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七情

2024-11-27

《内经》论七情(12篇)

1.《内经》论七情 篇一

内经 宝命全形论

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宝命全形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

【原文】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翻译】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原文】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翻译】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

【原文】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翻译】岐伯说: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能够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变化,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呵欠呻吟极微小的.动态,也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

【原文】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翻译】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请问运用什麽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

【原文】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翻译】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所以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弃余不顾,不懂得这些道理。所谓五大关键: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那末疗效就能更好,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麽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

【原文】帝曰:愿闻其道。

【翻译】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

【原文】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翻译】岐伯说:凡用折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真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象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象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他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原文】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翻译】黄帝道:怎样治疗虚症?怎样治疗实症?

【原文】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翻译】岐伯说:刺虚症,须用补法,刺实症,须用泻法;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针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侯针取气的扫道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象面临万丈深渊,小心谨慎,又好象手中捉着猛虎那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

2.《内经》论七情 篇二

1 精光之道, 非其人勿教

医道是远大而幽深的, 《素问·疏五过论》云:“若视深渊, 若迎浮云, 视深渊尚可测, 迎浮云莫知其际[1]。”认为对这种“至道在微, 变化无穷”的“精光之道, 大圣之业” (《灵兰秘典论》) 不是随便任何人都可能掌握的。正如《逆顺肥瘦篇》云:“圣人之为道也, 明于日月, 微于毫厘, 其非夫子, 孰能道之也。”说明做到“非其人勿教, 得其人乃传”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如果“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 传非其人, 漫泄天宝。” (《气交变大论》) 这些思想对当代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要求医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 而且有高尚的医德;必须以治病救人为己任, 以仁爱救人为准则来指导自己的医疗实践活动;治病时不分贵贱、不择贫富, 专以救人为先, 专以施救为志。反对“孜孜汲汲, 唯名利是务”的不良风气以及瞻前顾后, 见病不救的“含灵巨贼”。

2 笃志勤学, 不可一知半解

医学道理“大则无小外, 小则无内, 大小无极, 高下无度”。像这样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只“快于耳而不解于心”是根本不可能达到“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著至教》) 的境界, 更不能成为“上以治民, 下以治身, 使百姓无病”的良医。故要求医者临证时要结合天时的变化、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性情的勇怯及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思想情绪等方面的变化, 并注意了解脏腑关系, 分析脉象变化, 注意正气盛衰等, 才能比类从容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否则就“受术不通, 人事不明”《疏五过论》, “治不乏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 则灾害至矣” (《阴阳应象大论》) 。因此, 《素问》中严肃批评了那些不虚心好学、学业不精便自以为是的人, 指出他们虽学道于千里之外, 却不明白尺寸之理;诊治疾病不能参考人事, 更不知“诊病之道应以能比类从容为最宝贵”的道理。这实际上是不懂得医道之远大, 精微深奥的缘故, 特别是那些“受师不卒, 妄作杂术, 缪言为道, 更名自功” (《征四失论》) 的行为, 更是医生的严重过失。中医教育历来主张全面学习, 强调由博返约, 要求达到广泛地学习、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 先通做人之道理, 再学救人之本领[2]。所以, 要求医者必须谦虚谨慎, 刻苦好学, 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做到广博多识, 不但要精通医道医术, 还要了解天文地理, 人情世故, 做到无不通晓。

3 人命至重, 不可粗枝大叶

《宝命全形》中指出:“天覆地载, 万物悉备, 莫贵于人。”人命之贵, 一失不可再得, 所以决定人生死的医生, 在诊治中必须认真负责, 一丝不苟, 绝不可粗枝大叶或敷衍塞责。《素问》指出, 病各不同行形, 各有所宜。“不知是者, 不足以言诊” (《至真要大论》) , 要求医生在诊断施治中不但要正确熟练地掌握四诊方法, 而且必须情绪安定, 精神专一, 丢掉各种主观成见, 以“虚静为保” (《脉要精微论》) , 否则会造成各种失误。正如《征四失论》指出, 医生之“所以十不全者, 精神不专, 志意不理, 外内相关, 故时疑殆。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 此治之一失也;受师不卒, 妄作杂术, 缪言为道, 更名自功, 妄用砭石, 后遗身咎, 此治之二失也;不失贫富贵贱之居, 坐之厚薄, 形之寒温, 不适饮食之宜, 不别人之勇怯, 不知比类, 足以自乱, 不足为自明, 此治之三失也;诊病不问其始……卒持寸口, 何病能中, 妄言作名, 为粗所穷, 此治之四失也……”可见这种种失误都是由于学识浅薄, 医术不精而又喜欢谋功的不良品德和草率的行为所造成的。这种“粗工嘻嘻, 以为可知” (《至真要大论》) 的现象会造成“言热未已, 寒病复始”的不良后果, 影响及时治疗。

为了避免各种失误的发生, 在诊疗过程中, 医者必须诊察患者五脏六腑之盈虚, 血脉营卫之通塞, 以求得辨证准确, 做到至精至微[3]。如果临证以至粗至浅之思, 必然会贻误治疗,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医者省疾问病要志意深心, 详查形侯, 纤毫勿失, 处判汤药, 无得参差[4]。遇到急症也要临时不惑, 不得于性命之上, 草率从事, 致沉疴成膏肓之变, 滞固绝振起之望, 严重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

4 见微知著, 不治已病治未病

《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然而, 要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医生必须能见微知著。正如《八正神明论》所云:“上工救其萌芽, 必先见三部九侯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 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 救其已败, 救其已成者, 言不知三部九侯之相失, 因病而败之也”;《逆顺篇》又云:“上工, 刺其未生者也;其次, 刺其未盛者也;其次, 刺其已衰者也。下工, 刺其方袭者也, 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 此之谓也。”《灵枢·根结》还指出:“上工平气, 中工乱脉, 下工绝气危生。”故又曰:“下工不可不慎也。”这些均是要求医者临证要不治已病治未病。

众所周之,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未病到已病, 从未成形到已成形, 从非器质性病变到器质性病变的阶段发展而来的。而在开始阶段的治疗是较容易的, 如果到后期、晚期, 已发展到正气虚不可支, 邪气牢不可破的阶段才发现, 治疗就比较棘手, 而且预后也不良。因此, 预防疾病不仅是正确的医学思想原则, 也是正确的医学道德原则[5], 各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见微知著而“治未病”的素质。

5 坚信科学, 反对迷信鬼神

春秋战国时期, 医巫之争虽剧, 然巫术仍很盛行。如《论语》中:“孔子有疾, 子路请祷。”说明当时孔圣门人也信鬼神, 但是《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却明确指出:“道无鬼神, 独往独来”。要求医者要有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这三种科学的认识和行为, 才是真正符合重视人的价值的人道主义要求。科学的知识就是要求医生要有三知, 即:“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而科学的精神也要求医生要有三不:即“不拘鬼神, 不恶针石, 不忌疾讳医”, 因为“拘其鬼神者, 不可以言至德, 恶于针石者, 不可以言至巧。病不许治者, 病必不治, 治之无功矣。” (《五脏别论》) 所以, 我们要提倡“忌浮言, 知真医”, 不吹嘘, 承认有无力治愈之症, 反对摒弃科学的迷信。

6《内经》医学人道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医德与医家是分不开的, 医德是医家的灵魂, 它不仅存在于医家的医书之中, 还存在于医家的医疗实践之中[6]。西汉淳于意、东汉张仲景、华佗等一些杰出的医学家, 不仅有高超的医术, 而且有高尚的医德。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所讲的“爱人知人”精神就是“仁爱救人”的精神, 他反对“孜孜汲汲, 唯名利是务”的不良作风。到魏晋时期的医疗活动继承了《内经》和仲景学术, 形成了与辨证治疗相适应的医疗行为规范。如“审证精微”、“用药审慎”、“治学勤奋”等这些内容在《脉经》、《甲乙经》等著作中均有论述, 特别是《褚氏遗书》对这几方面论述较集中。隋唐时期, 由于医疗队伍的不纯, 医疗生活中出现种种弊端, 针对这些情况,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在《大医习业》以及《大医精诚》中提出了内容比较全面的医德规范。两宋时期, 医学分科精细, 名医辈出, 医家们不仅医术精湛, 而且医德高尚, 堪为师表, 为后世留下可贵的精神财富。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医之为术, 苟非得之于心, 而恃书以为, 未见能臻其妙, ”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求实精神。金元四大家热心救治, 济世救人, 敢于革新, 又各具特色。李杲曾说:“要使天下之人不致夭折”、“以惠天下后世”, 这很值得效仿。至明代,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学术价值高, 道德价值也高;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提出医德守则《五戒十要》;清代广大医家在医德规范的探索与实践方面, 既继承了前人医德学术的精华, 又有新的进步, 如喻昌的《医门法律》可以说是一本临床伦理学, 他把医德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加以科学论述, 给医生确立了诊断和治疗中的医德规范和是非标准, 摆脱了空洞的医德说教。

