部分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动员来的进步学生,还有一些教师、报社职员,也有几个男青年。

国民党各地方实力派纷纷对上海的抗战表示支持。阎锡山在蒋、冯、阎中原大战期间,曾遭十九路军重创,此番不计前嫌,于2月9日赠来150毫米重型迫击炮数门、炮弹600发,这对重武器严重不足的十九路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远在四川的军阀刘湘准备了部队,以便随时东援上海。手中已失去兵权的冯玉祥为支持“一・二八”抗战奔走呼号,联合国民党内主张抗日的上层人士,向蒋、汪提出“请政府增兵”案,呼吁派出10万军队援助上海,与日军作殊死战。1月31日,国民党留粤中央委员唐绍仪、邓泽如、肖佛成、陈济棠、伍朝枢、邹鲁、白崇禧等26人致电十九路军将士表示支持,并汇款40万元接济军费。国民党第三路军韩复榘部、第四军何键部、第九路军鲁涤平部、第二十六军孙连仲部、第一集团军陈济棠部,甚至在南昌的30多名“剿赤”将领,由朱绍良领衔致电蒋介石请战抗日,“一致御侮,百死不辞”。

华侨对“一・二八”抗战的支持值得大书特书。除去组织义勇军参战外,海外华侨捐资捐物数额巨大。加拿大华侨集资购买了1000具钢盔给十九路军,消息传出,美洲各埠华侨闻风而动,结果购买了1.5万具钢盔寄到十九路军。菲律宾华侨捐资最多,购买了飞机15架,命名为“菲律宾华侨飞机队”捐赠给祖国。古巴华侨也捐款购买军用飞机,赠义勇军。归侨飞行员、军政部航空第6 队副队长黄毓荃,先后击落日机多架,立下赫赫战功,但在2 月5 日的空战中,不幸遭数架日机的围攻,壮烈牺牲,时年28 岁。这是中国空军抵御外侮英勇献身的第一人。

据不完全统计,淞沪抗战期间,总捐款1068 万元中,侨胞的捐款总数达700多万元,仅美国华侨就捐洋500万元。十九军路军获此巨额经费,既补发了军政部欠发的军饷,又用来购买一批新式武器装备,一跃成为国内装备最好的部队,这是作战能苦撑月余的重要原因。十九路军领导人曾感慨地说:“人民群众热烈支援,鼓舞和激励了前线官兵舍身抗敌的决心和勇气,这是我军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劣势装备抵御全副现代化军队的关键所在。”(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回忆》)

上海民众给中国守军莫大的支持,几乎是要啥给啥。凡是前线急需的交通工具、通信器材、工事物资、医药用品等,都不遗余力募集。食品、日用品、衣被、棉衣、水泥、沙石、钢筋、沙袋、汽油、煤油等,源源不断送往前线。许多群众将自己的望远镜、无线电收发报机以及汽车等,赠送或借给部队使用,其他如毛巾、雨伞等也应有尽有。当守军手榴弹不够用时,上海总工会动员募集了几万只空烟罐,赶制“土炸弹”运往前方。守军每天两顿伙食,郊区群众组织起来分区予以解决。

守军伤亡大,缺少战地医院,在宋庆龄、何香凝组织下,一天工夫就筹设了几十个伤兵医院。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于1月间发表抗日言论,被日本驻军强迫上海市政府勒令停办,全馆同仁视此为奇耻大辱,便自动在望平街馆址办起医院,是为上海红十字会第35伤兵医院。

受伤官兵得到及时而热心的救护后,十分感动,在医院中经常说:“过去打内战,死了算了,没有人民来慰问。现在和过去大大不同了,慰问的人如潮涌而来,慰劳品堆积如山,我们深感对外抗战的光荣,更觉内战的可耻。”伤病员神志稍清,即问医护人员:“前线打胜吗?”医护人员答以“打胜了”,伤员安然睡去。有重伤的听了最后一声胜利后,即瞑目而逝。有的伤员还没有完全治愈,便要求出院返前线作战,甚至偷偷奔赴前线。

