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2024-10-17

浅谈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共15篇)

1.浅谈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一

1、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

语文教科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为了产出合格的“产品”,要坚持做到:每上一节课,都要明确根据教材特点与单元重点,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训练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及应该怎样训练。我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路子是教师引导、揭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就要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我首先是让学生过好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每学期之初专门上好二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辅导。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生字)、记(记住音、字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字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写出生字)。通过学生独立性学习,学生养成了自学习惯,通过自学不仅能够掌握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就是课外读物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能主动学习。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学习兴趣提高了,读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2、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能力是从实践中练来的。勤于实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自学。我们语文教师不要一切都包办,总是不放心,总怕让学生自己走“摔倒”了,也不要把课文“嚼”得太烂,只让学生吃米糊,这样学生消化知识的能力就会逐渐退化。

要坚持给学生让路于自学,还时间于学生,还主动权于学生,把课堂时间留一部分于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具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方法是: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写字。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得问题,写出文字中心。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地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自己写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明确观察目的,从教给学生观察步骤和方法进行训练。教学看图学文《长城》时,先让学生查寻长城的历史发展资料,搜集从不同角度反映长城的图片;搜集有关长城的民间传说;以及表达心声的豪言壮语,颂扬长城的诗词文章。使学生在自学中感受到长城建筑的雄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慨油然而生,极大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再指导学生看图,弄清观察点,理解照片的主体和背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面,赞叹之感油然而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也真情流露,与作者的思想水乳交融。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了调查的耐心与信心,扩大了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左右脑得到全面发展。

3、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学习活动的动力以及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来源于兴趣。为此,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知之者。”就论述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认为:“兴趣是个水闸,借助它,注意水闸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由此可见,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多么重要。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作者经历了总理一夜的工作,心中有无限的感慨,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慨是激动的、自豪的。我引导学生朗读,越读越投入,使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内心的感受。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成就感更加明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晓之以理,让其明白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其逐步确立远大理想,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我的新朋友――电脑》一文时,让学生调查了解电脑在国防、科技和生活的用途。同学们通过查资料,访问专家,请教企业中的科技人员,不仅获得了电脑知识,激发了学习电脑的兴趣,而且从自学中懂得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学习自觉性增强,掌握知识的愉快体验变浓。

4、指导教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只有爱学习和会学习的学生,才能成功地完成各种学业任务,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自学方法的指导是语文学法指导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能力训练得如何的重要标志。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就高年级而言,安排了两类不同的课文,即精度课文、略读课文。这种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制定了“学习方法,使用方法,形成能力”的单元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精读课文的要求是:围绕重点教学目标活动,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某一读写方法。

其教学结构是:明确教学目标→读读→议议→教师精讲→明确写作重点→讨论小结写作方法。略读课文的要求是: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实践,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形成能力。其教学结构式是:明确教学目标→运用方法围绕目标自学→教师检查→基本形成读写能力。除此之外,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还交给学生一些单项的学习方法。通过以上方法的训练,促使学生反复训练,熟练掌握。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体作用就能长期有效地发挥。

2.浅谈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二

一﹑自主学习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 自主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主动性对知识进行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会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最终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 从而使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 教师要引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 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断发展, 并能根据学习效果来不断调整学习方法, 促进自主学习的效率。在自主学习中,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他们从自己的兴趣和思考点出发来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 在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学习。

二、小学语文课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过程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教学中, 教师认为只有把知识逐字逐句地讲解给学生, 他们才能提高语文能力。这种教学缺少了学生的主动探索, 没有自己领悟的过程, 学到的知识都是死知识, 在遇到较难的语文问题时不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解决。

在素质教育下, 要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领悟能力, 使他们通过学习获得语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就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发挥出积极性, 对问题进行积极地探讨。所以, 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环节的设置,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 预习阶段

在语文教学之前, 需要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阶段对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行培养时,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使他们根据所提问题能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预习阶段除了要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解, 还需要学生通过查工具书的方式来学习生字词, 并在小组间互相讨论, 对生字词进行掌握。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他们在预习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进行, 教师要激发学生在预习阶段的兴趣。学生预习之后, 在课堂上他们的积极性更高,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讨论的环节能说出具有深刻含义的答案, 这就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预习对自己是有用的, 促进他们在下一次预习时积极性更高。

(二) 识字阶段

在学习生字词时,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读, 还要让他们会默写, 并对生字词的含义进行掌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要使学生有效地对生字词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并让各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看哪个小组能快速地记住生字词的字形、字义。同时让学生进行扩词训练, 要求他们把生字词扩展成四字成语, 让他们在欢乐的学习气氛中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 有所感悟, 通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来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 教学阶段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 这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积极互动, 才能促使教学过程顺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进行的是地位平等的交流, 这种交流既包括对语文知识理解上的交流, 即教师启发, 学生思考,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教师运用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对学生进行鼓励、赞扬和提醒,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 是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质疑, 利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学习来提出他们发现的问题,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问题有了深刻的见解。

每一个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有探索的欲望, 教师要抓住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来让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让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中能体现出创新的思维和闪光的智慧。教师应该以趣做引导, 如果没有兴趣和热情则不会激起学生好问的兴趣, 课堂则会变得没有灵气和活力, 这种呆板的教学将不会有创新的学生。

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问, 问得既精又巧。刚开始让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时, 学生可能会问得很琐碎和零乱, 千奇百怪, 有时可能还会重复性提问。这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重点词句、课后习题等处寻找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思考, 并给予思考的时间, 以期待学生进行解答。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重视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 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时机, 互相启发, 在讨论中形成探究的氛围, 使全班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 评价阶段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成功, 教师需要运用肯定的评价来激励他们。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对语文知识有了深刻理解, 并在运用知识上通过自主体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这时他们需要教师和同学对自己获得的成功进行评价, 运用评价语的力量来使学生更积极地进行主动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 教师的评价在他们遇到问题时能激发思维的潜能, 学生根据教师的启发对问题进行反复思考, 从各个方面来寻找问题解决的入手点, 使思维向多维发现。

3.浅谈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小学的主要 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去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 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 这个工具就是教给儿童学习的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 养对于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等方面均具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匮乏, 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低下,许多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便不知如何学习。因此, 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语 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

