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初三化学导学案

2024-09-19

免费初三化学导学案(精选14篇)

1.免费初三化学导学案 篇一

人教版初三化学二轮复习导学案(6)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

【学习目标】

1.了解检验和鉴别的区别,解鉴别题的一般思路和语言描述的规范。

2.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气体和日常生活中的物质。

3.了解鉴别题的常见题型和思路。

【基础练习】

1.下列物质鉴别方法可行的是

()

A、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

B、酚酞试液鉴别硫酸钠溶液与硫酸

C、燃着的木条鉴别N2与CO2

D、品尝的方法鉴别工业盐与食用盐

2.下列鉴别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灼烧的方法鉴别羊毛线和棉纱线

B.用点燃的方法鉴别氯酸钾和氯化钾

C.用肥皂水鉴别蒸馏水和氯化钙溶液

D.用酚酞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

3.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方法和结论都合理的是

()

A.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的物质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B.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气体中,火焰熄灭,则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经点燃,产生蓝色火焰的气体不一定是一氧化碳

D.尝一下,有咸味的白色固体一定是食盐

4.为证明木炭粉中是否混有氧化铜,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四种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A.在样品中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粉末是否会减少

()

B.在样品中加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观察滤液是否呈蓝色

C.在空气中加热样品,恢复至原温度后,称量固体质量是否减少

D.在样品中加水,观察是否有蓝色沉淀

5.下列方法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瓶气体的是

()

A.闻气味

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

C.观察颜色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6.区别下列四组常见物质的方法中(括号内为实验操作),你认为错误的是

()

A.CO2与CO(点燃)

B.稀盐酸与稀硫酸(加入锌粒)

C.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振荡)

D.N2与O2(用带火星的木条)

7.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B.用酚酞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C.用水鉴别碳酸钙粉末和碳酸钠粉末

D.用灼烧的方法鉴别棉布和丝绸

8.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课外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

A.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酸牛奶是否变质

B.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C.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D.用紫甘蓝和酒精溶液制酸碱指示剂

【典型例题】

例1.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待区分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软水与硬水

蒸干观察

加肥皂水观察

B

磷矿粉与碳铵

观察颜色

闻气味

C

呼出气体与空气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

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

D

棉线与尼龙线

观察颜色

点燃后观察

例2.有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四种无色溶液,选用合适的试剂将它们区别出来,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例3.(1)用一种试剂一次性鉴别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所用试剂是

(2)用一种试剂鉴别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三种溶液,所用试剂是

(3)用一种试剂鉴别硫酸镁、硫酸铵、硫酸钾三种溶液,所用试剂是

例4.(1)不用试剂鉴别①硫酸铜、②氯化镁、③氢氧化钠、④硝酸钾四种溶液,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是

(填序号)。

(2)不用试剂鉴别①氢氧化钠、②盐酸、③氯化铁、④氯化钠四种溶液,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是

(填序号)。

(3)不用试剂鉴别碳酸钠、盐酸、氯化钡、硫酸钠四种溶液

【方法总结】

1、解答鉴别题的语言描述:一般包括取样、操作、现象、结论四个部分

要求做到:(1)“先取样,后操作”。即各取少量溶液分别加入试管进行实验,不得在原有试剂瓶中进行实验;若是固体,一般先用水溶解,配成溶液后再检验;

(2)要“先现象后结论”。即先描述实验现象,后下结论。不能把被鉴别的物质当作已知物质来描述实验现象。

2、解鉴别题的一般思路:一般先物理后化学。

物理方法:依据特殊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的热效应等进行观察、感知、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化学方法:依据被鉴别物质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采用合适的试剂,根据呈现的不同的现象,得出结论。选择试剂的原则是现象明显、操作简便、安全环保。

3、不用任何试剂鉴别物质的方法主要有:①特征现象法②借助产物法③两两混合法

【强化练习】

1.只用下列鉴别方法不能把待鉴别物质区分开的是

()

选项

待鉴别物质

鉴别方法

A

软水、硬水

分别滴加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多少

B

棉纤维、羊毛纤维

分别点燃,闻燃烧产生的气味

C

氯化钠溶液、稀盐酸

分别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

氯化钾溶液、硫酸钠溶液

分别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2.下列各组常见的固体物质中,用水不能区分的是

()

A.NaOH和NH4NO3

B.CuSO4和Na2SO4

C.Na2CO3和CaCO3

D.NaCl和KCl

3.用括号内试剂不能一次性将组内物质鉴别出来的是

()

A.固体:NaOH、NH4NO3、NaCl(水)

B.液体:稀盐酸、H20、Ca(OH)2溶液(石蕊溶液)

C.固体:ZnSO4、CaC03、KCl(水)

D.液体:Ba(NO3)2溶液、MgCl2溶液、K2C03溶液(稀硫酸)

4.下列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一组是

()

A.CuSO4

BaCl2

H2SO4

B.Na2CO3

Ca(NO3)2

HCl

C.Na2SO4

KNO3

HCl

D.FeCl3

NaOH

KMnO4

5.现有A,B,C,D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它们分别是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它们,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其中“↓”表示有沉淀生成,“↑”表示有气体生成,“﹣”表示不反应或无明显现象)。

A

B

C

D

A

B

C

D

回答下列问题:

(1)C中溶质的化学式是,B和D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2)写出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馈练习】

1.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

A.灼烧法鉴别棉花和羊毛

B.观察颜色鉴别FeCl2溶液和FeCl3溶液

C.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D.白醋鉴别苏打和小苏打

2.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案错误的是

()

A.用水鉴别炭粉和二氧化锰

B.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白酒和白醋

C.用澄清石灰水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D.用相互刻画的方法鉴别黄铜片和铜片

3.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中正确的是

()

A.用燃着的木条鉴别O2、CO2、N2三种气体

B.用水鉴别CuSO4、NaOH、NH4NO3三种固体

C.用灼烧的方法鉴别木炭粉、CuO、Fe3O4三种黑色粉末

D.用酚酞溶液一次性鉴别H2SO4、KOH、NaCl三种溶液

4.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A.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磷矿粉和硝酸钾

B.用植物的花瓣制作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C.用水鉴别NH4NO3、NaOH、NaCl三种固体

D.用FeSO4溶液、Cu和Ag比较Fe、Cu和Ag的金属活动性

5.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实验方法

A

蒸馏水与5%过氧化氢溶液

①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

生铁与钢

①用磁铁吸引

②加入到硫酸铝溶液中

C

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

①点燃后用手指挤压灰烬

②观察颜色

D

食醋与糖水

①闻气味

②测pH

6.某气体由氧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面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正确的是

()

A.可能只有氧气一种气体

B.可能只有甲烷一种气体

C.三种气体一定都存在D.一定是氧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7.食盐、食醋、纯碱等均为家庭厨房中常用的物质,利用这些物质你能做成的实验是()

①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

②鉴别食盐和纯碱

③检验鸡蛋壳能否溶于酸

④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8.下列实验方案能够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

检验CH4中是否含有H2

将气体点燃

B

鉴别NaOH溶液和Ca(OH)2溶液

分别向溶液中通入CO2

C

除去NaCl中的Na2CO3

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D

比较铁和铜的活动顺序

将其分别加入ZnSO4溶液

9.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aOH、NaCl、BaCl2三种溶液鉴别出来,它是

()