各方民众代表不时前往前线慰问守军,方振武、张子廉、吴迈三先生代表上海民众团体前往慰劳时,吴迈三先生竟离座向翁照垣旅长下跪,令官兵们感动万分。上海民众不仅从精神、物质、兵力上给了守军莫大的支持,也的确是守军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庙行一战的胜利,也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宋希濂在接到上级要他率部奔袭庙行时,如果绕道,至少要四五个小时,如果换一种思路,直接渡过蕰藻浜的话,不仅节约时间,还可出其不意突袭日军侧背。但是渡河工具怎么解决呢?两小时后,当宋希濂走到河边时,大部队已经顺利渡过河去,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老百姓帮忙做出了许多渡河工具:除几只小木船外,有竹筏子,有用门板扎成的平板船,还有大木桶……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战火中的百姓们可能不知道,他们为打胜庙行之战作出了多么关键的贡献!日军意想不到宋旅的奇袭,他们本以为,像这样一支德式装备的中国大部队,缺少渡河工具,根本无法越过蕰藻浜。

“非对称作战”:血肉之躯的阻击

“一・二八”抗战前中日双方军力对比是极不对称的,按今天的说法,可以说是“非对称作战”。

日本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后盾,基本走完了工业化道路,装备了世界领先的陆海空军;海军有航空母舰,远征作战能力强,1月30日增派了两艘航母到上海。到3月初,日军在上海集结的飞机最多时达300架,军舰80艘,并有大量坦克、装甲车、重炮。

而中国经过多年军阀混战,社会经济落后,没有完整的国防工业为军队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只能生产迫击炮、轻机枪,几乎不能生产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稍为先进一点的武器装备均须从国外购入,军费又捉襟见肘。国民党空军飞机很少,也不如日军先进,所以无法形成对日军的威胁,也无法对上海守军予以有力支持,致使国人以为空军没有参战。国民党海军严重缺少经费,只是一支小型海军,远不能同日军对抗,故采取了避战自保的耻辱办法。直到1934 年海军部才有1个为期5年造舰50艘的计划。当然,装备差不能作为避战的理由。

当时防守上海的十九路军,武器装备大多为老式的汉阳造“七九”步枪,其他武器极少,也无坦克、装甲车,更缺少重炮。本可为守军提供武器的上海龙华兵工厂,该厂造的75毫米的日式山炮,发射多不准确,且厂子规模甚小,日出兵器不多。淞沪抗战打响后,上海各外报记者到闸北前线采访,对十九路军能否以如此低劣的武器抵抗和战胜日军深表怀疑。斯诺在采访当时的中日军队后作出对比:“现代战争的工具日本人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十九路军除了步枪和机关枪,几乎什么都没有……(十九路军)有些只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身子单薄。他们的制服是最廉价的布做的。虽然时令已是仲冬,许多人还穿着短裤而且没有大衣。士兵穿的是球鞋,这也是中国陆军的标准装备。”然而,就是这些头戴斗笠、穿着单薄军衣的士兵,挡住了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兵的疯狂进攻。

尽管装备是敌强我弱,但十九路军将士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战斗意志异乎寻常地顽强。“一・二八”抗战的头一个星期,十九路军用劣势装备坚决将日军阻击在闸北范围,日军始终寸步难行。这些抵抗彻底粉碎了盐泽幸一“四小时即可了事”的叫嚣。

武器决定战略战术,有什么样的枪打什么样的仗。日军由于武器装备先进,打的是机械化时代高水平的陆海空联合作战,因此来势汹汹,给上海守军造成了很大伤亡。国民党上海守军靠陆军单打独斗,只能采取有效的战术,当日军倾巢发起进攻时,守军隐蔽在战壕中以逸待劳,等到敌军接近时再用手榴弹还击。特别令人感动的是,2月7日当吴淞炮台被日军军舰上的炮火和飞机的炸弹炸毁后,十九路军以血肉之躯阻击敌军,竟使日军的海军陆战队始终无法登陆。敢死队实施反冲锋,有的全身浇上汽油,绑上炸药冲入敌阵,引爆后与日军同归于尽。

日军用装甲车掩护步兵向我军阵地冲锋,刚开始时,十九路军吃了大亏,后来想出了对付的办法。在巷战中,当日军装甲车几次冲破我街垒防线后,十九路军士兵冒死登上屋顶,突然从潜伏处投掷集束手榴弹炸毁日军装甲车,致使日军无法越雷池一步。另一种办法是把10个手榴弹用铁丝捆在一起,埋在阵前50米外的马路中央,加以伪装,再用铁丝把这10个手榴弹的引信捆在一起,牵引到阵地内,看准敌人装甲车驶近时,把铁丝拉动,轰的一声巨响,把装甲车炸坏。跟在后面的日军,也被炸得死的死、伤的伤。在没有地雷的条件下,用这种办法对付日军装甲车很有效。“一・二八”抗战第二天,击退了日军数次猛攻,击毁和缴获日军装甲车3辆。