一、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这里提到的自学能力是指小学生能够独立地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获取知识、技能的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能够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具 有灵性的学科,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的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能让小 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参与到如何更好地获取学习知识,培养了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小学生的天性使然就会更好地去学习更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

其次能够养成小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譬如同样是一个生字,他可以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来认识这个字,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这样同老师告诉这个字读什么、是什么意思相比起来,小学生记得更深刻。同时他们知道了工具书的好处,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用工具书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再次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学生参与自学的过程中,让小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他们的思维比较开阔,天马行空都可以去想,提出的问题也许是老师所想不到的,这样长久就对小学生的头脑中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影响。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主动去参与活动,积极去探究新知,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为自己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没有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教师虽然付出很多心血,但是课 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课堂气氛死 气沉沉。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就是主角,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没有实践活动的机会,即使掌握了新知识,也不会灵活运用,甚至养成了依赖的心理,不去主动思考,习惯于教师直接告诉问题的答案,所以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要想教改变这一现象,师要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人,是课堂上的主角,要让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发挥。因此,教 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他们自主去探索、去实践、去发现、去获取。而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要适时适度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收获,并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即可。

三、要学生明确自学要达到的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的制定要明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学生才容易获得成功。如果学生不明确学习目标,就会迷失学习的方向。一般来讲,目标的制定要合理,要有层次,要适合自己,甚至可以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短期目标的制定难度不能太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长期目标的制定和短期目 标有区别,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以后希 望从事什么工作,然后再制定目标,以此为学习的动力去努力奋斗。

四、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正确的自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 , 教给学生 自学的方法是 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 故教师 不仅要备好预习课 , 而且要具体指导 好学生如何做预习。 其次, 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 “四步阅读法” 进行 : 第一步 ,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 方面读通读顺, 划出生字生词 ; 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 “六 要 素” 。 第二步 , 再读课文, 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 , 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 第三步 , 品读深入, 重点领悟 。 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 , 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四步, 设问答疑, 拓展延伸。 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 , 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 这是由整体到局部, 再 到整体的总分总式 的阅读模式 , 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 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 , 要 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周 , 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 , 写归写 , 想归想 , 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 , 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 因此 , 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 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质。

五、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

老师对学生自学的要求要有限度,要让小学生多读课外书, 但是又不能要求不能过高,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要让小学生自身 认识到多读课外书的好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去读,并抱着 一种学习的态度去读,而不是被接受。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要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否则,便会适得其反。课外书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读课外书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他会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能够把这种学习认为是一种收获。这样,小学生多读的课外书,一方面开拓了小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小学生的思维和语文素质,对于其自学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良 好的推动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但是学生自身的需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获得无穷的知识。

4.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四

河南省新安县五头镇第一初级中学王智理

在县里组织的一次语文研讨会上,很多语文老师都不约而同的谈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差,非得让老师把问题弄得现成的,才肯咀嚼,为此十分苦恼!

我从事语文教学十年有余,也积累了一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小技巧、小方法,想与大家分享,不当之处,敬请赐教!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习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机动灵活的安排教学进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必备的条件,因为学习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慢慢来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去纠正并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刚入学的学生,每一个人的知识层面不同,各自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同,我们对他们的语文学习中的要求也应该不同。我们要从刚进入中学就开始,作为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起点。由于个人能力存在差异性,对学生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慢慢来培养其习惯。这时我们教学中要求慢,求稳,不能求快,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在这阶段,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信心才有自主学习的冲动。教师对学生其余的知识学习要求也要相应降低,为各种类型的学生设下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习惯就可以慢慢的养成。这样看起来很慢,但是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总会有进步的。经过

一、两个月慢而不快的自主训练后,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了。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让好的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控制坏的不良的习惯不让其生长。经过了每一阶段的培养,学生的习惯就基本形成了。那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都养成了非常好的的自学习惯了。

二、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1.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善于去发现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于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就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敢于质疑问难,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提问,善于自己提问,在思考中提高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经过思考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老师提出来,这也是他们刻苦学习,自主钻研的表现,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信号。总之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产生兴趣,只有“疑”才有思,只有“思”才能迸溅创新的火花。

3、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了角色,学习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去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拓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学生来可以共同设置学习目标,互相引导、独立思考、交流后解决问题过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能围绕主题、深入独立思考、引经据典、踊跃发言,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三、要着眼于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促进将有助于学生有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的形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效应。

语文课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又与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热爱语文,将语文学习看作是他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性。同时要注意每个

学生原有语文水平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引导、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语文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评价标准,发掘树立学生认同的学习榜样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支持、鼓励学生采用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对他们在学习中有思想、有创造的问题不抹杀、不否定,而是更加积极地给与反馈、赞扬。教师要怎样来引导、调动、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呢?

首先,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其次,要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教师不必把课文分成大小不等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解答问题。而是在教学中应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选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应因人而异,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第三,把握课堂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加以积极引导。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互助中取长补短。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他人观点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互动、合作中创造竞争情境,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采用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提高

新课标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也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变教学的方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在课堂中主动、大胆、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自由发挥自身的学习个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1、创设“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希尔伯曼认为开放式课堂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讨论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师要致力于还学生以心灵自由,发挥群体交互激励机制,大胆地拓展课堂时空,使其自主意识转化为自主学习能力。成功感是学生获得自由的最重要情素,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过程,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其次要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自由想象,让学生在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充分展开想象翅膀,在想象的自由王国里遨游。

3、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参与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的教学活动,老师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课堂讨论题目的设计,发言提纲的编排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基础知识,撰写小论文,编演课本剧,评价影视作品等,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开设自学式课堂,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自学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自做读书笔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全观察,学会发现。突出强调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问题的能力。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5.浅谈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五

自学能力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能力。但并不是完全依赖学生自身展开的学习,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教师的科学引导。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以下是我不成熟的一些见解。

一、合理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二、充分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其次,试着看懂例题

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 1

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 “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第三,寻找生活数学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三、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

(二)、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三)、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6.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六