摘要:《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 是我国现存的一部古典巨著, 它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而且也是医德思想的基础。《内经》认为:医者以治病救人为己任, 必须怀有神圣的使命感, 立志于医, 精研于医, 济世救人;对此“精光之道, 大圣之业”必须择人而授, 不可“漫泄天宝”;觅到所授之人后, 要求达到“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的境界, 不可“快于耳而不解于心”;在临证中, 医者们不可互滋偏见, 各逞己能, 致沉疴成膏肓之变, 滞固绝振起之望, 而要情绪安定, 精神专一, 留心研究, 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上乃笔者在探讨《内经》医德思想中的粗浅见解, 归纳成章, 在此作一综述。

关键词:黄帝内经,医德思想,影响

参考文献

[1]程士德.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532-539.

[2]张志枫.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及其教育实施之思考[J].中医药文化, 2006, 23 (3) :42.

[3]孙思邈.孙真人千金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1-22.

[4]赵健雄.博极医源的孙思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90.

[5]孙丽霞.高等中医教育应大力弘扬中医文化[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8 (4) :6.

3.黄帝内经调经论(下) 篇三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澀,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顷,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藏,五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4.内经素问:评热病论 篇四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评热病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翻译】黄帝问道:有的温热病患者,汗出以后,随即又发热,脉象急疾躁动,其病逝不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这叫什麽病?

【原文】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症。

【原文】帝曰:愿闻其说。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原文】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翻译】岐伯说: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水谷之精气旺盛,便能胜过邪气而出汗,现在邪气与正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能够得到汗出的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的应当能进饮食而不在发热。复发热是邪气尚留,汗出是精气胜邪,现在汗出后又复发热,是邪气胜过精气。不进饮食,则精气得不到继续补益,邪热又逗留不去,这样发展下去,病人的生命就会立即发生危险。《热论》中也曾说:汗出而脉仍躁盛,是死证。现在其脉象不与汗出相应,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邪气,死亡的征象已是很明显的.了。况且狂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是死证。现在已出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因汗出而暂时减轻,但终究是要死亡的。

【原文】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翻译】黄帝说:有的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解,这是什麽病呢?

【原文】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翻译】岐伯说:汗出而全身发热,是因感受了风邪;烦闷不解,是由于下气上逆所致,病名叫风厥。

【原文】帝曰:愿卒闻之。

【翻译】黄帝说:希望你能详尽地讲给我听。

【原文】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翻译】岐伯说: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人一身之表,所以太阳首先感受风邪的侵袭。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表病则里必应之,少阴手太阳发热的影响,其气亦从之而上逆,上逆便称为厥。

【原文】帝曰:治之奈何?

【翻译】黄帝说:怎麽治疗呢?

【原文】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翻译】岐伯说:治疗时应并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即刺太阳以泻风热之邪,刺少阴以降上逆之气,并内服汤药。

【原文】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翻译】黄帝说:劳风的病情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翻译】岐伯说: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发病的症状,使人头项强直,头昏眩而视物不清,唾出粘痰似涕,恶风而寒栗,这就是劳风病的发病情况。

【原文】帝曰:治之奈何?

【翻译】黄帝说:怎样治疗呢?

【原文】岐伯曰:以救俛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翻译】岐伯说:首先应使其胸中通畅,俯仰自如。肾经宠盛的青年人,太阳之气能引肾经外布,则水能济火,经适当治疗,可三日而愈;中年人精气稍衰,须五日可愈;老年人精气已衰,水不济火,须七日始愈。这种病人,咳出青黄色粘痰,其状似脓,凝结成块,大小如弹丸,应使痰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其肺,肺伤则死。

【原文】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然(疒龙)壅,害于言,可刺不?

【翻译】黄帝说:有患肾风的人,面部浮肿,目下壅起,妨害言语,这种病可以用针刺治疗吗?

【原文】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翻译】岐伯说:虚证不能用刺。如果不应当刺而误刺,必伤其真气,使其脏气虚,五天以后,则病气复至而病势加重。

【原文】帝曰:其至何如?

【翻译】黄帝说:病气至时情况怎样呢?

【原文】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欬,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翻译】岐伯说:病气至时,病人必感到少气,时发热,时常觉得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中干渴,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如患者是妇女则月经闭止,心烦而不能饮食,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的很厉害,此病叫风水,在《刺法》中有所论述。

【原文】帝曰:愿闻其说。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原文】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翻译】岐伯说: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是由于其正气先虚。肾脏属阴,风邪属阳。肾阴不足,风阳便乘虚侵入,所以呼吸少气,时时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因为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以内水气上乘于胃,而胃中不和。仰卧则咳嗽加剧,是因为水气上迫于肺。凡是有水气病的,目下部先出现微肿。

【原文】帝曰:何以言?

【翻译】黄帝说:为什麽?

【原文】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翻译】岐伯说:水是属阴的,目下也是属阴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阴所在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的,必使目下部位微肿。水邪之气上泛凌心,迫使脏真心火之气上逆,所以口苦咽干,不能仰卧,仰卧则水气上逆而咳出清水。凡是有水气病的人,都因水气上乘于胃而不能卧,卧则水气上凌于心而惊,逆于肺则咳嗽加剧。腹中鸣响,是胃肠中有水气窜动,其病本在于胃。若水迫于脾,则心烦不能进食。饮食不进,是水气阻隔于胃脘。身体沉重而行动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下行于足部,水气随经下流所致。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水气阻滞,胞脉闭塞不通的缘故。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

【原文】帝曰:善。

5.黄帝内经白话文:本病论 篇五

黄帝内经中本病论是讲什么的呢?从本病论可以学习到什么呢?

黄帝内经白版:本病论

黄帝说:关于天元之气窒抑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还想听听气交 变化,怎样叫失守呢?岐伯说:说的是司天在泉的迁正退位与左右间气升降的问题,司天在泉的迁正退位,各有经文论述之,左右间气各有升降不前的反常现象,所以叫做失守。由于气交 失守,不能移易其时位,气交 就要发生非常的变化,也就是四时节令失去正常的秩序,万物生化不得平安,人类就要发生疾病。

黄帝说:关于升降不前的问题,我想听听它的原因,气交 发生变化,怎样才能晓得呢?岐伯说: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必须明白其中的道理。气交 所以发生一定的变化,乃是天地运转固有的机理,气欲降而不得降的,是由于地之五气窒抑相胜所致。又有五运之气太过,先天时而至,使气交 升降不前,也是受中运的阻抑,但欲降而不得降,也是受中运的阻抑。于是有升之不前的,有降之不下的,有降之不下而升者至天的,有升降俱不得前进的,作出这样分别,乃是由于在气交 的各种变化之中,异常的变化,各不相同,因此,发生的灾害也就有轻有重了。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气交 相遇相会相胜相抑的原因,变而为疾,其病情轻重是怎样的呢?岐伯说:气交 有胜气相会时,就可以抑伏而使气交 有变。因此在辰戌之年,厥陰风木应从上年在泉的右间,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若遇到天柱金气过胜,是木气升之不前。又若遇到庾戌之年,金运之气先天时而至,中运之胜气,乃使木气忽然升之不前。木气欲升天,金气抑制之,升而不前,则发生清凉之气,风气反而减少,肃杀之气行于春季,露霜再次降下,草木因而枯萎。人们易患温 疫早发,咽喉干燥,两胁胀满,肢节皆痛等病。木气不升,久而化为郁气,郁及则发,就要出现大风摧拉折损,鸣声紊乱。人们易患卒中,半生麻痹,手足不仁等病。