A.CuSO4溶液

B.Na2SO4溶液

C.酚酞溶液

D.Fe(NO3)3溶液

10.不用其他试剂,仅仅利用试管和胶头滴管就可以区别下列四种物质的溶液:①CuSO4;②MgCl2;③KOH;④NaNO3,则正确的鉴别顺序是

()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11.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

A.CuSO4

NaOH

MgCl2

NaCl

B.KOH

稀HCl

FeCl3

NaNO3

C.KCl

AgNO3

稀HCl

稀HNO3

D.稀HCl

Na2CO3

BaCl2

Na2SO4

12.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鉴别的是

()

A.HCl

CuCl2

NaNO3

Na2SO4

B.BaCl2

Na2CO3

HCl

(NH4)2CO3

C.FeCl3 HCl

NaCl

NaOH

D.Na2CO3 Na2SO4

HCl

H2SO4

13.某钠盐溶液中含有Cl-、OH-、CO32-三种阴离子。仅用一份样品溶液,利用下面的试剂与操作就可将溶液中的三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

①滴加Mg(NO3)2溶液

②过滤

③滴加AgNO3溶液

④滴加Ba(NO3)2溶液

A.①②④②③

B.④②①②③

C.③②①②④

D.④②③②①

2.免费初三化学导学案 篇二

一、实践中形成的对学案导学的认识

1. 学案导学“导”是关键。

鉴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局限性, 要想让学生能利用学案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师在学案中的“导”, 可以说是“学案导学”的关键所在。“导”既包括导入新课、导入问题情景、导入学习过程, 又包括深层次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方式引导、交流发言开导和组织学生互助学习, 等等。总之, “导”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 教师编写学案是门值得深究的学问。

2. 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是基石。

学生依案自学, 是学案导学的出发点, 也是交流互助的基础, 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让学生充分依案研读课本, 尝试解决疑难问题。当然, 教师要在学案中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方法, 给他们研读课本、解决问题铺设道路, 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3. 学案导学“小组互助学习”是捷径。

教师要想卸下“讲”的包袱, 充分发挥“导”的效用, 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是教学水平的体现, 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捷径。为此, 教师在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前提下, 应及时、灵活、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 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释疑, 然后教师对学生普遍的疑难精讲点拨, 既调动了学生, 又解放了老师。

4.“学案导学, 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思想要突出“三为主”:“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展为主导”。

(1) 学为主体就是把教室变成学室。在课堂上的活动一切都围绕学生如何学,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参与度及是否围绕学习目标积极有效地学习。把课堂上学生听讲、理解、模仿、练习变成学生自主看书、动手、动脑、讨论、探究、发现、感悟的学习过程。

(2) 疑为主轴就是学生质疑、师生互动。根据学生对学案上“自主探究:”这一部分问题的处理情况, 可分为学生之间的质疑和师生之间的质疑。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动力源泉。设疑、质疑、解疑是一堂课上使学生实现发展、达到目标的主渠道, 疑是新课堂教学的主轴。

(3) 展为主导就是学生展示、难点精讲。学案课堂十分重视展示。展示既是为了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问题, 又是为了验证学习的效果。开放课堂前期可尝试这样做, 培植一些展示明星, 发挥“鲶鱼效应”, 以此带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但随着课改的深入, 必须及时杜绝“明星展示”现象。因为课堂是全体学生的,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 课堂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 争取人人参与、个个展示。

展示不是教学的目的, 展示仅仅是“学”的手段。如果单纯为了展示而展示或者刻意降低教学难度, 让所有学生排排坐吃果果, 一个个轮着展示, 那么展示岂不影响进度、降低教学效率?

到底哪些问题需要展示?我认为:这不能仅靠教师的经验和主观判断, 教师要根据“学情”决定, 需要展示时再组织展示。学案课堂的展示分为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每一种展示都不应拘泥于教师的预设, 而应视学情而定, 是现场生成的。教师假如缺少这份临场应变的功力, 就很难有真正的课堂生成。传统课堂与学案课堂最大区别恰在于“生成”二字上。

二、学案编写流程和应注意的问题

学案编写的流程为:个备学案预案→集体研讨→修订→个性化学案→课后深化。

编写时应注意: (1) 注意广泛搜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如图像图表、试题试卷、资料课件、社会热点等, 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2) 设计时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 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紧扣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科书, 做到生课熟备、熟课生备, 精心整合教学内容; (3)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体现新课程理念,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总之, “学案”在设计时要求教师深入浅出, 做到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深入浅出, 摸着“石头”过河, 步步为营, 逼近目标。

三、学案教学的教学模式

1. 学案引导, 学生自主。

此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实现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学习目标;主要特色是学生个体利用人、书、网络、实验室等各种资源, 展开有计划、有步骤、可检测的自主学习。

2. 学生讨论, 师生、生生互动。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达成个性化发展性学习目标,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主要特色是学生小组利用各种资源, 展开基于项目学习为主的合作探究。

3. 展示交流, 教师精讲。

这一环节主要任务是通过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与分享, 达到展示成果、互相交流、互相激励、共同提高的目的。主要特色是按照成果展示的要求, 打造一场自我展示、相互激励、共同分享的完美盛宴。

4. 达标检测, 总结提高。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测评与矫正”达到全面完成学习目标的目的。主要特色是全员全面达标、由局部的学习到系统的理性梳理、由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探究。

四、研究与反思

1.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每个学习目标设置的四个级别还有待改进, 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2. 为学生自学准备的课本所有实验视频虽然简单高效,

却使实验的功能弱化, 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素养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基于此, 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参与实验的探究、改进和创新是今后相当艰巨的任务。

3. 导学案的使用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 在学生自学时间

3.免费初三化学导学案 篇三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导学案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地取得进步,教育发展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为了与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教学相适应,构建新型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导学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证明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对学生起到正确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

一、概述导学案的目的与作用

导学案课堂教学中教学者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课堂中运用什么样的导学案就会有相应的教学导学效果,因而导学案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白学习目标是贯穿在整个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内容之一;其次,运用导学案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一样遵循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使得课堂教学与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导学案的重点在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内容之后能够学以致用并举一反三。其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学案在课程教学中注重问题的设置,设置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思维,并勤于思考;第二,导学案在问题的编制上应该具有递进性,顺着问题进行拓展延伸,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发现和想办法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课程中的导学案编制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所期望的状态,让化学教学事半功倍。

二、解析应用化学导学案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相关策略

1.课前预习中学案导学的应用

导学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利用课前预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个环节能充分体现导学案的导学作用,是体现主体先行的关键。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做好课前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学生主动阅读教材,探究实验过程,尝试自己获取知识,最终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中学案导学的应用

(1)应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去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教授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提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难点知识,教学者可以指导学生用小组研究模式进行,让各个层次的学生交流和讨论、汇报学案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解决方案,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点拨,逐一解疑。