78师对付日军装甲车的奇招更让人叫绝。他们头天夜里将稻草铺在日军装甲车必经之路,派出敢死队埋伏于马路两侧,等日军装甲车经过时,车轮或引擎被稻草缠住无法开动,敢死队就蹿上去,用集束手榴弹塞入车内引爆。后来用这个办法炸毁日军三四辆装甲车。

中国狙击手活跃在战地,令日军胆寒。斯诺在日军阵地采访时,曾目击植田谦吉的野战指挥所一名副官被中国狙击手险些击中而烦躁不安。副官的红色圆形帽有一个枪眼,他恼火地说:“在我们前线后面一英里的地方,居然还会吃冷枪!”而后竟然埋怨:“中国人在打仗时不讲信义。文明国家是不准放冷枪的。”

斯诺评论:“国民党军队最初从俄国顾问那里学来的放冷枪的战术很成功。”上海的抗战很适合打狙击战,这里人口稠密,房屋密集,到处都有藏身之处。日本人在闸北战线和江湾吴淞战线相当大一部分伤亡是这种狙击活动的结果。狙击手们极有耐心,斯诺在日军阵地采访时也好几次差点陪日军送了命。一次当他爬着逃走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帽子上也被打出了一个枪眼。

“便衣队”的狙击手并不全是十九路军的士兵化装的,有些是上海平民中的志愿人员,其中不少人是法租界青帮头子杜月笙的人。杜月笙虽然是黑道老大,但在抗日问题上不含糊,日本人进攻上海时,他派了几十名帮会兄弟携带机枪、步枪到闸北,后来到江湾日军的后方进行骚扰。他给每人每天发5块钱,如果殉国了还给丧葬费。残酷的日本军队遭到冷枪狙击后,作疯狂报复。他们在阵地后方的农村抓人,一抓到就很少释放。有的妇女被押到江湾跑马场等地的刑场,命令胆小的日本新兵用刺刀捅她们,借以训练成冷酷的老兵。

上海守军战术灵活,以劣势装备巧妙地打击日军;而日军陆战水平比较呆板,离开坦克掩护和飞机大炮的火力,就打不出漂亮仗来。

在一幕幕精彩的抵抗细节中,历史逐渐地改写了中国不利的处境,战神的天平渐渐向中国守军倾斜。

被鲁迅误解的空中较量

“一・二八”抗战时,国民党军的空中力量还很弱小,几乎等于没有空军。当时中央军的全部飞机仅31架,名义上有6个航空队,每队只有五六架飞机,全部飞行员仅63人。(文闻《旧中国空军秘档》,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尽管如此,国民党的空军也小有战绩,并不像过去一些书中所说的,是完全消极避战。

鲁迅先生曾在《伪自由书》中辛辣地写道:“看过去年此时的上海报的人们恐怕还记得,苏州不是有一队飞机来打仗的么?后来别的都在中途‘迷失’了,只剩下领队的洋烈士的那一架,双拳不敌四手,终于给日本飞机打落,累得他母亲从美洲路远迢迢的跑来,痛哭一场,带几个花圈而去。听说广州也有一队出发的,闺秀们还将诗词绣在小衫上,赠战士以壮行色。然而,可惜得很,好像至今还没有到。”事实上,此说是个误会。

鲁迅所说的“洋烈士”,即美国空军教官罗伯特・肖特,他在2月22日左右以一人之力迎击三架敌机,击毙日军指挥官小谷大尉,击伤两机,但终因寡不敌众而阵亡,时年仅27岁。

早在2月5日,蒋介石已致电军政部长何应钦,明确表示空军必须参战。蒋说:“如日本陆军登陆参战时,则我空军亦应参加沪战,除与陆军预定协同动作外,空军动作,总以飘忽无定,出没无常,使敌猝不及防。”“一・二八”抗战期间,国民党空军第二、四、六航空队奉命参战,击落了日军多架飞机,给日军以极大的心理震撼。1932年2月5日,中日军队双方各4架飞机在上海郊区上空进行首次空战,一个日军飞行员日记记载:“2月5日发现中国双座战斗机4架参战,使我军忽起晴天霹雳之感。”第六航空队飞行员赵普明在空战中受伤,安全降落于笕桥机场,终因伤重而壮烈牺牲。为纪念他的英雄事迹,笕桥航空学校新建的礼堂,就命名为“普明堂”。激战中,中国空军击落日军水上侦察机一架。此战之后,日军不再将飞机用于支援陆战,而专门用于对付中国飞机。