因此在巳亥之年,少陰君火应从上年在泉的右间,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若遇到天蓬水气过胜,是君火升之不前。又若遇到厥陰司天,未得迁居正位,则少陰君火也就不能升于司天的左间,这是由于水运在中间阻抑所致。少陰君火欲升司天的左间,受到水运的阻抑,而升之不前,则清凉寒冷的气候再度发作,早晚都有冷气发生。人们易患陽气伏郁于内,而升烦热,心神惊悸,寒热交 作等病。君火不升,久而化为郁气,郁及则发,就要出现暴热发作,火热之风气聚积覆盖于上,化为疫气,温 疠逢温 暖之时乃作,由于火气暴露化为火疫,则可发生心烦而躁动口渴等症,渴甚的,可以泻其火热,则诸症可止。

因此在子午年,太陰湿土应从上年在泉的右间,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若遇到天冲木气过胜,是土气升之不前。又若遇到壬子年,木运之气先天时而至,中运之胜气,土气升天则风土埃尘昏暗,雨湿之气不得布化。人们易患风厥,涎液上涌,半生麻痹不随,腹部胀满等病。土气不升,久而化为郁气,郁及则发,就要发生土气尘埃化为疫病,人们容易患猝然死亡,易患面部四肢六腑胀满闭塞黄疸等病,湿气不能布化,雨水就要减少。

因此在丑未年,少陽相火应从上年在泉的右间,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若遇到天蓬水气过胜,是少陽相火升之不前。又或遇到太陰司天,未得迁居正位,则少陰相火也就不能升于司天的左间,这是由于水运以至而阻抑所致。少陽之气欲升司天的左间,受到水运的阻抑而升之不前,则寒冷的雾露反而布化,气候凛冽如似冬季,河水又干涸,冰冻再次凝结,突然出现温 暖的气候,接着就有寒气的布化,忽冷忽热,发作不时。人们易患陽气陽气伏郁在内,烦热升于心中,,心神惊骇,寒热交 作等病。相火不繁荣昌盛,久而化为郁气,郁及则发,就要出现暴热之气,风火之气聚积覆盖于上,化为疫气,变为伏热内烦,肢体麻痹而厥逆,甚时发生血液外溢的病变。

因此在寅申年,陽明燥金应从上年在泉的右间,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若遇到天英火气过胜,是金气升之不前。又若遇到戊申戊寅年,中运之火则先天时而至,金气欲升之为司天之左间,中运之火阻抑之,金气升之不前,则应时之雨不得降下,西风频作,土地干燥,咸卤发生。人们易患,气喘咳嗽,血液外溢等病。燥气不升,久而化为郁气,郁及则发,就要发生白色埃雾笼罩天空,清冷而肃杀之气,人们易患胁下胀满,喜悲伤,伤寒鼻塞喷嚏,咽喉干燥,手部坼裂,皮肤干燥等病。

因此在卯酉年,太陽寒水应从上年在泉的右间,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若遇到天芮土气过胜,是太陽寒水升之不前。又或遇到陽明司天,未得迁居正位,则太陽寒水也就不能升于司天的左间,土运应时以至。寒水之气欲升司天的左间,受到土运的阻抑,而升之不前,则湿热相蒸,寒气发生于天地之间。人们易患泄泻如注,食谷不化等病。寒水不升,久而化为郁气,郁及则发,冷气又胜过客热之气,冰雹突然降下。人们易患厥逆呃逆,热病生于内,陽气痹于外,足胫痠疼,烦恼而发生心悸懊侬烦热,暴烦而又厥逆等病。

黄帝说:六气升之不前的问题,我已经完全明白了它的意义。还想听听关于六气降之不下的问题,可以让我明白吗?岐伯说:你问的很全面啊!这其中讲的是天气与地其变化的精妙意义,我可以全面来讲述其道理。简言之,就是说六气上升之后,必然还要下降。六气中的每一气,上升至天,居时三年,至火年即第四年,必然下降入地,成为地之左间,又在之居时三年。这样一升一降,一往一来,共为六年,叫做六纪。因此,丑未之年,厥陰风木应从上年司天的右间,降为本年在泉的左间,若遇到地白金气过胜,则厥陰风木降之不前。又或遇到少陰司天,不得退位,则厥陰风木也就不能降于在泉的左间,居中的金运则应时而至。金运居于司天之下而承其气,则厥陰风木,降之不下,则青色的尘埃远见于上,白气承之干下,大风时起,尘埃昏暗,清燥之气行杀令,霜露再次降下,肃杀之气施布其令。若木气日久不降,其气被抑则化为郁气,就会发生风气与燥气伏郁,气才温 暖而反见清冷,草木虽已萌芽生长,严寒霜冻又至,蛰虫不能出现,人们也惧怕这种清凉之气要伤害脏气。

因此在寅申年,少陽君火应从上年在泉的右间,降为本年在泉的左间,若遇到地玄火气过胜,则少陰君火不得降入地下。又或遇到丙申丙寅年,则水运太过,先天时而至。少陰君火欲降,水运居中承之,使君火不得降下,则赤色之云气始现,黑色云气反生,温 暖的气候使万物舒适,又有寒雪降下,严寒发作,天云凄凉。少陰君火久伏而不降,则化为郁气,郁久必发,所以寒气过胜之后,又有热气发火,火风化为疫气,则人们易患面赤心烦,头痛目眩等病,火气暴露之后,温 病就要发作。

因此在卯酉年,太陰湿土应从上年司天的右间,升为本年在泉的左间,若遇到地苍木气过胜,是太陰湿土不得降入地下。又或遇到少陽司天,不得退位,则太陰湿土不得降入在泉的左间,或木运应时以至。木运居于司天之下而承其气,太陰湿土降之不下,则出现黄云而又有青色云霞显露,云气郁蒸而大风发作,雾气遮蔽,尘埃过胜,草木为之折损。若太陰湿土日久不降,伏而不布则化为郁气,天空出现尘埃黄气,地上湿气郁蒸,人们易患四肢不能举动,头晕眩,肢节疼痛,腹胀胸满等病。

因此在辰戌年,少陽相火应从上年司天的右间,降为本年在泉的左间,若遇到地玄火气过胜,则少陽相火不得降入地下。又或遇到水运太过,则先天时而至。水运居中承之,相火欲降而不得降下,则赤色云气始见,黑色云气反而发生,温 暖的之气才欲发生,冷气又突然而至,甚至降下冰雹。若少陽相火日久不得降下,伏而不布则化为郁气,冷气之后随又生热,火风之气化为疫气,则人们易患面赤心烦,头痛目眩等病,火气暴露之后,温 病就要发作。

因此在巳亥年,陽明燥金应从上年司天的右间,升为本年在泉的左间,若遇到地彤火气过胜,则陽明燥金不得降入地下。又或遇到太陽司天不得退位,则陽明燥金不得降入在泉的左间,或火运应时以至。火运居于司天之下而承其气,陽明燥金降之不下,则天气清冷而肃降,火气显露则温 热发作。人们感到昏沉困倦,夜卧不安,易患咽喉干燥,口渴引饮,懊侬烦热等病,早晚有大凉之气,而湿热之气却又发作。若陽明燥金日久不降,伏而不布则化为郁气,天空清凉而寒冷,远处有白气发生。人们易患眩晕,手足强直,麻木不仁,两胁作痛,双目视物不清等病。

因此在子午年,太陽寒水应从上年司天的右间,降为本年在泉的.左间,若遇到地阜土气过则太陽寒水不得降入地下。又或遇到土运太过,则先天时而至。土运居中承之,太陽寒水欲降而不得降下,则天空暴露黑气,昏暗凄惨,才出现黄色尘埃,而又湿气弥漫,寒气布化之后,又出现热化与湿化之令。若太陽寒水日久不得降下,伏而不布则化为郁气,则人们易患大厥,四肢沉重卷怠,陰萎少力等病,天气陰沉,热气与湿气交 替发作。