(2)应用导学案对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进行培养。化学实验是学生掌握化学技能技巧,培养他们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教学者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己动手实验。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对学生预习过的学案进行手机查阅,认真了解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便于在教学中把握讲课的方向和讲解的重点。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已经预先阅读、学习课文,大部分问题已经解决,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突破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在课堂上用预习过的学案去上课,明确听课的重点与目标,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3)应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学习。教学者可以让学生尝试自主解答题目,然后巡视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解题汇报中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集思广益,形成一题多解,多思路解题,培养发散性思维。与此同时,对于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例或者是教师预设好的典型例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错误所在并分析出错的原因,以此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思路、技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选取某些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练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4)应用导学案进行知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应用导学案促进教学后,让学生对课程中所学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将前后所学的知识梳理清楚,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他们加深记忆。教师及时归纳出知识中的易错点、易漏点和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

3.课后学习活动中学案导学的应用

课后的化学学习活动可以设计1—2个具有探究性的课文学习内容问题,也可以设计一个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专题实践。导学案设计编制的课后学习活动并没有取代课后练习,而是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完整,让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学习活动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技术在现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推动着教育的深层次改革。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因为该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学习主动权。因此,作为一线教学人员,更应该不断地对导学案教学进行探究,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郭智. 初中化学“导学案”有效教学尝试[J]. 信息教研周刊,2011(02).

[2]王多国. 初中化学导学案设计及其教学探究[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09).

[3]孟祥玉. 初中化学“导学案”设计的研究[J]. 中外教育研究,2011(04).

[4]《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计策略[J]. 文理导航(上旬) , 2012(6).

4.导学案化学教育的论文 篇四

一、注重预习

让学生学会良好的预习方法。很多学生都是简单的认为预习就是将教材内容看一遍。对教材进行预习时要做到“读、划、写、记、思”这六个方面。“读”指的是课前预读。“划”指的是标记出教材中的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写”是将自己读过教材后的想法与疑点写下来,然后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到课堂上去解决。“记”则是将教材中的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等通过自己的方法记下来。“思”是思考,《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学习的过程中不思考就会将问题越积越多。

二、利用导学案辅助学生课堂自学

导学案的出现为学生们的自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导标,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更加具有目的性。借助导学案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重点和难点,同时还有对学习内容的`方法知道,有对学习内容的引领,有对学习内容的实践、点拨及检测,更有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提升、矫正拓展。这些内容都是开展“先学后教”里面学生自学所需要的。通过导学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拓展学生自学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导学案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验知识的获得、探究知识的发生、获取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要转变观念,让学生依案自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好引导工作,指导学生科学的自学方法,例如指导他们该如何去“读书”,并且告诉他们血案中哪些内容比较重要,要注意哪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都是需要精读的。例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导学案中设计这样的内容:自学目标:

(1)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的丰度(含量)O、Si、Al、Fe、Ca、Na。

(2)复习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应用。

(3)掌握Na、Al与O2反应的产物及其用途。学习内容:

(1)在地壳中的含量最丰富的前4种元素是什么?

(2)金属单质的一般物理性质包含哪些内容。

(3)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4)观察课本第32页图3-2图片,从实验现象分析:镁条燃烧发生了什么反应?铜树、银树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们各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有了导学案帮助学生自学,还需要注意通过其他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例如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自己在预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合作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灵活的运用。例如自由组合学习。适合于个性相倾或程度相当学生间的研讨。它遵循自愿原则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三、点拨引导解惑

5.初三化学《元素》学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2、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的学习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学习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新标的要求,我确定本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四、教学过程

流程设计:

先是简单导入、认定目标,接下来我把本部分内容分成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第一模块是元素的概念,第二模块是元素符号的书写、记忆和意义。每个模块一个小循环,每个小循环都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应用四个环节进行的,最后是达标测试,反思小结。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㈠情境导入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的:多媒体展示一杯水,水中有许多水分子,你能根据图示,说出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水中这许许多多的氢原子都属于氢元素,许许多多的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那么,什么是元素?从而导入本节题。这样从学生熟知的水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入题,贴近学生生活,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元素知识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的动力。

认定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堂达标

6.免费初三化学导学案 篇六

应城二中化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目前的课堂教学,多数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即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也是沿着教师铺设的轨道走向既定的目标,学生实际上并没有主动选择思维策略、表达自己对问题理解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合作意识差,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用教师教的活动掩盖了学生学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地思维、机械地记忆,根本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师生关系也不会融洽。因此,教学质量很难突破,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瓶颈问题。

为进一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2007年暑期开始,学校先后派老师到南通等地进行考察学习。经过考察论证,我们发现,南通市如皋中学的“活动单导学”模式比较好的解决了学生学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创立了“三单 六环节” 导学教学模式,并于2008年秋学期在全校实施“导学案”教学。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二)研究的价值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教育理念是: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这些教育理念都充分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及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实行“导学案”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落实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

生学习的责任感。“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使学习效率更高,变 “要我学” 为“我要学”。

“导学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独立探索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认识未知事物的基本思维过程,这正是对学生实施整体素质教育的关键。“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了让学生会学的目的。

(三)课题的界定

1、含义:导学案,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导学案,是教师在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二度消化教材与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并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和学习方法、探究方法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而编写的一个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

2、核心要素

(1)导学:利用导学案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也叫“导学案”导学。

(2)讲解:指学生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以后进行板书或讲述,对他人(师生)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见解,教师根据学生讲解的情况和不足,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必要的解释型讲解。这样的讲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师的“一言堂”为“群言堂”。

3、基本理念:

(1)“先学后教、以教促学”

(2)“先思后启、以启促思”

(3)“先讲后评、以评促化”

4、小组合作学习与“导学案”教学的关系

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推进“导学案”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之一。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预习、讲解、评价等过程中,都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因此,在“导

学案”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能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能力的提升,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引导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思考能力和研究水平,促进学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2、研究化学“导学案”的编写形式及备课过程,形成相对稳定的“导学案”编写方案和一套较为完善、规范的“导学案”备课流程。

3、探索出一条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的路子,创建一套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相对固定的“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4、构建“导学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评价和改革相适应,用评价来导向改革。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研究

2、“导学案” 的编写和使用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学习、分析和使用,了解国内关于“导学”教学模式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掌握关于“导学案“使用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为“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行动研究法:将经过理论论证的实施方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改、总结、提高,最终达到完善、可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1、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7年3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7年3月——2011年12月)

初步形成 “导学案”的编写方案。

初步构建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及有效的操作流程。

制定出适应“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评价方案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

3、总结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0月)

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撰写论文。

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和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准备课题验收,撰写结题报告。

7.免费初三化学导学案 篇七

“学案导学”不同于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注重预习、上课、练习、复习,而在培养学生兴趣与能力方面做得不够,学案导学则改变传统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一、设计化学“学案导学”所要遵循的原则

1.“导学、诱思”的原则

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它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要求在学案的设计上体现“导”字。学案主要是通过问题体现“导”,要求在学案中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诱思”是指在学案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促使学生产生悬念,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例如,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内容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若仅按课本的描述来设计问题,就难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电子运动的微观印象和掌握电子能量与排布的关系。若以课本描述为基础,设计下列问题:(1)既然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异种电荷之间有吸引力,那么,电子为什么不被吸进原子核里?(2)电子绕核的运动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3)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它们是堆成一团在核外某一处运动,还是分散在核外不同距离处运动?(4)钠的核外电子排布由里向外为什么一定是2、8、1,而不是2、7、2或2、9?这就形成了层层悬念,可极大地诱发学生强烈的解疑动机。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就会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逐渐形成清晰的认识。