国民党军在上海笕桥机场遭到日军轰炸时,升空5架迎战,因敌机来袭突然,空军第二队司令石邦藩冒死登机突入敌群血战,掩护同僚登机,激战中两架日机被击落迫降,石邦藩在空战中左臂受伤,安全降落于虹口机场后,他的左臂被切除了。此后石成为空军高级指挥官,人称“独臂将军”。日军炸毁了中国飞机6架,但比之期望的“炸毁18架”要少得多。最终,中方在空中丧失优势,失去了上海的制空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力量弱小,缺乏足够的飞机和飞行员。

粤军空军也赶来参战,且有战果,有伤亡。邓粤铭、胡其选、丁纪徐、谢莽等率两队飞机助战,又派机晨袭黄浦江上的敌舰,敌海军旗舰“出云”号被炸伤。所以,实情并非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全然避战保实力。

由于空中力量太过单薄,上海饱受狂轰滥炸之苦。日军飞行员肆无忌惮,中国守军用地面武器奋勇抗击,竟也击落了几架日机。如: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在日记中记载:1月29日7时,敌机又来光顾,因天有雾,竟敢在1000公尺低空飞行。我方无制空权,又无高射炮及高射机关枪,任由敌机肆虐,见其太可恶,即令卫兵连以步枪排分若干组,在有效范围内向敌机射击。出我意料之外,竟被我步枪击落敌机一架,当时兵民鼓掌如雷,军心更为大振……

“一・二八”抗战,其实不单是哪一个党派、哪一支部队的抗日,此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胜利,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民族精神,在局部抗战时期书写了抗战史上生动的篇章。正确评价这段历史,涉及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问题。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一・二八”抗战当属此列。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我们切勿忘记:抗日战争的历史不只是8年全面抗战,而是包括局部抗战在内的14年。在记住“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同时,请勿忘记“一・二八”那段残酷、艰难的历史,请勿忘记“一・二八”抗战中的无名英雄和闪光细节。(全文完)

4.一寸光阴一寸金作文 篇四

时间给我了美好时光,单位没有浪费过,在四千多日子里我已经争取让我过的有光明。

有一次,我在上体育课时,突然我对跑步有兴趣,所以我参加了田径队,在匆匆的日子中,我每天都在操场上训练,不久,因我的努力而有了队长这个职位,两年后的我已经是拥有飞快的速度。在田径运动会比赛中,我没有对不起时间,因为我拿了一金三银的奖牌,经过了多少汗水和努力,这是我最耀眼的荣誉,我觉得在匆匆的日子中我学会了珍惜时间。

时间帮助了我许多,以前的我有许多坏习惯,比如说:每天晚上才开始做作业;每天中午在玩电脑;放学后去打篮球等……每天都是一日一日的过,看了名人传后,我懂得了珍惜时间,每天一放学就立刻回家,回到家后把全部作业做好检查,每一次一有时间就看课外书,看完就帮妈妈做家务事。

我为自己自豪,时间虽然过了,但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不但没有浪费时间而且还有耀眼的荣誉,看了这么多的名言,我也要告诉大家一些吧!

5.一寸光阴一寸金优秀作文400字 篇五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可是实际上很少人能做到珍惜时间。可它却是我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我,它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有个星期五回到家后,我想:反正有两天的时间,把作业留到星期天再做吧。于是就玩电脑游戏去了。到了第二天中午,妈妈打开书包检查我的作业,发现我还什么都没做,就严肃地对我说:“你这孩子怎么一点也不知道珍惜时间啊?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现在学习对你是最重要的。”听了妈妈的话,我似乎感悟到了什么,提起笔在硬纸板上写下了这句名言,并决定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让它时刻提醒我要把握好“今天”,珍惜每一分没一秒的时间,不让光阴虚度。

自从有了座右铭,它就随时提醒我珍惜时间。当我做作业想偷懒的时候;当我上课不认真的时候;当我沉迷电脑游戏的时候……座右铭都能及时地向我敲响警钟。它成了我的路标,我的.导航台,它把老爱拖拖拉拉的小丫头变成了做事干净利落的我。

上一篇:关于开展“文明引导”志愿者活动的方案下一篇:入团申请书大学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