黄帝说;关于间气升降的问题,我已经完全明白了它的意义。还想听听关于六气迁正的问题,可以使我明白吗?岐伯说:值年的岁气,迁居于一年的中位,叫做迁正位。司天之气不得迁居于正位,就是上年司天之气超过了交 司之日。也就是上年司天之气太过,其值时有余日,乃旧治理着本年的司天之数,所以使新司天不得迁正,风木温 暖之气不能应时施化,则花卉枯萎,人们易患淋病,目系转,转筋,善怒,小便赤等病。风气欲施其令而寒气不退,温 暖的气候不得正时,则失去正常的春令。子午年,苦上年厥陰不退位,则本年少陰不得迁正,冷气不退,春天先冷而后又寒,温 暖之气不能应时施化。人们易患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等病。上年厥陰木之气虽有余,但其不退位的情况,不能超过主气二之气君火当令之时。丑未年,若上年少陰不退位,则本年太陰不得迁正,雨水不能及时,万物枯焦,应当生长发育的不能生发。人们易患手足肢节肿满,大腹水肿,胸满不食,飧泄胁满,四肢不能举动等病。雨气欲布其令,但由于少陰君火仍居天位而治之,所以温 暖之气化亢盛而缺少雨泽。寅申年,若上年太陰不退位,则本年少陽不得迁正,炎热的气候不得施布其令,植物的苗莠不能繁荣,少陽之气晚治,则酷暑见之于秋季,肃杀之气亦必晚至,霜露不得应时而降。人们易患寒热,鼻塞喷嚏,皮毛脆折,爪甲枯焦,甚则喘咳上气,悲伤不乐等病。由于热化之令继续施布,燥令不行,也就是清冷急切之气不行,肺金又要患病。辰戌年,若上年陽明不退位,则本年太陽不得迁正,致使冬季寒冷之令,反而改行于春季,肃杀霜冻之气在前,严寒冰雪之气在后,若陽光之气复得而治,则凛冽之气不得发作,雰待时而现。人们易患温 疫发作,喉闭咽干,烦躁口渴,喘息有音等病。太陽寒化之令,须待燥气过后,才能司天主治,若燥气过期不退,时令失去正常规律,对人们就会发生灾害。

★ 黄帝内经读后感

★ 《黄帝内经》的传说

★ 《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

★ 黄帝内经读后感1500字

★ 熊猫生活习性小百科

★ 病历本范文

★ 造句子

★ 因为造句子

★ 黄帝内经(医史文献)

6.《内经》论七情 篇六

岐伯说:五脏,本来匹配六腑,与其互为表里。经脉、络脉、四肢、关节,各有虚实之症:

‖SW64—C0101→C0106‖→‖SW62—Q3401‖SW64—C0101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厥阴脉气有余,病阴部之痹;厥阴脉气不足,病生热痹;脉动平滑就病狐疝风;脉动滞涩就病小腹积气。

C0102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

少阴脉气有余,病皮痹、暗疹;少阴脉气不足,病肺痹;脉动平滑就病肺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尿血。

C0103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太阴脉气有余,病肉痹、寒中;太阴脉气不足,病生脾痹;脉动平滑就病脾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时而心腹满。

C0104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

阳明脉气有余,病脉痹、时而身热;阳明脉气不足,病生心痹;脉动平滑就病心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时常受惊。

C0105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

太阳脉气有余,病骨痹、身体沉重;太阳脉气不足,病生肾痹;脉动平滑就病肾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易时生头部疾病。

C0106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少阳脉气有余,病筋痹、胁部撑满;少阳脉气不足,病生肝痹;脉动平滑就病肝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时而抽筋、目痛。

Q3402【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

其病所居之位,根据虚实而调整:病在经脉,调治血液;病在血液,调治络脉;病在卫气,调治卫气;病在肌肉,调治肌群;病在筋膜,调治筋膜,病在骨节,调治骨节,燔针劫刺病位以下及痉挛处;病在骨节,用艾灸、针刺、饮药、温熨法调治。

Q3403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发病不知痛位,调治阴阳两跷为上策。身形有痛,而九候脉象未病,就要缪刺它;痛在左侧而右脉有病者,巨刺它。必须谨慎考察九候脉象,用针之道就齐备了!

SW62——《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D0101《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与《灵枢.根结》LS05-Q0302“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句基本相同,《根结》本句又被《疟论》SW35-D0901引用,故可认为:经云“《刺法》言”,实指《根结》篇刺法类论。

Q0201神有余:

1、《甲乙》卷六第三《五脏六腑虚实大论》作“神有有余”,后文仿此;

2、据《宣明五气篇》SW23-C0110、《九针论》LS78-Q0423可知:“心藏神”,神乃心之神。

Q0201气不等: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神属心,气属肺,血属肝,形属脾,志属肾,各有虚实,故其气不等。”

2、据《吕氏春秋.召类》云:“士阶三等。”可知:等,即等级。气不等,即脏气虚实不等。

D0301精、气、津、液: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精气津液,详脏象类二十五。”张景岳所谓脏象类二十五,即《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篇,张景岳深明四名之异,慧也!

2、据《灵枢.决气》LS30-Q0101、Q0201、Q0301、Q0401四句可知:此即本解。精即精气,气即真气,津即津液,液即骨髓。

D0301十六部:

1、《太素》卷二十四《虚实补泻》注:“九窍五脏以为十四,四肢合手足,故有十六部。”

2、高士宗注:“形体十六部,谓两肘、两臂、两腘、两股、身之前后左右、头之前后左右也。”

3、《内经注评》引张隐庵注:“十六部者,十六部之经脉也。手足经脉十二,跷脉二,督脉、任脉二,一十六部。”

4、《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十六部谓手足十二经、督任两跷四奇经,皆营气之所行也。”

5、众说纷芸,无有定论,不译待考。

D0301三百六十五节:

1、王冰注:“三百六十五节。非谓骨节,是神气出入之处也。”

2、据《九针十二原》LS01—Q0201“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可知:三百六十五节,即三百六十五穴,此即本解。

Q0301脾藏肉:参《宣明五气篇》SW23—C0110“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Q0301而此成形: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甲乙》卷六第三《五脏六腑虚实大论》均无此句;

2、《素问释义》云:“四字衍”;

3、《素问吴注》作“而各成形”;

4、不从诸删改,因本节实言五脏及身形之形成,与《灵枢.天年》LS54-D0101→Q0201义同,故从原作“而此成形”,全句即:由此构成五脏雏形。

Q0301志意通:

1、《内经校释》注:“此后《甲乙》卷六第三有‘达’字。”

2、据《本神》LS08—Q0102“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可知:意即回忆;志即记忆;志意即意识。志意通,即意识通达。

Q0301是故守经隧焉:

1、姚春鹏译:“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畅通。”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但守五脏之经隧也。”

3、所以要保护经脉啊。

Q0401悲: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本神篇》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灵枢.本神》LS08-Q0114“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即为本解。诸本“悲”、“忧”之争,可休矣。

Q0401血气未并:据《广韵》:“并,合也”、《说文》:“并,从二立。”可知:并,即合并、融合。血气未并,即血气未能融合。

Q0401洒淅: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洒淅振悚”。

2、洒淅,即隐隐约约。

Q0401神之微:

1、姚春鹏注:“心经的微邪。因心藏神,故有此说。”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神之微病。”

3、神之微,即心神之微动。本句之解,宜参《经脉》LS10-D0218“是动”之论。

Q0501深斥:姚春鹏注:“推针深刺。”

Q0501虚络:姚春鹏注:“指虚而陷下的络脉。”

D0601微:

1、《素问悬解》注:“若刺神之微病,则按摩勿释,着针勿刺,移气于不足之处,神气乃得平复也。”

2、《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此刺外邪之在心经者,即上文所谓‘神之微’也。”

Q0701上气:

1、姚春鹏译作“上逆。”

2、《内经校释》译作“气上逆。”

3、《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此肺脏之虚实也。《本神篇》曰:‘肺气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大略同也。”

Q0701息利、少气: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作“短息少气。”

2、姚春鹏注本作“息不利、少气。”并译作“呼吸不利,气短。”

3、《内经校释》注:“呼吸虽通利,但气息短少。”

4、《太素》卷二十四虚实补泻注:“以肺气不足则出入易,故呼吸气少而利也。”

Q0701白气: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肺主皮毛,其色白,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泻。”

2、《太素》二十四卷《虚实补泻》注:“肺脏外主皮肤,内主于气。今外言其皮肤病,其内言于气之微病。五色之中,肺为白色。泄者,肺气泄也。”

Q0801无泄其气:

1、《内经校释》注:“此句与气有余的泻法不合,疑为衍文。”