2. 梯度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障碍,教师在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不能跨度太大,人为地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教师要求针对学生学习上的障碍,铺设跳板,作必要的提示,这样才有助于理顺思路,排除思维障碍,降低学习的难度。

如在学习电解原理时,若直接结合实验设问:为什么氯化铜溶液通电时氯化铜分解而水不分解?这种设问对于具有感性认识而无系统电解理论知识的学生而言,往往显得跨度太大。若将上述问题改成下列系列问题就可以降低难度通电前氯化铜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其浓度大小和运动情况如何?(2)通电后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如何?(3)在两极附近分别聚集有哪些离子,它们的“放电”倾向如何?(4)写出两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及电解的总反应式。由于作了“逐级”分解,降低了难度,学生通过对上述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的分析,初步了解了电解原理,为总结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量力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学生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学案中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推动学生心理发展的强大动力。换言之,学案的“设疑诱导”必须把握“适度”原则,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的问题,都不易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均不可取。

4. 系统性原则

即设计的学案要尽可能地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即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巩固)”。针对一个具体知识点设计的学案而言应是这样,针对一节课或一章教学内容设计的学案更应该是这样。因此,学案中既要有知识的剖析、深化和拓展,又要有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这样,才符合学习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对于复习学案的设计,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以外,还应该尽可能地挖掘各节课或各章节之间的隐性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5. 灵活性、艺术性原则

“学案导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绝不应是呆板僵化的固定模式。导学虽依据学案,但决不可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学案模式,不可受学案设计的固定思维框架的束缚,而应不断搜集学情来补充完善学案,使学案走向开放,必要时可编制辅助学案,使导学变得更加有效。

二、化学“学案导学”的主要框架、内容

1. 明确学习目的,训练目标意识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师的教案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过程往往是被动和不可预见的。因此,教师在学案中应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并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准备、思维导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设计学习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一定要具体,不能是口号式的大话。

2. 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的最佳途径。学法指导是学案所要突出的重点,是学案“导学、诱思”最显著的特色。学法指导在学案中要独占一栏,要以知识点为载体,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智力以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以知识为载体的学习程序,从而把学习化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掌握化学知识的特点,而且要研究学习某类知识所应采用的最佳学习方法,并通过学案把这种学习方法展现出来。通过学案的启发和教师的引导,把教法转化为学法,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3. 迁移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

学习任何新知识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有些知识点在教材的编排上跨度较大,学生往往在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时,已经遗忘了上一阶段的知识,因此,在学习上就存在一定的障碍。这时,教师就应善于找出“障碍点”,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

如在高二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时,学生对高一学习的氧化还原的有关知识已有所遗忘,这时教师应在学案上设计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如复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得失相等,化合价升降相等”及一些化合价变化规律。学生在预习时,就可以扫除学习新知识时的一些障碍。

4. 再编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材内容的再编写应力戒仅仅是教材内容关键字、词的填空与习题的堆积。一般来讲,教材内容的再编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本内容进行删改、合并、重组。第二,在重点、难点处要创设一定的阶梯性问题,以降低所学知识的跨度。第三,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给学生留出创造性思维的空间。第四,要充分体现教师对所学内容的处理技巧。第五,在编排所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内容的再编写大有文章可做,而且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潜心研究,专项突破,才能发挥学案之最佳作用。

5. 针对训练,及时巩固强化

针对性的训练是学案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习题的质量关系到能否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内容,能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一环节在学案中占最大的篇幅,一般来讲练习题分成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即时针对性练习。位于某个具体知识点之后,针对性较强,这种练习一般用于课内。第二,课后巩固性练习。这种练习一般用于课后巩固复习,也可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第三强化训练这种练习一般是位于章节之后的综合性练习。第四,挑战性练习。一般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

绝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的“题海”,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案中的习题设计要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并突显以下目的:为了学生做更少的题,掌握更多的知识。

6. 拓展知识,培养兴趣

这一部分内容在学案中以是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而设计。这部分内容是学案中最具特色之处。

三、化学“学案导学”的具体操作与实施方法

1. 用于指导预习

在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解答相关问题。通过自学学案,学生就能明确学习目标,掌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重点,并提出疑点。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用于课堂教学

在课前教师要把学生预习过的学案收集起来,进行查阅,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预习课文,解决了大部分问题,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突破重点和难点。学生因预习了学案,在听课时学习目标就更加明确,学习效果就更好。

3. 用于组织复习

将若干个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材料。用学案组织复习,可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起到了温故的作用。也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若干个内容相关的学案集中研究,挖掘各学案之间的隐性知识和内在联系,重新设计复习学案,这样的复习学案必然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能有效地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运用学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案,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学案,既了解教师的教学思维体系,明确学习目标,又解决了自己在某些知识点上存在的疑问。因此,学生始终把握着教学的脉搏和学习的主动权,学习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丁安廉,和学新.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M].天津: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0.

[2]姚文俊,刘可钦.我要成为最佳的我———主体性发展教育实验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化学导学案设计编写与使用 篇八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导学误区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行了四年的时间,在莫校長的大力支持下,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学案教学模式。下面就从我个人在高中化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自己的体会。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优势,我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问题上吸取了其他老师的经验。如何将化学新《课程标准》落实于自己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物理学习习惯及素养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这几年在导学案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化学教研组深入研究,认真实践,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化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建立

1、导学案实施流程

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根据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流程框架如下:

基于此我们化学教研组“导学案”备课的具体做法为: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分给任课教师,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再“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浅入深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一般导学案要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设、学法指导或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测评反馈、课后反思几个环节构成。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每个导学案的分量要适宜,要合乎实际操作,有实效。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杜绝“题海”战术。所编制的导学案的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

2、导学案的使用:

(一)对学生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心得。

(3)独立完成达标检测题,对于做错的问题要力争弄懂及时订正。典型问题加以收集整理,每科准备一个“纠错本”。

(4)要求准备一个学案夹,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导学案”进行分科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二)对教师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应该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并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在上课前必须抽查部分“导学案”,以了解学情,并针对学生实际对“导学案”进行补充和完善。

(2)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按导学案的设计环节进行操作,对各项目标和措施进行不折不扣的落实。课后认真的写出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课堂的收获与亮点及时总结。

(3)导学案设计中突出化学学科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提高学生根据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4)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材处理能力以及电脑操作、多媒体的使用能力。

二、使用导学案的一些问题

学案导学并非新鲜事物,早在新课程改革前,就普遍为广大教师所运用,但由于主观认识的偏差和教材编写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在实施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少活动设计,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学案中只有核心知识的罗列,忽略了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变相灌输。在新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甚至将教材中设计的学习活动略去。