一、培养明确的自学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学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为使学生的学习有条不紊,逐渐的进行下去,老师要帮助学生制定一套学习计划,并及时通过检测题检验自己的自学成绩。通过自评自查,扬优弃劣,调整计划,达到方向不变,安排灵活的目的。因此,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做到三要三不要:要专不要散;要深不要浮;要恒不要懈。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的形式很多:可以在书上作记号、批注,或者在笔记本上写摘录、提纲、概要、也可以剪贴。做好笔记,可以增强记忆,积累资料,选择重点。所做笔记要做到经常翻阅,对上面所记的东西要勤思、勤用,不懂的地方要勤问,促进思考,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

(一)课内阅读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示范和起步。有不少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即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中安排适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此类阅读,通常是由教师先指出通过阅读要达到的目标和阅读中的注意类,学生阅读后,让学生自行小结内容,并提出针对性问题让学生回答。有时通过阅读还不能对内容有深刻理解,则可提出更深刻的引导性问题,指导学生再进行仔细深入的阅读,达到真正理解掌握的程度。课内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和提高其阅读质量都是一个促进。

(二)课外阅读指导。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阅读活动,它不受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局限,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广阔天地。主要应指导学生“读什么?”和“怎么读?”关于“读什么?”主要是指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书目的问题。可通过一些节选自名家名篇的课文的学习而推荐学生去阅读原著,一些名家的精美短文等等。关于“怎么读?”其实就是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精读法等。浏览法和泛读法,是对于大部分阅读作品而言,而精读法则适于品味文中意味深长部分,仔细研读,吸其精华,语文能力才能提高。其次,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对所读内容进行比较、鉴别、评价,寻找、筛选相关的信息。

(三)参加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广泛地参加其他有益的活动,将培养自学能力融于其中,自学能力不只是“阅读”一项,很多其它活动都包括有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因素,如讲故事、演讲、小论文撰写、上网搜集信息等。只要我们注意引导,往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四个步骤。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

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学生字、新词,掌握它们的音、形、义;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段落层次,在老师的指导下概括段落大意;能归纳出中心思想;能提出质疑;能复述课文。

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能出题互测。

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做到: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写出结构提纲;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二)模仿性训练。

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

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

独立性训练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提出自读的目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谈谈读后感。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借助参考书得出答案,谈出感想,便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7.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自学,培养,能力,中学生

自学是一种能力, 是学习者不依赖他人, 以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自主、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整理知识的语文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 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概括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新课程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要求, 要求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开展合作与讨论, 最终达到创新的学习效果。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教师转变理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都采用教师讲授式, 即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只是课本知识的消极解释和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教师好似演员, 学生好似观众。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中, 教师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 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是一起分享理解, 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自学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就一定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 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学生要学得知识, 形成能力, 必须靠自己亲自实践, 教师是无法代替的。因此, 要改变以授代学的做法, 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名副其实的主人, 教师只在其中起着指导、点拨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 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而一般传统的课堂教学, 都是教师讲, 学生听。这种单方面的传授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不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大多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忽视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是“望题兴叹”, 慢慢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课堂教学当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 教师应因势利导, 激起他的欲望和兴趣。如教师教《眼睛与仿生学》之前, 先讲了有个中学生根据鱼鳍的功能设计了一种新型飞机, 受到有关专家赞赏的故事, 又介绍了新型的蝙蝠袖羊毛衫和由蝙蝠得到启示而制成的盲人用的超声波拐杖。这些最新的仿生设想和成果, 学生闻所未闻, 顿时趣由奇生, 这就为这一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和视频等声像资料, 直观形象地展现教学情境;也可以充分利用挂图, 绘画等手段, 再现课文中所述情境;也可以配乐, 在音乐声中, 师生共同领悟语言带给我们的妙处, 感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以读激趣, 也是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时, 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也可以小组比赛读, 师生齐读;教师也可以示范读, 让学生去感悟;也可以听著名朗诵家朗读, 在悦耳动听的朗读声中感受语言带给我们的享受。

三、精心设计课堂

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绝对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大话, 让学生盲目地学习。教师在设计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时, 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遵循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如在阅读课教学中, 教师先指出通过阅读要达到的目标和阅读中的注意事项。然后, 在课堂中安排适量的时间, 通过引导, 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学生阅读后, 让学生自行小结内, 并提出针对性问题让学生回答。有时通过阅读还不能对内容有深刻理解, 则可提出更深刻的引导性问题, 指导学生再进行仔细深入的阅读, 达到真正理解掌握的程度。

设疑是教师常用的课堂教学手段。如有教师在教学《春》的第三段时, 提出作者是如何写春草的?如果给这幅图画命名, 应该叫什么图?同学们能用笔借助想象画出来吗?学生既理解了课文, 又培养了想象能力, 激发起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一举多得。

教师在布置各种练习时, 一定要严格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要体现出综合能力的考查上。如布置课后思考题, 但学生可以不作答, 让学生静心思考;可以布置书面作业, 让学生踏踏实实去完成;也可以布置学生朗读或者背诵, 让学生动动口, 大声地读出来, 背出来;也可以布置学生去听, 去看, 丰富课外知识, 拓宽学生的视野。另外练习要有重点, 注意练习后的讲评。

四、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 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有限的时间内, 更好更快更轻松地学习。

(一) 课前预习

语文课的学习, 离不开预习。一堂课是否成功, 预习的好坏尤其关键。学生在预习时, 要学生要学会利用工具书进行自学, 培养自学能力。现在学生学习条件都很好, 家长也很支持学生学习, 都会给孩子购买工具书。像《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家家都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 要学会利用这些工具书来自己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并且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读课文是预习非常重要的一步。学生通过初读课文, 解决生字词语,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参考课后思考题, 对课文进行较深层次阅读。划也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教给学生勾划符号, 把重要词句内容和不理解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勾划出来, 而且还要勤于思考, 及时写下心得和体会。

在布置学生预习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不是对课文内容非要提出怀疑才是质疑。学生可以就自己不同理解提出疑问, 也可以就课后的思考题作补充提问。有时候, 学生的大胆质疑会发现新的大陆, 使课堂呈现出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 课后复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也。”这是加强学生理解和识记的重要一环。布置课后复习, 要注意复习的量和度。一般来说要遵循先密后疏的原则。对于刚刚学过的知识, 学生属于瞬时记忆, 记得快, 忘得也快, 所以复习的次数相对要多一些, 间隔的时间也相对要短一些。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加深, 每次复习的间隔时间也会越来越长, 不间断的记忆, 就会化为永久记忆, 到了一定的时候, 知识自然而然就能牢固识记了。