2、《太素》二十四卷《虚实补泻》注:“泻大阴别走经隧者,不得出血出气也,所谓泄阴实者也。”

3、《类经》十四卷第十八注:“无伤其大经,出其血,泄其正气。”

4、从张景岳。其非衍文,非指不泄邪气,当指不泄正气。

Q0901 出针视之,曰:

1、姚春鹏译:“拿出针让病人看并徉说。”

2、《内经校释》译:“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

3、“之”,代词,指医者所示针具,而非病人。“曰”,指医者徉装看着针具,自言自语,宽慰患者、调节精神之态。

Q0901适人必革:

1、《类经》十四卷第十八注:“适,至也。革,变也。”

2、据《说文》:“适,之也”、《玉篇》:“革,改也。”全句即:针到身上必有变化。

Q0901休:《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作“伏”,并注:“邪气伏已,邪精散于腠理,无由更聚也。”

7.七情病须七情医 篇七

喜指狂喜,欢喜过度。中医认为大喜能伤“心”,轻者可出现心悸、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重则可引发心肌梗死而亡。治疗可用恐、悲、怒。因喜属火,恐属水,水能克火。悲、怒和恐有相似作用。

恐治喜案

《儒门事亲》载:一人因喜乐过度而病,名医昔庄以为其病非药物可救,于是假装为其把脉诊断,谎称回去取药再来,结果一去不回。数日后病人产生绝望情绪,以为自己即将死去,惊恐不已,放声痛哭。昔庄此时才出现,一番说明,其病不治而愈。

悲治喜案

《续名医类案》中载:李某因其子中乡试,经常失声大笑;次年其子又中进士,笑症加重,以致通宵不能入睡。其子求于太医,太医告知李某其子已暴病而死,李顿时止笑,转而痛哭。十日后太医又告之其子被神医起死回生,李某不再哭泣,从此恢复正常。

怒治喜案

《续名医类案》载:一女子无故长笑不止,其母诊于郎中,郎中问:她平时最爱穿什么衣服?其母告知。郎中于是授意让其女儿穿上自己最心爱的衣服,令其母于酒饭间故意弄污她的衣裙。于是女子大怒,笑止病愈。

怒指发脾气。暴怒伤肝,而肝管理着血液的存储与释放,怒者易导致肝气郁结,呕血、瘀血,严重者诱发心脏病而亡。治疗用悲和喜,悲属金,怒属木,金克木;喜为火,木生火,而火旺可抑制木。临床多运用喜,因喜较之悲和缓而便于操作。

喜治怒案

《儒门事亲》载:项氏之妻病怒不思食欲,经常呼叫怒骂,扬言杀人。项氏请来二人涂抹打扮极为滑稽,其妻见而大笑,怒渐消,并开始进食。

忧指忧愁、苦闷、担心。忧愁者心情抑郁,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可使大脑功能受到抑制。忧伤肺,使气体交换受阻,可出现咳喘、呕吐、食欲下降、阳痿、癫痫等症状。治疗用喜,喜为火,悲属金,火能克金。

《续名医类案》载:某官宴请客人,席间有一萝卜很大,客人夸之。此官趁兴说:还有大得像人的。客人都笑而不信。此官后悔所说,于是忧郁而病,医药无效。其子派人做了一个大如孩童的萝卜,再宴请宾客,强挽父亲出来。此官见状大喜,病得以痊愈。

思指思虑过度,空想以及猜疑。思伤脾,脾主管血液运化和肌肉四肢的功能。思则气结,使人消化不良,头晕目眩,怔忡心悸,失眠多梦等。治疗用怒,因脾属土,肝属木,木能克土。

《儒门事亲》载:一富家妇女,因思虑过度失眠两年之久,脉象微弱,药石无效。其夫遵医嘱,用其钱财在外面大肆酒肉,富家妇女知而大怒,出汗,当夜即觉得困倦而顺利入睡。从此极少出现失眠现象。

悲指悲痛、哀伤。悲伤心包,心包是心的外围,具有护心作用。心包出现的病症与心是一致的。悲还能耗伤肺气,导致咳嗽、肺痨、失眠、癫痫等症。治疗用喜,因喜属火,悲属金,火能克金。

《儒门事亲》载:一人因其父被山贼杀死而悲痛大哭,事后觉得心痛,医药无效,名医张子和请来巫婆,与病人一起观看,其间张子和起身学巫婆的动作和发音,以戏谑病人。病人不禁大笑,疼痛消失,数日后胸口肿块也消散了。

恐指恐惧不安、紧张和继发的胆怯。恐伤肾,而肾掌管着生长、发育和生殖,并连通着大脑。人体元气由肾生成、储藏,恐使元气下陷,耗伤元气,影响人体生殖功能,严重者可出现精神失常、癫痫等症。治疗用思,思属土,恐属水,土能克水。

案例如《晋书》“杯弓蛇影”。乐广朋友因误以为弓影是小蛇,惊恐不安而病重。乐广得知后让朋友间接明白其中道理,朋友思之并豁然明朗,疾病不治而愈。

惊指突然遇到惊恐之事,以致惊慌失措,恐怖不安。惊伤胆,而胆与决断、情志、睡眠有关。胆虚则产生恐惧,以致气血失调、心神不宁、失眠、心悸和惊厥。治疗用恐,即以惊恐抑制惊恐,使患者习以为常,病即可痊愈。

《儒门事亲》载:因夜遇盗贼,某人妻受惊而病,以后每遇声响必惊恐不已,用人参、朱砂镇静安神药治疗无效。名医张子和便用恐治疗,叫其家人当面敲响物品,久之习以为常,病于是痊愈。

8.黄帝内经白话文:平人气象论 篇八

黄帝问道:正常人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人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呼吸之余,是为定息,若一吸劢跳动五次,是因为有时呼吸较长以尽脉跳余数的缘故,这是平人的脉象。平人就是无病之人,通常以无病之人的呼吸为标准,来测侯病人的呼吸至数及脉跳次数,医生无病,就可以用自己的呼吸来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这是诊脉的法则。如果一呼与一吸脉各跳动三次而且急疾,尺之皮肤发热,乃是温病的表现;如尺肤不热,脉象滑,乃为感受风邪而发生的病变;如脉象涩,是为痹证。人一呼一吸脉跳动八次以上是精气衰夺的死脉;脉气断绝不至,亦是死脉;脉来忽迟忽数,为气血已乱,亦是死脉。

健康人的正气来源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乃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胃气为健康人之常气,人若没有胃气,就是危险的现象,甚者可造成死亡。

春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弦而柔和的微弦脉,乃是无并之平脉;如果弦象很明显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肝脏有病;脉见纯弦而无柔和之象的真脏脉,主死;若虽有胃气而兼见轻虚以浮的毛脉,是春见秋脉,故预测其到了秋天就要生病,如毛脉太甚,则木被金伤,现时就会发病。肝旺于春,春天脏真之气散于肝,以养筋膜之气。夏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钩而柔和的微心脏有病;脉见纯钩而无柔和之象的真脏脉,主死;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沉象的石脉,是夏见冬脉,故预测其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如石脉太甚,则火被水伤,现时就会发病。心旺于夏,故夏天脏真之气通于心,心主血脉,而心之所藏则是血脉之气。长夏有胃气的脉应该是微耎弱的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若甚无力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脾脏有病;如果见无胃气的代脉,主死;若软弱脉中兼见沉石,是长夏见冬脉,这是火土气衰而水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如弱火甚,现时就会发病。脾旺于长夏,故长夏脏真之气濡养于脾,脾主肌肉,故脾藏肌肉之气。秋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轻虚以浮而柔和的微毛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是脉见轻虚以浮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肺脏有病;如见纯毛脉而无胃气的真脏脉,就要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象,这是金气衰而木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春天就要生病;如弦脉太甚,现时就会发病。肺旺于秋而居上焦,故秋季脏真之气上藏于肺,肺主气而朝百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脉见沉石而缺少柔和的胃气,为肾脏有病;如脉见纯石而不柔和的真脏脉,主死;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脉,是水气衰而火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夏天就要生病;如钩脉太甚,现时就会发病。肾旺于冬而居人体的下焦,,冬天脏真之气下藏与肾,肾主骨,故肾藏骨髓之气。