(2)教材内容问题化、习题化,缺少思维内涵。不少学案实际就是满页的空格,把教材的主要内容都设计成填空,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填在空格内,是填鸭式教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自学变成了机械抄写和对知识的梳理,缺少思维过程,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3)以“案”代“本”。导学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教材、文本反而成了配角。当前的课堂上,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理科课堂。导学案,本来是指导学生学习教材、文本的工具,可一到课堂上,教材、文本觉却大多退居二线,只有导学案在主唱主角了。

三、导学缺位成死穴

《导学案》多重视“学什么”的设计,而对“怎么学”普遍有所忽视。这里的“怎么学”更侧重于学习方法。因为缺少方法指导,自学质量不高。虽然很多老师都赞成学案设计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具体如何指导,研究的却不多。有些老师会在学案前面笼统地说一句探究法、观察法等,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所以学法缺位已经成了“导学案”的“死穴”,有些看似学法指导的设计,其实,大多都是学习要求。

9.免费初三化学导学案 篇九

铁的冶炼导学案

温故互查1

两人小组复述,回顾一下知识。

1.在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含量居所有金属元素第二位且应用最广泛的是____,仅次于铝。

2.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⑴铁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

⑵“曾青得铁则化为铜”______________

3.生铁与钢的主要区别_________,炼钢的原料为_____。

设问导读2

一、阅读教材P123~P124的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所以地壳中的铁都以______的形式存在。

2、你知道的铁矿石有哪些?___________等。他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________。

我国铁矿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________________

3、人类冶炼最多,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什么?

4.比较Fe2O3和Fe的组成,请你大胆假设:

如何实现Fe2O3到Fe的转变?

温馨提示:.

⑴.可在一定条件下,让Fe2O3直接失“O”,转变为Fe。

⑵加入一种易与“O”元素结合的物质,主动夺取Fe2O3中的“O”,实现Fe2O3→Fe

二、用CO还原Fe2O3的探究

1.请完成Fe2O3与CO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配平方程式是发现了什么问题?)该反应是否为置换反应?为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教材P124观察与思考

2.你能归纳出该实验的步骤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为什么要先通一段时间CO,再加热Fe2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实验中会出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

5.点燃从尖嘴管口排出气体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要先停止加热到试管冷却然后再停止通CO?________________

7.如何验证实验中产生了铁?__________

8.该实验体现了CO的哪些化学性质。①_________②_______

观看演示实验后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气处理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注意事项有: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三、工业炼铁

①工业炼铁的原料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工业炼铁的设备是什么?_______

③在高炉里主要发生了什么反应?原理是什么?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④高炉炼铁得到的铁是纯铁吗?

思考:

炼铁选用的铁矿石通常不仅要求含铁量高,而且要“有害元素“少,下列铁矿石你认为

适宜炼铁的是:()

A磁铁矿(Fe3O4)72.4%

B赤铁矿(Fe2O3)70%

C菱铁矿(FeCO3)48.3%

D黄铁矿(FeS2)46.7%

总结选用矿石冶炼金属需要考虑什么因素?_________________

四、金属的冶炼方法:P125拓展视野(学生阅读)

1.______

2.湿法冶金(金属)

用活泼金属将一些不太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自我检测3

1,炼铁的原料是()

焦炭

②生石灰

石灰石

空气

⑤铁矿石

⑥一氧化碳

A.②④⑥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

2.高炉炼铁的原料中,其中焦炭的作用是_____;_____。

3,炼铁的原理与炼钢原理是否相同?

4.某同学使用下图琐事装置进行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有下列实验步骤:①.加热;②.通入一氧化碳。请用上述实验步骤的标号填空:实验开始是,应先

____,然后_____。

⑵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硬质粗玻璃管中出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说明有___生成。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⑶试管中出现的现象为

_____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10.免费初三化学导学案 篇十

自学达标:

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

2.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根据P92.P93页的实验方案一,方案二,完成下表。

实验方案

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结论: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总质量的关系

3..参加()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4根据P94.P95页的实验5一1,实验5一2,认真观看视频并完成下表。

实验

实验5一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

实验5一2:镁条燃烧

实验现象

结论: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总质量的关系

分析

巩固练习

1.用“改变”,“不变”,“可能改变”填空: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元素种类(),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分子的数目()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比原反应物的总质量减小。

3.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

B.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质量不变

C.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

D.水结冰质量不变

4.求物质的质量

(1)24克镁与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___克

(2)反应A+B=C+D中,已知2克A和5克B参加了反应,生成了4克C,则有___克D生成。

(3)现有m

g

氯酸钾跟2

g

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是n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A.m-n

B.m+2-n

C.m+2+n

D.n-2

5.求物质的组成元素

(1)

酒精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推断出酒精中肯定会有

元素,可能会有____元素

(2)

化工厂通过电解食盐(NaCl)水制取一些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此反应物中不可能有的物质是()

A、NaOH

B、H2SO4

C、H2

D、Cl2

6.求物质的化学式

(1)Y2+2□====4XY中方框里应填写的化学式为()

A.X2Y2

B.X2Y

C.X3Y4

D.XY2

2)在X+2O2CO2+2H2O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的化学式为()

A.CH4

B.C2H5OH

C.CH3OH

D.CH3COOH

拓展延伸:

1.将A、B两种物质各10

g混合加热,A完全反应,生成8

gC和4

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

A.1:1

B.2:1

C.4:1

D.5:1

2.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0

反应后的质量(g)

0

X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是生成物

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丙物质的质量为20g

11.免费初三化学导学案 篇十一

一、 设疑导学阶段:

1 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

化学阅读理解过程是提供、收集和接受信息,提取识记,尝试加工,综合运用各种有关化学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如化学方程式是典型的化学用语,学生首先要感受输入的化学符号,还要对此化学方程式的全部意义作出反应。因为化学反应方程式不仅仅表示质的变化,还包含着量的关系,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该方程式的整个含义。最后将学生自己原有知识与新的方程式以及有关概念,原理整合成新的结构,并在各种新的情境中加以运用。因此,我要把化学阅读活动构建成学生能用已有的化学认识结构同化,加工整理成新的、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上课时,教师依据授课内容的特点印发学案(自学提纲和自学思考题),供学生阅读思考,这是这种教学法的起始阶段,为搞好“讨论交流”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诱发学生深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抓住课本主要内容,把握重点、难点;③抓住思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力求体现原文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遵路探真,以训练其思考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2 教师的导学过程

即因势利导,即对全班同学普遍存在的“思之而不能得”、“学之而不能答”、“议之而无所获”的问题,教师要相机引导:或分散难点,铺垫知识台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研究;或利用点拨提示、释疑的方法;或进行生动的描述,使学生打开思维。导学,既可以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又不致于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节省课堂的宝贵时间,更好地引导学生自学,最终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境界。

二、“导学”过程中“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过程中“导学案”是关键,而导学案的恰当使用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们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导学案的编制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以下模式。

三、(1)导学案设计课前预习活动,包括学习要点、问题思考、学法指导3个内容。

1.学习要点:依据教学目标,列出这一课时的知识要点。教师示范性地列出1-2点,然后主要由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归纳,这就促使学生课下认真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能力。

2.问题思考:指向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结合预习的内容展开思考。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研读教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导学案潜含示例学法,以导学案设计的内容和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将一些重要化学结论的导出过程挖掘出来,将教材隐含的学习策略、科学方法、思维过程加以抽象和概括出来,丰富学生学法体验,使学法更易于学生领悟、内化、运用。