8.浅谈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语文是小学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以及素质,更好更快地实现学生的发展。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做了如下论述,希望能提供给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借鉴。

一、通过预习引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预习是教学的必经阶段,通过预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的了解,此外,抓预习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那么,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呢?首先,教师要尽量将学生预习的时间安排在课堂上,并且要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教师可以教授给学生一些有效的预习方法,当下学生使用得最多的预习方法就是五步预习法,让学生分五步由浅入深地进行阅读,既可以达到预定的预习目标,又可以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即使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预习。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大多数学生看来,预习可有可无,对学习来说预习没有多大的用处,教师要做的就是及时地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观点,让学生认识到预习所带来的极大好处,从而提高预习兴趣。当然,学生的预习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但这样的预习大多是被那些学习积极性很高的学生所采用,这些学生在自制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在引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以下三点:其一,学生预习的起点要放在“读”上;其二,预习时的着力点要放在“思”上;其三,预习的重点要放在“练”上。

二、从作文教学出发,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学习中,最让学生苦恼的就是作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学生字、词、句、篇综合训练所得结果的展现。具体作文教学中,教师感觉教学很难展开,学生又觉得作文难写,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小学语文写作而言,必须结合材料进行,此外,还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读、多写等手段切实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密切相关,学生学习中的每篇文章都能够算是学生的范文,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用词造句以及写作特色等,再结合每篇文章的布局等,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言以蔽之,教师教学中要想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进行更多的练习,每接触一篇文章,就让学生进行一次小小的练笔,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写作,当然,学生在写作时的选材一定要真实,最好是学生实际生活当中发生的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感人、真挚、生动的好文章。也只有写出好文章,学生才能有更高的兴趣,进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切实加强学生学法方面的指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学习的兴趣,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等会厌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教师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多种自学的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失败或者质量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为此,教师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自学方法,比如,倾听、交流、阅读以及表达等。(2)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当下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3)不断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就智力而言,其核心就是思维能力,那些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算不上一个具备自学能力的人,一个人如若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将知识都化为自身的财富,那么这样的人无疑是成功的。而教师要想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就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火花。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势在必行,它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是实现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既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杨名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5(26):3.

[2]郑继刚.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4):2.

9.浅谈自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篇九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开设学习方法课

近几年来,专门讲授学习方法问题。讲授的内容包括会运用常规的学习方法,懂得如何集中分配注意,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应用知识以及科学的安排时间,从而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二)结合各科教学传授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传授方法。不同学科的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教师要求学生记住单词,就应同时介绍记忆单词的方法。这样,结合学习内容传授学习方法,针对性强,具体形象,学生易于接受,效果也较好。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就好像教给学生打开一座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会比给他们一些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英国有位社会学家曾调查过几十位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这些获奖者几乎都认为学生在学习期间最重

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原因固然很多,但方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留给我们一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即“W=X+Y+Z”,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Y代表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这说明方法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的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大发明家爱迪生,年轻时沉迷于图书馆,诉我们,选择适当目标,对准读书焦点,方能有所成就。教师要善于从这些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成就中,引导学生从中借鉴成功的经验改进自己的学习。

(四)总结推广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

10.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篇十

研 究 报 告

雁江区迎接镇古井小学 王科程

雁江区迎接镇中心小学 万飞 【内容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发展是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学习的要求,而倡导终身教育,从学会到会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过程。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很高的自学能力的人。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小学生

自学能力

方法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时代发展要求

21世纪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纪。知识更新加快,人们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很快老化,对现代人来说一次性教育概念已被终生教育所代替,就是说一个人终生工作、终生学习,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的瞬间已变的需要。今后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得做到老,学到老,真正的成才全凭自己不断努力探索,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自学能 1

力和兴趣培养不重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探讨一条培养自学能力的新途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现行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学习社会化、学习自主性等全新的概念已经对现行的教育方式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终身教育、全民教育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撷取知识的主体,使每个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将成为学生发展的心理与学力的动力。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生的主体发展从根本上说是靠主动和自觉。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创新程度

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古已有之,如《礼记-学记》中的“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亲身学习的重要。《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自身的感悟。这些理论散见于古籍之中,未成体系。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而自主学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我国实施新课程的形势下,对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走向深入,很多教育专家、学者、教师也都致力于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可以说,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但不同的学校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在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上,老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尤为突出.实践证明,跨世纪的人才不能只是被动受知的两脚书厨,而应该是主动学习,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的庞大群体.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能力。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就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管知识陈旧周期如何缩短,社会发展如何迅速,他都会通过自学赶上时代的步伐。而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自学能力,这是一种有一定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索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自觉学习得习惯,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预习任务,课堂学习参与意识强,精力集中,思维积极,主动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

2.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无抄袭现象,自觉订正错误作业,自我探求意识强,主动发问,超前预习下阶段学习内容。

3.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去有效地撷取新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质疑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极大的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1.1——2年级加强学生自学基本知识的积累,使他们尽早达到自学知识的储存标准。

2.3——6年级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使他们人人都能采取多种途径自学。一是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学好课本知识的必备程序。二是会用各种工具书解决自学中的一些疑难。三是积累更多的自学基本知识,使学生自学活动顺利开展。四是教会学生上网学习,能了解更多的知识。五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从中发现还未发现的东西。六是让学生学会倾听,能正确理解别人所说内容的意思。

3.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他们的自学习惯的养成施加行之有效的积极影响。要求学生每堂课前必预习、学习的工具书必具备、自学能力必考核。

4.培养一批以学生自学为重要教学手段的的教师队伍,以此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研究对象

1.1——2年级加强学生自学基本知识的积累,使他们尽早达到自学知识的储存标准。

2.3——6年级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使他们人人都能采取多种途径。

(四)研究方法

1.规划研究法。运用此法作好研究的整体规划,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作用、任务、实施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事先作好规划。

2.行动研究法。不同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不同的行动,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的研究有多深入,学生的学业就有多大的进步,学生就会有多大的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不同的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有不同的行动,自学能力也就会有不同的提高。我们力促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使每一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最大收获。