胃经的大络,名叫虚里,其络从胃贯膈而上络于肺,其脉出现于左乳下,搏动时手可以感觉得到,这是积于胸中的宗气鼓舞其脉跳动的结果。如果虚里脉搏动急数而兼有短时中断之象,这是中气不守的现象,是病在膻中的`征候;如脉来迟而有歇止兼见跳动甚剧而外见于衣,这是宗气失藏而外泄的现象。

切脉要知道寸口脉的太过和不及。寸口脉象应指而短,主头痛。寸口脉应指而长,主足胫痛。寸口应指急促而有力,上搏指下,主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硬,主病在内。寸口脉浮而盛大,主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主寒热、疝少腹疼痛。寸口脉沉而横居,主胁下有积病,或腹中有横积而疼痛。寸口脉沉而急促,主病寒热。脉盛大滑而坚,主病在外。脉小实而坚,主病在内。脉小弱而涩,是为久病。脉来滑利浮而疾数,是为新病。脉来紧急,主疝瘕少腹疼痛。脉来滑利,主病风。脉来涩滞,主痹证。脉来缓而滑利,为脾胃有热,主病热中。脉来盛紧,为寒气痞满,主胀病。脉与病之陰陽想一致,如陽病见陽脉,陰病见陰脉,病难愈。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即使患病,亦无什麽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及不间脏而传变的,病难愈。臂多青脉,乃血少脉空,乃由于失血。尺肤缓而脉来涩,主气血不足,多为倦怠懈惰,但欲安卧。尺肤发热而脉象盛大,是火盛于内,主脱血。尺肤涩而脉象滑,陽气有余于内,故为多汗。尺肤寒而脉象细,陰寒之气盛于内,故为泄泻。脉见粗大而尺肤常热的,陽盛于内,为热中。

肝的真脏脉出现,至庾辛日死;心的真脏脉出现,至任癸日死;脾的真脏脉出现,至甲乙日死;肺的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的真脏脉出现,至戊已日死。这是说的真脏脉见,均主死亡。

颈部之脉搏动甚,且气喘咳嗽,主水病。眼睑浮肿如卧蚕之状。也是水病。小便颜色黄赤,而且嗜卧,是黄疸病。风为陰邪,下先受之,面部浮肿,为风邪引起的风水病。水湿为陰邪,下先受之,足胫肿,是水湿引起的水肿病。眼白睛发黄,是黄疸病。妇人手少陰心脉搏动明显,是怀孕的征象。

脉与四时有像适应,也有不相适应的,如果脉搏不见本脏脉的正常脉象,春夏而不见弦、洪,而反见沉、涩;秋冬而不见毛、石,而反见浮大,这都是与四时相反的脉象。风热为陽邪脉应浮大,今反沉静;泄利脱血,津血受伤,脉因虚细,今反实大;病在内,脉应有力,乃正气尚盛足以抗邪,今反脉虚;病在外,脉应浮滑,乃邪气仍在于表,今反见脉强坚,脉证像反,都是难治之病,着就叫做“反四时”。

人依靠水谷的营养而生存,所以人断绝水谷后,就要死亡;胃气化生于水谷,如脉无胃气也要死亡。所谓无胃气的脉,就是单见真脏脉,而不见柔和的胃气脉。所谓不得胃气的脉,就是肝脉见不到微弦脉,肾脉见不到微石脉等。

太陽主时,脉来洪大而长;少陽主时,脉来不定,忽快忽慢,忽长忽短;陽明主时,脉来浮大而短。

正常的心脉来时,圆润象珠子一样,相贯而至,又象安抚琅杆美玉一样的柔滑,这是心脏的平脉。夏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钩。如果脉来时,喘急促,连串急数之中,带有微曲之象,这是心的病脉。将死的心脉来时,脉前曲回,后则端直,如摸到革带之钩一样的坚硬,全无和缓之意,这是心的死脉。

正常的肺脉来时,轻虚而浮,像榆荚下落一样的轻浮和缓,这是肺的平脉。秋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毛。有病的肺脉来时,不上不下,如抚摩鸡毛一样,这是肺的病脉。将死的肺脉来时,轻浮而无根,如物之漂浮,如风吹毛一样,飘忽不定,散动无根,这是肺的死脉

正常的肝脉来时,柔软而弦长,如长竿之末梢一样的柔软摆动,这是肝的平脉。春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弦。有病的肝脉来时,弦长硬满而滑利,如以手模长竿一样的长而不软,这是肝的病脉。将死的肝脉来时,弦急而坚劲,如新张弓弦一样紧绷而强劲,这是肝的死脉。

正常的脾脉来时,从容和缓,至数匀净分明,好象鸡足缓缓落地一样的轻缓而从容不迫,这是脾的平脉。长夏以胃气为本,脉当和缓。有病的脾脉来时,充实硬满而急数,如鸡举足一样急疾,这是脾的病脉。将死的脾脉来时,或锐坚而无柔和之气,如乌之嘴,鸟之爪那样坚硬而锐,或时动复止而无规律,或脉去而无不至,如屋之漏水点滴无伦,或如水之流逝,去而不返,这是脾的死脉。

正常的肾脉来时,沉石滑利连续不断而又有曲回之象,按之坚实,有如心之钩脉这是肾的平脉。冬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软而微石。有病的肾脉来时,坚搏牵连如牵引葛藤一样,愈按愈坚硬,这是肾的病脉。将死的肾脉来时,象夺索一般,长而坚硬劲急,或坚实如以指弹石,这是肾的死。

9.《内经》论七情 篇九

黄帝说:(好了!二十五人模型做好了!)希望详尽听听。

Q0301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请言之。

岐伯说:(对照模型)谨慎!再谨慎!谨让为臣具体说明。

Q03011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

木模之人,好比木运之上角音,就象东方尚青之禹帝。这类人,青色的皮肤,小小的头部,长长的脸形,宽大的肩背,身躯挺直,小手小脚,爱好钻研学问,劳于心神,力气虚少,多忧劳于世事。能耐春夏之温暑,不耐秋冬之寒凉,感应寒凉就会生病。属于足厥阴类,性格是雍容自得。

Q03012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

大角之人,好比模型中左足少阳类人,足少阳处在左上时,性格是从容不迫。

Q03013【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

左角之人,好比模型中右足少阳类人,足少阳处在右下时,性格是温顺随和。

Q03014钛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

钛角之人,好比模型中右足少阳类人,足少阳处在右上时,性格是勇于进取。

Q03015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栝栝然】。

判角之人,好比模型中左足少阳类人,足少阳处在左下时,性格是方正端直。

Q03021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月引】,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

火模之人,好比火运之上徵音,就象南方尚赤之文王。这类人,赤色的皮肤,宽阔的脊背,尖锐的脸形,小小的头部,优美的肩部、背部、大腿、腹部,小手小脚,行步稳健,有妒忌心,行走摇晃,肩背肌肉饱满,有气魄,轻财物,少轻信,多思虑,观察事物明白,爱美,遇事心急,短寿易猝死。能耐春夏之温暑,不耐秋冬之寒凉,秋冬感应寒凉就会生病。属于手少阴类,性格正直朴实。

Q03022【质徴】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

质徵之人,好比模型中左手太阳类人,手太阳处在左上时,性格是肤浅浮躁。

Q03023少徴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慆慆然】。

少徵之人,好比模型中右手太阳类人,手太阳处在右下时,性格是猜忌多疑。

Q03024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

右徵之人,好比模型中右手太阳类人,手太阳处在右上时,性格是活跃爽快。

Q03025【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质判之人,好比模型中左手太阳类人,手太阳处在左下时,性格是轻松愉快,怡然自得。

Q03031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

土模之人,好比土运之上宫音,就象上古中原尚黄之黄帝。这类人,黄色的皮肤,圆圆的脸形,大大的头部,优美的肩背,大大的腹部,优美的大小腿,小手小脚,肌肉饱满,上下相称,行步稳健,举步轻盈,心神安定,乐于助人,不爱权势,善于附和人。能耐秋冬之寒凉,不耐春夏之温暑,春夏感应温暑就会生病。属于足太阴类,性格是诚恳忠厚。