(2)导学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1.问题探究:根据教学目标,围绕重点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少而精,设计探究问题并安排探究活动和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深入思考,充分交流。

2.总结反思: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在课堂上留有3-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课中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存在问题。这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长期坚持这样做,能够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课堂练习: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可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

(3)学案附属部分是课后作业,即布置课后练习或课外实践活动。

导学案上设计课后学习活动,不是取代课后作业,而是布置任务、指点方法,以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促进课前、课内、课后学习活动的一体化。

(4)导学案编写原则

1.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3.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

4.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5.开放性(有可供师生完善的“留白处”);

6.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导学—自学—互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1)明确目标“导学”阶段

明确目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展示于“导学案”上。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2)架构知识“自学”阶段

1.旧知回顾。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填空题的形式,只涉及和本节课相关内容的知识点,量尽量少,以免浪费时间而导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目的是看一看学生的基础如何,以便在引导学生进行后续学习时作相应的调整。

2.架构知识。把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全部以填空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先快速把书本内容浏览一下,先解决自己会的知识点,然后有针对性的自学,思考其它的知识点,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3.成果展示。让各小组选出一位学生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并回答同学的提问。通过该环节,先解决通过学生们的自学或自行讨论能解决的知识点,同时为教师后面的引导提供学情参考。

12.免费初三化学导学案 篇十二

一、认知负荷理论

1988年,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J.Sweller首次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 (简称CLT) , 他的研究目的是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理论认为, 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若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过个体所具有的认知资源总量, 则出现超负荷现象, 形成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负担的内在本质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认知负荷, 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实质上就是个体的认知负荷重。

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 认知负荷理论得到了很大发展, 成为了认知加工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主要观点认为: (1) 存在三种认知负荷, 即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 (2) 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超过工作记忆容量的学习是无效的; (3) 只要学习就一定存在认知负荷, 应通过不同的任务设计来优化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并非都是不利于学习的, 应通过优化, 减少内在认知负荷和外在认知负荷, 努力扩大关联认知负荷,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 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使学生能够用最少的心理资源获取最多的知识。

二、学案导学

在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下, 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学案导学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新教学法, 通过课前发放事先编制好的导学案, 让学生先通过导学案自学, 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来上课, 教师再以学定教, 决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 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程序重新设计, 一份优秀的导学案, 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幅度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导学案设计

(一) 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传统教学中, 为什么学生普遍感觉到负担很重?最主要的负荷来自于作业的量, 很多教师既不根据授课内容, 也不考虑学生学习时间的多少, 每天布置大量的作业, 重量轻质, 学生淹没在了题海中, 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和个体的全面发展。认知负荷理论认为, 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当学生长时间忙于应付作业时就无暇深入思考, 学习的效率就会越来越低, 最终导致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差。

因此, 导学案设计中的首要原则, 在于量的把握。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 题型应该多样化, 题量不能太多, 10分钟左右即可, 让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独立完成, 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可设置选做部分, 促进部分优等生的成长。

(二) 通过导学案实现长时记忆

能保持许多年甚至终身的永久性记忆叫做长时记忆。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应将所学信息编码并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而长时记忆是无限的, 如果能够通过针对个体的先前经验、学习材料的内在本质特点, 以及材料的组织与呈现方式进行优化设计, 就能够增强学生的长时记忆, 减轻认知负荷。

如何通过导学案来实现长时记忆呢?其关键就在于导学案的质。导学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媒介, 它不是教材的浓缩, 也不是教材的习题化, 在编制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导学案的特点。如果导学案的编制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就没有拓展空间, 无法实现对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也就无法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例如, 在学习“化学反应热”的知识点时, 可以设计出循环路径, 再学习盖斯定律;在学习酸、碱、盐的定义时, 不建议使用类似“ () 的化合物叫做酸, 如 () ”这样直接填空的形式, 而应进行题目的设计, 如“Na HSO4溶液电离时生成大量的Na+和H+, 根据你的判断, Na HSO4是否属于酸, 如果不是酸, 那么它属于哪一种分类?怎样判断酸、碱、盐?”

(三) 导学案如何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一份优秀的导学案如何真正起到“导”的作用, 真正降低学习的难度, 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呢?认知负荷理论认为, 应通过图式的建构、任务的分割等方式来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因此, 导学案必须形式多样, 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 也不能是千篇一律试卷的格式, 题目的设置需要注重启发性和层次性,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解决新问题, 就可以从一个知识走向另一个知识, 有助于降低学习的难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习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 第一个层次学习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学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个层次设置将钠加入硫酸铜溶液或氯化铁溶液中, 探究能否通过钠置换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钠后的金属, 第三个层次抛出讨论的问题, 钠原子在硫酸铜溶液中, 遇到铜离子、氢离子、水分子等微观粒子, 如何进行反应?通过层层设置, 使学生的能力获得很大提高。

同时, 导学案需要强化学法的指导, 在刚施行的时候, 可以设置简单的问题, 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学习, 同时教会他们自学的方法, 新课程对应的各版本教材, 均要求学生掌握“学习”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学能力后, 再逐步深入, 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从而在知识的探究中形成图式和网络。

导学案的最后, 可以适当“留白”, 让学生进行思索、探究、反馈和讨论。

四、结语

高中化学的学习, 知识繁多, 理论深奥, 在学生学业负担重的情况下, 教师应通过科学的研究, 在认知负荷的基础上, 设计优秀的导学案, 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为师生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式学习方法, 从而达到和谐高效的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赵俊峰.解密学业负担[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2]张经童.认知负荷理论在优化化学习题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 2008 (4) .

[3]刘学文, 韩庆奎.认知负荷理论在高三化学学困生复习中的几点应用[J].化学教学, 2013 (12) .

13.免费初三化学导学案 篇十三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为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环境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4.提高小说阅读的能力。

一、知识链接

1.《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续作高鹗。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和主张。

2.曹雪芹:(约1724-约1764),祖籍辽阳(后迁沈阳)。满族正白旗包衣,名,字梦阮,号雪芹,花圃,芹溪。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生于江宁(今江苏南京)。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

3.脂砚斋:《红楼梦》早期抄本的一个批语作者。脂砚斋的批语在红学界被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称为“脂本”。但脂砚斋其人是谁,与《红楼梦》作者是什么关系,迄今未形成一致看法。

4.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牌本学、探佚学、脂学,即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红学流派有评点派、评论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等。

5.红学家及作品:鲁迅《红楼梦》杂谈,胡适《红楼梦》考证,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张爱玲《红楼梦魇》,李希凡《红楼梦评论集》,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俞平白《红楼梦研究》。

二、基础演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阜(    )盛    敕(    )造    紫檀(    )    鬓(   )角斟(    )茶    呜咽(    )    癞(    )头    宫绦(    )盘螭(    )    璎(    )珞    裉(    )袄    贾琏(    )携(    )手    嫡(    )亲    丫鬟(    )  金V彝(    )錾(    )银    内帏(    )    进羹(    )  美人觚(    )懵(    )懂    _(    )视    皮囊(    )   蹙(    )眉杜撰(    )    钗钏(    )    盥(    )沐  攒(   )珠髻敛声屏(    )气    匙(    )箸(    )    漱(    )盂(    )绾(    )    纨(    )F(    )    I(    )烟眉

三、小组研习

1.画一幅林黛玉进贾府路线图。

2.找出并分析分析本文的环境描写,说说贾府是一个怎样的大家庭。

3.黛玉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也是本文的线索人物,通过黛玉的眼睛本文依次写了哪些主要人物?详细集中描写的又是哪些人物?本文在人物出场安排与描写人物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4.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别?这样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好处?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5.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贾宝玉?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归纳你对贾宝玉的看法。

6.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林黛玉,你认为林黛玉是个怎样的女性?