3.对比实验法。将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进行对比、将实验做得好的班科与做得一般的班科进行对比、将参与积极性高的班科和参与积极性低班科进行对比。比成绩、比效果、比班风、比学风、比素养、比品行。对这一实验产生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

4.总结经验法。不断探索与总结,对实验学生进行学习进步的总结、一学期一总结、一阶段一总结、结题总结、推广总结。总结其成功、总结出不足,择其善而从之,取其精华,修正不足,使我们实验总结出的成功经验更完美、更科学。

(五)课题研究的周期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2013.11.1——2014.10.31,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3.11.1——2013.11.30)资料收集整理、理论学习、调查分析、学生访谈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撰写研究方案。课题申报论证和立项阶段,收集整理资料,汇集成册。通过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进行理论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向教育局教科室申报,做好课题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2013.12.1——2014.8.30)

(1)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并制定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案。(2)理论学习和专家指导。

(3)听课、座谈、研讨。

(4)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5)做好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记录和原始资料的积累。(6)开展各种活动,检验阶段性成果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落实课题的内容,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如些反复。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并对操作策略和所形成的学生能力进行评价。

3.总结阶段(2014.9.1——2014.10.31)(1)整理研究过程的论文、案例(2)撰写课题研究结题论文

第三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将各阶段的成果整理、汇总,并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收集数据,做好结题验收工作,写出研究报告,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成果

(一)探索出了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四种有效途径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与尝试,我们通过了以下途径来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1.培养自学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人本主义教学观则认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我们借助各种途径和手段,诸如介绍古今中外杰出人物自学成才的事迹等来感化学生,唤起 5

学生的自尊心,磨砺学生自主学习意志,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是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立足于未来竞争社会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质疑问难、敢说敢议,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打下基础。

2.营造自学氛围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可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具有生命意识,视学生为有潜能的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努力创设一个和谐、民主、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提倡“三敢”,即敢想、敢说、敢做;“三不”,即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长辈。

3.教会自学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语),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方法的多少及是否科学。同样,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离不开学习方法,良好的自学方法必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1)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自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因为既然是自学,那么就要求学生自己会研读教材,以获得初步的学习感知。通过预习提纲上一连串的问题导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学生自读教材时对于一些关键的词句我们要求学生用色笔将做上记号,对于产生的疑问可记录在自学提纲旁边准备第二天在课上交流。学生有了自学提纲可以有序研究,逐步深入,从而能取得良好的自读效果。

(2)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学生思考,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二是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三是善于采用变式思考。如:对于某一个问题,改变条件,结论将如何?从变中 6

求活,从变中寻求方法;四是善于精心设问,在教材的要求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认知矛盾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学习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是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质疑的契机,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等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4)多让学生汇报展示

传统课堂教学“一问一答”的模式,随着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的增强,变为互问互答。教师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而是一位倾听者。我们在课堂中启发学生说思路,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然后借助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如个人陈述、同桌互说、小组讨论、全班共议等,让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激活智慧,不仅使团结协作、个性展示等人文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弘扬,还促使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观察、思辨、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案例:万飞老师在一堂公开课上讲授 ‚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她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许多的听课老师,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由于同学很多没有抽到我,我感到很遗憾。‛

4.优化自学评价

我们重视探索激励性评价方法,以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创见,大力表扬;对学生的异见,充分理解;对学生的误见,宽容引导。不采用如“对”、“错了!”“坐下”等生硬刻板的公式化评价,或冷嘲热讽式的“劣性”评价来“摧残学生的感情、诚实和自信,挫伤学生的自尊。”

案例:王科程老师和万飞老师都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设计了一张简易的激励性评价表。对于小组和个人的出色表现都给予五角星鼓励。对于小组来说:有效的合作、讨论或小组成员的作业质量都达到优秀的标准都可以得到五角星。对于个人来说:精彩的发言、出色的展示、帮助别人都可以得到五角星。个人的五角星打在他所在的小组一栏内。一周我们都要进行一次评比,得到五角星最多的小组将获得‚小组之星‛的称号。双休日本组成员的作业可以减少一些。为了评上‚小组之星‛,小组需要合作,小组中的个人也要努力,于是通过这种评价既激发了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了个人的表现欲望,较好地促进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教学理念的实施。

(二)形成了关注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课堂模式,将课堂定为三个模块:自学尝试→互动释疑→训练达成。

第一模块:自学尝试

学习新知识前要求学生先要进行自学尝试。自学尝试采用两种方式: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以课前预习为主。学生先学以后,视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汇报展示自学成果,也可以安排尝试练习进行学情诊断。对于概念、图形、统计、规律、策略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先交流自学成果再汇报展示;对于计算和一般应用题可以安排尝试练习进行学情诊断,例题可以少讲或者不讲。尝试练习题一般是紧扣例题的类似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请几名学生板演,重点关注中下的学生。这时,老师进行巡视,及时发现错误的解题方法,以便于质疑点拨。

案例:王科程老师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要求每个学生拿出长方体纸盒,认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再让学生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长,用像皮泥等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从而清楚看到12条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出长、宽、高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这样三个阶段的操作,让学生逐步把握长方体的内涵,明确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内化新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正如皮亚杰所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取消教师的操作演示,让 8

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思维。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第二模块:互动释疑

这一模块安排的环节一般有两个:质疑讨论、点拨提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螺旋上升。一般围绕学生汇报中的争议或者尝试练习中的错误展开讨论、争辩、反思,老师适时介入,点拨提升,做到点拨时抓住关键,一针见血,学生会的坚决不讲,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学生。学生在讨论、交流、展示中,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表达组内共识的机会。可以是生生互动,也可以是师生互动。学生把想法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就是关注生命体验。

第三模块:训练达成

这一模块的环节可以安排三个:分层训练、学生自结、当堂检测。分层训练一般是以书中相关练习为主并适当整合、穿插和延伸。分层训练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练习完毕进行学生自我小结。学生自结不到位或者还有疑问的教师要进行当场答疑。最后一个环节是当堂检测,时间一般5分钟左右,内容一般选择补充习题上的相关题目,题目选择时注意典型、适量,要确保大部分学生当堂完成。通过当堂检测不仅让师生都得到了教和学的及时反馈,而且无形中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当堂达标的学习意识。