Q03032【太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

太宫之人,好比模型中左足阳明类人,足阳明处在左上时,性格是温柔和顺。

Q03033加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

加宫之人,好比模型中左足阳明类人,足阳明处在左下时,性格是心情愉悦。

Q03034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

少宫之人,好比模型中右足阳明类人,足阳明处在右上时,性格是灵活圆滑。

Q03035【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

左宫之人,好比模型中右足阳明类人,足阳明处在右下时,性格是勤勉独立。

Q03041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

金模之人,好比金运之上商音,就象西方尚白之汤帝。这类人,方形的脸形,白色的皮肤,小小的头部,小小的肩背,小小的腹部,小小的手脚,象骨从脚跟外露,骨架轻捷,身体清廉,心情急躁,宁静时强悍,善做小小官。耐秋冬之寒凉,不耐春夏之温暑,春夏感应温暑就会生病。属于手太阴类,性格是诚恳忠厚。

Q03042钛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

钛商之人,好比模型中左手阳明类人,手阳明处在左上时,性格是洁身自好。

Q03043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

右商之人,好比模型中左手阳明类人,手阳明处在左下时,性格是潇洒舒畅。

Q03044左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

左商之人,好比模型中右手阳明类人,手阳明处在右上时,性格是明辨是非。

Q03045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少商之人,好比模型中右手阳明类人,手阳明处在右下时,性格是严肃庄重。

Q03051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汙汙然】。

水模之人,好比水运之上羽音,就象北方尚黑之秦帝。这类人,黑色的皮肤,不平的脸形,大大的头部,瘦削的腮部,窄小的肩膀,大大的腹部,手舞足蹈,头发飘动,身体招摇,下部臀长,背部修长。无敬畏之心,善欺诈、纠缠人,易被人戮死。能耐秋冬之寒凉,不耐春夏之温暑,春夏感应温暑就会生病。属于足少阴类人,性格是肮脏下作。

10.宝宝的“七情六欲” 篇十

编辑马小小

婴儿的情绪最初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愉快,反映生理需要的满足;另一种就是不愉快,是生理需要未获得满足或其他不适。哭叫正是情绪的反应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情绪会逐渐复杂起来。心理学家曾对500名婴儿进行观察,发现婴儿从满月到3个月末,即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骇和烦闷六种情绪反应。

喜悦

刚出生几天的宝宝就会笑了,爸爸妈妈好开心呀!但其实,新生儿的笑容是生理性的反应,这种微笑是脑干部位的脑电波活动的信号,而并不是爸爸妈妈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孩子高兴的反应。从4~6周开始,宝宝的笑开始与他们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了。这时候的笑是生理情绪的体验,宝宝感到身体内部舒服了,他就会用笑来表达。奶奶碰碰宝宝的脸,爸爸轻轻地触摸宝宝的皮肤,或者是他听到了妈妈熟悉的声音等,都会引起宝宝愉快情绪的反应。

从2~7个月开始,宝宝的喜悦情绪出现了分化,开始对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反应。4个月时,宝宝对熟悉的人脸比不熟悉的人脸笑得更多,甚至只对亲近的人微笑。这时妈妈会发现,妈妈笑,宝宝也会有意识地笑,这是宝宝应答,性的微笑。慢慢地,生活环境中的事件开始能引起宝宝的微笑和大笑,妈妈用玩具来逗弄宝宝,或是爸爸轻轻地给宝宝呵痒,他会因为觉得好玩又有人陪伴而高兴地咯咯笑起来。

愤怒

愤怒,也是宝宝常见的情绪。宝宝愤怒的反应,往往是由剧烈到缓和,由直接到间接,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婴儿时期的愤怒不发则已,一发总是来势汹汹,不能抑制:两手摇动,两脚乱踢,满面涨红,大声哭叫。尤其是一些“聪明”的宝宝们,他们会因需要(饥饿、口渴、倦等)没有得到满足而将愤怒情绪转变为哭声,在他们不会说话的这段时间内,宝宝基本上就是靠哭声来向爸爸妈妈倾诉自己的烦恼和不满。

嫉妒

通常认为2岁后的宝宝才会有嫉妒、害羞、骄傲等较为复杂的心理。但其实从婴儿3个月大开始,他们就已经会因为母亲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人,如和别人聊天或逗弄其他婴儿师生气,他们会以蹬腿和发出不满的叫声来表示抗议。“吃醋”表现出一个人对失去所爱之人的害怕,而宝宝的“吃醋”心理与人际沟通有关,是感觉到某人的出现威胁到自己与亲人关系后所做出的反应。

恐惧

惧怕大约在出生后的第6个月发生。这是由于突然遇到强的刺激,心理失去平衡所发生的情绪反应。父母要注意,孩子有的惧怕是习得的,如听到了放鞭炮的声音,孩子会有似乎是惊怕的反应,父母无需紧张地用夸张的言语和动作去保护孩子,只需要轻轻地抱住孩子,用言语给他解释那是什么声音,就可以了。另外,害怕陌生人正是这时期惧怕情绪的突出表现,随着成长,慢慢会有所改变。

依恋

从7个月开始,宝宝开始出现了依恋亲近的人的依恋情绪。宝宝最喜欢和亲近的人接近,这样的接近会给宝宝带来舒服、愉快和安全的情绪。当亲人一旦要离开,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1岁之前的宝宝处于前依恋期(出生~2个月)和依恋建立期(2个月~1 2个月)。处于前依恋期的宝宝会用微笑、注视和咿呀言语同成人进行交流,依恋建立期的宝宝开始对熟悉的人有特殊的友好关系,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并特别愿意和他接近。如妈妈用身体同宝宝进行接触,如抚摸、搂抱、摇晃等,宝宝感受到这些触觉和运动觉的刺激,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亲近的照看者需要暂时离开,那宝宝也能忍受,但是会带有一点伤感的情绪。

情绪周期

“情绪周期”是指一个人的情绪高潮和低潮的交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当我们情绪出现不明波动时,在我们的心情低落的时候常会找出生理周期做为借口;而宝宝时好时坏的心情,是不是也有“情绪周期”在作祟呢?其实很多细心的妈妈都已经发现了,宝宝会在一个时期内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活力,情绪高涨,和人亲近,如成人处于情绪周期的高潮;有时则会莫名其妙的不安和愤怒,并且常常会持续一段时间,就像处于情绪周期的低潮。

Tips

11.《内经》论七情 篇十一

足阳明胃经络脉之临界位,名叫丰隆穴。丰隆穴离足踝八寸(18.4厘米),分支跑向足太阴脾经;其分支,沿小腿骨外沿,上行连络头项,会合各经之血气,下行连络咽喉。胃病胃气异常,就会生喉痹、猝然失声。胃经实就会发狂、癫痫,胃经虚就会足不能收、小腿枯萎。宜刺临界位之丰隆穴。

D0411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脾经络脉之临界位,名叫公孙穴。公孙穴离足大趾本节之后一寸(2.3厘米),分支跑向足阳明胃经;其分支,流入并连络肠胃。血气上行异常,就生霍乱;脾经实就会肠痛如切,脾经虚就会鼓胀。宜刺临界位之公孙穴。

D0412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肾经络脉之临界位,名叫大钟穴。大钟穴正当足踝之后,环绕足跟,分支跑向足太阳膀胱经;其分支,合并肾经上行跑向心包经,下行自外贯穿腰部、脊椎。肾病血气异常,就会烦燥、郁闷;肾经实,就会尿道不通、膀胱不利;肾经虚,就会腰痛。宜刺临界位之大钟穴。

D0413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足厥阴肝经络脉之临界位,名叫蠡沟穴。蠡沟穴离足内踝五寸(11.5厘米),分支跑向足少阳胆经。其分支,流经小腿部,上至睾丸,交结于阴茎。肝病血气异常,就会睾丸肿大、猝然生疝气;肝经实就会阴茎坚挺、伸长,肝经虚就会奇痒无比。宜刺临界位之蠡沟穴。

D0414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任脉络脉之临界位,名叫尾醫穴。自尾醫穴下行至鸠尾,分散于腹部。任脉实就会腹部皮痛,任脉虚就会瘙痒。宜刺临界位之尾醫穴。

D0415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督脉络脉之临界位,名叫长强穴。自长强穴沿脊椎两边上至项部,分散在头上,下行当在肩胛左右,分支跑向足太阳膀胱经,流入并贯穿脊椎。督脉实就会脊椎僵硬,督脉虚就会头部沉重。头部摇动时,挟持脊椎时,有不适者,宜刺临界位之长强穴。

D0416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脾经之大络脉,名叫大包穴。自渊腋穴下三寸(6.9厘米)处流出,分布在胸胁。脾经实就会全身都痛,脾经虚就会全身骨节弛纵。此血管若出现网罗成片之血络,都是刺脾之大络脉(即大包穴)。

D0417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全部十五种络脉,血络脉实就必有显现,血络脉虚就必有脉陷。观察不到时,寻求至手足之经。人之经脉不同,络脉之临界位有异。

12.《内经》论七情 篇十二

黄帝问:星辰、八正、四时,用于考察什么?