四、课后拓展

你读了《红楼梦》吗?就其中的某个人或某几个或某类人谈谈你的看法。在随笔本上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14.对学案导学案设计意见建议 篇十四

随着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学改革活动的深入,备课组及全体教师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逐步完善,并突出个性化的导学案,让导学案的设计水平再上台阶,更加高效。为此对本学年的导学案设计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一、对“导学案”的再认识

1、“导学案”是借助导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知识 建构的教学模式。其模式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精讲精练”。

2、其核心是:“导和学”,关键是教师,根本在课堂。

3、其课堂实施过程为:目标定向—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成果展示—反思小结—达标补偿六步。

4、其原则是:始终体现“容量大、密度高、节奏快”。

5、其编写过程为:集体讨论—编制初稿—展示交流—补充完善—超前印发,切实抓好“导学预习—课堂展示—巩固落实” 三个环节。

6、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坚持课堂“没有学生的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问题不点拨”,7、“做到三精”:即精选备课内容,勇于舍弃;精编导学案,直达核心;精讲知识,一语中的。

8、要注重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什么,学法指导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它不是“取向”,是朝着某个方向行动的“做法”。学法指导是学生学习某个问题时会出现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走最短的路、最有效。学法指导是最经典最纯粹的东西。

9.改教学案为导学案必须重视“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让导学案成为学生预习课本过程中的重要依据。

二、导学案设计的新要求

1、导学案应是教师集体与个人共同智慧的结晶

教案是教师个人的艺术,导学案设计既是个人的艺术也是集体的智慧。本学年,希望各别课组要加大集体教研的力度,让集体教研真正制度化、规范化、实用化,对所编写的导学案的各个环节和重要内容可先分成小组进行审核,再集中全组老师认真研究此导学案设计的可行性,务必保证对每一个教学目标都达成共识。让每一份导学案都凝聚着全组教师的共同智慧。

2、导学案设计要遵循的“四个统一”和“四个特点”

“四个统一”:即统一明确责任教师,统一规范导学案模式,统一编制导学案序号,统一规范导学案的管理和使用。“四个特点”:即学科化、课型化、年级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3、百花齐放——设计精品化的个性化导学案

本学年,各年级教师都用导学案替代教学案,但特别强调的是,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导学案,即个性化的导学案。个性化的导学案不完全等同于全组集体研究的导学案,应该是在遵循“四个统一”和“四个特点”基础上,提倡个性化张扬,发挥教师个人优势,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是能充分体现个人特点、班级特点、师生双边活动特点及学生合作探究特点的个性化的导学案。不拘一格、百花齐放,努力将自己的导学案精品化、实用化、高效化。

4、设计“课时”导学案

(1)导学案一般以课时独立而成

目前,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课时授课制”,学生的学习都是以课时为基本单位的学习,导学案不能独立于这一组织形式之外,理应为学生的课时学习服务,一般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导学案。(2)应依据学生学习需要增设相应课时

学生要形成技能和稳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归纳已有经验,形成概念并同化原有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材的设定课时中,经常增加习题课,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补充一些专题课,单元或章节完成后增加复习课。

5、导学案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指令

(1)每一个活动前先指明学习的步骤,用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别。

(2)在问题前用简短的学习动作词语概括并加标识。这些指导语言有:归纳、小结、猜测、验证、证明、例题示范、反思、提示、分析、观察、讨论 实验等。

6、问题的呈现方式多采用简答或解答的方式

导学案重点是展现学生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知识的构建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要尽可能的展现多种不同的问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它们共同特点是形态短小精悍,考查目标集中,答案简短、明确、具体,不必填写解答过程,测量的是学生对关键词的知识记忆和结论的准确.但这种题型也有弊端,很难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填空题和选择题由于材料较多,在编辑上占去大量的版面,给阅读者造成阅读困难;问题的零碎呈现也不容易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7、导学案设计应方便课堂教学(仅供参考)

(1)每堂导学案以两页设计为最佳

(2)按学习活动的顺序进行依次编号,教学环节前的顺序符号应使用图标表示,便于教师课堂组织教学时,学生能根据教师要求准确定位学习活动。

(3)应重视行距,以一点五倍行距最为适宜,便于学生顺利阅读而不至于上下文混淆。

(4)应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留有空间。即在每课第一页左边留五分之一空白,供师生备注。

(5)导学案要有反思总结。反思总结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解析和解读的过程。要安排好反思的时间和反思的内容。反思要深刻,在回顾所学的基础上,要有深层次的东西。起始阶段的反思总结,教师可以给出反思的内容。三 制度保障

1、实行级部主任周常规检查制:每周星期一年级部主任要对各个备课组的教学常规进行全面检查,其中,教师个人的导学案是检查的主要内容,并将结果及时反馈。

2、实行校长室的抽查制:每周星期一校长室应分别抽查每个年级1——2个备课组的教学常规,进行比较细致的检查,其中教师个人的导学案是检查的主要内容,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级部主任和备课组长。

3、将检查结果纳入教学常规考核之中

学校应编辑出版“优秀导学案集”,收录各年级教师的文本导学案并编订成册,将各备课组的电子版导学案发到校园网上,以方便于广大教师对备课资源的共享。

即墨一中学案导学实施意见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有效地落实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学案导学的界定及实施意义

(一)学案导学的界定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二)学案导学的实施意义

“学案导学” 能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它通过创建师生互动互助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自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导学案的组成及编写原则(一)导学案的组成

导学案的组成: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共设置八个环节。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使学生自学有的放矢;(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5)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2.知识准备

即课前小测,或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

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3.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导学案的内容指向应落脚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上等等。4.学习小结

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的整理归纳。

教师要按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出与其他章节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的环节和步骤。5.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题型要多样。题型考察要体现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并且要全面、灵活、多样。(2)题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3)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4)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5)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6)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二)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在教材中,某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

参与化原则,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在课堂上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发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感悟与获得,从而还课堂于学生。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5.层次化原则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

各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由此能够达彼。一般地讲,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这与教学内容、教学流程、课标要求紧密相关。

三、学案导学的实施

(一)导学案的编写过程

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一般分为:编制初稿—集体讨论—展示交流—补充完善—超前印发。1.编制初稿

备课组长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提前两周将学案的设计分配给相关教师,主备教师明确备课内容后,要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编写学案的准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构成等,并在此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详细的知识结构,根据新课改理念和要求设计出教学思路和内容,形成初案。2.集体讨论