(三)探索出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评价体系 1.教师直接评价

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有独特解法的地方,应多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如“你的方法真是太妙了”、“你的思维真灵活”等等。对于学生不足的地方,则用发展性语言评价。如“我相信你在想一会,一定会想出正确的方法”、“嗯,你说得虽然不够正确,但能勇于发言,精神可嘉。”

2.学生自评,再同桌互评

一些比较基础的练习,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我评价,再同桌互评。这样,通过內省与反思,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养成练习后能自我反思的好习惯;同桌互评,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悟出真理。

3.小组互相评价

对于一些拓展性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在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学习结果,最后再由老师进一步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团结的学习氛围。在相互交流中以优带差,达到互相促进,互相激励的目的。

4.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

要求学生把作业本交给家长看,让学生和家长把对老师的建议和要求及时写在作业本上,做到教师、学生、家长互动,使作业本成为老师、学生、家长互动对话的渠道,共同的话题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样,学生不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评价,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评价,加上家长的参与,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例如:我的一位学生平时做作业书写认真,做题仔细。然而有次检测,在试卷上乱涂乱画,计算题错的多。于是,我写了一些评语,让他拿回去和家长一起看,给提些意见。在这个互动中,学生和家长的评价意识得到了提高。

五、实验的效果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在教学中顺应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设疑、激思,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知识平衡,引起认知冲突,再进行解疑、释疑,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 10

思维,提高学习能力能力。我们通过调查问卷,90%的学生都已养成了课前预习,课中自学,课后复习,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参加试验的班级,在期末统测中均分位于全校第一。学生普遍认为参与自主练习的学习,学得轻松、愉快。

(二)教师方面

1.实验中教师能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大胆地参与实践活动。在研究中使教师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体现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由于教师认识上的转变,教育行为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又特别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有了明显的转变。

2.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前已教师为主体向学生灌输知识变成了现在已学生为主体的先学后教模式,更加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掌握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增强,提升了实施素质教育和参与课改的本领。提高了教师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了教师读书的习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三)学校方面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了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使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数学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也随之提高。近两期来,我校学生在期末统考中的数学成绩均有提升。为此,一方面,吸引了大部分教师积极地参加到科研的行列中来;另一方面也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的学生到我校就读,从而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六、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对研究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结论:

1.一定要做好家校联合。大家都知道,课前自学,主要是学生自己在家完成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的很强的学习自律性,仅靠自觉是不能很

好地完成这项工作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利用家长会或飞信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要教给家长一些具体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家长做好学生在家自学的工作,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帮助,即使不能,也能在时间上做好监督,有一个比较好地保证。

2.教师一定要提前做好导学提纲。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主要依据的就是课本和教师给出的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学效果,甚至是整节课的成败。教师在设计导学提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知识的衔接,注意知识的层次,注意知识重难点的突破,注意知识的趣味性,注意到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根据学情的变化,对学生加以引导,对导学提纲加以修订。

3.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所有的自学工作,必须有一个明确学习方法指导。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学生自学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学生自学前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方法指导,引导他们更深处入地思考,尽量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留到课堂上解决。

4.充分用小组合作。不管学生如何会学,还是有一些问题是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这个时候,小组合作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讨论、探究,把这些问题尽量解决。此外,一个小组解决不了,可以向其他小组请教,多个小组合作解决。

5.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可能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如果不注意同学生交流,不注意学生自学中遇到的困惑,教师就不能给出最好的自学建议,学生的自学就可能绕弯路,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使自学流于形式。相反,如果教师放下身段,愿意和学生交朋友,学生才会愿意把自己真实想法告诉教师,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工作,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使学生的自学工作事半功倍。

(二)反思

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结束,但是课题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1.采用自学的模式,大部分学生欢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少数思维滞后的学生表现得劲头不足,甚至不太适应。

2.少数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不能认真预习,家长又不能有力配合,造成预习效果低下。

3.个案研究深度还不够,课题研究的张力和效力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七、主要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2、于安廉,和学新主编.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3

3、蒯超英著.学习策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

4、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浅谈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及生存发展能力打好基础。而要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必须从语文开始。因为语文的最终目的则是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其他学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及今后的生存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

一、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社会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要求现代教育必须向素质型的教育方向发展,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教师。要求语文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闻,因为语文科中渗透了许多学科的知识,自己没有一桶水,又怎么给学生一杯水?因此,教师一定要博学群书,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这样,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给予圆满的解答。同时,教师自身要通过各种培训方式,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需要,才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才能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做到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像其他数理化学科,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教师不教,学生便很难懂得,甚至是一点不懂。可是,语文科就不同,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上课学生听不听无所谓,学不学无所谓,及格容易,想高分却难,真正认真学语文的学生极少,自觉学习的更少。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首先要培养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就能激起学习的热情。可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吸引学生的语文兴趣。如组织课外阅读小组:许多课外的优秀作品和文章相对来说生动些,其中还渗透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学生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此外,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精彩片断,欣赏其中的妙处,领略其中写人状物的方法。还可以组织写作兴趣小组,除了指导学生写好大作文外,还要指导学生训练写作实用性文体的能力。这些文体大多数可用到生活中,如广告词、产品说明书、实验报告、计划和总结等,学生对生活中实用的东西比较容易接受,也容易引起兴趣,这无疑会提高学习语文的热情。而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特别是写作,应多赞扬、多鼓励,定期出版学生的作文,让学生尝到学语文的甜头,自然激发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自学语文的目的。

三、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语文

1.首先要加强预习方法指导

学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读一篇文章是读什么,怎么去读。为此,教师经常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一种习惯,会自觉地预习每篇文章,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阅读,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文,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小说中共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为什么?小说中的“我”是作者吗?学生对这些问题挺感兴趣的,一定会穷根究底地追问下去,学生如能理解,回答得出来,文章的主题便不难点破了,从而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要优化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是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它决不是片面追求课堂上的生动,教师主要为学生创造最佳的思维活动空间。我们总是教育学生要学会学习,不要死学。这个要求说着容易,做着难。如果老师不加以适当地引导,大多数学生会变成不会学习,更学不好。课堂教学宜师生共议,让学生参与提问、思考、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理解。我一般会指导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提示、训练重点和单元提示,自己确定重难点,并找同学到黑板书写主干知识,一个同学写了,其他同学给他修改。碰到疑难问题,大家就分组讨论解决方法,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给同学们修改,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讨论这节课的知识点,指正。没想到几天过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成绩也快速上升。教师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点拨,久而久之,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从而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知识