Q0301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岐伯说:星辰,是用于规范日月运行之参照系。

Q0302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

八正,是用于考察八方之虚邪,依时到来之参照系。

Q0303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

四时,是用于区分春、夏、秋、冬四气所在,按时调理血气之参照系。

Q0304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八方之虚邪,避开它而不触犯。在身体虚弱之时,却遇天气之虚,两虚相互感应,邪气至于骨,深入就伤五脏。医师发现并阻止,虚邪不能伤人。所以说:用针天忌日,不可不知啊!

D0401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黄帝说:说得好!效法星辰之意,我听过了,想听效法往古之意。

Q0401歧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

岐伯说:效法往古,是指先知往古《针经》。

Q0402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

验于来今,是指先知太阳之寒温,月亮之盈亏,以考察脉气之浮沉,而在调理身体时,观察它们立得验证。

Q0403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

观其冥冥,是指病形、脉气、营气、卫气外不显形时,却只有医师明知。

Q0404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

根据太阳之寒温,月亮之盈亏,四时脉气之浮沉,参考综合而调理。医师常常先有发现,病态却不显形于外,就叫观于冥冥啊。

Q0405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

通于无穷,是指可用于传到后代,这就是医师与众不同的原因。

Q0406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

病态却不显形于外,所以都不能发现。

Q0407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髣髴】。

看起来无形,尝起来无味,所以叫冥冥,就如心神恍惚。

Q0408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

虚邪,是指八正之虚邪气象。

Q0409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正邪,是指身形如有劳力,汗出后腠理张开,遭遇虚风。正邪伤人轻微,所以不能明白病因,不能发现病形。

Q0410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上医阻止在病之萌芽,必是先有发现三部九侯脉气异常,尽量调于不败,而预先阻止,所以名为上医。

Q0411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

下医治在病形已成,救在身体已败。救在病形已成,是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为已病而致身体破败。

Q0412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知其所在,是指明确诊出三部九候病脉之位而治疗,所以说守住了门户啊,既使未知病情,却能发现邪气形踪。

D0501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黄帝说:我听过补泻之员方,未明其意。

Q0501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

岐伯说:泻法必须用在“方”之时机。方,是指用在病气刚旺之时,用在月亮刚圆之时,用在天气刚暖之时,用在身体刚定之时,用在气息刚吸之时而入针,才能又在气息刚吸之时而捻转,才能又在等候刚呼之时而缓缓出针。所以说泻法必须用在“方”之时机,其气易行啊。

Q0502【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

补法必须用在“员”之时机。员,是指血液运行时;行,是指脉气移动时。针刺必须刺中脉中之血,再在吸气时推针。

Q0503故员与方,非针也。

所以“员”与“方”,并非针具之方圆。

Q0504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所以善于养神者,必知形体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血气,是人之神,不可不谨慎养护。

D0601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黄帝说:绝妙啊!圣帝之论。将人形与自然之阴阳、四时、虚实对应,在冥冥之中预知疾病,若非先生,谁能精通?!然而先生多次谈到形与神,什么叫形?什么叫神?希望详尽听听。

Q0601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岐伯说:谨容我谈谈病形。形啊形,望诊恍恍惚惚,询问患者病情,切之于患者经脉,明明白白呈现在前。切按不得病脉,询问不知病情,就是“形“之内涵。

D0701帝曰:何谓神?

黄帝问:什么叫神?

Q0701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岐伯说:谨容我谈谈神。神啊神,耳虽不闻,眼明心开,而意识在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都有看到唯有上医发现,就在昏昏暗暗时,唯有上医心明,就如风吹云散,就是“神”之内涵。

Q0702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有三部九候脉法为本原,九针之论中,不必记载了。

‖LS04—D0101→D1101‖→‖SW26—Q0702‖LS04—D0101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

黄帝请教岐伯说:风气袭人时,部位怎样?

Q0101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也,高】。

歧伯回答:风气袭人时,部位高啊。

D0201黄帝曰:高下有度乎?

黄帝问:高下有尺度吗?

Q0201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歧伯说:腰部以上,是风气所袭之位。腰部以下,是湿气所袭之位。就是说:六邪袭人时,没有常位。袭击阴处,就会流传于六腑;袭击阳处,就会流传于经脉。

D0301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黄帝说:阴经与阳经之血气,名称不同却属同类,手经足经相会,经脉络脉相贯时,如同圆环没有端口。邪气袭人时,有的袭于阴处,有的袭于阳处,上下左右,没有恒定部位,是什么缘故?

Q0301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歧伯说:各种阳经之交会,都在面部。邪气袭人,正是袭人体虚之时,以及新近劳形用力,如饮食发热出汗,腠理张开,而被邪气袭击。袭击面部,就会下行足阳明胃经;袭击项部,就会下行足太阳膀胱经;袭击两颊,就会下行足少阳胆经;袭击胸膺、背部、两胁,也是袭击各自本经。

D0401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

黄帝问:邪气袭击阴处,会怎样?

Q0401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歧伯回答:袭击阴处,是指常从手臂、小腿开始。这手臂和小腿,其内侧皮薄,其肌肉湿润、润泽,所以同受风气袭击,只伤手臂和小腿内侧。

D0501黄帝曰:此故伤其脏乎?

黄帝问:这个原因会伤及五脏吗?

Q0501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

歧伯回答:身体受风气袭击时,不一定伤动五脏。就是邪气袭击阴经时,就会在五脏精气充实时,邪气袭入却不能客居,就会返回六腑。所以风气袭击阳处,就会流传在本经;袭击阴处,就会流传在六腑。

D0601黄帝曰:邪之中人脏,奈何?

黄帝问:邪气袭击五脏时,会怎样?

Q0601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

歧伯说:愁忧、恐惧就会伤心。

Q0602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

形体受寒、冷饮就会伤肺,以形寒和冷饮两寒交加,内外都受伤,就会肺气异常而邪气上行。

Q0603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曾有坠伤,恶血滞留体内。就象有过大怒,肝气上冲而不下,郁积在胁下,就会伤肝。

Q0604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曾有击打、跌仆,就象醉后行房,出汗正遇风吹,就会伤脾。

Q0605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曾有劳形用力、举重,就象房事过度、汗出而水浴,就会伤肾。

D0701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

黄帝问:五脏被风气袭击时,会怎样?

Q0701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

歧伯说:阴处阳处都有感应,风邪才得伤及五脏。

D0801黄帝曰:善哉。

黄帝说:太好了!

D0901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

黄帝请教歧伯说:头面和身形,归属骨骼连络筋膜,同受一血合于一气。天气寒冷,就会地坼冰封,突遇寒冷,有人手足懈怠、动作迟缓,而面部不用保暖,为什么?

Q0901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歧伯回答:十二正经之脉,三百六十五处络脉,其血气都上行至面部,而注入面部骨空、七窍。其阳气精华向上跑入眼部,而形成视觉;其分支跑入耳部,而形成听觉;其宗气上出于鼻部,而形成嗅觉;其消化物出自胃部,跑入唇舌,而形成味觉。其消化物中津液,都要上行弥漫面部,而面皮又厚,其肌肉结实,所以天气寒冷太过,不能冻伤面部。

D1001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

黄帝问道:邪气袭击时,其病态如何?

Q1001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歧伯说:虚邪袭击身体时,洒洒淅淅动而伤形;正邪袭人时,先轻微表现在面色,身形不能察觉,似有似无,似亡似存,似有形似无形,莫能知晓实情。

D1101黄帝曰:善哉!

黄帝说:说得太好了!

上一篇:我有一颗坚强的心小学作文550字下一篇:学校防踩踏征文5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