主备人要向备课组内其他教师讲明本导学案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及确立的依据,讲清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师生互动的方法,课堂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及依据等;然后,备课组内其他成员结合自己的备课思路,各抒己见,充分讨论,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最后,统一认识,确立一个最优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的设定,由主备教师进行整理,形成一个优秀的导学案。3.展示交流与补充完善

导学案整理完成后,还要利用集备时间进行展示交流,主备人可以说课的形式进行,组内其他成员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内容的设定,再到课堂教学的展开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分析(主要从知识层次化、重难点知识问题化、课堂引导、点拨等方面是否做到了明确、可操作等方面),各备课组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学案导学的具体要求继续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欠缺的知识点和导学环节,再返回编者修订,力求做到更完善。

4、编写规范

(1)每堂导学案以两页设计为最佳(2)按学习活动的顺序进行依次编号。

(3)重视行距,以一点五倍行距最为适宜,便于学生顺利阅读。

(4)留有空间。即在每课第一页左边留五分之一空白,供师生备注。

(5)有反思总结。反思总结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解析和解读的过程。要安排好反思的时间和反思的内容。反思要深刻,在回顾所学的基础上,要有深层次的东西

(6)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5.超前印发

每一导学案都有专门的负责编写者,在印刷版本上必须要注明编者和校审者,经过层层环节编写后的教学案,还要交付备课组长审阅才能最终印刷。

导学案至少要在使用一周前印刷好;教师应在上课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具体内容进行预习。(二)学案导学的流程

35+10即35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前35分钟要展示的内容,是上节课10分钟预习加课下自主、合作预习的成果,而后10分钟则是预习,预习的内容则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

具体来说,就是一节课分两段,将课堂时间45分钟分成“35+10”两段,前段时间组织学生通过“展示”解决预习案上内容,后段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下课前的10分钟为下节课的起点。这个起点虽然短,“尾巴”却很长,一直延伸到课下直至第二天的课堂,与下节课的前段35分钟对接,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在每节课的第35分钟时,教师要果断结束本课的教学,收起用完的导学案,并拿出新导学案,然后师生共同做好明确目标、指示方法、点破难点、共同预习的工作。

四、学案导学的落实、评价

(一)导学案的落实 1.实行级部周常规检查制

每周一各级部要对级部内备课组的教学常规进行全面检查,其中,教师个人的导学案是检查的重中之重,要注意将结果及时反馈,从而加强导学案的修正和完善。2.实行抽查制

成立导学案检查小组,学校将统一抽查指定时间段备课组的导学案,抽查结果即是各组导学案的质量等级。3.导学案的检查结果纳入教学常规考核中,并占有教学常规考核的较大权重。

4.导学案一式两份:一份电子版导学案,上传到校内网,作为学校学案导学的教学资源;一份纸质稿编订成册,留档保存。学校将编辑出版“优秀导学案集”。即墨一中导学案实施意见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有效地落实导学案的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导学案的界定及实施意义

(一)导学案的界定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二)导学案的实施意义

导学案能使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导学案中将学习目标示意学生,能使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课本中的学习及课后的检查中,都可以导学案为导向进行学习和小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在学习中也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导学案的组成及编写原则(一)导学案的组成

导学案的基本组成: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使学生自学有的放矢;(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5)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2.知识准备

即课前小测,或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

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3.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导学案的内容指向应落脚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上等等。4.学习小结

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的整理归纳。

教师要按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出与其他章节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的环节和步骤。5.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题型要多样。题型考察要体现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并且要全面、灵活、多样。(2)题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3)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4)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5)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6)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二)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在教材中,某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

参与化原则,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在课堂上通过导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发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感悟与获得,从而还课堂于学生。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导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5.层次化原则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

各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由此能够达彼。一般地讲,要做到依托导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这与教学内容、教学流程、课标要求紧密相关。

三、导学案的编写

(一)导学案的编写过程

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一般分为:编制初稿—集体讨论—展示交流—补充完善—超前印发。1.编制初稿

备课组长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提前两周将导学案的设计分配给相关教师,主备教师明确备课内容后,要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编写导学案的准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构成等,并在此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详细的知识结构,根据新课改理念和要求设计出教学思路和内容,形成初案。2.集体讨论

主备人要向备课组内其他教师讲明本导学案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及确立的依据,讲清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师生互动的方法,课堂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及依据等;然后,备课组内其他成员结合自己的备课思路,各抒己见,充分讨论,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最后,统一认识,确立一个最优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的设定,由主备教师进行整理,形成一个优秀的导学案。3.展示交流与补充完善

导学案整理完成后,还要利用集备时间进行展示交流,主备人可以说课的形式进行,组内其他成员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内容的设定,再到课堂教学的展开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分析(主要从知识层次化、重难点知识问题化、课堂引导、点拨等方面是否做到了明确、可操作等方面),各备课组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导学案的具体要求继续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欠缺的知识点和导学环节,再返回编者修订,力求做到更完善。4.超前印发

每一导学案都有专门的负责编写者,在印刷版本上必须要注明编者和校审者,经过层层环节编写后的导学案,还要交付备课组长审阅才能最终印刷。

导学案至少要在使用一周前印刷好;教师应在上课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具体内容进行预习。

(二)导学案的编写规范

1.每堂导学案以两页设计为最佳 2.按学习活动的顺序进行依次编号。

3.重视行距,以一点五倍行距最为适宜,便于学生顺利阅读。4.留有空间。即在每课第一页左边留五分之一空白,供师生备注。

5.有反思总结。反思总结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解析和解读的过程。要安排好反思的时间和反思的内容。反思要深刻,在回顾所学的基础上,要有深层次的东西

6.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

四、导学案的实施

导学案的实施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这里的课堂教学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展示与讨论和课后巩固三个部分,具体来说:

(一)课前预习

教师将导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控制预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课前预习是导学案实施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二)课堂展示与讨论

课堂展示与讨论是导学案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以35+10的课堂模式来实现,即35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前35分钟要展示的内容,是上节课10分钟预习加课下自主、合作预习的成果,而后10分钟则是预习。预习的内容则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从而将导学案的实施流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体。

具体来说,就是一节课分两段,整个教学流程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时间45分钟分成“35+10”两段,前段时间组织学生通过“展示”解决上节课内容,后段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

下课前的10分钟为每节课的起点。这个起点虽然短,“尾巴”却很长,一直延伸到课下直至第二天的课堂,与下节课的前段35分钟对接,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在每节课的第35分钟时,教师要果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拿出新导学案,然后师生共同做好明确目标、指示方法、点破难点、共同预习的工作。下课后,学生带着目标、带着方法、带着成功展示的冲动和欲望离开教室。

(三)课后巩固深化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起,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

四、学案导学的落实、评价 1.实行级部周常规检查制

每周一各级部要对级部内备课组的教学常规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后,要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各备课组,加强导学案的修正和完善。2.实行抽查制

成立导学案检查小组,学校组织专门人员统一抽查指定时间段备课组的导学案,抽查结果即是该组导学案的质量等级。

3.导学案的检查结果纳入教学常规考核中,并占有教学常规考核的较大权重。

上一篇:议论文要点下一篇:毕业论文写作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