对于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可以运用它去探索新知识,解决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提高自学新知识的准确性。例如初一学生的学习重点之一是划分段落层次,教师就要交给学生划分段落层次的规律:首先要纵观全文,弄清本文的写作顺序,如果是回忆性的文章,可按“回忆前——回忆中——回忆后”的方法进行分段,如果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就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进行分段,此外还有地点的转换分段等。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规律,那么在今后的自学过程中碰到分段问题便不难解决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无形中也上去了。

4.教会学生使用好各类语文工具书

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明确各类字、词典等工具书的性能、用途,这样,学生在预习中遇到不懂的字、词,可通过查阅各类相应的工具书,便可弄明白。这比单纯地等老师传授方便、快捷得多,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语文问题的信心,进而提高语文的自学能力。

四、养成良好习惯

严格要求,养成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途径之一,也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阐述过:“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道德资本,这注资本不断地增长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由于学习任务多,学生往往满足于了解知识是什么就过去了,很少去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不妨要求学生每天学习之后,给自己提一两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总之,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还能促进学生自然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训练,不断巩固,需要教师学生共同的毅力和耐力才能逐渐养成。

我始终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

参考文献:

[1]自学,学好语文的钥匙.学习方法报,2002年1月10日.

[2]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第三卷:441.

[3]语文课程标准:2.

12.浅谈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学、愿学,进而自主学习

学习是一个艰辛而枯燥的过程,尤其是自学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兴趣及其非智力因素就会起到发挥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相互联系的作用,如果没有兴趣,就谈不上主动,而参与更是一句空话,尤其是小学生,会有很多情绪化的成分渗透到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主要取决于是否对学习感兴趣,是否能主动参与。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自由选择学习重点,同时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意愿,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并善于捕捉诱发兴趣的最佳时机。

教学过程中,我常采用下列方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 以读生趣:

通过指读、领读、分角色读、竞赛读等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以音传情,以情悟文”。

2. 以疑激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我再因势利导,学生间相互探究,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3. 以境引趣: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教师和学生的自画图、挂图、幻灯片等,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产生共鸣,引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二、帮助学生树立自学的信心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孩子们自己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适当地帮助他、鼓励他,坚定学习的信心。在课堂上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问题。课下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通过反复的阅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有均等的机会,参与课堂教学,人人动手、动口、动脑。对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爱上自学,而不是惧怕。

三、教会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自学的方法这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他各段,该精讲的精讲,不该精讲的老师不讲,就让学生自学、互学、品味、领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这样的指导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另外,还要让学生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重点理解,进而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并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懂就问,不要知难而退;而且还要专心做作业,做作业时不可左顾右盼,更不可边看电视边做,边吃零食边做,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育学生做完作业后,养成及时检查的习惯。

2. 培养良好的记笔记的习惯。

(1)记课堂笔记的习惯。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号记笔记,如批注、圈点、划线。

(2)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做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人们常把工具书比作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和终身相伴的良师益友,足见工具书的重要性。其实,语文教学中始终离不开工具书,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例如阅读时遇到生疏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4. 养成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

预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预习的方法有四种:一画二分三答四提问。画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分课文的段落;答课后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及时复习也很重要,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要想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就要及时复习、反复识记。

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不是学生天生固有的,而是要靠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熏陶与培养逐步形成的。教师要遵循教书育人的原则,在教好书本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只有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学生可以终身受益的一种方法,才能在教学中有更大发现,才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取,不断拼搏,真正地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入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而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学生终身获益的一种潜能体现。

13.浅谈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十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潜移默化地进行点拨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其实,课文中意思并不深奥的词句,很多答案就在文中,有些学生却领会不到。这时,教师应用以读点拨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求得其解。例如,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两个词的意思时,我让学生反复读第二节中的第五句话,学生反复读后终于明白:前半句是“张冠李戴”的意思,后半句是“囫囵吞枣”的解释。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种,对于结构相似的句、段、章,我们可采用以类点拨法。即只要把开头的句、段、章精讲,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其余的句、段、章学生通过自读就可迎刃而解。例如,《詹天佑》的第二部分有三个自然段,主要意思分别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每层都先讲詹天佑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再讲他怎样克服的。教学“勘测线路”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读----初知大意;思----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克服;议----生生交流;悟----领会人物精神”。然后,学生按照这四步方法自学“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部分。这样的点拨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第三种,有过渡句或过渡段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使学生很快明白,过渡句或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是对下文的提纲挈领。例如,教学《赵州桥》时,教师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句挖掘,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本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两大特点。

第四种,有的课文配有插图,图文并茂,我们可以利用插图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为学生学习课文服务。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使其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1.以境引趣

即教师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并播放配乐课文录音。结果,学生从真实、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了桂林山环水绕、水倒映山的特点以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产生了如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高涨。

2.以疑激趣

即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一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用“借“,而不用“取”“骗”等其他词?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学生领悟了“借”的用法之妙,领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以辩激趣

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与文本对话,紧扣课文难点,各抒己见。

例如,教学《中彩那天》时,学生就父亲是否该还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方认为父亲应该留下车,这样既可以使家里的境况好转,又能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另一方则坚持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要。通过辩论,学生最后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做法,对父亲佩服至极。

三、有的放矢施教,教给学生方法,课外与课内并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并在周五的班会上汇报一周的读书收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又能使学生从同学的汇报中有所收获,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14.浅谈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十四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NO1

语言建构与运用

NO2

思维发展与提升

NO3

审美鉴赏与创造

NO4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同时,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也会在高考中呈现。

我们再来看一下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其比重按学分计,安排如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

必修(8学分)

选择性必修(6学分)

选修(任选)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1学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

当代文化参与

(0.5学分)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0,5学分)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分)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分)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2学分)

文学阅读与写作

(2.5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2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0.5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

(2学分)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5学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0.5学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2学分)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学分)

跨文化专题研讨

(2学分)

实用类阅读与交流

(1学分)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1学分)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2学分)

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是因为高中语文将会采用新教材,如何在高一迅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如何调动自己的语文积累?如何掌握阅读规律?如何进行有效且高质量的写作?非常语文给全市千万高一语文学子进行精选、科学、权威的学习规划:

NO1

态度决定一切。不要认为语文随便学学即可,反正分数都能考那么多;不要认为作为主科的语文重要性不如数学英语,语文的提升首先是态度的端正。

NO2

要明确高一语文上学期学习内容与方法!高一语文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阅读和写作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方面,更注重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与思辨性、实用性阅读,在现代文、诗词鉴赏和文言文的难度上都有较大提升;写作方面,更注重记叙文的提升训练和议论文的基础训练,如何写更好的记叙文?怎样写好议论文?这是高一学生在语文学习上面临的问题。

NO3

掌握高中语文题目的做题方法。比如面对社科类文章,如何做好信息的处理;面对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等等。

NO4

15.浅谈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作为一个教师, 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潜力, 无疑将会让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教师从“教书匠”的窘境中解脱出来。因此, 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切实地把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低段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差, 正因为这样, 简单、浅显、实效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为将来小学高段阅读、作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是一支长效针。从启蒙教育开始, 就灌输自学的概念, 化被动为主动, 无疑为学生以后自学能力的培养打好地基。很多人认为, 小学低段的语文以培养学生说话、认字、写字、朗读的学习能力为主, 良好的读书写字的学习习惯为辅, 其他的学习能力习惯可以等到小学中高段再慢慢培养。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在新课程中, 有更多的“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的词汇出现, 要求学生能自主探究学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 中高段有更高的自学要求, 而这些自学能力的基石就是低段简单的自学方法, 使之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由简入繁。

一、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习惯的几点措施

针对低段学生习惯养成慢、自控能力差、感官能力强、喜表现的个性特点,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需要三字记心头, 即“教扶放”。教:授之以法, 鼓励思考。扶:严格要求, 勤于督促。放:大胆放手, 精讲多练。教、扶、放环环相扣, 不管哪一种自学能力的培养都要遵循这一教学规律。只要按照“教扶放”的教学规律, 循序渐进, 学生的自学能力必定有所提高。语文课堂中怎样运用自学规律来培养基本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呢?具体措施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 兴趣是学好语文、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不是盲目地想方设法编排自学方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可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 从娱乐中学知识。在教学中可以经常用角色表演、识字擂台赛、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课前讲小故事等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条件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课要常教常新, 教学方法很重要, 学生也会从中受到启示, 也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自学, 以适应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 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 讲汉字的特点规律, 讲自学汉字的方法, 并进行具体辅导。我把低段识字步骤归纳为四个字:圈 (圈出生字) 、读 (读准字音) 、记 (记住音、形特点) 、组 (为字组词) 。还为学生归类识字方法, 如“加一加, 减一减”“记偏旁”“记笔顺”“比较记忆法”等方法。教授方法后, 在课堂中经常让学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记忆, 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最后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回去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课内字, 学记课外字。

(三) 预习是自学的开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学生课前预习的独立学习活动, 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 也是学生最初接触的自学方法。学生的预习需要教师的指导, 因此,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预习一篇课文的一般步骤, 为预习活动建模, 使预习活动有章可循。预习一篇课文, 针对低段学生来说一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1.通读课文, 了解大意, 读顺文章。2.自学生字, 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在文本环境中认字。3.认真思考, 给全班小朋友提一个和课文有关的问题。

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 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 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但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 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 养成习惯。这也充分体现了“教扶放”的教学规律。

(四) 善思勤问是自学的有效途径

常言道, 提出问题是成功的一半。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因此,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让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学会释疑, 怀揣“问号”步入语文殿堂。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质疑气氛, 鼓励学生质疑, 采用反复诵读自然释疑和讨论中相互释疑的方法解决问题。有问就是有思, 会问就是想学, 能问就是能学, 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

(五)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是打开自学之门的金钥匙

反复诵读自然释疑。好的朗读习惯, 能帮助学生读通课文, 读懂课文。低段学生的读书是指读——朗读——轻声读的过程, 一般还不涉及默读。学生要养成按句朗读、边读边想、边读边记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通读课文, 设计问题, 提出学习要求等方式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六) 养成日积月累的自学习惯

学生想要增广语文知识内容多覆盖面, 只有循序渐进, 日积月累, 才能掌握好丰富的语文知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记住2个好词, 搜集名人名言等资料, 背一首古诗, 汇集成一个资料库或采集成册。老师则勤于督促, 抽一定的时间, 通过问答、笔答等形式检查掌握的程度。天长日久, 学生记下的知识就丰富, 也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七) 教学生使用工具书

在低年级, 学生学过了音序和部首两种查字法, 已经具备使用字典的基本能力, 要能熟练地运用这两种查字法来读准字音, 找到需要的字。这为以后培养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正确选择词义, 处理生字生词、生字熟词、熟字生词的能力很有好处。因此, 要把教学生使用工具书作为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应注意的几点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过程中, 还必须注意这几个方面:

(一) 持之以恒, 养成学生自觉学习习惯

养成教育, 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必须坚持不懈。各种自学技能的形成, 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和督导。自学的培养, 我对学生的要求是“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二) 教师观念要更新, 切实处理好“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教学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是不矛盾的, 学生是学的主体, 教师是学的主导, 教是为了不教, 学是为了多学, 教师的教是应该留有空间的, 低段学生的自学是在能力范围以内的, 教师要能收放自如。

(三)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学习有障碍的学生, 切忌急功近利。我坚持尊重与热爱的原则, 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妥善地调解他们遇到的一个个矛盾。学习前, 为他们订立“跳一跳, 摘到果”的目标;教学时注意给他们安排经过努力能回答的问题, 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降低作业难度;考查一些基础性的试题, 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自信心。

古人云:授人鱼不若授人渔。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看书, 须能作文, 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 必作到此两点, 乃教学之成功。”从低段开始渗透自学的方法, 教会学生怎么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 也是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有效学习方法。

摘要:根据新课程理念的思想, 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和习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课程背景、低段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及具体怎样运用教学规律来培养基本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等方面来阐述这一理论。

关键词: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扶放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织编写, 杨章宏主编.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年, 第5页.

[2]王焕勋主编.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第555页.

上一篇:会议室设备使用注意事项下一篇:海涅德语诗歌